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第二课堂的概念范文

第二课堂的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第二课堂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二课堂的概念

第1篇:第二课堂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高中物理;第二课堂;兴趣与爱好;培养能力;以学生为本;遵循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014-01

在现行的教学评价体系和高考的指挥棒下,学校一般更强调升学率,老师的教学按部就班,学生机械式套用定理、定义和公式。高中三年,每天只是往返于教室,食堂与宿舍之间,大部分时间沉沦于题海中不能自拔。这就是当代高中生的真实写照。总之,一切为了高考,一切为了分数。即便如此,其结果也常常是事与愿违。

其实,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在高考成绩的重压下,物理第二课堂仍是物理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既能解决一些物理课堂的教学问题,又能补充物理课堂的教学知识,还能增强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让机械般的解题成为研究的过程,让重复的阐述成为探究的能量。物理第二课堂的开展已经显得越来越重要,它的作用甚至是常规的物理课堂教学所无法替代的。

一、充分认识高中物理第二课堂的地位与作用

第二课堂活动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第二课堂活动古已有之《学记》中:“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就能说明中国古人既强调正课学习,又有课余活动。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定第二课堂是学生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他认为只有当孩子每天按自己的愿望随意支配5~7个小时的空余时间,才有可能培养出聪明的、全面发展的人来。

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同学认为物理概念、物理公式、实验现象晦涩深奥,也有人反映在课堂上老师一讲就懂,可自己一做就错,应用起来很难。而物理第二课堂正好解决这一问题,假设我们用多媒体课件以动画的形式将物理概念表现出来,那么枯燥的物理概念会变得生动;如果给予学生一定的条件让他们去动手完成预期的目标,那么学生就会调用他们脑中现有的知识,使脑中烦乱的物理公式重新整理后进行实际应用,不但让学生的思路变得清晰,更巩固了他们的知识。这样,应用中逐步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主动寻求知识,有效的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也弥补了课堂知识的局限性。那么对于以后老师在课堂上所讲解的重点、难点,学生就会主动去了解和吸收。

二、高中物理第二课堂活动内容的选择

1、针对物理概念的理解选择活动内容

一个物理概念就是一个物理知识点的精练概括,物理概念不只是记下来,还需要真正的理解。如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速率和速度的区别,左右手定则的运用,楞次定律的理解和应用,如磁感线在磁体外由南指向北,而在磁体内部则由北指向南,以及动量,冲量……等等一大堆让人挠头的物理问题。可见物理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是学生学习物理的一个难点。然而课堂教学受时间和空间等因素的制约,不能大量的再现这些物理概念以加深学生课堂所学物理概念的印象,因此,我们就可以通过物理第二课堂活动针对学生容易记反、记错的物理概念利用多媒体课件或师生共同探讨的方式,大量的重现和运用物理概念,使学生对于物理概念的理解达到举一反三和熟能生巧的地步。

2、针对实验教学的难点选择活动内容

首先物理实验是物理的基础,一切物理理论的真实性都需要靠实验来证实。但现阶段大多数的学生对实验结果的注重程度远远超过了对实验过程的注重程度,这对于学生未来深造是非常不利的。所以,针对实验课堂教学所遗留的问题,物理第二课堂可选取如制作模型、实验竞赛和实验知识问答等类型的活动内容,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实验过程的重要性。

其次,利用物理第二课堂的开放性和灵活性,让学生亲历一些物理课堂教学的演示实验。

3、针对物理知识的运用选择活动内容

物理教学强调的是学以致用,物理知识的运用是整个物理教学的重中之重。然而物理课堂以学为主,课堂上运用知识以考试为主要方式,这会让学生往往以应付考试为主,很难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三、高中物理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

1、物理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的主要组织形式

物理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多种多样、生动有趣。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参加。物理第二课堂活动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开展科技制作活动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动手做实验是学好物理、培养个人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的一种有效途径。在物理的第二课堂活动中,进行小实验、小制作,是一种很好的素质教育活动。

(2)开展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也是第二课堂活动的一项内容.作为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他们所面对的主要是课本知识,所学到的主要是理论知识。要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是一个好办法。

学校可以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学生建立社会调查小组,以若干人为一组,挑选一个社会课题(课题可以由老师提供或由学生自己开发感兴趣的课题),比如可以针对一些社会现象,分发一些调查问卷,采访一些周边的人,收集一些信息,最后对所调查的课题做一个总结,提出一些可行的解决办法或建议,让学生融人社会,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

第2篇:第二课堂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第二课堂;通识教育;课程化

1概述

“第二课堂”的概念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我国正式提出,1983年,我国著名教育家朱九思等在《高等学校管理”一书中率先提出了“第二课堂”的概念,书中指出:第二课堂是在教学计划之外,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的各种有意义的健康的课外活动,《新词语大词典”中解释到:第二课堂,亦称第二渠道,是针对课堂教学而言的。指在课堂教学以外的时间,学生在教师或家长指导下所进行的旨在加深基础知识,扩大知识领域,开阔视野,发展科技、文体、艺术等方面的兴趣和才能,培养独立工作和创造的能力,提高思想品德水平的一切教育活动。而通识教育本身源于19世纪,当时有不少欧美学者有感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创造出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以至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自从20世纪,通识教育已广泛成为欧美大学的必修科目,而在我国通识教育的思想,源远流长。《易经”中主张:“君子多识前言往行”,古人一贯认为博学多识就可达到出神入化,融会贯通。80年代中期,中文“通识教育”一词由台湾学者根据generaleducation,liberaleducation的思想翻译转换而来。翻译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通”和“识”的解释。目前,美国、台湾、香港及我国国内很多高校已将“通识教育理念”渗透到了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而以上通识教育所阐述的教育目标仅仅通过目前高校的专业教育是无法全面实现的,而很多学科的知识能力往往蕴含在“第二课堂”的实践中,因此通识教育改革必须大力依托“第二课堂”。

2研究意义及存在问题

目前,国内外高校对于通识教育的改革与运用大部分只限于课堂的理论课,很多高校虽然目前在通识教育的课堂教学中也进行了创新改革,一是将“翻转课堂”带进高校通识教育课堂,二是借助高校“双院制”体制,在书院中也加大了第二课堂的活动特色化。但是“通识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那么要全面实现此目标,高校不仅仅是将通识教育限定在课堂上,而应该真正的完善第二课堂的规范性。目前医学院校的第二课堂建设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对第二课堂的价值认识存在偏差。部分高校没有从人才素质的全面性角度来认识第二堂的重要价值,在强调第一课堂主体地位的同时,认为第二课堂是“不务正业”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而且使得书院没有充分发挥其在第二课堂育人中通识教育的主导作用。

2.2对第二课堂的建设缺少资金投入。主要是在人员配备、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导致第二课堂处于“边缘化”境地。

2.3最主要的是对第二课堂建设的体系不够规范完整。没有形成系统成熟的课程化管理体制与理论体系,没有深入探索和构建第二课堂的框架体系,使得医学院校第二课堂教学与第一课堂教学严重脱节,导致第二课堂没有充分的发挥为通识教育理论课程补充完善的重要作用,致使第二课堂处于低效状态,使得医学院校的通识教育呈现偏重理论,忽视了通识教育综合素质的培养目的。

