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创业的理论知识范文

创业的理论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业的理论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创业的理论知识

第1篇:创业的理论知识范文

论文关键词:创新能力;港口物流;实践教学体系;保证措施

一、创新型港口物流人才是港口持续、高效发展的关键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作为交通运输枢纽的港口,在交通运输网络中处于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在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现代化的港口不仅具有使货物增值的功能,而且已经开始向“国际物流中心”转型,具有综合物流服务功能。

港口物流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不仅体现在港口本身,而且体现在对港口城市及周边地区经济的带动作用上。它是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对优化和提升产业结构具有重要作用。我国港口物流虽然得到了迅猛发展,但是在科技和创新方面落后于世界著名港口,港口物流专业人才缺乏,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创新能力不强。要促进我国港口物流持续、高效的发展,培养创新型港口物流人才是关键。

二、我国高职院校港口物流专业的特点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类型,肩负着培养大批量技术应用性人才和高素质技能性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教育体系本身就有很强的创新力,越来越受到我国政府和企业的重视。发达国家政府对职业教育也十分重视,不仅在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而且以立法和制定政策法规的方式来保证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确立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

高职院校港口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物流、港口管理供应链管理、国际贸易等理论知识,熟悉国际物流、国际贸易的相关法律法规,了解国内外先进的物流技术与技能,英语水平高、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好、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港口物流专业人才不仅需要课堂教学的培养,更需要加强对于港口物流操作能力、管理能力的实践教学培养。因此,培养创新型港口物流人才,就要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高职院校港口物流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三、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院校港口物流专业实践教学的具体目标和内容体系

(一)港口物流专业实践教学的具体目标

1.培养港口物流专业的基本技能。高职院校港口物流专业的基本技能掌握是国际物流、报关报检、港口管理等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熟练应用办公自动化软件及相关业务软件;英语水平较高,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能够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能够较快适应和融入到企业的工作岗位中,有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具有一定团队合作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等。

2.培养港口物流专业的职业技能。港口物流专业的职业技能分为港口物流基础业务能力和国际物流业务能力。基础业务能力是掌握港口物流企业的工作流程,熟悉运输、仓储等所需的工作技能,解决在企业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国际物流业务能力是在国际物流背景下,要求学生能够应用英语与国外客户进行沟通联系,能进行国际货物报关、报检、单据制作、国际集装箱运输等业务操作。

为培养学生在工作岗位中具有较强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要求毕业生参加报关员、报检员或助理物流师等考试,并至少取得一向证书。为适应港口物流和国际贸易发展要求,要求学生有选择的考出国际物流方向的国际商务单证员证书、跟单员证书、国际货代员证书等。

3.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具有良好人际交往能力,具备较强生理和心理承受能力,掌握创新思维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具备就一定主题进行市场调研能力,并能应用专业知识,进行市场分析。

(二)港口物流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港口物流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设置是以专业技能应用为主线,兼顾综合素质、外向业务拓展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划分为四大部分,即课堂实训、专业技能实训、第二课堂、毕业实训等4个环节。

课堂实训内容的设计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和主体,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注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与研究。把理论教学转化为生动的实践教学,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专业技能课程实训是针对一些实务性强的课程实行的单设实训,即课程学完后,在计算机房或者场景实训室用一周或两周时间集中来完成整门课程的实训教学,对整门课的内容加以运用和融会贯通,以达到巩固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专业技能综合实训是根据工作岗位的要求设置,综合相关几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使其在毕业后能够很快适应相应的工作,并能在工作中实现创新。专业技能课程实训和专业技能综合实训的内容设置与学生要考取的职业资格证相结合,通过实训帮助他们复习考证需要的相关知识,提高考证的通过率。

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可以经常邀请企业有一定资历的专家给学生开设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良好的锻炼,提高工作能力、思想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可以举办各种文体活动,把教育寓于活动,在活动中深化教育。

社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参观交流、专题调研、假期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等。安排教师带队到企业参观交流或进行专题调研,或者利用假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在第六学期,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或者自行落实的单位进行毕业实习。

四、港口物流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保证措施

(一)提高指导教师的实践能力

教师的实践能力的高低是实践教学效果好坏的重要保证,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要求具有"双师"资格。既要有较高的港口物流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最好是有在港口物流企业实际工作的经验。学校要不定期的派教师到相关企业挂职锻炼,使教师了解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同时还要聘请港口物流工作岗位上的工作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来进行实践教学指导,补充实践教学的教师资源。

(二)注重课堂环节的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应多样化

不同的课程,知识体系存在很大的差异,课堂实践教学,在时总量得到保证的前提下,要抓好实践教学的质量,课内实践教学的形式允许而且应当多样化,要突出特色。

1.案例教学法。课程教学方法由传统的学习国际物流基本知识、掌握物流基本技能的方式转变为通过解决企业实际问题来总结出需要的国际物流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教师在案例分析中启发、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创新能力。通过学习,学生们可对物流行业的情况有总体上的认识,使他们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其洞察和判断能力。

2.归纳教学法。教师根据课程的内容,设计问题,并安排学生进行理论问题的讨论,然后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适当的点评和统一讲解,把学生感性的、零乱的知识系统化,分析总结出实训的结论,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3.小组项目法。教师在专业课程的设计,如对港口物流企业流程设计、仓储配送优化等内容中,把学生分组,布置一组人员共同参与某个具有实际意义的项目。要求每一个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实际情况完成各自分配的任务,然后将大家的结果汇总,项目小组负责人整合提交设计方案。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得不同性格、不同爱好和不同基础的学生在合作的氛围中得到协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4.模块化课程。有些课程可以按照工作流程和岗位能力的需要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如:《国际集装箱运输》课程可以打破常规的章节划分,按照集装箱运输的流程将课程分成以下课程模块:集装箱运输中外贸部门的工作、货代部门的工作、仓储配送工作、集装箱堆场作业、报关与报检工作、运输协调管理等。通过模块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所学的知识是在何种情况下应用的,并应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以企业环境为背景,建设高起点、高标准的校内实训项目

校内实训项目的规划,要根据我国港口物流业的新理念和模式,对现有的实训项目进行整合与优化,剔除重复和过时的实验项目,补充反映港口物流发展前沿知识的新实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校内实训项目可以在计算机房进行,以专业的教学软件为基础,让学生根据教学软件的内容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完成实训项目。这就要求软件的设计要高水平、高起点,可以采用学校、软件开发公司和国际物流企业专家共同讨论研究、设计实训模块的形式,使教学软件与当前港口物流企业使用的主流软件一致,但要更加适合教学和学生练习。硬件环境可以采用当前企业使用的或者尺寸按比例缩小的真实设备。

