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安全管理体系优化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露天矿山;危险因素;安全管理体系;构建方式
中图分类号: TU714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由于露天矿山危险因素众多,因此,分析露天采矿中存在的众多危险因素,并从方法、制度上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这是保证露天采矿作业安全和有效的必由之路。
二、露天矿山危险因素分析
1、危险因素的概念及分类
危险因素是指能对人造成伤亡,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坏或影响人的身体健康而导致疾病,对物造成慢性损坏的因素(危险因素具有突发性和瞬间作用)。危险因素分为三种类型:(一)实质危险因素。(二)道德危险因素。(三)心理危险因素。
2、露天矿山危险因素
露天矿山危险因素是指可能诱发露天矿山突发性事故发生的危险因素。影响露天矿山安全的危险因素众多且复杂,本文结合保险行业的危险因素分析,将露天矿山的危险因素分为三大类:露天矿山实质危险因素、露天矿山道德危险因素、露天矿山心理危险因素。这三大类危险因素共同作用影响着露天矿山突发事故的发生。
(一)露天矿山实质危险因素
露天矿山实质危险因素是导致露天矿山突发性事故发生或促使事故扩大化的物质性条件,主要包括矿山的基础设施设备及开采、防护的相关技术决策手段等因素。
(二)露天矿山道德危险因素
露天矿山道德危险因素主要是指由于部分矿山高层管理者的道德素质水平低下,急功近利,只抓经济效益而无视从业人员的人身安全,安全投入保障不足,导致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的事故影响因素。
(三)露天矿山心理危险因素
露天矿山心理危险因素主要是指矿山中低层管理者及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意识薄弱,存在心理安全区,侥幸心理严重且技术水平有限,无视或忽视安全生产法规及管理,进行违章作业等导致矿山事故发生。
三、危险因素控制的方法
1、采矿技术控制,即采取技术措施对固有危险源进行控制。主要采用的技术控制方法有: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危险源屏蔽、坚固防护设施、不靠近危险源、消除薄弱环节、闭锁危险触发、冗余技术、替代操作、警告警示、个人防护等。露天采场应根据危险源的性质、存在状态及企业能够采用的技术、物力、财力与人力,有选择地采用以上技术措施来达到消除、控制、防护或转移危险源的目的。
2、人的行为控制,即控制人为失误,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对危险源的触发作用。人为失误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指挥错误,操作失误,错误判断或缺乏判断,粗心大意,懒散,厌烦,紧张,疲劳,疾病或生理缺陷,不正确地使用防护用品或防护装置等。人行为控制首先要加强教育培训,做到人的安全化;其次要实现操作安全化,制定合理的安全操作规程及作业指导书,做到岗位操作安全化。
3、现场管理控制。危险源的管理控制是防止事故发生的关键。管理控制措施包括完善与落实安全制度、安全组织机构、作业人员的安全态度与技术水平、事故应急预案的制定与应急演习等。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危险源进行管理控制:
(一)建立健全危险源管理的规章制度。危险源辨识后,在对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包括危险源重点控制实施细则、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安全操作规程、作业人员培训考核制度、班一前会制度、交接班制度、检查制度、日常管理制度、信息反馈制度、考核奖惩制度、危险作业审批制度、事故应急措施等。
(二)明确责任,定期检查。对露天开采中的各个系统的危险源管理指定负责人,并明确他们应负的具体责任。特别要明确各工区、车间对划定的危险源定期检查的责任,包括作业人员每天自查、车间及工区定期检查、企业领导的不定期督查等。
四、露天矿山安全管理体系构建方式
本文将矿山安全管理体系划分为三类子体系(实质安全管理体系、道德安全管理体系、心理安全管理体系)来对三类危险因素进行系统的优化。在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中一定要强化露天矿山安全文化建设。通过子体系的建设和安全文化的贯穿来构建露天矿山安全管理体系,如图1。
图1露天矿山安全管理体系框架图
1、实质安全管理体系
实质安全管理体系是针对露天矿山实质危险因素进行优化的。实质安全管理体系是通过对边坡失稳事故等六类突发性事故影响因素优化而建立的。通过对六类事故的实质危险因素分析,结合不同事故的不同特点分别建立边坡安全管理体系、爆破安全管理体系、尾矿库安全管理体系、运输安全管理体系、电气安全管理体系、其他安全管理体系六类安全管理体系。这六类安全管理体系共同形成了实质安全管理体系。
2、道德安全管理体系
道德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是通过优化道德危险因素来实现的,主要针对矿山的高层管理者,主要包括提高高层矿山管理者的思想觉悟及道德水准、消除高层管理者的不安全心理、保障安全投入等。
2、心理安全管理体系
心理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是针对中低层管理者及从业人员而言的,主要包括消除中低层管理者及从业人员的不安全心理、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及素质等。
4、安全文化建设
安全文化建设也属于安全管理体系构建的一部分,是建立在良好的安全管理之上的,贯穿和作用于整个管理体系。良好的安全文化建设是提升管理职能的重要举措。安全文化建设是在正确的指导思想下,结合完善的理论体系及基本要素来得以实现的。通过露天矿山安全文化的建设可以优化管理体系,实现员工从不得不服从安全管理到自觉服从安全管理的转变,从而为矿山提供良好安全生产氛围,进一步提高管理者及从业人员的整体安全意识。
五、构建安全检查制度
安全管理制度需要明确检查时间、内容、频率,检查人及其职责。依据检查类型不同,安全检查制度应包括巡回安全检查制度、例行检查制度、专业检查制度和综合检查制度。
1、安全检查频率
根据检查时间不同,可以分为日常检查、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检查。
(一)日常检查。员工每班操作前要进行仔细检查;工作时,每隔一段时间要对所操作的设备进行一次检查;在交接班过程中,根据岗位分工对相关设备和系统进行一次检查。
(二)定期检查。即公司、厂级、车间等按规定的时间对所管辖的设备和系统进行的检查。一般说来,公司每半年检查一次,厂级每季度检查一次,车间每月检查一次。
(三)不定期检查。即根据设备或系统存在的问题,在原规定的时间外相应增加的对管辖设备和系统进行的检查。
2、安全检查中人员职责
(一)领导干部的职责。公司、厂级、车间领导负责组织各级安全检查,督察安全检查工作的落实。发现不安全隐患,应及时定整改方案、定整改负责人、定完成整改的时间限期,应督促整改,解决问题,评价检查方法。
(二)工人的职责。要在班前、工作时间内,对所操作的设备、工作环境进行安全检查,认真进行交接班安全检查,并做好岗位日常检查记录,发现问题应及时报告有关领导。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露天矿山作业中,降低作业中风险因素的办法为构建有效可行的安全管理体系,同时,建立一套有效的安全检查制度,并认真的执行,以提高露天矿山安全作业的水准。
【参考文献】
[1]郭茹.金属非金属露天矿山安全标准化考核体系设计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48.
