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园网站管理办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学校教育;信息化;实践;探索
教育信息化是评价一所学校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是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更是对外展示学校形象,连接社会,满足学生家长教育需求的重要窗口。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却存在着投入不足,设施落后,效益不高等一些具体问题,从而影响教育现代化的进程。那么,如何破解这些难题?宜昌市伍家岗区李家湖小学采取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管理制度,引进专业技术人才等多种措施,不断加强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与运用,充分发挥了信息化在推动学校教育改革,满足师生学习需要,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联系中的重要作用。
一、改造升级,满足现代教育新需求
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教育需求的日益增长,对教育信息化的要求越来越高,依托程度越来越突出。可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深深感到因认识不足,技术落后,使用不便等原因,学校原有校园网站和校园网等信息化设施已经很难满足教师的教学需求和学生的学习欲望,更无法适应现代教育发展新要求。为此,我们采取了一些措施,破解这些难题。
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学校校长牟宗斌用极具智慧的前瞻性眼光,始终坚持一手抓教师队伍建设,一手抓教育信息化建设。他认为教师是办好一所学校的第一资源,信息化是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为此,他带领校行政领导展开教育信息化调研活动,举行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座谈会,广泛征求大家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意见,亲自主持起草《伍家岗区李家湖小学教育信息现代化建设指导意见》,全面规划,整体推进,力求在校园内部实现资源高度共享,为教学、科研、管理提供服务,为计划、组织、管理与决策提供基础信息和科学手段;支持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为教师的备课、课件制作、教学辅助讲授提供技术支撑;实现办公自动化,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让整个教育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及时、准确、方便的收集、处理、传输学校的教育教学信息,与互联网资源共享,实现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紧密结合等教育信息现代化的工作目标,并提出了“硬件”与“软件”并重,开发与运用齐抓等具体要求,为全面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进程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组织保证。
拟定出台《李家湖小学校园网站改造升级实施方案》,对原有校园网站的板块与内容进行重新规划和创设,保留和加强校园新闻、图说校园等师生喜闻乐见的传统版块,新增校长信箱、家教论坛等具有互动性的栏目,对学生作品、成长记录等内容全面整合为“德育之窗”,使内容更加丰富,更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我为校园网站献一策”征文评比活动,动员广大师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校园网站的建设中来,使校园网站的板块设置更合理,反映学校建设与发展更全面,突出师生生命成长的历程更丰富。请具有一定实力的专业公司技术人员,与学校计算机主管教师合作,对校园网站进行顶层设计打造,选择配置易维护、易升级、可扩展的配套软件,确保校园网站的高效运营,为全面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进程奠定了群众基础和技术保障。
借助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达标检查东风,对学校多媒体教室、微机室、网络等进行全面优化。在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筹措资金100多万元,新增一个学生微机室,更换多媒体教室陈旧设备,全校22个教学班、科学实验室、音乐专用教室等功能室全部实现了“班班通”,大小会议室装上了视频会议设施,教师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开通了微博、微信、校校通等多个平台,创建了教研、家校交流、校园创作等多个QQ群,连接了《中国教育网》、《北京101网校》等一批知名网站,基本实现了信息化平台应用多样化、办公自动化、管理智能化、教学资源化、教研区域化、学习远程化,进一步凸显了教育信息现代化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二、 创新管理,适应师生学习新需要
学校教育信息化全面提档升级,为学校教育连接世界,教师教学借鉴名师,家庭教育联通学校教育等方面提供了可能。然而,在校园网络等具体的运营过程中,却存在着管理薄弱,技术人员缺乏,利用率不高等一些实际问题。为此,我们不断加强和改进信息化网络管理,培养本土的专业技术人才,确保校园网和校园网站的可靠、安全地运行和使用。
制定出台《李家湖小学校园网站管理办法》、《李家湖小学师生上网管理暂行规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并以学校文件的形式,下发到各科室、教研组和教学班,组织师生认真学习,贯彻落实相关措施,用制度规范师生的上网行为。同时,学校还制定完善了《李家湖小学教育信息现代化应急预案》,开展信息技术障碍解决办法现场演练,进一步提高了问题的应对能力,一旦出现突况,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恢复正常运行,还预留了学校信息化管理年度专项经费,为信息化设备添置、设施维修和技术升级提供了资金保障。
实行人机使用捆绑制,将教师使用的电脑进行编号注册,建立教师电脑使用档案,机随人走,谁使用,谁养护,谁负责,增强了全校教师爱护电脑、正确使用的责任心。对学生计算机课堂学习,我们实行授课时段制,通过学生上机记录卡,实时监控学生的学习实况,随时纠正学生学习使用电脑的不良行为。同时,我们还通过普法专项活动,对师生进行计算机网络安全、法律法规教育,引导师生自学维护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做到文明上网,正确使用网络。
加强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建设,培养本校的技术骨干力量。我们实行“一主三副“人才培养制,即一名首席主管教师、一名主管教师,两名助手,形成教育信息化管理、使用和维护人才梯队,无论计算机老师怎样流动,都不影响学校信息现代化的运行和管理。为不断提高信息技术骨干教师的专业水平,学校定期安排他们到北京、武汉等地参加信息现代化技术学习培训,到市区信息现代化先进学校参观访问,与北京101网校建立互动关系,进一步增强了计算机教师和信息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为学校教育教学和师生的学习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同时,学校还通过环境上宽松、政策上优惠、工作上支持、职称上倾斜、服务上到位等具体措施,引进人才,留住人才,让他们学有所用,充分发挥了他们在推动学校教育信息现代化建设与发展中的聪明才智。
成立以学校党支部副书记为组长、校办主任为副组长的校园网站运营管理工作小组,将网站版块的内容落实到校办、教导处等七大部门,全权负责学校的信息与管理。我们建立信息实名制和登记制,严格信息审查制,坚决杜绝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和影响学校形象的负面信息,明确了网站负责人、各版块的权利和义务,提出了信息要快、内容要新、活动要实、数字要准、语言文字要规范等具体要求,使校园网站成为学校、社会和家庭互利互动的有效平台。
三、浓厚文化,促进师生成长新平台
教育信息化不仅带来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而且对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深刻的影响,给传统的教学带来巨大的冲击,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拥有知识信息的垄断地位不仅被打破,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创造力,主动性更是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形成平等互利的新型师生关系。同时,教育信息化又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融合一个重要窗口。因此,如何引导教师、学生和家长掌握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成为我们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展开强大的宣传攻势,让学习应用信息技术成为一种潮流。我们在微机室、多媒体演播厅挂上“计算机学习要从娃娃抓起,信息素养要从小培养”、“ 让信息技术作为支持师生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重要手段”等宣传标语,在主教学上挂上“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加快教育现代化发展!”等宣传横幅,并通过主题班会、校园广播、宣传橱窗、校刊校报大力宣传教育信息化知识,突出在信息时代寻获信息、评估信息、应用信息的重要作用,通过“班班通”展示教育信息化的无穷魅力,努力营造人人学习信息技术,人人应用信息技术的浓厚氛围,极大地激发了师生学习掌握信息技术的兴趣。
推广普及基础知识,让学习应用信息技术成为一种基本能力。我们分别举办教师和学生家长计算机学习培训班,规定每天下午4:00以后为教师专门学习时间,特聘区教育装备站专家和学校信息技术首席教师为全校教师授课,现场解答老师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推出了计算机学习签到制,做到人人学习一个不漏掉,推出学习考核过关制,做到人人掌握,个个成能手,基本实现了“老年教师学会、中年教师学好、青年教师学精”包教包会的培训目标。家长培训,我们则通过家长学校平台,采取发资料,集中授课,现场操作等措施,实现包教包会的培训目标。同时,我们与“班班通”推广安装公司联合举办了四期电子白板使用培训班,根据班主任、语数外等学科教师的不同特点,确定不同的授课内容,并进行了现场互动,使全校50多名教师全部学会了电子白板的应用。
开发教育信息资料,让信息化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平台。我们成立了信息资源开发小组,分别开发了学科教学资源、教育管理资源、教师备课系统和相关网站资源,资料库的全部信息都能通过互联网络进行远程传输,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传统的信息检索、查询、阅读和学习习惯。教学信息资料库的信息资源主要包含了静态信息、动态信息和多媒体信息等类型。静态信息包括文本、图表、图片、档案材料等常规教学和管理内容;动态信息包括有关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各种新闻、消息、时事、通讯以及各类时效性教育动态等。多媒体信息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为一体,构成了校园网多维的或虚拟真实的学习空间环境。教师充分使用网络教学资源组织课堂教学,创设适合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情境,在互动、网络、情境上下功夫,给学生提供了直观、形象、丰富的教学形象,促进教学内容形式、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认知、质疑、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助手,切实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