3解决途径

3.1完善学院通识教育理论课程体系,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第二课堂。围绕医学院校的总体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计划,形成系列化的、正规化的、课程化的第二课堂活动教学培养计划与相关标准。首先,规范化管理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按照活动的开展形式,设计医学院校活动的划分标准,明确各类活动的形式与开展范围。其次,结合医学院校学科层次,按照不同学年的学情特点,活动的适用性,挑选出能够实现学年培养目标实现的活动,将校级活动与书院级或院系活动进行性质的划分,明确育人目标,归并同类项,将基础性活动划分成必选层次,结合正规的课程教学模式进行管理与实施,使第二课堂活动开展具备规律性、层次性、专业性、实效性、科学性及合理性,而不再是随意性的、无规律性的,并实现对学生参与活动的全面引导,切实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实现第二课堂的育人实效性。

3.2完善第二课堂建设的“教师教学、考核管理”评定体系。主要包含两块内容,一块是第二课堂的师资建设,要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作用,第二课堂的部分活动导师可由辅导员来承担,另外可聘请校内专业老师,将专业教育与第二课堂的通识教育有效结合起来。另一块是活动导师制度及相关考核评定,可结合高校通识教育的教学模式,要求活动导师针对各项活动制定规范的教学大纲,可设定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相结合的大纲模式,按照课程的标准学时制定各项活动的教学学时,教师的课酬可按照指导活动实际工作量,结合学校专职教师的课酬认定,并形成一套正规的活动导师教学、考核评定体系,保障第二课堂的有效运行。

3.3设计通识教育改革中第二课堂建设的“学生活动考核、学分认定”保障体系。学生的活动考核认定及学分管理,将第二课堂学分纳入到人才培养总学分,以“课程化”、“学分化”为抓手,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完成规定的第二课堂学分方可毕业,目的是引导学生在第二课堂中锻炼、拓展与本专业有关的实践能力。活动的“学分化”就是要在“课程化”的基础上根据第二课堂的活动分类,保障学生参与活动的实效性。综上所述,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对医学院校通识教育改革起到了很大的创新意义,使学生不仅在高校“通识教育”中丰富其理论知识,还能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在通识教育中的优越性,通过第二课堂教育的自主性、创新性、内容丰富性等特点,使医学院校学生的通识教育延伸到拓宽视野、沟通文理、增强技能、健全人格等方面,最终,进一步的做好医学院校通识教育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系统衔接,将第二课堂的各类“活动”管理转向“课程化”管理,使“活动”逐步形成正规的课程,对于医学院校转型应用技术型大学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关键性作用。

参考文献

[1]黄俊杰.全球化时代的大学通识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徐涛.构建学分制条件下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体系的思考[J].文教资料,2008(5):120.

[3]郝明.关于高校第二堂建设的思考与建议[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8):32.

[4]曹冰雪,杨宝嘉.论高校第二课堂实行学分制的必要性[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0(8):110.

第3篇:第二课堂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高职英语 英语第二课堂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Effective Mode of the Extracurricular English Learning

Activiti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LIANG Yi

(China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Relations, Beijing 100048)

Abstract Extracurricular English learning activities are beneficial supplements to classroom English learning. They were widely carried out in many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owever,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se activities is far from satisfying. Based on the theory of effective teaching, English extracurricular learning activities should be designed for efficiency, effect and benefit. The effective activities should reduce teaching input while at the same time improve output, should help students make progress and achieve their learning objectives, and should give students useful and practical skills that are needed in the society.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nglish; extracurricular English learning activities; effective teaching

1 高职英语第二课堂研究背景

课堂教学因为受时间、场地和对象等条件的限制,往往存在一些困难。例如,班级学生人数多、教学课时有限、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另外,高职学生多数没有养成良好的课后自主学习习惯,学生课下不进行练习巩固,教师仅凭课堂教学不可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各高职院校都在开展各种英语第二课堂活动,以期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理论上说,高职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应该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然而,目前高职院校所开展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是否有效地解决了上述问题,以及如何才能有效地开展高职英语第二课堂活动?这是一个值得探讨却鲜有研究的议题。

2 有效教学理论

在20世纪上半叶的西方教学科学化运动中,人们提出了“有效教学”这一理念。此后这一概念便受到了广泛的关注。①西方英语教育界的学者们针对英语教学展开了大量的有效教学研究。②③④如今,这一议题在我国的英语教学领域也备受关注。⑤⑥⑦

所谓有效教学,就是指教学应该是有效率、有效果和有效益的。第一,有效率指的是教学活动的产出(即教学效果)与教学投入的比值。教学投入包括教师和学生双方面的投入。这需要我们的教学能够花费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产出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第二,有效果指的是教学活动的结果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得到的收获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进行了学习并得到了进步和发展。第三,有效益指的是教学的效果符合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也符合学生对教育的需求。⑧

3 关于高职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有效性的调查

目前,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正在各高职院校火热开展,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也在广泛进行,但是却很少有人思考第二课堂活动的有效性。英语第二课堂活动虽然是相对课堂教学而言的、有别于第一课堂的课堂,但它仍然是一种在学校情境中由教师为学生组织的“隐性课堂”(hidden curriculum),仍然需要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并围绕教学目标而进行, “课堂性”仍应是其本质属性。因此,第二课堂活动也应符合有效教学的要求。

为了了解目前高职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现状,我们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高职学院的8个自然班296名学生中开展了一项“关于高职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有效性”的调查。调查发现,第一,多数学生对于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满意度一般,31.8%的学生认为在第二课堂中的收获不及第一课堂大。第二,虽然多数学生认为目前开展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有一定的效果,但也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并不认可第二课堂活动的效果。33.4%的学生认为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对于提高英语语言综合能力基本没有效果或者完全没有效果,而对于听说读写译这5个单项语言能力的提高,认为基本没有效果或完全没有效果的学生分别占30.4%、31.1%、43.9%、45.3%和39.5%。

4 基于有效教学理论的高职英语第二课堂模式探索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高职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有效性不尽如人意。为了改善现状,提高第二课堂的有效性,教师可以根据效教学的理论,从效率、效果和效益三因素考虑,探索高职英语第二课堂的有效模式。

4.1 提高效率需要减少教学投入并增加教学产出

学校在规划和设计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时,应当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充当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而教师只是起引导和辅助作用。在高职院校可以开展的这类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有:晨读、晚自习、英语学习讲座、英文电影欣赏、英语广播站、英语类的校报校刊、校园英语学习网站、微博及微信平台以及各类英语竞赛活动。

(1)晨读和晚自习。高职学生多数都没有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如果不加引导,要他们一开始就能够自主地进行晨读和晚自习,这不现实。教师可以在开始阶段向学生进行宣传、教育和引导,督促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并在他们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密切观察和帮助他们。持续一段时间之后,教师应逐渐淡化角色,最终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2)英语学习讲座。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提高英语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应当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开设英语学习讲座的目的正是为了向学生介绍学习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现状为学生规划系列英语学习方法讲座,例如英语发音训练方法、口语训练方法、听力训练方法、词汇学习方法和写作训练方法等。教师规划好讲座的主题之后,可以将学习讲座的组织任务交给学生会等学生社团组织,让学生自己组织和开展,而教师只是起辅助作用。

(3)英文电影欣赏。英语学习兴趣是影响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一项重要因素。组织学生观看英文电影,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为学生们精选一些难度适当的电影,如《罗马假日》、《魂断蓝桥》、《海底总动员》和《风中奇缘》等。教师只需做出要求或安排,其余事务由学生组建的英文电影社团负责,如张贴电影海报、组织放映等。