校内实训项目还可以在场景实训室进行,场景实训室是把实训室设计成企业办公的环境,以实际工作的流程为基础来设计实训模块,以港口物流企业不同部门、不同工作岗位来分角色,让学生置身于模拟的工作角色中来进行现场的工作岗位演练。每个岗位都具有相应的责、权、利,学生既要独立完成各自的任务,又要各部门之间紧密配合,通过相互协作来完成整项“工作任务”。场景实训可以让学生熟悉物流企业中各部门的工作职能,明晰物流企业业务的处理流程,全面提高物流实训者的工作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

港口物流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参观交流、专题调研、社会调查、毕业实习等大多必须在现场进行,实现这些实践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建立共赢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彰显高职高专教育特色、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基本途径。

校企合作模式首先可以通过产学研合作的方式,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聘请企业的专家、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提高实践操作能力,熟悉企业的工作环境,把港口物流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

其次是采用“订单”式培养。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学生的培养,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通过这种模式可以为企业“量身打造”符合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对于学校来讲,可以了解和把握行业最新人才需求、研发动向及技术需求,培养学生专业综合素质、专业核心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深化校企合作模式上要特别注重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活动质量保障体系。

(五)丰富第二课堂,建立创新人才评价机制

第2篇:创业的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知识经济;企业管理;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01

一、引言

当我们的生活迈入二十一世纪时,世界的经济正在飞速的发展,知识和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这也标示着知识经济正在向人类走来。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但归根结底的讲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更是高层次人才的竞争,因此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成为了我国社会的关注焦点。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存还是灭亡都在于企业管理方式的创新,这也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二、企业管理创新的内涵

何谓企业管理创新?可能有许多人不明白这里创新的内涵,企业管理创新就是要对企业管理的思想、管理方法、管理模式进行一场大的改革。管理创新是企业应对市场与技术突发变应的重要手段。管理也是一门学科,要想在管理上做的好,可能会经过一个复杂又漫长的过程。真正成功的企业管理创新实际上就是管理技术与管理制度方式两者之间的完美融合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企业的竞争力不强、效益低下的原因在于企业管理方面处于劣势的形态。有数据统计,从国际经济增长比较来看,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中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达到70%之多,而中国的数据还不及40%,然而这一数据最主要的原因是取决于管理水平的高低。有关调查表示,国内企业发展滞后的原因主要在于管理方面的制约,世界经济一体化加速了知识经济的发展,因此企业管理创新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与时代的发展关系密切。

三、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面临的挑战

1.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在知识经济时代中,知识是无国界的,一个企业走向国际大舞台靠的就是先进的科学技术。经济全球化的形成是由于这些跨国企业利用本企业的先进知识技术进行经营。在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在社会各界广招贤才,只有企业的人才聚集的越多,知识聚集的能量也就越大,从而实现企业走向国际的终极目标。因此,企业中无论是管理层还是被管理层都应该仔细的分析企业人力资源的价值。但是管理人力资源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简单,首先培训的时候需要耗费很大的代价,不同文化领域也会有彼此间的冲突,都是需要预料到的。

2.网络信息化的挑战。知识经济又被称为信息化经济。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信息领域不断的扩大,使得经济生活、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也都信息化。信息化使得经济的运行方式和管理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所以知识经济对企业管理的挑战在网络信息化中完完全全地体现了出来。

3.管理组织层结构变革的挑战。全球经济一体化加速着知识经济的来临,企业管理组织也越来越偏向于网络化,例如召开网络会议等。但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于企业来讲,众多企业认为,管理结构组织的变革就是知识进步与技术变革两者相结合,可是这却与所想的不太一样。信息化的发展,使得一些工作人员将工作地点变到家中,进行家中办公,利用先进的互联网进行交流,能够有效提高效率,这也使得管理组织层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何面对这样的方式,也将成为一种挑战。

四、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管理问题

1.人才管理。在知识经济环境下,知识在企业中的地位不断攀升。然而知识往往掌握在人才的手中。留的住人才,也就是留下了知识,企业就是生机盎然,但各个企业往往都会面临着高端人才跳槽的现象,一旦人才流失,势必会对企业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如何对人才进行管理也是企业管理所要面临的问题。

2.发展战略问题。无论企业的大小,都要给自己的企业一个合理的定位,必须认清自己未来的发展战略。只要有了明确的发展战略,企业才能有效的向这个方向努力,但是目前我国的多数企业都受传统管理理念束缚,没有长远的眼光,因此这也是企业管理的问题之一。

3.团队建设问题。当企业规模不大的时候,经营者完全有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支撑企业的发展,一旦企业不断壮大,再想依靠个人是很困难的,因此,这也是企业为何在壮大之后效益降低的原因了。

五、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创新方式

通过分析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的种种问题可以看出,只有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才能使企业更好的发展。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1.企业管理观念创新。在知识经济条件下需要树立战略管理理念,战略管理就是需要经营者对市场的认识与管理存在一定的敏感度,通过战略的分析确定战略的操作。对于投资方面要认真的分析市场,做出预算,事前要大概的算出投资后的回报、风险。在进行中时要领导、组织、管理战略变革的过程,抓住实时动态。

2.知识管理创新。同时也要做到知识管理,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就是创新,企业不断的创新才能赢得市场,因此要更新我们传统的观念,充分认识到管理知识的重要性。

3.人员管理创新。在人员管理上,要坚持以人为本,人的思想才是经济条件的根本。所以,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要以人为中心,制订相应的管理方法,同时也要使企业形成竞争意识,还要培养企业员工的道德素质,这样才能为企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根基。

4.技术管理创新。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技术成为企业之间竞争的手段,企业只有高端人才多,掌握的技术就会多,因此,技术管理创新在对于企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技术管理创新上可以做到在境外设立自己企业的技术研发部,采用国际先进的技术理念,研发出新的技术;对于自己已掌握的新技术输入到各国的分部,并采用手段加以管理与控制;在国际上尽可能多的建立自己的子公司并且加以控制,使得技术在国际上流通。

六、总结

综上所述,在知识经济时代中,企业受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竞争日益激烈。因此,管理改革成为这一时代的重点,文中已经分析出了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并且提出了自己对管理创新的见解,希望我国企业能在知识经济大潮中在创新上有所突破,使我国的经济增长更加迅猛。

参考文献:

[1]张守一.知识.知识经济.知识产业[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8(6).

