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核心价值文化范文

核心价值文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核心价值文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核心价值文化

第1篇:核心价值文化范文

现实生活的良性机制的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具有教化意义的文化理念。它之所以能够成为我国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成为文化整合的基础,是因为它能够与人们的社会生活保持一种契合与互动关系。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一种健康发展的文化机制的形成,主要得益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众生活的内在契合与互动,得益于核心价值观念对人们思想的不断点化和提升。因而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仅仅看成是“政治教育”,否则就会使它丧失文化的“本真”,失去精神的自由创造功能。在市场霸权、网络兴起的时代,社会结构和民众生活发生巨大变化。随着人们交往空间不断扩大,一个独立的社会领域已经形成,以往用以进行社会动员的政治意识形态的能效渐趋弱化。而人们的社会生活又因缺乏贴近现实的文化理念的引导,缺乏一种文化价值的自觉,渐趋颓废化和庸俗化。因而要强调作为社会生活样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形态,以重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理念与社会生活的内在关联,这是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当务之急。为此要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教化“虚”与“实”的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教化对自在文化的点化与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精神的“社会知识分子”践履。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教化中“虚”与“实”的结合。文化教化具有“虚”的一面,即本质上它是一种理想性存在,因而其本身与现实的世界会保持一定的距离。同时文化教化又具有“实”的一面,即这种教化的理念不仅是一种观念性的存在,还是一种承载这种教化理念的现实载体,以便与现实的生活世界相关联。比如说自古以来教化都需要礼仪的设计、机构的设置,以及作为传承载体的“以身体道”的阶层或群体。因而“虚”与“实”实际上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困境,正是这种“虚”与“实”的错位所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教化,必须以我国的主导意识形态为基础。但它与意识形态教育并非等同关系,二者内在的张力表现为:意识形态作为一种具有社会凝聚力的特殊的有组织的理论信念体系,决定了文化教化的体制和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在于赋予一个群体的世界观、期望、计划和行动以理论上的合法性。意识形态并非表面上看来的以个人或群体的专门利益为基础的,意识形态的正当性或合法性诉诸于一种更高层次的,似乎更具有概括性,因此更具有适用性的权威。”另一方面,文化教化又不同于意识形态教育。意识形态教育重在培养“政治人”,而文化教化则更立足于塑造“完整人”,其价值旨趣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存在,推动主体的文化自觉,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化之道,就是要使价值观由政治事务转变为一种社会事务,成为人们生活世界中的个体精神需求。从“虚”的方面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内在于人的精神生活的教养本原,为人的现实存在赋值和奠基。其“实”的方面则主要体现在对自在文化的点化与提升、文化精神的现实人格化践履等。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教化对自在文化的点化与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日常生活具有密切的联系,它不是抽象的存在和空洞的概念,而是当下每个人的现实生活。自在文化和自觉文化是我们生活世界中的两种文化形态。自在文化是“以传统、习俗、经验、常识、天然情感等自在的因素构成的人的自在的存在方式或活动图式”。自觉文化是“以自觉的知识或自觉的思维方式为背景的人的自觉的存在方式或活动图式”。日常生活世界中的文化存在多是自在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体现日常生活之道,已经成为人们的“精神支撑”,但它并不是简单地适应生活、迎合生活,而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思、点化与提升。因此,文化教化就是要对生活世界中的自在文化进行反思、自觉、提升,以重塑人们的自在文化行为。然而现实中,我们的价值观教育往往远离大众的生活世界,根据政治需要,以独断的话语展开说教;以应然代替实然,回避理论与实际之间的矛盾。这种远离大众现实生活的教育,消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教化功能,面对民众在实际生活中的困境,从理论上也难以自圆其说。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与自在文化形成良性互动,发挥其对自在文化的点化和提升作用,核心价值观的建构与传播应该与民众的日常生活建立直接联系,以便及时回应和驾驭人们在日常生活世界中的文化思想和文化行为,并以通俗化、生活化的话语表达,以大众容易接受的方式,对其文化思想和文化行为予以点化和提升。

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精神的“社会知识分子”践履。文化教化的理念需要“以身体道”的群体或阶层作为它的体现和传承的载体,通过人格感召的形式实现文化理念的教化效果。这在各个文化系统中都有所体现。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尤其重视“以身体道”群体的塑成,“不可辩论,文化和思想的传承与创新自始至终都是士的中心任务”。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从孔子开始,知识分子就以“道”自任。在春秋战国时期,“礼坏乐崩”“天下无道”,统治阶级已经失“道”,担“道”的重任就被“士”所承接。而在今天,要践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精神,实现其文化教化功能,同样需要具备良好教育背景、有社会责任感、能“以身体道”的、“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然而反观现代社会,真正的“知识分子”却越来越缺失,“知识分子”的培养已经成为紧迫任务。为此,首先应加强通识教育。通识教育的科目、教学一定要能够探寻到人类精神的自由、生命的尊重、资源的善用、宇宙的和谐等。现代教育学科分类越来越细,人为的学科壁垒,切割了学科的精神文化。人文精神的缺失已经成为当代学校教育的常态。实际上,人文学科是认识和了解人本身最贴切、最直接的学问。在中西方传统的“博雅”教育中,都注重对学生文史哲的一体化教育。社会所关注的不仅是专业知识方面的训练,还要关注怎样做人,特别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处理。而只有加强通识教育,才有可能完成“知识分子”的培养。其次要强调“社会知识分子”的文化教化功能。知识分子依靠知识优势,以自己言说和著述,承担着传播先进思想的重任,推动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在当代中国,我们迫切需要“知识分子”发挥其知识优势,创造、传播先进思想,以其精神力量,引领社会风气,推动大众的文化自觉。

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教化“多维辐射”的组织运行系统的形成马克思认为,“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通过文化教化,推进人们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下中国面临的迫切任务,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教化的具体实施,需要通过具体的组织运行系统来开展。文化教化的含义比较宽泛。在价值观教化中,不论是什么形式的活动,只要能促使人们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精神、实现其文化精神的内化,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教化的范畴。因此,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教化,就必须改变过去狭隘的“学校教育观”,使教育活动贯穿于整个社会,形成一个“多维辐射”的文化教化组织运行系统。其中关键是推进学校教育系统的完善和社会教化体系的健全。

