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技术的商业价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到目前,很多人都没有明白Web 2.0是什么?是一种新技术吗?是一种新应用吗?这些都不是,因为如果只是这些的话,Web 2.0便会走向歧途,走向偏激,进而让更多的人看不明白其真正能够为网民带来的价值。似乎依然没有看明白的还有Web 2.0网站的从业者以及投资者,为什么使用了那么多新技术,添加了如此多的新应用,还是被说成缺乏商业模式呢?这个答案在2007年开始初现端倪,但更多的答案将在未来慢慢揭晓。
Web 2.0主要技术
在现在Web 2.0主要涉及到的技术名词中,Mashup、Ajax、RSS、WiKi、Tag是几个被提及最多的名词。尽管成熟于Web 2.0时代,但它们都不能算是最新的计算机技术或网页设计技术。
Mashup的直接译义是网络聚合应用,即将一个或多个信息源整合起来的网络应用。Mashup最常见于在线地图的应用,如某个在Google Maps提供的API基础上延展出新的服务。对应用开发者来说,Mashup带来的最大优点是简单、快捷。
Ajax是“异步JavaScript和XML”的简称,通过这一技术,实现了无需刷新整个页面,而只更新网页中的一部份数据的功能。对用户来说,使用了Ajax的网页较以往的静态页面有了更多的美观性和互动性。此外,由于实现了局部更新,服务器与浏览器之间交换的数据也大大减少,使互动相应更为迅速。
RSS是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的缩写,是一种用于描述和同步网站内容的格式,常用于信息资源的聚合、共享、推送、订阅或。由于一个RSS文件就是一段规范的XML数据文件,因此RSS实际上是搭建了一个使得信息迅速传播开来的平台,使得每个人都成为了信息提供者。具有XML标准特性的RSS Feed能够被其他终端所调用。
WiKi是一类新的网页设计概念,也可以指代一类WiKi应用的统称。与以往网页内容由设计者预先设定好不同,WiKi页面的使用者可以修改该网页中的内容,并同时保存好更新记录。WiKi技术也指现在大多WiKi网站使用的WiKi程序,如mediawiki、MoinMoin等。
Tag是一种分类系统,其“祖先”最早使用于图书馆的书籍标引工作。与图书馆分类法必须要求严格按照要求对书籍进行内容划分不同,Tag标引更为自由,不同人对同一页面所使用的Tag也不完全相同,在大量Tag以及群体智慧的协作下,最终实现自身价值。
Web 2.0中涉及到的其他技术还有SNS、浏览器插件、OpenSource、MicroBlogging等。
采用有限度使用原则
在应用Web 2.0技术方面,网站建设者应做到有的放矢,在综合考虑诸多因素的前提下,使用这些技术,不能盲目以为只要使用了这些技术和理念,甚至全部使用上,才能称为Web 2.0网站。
在此,我们将上述的几个技术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更多地与网站(网页)设计相关,如Mashup或Ajax; 另一类则更多地接近于应用层面,这一类技术的最明显的特征是,这类技术与应用往往具有相同的名称,如WiKi技术与WiKi应用等。目前,Web 2.0技术涉及到的主要问题和限制,主要集中于网站或网页设计技术方面。这类技术通常更接近于网站底层,与网站最终用户的距离较远。同时,在Web 2.0风潮下,网站设计者往往很难冷静判断底层设计与最终用户体验的关系,最终受损的不仅是用户体验,网站自身也会受到更多的牵连。
对于另一类Web 2.0技术来说,大量使用这类技术尽管不会直接造成用户体验的破坏,但网站设计者也需要综合考虑网站服务的定位、与网站原本服务的冲突和兼容、网站建设成本的控制、网站建设的整体规划等。如果没有仔细安排,同样会造成整体服务的不佳。
以商业价值为标准
应该说,任何一项技术的采用需要以能带来商业价值为标准,这里的商业价值含义广泛,既包括能够看到的经济利益,也包括如用户体验这样的间接价值。这里以淘宝网为例。
淘宝网与Feedsky在RSS上进行了合作,通过RSS,可以让买家能第一时间了解到卖家的出售商品信息,考虑了用户的需求。同时,能够以一种合作的方式与国内最好的RSS Feed托管商合作,也减少了淘宝网的实施成本。但淘宝网并没有类似亚马逊提供的商品WiKi服务。之所以淘宝网还未使用WiKi可能与其C2C购物模式有关,因为其更多的是作为买家与卖家的交易平台,与提供B2C服务的亚马逊更多的是以一个卖家的身份出现,进货渠道上能够有所控制不同。因此,亚马逊提供WiKi服务并不会对其商业模式产生冲击。而C2C的淘宝,若提供WiKi服务,则很可能偏离了其业务模式,甚至会影响到其整体利益。
[关键词]:大数据 工业4.0 精准营销
一、前言
信息革命把全球几乎所有的信息融合在了一起,对于很多行业而言,如何利用这些大规模的数据成为赢得竞争的关键。“互联网+数据”推动了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在商业、经济及其他领域中,决策将日益基于数据分析作出,最终衍化出新的商业模式,为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创造了巨大空间。2011年5月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的《大数据: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下一个前沿领域》使人们深刻意识到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该报告指出:“大数据已经渗透到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逐渐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而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运用将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也预示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二、大数据时代推动制造业进入工业4.0。
