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劳动实践的活动成效范文

劳动实践的活动成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劳动实践的活动成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劳动实践的活动成效

第1篇:劳动实践的活动成效范文

中等职业学校肩负着培养为生产一线服务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任,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实践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对提高中职生的培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15年,上海市教委印发的《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明确将“志愿服务(公益劳动)”纳入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范围,将学生的社会实践表现情况作为衡量中职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维度之一。这对中等职业学校的社会实践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学校系统谋划实践方案,完善制度,丰窜学生实践活动的内容,提髙实践育人的成效。社会实践活动是中职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在中国制造业面临着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中职生要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除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广博的人文知识之外,更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较髙的职业素养。许多业内人士认为,适应性差及能力不足是困扰中职生毕业以后就业的主要因素。社会实践是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它对提髙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创业与创新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它对于促进学生了解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等方面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方面的指导,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引导学生摆脱对教师的过分依赖而主动投入到实践当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将化被动为主动,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真正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为今后成为有用的技术型人才奠基。因此,为了使学生的实践活动持续不断地发挥作用,学校需要建立相应的长效机制。

二、形成中职学生社会实践的框架体系

近年来,上海商业会计学校重点研究财经商贸类行业对从业人员的基本素养和专业素养的要求,以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为起点,以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职业素养为主线,以开展实践活动为载体,尝试加强组织建设,不断完善制度、创新举措。学校在“清荷”文化引领下,以培养学生的财经品质(诚信的特质、规范的作风、专注的精神、创新的思维)为目标,不断寻找实践育人的有力抓手,逐渐形成了“三种形式、三个阶段、三类实践活动”的“三三三”实践育人模式,构建社会实践课程,以信息化手段完善评价方式,将社会实践表现纳入学分系统,整体推进学校社会实践工作的开展,达到了“时间覆盖全年,人员覆盖全校”的目标。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构建与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核心和实质是创新实践育人模式,其基础条件是进行资源拓展与整合,其导向和动力在于建立合理的考核机制。各要素之间相互协作、相互制约、协调发展,共同促进社会实践活动的健康有效运行和可持续发展。为了整体架构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并形成相应的框架体系,学校主要通过以下两方面开展工作:一方面是落实责任,建立统筹协调的组织领导机制。社会实践是系统化的课程,学校需要不断地寻找学生的内在需求与实践内容、实践形式的最佳契合点,需要与学科专业教学、德育工作、生涯规划等有机结合,形成实践育人的最大合力,提升育人成效。在推进学生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学校积极加强组织建设。一是成立“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组长由校党委书记担任,副组长由分管德育工作的校领导担任,其成员由学生处、团委、各教学部主任等组成,各条线部门统筹规划,统一协调,明确分工,责任到人。二是建立和完善指挥有力、分工明确、措施得力的组织体系。三是着力加强学生社会实践的对内组织和对外联络。另一方面是建章立制,提升社会实践活动管理的有效性。为此,学校建立了科学的管理制度,制定了《上海商业会计学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管理办法》,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清荷文化”育人体系的总体规划中,并扎实有效地落实,保证社会实践的组织管理、实施推进、监督考核等过程有据可依、有序进行。

三、实施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具体举措

(一)拓展常态化的实践育人基地

积极拓展常态化的实践育人基地,是构建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基础条件。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是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场所,稳定的实践基地能够促使社会实践活动更加规范化和持续化,有利于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和积累,更有利于实践成果的应用和推广。因此,在保留原有社会实践基地的基础上,学校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共享共建多种类型的社会实践基地,并注重发挥典型基地的模范作用,以点带面,逐步建立起多层次的基地网络。目前,学校已与上海市民政博物馆、上海市浦东新区浦南医院、黄浦区半淞园街道等20多个'单位签订实践育人协议,建立常态化的社会实践基地。此外,学校基于长远规划,印制了《学生假期主题自由行活动菜单》,为学生在假期进行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提供相关信息。

(二)构建“三三三模式”

构建“三三三模式”,丰富和完善社会实践内容和形式是构建长效机制的核心和实质。为了达到“时间覆盖全年,人员覆盖全校”的目标,学校系统化设计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在实践探索中逐渐形成了实践胄人的“三三三模式”,即三种形式、三个阶段、三类实践。1?三种实践形式,扩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覆盖面通过调研,我们发现62%的中职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时间集中在寒暑假,内容是参与社区服务,多呈现出自发的无组织状态。针对这一现状,学校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分类,按照“一周集中性实践”、“课余经常性实践”和“假期主题性实践”为基本形式,进行社会实践的长期化和规范化建设。其中,“一周集中性实践”是以校内实践岗位、校外实践活动基地为主要场所,在学生处、教学部统一调配和指导下,以班级为单位安排岗位,如礼仪示范、校园环境保洁、啄木鸟行动、图书资料整理等。“课余经常性实践”以上海市的社会实践基地为场所,以主题志愿者团队为单位统一组织活动。如,双语志愿者团队、“美丽心灵”志愿者团队开展辅读学校“爱心献社会”活动、交通执勤实践等。“假期主题性实践”是以全国各地的社会实践基地为场所,由学校统一组织活动,如井冈山红色社会实践、贵州黎平公益行等。其中,部分“课余经常性实践”和“假期主题性实践”是以团队为主体,打造实践精品团队。同时,学校还将个人自主实践作为一项有益补充,实现社会实践的个性化发展。2.三个实践阶段,确保学生社会实践的有效性在活动准备阶段,学校统一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时间等方面进行充分、细致的规划和#筹安排,包括组建队伍(或分组)、培训动员、准备安全预案和必要的资料与设施等。在活动实施阶段,学校按照活动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开展,鼓励各队学生创造性完成活动计划,建立活动信息反馈机制,及时了解、掌握社会实践活动的进程和各项具体活动的开展情况,并作出相应的安排和部署。在总结交流阶段,社会实践结束后,学校全面组织开展服务时间计算、成绩评定、汇报演讲、宣传报道、总结表彰、成果展览等活动,通过这些环节,进一步巩固活动成果,发挥活动的示范和辐射作用。3.三种实践类型,完善学生社会实践的层次性学校根据内容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分为“红色实践”、“绿色实践”和“蓝色实践”三类。“红色实践”是指组织学生进行革命传统、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社会实践活动,如井冈山社会实践活动、“带着团旗看上海”实践活动等。这些活动旨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弘扬励志向上的正能量,激励中职生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绿色实践”是指组织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和环保活动,旨在培育学生的劳动意识、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如“爱飞翔——公益社会实践活动”就是用全新的方式和实际行动来呼吁全社会关注乡村教育、乡村孩子和乡村教师。“蓝色实践”是指组织开展以专业技能为基础的社会服务,如金融知识进社区、互联网知识大普及等活动。金融专业的学生通常是以班级为单位,定期进入学校附近的社区进行普及金融常识和假币识别技巧等公益性实践活动,既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作用,又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锻炼了沟通与人交往的能力,同时又向居民普及了金融常识,服务社区,受到了社区居民的一致好评。