第一,学校教育系统的完善。“教育,尤其是健全的教育,能够为某种普遍价值理念和伦理规范的主体内化提供并建立较为广泛具体而持续有效的传播方式、解释资源、知识和智力支持、接受机制。这种传播、解释、接受的科学教化机制及其优越效率,是任何其他文化形式所难以媲美的。”学校教育具有规模巨大的特点,与社会生产生活有着广泛而紧密的关联,在社会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因而人们对学校尤其是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寄予了厚望。正确的教育理念极为关键。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指出,“在教育方面,我们首先注意到,由于民主社会实现了一种社会生活方式,在这种社会中,各种利益相互渗透,并特别注意进步或重新调整,这就使民主社会比其他各种社会更加关心审慎的和有系统的教育。”杜威在“民主社会”所提出的“民主”主要是作为“生活方式的民主”。他认为,“这种社会必须有一种教育,使每个人都有对于社会关系和社会控制的个人兴趣,都有能促进社会的变化而不致引起社会混乱的心理习惯。”我国目前正在倡导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要使之达成“全民共识”,促进一种“相互联系的生活方式”的形成。为此,学校教育就要推动学生形成一种主体性的文化自觉,这是当前我国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使命。在学校教育中要推动学生的主体文化自觉,首先要有文化主体意识,能够认识到每个个体都是文化世界的主体,因而要保持积极主动的状态,提升文化活力。其次要认识到自身的主体能力,发挥主体能动性,在实践中改造自己,提高自己,创造新的文化形态。最后还要有主体价值意识。认识到人是一切存在物中最有价值的存在,人不只是适应文化,还要在实践中能动地推动文化前进,以实现自我价值。

第2篇:核心价值文化范文

在《传承与复兴》新书中,作者强调并号召人们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核心价值观的种种源起与发展;并引用传统文化古籍中的名篇名言,深入浅出地介绍、解读核心价值观的由来、作用及如何践行。

比如,他如此谈到“富强”:“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时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华民族的先人们早就向往人们的物质生活充实无忧、道德境界充分升华的大同世界’。”富强,作为核心价值观里的第一观,不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目标,同时也是复兴的结果。但是中华文明的强大在于主张各种文明和而不同,互通有无,和气生财。欲富求财,先修其德,修德立本,本立而道生,道生则财生,财生则强生,强生则国威盛,国威盛则四邻平。”

日前,中国青年出版总社在京举办《传承与复兴》新书首发式。中华民族团结进步协会经贸发展工作委员会执行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凌孜等嘉宾出席。

《传承与复兴》是国内首部从中华传统文化视角,解读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读本。书中以十二个篇章,分别对应核心价值观的12个词汇,结合中华传统文化逐一进行分析解读。

《传承》书稿内容在出版前曾在《中国青年》杂志作专栏连载,期间收到了大量读者反馈。“这让我们的出版更多了一层使命感――必须将优秀的文化、优秀的价值观传播到更广大的人群中,用正能量去影响社会鼓舞社会。这也是我们中国青年出版总社多年来一直坚持的出版导向与追求。”首发式主持人说。

第3篇:核心价值文化范文

1.酒店文化提高客人的满意度。

现代酒店文化树立了以客人为关注中心的理念,酒店在提供有形的和无形的服务,满足客人的需求的同时,关注客人的意见和建议,推出个性化、细微化和亲情化的服务,让客人入住酒店找到享受、快乐、尊重和理解,提高了客人的满意度。

2.酒店文化增强团队凝聚力。

酒店行业是人员流失率高的行业,服务型人才的缺乏是困绕酒店发展的问题。只有优秀的酒店文化能够统一员工的思想和行为,让员工找到归属感和责任感,约束员工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起到文化留人的作用。

二、酒店文化包含的内容

1.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就是酒店通常所说的硬件。酒店物质文化通常通过酒店的建筑环境,内部装修,设施设备,员工服饰,客房产品,餐饮产品和广告宣传等物质现象为表现和载体,物质文化是酒店文化的物质基础。

2.行为文化。

指酒店员工在服务和经营过程中产生的活动文化。包括经营管理、经营活动、礼节礼貌、典礼礼仪、文娱活动、教育培训等行为现象,决定了服务质量的规范和标准。

3.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得到广大员工认同并自觉遵守的领导体制、组织机构、经营模式、管理制度等制度规范。能够约束酒店和员工行为规范,是企业文化的支柱和桥梁。

4.理念文化。

理念文化是酒店在长期的经营过程中形成的文化观念和精神成果,是酒店文化的核心部份,是酒店意识形态的总和,是其它文化的结晶和升华。

三、酒店文化核心价值观及文化用语

酒店文化反映酒店实际和未来的发展,必须经过反复提炼和不断完善,能够为广大员工遵循认同的价值观,切忌不可照搬照抄。酒店文化要做到酒店、客人与员工三者利益的统一,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统一,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总结十多年的酒店工作经验,我认为酒店应该确立以人为本,关注宾客的人性化理念,树立酒店与客人共赢的价值观,建立感恩包容和用心做事的核心价值观。酒店文化用语体现了酒店文化的价值观,对酒店文化起到了宣传作用,我将具有酒店业共性的管理、经营和服务文化用语总结如下:

1.酒店管理文化用语。

管理思想:用制度管酒店,用文化管员工,用服务管客人。管理原则:细节、细节还是细节,检查,检查,还是检查。管理要求:客人满意的服务,酒店满意的管理,员工满意的效益。

2.酒店经营文化用语。

经营理念:满足顾客需求、创造酒店效益、实现员工价值。经营思想:以服务争市场,以市场争品牌,以品牌创效益。经营方针:管理规范化,服务标准化,经营效益化。

3.酒店服务文化用语。

服务理念:个性化、细微化和亲情化。服务宗旨:真情服务、用心做事。服务准则:热情、细致、高效、安全。

四、如何推行酒店文化

1.酒店领导身体力行。

酒店领导是企业文化的缔造者、发动者和推行者,酒店文化主要是通过企业家和管理人员的行为影响表现出来的。“其身正,不令而行”,领导应该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企业文化才能传承和发展。酒店文化渗透在酒店的管理、经营和服务过程中,通过标语、案例、手册、简报、文化活动、演讲、典型榜样等载体体现,需要专门的部门不断进行挖掘、推广和拓展。

2.良好的培训体系和内部晋升机制。

员工对企业文化由认知到认同到自觉践行,有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从不习惯到习惯的过程。宣传和培训是贯输酒店文化的重要方式,美国的“希尔顿酒店集团”、上海的“锦江酒店集团”,都有自己的培训学校,企业文化的培训是其中的主要内容。酒店要建立内部晋升机制和激励机制,对于表现出色的员工和团队,与晋升、奖励挂钩。