(一)制造业产业链模式的转变
在工业2.0和工业3.0时代,制造业是从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到终端零售一条产业链,企业批量化生产不能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最终导致产能过剩。基于大数据,传统工业企业可以降低设计与制造成本,大幅缩短企业产品升级换代周期,提高产品性能,提升企业信息化能力,大幅提升工业企业的自主创新效率,并推动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提升。利用数据分析出不同消费者的特殊偏好,最终生产出满足消费者特定需求的产品,从而为产能过剩和消费者选择有限提供了很好的出路,这就是工业4.0阶段。在这一阶段,仓储运输和批发经营都不再需要,产业链模式优化为订单处理、产品设计与制造、原料处理和终端零售。
(二)、工业4.0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引进新技术进行数据分析和订单处理并不意味着产品成本的上升,通过数据精准分析和解读从而生产出满足消费者特定需求的产品,帮助企业精准营销, 使库存压力减小,终端零售更加顺畅、高效。
(三)、制造业服务化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随着“互联网+数据”和工业4.0战略的逐步推进,以大数据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具有前瞻性、带动性、和精准性的特点,能够有效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提升制造业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三、数据成为企业重要的生产要素。
美国著名的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预测,使用大数据的零售企业,可使得利润增加60%以上。美剧《纸牌屋》受到观众热捧的原因并非偶然,该剧的出品公司发挥大数据分析优势,对客户的浏览数据和设备数据等进行精准分析,以此确定该剧的题目、导演和参演人员,将大数据中蕴藏的巨大潜在价值转换为实际的商业价值;同样运用大数据思想的沃尔玛的啤酒和尿布营销策略为其带来了巨大的利润。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传统零售业管理决策的过程必将向大数据决策转变。
数据越来越成为企业攫取巨大商业价值的重要因素,制造业利用相关数据进行精准营销、开发新产品、做出更明智的业务决策;金融机构利用征信系统帮助他们降低对个人信用评估的成本,快速、准确识别出金牌客户;工业企业运用大数据反映出机器故障和问题的根源。数据已经渗透到了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对数据的占有和控制以及发展先进的数据处理技术将成为企业间新的竞争焦点。
四、大数据时代下商业模式转变的配套措施
(一)大数据分析和解读的技术配套
通过收集、整理生活中方方面面的数据,并对其进行分析挖掘,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需要有先进的技术支撑,这不仅是大数据商业价值的直接体现,也是最小化大数据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的重要保障。大数据分析中出现的技术问题:统计误差、大数据被过分解读、数据泄露等,如果不能很好地加以控制,将会造成严重后果。为保证数据被安全有效的利用,需要加快技术改进与创新,使大数据沿着正确的轨道为人类创造更多的价值。
(二)与大数据有关的立法亟待建立与完善
大数据技术及其商业化客观上有利于个人和公共利益,当然也能被用于侵害我们的利益。大数据时代正在来临,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参与其中,所以大数据中涉及个人隐私的法律保护就必须要提上立法议程。数据公开与隐私安全要有明显的法律边界,数据使用要在保障数据主体合法权益的条件下进行,确保大数据在产权清晰、权力保障有效的框架下发挥更大的价值。
(三)大数据时代要加强社会道德建设
真实的数据可以为我们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为了避免数据成为一些人谋取不当利益的手段,这不仅要在法律上进行约束,更要在道德上进行约束。数据公开与运用要合法、合理并征得客户同意,切实从道德层面上保障我们每个人的合法权益。大数据时代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是更好服务大众的关键,而良好的道德素质则是实现其商业价值的基础。
五、结语
大数据并不在“大”,而在于“有用”,随着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自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互联网+”战略的推广,企业的商业模式在大数据的推动下将迸发出新的生命力。数据正在重构很多传统行业,加快大数据技术创新,同时完善相关法律建设和道德建设,各行各业都可从大数据产业链中攫取巨大的商业价值。
政府要成为促使大数据时代商业模式转变的主要推动力,一方面,要加大公共信息的公开力度,减少社会搜寻信息的成本,从而为各产业增值提供更大的空间。另一方面,要鼓励企业进行商业模式转变,在法律、税收、社会责任等方面给予帮助。大数据时代为商业模式的构建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和发展前景,我们要积极推动各产业以及相关的技术、法律和道德的集聚配套发展,带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MCKINSEY.Big data: the next frontier for innovation,competition,and productivity[R].2011.
