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型消费模式范文

新型消费模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型消费模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型消费模式

第1篇:新型消费模式范文

【关键词】感性消费 市场推广 青海互助青稞酒 营销

近两年来随着市场的扩大,互助青稞酒的销路不仅没有扩大,反而出现了猥琐的局面,特别是在青海省内,互助青稞酒的市场占有率都在下降。由于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丰富,要求越来越高,如果互助青稞酒仍然坚持之前的经营理念,被动地去等待消费者挑选,那么互助青稞酒的营销可能仍然处于下滑状态。所以我们必须在感性消费的环境下,综合考虑各种影响消费者购买的因素,完善和丰富自己的营销策略,才能够促进互助青稞酒的销售。

一、相关概念解析

(一)感性消费。

所谓的感性消费指的是一种和理性消费相反的一种消费方式,理性消费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消费金额和消费质量。理性消费更加注重商品的功能性和价值性,而感性消费者则更注重商品的象征性的情感功能和社会消费价值,可以显示出消费者的社会地位、经济实力、文化意识和对生活的态度等,以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轻松,这些内容都被统称为商品的“情感价值”。具体来说,感性消费是指消费者对于商品的选择,是基于自己对商品的直观感受、情绪、偏好和商品的象征意义为出发点的选择。感性消费和理性消费处于矛盾的对立面,在现实中,消费者有的是在完全理性的情况下进行的消费行为,有的则是在感性的情况下进行的消费行为,但是更多的消费者是介于两者之间。只是在不同的情况下所采取的不同的消费方式,但是随着消费者社会属性的增加,感性消费行为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

对于我国目前的零售企业来讲,感性需求的存在要求企业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一种情感关系,这种关系是通过消费者对产品、品牌、服务、环境、认可度、满意度等内容建立的,同时也被称为情感维系。在这个多元化的联系之中,不仅包括消费者的感情、记忆、印象、心理、情感、文化认同,还包括参与、现场体验的感觉。由于这感性消费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吗,所以决定了零售企业应该实现多角度多层面的营销策略调整,才能够迎合新时代消费者的消费特点,从而达到销售目的。

(二)青海互助青稞酒简介。

互助青稞酒是清香型白酒的一个分类,属于国家地理标志性的保护产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口味,备受业界人士和解消费者的青睐。很多白酒专家都给予青稞酒极高的评价,认为青稞酒的香气纯正、口感绵爽、香味协调,回味无穷,伴随着青稞清雅的香味,互助青稞酒被中国酿酒工业协会认定是清香型白酒的代表。青海互助青稞酒股份有限公司拥有互助和天佑德两个驰名商标,在2010年该公司的销售收入已经突破7亿元,占据着青海省互助青稞酒75%的市场占有率,互助青稞酒凭借其绝对优势成为了着青海市白酒市场的强势品牌,当然这和互助青稞酒的营销策略是有着密切关系的,特色的地理特点、特色优势和消费习惯是近些年来互助青稞酒的营销重点。

二、青海互助青稞酒的营销困境

互助青稞酒凭借其独特的风味和特色,一直处于青海省白酒销售行业的领先地位,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白酒企业的崛起,互助青稞酒却还在承用之前的落后营销策略和文化理念,使互助青稞酒的营销陷入了困境,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到底是在哪些营销环节出了问题。

(一)产品种类偏少。

国内很多省份都有非常先进的白酒生产工艺、精良的设备和高科技技术,借助这些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剑南春、白云边等著名白酒企业均已占据着大量的市场,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我们可以看出,剑南春和白云边之所以销量广、销量大,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其种类非常多,无论是在价格方面还是在口味方面都有多种选择。在2013年,对青海省知名品牌用户满意度调查资料中显示,参与调查的6种互助青稞酒的用户评价中,有五个品种被消费者认为其品种单一,所以短期内不会考虑购买。由此可见,产品的种类会影响到消费者对产品的满意度。

(二)对营销策略重视不足。

市场的环境变幻莫测,不稳定性非常大,所以经营风险是不可避免的。与其他省份的大企业的相比,主要还是互助青稞酒的生产规模比较小,所以企业的周转流动资金少,投资资金也少,从而造成对营销策略缺乏重视,无法对市场竞争进行准确的判断,从而调整出适合市场的营销策略,有时候的销售失败、产品堆积,甚至会带来整个企业的破产。根据资料显示,目前青海省生产互助青稞酒最大的酒厂,在营销策略方面的资金投入仅有全部销售量的2.4%,不仅影响了新的营销策略开发,更难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导致互助青稞酒失去了市场。

(三)缺乏创新的营销策略。

有创新才有发展,所以说创新才能使企业更有生命力。就目前青海省的互助青稞酒营销现状来看,其经营管理缺乏创新意识,管理理念陈旧,因为担心新的事物风险大,不容易被消费者接受,所以缩首缩尾,不敢改变,难以适应市场竞争的现代需求。这种过于保守、缺乏竞争意识的营销策略市场适应性差,也满足不了消费者的需求,严重影响了互助青稞酒的销量。经过市场调查发现,在对青海省互助青稞酒系列的满意度评价中,有56.8%的消费者认为产品包装陈旧;有62.5%的消费者认为互助青稞酒的品种少、更新慢,和其他省份的白酒相比,选择非常有限,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

(四)服务质量较差。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消费者越来越注重产品的服务质量,随着人消费的水平提高,服务质量也成了影响销售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感性消费的情况下,消费者在购买商品的时候不仅仅会关注产品的质量、价格等因素,更会对服务质量有着最直观的感受。在销售过程中,服务品质直接反应出企业的销售理念、销售文化和销售价值观,是营销策略的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根据公众测评的结果显示,在青海省互助青稞酒的营销过程中,无论是售前服务还是售后服务,客户的满意度都比较低,市场营销策略效果不佳,直接影响到了青稞酒的市场竞争力,不利于青稞酒的市场竞争。

三、感性消费时代下改进青海互助青稞酒营销策略的分析

(一)优化商品结构,丰富产品类型。

前面分析到,互助青稞酒在营销过程中主要存在主要问题是品种单一,种类不够丰富。消费者在长期面对同一种类型、同一口味、同一包装的产品时,很难坚持选择,所以他们会试着尝试其他品牌的多样化产品。要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要从互助青稞酒的生产工艺和技术入手,加强其技术含量,提高其技术手段,强化其创新意识,努力丰富互助青稞酒的类型和口味,使商品更具有选择性、时尚性、新颖性和可靠性,优化商品结构,丰富产品类型,才能够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获得优势。

(二)配套完善购物消费环境。

感性消费的一大特点就是,消费者会根据自己的心情、情感和喜好来选择产品,而不是单纯的依靠对产品的追求。所以我们也应该尽量配套和完善消费者的购物环境,比如说设计出高雅别致的销售大厅,配以温馨舒适的音乐、生动合理的商品陈列、清新宜人的香味、和谐恰当的灯光搭配等等。感性化的消费者具有主观性、多样化和多元化的消费行为,每一个环节都会对消费者的心理造成影响,使消费者产生一种愉快的购物体验。但是每个消费者的审美和喜好都不相同,所以互助青稞酒的销售大厅、陈列设计等要以大众的喜好为主,以清新淡雅为主。

(三)提供人性化的服务。

谈到销售服务,很多人认为“主动、热情、周到”就是好的服务标准,很多营业员更是把主动向顾客打招呼、热情为顾客介绍商品当做一个营业员是否称职的标准。其实这样的服务理念并不人性化,在感性消费时代,并不是所有消费者都需要热情的服务。在销售过程中,针对需要导购员服务的消费者,销售者才能够上前去介绍产品或者推荐产品;对于希望自主购买的消费者来说,营业员不能一味的热情相应,这样只会增加消费者的心理负担,如果消费者的求知欲、欣赏欲和休闲欲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放弃购买产品。感性消费时代,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个性化、多元化,所以我们的服务只有更人性化,才能够满足消费者的种种需求。

注:本文为安徽省创新创业项目(基金项目), 项目编号:AH201310378609

参考文献:

[1]李明德.青海青稞酒蓄势未来大市场[N].中国食品报,2010,01.

第2篇:新型消费模式范文

(1.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核反应堆系统设计技术重点实验室,四川 成都 610041;

2.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中国 北京 100082)

【摘要】以模块式小型堆为研究对象,使用MELCOR程序建立了电厂模型。选取安注管线双端剪切断裂严重事故为保守事故序列,非能动堆腔注水系统(Passive Cavity Injection System ,PCIS)投入后,分析堆芯热量通过吊篮和压力容器壁进入堆腔水的传热过程,并评价燃料棒结构状态。计算结果表明,堆芯支承板保持支撑燃料组件,堆芯大部分燃料组件包壳保持棒状结构状态,PCIS冷却压力容器外壁面带出堆芯热量实现堆芯冷却。

关键词 PCIS;堆芯冷却;MELCOR程序

Severe Accident Analysis of Core Cooling by Passive Cavity Injection System for Small Modular Reactor

MAO Hui-hui1CHEN Shu1DENG Jian1XIANG Qing-an1XIAO Hong2

(1.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n Reactor System Design Technology Laboratory, Nuclear Power Institute of China, Chengdu Sichuan, 610041, China;2. Nuclear and Radiation Safety Center, Ministry of Environment Protection of P.R. China, Beijing, 100082, China)

【Abstract】The model of Small Modular Reactor is build using MELCOR code. This paper analyzes core heat removed process through the wall of Reactor Pressure Vessel by Passive Cavity Injection System(PCIS), by selecting DVI double-cut rupture as the conservative severe accident sequence, and determine the fuel rod stat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re support plate support the fuel assembly all the time, most fuel rod could remain standing, the core heat could be removed through the wall of Reactor Pressure Vessel by PCIS.

