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语文的学情分析范文

高中语文的学情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语文的学情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语文的学情分析

第1篇:高中语文的学情分析范文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问题情境;创设要点

目前,高中数学教学也在不断融入各种各样新的教学理念,有效地促进了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是,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数学教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还需要我们更加深入地对其进行改革创新,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对高中学生的要求,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我们可以改革传统的、不科学的数学教学理念,把“问题情境”创设的观念融入课堂中,并且改变“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自主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并找到自身的不足,才能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只有不断地对高中数学教学进行改革创新,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

一、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数学教师的专业水平不高

如今,由于社会风气存在的问题,许多高中学的招聘工作都不到位,导致有许多资历以及能力不够的老师都进入高校鱼目混珠,这些老师的加入势必会影响到高中数学的教育质量。其次,由于进入高中的数学老师基本没有压力,所以,他们不会持续专心地去学习数学,去研究数学,导致数学老师的专业水平能力一直都处于一个瓶颈,无法提升。

2.教学与实际脱离

其实,现在很多高中的数学教学已经脱离了实际,老师只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他们的做题能力,而不锻炼他们的实际运用能力,导致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根本无法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

3.教学方式传统单一

现在大部分高中数学教学方式都非常传统单一,我们都清楚,每个学生的基础、能力以及接受领悟能力都是不同的,我们需要利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但是,现在许多高中学校都是在使用单一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无论怎样的教学体制、专业建设,不管学生基础如何,老师都只是用一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注定是失败的。这样的教学方式只会导致学生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也会使很多学生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创设方法

1.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

高中生一般都认为数学枯燥乏味,从而对数学厌烦、反感,所以数学成绩提不起来。但是,学生对于数学的看法可能存在一些偏见,作为老师,就应该努力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所以,老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尽量生活化,创设学生感兴趣、熟悉的生活化问题,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借助此来加强数学教学。

2.创设矛盾式问题情境

我们在面对矛盾的时候往往会有一股想要冲破矛盾的劲儿。高中生也一样,每个人都会有一种心理上的不平衡。老师应该有效利用这一点,努力创设矛盾式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心里原有认知和现有认知的矛盾,激发他们心理平衡矛盾的欲望,从而引导他们解决问题,学好数学,进而提高高中数学的教学质量。

3.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

高中数学中问题情境的阶梯式创设就是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解决数学问题,比如遇到一个数学难题,老师应该努力分析问题,巧妙地设置阶梯式问题情境,由浅到深,让学生一步一步地深入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这就是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的真正意义所在。

4.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

老师在创设问题的同时还要注重问题情境的趣味性。兴趣是学习之源,有了兴趣,才会有干劲,才能更好地努力,去学数学。老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应尽可能地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材料,这样,学生自然就会把学习数学当作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自觉、主动地学习数学,进而提高数学的学习能力。

总之,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创设是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相关的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做好教学改革的工作,结合时展对数学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学习现状有效地提高高中数学的教学质量。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直视一切挑战,并乐观对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确保数学教学的师资质量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最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学习过程中严格要求他们,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实践锻炼的机会,达到熟能生巧、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加强高中数学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第2篇:高中语文的学情分析范文

在落实语文新课程的过程中,高中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紧紧围绕学校办学思想,以“个性化”为核心特征,突出教育的针对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努力形成教育教学特色;建立完善的教学资源平台,注重教学研讨,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服务于师生的共同成长,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呼唤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由此,我们提倡让学生提问走进阅读教学的课堂,由传授型教学向对话型教学转变,让学生在真正的“对话”中灵性飞扬!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中心,教学的本质就是对话。

所谓“新课程背景”指的是教育部2003年颁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福建省2005年开始使用高中语文新教材以来,高中语文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随之发生深刻变革的大背景。在新课程背景下,从知识与技能的角度看,每个年级的学生都可以达到教学的上限目标,但对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来说,这种教学上限目标是无法界定的,更谈不上怎么去达成。在正常的教学秩序允许的情况下,在完成三维目标下限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大胆追求更广阔的学习领域。

“课堂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这一特定平台上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优化的教学设计、教学语言,科学的学法指导、师生互动来实施教学的活动。而“高中语文”对其作了学段和学科上的限定。“情境教学”是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一种模式,其突出特点就是把学生作为“情感”主体予以关注,强调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的认知结构获得改善。

总结并借鉴2005级首批使用新教材学生及教师的意见,在此基础上立足现有的学校教学资源对新教材进行详细的解读与研究,并制订出几种初步的创设情境的可行性方案,通过实践检验和个案分析进一步对方案作出调整与完善,最终确立起一套适合新教材教学符合新课程标准的高效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情境模式。

我们认为,通过创设有效情境可以更有效、更充分地发挥课堂教学的效率。

对于教学情境的设计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教材情境的有效组合;(2)实验情境的有效设计;(3)网络资源的有效利用。

教材情境的有效组合主要分以下四个方面:(1)通过对学生认知结构层次及现状的调查制订出能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常规课堂教学情境模式;(2)对教材知识点网络结构的分析,把握好教材的脉络,确保创设情境的有效性;(3)对知识内容的分析使情境的创设与教学内容相统一;(4)情境创设在课堂时间中的合理分配。

我们要充分发挥先进教学设备直观形象、节约时间、增大课堂容量等方面的作用,在预习要求的书写、过程的演示、习题的布置、重点的强化等环节,较好地发挥课件的辅助作用。各学科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研究,形成高效、科学、具有现代气息的课堂教学特色。我们要充分发挥先进教学设备直观形象、节约时间、增大课堂容量等方面的作用,在预习要求的书写、过程的演示、习题的布置、重点的强化等环节,较好地发挥课件的辅助作用。各学科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研究,形成高效、科学、具有现代气息的课堂教学特色。

我们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能够将课堂秩序与效益这两个目标较好地结合起来。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达成这目标。(1)我们的教学设计体现学情分析。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好学情分析,从而进行分层教学,分层推进。(2)活动设计力求多而不乱。教师在活动设计时要多提供一些体现参与性、互动性和实效性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3)活动设计保持课堂动量。教学设计保持流程要紧凑,使学生有事可做。(4)活动设计体现真实开放,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使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审美情趣与艺术感受、协作与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发展。(5)教学方法力求灵活高效。这就要求教学组织要得法,合理安排好学生的问答、设疑、解难、答辩、互动的学习过程;授课方法要灵活,张弛有度,注意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抓好一节课的三个关键点,即开头、中间、结尾。

落实“个性化”教育要求,优化课堂教学模式。试行“15+25”教学模式。为了改变当前普通高中“满堂灌”现象,我们强调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体现。我们的课堂应该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是积极主动、紧张活泼、充满活力与生气的课堂。借鉴其他兄弟学校的教学经验,深刻领会洋思中学“老师只讲4分钟”所包含的教育思想,结合我校实际,创造性地运用“15+25”教学模式。

“15+25”可定义为15分钟属于教师,25分钟属于学生,学生活动时间必须在25分钟以上。时间的分配上要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以各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于乐;注重养成学生动脑、动手、动耳、动口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探究能力。