着力构建课堂教学文化,让信息化成为师生的共同生活经历。我们用文化提升信息化水平,从形式走向内涵发展,备、教、批、改、辅信息化不再是常规工作的简单落实,而成为教师主动学习研究的课题,课堂教学成为对学生幸福的最大关照,课堂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经历。我们提出了“合格+风格” 的推广应用目标,要求每位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条件性知识,在课堂调整,教育机制,教学智慧的条件下,创新方法,形成各自不同风格,人人都有一手“绝活”,在校内或区内都有一定的话语权;我们进行两个专项研究,即教师巧用,学生会学,探索巧用和会学互动发展机制,营造教学相长的氛围,课堂教学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我们组建三个教学沙龙,即语文、数学沙龙和英语教学沙龙,联合不同风格,不同特点的教师,通过讲座式、茶座式,教学欣赏等多种形式开展课堂教学信息化文化的构建与研讨,做到专人担纲,定期活动、定期总结、定期考核; 我们开展四大检查评比,即课前教材与信息技术的配套准备检查评比、课中教学信息化应用实况检查评比、课后作业批改检查评比、课堂教学实际效果检查评比,通过每周常规检查,每天专班巡视,每月结果反馈,推动信息化课堂教学文化的建设,特别是在效果的检查评比上,我们除了常规性的课堂学习抽测,作业展评外,还进行了同年级、同学科不同班的教师交换教学,检验教师巧用,学生会学的效果,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教师和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热情。
作为医学院校,校园网络的发展为促进医德教育提供了易被学生接受的途径。若想使医学生通过校园网络文化这种途径受到医德教育,应采取学生喜欢的形式进行引导,以提高校园网络文化教育的针对性。将医德教育和网络建设结合起来,这样就会增强医德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每个医学院校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建立自己学校的特色网站,形成时刻为病人着想和救死扶伤的网络文化,可以使学生受到教育。现在的大学生爱上网、经常上网,而网络文化有多种的表现形式,如图形、颜色、音乐等,在传播中声像结合、图文并茂等,这些表现形式吸引学生有效地增强了思想道德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能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尤其在精神生活方面,能够使他们精神更加充足,作为医学院校的学生能够使他们正确认识医患关系,树立良好医德。医学院校的大学生积极地利用校园网络文化获取自己医学方面的知识,充分地利用它、发展它,使自身全面提高。总之,医学院校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文化,不仅使医学生形成良好的医德,而且使其全面发展。
二、校园网络文化下医德教育开展所面临的挑战
1.医德教育者“权威”受到挑战。
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单独地依靠教师的传授,没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教师处于绝对的权威。校园网络文化的传播,使学生能够通过网络获得更多与他们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很多问题学生通过网上解决,有些知识的更新学生比教师提前知晓,任课教师在讲课中讲到这些知识,会使学生们无兴趣,甚至反感。医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医学生形成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品格,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难以接受,更谈不上形成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品格。有些教育工作者没有认识到在当今的网络时代网络文化的重要性,甚至有些医德教育者对计算机一窍不通,网络文化根本不知,这就要求医学院校医德工作者必须在技术上能运用计算机,在思想上要重视网络文化。通过网络了解学生在网上做哪些,看哪些,想什么,针对这些对医学生进行有效的医德教育。在校园网络文化高速发展的时期,不能够熟练的运用计算机,了解最新的网络信息,接受网络文化,教育工作者就不能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将会被社会所淘汰,丧失其权威性。
2.医学生形成良好的医德受到挑战。
外部环境对人的性格以及生活、工作等方面都有影响。围绕着网络生活,沉迷于网络,这样会形成孤僻的性格,人际关系淡漠,难以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尤其医护人员要接触很多病人,如果没有良好的医德,又不能与病人广泛的接触交流,这对其以后的工作相当不利,会在以后的工作竞争中被淘汰,这其实是网络文化负面影响的表现。每个人经常接触一事物会对其造成影响,当代的大学生经常上网,对其来说影响极大,大学阶段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网络上众多的不良信息,会使他们在无形中受到影响难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些医学生由于不能真正的理解医护职业道德内涵,再受一些网上不良信息的影响,在怎么形成良好的医德方面迷失方向,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对医学生来说,形成良好的医德,树立良好的医德意识需要自己的学习、自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些医学生经常上网,自身的自律、监管意识比较淡化,判断鉴别能力差,这样会使网上的一些不良医德信息渗入他们的脑海,影响他们形成正确的医德意识。
3.教育组织者利用网络进行医德教育的力度不足受到挑战。
事物的发展需要外部的支持,利用校园网络文化进行医德教育需要教育组织者的全力支持。网络时代的到来,学生们喜欢通过上网了解时事、丰富知识、开拓视野,尤其是大学生,他们希望教育工作者通过网络生动、有趣地进行教学,因此,学校的教学离不开网络。教育工作者利用网络进行教学有很多不足,如硬件较差等。除此之外,有些高校对校园网监管不够,没有规范的管理体制,这样使教育工作者不能很好的利用网络文化进行教学。在医患关系紧张的条件下,高等医学院校对医学生进行医德教育更需要利用网络文化,从而使医学生受到教育。大部分的医学院校更加重视传统的教学方式,利用网络的并不多,对网络文化的医德教育不予重视,迫于各种压力只是应付。当今,一再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对医学院校来说就是医德教育进网络,由于校园网络的监管不够和医德教育的组织保障体系不完善,使医德教育者没有利用校园网络文化进行医德教育的意识。
三、利用校园网络文化加强医德教育的途径
1.加强校园网站建设,渗透浓厚的文化氛围。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书本为载体对学生进行教育,在网络环境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网络,尤其是医学院校对医学生进行医德教育更离不开网络。医学院校要加强网站的建设,加大投入,创建适合医德教育的特色网站。一个网站是否受欢迎,是否有吸引力,与它的信息量直接相关。网络的信息及时、丰富,才能吸引“网民”,作为医学院校的网站应及时地最新及学生最关心的网络信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对一些医学生关心的医学信息进行讨论。中国是传统的文明古国,古代有许多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名医,如孙思邈、华佗、李时珍等,他们是当今医学生学习的榜样,在医学院校校园网站可以专门建立古代名医的教学平台,使医学生经常看这些内容受到教育,以前辈为榜样向他们学习。在校园网医学院校可以在网站上专门建立一些宣传医学生高尚道德的平台,使学生们受到教育,向他们学习,如天津中医药大学建立的“天中情”、“我的师兄师姐”等平台。对医学生利用校园网络文化进行医德教育,要建立网络教学平台进行网上教学,教育工作者与学生交流互动,使教师能够及时的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2.修订网络法规,完善网络监控管理制度。
网络时代,信息量极为丰富,不良的道德信息也特别多,且传播速度快、范围广,这需要有相应的法律规范予以调整。近年来,我国先后颁布了一些网络方面的法规,如《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域名争议解决办法》等。但随着网络的发展,这些法规不能有效的解决网络问题,尤其是不良信息的传播。新形势下大学生经常上网,要通过网上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应该加强网络文化的建设,这需要对不良网络信息予以防范,如何防范、怎么防范需要相应的法规予以制约。因此,我国应加强网络方面的法律修订,来规范调整人们的网络行为。校园网能真正起到教育学生的作用,应对其加强监控和管理,这就需要相应的监控机制和管理制度,由于当前校园网的监控机制和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所以要完善它。要使医学院校学生的道德意识进一步提高,医学院校应把医学生的道德教育放在重要位置,网络环境下应用校园网络文化对医学生的医德教育极其重要,医学院校网络上的内容要更新、形式要改进,网络文化要适合医德教育,医学院校在遵守国家关于网络方面的法规时,可以制定适用于医学院校的规章条例,且在校园网络上,督促学生合理合法利用网络,并对其网络行为进行监控和管理,使之受到教育。总之,网络环境下以网络文化教育大学生需要相应法律的修订和制度的完善。
3.医德教育主体和客体相互促进、提高。
【关键词】学校管理;电教设备;培训
电化教育离不开电教设备,电教设备管理工作是电化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电教设备的技术更复杂,品种规格会更多,质量会更可靠,功能会更齐全,因而对电教设备的管理要求也会更高。电教设备管理工作是一项以组织工作为依据,协调各种人员进行设备器材的论证、计划、订货、验收、应用、维护、检修以致淘汰报废的全过程,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经济性突出,服务性明显的综合性工作。它对充分发挥电化教育的各项功能,对提高电教投入的效益,对促进教育现代化的实现起着重要作用。电教设备中相当一部分是国外进口,价格昂贵,一旦损坏,很难修复。如果购置电教设备后,不重视电教设备的管理,或者管理措施不得当,都会造成责任人不明确,验收不认真,帐、物、卡不一致,甚至造成电教设备流失或损坏,严重影响电教工作的开展,使电教设备使用率极低,也造成了国家财产的损失。以上问题主要原因是领导及管理人员对电教设备的技术性、经济性和服务性认识不足,只重视买进不重视管理,无法保证购置的电教设备的后期使用和维护,因此正确认识电教设备的科学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设备管理,不断完善电教管理制度
电教工作同其它工作一样,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学校在办学经费很紧的情况下,舍得投入,不断完善电教设备,有计划有重点地分期分批购买硬件和软件,努力为教师提供尽可能多的电化教学的物质载体。
电教设备不断增加,电教管理工作越来越重。为了明确责任、加强对电教设备的维护管理、发挥设备的最大使用效率,我们制定了各项管理制度,因为制度是保证,是措施落实的评价标准,要提高电教设备的利用效益,就应靠制度来保证。在制度的约束下加强落实,并力求做到严格执行和检查。为加强管理,相继制定了《电教管理员岗位职责》、《电教器材保养、维护制度》、《多功能教室使用管理规定》、《教师笔记本电脑使用管理规定》等9个管理规章制度。
(1)我校指派专人对微机室、多媒体教室、报告厅进行管理。每次放假结束时提前对各种电教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保证开学后正常使用。教师每次使用这些教室都进行相应的登记,登记内容包括使用时间、使用人、内容及使用前后设备情况等,这样做不仅使各教室的使用效率得到了提高,也便于管理人员进行设备的维护和管理。
(2)教师因教学及工作需要使用器材,要先办理使用手续,做好登记,管理员及时督查,明确各个设备的借还情况。在制度中强调各类电教设备必须满足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要为教育教学服好务。还建立了电教设备管理、借用、归还、报损处理、维修保养的技术档案。
(3)学校制定了《学校教室电教设备使用及管理办法》(下文简称《办法》),在办法中落实了各班主任为保管教室电教设备的第一责任人,一名学生为班级电教管理协助管理人;在办法中明确规定教师在教学中要正确使用电教设备,在下课离开前将使用情况认真填写在《教室电教设备使用情况登记表》上并签名,电教助理协助督查;同时在《办法》中也详细描述了正确使用的方法,并强调如果教师或学生因违章操作,对电教设备造成人为损坏的,学校将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并视损坏程度要求责任人照价赔偿。