【Key words】Passive Cavity Injection System;Core cooling;MELCOR code

0前言

中核集团研发的模块式小型堆,在成熟的压水堆核电技术的基础上,采用“非能动”的安全系统和“一体化”反应堆设计技术进行研究,其安全性和经济性达到第三代核能系统技术水平的革新型压水堆。非能动堆芯冷却系统失效的严重事故进程中,堆芯裸露、温度上升后,锆包壳出现裂纹导致裂变产物气体和气溶胶释放;随着围板和成型板熔化,吊篮温度快速上升,并通过水蒸气辐射换热加热压力容器内表面,然后非能动堆腔注水冷却压力容器外表面带出堆芯热量。

堆芯热量通过辐射换热直接由非能动堆腔冷却系统带出的措施,目前应用于高温汽冷堆。高温气冷堆发生事故后,能动堆芯冷却失效时,采取非能动堆腔冷却系统(Passive Reactor Cavity Cooling System,RCCS)带出堆芯热量,保证堆芯完好。堆芯热量通过辐射换热传递到堆芯吊篮、压力容器壁、RCCS璧面。RCCS采用大量小直径圆管以增大传热面积,但GT-MHR 600[1]、清华高温气冷堆(HTR-10)的RCCS采用空气冷却,PBMR400[2]的RCCS采用水冷却。由于压水堆的自身特点,难以采取PCIS带出堆芯热量以保证堆芯完好,但是,模块式小型堆能否通过PCIS避免堆芯支承板失效、堆芯熔融物迁移到下封头。目前国内外还没有公开发表的文献对此问题进行研究。

本文以模块式小型堆为研究对象,使用MELCOR程序建立了电厂模型。选取安注管线双端剪切断裂严重事故为保守事故序列,分析PCIS投入后,堆芯热量通过吊篮和压力容器壁进入堆腔水的传热过程,并利用燃料棒失效模型评价其结构状态。

1分析程序和分析模型

1.1分析程序

MELCOR是一个完整的第二代系统性严重事故分析程序,由桑迪亚国家实验室(SNL)为美国核管会(NRC)开发的PSA工具,能模拟轻水堆严重事故进程的主要现象,并能计算放射性核素的释放及其后果。本文使用MELCOR 2.1版本(非常感谢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提供了该程序的使用权),与MELCOR 1.8.5相比,取消下封头(BH)模块,改进COR模块,新增乏燃料水池和高温气冷堆模拟模型。在COR模块中,新增堆芯围板和成型板、堆芯和下腔室熔融池模型、熔融池硬壳形成模型、改进下封头传热失效模型等等。

1.2电厂模型

MELCOR模型模拟了一回路系统、二回路系统、自动卸压系统、非能动堆芯冷却系统和PCIS系统,节点图见图1。

Fig.1 Small Modular Reactor Noding Diagram

堆芯径向分为6环,第1环到第4环从内到外全为通道区域(燃料组件),第5环由通道区域(燃料组件)和旁通区域组成,第6环仅在下腔室。堆芯径向1到5环分别代表3.5、9.5、14、18、12个燃料组件。堆芯轴向划分为21段,第1到6段代表下封头,第7段代表堆芯支承板,第8、9段代表下部非活性区,第10到19段代表活性区,第20、21段代表上部非活性区。

1.3燃料棒失效模型

随着燃料温度上升,包壳外表面氧化形成氧化锆包壳,氧化锆熔化温度大于锆熔化温度,因此部分熔化锆从氧化锆包壳的裂缝中释放,同时氧化锆包壳仍然保持棒状结构状态,燃料棒失效模型见图2。完整燃料棒坍塌的温度与失效时间对应关系[3]见表1。燃料棒失效机理为氧化包壳熔化导致失效或者下部支撑结构失效。

2分析方法

选取保守的事故序列,即安注管线双端剪切断裂严重事故,并假设IRWST出口隔离阀没有开启导致非能动堆芯冷却系统没有投入,因此仅考虑堆芯补水箱、安注箱和PCIS成功投入、冷却堆芯。由于安注管线双端剪切断裂,因此仅有一个堆芯补水箱和安注箱可以进入压力容器,同时由于破口位置较低(位于堆芯上部非活性区),压力容器内的水装量将大量丧失,因此堆芯热量带出的唯一方式是PCIS冷却压力容器壁。

Fig.2The Fuel rod Degradation Model

根据衰变热计算PCIS流量,假设注水入口温度为50℃,出口温度为95℃,考虑裂变产物和气溶胶挥发时,PCIS流量从事故后2小时的64m3/h递减到事故后4小时的403/h及事故后20小时的303/h。本文中假定PCIS初始注水流量为45m3/h,递减到事故后20小时的30m3/h。

PCIS投入时间最晚应该在压力容器内壁面温度快速上升之前,考虑到压力容器的淹没时间约0.15小时(堆腔注水区域的压力容器与保温层之间水体积约6.5m3,假设初始注水流量45m3/h),因此PCIS投入时间最晚应该在吊篮温度快速上升之前。堆芯出口温度达到650℃时或则更早时间投入PCIS,可以更早冷却较热的压力容器壁面、尽可能减少堆芯熔化份额和降低堆芯支承板峰值温度。因此,本文假设堆芯出口温度达到650℃时,PCIS投入。

3分析结果

3.1堆芯结构状态

径向环1、2(13组燃料组件)上部非活性区及活性区的4/5包壳熔化、燃料坍塌,径向环1、2活性区下部1/5及周围44组燃料组件的燃料棒保持棒状结构状态。径向环1和2部分包壳节点温度见图3。

围板上部4/5熔化,成型板中间3/5熔化、两端各1/5没有熔化。熔化的围板和成型部分进入下封头。

堆芯活性区中间的吊篮温度最大,其内、外表面温见图4,从图可知内、外表面都没有达到熔化温度,且缓慢下降。

堆芯支承板的温度见图5,从图可知,堆芯支承板温度约在15小时达到峰值1060℃后开始下降,堆芯支承板没有失效,保持支撑上部的燃料组件。

综上所述,堆芯熔化前和熔化后的结构状态见图6。

3.2下封头状态

仅有部分熔化的围板和成型进入下封头。下封头水位和水质量见图7,可知事故后20小时内下封头内仍然有水,只是在不断减少。

3.3PCIS带热量

堆芯衰变热和PCIS带出热量见图8,从图可知,事故后2.1小时吊篮温度快速增加(图4)、2.3小时压力容器内壁面温度快速上升,因此事故后2.5小时PCIS带出热量快速增加,事故后10小时CIS带出热量和堆芯衰变热接近。

4结论

本文使用MELCOR程序分析非能动堆腔注水冷却堆芯过程,重要结论如下:

(1)堆芯中心13组燃料组件的包壳熔化、燃料坍塌,周围44组燃料组件包壳保持棒状结构状态;

(2)堆芯支承板在事故后约15小时达到峰值温度1060℃,其后开始下降,堆芯支承板没有失效,始终支撑着上部的燃料组件;

(3)事故后20小时内下封头内仍然有水,只是在不断减少;

(4)PCIS投入后,逐步带出堆芯热量,事故后10小时PCIS带出热量和堆芯衰变热接近,完全实现堆腔注水冷却堆芯。

参考文献

[1]Ni zhen, Prismatic Modular Reactor analysis with MELCOR[D]. Texas A&M University, December 2008

[2]James Robert corson, JR, Development of MELCOR input techniques for Hight Temperature Gas-cooled Reactor analysis[D]. Texas A&M University, May 2010

第3篇:新型消费模式范文

[关键词] 辛伐他汀;高血脂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微循环

[中图分类号] R6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7(b)-0102-02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目前主要的致盲性眼病之一,视网膜组织缺血、缺氧引起的微血管病变、氧化应激等因素均可引起DR的病理性损害[1]。有研究证实,血脂代谢异常导致的高血脂对DR的发生和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降脂治疗对预防及治疗DR具有一定的效果[2]。辛伐他汀为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为降血脂药,临床上主要用于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为进一步证实降糖联合降脂治疗DR的有效性,本研究将辛伐他汀应用于29例高血脂非增生型DR患者,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0年7月~2012年10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58例高血脂非增生型DR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组)29例和观察组(常规治疗联合辛伐他汀组)29例。对照组29例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13例,年龄46~69岁,平均(52.3±4.9)岁,病程3.5~22.5年,平均病程(13.1±2.7)年,其中,轻度患者4例,中度患者16例,重度患者9例。观察组29例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14例,年龄45~69岁,平均(52.4±4.8)岁,病程3.4~22.8年,平均病程(13.2±2.6)年,其中,轻度患者4例,中度患者15例,重度患者1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及疾病严重程度等基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饮食运动指导的同时进行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强化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胶囊(哈尔滨一洲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3178)20 mg,1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8周后,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及治疗前后的血脂、微循环指标,进行疗效评估。

1.3 疗效判定标准

以患者的视力提高≥2行,且微血管瘤几乎全部消失,同时眼底出血及其他相关检查均示恢复正常为显效;以患者的视力提高≥1行,且微血管瘤较之前有一定减少(减少50%以上),同时眼底出血及其他相关检查示有一定改善为有效;以患者的视力及其他评估指标均无明显改善或加重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AS 8.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

