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合规风险防范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前言:会计风险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日益复杂化,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特别是部分企业受利益驱使,对会计风险视而不顾,严重损害了企业投资者、债权人的经济利益,促进了会计风险的大幅度提高。以下笔者就会计风险进行粗浅的分析,并针对风险存在的原因采取有防范措施,希望借此达到规避会计风险的目的。
一、会计风险的含义及产生的原因
在一定的时间与空间环境下,会计人员因会计信息的大量失误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简称会计风险。根据风险影响对象的不同,可将会计风险分为管理者与会计人员责任风险、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损失风险。会计机构或者会计人员工作过程中,由于会计信息的漏报、错报,造成财务会计报告失实或监控行为受失实信息的影响,造成企业损失的风险,就是会计风险。还有一点原因,我国企业对会计风险问题不够重视。
二、会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强化人员职业道德教育,进行会计风险防范
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对企业的会计工作秩序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在进行会计风险防范是,企业可采取对会计人员的职业行为进行规范,建立考核、检查、奖惩和评价制度,并将其与精神(晋级、职务聘任、岗位资格)、物质奖励制度相结合。并实行岗位轮换制,使会计人员不断加强并遵守会计职业道德。使职业道德教育深入人心,实现会计人员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的自觉性。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与职业道德相融合,使会计行为更加规范合法。使会计造假行为得到遏制,有效降低企业会计风险。
(二)贯彻实施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进行会计风险防范
会计信息失真以及会计人员、工作失误等是会计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原则的贯彻实施,有利于会计工作的规范化、降低会计风险,实施岗位责任制,可以有效的明确会计人员职责与权限,实现各职能部门人员的分工合作,有利于完善我国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的制度,从而形成相互制约、监督的会计管理机制。
(三)会计信息技术的运用,有效防范企业会计风险
内部会计的控制程序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利用而逐渐嵌入到各个内部会计控制环节,强化了对会计登记账与报表输出等环节内部会计控制,将每项会计工作业务录入会计信息系统,限定人员的操作权限,采取多级安全的保密措施,操作人员根据不同的职责程序与权限进行会计业务处理。而网络又为会计工作提供便利,其开放性与共享性也对造成了会计信息安全隐患,会计信息存在被恶意篡改或数据丢失的可能。因此,必须加强对网络安全、数据的输入、输出和文件的储存、保管等的控制,并对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开发与维护,保证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办法与规定的行之有效,减少并消除人为操作风险,起到计算机会计风险的有效防范。
(四)迅速发展会计法规建设,实现会计风险防范
会计风险大多来自会计自身特点,只有完善会计的法规体系,才能有效降低会计风险。会计风险无法进行人为的消除。在对会计理论和实践的深入研究中发现,会计法规体系的不断完善与补充,才能更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降低会计不确定性的程度。加快会计法律法规建设,加大对会计违法行为的处罚和赔偿力度,对违纪单位、个人及相关负责人予以曝光,做到会计行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
(五)完善企业的会计监督机制,加强会计风险防范
完善的会计监督机制将会成为最有利的会计风险防范措施。监督职能是基本的会计职能,会计监督以内外两部分监督。内部监督依靠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来降低会计风险。建立相互监督、制约的会计工作程序,以此来实现对重要的经济事项的执行与决策,明确内部审计程序,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与内部监督体系,使其更加系统、制度、规范,落实内部监督制度。加强国家与社会的监督,利用中介机构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审计,并客观公正地对其进行评价,促使企业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这种社会监督行为具有较强的权威性。而国家监督主要依靠法律法规对会计资料和会计行为的监督检查。
(六)提高人员素质,加强会计风险防范
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可以有效的降低企业会计风险。会计人员政策水平与职业道德的提高,可以增加员工责任感,提升法律观念。只有不断坚持职业道德以及社会主义道德来指导自身行为,形成对各种不良思潮的自觉抵制,使其树立严格执法、依法职业的良好的专业理念。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完善并提倡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制度、终身接受会计教育。关注会计政策变化,掌握良好的会计处理方法,提高会计人员的执业能力和水平。
三、结束语
会计风险无处不在,人的意志并不能使其发生转移,想要将会计风险完全消除是不可能的。但是会计人员和企业管理者可以通过对各种防范措施的运用将风险损失降至最低。因此,企业应不断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坚持不相容的职务相分离的重要原则、充分运用会计信息技术、加快企业的会计法规建设、提高人员自身素质、完善企业会计监督制度等相关会计风险防范对策。
参考文献
一、指导思想
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以强化预防和监督为重点,以规范权力运行为核心,对预防腐败工作实行系统化、科学化管理,逐步建立健全超前预防、全程监督、制约有效的廉政风险防范体系,确保权力正确行使,为全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目标任务
按照整体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总体要求,结合实际,扎实推进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到2011年6月底,基本建成以领导岗位和关键岗位为重点、覆盖各工作岗位和工作环节的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体系,建立起比较完善的长效工作机制。
三、主要内容和方法步骤
重点围绕权力的规范和制约,认真查找思想道德、岗位职责、业务流程和制度机制等方面可能发生不廉洁行为的风险点。廉政风险岗位包括局机关和局属事业单位所有工作岗位。通过对各岗位廉政风险的确定、监管,形成覆盖各工作领域的岗位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网络,建立起比较完善的防范机制,推进源头预防腐败工作。
(一)开展宣传教育
通过召开动员会等多种形式,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树立“风险无处不在,风险防范人人有责”的廉政风险意识,增强“思风险、讲自律、尽职责”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为开展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和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确立廉政风险点
1.梳理岗位职权。完善权力搜索工作,进一步理清各个工作岗位的职责和权力,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结合实际情况,绘制每项业务工作和权力运行流程图。
2.排查廉政风险点。对每个岗位、每个科室、每个环节特别是容易滋生不廉洁行为的重点岗位和关键环节,按照岗位自查的程序,逐一排查在履行岗位职责过程中潜在的廉政风险。
3.广泛征求意见。各科室、单位要通过多种方式,对各岗位、科室排查出的廉政风险点,在内部进行相互点评,查漏补缺。同时,通过召开座谈会、个别走访、民主评议等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特别是管理服务对象的意见,并认真整理、研究和吸收。
4.集体研究确定。各科室、单位要召开会议,对各岗位、科室廉政风险情况逐个进行分析,看查找的风险点全不全、准不准,重点是分析当风险发生后,会给发展环境带来哪些破坏、给单位形象造成什么损害,以及在什么时间、哪些环节发生风险的可能性比较大等。
(三)制定防控措施
采取前期预防、中期监控和后期处置等措施,对可能发生的腐败行为实施有效控制,针对科室、单位廉政风险点,结合具体工作任务,研究制定具体的防控措施。在此基础上,请认真填写《岗位(科室、单位)廉政风险排查表》(见附件)。
四、几点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开展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是源头治腐、强化监督、保护干部的一项重要举措。要通过开展廉政风险等级管理工作,增强廉政风险意识、自律意识,促使全局干部职工健康成长。
(二)抓住关键,强化防范。各科室、单位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认真负责的态度,积极查找各岗位廉政风险点,针对关键环节,制定切实可行、扎实有效的防范措施。对确定的风险点要重点进行监督管理,做到提醒在前、建章立制在前、约束在前。
一、思想道德风险防范措施
(一)前期预防措施
1、加强反腐倡廉教育,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始终把加强教育、注重预防摆在规避和防范廉政风险的突出位置,引导党员领导干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断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和政绩观,力求教育的计划性、针对性、及时性和多样性。一是合理安排教育计划。把党风廉政教育融入办党组和各科室的学习计划及党员教育工作计划,党员领导干部要定期上党风廉政教育课,不断提高廉洁从政的意识。二是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在教育对象上,以党员领导干部和涉及人事、财务等一级廉政风险岗位的干部为重点,加大遵纪守法教育的力度,使其增强防范意识。三是把握教育时机。针对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重点时期,如重要节假日、重大项目实施、干部职务变动等时机,及时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教育,做到未雨绸缪,防患未然。
2、广泛开展谈心活动,随时掌握机关干部思想动态。主要领导与班子成员、分管领导与所属科长、科长与所属科员每半年谈心一次;对一级风险岗位人员由分管领导有侧重地谈话;工作表现不佳,面临职务任免、岗位调整,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等,由分管领导及时进行谈心。
(二)中期监控措施