3.严格的规章制度和质检网络。

酒店文化通店规店纪、服务标准、操作规程等制度的规范和约束,才能保障贯彻和执行。员工不会做你要求做的事,只会做你检查的事。文化定对了,制度也有了,但没有实施和监督,也不能固化成习惯和传统,只有形成质检网络,才能保障制度执行,才会形成文化氛围。

4.树立学习的典型和榜样。

任何行业都有榜样,酒店业不需要员工有突出的业绩,但敬业爱岗、忠于酒店、真情服务、用心做事的员工才是酒店文化的真正推手。那些在平凡的岗位上将客人当成自己的家人,用真情服务让客人满意、感动和惊喜的员工,演绎了酒店文化的真谛,是广大员工学习的榜样。

5.丰富的员工业余文化生活。

“没有满意的员工就没有满意的顾客”,员工的满足感与客人的满意度是成正比的。酒店要关心员工的生活,处处为员工提供方便,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可口的员工餐,温暖的员工浴室,舒适的员工宿舍、激情的文娱活动等,都是酒店文化不可或缺的部份。

五、结语

第4篇:核心价值文化范文

[关键词]徐氏家训 核心价值观 传承方式

家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最具特色的文化遗产,是先辈留给后人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智慧结晶。运用家训告诫家人、教导子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教育子孙后代最基本的形式,发挥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作用。绍兴市上虞区百官街道路东村的《徐氏家训》,其“忠、信、孝、悌、礼、义、廉、耻”等核心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24个字尤其是公民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内容是一脉相承、基本契合的。因此,重视家庭文化建设,必须要研究和发掘家训的文化内涵,以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正确的舆论营造良好的家风与和谐的社会环境。

一、《徐氏家训》的历史背景

绍兴市上虞区路东村的《徐氏家训》,是2013年建设文化礼堂时,通过走访村里的老干部、老党员以及召开老文化人座谈会中发掘出来的,它的碑文托本、释文、简介以及留存下来的孝德故事一一展示在文化礼堂中的虞舜会堂展厅中,使当地的村民和前来参观的干部群众受益非浅,为全省文化礼堂建设示范点的路东村文化礼堂争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徐氏家训》立碑人姓徐,名沛,字舜山,号华朝先生。生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世代居住在上虞兰芎山脚下的徐岙村(现路东村)。他14岁的时候,就跟随外舅王梓轩到上海经商。为了经商的需要,他自学英语,长期和洋商进行贸易。时,听闻割地赔款,徐沛深感屈辱,他非常敬慕顾亭林的一句话“天下存亡,匹夫有责”,然而他自己又年老力衰,愧不能奔赴前线立功,所以心灰意冷,放弃商业,回老家上虞奉养老母。他自言“素性憨直,与物多忤,论是非,不顾利害,痛恶鸦片烟,不信风水,不喜僧道,独癖好书画。”为了警诫自己的子孙,也为表达他对当时社会不良风俗的厌恶痛恨,他立撰家训,刻碑在墙,要求自己的子孙在每年的清明聚会时,由长房读书人朗读家训一文,以至谆谆告诫,各自遵从。

从《徐氏家训》碑文看,内容是非常全面和细致的,在100多年前能有这样的思想和见解,绝对是难能可贵,对于现在还是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内容体现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文明、和谐、富强、自由、平等、公正这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除去时代以及政体区别而导致的阶级特性之外,徐氏家训符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种要求。并且,家训给当下的我们指出了一条大有可能成功的经过实践验证的道路,而不是仅仅模糊地指出方向。当下的家庭,已经脱离了大家族的形式,小门小户、一家三四口人的生活,虽说大量的精力被赋予给了教育,但是效果并不显著,反而造就了大量的“野蛮的文明人”和“精神瓷娃娃”。家训文化的缺失导致了幼儿时代的教育缺失,从而引起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稳定。这是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所在,也是加强家庭文化建设的题中之义。

二、《徐氏家训》的文化内涵

优秀的家训文化对于个人、家族以至于国家都是至为重要的。徐氏家训开头第一句就说“愿我的子孙不要抽乌烟,不要相信风水,要以儒家倡导的传统做法事奉双亲。所以我死后不要做道场,也不要让妇女到寺庙中去念佛宿山,更不要以选择吉日为借口,将棺材停放滞迟不下葬。”这样破旧立新的观点,在当时起着引领时代的作用。从中看,家训文化在少年时代所起的引导作用,是任何后期教育都无法弥补的。它将成为人生的准则,规范我们的行为。家训文化感染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和行为习惯养成的首要因素。家训文化是家庭教育的综合“教材”或者无书“典籍”。家训文化就像是一场接力赛,家庭通过社会影响、传统传承、长辈教诲、自我约束而形成的道德来影响每个家庭成员的道德观念、法制规律、行事作风、为人之道。这是隐默而长远的影响,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家庭成员,积极地引导,起到规范的作用。社会伦理的框架由家庭构造而成,也同时在影响着每一个家庭,个人只能在家庭中感受到社会伦理的影响,这是一个人道德的最基本的构造,也是个人社会公德建造的源泉和内在逻辑。

“你们应当知道天理无私,人死是不能挽回的,不如实心行善,别的种种非份之求,都没有什么益处。”劝人为善上,徐氏家训是这样要求的。所以从社会层面来说,优秀的家训文化对于社会的意义尤其重要。家训文化使得人们谦卑有礼、团结友爱,稳定社会,减少不必要的纷争。良好的家训文化是社会公德的基石,更是社会进步发展的阶梯。《礼记》曰“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德,一国兴德。”家训约束是社会控制的基础环节。社会的规范需要人们生活的规范,而家庭是社会群体网络的起点和环节,维系整个社会的重要力量。每一个家庭的家训文化都会全方位地辐射式地影响每一个家庭成员,不管是情感上的缠牵,还是道德上的制约。而每一个人都会在社会上影响着周围的人,这样的影响会使得社会愈加地安定,风气清正。家训文化与社会风气有着互动的关系。家训文化的内容、形式会时时刻刻地继承、投射、演化着社会秩序,成为文化儒化最基本、最重要的机制。

三、弘扬优秀家训文化的几点思考

家训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写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良好的家风中得到了延伸和传扬。而当下传统文化的断层使得我国的家风家训的消失,产生了有关社会问题。现在我们必须重新推出家训文化,并得以传颂和倡导。才能够完美的解决现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问题。

