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语文文学文化常识范文

高中语文文学文化常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语文文学文化常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语文文学文化常识

第1篇:高中语文文学文化常识范文

【关键词】民族音乐 传承 高中音乐教学 作用

一、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的关系

民族音乐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文化里包括了多种文化,涉及到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它不仅仅是一种音乐现象,其中也体现了各个时代、各个地方的文化、民俗、语言、美学观点,同时也寄托了一种文化的情思,其所涵盖的情感和精神是这个民族的灵魂与思想,是这个民族精神的载体。

学校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文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具有多种社会功能。因此,学校教育应该作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主要渠道,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大历史使命。近几年来,经过积极探索和实践,不仅将学校开展传承民族文化传统的实践研究落到实处,也使得学校特色文化逐渐形成。学校创设校园文化,营造民族传统文化氛围,开展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人文素养也得到了提高,并在这基础上不断继承和发展民族音乐。所以,民族音乐传承与学校的音乐教育是分不开的。

二、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

新课改以来,我们学校在改革中进行整合、拓展与探究,在完成教材中教学任务的同时,加入了少数民族音乐的探究及教学,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民歌的不同风格,认识民歌中常见的一些体裁形式。学生在学习中,了解和热爱祖国音乐文化的同时,加深了同学们对民族音乐的认知,感知及鉴赏能力,并扩大音乐视野,还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价值、创造性价值及道德观念,体会音乐所带来的美感。

民族音乐作为我国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它以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很多优秀作品是通过音乐来感染和教育学生,把思想与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们的道德品质和爱国精神。在教育中要将反映我国社会生活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纳入音乐课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在上欣赏课时借助少数民族风土人情的各种图片,让学生体验到不同的视听享受,使本来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化,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分析乐曲的不同变化。与此同时,又将各民族的风格通过音乐得以传承和发展。

三、在传承民族音乐文化 弘扬民族音乐所采取的措施

(一)培养教师多元文化知识,组织学校教师和学生学习民间舞蹈。教师不仅在学习中了解了民族音乐,同时也丰富了教师的业余生活,使民族音乐得以传承和发展。有计划安排教师走出校门,参加省市组织的各项文体活动,同时进行系统学习,这一方法可使教师多听多看多比较。

(二)运用多元文化开展民族音乐教育,发挥艺术特有的共性。多元文化视角下的音乐教育,强调音乐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在以往,我们的音乐教育忽视了音乐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过于强调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高中生已经初步具备一定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而且很多学生对于民族民间音乐在平时的电视或一些媒体中稍有了解,但由于日常生活中缺少能正确引导学生欣赏民族民间音乐的方法,反而学生对于一些流行音乐较为认同。

所以,在高中民族音乐教学中,首先在课前布置学生通过书籍,网络查找有关少数民族的生活地域、生活方式、经济形态、文化传统、语言及民歌风格的相关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少数民族风土人情的各种图片及视频,将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相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能体验到不同的视听享受,使本来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化,有利于学生赏析不同民族的音乐特点,更好的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和体验快乐。故而,在音乐教学中更新以往音乐教育理念,以树立继承民族文化传统,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为基本观念,把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念贯穿其中,灵活运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把音乐当成一种文化来传授,通过音乐来理解和尊重民族文化。

第2篇:高中语文文学文化常识范文

在新课改要求下,新课标肯定有所调整与改善。在教学中,“新课程目标”所指的是以下方面:第一、阅读与鉴赏中的“必修”,要求应该做到“学习我国文言文优良文章,感受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从当中吸取智慧;按当代观念角度出发分析文章,评析作品存在的意义与历史背景”。第二、在文言文的学习中,还要求“阅读浅易的古文,按照字典、词典、成语词典等去学习理解词句的意思,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与主要思想。进一步的学习了解常见的虚词、实词、句式的含义和主要用法,应该做到在使用中举一反三。阅读诗歌与古文,了解与学习一定数量的文言文。(作品可参考附录一《古诗文诵读篇目》)。第三、在选修的内容中,文言文(诗歌、散文等)都有很多要求,”学习文言文中的优良诗歌散文文章,学习了解文章的主要思想,分析文章中的内涵,感受文章艺术性,利用历史眼光与不同的观念去学习文言文的主要内容,同时给予正确的评析。第四、借助相关资料书、以及词典等工具书,理解较深奥的文言文(要求不能超过附录中的古诗文的难度)学习一定数目的文言文优秀文章。了解与学习文言文的诗词相关规律以及扎实的基本相关知识,学习理解文言文的一些相关常识,积累文言文文化知识,将文言文的知识在脑海里深刻的扎下根基。

 

1. 提升文言文价值

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新课程标准关于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提升了不少。整体地看文言文学习方面的要求,我们可以用“高、宽、活”三个字来概括。“高”是指着眼点高,把文言文的学习上升到传承文化、培养精神底蕴的高度;“宽”是指学习文言文的范围更宽,对于文言文作品的理解,不能局限于某一个时代,或者某一个方面,视野一定要放宽,也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发生的事情; “活”是指文言文学习不能拘泥死板,学习的过程和方式要灵活,通过广泛的阅读,达到“活学活用”。