1、利用民主生活会加强监控。班子民主生活会每年不少于一次,民主生活会必须涉及到廉洁勤政方面的内容,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2、利用民主测评、社会评议加强监控。党组每年进行一次民主测评,利用行风热线、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等方式接受社会评议,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
3、结合工作总结加强监控。办党组要认真分析党风廉政建设形势,落实廉政风险防范措施,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改正完善。
二、制度机制风险防范措施
(一)前期预防措施
针对重点科室、重点环节、重点岗位,建立和完善防范廉政风险的各项制度及规范性操作程序。
1、健全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严把进人和用人关,严格执行干部人事工作法规和制度,以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为重点,紧紧抓住工作中的关键环节,强化内部管理和监管,规范工作内容、工作要求和业务流程,做到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一是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和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二是建立健全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三是严格履行干部人事工作程序,坚决执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各项规定;四是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增强干部人事工作的透明度和公开性;五是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加强党内民主监督。
2、健全完善财务管理制度。针对经费审批、报销审核等财务事项中的风险点,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措施,健全工作流程,有效防范风险。严格财务审核、呈批、报销程序,认真落实差旅费、会议费等相关管理规定;加强财务监督和管理,加强财务印章使用管理,确保单位资金安全。
3、健全完善政务公开机制。严格按照国务院《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相关规定,及时准确地公开具体职能、工作程序、人事任免、业务工作、事项办理结果等内容,增加工作透明度,主动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
(二)中期监控措施
1、切实抓好制度落实,采取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检查制度落实情况。
2、通过行风热线,来检验制度的落实情况。
3、通过社会民主测评、民主评议等方式来了解掌握制度落实情况。
三、岗位职责风险防范措施
(一)前期预防措施
1、认真落实岗位责任制,年初将党风廉政责任进行分解,明确各分管领导、各科长的责任,并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有落实。
2、严格履行向社会的公开承诺,并定期通报进度。
3、定期进行述职述廉。领导班子每年要向全体干部述职述廉一次,科长每半年由分管领导组织在科室所属人员范围内进行述职述廉,科员在所在科室进行述职述廉。述职述廉报告交到办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4、积极开展“四项服务”(超前服务、跟踪服务、登门服务、承诺服务)。通过强化服务方式,为查验单位及相关企业提供及时、周到、优质、高效的服务,打造一流的服务型机关。
(二)中期监控措施
1、通过政风行风热线了解掌握情况。
2、设立举报电话,投诉信箱等。
3、广泛征求服务对象的意见和建议。
4、对重要项目的经费使用和管理进行审计、审核。
四、廉政风险防范后期处置措施
针对中期监控发现的思想道德风险、制度机制风险和岗位职责风险,视情节轻重,按照管理权限,由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分别采取相关措施,及时纠正,防止和避免违纪违法行为和腐败问题。
1、对无故不参加教育、不落实学习计划的提出批评,并责令整改。
2、对单位制定的各项制度,尤其是党风廉政建设方面落实不到位的,责令限期改正,年终科室不能评为先进,个人不能评为优秀。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新时代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的主要职责是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同时具有一定的公益职能,还拥有部分政府的管理权利。行政事业单位属于非营利机构,主要财政资金来源是靠政府拨款[1-2],因此,建立完善的财务审核与核算流程,对行政事业单位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企业内部没有建立完善的资金管理流程,内控制度不够健全和完善,对所行使的权力也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很容易造成财务资金使用不当或者资金利用效率低下,最终导致我国国有资产损失[3-4]。基于此,行政事业单位应该明确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制生物重要性[7],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对财务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我国很多基层的预算部门由于内部缺少控制意识,导致在具体的工作中没有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作为保障,使很多实际工作没有落到实处,所以出现了一定的财务风险和管理工作中的失误[5-6]。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体系的建设主要以财务管理部门为主,有效的联合其他部门进行辅助。同时,要促进财务风险防范措施与内控体系建设的共同开展,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过程中,内控体系还有待健全,导致财务风险的发生概率有所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内控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工作人员缺乏内控意识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是整个单位工作体系中的重点环节,同时涉及众多部门和很多其他领域。行政事业单位为了实现有效的风险防范和管控应该结合单位自身发展的现状,对全体员工加强教育,不断提高全员的内控意识。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长期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整个工作氛围趋于稳定和安逸,导致部分工作人员出现了思想觉悟问题,在工作中积极性不高,同时严重缺乏内控意识。
(二)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在新的社会背景下,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并且在具体的财务管理工作中,财务会计逐渐向管理会计方向转变。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应该注重财务的时效性,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不足,缺乏风险预判和风险控制能力,综合素养有待提升。
(三)缺乏健全的内控体系
通过对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分析和了解,发现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缺乏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相关控制制度也有待完善。同时,有些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由外聘的专业机构编制,外部机构编制在工作过程中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体制欠缺了解,业务往来与法律法规制度了解也不够全面,导致内控制度与实际的工作开展出现了背离的情况,导致内部控制部门的存在徒有其表,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所以控制效果很难满足行政事业单位发展的要求。虽然很多事业单位也建立了内部的内控体系,但是由于制度落实和监督机制不够健全,很难发挥内控机制的效果和作用,对一些财务风险无法进行有效的管控,最终导致风险扩散,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四)财务管理形式过于落后,资金利用率低下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在具体的财政拨款和资金利用过程中,很多资金利用率不足;同时,行政事业单位缺乏对财政资金的有效管理和科学利用,普遍存在资金管理混乱的问题,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资金预算,存在很大的财务风险和财务漏洞。在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没有有效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来进行财务管理的改革和优化。很多其他领域的单位在财务管理系统上已经建立了完善的管理体系,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同时有效地进行了信息化手段的创新和应用。在具体的行政事业单位发展过程中,很多事业单位仍然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没有跟进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步伐,因此,防范财务风险的能力不足。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分析