(一)要领会精神实质。像徐氏家训这样的家训文化精华,在为人处世上,主张宽宏大量,忍让为怀,与人为善;在修身自处上,强调慎独,完善自我,不可有欺心欺天之举;在持家治业上,提出勤俭,反对懒惰;在应举为官上,首重读书做人其次应举,提倡为官当清廉,鄙弃贪赃枉法。又比如徐沛在自传中谈论勤俭道:“凡人勤则不匮,不勤则无生财之道。俭则有节,不俭则有靡财之病。世有惰偷成性,并不思职业之旷废。酒食徵逐,并不思资用之乏绝者,此破家之子。视克家者相去何如,所以寸阴分阴,时日不可浪掷。竹豆木屑,细物亦必先藏。陶侃公为八州都督,不忘勤俭两字,矧在庶民。”是值得吸收和继承的。

(二)要强化公民意识。要充分认识到家训文化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起着重要促进作用。徐氏家训这样说道:“孝子勿怕F 善人勿怕F 读书勿怕F 勤俭勿怕F 善赌不为富 做贼不为富 敲诈不为富 刻薄不为富 愿吾子女守分安命 勿贪意外之财 可谓孝矣”。它的内在精髓,在路东村文化礼堂的道德讲堂里得到传导。不但邀请徐氏传人讲《徐氏家训》的真实故事;还邀请当地的老党员、老干部以“崇孝、勤奋、诚实、守信”为主题的道德讲座,20余场以《徐氏族家训》内容为延伸的道德讲堂,使当地的村民深刻认识,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60余岁的村民徐国祥感慨万千地说:“愿我的子孙要崇孝守信、安分守己,勿贪意外之财,做一个既诚实又孝顺的人。”

(三)要加强氛围营造。家训文化对于个人、社会和国家的重要性从古至今都得到较好的体现,尤其体现在一些家族的育子观念上。如《徐氏家训》族下的德修店王,办起了义务消防队,为村民排忧解难,人们称这支义务消防队为“潜龙”为民服务队。“成家二字耕与读,持家二字勤与俭”。做父母的总想让孩子读书、识字,这样老在家里玩玩,无所事事,不是长远之计,要想孩子读书识字,苦于交不起学费。正当这个骨节眼上,德修店王出资,在自己祖宗宗词里办起了一所“劳十保国民义务小学”,解决了四邻几个村孩子入学的大问题。这些优秀的家族家风,我们可以充分发挥舆论的营造,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对人民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第5篇:核心价值文化范文

1.1物质文化层面。

企业作为各类生产产品的制造者之市场经济体系的一分子,物质文化主要是指企业所制造的产品以及企业自由的物质设施等为主体的器物文化,它是以企业的物质形态为代表的处于表层的企业文化。

1.2行为文化层面。

行为文化主要指企业的领导和各级员工在生产和管理过程中、在企业员工的学习培训和业余生活中的各类活动的文化特征。它代表了一个企业的精神气质和社会形象。

1.3制度文化层。

这个属于企业运行和管理过程中的主导层面,它主要涵盖企业管理机制、企业的组织运行机构和企业的现代化管理制度等三个方面,制度文化层是现代企业管理水平是否先进的核心层面,其水准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现实生存状态和未来的发展空间。

1.4精神文化层。

精神文化层居于企业文化的核心位置,它是在企业的长期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它主要是指将企业的领导和多数员工凝聚起来的大家所自觉认同的共同目标和基本观念,它主要包括:企业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认知、企业精神等。精神文化潜伏于企业文化的最深层次,它构成了企业的灵魂,也是企业文化之核心。企业文化的完整体系是由以上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所共同构成的,在这个体系中,精神文化居于基础地位,它从根本上决定和影响着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以及物质文化的状态、走向和水准,制度文化是一个纽带,它连接着精神文化与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从企业文化的现实展开和社会体认来看,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是企业的精神文化的辐射与体现。企业文化的四个层次是一个相互融合渗透、密切互动的关系,良好的企业文化体系可以实现四个层次之间积极的协调配合,打造一个内涵丰富、坚实有力又切实可行的企业文化。21世纪是一个全球化全面铺开、全面推进并广泛渗透的新时期,企业文化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领域,必须要紧密伴随时代的发展节拍,积极借鉴和整合现时代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优秀元素和成果。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导致了企业之间竞争的空前加剧,传统的单一型人才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需求。全面发展的人才成为企业的迫切需求。未来的企业文化的建构中要越来越致力于将员工从过去被动式的存在转升为对企业生产和管理的自由自觉的参与和融入。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快速提升和全社会物质文化水平的显著提高,社会关系的网络和其内部的交流将日益发达,这样的背景下,企业文化推动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这一人的本质性需求的实现,已经越来越成为现实的可操作目标。企业文化在人性的主旨上,不应仅仅把人当作“社会人”和“文化人”,更应把人看作“全面发展的人”,通过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来提升企业的成长空间和打造企业的良好社会形象。

2积极健康的核心价值观是构建现代企业文化的基石

按照现代管理理论,企业文化的体系表现为一个“陀螺”型结构的形态,企业文化的物质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制度文化层和精神文化层构成了四个同心圆,四个同心圆由一个共同的中轴———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串接起来。按照陀螺理论,企业文化不是一个静态的模式,而是一个动态的存在与展开过程。企业文化的水准高低,主要取决于企业核心价值观这一中轴与四个同心圆的相互耦合程度。按照企业文化的陀螺模型理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居于主导性的决定地位,精神文化是灵魂,制度文化作为支撑,行为文化是显性表征,物质文化是发展的基础。企业的精神文化是企业的灵魂,精神文化中最关键的基础和驱动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按照管理理论,处于起步阶段的小企业主要依靠经验式的人的管理,当规模扩大时,则提出了制度化管理的要求。当企业进一步发展面临做大做强时,企业文化的诉求就成为迫切的需求。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活动如果缺失了精神文化的引导,如果只是对物质利益的纯粹追求,那企业的危机将时刻伴随。现代企业必须要在经济利益最大化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之间,找到一个平衡,不能为了企业的一己私利而置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于不顾,这也是当前我国企业发展面临的一个现实难题。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在企业文化中起到支配和统率地位,它主导着企业的未来发展目标,引导着企业的精神坐标,它也能够有效的抑制不利于企业及员工现实和长远发展的一些消极因素。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企业发展的标尺,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成功的企业都有自己独到的核心价值观。譬如,联想集团的核心价值观是“说到做到”;海尔集团的核心价值观是“敬业报国,追求卓越”;飞利浦公司的核心价值观是“客户至上、言出必行、人尽其才、团结协作”;丰田公司的核心价值观“上下一致,制成服务;开发创造,产业报国;追求质朴,超越时代;鱼情友爱,亲如一家”。