(三)建立健全实践育人的考核机制

第2篇:劳动实践的活动成效范文

一、特色工作——重视社会实践课程的开发,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

嘉定一中认真落实上海市《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制订符合本校实际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施方案,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注重课内课外、校内校外、集中实践与分散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悟、内化道德情感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全面发展,全面推进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具体做法、措施及成效:

1、各项准备工作有序到位

年初,利用班主任工作年会,讨论学习《上海市校外教育工作发展规划》、《上海市学生农村社会实践教育指导大纲》的有关精神,并征集班主任关于学校开展社会实践的意见及建议。

在4月的班主任会议上,学校分管领导作了《嘉定一中社会实践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的培训,并布置了有关工作要求。

5月出台了《嘉定一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施方案》。结合《上海市中学生社会实践鉴定表》设计了嘉定一中的《学生社会实践手册》。

6月底,具体落实“一班一基地”有关工作。

9月,布置新高一“一班一基地”工作。并于10月,对各班开展情况进行调查,提出指导意见。

9月,成立《南京社会实践校本教材》的课题开发小组,10月校本教材完成。

此外,在暑期中整理了原有的社会实践的资料,整理编写了《青年党校》、《校园讲解员》、《学生检查队》等社会实践校本教材。

2、校内实践可操作性好,达成度高

(1)高一的始业教育与军训、与校内教育有机结合。内容包括校史教育、学校精神教育(分别由校长、校友主讲)、行为规范教育、学习方法指导等五大内容。

(2)落实“班级岗位责任制”、“寝室岗位责任制”、“班级、寝室值周制度”“学生检查队检查制度”、“清校检查制度”等,一刻钟劳动排入课表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具体岗位并落实相关的责任。做到班级、寝室事务“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以“完成承诺”,“自我尽责”作为行规教育起步教育,促进学生主体发展。

(3)保证每一位学生至少参加一个社团,学生还可选择参加市、区、校组织的各类主题活动,如接待新西兰的外宾来访时,进行校园讲解;运动会上作为志愿者,维持运动会场的秩序,打扫运动会场的卫生;青年党校、新疆班志愿者、高三入党积极分子分别承包了校内的空教室的卫生;校内的优秀学生还报名参加了学生检查队、国旗班的选拔。

第3篇:劳动实践的活动成效范文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基本构成要素

1. 社会实践能力

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泛指大学生通过参加课堂教学以外的社会活动培养起来的社会适应力。与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相对应,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动手操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创新能力。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获得主要不是为了改造客观世界,而是为了改造自身,是为未来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作准备和积累经验的,因此,这种实践能力还不能等同于日后的职业能力,充其量只能是一种“前职业能力”或职业发展潜力,但这种能力却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重视。

2.专业能力

即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它无疑是毕业生就业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毕竟高校对人才的培养是分专业进行的,而用人单位也是要寻找专门人才的。在同等条件下,专业学习成绩优异的大学生,其就业竞争力显然会更强一些。目前用人单位更关注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和学习能力,特别是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他们认为这些能力的获得与毕业生社会实践经历呈正相关关系,这也是为什么相当部分用人单位在重视毕业生专业学习成绩的同时更关注其社会实践能力的原因。

3. 思想道德品质和职业精神

德才兼备是用人单位选用人才的刚性标准。用人单位无一例外地关注毕业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职业精神。虽然在看简历和初次面试时,毕业生的人品和职业精神并不能完全被用人单位所了解,但在包括试用期在内的整个选聘过程中,如果毕业生能展现出良好的个性特征、形象气质、诚实品质、社会责任感、接人待物的艺术、正确的求职态度和对用人单位组织文化的认同感,则其就业竞争力亦会得到提升。

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就业力培养的作用

1.社会实践与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

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是大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在实习、兼职等“模拟工作经验”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起来的。作为课堂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教学实践、实验、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以及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的实习、兼职、挂职锻炼等生产劳动和社会服务,尤其是近年来广泛开展的“三下乡”、“四进社区”活动等,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劳动能力、执行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适应社会能力上起着重要作用;社会调查和参观考察在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人际交往能力上成效显著;而科技发明更是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创新创造能力、竞争能力产生了深刻影响。每一种形式的社会实践都会产生多方面的教育效果,因此,要把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当作一项系统工程来抓,科学安排不同的社会实践形式,以求取得最佳教育效果。