――经济型连锁酒店在竞争中取胜的关键是,找到自己的差异化定位,错开不同的竞争市场,在细分市场中做文章。目前的竞争集中在100~200元价位的客房,如果能在100元以下打开市场,还是有竞争力的。与美国经济型酒店价格和人均收入的比例相比,中国的经济型酒店仍然不够“经济”,100元以下才是名副其实的经济型酒店。
美国《时代周刊》将“2006年年度人物”的殊荣授予了“YOU”,这一看似噱头的事件,真实反映了一个以“你”为主宰时代的来临。
――YOU时代的来临,使每一个人、每一个消费者变成一个主体。这是一场社会变革,不仅发生在互联网上。随之而然,企业的营销行为将不得不面对这一变革。在YOU时代,企业营销面对的受众,不再是分散而模糊的“他们”,而是聚焦、精准的“YOU”;而传播不再是“填鸭灌输”式的高音喇叭,而要强调“YOU”的参与性。 过去,最有力量的品牌是那些懂得如何向消费者诉说最感人故事的品牌;而现今,最强大的品牌将是那些拥有最多消费者与其互动的品牌。
你是习惯早晨喝牛奶、还是晚上喝牛奶?就是这么一个不起眼的生活习惯,却将牛奶产品区分出了早餐奶和晚餐奶;是你的精彩回帖,将一则旧闻变成了一则新闻;是你的个性生活。成就了旅行社DIY产品的诞生;是你和朋友之间的彼此互动,让手机运营商双手悠闲地赚得盆盈钵满……
――相同产品因生活方式而不再相同,它不代表着传统的新产品或新技术的市场意义,而只是代表着生活方式不同所带来的市场价值,确切地说,是你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企业产品的命运。这就是“未来的公司”:它再也不是单纯输出一种产品了,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当然,新型的信息与知识公司更是如此,它们甚至无需借助有形产品的帮助,而是裸地直接输出一种生活方式,就如同Google直接创造出了网络虚拟生活方式一样。
零售业的下一代赢家将是那些专注于生活方式领域,并能准确掌握客户信息的公司。
――就零售业的下一波投资机会而言,未来的赢利模式很可能不在于品类杀手,因为所有品类都已历经杀戮,你难以指出有哪个领域还没有出现一个商品齐全而且价格低廉的巨无霸。为此,未来的赢家将是那些懂得精准定位、掌握顾客信息、专注人的特定生活方式,并能够利用信息引导上游生产者提供更富特色、更具价值商品的零售公司。
敬业度高,而非满意度高的员工会创造令人兴奋的业绩,并最终导致成功的商业价值。
标准与知识产权结合的起源
在大多数产业中,标准中知识产权问题的出现主要源于企业在市场中自发的竞争行为。对于绝大多数的产品生产商来说,在其技术商业化伊始,开不是以技术被纳入标准作为主要目标,其员直接的目标是如何充分调用一切资源,获得市场中的产品高占有率以及比对手更强的竞争优势。
生产商一方面运用综合性手段,积极将产品推向市场,获得市场认可,另一方面,一旦自己产品的技术能够受到知识产权的保护,它将全力运用知识产权所赋予的排他独占权,在规定的范围内争取其领导地位,并获得价值不菲的利益回报。
这种双重措施的运用进一步提高了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当该产品在相关市场的占有率到达一定水平的时候,生产商将“事实上”为该产品确立了标准,而此时其他生产商的产品不得不与其配合运作,依照这种“事实标准”来进行自己产品的生产以便与其配套。此时,即便其他生产商试图回避这类“事实标准”,但是鉴于该产品已经在市场中确立的强大渗透力,即使不是完全不可能,也将变得异常困难。微软和英特尔组合的Win―tel事实标准,思科路由器的事实标准等等都是这方面的典范。而在涉及到需要互操作性或互联工作的领域,例如计算机,能量传输、电信和运输业等,这种现象更是如此。
随着产品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高,建立“事实标准”的生产商将会进一步考虑推进“事实标准”向正式标准尤其国际标准的转化,以便巩固其在技术领域长久的优势地位。而此时,生产商的目标很明确:向正式标准转变中,获取对自己最有利的条件,这包括知识产权许可费的使用,控制生产权、经销权等等。即便它已经不再是销售该产品唯一厂商,即便其许可费比在“事实标准”阶段还低,但因为技术被纳入正式标准后市场份额显著增长,最终的许可费用增长将弥补一切表面上的损失。此外,转化为正式标准尤其国际标准后,企业研发的技术被全世界范围公开接纳,对于企业来说,将会因此获得震撼的公开宜传效果。这类“事实标准”经过了市场的验证,其提供的技术解决方案功能稳定且未市场接纳,自然也易获得制定正式标准的标准化组织的青睐。
从标准中知识产权在现实中起源可以看出,这类纳入了知识产权的“事实标准”乃至最终有可能转化为的国际标准,并不是企业刻意将技术硬塞人标准的简单“撮合”,更不是曾经一再提及的“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的发展模式体现,只是在知识产业中,企业在争取产品在市场中高占有率的竞争中,获得胜利并赢得领先地位的重要表现形式。
标准与知识产权结合的新特点