3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向导,引领企业文化的发展

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下,企业核心价值观伴随资本主义的早期、中期和现代时期的不同阶段,先后经历了利益最大化价值观、管理至上价值观和社会效益价值观等的变换,从早期资本主义企业的片面追求经济利润最大化到对管理制度的关注、再到对企业经济利益、个人利益和社会效益的统筹兼顾,西方企业经历了一个核心价值观随着时代而进步的进程。我国的企业在积极融入全球化竞争的过程中,可以积极借鉴西方企业的优秀价值观,但我们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一定要自觉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党的十报告中,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按照“三个倡导”,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应注重以下两方面:

3.1企业文化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一定要确立思想的指导地位,要自觉的用中国化的积极成果指引企业文化;要在企业文化中大力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员工自觉的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信念;塑造新时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我国一些知名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纷纷提出了“产业报国”的理念,提升了企业的社会影响力,培育了企业员工强烈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自尊心,员工的“爱国”和“敬业”,最后必须会有力地推动企业的现实和长远发展。

3.2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切实维护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

第6篇:核心价值文化范文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肩负着建设祖国的历史使命。他们在高校不断学习深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本质上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思想活跃,求知欲强,具有强烈的参与和竞争意识,追求时尚,崇尚务实。然而,随着全球化快速发展,我国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社会思想文化多样化、价值多元化,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大学生普遍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存在着注重眼前利益和个人利益、以自我为中心、物质至上、集体意识、责任意识淡薄、奉献精神欠缺的思想和价值偏差。针对这一状况,高校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纠正大学生的思想、价值偏差,凝聚大学生共同价值追求、形成价值共识,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培养大学生成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人才。党的十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更好地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精神力量、建设社会主义道德风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高等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高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意见》指出,“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是学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其中校园文化建设是重要载体。校园文化是学校长期实践的历史积淀而成,是学校师生员工共同创造并共享的校园物质环境和精神文化氛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体现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上,为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物质精神环境和氛围。高校校园文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二、校园文化建设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其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校园文化建设指引方向。积极、健康的文化,可以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情操、思想意识和行为;消极低级的文化会使大学生产生错误思想意识和行为。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对大学生起着正面的积极健康的引导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的价值目标,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为凝聚价值共识指明了方向,指引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其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把它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自觉抵制应对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当今世界各国不断趋于一体化发展,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密切联系,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学习西方先进思想、文化,丰富我国思想、文化,但也难免有不良思想文化、价值观随之而来,高校校园中出现如物质至上、人情淡漠、攀比时尚、责任缺失等等现象,影响大学生健康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端正心态,防御不良思想侵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三、校园文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校园文化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要积极建设有思想、有特色、有品位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包括物质环境、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文化活动。校园合理、舒适的校园实体布局,具有特色的建筑物,配以协调的花草树木。高校可以利用学校教学楼、办公楼、图书馆、大学生宿舍等建筑的走廊、宣传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进行宣传,弘扬人文精神。在校园内树立一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名人字画、石碑石刻和雕塑等,营造良好的育人物质环境。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目的,体现了大学校园文化的层次和水平。因此,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主心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等都为精神文化建设服务。大学校园精神文化主要表现在大学特色和精神、人才培养氛围、学校“三风”建设等。大学特色和精神。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灵魂,是高校强大生命力的体现。大学精神是高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逐渐积淀而成,体现学校自己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彰显个性,塑造人的精神、心灵、性格,使大学生在大学精神氛围中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和教育。良好的人才培养氛围。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体现。加强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努力营造有利于培养爱国、勇于创新人才的良好文化氛围。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学校“三风”是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高校蓬勃发展的生命。围绕建设具有特色的较高水平的学校战略目标,强化学校全体教师责任意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思想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和专业教师的育人功能。重点培养教职员工的爱岗敬业精神、提升师资队伍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形成优良校风、教风;高校必须把握网络思想宣传的制高点,增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传播先进思想文化、崇尚科学精神,引导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强调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素质,树立优良学风。学校结合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丰富教学内容,改进、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班级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最基本的集体组织,是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班风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发挥班级先进同学的作用,努力营造团结友爱、勤奋学习、健康向上的班风学风。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班风起着隐性德育的功能,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依靠制度来保证。高校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长期实践的积淀,体现高校师生员工的共同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引导、约束和规范师生的言行、学习生活习惯,是高校正常秩序的保障机制,是以体制、政策、规定、规章等形成的制度环境和氛围。学校制度具有强制约束性和亲和力,约束、惩罚与保护、奖励制度相结合。学校制度具有稳定性和可控性,学校制度一经学校师生员工共同确认并且制定成文本,不能朝令夕改,具有相对稳定性;学校可以根据学校文化建设和学校发展的需要,能动地发展、创新制度,具有可控性。高校制度包括校训、校纪校规;包括各职能部门的规定、院系、班级、学生宿舍的各种约定,各种社团组织的规则等等,前者是学校正式制度,后者为非正式制度,两者规范范围和约束力不同,非正式制度比正式制度调整约束的范围更广。学校制度文化都要充分体现人文关爱的理念,不断建设成为具有强大凝聚力、向心力与亲和力制度文化。学校的管理观念、方法、制定的规章制度,都要体现关心、关爱师生员工;体现尊重他们的人格、自尊与需求,解决他们后顾之忧,维护他们的切身利益;体现为他们营造较好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和环境,增强他们对学校认同感、亲切感和主人翁意识。较好的制度文化能够激发师生员工的积板性、创造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促进他们奋发有为、勇于拼搏、勤奋学习、踏实工作,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还要注重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大学生普遍热衷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希望通过各种活动,锻炼自己,提高能力,为今后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高校充分发挥班级、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组织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内涵的较高质量和水平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大学生艺术节、读书节、知识竞赛、辩论赛、讲座、学术研讨会等等,大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能力,提高素质,感悟什么是真善美、抵制假丑恶,在实践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熏陶。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四、结语