2.社会实践与大学生专业能力培养

大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的任务无疑要靠课堂教学来完成。然而,大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所获得的这些理论知识一方面是一种理性认识的成果,对于大学生而言,它们属于间接经验,和现实生活总是有差距的;另一方面,这些知识并不一定就代表着技能。从理论到实践,从知识到技能的转化必须通过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不仅为大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专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动力,而且也为这些能力的获得提供了舞台。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获得了直接的、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新知识、新经验,这些来自现实生活的知识和经验与课堂教学传授的理论知识相互印证,一方面使大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促使其知识结构趋于完善,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此外,由于大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有更大的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空间,因此其主体性的发挥更为

彻底,其知识的扩展和专业技能的提高更为明显。大学生如果能结合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定向选择社会实践内容和实习、兼职单位,则不仅更有利于其专业知识的巩固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而且由于有了供需双方直接的沟通了解,则更有利于其顺利就业。

3.社会实践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职业精神培养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职业精神培养的重要环节,它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道德境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在对社会、对国情的切身了解中进一步使理论得到升华,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价值取向;其次,社会实践为大学生提供了真实的情感体验舞台。正是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才真切地体会到诚实守信、守时惜时等优良品质的可贵;再次,社会实践是意志形成的关键。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往往要独自面对困难和挑战,只有在成功与失败的磨练中,他们的意志才会由脆弱到坚强;第四,社会实践为大学生提供了道德实践的广阔舞台。只有在现实的道德冲突中,大学生才能分清哪些行为是道德的,哪些行为是不道德的,从而自觉调整自己的言行,进一步健全自己的人格。几乎所有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形式都具有德育功能。生产劳动和社会服务,特别是“三下乡”、“四进社区”以及“青年志愿者”等活动强化了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意识,激发了他们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热情。社会调查和“红色之旅”学习参观活动,使大学生加深了对历史和现实成就的了解,增强了对党、国家和人民的感情,激发了社会责任感。勤工助学培养了大学生自立自强、勤俭节约的精神。科技发明培养了大学生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强化了其学术道德意识。军政训练磨练了大学生的意志,强化了其纪律观念。

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方式方法

社会实践能力不足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高教改革提了很多年,但始终没有彻底改变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倾向。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培养人才,建立开放式教育系统,既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也是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后的必然要求。

1.转变教育观念,高度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

“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新时期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作为以专业教育为主要特征的教育阶段,高等教育与社会生活、社会职业紧密相连,特别需要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等学校提高教育质量从而培养一专多能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必须成为高等学校教学的内在环节和重要的教育形式、教育手段。不能单纯地把大学生社会实践等同于思

想教育工作或教学之外的课外活动,而应将社会实践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此外,高校还应引入弹性学分制,使学生能根据就业市场的变化情况,自主决定是否推迟毕业,或者暂时离开学校到社会上实习,以积累工作经验。

2.点面结合、以点带面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考虑到教育的公平性,应尽可能通过制度性安排,让所有学生都能够在社会实践中受益。要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发挥示范作用和积累经验,做到“以点带面”和“点面结合”,把社会实践工作整体推向前进。学校在制定社会实践规划、大纲及具体实施计划时,既要仔细安排好面上的活动,对学生个体提出明确的要求,同时也要发挥学生自身的主动性、创造性,激励他们探索适宜自己的实践方式。

3.系统规划、分层进行

大学生社会实践并不单纯是教学部门的事,也不单纯是学生工作部门或共青团组织的事,而是整个高校的事。高校应该设立统一领导学生社会实践的机构,制定统一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规范,投入必需的经费,给予必修学分,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综合考评指标体系,形成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低年级可以重点开展社会调查、考察、参观访问;中年级可以组织进行专业类的社会实践活动;高年级可以组织进行社会服务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4.贴近生活,注重实效

社会实践中教师的指导十分重要。有必要开设社会实践方法课程或讲座,建立常设性社会实践指导机构,加强对学生平时和假期实践活动的指导,着力提高社会实践的质量。教师也要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使自己成为“双师”――课堂教学中的知识传授者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者。为了激励更多的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尝试着与企业合作的操作模式,即高等院校与企业联合承担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任务,形成高校与企业双赢的局面。

5.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

第4篇:劳动实践的活动成效范文

1.管理到位,工作才能到位。

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在劳动中我处处起带头作用,脏活累活抢着干,一视同仁。教育要求我们从爱出发,用爱去沟通师生的心灵,用爱去缩短师生的距离,用爱去增进师生的感情,用对学生的爱去换取学生对教师的敬,形成共鸣,这是一种巨大的力量,有了它能战胜一切困难,做好工作。笔者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引导,班级管理获得明显成效,学生劳动能力提升了,以卫生管理为突破口,也促进了班级其他各方面的管理工作,教学等各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2.方法到位,工作才能到位。

俗话说得好: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班主任工作经验告诉我,充分发挥小干部的作用,不可忽视。一个班级,如果说班主任是总指挥,那么小干部就是四梁八柱;让他们在具体实践的各项任务中分兵把口,以身示范,发挥纽带桥梁作用十分重要,同时又锻炼了他们的领导组织能力。行为习惯就像我们身上的指南针,指引着每一个人的行动。习惯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也不是短期行为,它一旦形成,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持久性,常常会与人相伴一生。教育无小事,让我们把养成教育成为一种常态教育,真正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增强学生“劳动美”的意识