第3篇:创业的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物流企业;价值链管理;商业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F252.1 文献标识码:A

从事企业研究,投资企业或是直接经营管理企业,都要涉及对企业经营管理的理解,可以从经验角度,也可以从理论角度,要想理解深刻,必须借助有力的企业管理理念。

价值链管理和商业模式的理念是当下研究企业经营管理最有效的工具,在理论与实践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1 价值链管理和商业模式

1.1 价值链管理

由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价值链理论,一般把企业内外价值增加的活动分为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基本活动涉及企业生产、销售、进料后勤、发货后勤、售后服务,支持性活动涉及人事、财务、计划、研发、采购等,价值链以企业活动为中心,假如企业做专业化,把价值链上不同环节分出去,就变成通常说的“产业价值链”。

1.2 商业模式

简单来讲,商业模式就是公司通过什么途径或方式来赚钱?商业模式本质上就是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外部利益相关者和内部利益相关者两类,外部利益相关者指企业的顾客、供应商、其他各种合作伙伴等;内部利益相关者指企业的股东、企业家、员工等。完整的商业模式体系包括定位、业务系统、关键资源能力、盈利模式、自由现金流结构和企业价值六个方面。这六个方面相互影响,构成有机的商业模式体系。

2 物流企业价值链管理的表现就是供应链管理

物流企业的重要性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分工细化而凸显出来的。企业的竞争,经历过产品产量、品质的竞争,营销的竞争,战略的竞争,目前阶段,基于反应速度,成本方面的考虑,供应链也就是产业链的竞争成为趋势,物流在链接产业链各环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企业价值链的管理就是对产业供应链的管理,而物流是引导供应链有序、快速运营最重要的一方面。

3 物流企业价值链管理的实质和局限

物流企业价值链管理从本质上说,就是对始于客户服务、推广、分销,到运营、物流后勤、采购等作业流各环节的管理,根据市场的需求,迅速组织物料加工生产或提供服务,通过合适的渠道,满足用户要求,这之中要求建立有效的机制,节点企业间共享信息,协同作业,整个供应链的节奏需要有物流来决定,供应链是否有效,其实是看物流与用户需求的匹配,不难看出这是对价值链各环节纵向线性的安排,适应于相对稳定的环境,如果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交易关系、对象多元化和多变,那么线性的供应链管理局限性就很大了,就需要引入其他的管理方式,做好其他方面的制度安排了。

4 物流企业价值链管理必须以商业模式创新为基础

物流企业价值链以产业价值链上各环节活动为中心,重点在如何组织好各节点上的活动,使整个链条协调快速的运营。但是,比如一个企业价值链前后都是机器和产品的制作与销售,机器是购买还是授权生产,产品通过顾客俱乐部订购还是和机器打包销售,整个价值链前后没有不同,但对同一活动,选择不同的利益相关者,采取不同的交易方式,其运营结果就会差别很大,这就是商业模式的不同造成了运营效率的巨大差异。

商业模式的本质就是对企业相关利益者的交易结构安排,以企业价值大小为衡量目标,物流企业价值链管理,必须在价值链上有一个良好而合理的交易结构安排之上,才能谈得上有效管理,价值链上各节点的效率不仅与纯粹的作业运营有关,要运营好,首先得有各节点的合约设计、风险控制、监督激励,以及相应的利益分配和成本核算机制的确定,因此商业模式的确定是物流企业价值链管理的基础。

5 物流企业商业模式的构建与创新

结合物流行业的特点和物流企业分类,参照管理大师亚德里安·斯莱沃斯基总结提炼的30种盈利模式,归纳出以下可供各类物流企业选择的典型商业模式。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市场动态,在不同发展阶段选取适宜的商业模式。

(1)运输型企业。运输型企业的盈利模式有速度模型、专业化模型、低成本模型等。

(2)仓储型企业。仓储型企业的盈利模式有配电盘模型、价值链定位模型、行业标准模型等。

(3)综合服务型企业。综合服务型企业的盈利模式有金字塔模型、行业标准模型、品牌模型、客户解决方案等。

商业模式描述了企业为客户提供的价值,以及实现这一价值的内外部资源组合和特定的商业逻辑。构建商业模式的关键是要寻找价值创造的机会,实现市场需求和自身资源能力的匹配,明确企业的定位,提出鲜明的价值主张,设计和组合各种盈利要素,充分发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形成独特的、难以复制的商业模式。

(1)分析内外部环境,明确企业价值主张。2008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达到89.9万亿元,市场需求呈现出明显的行业、地域和多样化特征。物流企业的价值创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通过有效组织和控制物流资源产生低成本优势,降低客户物流费用支出而产生收益;②以供应链整合协作为基础,提供增值服务,为客户创造新的价值。企业可以构建物流量、行业、环节、时间、空间、价值等需求维度来细分市场,并根据自身资源和能力,与市场需求进行价值匹配,明确目标客户,进行SWOT分析,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提出明确的客户价值主张和企业使命,兼顾物流需求新的发展趋势,做好进入新市场的准备。

(2)确定业务结构,明确价值获取方式。现代物流企业不仅局限于为客户提供运输、仓储、包装、配送等基本服务,还包括提供融资策略、价值分享、供应链管理、资产增值等多种创新方式来获取收益。企业按照目标客户需求的优先级别组合内部资源,确定公司核心业务,并补齐短板,提供基础和附加,构建完善的物流服务体系,建立对应的物流网络、信息系统、组织结构和操作规范,实施企业价值主张。

(3)建立商务结构,获取企业利润。商务结构是企业与外部进行的交易内容、交易方式及其时空结构,直接反映企业资源配置的效益。现代物流业集中体现了技术密集、知识密集、人才密集的产业特性,单靠一个企业很难实现供应链的整体优化,这就要求物流企业在更加宽广的供应链体系里进行定位和整合资源,通过合资、合作、联合、兼并、外包、参股、控股等形式扩大服务规模和范围,构建分销渠道、合作伙伴网络,确定企业的成本结构和收入模型,奠定自身的市场地位并获取利润回报。

(4)建立战略控制手段,实现持久盈利。为了实现利润的稳定与增长,物流企业在设计盈利模式时,必须建立保护盈利的战略控制手段,使其免受对手和用户的侵蚀。可利用的控制手段有专有资产、品牌、专利、渠道、信息、企业文化等,归纳起来分为两类:基于市场的优势和基于内部知识的优势。两者可以结合实际选用,建立和巩固企业在市场上的差异性。

第4篇:创业的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科技创新 服务类专业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0-0038-02

高职院校肩负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任。通常情况下,各高职院校对本专业的培养方向定位在生产一线,要求执行任务准确无误。服务类专业在教学中强调模仿和重复训练,学生学习阶段的创新活动往往被认为是高风险行为不被提倡,甚至受到人为限制。虽然高职院校都深知与企业“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可是由于高职院校的科研水平普遍落后,加上思想观念的僵化,在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方面常有不得益、不得力、不得法的“三不”情况。如何认识科研创新活动使学生“得益”,特别是针对服务类专业如何组织学生进行科技活动,并自觉寻求素质培养的方式方法,本文将通过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活动加以阐述。