第7篇:核心价值文化范文

关键词:伊斯兰宗教文化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反对极端宗教思想

在西部伊斯兰宗教文化区,在这样一个群众宗教意识根深蒂固、宗教传统历史悠久、宗教观念相对强势的十分特殊的区域文化环境中,特别是在当下,一些地方极端宗教思想渗透十分严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同时又面临着“去极端化”的特殊任务,它的推进必然有着其特殊的发展路径。探索一条适合当地宗教文化传统、能融入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可操作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具体路径,这对于实现该区域的和谐稳定发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科学化水平,都是十分必要的。该区域宗教文化历史悠久,传统深广,覆盖严密,影响力雄厚。宗教已成为群众生活习俗的一部分,教义对人们价值观的影响根深蒂固,群众的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与宗教观念相交融,宗教思想和事务在当地社会各个方面都有着相当大的支配力。而反观社会现实,经济长期发展缓慢,思想文化建设落后,对外交流通道缺乏,封闭的社会循环实际上处于生态孤岛状态。在一些地方,群众缺乏和外界交流的基本条件和技能,他们的生活圈,就是本乡、本土、本民族语言的范围,甚至在个别边远地区,相当部分的群众的文化生活还游离于现代文明之外;教育事业发展缓慢,义务教育、技工教育及现代科技知识的普及率过低;贫困区域面大人多,扶贫工作进展缓慢;宗教管理严重的缺位和不当,法制意识淡薄,为患已久的极端宗教思想渐成气候。他们从思想上话语权的争夺开始,逐渐在民政、教育等方面抵制政府对社会日常管理,发展到组织力量搞分裂;诸多社会矛盾的聚合为宗教极端化思想的猖獗提供了适宜的社会土壤,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设置了特殊的难度。我国伊斯兰文化区的极端化宗教思想,主要来自境外极端宗教势力的长期渗透,有着深刻的国际背景。冷战结束后,全球范围内民族主义高涨。伊斯兰世界在全球化浪潮中发展艰难,应对乏力,内部分裂加剧。温和派求变革,激烈派走极端。其中坚持极端理念和行动的伊斯兰恐怖组织成了危害全球和地区稳定与发展的“毒瘤”,恐暴组织成了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头号敌人,反对极端化宗教思想是各国各界的共同任务。

近20年来特别是“9.11事件”以来,国际学术界对于伊斯兰宗教文化,如何适应和融入现代世界主流文明的问题,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其中有代表性的如:1.美国学者约瑟夫•拉彼德在专著《文化的认同:国际关系回归理论》中认为:要从社会经济互动关系中,洞悉当今伊斯兰宗教思潮的结构和方向演变的根源,推动它与世界走向温和的相互适应;2.英国学者詹森在《战斗的伊斯兰》中,指出诱发极端组织兴起的社会根源是:主流文明的排斥和伊斯兰文明的保守,在国际竞争中对自身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和争夺世界性话语权;3.美国哈佛著名学者亨廷顿在《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一方面强调伊斯兰文明和西方文明在未来世界的冲突风险在上升;另一方面,他也指出只有两种文明各自进行主动的内部改革,增加文化规则的弹性,才能走向相互适应和互动发展。4.研究也触发了宗教改革的思想,如北非学者•阿比德•加布里(MuhammadAbidal-Jabiri)认为贝都因文化“即没有深邃的思想,也没有表达上的连贯性和哲理性,以此完全规定今天的生活是困难的。”等等。这些研究对于探讨现代社会条件下,伊斯兰文化和现代世界主流文明的互认和融合,探寻宗教极端势力兴起的宗教和世俗根源,推动宗教内部改革,都释放了很好的社会效益。新世纪以来,国内对于中国的伊斯兰文化与本土文化的融合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不少的新成果,总体上围绕着这两个问题展开:一个是探讨中国伊斯兰文化注重“本土化”的优秀文化特点。

比较有代表性的如:1.张宗奇在专著《伊斯兰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的整合》中,系统梳理了伊斯兰教传入中国1400多年来,实现本土化的演进史,指出实现“本土化”是外来宗教文化落地生根的一般规律。2.罗惠環教授在专著《伊斯兰教社会功能研究》中,以伊斯兰教兴盛时期伍麦叶王朝的“百年翻译运动”为例,说明伊斯兰教文化有着融入世界其他文明的内在弹性和宗教法理根据;另一个是当前穆斯林聚居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问题。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1.韩志斌教授等人认为,我国伊斯兰文化必须积极吸收现代文化,增强宗教的开放、包容性,增强广大信教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2全国伊教协会会长郭承真、学者沈少春、吕耀军、贾友军等人认为:一要认识到伊斯兰宗教极端思想不仅是宗教界的毒瘤,也是民族地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危害和障碍;二要发挥好宗教界的力量,阐明伊斯兰教伦理观中所倡导的敬主爱人、爱国护国、诚信务实、友善孝敬等等优秀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具有互通包容的关系;三是穆斯林和广大民众在信仰上可能有差异,但对于社会道德规范、价值准则的认同必须是一致的;3.丁明俊、阿地力江•阿布都力、马平等学者认为:(1)要增强信众对“主流文化”“国家文化”的认同,这种认同,是中国伊斯兰教传播史上的优秀传统。(2)宗教界要重视运用现代传媒技术,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提供宗教文化的包容环境;总的来说,这些研究取得了许多很有价值的成果。但是,尚存在以下几点空白和不足:(1)研究大多表面化,没有结合该区域社会整体发展平台这个根本来考察。忽视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与去极端化,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它离不开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基础条件,它的推进要结合伊斯兰文化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社会进步来展开。(2)研究大多碎片化。缺乏对该区域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系统梳理,没能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系统的考察和分析。(3)研究大多欠深刻。没能紧紧抓住该区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与反对宗教极端势力、推动宗教内部进步之间内在的高度相关性;西部处于国家“一路一带’战略的核心段,区位优势突出,战略位置重要,宗教历史悠久。同时,甘青宁新四省区占我国国土面面积占的三分之一还多,伊斯兰宗教人口占我国信教总人口的70%,其中新疆一省区就占了50%左右,该区域的和谐稳定发展对国家发展大局十分关键。要探索合乎当地社会实际的思想文化建设的路径,就必须抓住宗教文化环境的特殊性,聚焦核心价值观建设和反对极端宗教思想的内在相关性。总括而言,该区域思想文化建设的路径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必须以该区域发展、稳定、治理的大战略为指引,以面临的紧迫社会问题为研究对象,厘清深层矛盾。二是要抓住铲除极端化宗教思想这个关键。