(4)多种媒体的英语第二课堂。高职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可以渗入多种媒体,深入学生的各种群体之中。例如,学校可以组建校园英语广播站、英语类的各种校报校刊、校园英语学习网站以及微博及微信平台等。这些也可以借助学生自己的力量,组建学生社团,由学生自己筹划、组织、开展、宣传和维护。由学生自主开展的这类第二课堂往往更具生机和活力,更能吸引其他学生的关注,也更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在这类第二课堂中,教师也只需要做指导和引导的工作。

(5)各类英语竞赛活动。在高职院校,各类英语竞赛活动一直是英语第二课堂的传统项目。这些活动的开展能够吸引到有专项特长的学生,可以提高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为学生们提供一些英语实践机会。这些活动通常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竞技类,如英语百词大赛、英语演讲比赛、英语书法比赛、英语写作大赛、英语口语大赛等。另一类为表演类,如英文歌曲比赛、英语朗读比赛、英文电影配音比赛和英语戏剧比赛等。这类活动也可以交给学生社团,由学生自己进行策划、筹备、组织和汇报演出。

4.2 提高效果需要切实让学生得到进步和发展,并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第一,英语第二课堂活动不能盲目开展,需要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并围绕教学目标而进行。教师在设计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和项目时,需要充分考虑当前英语课堂教学的任务,使第二课堂活动能对课堂教学起到巩固和补充的作用。例如晨读和晚自习,就应当引导学生就当天或第二天的课堂学习内容进行复习或预习,而不能漫无目的、随意地开展。在多种媒体的英语第二课堂中,例如微博和微信平台中,应当就当前的课堂内容,有针对性地信息。第二,学校在规划第二课堂活动时,需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需求,设计多样化的第二课堂活动形式,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例如,学习动机是为了就业的学生,他们的学习需求一般集中在提高听说能力上。适合为他们开展口语角、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戏剧比赛等以听说为主的第二课堂活动。如果学习动机是为了考试的学生,他们的学习需求往往是提高词汇量和读写能力,那么这部分学生则适合参加英语学习讲座、英语词汇比赛、英文写作比赛、英语校园广播、英文校报校刊、校园英语学习网站等活动。第三,学校应为第二课堂活动制定合理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在开展每一项第二课堂活动时,应当对于参与的学生有考勤记录和成绩评价。对于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取得成绩的学生要进行奖励,对于努力参与的学生要进行鼓励,对于较少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学生则要及时进行督促。

4.3 提高效益需要着眼于培养学生走向社会所需要的“实用”能力

有效果是指学生学到了东西,有结果。而有效益则指学生学到的东西能够有用,有益处。如果学生在第二课堂上学到了东西,但这些知识或本领本身对于学生将来工作是无用的,那么这种第二课堂活动即使有教学效果,但依然谈不上有教学效益。要做到提高第二课堂的教学效益,就需要使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和结果符合社会的需求,具有社会应用价值。也就是说,学校进行的第二课堂活动,需要符合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需要满足学生未来就业、成长和发展的要求。具体来说,需要注意两点。第一,教师在规划和设计第二课堂活动时,应当参照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中“以实用为主,以应用为目的,以够用为度”的教学思想,来指导我们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第二,学校应当通过问卷和访谈等方式,了解每年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反馈,了解社会的需要,并根据调查结果不断地调整第二课堂方案,从而培养出能够学以致用、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基金项目: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11年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职英语第二课堂实践研究”(项目编号JG1142)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

① 崔允漷.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上).人民教育,2001(6).

② Brown, A. V. Students' and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effectiv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 comparison of ideals. Modern Language Journal,2009(93).

③ Facella, M. A.; Rampino, K. M. & Shea, E. K. Effective teaching strategies for English language learners. Bilingual Research Journal,2005(29).

④ Murray, H. G. Effective teaching behaviors in the college classroom. In J. C. Smart (Ed.), Higher Education: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 New York: Agathon Press,1991.

⑤ 胡信华.高职英语课堂有效教学问题分析.职教论坛,2010(1).

⑥ 杨惠中.提倡有效教学——从“外教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谈起.外语界,2011(2).

第4篇:第二课堂的概念范文

一、通过第二课堂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动手能力是做好实验的前提和基础,由于第二课堂实验课不受教学大纲的限制,时间上也比较机动,便于因材施教,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形式上,针对较多学生因害怕损坏仪器而不敢动手做实验的胆怯心理,教师应有目的地根据学生的水平与爱好把他们分成不同的小组,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动手操作,小组同学共同协作,完成实验,然后写出实验报告。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成就感,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内容上,我认为开始时,可开设些趣味性较强的实验。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看实验教材中的装置图,告诉学生们图中的弯管完全可以利用实验台上的直玻璃管制得,然后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利用锉刀和酒精灯,让一根根玻璃管在学生的手里变成了不同角度、不同形状的弯管。通过这种实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们的兴趣,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通过第二课堂的实验,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

第二课堂的实验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窗口,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有重要影响。观察能力强的学生能敏锐地观察到现象的本质,进而把握住事物变化的实质和规律。因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为学生日后发展打基础。在中专化学实验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特殊性――基础较薄弱,很多学生并不明白每个实验的目的,他们往往机械地按照书上的步骤做实验,实验过程中经常忽略对重要实验现象的观察。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验课前针对每一个实验,明确它的实验目的,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过程中应出现的现象,并得出正确的认识,避免学生混淆主要、次要实验现象。第二课堂可以脱离课本,如在探究压强因素对2NO2?葑N2O4平衡移动的影响时,照课本所述用注射针筒做容器进行实验,在操作过程中,由于变化较快,学生很难看清。而第二课堂上,教师可以把此实验的录像放给学生看,指出实验过程中有一个颜色渐变的过程,结合理论明确指出:不能把实验的开始颜色变化当成实验现象,而忽略了对实验主要现象的观察,从而让学生能分清主次,抓住实验的本质,积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第二课堂实验课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时可先做试验,后讲内容;有时可先讲内容,后做实验;有时可边讲内容,边做实验。教师可以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做法,以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学“碘的物理性质”时,教师可先试验后讲解、归纳。可是,对碘的另一个物理性质――升华,教师就必须先讲概念,再进行实验,在学生理解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对“升华”现象的观察,使学生准确地把握升华的概念。

三、通过第二课堂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人的思维是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要使学生思维发散与活跃,就要设计出良好的知识阶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地深化,按知识的本质前进,从而不断地产生飞跃。第二课堂在这方面的作用是显著的。例如,在教授“盐类水解”一课时,教师可设计如下问题串:(1)溶液中存在哪些电离过程?(2)电离出的离子间是否会引起“关联”反应?(3)结果导致水的电离平衡有何影响?CH+和COH-如何变化?之后加以实验验证,并总结出盐类水解的本质。这样把提出问题用实验加以验证,更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促进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

四、通过第二课堂的实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很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好地引导学生对实验中出现的各种现象产生合理的想象,第二课堂可以有效地弥补这一缺点。如在第二课堂的实验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联想生活中的现象或过去学过的理论知识,在实验的指导下,合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准确把握理论知识。在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研究时,激发学生发挥想象力,尽可能提出一些大胆的设想,然后用实验验证。

第5篇:第二课堂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创新能力;创新活动;第二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86-0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国际竞争也日益体现为具有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的竞争,大学生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宝贵的人才资源,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是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需要。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是大学教育的首要任务。当前第二课堂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和沟通方式,能够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从教学形式上看,它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学习空间非常广阔;从教学内容上看,它既源于教材又不限于教材;从考察方式上看,它无需考试,但又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第二课堂对于大学生特长、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首选。