[2]张军.露天铜矿安全评价系统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2.14.
[3]郭进.金堆城露天矿安全评价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33.
关键词:煤矿安全;健康持续发展;责任体系建设;瓦斯综合治理;矿井防治水体系
煤矿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是构建煤矿安全综合管理的重要路径。因此,在整个安全管理制度建设中,要突出质量建设、安全体系、人才资源、规范管理等的应用,促进煤矿企业健康发展,进而实现煤矿整体效益的全面提升。
1构建规范化的责任管理体系
(1)强化行政领导责任。在矿井建设综合管理中,要围绕煤矿综合管理需求,在建立安全责任管理方面,首先要强化领导行政工作人员的主体责任;其中,建立企业各级主要负责人的安全生产第一责任制度,行政领导对煤矿企业的综合发展全面负责,作为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者,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职责。在具体管理过程中,要突出在管理层执行制度方面的完善,突出在责任管理体制上责任的量化、细化等,作为一项具体化的管理职能,形成责任分工明确,管理到位的责任管理模式[1-3]。(2)强化安全责任制教育。在矿井建设安全管理责任制度中,要形成安全责任教育的具体化运用,全面细化安全责任管理,并在实现本单位安全生产责任的基础上,促进每一个员工尽职尽责管理。因此,要形成系统化的安全责任管理教育模式,采取多种模式的安全教育,通过微信平台、信息化建设、网络宣传等方式,形成对煤矿综合管理的整体规划,尤其是在安全文化教育氛围形成中,构建“安全第一”的管理理念,尤其是在职工安全理念、安全操作、安全流程等方面,要形成规范化的管理效果。
2加强瓦斯综合治理
(1)形成综合管理原则。在瓦斯控制的安全管理体系中,主要是采取“先抽后采”的原则,在严格控制基础工作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瓦斯抽放管理队伍,在煤层抽放的综合管理中,形成预防等方式,整体上严格控制。完善并严格落实瓦斯抽放技术措施,做到不抽不采,措施不落实不采。(2)全面加强现场管理。在现场管理中,要全面确保瓦斯抽放的精准时间,主要围绕抽放率、抽放量等指标进行严格细化,结合规范化的管理,在进行班组综合化管理的基础上,加强煤矿通风管理的能力组织,全面确保用风地点配备相对足够的风量,要坚决杜绝瓦斯超量操作的方式。同时,要对瓦斯集聚现象进行有效处理,在确保通风顺畅的情况下,保证安全系数的全面提升;在综合管理方面,要建立相应的防突管理机构,在配备相应素质较高的施工队伍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在检查有出现过动力现象的矿井,要派专人负责,加强现场管理,实现“四位一体”的规范化处理,将“防突”措施严格落实到位。这样可以形成瓦斯地质预报及矿井瓦斯地质图编绘的制度化、经常化等,进而形成科学有效地统计方式[4]。(3)全面完善监测监控系统。按照《煤矿安全规程》和瓦斯综合治理要求,配齐各种瓦斯监测监控系统。高突和高瓦斯矿井要建立瓦斯抽放系统,装备安全监控系统,全面落实“一通三防”四项装备措施,健全和完善瓦斯防治装备和安全设施。
3优化防治水措施
(1)明确相应责任。在细化每个责任的基础上,要构建煤矿水害防治第一责任的意识,在形成总工程师主体负责的过程中,形成相应的规章制度,配备相应的专业技术人才。同时,掌握矿井地质资源、水资源、水域区域地质灾害等类型,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并从多个角度进行落实。(2)加强综合性管理。强化管理,完善并落实管理制度和“查、堵、疏排、截、探、防、躲”等措施,保证水害防治工作扎实有效且安全可靠,尤其是在建立综合管理过程中,要加强不同程序之间的衔接,做好全面管理工作。
4制定开采的有效方式
4.1注重煤矿井下安全管理
在安全管理路径中,最主要的是要加强井下开采技术提升。首先是强调安全开采的运用,在优化开采工艺的基础上,结合煤矿企业综合设备实施,采取规划性强的开采技术,在整个方案实施中,对勘测仪器及技术等要素,形成有序性和安全性的优化;在巷道布置过程中,要形成简单、实用、安全的方式,对于不同方案结合煤矿地质条件和赋存条件进行技术交流,形成技术方案和开采方案的有机结合,既可提升开采安全技能,又能减少浪费;在提升安全综合功能的基础上,形成多元化的技术应用,起到更好地科学效果。
4.2推动综合效能提升
在责任管理过程中,最主要的是要建立安全责任管理体系,从安全制度完善的角度出发,针对当前煤矿企业综合管理效能,做好责任细化工作。在煤矿企业建立相应的责任落实处理机制,层层进行安全管理,在确定每个领导层人员及工作人员责任的基础上,形成明确分工,搭建一个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保证煤矿安全管理落到实处。同时,加强采矿工作人员的灵活度培养,为一些煤炭专业高校提供一些资金和政策方面的支持,并与高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在丰富煤矿企业自身岗位与综合素养的同时,为煤矿专业人才的数量与质量提供可靠保障。
4.3加强矿井机电设备的规范化管理
在机电设备综合管理过程中,侧重在矿井相关设备,如提升机、主通风机、电器防爆、矿井供电等环节的安全管理,从而有效确保整个安全运行的落地生效。同时,要构建规范化的安全生产制度化管理模式,在进行生产设备常规化检修的基础上,加强对保护装置等设施的管理,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全面提升机电设备系统水平的整体提升。在建立完善的矿井安全管理机制上,重点在加强工程开工及巷到布置、技术改造等,形成对综采面初放、收尾、搬家、安装等地质条件相对薄弱的环节,安排专门人员管理;在加强班组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上,增强安全专项费用与瓦斯控制专项资金管理,侧重于提升瓦斯控制与矿井设备的综合水平,并建立现代化的财务管理机制,以有效提升和改善资金利用率,切实提升安全保障能力[5]。
5结语
在煤矿安全管理体系完善中,要注重安全教育意识的全面培育,在结合当前各项工作需求基础上,建立严密、规范、有序的管理方式,加强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对于提升煤矿企业的综合效能都将有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荀国.建立安全长效机制打造本质安全型矿井[J].神华科技,2010,8(2):13-15.