在落实语文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是:(1)老师习惯了的东西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教学。比如,有的老师就喜欢自己来讲,学生不讲,他要讲;学生讲完了,他还要讲;一节课讲完了,他还要从头到尾再总结一遍。“讲”已经成为一些老师的一种下意识的行为。(2)钻研教材不够。老师们总还是在想着如何完成所谓的“教学任务”,因而不能够很好地从教材中去发掘落实新课程的积极要素,寻找利用教材落实新课程理念的最佳途径和方式方法。(3)老师们有不由自主地给自己增加教学内容,甚至给学生增加学习负担的倾向。其主要原因是“不放心高考”,有的区县模块一考试就想着与高考接轨。(4)老师们在推进课程改革的进程中不敢提速,也茫然于如何提速,主要还是找不到自己放心的适用的方式方法。今天,我们又准备了两节市级研究课,就是想在解决上述问题方面给大家一点思路,提供一点样例和方法。当然,这两节课也只能是供大家研究、参考。这两节课的实际效果,还要等上完课之后,由大家去评说。

第3篇:高中语文的学情分析范文

【关键词】高中作文教学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6-0156-02

根据这些年来的作文教学经验,我认为高中作文教学的素质教育作用甚大,必须注意渗透。具体如下:

(一)引导学生必须认真、正确、规范、漂亮写字。

生活中我们观察人时,大家普遍更容易喜欢容颜俊美男、长相靓丽女,因为至少他们给我们更容易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作文道理也一样,字体认真端正漂亮的学生作文,很容易吸引人,容易得第一印象分、感情分。同样或类似质量的作文,读者自然更偏爱字好的习作或考试作文。字体的好和坏,字体的认真或潦草,字体的个性是否良好,是一个学生整体语文素质、整体个人形象的重要组成,所以老师要引导学生足够重视字体好坏,提升字体美感,认真正确规范漂亮地写字。这对学生以后走上社会干具体的职业、事业都极为重要。

(二)引导学生写作做事必须质量结合,保质保量。

学生作文最基本的要求是态度端正、字体认真、结构完整、篇幅足够,这是基本层面。同时,要尽可能有个性、求生动、求深刻,质量结合,不仅要满足态度和篇幅等基本要求,在保质的基础上保量,在保量的前提下保质,力求质量双佳。我们所有人做其他事道理也不如此吗?所以作文教学中,老师必须严格要求,规范训练,求质求量。

(三)引导学生为事必须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

作文要写好,有深度,有质量,老师必须引导要求学生明确写作意图、写作主旨,拟好题目,有明确的写作目的、写作目标;再写下或详或略的写作提纲,按之完成并修改完善,这样有步骤地完成写作自然更容易写出质量水准,因为动人而得高分,影响积极而正面。作文的这些特征对学生以后做其他事显然也很有参考借鉴意义,因此老师必须重视引导。

(四)引导学生为事必须要善于学习借鉴他人。

学生写出了好作文,自然高兴,成就感十足,自豪欢心,但须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必须注意借鉴他人,以更加提高。或者写作不擅长,水平不高,“老虎吃天,无处下手”,那就更应该借鉴同学他人之佳作,借鉴老师之分析引导,再行动写作,逐渐提高。所以学生为文写作,无论水平高低,都必须谦虚积极地借鉴他人,以此来逐步或不断提升自己。切不可闭门造车,骄傲自大,固步自封,水平不前。为此,就必须经常搜集范文,借鉴范文,重视病文,反思病文,以利改进。社会上生活中做事,不也同样道理吗?所以,此种素质教育必须认真重视。

(五)引导学生为事必须注重自我特长与自我独立性。

别人的作文再好,毕竟是别人的;别人的优点再明显,但不一定适合自己,自己能学到。相反,自己的长处优点,自己一般最清楚,所以就像打仗战争要扬长避短、克敌制胜一样,写作文老师必须引导学生不能只欣赏别人的范文,羡慕别人的佳作,更重要的是要发挥自己的特长,比如别人善用比喻对比,你可能善用排比反问;别人善于正反举例,你可能善于类比推理;别人善于作文中名人举例、古今历史政治引入,你却善于自然社会、身边生活的联系;别人善于议论中抒情说理,你可能善于记叙为主、故事中说理。。。。。

所以作文写作教学中,素质教育、能力教育的引导可以非常非常多,社会生活中如干工作过日子做生意等此类道理一样,我们要引导学生在作文与做事里都十分注重自我特长的发挥增长与自我独立性的保持张扬,而不是只想借鉴他人却迷失自我、忘却自我的优势发挥。只有这样,做事做人,才可以不断精彩。

(六)引导学生为事必须细心耐心、张弛有度。

作文不细心不行,无耐心不行。作文写作时间不能太短而导致篇幅与质量无法保证;也不能时间太多,松松垮垮,时间多也质量差。为此,我们老师必须引导学生写作张驰有度,时间适当,按时完成,保质完成。这样才可以平时和考场作文都不怕,都有质量保证,因此平时要要求学生按时交作文,有时限时写作文,如此平时与考场作文质量效果才都佳。生活中做事做人,道理不正也如此吗?

(七)引导学生为事中谦虚谨慎、不断改进、精益求精。

作文不太好,不泄气,认真练,逐渐会提升;同样作文水平高,也必须谦虚谨慎,不可翘尾巴、太骄傲,否则自会吃大亏。所以,作文好的学生,写作文好了以后,老师也要鼓励学生作文在持续的阅读课内外作品和体验生活中不断改进,不断修炼,精益求精,这样长此下去,作文才水平真正稳定,才一直会高。

(八)引导学生在为文写作中不断提升自我情感与理性、认知与行为的高度、深度、广度、美度。

练作文、作文好为的是分数,为的是成绩,但这的确只是作文教学的考试目的、功利目的,而实际上作文教学和训练更大更重要的目的和收获应该是:作文写作练习和考试可以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文内涵、精神修养、品位层次,使学生在无意和有意中锻炼自己的情感认知、理性认知,使自己的情感和理性认知的高度、深度广度美度不断在老师的引导和自己的修炼中提高、升华。我们可以想象,当学生在自己独立在平时和考场的作文中写出了文质俱佳的作品,展示了优良的内涵素养时,他会是多么愉悦,老师也为此会是多么欢欣!所以,我们高中语文的作文教学,极有必要不断在亲情友情爱情人情方面,在世界与人生、自然与社会、国家与民族、历史与当今、艺术与科学、自我与他人等方面,不断提升学生的情感与理性,使之在高度、深度、广度、美度等多维度都不断优化,不断提升。不仅认知上如此,认知上更如此。

(九)引导学生在为事中重视积累,珍惜拥有,不断升华,成就自我。

第4篇:高中语文的学情分析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古诗词阅读赏析;答题方法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根本目的是在于学会赏析,学生在学会赏析的基础上,快速而又准确的答题,提高得分率。在赏析的过程中,陶冶情操,积累知识,丰富情感,养成良好的意志和健康的心理,让学生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在和谐中的发展成一个全面的人,培养“立体的人”,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更高的要求,也是新课改下的语文教育目标。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改革,教材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选修课的开设,高考语文的改革,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协同学生更努力学习,更新观念,精心钻研,实现教师与语文课程同步发展,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教学相长,立足新理念的课堂教学,实现质飞跃,全方位关注学生的发展与成长,只要教师引导到位,学生自会投入其中,在课堂上发展他们的个性,拓宽他们的思路,做到学生学能生巧,学会在赏析中解题答题,从而提高高考古诗词的得分率。