一、第二课堂的概念及特点

第二课堂是指学校除了第一课堂教学以外的大学生课余活动,是吸引广大学生自愿参加的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各类教育活动,如社会实践、学科竞赛、科技创新、创业创意大赛等。第二课堂具有第一课堂不能比拟的优势,它独具组织的灵活性、形式的多样性、管理的开放性、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一,第二课堂活动内容的趣味性、自主性、创造性,克服了第一课堂教学内容的单一性和固定性,更能符合大学生的思维特色和自身的能力水平,对学生个体素质的发挥很有帮助。

第二,第二课堂活动内容的多样性、丰富性和综合性,克服了第一课堂教学内容的局限性和片面性,特别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第三,第二课堂具有超强的实践性,摒弃了学生实际动手机会少的弊端,克服了第一课堂教学偏重于传授理论的局限,具有理性认知与感性获取相结合的特点,特别利于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之,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重要补充,它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在追求知识、突出特长、独立实践的过程中,将知识、能力、素质三者有机结合,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第二课堂对创新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

核心的创新能力包括求知精神、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这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角度来看,第二课堂活动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激活大学生所学的知识。大学生虽然通过教条式和单向纵深式的求知活动,具备了比较丰厚的知识储备,但是这些知识是抽象的,而第二课堂活动既需要调动学生实际的感性生活体验对现象进行观察、测验,又需要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观察、测验的结果进行系统的分析、概括。这样的思维活动,可使抽象的知识被激活,学生的感性生活体验得到升华,上升到理性高度,而这是创新能力产生的力量源泉。

第二,有利于学生获得主体性的生活体验。纵观大学生的成长历程,在家里依赖于父母,在学校里受动于老师,使得他们很少有机会获得主体性的生活体验,这种以被动性与依附性为主要特征的人格结构是束缚大学生创新思维形成的重要因素。大学里的第二课堂活动,通过学生自主设计活动内容,自主编排活动形式,自主评定活动结果,完全摆脱了家长和老师的控制,这种活动弥补了大学生主体性生活经验不足的缺陷,使学生尽快形成独立性、开拓性的品格。

因此,我们应充分认识第二课堂活动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所发挥的积极和不可或缺的作用,尽一切可能支持和帮助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三、高校当前第二课堂活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开始倡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在各高校得到高度重视并蓬勃发展,具有更加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但是,当今在第二课堂活动蓬勃发展的背后,依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足。

第一,管理有待规范。许多高校在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协调、规范管理等方面不够完善,未能形成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第二,活动目标定位不准。学校往往以某几类科技竞赛作为引导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目标,使学生过分追求比赛成绩,重视短时突击,轻视长期研究;重视利益效果,轻视能力提升。

第三,学生创新意识不强。大学生对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许多学生只是被动的参与,很难在活动中获得实质性的提升。

第四,教师指导精力有限。中青年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科研压力大,学生课外科技项目既不计算教学工作量,在职称评定中有没有这方面的要求,因此,教师很少心甘情愿的为之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致使活动缺乏高质量的专业化指导。

四、促进第二课堂对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措施

针对高校第二课堂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笔者从多年来的实践经验,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第一,健全管理机制,为第二课堂教育活动提供指引。高校要从第二课堂的管理机制、师资队伍建设两方面为第二课堂保驾护航。师资队伍是发挥第二课堂作用的智力保证,是关系到第二课堂能否顺利开展下去的重要因素,要充分调动全校师生的积极性,使其认识到第二课堂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到第二课堂教育活动中来,使第二课堂从无序变有序,真正做到有章可循。

第二,建立大学生创新能力课外培养载体的保障体系。不但要做好大学生第二课堂创新能力培养载体的发展规划、制度建设、资金筹集等工作,而且要建立起经费投入与硬件环境建设的物质保障体系,确保活动经费投入和文体活动场所,特别是创新基地、社会实践基地等硬件设施建设到位。

第三,积极举办第二课堂相关的活动。高校要大力开展科技竞赛、社会实践、艺术体育等活动,使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更多的是对自己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锻炼与提高。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法建立多样化的组织实施体系,发挥第二课堂作为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重要场所的作用。多层次、多角度、多渠道地开展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构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三维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第四,建立激励机制,吸引指导教师积极参与。树立新的激励观念,认真制定第二课堂活动质量的考评机制,注重对在第二课堂创新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优秀的指导教师和优秀组织者给予精神鼓励,同时加大物质奖励的力度,最大限度的改变目前第二课堂的自发状态,真正做到两个课堂的相互补充、互相促进。

参考文献:

[1]岳晓东.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J].高等教育研究,2004,(1):85-86.

[2]杨威.依托科技竞赛和创新性实验计划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2).

[3]王洪波.试论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教育[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第6篇:第二课堂的概念范文

“第二课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被广泛使用,但至今学术界对其尚无统一、明确的定义。1983年,我国著名教育家朱九思等在《高等学校管理》一书中率先提出了“第二课堂”的概念,书中指出:第二课堂是在教学计划之外,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的各种有意义的健康的课外活动。这个课堂的活动包括:政治性的、学术性的、知识性的、健身性的、娱乐性的、公益性的(或叫服务性的)、有酬性的活动等等。

综上所述,第二课堂是相对于第一课堂而言的。第一课堂是依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在规定的教学时间里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而第二课堂是指在第一课堂之外,在学校统一管理下、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的一切与学生教育相关的活动。例如课余理论学习、文体活动、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等。

第二课堂以育人为宗旨,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重点,以丰富的资源和空间为载体来展开系列开放性活动,备受广大同学的欢迎和喜爱。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校园文化,对和谐校园文化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新课程改革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减轻过重课业负担。在这种教育理念的要求下,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努力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爱好,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开展第二课堂具体举措有:

一、充分利用小组合作探究,给学生提供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现在正在进行新课改,以学生发展为本,优化课堂结构,突出主体地位,注重自主学习,强化课堂训练,重在能力生成,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高效教学。基本形式是:小组合作学习,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全民参与体验。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掌握学习内容,完成学习任务,可以让学生展现自我,为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引导学生超越自我 ,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乐学,以点滴成功鼓励其上进,增强自信心。

二、课间十分钟,是我和孩子交流的第二课堂

有一次上课,课的内容是复习课,布置了一些学习任务,让学生独立完成,不会时可以翻翻书和问一问前后桌的同学,但不允许照抄别人的答案。学生认真做题,我在教室里巡视。我巡视过程中,就发现一个叫王冬燚的学生答题特别认真,认真思考、独立完成,而且还有好几道他都能做对了。这对他来说,可以说是相当不易了,因为他是本班学习成绩最差的一个,智力不太好。我低下头,悄悄地对他说:“有几个题做对了,继续往下做”。他听了之后,脸上露出笑容。

是啊,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由衷的赞美,一个赞同的微笑,可以让孩子们更自信,更有勇气去面对更大的困难和挑战。

下课后,我对他的认真思考、独立完成的做法表示肯定,鼓励他继续发扬下去,会学有所获的,简短的话语使他的自信心增强,对学习充满了信心。

第二天上课我订正上节课的答案时,当着全体同学表扬了这位同学。因为老师所给予的肯定和鼓励,都能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适当的赞美言辞是滋润自信心的雨露。相信这位同学今后学习会更加努力的,学习积极性会更高,自信心会更强,通过自己的努力会学有所获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使用激励和表扬,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作业批改时,批试卷时,如发现个别同学出现错误较多时,我会利用下课时间,找其谈话,当面指出错误和不足,今后如何补救,让其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求得更大的进步。