(4)重视软件管理。注意抓好软件建设,学校各个学科都购置了一套或多套教学软件,加起来共有几百套,有几千张光盘。面对数量庞大的教学软件,没有很好的管理是不行的,如果管理跟不上,不要说每张光盘都物尽其用了,就是要找一张光盘都像大海捞针一样,为此,采取了与图书管理相类似的方法来管理软件:我们根据学科类别把软件分为四大类,包括语文、数学、综合、素材。语文类的编号为YW+数字编码;数学类的编号为SX+数字编码;综合类的编号为ZH+数字编码;素材类的编号为SC+数字编码。然后将各类软件分别摆放,并对各个编号软件像图书管理那样一一做了记录,教师需要什么软件只要先查找记录,再到相应的橱柜寻找即可,非常方便。凡需要借去使用的必须在借出和收回时做好登记,检查是否正常,并对每一次的借出人、借出时间、借期等进行登记造册。
(5)对学校其他设备使用的管理,如摄像机、照相机、录音机、话筒、移动硬盘等相关设备,也建立了借还使用等相关管理制度。
二、抓好培训,高效使用
有许多学校电教设备还没有充分利用起来,根本原因是大多数教师还没有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学校必须不断加强对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技术水平。具体情况如下:
(1)教师要加强学习计算机操作系统及应用、如何上网、网络资源搜集及处理、网络安全、常用软件的使用等内容。通过这些培训学习教师学会以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方式设计出有个性的课件。
(2)掌握电教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如电教设备使用时要注意的地方、正确开关机等,特别是投影仪、电视背投等必须关上三分钟后才能切断电源。
(3)教师自学信息技术。学校挤出专门时间或自己找时间,引导教师自学信息技术。教师根据自己的情况有重点地加强学习或边做课件边学习,遇到难题及时向电教组教师询问或找同事解答,也可以通过校园网向电教组询问。
(4)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教育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应用能力。2009年10月至12月全体教师参加了《全国教育技术初级培训》;2010年10月至12月部分骨干教师参加了《全国教育技术中级培训》;还利用课余及开大会的时间加强信息技术培训,并督促教师把所学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各教研组利用开会及集体备课的时间组织讨论交流多媒体课件设计情况,学校多次组织教师用多媒体课件讲课、上公开课、进行课件评比等。促进了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教师能根据自己的学科内容做出丰富多彩的课件。
三、加强校园网建设,管理好校园网
校园网是学校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保护校园网络的安全,保证校园网络的正常运行和网络用户的使用安全是我们的共同责任。为此建立校园网网络管理制度,在制度中明确规定:校园IP地址由管理员统一分配,网络统一流量、统一监管,对在上班期间超出使用范围的进行限速或者断网一天等处理,或者限制其网络资源的访问量,过滤Internet网络信息查询,并严肃处理在局域网中传播和病毒及不良信息的用户。制定《学校校园网站管理办法》,指出学校网站建设是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是适应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大学校对外交流与宣传力度,提高教学、科研、管理效率的重要途径。发动教师自制、收集了大量配套教学资源,建立了教学资源库,实现校内教学资源共享,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四、电教设备及资料的维护
在提高设备使用率的同时,加强设备的保养维护尤其重要。通过对电教设备定期及不定期进行检查、保养维护,有效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保证了设备正常运行。对价格比较高的设备,如电视背投、计算机、液晶投影仪、视频展示台等尤其要做好保管、维护工作,发现问题及时维修,尽量做到不耽误教学使用。又如每周的周一、周四对机房及设备进行两次卫生维护,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保证设备在良好的环境中运行,并对电教设备的维护情况做好日志登记,完善相关档案。
一、校园网的现状
青岛二中早在2001年就建成了校园网,此后历经多次改造、升级,已经初具规模。不仅在校园内所有大楼之间全部实现了光纤连接,并且实现了和青岛教育城域网、因特网的光纤双接入。2010年,学校又建成了覆盖全校的无线网络系统。目前,我校共有4个多媒体机房和49个多媒体教室,所有的教研组和办公室(其式机约400台,笔记本电脑约200台)全部接入校园网。网络中心机房装备有WEB、OA、资源等服务器10余台,开发有校园网站、网上研修系统、资源库、图书馆、学生素质评价系统、学业管理系统、办公系统、远程教学系统、一卡通系统等校园网应用系统。
二、概念的提出
校园网是为学校师生提供教学、科研和综合信息服务的宽带多媒体网络。无论是硬件也好、软件也好,最终都要落实到人的使用上。学校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创造一种适宜每个人成长与发展的生态环境,每一个人都可以在这个生态环境中呈现出自己的精彩。而每个人的专业发展水平、兴趣爱好、学习方法、管理方式等都不尽相同,也就是说,当我们面对着丰富的网络信息的时候,每个人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所以,生态校园网系统的建设出发点首先是要考虑人的需求,包括学生、教师、学校管理者、家长、社会的需求。这就要求生态校园网是“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的、和谐的校园网系统。同时,校园网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统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保证校园网各个系统的集成与协调发展;要充分考虑“以人为本”,使校园网使用与管理形成良性循环;要注重实际效果,把急需解决、见效又快等环节作为突破口进行重点建设。另外,如果要充分发挥校园网的作用,还需要对学校的组织机构、管理制度、教学模式等进行变革。
三、系统的分类设计
校园网的建设不仅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变革,更是整个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在思想、管理、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创新。在近十年的校园网建设过程中,我校走了不少弯路,但也因此积累下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为建立统一用户管理系统的开放平台模式,我们依托数字用户中枢系统,开发功能模块。各个功能模块既相对独立、又可以实现数据共享,使数据呈现方式完全实现个性定制,就像搭积木一样,逐步建立起功能完善的校园网系统。
1.学习子系统
学习子系统即学习者通过校园网进行主动的学习与交流,从而实现自我发展的学习系统。学习者包括教师和学生,教师有提升自我专业水平的需求和学校管理者对其素质发展的要求,学生则有进行学业知识学习的需求。基于以上需求,我们开发设计了校园网学习子系统,包括教师研修学习平台和学生学习平台。
考虑到该平台要起到满足教师日常工作的需要,能作为记录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档案,能成为学校管理者对教师学习档案进行统计的工具,能指导和督促教师的发展等作用,教师研修平台的模块主要设有读书、备课、视频、课件、教案、博客、档案等内容。比如“读书”模块,不仅需要起到激发教师读书兴趣的作用,还要让教师充分利用这个平台进行交流与分享,以此推动学校的读书氛围。所以,该模块下还设有《校长推荐》《馆长推荐》《教师推荐》等栏目,无论是校长、图书馆长或者是教师,都要定期进行图书阅读与推荐,不但有推荐的书目,还要有推荐的理由与个人的读书体会。
学校青年教师较多,帮助他们提升课堂教学水平,缺少不了老教师的引领。但如果要组织专家听课团队统一对青年教师进行评课却不是很方便,毕竟老教师们也有上课任务。所以,为了提高效率、“化整为零”方便听课,在“备课模块”,我们开设了《专家引领》栏目,青年教师可以通过这一栏目随时利用学校微格教室将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录制并上传校园网,然后由学校组成的专家团队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随时对青年教师的视频课程进行观察、打分、反馈。
学生学习平台包括视频课堂、学业管理、作业管理三大模块。学生可以通过“视频课堂”模块下的《课堂视频重现》来巩固所学知识。学校每学段的考试阅卷与成绩分析全部实现网络化,学生可以登录“学业管理”模块查阅本人每次的考试情况,并可根据自己的需要生成相关数据报表来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分析,帮助自己有效学习。而“作业管理”主要是对学生的假期作业进行检查、反馈。由于我校为全寄宿制学校,学生学习平台的使用主要集中在每周末及寒暑假进行。
2.办公子系统
办公子系统承担着学校决策参谋、督办检查、文件档案、政务公开等重要的工作职能,同时也是承上启下、沟通协调的“心脏”和“传输枢纽”。优秀的办公子系统能够为管理人员、教师提供良好的办公手段和环境,使之准确、高效、愉快地工作。因此,办公子系统的设计应从增强各部门协同工作的能力,强化学校领导的监控管理,资产管理,公文流转、审核、签批等事务的自动处理几个方面开展,我校办公子系统就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信息服务:主要是学校邮件系统及内部通知、公告等的。
(2)校园专栏:主要就是学校文件柜,学校所有的规章制度、政务公开等信息的。
(3)校务管理:包括日程管理、请假管理、文件批转、课表查询、通讯录等等。
(4)教务管理:包括印刷管理、值班、量化、通告等,主要是教学管理的相关事务管理。
(5)后勤管理:包括报修、申购、安全检查、工资等等。
(6)登记管理:主要是对学校专用场馆、车辆使用等进行预约登记服务。
办公子系统的界面目前已完全实现了个性定制,不同部门、不同用户不仅可以对界面进行定制,让办公系统只呈现与自己相关的信息,而且还有信息提示功能,有效提高了工作的效率。由于定位准确,功能设计合理,办公子系统现已成为加强学校日常管理的有力工具。
3.交互系统
校园网系统不应当是单向的,而是所有的使用者可以用来与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进行充分有效、合理的沟通的交流平台和工具。所有的使用者都是校园网建设的开发者和参与者,因此,建立有效的交互系统必不可少。
我校校园网的交互主要包括校内和校外两种模式。
校内模式包括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模块。“教师与教师”主要通过“同伴互助”模块进行分享与交流,不仅加深了教师之间的感情,而且还营造了和谐的校园氛围。“教师与学生”主要包括《在线辅导》《课业反馈》《师生互评》等栏目,加强了教师与学生的联系。“学生与学生”主要包括《综合素质学生互评》《分享与交流》等栏目,用于鼓励学生通过网络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校外模式建立的是校内与校外信息交流与沟通的渠道,主要包括“家校互通”“问答”等模块。“家校互通”主要是建立家长―学校平台,加强家长与学校的联系,发挥家长对学校管理的监督和指导作用。“问答”主要包括《招生》《辅导》等栏目,在校生可以进行在线答疑,其他人员也可就学校问题进行咨询。同时,也可以在固定时间登录平台与任课教师和同学进行在线的互动交流,开展网上虚拟讨论。
4.生活系统
校园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地方,也是师生生活的地方,所以校园网的功能设置要充分考虑师生的校园生活。我们基于用户中枢系统,建设了校园“一卡通”系统。“一卡通”采用的是非接触式IC卡方案,为方便师生充值和消费,用的是一张卡上既有校内卡也有银行卡的双卡模式,在食堂、商店、澡堂等场所都有终端系统。同时,“一卡通”还和门禁系统连接,学生入校、离校、进入宿舍等都要打卡。学生的请假、批假也都在“一卡通”上进行,班主任只要登录校园网即可管理,大大方便了对学生的管理工作。
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我们建设了“社团主页”“班级主页”“个人博客”等模块。“社团主页”是学生可以自己组建社团的模块,在报学校审批后可以开展活动。组织的所有活动都要上传到社团主页,由社团成员对社团进行评价。如果社团活动组织、开展得差,学校将予以警告或取消。“班级主页”是学生可以把班级当中发生的事情、组织的活动等等进行上传,与他人分享的模块。而“个人博客”则是学生记录自己高中点滴生活的成长记录。