治疗8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6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97%。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微循环指标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脂及微循环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8周后观察组的TG、TC及管襻积分、流态积分均低于对照组,HDL-C则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据报道,有50%的糖尿病患者发生DR,是糖尿病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3]。而血脂代谢异常是加重DR病理性损害的原因之一[4]。临床调查显示,糖尿病患者中多同时伴有高血脂症,TG与DR严重程度成正相关,且高血脂是导致糖尿病黄斑病变硬性渗出程度加重的危险因素[5],这使其对患者血管状态的不良影响进一步凸显。本研究观察组在降糖的基础上联合辛伐他汀降脂,与对照组比较,治疗8周后观察组患者TG与TC均明显降低,视力与眼底病变也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因此,对高血脂非增生型DR患者进行治疗时,要兼顾血糖与血脂的治疗,以达到全面治疗疾病的目的。

另外,糖尿病患者因高血糖致全身各组织器官的微血管发生病变,微血管的周细胞发生坏死,随后内皮细胞亦变薄,内屏障功能受损,血管内的液体成分由管内渗入组织中,造成各器官病变和功能障碍。此类患者微循环状态较差。近年来,他汀类药物的多效性研究备受关注[6-7],一些基础研究证实辛伐他汀不仅具有显著的降脂作用,还可通过抵抗糖尿病本身引起的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间黏附连接完整性的破坏来改善视网膜微循环,对DR动物模型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8]。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治疗8周后管襻积分、流态积分等微循环指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均有较大程度的改善,说明辛伐他汀在微血管改善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与上述研究结果一致,但其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总之,通过本研究证实对高血脂非增生型DR患者采用降糖联合辛伐他汀降脂治疗效果较佳,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疾病状态及微循环状态。

[参考文献]

[1] Brownlee M.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cell biology of diabetic complications[J].Nature,2001,414(6865):813-820.

[2] Abbate M,Cravedi P,Iliev I,et al.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iabetic retinopathy:evidence from clinical trials and perspectives[J].Curr Diabetes Rev,2011,7(3):190-200.

[3] Saaddine JB,Honeycutt AA,Narayan KM,et al.Projection of diabetic retinopathy and other major eye diseases among people with diabetes mellitus united states,2005-2050[J].Arch Ophthalmol,2008,126(12):1740-1747.

[4] 李晨钟,张素华,汪湘琳,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脂质代谢紊乱的关系[J].中华眼底病杂志,1998,14(1):21-23.

[5] Golubovic-Arsovska M.Association of dyslipidaemia with macular oedema and hard exudates in diabetic maculopathy[J].Prilozi,2007,28(2):149-160.

[6] Sasson M,Pesach S.Simvastatin-induced meralgia paresthetica[J].J Am Board Fam Med,2011,24(4):469-473.

[7] Chong E,Shen L,Poh KK.Half-dose ezetimibe add-on to statin therapy is effective in improving resistant hyperlipidaemia in Asian patients with ischaemic heart disease[J].Singapore Med J,2011,52(6):400-404.

第4篇:新型消费模式范文

关键词:生态消费;生态文明;经济

中图分类号:B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4)02000705

1引言

党的十之后,生态文明被赋予了空前的地位,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成为“五位一体”战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处在核心地位。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关键在于能否实现与其它领域建设,尤其是经济建设的有效融合。然而,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目前还处在探索和实验的过程当中,不管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总结都还没有成熟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充分融合也需要开创新的模式与途径,其中之一便是十分重要但却容易被忽视的国民消费。

2消费与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将消费与投资、出口一起并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也表明,充分发展的消费市场是促进经济繁荣与发展所不可或缺的,消费也日益成为国家宏观调控和抵御经济波动的有力手段。尤其是在出口萎缩、投资不足的不利环境下,消费往往演变成为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主要支柱。发达国家对国内消费市场的重视程度非常高,对国民消费一直是非常鼓励,甚至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想方设法地刺激和诱导国民的消费需求,主要的发达国家也无一例外地有着充分发达、成熟并且完善的国内消费市场。然而,在我国,国民消费的重要性和积极性还未能得到充分体现,这其中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因素。我国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的桎梏,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十分低下,物质财富的创造和供给能力非常薄弱,因此国民的消费需求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都受到人为限制,不仅造成国民的生活水准长期在低层次上徘徊,而且使得国民经济的发展缺乏有效需求的支撑,经济发展的后劲不足。之后,为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在改革开放的前二三十年我国实行的是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出口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在缺乏资金、技术落后以及管理不善的时代背景下,出口导向性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我国的唯一选择,实践已充分证明这种模式选择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短短几十年之后,我国已成为世界外汇储备第一大国,经济总量跃居全球第二,国民经济的规模和结构、质量与改革开放之前相比都已经有了极大的提高。然而,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也开始逐步显现。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我国在技术层面十分落后,因此我国对外出口的产品基本以资源和简单加工的半成品为主,这种低附加值的出口模式虽然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我国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但却在关键环节受制于人,导致大量利润的外流。更为严重的是,低端的资源出口和来料加工给我的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破坏,长达几十年的资源开采与出口对我国很多地区的环境破坏都是不可修复的,很多外商投资的来料加工产品对环境的污染程度也是十分惊人的,虽然表面上看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实际上确是国外高污染行业与产品对我国的转移。因此,我国在换取大量外汇的同时,付出的却是满目疮痍的环境代价,如果考虑出口型经济发展模式的环境成本,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收益很可能是负值,我国在环境领域的欠债是迟早要还的,并且越晚偿还所付出的代价会更高。另外一方面,自从进入新世纪以来,传统的发达国家一直深陷经济疲软、通胀不止的泥潭当中,出于振兴国内市场、创造国内就业岗位的直接目的,发达国家纷纷提高了产品进口的门槛。此外,由于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在出口领域面临的条件也越来越苛刻,遇到的贸易壁垒层次也越来越高,我国出口导向型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正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因此,要保证我国经济的良性发展就必须寻求新的突破点,由外向型向内需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扩大国内消费的市场容量,增强国民的消费需求和能力。这种转变不仅可以明显提升国民的生活水准,而且能够最大限度地掌握经济发展的自,减少对外部市场的依赖,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与重组,减少资源出口量,逐步淘汰低端来料加工产业,减轻我国目前面临的环境压力,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保证。

目前,对什么是生态文明,学术界尚缺乏权威的统一界定,不同领域的学者从各自的学科角度和研究侧重点出发,对生态文明的表述或多或少地都会有所差别。但是,如果我们“”地分析一下,则不难发现不管哪种生态文明的概念表述当中,都蕴含着一个核心思想――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研究和探讨生态文明,实际上是在探索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模式。以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范畴非常广泛的命题,设计的因素也非常多,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也来自多个方面。但生态文明建设最为关注,或者说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目的还是提高人类的生活福祉,因此,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落脚点是经济建设,这也正是我国政府决定将生态文明建设充分融入经济建设过程的根本目的所在。生态文明是对传统文明的扬弃,生态文明和传统文明既有着明显的区别,也有着紧密的联系。传统的工业文明过分看重经济增长,忽视甚至无视环境和资源代价,固然是不可取的。但同时我们也不能一味为了保护环境而放缓甚至放弃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改变的是传统文明发展的模式,而不是文明发展的终极目的,生态文明建设绝不能以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途径还是创造生态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如何有效地将生态文明建设与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的进程有机结合,是决定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败与否的关键所在。

如何才能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一般而言,首先想到的就是在生产领域的融合。毋容置疑,生态文明建设的终极目的依然是提升人类社会的发展水平和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准,因此,“生产”依旧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推动力。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必须构建新型的生态型生产模式,以生态经济产业为主导,以新型生态技术为支撑,走生态型的经济发展之路,对于这一点,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然而,如前所著,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工程,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来源于多个方面,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促进生产、发展经济固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中流砥柱”,但仅仅靠生产领域的“一枝独秀”还无法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开展。因此,除去生产环节之外,生态文明建设亟需其它领域的密切配合与支持,居民消费就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的经典政治经济学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简单公式描述了社会大生产的循环与周转过程,由此可见,“消费”和“生产”一起构成了社会生产的关键结点,消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生产的连贯性和协调性,因此,消费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也将起到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况且,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的相互融合,不能仅仅停留在上层建筑的层面,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和社会公众产生十分密切的联系,生态文明建设也亟需得到来自社会公众的大力支持。而消费作为和社会公众联系程度很高的日常生活环节,可以很好地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有效传达给社会公众,让社会公众充分享受到生态技术带来的优势和便利,使得新型生态经济产业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收益,使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的融合过程更加顺畅,更加有效率。