行政事业单位发展过程中,在财务管理工作领域存在一定的风险,主要的风险来源包括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财务风险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以及改革计划具有一定的阻碍和限制作用。同时,也会给行政事业单位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隐患,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行政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在具体的财务管理工作中,注重内部和外部风险的防范,在不同的管理工作环节,加强相关职能部门的交流和联系。其原因是财务风险容易发生在不同的工作环节,覆盖范围很广,涉及行政事业单位所有的经济业务往来的全过程,有效防范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在工作开展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另外,财务风险由于受到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影响,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会随着政策的变动以及市场的经济体制变化造成风险管理工作存在困难。因此,要求相关工作人员要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风险的识别和判断,明确财务管理工作中内部风险的存在,主要是由于管理工作不到位,个别工作人员存在及对一些公用款项进行私自挪用的问题。在资金审计环节,由于缺乏健全的审计体系,使很多资金利用决策出现了失误和漏洞。在具体的资金使用和运营过程中方法不当,也容易导致内部财务出现很大的风险。财务外部风险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变化以及相关政策的改变,同时还容易受到社会舆论的影响,具体的表现为经济风险、舆论风险和政策风险等,对有效开展财务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为了有效规避和防范财务风险的发生,降低风险的影响范围,需要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现有的内部控制体系建立有效的防范壁垒,通过内部风险防范与外部风险防范的融合,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得到快速和稳定的发展。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及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一)积极的引导和提高工作人员的财务内控与风险防范意识
由于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大部分员工整体内控意识不足,因此,需要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的具体发展情况着重培养员工的内部控制意识,提高财务风险防范意识,从最基本的工作原则着手,对工作人员进行积极的引导,促使工作人员形成财务管理理念。首先,应该注重培养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结合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人员状况分析,我们发现,内控意识的缺乏主要表现在法律意识淡薄方面,很多工作人员对相关的法律和政策还存在错误的认知阶段,普遍认为相关的法律责任都是由管理者承担,这种错误的意识不利于财务管理工作的稳定和顺利开展。因此,要以提高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为出发点,积极的引导全体工作人员逐步加强内部财务管理控制意识。比如相关部门可以定期向工作人员普及法律法规和与财务相关的基础知识,结合具体的财务案例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分享,可以有效提高工作人员的法律观念,并在具体的工作中提高内部控制意识。其次,要注重培养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具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有高尚的爱岗敬业职业精神高度的责任心,是有效落实财务管理政策的内在源泉。部门领导应该带领全体工作人员深入的分析和了解岗位职责,明确工作责任,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进行全面的分析和了解,注重关键控制点,并在具体的工作中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财务制度开展财务管理工作,在工作中表现出强大的责任心。最后,应该注重构建良好的文化氛围。想要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需要借助有效的文化氛围进行渲染,通过举办主题文化活动,为行政事业单位营造有效的内控氛围。例如,相关部门通过开展闲置物品的再次利用主题活动,可以使工作人员更加明确闲置资产具有一定的再次利用价值,通过树立成本意识,对闲置资产进行有效管理,可以为日后的资产管理工作积累丰富的经验,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
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首先应该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基础性理论知识,通过培训活动的开展,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并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的具体财务管理案例进行学习和分析,注重理论结合实际,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创新能力和财务管理能力,有效的识别财务管理风险。另外,管理工作人员应该注重促进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和建设,是整个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的关键。在具体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以财务管理基础理论知识为依据,积极的引导财务工作人员加强实际业务的了解,通过工作经验的积累,不断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同时,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风险防控,避免风险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另外,财务工作人员应该对一些预警信号加强了解,做到有效的风险识别,为后续风险防范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在提升工作人员综合素养的前提下,可以派业务骨干人员到先进事业单位进行学习和交流,感受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和管理思想,不断积累知识,提升综合素养,通过不断学习和进步,在具体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的识别和控制能力上有所提升。另外,管理工作人员应该结合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以及相关防范工作开展研讨活动,目的是注重工作人员的精神素养提升,注重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提高工作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
(三)建设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
首先,应该建立合理的组织架构,能够有效化解财务风险,规避财务风险带来的经济损失。在具体的组织架构建立过程中,要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的具体发展情况,单位的负责人作为组长,设置副组长和部门负责人,带领内部工作人员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做好内部控制的监督和检查工作。工作人员应该进行有效的沟通及时的汇报,在一些重要的决策和问题上各抒己见,最终达成一致。同时,要建立健全的考核机制,在整个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经济活动过程中。有效的融入内部控制和财务管理理念,使整个财务管理的监督常态化。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要构建完善的内部审查机构,促进财务管理部门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促进内部审查机构与财务管理工作的交流和互动。明确两者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通过建立和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能够进行有效的风险预警和风险防控。其次,进一步完善相关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在现行的行政事业单位法律标准前提下,不断优化内部结构,建立完善的岗位职责和业务流程,使工作人员的责任心有所提升,在不同的工作环节中,能够严格按照相关的制度开展财务管理,比如档案管理、财务印章的使用、财务收支等。最后,应该对财务管理制度进行有效的检查和执行。以财务内控体系建设为标准,优化财务管理工作氛围,整顿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实现内部外部的双重防控。内部防控需要在监督检查机构的监督和引导下进行,规范的收入和支出,并对相关票据进行审计和整理。在外部风险监督和防控过程中,要求工作人员能够及时发现风险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改进。在处理一些大额资金的收入和支出时,应该做好资产的风险评估,有效避免财务风险蔓延,有利于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在内部审查管理工作中,一旦出现财务管理风险势必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在内部监督检查机构的引导下,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工作人员的廉洁意识,遵纪守法,避免和公款挪用的现象发生。同时,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有效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并对一些财务风险进行规避。
(四)推动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在现代化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应该有效的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财务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和科学,不断建立和完善财务管理内控体系。通过有效的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财务行为管控效果,对有效规避财务风险具有重要的作用。相关部门应该构建完善的互联网财务信息共享平台,促进相关部门的财务交流,有利于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使业务融合更加顺畅,能够规避财务风险发生。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开展财务核算工作,可以避免人为核算工作存在的错误和误差,有利于提高核算工作的精准度。
四、结语
通过以上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以及财务风险防范措施的介绍,我们进一步明确行政事业单位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应该注重财务风险的防范,通过建立健全完善的内部管理体系,促使财务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和科学。在具体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应该结合当下的财政政策,对内部体制和工作流程进行完善,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发挥财务管理工作的最大效用和价值,对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婷婷.财务风险防范视角下的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J].大众投资指南,2021(9):83-84.