5.支持系统
建设校园网的目的是为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在此基础上探索和营造的便是一种在网络文化的新环境下,超越传统形式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模式。这需要在网络建成后,让师生们都能广泛、自觉地参与进来,并能在日常的工作学习中乐于使用,以实现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飞跃。这也就要求我们在设计校园网时要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方便易用、高效迅捷、功能完备的特点,并在建设校园网时要有良好的支持系统。所以,我们的主要设计思路考虑到了三个方面。
(1)硬件支持方面。要保证校园网的畅通,首先就是保证师生接入校园网的便利。覆盖全校的无线信号已经能使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的教师们在任何一个角落都能接入校园网,而且每个教室都是多媒体教室,不仅装配有电脑、投影仪、音响等,还接入了校园网,学生可利用教室的教学用机登录校园网。其次,学校有四个微机房可供学生上网查阅资料、开展校本课程和研究性学习等,这些都有力地支持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开展。
(2)软件支持方面。如果说硬件是校园网的基础的话,那么软件就是校园网的灵魂。从开始建设校园网,我们就十分重视软件建设,围绕着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际,自己开发或者引进多种软件。从最初的需要什么开发什么、软件数据不统一,到现在我们围绕一个用户中枢系统进行模块开发,在统一用户数据的基础上,逐步地进行功能开发,直至形成了目前这一方便、高效的校园网软件平台。
(3)环境支持方面。再好的硬件和软件环境都需要人去使用,只有充分的管理与使用,才能真正发挥校园网的作用。因此,我们在校园网使用的环境构建上采取了多种方法。首先是建立制度,明确责任。学校先后出台了《网络中心管理规定》《校园网平台使用管理办法》《信息提报管理办法》等相应制度文件,并将使用校园网的水平列入教师工作评价内容。同时,学校在每个处、室设有校园网使用管理员,由处、室熟练使用电脑的教师担任。管理员不仅管理本处、室信息,并且担任本处、室的培训等工作,学校也会定期举行校园网使用的相关培训。其次是在校园网系统当中设置奖励机制,通过校园网虚拟金币的形式进行管理。对于积极使用校园网的教师奖励虚拟金币,系统自动进行排名,在此基础之上,学校定期对表现出色的教职工进行奖励。通过学校整体推动、奖励与评价机制的建立、处室管理员带动等措施的实行,全校教职工使用校园网的热情得到了激发,教职工整体的操作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因受到校园网高效、便利的影响,各项工作的开展也简单方便多了。
四、问题与建议
1.硬件不是最重要的
要做到对学校的需求进行评估,对学校校园网进行中长期规划。毕竟硬件的发展非常迅速,在硬件方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一定非要高档次配置。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只要能满足学校的使用需求即可。
2.建设与培训并重
在注重校园网建设的同时,学校也应重视培训工作。不仅是要培训掌握教育技术的教师队伍,更要积极针对教育技术的各种服务和管理进行培训;不仅要对全体教职工进行培训,对学校领导也要进行培训。因为领导对校园网的认识水平决定了其能否积极提供相应的环境促使教师学习和使用校园网。
3.要系统考虑校园网功能建设
在功能建设当中,要围绕使用简单、功能完备、便于开发这三个方面进行建设,避免盲目开发或者购买软件;要对学校的管理需求进行充分的调研;要站在学校、教师、学生使用的角度进行设计,充分考虑使用上的简单与便捷。毕竟老师们、学生们的操作水平是不一样的。
为全面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加大素质教育进程,充分享有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提升我校教师综合素质,利用和发挥好我校远程教育。根据上级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拟定本工作计划。
一、工作思路
以推动远程教育工程设施设备普遍应用为抓手,将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引入课堂,促进我校教师信息素养和课程整合能力不断提升,促进我校新课程实施水平不断提升,促进各类为农服务活动广泛开展。努力创建低成本、可持续、高效性的应用工作机制和制度体系。
二、基本情况
我校现有教师78人,学生近1000人。按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二配置。学校现建有微机室2间(60台电脑,旧机房30台,新机房30台),多媒体教室二间,教师电子备课室一个,办公电脑有12台,各处室专用电脑8台,教学资源库服务器一台,地面卫星接收机1台,所有计算机组成了校内局域网并接入了互联网,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
三、工作目标
1、统筹安排多媒体教室和网络教室的利用,提高利用率和利用质量。
2、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和现有信息技术设备为校本培训服务,致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群体。
3、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为校本教研服务,致力创建独具学校特色的课堂文化和校园文化。
4、全面推进网络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逐步完善学校校园网站,开发建设共享基础教育资源库。
5、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6、建好数据库,逐步建立电子档案。
7、本年度力争创远程教育示范学校。
四、工作措施
1、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学校远程教育项目,制定远程教育项目管理制度,明确各级职责,把教师利用远程教育进行教育教学纳入个人年度考核。
本学期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项目管理和资源应用的领导小组。对远程教育项目全面实施管理,使之能更好的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服务。
组长:罗保平, 全面统筹安排各项工作。
副组长:邓军,直接规划和领导远程教育工作。
副组长:陈勇, 负责对远程教育项目管理和应用直接领导,监督项目管理员的各项工作。同时作好远程教育项目与各教研组的应用联系。
成员:杨圣银,负责对资源的下载和管理,维护系统安全,保证网络能正常运行,负责对微机室及多媒体电教室的管理工作,担负对全校教师的资源应用及计算机操作培训的任务。各教研组长 负责本组成员远程资源的应运及相关活动的开展。
2、做好多媒体室和电教软件常规管理和维护工作,严格管理,爱护并充分利用设备,确保设备完好并正常运行。工作期间一旦出现故障,及时上报并联系来人修理。教育学生爱护设备,保持多媒体教室清洁。
3、制定好各种计划和制度,并按计划认真开展工作,填写好各相关的记录和表册。
4、重视管理员自身的业务学习,提高管理水平。努力学习网站及课件制作和管理知识。
5、继续管理好学校网站,确保学校网站成为学校的一块重要的舆论宣传教育阵地2017建党96周年宣传标语2017建党96周年宣传标语。努力建设绿色网上家园!
6、按时接收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及时整理。
7、重视安全教育。教育学生遵守操作规程,注意设备安全和用电安全。保证多媒体室内不发生任何责任事故。
8、积极向全校教师宣传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的优点、重要意义和教学思路,宣传信息时代新的教育思想、内容、观念和方法,增强老师们的生存危机意识、职业进取意识。促使他们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和方法,全面推进我校的现代远程信息技术教育。
9、搞好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资源二次开发的研究和推广工作。为本校教师的多媒体教学课程提供相应的教学便利、帮助、示范和指导。强力提供技术支撑。帮助他们做好课件的搜集、开发和利用。
10、认真做好校本培训工作,努力让全体老师早日学到相关知识,对全校教师进行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培训。
11、做好常规电教工作。管好用好常规电教器材。使它们继续在教学之中发挥作用,以弥补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不足。协助学校行政和教导处,做好对全校教师电教、师资培训方面工作的考核、登记。
12、定期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校本教育科研,推进校际交流。营造更为浓厚的现代远程教育氛围。
2017年 现代远程教育工作计划
20xx年我县将紧紧围绕“创先进管理服务单位,创先进学用终端站点,争当优秀站点管理员,争当优秀学用标兵”的目标,狠抓“双创双争”活动,计划用三年时间,使全县远程教育管理、协调、指导工作水平有较大提升,各个终端站点的软硬件设施、学用活动达到规范的一、二级标准2017建党96周年宣传标语
一、强素质。远程教育管理队伍素质提高是“学、用”结合的关键。今年远教工作的一项重点就是着力加强远程教育管理员队伍素质培训。县远程办通过组织乡镇组织委员集中培训,下乡镇个别指导培训等方式,加大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全面提高管理员队伍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知识(全年不少于3次集中培训);要求各乡镇自行组织村级站点管理员进行培训(全年不少于5次),各村级站点须将优秀的大学生村官纳入远程教育管理人员队伍。
二、抓管理。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继续完善远程教育考核评估、教学管理、设备维护等工作机制,加大“学、用”结合,加强各乡镇对三种模式的收看、学习力度。县远程办继续每季度组织一次对远程教育站点管理和学用情况的督查,年底对站点进行综合考评,对远程教育开展好的乡镇给予奖励,对优秀管理员进行表彰,反之,通报负责领导及责任人,通报结果纳入年终个人考核。用科学合理的管理办法,调动党员干部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
三、重维护。为节约组织部的人力资源。要求各乡镇组成一支由电信站所、乡镇远程教育负责人、村级站点负责人为主的技术服务队伍,建立定期联系和故障联动机制,形成合力,确保各站点运行顺畅,故障及时排除。组织部远程办联系电信、广电等部门以组织协调、抽查等方式对全县站点进行管理。
四、建示点。以全县党建示范点和县远程教育领导协调小组成员单位联系点为基础,合力建设、打造一批电信、卫星、光盘模式示范站点,辐射、影响、带动全县站点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推动远程教育上水平、上档次。20xx年,力争建10个示范点。
五、抓课件。进一步加大课件开发力度,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与县农业局、广电局、教育局和各乡镇合作,借助外力,拍摄、制作一批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中、个人的事迹和具有本地特色、符合本地实情的农业产业化科技专题,使课件更贴近群众、贴近实际。力争明年拍6部专题片。
六、重考核。县远程办对照市“双创双争”活动意见,进一步强化监督、督促考核,提升我县远程教育标准化管理。要求各乡镇根据县委组织部下发的“双创双争”活动意见进行自查,县远程办根据自查情况,充分考虑不同条件站点的差异性,对申报一、二等级终端站点进行动态管理,制定明年达到一、二级标准站点的计划数,把此项工作作为党建工作考评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单位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定期不定期地对站点开展远程教育工作进行督查,认真查缺补漏,及时总结推广全县在标准化管理中涌现出来的“双创双争”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的好做法、好经验。
2017年 现代远程教育工作计划
一、基本情况:
我校现有教学班18个,学前班2个,学生800多人,教职工43人。每个办公室都有计算机联网,有一间多媒体教室。建有远程教育“模式三”接收站,学校正式接收中央电教馆远程教育资源已多年,地网与天网已经融为一体,通过几年的努力,形成了“重视资源管理,强化资源应用,促进教学质量提高,领导带头用,学科全面用,教师人人用,公开课必须用,学生受益面达100%”的办学特色。
二、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最大限度地发挥现代远程教育设备的作用和资源优势,提高我校远程教育应用水平,让全校师生充分享受更好、更优的教育,提升我校教育教学质量。为我校现代远程教育在省、州、县确立较好的位置而打下坚实的基础2017建党96周年宣传标语演讲稿。
三、工作目标:
1、加强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充分使用好卫星远程教育资源。
2、确保多媒体教室的高效使用。
3、优化闭路电视网与天网、地网接入、整合工作;
4、及(公司年度工作计划2017)时下载整理远程教育资源,加强远教资源应用。
5、搞好校园网建设工作。
6、搞好师资培训,确保我校教师能随心所欲的应用远教资源,
7、组建特长学生培训小组,确保我校学生在上级组织的学生电子作品竞赛中能独占鳌头。
8、力争实现班班简易多媒体工程。
四、具体任务及措施:
1、认真贯彻落实《州远教示范校细则》及《龙山县远教工作细则》,同时按照省、州、县远程教育活动安排,合理的做好各项工作布暑。
2、按时下载整理ip资源,加强远教资源应用,管理员根据教师课时情况,科学合理安排好远教课表,并认真执行。
3、抓好听课、评课工作,上好远教示范课、优质课
4、加强远程教育设备硬件及软件的维护与维修,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5、组织开展远程教育资源应用培训和观摩活动,加强各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促进教师有效使用远程教育资源。
6、远教管理人员,认真做好远程教育资料的收集、整理、及时归档。
关键词:中职学校电子实训中心;管理;实训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0-0201-03
中职学校电子实训中心是中职学校电子专业师生开展教学、科研活动的重要基地,是中职学校电子专业学生通过实施电子产品焊接组装调试技术、单片机技术、电力拖动技术、电机与变压器技术、数字电子技术、PLC技术、变频器与触摸屏技术、模拟电子技术和综合应用技术等项目的实训,以提高综合职业行为能力的重要场所,承担着《电子技术基础》、《电子电路基础》等课程实训教学任务。作为衡量中职学校电子专业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电子实训中心的管理水平、实训质量和工作效率直接影响着学生在以后的生产、服务和管理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因此,中职学校必须千方百计地提高电子实训中心的管理水平、实训质量和工作效率。近年来,由于加大了资金投入,很多中职学校在原有的电子实验室的基础上,纷纷建成了电子实训中心。但是,部分中职学校电子实训中心在管理和实训教学上都存在着诸多不如人意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满足电子专业师生更好地开展实训教学、科学研究的需要,中职学校要从加强管理、深化实训课教学改革等方面优化实训中心建设。
一、提高中职学校电子实训中心的管理水平
首先,中职学校电子实训中心,是面向中职学校电子专业师生开放的科研与实训场所。电子专业师生除了使用本中心进行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实训外,还使用本中心进行科学研究与技能竞赛活动。因此,本中心在使用上呈现出人数多、频率高、时间长的特点。其次,在一些中职学校,电子实训中心装备的数量不足,标准不高,某些器械与设备巳经用了十多年,老化、陈旧,科技含量比较低,与行业、企业相关器械与设备的科技含量仍有很大的差距,既不能满足正常的科研与实训需要,也无法满足现代职业岗位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再次,学生在使用本中心的器械与设备时往往有意或无意地损坏元器件,造成无法正常开展科研与实训的恶劣后果。因此,提高管理水平巳经成为中职学校电子实训中心急需解决的严峻课题。
1.精心维护中职学校电子实训中心器械与设备。大部分中职学校电子实训中心的器械与设备的单价相当高,如果这些器械与设备被损坏,不仅导致数额巨大的资金损失,而且可能影响正常的实训教学工作,甚至可能造成安全事故,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本中心管理人员要坚持每天对器械与设备进行检查。如果发现某些器械与设备出现问题,就要及时维修。同时,要按时认真填写《电子实训中心器械与设备清单》和《电子实训中心器械与设备使用、维护台账》。《电子实训中心器械与设备清单》填写内容包括:器械与设备的生产厂家、品牌、型号、规格和一些必须说明的技术参数。《电子实训中心器械与设备使用与维护台账》填写内容包括:每天的实验课教师、实验人员、实验内容、器械与设备使用及维修状况等,为以后出现类似的故障提供参考。此外,还要针对器械与设备对环境要求严格的特点,坚持做好器械与设备的防潮、防尘、防雷、防震工作,相对延长器械与设备的使用寿命,减少维护器械与设备的资金数额和工作量。
2.实现中职学校电子实训中心日常管理的人性化、制度化、信息化。中职学校电子实训中心的日常管理工作涉及到人员与资产两个方面的内容。在人员管理方面,涉及到授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和学生。在资产管理方面,涉及到器械与设备、实训耗材、配套设施和实验文件。因此,管理工作内容的复杂性要求管理工作迈向人性化、制度化、信息化。
(1)中职学校电子实训中心日常管理的人性化。中职学校电子实训中心人性化管理就是指本中心在坚持全心全意为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的前提下,实行全员参与式和开放式管理,以提高实验开出率及装备使用率的管理方式。为实现管理的人性化,一是要在坚持“高效、节俭、实用”原则的前提下实行全员参与式管理。电子专业任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和学生都要本着主人翁精神主动参与到管理工作中,互相监督,积极完成科研与实训教学任务,杜绝故意损坏元器件和浪费的现象。二是要在坚持“学生是未来,培养其成才”理念的前提下实行开放式管理。管理员要树立全心全意为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的观点,尽量延长本中心的开放时间,让学有所长、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余时间能够充分利用本中心进行专业技能训练,让他们能够学有所成,以提高本中心的实验开出率及其器械与设备的使用效率,充分发挥本中心的整体效益。三是要在坚持统筹兼顾原则的前提下做好器械与设备的调度工作,尽量满足电子专业学生参加技能等级考证和技能竞赛培训的需要。四是要在坚持树典型、促提高原则的前提下在本中心设置师生优秀作品展示区,将师生在专业技能实训和科技创新过程中所获得的优秀成果展示出来,树立典型,使电子专业全体师生学有榜样,增强专业技能实训和科技创新的自信心。
(2)中职学校电子实训中心日常管理的制度化。中职学校电子实训中心制度化管理就是指通过有序地制成的文本,全面、明确地规范在本中心开展科研、实训活动行为的管理方式。为实现本中心的管理制度化,必须做好建章立制的工作,制定有关规章制度,如《电子实训中心人员管理办法》、《电子实训中心管理制度》、《电子实训中心实习指导教师工作职责》等,使相关人员在管理、科研及实训工作中有章可循,以保证本中心的正常运作。同时,随着科研、实训内容以及器械、设备的更新,建章立制工作要与时俱进,摒弃不合理的旧制度,制定更适合本中心管理的新制度。另一方面,为促进学生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应当实行本中心准入制。学生在进入本中心实训前,首先要学习有关规章制度,经考试及格方可凭证进入。同时,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如果有违纪现象,必须填写违纪记录单。这样做,除了有利于规章制度的严格执行外,还有利于本中心和班主任、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督促学生自觉纠正违纪行为。
(3)中职学校电子实训中心日常管理的信息化。中职学校电子实训中心信息化管理就是指本中心通过信息化手段创建自动化和无纸化办公的环境,为广大师生开展科研和实践活动提供方便的管理方式。为推动管理信息化的实现,本中心可将《电子实训中心人员管理办法》、《电子实训中心管理制度》、实训课程安排、器械与设备的调度安排、学生实训课纪律表现情况及实训考核成绩等公布在校园网站,师生访问校园网,对有关信息便可了如指掌,节省时间和精力,提高本中心的管理效率。
二、深化实训课教学改革,提高实训课教学质量
中职学校电子实训中心应当从实训课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深化改革,提高实训课教学质量。这是因为,实训课教学质量是衡量中职学校电子实训中心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
1.创新中职学校电子实训中心实训课教学内容。
(1)制定科学的实训课教学大纲。制定科学的实训课教学大纲是创新实训课教学内容的前提条件。中职学校电子专业实训大纲要反映出各门课程实训教学的目的、内容、重点、难点、方法、手段和特色,体现出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行为能力的主要措施,呈现出纲领性和导向性的特征。
(2)加强实训教材和指导书的建设。创建适合实训方式的教材和指导书是创新实训课教学内容的客观基础。中职学校电子实训中心必须组织任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的特点来编写实训课教材。在教材中,要突出实践性教学内容。另外,还要组织任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依据实训课教材来编写实训指导书。在实训指导书中,要注重技能实训的指导,着重引导学生强化实操技能训练,快速掌握技能要领,通过强化训练获得技能。
(3)实训项目引领教学内容。因为中职学生存在着热衷于动手操作的心理特征,因此,在实训课教学中给他们创造一个实际操作的条件很重要。任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要彻底打破学科体系,把实训课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合进实训项目中,以实训项目任务驱动为载体,将理论、实验、操作、技能和训练有机整合,创建真正切合中职学生特点的“做中教”、“学中做”、“做中学”、“学中思”的实训课教学模式。例如,在“照明电路的安装与调试”训练项目中,教师要把直流电路的基本知识和电路设计、工艺训练和维修技术等知识点和技能点有机地融合到项目任务中,引导学生完成项目任务。学生通过自主完成训练项目的任务,便能较好地掌握实训教材中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这样的实训课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出学生综合职业行为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行为能力,正是任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在教学内容改革中孜孜以求的目标。
2.正确处理好两种关系,创新实训课教学方法。在实训课教学方法上,中职学校电子实训中心要正确处理好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充分调动学生在实训课中的参与性和积极性;要正确处理好传授技术和提高能力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既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要开展以实训项目引领实训内容的任务驱动教学,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以完成实训任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实施开放式教学,其前提条件是实施开放式管理。只有在实施开放式管理的条件下,本中心方可保证项目训练的延续性。只有在项目训练的延续性得以保持的条件下,一些难度较大、复杂程度较高的项目任务方可完成。
总之,在充分利用本中心教学器械与设备的条件下,任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要依据实训大纲、教材,与学生一起科学制定实训计划,合理设置实训项目。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各个实训项目的任务,培养综合的职业行为能力。
参考文献:
[1]赵玲艳.《电工电子》教学改革浅谈[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20).