从现阶段中小学安全管理的方式看,尚没有形成全面、规范、系统的安全管理体系。校园安全事故,多是在事故发生之后进行弥补,少有从根本上预防事故发生。部分学校对校园安全工作不够重视,只是应付上级检查,而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应试教育上。有些学校对校园安全比较重视,但缺少一套适合有效的事故预防管理方法。我国至今还没有专门的校园安全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从学生方面分析,导致悲剧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的青少年欠缺安全防卫知识、安全意识和安全习惯,自我保护能力差。因此,对少年儿童进行安全教育、建设校园安全文化的任务相当紧迫和重要。与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OSHMS)比较,我国学校现行管理方式存在的问题包括:问题纠正多,检查多,预防性措施少;有效的管理措施缺乏继承性;危险有害因素识别不系统,不全面,没有形成制度化;学习安全管理制度和文件缺乏定期的评审和持续改进;重视伤害事故,忽视健康影响与教师职业病伤害。
2“安全学校”管理体系的系统化模式
建设“安全学校”是指在实现学校基本教育功能的基础上,在学校的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中纳入有益于安全、环境和健康的管理措施,并持续不断地改进,充分利用学校内外的一切力量,保障学生及教职员工的安全与健康,全面提高师生安全素质的学校。将现代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即OSHMS),又称系统化安全管理体系的管理理念,运用于学校的安全管理之中,用它的策略和方法帮助学校进行安全和健康方面的管理,借以改变目前学校安全管理模式,将系统化的学校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作为学校管理体系的一部分,使学校管理的所有方面都与安全管理体系相结合,
2.1“安全学校”管理体系创建步骤
“安全学校”管理体系创建“可分为五个步骤:计划、组织、实施、评估和改进。
(1)“安全学校”管理体系策划与设计。计划、组织步骤是“安全学校”管理体系的策划与设计阶段。在这个阶段应该拟定“安全学校”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实施程序。
(2)计划。在学校决定实施“安全学校”管理体系后,应成立工作小组,首先由学校初步状况分析(ISR)及初步危害分析(PHA)开始,了解学校的现行情况。初步状况分析(ISR)。通过相关部门颁布的学校适用的安全、健康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与学校现在的执行情况比较,找出创建“安全学校”管理体系应达到的底限。初步危害分析(PHA)。对整个“安全学校”管理体系建设工作进行初步的危害因素分析,根据相关标准、学校的意外统计数字、已经进行的评估和安全检查找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初步找出学校存在的危害。如果学校没有意外统计数字、已经进行的评估报告和安全检查记录,那么在以后工作中,这些部分将是学校工作的重要补充部分。根据初步状况分析(ISR)及初步危害分析(PHA)制定学校的安全、健康工作重点,估计需要的人力、资源投入等。
(3)组织。在这个阶段,工作包括确定“安全学校”管理体系安全方针、职能分析和确定机构、职能分配和制定“安全计划”四个环节。确定“安全学校”管理体系安全方针;职能分析和确定机构;职能分配,即把“安全学校”管理体系中各要素所涉及的职能逐一分配到部门;制定“安全计划”。“安全计划”应该详细列出学校工作中遇到的危害及控制措施、学校内的安全及健康推广活动,“安全学校”体系实施的要点、步骤和程序。
(4)“安全学校”管理体系的运行。“安全学校”管理体系的运行就是执行“安全计划”、实现“安全学校”管理体系的目标、保持“安全学校”管理体系的持续有效和不断优化的过程。体系的有效运行,是依体系的组织结构进行组织协调,实施监督,执行考核,信息反馈,并通过体系审核和管理评审实现的。“安全学校”管理体系的运行涉及组织学校的各个部门,学校应抓住体系设计的要求,按照严密、协调、高效、精简、统一的原则,调整学校的内部机构,并配备能胜任工作的管理人员,同时明确各部门的关系以及协调方式,牢牢抓好体系的运行机制。当体系运行中发现问题,要采取纠正措施体现PDCA的原则。
(5)“安全学校”管理体系的评估和改进。学校对自身“安全学校”管理体系的评估是为了检查与确认体系各要素的实施效果是否按照计划有效实现,它是对体系运行是否达到了规定的目标所作的系统的、独立的检查和评价,是“安全学校”管理体系的一种自我保证手段。在“安全计划”中应该包括这个步骤。管理评审通过年度计划安排,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管理体系评估的重点为:制定方针、目标和管理方案的实施情况;事故调查、处理情况;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落实情况;实施管理体系的资源(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是否合适;体系要素及其文件是否要修订;对体系符合性、有效性的评价等。
2.2“安全学校”管理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
“安全学校”管理体系建设的核心是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这部分工作在制定“安全计划”时应该充分的考虑,因为体系建立后的工作将依据该计划执行。同时,在制定学校的“安全计划”时,应该充分考虑到PDCA的原则,将检查、持续改进的具体行实施步骤,列入计划。“安全学校”管理体系考虑制定“安全计划”时,计划中应该包括6部分内容,分别是:安全政策、安全管理、安全环境、安全教育与培训、安全文化和与社区关系。各部分内容在学校的“安全计划”中应该分别详细的列出实施计划,包括现状分析评估、设立分步目标、实施原则、实施内容措施及最后效果的评价、检讨与计划修订。
3结束语
关键词:危险源控制;质量管理体系;关键控制点分级控制
随着企业管理理论、管理艺术日趋成熟,各种管理方法、管理工具的不断引入并交叉应用,形成鉴戒、拓展、移植应用的新形势和新气象。基于此,为了提升企业经营活动的经济效益、效率、效果,降低运营成本,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和竞争力,陕西中
烟对企业质量、环境以及职业健康安全体系进行了资源整合,建
立了综合管理体系,在建立、优化综合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加强