第8篇:核心价值文化范文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进行影视艺术创作

影视文化的特征及功能决定了影视文化必须承担起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影视文化创作的指针,将爱国主义、改革创新以及科学的荣辱观嵌入影视文化,以对广大观众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影视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服务的最有效的途径。通过影视文化这种最大众化的文化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内化为我国大众的自觉的行为指南与规范,将理论逻辑转换为实践逻辑,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这就要求我们注意以下方面的内容:(一)拍好“主旋律”,让主旋律不再被大众冷落有很多人错误的认为,主旋律几乎意味着“假、大、空”,即虚假而高大的人物形象、空洞的理论说教,毫无美感可言,以至于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对此类影片“敬而远之”。但近几年的影视文化工作者通过实践证明,主旋律并非如他们想象中的那样,主旋律也可以演绎出丰富的剧情、生动的形象,也是可以走红的。比如连续剧《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史班长、高连长等人物,将中国军人敢于承担、意志坚强、团结奋进的精神通过影片升华到了新的高度,以至于该剧在多家电视台轮番播映后引发了“士兵突击”现象,很多年轻人不但积极向别人推荐此电视剧,而且经常用影片中的人物形象和语言鞭策自己。又如电视剧《任长霞》、电影《牛玉儒》、《云水谣》等作品,均是以高尚的精神、生动的艺术形象,使观众产生强烈共鸣,在精神上得到提升,从而有助于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事实证明,那些优秀的、真正能鼓舞人积极向上的影视作品是一定会被大众接受、认可的。这就要求广大影视文化从业人员,写出好的剧本、选用好的导演和演员、拍出好的影视作品,这样才可以让主旋律不再被冷落,才可以让红色影视剧真正的红起来,进而在经济上获得丰收的同时,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民心起到促进作用。(二)贴近民生,让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人心除了革命军旅剧外,那些优秀的贴近民生、反映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情况的影视剧也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近几年来,国内涌现出了许多贴近民生的影视剧,这些影视作品一方面对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落后的思想和观念进行揭示和批判,通过否定———抛弃———重构这一模式,对于我国国民身上存在的那些不符合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现象给予揭示和批判,进而促进了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当下人民生活中的推广。另一方面则启示我们应该与时俱进,勇于调整自我,面对现实,改革创新,起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比如电视连续剧《中国式离婚》通过对中学教师林小枫与其丈夫的影视叙述,讲述了一位女性不断刺激收入普通但却甘于平淡的丈夫跳槽,其丈夫跳槽后事业成功,两人却走上离婚道路的故事,对现代人如何建立及建立怎样的金钱观、事业观和家庭观有很大的启示意义。又如《新结婚时代》、《双面胶》、《王贵与安娜》等婚姻伦理剧则促进了全国人民对于城乡文化交流的思考。上述三部影视剧的男主角基本上都是来自“小”地方,女方则都是生长于大都市的小公主。男方代表的是乡村文明,女方代表的是城市文明,两者的结合象征了城乡文化的碰撞与交流。这一方面说明,随着时代的进步,城乡之间原有的界限被打破,这是一种进步。但另一方面,影视剧又通过对这种城乡结合婚姻展开以后的跟踪展示,告诉我们城乡文化的交流是一个艰巨而长期的过程。《双面胶》中的男女主人公,在经过了长期的磨合后,最终以离婚告终,启示我们城乡文明的融合过程的艰辛以及结果的不可测性。《新结婚时代》中男女主人公虽然离婚,但最后复婚则为城乡文明的结合点亮了一丝希望,以何建国一方为代表的乡村文化与以顾小西为代表的城市文化终于达成了理解与共识,两位年轻人也终于再次走进婚姻的殿堂。由于文化的原因而由和谐到断裂,经过碰撞与交融最终又完成了新的和谐,这种故事叙述对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之间的交流有着相当的启发与促进作用。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充分发挥影视艺术评论的引导作用

影视艺术评论要做的,首先是告诉没看过的大众某部影视剧好不好看,然后通过解码影片,把藏在影视剧背后的意图与社会意义挖掘出来,让观众能更深刻地理解。与此同时,影视艺术评论还要分析影视作品中各种艺术手法和技术手法及其应用,甚至能站在影视艺术史的高度对与之相关的内容进行新的阐释;然后提出自己关于社会或哲学的见解,不论此见解是基于影视作品的内容,还是基于有意味的延伸,都是对影视剧作本身的一种有益的补充。影视评论既要和电影的创作者发生深刻的交流,探究电影创作的深层动机和与社会学、心理学相关的种种奥妙,同时也深入作品本身,研究作品本身的文本意义和形式要素。影视评论员可以说既是优秀作品的推广者,又是不良影视作品的隔离者,他们在评论中和观众同呼吸、共命运,设身处地的从观众立场出发,为观众理解影视作品打开一扇通往审美彼岸的窗户,进而为推动社会文化进步贡献一份力量。

加强对不良影视文化的监管

在影视文化接收群体中,有一重要群体需要我们区别对待,即青少年群体。影视文化因其声、画合一这一形象特征特别突出,很容易被模仿。而青少年因其年龄较小,其学习与模仿能力相对于成年人而言更强,所以,就影视文化的影响力而言,其对青少年这一群体的知识接受与行为规范、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影响明显较成年人这一接受群体更为突出。在影视作品反映、批判或美化的过程中,因其画面的逼真性容易引发青少年群体对影视中的生活与现实生活边界模糊化。而很多影视作品出于收视率需要或导演个人风格的影响,有很多夸张及虚构因素。部分影视作品中所凸显的暴力镜头在不经意间对青少年的处事方式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负面影响。而在不少青春偶像剧、都市剧中,充斥着大酒店、豪华别墅、高级轿车、俊男靓女等因素为青少年追求时尚推波助澜,刺激青少年物质享受的欲望,使广大青少年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理解与追求肤浅化,这些都是影视文化的负面影响。青少年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青少年价值观与人生观的科学与否,既关乎青少年自身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又关乎中华民族前途和命运。所以我们建议,一方面应该对青少年观摩影视作品行为加强监督或引导,另一方面,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对影片放映应实行分级管理制度。影视文化分级制度在很多发达国家已经非常完善,而从中国影视文化的受众市场来看,也正在向分众化转型。因为观众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的不同,观众的欣赏兴趣也大相径庭。实行分级制,可以促进摄制方生产出满足不同受众群体需要的影视文化产品,进而充分占有市场,从而为向产业化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又能尽量的消除影视文化的负面影响。

结语

第9篇:核心价值文化范文

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企业独特的文化理念能够提高着员工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准,形成了很好凝聚力、向心力和约束力,让企业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本文分析了企业文化在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作用,并探讨了创优企业文化的策略。