[2]吴秀琴.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体系完善和风险防范措施探索[J].中国外资,2021(4):114-115.
[3]赵燕.财务风险防范视角下的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J].财富生活,2021(2):61-62.
[4]刘鑫.财务风险防范视角下的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0(10):185-186.
[5]林泓孜.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体制的建设及风险防范分析[J].财会学习,2019(24):240-241.
[6]钟艳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的风险及防范措施[J].知识经济,2019(19):40-41.
关键词: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风险;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 D922.3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1.015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如何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不断建设新农村,提高农民的整体收入,对维持社会稳定,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至关重要。近些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保障农村经济的发展,现已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效,然而从新农村建设的长远角度来看,制约农村金融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没有充足的资金供给。尤其是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广大农村更为迫切的需要充足的农业生产资金。同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实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风险因素,如果长期不进行防范将严重制约农村经济的提升。基于此,研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风险因素并采取风险防范措施极为必要。
1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风险因素
1.1 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法律风险
严谨的法律法规是保证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实施的首要条件,而我国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抵押问题主要体现在在,《担保法》、《农业法》、《土地管理法》和《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对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抵押问题的规定不够统一,详细的实施方面的细节问题没有进行有效规范,这使得农村无法规范办理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建设。
1.2 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民生风险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经济之源和重要的社会保障,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很强,农民的基本生活、医疗、养老等都要建立在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上。然而一旦发生不可预计的灾害等风险,农民作为债务人将无法偿还抵押贷款,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失去土地的风险,这必将严重影响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
2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风险防范措施
2.1 完善法律制度
修订和完善符合当下农村实际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相关法律法规是一个艰难长期的过程。只有不断的通过法律法规的政策支持,才能从根本上确保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具体化、法制化。完善的法律法规有利于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为农村土地金融制度和业务创新提供有效法律制度保障。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确保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长期有效的实施。
2.2 规范专业合作社的管理
农民合作社作为新农村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产物具有其独特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模式,对农村经济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合作社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股份制公司,对此,应基于实际出发在合作社运作过程中不断完善相应的财务规章制度,确定合作社人员的岗位职责,在经营管理中既要分散又要集约,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机制。
2.3 不断完善农村社保体系
在实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过程中不断加强和完善农村社保体系,农村社保体系关乎广大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医疗保障、养老保障和失业保障等。因为在实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后,广大农民的经济收入水平明显提升了一个档次,当农民手里有富余的资金时可以鼓励他们将这部分闲余的资金储存在养老保险中,一旦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面临风险出现债务时,农民很可能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社保体系将发挥其“预防”的力量,可以在一定时期内为农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也能减轻政府的资金压力。
2.4 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市场
虽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大门已敞开,而很多地区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并不规范,对此,各地政府要严格贯彻和执行国家有关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要结合本地区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实施的具体情况制定详细的土地流转规则,并积极做好宣传工作。
2.5 加强农村金融机构对抵押业务的支持
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村金融机构是实施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操刀手”。而农业生产不可避免地受到不可预估的自然灾害影响,这必然导致农民无法负担从金融机构获取的土地抵押r贷资金,这些不良贷款的产生严重制约着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业务发展,从而影响着农村经济的提升。对此,政府应鼓励金融机构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
参考文献
[1] 车士义,庞博,谢欣.我国农村金融与土地产权改革的理论与实践[J].金融与经济,2012,(05).
[2] 李红宇.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规则初探[J].金融发展研究,2013,(07).
[3] 林乐芬,赵倩.推进农村土地金融制度创新――基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J].学海,2009,(05).
[4] 易忠君.新农村建设中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影响因素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3,(08).
[关键词]化工项目;环境监理;污染防治;环境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X3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1-0212-01