了体系之间的模式互溶和有益贯通,使得不同体系的优秀管理方法也开始有了实践性、实质性的探索与应用。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国际上兴起的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模式,它与ISO9000和ISO14000等标准规定的管理体系一并被称为后工业化时代的管理方法。而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是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策划的重要要素,直接影响着企业组织的职业健康安全目标、管理方案、运行控制以及监视测量等的实施和运行,所以是将组织的职业健康安全绩效与管理连接起来的重要环节,也是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建立的基础。危险源控制模式,是通过从各活动、区域识别存在或潜在危险源,对这些危险源进行分级制定措施,以达到用有限的时间、精力控制关键。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坚持求真务实、以学促用、学用结合原则,有益借鉴危险源的控制思路来提升质量体系的有效性,选取重要质量体系过程,确定质量体系关键控制点,对其进行分级制定措施,以实现对质量体系的有效管控。具体应用步骤如下:
一、确定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过程
危险源控制模式的第一步是针对员工活动、部门管理的区域识别危险源,对质量体系关键控制点的管控思路也是一样,应先确定涉及的质量体系重要过程,陕西中烟已经按照质量、环境、安全管理体系要求并根据企业实际对过程进行了识别,并在《综合管理体系手册》中进行了描述。
在实际探索应用中,企业所有过程可以归纳为三大过程:领导过程、顾客导向过程、支持过程,领导过程包括“战略规划”、“方针和目标的管理”、“组织机构与职责管理”等,顾客导向过程包括“针对顾客的调研和规划”、“产品设计和开发”、“订单/计划管理”、“采购管理”、“生产过程控制”、“市场营销”;支持过程包括“标准化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基础设施”、“物流管理”、“监视、测量设备管理”等;顾客导向过程是企业管理的主线,领导过程和支持过程起到是一个支撑辅助的作用。
根据以上过程进行了分级识别,确定了168个末端过程需要加以控制,对于卷烟工厂来说,可以根据《综合管理手册》、《部门职责》确定需要重点控制的过程,同时可以考虑即使手册中未体现的质量体系重要活动,也应加入到梳理的范围,原则上手册中确定的归口及主控过程均应进行梳理,将这些过程作为提取质量体系关键控制点的对象。
二、梳理质量体系重要过程的标准化条件
质量体系重要过程梳理完毕后应对这些过程了解、学习,对确定出来的质量体系的重要过程梳理现用的技术标准、管理标准,了解各过程中涉及到的技术要求、管理要求、活动流程等内容。在梳理过程中发现过程存在标准缺失时,应同相关业务骨干进行讨论,必要时制定标准并纳入标准化管理;若梳理过程中发现标准不适宜,则应要求责任部门、标准化管理部门对标准进行修订或废止。例如,在对过程“C05-4-4许可品牌同质化管理”的梳理,涉及到的各层级的管理标准、技术标准有《卷烟品牌合作生产管理程序》、《联营品牌生产管理办法》、《白沙(硬)卷烟技术要求》、《红塔山制梗丝工艺标准》、《红塔山烟支卷制工艺标准》等。
工作实践证明,为了全面保障后续质量体系关键控制点的有效识别,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对这些标准的要求、活动流程等进行详细了解与深入学习,做到条款了然于心,熟记熟诵。
三、质量体系关键控制点的识别与评价
危险源的识别是危险源管理的重要环节,重要危险源识别的遗漏将导致后续控制的方向性错误,质量体系关键控制点的识别也是同样,是要建立在对该过程相对了解的基础上,关键控制点的识别必要时组织各过程业务骨干进行讨论、确定。
为了提升管理的效率和效果,需要对质量体系关键控制点进行分级控制,分级不应太多,设置三个级别控制为宜,对关键控制点的分级评价可根据业务骨干经验判定,也可组织专业管理人员讨论确定,也可制定相应分级规定,评价的方式的选取应结合企业的实际而定。如对过程“C05-4-4许可品牌同质化管理”,结合梳理出管理标准、技术标准要求,识别的关键控制点有5个:①联营品牌产品质量一致性评价;②联营品牌评价存在问题的整改;③联营品牌产品质量的检验;④检验人员持证上岗;⑤联营品牌产品过程质量信息反馈。经评价,序号3、4为一级控制点,优先二级进行控制,序号1、2、5为二级控制点,优先三级进行控制。
四、对关键控制点有效监管应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对质量体系关键控制点所属的过程确定责任归口部门、涉及部门,并落实到部门责任岗位,责任岗位负责组织落实对关键控制点的监控、相关标准的制修订和执行,通过对关键控制点的有效管控来实现提升整个过程的运行绩效。同时规定管理部门、管理岗位监控要求,如:一级关键控制点要求每次质量体系审核、部门季度自查应全面覆盖;二级关键控制点要求每次质量体系审核应抽样,部门季度自查应全面覆盖;三级关键控制点要求部门季度自查年度内至少覆盖一次。通过最终确定后的质量体系关键点及其控制要求应及时传达相关责任岗位。
必要时,对关键控制点制定相应的目标、方案。通过对过程日常运行、监控,发现问题及时下达整改要求,对整改效果进行验证,实现对过程的PDCA循环管理。对于某些难以整改的问题必要时建立课题或管理方案,通过现状调查确定适宜的目标,成立课题攻关小组,进行原因分析,针对主要原因制定相应措施。
附表:延安卷烟厂质量体系过程梳理表(部分)
备注:关键控制点实行分级控制,重要程度依次为:一级(加粗标注)>二级(加下划线标注)>三级(未标注)。一级关键控制点每次质量体系审核、部门季度自查应全面覆盖;二级关键控制点每次质量体系审核应抽样,部门季度自查应全面覆盖;三级关键控制点部门季度自查年度内至少覆盖一次。
参考文献:
【关键词】戴明管理;高校安全;工作创新
管理模式由美国统计学家戴明博士提出的,最早应用于质量管理领域,后来又用于诸多领域,都取得了成功。它从日常实践管理着手,循序渐进的持续改进,不断出现新的起点,没有终点,是一种自我发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管理模式。
1走近戴明(PDCA)管理模式
1.1管理模式的特点
(1)大套中,中套小,环环转动,相互促进。学院是大系统,各二级分院和部门是一个中系统,各教研室、班级及个人均是一个小系统,这样逐级分层,环环扣紧,把整个工作有机地联系起来,相互配合,协调地共同发展。
(2)计划、执行、检查和总结是每一个系统必经的过程,且要求不能中断,日复一日的运行。每一件计划指标,都要有保证措施,一次解决不了的问题,必须转入下一轮解决。这样才能保证计划管理的系统性、全面性和完整性。
(3)PDCA是螺旋式上升和发展的。每一次,都要有所前进和有所提高。
1.2管理模式的运行体系
(1)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四个阶段缺一不可,没有计划目标,工作是盲目的有了计划目标而不执行不实施,就等于没有计划,但不检查,就无从知道干得怎样,没有最后一个阶段,工作成果就无法巩固。
(2)它是一个动态的运动过程,每经过一次管理,就应当提高一步,如此周而复始保持整个计划的系统性、全面性和完整性。
(3)它是一个上升的螺旋体,上一级管理是下一级管理的依据,下一级管理是上一个级管理的组成部分和具体保证,小是大的保证大是小的依据,通过小的不断转动,推动上一级。
2戴明管理模式在校园安全工作中的意义
2.1“P”有利于提高安全工作的系统性