1.把劳动美的种子植于孩子的心田。

劳动是一种美德。五千年来,炎黄子孙通过辛勤的劳动,缔造出智慧、文明的结晶,开辟了崭新的时代。走进新世纪的这一代孩子,仍需要继承祖先德行,从小养成爱劳动、奉献付出、热爱生活的好习惯,在生活中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发现美、感受美。那么,如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呢?班级卫生管理这项重要的工作应当如何完成?为了帮助孩子们转变思想,针对这些问题,我对学生进行劳动光荣的教育,让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体会习劳知感恩的道理,理解父母的辛苦。我告诉学生讲卫生,爱劳动是一种美德,不讲卫生、不爱劳动可耻;同时,把劳动教育与教学、实践结合,让学生在课文中获取知识技能,在班级卫生值日当中付诸行动,让学生们在学习和实践的结合中体会“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内心愉悦感。此外,我还经常给学生讲一些具体的事例与亲身的体验,引导学生明白劳动的重要性,告诉孩子们劳动是一件有乐趣的事,并不是苦差事。为别人付出的人是美丽的,提高学生劳动的积极性,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让人人乐于自觉参加班级大扫除,积极搞好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从中体会劳动最光荣,劳动人民最可爱,从小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2.把劳动美的意识变成孩子的能力。

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提高认识、达成共识之后,班级卫生工作初步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学生对劳动的态度改变了,不再像往常一样喊苦喊累了。这时,孩子们不太会打扫卫生这个问题冒了出来,针对这个现象,我开始教学生打扫卫生的方法。每学期初,我在做好班级各项工作的同时,将班级卫生工作进行详尽的安排。每次劳动前,布置任务明确清晰,细到每个人具体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劳动中会出现什么情况,如何对待,还有如何注意安全等等。渐渐地,每个学生不仅知道自己要干什么,而且知道怎样干才能干得又好又快。如此一来,学生的劳动积极性非常高,各个摩拳擦掌,认真完成任务,班级的卫生工作得到了学校的肯定。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是低年级学生模仿的对象。在教学生劳动方法的过程中,我一边指导,给学生做动作示范,一边和他们一起劳动,逐渐形成了“我做给你看、你和我一起干、你来自己试着干、我们一起大扫除”的局面。

3.把劳动美的能力强化成孩子的习惯。

第5篇:劳动实践的活动成效范文

关键词:深化 社会实践 意义 方法

社会实践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促进他们对社会的了解,实现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的更好结合,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更好的由学校走入社会。

一、深化高校社会实践的意义

1、促进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近年来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活动内容从单一到多维,活动主体由被动参与到主动。当前,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已成为多数学生的自觉行动。利用课余时间,学生们走出校园,下农村、下厂矿、到学校、访军营、进商店,以社会为课堂,以实践为教材,全身心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接受教育和锻炼,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活动正日益受到学生们的高度重视。

2、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

社会实践通过使学生了解国情,有助于他们加深对党的基本路线的认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通过使学生接触人民群众,有助于他们加深对人民群众的了解,同人民群众建立感情,树立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思想;通过使学生了解社会对知识和人才的需求,增强勤奋学习、奋发成才的责任感;通过了解改革和建设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克服偏激急躁情绪,增强维护社会稳定的自觉性。

3、促进学生业务素质的提高

社会实践使学生通过实践的检验,看到了课堂教学和自身知识、能力结构的缺陷,主动调整知识和能力结构,培养学生不断追求新知识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使学生把知识运用于生产实践,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锻炼实际动手的能力。

4、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社会化贯穿于人的整个生命历程,是每个人必须面对和经历的。大学生社会化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成才与发展,甚至关系到他们一生的命运。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社会角色的转变,强化其角色类型的分辨能力,角色扮演心态的健全能力,角色的适应能力;社会实践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如心理承受能力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应变创新能力等;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是他们消除心理误区,寻找到社会与自身发展的最佳结合点。

5、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通过社会实践,加强了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有利于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加强和改善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找到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思想郑州工作的新路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注入生机和活力。通过社会实践,能够使学校深入了解学生素质、课程设置、教学与管理等方面与社会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主动推行改革,有利于学校进一步端正办学方向,在与社会实际的紧密结合中,寻求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突破。通过社会实践,架起了学校与社会沟通的桥梁,使教育走出封闭式的学院,走向广阔的社会舞台,有利于形成教学、科研、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新型教育体制。

6、促进“两个文明”建设

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一方面接受教育,锻炼才干;另一方面,运用所掌握的理论、党的方针政策和科学文化知识为地方和活动接受单位做贡献,对“两个文明”建设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了解社会实践的具体作用,有助于我们对社会实践进行科学的评估。我们应当以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否促进了“两个文明”的建设,作为衡量社会实践成效的主要尺度。

二、深化高校社会实践的方法

1、学校高度重视、认真组织

学校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加强对学生社会实践的宣传,号召学生积极响应、认真落实。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建立社会实践专项经费,并组成社会实践领导小组,指导社会实践活动的展开,并把社会实践列入教学计划,形成制度加以保证。使广大学生自觉把社会实践作为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投身改革、锻炼才干的重要渠道,积极深入生产第一线,体验生活。

2、加强队伍建设,使社会实践专业化

大学生社会实践要想做得更加深入,就必须建立一支校内外、专兼职相结合的业务精、能力强、勤思考、善研究的队伍。在精心组织、认真督导、全面总结的基础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随时调整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适应时代要求,灵活应变,使社会实践常做常新。

3、要建立实践基地,使社会实践阵地化

社会实践要发挥他的教育功能,达到知识与实践的统一,校内和校外的结合,阵地建设是很重要的。要广泛赢得社会各界的支持,逐渐建立一系列稳定的德育教育基地、生产实习基地、课外科研基地和社会活动基地,不断拓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新领域。

第6篇:劳动实践的活动成效范文

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指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一类新型课程。

本学期的综合实践活动丰富多彩,卓有成效,如《公益广告》、《诵古诗品古诗》、《走近屈原》、《我们的班级》等,学生通过协作、考察、搜集、访问、社会调查、分析研究、写课题小报告等实践活动,走进社会大课堂,了解学校、社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认识周围的生活环境,并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往,锻炼自己勇于参与、大胆实践的品质,并在活动中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社会综合实践、与他人共同工作和从事集体工作、解决问题等能力。活动中我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出发点,强调知识的联系和综合运用,注重过程,强调开放,重视师生互动。注意做到以下几方面:

1、基于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和直接经验来设计、实施相关课程活动,充分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并以此为基础实现对传统学科知识结构与逻辑体系的超越,建构一个更贴近学生真实学习世界的全新课程领域。

2、回归生活世界。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选取那些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实践性、现实性的问题、事件、现象来设计课程内容。

3、立足实践。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如xxxx年上海世博会等我都纳入自己的教学中。让学生亲身参与、主动实践,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的内容是丰富的,实践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实践并不仅仅意味着让学生作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营造实践情境,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学生能够面对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主动地去探索、发现、体验、重演、交往,亲历亲为,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真实经验,从中培养实践能力。

4、着眼创新。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与目标最本质的体现。与学科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提供了更为宽松、自由的空间。它不受学科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的限制,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设计方案,自己收集资料,自己解决问题。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可以充分发挥出来。因此我在在教学中着眼创新,以培养今天的学生适应明天的社会生活为己任,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积极探索、主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思考、有所创新,具备初步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具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活动成果:

1、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探索活动的体验,培养学生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学生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克服了各种困难,用我们学生的独特视角和方式了解社会、感知社会,了解学校、社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增强了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劳动能力、观察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表达能力等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初步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了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的良好的个性品质,促进了学生个性健康和谐地发展。

2、学生在实践中更加注重对实践过程的记录。他们在调查、采访、体验的过程积累了大量的记实材料,学生们能够很好地利用简单的辅助工具使自己的实践活动留下痕迹。

3、研究任务基本能独立完成,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写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等都得到极大提高。如幻灯片制作,调查报告、心得体会的写作等大部分是学生自己或合作完成的,少量是在教师辅助下完成的。

4、以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个性的张扬。

综合实践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将再接再厉,培养学生的能力。

【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总结二】

综合实践活动要让学生联系社会生活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让学生亲身参与实验、考察、访谈、网上查找资料、讨论等活动,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使学生养成探索自然,亲近社会,发展自我的个性倾向和能力,让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机会把学校环境中的学习与社会、家庭环境中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从而养成学生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健康积极的个性品质。

本学期的教学我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出发点,强调知识的联系和综合运用,注重过程,强调开放,重视师生互动。注意做到以下几方面:

综合实践活动应充分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实现对传统学科知识结构与逻辑体系的超越,建构一个更贴近学生真实学习世界的全新课程领域。

综合实践活动应让学生从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选取那些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实践性、现实性的问题、事件、现象来设计课程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应让学生亲身参与、主动实践,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的内容是丰富的,实践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实践并不仅仅意味着让学生作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营造实践情境,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学生能够面对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主动地去探索、发现、体验、重演、交往,亲历亲为,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真实经验,从中培养实践能力。

第7篇:劳动实践的活动成效范文

关键词:任务单导学;实践类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4-0154-03

为深入探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加强劳动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部分高职院校开设了旨在渗透学农爱农意识、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学农实践类课程。如何突破惯有的“课堂讲解――教师演示――分组实操”的课堂教学模式瓶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实践教学过程,提高学农实践效果,是摆在职业工作者面前迫在眉睫的问题。

一、以问题引领,突破教学设计的瓶颈

(一)教学设计瓶颈探因

1.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必要的,但适当适度上还有欠缺。目前以实践教学活动为主旨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们也在试图摒弃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正在努力完成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上下功夫,但是形式比内容更多一些,效果不尽如人意。比如,为了学生能尽可能多地参与到实践教学活动中,有些学校硬性规定每节课教师理论讲解时间不能多于多少时间,学生的实操时间不能少于多少时间。这种做法,目的很好,但不同的课程的差异性没有体现出来,效果不佳。再比如,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味地将“学生展示”当作“把课堂还给学生”,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储备,加之准备时间短暂,势必影响教学效果。在同一时间分组进行实操演练并个性化交流,效果将更佳。

2.过于重视“做什么”“怎么做”这样的程序化内容,忽略了“为什么”这样的原理性内容。应用型人才是我们未来培养的主要目标,学生不仅要成为知识的“运用者”,还要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究者”。“做什么”“怎么做”充其量是“操作工思维”,只有“为什么”才是培养学生的内驱力,才能真正放开学生学习的手脚,给予学生充足的思维空间和动手实践的机会。比如,课程实施过程中,简单的“告知”和“被告知”内容过多[1],教师多以完成教学任务为己任,学生也多抱着“你让什么”“你让我怎么干”的态度完成实践任务。

(二)专业的课堂需要高品质的问题引领,高效的课堂需要高效的教学策略

高品质的问题引领和高效的教学策略是实现完美课堂的双轮驱动。

首先,要想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就应该设身处地关注学生所关注的,那么在教学设计时,应该创造这样的局面:学生知道做什么,怎么做,已经做到什么程度,遇到困难怎么办。

其次,问题引领时,问题的表达方式要简明扼要;问题中涉及的内容要关注实质;问题设置时避免随意,要严谨;问题回答时要给学生留有提升空间。

最后,在呈现出精心选择的问题后,优化课堂设计,不具体规定、限定课堂上的教学环节和学习环节,给学生的实践环节留有足够的空间,形成“学生为主、个性教学、合作学习、目标三维”的具有创新意义的课堂教学策略。

以《农家生活体验》课程为例,根据课程性质和特点,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如同学们对我国上个世纪60、70年代的农村现状了解吗?对农村生活用具(辘辘、推碾子、锄头等)尝试过吗?知道使用原理吗?同学们了解哪些民俗文化?通过这些问题,使同学们对学习任务有初步的了解,同时避免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二、巧用任务单,进行科学化设计,实现任务导学的完美应用