关键词:

企业文化;竞争力;多元

一、企业文化在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作用

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于光远说过:“关于发展,三流企业靠生产、二流企业靠营销、一流企业靠文化”。许多理论研究认为,文化是具有个性特征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经营哲学与企业价值观,它很难被其他企业与竞争对手模仿,因此,企业文化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性。企业文化所形成的价值观与经营理念是一个“内化”的过程,这种“内化”过程一旦成熟就会产生一种强大的规范效应,并成为企业员工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从而产生一股巨大的推动力,使得企业员工积极地去实现其既定的目标。这种规范效应与推动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内在的动因,其本身更是一种独特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在企业竞争力的积累过程当中,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指明了企业的存在意义与根本目的,并决定了企业未来努力的大方向。在这个前提下,企业就会根据内部和外部的环境条件以及自身的努力来确定其经营范围与短期目标,摸索出符合其自身价值观的行为方式,并根据内部和外部的环境条件的变化来不断调整并努力实现其经营业务与策略以及短期目标。在这种无限循环的过程中,企业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总之,企业文化是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深层次的原因,它在企业竞争力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的作用。

二、创优企业文化,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

1.构建企业多元文化。

1.1“善”文化。“并行不悖者为善”。“善”文化是企业所倡导的一种心态。在中国古代思想中,儒家以仁义为善,道家以合天道者为善。那么什么事企业之善呢?我们认为,企业的只要在生产安全、环境无害、员工幸福等方面有突出的表现,我们就可以认为企业到达了“善”的境界。

1.2安全文化。安全是一个企业中永恒不衰的主题,“安全为天”是一个企业所必须具备的安全理念。不论是煤矿还是电厂的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都需要安全的陪伴。假若没有安全文化的顺利导入,其他任何的文化建设都无从谈起。因此我们在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倡导安全文化,提高安全意识。电力建设企业应当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开展文化建设。在企业上下形成“人人讲安全,人人重安全”的文化氛围。

1.3绿色文化。绿色工程是电力建设企业在全球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对基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新标准,是贯彻落实企业“以大力发展新能源引领企业转型”的战略部署、建设国内一流综合性电力集团的需要。因此在倡导企业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兼顾环境责任,以打造环保型企业为己任,倡导建设绿色电厂不负蓝天碧草。

1.4家园文化。由于电力建设具有项目范围广、地理位置偏僻,生活后勤设施短时间内难以就位等特点。为避免员工将“思家”、“恋家”情绪带到工作中,所以我们在文化建设中要倡导亲如一家的家园文化,以“亲情”贯彻企业文化建设始终。企业成立至今始终以“相亲相爱一家人”主体思想贯穿文化建设始终,增强企业员工幸福感。

2.积极引导员工参与企业文化。电力建设企业应当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一项事关企业发展大局的系统工程落实到位,在采取组织学习、强化培训、加强管理等常规措施的基础上,积极引导企业全体员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集思广益,群策群力,通过全员广泛的文化实践活动,不断创造文化新品牌,不断打造实践新载体,不断营造氛围新强势,充分利用宣传栏、学习室等宣传教育阵地进行广泛宣传,开展和举办以弘扬企业文化精神和安全文化理念为主题的活动。日常工作中注重制度约束的刚性安全管理和人性化的柔性教育相结合,规范班组一线安全教育为突破口和切入点,强力实施以人为本的安全行为管理。如紧紧围绕年度中心工作,以廉政文化进企业核心活动为契机,将廉政建设融入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职工生活等各环节,提出了“电力是我家,党风廉政靠大家”的廉洁口号,营造了“廉洁办事、干净干事”和“守廉干事、洁身办事”的廉洁文化理念。通过开展企业文化系列活动,能偶凝聚人心、活跃职工文化生活,增强全员的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增强企业文化的穿透力、影响力和凝聚力。因此企业积极拓展文化活动阵地,为员工提供了驰骋的空间。篮球场、网球场、乒乓球室,时常活跃着员工矫健的身影。在员工活动室,还设有各种健身器材,为员工业余时间提供最佳去处。此外,在各供电所、站项目所在地根据具体情况设置了图书室、活动室或篮球场等,把文化阵地延伸到了基层生产一线。企业应当积极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尊重人的感情,从而在企业中塑造一种团结友爱、相互信任的和睦气氛,强化团体意识,使企业员工之间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企业应当不断的开展企务公开、扶贫帮困、节日慰问等工作,关心慰问员工的工作生活,使员工感到受人尊重,积极进取,努力工作。

3.坚持表彰先进。坚持表彰先进,选树先进典型,以先进的事迹鼓舞人、带动人,对企业员工有着极大的鼓舞作用,员工产生强烈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努力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维护企业的荣誉和形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英雄梦。同样,企业也有英雄:有创业的英雄、有销售的英雄,有创新的英雄,有认真工作的英雄,只要仔细留意与发掘,企业英雄无处不在。企业英雄需要企业方去塑造、去挖掘,然后用传播的方式让企业每个员工都家喻户晓,最后掀起一般向英雄学习的,以英雄为荣,以英雄为榜样,那么企业文化的影响力作用与耳染目熏的作用,会让企业到处都是英雄。让企业成为英雄文化主导的企业。英雄人物身上的闪光点就是企业文化的爆光点。

4.坚持中国传统文化。以传统文化的精萃来建设企业文化并促进企业的发展。中国需要从传统文化的精华中梳理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东西,首先需要规范的是人的道德和精神,而仅仅“拿来”西方的现代企业制度,是不够的。就像我们不可能在整个社会缺乏道德基础的前提下建筑好一个空中楼阁。日本在战后的经济腾飞过程中,除了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管理和先进技术外,还突出地重视本国的传统文化和西方管理方式的结合。日本企业之父涩泽荣一在其名著《〈论语〉与算盘》中提出“士魂商才”的儒商人格理想。并提出儒商的基本原则是“义利合一”的概念。新加坡在他们的学校教科书中还专门设立了道德伦理课程,其主要内容就是以中国儒家文化为主的伦理思想。我国经过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熏陶,中国人的思想和观念都深深受其影响。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企业管理中,都不可能不考虑中国文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如果能够主动把中国文化里的精华服务于企业文化和企业发展,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管理体系和企业文化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刘永胜,欧日亮,王永刚.以企业文化建设提升软实力[J].中国矿业,2014年4期.

[2]李明.新形势下加强地勘单位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矿业,2014年5期.

[3]张如平.浅谈银行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东方企业文化,2015年15期.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