三、班会是班主任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和阵地。在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中,孩子们在集体中受到思想的启迪、情感的熏陶,从而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

一天早晨,我刚上班,我们班的学生就告诉我,男生柴俊田和七年级(2)班的学生昨天下午放学回家动手打架。经了解得知,七年级(2)班的学生总是欺负我们班的女孩子揣雅红,他出于气愤,这才动起手来。为避免类似的事情发生,为此我借这件事情在班上开了班会,让同学们就此事发表自己的观点,目的是从中吸取教训,受到教育。

大家踊跃发言,各抒己见。

有的同学说,柴俊田的做法是正确的,是帮助自己的同学,免得受他人的欺负,是见义勇为。

有的同学说,柴俊田想帮助自己的同学,不让其吃亏,出发点是对的,但采取的方式不对,不应该动手打架,因为如果动手给别人打坏了的话,会给自己的父母添很多的麻烦的,会带来很多的经济损失,应该第一时间向班主任反映这种情况,由班主任处理此事。

经过热烈的讨论,最终同学们达成一致的观点,同意第二个同学的观点,明确了遇到这样的事情,自己怎样做才是正确,并也从中吸取了教训,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四、综合实践活动是孩子体验的第二课堂

新课程改革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减轻过重课业负担。在这种教育理念的要求下,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努力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与人交往,培养他们关心周围事物,关心他人的美好情感。

平时经常开展一些读书、绘画、体育活动、科技制作方面的比赛,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爱好,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也许短期内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但从长远看,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可以使学生在第一课堂内所学的知识得到巩固、加深和提高。同时,又能使学生将已学的知识初步运用到实践中去解决所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又如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增加了知识量,积累了大量的作文素材,作文水平一定会提高。

结合地方实际,我班组织了清明节祭扫烈士陵园,讲述烈士的动人事迹,使其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并由衷钦佩烈士抛头颅、洒热血的献身精神和高尚的爱国情操,使其认识到现在的美好生活是烈士用鲜血换来的,是来之不易的,我们应该好好的珍惜。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学有所长,将来报效我们伟大的祖国;此外,我班还组织了游览长城的活动,感受长城的雄伟、壮观,认识到长城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与艺术的结晶,让其更加热爱劳动人民,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第7篇:第二课堂的概念范文

从事法律职业的各种能力,无一不需要在长达数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实际从事法律实务过程中才可能真正地掌握。即便是一些从事实务几十年的资深法官、律师,也可能需要在面对一个新的案件时进行再学习。本科教育是为专才提供预备人才,或“毛坯”、好素材。所谓培养“应用型”法学人才,是“施以适当分量的专业技能训练”,其目的是使法学本科的教学过程尽可能与学生毕业后从事法律相关职业的能力要求之间相衔接,缩小理论学习与实践运用之间的差距,为学生毕业后顺利适应和满足法律实务工作需要做好预备。实际上,法律职业所要求的应用能力包含了复杂的层次,小到一个相关法规的查找、一份法律文书的正确表达,大到处理一个疑难案件,进行复杂的法律解释和推理,运用跨学科的多种知识来解决新型问题,甚至法律之外的客户拓展与管理能力,可以说都体现应用能力。一个合格的法律人的培养,绝不是仅仅在大学本科教育阶段就能完成的,因为“应用型”法学本科教育的任务,一是使学生具有专业相关的初步的应用能力,二是使学生具有应用能力获得持续开发的可能性。

我们认为,“应用型”法学本科人才应当符合下列要求:第一,扎实掌握法学基本概念、原理和制度,熟悉常用的法律规范,能关注法律实践动态,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第二,较多地参与模拟或真实的法律实践训练,形成初步的法律职业思维,对法律职业技能和法律职业伦理具有初步的体验和了解。第三,综合素质良好,工作适应能力强,具有良好的自学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通过第二课堂实现应用能力培养要使法学本科生符合“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就要把培养过程融入大学学习和生活的三个组成部分中:首先是循序渐进的课堂教学,教学内容覆盖到专业基础理论和主要部门法,以教育部规定的法学专业课程目录为基础,加入适量的实践性课程,有开课条件的高校可开设一些相关交叉学科课程。其次是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除了时间固定的暑期见习、毕业实习之外,主要利用大量的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大学四年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投入更多的时间,尽可能充分地参与法律相关实践活动或准备性活动。再次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大学阶段需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除了课堂学习、第二课堂、集中性实践之外,其余时间的自主学习更加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这部分学校不宜干涉,但很有必要加强引导。

第二课堂可以在两个方面有效弥补第一课堂的不足,一是直接以活动为载体,在校内外为学生创造更多应用能力的锻炼机会,在时间和空间上,大大拓展前两者的学习条件。二是第二课堂可以渗透大量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把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过程延展到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宽泛地说,第一课堂之外都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第二课堂带有一定的组织性,但也是学生的自主选择发挥主要作用,教师只是辅助指导,其余时间都由学生按照个体的发展需要进行支配。第一课堂虽然也存在对学生的学习引导,但往往没有时间展开,大多是笼统地输入一些专业理念。在第二课堂中,“教”与“学”之间的互动得以充分展开,学生可以提出疑问,获取具有操作性的指导意见,以此来调整自己的自主学习安排,掌握学习方法。

第二课堂能有效服务于应用型法学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主要以各类活动为载体,以学生自主选择为基础,教师指导为辅助,校内外资源的充分利用为依托,以带有专业性或综合性的学习内容、丰富多样的形式来开展课外学习活动。鼓励学生广泛参与,以学生为主体集体合作的形式,以寓教于乐的活动方式,包括辩论赛、模拟法庭、法律咨询等,满足学生课余时间进行自主性学习的需要。第二课堂活动应从更多的角度、用更深入的方式重新展现课堂所教授的法学基本理论、原理,赋予法学知识以动态的呈现方式,并以问题为导向,给予学生充分的动手机会,训练学生在不断解决模拟或实际法律问题的过程中激活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和形成良好的自学能力,逐渐掌握正确的学习和工作方法。

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发设计,应当遵循以下基本要求:(1)活动内容应以学生各阶段的知识掌握情况为主,活动应在相应的理论知识教授之后进行。(2)活动主体应以学生组织、参与和表现为主,辅之以专业教师适度的指导、点评,争取校外理论和实务界的专家加入活动,以此来提高活动质量。(3)活动形式应开放灵活,寓教于乐,适合大学生的年龄特点。(4)活动容量应适度,主要安排在大学的前三年,各个学期之间应当注意均衡,学生的时间投入以每周2-3个半天为宜。(5)对于某一个特定的法学院校而言,活动主题最好相对集中,用一到两根主线把多元化的活动有机组合起来,有所侧重,不能摒弃特色铺摊子,也不能“为特色而特色”。

第8篇:第二课堂的概念范文

[摘要]为创新应用型新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发挥第二课堂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积极作用,试以合肥学院新闻专业第二课堂培养模式具体内容为切入点,探索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教学实践的结合途径,为新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一些经验。

[关键词]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新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5)03009804

第二课堂作为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载体,既依托第一课堂教育的知识基础,又有别于第一课堂的传统教学模式,以生动而富于实效的内容和形式吸引了大量师生积极参与其中,从而实现了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教育目标。第二课堂的实践性是活动教育理论在大学教育中的一种体现和延伸,它所具有的消化性学习特征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内涵,更对大学生非结构性知识的掌握和知识转化速率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应用型高等教育背景下,历来看重实践的新闻专业如何进一步加强第二课堂建设,使之成为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与创新精神的有效载体,无疑是高校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1第二课堂的界定和发展现状