根据具体教学实践和学生特点,以问题引领为依托,以“任务驱动、问题导向”为原则,具有实践类课程性质的课程,可以尝试以任务单为载体的课程教学模式。

(一)可以达到在课前明确学习内容、目标和方法,将教师的“授”变为“导”[2]

首先,任务单上要体现出该课程的任务描述、工作流程,以及工作成果等。教师日常课堂的“教学目标”可以直接转化成学生的“学习目标”。

其次,有了任务单,课堂变成了“自学自研――合作交流――教师点拨”的课堂结构,学生可以跟教师从容交流,教师日常的“临场发挥”也转化成“运筹帷幄”。在统筹分组实践过程中,学生自主商量分组、划分各模块完成时间,充分体现自主性、能动性。

例如,《农家生活体验》课程,共有6个课程模块,每一个模块都有一份任务单,任务单中设计有课程任务、工作流程、工作达到的预期目标、评价等[3]。

(二)利于目标的达成,提高教学效果

在《农家生活体验》课程中,除任务单中的学习指南(问题引领)、达成目标(成果验收)、课程任务由教师提供外,工作流程由各小组根据本组实际情况,自行设计各模块完成的时间,同时要做到与其他小组的时间不重叠,团结协作自主完成。“困惑和建议”的广度和深度,也将作为各组最终评价的指标之一。在这期间,教师只起到课上点拨的作用。在完成这两项内容的过程中,学生的认知基础、认知途径与知识内在逻辑将达到和谐统一,同时,学生将完成“学什么”“怎么学”到“为什么学”的完美升华。而且,学生的主动思考,更有利于学生自主性、探究欲望、团结合作等能力的提升。

(三)利于突出专业成长,彰显学科价值

任务单导学下的课堂教学,无论从教室备课、教学方法、课堂气氛、教学成效上都优于传统的课堂教学,为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提前预设问题引领,而且注重实践任务的安排,侧重于实践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这些就使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进而有利于学科发展。

三、在展示中评价,构建实践教学与能力培养的无缝对接

一直以来,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评价环节都是注重终结性评价,轻视过程性评价,大多采用提交实践报告、实习日记的形式来考核实践效果。

在任盏デ动下,以小组为单位的实践类课程中,不能把评价简单地理解为“量化打分”,展示实践成果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话语权的赢得、展示机会的获得,其本身就是一种评价。

(一)要明确展示什么

展示具有评价、引领、激励的作用。展示主要是通过语言的方式实现的,通过小组合作、通过完成任务单,展示解决问题的成效和过程,检测出目标是否达成、能力是否提升。

通过展示任务完成效果,可以检验出小组合作的默契与质量;通过对任务的展示,可以激发学生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要明确怎样展示

展示过程中,要提出明确的要求,不能为展示而展示,要既能调动展示者积极性,又能很好地把握课堂节奏。

1.目标定位,针对需要,选择“大展示”与“小展示”。

2.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穿插展示环节。

总之,评价是手段,正确地评价引领,可以指向实践的更深层次,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最终实现实践教学与能力培养的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孙春娟.任务单导学模式下中职语文有效教学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4,(3).

[2]崔俊涛.高职PLC课程学生工作任务单的设计与使用[J].新课程研究,2015,(6).

[3]柳桂媛.翻转课堂前学习任务单设计研究[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6,(3).

第8篇:劳动实践的活动成效范文

关键词:俄罗斯;非营利组织;公共文化服务

中图分类号:G151.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12)03-0050-03

21世纪初期,俄罗斯经济持续低迷,社会问题凸显,俄政府希望调动非政府组织和非商业组织(统称第三部门)的积极作用,来缓解社会矛盾,提升民众的满意度。2001年6月,普京会见非政府组织和非商业组织的代表,鼓励他们在公共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并建立一个“公民组织议院”。2001年俄罗斯登记注册非营利组织达2万个,截至2002年1月1日,俄罗斯共有589228个在册非营利组织。尽管俄罗斯非营利组织的规模较大,但是其实践效果却很有限。基于此,俄学术界对非营利组织发展问题展开了探讨,对一些不足之处进行反思。本文着重阐释俄学界对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中非营利组织实践效果的反思。

一、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性

21世纪初的俄罗斯不仅在公众意识中,而且在社会精英的头脑中价值观都是模糊和不确定的。在大众传媒和互联网的作用下,形成了新的社会文化空间。此时的公共文化服务该如何发挥自身的效应、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俄学界普遍认为,不仅要思考如何振兴文化和艺术的创作问题,更要思考怎样满足社会需求的问题。

亚伯拉罕·莫尔在《文化的社会动态》中提出文化是“社会领域的作用力”。这种作用力一直贯穿于“文化传播”的整个周期,从文化产品的创造者到文化产品的消费者,体现为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两个阶段:一是文化产品的创作(出版社、画廊等)和大众传播(拷贝、复制等)阶段;二是文化产品被消费阶段,这一阶段带有经济属性,是对文化产品创作者的反作用阶段。大多数俄学者认为:文化艺术产品属于一种复合体,既对个人有利,也对社会有利。也就是说,公共文化服务不应只停留在提供服务这个阶段,还应考量服务的效果,也就是对服务的反作用阶段,这才是一个完整的文化服务过程。

21世纪初期,俄罗斯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提出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寻找对自己有利的消费市场。要知道,这要比那些商业组织的消费市场复杂得多,因为商业组织寻求的是消费者的钱,而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更多是寻求消费者的内心世界。他们认为有效的公共文化产品或服务,一部分来自产品或服务的使用价值,但更多的是产品或服务对其内心世界的触动。这里不仅涉及传统的(古典芭蕾舞剧),也涉及“另类”的文化项目(摇滚乐队、美术展览、私人电台等),凡能触动消费者内心世界的都应是有效的。