引言:化学工业在社会经济结构中占据着非常重要地位,与人们生活有着非常紧密联系,在给人们带来众多便利的同时也对环境发展造成了一定不良影响。化工项目产生污染严重,而且治理难度性较高,项目运行环境风险较高。化工项目与其它类型项目进行综合比对,化工项目建设周期较短、经济投入较高,项目建设施工范围较小。其中包括了基础施工、厂房建设、化工设备安装等等,化工项目生产运行阶段会产生众多的化学污染物质,不仅会造成严重环境污染,而且对人们生活也会造成非常不良影响。对化工项目环境监理中污染防治和环境风险的防范进行深入分析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下面就对相关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一、 化工项目污染防治监理要点分析
受到众多因素影响,其中包括化工生产工艺、生产设备、项目建设规模等众多内容影响,不同化工企业在生产同一种产品过程中,污染物排放也会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还需要注重的是,化工项目建设完成实际运行情况与环评报告评价存在一定差距,污染物排放也会发生较大变化。为了保证化工项目运行生产中污染物排放可以在标准控制范围内,加强环境监理是非常重要的,主要是从废气、废水、固体物质作为切入点进行监理工作落实。
(一) 废气污染防治
废气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就是在废气排放终端对废气进行处理。废气处理方式很多,可以采用吸收回收、富集回收、冷凝回收等众多方式。吸收回收技术主要是利用液体吸收剂将废气转移到吸收剂然后回收利用,其在化工项目生产应用并不是非常广泛,但是该技术却具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而且处理效益也非常可观。富集回收技术通常采用的富集介质为活性炭和沸石,但活性炭富集回收存在一定缺点,就是吸收过程中活性炭温度会逐渐提升最终导致活性炭发生自燃情况,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如果应用沸石作为富集媒介则不会发生这种不良情况,沸石介质在有机废气回收领域有着较为广泛应用。冷凝回收技术是通过冷却介质将废气冷却分离出来,其关键在于冷媒梯度配置、换热器设置的设置。废气处理方式选择与废气处理成效有着非常紧密联系,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要严格依据当前化工项目建设特点进行废气处理方式选择,保证废气处理成效可以达到预期设想。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废气的特点,结合利用热力焚烧、催化燃烧、膜处理等多种处理技术,加强废气处理技术的融合,避免废气排放对环境造成污染。在废气污染防治环境监理过程中,重点是核实废气产生种类,采取的废气处理方式是否能满足相应的技术指标要求。
(二)废水污染防治
废水预处理主要目的在于减轻或降低后续污水综合处理的难度与负荷,其对于污水达标排放、污水处理站废气控制以及污泥处置的影响较大。一般要求各车间做好废水预处理工作,主要针对高含盐废水、高氨氮废水、难降解有机废水、含重金属类废水等的预处理。高含盐废水的预处理主要采取的措施有蒸发浓缩(三效蒸发、四效蒸发、五效蒸发)和MVR等;高氨氮废水的预处理主要采取的措施有提氨、精馏回收氨、成盐蒸发浓缩等;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的预处理主要采取高级氧化、絮凝沉淀、蒸馏或焚烧等;含重金属类废水的预处理主要采取物化沉淀、离子交换或膜浓缩等。在废水污染防治环境监理过程中,重点应核实废水是如何分类的、如何进行分质预处理的、配套的预处理设施能否满足预定的技术要求。
(三)固废污染防治
固废污染防治包括固废预处理及暂存场所的设置。固废预处理的最直接目标是减量化和安全化。固废主要包括精(蒸)馏残液、残渣、废溶剂、废活性炭、废催化剂、废水处理污泥等。固废产生后首先是要将其稳定化,易于暂存,建议采用桶内储存,防止固废产生恶臭外逸。精(蒸)馏残液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用相对低的温度进行干燥,减轻重量。在固废污染防治环境监理过程中,重点是核实固废产生特征,其配套建设的暂存场所是否满足固废设计规范,做到存储过程中不产生二次污染。
二、 化工项目风险防范监理要点分析
环保部在2012年很短的时间内连发2个重要文件(即环发【2012】77号、环发【2012】98号),明确要求了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和环保日常管理工作中加强风险防范。化工项目风险防范环境监理主要包括应急预案的编制、风险防范措施的建设等。
(一)应急预案的编制
制定事故应急预案的目的是为了在发生风险事故时,能以最快的速度发挥最大的效能,有序的实施救援,尽快控制事态的发展,降低事故造成的危害。虽然建设单位及所属企业是风险防范的责任主体,但是环境监理单位要督促建设单位按环评报告书及批复文件要求建设环境应急管理体系,并对环境监理报告结论负责。建设单位应当按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的相关要求,组织编制或委托有资质单位编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环境监理人员应当对预案编制情况给出指导性意见,重点对事故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的成立、预案的分级响应机制的建立、应急救援及抢险器材的配备、应急监测系统的建设、事故应急演习等内容进行监理。
(二)风险防范措施的建设
根据行业特点,化工项目主要的环境风险隐患是液体化学品泄漏、消防水、污染雨水的排放进入周边水体,大气污染物事故性排放等。液体化学品泄漏的风险防范措施主要依靠车间、罐区地面的防渗、防腐蚀设计,并配套建设收集、导流、拦截、降污等环境风险防范措施。消防水、污染雨水以及事故性排水主要依靠事故废水收集、导流系统的建设以及事故应急池的设置。化工企业的隐蔽工程主要是指防腐、防渗体系的建设以及收集、导流体系的设置。隐蔽工程的监理主要以“旁站”结合收集资料的方式完成。限于环境监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以及工作经验,很难判断防腐、防渗工作是否符合国家相应建设标准,因此我们必须查看工程监理日志,以确定防腐、防渗工作是否能够达到建筑防腐蚀施工及验收规范。事故应急池监理的重点是容量大小核算、是否具有紧急排空的技术措施、事故池能否接纳收集的事故废水、防腐防渗工程是否满足要求等。如果在监理过程中,发现事故应急池容量不足、事故池不能完全接纳收集的事故废水、事故应急池存在泄漏等安全隐患等情况,应立即督促建设单位整改。另外,雨水排放口应设置阀门井,设立初期雨水收集池。初期雨水池与雨水管道间设置“三通”,并安装切换阀。初期雨水池容积应符合环评报告书及批复文件要求。初期雨水池应设置自动控制的液位泵,确保将初期雨水或事故状态消防水泵打至污水处理站处理。环境监理人员应当对风险防范措施提出建设性意见,协助建设单位落实环评报告书及批复文件对风险防范措施的规范建设,通过“旁站”等环境监理方式规范隐蔽工程的建设。
结语:环评报告书和环评批复是项目试生产以及项目“三同时”验收最主要的依据,但仅仅依据这两份依据材料是不够的,国家、省出台的一些强制性政策也是重要补充。因此,环境监理单位应及时掌握环保政策、法规的动态。环境监理工作是环评工作的延伸,是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验收、排污许可证申请连接纽带,但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未提出针对性的环境保护措施、污染防治措施不切合实际、风险防范措施过于笼统等。环境监理单位必须以“实事求是”的原则,帮助、指导建设单位采取针对性、可行的方案,并及时向环保主管部门上报。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明确调整内容是否属于重大变动,通过纳入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和重新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等形式完善相关环保手续。
参考文献
[1] 王冬朴.环境影响评价体系拓展趋势分析[J]. 上海环境科学. 2005(01) :77-78
一、进行税务风险防范的意义
税收的征收是单向的,税收主体间权利义务存在不对等性,企业一旦面临涉税风险,将会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且结果一般都很不乐观,主要表现为:第一,因为税务机关对企业不当的税务行为,例如:偷税、骗税、抗税等行为,具有永久追缴权,所以,税务风险在时间上具有不可撤销性,这也被看做是企业税务风险不同于其他风险最显著的地方;第二,如果企业的经济业务致使纳税行为模糊,就有可能导致企业多缴税或者少缴税,这也会给企业带来税务风险。
对于现代企业来说,风险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进行风险评估,对不确定因素进行分析与防范是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任何企业都有涉税行为,也就存在税务风险,企业的税务风险是涉税行为带来的不确定性因素的统称。随着税收制度的不断完善,企业纳税意识也不断增强,税务风险也越来越受到企业与税务部门的关注,企业进行税务风险防范与管理、加强内部控制,可以进一步地规范企业运营流程,确保企业纳税工作的进行;企业按照税法规定进行纳税,对涉税事项正确的进行判断,可以更加有效地防范与减少税务风险,同时也能保证税务部门税收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税务风险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
(一)税务风险不利于内部控制的实现
企业内部控制是为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以及对现行法规的遵循等目的而提供保证的过程,内部控制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的控制环境、风险评估、监督决策、资讯与传递以及自我检测等各个方面。税务风险涉及到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在每个风险控制点上都要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控制系统,不能保证内部控制更好的实现,所以企业要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这样才可以有效地进行企业内部控制的管理,避免因为税务风险而造成的经济损失。
(二)税务风险不利于内部控制目?说氖迪?