阅读和理解古诗词,把握赏析的方法。围绕高考这个大方向,培养学生解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学会准确而又快速的答题,提高得分率。这是高中语文老师责无旁贷的职责。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以上的古诗词教学目标呢?下面我来谈谈一些常见而又实用的方法。

第一步:分析诗题:标题是诗词的“眼镜”,也通常是作者的切入点,会包含许多信息。“春行即兴”这标题就是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有草有树,有花有鸟,有山有水,画中有景,景中有情,“春行”展现出来的就是一幅有声有色,清丽宁静的画面,“即兴”就是抒发了作者的情感,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第二步:知人论世赏析法:诗词曲是用凝练的语言,集中反映生活的文学形式,其蕴含了强烈的时代色彩,更包含着诗人丰富的感情,是发自诗人内心的声音。比如像杜甫、陆游的诗歌,就是紧握时代脉搏,感时伤世,抒写个人的悲愤情绪。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苏轼、辛弃疾的诗词气势磅礴,格调高昂,意境雄浑,感情激荡。

第三步:看注释和小序。注释和小序一般都会交代一些诗词的背景和与这首诗词有关的一些典故,可以帮助学生读懂诗词,更好的阅读和理解诗词的深层意蕴。

第四步:抓住“诗眼”品析法:古人写诗填词作曲力求达到一字传神的效果。往往一个字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感情基调及感情,往往都能以小见大,能让读者快速的把握全诗的内容和情感。诗眼是诗词的眼镜,也通常是作答的切入点,会包含着许多信息。诗眼是诗歌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白居易的《南浦别》中“一看一肠断”中的“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的写出了主人公一步一回头,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肝肠寸断的形象。还有“”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中的“侵”字写夕阳余辉逐渐消退的过程,展现了诗人在夕阳中一步步下山的生动情景。“拂”字运用拟人手法,增强了动感,也使人想见山色的青翠可爱、柔和多姿。这两个动词写云光山翠对诗人的眷恋不舍之情,折射出诗人对华子岗的喜爱与留恋,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第五步:意象意境分析法。意象是诗词中所描写的注入了作者情感的景物,意境是诗词中寄托了诗人情感的物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包括了景、情、境三个方面,缺一不可。诗词往往借助客观事物来表达感情,这种承载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也是景物形象。“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这句诗中就写了“流水,白云、树林、清泉”等景象,一个“闲”字和一个“静”字,描绘出一幅美丽的水光月色,林间泉声叮咚的景象,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营造了宁静清幽的意境,表现了诗人闲适自在的心情。

第六步:表达技巧分析法。表现手法是诗人用来抒发感情手段和方法。找出诗词中所运用的手法技巧,体会诗人是怎样用这些手法来表情达意的,比如“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运用了夸张手法写出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状。又如“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男儿身手和谁赌?”就是运用了衬托的手法,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

第七步:思想感情分析法。“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都是通过诗词中的景物来烘托自己的情感的。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通过想象冬至夜深时分,家人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人的图景来表现自己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又如杜牧的《赤壁》通过小人物“大乔、二乔”和小事情“折戟”来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总之,从高考出发,古诗词的赏析和阅读应以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和更加成熟的教学方法去培养学生的诗词赏析能力,在此基础上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快速而又准确的答题能力,让学生在古诗词阅读题这一板块尽量少失分,是教师应该努力的方向和责任。在经过了平时各种行之有效的训练,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基础上,有意识的给学生强化答题的思路与脉络,通过适当的练习,增加诗词鉴赏的相关的知识和积累,相信学生在古诗词鉴赏中的成绩定会取得进步。

参考文献:

[1]陈玉秋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第5篇:高中语文的学情分析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作业反馈;设计实践

长期以来,传统作业注重学生的重复和模仿,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苦战能过关,题海出英雄”的错误理念,使得不少语文教师布置作业缺少设计,一味增加作业量。

一、聚焦:学生语文作业反馈现状

1.语文作业反馈问题重重。

作业,《辞海》解释为“为完成生产、学习等方面的既定任务而进行的活动。”学科为木,作业即为本,根固则木茂;学科为流,作业即为源,源深则流远。作业是对学习内容的巩固和提高,是学生对学习掌握情况的映射。教师通过作业掌握学生的学习程度和学习状态,作业的重要性有目可睹。但是,目前高中阶段作业反馈存在不少的问题,尤其是语文学科作业反馈问题尤为突出。高中语文学科作业反馈相对其他科目又具有其特殊性。高中语文作业不仅有书面作业还有口头诵读作业,这就增加了作业反馈的难度。

2.语文作业反馈要求重重。

课程改革不仅是教学理念上的一次革命,同样应是各个教学环节的一次变革。语文作业,不仅是巩固知识、进行技能训练的重要手段,更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语文作业区别于其他科目作业的批改和反馈,语文作业的反馈更注重个性化,更具有主观性,更需要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注重学生个体的细微变化。因此,对语文教师作业反馈要求就更高。

二、语文作业反馈记录设计实践探索

1.沃土活水――反馈学情,胸有成竹。

课堂上,每个学生是生动的独立个体,他们要求主动求知与探索;教师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组织者。教师在课堂教学前必须了解分析学情,才能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程序以及教学环节的设计。爱意福瑞学情分析专家指出:主要包括学生学习起点状态的分析、学生潜在状态的分析两部分。

学生学习起点分析即指学生把新知识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将新知识纳入已有认知结构的过程。准确地诊断学生学习的起始能力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基本前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把握学生的必备起点,让教学更有针对性,也要把握学生的现实起点,让教学更有适切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学生潜在状态分析即指学生学习新知识时必须与原有的知识发生关系,与背景知识为载体,重新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使原有的知识在更加稳固的基础上,增添新的结构。只有做好学情分析,教学才有方向,才有相应的对策和方法,才能形成高效课堂。

2.预品预赏,诗海泛舟。

对于古代诗词的鉴赏需要的是个体的独特体验,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感受强加于学生。在教师课堂教学前,学生能通过自主诵读对古代诗词有独特的个人体验。学生借助课前预学作业这一载体,把瞬间迸发的最宝贵的思想火花留住。学生瞬间思想火花和困惑来构建整个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开发者和创造者,使学生能够真正地诗海中畅游。

《蒹葭》是古代诗词中非常典型的作品,它取自《诗经》,有着独有的结构特点以及意境上的朦胧美。教师为学生准备了预学任务,让学生感受这首诗歌独特的美。

【反馈案例1】:《蒹葭》

预学任务

1.闻一多先生说此诗让人百读不厌,想必这诗必是极美的。

朗读此诗,你认为这种让人百读不厌的美体现在哪里呢?请你说出两种美并说明理由(两条以上),同时可以写下你在体悟这种美时遭遇的困惑。

1.( )美

理由:

困惑

2.( )美

理由:

困惑

教师这样设计的意图是认为“约定式”的教学仅仅是教师意志的体现,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课堂教学的过程性变化,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的能力,严重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因此这个环节采用闻一多先生的评价作为学生思考和情感的触发点――美在哪里以及美的困惑。以学生在先学任务中的难点、困惑来架构整个课堂。

(2)预感预悟,文苑探珠。“一页页小说就是一页页装订和印刷在纸册上的人生。”小说的蕴涵具有多面性、多义性,内涵极其丰富。“小说阅读的最高境界就是在别人的故事里流自己的眼泪。”学生对小说主旨的探究,具有独特的阅读视野。学生通过分享这些独特的个体体验,不仅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获得成功的喜悦感。

教师通过设计预学作业,让学生对这小说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再是人云亦云。教师也不会以自己的想法去影响学生。而且,小说一般篇幅都比较长,学生在课前完成预学作业,能利用课外的时间来阅读感悟小说,这样课堂上就能留出更多的时间来完成局部重点阅读。

【反馈案例2】:《沙之书》

思考:博尔赫斯通过《沙之书》这个故事想表达什么?从文中找出依据。

本文的主题表达较为隐晦,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利用预学任务引导学生把握主题,明确作者想要“表达什么”,在此基础上,展现学生的预学困惑,其实是对于主题的再次理解和强化,有能力的学生还可以解决部分学生的困惑。

2.根系扎实――反馈疑难,个个击破。

语文作业中学生总是会出现一些难以掌握的疑难点,这些问题有些是旧知识没有掌握好,有些是新知识还没有巩固落实,还有些是这个知识点本来就比较薄弱。面对这种种问题,学生如何在教师的引领下个个击破疑难点,牢固地掌握知识点,这就成了当务之急。

作业批改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师生生命活动的另一个发展历程。对于作业的反馈记录更是对教学延伸的再度发展,它能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使我们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个个击破。语文作业可以分为三大块:基础类、阅读鉴赏类、作文类。语文作业的反馈记录针对不同的作业类型,有不同的设计。反馈疑难,个个击破的这种语文作业反馈方式主要针对基础类题型。只有基础打扎实,才能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1)识记反馈,有的放矢。语文作业中有部分内容需要学生花时间去背诵记忆的,教师就要思考如何既提高识记的速度,又提高正确率。对语文识记类作业做好反馈记录,针对学生易错点,进行整理重组,让学生巩固后针对易错点进行再测试,那这部分的正确率有大幅度的提升。反馈记录学生识记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将错误进行整理,以待备用。

教师把这张识记反馈记录小结表总结出来的问题,利用课前三分钟或是课后练习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检查。教师检查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可以用抽查、抽背、全面检查等各种形式。

(2)规范反馈,品质提升。学生语文作业的答题规范性也是学生自我提升的一个重要过程。答题规范包括审题、语言完整、清晰、有条理地表达,卷面的整洁等,答题规范对学生来说,无论是学习习惯的养成还是学习成效的提高都非常重要。语文是一门注重表达的学科,答题规范则是表达中的一部分。

针对学生语文作业中答题规范问题的反馈记录,我们要针对这类问题设计反馈记录表。教师通过这个表格对学生答题规范性上出现的问题一目了然。

教师在语文作业批改后,通过反馈记录,就能非常明确学生在答题规范方面的哪个细节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作业讲评的过程中,教师就能针对学生作业中存在问题,合理地分配课堂时间。对于少数学生有问题的地方,师生完全可以通过课后交流来解决。

而且通过实践表明,教师针对学生的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经过一段时间,这班级在答题规范方面失分明显少于年级中别的班级。

3.枝繁叶茂――反馈过程,收放自如。

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学生的阅读是个体的阅读,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如何让语文作业起到好的效果,作业的多样化反馈就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汇报式反馈,轻松而不放松。汇报式反馈就是让学生进行小组互批,对于作业中的问题进行汇报式反馈。当然,这种反馈方式并不是教师在上面报答案,学生在下面打“ü”或“×”这么简单,而是一种学生再学习的过程。

学生之间是平等的,他们彼此互不设防,以自己的理解来审视同伴的作业,分析错误原因,比较自己与同伴有差别的地方,这实际上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这样的批改尝试,学生往往比教师单一地讲解要领会深刻,既增进了双方的了解和理解,也利于相互接纳和认同评价结果,促其不断改进。同伴互批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互批,并非教师放任不管。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经过充分地准备,在全班做汇报式反馈。小组长汇报本小组批改的作业存在的问题,并经过数量统计总结出失分最多的原因,进行汇报分析。

以下是其中一个小组的汇报:

我们小组在批改反馈的过程发现失分最多的是情感把握有偏差和表现手法漏答这两个原因。我们根据这两个问题,首先解决表现手法漏答问题,这方面的失分主要由于没有掌握好“赏析”题的答题步骤。一般来说,这类题必须答三部分内容:“内容、手法、感情”。这里“内容”恰好是题干中提到的“景”,“感情”是题干所说的“情”,所以这两部分内容不可能漏答。但是“手法”这部分恰恰容易遗忘,这就造成了答题的失分。

(2)面批式反馈,简约而不简单。作业“面批”这种形式很多人觉得并不新鲜。实际上,作业“面批式反馈”是一种师生之间面对面地批改作业形式。教师让学生看到作业批改的全过程,教师放下“架子”与学生共同研讨、共同剖析作业中的问题根源。这种新型的作业反馈形式,看似简单,其实它大有深意,简约而不简单,它更多地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发展,有利于师生之间平等地交流。

无论是汇报式反馈还是面批式反馈,我们注重的是反馈的过程。在反馈的过程中,师生通过合作交流,充分体现作业的价值,改善了学生与同伴、与老师的关系,实现了自我发展的目标。而且,这种反馈形式既有学生主动积极参与,也有教师精辟指点,收放自如,游刃有余。

三、绩效:作业反馈效益非凡

1.热衷作业反馈。

我们围绕“作业反馈”这个核心,经过实践与研究,并辅之以相应的常规落实,效果已初步显现。实验班级语文作业的交送情况、作业的质量,作业的订正和反馈等都有了明显进步。

经过长期的实践与研究,实验班级的作业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学生乐于做作业,积极主动地参与作业反馈各种教学活动中来。

2.优化教学环节。

如何优化教学环节一直是教学科研重要内容。适当布置作业,认真检查作业,及时通过作业对学生进行反馈,是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组成部分,是制定新的教学计划的重要信息来源,不同教学内容、不同层次的学生,作业的布置和批改应有着不同的要求和差异。

3.激发学习兴趣。

传统作业反馈学生只关注“对”与“错”,缺乏个人的主动参与与深层思考,而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的作业呈现多样化的反馈形式,学生能自主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使得学生在课上有了交流兴趣,从内心深处对探究产生主动需要。通过有效地作业反馈,增添了学习乐趣,因此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主动地参与学习。

作为意识形态的教学观念,我们通过具体的操作形态加以培训和实践,逐步认识到了自己是一名促进者、研究者、建设者和终身学习者,更加关注了人的生命发展的过程。从唯知识转向认知、情感、态度价值以观的整体发展,由“关心分数”转向“人文关怀”,从纯理性的智育转向关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教与学、教与研、学与研的互动共进中,形成了一种新的教学观。

参考书目:

[1]龚晖.全面提升作业环节和教学工作的整体质量.2010年全国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年会,20101030(绵阳).