要知道,消费者对非商业服务是可以选择的。对其选择结果存在两种情况:一是积极的回应,一是消极的回应。如在商业医疗和非商业医疗方面,或教育服务机构之间进行选择,消费者会考虑其使用价值,以及自身的消费能力。因为非商业服务也是有成本的,而且还要消耗体力(排队等候)、时间等,这些是消费者所要接受的。同样一种服务,有非营利和商业两种,那么消费者要对服务的效应进行评估,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有权拒绝非营利组织的服务。如果公共文化服务实践活动得不到认可,也就无法产生预期的社会效应,即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性。要让俄罗斯所有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非营利组织明白这一点,必须对它们的实践加以引导。带有半官方性质的《俄罗斯非营利组织》杂志正发挥着这样的作用,对一切非营利组织的实践进行规范,提供指导。

二、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激励机制

21世纪初的俄罗斯公共文化服务组织多在积极探索和改善工作人员、志愿者的奖励机制,为从业人员创造工作条件,提供自我实现的机会,希望通过完善公共激励机制,改善教育和实践培训等措施来交换认识,解决问题。

(一)建立传统从业人员的激励机制

应该说,俄罗斯非营利组织的实践是有益于社会的,但却由于组织内部从业人员收益分配的特殊性而受到限制。首先,评价一个非营利组织的实践目标,不应只去考虑它们所得到的薪酬。将非营利组织与企业进行比较,非营利组织的优势体现在极低的劳动报酬。2005-2006年,俄罗斯学者E.II,舍科娃对莫斯科和圣彼得堡6家博物馆(国家历史博物馆、国家美术馆、圣彼得堡博物馆等)的70位从业人员进行了针对从业人员核心价值观的调查,得出了选择这项工作的原因:80%的受访者认为这项工作有趣;50%的受访者认为有大量的空闲时间;30%的人为了社会福利;10%受访者为了工资。这一结果表明,非物质刺激(自我实现的机会、社会的高威信、大量的空闲时间)有明显优势,而物质刺激(工资、社会福利)的表现一般。

同时,调查中还发现了一些令人不安的趋势。50%的受访者认为,20世纪90年代末,他们对工作更为满意(经常参加培训、会议、研讨会,经验交流会,并去全国各地及国外旅游)。40%的受访者认为,之前他们的工作享有更好的社会保障(获得更多的教育、优惠贷款、医疗保险、治疗等社会优惠待遇)。50%的受访者认为,他们的工作日程安排已经不那么自由,当然这与日程安排数量的减少有关。上述博物馆从业人员工作满意度的平均指数为1.8(以5为最高满意指数计算)。低指数表明了影响从业人员工作不利因素的存在,因此在被研究组织中存在着劳动态度恶化的趋势。82%的受访者认为工作条件恶化,无法提高技能,对自己组织发展的前景缺乏认识。超过2/3的受访者强调,工作时间安排不合理,以及工资低。这种低工资不能起到激励的效果。

显然,对于公共文化组织的管理应寻找一个更为有效的方式,既能鼓励各部门去吸引资金和项目,同时还要确保员工的收入。当然,一味强调采取各种方式吸引资金,而忽略非营利组织的实践目的也是不对的。

(二)建立志愿者的激励机制

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全职员工,俄罗斯非营利组织还积极吸引志愿者来参与工作。志愿者的工作是世界经济发展中越来越重要的资源。20世纪90年代中期俄罗斯的博物馆开始出现志愿者。当时,在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工作的志愿者每天有18人。俄罗斯虽然不遗余力地吸收志愿者,但效果却不能令人满意。在俄罗斯博物馆的志愿者不超过20人,而在美国的博物馆志愿者可达到200人。俄罗斯民意基金会2001年6月对15000名城乡居民做的一项调查显示:5%的居民认为公共组织是积极的,73%的居民不愿为任何公共组织工作,15%的人愿意为公共组织工作,80%~90%的人不愿意参加任何志愿性组织。

志愿者活动历史最悠久的是美国。在19世纪,义工运动已经在美国非营利组织的运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01年,有45,9%的美国居民每周平均参与公益活动4小时,文化领域志愿者的数量占参与公益活动人数的4.1%。美国志愿者包括各种层面的居民,凡是想为社会做有益事情的公民都可以参与,这在美国被称做公民参与治理的一种民主表现形式。

俄罗斯志愿服务发展水平比美国要低很多。然而,任何劳动关系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激励机制基础上的。在缺乏物质激励的情况下,如何激励俄罗斯志愿者服务?俄学者在研究了美国的志愿服务问题后,找到了一些非物质的激励方法:(1)为志愿者提供免费或优惠的教育、培训条件,更新知识和技能。(2)为志愿者提供信息服务,如图书馆、研究开发或新技术方面的信息。(3)为志愿者提供优惠服务,如提供文化活动的优先参与机会。俄学者认为,应在区分个体需求的基础上,形成志愿服务内容。应该明确的是,义工(志愿者)是一种劳动关系的制度,是在非物质刺激机制和服务社会的有益目的基础上建立的。

三、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评价体制

21世纪初,俄学界广泛关注如何评价俄罗斯公共文化服务的成效问题。投资者的实际目的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宗旨能否最大限度地结合,成为关注的焦点。大多数学者认为,公共文化机构的服务成效应在兼顾投资者和社会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考量,并应强调其社会评价的权重,一改从前谁投资谁评价的评价体制。