企业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与税务风险有很大的关系,企业所有的会计信息与数据是缴纳企业税费的依据,一旦会计信息有错误,直接影响企业税费的准确度,企业因此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与处罚,不利于会计控制目标的实现。另外,对企业来说,没有严格依照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办事也是造成企业税务风险的因素,而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可以不断地提醒企业严格遵循国家法律法规进行经营,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企业的税务风险。
三、基于内部控制的税务风险防范思路
内部控制作为企业针对各项经营管理活动展开内部监督与管理的重要单元之一,在财务控制中发挥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是防范企业税务风险的重要工具之一。从内部控制角度入手,在企业税务风险防范过程中可采取的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针对企业内部控制环境进行改善,通过健全内控工作体系的方式指导内控活动的有序开展。企业内部环境是界定企业内控空间的具体标准,内部控制相关的环境单元包括人力组织与安排、制度建设、企业治理这几个方面。从防范企业税务风险的视角出发,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必须通过董事会在企业战略计划以及经营管理计划中详细列举税务风险的管理目标,在税务顾问与税务部门的密切配合下,以现行《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版》中有关规定为依据,共同确认企业日常经营管理行为活动中的涉税事项以及税务风险的管理方案等内容。并且,企业日常经管活动中的涉税事项还必须依托于健全的内控框架为依据执行。其中,一方面是在事业部、管理层等重要机构部门下增设专门的税务管理工作岗位(条件允许时应增设税务工作部门),或也可通过外包纳税事项的方式对涉税业务进行规范;另一方面,企业应对内部税务风险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将税务风险防范措施纳入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中,参考《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版》标准,与企业自身业务以及管理架构相结合,对税务管理具体流程以及控制方法进行设计,以实现对税务风险的有效控制。
第二,加强信息沟通,巩固企业税务风险防范力度。企业各项经营管理活动的实施不单单涉及到价值流转的问题,信息流转同样非常重要。从税务风险防范的层面上来看,风险管理必须综合考虑税务信息受经营管理活动影响而产生的流动以及流动方式,具体工作岗位也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以便采取措施对税务风险进行科学防范。在此过程中,加强信息沟通的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1)完善企业基础税务信息系统,应有专人负责对税收相关法规政策信息进行动态收集并及时更新,使企业内控机制的运行、财务管理体系的运行与现行税法中的有关要求相符合;(2)应在税务机关部门与企业之间构成良好的交流沟通机制,围绕企业经营管理业务开展中的税务风险问题进行畅通无阻的沟通
第三,重视对涉税风险的评估,以强化企业风险控制水平。在我国现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及《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版》中明确规定了企业风险管理与控制的具体要求与标准。从防范税务风险的视角上来看,风险防范的重点在于过程控制、企业信息沟通、信息监督、风险评估这几个方面。首先,企业必须完善税务风险的风险评估机制,将税务风险纳入风险评估范畴中,以准确识别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涉税业务内外部相关风险,并确定企业可承受的最大风险底线(包括可接受风险水平以及整体税务风险承受能力这两个部分),在此基础之上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系统风险特定税务风险发生可能性以及发生风险后的损失范围,为风险防范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第四,将纳税风险防范工作机制引入内部监督体系中。在将纳税风险防范机制引入内部监督体系的过程中,关键是通过涉税自查以及内部审计这两项手段对企业涉税风险进行科学预警。具体来说,(1)企业内部审计中必须将有关纳税事项的审计作为重点对象,遵循重要性原则对纳税事项进行科学判断;(2)加强对涉税业务活动的专项检查,及时纠正并应对已发现的问题。在检查评价涉税业务时,除内部审计应发挥自身价值以外,还可由企业按照有关规定聘请专业税务中介机构进行独立审计,以实现对税务风险的合理控制。
关键字:隧道施工安全;风险管理;防范措施
Abstract: the tunnel construction of concealment, construction cycle is long,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complicated geological conditions do not forese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uncertainty characteristics, these problems increased the difficulty of tunnel construction safety management, the following will analyze tunnel construction safety risk management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Key words: tunnel construction safety; Risk management; Preventive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 U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引言: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隧道施工已经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但是,隧道施工作为地下特殊的暗挖掘进工程,加之地质条件极其复杂性和不可完全预见性,施工安全和风险程度极高,危险性极大,其风险产生的后果是异常严重的。因此,建设者和管理者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一、隧道施工安全的风险管理
1、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
(1) 技术管理人员仔细、全面地研究施工图纸, 核对图纸与现场实际情况是否相符,提出有关风险(特别是安全风险) 的质疑, 由设计单位在技术交底时解答。
(2) 建立安全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增强隧道施工安全的风险管理意识。
(3) 施工前,结合设计文件对工程影响范围内的建(构) 筑物、公路、地下管线、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用水等周边环境及地质条件进行全面核查,形成正式报告,报监理审查,并交业主备案。
(4) 在设计图中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结合环境和地质条件、施工工艺、设备、施工水平、经验和工程特点等,对新出现的风险进行识别,提出风险处理措施供业主决策,对已识别的风险进行监测。并在洞口显眼位置挂设风险的标示牌,其内容包括风险描述、监测方案、应急预案和责任人等。
(5) 建立施工过程中的风险分级调整清单及台帐,每次调整清单要报监理单位审核,总监签字认可后报送业主。由业主负责组织风险分级调整的评审和汇总,以会议纪要的形式形成评审意见,对极高高度的风险分级调整报送主管领导。
(6) 实施施工过程中的风险监测,包括施工监测、施工状况和环境巡视、作业面状态描述、风险处置过程和发展趋势等,将地质超前预报、监控量测纳入施工的重要工序,按照设计要求编制施工监测实施方案,对工程自身结构及环境风险进行全面监测,提前识别和预测地质风险因素,保证施工安全。监控量测、巡视、状态描述、风险跟踪及地质超前预报等活动中接受监理的监督和检查。
(7) 建立风险预警、响应及信息报送机制。根据实时监测数据、施工状况、环境巡视和作业面异常状态等确定预警级别,形成异常状况报告;对可能发生重大突发风险事件的预警状态立即启动相关预案,组织处理,同时第一时间报业主、设计和监理单位。
2、 隧道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特点
(1)由于隧道开挖围岩性质、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复杂,隧道施工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由于勘察设计资料有限,设计计算理论不完善和在隧道施工中会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突发偶然事件等原因,使得隧道施工的风险具有发生的偶然性和大量发生的必然性。