一、职业素质的定义和内涵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人员具有与职业工作、职业发展直接相关的,对职业活动起关键作用的、非技能性的内在品质和能力。非技能性的内在品质和能力可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职业素质具备职业化特征,是长期工作中被认同的一种个体品质,具备群体性和特异性,对职业活动起到正面推动作用。

在评价一位工作人员的知识、技能的同时,职业素质是必须重视的指标。比如工程人员的观察力、服务人员的亲和力、勤务人员的领悟力等个性鲜明的职业特点,它能进一步推动其工作的展开,提升工作效率和效益。因此,强调提升职业素质也是提升职业能力的基本要求。

二、民航地面服务人员职业素质内涵和特点

民航地面服务人员,其工作岗位包括售票处、呼叫中心、值机室、机场隔离区、登机口、贵宾室、收运柜台、货运仓库等,工种含:售票员、呼叫坐席、值机员、机场服务员、航线营销员、货运销售人员、货运服务人员、配载员、调度员等一线工种及管理人员。涵盖客运、货运两大领域,涉及航空公司业务、机场业务、业务等范畴。民航地面服务各岗位分工细、协同程度高,是民航业务的最前端,直接面对旅客和货主服务。与民航其他工种相比而言,地面服务工作人员被要求反应敏捷、沟通力强、亲和力高以及良好的组织纪律性等职业素质。

三、民航地面服务类专业科技活动的开展及其促进作用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推动学生参与科技活动,针对服务类专业的特点,学院重点选择开展软科学研究和实践等科技活动。

(一)软科学赛事活动

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大赛是管理类软科学活动,参赛学生扮演总经理、财务经理、生产经理、营销经理等,通过电子沙盘经营模拟公司,内容涉及整体战略、产品研发、生产能力规划与排程、财务经济指标分析、市场与销售、团队沟通与建设等多个方面。通过企业经营模拟沙盘比赛可有效地加强学生的公司管理运营能力以及会计、营销、生产以及合作、采购、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能力。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自2009年首次参赛以来,学院已累计获得国赛一等奖2个、国赛三等奖2个、省赛一等奖4个、省赛二等奖2个,并且连续三年获得广东省物流沙盘项目的一等奖。

本项赛事在我院学生中引起了积极反响,同学们纷纷积极投入到沙盘的学习中来,累计已有逾千名各专业的在校学生直接、系统地学习了沙盘,并通过沙盘学习提升了对企业经营管理知识的运用能力。

此外,民航地面服务专业类学生还参加了数学建模比赛、会计专业技能竞赛、物流技能大赛等,学院将赛事辅导纳入教学计划中,发挥了“以赛促学、以赛促建”的作用。经跟踪调查发现,参加这些科学竞赛活动的同学,他们更具备团队合作意识、更具备承担责任的自觉性,在面试招聘中更能打动企业考官。在工作几年后,进步较快,多数升职为一线领班或主任级别。

(二)软科学研究活动

软科学研究活动是高职类学生的难题,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尝试组织服务类专业的学生参与其中的研究活动,如问卷调查、资料整理等工作,让他们有机会了解软科学科研的课题。

以学院学生多次参与的民航旅客满意度调查的软科学研究活动为例,学生们参与了问卷调查和整理的工作。在活动中,同学们学习和实践了航线分类、旅客分类、正常航班和不正常航班等基础知识,在与不同旅客的交流中学习了礼仪、沟通等课堂强调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实践了这些职业素质的具体要求。如女同学学习扎头花、穿高跟鞋、化淡妆等,学生学习如何与旅客进行沟通和交流,学习聆听旅客的诉求等,这些活动让学生们感受到工作的不易,自觉提升个人素质和能力。

(三)产品设计和市场调研

服务类的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需要对服务产品深入了解、全面解读才能出色完成任务,否则就是被动服务、不完全服务和不到位服务。因此产品设计和市场调研是必修功,而服务类专业的教学往往达不到要求。IPSOS公司是我院校企合作的咨询公司,该公司组织学生分析电话咨询产品,进而引导学生参与产品设计和市场分析的事例值得推广。

从学生的设计中可以看出他们积极的思考和用心的分析,报告中不仅可见学生们分析说服能力的提升,公文写作能力也初步形成。与以往的课堂教学不同的是,这些设计和分析是基于真实的市场,少了些天马行空,多了份实在和责任。特别是当某些产品设计思路被采纳后,对同学们的鼓舞非常大,促进了他们对企业生产和规划的积极思考。

除此之外,学校还积极鼓励同学们在校外实习活动中参与其公司的流程设计和改造。活动要求学生们在校外实习工作中做个有心人,积极思考,对其工作产生了正面推动的作用。例如在心怡科技公司的同学成功改造了其仓库拣货的路径设计和清库流程,不仅给公司带来效益,也提升了自己的实习收入。

三、服务类专业实施科技创新活动的关键点

提升科技创新活动,培养职业素质能力,除了领导重视、思想统一外,在实施方面有以下几个关键点需要重视:

(一)开展基于服务活动的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活动并非本科学生的专利,高职学生结合岗位的生产活动,更易找到切入点。在高职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根据本岗位的生产活动展开思考。服务产品、服务流程、服务对象设计等均可产生创新改造点。基于服务活动的软科技创新更具备可行性,更易产生效益、扩大影响。

(二)鼓励和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动力是保持科技创新的源泉。高职教育中应仔细分析学生的需求,把握学生对生产活动的兴趣、对个人能力提升的渴望以及对求职能力的提升要求等,鼓励其参与和正面宣传。教育学生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的意识转变,能广泛吸引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

(三)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高职学生科技创新切忌好高骛远,应从本职岗位的基础小事做起,在点点滴滴的服务工作中寻找灵感。培养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科技创新的基本点,了解服务工作中的难题正是创新的基础。

(四)完善高职院校科技创新的运作机制

创造科技创新的氛围和条件是高职院校需要长期探讨的问题。高职院校应抓好校企合作带来的各种机会,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的实践机会,让教师和兼职教师成为引导和辅导工作的主体,鼓励学生认真思考和积极总结。

总之,科技创新活动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服务类专业的学生通过科技创新活动的正面引导,不仅能全面提升职业素质,而且能积极推动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袁子国,林瑞庆,宋慧群等.农业高校学生科技创新综合素质培养的思考[J].广东农业科学,2009,(9).

[2] 张继德,沈慧娟.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1).

[3] 叶选,李界家,朱栋华.结合专业教育对大学生进行科技素质培养[J].高等建筑教育,2006,(9).