当前,国内高校文科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是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互动式的教学模式。改革的重点是增加实践比例,丰富实践手段,优化专业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而对于应用型高校来说,实践教学则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手段之一,更是促进专业知识转化吸收和培育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桥梁。第二课堂作为高校实践教育改革的有效载体之一,在部署与实施过程中,既要体现其自身特质,更要紧扣当下应用型高校教学改革进程和具体课程改革实际,不断发掘其与专业教学之间的关联点,实现培养知识和能力兼备人才的目标。

经过调研发现,制约我国高校第二课堂发展的因素很多,具体表现为:(1)对第二课堂的认识不足,部分高校还没有把第二课堂体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尚未进行第二课堂的学分制改革,也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对第二课堂活动的经费扶持力度有限;(2)目前,由于高校第二课堂的实际承担部门很多是团学组织,指导老师常由辅导员等担任,导致第二课堂非专业化的比例较大;(3)即便有的高校为第二课堂配备了专业教师,由于一方面部分教师对第二课堂的理解还停留在“课外活动”的概念上,仅仅关注学生参与的“自发性”与活动评价的“结果性”;另一方面学校对专业教师第二课堂工作量和工作业绩缺乏科学的管理与考核,这些都会造成教师积极性不高、疏于指导,甚至只是挂名的情况。综上所述,在思想认识不到位、教师指导不专业、考核管理不到位的影响下,不少高校虽然开展了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第二课堂活动,但这种活动与第一课堂教学互补性体现不充分,存在“活动”与“课程”分离、“文艺熏陶”与“知识拓展”脱节等现象。不少高校的第二课堂活动成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舞台,而在面对大学生专业成长需求的务实性、针对性引导设计时却力不从心,造成了高校的实践教学流于形式、人才培养与使用脱节等不可小觑的问题。

2新闻专业第二课堂的构建与意义

新闻专业的属性决定这是一个重实践的专业,新闻专业也因此获得了“文科中的工科”的别称。“重实践”的新闻专业教学不仅要求高校具备较为完备的教学设施设备和固定多样化的实习基地,对校内实践教学环节也有较为实际和可操作的要求。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条件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与同伴)的帮助,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构建过程”[1]。因此,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应符合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能够引导学生强化理论知识的掌握,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相互合作性,从而科学地开展自主性学习实践活动。以新闻专业二课堂的构建为例,就是充分利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互补,从知识的输入、吸收、消化、输出环节着手,提升专业知识转化速率,强化新闻实践能力,培育新闻职业素养,从而打通新闻专业学习过程到实际运用的途径。

第3期

潇潇基于“第二课堂”的应用型新闻专业实践教学创新路径探析

首先,由于多数传统的校外实习基地一般只吸纳大学三、四年级的学生,所以对于大部分的一、二年级学生而言,创新校内外第二课堂的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无疑给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实践的新路,对于他们学习兴趣、专业认知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新闻专业毕业生的主体去向是与专业相关的企业,多数学生已经意识到提前与企业接轨的重要性。人才培养方案设定的毕业实习只有一次,且大多放在四年级,即便有些学校在大二下学期安排了为期8周左右的企业认知实习[2],学生与企业和社会的接触也是时断时续,不能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的常态,因此与企业合作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受到了绝大多数同学的欢迎。其次,通过与专业结合密切的常规性比赛、校际项目、校地合作等活动,第二课堂不仅可以配合第一课堂的教育实施,还可以充分调动和强化学生的参与兴趣和参与意识,对于促进学生非结构性知识的培养和深化实践活动效果明显。虚拟情景教学和项目教学法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新闻评论能力、编辑排版能力、创意策划能力、摄影摄像能力、媒介经营管理能力。专业竞赛和品牌项目能搭建一个开放性实践平台,让更多的学生走出校园,接触行业,完善纵深复合知识结构,构建整合传播的思维能力。

3应用型新闻专业第二课堂活动的实施策略

第二课堂活动的有效实施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抓手。对于应用型新闻专业来说,既需要对第二课堂的体制机制进行科学定位,又需要因地制宜、灵活架构第二课堂实践与第一课堂理论,通过项目驱动制进一步完善校内实践、校际联合和校地合作平台,从而逐步实现应用型新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3.1科学定位第二课堂的体制机制

对于高校人才培养来说,第二课堂的开放性、互动性和灵活性特点源于其关注实施过程评价和监控的机制,只有建立健全科学的体制机制,才可能实现第一课堂的知识与第二课堂的活动的顺利过渡、结构性知识与非结构性知识的有效衔接,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实践活动提供一个循序渐进的通道。

对于新闻专业而言,第二课堂活动的实用性在于通过科学合理的解构与重构,将新闻专业的知识结构与实践活动打通,这就要求深入探索课外活动与专业教育、人才方案、社会需求相融合的新模式,重新整合第二课堂内容,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与专业学习紧密相连的第二课堂活动。

首先,在第二课堂活动开发过程中,必须同时考虑到学科内容、学生、环境、教师这四个要素,使这四个基本要素达到协调与平衡[3]。要做到这一点,仅靠教育专家或专任教师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需要加强与学校管理者和各类新闻单位的合作研究,不断吸纳新的产业形态,形成一个与时俱进的导师组,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这种方式改变了过去“自上而下”的注重“教”的课程决策模式,探索了“自下而上”的关注“学”的新模式,从而变革了大学课程的决策体制。

其次,要将第二课堂活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就要在教学内容、考核方式、学分设置等方面建立一套系统的指标评价体系。在有效实践的基础上,采取开放式评价、总结性评价与跟踪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对第二课堂过程、内容和效果的评价,才能够真正意义上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从而保障学生参加课外学术活动(第二课堂)的规范有序和切实有效。教师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逐步建立和完善第二课堂教师培训机制,引入合理的岗位准入体制,才能有效发挥教师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创意、策划、组织和指导的作用,提高第二课堂的学习效果[4]。目前,第二课堂活动学分制管理在部分高校的推广,逐渐成为了第二课堂活动的一种有效激励机制。

3.2丰富拓展第二课堂的内涵设计

1) 以系统综合训练为核心,实现第二课堂实践与第一课堂理论的灵活架构。对于应用型高校来说,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时,更需要强调培养学生的专业情感和基本技能,并通过丰富多彩而富于实效的内涵设计来实现第二课堂活动与学生业务知识学习有机结合[5]。以合肥学院新闻专业为例,在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重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模块化改革之后,实践模块在整个课程设计中所占比重达到了40%以上,比起一些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理论和实践课程的 3∶1甚至 4∶1的比例,这样的课程设置不仅将新闻学专业相关联的能力要素、培养能力要素所需的知识和知识的应用组合成模块,而且更加关注专业知识的关联、发散和拓展,也更能体现新闻传播专业的实践性特征,有助于学生将书本知识运用到新闻传播的具体实践之中。实践比例提升后的第二课堂活动也列入了“3+1”新闻学人才培养方案中,并占分,使得第二课堂具备了更为充足的设计、实施、反馈和评价操作空间。