[关键词]艺术院校;大学生;法治教育;问题;对策
大学生既属于法治宣传教育的对象,又是国民教育体系法治教育的对象,因而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尤其是艺术类院校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应该更加引起我们的重视。虽然当前我国艺术类院校大学生总体上能够做到遵守法律法规具备一定的法律常识,但是仍然存在一些艺术类大学生法治观念淡薄、缺乏法律信仰的情况,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当前艺术院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确实存在许多问题,应该提出切实有效的对策去解决这些问题,这样才能为社会输送具有法治思维、法治观念的高素质的艺术类人才。
1 艺术类大学生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艺术类院校大学生的法治教育教育方式过于单一
纵观国内艺术院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教育方式都采取单一灌输式教育。由于灌输式教学方式的特点,导致很多艺术类大学生对法治知识不感兴趣,重视不够,加上本身艺术类大学生属于非法律专业学生,他们没有法律相关背景,平时的学习也是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对其他文化课程的认识不够不能摆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导致学习法律知识时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一来,艺术类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1.2 艺术类院校大学生的法治教育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艺术院校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对各个专业学生都采用统一的教学内容,没有针对于艺术专业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的教育。导致很多艺术专业学生对法治教育缺乏兴趣,认为与自己的将来的生活或者工作并无太大关系。如果能将艺术专业领域的相关法律规范融入法治教育教学过程,势必会调动起他们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应该从入校后,就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法治观念和法治思维,自觉养成依法办事的行为习惯。这些对于将来走向工作岗位也会带来一定帮助,法治思维和法治观念是现代社会每一名社会成员都应该具备的,无关乎学历和职业。
1.3 艺术类院校大学生法治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很多艺术类院校没有法律专业、法学院、法学系,也就没有专门的法律课教师也没有专门的法律课堂,法律课教师就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他们大都是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并非法律专业出身,自身的法律专业理论基础相对薄弱。还有一些艺术院校的法律教师由学生辅导员担任,虽然与学生关系密切,可很少有法律专业背景。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十分繁杂,很难有更多时间放在法律课的备课上,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个别艺术类院校的法律教师需要外聘教师担任,有的外聘兼职教师责任心不强、上课态度不积极,大大影响了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效果,就更容易导致艺术类院校大学生对法治教育缺乏重视。
1.4 艺术类院校大学生的法治教育渠道有待拓宽
纵观国内艺术类院校,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大都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这门课成了艺术类院校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的唯一渠道。的确,该课程是国内各大高校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的主渠道,但是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单靠这一种教育渠道显然达不到理想效果。而且《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分为道德和法律两部分,从绪论到第五章是道德部分,后面三章是法律部分,仅占总教材的三分之一,在学时分配上同样很少,里面涉及的法律方面知识广泛和庞杂,很多任课教师对法律领域知识了解不够,加上这门课的学时数又少,往往前面道德部分讲授结束后,到了后面法律部分时匆匆赶进度“一带而过”,仅通过后面三章学习达到让学生具备全面基础法律知识的教学效果是很难做到的。
2 艺术类院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对策
2.1 创新法治教育的传统模式
任课教师在进行法治教育时采应取多媒体和讨论教学的方法,让学生能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另外,任课教师在讲授知识的时候,注重举例,而且多举一些具有时代特点的案例,这样可以使例子更鲜活,更容易引起学生们的兴趣。
另外,艺术院校大学生的法治教育还应该改变以理论教育为中心的思维模式,创新其他法律教育的内容与方式。如邀请法学的知名教授、当地的知名法官、或检察官以及律师走进课堂来讲课,拓宽学生的法治知识面,提升艺术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艺术院校也可以与实践部门组织法治教育辩论赛、法治宣传等活动,积极促进大学生与实践部门的沟通,了解实践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2.2 因材施教
艺术类院校的大学生大都心理敏感、个性突出、思想活跃,加上专业创作的压力导致他们更容易有心理困惑,遇事容易走极端。而艺术院校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对各个专业学生都采用统一的教学内容,没有针对于艺术专业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教育。对他们进行法治教育首先应根据他们的专业特点开展教学,任课教师要学会因材施教,需要充分了解学生所想所需,及时对他们的行为进行指导,培养他们的法治思维和法治观念。比如在对艺术院校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时,教学内容就应该加入《著作权法》、《知识产权法》中的一些相关法律发条,包括《民法通则》、《合同法》、《拍卖法》以及《美术品经营管理办法》当中将来艺术生涯中可能用到的相关法条。这样才能保证自己将来在作品创作及艺术品交易时能够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及不去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2.3 加强艺术类院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师资建设
首先应该尽量避免外聘教师和辅导员兼任艺术院校法律教师的情况,应该聘请法律专业的教师做专职法律教师。其次,还应该对艺术类院校的专任法律教师进行定期法律培训,提供法律学习、进行法律实践的机会,切实提高艺术类院校法律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另外,校方还应该对艺术类院校的法律教师设立相应激励机制、提高薪资待遇水平。多鼓励他们外出学习和进行学术研究,让他们能够把握法律学术领域的最新动态和学术前沿,以便更好地胜任自己的教学工作。现在很多艺术院校的法律教师存在严重不足的情况,个别艺术类院校全校仅配备一名法律任课教师,工作任务繁重,超负荷的工作量,很难调动起法律教的工作热情。应该多聘用几名法律教师,提高法律课堂的教学实效。通过这些举措,培养出一支理论知识过硬、综合能力突出的艺术类院校法律教师队伍。
2.4 拓宽教育渠道
开拓新的法治教育渠道,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可以进行一些相关法律实践活动,只有通过参加各种法律实践活动,才能帮助艺术类院校大学生养成自觉的法治思维习惯。首先,可以利用学生会或其他学生社团举办法律知识竞赛,开展相关辩题辩论赛、演讲比赛等;其次,还可以利用校园展示栏包括宿舍宣传栏,宣传法律知识或者法律相关方面的新闻报道等方式;另外,还可以利用网络等媒体途径设立专门的法治板块进行相关教育,如在校园网站即可设立法治教育专栏,将课堂教学与校园网有机结合起来,延伸课堂教学内容。再次,作为校方,可以聘请其他院校的知名法学教师来学校开办讲座、现场答疑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除此而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去法庭旁听司法审判,凡是人民法院公开审判的案件,都允许公民去旁听,大学生到现场旁听案件的审判,了解案件的审判的过程。如果学校条件允许,还可设立模拟法庭,为学生进行法律实践、增长法律知识、锻炼法治思维提供更方便的条件。
过去:课堂是“粉笔+黑板”的模式、是封闭的空间、是教师的“教”堂、是标准化的“桌餐”。
现在:课堂是“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模式、是无处不在的学习场域、是以生为主体的“学”堂、是个性化的自助式“套餐”。
──王世军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十余年的信息化建设及应用,让淄博的教育历经了数次重大转变,从最初的校校通、城域教育网到后来的数字化校园,再到现在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都做得风生水起。可以说您对“课堂”形式及内涵变迁的概括,是对教育信息化的肯定,也对未来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目前的变化,您是如何看待的?
王世军: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整个世界都在变:文本向数字化转变,出现了电子教室及电子阅览室;网络及通信技术无孔不入,出现了各种移动、手持设备,使泛在学习成为可能。信息化对于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管理方式及评价方式也必将带来革命性的影响。
仅拿教育模式来做比较,我们会发现传统教育采取的是班级授课制,即教师基于黑板的传授式的传统教育模式。现代教育发展到现在是以基于网络和多媒体手段(改变了知识的传授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的现代教育模式。未来教育将会是基于网络和数字终端支持下的“一对一”数字化个性学习,将真正实现以教师教向以学生学为主的转变,教师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指导者,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合作探究开展个性化学习,是未来教育的一个发展趋势。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这样一个未来教育,真正凸显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记得您在对数字化学习的实践与思考中,曾引用了Horizon年度报告中所提及的影响未来教育的关键技术,那么未来教育所培养的个体应该具有哪些能力?您对未来技术影响下的教育是如何理解的?
王世军:我认为,未来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应该具有:智商与情商相结合的能力、应用能力或实践能力、关联能力、搜寻能力、分布式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能力、信息素养能力、兼容和整合能力、知识管理能力及决策与创新能力。如果离开了网络、数字化学习及自主合作探究个性化学习,毫无疑问完成上述培养目标将会困难重重。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懂信息技术、要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才能更好地办好教育。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台湾“中央大学”陈德怀教授曾这样描述“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每人拥有一件数字化学习设备,并能够运用这一设备,基于网络平台与资源的链接,进行有效学习的理念、技术与方法。据我所知,截至2011年,淄博开展“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学校已达23所,有120多个教学班,您能详细介绍一下具体的情况吗?
王世军:淄博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是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实现离不开以往的种种努力,如果简单梳理它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脉络,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第一,在硬件的配备上,实现了从达标式配备向以应用拉动配备转变,从学校自建向区域共建共享转变,从教学端的配备向学生端的配备为主转变;第二,在应用方式上,实现了从需求拉动技术向技术拉动需求转变,从相对的信息“孤岛”向开放的云服务转变;第三,在应用内容上,实现了从普及信息技术学科向全科教学应用转变,从单纯的项目推广向基于公共服务平台的全领域转变,从学科整合辅助教学向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转变,从知识学习、技术应用向应用创新、创新应用转变。
可以说,我们正处在由传统的教师“教”到基于网络和数字终端支持下的“一对一”数字化个性化学习的节点上。比如,趣味性学习环境和工具、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差异性的学习节奏和方式、高效互动的学习方式等诸多方面带来的合力已开始显现,学生学得更有劲头了,教师教得也更有激情了。去年淄博在NOC活动中获得了恩欧希教育信息化发明创新奖39个,取得了全国总分第一的历史最好成绩,可以说是“一对一”自主合作探究数字化创新与实践应用取得成效的一个很好的证明。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对教师教学提出了哪些要求?教学管理又是如何跟进的呢?