第5篇:创业的理论知识范文

1 对于信息时代的认知

“信息”这一理念起源于二十世纪,因为由奈奎斯特和哈特莱提出,得到了西方经济及社会学家的广泛宣传,从而广为人知。知识传播的革命化发展,在信息化时代下的特征也尤为凸显。由于现代科技化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加快了信息资源的快速流通,在此情况下,第三次浪潮的全球化趋势带来的信息化的大数据时代。在这种智能化电子化的背景下,空间与时间的概念极度缩小,从而这种背景淡漠了知识的概念化,造成的虚拟性和知识的零碎理解与采纳。所以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图书馆管理来说,图书馆巨大信息量的?Υ婧椭?识灵活化的传播是一个新的挑战。

2 中等职业学校图书馆管理现状

校图书馆是知识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科教文化的结晶,是个人增加文化知识和文学素养的有效学习途径,也是学校传播文化的重要场所和教育教学中的第二课堂,更是一个学校提高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场所,可见学校图书馆的地位十分重要。

因为我国中等职业学校自身有文化知识储备等方面的限制,以及读者自身文学知识素养的局限性,使得中等职业学校的图书馆管理工作有些难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仍依旧在突破自身进行改革。

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在不断的进步。经调查显示,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图书馆管理现状不为乐观,有存在着较多传统性问题,例如:图书馆馆藏规模较小资源有限、未充分利用自动化程序、只为专业知识教学图书服务比重较大、义馆管理模式单一化等。所以在大数据信息化时代下,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图书馆管理进行创新改革是顺应时展的必然要求。

3 信息时代下中等职业学校的图书馆管理的创新策略

3.1 提升电子阅览数子化模式

对于图书馆知识的大数据信息的整理,我们可以利用电子信息智能化资源,借助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将纸质版内容输入电脑形成电子版内容,这不仅缩小了纸质书目所占有的空间,更利于了珍贵文献和纸质书的保存。同时通过电子检索文献信息,我们可以更加快捷的搜索到读者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减少了寻找纸质版图书的时间。当然还可以因地制宜的建立档案管理的电子化程序,如微信、微博的兴起,为档案界开辟了新天地,为图书资料宣传工作注入了新鲜血液。通过这个电子平台档案部门可以更加灵活地众多的知识文化信息,有关信息的照片、视频等内容的,实现整合资源效率的最有效的利用。

3.2 优化各项服务一体化功能

优化服务的功能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创新。第一,对于个人而言,随着电子信息产品的发展,充分利用互联网服务平台,互联网服务平台为图书馆里工作的宣传提供了广泛的渠道,它的特性是无论任何时间、任何人在任何地点都可以不受任何方式约束的进行对图书信息资源的访问与考究。更加便利了人们的生活。同时我们可以利用手机上的微信支付功能、支付宝等,创立移动图书馆系统,既可以多元化,多渠道的向学生提供阅读,又可以保证信息处理的安全与流通。第二,对于图书馆整体而言,可以灵活的运用数字媒体,数字媒体是未来多媒体的发展趋势,数字媒体利用现有图书资料制作播放相关内容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与图书知识宣传工作的良好实现方式,系统地整理、自动化的借还系统,减少了传统人工操作的查询、借还等服务项目,扩大了使用途径,增加了共享资源,提高了效率服务功能,同时运用数字媒体的智能功能,收集并整合借出的书目对于读者阅读的兴趣倾向,从而可以有效的进行推荐与导航。

3.3 对于义馆人员的思想强化

教育为立人之本,而位于教育中心地位的就是教师,身为义馆人员的教师应明白自身所承担的责任,丰富自身文化素养,提高知识含量水平,具有认真负责的态度等。这些义馆教师们应热爱图书管理工作,具有服务意识和教学职业道德思想,在当今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代,从自身做起,自觉地接受最新社会资源。只有义馆教师人员先具有领先的思想、与时俱进的态度,有创新的思维与不断发展的眼光,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不在多彩的社会环境中迷失自我的方向,抵制腐朽思想,从而踏踏实实的工作,认认真真的育人。

当然,身为义馆老师不仅要具备先进远见的思想、认真勤恳的工作态度以较为丰富的知识内涵,也应该具备电子操作技术的基本能力。为了迎合现代科技信息时代的发展,多媒体电子信息化技术教学已经不开任何一位教师。在校开展的有关图书馆知识课程、计算机技术的切换功能与检索文献信息的处理等,都需要义馆教师处理多媒体技术的水平。所以学校应定期进行教师的培训,提高义馆教师的科技服务水平,这样不仅解决了了学生在利用电子科技查阅图书信息时的问题,也有利于增进校园内的师生感情,对于图书馆注入新的活力。

3.4 全面认识学生与教师的地位

第6篇:创业的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自组织理论;领导模式;创新路径;功能

在全球化、现代化、信息化的共同作用下,现阶段所常见的诸多社会事实不断促使我们深入思考各种事物之间存在的复杂关系。在这样的环境中,原有的观念、认知以及实践在面临考验和危机的同时,也随着情境的变迁有所发展。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企业可谓是维持经济增长、维护社会安定的中坚力量,它们的发展状况会直接对职业结构、消费指数等产生影响,因此,探讨企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企业微观经济效益是管理领域中长盛不衰的重要问题。然而,企业所处的环境不同或是管理者对企业本质的理解不同,会出现不同的领导模式,企业会因领导模式的差异而呈现多元化的组织结构,这为企业创新带来了更多的可能路径。本文基于自组织理论,试图构建新的企业领导模式,以使企业拥有适应快速变化环境与应对复杂境遇的能力,从而适时进行自我创新规避外界风险。 一、 相关文献回顾

自组织现象较为普遍地存在于自然界中,人们也能轻易地将自组织现象与非自组织现象区分开来。然而,在社会系统中,情况就变得复杂起来,人的能动性决定了组织的规模、目的、形式等等,但是,当组织成长壮大后,会对社会系统与个人产生结构性的影响,此时组织自身已经拥有了内在的规则,如何看待理解这一现象就是对自组织思想的思辨。将自组织思想引入到社会领域研究中,势必带来理论上和应用上的研究热潮。

1. 有关自组织的理论研究。自组织理论是一种系统理论,其研究对象主要为复杂自组织的形成原由和发展机制,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建立并兴起。社会科学领域对自组织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其理论基础、自组织的概念与特征等。

1967年普利高津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此后便逐步发展,形成了以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超循环理论、混沌理论等为基础的自组织理论,用来解释自然科学中出现的自发组织过程或有序结构形成的机制,随后也用来解释社会中变迁与秩序并存的原由与机制。艾仁智运用自组织理论对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内在机制进行了探讨分析,对自组织的涵义以及理论共识做了较为详细的解释。自组织理所包含的内容纷繁复杂,熵减机制、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序参量以及随机涨落是其基本理论共识,也是自组织特征的来源。魏道江等认为厘清自组织与他自组织的关系能使两者之间更好的配合,以最小的外力或是投入实现最理想的组织功能。对两者关系的探究也是对管理、领导、战略等本质的剖析,让组织的内在构成要素在对他组织最小的依赖下,充分利用自组织的优势,让组织目标得以实现是以最小成本获取最大效益的方式。