第二课堂的设计包括教学目标、内容和方式等,可以依托专业竞赛、品牌项目和素质培养,以项目驱动方式进行组织,从而实现内容与实践的灵活架构。首先,发挥专业应用课程的课堂教学与校内实践活动、专业竞赛的互补和聚合效应。其中,通过“媒介策划”、“新闻采访写作”、“播客”、“摄影摄像”、“微电影”等校内或校际的学科竞赛,使新闻业界人士走进校园,与师生共同开展多种形式的作品展评,从而吸引低年级学生,实现第二课堂参与面的覆盖。而加强高校新闻院系与本地媒体合作,成立非官方的媒体驻校记者站和新闻组,依托稳定的项目开展各种交流活动则可以吸引高年级学生,从而达到第二课堂参与质量的提高。其次,通过参与校媒实践,让学生从大一开始便增加与各类媒介的接触率,提高对“全媒体”业务的认知度和使用度。根据校园媒体的不同属性,安排专人指导,充分利用校园各类媒介,让学生从身边人、身边事着手,结合相关课程的理论学习,逐步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新闻素养与动手能力。

在具体操作中,第二课堂的设计不仅需要满足课程中单项技能训练的需要,而且能按照行业实际要求提供系统实践训练条件。比如,通过制作《校园“零距离”》这样定期播出的校内新闻电视节目,学生不仅可以接触到多种新闻操作的单项技能,对于高年级的节目组组长来说,他们常常自主管理其中的某一栏目,独立完成从栏目选题、策划到拍摄的全过程实践活动,从而使他的新闻采写、摄影摄像、策划创意、电视编辑与制作等方面知识和技能得到了系统综合的训练。

2) 建立复合型实践教学队伍,打造校内新闻实践平台,统筹规划第二课堂校内教学资源。合肥学院着力构建新闻专业校内实践平台和实习基地,即建设一支由校新闻宣传骨干、专业教师、媒体工作者组成的多层次教师队伍,将校报、校刊、广播、网络、电视等校内新闻宣传资源引入高校特色新闻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模中,联合打造学生新闻中心。校内教学实习基地建设遵循因地制宜、布局合理、整体规划、分步建设的基本原则,从2007年开始,通过相关专业类学生社团的组织管理,鼓励新闻专业学生在入学之初就积极融入学院新闻中心这个专业实践平台,在参与校园新闻采编和筹办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锻炼实践能力。

利用大学生新闻中心这一实践与实习的平台,不仅能实现积极吸收各个年级新闻专业学生参与实践的基本目标,而且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长,还能为学生提供各具特色的实践平台(校园网、校报、广播台、电视台),使校园媒体新闻专业实践贯穿学生大学教育始终,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自2007年以来,该中心累计吸纳和培养了近400名新闻专业学生,覆盖面超过90%,这些学生先后成长为校园记者团、广播台和校报学生骨干,从事文字编辑、栏目策划、摄影摄像等工作,年度发表新闻稿件500余篇。此外,在参与校园新闻采编实践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发现和培育创业、创新团队,更可以形成良好的传帮带,高年级的同学主动将自己的经验传承给低年级的同学,极大地提升了学生主动学习和团队协作的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在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之外较早地形成一些关于职业的感性认识,在大学一、二年级就形成对将来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与技能的基础认知。

3) 以校际联合和校地合作为依托,通过专业性品牌活动提高第二课堂的开放性和实战性。新闻专业注重实践,仅靠单一途径的第二课堂难以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所以通过接地气的品牌项目驱动实现专业间的校际联合与校地合作,便成为了拓展第二课堂活动范围的有效途径。合肥学院安徽省大学生记者论坛(以下简称论坛)始建于2004年,目前已形成了覆盖安徽省40多所高校新闻专业的稳定运行模式。2009年,论坛以安徽青年网为依托,创办安徽省大学生通讯社和大学生周刊,逐步建立校内新闻中心与高校记者站、省内传媒(实践平台)互动的教学管理和实践模式,为新闻专业学生走向社会提供了体制保证和实践平台。一般而言,由于高校类型和发展历史的不同,不同高校的学科专业建设、校园文化活动都各具特点,项目型的校际活动不仅可以取长补短,为学生的交流与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也有利于深化和陶冶学生的思想感情。

校际合作模式进一步融合了高校新闻教育教学资源,也为第二课堂活动的打造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社会资源,避免了同类项目的机械重复和单一发展。对于新闻专业而言,校际、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成熟完善将实现第二课堂活动的以强带弱、优势互补,为学生的交流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为校园媒体的交流与发展酝酿了浓厚的氛围,更切实解决了安徽省20多所新闻传播类大一、大二在校生实习困难、实践演练机会少的难题。

更为难得的是,与课堂教学和传统实践教学中的简单印证性模式相比,以校际联合和校地合作为载体的媒介活动不仅能给学生提供一个高度仿真的实践环境,也对实践中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技能与素养要求,即学生不仅要具备“真刀真枪”的专业技能,还要具有一定的合作意识与经营管理意识,这是实现新闻专业大学生职业角色实战性体验的有效途径之一。以论坛与安徽青年报联合创立的《大学生周刊》来看,学生们不仅要具有策划、撰写新闻的基本技能,更需要与其他高校开展广泛合作,形成合力,以联合组稿的形式实现一种覆盖面较广的媒介视角。此外,积极创新活动载体,通过诸如“播客大赛”、“微课堂”等活动与相关行业和企业进行深入合作,进一步扩大覆盖面与影响力也成了该周刊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从合肥学院的实践来看,第二课堂是新闻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能够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对新闻专业教育来说,只有以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为目标,改革传统的“知识传授”导向为“能力培养”导向,紧密结合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人才需求,深化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将第二课堂活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合理地丰富第二课堂的内涵设计,才能强化第二课堂的职业素养与创新能力培养,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戴维・H・乔纳森.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张涛,刁宗广.应用型本科专业认知实习运行模式研究――以合肥学院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为例[J].科教文汇,2010,(6):38+50.

[3] 施良方.课程原理: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194206.

第9篇:第二课堂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第二课堂;医学免疫学;实践;能力

1免疫学第二课堂实施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常规的课堂讲授、试验实训和临床实习等教育模式,早已不能满足新形势需要。尽管提倡教师将学科研究的前沿知识带入课堂,但毕竟杯水车薪,远远不足以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很难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3]。因此,第二课堂的实施迫在眉睫,对提升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至关重要。

1.1传统课程安排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免疫学教学实施现状:一方面,作为前沿学科,由于其发展迅速,初学者往往难以适应,在学习过程中显得尤为吃力。同时,免疫学具有极高程度的专业性,且涉及领域极为广泛,抽象性强,学生普遍反应都是以新的概念解释新的事物[4]。尤其学到抗原的提呈时,由于学科前后内容联系紧密,学生如果对于抗原、抗体的概念、相关免疫分子及细胞的类别和作用都未能明确,往往会对接下来的学习内容存在畏惧心理,造成学习兴趣和动力大大降低,最终以通过学科考试为目的,敷衍了事,较难达到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素质的目的。同时,由于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在教学过程中“填鸭式”“满堂灌”的现象屡见不鲜。另一方面,虽然免疫学实验在临床中的应用极为广泛,但因实验课时数相对较少,且实验题目相对固定,使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对免疫学的理解相对局限,难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课堂时间发现科研创新的突破点。众所周知,医学技术离不开科学研究,医学成果的出现,来源于试验和探索,科学的数据及实验分析[5]。因此,仅局限于传统授课方式的第一课堂难以满足医学生自身发展和科学研究的需要。

1.2教学资源利用不足

由于学生基数庞大,而仪器设备相对短缺,实验操作过程中需耗费漫长的额外等待时间。加之设备老旧,实验室空间有限,不具备完成多种实验操作的能力,成为学生探索知识的瓶颈。与课程相关的往往都是经典验证性实验,如免疫细胞的分离纯化等,实验操作中可供学生使用的相关仪器设备少之又少,其他相对复杂的设备未能得到有效利用。同时,某些经典实验如免疫印迹、免疫组织化学等由于操作时间长、耗费大等原因并未向学生开展。