(3)在隧道施工的过程中,由于试验数据离散性大,勘察报告提供的场地性质资料有限,地下情况的不可预知性,施工风险的可变性就更加明显。
(4)由于隧道施工对场地周围土体的扰动大,造成了对场地周围建(构)筑物、地下管网(线)、居民生活和环境的影响,除本身的技术因素影响外,隧道施工还不得不与外部环境发生关系,这样使得隧道施工风险不但具有内部因素的多样性,而且还具有鲜明的层次性,同时也使得隧道工程风险更加复杂化。
3、隧道施工风险的影响因素
隧道施工阶段安全风险因素主要有强富水带突水涌泥、塌方,是安全风险管理的重点。
(1)突水涌泥
突水涌泥是指隧道施工中挖穿含水体等不良储水结构时,储存的大量地下水、泥瞬间倾泄的灾难性现象。突水涌泥安全风险因素主要存在于中~强富水断层破碎带。这种灾难性现象一旦产生,对隧道施工技术要求极高而且解决这种问题的成本也是相当高的。
(2)塌方
一些隧道会穿越几条断层破碎带,这样的地段均是易产生塌方的危险地段。在隧道施工前,必须对地质进行全面的勘察,尽可能避开有断层的地带。
二、隧道施工防范措施分析
1、隧道施工风险管理制度
(1) 建立风险管理制度,做好风险防范工作
为保证隧道施工安全,应树立风险管理理念,要进一步树立 “安全发展”的理念。要切实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施工单位根据设计文件制定防范措施,监理单位审查防范措施,并检查执行情况的隧道施工风险管理制度。施工单位是隧道施工安全的责任主体,必须加强隧道施工过程的风险防范和风险管理,落实各项风险防范措施。要加强对危险源的监控,加强隐患的排查,特别要加大隐患排查治理力度。对查出的安全隐患必须立即组织整改,有效防范、遏制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对于不良地质、特殊岩土等隧道施工过程可能出现的重大地质灾害,开展专项风险评估,选择适宜的施工工艺,制定风险防范及突发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监理单位应监督施工单位制订风险防范措施并督促实施。
(2) 做好超前地质预报工作,落实超前地质预报责任
施工单位应结合隧道工程地质条件和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编制超前地质预报方案,明确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的方法、预报的内容、预报频次、实施计划,提出仪器设备配置和操作要求、信息判断、数据采集与处理、预报成果报告编制等技术要求;配备能够胜任超前地质预报工作的技术人员,确保超前地质预报成果及数据的真实性,监理单位负责检查施工单位现场地质、物探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及能力、设备类型及数量、超前地质预报的实施和数据采集。施工单位应将超前地质预报工作纳入工序管理,严格按超前地质预报方案实施。超前地质预报显示地质条件异常时,应及时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同时报监理、设计、建设单位。
(3) 加强监控量测工作,强化施工过程的安全控制
监控量测是确定围岩变形、调整支护参数、设计参数的重要依据,施工单位必须将监控量测纳入施工工序,配备监控量测专业人员,制定详细的监控量测方案,并根据地质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建立最大日变形量和累计变形量的风险预警机制;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布点量测,确保监控量测数据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对量测数据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调整支护参数,并及时将量测数据和分析结果反馈给设计、监理单位,设计验证后应及时根据量测分析结果变更设计方案。
2、隧道施工应急救援技术
(1)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
由于隧道施工本身不可预见因素多,一旦发生重大事故,往往造成惨重的生命、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通过编制应急救援预案,对那些事先无法预料到的突发事件或事故,也可以起到基本的应急指导作用,成为开展应急救援的“底线”。应急救援预案经项目施工单位评审后,报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核查,并经项目第一负责人签署。
(2)应急救援体系的建立和工作程序
严格遵守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建立安全生产保障体系,落实各项安全生产措施,加强和改进安全生产管理,成立安全应急救援组织机构,配备应急救援人员、器材、设备。一旦隧道施工现场灾害事故发生后,应立即按规定启动现场应急救援预案,成立应急抢险救援指挥部并及时按程序上报,应急抢险救援指挥部下设应急救援指挥领导小组,并成立专业小组,由事故现场救援小组、救援技术组、量测监控组、医疗救护组、对外联络组、后勤保障组,根据职责分工,围绕救援方案和应急抢险救援指挥部的要求,开展相关工作。
结论
隧道施工安全问题总是伴随隧道施工的发展而存在的,它总是处于多种风险的环境之中,它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加强应急救援预案演练,使有关人员了解应急救援体系,熟悉应急救援方案,掌握应急救援工具、设备、器材的使用方法,提高处理突发事件和防范特大事故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关宝树.隧道工程施工要点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2]郭陕云.关于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风险管理的实施意见[J].现代隧道技术,2007,44(6).
关键词:企业;税务筹划;风险;策略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9月22日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秩序的不断完善,企业对税务的管理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特别是针对企业税务的合理筹划变得越来越普遍。良好的税务筹划不仅能使企业获得更大利益,还能有效地完善社会的法律制度,是一种双赢的经济行为。但是,企业进行税务筹划尚具有很大风险,探求税务筹划风险产生的原因,并对其加以规避是当前企业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企业税务筹划及其风险基本内涵
(一)企业税务筹划基本内涵。企业税务筹划就是指企业为了尽可能地降低税收成本、防范税收风险以维护自身合法权利,在严格遵守现行的相关税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通过对政府税收政策的合理利用及对企业经营活动、投资项目、理财方式等事项的严密筹划,设计并选择出最优的纳税方案,进而减小企业的税收负担,并从中获取合法税收利益的行为。进行企业税务筹划有利于企业实现其利益的最大化,特别是针对刚刚进入发展期或转型期的企业而言,企业需要大量的资金进行周转,而企业税务筹划则可以有效减少企业资金的流出。
企业进行税务筹划的方式主要有避免税务的筹划、节约税务的筹划以及税务转嫁的筹划三种。当然,不管企业选择哪一种税务筹划的方式,企业都必须在得到相关税务机关认同许可的条件下依法开展相关工作。
(二)企业税务筹划风险基本内涵。虽然企业的税务筹划是一种获得税务机关认同的合法行为,但是在通常情况下企业的税务筹划行为游离于税收法律法规的空白或边缘处,所以一旦企业在进行税务筹划时未能把握好尺度,很容易产生较多的违法行为;或者说企业在进行税务筹划并着手实施的整个活动中,很可能存在某些不确定因素使企业面临一定的利益损失。也就是说,企业进行税务筹划一方面确实能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利益,然另一方面企业进行税务筹划实际上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当然,这些企业税务筹划的风险是可以进行有效防范的。所以,企业在税务筹划时必须时刻关注对税务筹划风险的防范,以实现企业的最终目标。
一般而言,企业税务筹划风险的具体表现方式主要分为以下三种:其一,企业在进行税务筹划时可能会因为触犯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或政策制度等,形成税务筹划风险,进而对企业的经济利益产生不可估量的潜在损失;其二,企业在进行税务筹划工作时投入的筹划费用过高,可能造成企业节省或规避下的税款额度远远小于企业税务筹划所用成本,进而产生收支赤字,使企业净收益受到损害;其三,税务筹划的即时机会成本小于其即时净收益,但是由于不适当的税务筹划动机以致筹资、投资或经营行为短期化,使企业资金运动的秩序受到干扰,影响企业资金未来的获利能力,形成潜在损失。
二、进行企业税务筹划风险防范的积极意义
(一)进行企业税务筹划风险防范有利于保证企业的合法利益。众所周知,企业进行税务筹划是相关税务机构认可下的一种合法行为。也就是说,一旦企业在进行税务筹划时产生风险,其损害的则是企业的合法利益。而企业进行税务筹划风险的防范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事先预测,以引导企业规避这些风险;或者提前制定好化解风险的策略,以便在产生风险时能够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补救。