[2]盛群力.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2.

[3]盛群力,李志强.现代教学设计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90-103.

第6篇:高中语文的学情分析范文

关键词:母语情感 教学机智 价值 目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09-0031-02

个人简介:陈习杰(1970―),江苏灌云人,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灌云县陡沟中学语文教研组长,连云港市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研究方向:“激发农村中学生母语情感教学”研究。

母语教学在每个国家的基础教育中都处于核心地位,也始终处于教育改革的前沿。但是在农村中学,母语教学现状不容乐观:“语文无用论”“误尽苍生是语文”等偏见和谬论泛滥,“理科”“外语”始终占领“高地”,情形令人痛心,确实需要一番“洗礼”了。

一、文题概念之概述

激发农村中学生母语情感,指在农村地区的中学生接受母语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如何通过恰当的教学手段,引起学生母语学习的“原始冲动”,激发学生母语学习的智慧和热情,建构学生母语学习的和谐心理和高效手段,提升学生母语学习的“幸福指数”和运用效益,进而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挚爱情感。

教学机智:据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解释,教学机智是“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况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是教师长时间积淀下来的在不断变化的教学情境中随机应变的教学技能,是对既定的教学计划和无法预见的教学情境进行合乎常情又出乎常理的塑造而表现出的“润物细无声”。

激发农村中学生母语情感之教学机智培养:以语文课堂为载体,在传承我们的母语――汉语言的过程中,教师针对农村中学生母语学习的特有现状,通过“教学机智”这一高层次的教学艺术,面对课堂中“千姿百态、生动丰富”的“偶发事件”,敏锐地“激爆”出多种富有韵味的“点睛之笔”,达到于“不经意”间“打动”和“催生”农村中学生从心灵上对汉语言所表现出的一种情感体验和审美升华,最终收获语文课堂“师生共生”的教学效果,切实为农村中学生母语学习寻找有效途径,为农村中学生提高语文素养探索可行方案,为农村中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价值凸显之应然

(一)现实的针对性

在新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的背景下,激发农村中学生母语情感之教学机智培养,立足于当下农村中学母语教学的地位,通过课堂“教学机智”这支“神来之笔”,“打动”和“催生”农村中学生从心灵上对汉语言所表现出的一种情感升华,力图使语文课程重新占领“高地”。

(二)理论的建设性

激发农村中学生母语情感之教学机智培养将以教学机智为平台,从实践层面摸索出提升农村中学生母语情感的核心要素或基本规律,让语文课堂教学真正发挥效益。

(三)素养的提升性

当前课堂教学正经历由“技术”向“实践”的回归,教学是教师运用实践智慧赋予每一种情境以教育意义的临场创造。课堂教学的这种转型引发我们对教学机智的重新审视,即从美学、现象学视野中看,教学机智已被视为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它对培养和提高农村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极强的引领价值和研究价值。

三、目标追求之要义

激发农村中学生母语情感之教学机智培养,具体来说有“三维六力度”:从学生的维度讲就是引起学生心弦的共鸣力度和情感力度;从教者的维度讲就是教师的表现力度和说服力度;从教学的维度讲就是教师的应变力度和组织力度。

(一)“掀起盖头”――理性感悟激发母语情感框架下教学机智的特点

教学机智产生于“始料未及”的教育现象中,是一些偶然性、非连续性教育事件的结晶,正因如此,才使我们对教育的认识更接近真实。因此在激发母语情感框架下感悟教学机智的特点,即融入母语教育性特点、触发母语情感性特点、表现母语人文性特点、体现母语工具性特点。

(二)“解剖麻雀”――理性认识激发母语情感框架下影响教学机智的因素

教学机智作为一种教学行为,教学情境以及教育者的习惯、意图、情感……均是影响教学机智发生的重要因素,具体来说就是教者资源的基础性因素影响、师生资源的互动性因素影响、课程资源的生成性因素影响、文本资源的方案性因素影响。能否充分把握这些因素,将直接影响教者能否在母语教学中成为课堂教学过程生成的“重组者”和动态生成的“推进者”。

(三)“走近学生”――理性研究激发母语情感框架下教学机智的学情

学情,是指来自于学习者自身的影响其学习效果的一切因素的总和。学情分析是激发学生母语情感之教学机智培养的基础。有针对性、有目的性、有诊断性的学情分析是指学情的客观性、规律性、复杂性、稳定性、可变性、突发性。能否理性地把学情研究透彻,将是走近学生的重要推手。

(四)“中肯评价”――理性探索激发母语情感框架下教学机智的评价

教学机智离不开教学评价。面对课堂中的“偶发事件”,教者在处理时应当实事求是,做到分析中肯、判断恰当、结论合理,对学生要求适当,说话有分量,使学生口服心服。评价内容要广角多元,策略要多样融合,主体要凸显个性。

(五)“蓄势待发”――理性把握激发母语情感框架下教学机智的“引发”

教学机智的“引发”就是教者在课堂中如何引起、触发教学机智,从而达成教学目的。教育因充满内在生机而体现“生命”的存在,因此,在课堂中教者恰如其分地引发教学机智,才能使教育真正返璞归真。教学机智的引发主要要求执教者母语教学方法要有激活力,执教者母语教学内容要有穿透力,执教者母语教学语言要有感染力,执教者母语教学要有亲和力等。

(六)“灵机一动”――理性运用激发母语情感框架下教学机智的“手段”

第7篇:高中语文的学情分析范文

关键词:分层教学;语文学科;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083-01

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生活阅历、性格特点等存在较大的差异,要想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教书育人的效果,分层施教必不可少。分层施教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自学、思考、讨论,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精神。现就我从事的语文教学工作谈一下分层施教的感受。语文教学工作在所有学科教学中属于比较特殊的一门学科,不仅在于语文,即所谓的母语学科最为学生所熟悉,还在于语文学科也是最为学生所忽视的,语文学科的教学成绩要想得到最佳水平实属不易,而且似乎这个学科具有很大的不定性、不可控,因而学生一边热爱语文一边又痛恨语文,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在开讲分层教学之首就应该让所有的学生明白这门学科的艰巨性和科学性。所谓艰巨性即任何想不劳而获者在语文上想有所战绩基本上是痴心妄想,但不排除个别的机缘巧合,但巧合不代表必然,具有极大地风险性,而科学性是指只要你是个有心人,想认真学好这门学科,任何人都可以有所建树,关键在于你是如何体悟与消化、加深与强化。鉴于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从备课、上课、练习等环节加强不同层次学生的指导,力争能够着眼于学生的个体性差异,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从而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在众多的教育教学方法中,分层次教学由于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并与新安职高艺术生的实际相吻合,近两月来,我校尝试分层次教学改革试验,四十分钟的课堂实行因“层”施教也有诸多的不便,且常常会顾此失彼;但这并不妨碍在局部给学生划分层次以及在课堂之外实行层次训练和指导。在此,我只想谈谈分层次教学在预习中的实施与体现。