在高新技术产业尤其网络型产业快速的发展,技术在商品化和产业化过程中面临新的挑战,而标准中的知识产权问题也相应呈现新的特点。
其一,单纯通过标准中知识产权许可费用的收取,获得利益回报的吸引力在不断下降,将创新技术积极贡献给标准制定组织并获取随后技术商品化和产业化的效益彰显重要。
网络型产业中,标准的技术集成性和系统性不断增强,产品所需的技术质量进一步提高而数量更是惊人的增长,对其他技术的配套性要求也在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建立符合产品标准的生产流水线造价昂贵,对于企业来说是巨大的风险投资。此外,知识产业是根植于智力成果的创造,这种无形资产如果不及时投入商品化和产业化,其经济价值几乎迅速消失殆尽,因为技术更新速度在这个领域远远比传统产业要快的多。
因此,基于上述的一些原因,产业界对技术生命周期与标准研制周期的同步性提出了迫切的需求,甚至出现“兵马未动,‘标准’先行”的现象,这些都是产业界在市场竞争中,为了推进创新技术迅速商品化和产业化,降低研发成果转化现实生产力风险,从而通过标准实施后产业链后续环节各项产品的出现,获取其商业价值的一种应对策略,是其为了打开产业链的“第一环节”而作出的积极行为,并不是急于获取标准中知识产权的收益而纷纷将自己受知识产权保护的技术通过各种手段放人标准中,后者是一种短视行为。
其二,产业界以强劲势头推动开放标准的发展,成为近些年来探索如何协调创新技术、知识产权和标准三者关系的重要举措。开放标准在信息产业界并非全新的观念,但是成为产业界呼声最高的倡导理念却是崭新的现象。
相对于私有标准来说,开放标准在处理知识产权问题上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反对通过知识产权获得标准中技术的垄断权,强调其中涉及的知识产权不应影响标准正常的制定和顺利实施,从而提供一个开放的公共创新平台,大幅度提高互操作性,使得后来者与先到者享有同等的创新机会,来创造和实现自己的商业价值。
产业界逐渐认识到,开放标准,尤其对于涉及支持互操作性的技术基础结构的标准,比私有标准更能使得现有技术可以集成为基础设施和公共平台,拓展其技术有限作用,显著提高信息技术互联互操作能力,并促进知识体现其强大的商业价值。
对我国的基本借鉴原则
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在采用的国际标准中首次出现了涉及知识产权的问题,但至今为止涉及的数量也不是很多,而且当时国际规则也不尽完善,国内标准制定组织在制定实施中很少给予特别的强调,这些标准的实施并没有引起国内的关注。随后我国陆续推出的大唐TD-SCDMA,数字音视频AVS,WAPI,闪联以及EVD标准等逐渐激起人们高度关注。
当前,我们国家正在大力倡导自主创新,并建立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的综合创新体系,以提升我国的国力、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技术创新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过程中,标准是重要的桥梁和纽带。鉴于对标准中知识产权起源、当今发展特点的分析,笔者仅就这一角度的研究思考,提出一些基本观点:
尊重市场规律,标准与知识产权结合不应提早打上固定模式的烙印
标准与知识产权的结合在中国是一新事物,很多基本规律尚不清楚,尤其在产业发展中二者的结合究竟以哪种或哪几种方式更能适应中国现阶段的国情,更需要在实践中摸索井获得验证。即便在国外,二者的结合也是最近这些年出现,主要发达国家也在纷纷探讨如何解决标准中知识产权牵涉的复杂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笔者认为现阶段不应过早将二者结合总结规律或者模式,这将会严重制约这一新事物在初期阶段有可能的多元化本土化发展潜能。对于一度提及的“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AVS标准“一元专利池”的解决模式,闪联标准中商标的纳入等等,都应本着兼容并储的态度来看待,而不应采用“拿来主义”指导产业的发展。
如上述起源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标准与知识产权的结合始终围绕着产品在市场占有率的不断提高而逐步形成,并随着知识产业的新特点的出现而服务于技术商品化和产业化的发展,这就意味着,在看待和处理标准与知识产权结合的问题上,首先应充分尊重市场规律,无视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企图以硬性规定来“撮合”二者结合,制定的标准即便涉及的受知识产权保护的技术再多,也面临着无法商用,无法获得现实利益的尴尬局面,这种情况下,标准中的知识产权也仅仅只有法律上的意义,没有任何现实意义。