(二)进行企业税务筹划风险防范有利于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企业要想使税务筹划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就必须依仗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而企业税务筹划风险的产生很可能是因为企业相关规章制度尚不完善。因此,进行企业税务筹划风险的防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现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企业、财务人员的工作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有利于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三)进行企业税务筹划风险防范有利于促进相关法律的完善。企业进行税务筹划工作有时则是顺应政府相关政策导向的结果。特别是在政府部门提出相关的企业优惠政策后,企业往往会在进行税务筹划时有意识地向优惠政策靠拢。这时,一旦企业在进行税务筹划时利用了税收法律漏洞,则相关的税务机关也就可以根据企业进行税务筹划时的种种行为,及时发现这些漏洞的存在,进而对此进行完善。可以说,进行企业税务筹划风险的防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相关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
(四)进行企业税务筹划风险防范有利于防止企业违法行为的发生。在企业进行税务筹划时,往往是利用了现有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的地方。在此情形下,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由于未能把握好税务筹划的尺度或利用税务筹划的机会谋取私人利益的违法行为出现。因此,进行企业税务筹划风险的防范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为了防止企业内部违法行为的发生,以维护企业的相关利益。
三、企业税务筹划风险及主要原因分析
(一)企业进行税务筹划的风险意识不够强。随着企业进行税务筹划工作越来越普遍,企业税务筹划风险也时有发生。因此,很多企业已经开始意识到进行税务筹划风险防范的重要意义。但是直到目前,我国也仍存在部分企业未能对企业的税务筹划工作有一个良好的认知,也未对企业税务筹划的风险防范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企业对税务筹划的风险意识不够强,直接导致企业领导对税务筹划风险防范工作的不重视,进而影响了企业对税务筹划最优方案的设计及税收筹划风险的有效管理,给企业带来无可评估的利益损失。而对于那些或多或少具有税务筹划风险意识的企业,其具有的风险意识也多是局限在意识到风险,而未能将这些风险意识较好地体现在其具体的实践行动中。如在对税务筹划风险进行有效的预测及控制,当利用科学方法对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并事前提出应对措施,或建立健全相应的企业税务筹划风险管理机制等环节中,很多企业都没能做到尽善尽美。
(二)因税收政策的变化或利用不当造成的风险。企业开展税务筹划工作主要还是在依据国家相关税收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的基础上实现的。这就造成了企业税务筹划与国家政策法规的高度相关性。因此,企业在税务筹划过程中产生风险,也必然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税收政策法律的影响。一般而言,企业税务筹划中与政策相关的风险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国家税收政策的变化造成的风险和企业进行税务筹划时对国家的税收政策利用不当引起的风险。
政策变化造成的企业税收风险主要是指国家为了使法律政策更加趋于完善与合理,同时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往往会不定期地对税收的制度政策或法律法规进行相应的补充、修订和完善,或推出新的优惠政策等。而企业在进行税务筹划时,如果相关工作人员未能及时注意到国家这种税收政策的变动或未能依据这些变动做出及时的策略应对和调整,就容易导致企业税务筹划的风险。
对国家税收政策利用不当引起的风险是指国家制定的相关政策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往往会因为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程度、文化程度、传统因素及等实际状况的相对差异而在有所调整;或者国家制定出来的某种政策针对企业性质的不同有不同的要求。因此,企业税务筹划人员如果不能将这些国家政策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和了解,很可能在对国家税收政策利用不当的情况下产生某些风险。
(三)企业中进行税务筹划的工作人员职业素养较差。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企业相关人员的职业素养及工作能力的高低往往也决定了企业税务筹划的最终效果。因此,企业税务筹划过程中产生的风险在很大程度上也可能是由于企业税务筹划人员的职业素质或工作能力较低而引起的。事实上,企业进行税务筹划也是近几年才逐渐普及起来的一门技术,尚缺乏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尤其是企业的税务筹划往往涉及经济学、会计学、法律学等多种领域,需要的也是通晓各领域知识的综合型人才。此外,专业的税务筹划人员还要求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风险意识及统筹规划的能力。而这样的人才不仅仅是企业税务筹划方面,也是各个领域所共同缺乏的。
四、加强企业税务筹划风险防范的有效措施
(一)加强企业税务筹划风险意识。要想加强对企业税务筹划风险的防范,企业就必须首先加强企业税务筹划的风险意识。因此,企业必须对税务筹划工作予以高度重视,并建立健全一系列的风险评估体系。这就要求企业领导应当从确保企业长远利益的角度思考,时刻对企业税务筹划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加以警惕,确保企业税务筹划风险的预测、防范和监督工作顺利开展。此外,企业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强对风险评估活动的管理,将风险管理的初始信息和相关业务的管理流程等进行及时、有效的风险辨识、风险分析及风险评价。
(二)加强企业税务筹划管理工作。一般而言,各个企业针对其自身性质、实际发展的情况以及录用工作人员能力的不同,其所选择的管理方式也不尽相同。而在不同企业管理方式下隐藏着的税务筹划风险也会有所差异。因此,企业要想加强对企业税务筹划风险的防范就必须结合企业自身的管理状况,对税务筹划的管理工作进行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改善。如企业必须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特别是注意对账证完整的保护;选择科学的会计核算方法,对企业的会计凭证或记录进行及时存档,以备考察;企业还应加强对经营活动的进一步管理,以期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三)加强对企业税务筹划人员工作能力的培训。企业人员职业素质和工作能力的高低对企业税务筹划风险的产生具有较大影响。因此,要想加强对企业税务筹划风险的防范,企业就必须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以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这就要求企业应当:首先,加强工作人员对相关纳税政策、法律的认识和相关理论知识的储备,如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有关税收、会计、财务或法律等知识的专业培训,以充实工作人员的内在素质;其次,应强化工作人员税务筹划的风险意识,要求其在进行税务筹划时充分考虑到各种风险的可能性,然后做出决策;最后,企业还应定期对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和工作成果进行相关的考核,以督促工作人员对自身能力的提升。
(四)加强企业与相关税务部门关系建设。企业进行税务筹划必须获取税务部门的许可。因此,企业必须加强与税务部门的良好互动,建立友好关系,进而避免冲突的发生影响了企业的利益。此外,国家出台的相关税务法律往往具有模糊性,企业的税务筹划人员有时难以正确理解这些法律政策。与税务部门进行良好的沟通则可以有效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
五、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企业税务筹划风险的防范对企业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是,通过对实践经验的总结,我们不难发现,造成企业税务筹划风险的主要因素包括国家政策、社会经济环境及企业自身状况等多方面。因此,我们必须从加强企业员工的职业素质、完善管理制度、加强风险意识等方面不断探索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以确保企业的长足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罗国维.企业税务筹划风险及其防范研究[D].苏州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