2. 有关自组织的应用研究。对于自组织的应用性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用自组织理论解释现有的社会现象;其二是依据自组织理论提出社会问题的解决机制或是某些目标的实现路径。

陆园园、张阳认为企业创新网络是一个自组织系统,并从自组织理论视角探究了企业创新网络的自组织特征,继而建立了企业创新网络模型。孙振雷、刘家俊将产业集群视为自组织现象,分析了产业集群所具备的自组织特征,提出了集群在遭遇外部风险时可采取的措施,有效缓解并降低集群风险。郭永辉运用自组织思想分析了企业共生关系,从利益相关者角度探究了自组织生态产业链的网络结构和治理问题,并为生态产业链利益相关者的治理方面提出了相对应的策略。高亢将互联网视为一个自组织系统,认为互联网技术的传播和普及是其进化发展的结果,犹如自组织系统一般,拥有开放性、远离平衡状态、系统内各要素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以及随机涨落四大特征,由此推演出互联网从技术到经济,再从经济到管理的进化过程。

李久鑫、郑绍濂提出传统管理模式已不能与高技术企业的发展趋势相匹配,因此提出了组织与自组织相统一的、新的管理理念,针对企业自身与企业中员工的特性构建了适宜高技术企业持续发展的组织形式。钱宁、田金娜将自组织理论应用到农村社区建设中,认为社区的发展应以内源为核心,但是也不能忽视社区以自组织模式发展出现的问题,而是应该采用自组织与他组织相结合的方法。何跃、岳德顺比较了自组织与他组织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作用,通过对两者差异的分析指出自组织方式的内在优势,提出在社会管理创新中构建自组织路径的基本思路。宋爱忠认为在探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时,应放置在特定性质的经济类型中。经济系统是自组织系统,其中,政府代表的他发作用和市场代表的自发作用应分别置于引导性和主导性地位,他发作用和自发作用都应重视。

从上述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成果来看,在社会领域中,自组织现象的呈现是相对的,站在不同层次去审视,便会有不同的看法。源于自组织内部的发展力量,首先是受到外界因素的刺激,随后才形成自身的反馈逻辑,继而做出改变以适应外部环境。自组织的四大特征也是其理论共识,即开放系统、远离平衡状态、内部要素间存在非线性关系以及随机涨落是使自组织拥有快速反应,并且积极回馈外界变迁能力的关键。因此,对自组织在社会系统中应用的探讨,其实就是在研究事物发展过程中,怎样的安排设计能赋予具体事物自组织的特征,使其成为一个具备创新力、对外部风险与不确定性能及时反应的系统。 二、 企业领导模式的创新路径

基于自组织理论,新的领导模式是要将企业变为了一个有机体,能依据外部特定的刺激及时形成反应方案,从而调整自己的发展模式。这与个人在各种具体情境中遇到各种状况的时候,能依据以往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迅速做出处理相似。因此,本部分在结合企业的组织特征基础上,通过以下路径创新企业的领导模式。

1. 从组织场域层面重塑企业的组织边界与系统环境。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其他组织的供应与购买,特别是进入互联网时代之后,一个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的纽带联系更为紧密。如何能与其他企业更好的合作,形成良性的商业生态系统,是企业根植于环境,并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意义所在。

场域是一种由不同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构成的网络,马吉奥和鲍威尔(1983)的在研究中指出:组织场域是由那些聚合或集群在一起的组织--重要的供应者、资源与物品的消费者、规制性机构,以及其他提供相似服务与产品的组织--构成的一个被认可的制度生活领域。这些处于同一组织域中、拥有特定利益和目标的组织,既受到更广泛的社会制度的影响,同时又通过域进行互动。企业若能处理好与之有重要联系的上下游组织的关系,不仅能节省各种成本,还能输出更好的产品以及服务。例如,海尔的转型之路,过去,海尔在采购原料时,将供应商视为利益的瓜分者,每次采购都要收集信息,比较价格,哪个供应商提供的原材料价格低廉就用哪一家的;现在,海尔将供应商纳入到自身的前端设计中,比如上游的钢铁厂,对各种钢铁适用的范畴、设计、领域等都比海尔更为专业,钢铁厂在前端设计中的参与能够让物尽其用,提出更具实操性的方案,在产品端实现各方利益最大化。

2. 通过多元分散中心去除企业控制中心。组织的控制中心是科层制的产物,要达到控制目的,必然出现层级,这样便会降低组织的效率。过去,中国企业发展一直依靠规模速度型的增长方式,在迅速取得规模上的优势后占领市场,但依赖这种增长方式的前提是市场整体规模持续增长。在如今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加之瞬息万变的环境中,企业若不能及时调整并有所回应,或是落后于其他企业的速度,就会失去自身的优势。去除企业的控制中心并非是指企业中不存在任何中心了,而是将中心分散下去,让企业扁平化,各个部门沟通起来更为畅通,信息传递也更为直接。企业中心的多元化是指业务布局涉猎到不同的领域中,降低企业在某一个专业领域中的风险。不论是将企业中心分散化,还是多元化,均要遵循形散神不散的原则,这样才能维系企业内部的紧密联系,表现为企业在宏观层面的有序运作。在互联网技术不断蔓延,并且扩大其影响程度与深度时,中国传统制造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如何借鉴互联网思维壮大企业成为管理、领导的新议题。

3. 扩展合作使输出产品及服务渗透到更多领域。这里所谓的企业去扩展合作范畴,不是扩张业务的领域范围,而是以企业原有核心业务为基础,寻找与其他企业、其他业务相结合的方法。这样的合作就是借助各自优势的整合发挥出更好的效果,形成双赢或是多赢额局面,让消费者更频繁地使用企业所输出的产品以及服务,使市场份额在稳固的前提下继续扩大。

支付宝与智能手机的结合,改变了人们的付款方式,扫码即可付款成为了一种时尚,特别是在青年人之中。当越来越多的人使用支付宝在实体店面消费,与支付宝合作的商业组织也会日益增加。企业输出的产品及服务能在更多领域渗透,意味着企业在更广阔层面上的扎根,预示着能够直接收集到的信息更为全面,也越能准确了解市场状况,预测消费者的需求情况。如此便能实现企业与市场的随机涨落。 三、 新领导模式的功能

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快速变化的环境为企业带来的广阔商机与巨大威胁,创新、转型与可持续已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互联网在个人社会生活中的渗透与商业模式的持续更新,也使企业陷入了两难的窘境,如若没有任何改变或创新,最终结果只能是被市场淘汰;但是,改变、创新对企业而言意味着更加巨大的风险,投入成本之后若无法赢得市场,企业则会面临迅速的失败。新的领导模式将自组织思想嵌入到企业的组织结构与发展战略中,使企业拥有灵活、适宜的创新力,从而让其在适应特定情境的基础上反作用情境,最终引领环境的改变。