技术创新和设计创意的双重驱动能为社会创造更高效的生产力,为消费者带来更便捷的用户体验。“短时间内,触控、语音识别等技术需要做到更精确的反馈。未来,虚拟现实、读心术等技术可能得到广泛应用,为工业设计带来无穷的想象空间。”
设计创新体现差异化优势
设计创新是体现产品差异化和满足用户需求的必由之路。以笔记本电脑为例,其设计理念不断趋向轻薄、便携。“但这并不意味着消费者对性能要求的妥协,他们希望能将轻薄便携的设计与良好的性能体验结合起来。”王勤表示,“目前很多学生用户喜欢超极本,但目前超极本存在游戏性能不强、应用体验不佳等问题,使其难以真正进入主流市场。”
针对这些问题,海尔在产品设计时采用镁铝金属材质,通过优化结构布局以及对主板等核心部件的多次设计与改良,最终让7G-5s具备了满足运行大型网络游戏的基本要求。7G-5s将强悍性能与超极本的轻薄机身完美地结合起来,成为当前超极本中游戏测试性能最强悍的产品。
各种便携式移动终端的兴起为产品的工业设计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王勤认为,针对不同的终端产品,在设计时必须考虑其使用人群和使用场景。对于移动式终端(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和非移动终端(一体机、云电视等)来说,产品设计必须结合用户群和应用场景这两个要素,这一点在产品的设计过程中至关重要。
让创意落地
技术的创新与更迭需要设计者理解、消化和吸收并最终实现优秀的设计。王勤认为,层出不断的新技术对设计的影响是持续和深入的。设计师需要紧跟潮流,不断学习和理解新技术,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设计创意与技术的最佳结合点,这样才能实现设计的创新,扩展设计发挥的空间。
首先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本质上发生了变化吗?从整个商业的出发点来说,不管互联网时代怎么变化,商业的本质并没有改变,顾客还是哪些顾客,司机还是哪些司机,需求还是哪些需求,只是给做了重组和优化,不管是优步还是滴滴改变的只是商业的思想和方法,本质上商业还是以满足社会需求以获得社会价值,经营者通过满足某个或者某类社会价值来获得利润。
所以在互联网时代,我们还是需要从社会需求出发去构建商业价值链,通过链接社会资源进行品牌化的融合,创造新的社会价值来满足社会需求。而不是需要我们去创新需求,创造客户,以及组建团队,这些统统都不用,你只需要把互联网产品及技术开发好,让原本就有的资源或者没有被高效利用的资源和需求,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影响下,使它变得频次更高,效率更高,价值更高。对于平台来说,你可以没有品牌,也可以没有顾客,也可以没有司机,但是只要社会上本身就有就行,你给它进行变奏,让传统的商业具有互联网的节奏,能够迎合社会的需求。这样就很好了。
因为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本质并没有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成功的互联网创业项目或者具有互联网思维的产品,并不是需要去发现新的需求,开发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产品,我们只要在传统的商业基础上,进行互联网升级,在原有的市场认知和公共品牌基础上进行创新和链接,既可以创造无穷的魅力。比如说三只松鼠,能够成为互联网坚果领导品牌,不是因为三只松鼠创新了需求和产品,而是三只松鼠顺应了坚果零食的市场大趋势,在名称上利用了松鼠爱吃坚果的天然认知,使消费者认为三只松鼠做坚果更专业,这些认知是本来就存在的,只不过企业进行了品牌化的嫁接,加上卓越的互联网技术使得三只松鼠这个品牌很快就在互联网上脱引而出。传统企业其实也可以更好地利用互联网思维去开发产品, 比如说烟草市场这两年比较火的贵州中烟出品的国酒香香烟,其实就是一款具有互联网思维和精神的产品,它能够获得市场的关注并在高档烟价格整体下滑的市场中保持溢价销售,关键在于其产品开发的成功。从技术上国酒香的技术很多其他香烟都已经有了,但是在设计理念上国酒香嫁接了国酒茅台这个庞大的公共品牌资源,而且对接了庞大的茅台酒忠实消费者人群,可以说这样的创新,本身认知上不需要再教育,从人群上也不需要在开发,现成的认知和现成的消费人群,为国酒香品类跨界开发,成功嫁接了市场,而且从中国人想来烟酒不分家,所以市场很容易就被认知和认可。
从几位资深总编的“大话”中,我们或许可以寻找到答案。
新市场商机何在
李树:今天的主题是“新市场,新应用,新模式”。在座的几位都来自于不同领域,《中国计算机报》一直关注IT行业的变化,《中国电子报》一直跟踪基础电子、家庭应用领域的变化,《通信产业报》跟踪的是通信领域,而赛迪顾问则是专注于行业咨询。如果从新市场开始谈起,从IT的角度讲,我个人看好云计算领域。几位如何看待今年市场的发展,以及这些新市场未来的前景?