在PDCA管理中,“P”是基础,是第一步。计划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确定“5W1H”,即为什么做、做什么、哪里做、何时做、谁来做以及如何做。对于高校安全管理来说,计划阶段的主要任务即是由保卫处进行调研、分析、评估,经过充分评估和整体规划,将各项政策、工作规划、具体任务条例化,制定出一份摘要式的、简洁的工作手册(在实际运作中,该手册还应适时地进行修改)。必须充分考虑高校安全管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危害进行全方位辨识、科学预测、分析研判。对于可能出现的问题,可通过平时积累的经验来判断,提前采取应对措施,对风险危害及意外的发生要充分做好预警及控制。
2.2“D”有利于提高安全工作的有效性
“D”是PDCA管理的第二步,是整个管理过程的核心,如果只制定完美的计划,而不采取实际行动,那么再美好的目标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当前,安全管理工作存在重政策制定轻政策执行、政策执行力不足等问题,其原因在于“雷声大,雨点小”,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发生了这样或那样的偏差。
2.3“C”有利于提高安全工作的协调性
在整个管理过程中,“C”虽然是第三步,但确实关键所在。第三步即是检查阶段,即检查前两步中有无问题。具体而言,考核有利于上级主管部门对所辖部门的安全管理体情况作出评估,把握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整体形势;帮助本部门对重点的岗位,人员和环节进行有效评估,如监督、安全措施、安全制度和安全材料是否到位、完善和完备等方面;有利于师生共同参与安全工作,有利于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增加不同主体之间协调性。
2.4“A”有利于提高安全工作的长效性
在整个管理过程中,“A”的任务是反馈。主要以纠正偏差、调整方向、实际中应用考核成果为修正目标。以除旧迎新为修正的主要任务,可以在纠正前两步出现的问题同时,将纠正后的成果带入第三步。修正阶段可以发挥三个方面的作用:(1)以发挥警示作用;(2)可以发挥评价作用,在对各部门实施责任制和执行力的评价中,可以把修正结果作为重要依据进行参考;(3)可以发挥创新作用,在对原有制度和措施进行修改或调整时,可把修正结果作为其重要内容。
3戴明管理模式在校园安全工作中的应用
3.1计划阶段(P)以认识为前提,前瞻预防计划阶段要加强领导,提高认识。一是在组织保障方面,保卫部门要加强指导、统一部署、统一考核,明确相关部门责任。部门之间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措施和方案,要职责分明。二是在参与主体方面,要广泛发动师生员工,抓基层,层层落实,分院、教研室、班级是具体实施单位。要参与安全工作措施和方案的制定,以获得认可和支持;三是在计划内容方面,要研究分析各类隐患,既要全面展开,更要有重点的进行,重点人群、重点场所、重点时期、重点时节进行,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并把安全稳定工作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校园安全管理的方针,即“积极预防,依法管理、社会参与、各负其责”。校园安全管理方针既是校园安全管理的总体要求,也是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方向。高校借鉴PDCA模式管理的校安全管理更专业、更长效、使校园安全管理方针真正落到实处,高校安全管理体系内容和方法必须结合自身特点,紧紧围绕与风险、事故密切相关的安全理念,安全行为、管理机制及方法等进行全方位探索和研究。通过引入PDCA理念,确立预防为主方针,完善过程控制机制,实施持续改过的循环方法,推行高校安全管理工作体系。
3.2执行阶段(D)以成效为中心,全面控制以成效为中心。在执行阶段要结合本院工作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展安全工作,切实贯彻落实安全工作的措施和方案,坚决避免形式主义和照抄照搬现象;把校园安全工作重点从事后处理转到事前防范上来,安全教育必须做到常态化,避免事后总结,使其周期贯穿到大学生在大学的整个过程中。在不同阶段和时期,针对性的为他们展开安全教育。
3.3检查阶段(C)以结果为导向,全员参与在检查阶段要量化检查指标,细化检查办法,制订详细的安全检查细则,对安全工作措施和方案的落实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发挥各职能部门及二级学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内部检查和外部检查相结合的方式,找出工作差距,发现问题根源;要对存在的问题作具体分析。高校的安全管理,应突破只关注设备、环境等实际条件和专业人员培训的传统。研究表明,每位个体人的行为习惯及安全意识,是影响安全绩效的关键因素和基础,安全管理体系的良性运转,绝不是一个部门的事,它有赖于作为载体和依托的全体师生员工,只有通过宣传教育,专题培训,等相关知识赋予全体师生,并自觉贯穿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才能最终体现出价值观、人生态度和行为规范的和谐统一。强调全员参与,各层面的每一个员工从安全知识和防灾防风险等技能教育,致力于将每一位师生训练成一名能胜任的具有较高责任意识的成员,实现可持续发展并积极参与高校安全。当前,安全管理工作存在诸多问题,如检查不严,信息反馈不及时或很少反馈。对安全管理工作认识不深,分作不明确、责权不清晰。执行阶段的成效如何、存在的问题,出现的问题,这些都需要进行考核才能对问题分析透彻,从而解决问题。
3.4总结处理阶段(A)以问题为纽带,持续改进将安全工作经验在修正阶段要加以巩固、总结和推广;寻找不足之处的原因,加以改正,对新的未解决的问题要转入新的管理过程;通过奖优惩劣的方式对综合考核结果中的问题进行解决,完善工作目标,对实施方案和措施要做到定期实时更改调整,对工作的体系和制度加以不断的完善;要把修正与创新措施结合起来,并在新的基础和目标上,适时启动下一个管理过程。持续改进校园安全环境,是安全管理体系永远的主题,理应贯穿于高校育人的全过程,PDCA是其关键技术,即周而复绐的演绎”策划、实施、检查、总结“,达到持续改进,不断优化的效果,表现在体系中是不断出现新的起点,没有终点。
4结语
PDCA模式只是为我们提供一个安全管理工作的平台,除了应用科学的管理外,还要结合自身实际不继总结,同时,体系本身需要不断补充、不断修改和完善,不断优化。高校安全管理系统性的原则,应该在管理系统的各个环节中得到体现,并环环相扣,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均能形成一系统控制闭环,戴明的具体体现是纵横闭环的有机结合,使安全管理体系中的各种要素得以优化整合、相互交叉、相互关联、构成系统整体性。
参考文献
[1]陈坤.基于PDCA校园安全管理体系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103-104.
[2]朱亚敏.高职院校安全管理标准化研究[J].学校安全管理,2013,(2):10-13.
[3]刘淑珍.浅谈PDCA管理在护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9,(15).
[4]田琼.PDCA方法在高校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网络财富,2010,(6).