3传统消费模式与生态文明理念的背离

虽然从总体上看消费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似乎已成为人类自身的一种本能,但消费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社会生产力和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几个不同的文明阶段,每一种文明形态都会形成与之相配套的消费模式。在漫长的原始文明阶段,人类社会挣扎在生存的边缘,物质资料的生产能力尚不能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因此在这一阶段并无实质上的消费可言。在农业文明阶段,人类社会的生产力虽有了较大程度的发展,但总体水平依旧十分低下,再加上社会资源分配的严重不平等,因此在农业文明阶段消费只能是少数特权阶层的专利,绝大多数社会成员还是与消费无缘。真正意义上的消费起源于工业文明阶段,建立在技术革新和社会分工基础之上的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力,人类创造财富的能力大大增强,使得人类社会财富的生产能力超过了保障基本生存的需要,消费行为的普及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再加上工业革命催生了人类社会各个领域的巨大变革,传统的世袭特权阶层被打破,形成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和劳工阶级,在劳资双方的长期博弈中,社会大众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权利和利益,资产阶级为平衡和缓和社会矛盾,在社会财富的分配领域也逐渐地向社会公众倾斜。普通民众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使得消费行为的普及有了广泛的社会基础,人类社会也第一次真正走向了消费社会时代,消费开始走上历史的舞台,并且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工业文明催生的消费模式有着巨大的进步意义,消费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创造财富的能力空前提高,人类社会的发展也终于摆脱了财富短缺的桎梏,人类社会的整体文明程度也达到了新的高度,消费使得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人类社会的平等程度也大大加强。然而,传统的消费模式是把双刃剑,消费在极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升人类生活质量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以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工业结构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注重的是短期发展的经济效益,对发展的环境和资源代价极少考虑,甚至视而不见,这样一种发展道路是不可持续的。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在20世纪发生过著名的“公害事件”(另一种说法是“十大公害事件”),很好地证明了传统工业文明发展模式的弊端。除此之外,和工业文明相匹配的传统消费模式对资源消耗和环境的破坏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艾伦曾经这样描述消费社会:“我们庞大而多产的经济……要求我们使消费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要求我们把购买和使用货物作为宗教仪式,要求我们从中寻找我们的精神满足和自我满足,我们需要……我们需要消费东西,用前所未有的速度去烧掉、穿坏、更换或者扔掉。”\[1\]究其原因,传统的工业文明发展模式是以生产为导向的,为保持生产的连贯性,必然要求长期保持巨大的消费能力,因此,传统的工业化国家对国民的消费是极力鼓吹的。事实证明,几个主要的发达国家都有着极其庞大的国内消费市场,发达国家20%的富裕人口消费支出已经占到全球私人消费支出总额的86%,与20世纪50年代比较起来,日本在80年代消费的铝、能源、钢铁、汽车分别是前期的的4倍、5倍、25倍和4倍。就总体情况而言,在历经近半个世纪的消费主义扩张之后,欧洲与日本的人均资源消费已经大体和美国持平。\[2\]更为严重地是,传统的消费主义会导致过度消费、炫耀性消费等一系列不合理的消费行为,虽然从短期来看,过度膨胀的消费市场对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但从长远来看,这种消费模式只会导致经济发展的结构性失衡,并且大量地造成资源消耗和浪费,给环境和生态系统带来极大的压力。目前,从全世界范围内来看,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的情况日益严重,这其中固然有产业结构失衡、人口无序膨胀等主要原因,但传统消费理念和模式在全球范围内的扩散和蔓延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发展中国家在追赶发达国家的进程当中,对后者的消费模式是竞相效仿的,殊不知这种消费模式超越了资源和环境的承载极限,最终将使得全球的经济发展提前进入资源和环境的瓶颈状态,“寂静的春天”一旦真的到来,人类的发展,甚至生存都会受到严重的威胁。因此,工业文明孕育下的传统消费模式是和生态文明的理念从根本上相违背的,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并且形成相应的符合生态文明理念需求的新型消费模式。

具体到我国而言,随着近几十年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国民的收入水平迅速提高,随之而来的国民消费能力也极大增强。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2年我国居民的人均收入已超过6000美元,同时,2012年全年我国社会消费品的零售总额为210307亿元,比2011年增长14.3%,增长的幅度比较大,即便扣除通货膨胀的价格因素,实际增长率也有12.1%。\[3\]与此同时,消费也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但是,和发达国家的情况类似,我国迅速增长的国民消费对资源的消耗程度和环境的污染程度也在急剧地上升。同样是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全年社会能源消费总量为36.2亿吨标准煤,比2011年增长3.9%。其中煤炭消费量增长2.5%;原油消费量增长6.0%;天然气消费量增长10.2%;电力消费量增长5.5%。同时,统计数据表明我国面临的环境压力也呈现出日益严重的发展趋势,目前我国七大水系已有的571个水质监测断面中,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占12.4%。近岸海域现有的301个海水水质监测点中,四类、劣四类海水占23.9%。在长期监测的316个城市中,轻度污染的占20.3%,中度污染的占0.3%。\[3\]究其根本原因,我国现阶段走的依旧是工业文明的发展道路,在发展经济的过程当中看重的仍是“扩大生产、促进消费”,由于人口总量和资源分布的因素,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付出的资源和环境代价远高于发达国家。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但是主要资源的人均拥有量却很少。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人均淡水拥有量、人均森林覆盖率分别只有世界水平的32%、27.4%和12.8%,其它主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也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我国的资源消耗量却保持在很高的层次,并且以惊人的速度在继续增长,这其中的很大一部分是消费环节产生的。例如我国包装废弃物的年排放量占到城市固体废弃物的1/3,在体积上甚至达到了1/2,并且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我国每年使用的一次性筷子的数量高达450亿双,相当于消耗了166万m3的木材。\[4\]建立在庞大人口基数基础之上的传统消费模式使得我国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程度在不断加重,我国现在已经是多种资源的第一进口大国,这给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可预见的风险因素,经济发展缺乏稳定性和持久性。同时,传统消费模式滋生出的奢侈消费、炫耀性消费等不合理的消费现象使得我国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显像化,并且助推了盲目攀比的不良社会风气,对我国传统的社会公德和伦理造成了腐蚀和破坏。传统消费模式带来的这些弊端都是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格格不入的,必须及时地加以改进和修正。

4新型生态消费模式的构建途径

工业文明背景下的传统消费模式虽在短期内可以刺激经济,但因为巨大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使得经济发展缺乏可持续性。生态文明的时代潮流,要求构建与之相匹配的生态型消费模式。和传统的消费模式比较起来,生态消费是以生态文明的理念为宗旨,以生态技术为支撑,以生态产品为媒介,以生态消费伦理为指引。新型的生态消费模式强调的是消费的合理性和持久性,生态消费要求能够给经济发展带来长久的推动作用,生态消费是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充分融合的有效途径,生态消费模式的形成与推广,对生态文明建设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生态消费模式的构建,需要政府的引导和管控。尽管从一般意义上看,消费属于个人行为,政府似乎不应该干涉,但个人消费行为不可避免地会对周围的环境产生影响,环境系统天然的整体性和公共性决定了消费不仅仅是个人选择,同时也是一种社会行为,不合理的消费模式会导致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均和无效使用,加剧社会矛盾的激化。例如我国社会现阶段少数富裕阶层的炫耀性消费行为不仅极大程度地浪费了社会资源,而且使得因收入差距过大形成的不同阶层之间的对立情绪日益彰显,在很大程度上对我国的社会稳定构成了威胁。在这种情况之下,我国政府必须充分利用自身在宣传和动员机制方面的优势,对国民消费模式进行及时的引导,促使全社会尽早形成生态消费的理念,倡导适度消费和合理消费,对奢侈消费的行为进行有效的限制,必要时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规范全社会的消费理念和模式,将消费行为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其实,即使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西方国家,政府对国民消费也会有所调控,这一点从西方国家政府对消费者环境义务的法律规定中可以明显看出,例如日本《消费者保护基本法》第5条规定:“消费者为适应经济社会之发展,须自行修得有关消费生活之必要的知识,并有采取自主的、合理的行动,以积极的促使消费生活安定及改善之任务。”韩国《消费者保护法》第4条第2款规定:“消费者主动吸引专业知识来维护权益,并采取合理、自主的行为来促进消费者生活水准的提高。\[5\]而我国现阶段在法律层面对消费者环境义务和责任的规范还很少,即使涉及到的部分操作性也不够强,留下了很多漏洞,值得我们反思。

生态消费产业的形成,需要企业的积极配合。消费虽然是国民的个体选择,但生态消费模式的形成不会凭空产生,相反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媒介,这就是消费的对象――商品,商品是生态消费模式的载体,是生态消费理念的物化。因此,生态消费模式的形成是以大量的生态型商品为前提的,生态商品的生产是生态消费模式构建的物质基础,离开生态商品的支撑,生态消费理念只能是空中楼阁。而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是商品生产的主体,企业是绝大部分商品的生产者和供应者,这就要求企业在生态消费模式构建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中介作用,成为生态商品从生产环节到消费环节的主要中间渠道。同时,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企业作为一种重要的人类社会组织形态,承担着更为多样化的社会角色和职能。除传统的经济型组织色彩之外,企业应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主体,生态文明的理念要求企业重新塑造自身的生态人格,树立生态管理、生态生产、生态营销的新型企业伦理和文化,从商品的最初设计、原材料采购、商品生产、渠道选择、售后服务等多个环节采取生态化的理念和模式,促进生态经济产业的培育和壮大,为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坚实的经济基础。为此,企业应抛弃传统的以生产为主导,以消费为核心的工业文明时代的生产理念和经营模式,重新站在生态文明的高度审视企业的环境责任和生态伦理,通过自身生产和销售环节的创新构造,提供大量的生态型消费商品,为生态消费模式的形成创造坚实的物质基础。

生态消费理念的推行,需要社会公众的主动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新时期我国政府宏观层面的整体发展战略,影响的范围非常广泛,需要动用的社会资源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行,势必要求构建多样化的参与主体,生态文明建设绝不仅仅是政府行为,生态文明建设涉及到所有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必须获得社会公众的大力支持与参与。作为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生态消费模式的构建,通过消费领域和环节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与社会公众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能够使社会成员从切身利益中体会到生态文明建设的福祉。因此,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当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参与者,每一个公民都应从自身的消费环节入手,形成理性的个体化生态消费模式。值得注意的是,生态型的消费理念并不是限制社会成员的消费,更不是降低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准,生态消费模式提倡的是适度消费、合理消费,这和传统消费模式鼓吹的“大量消费、奢侈消费”有着本质的区别,事实已经证明传统消费模式超越了地球资源和环境生态系统的承载极限,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生态消费是通过可持续的绿色消费模式为人类社会整体的长远发展提供资源保障和环境支撑。社会个体生态消费理念的塑造与普及,将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生态文明的浓厚氛围,将生态文明建设的远大理想细化到社会个体成员的现实生活,将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主体最大限度地扩散,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最为广泛的微观基础。