张涛:云计算是一个从政府到用户都非常受关注的话题。但从行业革新的角度来看,物联网的创新性和市场规模,应该说比云计算更加值得期待。今天上午的开幕讲话中曾提到,我国对物联网产业的期望很高。今年的11月份,我们进行了针对电子、通信、应用领域的调查,还扩展到云计算的各个平台。根据这些调查,希望测算出当前互联网的边界在哪里,产业规模如何。最后得出的结果让我们很吃惊,因为互联网产业的规模在2010年接近2000亿美元。其成长性如果加上未来的云计算因素,将对对中国经济形成巨大的拉动力,我更加看好这个市场。
辛鹏骏:云计算是一个服务,但从更广泛的意义来看云计算对产业的影响,通信依旧是焦点。云计算投影到通信行业后,其热点主要有三个:一个是3G,一个是宽带,一个是移动互联网。3G和宽带一定是热点,因为它们是基于计算需求落地的通信载体。中国3G自牌照发放至今已进入第三年了,我们预计,未来它的用户量增长可能会达到每月800万左右。而宽带用户量的增长现在每个月是160万,未来预计会达到260万。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实际上也是3G和智能终端的发展,它完全打破了过去互联网终端的发展模式,而无线带宽的发展和智能终端的发展,都会因为移动互联网而释放出来。
刘东:云计算也好,物联网也好,我觉得概念很多。比如云计算,其实落实到产业中就是应用服务,不管通过什么渠道、什么载体,最后都是为了满足消费者和用户需求。而不断增长的个性化的需求,不管是通过什么渠道,都是为了实现服务的共享。比如云计算投射到信息家电这个行业,不管是我们去谈云电视、互联网电视或是3G电视,都要有应用的价值才能被大众所接纳。但是现在,我觉得在实际应用层面,我们还欠缺很多。
概念热,还是市场热
李树: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会这么火?我发现目前的新兴产业,都可以和这三个概念挂钩,而这三个概念基本涵盖了所有的领域。比如,移动互联网一定是基于云平台、云服务的。而物联网发展到一定阶段,没有云计算的平台的支撑,也很难运作下去。现在,大家在推产品概念的时候,也渐渐习惯于把云计算和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往上套,就像当年纳米概念的风靡一时一样。
张涛:我其实很反对这样做。大家关注新技术的根本原因是,它能够让传统的产业找到新的出路。 新技术改变了人和人的交流方式、物与物的交流方式、人和物的交流方式,它们让很多应用成为可能。所以,真正的云技术是可以将人们带入一个新市场的技术。传统的互联网实现了人和人之间的管理和交流,物联网则将互联网扩展到人和物的交流,它可以为传统产业扩充更多的市场机会。所谓新技术、新应用,是要能够将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结合起来的东西。前天,我去上海和大家一起探讨如何应用物联网技术服务于旅游业,但如果只是做数字导游、数字展示等,这些技术在没有物联网概念时就很成熟了,但如果可以做到游客身份分析,把一些对游客有价值的信息推送给相关游客,这才是有价值的物联网技术,这才是新市场的价值所在。
刘东:如何在这些概念之下,实现产业架构的重构才是最关键的问题。但我觉得,中国的企业能够做到这一点的还不多,一些核心技术依旧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信息产业是战略性、基础性产业,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关系到整个民生,这一块必须要重视。
辛鹏骏:我觉得概念热也是有它的理由的。至少有两个驱动力:一个是用户应用的驱动力,一个是技术能力的释放。应用驱动力的核心是企业用户的需求和个人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技术能力释放的驱动力则有两个重要的特征:一个是云计算技术的释放,一个是智慧通信。让云计算技术释放的因素是带宽在变大,3G、4G和无线的带宽都在增长,随之让终端智能手机的应用可以变得更丰富,而有应用自然会形成一个市场。
探索创新模式
李树:今天的几位嘉宾都谈到了应用,而且谈到了应用创新。云计算、物联网是基于互联网的,市场的发展趋势也非常明显。但是,这个市场当前却在发生一个变化,它不再完全由技术所主导。一些企业通过应用创新和模式创新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也把市场做大做强了。对中国企业而言,应用创新似乎也是一个伴随挑战的机遇。对此,几位有什么看法?
刘东:对此,我稍微有一点不同的意见。我认为,不管是商业模式的创新,还是什么模式创新,后面必须有强大的技术支撑,没有技术支撑,就不可能去定义一个产品。你不能定义一个产品,就不可能发展这个产品,你永远找不到的市场制高点。苹果也好,英特尔也好,在它们的产品背后如果没有强大的技术支撑,根本提供不出优秀的东西。按照技术创新的思路走,企业才能掌握产业的核心。
李树:云计算给大家带来的最大的好处就是创新的机会。我们该如何创新值得思考。过去,我们走的是引进、消化、吸收的创新路线,这种创新可能会存在一些问题,因为我们没有掌握核心的技术,创新的竞争力并不强。由于竞争力不强,或根本没有核心竞争力,这种创新模式就比较容易被复制,特别是在中国这样的市场环境中。