王世军: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数字化教学的任务要求更加明确了:设计细化各个学科,不同知识点、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研究提供不同知识点的学习平台、资源;研究提出学习时间要求;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个性化学习,确保完成学习目标;教师自觉协同教育学生;及时组织交流学习成果;检测学习成效,诊断评价并进一步完成巩固学习目标任务。教师的职业标准也发生了变化,对课堂的设计能力、整合能力及组织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在管理方面,无论是资产管理、成长档案建立、图书借阅管理,还是新媒体应用,都实现了信息化管理的全覆盖。同时也要确保提高校长的信息素养、信息化领导力,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信息化教学能力,完善信息化设备、环境、云技术、云架构、云服务,建立信息化学校管理平台、管理体制机制,调整建立适应数字化学习、教学、管理需要的制度体系,建立适应数字化学习、教学、管理需要的评价奖惩激励机制。
在新技术不断推陈出新的今天,我们不断尝试,不断摸索,以人的个性化发展为目标,将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相融合,改变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管理方式,我们教育人的责任重大、任重道远,所以力争前行不辍,始终行走在教育信息化最前沿。
百花齐放竞争春——见证来自学校信息化教育的奇迹
参与嘉宾:马成立 闫涌泉 桓台世纪中学
罗维玉 周村区城北中学
刘洪斌 张店区湖田中心学校
桓台世纪中学
特色:基于“云架构”的数字化校园
印象:“云”是真实的,触手可及。学习是快乐的,多姿多彩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先进的设备,舒适的学习环境,良好的学习体验,都让人对校园中的“云”有着无限的神往。对于基础教育来说,在众说纷“云”的时候,桓台世纪中学却将教育的“云”应用得有声有色。那么,学校是如何采取策略推进“云”安全落地的?
马成立:我们以构建“师生快乐学习幸福生活的理想之地”为愿景,以“让不同的人更加不同”为办学理念,不断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以教育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发挥其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关于云计算的应用我们有系统的规划。
第一,应用驱动,共建共享教育新环境。
早在2011年,我们便开始与联想集团联手,建设基于“云架构”的数字化校园,实现了硬件、软件资源的优质共享,实现了千兆互联,无线全覆盖,天地人三网合一。每间教室、办公室、功能室均引入云终端。虚拟终端与PC机有机融合,实现了硬件虚拟化、软件共享化,建成了跨网络、跨平台、跨终端的信息化支撑平台。同时,我们还与多家公司合作,搭建了eClass综合校园平台、基于Web的自适应测评系统、仿真探究实验室、3D虚拟机器人实验室、遥控模拟飞行、高清网络录播系统等网络平台。创建了教师录制的学校课程资源库、远程互动、校际联合教学交流库、3TB探索节目录像、网络精品课程等数字教育资源。产学研相结合,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环境基本形成。
基于“云架构”的数字化校园让网络行为管理更有效,我们通过限制不良信息搜索,屏蔽不良网站,引导学生只能登录教师推荐的优质资源网站,使其在不同时间段有不同的权限,支持地址管理与账户管理,丰富的日志管理与流量统计保障了学校网络的绿色运行。基于“云架构”的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有效降低了管理、应用、维护的难度,使学校的网络环境更安全、更文明。
第二,智能管理,探索学校发展新模式。
基于“云架构”的信息化教育新环境,为学校管理提供了数字化平台。智能化的管理促进了学校发展模式的改变。
网络智能办公系统,实现了校内校外一体化登录,内网与外网电子邮件的统一管理。手机、平板电脑等多种移动终端均可登录办公平台。微讯分享、讨论区、互动会议、维基百科等工具的使用,使工作、学习成为随时随地的行为。数据的云存储为各种资源管理提供了稳定的平台,学校资产管理、图书借阅等都实现了电子化。学校还为每位师生建立了电子成长档案,通过智能化的评价工具,动态地呈现师生的成长发展过程。教师通过网络化学习、社会化学习,加强了与外界专家、优秀教师的交流、探讨、对话、合作,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学校构建的信息化教育新环境,为社会、家庭广泛参与学校管理提供了便捷的通道,从而促进了学校管理的民主与科学。
第三,以人为本,打造个性化学习新课堂。
学校倡导教师在“云架构”教学环境下,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教师遵循“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的原则,先学一家,融汇百家,自成一家,人人构建了符合自己个性特征、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课堂教学新模式。目前,学校已呈现较为成熟的教学模式146种,形成了独具我校文化内涵的教学模式群。
第四,深度融合,建设“三化一体”新课程。
云环境下,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学生活动深度融合,促进我校“三化一体”课程体系的建设,分别实现了国家(地方)课程校本化、学校课程生本化、学生活动课程化。
以学校课程生本化为例,学校从学生的需求入手,构建了7大类56个系列100多种课程。这些学校课程通过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变得更加丰富:建模班在计算机上进行模型搭建、效果创意;航模班进行航空模拟飞行;智能电脑机器人班进行3D虚拟机器人仿真;探究实验班利用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虚拟探究与创新实验;电脑绘画班利用数码绘图板进行绘画等。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促进着学校的成长,将“云架构”引入学校,又会对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带来哪些影响呢?
闫涌泉:在信息化建设道路上,我们深知数字化校园不仅仅是基础设施建设的信息化,而是为学校提供一个全新的、信息化的教育环境,将“云架构”引入学校,带来的影响是史无前例的。
第一,完善信息化教学设施的改进。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早已初具规模,但随着硬件设备的增多,微机设备的老化,故障率增多,传统PC机主机的笨重,功耗大,噪音辐射问题日益严重,管理维护难度加大,费事费力。然而,“云”引入后,学校利用“云架构”建立了教学资源中心,上述烦恼都随之远去了。云架构也保证了平台的可移植性,教师即便使用PC、平板或手机等智能终端访问自己的资源,也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与管理。
第二,有效利用资源,促进管理方式变革。办公的智能化、存储的安全平稳、云平台的便捷操作等一系列优越性,都使得资源的存取更加便利,使用更加高效,管理更加有效。
第三,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通过“云”可以轻易实现人对机的教育,弥补传统人对人教育的不足。我们可以看到,课堂在变,从使用工具、师生互动、分层学习到监督管理等方面都在变,这种变化是实实在在的,长期发展终会产生质的飞跃。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基于云平台的数字化校园让课程更丰富、更多元、更具选择性,为师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校园内外,我们看到的是更多阳光、自信,溢满幸福的笑脸。身为率先在基础教育试行“云”的开拓者,学校的期望是什么?
马成立:云计算正逐渐深入人心,教育云的理念得到认同已无可争议,但是教育云毕竟是新生事物,前进的道路上肯定会有曲折。学校基于“云架构”的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才刚刚起步,我们期待与众多的兄弟学校和单位一起携手,在这变幻多端的“云”世界中,缔造一朵引人瞩目的教育云!
周村区城北中学
特色:“自助式营养套餐”的分层教学
印象:营养套餐是自助的,众口可调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农村学校特有的纯朴,并不能湮没教育人对信息化的执著探索,潜心研究。周村区城北中学,虽置身“闺中”,却已名扬四方。从2009年中国教育信息化领导力高峰论坛,到2011年英特尔“一对一”现场会,再到山东省敏特网络英语学习平台应用经验交流会等一系列活动的召开,无不彰显着学校的实力。在您看来,随着信息化的深入开展,学校发生了哪些变化?经历了什么样的思想蜕变?
罗维玉:作为一所省级规范化学校、省级教学示范学校和淄博市首批数字化校园学校,多年来我们以培养“具有传统文化底蕴的现代人”作为育人目标,高举“数字人文”旗帜,以人为核心进行管理和文化创新、以信息技术助推教与学变革,改变了教师的工作方式、学生的学习环境、学校的发展模式,不断开创着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新局面。
其实,在信息技术开始萌动时,当别人还在苦苦论证之时,我们已经开始创新应用了。自1998年以来,学校不断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面对不断完善的基础建设,我们有了更多的思考,那就是:我们的信息化建设,并不在于拥有多少计算机、多少交互式电子白板等硬件设施,而是在于有效地配置、开发、管理和运用网络环境,建立一个更为开放的、高效的互动对话课堂,藉由网络科技的力量打破课堂空间、校园时空局限,进而营造一个不限于课堂、随处可发生且弹性可变的学习场域,让学生成为能更为自主、更好合作、更多探究的学习者,使学生成为主导信息社会的高素质现代化综合人才。
就像素质教育的沉沉浮浮一样,教育信息化也非荡荡坦途,所以我们一直在途中,边走边思考边革新边改进。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学校对于分层教学的研究由来已久,那么您提出的“自助式营养套餐”又是一种怎样的概念呢?
罗维玉:“适合的就是最好的”,打个比喻,做教育就像做鞋子,模式本身并不重要,关键是要合自己学生的脚。我们以信息化技术破解传统教育中的难题,在走出传统模式的基础上,变革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方式,逐步探索出了信息技术支撑下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信息环境下“三备多优”的集体备课模式、“一体两翼”的网络教研模式,并且我们还对教学模式不断进行完善,编写网络教材尝试框架式教学、组建网络虚拟班级进行基于项目的学习,提炼“读、练、讲、理、测”教学五字诀。
如果把学习比作吃套餐,那么“基础餐”、“拓展餐”、“升华餐”,餐餐精致;教师就像“大厨”,每个学生都可以各取所需,“吃饱吃好”,学校在“自助式营养套餐”的理念下为学生精心打造“学习盛宴”。教师借助于信息技术的力量,依据学生独有的特质,让他们的潜质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使得因材施教具体到了每个鲜活、独立的生命个体。2008年,学校参与了中央电教馆“基于网络的自适应学习测评系统创建与应用”课题实验,并在这一系统平台支持下,在国内初中学校,率先启动了基于动态学习数据的学科分层走班教学实践,实现了由因材施教到因人施教的转变,开启了学生自主互动、合作探究的个性化学习之门,使学生成为能更为自主、更好合作、更多探究的学习者,从而让“面向全体”的教育理想真正往前跨出了具有实质意义的一大步。
张店区湖田中心学校
特色:信息化引领教育创生
印象:教育创生,孜孜以求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资源的积累过程是漫长的,积累是创生的基础,有效的创生又可以促进积累质量的提升。在张店区湖田中心学校,信息化是如何引领教育创生的?