由教育部出台的新课标的规定可以看出,无论是“必修课程”还是“选修课程”,都从文言文的本身价值出发,重视 “文与道”,强调从“语言和文化”两方面进行教学。“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些论断,经过长期的讨论酝酿,逐渐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在进行高中文言文教学时,人们认识到应适当开发文言文作品的审美价值、情感价值,丰富学生的情感,涵养其灵性,提高其文学素养。但是在“语言”这个层面上,由于新课标的有关定义仍然较为模糊,导致了各种片面的理解,从而使不同学校的文言文教学在“繁与简”、“难与易”方面存在较大距离,影响了教学效率。

 

2.明确文言文选读要求

“阅读浅易文言文”,何谓“浅易”?“读懂文章内容”,“读懂的标准”是什么?“培养初步的阅读能力”,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如何分级?这些问题不解决,各学校教师按照自己的理解施教,各行其是,出现各种各样的偏差就在所难免了。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大都是文质兼美的名篇。一些教师认为文言文内涵深厚,唯恐学生读不懂,就从文中的重点词句讲到作者的生平、时代背景、有关典故、艺术价值、政治历史文化意义,旁征博引,无限扩大。有的教师认为学生只须能读懂浅易的文言文即可,明白大意、了解主题即读懂的标志,于是为了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把文言文教学当成了古汉语知识教学,课堂上偏重文言知识的讲授,整篇文章侧重的就是文白对译和语法分析。

针对于“浅易”二字,在古文中几乎没有一个较精确的定义,也没有相关内容来做界线分析 “浅易文言文”。叶圣陶曾经说过“明白晓畅的古文”也只有根据某些特点来进行判断。。在《论中学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几个问题》(熊江平)分析“按照语义角度分析,采取多少诘屈聱牙句子,同时,评析采取的多的叫难度大,越多难度就越大。反之,用的少的诘屈聱牙内容,就叫着浅易。按照词句内容分析,按照利用生僻的词句与典故来判断难易,涉及到的陌生名物典型制度,则用的多的叫做难度大,用的少的叫浅易内容。无论是在判断词语常用是否,就应该针对于语言材料作为调查对象进行分析;古文的“难易度”主要是针对高中生来说,并不是针对于成人的方面来分析的。按照内容与实际要求分析,那就是针对高中生古文阅读水平作调查研究。可是实际上,这两方面的工作我们做的都还不够,这个“浅易”标准很难以规定,以前,刘国正先生列举了四本书来分析古文的浅易问题:《史记》(纪传部分)、《孟子》、《聊斋志异》、《梦溪笔谈》。他分析认为,高中生应该借助词典、成语词典等资料书去参阅这四本书的难易程度。1980年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修订稿中,也在对高中生“读的能力”的要求中,具体说明:“具有初步阅读诗歌散文等方面能力,例如要求读懂《史记》、《孟子》、《聊斋志异》、《梦溪笔谈》等选注释资料。按照此方法较简便,但是仍然能够辅助高中生了解“浅易”古文的的一些基础知识,这样就避免学习吃力等现象。

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中,高中语言的《浅易文言文界说》中这样规定的,较“浅易”的相关界线做了分析与规定。这些高中学生一般比较认同这些观点,主要原因在于:第一、浅易主要是古文的主要内容,例如《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采用白话进行编著的文章,这些就是“浅易”的判断标准。文言文主要是在先秦到清朝的过程,按照先秦为基础,培养出了很多著名的文学家,例如,柳宗元、韩愈等都是代表作家。第二、针对于“浅易”是一个相对的定论。针对于高中生而言,“浅易文言文”主要是看常用词、次常用词、虚词、实词等在典型句子的使用。这些范文中,主要是以叙事、写景、抒情、一般以说理为主,没有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情结;文章的风格明朗,不追求过多词藻上的修饰,只是强调韵律上的整体和谐,这样的范文在我国古代主要出现在秦汉时期的散文形式以及唐宋家的古文作品。

根据实际分析,在现阶段我国人教社出版的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就与现在的“浅易”要求不完全相符,比如王勃的《滕王阁序》,文中虽然语句极其优美,但由于典故较多,学生不易理解,在阅读时往往注释非常之复杂,在内容上也要比原文多几倍;《逍遥游》主要讲的老子和庄子的哲学原理,将的是大智慧,但哲理较深,中学阶段的学生往往难以理解。

 根据人教版的高中语文分析,在新课改的影响下,实验版的语文教材分析出文言文相关理念。按照“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些规定进行设计语文新课程的目的。明白了“浅易”的标准,我们可以把高中文言文教学目标理解为:在对待像我们前面讲的秦汉散文和唐宋家这样的古文作品(以《劝学》《师说》《赤壁赋》为代表),在阅读上要充分感受我国民族的优秀智慧,以一种“民族发展的眼光”去理解和欣赏,从而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内容难度降低

语文科必修部分的调整主要集中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离骚》、《滕王阁序》等要求不再全文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