辛鹏骏:我认为应用创新很重要。创新的能力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服务模式,一个是技术的服务模式。过程刘总讲了,技术支撑是非常重要的。技术是很重要,但是技术却不是主导。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移动互联网的崭新应用,成功的商业模式。我们会发现,它们的成功往往并不是执行层面做得好。最近非常流行《乔布斯传》,其中讲到了乔布斯从来不相信市场,而是相信他的直觉。所以,我觉得应用创新对我们来讲,首先创新的大环境非常重要,面对这些新兴产业,国家是否可以提供一个创新的环境,让企业能够创新。而谈到苹果的成功,谈到产品的成功,重要性是什么?自然是应用模式的创新,这是一个企业的思维模式。企业的微观创新环境非常重要,在一些企业中,好的应用可以层出不穷,最终让其取得商业成功,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
李树:刚才提到模式创新,提到了苹果。苹果的模式创新是通过开放式平台实现的,结果几百万人、上千万人给他打工,创造了非常成功的商业模式。其实,国内的企业在模式上也进行了很多创新,更多的是在互联网领域。但我个人感觉成功案例还是非常少,大多数模式都很容易被模仿。部分企业也确实有模仿的习惯,也许是我们走惯了这个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道路。
辛鹏骏:讲到苹果运营商店,我觉得这是一个很经典的运营创新案例。在苹果的模式出现以后,现在的运营商店非常多,但是不是都成功了呢?几乎都是不成功的。搭建一个平台,让更多开发者在上面获益;提供一个通道,让用户更自由地下载客户端。单纯的模仿成功了吗?没有。很多做应用商店的业主都知道,它们所做的是一个鸡肋。可见,互联网中的创新往往不是能够模仿的。
张涛:这个问题正好回答了对模式创新的疑问。企业到底要为用户创造什么样的价值?如果我们回过头来再看,云计算是让我们使用传统的信息技术,用不间断的方式给予革新,为海量用户提供服务,为大量中小企业、中小用户创造价值。
我们再看物联网的商业模式。现在人们在无线城市建设上已经花了很多钱。很多城市急着去打造智慧城市,但是却找不到可以赢利的商业模式。如果解决不好商业模式的问题,巨大的投资又要如何回收?应用要如何去跟用户的需求贴合,以更好的、更经济的方式为用户创造新价值,才是我们应该做的创新。云计算应用产生了SaaS、PaaS、IaaS这些新模式,物联网的发展也要考虑这个问题,比如引入信息分析、预测和控制的机制,提供一种新的创新模式。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可以兑现它的商业价值。我们需要让商业模式创新不再是一个模仿性的、空洞的概念。
李树:目前,我国的云计算建设遇到了一些问题,也出现一些重复建设问题。在这方面,我有一些不一样的想法。刚才几位专家都提到云计算未来就像水、电,媒气一样,要按需收费。随时想要,随时可以用。但起码,我要把水管和煤气管道接到家里。如果没有云平台,拿什么嫁接那么多PaaS,SaaS服务?反过来说,如果没有这些服务,搭建这个平台有什么意义呢?这个时候国家既然推动这个行业向前发展,肯定需要找到一个“蛋”。国家可能没有办法一下子解决“蛋”的问题,就要先把“鸡”的问题解决了。
我们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把云平台搭起来,这样就会有很多让应用、服务创新、发展的机会。今天上午,领导提出一些要求,把信息流和能源流结合起来。考虑到地方一些产业的特点,包括地方的能源不充足,能源存在紧缺问题,这些都需要加强。我个人比较理解个别地方政府目前大力度建设云计算中心的做法。
2012年8月23日, “技术维新 预见未来”2012 IBM软件技术峰会在国际饭店会议中心召开。此次会议规模盛大,IBM全球最顶级科学家悉数到场。IBM在会上分享了移动应用、云计算、大数据、敏捷开发的技术创新趋势,详细阐述了信息化技术革新对于人与人、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之间带来的商业变革。那么IBM如何通过技术,在整体经济下行的当下为企业提供转型和持续增长的服务?《新智囊》就此采访了IBM全球副总裁兼IBM中国开发中心总经理王阳博士。
技术正在创造未来
《新智囊》:从之前的全球CEO调查到此次软件技术峰会,技术创新并推动企业转型变革以及持续发展,成为了IBM的主要议题。您怎么看目前的技术发展和对企业未来的影响?
王阳:IBM CEO罗睿兰女士履新时宣布:我们已经进入到一个新计算时代。在这个时代,任何事物都可以是应用程序;任何人都可以是开发人员;任何人都可以访问信息;任何时候可随时交易或交互……这不仅仅是因为技术的革新和技术的变化,同时也是因为每个公司都在用新的技术来支持或者驱动新的业务模式,用这种信息做出更多的商业决定。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应用移动方法实施移动的应用,这种应用也改变了整个开发的过程。IBM希望和客户、开发者等等集合在一起,讨论现在和未来行业中重要的问题。
通常来看,每7-10年都会在技术上发生一些根本性的变化,这也就意味着消费者和公司开始用新的技术发展业务,而谁抓住了这个机会谁就会在未来更有机会。移动应用、云计算、大数据和敏捷开发为世界带来了这一轮的信息技术浪潮,越来越纷繁复杂的IT环境不仅让世界经历着巨大的变革,也引领着社会的进步并推动着商业模式的变革,为越来越多的企业带来了新的挑战与商机。作为将技术创新与商业发展紧密融合的行业推动者,IBM软件集团承载着对信息技术的革新,并致力于根据产业和企业发展需求,为企业提供更多前沿且高效的技术支持,从而加速企业在获得更高商业价值的同时实现智慧成长。
技术要服务于业务
《新智囊》:大家认同的一个说法是:企业要用“未来的视角做今天的选择”。IBM所预见的企业未来是什么样的?企业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挑战?