除以上几个主要环节之外,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生态消费模式的构建还需开创更多的实现路径。譬如,生态消费模式的形成,需要积极地参与国际分工与协作。我国现阶段的传统消费模式是由西方国家传入的,这其中既有经济全球化的势不可挡,同时也有发达国家的有意为之。实际上,西方国家对自身在工业化进程当中形成的传统消费模式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而且在经历了数百年的社会整体富裕与繁荣之后,西方社会对传统消费模式的弊端有着深刻的反思,西方社会总体层面的消费理念在日趋成熟,国民消费逐步在回归理性。然而,发达国家自身消费模式的改良并不意味着经济结构的同步调整,传统的产业模式和商品生产依旧在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发达国家急于将传统商品向外倾销,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新兴市场,对传统商品的需求维持着巨大的市场容量,理所当然地成为发达国家传统商品出口的首选。再加上近年来我国国民收入的迅速增长,二者一拍即合,造就了发达国家传统消费理念和模式在当代中国的盛行,中国成为许多国外传统商品,尤其是高档奢侈品市场的最大救星。这种情况实际上是传统消费模式弊端从发达国家向中国的转移,不仅造成了我国财富的大量外流,而且源于西方的传统消费模式给我国的环境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从根本上不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因此,我国要构建新型的生态消费模式,就必须在国际分工格局中与传统发达国家展开深度的合作与博弈,充分利用国际贸易的规则,寻求有利于我国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双重目标的国际产业分工,减少传统商品,尤其是奢侈品的大量进口,吸引发达国家增加与我国在生态产业领域的投资合作力度,吸收和消化发达国家生态商品的研发技术与运营管理模式,敦促发达国家增加生态产品对我国的出口量,逐步减轻传统消费商品对我国环境的不利影响。此外,生态消费模式在我国的有效构建,还必须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重要作用。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以NGO、NPO为代表的民间组织在环境保护领域能够起到巨大的监督作用,民间组织也日益成为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组织力量。和政府、企业等传统的社会组织比较起来,民间组织有着不可比拟的先天优势――独立的第三方人格,有着相对独立的建立和运行模式,正是由于非官方的背景和非盈利的宗旨,民间组织较少受到政府和企业界的限制和干扰,能够最大限度地维护社会公义。目前,随着我国公民社会的逐步形成和建立,我国的民间组织正处于蓬勃发展的良好时期,虽然在规模和层次上与国外比较起来还有着较大的差距,但我国民间组织的发展契机与我国经济社会变革的周期恰好吻合,因此我国的民间组织有着更多的历史机遇,我国民间组织也必将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领域做出更大的贡献。具体到消费环节,实际上我国民间组织在生态消费观念的倡导和宣传方面正在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例如近几年由我国民间组织倡导的“26℃空调节能行动”、“光盘行动”就是从最细微、最根本的日常生活消费环节入手,向广大社会公众宣扬生态消费的理念和行为,身体力行地实践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宗旨。民间组织的参与,将对我国民众生态消费模式的塑造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从消费领域着手,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做出切实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包庆德,刘源. 提取地球资源的利息而非本金[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49.

[2]尹小明. 消费社会的环境代价与治理[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4):72.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3中华人民共和国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报告[R].北京:国家统计局,2013.

第5篇:新型消费模式范文

关键词:河南;低碳经济;创新;路径

作者简介:刘晓慧(1982-),女,河南汝南人,黄河科技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西方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国际贸易。

中图分类号:F127;F205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04.05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4-10-02

河南省长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造成了区域性的水环境、生态系统破坏。据《河南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7年,全省废水排放量296467万吨,烟尘71.27万吨,粉尘41.49万吨,工业固体废物2.22万吨,工业行业废气排放总量达到18890亿立方米。未来的几十年,河南省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仍在加速推进,也是能源需求快速增长和温室气体高排放时期。继续按照传统的发展模式,河南省的资源和环境承载力将难以为继,发展低碳经济已经迫在眉睫。

一、低碳经济时代河南省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发展机遇

1、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耦合特征。低碳经济需要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要做到这些,核心在于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围绕低碳经济的能源和产业新技术开发应用,无疑会有助于河南省改变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缓解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双赢”。

2、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低碳经济具有内在一致性。低碳经济涉及的行业和领域十分广泛,主要包括低碳产品、低碳技术、低碳能源的开发利用。根据国际经验,低碳经济的发展将促进新的行业发展,如可再生能源行业、核电、风电、节能技术行业和高科技的环保产业等。同时,也会促进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创新能力强、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等特点的先进制造业和其他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3、有利于“两化”的建设。所谓“两化”,即新型城市化和新型工业化。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是低碳经济的基本特征。河南要把“两低”的要求,体现在“两化”建设的方方面面上。

(二)严峻挑战

首先,河南是能源消耗大省,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但受资源限制,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短时期内很难改变。如何在既定资源条件下向低碳经济转变,是我们面临的一个考验。

其次,河南省属欠发达地区,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加速推进的时期,能源需求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快速增长,煤化工、有色、电力等高载能产业在一定时期仍然占有重要位置。我国开始兑现减排承诺,资源、能源的开采利用必将受到限制,从而影响到GDP的提升。未来,要确保经济快速发展,还要适应低碳经济发展要求,这方面的任务是艰巨的。

再次,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大力推进低碳经济,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多年,这些技术关乎他们的相关企业乃至全局在低碳经济时代的核心竞争力,不可能轻易转让。河南省受经济发展和技术、资金的限制,如何以后发优势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赶上发达地区,也面临着严峻考验。

最后,激烈的区域竞争正在展开。江西省政府已编制完成国内首个省级《低碳经济社会发展纲要》(白皮书),南昌市已成为全国第一个发展低碳经济试点的省会城市,正在开工建设世界级太阳能光伏产业园。湖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和条件也较好,占据湖北省大部分面积的武汉城市圈,已广泛进行产业调整,逐步向高端服务业、高端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三高”产业方向发展,产业结构的低碳特征明显。

二、河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选择

低碳经济是以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能源、低碳生活、低碳管理、低碳城市等为表征的经济形态的总称。这就要求河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选择主要包括观念更新、结构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和消费模式创新等。

(一)培养低碳经济发展意识

加大气候变化教育与宣传力度,增强全民低碳经济发展意识,让发展低碳经济逐渐成为政府、企业和民众的自觉行为。发挥学校、媒体组织、政府和其他组织在低碳经济转型教育培训方面的积极有效作用,让低碳生活方式渗透日常生活,建设低碳社区和低碳商业区。帮助企业树立低碳经营理念,承担企业公民社会责任,将低碳意识直接植入企业决策当中。

(二)建立低碳化的经济结构

大力扶持清洁能源、商贸物流、现代旅游、高端服务业、高端制造业和环保产业等低碳行业,努力开发和生产高附加值、低能耗产品,提高高碳产业准入的市场门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围绕有色、煤炭等河南省优势资源,着力培育5大循环产业链,逐步形成低投入、高产出、低污染、高效益、能循环、可持续的工业发展方式。加快产业集聚区的规划和建设,实现土地、资金、人才、信息、装备和服务设施集约高效利用,达到降低碳排放的目标,打造低碳产业园区。

大力开发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构建低碳化能源供应体系。加强传统的钢铁、煤炭等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技术改造,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加速发展天然气,积极发展水电,深入开发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

(三)建立完善的低碳技术创新体系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学研”联合,建立省级低碳技术研发服务平台,着力解决全省低碳领域共性和关键性技术的研发和攻关,支持新能源及高效节能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推广一批潜力大、应用面广的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的低碳技术。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加以迅速推广和应用;理顺企业风险投融资体制,鼓励企业开发低碳等先进技术,加大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应用;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促进发达国家、发达地区对河南省的技术转让。

(四)做好低碳经济发展规划

抓紧制定和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尽快制定与国家政策相配套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规划,与省里的“能源规划”、“科技规划”、“循环经济规划”和“节能减排规划”等相衔接,形成一个可操作的低碳经济发展蓝图。实施战略规划时,必须充分考虑全省现实条件的约束,循序渐进,分步实施,避免对经济发展带来较大冲击。突出主要工业行业和重点企业的发展责任,尤其对6大高耗能产业,要进一步制定出分阶段实施目标的重大措施,着力解决影响低碳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

(五)推进低碳制度创新

构建长期稳定的低碳经济产业政策导向机制,形成新型低碳产业发展促进机制、低碳农业辅助机制、低碳工业调整机制、能源产业优化机制,有效配置低碳产业资源,保护幼小低碳产业成长。

建立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融资优惠和土地优先保障等激励机制,刺激和引导企业增加对低碳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投入,或者通过对研发资金的重新分配,来推动低碳技术的发展。

建立多方协调推动机制,注重发挥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和公众等各类主体的积极性,形成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整体合力。

(六)构建低碳消费模式

构建低碳消费模式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构建低碳消费模式应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低碳消费模式主张消费结构的低碳化,强调物质消费、精神消费和生态消费的均衡发展。在不降低社会人群生活质量的前提下,进行消费领域节能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也有巨大潜力。全面提高居民对建立低碳消费模式的参与程度,充分发挥政府对低碳消费模式的引领作用,倡导和践行低碳的、科学健康的、生态化绿色消费模式,包括恒温消费、经济适用消费、安全消费、新领域消费等。

参考文献:

[1] 陈柳钦.低碳经济: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J].实事求是,2010,(03).