[5]王广利.PDCA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
一、学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现阶段各高校及中小学都基本普及了校园网络,其中大部分也已开始进行信息系统的建设,以校园一卡通系统、校园安全监控系统、科研管理数据库等为主。 还有一部分开始推行普及整个校园的身份认证系统,提供账号支持师生设备上网。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对信息系统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
随着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对信息系统建设的深入和完善,数据大量产生并持续快速增长,信息系统数据库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随着其承载的信息量的不断增加,这些信息的安全性也就凸显出来,系统保护和数据防灾就变得愈发重要。
二、威胁学校信息系统数据安全的因素
网络故障、病毒侵害、非法访问、软件设计缺陷、数据库破坏、拒绝服务攻击、系统物理故障、使用人员人为失误、信息泄密、自然灾害等,都可对系统数据可用性、完整性和保密性的进行破坏,从而对信息系统构成威胁,由此而造成的安全后果是难以估量的。
三、学校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
学校信息系统应用是多方面的,一旦投入使用,就会产生大量的数据,面对来自多方面的威胁,稍有不慎就会造成灾难性后果。所以,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即Information Security Management System(简称ISMS),势在必行。
1. 构建学校ISMS的方法和目的
针对信息安全在不同网络层次上(物理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应用层、用户终端层等)的需要,参照国际标准ISO/IEC27001信息安全管理体系(ISMS),明确信息安全的方针和目标,建立完整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流程,制定完善的安全策略,强化安全技术的应用,采取行之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保证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2. 安全策略与防范措施
(1)强化安全技术
从安全技术实施上,进行全面的安全漏洞检测和分析,针对检测和分析的结果,完善安全策略,制定防范措施和完整的解决方案。
采用冗余技术 。学校信息网络是运行整个学校业务系统的基础,更是数据处理及转发中心,首先需要通过增加设备及链路的冗余来提高其可靠性,包括电源冗余、处理器冗余、模块冗余、设备冗余、链路冗余等技术。
部署网络安全设备。在Internet出口处部署主动入侵防御设备(IPS)及流控设备,开启实时防御和安全过滤,优化网络带宽,构建可视、可控、高效的网络。通过防火墙与IPS的紧密配合,抵御来自校园网内外的各种恶意攻击和病毒传播,确保校园核心业务和核心资源的安全,真正实现校园网络与应用的安全保障。
加强用户终端管理。制定统一且便于管理的终端管理方案,强制准入制度,对特定区域、数据及设备设定访问权限,保证整个网络的安全性和可管理性。根据物理位置、功能区域、业务应用或者管理策略等分VLAN,对需要接入网络的用户与设备进行实名认证,并保证用户帐号的唯一性。同时,部署上网行为管理设备,对校内终端用户的网上行为进行有效监管,降低因终端用户的违法网络行为带来的安全及法规风险。
强化数据安全。建立统一的数据存储中心,增加负载均衡设备及同步磁盘阵列,提高数据库服务器业务连续性及应用服务器负载能力,并针对整个信息系统进行统一定时的D2D2T备份,并结合重复数据删除等技术,提高数据备份效率和数据保留周期。
(2)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制度是我们应该遵守的用来规范我们行为的规则和条文。安全制度建设工作,是企业安全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也是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的关键。安全制度是生产经营单位贯彻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国家和行业标准,贯彻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的行动指南,是生产经营单位有效防范生产经营过程安全生产风险、保障从业人员安全和健康的重要手段。要正确处理安全与生产的关系。只有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并严格执行,从制度上促进广大劳动者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才能有条不紊地组织生产,在实现安全生产的前提下保障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提高企业的效益。要在形成良好制度文化的前提下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文化,进而形成愿意遵守制度的企业安全文化。在安全制度建设方面要注意几下四点。一是安全制度建设要进一步系统化。安全制度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本着于法周延的原则,注重制度的系统性,使各项制度相互衔接、系统配套。制度出台后要相对稳定,对确实不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的制度也不能墨守陈规,必须及时修订、完善或废除,确保制度不脱离实际。二是安全制度设计要进一步人性化。安全制度建设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管理的双向性,要以员工便于执行为出发点制定制度,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这样也可以提高执行力。三是安全制度内容要进一步简化。安全制度内容一定要把握规律、抓住关键,解决最根本问题。要本着于事简便的原则,结合实际作出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规定,达到简单好记、明确具体、实在管用、便于执行的目的。四是工作流程要进一步优化。设计工作流程时应该尽可能减少层级、部门、环节,尽可能规定明确的办结时限,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而不是将简单的事情复杂化,避免管理僵化,以达到减少完成工作的困难程度和提高效率的目的。五是进一步提高安全制度执行力。建立制度是基础,执行制度是关键。先要加强制度宣贯和对制度的监督检查,尤其是要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和强制性。
2、加强安全教育培训
安全教育培训是安全生产的一项最基本的工作,也是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的具体要求,也是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重要措施。安全教育培训主要内容有安全思想、意识,法律法规、技术等。安全教育培训能够使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熟悉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具备相应的安全生产知识、技能,提高安全生产基础素质。新的安全理念要经过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广泛宣传教育才能逐步为员工接受,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安全宣传教育在企业安全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同时安全宣传教育对企业安全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构建企业安全文化的重要手段。安全教育培训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根据成人心理特点和员工特点进行培训。企业要经常听取员工对培训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准确反映员工培训的需求,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与参与性。安全教育培训的重点在于如何使培训更加具体生动、形式多样,务实有效,避免形式主义,陷入为了培训而培训的恶性循环。应教育员工从“我要安全”到“我会安全”,最终达到“我爱安全”的境界。“我爱安全”就是养成了安全的素养,安全的素质,也就是形成了安全文化。②二是要高度重视安全管理专业人员的教育培训。随着安全管理形势的进一步严峻,安全管理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的问题,对安全管理专业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需要强化对安全管理专业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其分析、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以不断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对安全管理专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可以采用参观考察、参加外部培训、交流座谈等多种形式进行,也可以采取以考代训的方式,鼓励安全管理专业人员积极参加各类资格证书的取证考试,不断提升安全管理专业人员的专业证书的持证比率。