前提:承认预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觉得,作为语文教学,有两个习惯必须让学生养成,一是一字不漏的阅读教材(即课文)的习惯,二是广泛的龄前 阅读大量课外书的习惯。如果说后者是为了积累知识,那么前者就是培养一种能力,一种自学能力。而预习,则是培养这种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

备课环节我比较重视学情分析,针对不同的学生层次提出自己的有效教学方法,尽量做到不盲目。比如在讲《报任安书》之时,我先了解不同阶段的学生对文本的掌握情况,发现绝大多的学生对字词句等基本知识通过预习就能大略掌握,而学生对很多处语言的表述不是很了解,于是我将教学重点列为“分析司马迁的生死观和价值观”,通过和对士大夫“死节观”的对比,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收效不错。有专家说“其实我们的语文课上,老师常常讲废话,讲学生已经知道的,不讲学生需要的。课是为学生上的,要对学生有帮助才是有效的”,因此教师在课堂的教学活动,要多思索如何用较少的时间取得更多的教学成果,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真正将“教”与“学”有机统一。而对不用层次学生情况的把握便于我们在授课环节中寻找教学突破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力度。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舍得花时间与学生进行沟通,可以采取课前找不同层次的学生了解他们预习的情况,也可以在课后询问相关学生对教学目标的把握情况,教师要在不断地变通中把握好备课环节,针对学生各个方面的具体差异,在教学中赋予不同程度的要求,达到全体充分发展的目的。

1.分层预习的指导

根据预习程度的深浅和学生自学能力的差异,可以把课前预习的目的分成由低而高的三个层次。即障碍性预习、感受性预习、发现性预习;姑且定之为C、B、A三层。

C层:障碍性预习——扫除课堂上的基础。内容有:①默读课文一遍。②给生字、词注音释义。③参看课文注解和补充资料。④识记文化知识和文学常识。

B层:感受性预习——整体把握全文的思想内容和结构脉络。内容有:①整体把握全文结构。②筛选信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A层:发现性预习——研读课文,从两方面入手:①正面借鉴,有获得便有了借鉴。②反面质疑,有阻碍便有了质疑。

2.分层预习的检查

在这由低而高的C、B、A三层预习中,C层的预习是全局性、整体性的,分层预习的灵活性主要体现在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力选择恰当的层次上。而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向更高更深层次拓进,我就借助课堂检查通过表扬与分数来实现。所以,搞好课堂预习的验收就成了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

怎样确认学生预习达到的层次呢?

我设置了每个学生汇报预习情况时必须明确回答的三个由浅而深的问题:①完成了A,B,C三个问题中的量②有什么感受?③有什么发现?

第8篇:高中语文的学情分析范文

就拿《药》来作一个实际例子。《药》创作于1919年4月,是以光复会成员徐锡麟、秋瑾被清政府杀害事件为素材写成的。在教学中,首先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鲁迅的小说,具有一个特点,也就是从“为人生”出发,表现“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以最平凡的事件来描写最不平凡的思想,以此成为中国社会从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

一、情节的展开反映主题

《药》写的是茶馆主人华老栓买人血馒头为儿子治病的故事。在教学中,教师要要求学生针对文章的大致情节有较直观的了解,对事件的来龙去脉要明了。鲁迅对秋瑾殉难颇多悲愤,对巫医以人血馒头治痨病也有所闻。但他并没有把这两种几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分别写成小说,那样写只不过是提供一些革命逸事或风俗文化而已。他以特殊的思想深度使这二者发生关系,把它们作为明暗两条结构线索,明线是华老栓一家,暗线是夏瑜一家。两条线索穿插折叠在同一个艺术世界之中。

二、环境的描写衬托主题

在小说欣赏中,教师还应注意环境的变化对主题的影响。

《药》中,作者就刻意地对不同环境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一开始,就安排了一个不寻常的时间来渲染、烘托不寻常的环境:“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沉寂、阴森的环境,华家为找药用尽脑汁,突现了寻常百姓家的不寻常事;接着,写到了不寻常的杀人刑场丁字街的环境,突出其恐怖,杀气腾腾,这就很巧妙地把华家与夏瑜被害紧密地结合了起来,即为了治病,华家买人血馒头,夏瑜的血被卖,被吃,突出了主题,也照应了标题。再写一群看客去看杀人凑趣,最后写老栓得到人血馒头之后的感受,正因为他相信这人血馒头可以治好儿子的痨病,所以才不惜把辛辛苦苦攒来的一包洋钱拿去买药。也正因为他相信,所以去买药时他才高兴得“跨步格外地高远”,这些都为体现小说的意义作好了准备。

茶馆内部的环境,表现的又是当时特定的一个下层社会,形形的人,同样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现象,巧妙地说明杀害夏瑜的真正凶手是整个社会,找出这个社会的“病”结,是“医病”的关键。

三、人物的表现深化主题

在分析中,教师不可忽视人物形象。小说《药》的人物描写就很具个性,人物形象极其鲜明,塑造不同的人物,方法各异。抓住人物,就能找到剖析文章内容的一条途径。

《药》中明确出现的人物有华老栓夫妇、康大叔、夏四奶奶和花白胡子等茶客,从侧面暗写到的人物有夏瑜和夏三爷,还有街上的许多“古怪的人”,把这些人物进行分类,可归为三类:一类是愚昧麻木的群众,如老栓、夏四奶奶、茶客和那些“古怪的人”;一类是革命者,如夏瑜;一类是封建统治者的帮凶,如康大叔和夏三爷。

第9篇:高中语文的学情分析范文

那么,怎样做好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这一块的复习备考,并在高考中有效提高得分率呢?

笔者认为,只要我们能够准确把握一类文章的基本写法,从这方面入手去解读文章,一般地就能够准确理解文章,把握文章内容。下面我们就来熟悉一下人物传记这类文章的基本写法。

一般来说,现代人物传记有自传体、回忆体、采访体、诗体、评传、小传、特写、年谱、回忆录等形式。而高考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所选文本,大多是选取史志上那些以记述历史人物生平事迹(翔实史事)为主的传记文字。古代人物传记,通常都有下面这几部分内容:

(一)人物的基本情况。主要是介绍说明传主的:(1)姓名、字号;(2)籍贯;(3)家庭背景(家庭经济及祖父、父亲等的学识、为人、性格、仕途和是否健在等情况);(4)学识;(5)性情;(6)举荐或科举功名情况;(7)最初任职情况等。

(二)人物的主要事迹。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阅读时,可以按事情分层。每件事情主要有以下这些要素:

(1)时间。要注意年号及相关的具体年代。古代文献中的纪年主要有年号纪年法和干支纪年法两种。年号纪年的标志是:①年号+初,如“绍兴初”;②年号+具体年代,如“绍兴三年”;③年号+中,如“天监中”;④年号+末,如“建安末”。干支纪年,要注意天干地支那些词儿,如“甲子”、“乙卯”、“丙寅”、“壬辰”、“癸丑”等等。

(2)地点。要特别注意人物的官籍,即他在哪里做官。除一些地点明确介绍外,还要注意“知、守、除、迁、贬、改”等词语后面所带的地点,如“知江夏”,就是“做江夏知府”;“除新安”就是“担任新安太守”。