[2] 王永龙.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政策创新分析[J].经济学家,2010,(11).

[3] 张琦生.低碳经济与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以河南省为例[J].生产力研究2010,(10).

[4] 杨宇航.河南:“低碳经济”助推产业转型[J].中国经济导报,2010-02-23.

[5] 张子方.河南成为国家低碳经济发展试验区的可行性研究[J].河南科技,2010,(09).

[6] 李飞、庄贵阳.低碳经济转型:政策、趋势与启示[J].经济问题探索,2010,(02).

[7] 郭又荣.低碳经济与河南省经济发展机遇[J].全国商情, 2009,(06).

[8] 林风霞.低碳经济理念下河南省消费方式转型的障碍与突破[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08).

第6篇:新型消费模式范文

[摘 要] 美国人的消费模式导致了金融危机的产生并蔓延至全球。中国传统消费观念由来已久并被传承,但在新时期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为此,有必要构建健康合理的新型消费观以应对危机。

[关键词] 消费观;应对;金融危机

[中图分类号] F83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1)05-0089-02

doi:10.3969/j.iss.1671-5918.2011.05-045[本刊网址] http://省略

一、引言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The Financial Crisis),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全球性经济危机又称次贷危机或次级房贷危机(subprime lending crisis),或次债危机。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它导致全球主要金融市场隐约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2007年8月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2008年9月全面爆发。这场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持续至今还未结束,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是巨大的。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诱发了这场可怕的金融危机?是否有必要建立健康合理的消费观来应对,克服并战胜之?

二、金融危机的诱因

什么原因诱发了这场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举债消费在美国居民消费中日渐盛行。而次贷政策则如同从“潘多拉盒子”里钻出来的“魔鬼”,深深诱惑并攫取了他们的心灵,并趋之若鹜,纷纷效仿攀比,不但如此,对已经存在的经济风险亦熟视无睹。贷款的种类不仅有房地产,而且还包括汽车、信用卡等消费贷款,其扩张方式也呈现加速趋势。譬如在买车时不但不需要首付费用,而且还可以享受零利率的优惠,信用卡也可以透支消费,非理性消费就这样在不断地扩散。但这种被称为“强迫性消费”和“受操纵的消费”注定会导致悲剧的发生。正如美国气象学家洛伦兹曾预测的“蝴蝶效应”那样,蝴蝶最初只是漫不经心地摆动它柔弱的翅膀,一般无法感觉到它的影响,更无法认识到它潜在的能量和隐藏的杀机。人们后来发现,正是不起眼的“蝴蝶”在美国酿成了后来席卷世界的金融风暴。

在广为熟知的“美国老太”和“中国老太”的故事之后,人们近来又了解到了一个“香港老太”的故事,她的经历更有助于直观地解开这场金融风暴“噩梦”。这位香港老太太一直住在美国,她的隔壁邻居是一对从不干活,仅靠领取失业救济金度日的普通美国夫妇,可他们居然也买了两套房子。他们成天吃住无忧,生活悠闲自得。长期观察之后,老太太明白了:原来众多此类美国夫妇的消费就是通过别人把钱存入银行,他们则从银行贷款来进行种种消费!有人形象概括此类现象为:为数众多的人花掉了还不起的钱,为数众多的人把钱借给了不该借的人。

人们常用美国老太太和中国老太太的故事来说明美国人的消费观优于中国人。美国人习惯贷款消费,而中国人习惯存款消费,两种消费各有利弊。中国人更看重未来持续偿还的能力,美国人却不注重,他们超前消费,透支未来的消费观念是造成这次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

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老百姓的生活受到许多负面影响。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抵御金融危机的恶化。据新华网报道,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伯南克称,美国经济正在复苏,但“仍远远没有走出困境”。他在得克萨斯州达拉斯召开的一次会上说,自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峻的金融危机看来“基本已经过去”,“经济似乎开始稳定,并且开始再次增长”。但同时指出,房地产市场和就业是经济的最大障碍,尽管金融系统或多或少正在恢复正常运行,银行信贷仍然疲弱,影响着小企业融资扩张和增加新就业的能力。

三、国人消费观及其演变

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金融海啸”重创世界经济,一些国家经济遭受巨大损失,中国也被卷入其中。在金融海啸的恶性蔓延下,中国一些企业出口下降,股市下移,物价飞涨,楼市也出现危机,国内经济向上势头趋缓。如何应对国内经济下滑,已演变成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金融危机的影响在中国显现之后,政府作出快速反应,明确提出了扩大内需的应对方案,将宏观调控的基调由防止经济过热、防止通货膨胀、控制物价调整为全力保增长,并且着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在国人传统观念中,“无债一身轻”理念深入人心,因而多数中国人不会、也不愿意选择超前消费。时至今日,信用卡消费在国内,尤其在广大农村地区并没有得以普及,“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这一西方消费观念在现实生活中也没有被普遍接受。虽然对住房的要求在不断上涨,但对上银行贷款显得忧虑重重。因为他们明白“借钱还钱”这么一肤浅的道理。美好生活来之不易,这使得他们在生活消费,尤其是高档消费方面有所顾忌,奉行“量入为出”消费准则,通常不会超前消费。他们固执坚持有一定积蓄生活才能心安理得。近年来,城乡居民教育、医疗等各项费用持续增加刺激了居民储蓄意愿,影响了城乡居民家庭消费心理。在各地,从幼儿园起就开始交赞助费、择校费、择班费,大学生的学费、生活费等费用正在、并不断地超出了普通家庭可承受力,“再苦不能苦孩子”这一传统观念导致居民家庭不得不削减消费开支,而将余款用于储蓄。同时,受传统观念影响,购买一套或几套属于自己的住房构成了他们所认为安身立命的根本。因此,国人愿意把大量储蓄用于住房建设。而随着目前城市房价及物价日趋上涨,人们意识到,买房不仅是储蓄,是投资,也是抵御通胀的一种手段。在传统文化熏陶下,中国消费者养成了节俭、自律以及反对奢侈的习惯。中国家庭,尤其是农村家庭,依然还承担着赡养老人、抚育子女等诸多社会责任。所有这些多年形成的文化习俗和思维模式,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人的消费心理和消费方式。

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尤其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出生的“80后”、“90后”年轻人的消费观念与上辈相比发生了许多的变化,他们似乎乐于花钱,乐于享受,乐于消费。在他们看来,在这年头,不讲时尚,不讲品牌,就是落伍的表现。近年来,中国已悄然成为世界奢侈品消费大国,这种新生代消费观让国人感到担忧,新的消费观正在颠覆传统消费理念。根据最新资料显示,2010年第一季度,中国奢侈品消费继续保持全球第一的增长势头。业内人士称,在所有新贵奢侈消费中,豪华汽车消费占40%,豪宅消费占38%。北京国际车展和上海世博会以及11月的广州亚运会,刺激了三地奢侈品的消费量大增,并拉动周边地区的奢侈品消费量。

四、构建健康合理消费观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中国的改革开放在深入,经济在发展,居民生活水平在提高,生活方式在发生变化,消费观念与消费模式也在不断演变。然而,在遭遇金融危机的今天,为最大限度地减少危机带来的损失及负面影响,克服困难,加强应对危机以及提高应对将来发生不测的应变能力,笔者以为,构建健康合理消费观不仅有必要,而且切实可行,目的是未雨绸缪,防患未然。

(一)加快传统消费观的转型,选择新的消费模式

国人传统的理性消费由来已久,深入人心,同时,我国政府对银行信贷严格的监管能够确保中国不会出现严重的金融风险。但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尽管中国在此次“金融危机”中遭受冲击不是很大,但中国也不可能独善其身。各级政府应通过实施一些积极的经济政策来拉动并扩大内需,稳定出口,刺激消费,保障增长。而拉动内需,意味着促使中国传统消费文化转型,同时意味着国人要选择新型消费模式,这既有别于“美国老太”肆无忌惮的消费,也有别于“中国老太”瞻前顾后的消费,要激励更多人学会更加大胆地花钱,更加聪明地花钱。但对奉行量入为出、节俭持家的国人来说,拉动并扩大内需,增强社会大众的消费信心,还是任重而道远的事情!