通常情况下,非营利组织的评估都有自己的标准。在大多数人看来,似乎活动的投资者对非营利组织的活动进行评价是符合逻辑的。然而,俄罗斯非营利组织的投资者主要是国家权力机构以及分配预算资金的机构。如果按照上述原则,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就显得不足。在俄罗斯学者看来,专业地、综合地、有针对性地对非营利组织进行评价是对社会有益的。他们强调指出:对于非营利组织来说,人们应该更加关注它的社会效应,其重要性等同于商业实体的利润。

俄学者举例指出:引进外国劳务人员的举动在某种程度上对俄罗斯做了重大贡献,但这些劳务人员的非法滞留又对俄罗斯造成了不好的影响,这也是吸引外国劳务人员的负面效应,不是社会所需要的。他们认为,正是基于活动的投资者对非营利组织活动进行评价的标准,才使得非营利组织的活动不得不去遵循投资者的意愿,而无法致力于满足社会的真正需求。这样,其活动对社会产生负面效应也就不难理解了。当然,这样的论断是不准确的,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俄学者对非营利组织实践活动评价问题的探索。

俄学者认为,在社会效应指标基础上对非营利组织实践的客观评价,只能来自真正代表公众利益的独立的非政府机构。也就是说,只有非政府机构对公共文化服务实践的评价才是最客观的。之前提到的公共组织议院,就是这样一种非政府机构。然而,自其成立后社会各界对这一机构的实际目的产生过怀疑,限制了其作用的发挥。

第9篇:劳动实践的活动成效范文

关键词:潜能德育 内涵发展 招生规模 两难问题

一、潜能德育:真抓实干挖潜能

扬州旅游商贸学校(以下简称学校)构建了以“文化熏陶培养文化潜能养德,以行为规范挖掘行为潜能铸德,以劳动磨炼发掘劳动潜能砺德,以活动锤炼激发活动潜能育德”的德育体系。“培养―挖掘―发掘―激发”成了潜能德育的育人工艺流程。

一是行为潜能铸德。学校对接企业规范,挖掘学生日常行为潜能,以促进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对学生的言谈、仪表等日常行为进行了严格规范、执行,已形成了一套学生行为规范管理制度,每天落实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之中。

二是劳动潜能砺德。学校对接企业劳动实践,发掘学生的劳动潜能,为学生提供校内和校外的劳动岗位和机会。“ 一人一责”的卫生劳动制度,是潜能德育实践的一大亮点。学校把包干区细化到班级、师生。

三是活动潜能育德。学校通过“三化”活动(制度化、多样化、特色化),深度激发德育潜能,先后创立了激情早读、“一人一责”、阳光跑操、七彩社团、动力特训营、校园“梦想秀”等潜能德育的特色活动德育品牌。

二、惩戒实施:把握适度讲灵活

学校特别重视惩戒教育在潜能德育中的运用,构建了良性的中职惩戒教育体系。通过“惩前有据,惩前有方,惩戒有爱,惩戒有度,惩中有异,惩中有教,惩后有赏,惩后有思”的惩戒策略激发学生潜能。

一是惩戒有度。把握好惩戒的度对教育效果至关重要,惩戒实施要因人、事不同区别而行。如:惩戒无故逃跑的学生,一般就让学生跑四圈,多不超过五圈(学校集体跑操跑三圈),这样让学生没有占到便宜,又接受了教训。

二是惩戒有异。惩戒教育要适事、适人、适时地实施惩戒。针对心理特殊的学生,把惩戒的选择权交给学生,让他做出适合自己的反省教育。实施时要做好思想教育,多给予关心和鼓励。

三、职教发展:注重内涵胜规模

片面注重招生规模耗费了大量的精力、人力和财力,影响了学校的内涵发展。潜能德育育人理念实施后,学校高度重视内涵建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是启动德育名师工程。学校把建设一支有智慧、懂研究的德育教师队伍,作为师资建设最重要的目标。2013年学校启动了星级班主任的培养及评聘的名师工程。建设德育名师,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市级乃至省级德育名师。

二是启动教师提升工程。每周开展系部班主任工作交流。每月有全校班主任工作论坛。每年至少有一个德育课题。每学期开展一次班主任读书活动。每年举行一次班主任基本功大赛。暑假特别开设班主任专题培训并派出德育骨干参加省内外各级各类德育培训。

三是启动教育创新工程。今年扬州旅游商贸学校创新创业大楼建成,创新了办学条件。去年启动了“三引工程”(引企入校、引资入校、引智入校),创新了办学常态。通过“抓课堂”“分教考”“搭擂台”等措施,创新了教育教学。

四、学校形象:品牌建设重宣传

学校高度重视教育宣传,建立了宣传制度,确保学校有活动、有宣传;小活动、小宣传;大活动、大宣传;让校园充满正能量,让社会充满对学校的正评价。

一是做好顶层设计。定下总基调,宣传紧扣潜能德育的品牌建设和内涵发展的主线;形成总抓手,每年制定宣传工作的总体方案,把总抓手落到实处;校办总牵头,考核部门宣传工作,协同部门间的配合;制定总计划,以计划促落实,并进行年度考核。

二是建好宣传队伍。组织培训,特邀媒体工作者到校指导;进行年度好新闻评比活动,大力激励学校新闻宣传;组织宣传骨干到市直新闻宣传先进学校交流学习。

三是用好新媒体。建设好校园贴吧,把持着主地位,让贴吧充满青春的正能量;开通微博、微信,确保正确的舆论导向;完善校园网,把校园网打造成学校的对外窗口,正面声音,树立正面形象。

五、实践成效:规模内涵共双赢

一是品牌影响力凸显。潜能德育挖掘了师生潜能,取得了较好的办学成绩。近年学校获得了“省职教德育工作先进学校” “省职教德育工作特色学校”“省职教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

二是社会认可度扩大。当前生源萎缩,但学校招生连年火爆,从五年前全校28个班,到今天一个年级就达到了34个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