(3)官职。主要注意担任什么官职,拥有什么爵位,握有什么具体权力,具体管理哪方面的工作。如“右拾遗”,是谏官,那就要注意他在向皇帝进谏方面的事,因为事情与职权密切相关,担任什么职务,就会做什么事情。这“时、地、职”是事情分层的“三标志”。一般来说,“时、地、职”有一点发生变化,事情就会随之发生变化,因为“时、地、职”不同,人物做的事一般也会不同。据此,可以把事情分开层次。

(4)人物。要特别注意人物之间的关系。在人物传记中,因为许多人物多是朝廷官员,所以,他们涉及的关系主要有:①与皇帝及上级之间的关系;②与事件涉及到的人物之间的关系;③与下属之间的关系;④与黎民百姓之间的关系。另外,如果是一般人物,就会涉及到与他(她)直接相处之人及间接影响之人的关系,很多与家庭背景有关系,比如受祖父、父亲影响等。

(5)事件。要特别注意是什么事件,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以及人物处理事件的方式、方法、态度、观点,处理后的反映与效果,得到的评价等。

(三)人物的性格作风。一般分性格、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等三种情况,多在文章结尾,有时也穿插在全文中。要注意以下内容:(1)作者的直接评价;(2)注意对其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所作的简评性语言;(3)从辞色的褒贬看作者的感情倾向。

具体到高考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文本而言,一般都包含下列这些内容:传主的姓名、字号、朝代和籍贯,传主的官职及其变动情况,传主的工作地点及其变动情况,传主的主要政绩、成就、特长、特点,传主生前和死后受到的封赏等。

高考试题所选人物传记阅读文本一般呈“纺锤形”结构,头尾细,中间粗。开头部分都很简短,主要是对传主基本信息的简单介绍,一般包括传主的姓名、字号、籍贯等,有些还有祖上的简单情况。中间部分是传记的主体部分,一般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作者对传主的评价,包括对传主的功绩、性格、人品等几方面的评价;二是传主的生平履历及主要事迹。结尾部分常交待人物或事件的结局。

通常说来,人物传记文段中出现的人物主次分明。文段开篇先介绍的人物的“姓名、籍贯、遭遇、经历、官职、品行”等,那么这个人就是选文的主要人物,其他的人物都是为这个主要人物作陪衬。人物传记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对话)、所做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

事实上,古今中外的人物传记只有篇幅长短之分,内容上概莫能外。高考以及我们平时文言文阅读训练中所接触的文言文人物传记,大多也是按此顺序来写的。

明确了人物传记的基本写法和高考文言文人物传记选文的这个特点后,将有助于我们寻踪觅迹,快速阅读、了解人物的情况,把人物事迹读个清清楚楚。这样就能够做好信息判断题和内容概括与分析题,能够把实词、虚词放到语境中加以推导,也一定能够准确地判断出实词、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正误,进而去理解句意,一定会比较准确地翻译好文句。

阅读题做题的关键是阅读,不要本末倒置,光在做题技巧上打圈圈。一定要在阅读方法上下功夫,读懂了文章,技巧才起作用。

怎样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高考文言文人物传记文本的内容呢?笔者认为,阅读人物传记必须做到:

(一)知人。所谓“知人”,就是要掌握文中所写之人。一是明确文章写的是什么人:明确谁是主要人物,明确谁是次要人物,明确谁是对比人物,明确谁是陪衬人物等;二是明确人物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明确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关系,明确次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纠葛,明确对比人物的可比性,明确陪衬人物的陪衬点。三是明确这些人是怎样的人,明确作者是怎样评价他们的,并准确地概括人物的性格、品质、品行。语文考查试题所选文本,一般思想教育性较强,对考生具有正面影响作用,例如常选“岳飞传”就不选“秦桧传”,常选“廉吏传”就不选“佞臣传”,所以把握人物的品质、才能、贡献、才华、特长等是完成人物传记阅读命题的重点。在行为的爱民、善于狱断、交游的魄力、勇力超长、教育风化、荐才、惩恶、勤政、农桑等方面品评其行为。

(二)明事。事件是史传文的主体。所谓“明事”,就是要弄清楚作者围绕主要人物写了什么事。如果只写一件事,就要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如果是写几件事,就要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弄清这些问题,就是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辨理。所谓“辨理”,就是要分析作者借助所叙之事,对人物作出怎样的评价,说明了什么道理。这其实就是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所谓“理”有的是作者明说的,即作者通过议论表现自己的观点态度;有的是借人物之口表达作者的看法,更多的却是在叙事之中透露的,这就需要“辨理”。例如《史记》中常有“太史公曰”的文字,还有其他文章中的“异史氏曰”等,这是作者对人物、对事件的评价,要体味。此外很多传记类文章还夹杂对事件的一些议论、说明性的文字,诸如对人物性格、人物思想的评价;对事件意义及社会影响的评价;对事件情感取向及其简易评价;作者的写作意图及对事件的认识。这些都需要特别注意。

此外,还要分析文章的思路层次。文章是沿着什么思路展开的,是总分式、并列式,还是层进式;是顺叙还是倒叙,有没有插叙;分为哪几个层次,每层的大致意思是什么,等等。理清情节线索,理清地点转换。史传文学中,人物的表现常在于他的不同地点中的不同表现,依地点理出事件——依事件带出事迹——依事迹看人物的思想境界、社会价值、事件的社会意义。

具体说来,我们阅读人物传记、感知传记内容时,可以采取下列方法:

(一)通读。对于人物传记阅读文本,要从头到尾,仔细通读。如果有文章出处和疑难注释,也要认真读完。

(二)圈画。对于一些重要信息和可能干扰阅读理解的文字要圈画出来,各层意思之间可以用竖线断开。“重要信息”主要指传主的姓名、官职及其变动情况、工作地点及其变动情况等等;“可能干扰阅读理解的文字”主要指文中的一些名词术语,如人名、地名、官职名、官府宫廷名、科举考试和官职升降专用术语等,这些词语往往有特点含义,如果误以为是普通词语,那就会在理解上出差错。

(三)跨“难”。高考文言文考查,一般都会选用浅易的文言文阅读材料。词语都是常见或次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句式大多为跟现代汉语相同的句式或是几种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文中所写之景、所记之事、所说之物、所议之理比较好懂;专用名词术语较少,而且一般都是中学教材中出现过的。对那些一下子理解不出的词语和句子,可以先“跨”过去。整体感知文本时,一般不要在个别词句上多作推敲,以免浪费时间。

(四)借助。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中碰到问题,善于借助上下文和试题来解决,这是很重要的方法和能力。善于借助上下文的内容和句式,善于借助试题,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如果阅读材料有出处说明或疑难注释,有时也可以借助理解。

怎样解答人物传记阅读题呢?

(一)对于重要词语、句子含义的理解试题,主要通过阅读梳理出主要事件,并将词语置于文本整体环境中理解。要从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来把握其形象,要注意细节描写;要理解关系网中的传主,传主的人际交往是影响他也是组成他人生经历的重要方面,通过传主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传主。

(二)探究性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品味选文的写作方法、语言文字、思想情感、谋篇布局等等;也可大胆质疑,比如,如何评价某个人物?对文中的哪些观点赞成或不赞成,为什么?不同人物、文本对某一问题的不同看法,如何评价?