(二)坚定信心,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观

面对金融危机,总理曾说过“在危急中,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科学理论。如果说金融危机的冲击提供了坚持科学发展的外在机遇和外在压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则为我们提供了坚持科学发展的内在机遇和内在动力。我们要树立信心,坚定信心,与时俱进,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新型消费观。

(三)促进消费观念和谐,引导健康理性消费倾向

居民消费观和消费习惯受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文化背景以及与外界交往等多种因素影响。在新型消费观和消费习惯逐步形成过程中,势必与传统的习惯发生碰撞。同时,在“文化代沟”突显的今天,“消费代沟”也在加大,不同年龄、不同地域居民的消费观也存在一些不和谐,这就急需促进消费观念和谐,引导健康理性,坦然面对现实与未来的消费倾向。

(四)更新消费观念,发展开拓型消费

中国传统消费观念封闭保守,多数居民消费模式还以“量入为出”、“勤俭节约”为主。在危机来临时,经济萧条导致收入减少,物价上涨导致货币贬值,以及未来不确定等因素,使得传统消费观得以发扬。但面对危机,更应采取积极的态度与措施,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生产的刺激和导向作用。拉动内需,刺激消费是新形势下的重要选择,各级政府应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制定更多刺激消费的优惠措施,让利于民,只有切实让百姓得到更多的实惠,才能使居民的积极消费成为可能,消费观才能更新,与时代不符的传统消费习惯影响才能消除,发展开拓型消费才能得以实现,多种符合市场经济需求的消费模式才可能形成。

(五)积极合理拉动广大农村地区消费

要积极利用中国农村地域广、人口多、需求大、受金融危机冲击小的特点,以扩大农村消费为契机,适应农民新期待、新要求,通过保证农民增收、家电下乡与补贴、以旧换新,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农村消费市场、因地制宜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培养人才和加强管理等多种途径,有针对性的满足农民文化生活需求,拓宽农村消费领域。

(六)将优势的传统消费观与现代新兴消费观有机结合

在国人传统文化中,“节俭”、“节约”向来备受崇尚,“丰衣足食”、“知足常乐”一直为人津津乐道,正是这样或那样的优势传统消费观才使得中华民族虽历尽磨难,但却生生不息,发展壮大。随着经济发展,人民富裕,出现各种新型消费,甚至是奢侈消费也属正常,无可厚非。若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引导,扬长避短,对个人,对国家都是有益的。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遭遇金融危机的今天,有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措施得当,只要我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健康消费,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理性消费,则不但我国“拉动内需”的政策得以实现,抵御危机的能力有所提高,而且我们个人在这个变化莫测、快速发展的世界里也能一方面尽享改革开放带来的胜利果实,另一方面也能不断增强防范危机的意识与抵御危机的信心与内涵,为创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第7篇:新型消费模式范文

1.消费与生态消费

消费是指通过对人类需求的满足而不断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消费不过是人类生活手段而非目的。然而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手段变成了目的,消费欲望的不断满足成为做人的价值的审视范本和社会进步的评判标准。甚至消费也已经不再指向具体而实体性的物的消耗,而是演变成了一种符号。自人类社会诞生以来,所经历的文明过程本质上是一个不断耗竭自然资源,并持续地向生态系统排放废物的过程。因此,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人类的消费行为、消费方式与对自然的开发、利用和破坏的关系。传统的消费观在很大程度上使消费者破坏了生态环境,导致环境危机和资源枯竭问题。而生态消费是基于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造成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平衡严重失调等问题的出现而提出来的一种新的消费理念,是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消费领域之中的具体体现。建立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生态化的消费,对生态消费进行研究也就是探寻一条从消费的角度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2.体育消费与体育消费模式

体育消费是消费者在参与体育活动与体育消费直接有关的物质产品、精神产品的消费它是现代居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我国体育产业、体育市场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仅对我国居民整个消费结构的改变、消费模式的转化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已经成为社会和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是国民生活方式现代化和消费价值观念进步的体现。随着收入的增多,劳动时间的缩短和物质条件的改善,国民已把体育消费作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花钱买健康”已成为人们追求美和释放心理压力的一种形式。随着体育运动的职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人们的消费结构更为多样化,体育消费需求、体育消费行为及支出的不断增多,这预示着我国的体育产业将具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在体育消费方面不再只限于追求物质消费,更多的是社会地位、身份、生理和精神需求的追求,体育最本质的自由性和创造性可能会逐渐消失,人们对体育价值的需求和满足不再是与人的生存体验相关联。因此,“体育消费”便从一个纯粹的经济学概念变成了社会文化学甚至是生态哲学的基本范畴。随着现代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超过生态环境承载的阈值时,体育消费的生态哲学视域一定会受到关注的。

3.体育消费模式的变迁

原始文明时代人们在体育锻炼方面更多的是养身,注重气质、品格、精神的修养,人们还浸在自给自足的社会环境中,消费水平及其低下,还不能根据已有条件选择更多体育项目。工业文明时代,生产力的提高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多,不再只追求物质享受,更多是追求精神的享受,但由于缺乏完善的体育健身场地设施,经济收入还不能满足体育消费价格,人们首选是购买体育产品,进行身体力行的体育锻炼,参加体育娱乐活动的消费行为。当代社会,人们生长在一个热衷于过度消费的文化环境里,我们骄傲的把自己定义为消费者,消费一切可能消费的东西,体育消费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消费,更是人们追求的对象。近年来我国体育消费模式的改善表现在消费水平逐步提高,消费结构不断优化,锻炼意识不断加强,但是体育消费意识仍是以“线性消费”为主,消费主义等不良消费文化影响广泛和深重。奢侈型消费的态势和“炫耀性消费”等体育消费模式正浸蚀着人们的体育消费走向。进入新阶段新世纪,中央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以及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一系列方针政策,并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和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的具体要求。要建设好生态文明,应该而且必须转变不合理的体育消费模式,构建可持续生态化的体育消费模式。

二、现行体育消费模式的利弊

1.现行体育消费模式的优势

体育消费领域的不断拓宽,消费内容日益丰富,体育锻炼不花钱的观念、锻炼的目的及内容都有所改变。一方面,数字化技术改变人们的体育消费方式,如人们在家通过上网可以观看体育赛事、购买各种体育用品、进行健身咨询等等。另一方面,高科技住在体育健身市场,技术创新将会成为健身器材和体育用品迅速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信息化的体育用品将会重视环境和资源问题。现在,人们的消费能力和花钱买健康的意识得以提高,还对舒适程度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更讲究质量和享受的体育消费。

2.现行体育消费模式的缺点

主要表现在体育消费水平不高、消费结构不合理、消费意识薄弱及过度消费等,如目前我国体育消费主要集中在购买体育用品、观赏体育赛事、参与体育运功等几个方面,不同地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兴趣爱好的人群体育消费还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与极大的不平衡。在大众媒体和商业机构的操纵下,连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也被商业化了,体育消费成了商品经济的附庸。4.3生态化体育消费模式的选择异化消费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恶化,在人类各种消费中,生态消费是人们最基本、最普遍、也是最重要的消费形式之一。它体现了人与自然生态环境有序协调与和谐发展的内在深层逻辑关联。现代意义上的生态消费已不是狭义纯生态学概念,而是建立在“人—自然—社会”和谐统一基础上的一种更高层次、更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健康的现代消费模式。因此,对于体育消费者而言,要建立适度的、可持续的消费观念,应选择生态化的体育消费模式。

三、建议

1.建立和谐的体育消费观,完善体育消费结构

从消费行为的价值取向看,当前的消费伦理价值观已从传统节俭的消费观转向奢侈的消费观;从消费文化的角度看,消费伦理已从物的消费转向符号消费。因此,建立和谐的体育消费观,才能尽量避免体育消费异化,使体育消费真正成为幸福的手段。一个和谐的社会,其体育消费结构也应当合理。和谐的体育消费观对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文化价值观进行批判和扬弃,体现出市场经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精神。在体育消费结构的调整上,应当体现尊重生态价值、善于协调人与人以及阶级与阶级之间的矛盾接受人类文明的指导和约束的体育消费理念,将消费的欲望及奢侈建立在一个合理的层面,构建一个符合生态化发展的体育消费结构。

2.修建廉价、实用的健身场地,开发体育产品,营造良好的体育消费环境

由于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及健身场地欠缺等原因,国家有关部门及各地政府、企业应帮扶地区乡镇,有计划的修建一些廉价实用的健身场地,并配备一些相应的技术指导员,改变体育健身机会不均等、权益规则不平等的问题,为大众体育锻炼提供支持和保障,形成全社会联动机制,有利于提高群众的体育锻练意识,转变体育消费理念并维护体育参与权利,缩小了不同阶层体育消费的差距与不平衡。各级政府组织专家学者和企业经营人员做好市场调研工作提供贴近生活、优质廉价的服务。有针对的开发不同层次的体育消费产品,来满足各层次消费者消费的需求。体育消费环境是体育消费质量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直接影响体育消费的可持续发展,应加大力度营造和建设良好的体育消费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建立良好的社会舆论,引导人们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的生活审美情趣和促进社会的精神风貌。

四、结束语

第8篇:新型消费模式范文

[关键词]近代天津,娱乐消费,娱乐产业

[中图分类号]K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7-6241(2012)16-0019-07

娱乐消费是精神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文明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象征。天津是近代中国北方开放最早、最为重要的城市,也是近代中国北方娱乐消费模式由传统向近代转型最为显著的城市,这对近代天津社会经济变迁产生了深远影响,但目前学术界对近代天津娱乐消费发生的具体变动及其对传统娱乐产业的近代转型,以及西式娱乐产业兴起等影响进行深入探究的著述尚未见到。英敛之日记内娱乐消费方面的记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20世纪初天津中上层社会娱乐消费发生的具体变化。

英敛之(1867-1926年),近代著名教育家、慈善家,1902年在法国领事馆和天主教堂的支持下创办了《大公报》,兼任总理和编撰工作。本文选择以英敛之日记为中心对近代天津居民娱乐消费发生的具体变动进行探究:一是英敛之为人豪爽、善交际,所结交者很多是近代中国名流、豪俊,他日记内娱乐消费方面的记录较具体,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清末天津中上流社会的娱乐消费情况;二是娱乐方面的花费是近代天津中上流社会最经常、最重要的支出项目,对近代天津娱乐产业、餐饮业等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近代天津娱乐消费模式的变动

近代天津开埠后受国内外多种因素影响,居民娱乐消费模式发生了巨变。其变动具有以下特征:

(一)多元消费模式并存与融合

一个地区或城市娱乐消费模式的形成及变动受其所在地区工商业发展、居民收入、等多种因素影响。天津开埠前居民娱乐以戏曲、歌舞、杂耍、游艺等为基本形式,娱乐活动集中在节岁、庆贺等特殊日子,其中观看戏剧表演为最主要形式,一般居民平常时日娱乐极少。文化娱乐产业的兴起是以有钱有闲阶层的形成为基本条件。天津开埠前是中国北方重镇,南粮北运的中转站,已是“商人贾客醵钱齐,金碧辉煌匾额题”,为满足富商大贾、官僚贵族等有钱有闲阶层日常娱乐消费的需求,经常性的以盈利为目的的娱乐场所已产生,但商业化和市场化程度较低,具体表现为:一是传统戏剧产业已初具规模,“戏园七处赛京城,纨绔逢场各有情”;二是出现茶楼、酒肆等综合性娱乐场所,这些场所提供饮食、观剧等娱乐服务项目,有竹枝词描述“津门好,生业仿京。剧演新班茶社敞,筵开雅座饭庄精,开市日分明”;三是定期举办皇会活动满足一般居民的娱乐消费需求,天津基本上每年三月都要举办皇会活动,有幡跨鼓、抬阁高跷、鹤龄狮子、杠箱等传统娱乐项目,各个阶层参与其中,热闹非凡。

天津开埠后娱乐消费从形式、内容到设施等均发生了巨变,朝中国与西方、传统与近代多元消费模式并存与融合方向发展。英敛之在创办《大公报》后,跻身于新兴中产阶层,他和朋友们的娱乐消费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清末天津中上流社会的娱乐消费隋况。英敛之为人慷慨、正直,交友极广,他交往的对象既有当时社会名流严复、张菊生、严范荪等,还有清末出版界以及报界名流,如商务印书局的夏瑞芳、天津《日日新闻社》的方药雨等;还与天津政界人士保持良好互动,如傅润沅即傅增埠前相比,不仅活动形式多且内容丰富,娱乐方式已由以戏曲为主要形式时代过渡到以看电影、游公园、观剧等为主要形式时代,集中表现在:

一是中西戏剧并存与融合。观剧是天津开埠前最主要的娱乐形式,到清末戏剧内容更加丰富,且借鉴外国形式,大多戏园已普遍使用电灯,英敛之日记记载广东会馆演戏因“电线失火,故座客不多”。外国戏剧在天津得到认可,英敛之和朋友就时常看日本戏和其他国家剧种,如1904年温子经邀请他看洋戏,“众女跳舞歌唱,较日本别具一种活泼,发扬之趣,实有天壤之别”。

二是看电影成为娱乐消费新宠。电影作为新型娱乐形式传人天津最迟在20世纪初。英敛之1903年看过的活动影戏应是早期的电影,“九点后开演,其中斐立滨战图,火车站图,半夜遇鬼等等,皆精妙入神,其运转活动情形,与真人无异,洵堪叹诧”。1904年英敛之日记已有看电影的明确记录,温子经邀请内人等看电影。1907年英敛之与亲友们看电影达27次,说明清末看电影已成为天津中上流社会娱乐消费新宠。

第9篇:新型消费模式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 低碳城市 低碳技术 战略思考

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的严峻挑战,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行动逐步深入,国内的“低碳热情”日益高涨,低碳的理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是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的内涵

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了题为 “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Our Energy Future: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的报告,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 的概念,即“通过提高资源的生产率――以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随着国内外低碳城市建设实践的蓬勃开展,理论界对于“低碳城市”这一概念及其内涵的认识也正逐步深入。

我国学者从不同的方面对低碳城市进行了描述,夏堡认为(2008),低碳城市就是在城市发展低碳经济,包括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金石(2008)认为,低碳城市发展是指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CO2 排放处于较低水平。付允、汪云林等学者(2008)认为,低碳城市就是通过在城市发展低碳经济,创新低碳技术, 改变生活方式, 最大限度减少城市的温室气体排放,彻底摆脱以往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形成结构优化、循环利用、节能高效的经济体系, 形成健康、节约、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最终实现城市的清洁发展、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综上所述,低碳城市是在低碳理念的指导下,以经济持续发展为前提,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方向,以低碳技术为发展手段,以低碳社会为发展目标,实现城市的节能环保、绿色低碳的生态文明发展。

二、国内外低碳城市的案例

(一)国外案例

1、英国是低碳城市规划的倡导者和先行者。英国通过设立碳信托基金与能源节约基金会(EST)联合推动英国的低碳城市项目。城市规划重点在建筑和交通两个领域推广可再生能源应用、提高能效和控制能源需求,促进城市总的碳排放降低,各种措施的制定、实施和评估都以碳排放减少量为标准,强调技术、政策和公共治理手段相结合。

2、丹麦: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于2009年3月提出一个气候变化应对计划,其目标是到2025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零碳排放”城市。推行风能和生物质能发电,这使其电力供应大部分依靠零碳模式。哥本哈根有严格的建筑标准,并大力推广节能建筑。鼓励垃圾回收利用,依靠科技开发新能源、新技术。提倡电力车、氢动力车等城市绿色交通,推行“自行车代步”。

(二)国内案例

1、上海:位于中国第三大岛崇明岛的上海市东滩地区,正着手打造东滩生态城,有望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碳中和区域。据规划,生态城的电力热力能源全部由当地风能、生物质能和太阳能获得,为满足燃料电池的需求,将建立全国第一个氢能电网。建筑屋顶将使用草坪和植物的天然隔热层,步行、自行车和燃料电池公交车将是主要的出行方式。

2、保定:2006年,保定就提出打造“保定・中国电谷”的战略构想,依托保定国家级高新区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基础,培育以光电、风电、生物质发电、节电、储电、输变电六大产业体系。2007年还推进“太阳能之城”的建设,实行太阳能应用改造。开展以“煤改气”为重点的“蓝天行动”、以污水处理厂建设为重点的“碧水计划”和以绿化为重点的“绿荫行动”,加快废旧物回收利用的“静脉产业园”建设,努力拓展新能源应用领域。2010年以来,保定市围绕“中国电谷”建设、“太阳能之城”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办公大楼低碳化运行、低碳化社区示范、低碳化城市交通系统整合等6大工程,强力推进低碳城市示范项目建设。

三、江西南昌建设低碳城市的战略思考

南昌作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核心城市,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以打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契机,以发展光电产业、推广应用新型能源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为突破口,努力探索一条符合南昌发展实际、节能环保、绿色低碳的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发展模式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

(一)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低碳产业

深化新型工业化战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工业结构适度轻型化,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以江西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通用太阳能电力(南昌)有限公司等光伏生产企业为龙头,重点发展太阳能薄膜电池、光伏发电设备,引进太阳能电池片生产企业,构建南昌光伏产业基地。同时以联创光电、晶能光电等一批LED企业为核心,积极推动“硅底蓝光二极管材料与器件”产业化,形成全国具有竞争力的LED产业基地。建立以研发生产节能、环保、健康的家电产品为主的家电工业园区,打造绿色节能家电制造基地。利用南昌的各类工业固体废弃材料及可替代资源,开发以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混凝土多孔砖、轻质墙板为主导产品的节能型新型墙体材料,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建材业。

(二)发展低碳技术,改善燃料结构

低碳技术是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等部门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分为三类:第一,减碳技术,比如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技术等。第二,清洁能源技术,比如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第三类就是去碳技术典型的就是二氧化碳捕获与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CCS)。首先要限制高耗能企业和产品的发展,加快淘汰落后设备和技术升级改造步伐,推进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和工业电机系统节能,注重余热余压利用和能量系统优化,提高工业的能源利用效率,鼓励电力、钢铁、水泥和铜加工等行业的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创新投入,建筑的生态节能设计和低碳改造。开发利用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水电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技术,利用废弃农作物秸秆、城市固体有机垃圾和能源作物等进行发电,制造燃料乙醇、生物柴油和燃料油,改善燃料供给结构。

(三)培养低碳理念,引导低碳生活

政府机关要率先垂范,积极开展低碳型机关活动,推行绿色办公和绿色采购。教育部门要把培养低碳理念的相关内容充实到教学课程中, 从小培养孩子的低碳环保意识。积极开展低碳示范社区的建设、评选和宣传活动,在园林绿化、燃煤使用、垃圾处理、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低碳生活示范,让低碳理念融入生活。创造市民步行、自行车出行的条件,或使用电动汽车、天然气汽车等。

(四)实施低碳消费模式

在城市发展中引导公众参与低碳城市建设,倡导和实施低碳可持续的消费模式,是碳减排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我们应当培养理性消费和清洁消费的理念, 倡导和实施一种低碳的绿色消费模式,在维持高标准生活的同时尽量少使用耗能多的产品。减少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提倡物品的重复使用,积极采用“低碳产品”。在消费观念上积极引导居民使用高效空调、照明及节能家电等低碳产品,倡导低碳购物、低碳装修等低碳消费意识。

(五)城市园林绿化,增加碳汇

森林能够吸收二氧化碳,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城市森林可以直接吸收城市中释放的碳,同时通过减缓热岛效应,调节城市气候,减少我们使用空调的次数,又可以间接的减少碳排放。据估计,一个完好的城市防护林体系,可以降低能源消耗10-15%,减少取暖费10-20%。主要途径:一是开展造林增汇活动,提高城市森林覆盖率,增加森林碳贮量;二是保护和维持森林碳库,保护现有的森林生态系统中贮存的碳,降低和防止森林中碳的排放。三是增加城市森林资金投入力度。建立保护城市森林资源、改善城市生态的多元化投资机制,通过市场机制发挥城市森林的碳汇作用。四是增加政府支持力度。通过土地利用调整和林业措施将大气温室气体贮存于生物碳库。

参考文献:

[1]夏堡.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2008;2

[2]金石.WWF启动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环境保护,2008

[3]付允,汪云林,李丁.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