3、完善预防与应急
安全的对立面是事故。发生事故不但会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还有可能造成严重的人身伤害和精神伤害。研究证明,大部分的事故是可以通过有效的预防而消除的。企业应该时刻把安全工作放在第一位,采取以预防为主的措施,防微杜渐,防患未然,预防和消除隐患,保证安全。通过开展预防工作能够增强员工的安全理念和安全意识,规范企业员工行为,弘扬安全行为、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形成良好的安全氛围。事故预防可以降低事故概率,但还不能实现绝对的安全,所以还要认真做好发生事故后的应急工作。它是通过制定应急预案,,充分利用所有的资源和力量,在事故发生后迅速控制事故进展并尽可能排除事故,将各种损失降低至最低程度。应急工作能够提高企业的事故防范和应急处理能力,能够切实维护企业员工的根本利益,是提升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水平的重要措施。预防与应急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完善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加大隐患整改力度,及时消除事故隐患。要在全面覆盖的基础上突出对重点单部门、重点场所、重点设施设备、重点环节、重点内容等的检查,深入排查深层次、隐蔽性的潜在隐患,把预防为主落到实处。要建立隐患信息档案,制定并实施事故隐患治理方案,确定治理的目标和任务,采取的方法和措施,经费和物资的落实,负责治理的机构和人员,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确保隐患得到及时、彻底整改。二是应急预案的后期完善。目前大部分企业均编制了应急预案,但是如何完善应急预案是目前需要加强的一项工作。企业可以通过桌面演练、现场演练等方式进一步完善,也可以通过实战或借鉴其他企业的同类事故的经验和教训进一步完善。
4、整合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与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关键词;施工安全技术;安全管理方案;管理应用;研究深化
中图分类号:U44 文献标识码:A
1 关于桥梁施工安全事故环节的分析
在日常桥梁施工过程中,影响其安全稳定运行的因素是比较多的,并且有些因素是可以避免的,并非是不可避免的因素。比如护壁处理系统的优化,这样可以降低基坑坍塌的几率,实现其整体应用效率的提升,避免其一系列的现实问题。针对其孔深的程度也要积极展开有毒气体的侦测工作,实现其排水过程中相关压力差的有效控制,以有效防止其护筒的坍塌工作,保证相关安全设施环节的正常运行。由于架桥设备或支架承载能力以及安全宽度不够,导致墩柱施工过程中坍塌或坠落现象,构建运输过程速度超过3km/h;其三,在需要放置安全网和防坠网的施工位置,没有按照规定实行梁体制安,导致人员和机械设备坠落事故;最后,由于员工缺乏安全意识,出现未配备安保设备,不文明生产等现象,如10m以上作业时未加设安全网,导致附属设施施工出现一系列安全事故。
2 桥梁施工安全管理方案的优化
为了满足我国桥梁工程的建设需要,要针对其桥梁施工过程中的问题展开深入分析,以满足现代桥梁工程的施工需要。通过对施工方案的有效编制,来促进桥梁施工系统的健全,促进其内部各个环节的有效协调,实现其安全防护体系及其相关机械技术设备应用方案的协调,保证其安全施工的正常运行。在基坑作业中,除了要进行支撑体系环节的优化外,也要配合相关的人员,进行加固方案的应用,以保护相关人员的自身生命财产安全,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实现其挖孔桩施工安全方案的优化,促进其内部各个环节的协调,比如孔壁支护措施体系的应用,可以针对其挖孔过程中的坍塌的现象,展开弊端解决。配备专人定期检查孔口防护设施是否完好,以及施工现场的作业设备和流程以及警示标志是否规范到位;挖孔前检测二氧化碳等气体是否超标,孔深超过10m时应当强制通风。防高处坠落安全措施 ,高处作业之前需进行安全技术教育,检查投入使用的设备是否完好,如未经上级许可不得擅自拆除高处作业防护设施;高处施工人员需按规定着装,穿软底防滑鞋,系上安全带,与架空输电线路保持规定的安全距离,遇恶劣气候不得进行露天攀登或悬空高处作业;高处作业使用物料应堆放平稳,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物件一律先行撤除或固定,存在人身安全时应立即停止作业。
通过对桥梁施工系统的健全,可以促进现实效益的提升,比如架梁施工安全体系的应用。在此工作过程中,进行专用轨道的应用,实现其桥梁铺设环节的优化,这样降低轨道接头过程中的道床沉陷现象、错台的现象等。要保证千斤顶等设备的正确应用,也要保障钢丝绳的应用数量,从而降低梁体吊离过程中的问题,实现其整体方位的有效调查,促进其桥梁高度差的有效控制。在海上作业中,要针对桥梁施工过程中的麻烦,展开整体环节的优化,做好其相关的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保障其整体施工体系的优化健全。 安全管理工作应该从创造施工安全的工作环境,保证设备设施齐全完好,及时准确收集气象水文信息和开展海上施工安全教育四个方面入手。具体说来,应尽量减少海上作业人员流动的频率,保证海上工作平台和通道等安防设施齐全完好;掌握及时可靠的气象水文信息,尽量避免恶劣气象和水文条件下作业;印发安全施工资料,组织开展安全系列教育工作,并进行现场安全技术交底检验;各个作业面加强日常现场安全检查,严抓高处作业、大型构件装载等危险系数大的关键工序。
在山区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遵循相应的山区桥梁施工安全管理准则,这是对山区地形环境的有效应用,可以保证桥梁施工环节的正常开展,避免其工程技术应用工程中的麻烦,促进其安全管理体系的综合效益的提升。在此环节中,人机工程技术方案的良好运行,可以促进桥梁工程安全事故的有效避免,实现整体施工效益的提升。该环节的开展,要抓住桥梁施工人员的心理特点,避免其操作模式的过度疲劳性,实现山区桥梁施工的稳定运行。人为不安全心理与环境条件限制产生的复合作用是主要不良因素,充分保证安全防护系统如SNS柔性防护系统的实施到位,加强不安全心理的综合管理,以划分若干个小群体针对性的培养安全骨干,通过群体心理引导养成安全生产习惯,使得每位作业人员具备良好的心理状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减轻施工劳动强度,提高施工技术熟练程度的同时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
公路基础建设是我国的重要的基础建设工程的一部分,做好相关环节的防范工作是非常必要的,这有利于实现其公路桥梁施工安全管理体系的健全,避免其公路桥梁施工过程中的麻烦,实现对人力财力物力等的有效控制。这要引起相关管理人员的重视,及时的更新自身的管理理念,实现其整体安全意识的提升,以有效规范工程作业过程中相关人员的自身行为,实现员工技能环节的有效控制,保障其劳动强度的有效控制,避免出现不合理的工作行为。这也需要进行工程作业规范制度体系的优化,实现其内部各个环节的有效协调。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部署有针对性的技能考核;采用不同的色彩标志预防事故发生,坚决淘汰高耗能,污染严重,技术改造不经济的设备,定期正确保养机械设备,特种设备需经过安全检测后才能投入使用。桥梁施工的安全控制要兼顾人员和物两个方面,秉承“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不仅要提高安全管理的理论水平,更应当将理论措施付诸实践。
结语
桥梁工程综合效益的提升,离不开桥梁施工安全控制方案的应用,需要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促进其综合效益的提升。
参考文献