(三)在整体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还应注意全面审题与确认阅读区间。能体会命题意图。题干的设置通常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前两者是显性的,后者则是隐性的,但却又是最为关键的,它直接关系到答题的方向,与命题意图吻合的答案才是正确的,要努力通过题干去揣摩命题的意图。寻找阅读区间。发掘题干中所隐含的信息,以题干的“此信息”去寻求答案区间的“彼信息”。还应具有信息筛选与语言转换整合能力:转换说法、语言重组、提炼概括等。

(四)认真品读题干,抓题干中的题眼。高考文言文命题核心常表现在题干上,完成文言文的阅读就要抓住这个开门的钥匙,例如: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萧燧恪尽职守的一组是( )。像这样的题干一般变化不大,注意两点:其一,“恪尽职守”;其二,“全都表现”。这里的“恪尽职守”是我们的阅读重点,把握“恪尽职守”的内涵。而“全都表明”的表述则是做题的技巧,在这个表述上一定要看清楚是“表明”、“全都表明”、“表现了”、“全都表现了”、“正面说明”、“说明了”,这里一定要抓住“正面”、“侧面”、“表明”、“全都表明”、“表现”、“全都表现”等词,细加体会。

下面结合实例,进行具体说明。请看下面题目: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2012年全国新课标试题)

萧 燧 传

萧燧字照邻,临江军人。燧生而颖异,幼能属文。绍兴十八年,擢进士高第。授平江府观察推官。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①漕台,燧诘其故,曰:“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至则员溢,就院易一员往漕闱,秦熺果中前列。孝宗初,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轮对,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上喜,制《用人论》赐大臣。淳熙二年,进起居郎。先是,察官阙,朝论多属燧,以未历县,遂除左司谏。时宦官甘昪之客胡与可、都承旨王抃之族叔秬皆持节于外,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时复议进取,上以问燧,对曰:“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上曰:“忠言也。”因劝上正纪纲,容直言,亲君子,远小人;近习有劳可赏以禄,不可假以权。上皆嘉纳。出知严州。严地狭财匮,始至,官镪②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二年之间,以其羡补积逋,诸邑皆宽。上方靳职名,非功不予,诏燧治郡有劳,除敷文阁待制,移知婺州。父老遮道。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岁旱,浙西常平司请移粟于严,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八年,召还,言:“江、浙再岁水旱,愿下诏求言,仍令诸司通融郡县财赋,毋但督迫。”十年,上言广西诸郡民身丁钱之弊。事多施行。庆典霈泽,丁钱减半,亦自燧发之。绍熙四年卒,年七十七。

(节选自《宋史·萧燧传》)

【注释】①主文:主持考试。②镪:成串的钱。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

属:托付。

B.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

怀:衔恨。

C.就院易一员往漕闱

易:更换。

D.察官阙,朝论多属燧

阙:失职。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解题思路】①根据题目给出的释义,聚焦关键信息判断;②调动相关知识积累,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为判断提供必要依据。

【参考答案】D

【易错点拨】将“失职”与“过错、缺点”混淆,根据语境,调查官吏的“过错、缺点”更准确。

【备考思路】文言实词备考要点:①重点是古今词义有差异又有关联的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多义词)、词类活用等;②要将知识积累和语意推断结合,不能单凭知识积累,也不能只靠语意推断;③备考中,要对选项逐个甄别,目的是巩固相关知识并且强化聚焦判断意识;④考试中,不必逐一推断,根据题目要求,首先对最有把握的选项快速判断。备考应培养的自觉意识:①文本阅读的目的是巩固文言实词积累;②备考最后阶段,要根据实际需要处置;③考场上一般没有必要和可能通读文本。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萧燧恪尽职守的一组是(3分)( )

①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 ②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 ③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 ④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 ⑤官镪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 ⑥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的是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题思路】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的要求,然后从文中找出筛选信息的区间,运用排除法,找出答案。该题中①表明萧燧刚正不阿;②表明萧燧恪尽职守;③表明萧燧恪尽职守;④表明萧燧恪尽职守;⑤表明萧燧节俭为官;⑥表明萧燧恪尽职守。

【参考答案】C

【易错点拨】不能抓住要点,不能抓住关键词。如萧燧恪尽职守,像“论、奏、谏”这些关键词都属于,故②③④必选。

【备考思路】信息筛选要点:①考查范围是对文章中重要信息的甄别,次要信息只是干扰;②考查的实质不是筛选的方法,而是理解相关文意的切入点;③备考中,要致力于把握文意,不要致力于琐细方法的钻营;④考试中依题目要求,把文句放回文本排除误点,快速判断。备考应培养的自觉意识:①考查的不是筛选方法,而是理解相关文意;②依题目要求,结合上下文句明确句子意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萧燧天分很高,为官不畏权贵。他自幼能文,进士及第后进入仕途;其时秦桧当权,与其亲党密告萧,要他主持秋试录用其子秦熺,遭到萧的拒绝。

B.萧燧刚直敢言,所奏切中时弊。皇上向他征询意见,他乘便讽劝皇上亲近君子疏远小人,亲信有功可赏赐财物却不可赋予权力,得到皇上赞许采纳。

C.萧燧政绩卓著,受到皇上嘉勉。严州面积狭小财物匮乏,他勤俭理政,以盈余填补拖欠,各地都感到宽松;皇上升迁萧燧的职位,调他去治理婺州。

D.萧燧回到朝廷,仍关注各地大事。淳熙年间,江浙两年水涝干旱,他奏请下诏诸司协助解决,又奏言广西百姓深受身丁钱之害,建议大多得以施行。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解题思路】首先要审清题意要求,选不正确的一项,其中三项正确。把每一选项和文中相应的事件对应,针对选项划定区域,小心比对,看是否搞混做事情况。A项“秦桧当权,与其亲党密告萧”与文本“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意思不符合。

【参考答案】A

【易错点拨】没有搞清事情是谁做的,对萧燧所做的事和他人所做的与萧燧有关的事情要搞清。

【备考思路】解析文意要点:①考查范围是对文章中内容的全面理解,错项的误点是明确的;②考查的实质不是概括分析,而是逐次理解相关文意的切入点;③备考中,要逐项择定选项在文中的对应句,逐一做比较判断;④考试中,择定选项的文中对应句,快速突破选项的一处误点。备考应培养的自觉意识:①考查实质不是概括分析,而是逐次理解文意;②选项误点是明确的:无中生有,或颠倒黑白。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

(2)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和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解题思路】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同时要注意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还要注意一些虚词,一些虚词也有意义;再就是注意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到位。

【答案示例】(1)如今有德才和无德才的人混杂一道,风俗浇薄虚浮,兵力未强,财力未富,应当卧薪尝胆以求国内安定太平。

(2)萧燧说:“东部西部不属同路,按说不该给粮食,但哪能忍心对原管辖地区不管不问呢?”

【易错点拨】实词理解不准,如“浇浮、否、与”等,虚词翻译不准,如“然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