1. 赋予企业整体开放性。对企业概念理解的不同引发了其后续发展侧重点的不同,从理论层面分析,企业是组织中的一类,可基于理性系统、自然系统、开放系统三种视角去界定:理性视角强调企业内部制度的固定与自身目标实现;自然视角强调企业是具有相同目标个人的集合体,企业内部的秩序通过强制性规则实现;开放视角强调应根植于企业的运行环境中,企业在依赖和环境之间交换物资的同时又被环境构建,企业与环境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活动体系。

在开放系统视角下审视企业,新领导模式的构建能让企业快速吸收外部环境中的新技术、新信息,并将其转换为提高工作效率与经济效益的能量,以减少企业成本的内耗。此外,企业还应展现出其内部要素或部分的协同性,各部分之间在特定时期里以大致稳定的方法相联系,在宏观层面,即社会系统与经济子系统层面表现出企业组织的有序状态。

2. 使企业内部结构呈现非平衡性。企业的内部结构是企业的组织化设置,是各个部门之间以及各个要素之间分工协作的制度化框架。内部结构的非平衡属性,实质上是一个往复循环的过程,即从不平衡到平衡,再到不平衡的状态,保持这一状态意味着企业内部的不断调适,给予了企业发现不足、找到潜在问题的空间,也能保证其灵活性。而内部结构的持续平衡状态,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企业各个部门间关系的固化以及企业制度的僵化,面对变化中的环境未能做出及时地、相应地改变。如此一来,会降低企业整体对环境的敏感程度,继而导致分工协作框架与外界变化的脱节,无法跟上时代变换的步伐。

第7篇:创业的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 结构功能理论;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制度创新;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19—0044—05

系统论认为,系统功能的发挥不仅受制于各要素的功能,更取决于要素之间的联系,即系统结构[1]。本文首先从结构功能理论视角反思制度创新的意义,再从主体、形式、层次、专业及课程等方面,对河南省职教改革试验区在制度创新基础上形成的制度结构进行梳理,结合时代特征和国内外经验教训对制度功能进行分析和评价,同时提出改进结构、增强功能的建议。

一、结构功能理论与制度创新

结构功能主义的集大成者帕森斯认为,系统结构的最基本类型是与其所必须满足的系统功能要求相联系的[2]。结构就是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以及这种关系的空间表现”,而“功能就是系统能够与周围环境发生特定形式作用的本能属性”[3]。职业教育是教育系统中的小系统,其构成要素至少包括如下方面:一是主体结构,指政府、行业企业、职业学校、受教育者等主体要素的地位和关系;二是形式结构,指各种形式职业教育间的地位和关系,广义上还包括职业教育在教育系统中的地位;三是层次结构,指中职、高职以及技术本科的地位和关系;四是专业结构,指面向一二三产业的专业分布比例;五是课程结构,指文化课、专业课、实践课各自的地位和关系。上述结构以实现如下功能为目标:一是经济(生产力)功能。促进劳动力再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二是政治或社会功能。促进社会政治化,发挥教育筛选功能。三是文化功能。促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区文化的现代化。四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功能。为人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4]。一方面,要素为拥有某些功能而排列或联系在一起形成结构;另一方面,系统功能的发挥取决于自身的结构,结构的改变必然影响功能的发挥[5]。

2008年河南省设立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后,以“河南省职业教育攻坚计划”、《河南省、教育部共建试验区实施方案》和《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代表(下简称为攻坚计划、实施方案和教育规划),试验区的制度创新蓬勃开展,政策支持坚强有力,极大推动了职教实践的发展。然而,反思制度领域取得的成果,又不难发现仍存在平台受限、回避难题以及保障缺乏延续性等问题[6]。简言之,制度创新的要素比较充分,但其功能差强人意。以结构功能理论为工具来审视河南职教改革试验区的制度创新,可以促进各创新要素的优化组合,使创新的重点回归到要素、结构等有制度意义的先行先试中,形成利于改革试验的制度结构,从而高效、完整地发挥试验区的功能。

二、职业教育主体结构及其功能的反思

政府、教育机构、企业行业、学生及家长是职业教育制度主体结构中的主要构成要素。河南省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在制度创新中完善了以政府为责任主体,以教育机构为主要载体,引导企业行业参与,改善学生及家长职业教育观念的主体结构。

第8篇:创业的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 职业素养 创新能力 创新人才 

人才竞争是当今社会和未来社会的核心竞争。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作为培养人才基地的高校就要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许多资料显示:社会不论现在还是将来,需要的都是具有高素养的创新人才。这里的“素养”是综合素养,包含职业素养。本文从职业素养的内涵、构成和创新能力影响因素方面梳理职业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与构成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是指担任某项职业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意识、能力和专业知识,是一定职业要求和规范内化于从业者的综合外在表现,反映从业者的精神状态和能力水平。职业素养拥有丰富的内涵,通过对目前社会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的调查分析,一个合格的劳动就业人员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态度、丰富而专业的职业知识、娴熟的职业技能、高尚的职业道德、成熟的职业心理和优秀的文化素质等基本职业素养[1]。这些职业素养可以通过后天教育形成以适应当前职业岗位所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 

我国传统的职业教育重视职业技能的学习,忽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心理、文化知识、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导致学生毕业后在职业发展上缺乏连续性,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与需求。职业素养教育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社会的企业人才需求而提出的,也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是高校针对不同行业,开展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培养方针,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宗旨,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强化学生的岗位能力,旨在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教育活动[2]。 

(二)职业素养的构成。 

职业素养包括基础能力和核心能力两部分,其中职业素养的基础能力是指知识与技术技能,核心能力是指职业道德和修养、职业习惯、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创新能力。 

1.职业素养的基础能力 

职业素养的基础能力包括知识能力与职业技术技能。知识能力分为显性知识能力和隐性知识能力。显性知识是用文字、公式、图表描述的知识,是人类活动经验的固化,比如科学、技术、工程;隐性知识是隐藏在实践中需通过不断地实践才能体会或顿悟的知识。对于隐性知识的领会并转化为从业者的内在素质,前提是参与综合实践活动,通过不断实践,将原来根本不相关的知识和经验渐渐以无意识的状态糅合在一起,慢慢形成一定的职业能力。显性知识是隐性知识的基础,显性知识越丰富越有利于隐性知识的获得,隐性知识运用得越多,越有利显性知识的吸收与内化。 