关键词:露天煤矿安全管理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TU714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煤矿安全问题己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科学技术、社会经济、人类文化的发展,煤矿安全理念、安全科学技术和安全生产管理机制也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加强煤矿安全管理,确保安全生产不仅是社会的需要,也是企业和员工的需要结合安全生产的实际,积极探索并形成符合露天煤矿实际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机制,构建起“责任明确、领导有力、运转有序、保障到位”的安全生产机制和安全监管体系,才能推动露天煤矿的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
一、露天煤矿的生产特点
安全管理工作是露天煤矿稳定、持续、高速发展的根本保证。露天煤矿的生产受到多种多样自然灾害的威胁,使得煤矿安全成为当前安全生产的重中之重。露天煤矿开采是一个完整的生产过程:穿爆、采装、运输、排土、“三防”等工作,同时受地质条件和工作环境的制约,作业地点经常变迁、自然条件变化较大。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随着矿坑不断延深,开采深度和宽度不断增加,地温升高,运输安全生产管理变得更加复杂;形成点多、面广、路口多、台阶多、战线长、线路密集、环节性工作多,系统复杂、生产布局难、危险情况复杂多变;且生产作业场所经常移动,经常变化,受作业场所、条件、装备、劳动组织、作业方式、员工素质、技能,以及管理状况的变化而变化。
(二)是受季节气候的影响较大,主要是是雨季,必须抓好“夏季三防”(防洪、防排水、防雷电)及滑坡、泥石流等工作;其次是冬季,风雪天路面结冰、扬尘大,排土作业场视线不清;施工车辆刹车降温系统(滴水刹车系统)结冰不能使用,施工车辆冬季启功也不正常,经常启动不了或行驶中停车;同时加强“冬季三防”(防冻、防火、防煤气)。
(三)是露天煤矿的生产受用户季节性需煤的影响,作为露天煤矿的主要用户火电厂、及少部分外销用煤,雨季需煤量减少、旱季需煤量增加。
(四)是员工与设备之间的亲密接触。所以安全管理工作一直是一个重大的难题,一旦发生事故,不仅危及员工的生命安全、还会对生产经营、煤矿企业的发展和矿区的社会稳定产生重大影响。
二、露天煤矿中安全管理措施的应用
(一)加强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1)成立煤矿安全管理领导小组,加强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确定开展安全管理体系建设,针对员工的不安全行为制定《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手册》,为规范岗位行为编制《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对全矿施工工序的危险源进行人、机、环、管四方面的辨识,并对辨识出的重大危险源制定有效的管控措施,组织编制《风险管理手册》、《质量标准化考核评分标准》。同时,经常组织员工进行安全教育,使各级员工充分认识到建设安全体系的意义,基本掌握危险源的辨识方法,为安全体系建设打下坚实基础。采用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方式,认真开展危险源辨识。管理、操作等不同层面的人员基本掌握了本岗位、本工种、本工作地点存在的危脸源和潜在的风险。
(2)建立健全煤矿风险预控管理机制
为了切实提高煤矿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实际工作中要寻求露天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新形式、新手段和新途径。在企业内部全面进行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建设,合理判定影响安全生产的危险源,确定安全生产控制点、责任岗位、责任区领导、防控措施、安全生产事故的后果等,强调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重点,将安全生产管理的各项措施和标准落实下去,全而提升企业员工的安全生产风险防范意识,切实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3)完善安全生产事故救援机制
认真落实《安全生产法》,切实提升企业对安全生产事故的救援能力,全面梳理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事故和救援力量、环境、可能涉及的单位、危害等,结合露天煤矿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安全生产事故现场处置和应急救援方案,并确定救援方案、物质储备、信息传递、组织机构等。与此同时,露天煤矿应当在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安全生产事故基础上,建立应急救援预案,并定期对方案进行演练,以便能够及时总结应急救援的经验,查找在救援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而对救援方案就行完善,形成处置有序、科学决策、反应及时、统一领导的安全生产事故救援机制。
(4)建立安全管理群防群治机制。在充分分析煤矿实际情况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形成企业党委负责安全生产宣教和督查,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安全生产管理,各级安监部门和分管领导负责监督检查和业务保安,员工互相监督。各级领导和组织应时刻紧抓安全生产这个中心,结合本部门的实际状况,全面开展“员工自保、互保、联保重实效、网员、岗员和协管员作用发挥在岗位、安全责任制落实到现场、安全宣传教育进队”等形式多样的安全活动,进而在企业内部形成“安全重担众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齐心协力保安全”的联动氛围。
(二)全面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
对于员工的安全意识,应该给予较大的提高,对于各种隐患的防范也有较大的加强,通过在现场设置危险源管理标志牌板,给员工发放危险源管理卡等学习资料,使每一位员工对各自岗位、工种的危险源有了更全面、更详细的认知,大大减少了作业中的未遂事故、人身伤害事故的发生频率。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力度。一是加强班组及职工的安全文化建设。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提升员工的学习兴趣和自身修养,提高职工的安全文化知识。二是管理层及决策者的安全文化建设,利用行政管理、经济考核等手段,加强管理层及决策者的安全文化建设。三是现场安全文化建设,运用安全文化长廊、安全标语、事故警示牌等手段。围绕安全文化、安全月、百日安全等主题开展活动,把牢行为文化建设、提高观念文化建设、促进物态文化建设、推进管理文化建设。
(三)提高现场作业环境的管理
现场的作业环境、各类安全防护达到了安全的标准,露天煤矿在所有电器设备的开关上安设了闭锁装置,完善地面及坑下设备运转部位的防护。将手工工具、移动梯子、起重葫芦等纳入体系进行管理,使现场的作业环境、各类安全防护达到安全的标准,保障作业的安全。同时,还需要通过体系的实施推进完善现场作业流程,强化过程控制,实现安全生产。完善供电走铲和更换电缆的工序,利用机械化作业避免人接触危险物质的机会。购置轮式推上机、平路机、洒水车等道路养护设备,按标准修设矿区道路,使道路宽度、平整度、曲率半径等均符合设汁要求,优化运输线路的设计,形成单向单线的运输道路:有效的保证了运输作业安全。为各设备配装防碰撞系统,在设备接近安全间距时对司机进行提示警告,减少设备机械事故的发生。利用工业监控配合卡车调度系统。对现场作业设备进行监控、调动。有效的保证现场的作业秩序和安全。建设职工强制性休息室。保证职工班前休息到位,确保职工作业安全。
开展全方位安全管理体系全面实施,促进安全管理不断深化。管理人员带头执行管理标准和管理流程,实施、检查、处理循环模式落实相关工作,排查、治理各类隐患,增强落实工作的预见性和超前性。进一步明确安全体系建设的标准和方向,对业务部室及专业人员,在体系运行、达标过程的职责进行明确划分,及时对体系文件进行修订和补充完善。强化员工安全教育培训,每月组织一次安全知识考试,不断提高员工危险源辨识与风险预控水平.从思想上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转变员工的安全价值观。
最后,还需要根据露天煤矿实际情况制定露天矿体系考核标准,认真对照推进执行,对照标准逐项进行检查。规范现场作业流程。强化对现场生产控制,对不符合标准的项目进行积极整改,明确奖罚、责任和权力,以考核促进体系的全面推行实施。
结语:露天煤矿安全生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实际的开采过程中需要结合不同煤矿自身的特殊性,进行合理的安全管理措施的制定,着力构建安全生产长效管理机制,充分借鉴以及引入优秀的煤矿安全管理经验和措施,真正保证我国露天煤矿安全管理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孙喜明 露天煤矿安全管理工作人人抓【J】 露天采矿技术 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