刘洪斌:信息化引领教育创生包含了很多方面。
第一,教师观念创生。信息化不是万能的,不能强制推进。对于信息化教学的应用,部分教师限于年龄、知识、技能等多种原因,积极性不高。因此,促进信息化教学观念的创生就显得越发重要。正所谓有想法才会有需求、有动力。针对实际情况,我们采取了分层培训,老青结对,以赛促学等方式,从而营造了积极的信息化教学环境。
第二,课堂教学创生。所谓创生课堂即“创新、发展”之课堂。创生课堂源于“草根”,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生本教育理念、传统的教学相长理论以及以新技术创新教学方式为核心的信息智能理论”,是一个开放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品牌。我们综合应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寓教于乐,变难为易,化枯燥为有趣,全力打造“令学生充满兴趣”的课堂。
第三,教师专业发展创生。随着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教师网络研修逐渐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这是一个打破传统、创生整合的过程。学校将NOC活动赛项的开展模式与自身的发展相结合,成立了湖田中心学校NOC网络教研团队,并出台了《湖田中心学校创新团队管理办法》。我们充分发挥网络和团队互助优势,创建教学反思与网络研讨相结合的新型教师专业发展方式,使“无形资源”和集体智慧的优势尽显,从而形成了教师自我完善、可持续发展的专业成长模式。
第四,学校科研创生。仅是镇域教学专题例会就为科研创生搭建了一个很好的舞台,信息技术的应用贯穿于会前、会中、会后。“小课题、大作业”则催生了教学科研的满园春色。
第五,管理创生。绿色化、精细化、人文化是学校管理文化的核心特征。校园网站、网络研修平台、管理平台、新媒体、移动终端的合理应用,使学生、教师及家长都能切身体验、民主参与学校的管理。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教育创生带来的变化是什么呢?
刘洪斌: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提升、教育观念的日益优化,都为信息化资源质量的提升和资源搜集手段的不断改进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随着课堂教学效益的不断提升,课堂创生成为常态,优秀的教学实践经验和学习资源必将成为整个信息化资源积累的源头活水。网络环境下的团队研修、科研创生、精细化管理更是优化学校信息化资源的强大动力。“微型课题群落、博客平台、头脑风暴的舞台”让智慧资源不再是一人独享而是团体共享的精神宝藏,而且让各类资源体系日益完备、科学。创生与积累最终实现良性循环、生生不息。
关键词:专业化视野;学前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实践
本世纪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对幼教师资学历要求的提高,高等师范院校已成为幼教师资培养的主要基地。高等师范院校需要把握学前教育的专业特殊性,加强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建构和完善学前师资培训模式,才能培养出知识、技能、素质并重,保育、教育、研究兼能的新型幼儿教师。
一、从教师专业化角度来看待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师资队伍的现状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 “教师个体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 [1]。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一般要经历两个阶段,我们一般把新教师刚入职的前几年看作是专业成长的关键期,而专业发展主要是指从一个熟手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所以专业化发展是体现“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由一个新教师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2]。前期有研究者指出:“学前教育专业专任教师有一定教育教学理论素养,但比较缺乏幼儿教育实际工作经验,因而缺乏相应职业技能技巧”[3],还有提到现有教师在总量、结构、职称以及科研水平等上面存在一些问题。笔者以所在的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通过对该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调查研究,结合对同类高职高专院校教师队伍专业发展现状的分析,发现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师资队伍的现状存在以下问题:
(一)新教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特殊性缺乏了解,幼儿教育实践经验缺乏。近年来随着学前教育专业扩展而大量补充进入的新教师,大多是本硕连读的研究生,在他们的知识结构中,理论知识储备远远多于幼儿教育实践经验。这些新教师即便是工作以后,他们到幼儿园参加观摩、听课、调研、实践的次数和时间还是较少,因此他们在自己担任的专业课程教学中,会习惯于按照自己所学专业的学科教学特点来讲授课程或组织活动,而很少站在教师教育的高度来反思和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和行为。
(二)部分教师的角色调整与适应不良。学校升格后,由于专科层次的“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教师必须面临着角色的调整和适应”[4],部分教师由于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习惯于遵循原来的教学模式,重视上课、备课等教学常规工作,没有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深入幼教机构进行教育科研,对目前不断更新的学前教育观念和新的研究成果不能及时获取和消化吸收,还没有完全实现角色转换,教师教育科研意识、科研能力有待提高。
(三)职后培训的形式比较单一,针对性不强。由于学校刚升格,各种培训渠道还没有完全畅通,教师参加各种培训的机会总的来说还是较少,整个职后培训的形式也显得比较单一,除了专家教授讲学外,无非就是让教师到其他高校接受短期培训,培训的内容多数偏重于宽泛的理论,实践操作性不强,职后培训未能真正的起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
二、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特殊性决定了对“双师型”教师的呼唤
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和其他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是有区别的,学前教育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系统掌握现代学前教育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从事学前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的业务能力,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全面发展的,能适应现代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需要,能在幼儿园、托幼机构从事保教工作的教师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除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外,还需要强调技能学习和实践操作,因此其实践性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只有具有坚实的学科理论素养和丰厚实践经验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知识、技能、素质并重,保育、教育、研究兼能的新型幼儿教师。因此,建设一支“双师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摆在高职高专院校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也是提高学校办学质量,提升学校竞争优势的关键。
三、以四川幼儿师范专科学校为例,在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方面作出的积极探索与实践
(一)高标准、严要求,把好师资入口关,实施“人才工程”,构建合理师资结构。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的核心关键,为了改变学校师资总数不足以及教师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不合理的现状,近年来学校一方面采取公开招聘的办法,坚持高学位、高水平的标准,严把师资引进关,重点引进了一大批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专业人才,同时学校鼓励原有的教师进行在职进修和学历提高。学校采取重点培养与引进人才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和引进了高水平、高素质的学科带头人、教授或博士。另一方面,制定和实施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工程”计划(包括名师工程、教授工程、博士工程、学科专业带头人计划、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培养计划、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等),加大投入和设立优惠的条件,开设绿色通道,引进一批博士、教授或有较大影响的学科(专业)带头人,在岗位设置、师资调配、职称评聘等各个方面保证重点专业教师团队建设,一支信念执着、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素质精良、富有活力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及一批优秀的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正在形成。
(二)学校加大软硬件投入,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数字化、信息化资源系统的保障。
教师的专业能力的提升需要学校硬件和软件等方面的完善,尤其需要构建数字化、信息化的资源系统。学校升格后,继续加大教育资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加强了教师办公室和计算机教室的配备、扩大了多媒体投影教室建设、开展校园网站建设、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等,同时学校配备了教师和后勤办公平台、教育教学信息平台、教育教学资源管理平台,完善图书馆学前教育类电子图书资料建设,并且学校购买中国知网、维普期刊网等使用权限, 校园内免费向师生开放,为学校数字化、信息化资源系统建设和应用奠定基础。通过数字化信息化资源平台,师生可以及时了解到学前教育发展最新的政策和理论、课程改革的动态,同时还可以展示和交流教研活动,共享教学论文、教学讲义、优质课例等教学资源。
(三) 以校级科研中心为平台,促使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投身学前教育科学研究。
为了极大的调动教师参与科研的热情,促进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学校相继成立了幼儿教育与发展研究中心、小学教育研究中心、川西北民俗文化研究中心等,中心下设置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研究室、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室、农村与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研究室等,学校还相继出台了《四川幼专科研项目奖励细则》和《四川幼专科研项目管理办法》,促使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自觉加强教学研究和实践能力提高。一方面规范了学术委员的审查与评审制度,对课题申报、优秀学术人才的评选等工作进行严格审议,杜绝了学术不端和学术造假,保证了学术活动的真实性。另一方面通过研究中心组织高职称教师申报国家级、省级重点课题,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申报青年课题,尤其鼓励教师申报与幼儿教育实践相结合的课题项目。科研中心积极引导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密切关注本学科前沿发展动态,带领教师深入幼儿教育基地,观摩和探讨幼儿教育热点问题,如:蒙氏教学法、体智能游戏、幼儿早期阅读的训练、奥尔夫音乐等在幼儿教育机构开展的情况,鼓励教师探索具有本地域特色的幼儿教育实践模式。
(四)逐步建立和完善教师终身学习制度,积极推进“校本培训”。
为了建立和完善教师终身学习制度,学校制订了教师培养管理办法,构建学校、系部两级培养体系,建立多渠道培养网络,通过岗前培训、岗位培训使新教师尽快熟悉工作岗位,进入角色。通过开展单科进修、学历进修、高级研修、访问学者、团队培养等方式及时更新知识、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师职业情感培训、学前教育专业理论培训、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教育科研方法等。在培训方式上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如:专家讲座、学术论坛、幼教机构观摩活动、高校教育机构学习交流、兄弟学校访问考察等。在培训对象上也各有不同,针对新教师,为了让他们尽快进入角色,迅速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主要进行校情校史、教师职业意识和情感、教师教育技能、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特点和方法等培训;针对有一定工作阅历的教师,结合他们自身的专业特点和个人现有的能力水平,把他们分成“理论型教师、实践型教师以及“双师”型教师三个层次”[5]。分别为他们设计个性化的专业发展培养模式,采用实践能力培训、教学能力培养、攻读博士和硕士学位、高级研修、访问学者等方式,强化和提升他们的专业领域内的优势和特色。
(五)发挥校内外学前教育实训基地的作用,加强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的培养
学校目前校内教学实训基地包括学前教育专业实验室、微格教室、心理学实验室、建设中的幼专附属幼儿园,同时学校作为四川省幼儿教育师资培训中心,在校外多地市州挂牌建立了学前教育实践教学基地,和绵阳及周边市区多所职业技术类学校、幼儿园、儿童发展与教育咨询机构、早教机构达成了多项实践教学合作协议,有着长期教学和工作联系。学校要求工作三年内的学前教育专业的新教师,每周必需有半天以上的时间深入幼儿园固定跟班听课和调研,每人必须参加1-2个幼教科研课题,每学期组织一次幼儿活动公开课,请幼儿园园长和学校资深的老教师进行听课和评课的活动,让新教师切身体会幼儿教学活动的要求。对有工作经验的教师要求定期下园,并通过承担学前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竞赛活动指导、见实习综合训练、科研论文指导、毕业生就业设计等事项参与学生培养和发展的全过程。此外学校定期组织骨干教师到校外教学实训基地进行学术交流、实践指导、顶岗锻炼,多层次、多途径的促进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顾明远等.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3]杨春华.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的几点看法[J].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0,14( 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