职业技术技能是完成某项专业活动所具有的工作流程、技术知识与组织能力和执行能力,可以通过实践反复训练而习得。 

2.职业素养的核心能力 

职业素养中的核心能力是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核心内容,由职业道德和修养、职业习惯、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构成。职业道德和修养包括爱岗敬业、吃苦耐劳、诚实守信、刻苦勤奋、谦虚团结、文明创新;随着社会进步和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社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习惯要求越来越高,所谓的职业习惯其实是劳动者在自己的职业岗位上养成自觉遵守职业操守与行为规范的自动化行为;方法能力是指处理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和处理事务的判断决策能力;社会能力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和职业发展,通过有效的自我调整,从心理上、行为上改变自己以实现融于社会的一种自我调整或适应能力[3]。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创新能力内涵。 

当今社会人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世界范围内的竞争,主要反映在人的素质的竞争。人的素质中,创新能力是根本的因素。未来社会,更需要创新型人才。为适应这一趋势,提高国民素质,我国高校逐渐关注学生的创新教育,尤其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指能为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创造出有价值的前所未有的全新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创新过程就是创造性劳动的过程[4]。创新能力是指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提出新的设想、新的方法和新的技术,有效地解决社会实践中各种具体问题的能力。 

(二)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 

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主要有知识、智力和非智力三个方面因素。 

知识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实践经验,是创新能力中不可缺少的信息源;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于创新思维的开发,而创新思维的开发源于一个人拥有的知识。一个人想在某个领域里有所创新,必须具备这个领域的丰富。没有或缺少知识作为原动力的思维是难以产生创新思维的。通常来说,一个人储备的知识越丰富,激活大脑积极思维的可能性就越大,新思想亲方法的产生可能性就越大,创新能力自然随之增强。高校各专业提供给学生的丰富知识不仅仅为了让学生多方面地了解和认识世界,更是为了让他们灵活地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激发新思想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以更好地适应与改造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5]。 

第9篇:创业的理论知识范文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企业对于高素质、实践能力较强的人才的需求量逐年递增。因此,为了与社会的需求相适应,高校教育需要着力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又具备专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工商管理创新创业实训课程,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操作的过程中,不仅可将专业知识进行深入有效地内化,同时也可扎实掌握专业技能。

关键词:创新创业;工商管理课程;课程构建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4-0021-02

当前,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存在一定的不足。具体表现为:教师在教学中较多地传授专业理论知识,而忽视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缺乏切实的实践类课程,导致实践教学严重滞后于理论教学。因此,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努力探索培养创新人才的课程新体系,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课程势在必行。根据目前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不足,必须切实调整培养目标,构建完整的创新创业实训课程体系。创新创业实训课程体系的整体建构共可分为三个部分(如图1所示),分别为理论学习、实训项目操作以及成果孵化,三者之间呈递进关系,需要课程教师依次逐一完成。

一、深化理论学习,鼓励应用创新

实训课程中的理论学习是前期理论学习的进一步加深,因此,实训课程较宜设置在本科学习的后期阶段,需要学生在对创新创业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深化其实践操作方面的理论学习,旨在通过操作性较强的理论的学习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实训课程的理论学习可以包括例如《商业计划的撰写》、《知识产权和技术管理》、《新企业市场营销》、谈判技巧等操作性强的理论加以学习。创新创业实训课程有效的教学成果有赖于学生在本科学习的前期阶段是否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及实践能力的基础。在本科学习的前期阶段,学生主要学专业课程以及创新创业课程,创新创业实训课程则是基于此两者之上。在创新创业教学体系中,核心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呈相辅相成的关系,核心专业课程主要以理论知识的讲授为主,而创新创业课程的课程设置则应紧紧跟随核心专业课程的步伐,以实践模拟为主,课程内容应包含核心专业课程所提及的理论知识,并辅以社会调查、情景模拟、自主学习等具有实践性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进行吸收内化,使学生在创新创业的课程中提升理论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如表1所示)。“嵌入”与“应用”、理论知识与情景认知相衔接的课程安排,为后期的创新创业实训课程教学打下了扎实基础。

二、完善实训项目流程,激发学生内在潜能

实训项目的开展以学生间的团队合作为佳,在创新创业实训项目的筹备前期,学生可自行组建团队或由教师进行统一安排,学生需要通过团队内部讨论进行合理的职责分工,职责岗位可以划分为项目总负责、市场部经理、设计部经理、运营部经理等,并通过团队讨论设计出项目概念,概念形成后,团队成员需要共同参与项目调研并进行可行性分析,并进行方案修改和项目展示。项目概念的策划及团队分工可充分调动学生的个人积极性,满足学生多样化的个人需求。创新创业实训课程中实训项目的开展,其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去运用课堂所学,而教师则需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可以提供的资源并及时给学生提出建议想法,让学生尽可能去实现团队所制定出的实训方案。实训项目的开展以学生间的团队合作为佳,在创新创业实训项目的筹备前期,学生可自行组建团队或由教师进行统一安排,学生需要通过团队内部讨论进行合理的职责分工,职责岗位可以划分为项目总负责、市场部经理、设计部经理、运营部经理等,并通过团队讨论设计出项目概念,概念形成后,团队成员需要共同参与项目调研并进行可行性分析,并进行方案修改和项目展示。项目概念的策划及团队分工可充分调动学生的个人积极性,满足学生多样化的个人需求。

三、孵化项目成果,建立校企合作平台

创新创业实训需要整合利用校内外各方资源,校内本科院系可设立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心,负责开展和协调各种创业实践活动;建设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实验平台,促进产学研教育;充分挖掘利用校友资源,拓宽实践教学渠道。校企合作是一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它符合企业培养人才的企业需求,有利于企业实施人才战略。从项目设立到项目实践的整个过程中,课程负责人可邀请相关企业参与到项目评估环节中,多方位评估也有利于工商管理专业的立体化教学。高校与企业间的积极互动不仅为学生实现优秀且可行性强的项目提供了实践平台,推进了校企双方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校企合作也有利于优秀项目的更进一步孵化成长,使创新创业教育更具实践性。创新创业实训课程的建构提出旨在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创业意识及培养工商管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意识影响行动,行动影响结果。因此,在创新业实训前期,学生的创业意识教育非常必要。通过自我认识、创业知识、创业生理、创业心理等理论教学内容的互动传授,培育学生的创业情感,激发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兴趣和爱好。创业情感和创业动机的激发能使学生产生一种处于积极心理状态的内驱力。基于团队合作的项目设立及实践是创新创业实训课程中的重要教学环节,这个环节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创造商机、发现商机、把握商机、利用商机的创新能力,将创业活动中的各个要素、各个环节高效科学组织起来的组织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根据外部的创业环境和已掌握的创业机会确定企业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发展战略的决策能力和协调多方面人际关系,使团队成员密切配合、统一行动的协调能力。

参考文献:

[1]赵严伟.工商管理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探析[J].教研,2011.

[2]李传军,吴昌宇.地方性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校讲坛,2011,(19):566-570.

[3]刘冉.工商管理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探究[J].新课程学习,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