王阳:“不确定性”一定是伴随着整个企业的未来发展。谁也不知道经济下行的趋势什么时候能够改变,谁也不知道再下一个新技术是什么?能够带来怎样的新变革?但如何抓住企业的核心本质,比如从客户需求出发,如何立足当下,比如用系统和创新的原则把握最前沿的技术为我所用,都是企业自己可以选择和实践的。
《新智囊》:IBM提出了技术推动企业商业变革和飞跃发展的观点,并且正在通过移动应用、云计算、大数据和敏捷开发等技术解决方案提供服务,请问IBM具体是如何帮助企业实现业务突破和企业创新转型的?
王阳:移动应用打破了时空的界限,改变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维度。借助移动应用,企业不但可以提高易用性,还可覆盖更多用户,借力持续交付、集成开发和运营原则以及SOA原则设计移动应用,实现以用户体验为主导的产品质量控制和早期生命周期分析。而云计算不仅简化了企业原有IT基础设施的复杂度,提升了企业IT基础架构标准化与规范化,更让企业享受到随需应用及低成本的计算资源,从而激发企业获取更高商业价值。此外,互联互通的交流和社会化应用的兴起,使得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奔涌而至,对海量数据的智慧分析洞察,不仅可以帮助企业优化业务流程,还可以驱动企业迅速准确地采取决策和付诸行动,从而挖掘更多商业机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而敏捷开发则凭借其独有的以人为核心、迭代、循序渐进的开发方式,重新定义了高效的人员协作模式,优化了软件开发者的工作平台,以更节约的成本加快了企业软件交付速度,全面加速了社会的变革与进步。
《新智囊》:具体操作和服务是怎样的?
王阳:在拥抱互联经济的时代,只有全方位部署并灵活运用移动应用、云计算、大数据和敏捷开发等创新技术,企业才得以更充分地建立员工、企业和合作伙伴之间的紧密关系,通过有效利用资源和信息准确获取市场商机和洞察,从而快速采取行动,推进企业在新商业模式运营下实现最佳收益和智慧成长。
比如,当我们谈云计算的时候,不仅仅只是谈及大数据方面,我们要更多地关注于这样一些数据是否能够帮助我们生成新的视角和观点,来进行另外的应用。比如我们可以在开发阶段收集一些数据,帮助我们去了解,这是否是一个好的项目,好的项目的要素有哪些。也可以通过在网上流量的监测,帮助我们减少流量上的拥挤,帮我们改善这个系统。也就是说,信息、数据的分析是为了企业做洞察和商业决策用的。
我们讲大数据的时候,也并不是老跟人讲Hadoop这样的技术。而是讲这样的平台怎么做流计算,怎么挖掘出它的洞察,挖掘出它的知识,帮助用户去快速地做商业决策,如果讲到这层,我们非常骄傲的一点是,IBM跟别的厂家所讲的东西有很大的区别。比如我们会在流计算上花很多精力,这些数据会向不同的地方流,流的同时我就能抓到它的洞察,根据这个洞察来进行判断和决策。
第一代网站建设技术
信息的组织、管理基于文件系统,基于HTML 的文档,站点工作人员手工书写网页,手工维护文档间的关系。
优点:性能好,对硬件平台要求低,只需上传工具就可实现对远程服务器上内容的更新。
缺点:不利于大量信息的管理与使用,文档一致性难以保证。文档、数据难以有效组织,难以维护。站点改版工作量巨大,对信息量较大的站点基本上不可能进行改版。
这种信息方式出现较早,现阶段主要用于个人主页和小型站点。
采用“第一代网站建设技术”制作出来的企业网站,由于更新以及修改网站内容均需专业人员,维护麻烦,网站修改以及增加网页均需支付费用,导致企业经常不更新其网站内容,还给外界造成企业已经“不行了”的错觉。所以,基本上现在大多数不具备专业人员的企业已不采用。
第二代网站建设技术
第二代网站建设技术是指在第一代网站建设技术基础上,针对网站的某一个功能采用一些数据库管理模块(如新闻、产品等),网站的后台对这些个别的功能模块进行管理。文档内容存储和管理基于数据库系统。站点管理维护人员只更新数据库中数据。当Web 服务器接到浏览器请求后,执行CGI 或ISAPI 程序(如Perl、ASP、PHP、JSP 等),根据程序调用的模版和数据库中内容,动态生成HTML 页面。其他页面还采用HTML静态页面,所以我们叫他“半动态”模式。
优点:站点内容易于管理和维护,实时性强,经常变化的内容容易更新。
缺点:网站仍然不是全动态的,如增加或更改一个栏目,哪怕是一个栏目的名称,都会比较困难,需要技术人员参与;各种互动功能比较弱。另外,不能进行整个站点的全文检索。
目前使用该类型方案的站点很多,但绝大多数要不断扩建或重建,增加重复投资。
第三代网站建设技术:全动态站点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