1.3课堂知识比较保守,学习流程相对固定

传统课堂仅传授书面知识,很少涉及医学前沿和研究热点。学生思维更倾向于依赖教师构建的知识框架和现有资料,难以从根本上发现并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涉及到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的自身免疫疾病时,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可导致机体产生多种自身抗体,但其检测指标相对较多,单纯的平面化讲解学生并不容易掌握。因此,通过课堂之外的方式强化学生对自身抗体检测指标的理解则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可让学生运用免疫印迹、酶联免疫吸附实验等技术检测自身抗体的表达,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加深其对检测原理和检测步骤的理解,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学生掌握的知识日趋增多,动手能力和成就感将会大大加强。同时,由于医学生学习科目多,任务繁重,免疫学的课下学习时间也未能得到有效保证,大多数学生往往依赖于考前几周的重点复习。加之考试内容相对局限,必考题目如抗原的提呈、超敏反应等部分内容突出。但期末考试未能对课本内容做到全部涉及,教师课堂讲授的学时也有侧重,因此,学生对教师未讲部分的内容视而不见,对知识的学习比较表浅,难以深入,重点知识掌握比较牢固,然而其他内容则有所欠缺。虽然拓展内容的学习相对困难,但其与研究热点和临床实践联系紧密,学生仅依赖于第一课堂的学习方式会使其逐渐丧失学习免疫学前沿知识的机会,通过课堂模式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积极性比较困难。

1.4导师制存在弊端

目前,医学院校中导师制度正如火如荼的进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造能力,但由于其考核制度不完善、导师科研压力过大且师生比例失衡,使导师制逐渐流于形式[6]。面对巨大的科研压力和庞大的学生数量,有些教师认为科研重于教学,对学生趋于敷衍,最终顾此失彼,违背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计划的初衷,使学生逐渐失去研究的兴趣和动力,导师制形同虚设。

2免疫学第二课堂的实施过程

第二课堂的实施主要分为两大部分:文献阅读及实验操作,二者相辅相成。学生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作为研究创新的课题来源和理论依据,同时进行基础实验操作验证结果正确与否。教师则在整个过程中坚持“学生为主,指导为辅”的原则,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科研创新为目的,根据学生的不同问题给予客观、专业的意见,最终以学生作为第二课堂成果。其具体参与过程如下:第一,学生根据自身科研兴趣或教师引出的某一国内外研究热点如癌症、感染等相关分子及其调节机制提出一个科学问题。有些问题虽然看似简单,但都出于学生本身的发现和思考,往往是独特而又新鲜的,应当受到尊重与鼓励。第二,学生以自己提出的问题为核心有针对性地阅读大量相关文献,增加知识储备。阅读文献的过程中学生通常会发现同一种分子在同一种疾病的不同类型中会有不同甚至相反的作用,这就要求学生在纷繁复杂的文献中有效提炼关键知识,借此作为问题依据,并提出解决方案,最终回归文献判断方案的可行性。第三,用大量的实验数据证明自己的观点,使其更具说服力。但免疫组织化学、免疫印迹等常用免疫学实验的掌握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根据自己的习惯不断摸索以找寻规律。学生在操作中不能拘泥于实验步骤的掌握,还需要不断进行操作,填写试验记录总结经验,对于重要的实验步骤如免疫印迹实验中转膜时间的长短,封闭液的选择及免疫组织化学中组织切片染色时间的控制等做到熟能生巧,实现从做出结果到结果清晰美观的跨越。第四,总结归纳。学生将发现问题、整理资料、实验操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以撰写综述或研究报告的形式向老师汇报,经过师生间的反复修改与讨论,最终以最为第二课堂的研究成果。

3免疫学第二课堂的特点和优势

第二课堂以其灵活的方式及务实的内容克服了第一课堂的诸多不足,顺应了当今教学发展的需要,培育学生敬畏生命、持之以恒、严谨自律的优良品质,旨在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7]。

3.1因材施教,教学相长

第一课堂注重基本知识传授和共性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体;第二课堂则可以更具体、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医学生能力与素质,并针对人才的个性因材施教,从而有效配合第一课堂,达成培养人才的最佳模式[8]。通过让学生参与相关课题研究与实验操作,并在此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与表扬,使学生与教师之间建立足够的信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使之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尽可能学到更多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和完善自我,增强学生对该学科的认同感。对于教师来说,充分利用医学免疫学的学科特点,与学生的兴趣相融合,将理论知识与科研特长融入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实现课程虽然结束,但免疫学的教学和学习远未结束的目标。通过面对面的直接交流与讨论,加强教学反馈,既防止了日常教学的固定化、刻板化,使单向教学转变为双向互动,又能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

3.2更加注重独立创新,培养学生科研精神

首先,学生通过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完成从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到实验操作验证假设及撰写文章的全过程,而教师则鼓励学生大胆想、放手做,使学生在科研学习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更加独立自主,对老师依靠而不依赖,服从而不盲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次,学生在查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强化课堂理论知识,相互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鼓励学生间相互争论,与教师合理辩解,敢于质疑权威教材,激发学生个体学习潜能[9]。最后,学生在不停的科研探索中培养严谨、求实、耐心的学习态度和独立创新的科研精神,并应用于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

3.3增强岗位任职能力,促进人才素质提高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能否培养出一批富有创新精神与团结协作精神、具有科研意识与能力的人才,直接关系到人才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10]。通过参加免疫学第二课堂活动,阅读专业文献,建立相关动物实验模型,提高学生对疾病分子和细胞学水平的认识,做到宏观上准确把握,微观上深入研究,点面结合,全面提高医学生的职业水平和能力素质,向专业化、责任化、创新化的工作方向不断迈进。同时,由于各学科之间交叉融合以及免疫学实验在疾病预防与诊断过程中的广泛应用,学生可从免疫学的角度利用所学知识对某一疾病进行分析,阐述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如分析癌症中相关分子和通路的活化并应用相关免疫学实验给予验证等,使知识融于实践,贴近临床,为学生今后的岗位任职打下坚实的基础。

3.4知识更新更加迅速,思考问题更加全面

教师将“互联网+”运用到新时代教育中,从学生角度出发,根据免疫学内容多、难、进展快的特点,通过微课、慕课、手机课堂等方式[11],将教学内容和国内外免疫学最新知识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授,既能节省学习时间,提高效率,又能激发学生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对于学生普遍反映学习相对吃力的补体章节,教科书仅大概介绍补体的溶菌、溶细胞、调理、免疫调节作用等,并没有具体说明其在癌症等疾病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学生一般学到此处时感觉比较空洞和抽象。因此,学生可以通过参加第二课堂向教师提出自己的疑惑,加入免疫学网上课堂,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意见以制作慕课、微课等方式为学生解答疑惑并推荐相关文献阅读,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补体的未知作用,如C5b-9与胃癌临床分期的关系[12]或C5a促进乳腺癌细胞的增殖且C5a-C5aR系统导致乳腺癌患者不良预后[13]等。此方式不仅帮助学生巩固了补体的相关知识,还与国内外有关补体的研究热点相结合,使学生更易从中发现问题,获取研究方向,如探索补体在其他类型癌症中的机制或作用等,从而使教学内容更富有层次感,并将免疫教学推向新的高度。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