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直播营销的利弊范文

直播营销的利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直播营销的利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直播营销的利弊

第1篇:直播营销的利弊范文

我决定不忍了。

虽说过去许多年里,我都以新闻业为憾,在一个知识丰沛的年代里,我们所提供的讯息近乎浅薄,但毕竟浸多年,我从未怀疑过,在媒介这个行当,如我这等勉强能从新闻学院毕业的,也能勉强混口饭吃。

但是今年,我这个20多岁的年轻人,开始看不懂这个时代人们的注意力如何游弋。我开始像一个互联网时代的难民,两爪缩于胸前,脸上肌肉紧绷,心脏跳动加快,眼睛不由自主地睁大,一下都不敢眨。

让我感到惊悚的,是人们像过去看迈克尔・杰克逊的录像那样,像过去看星球大战那样,像过去看奥运会那样,像过去看世界杯那样,像过去看那样,像过去看大阅兵那样,看手机里的直播

我兴许能理解一些漂亮姑娘的直播,毕竟统计数字显示,单身男青年挺多,也算解决了刚需,在手机里进入了生活中不能进入的闺房。我不能理解的是,在手机中,人们花三小时看杜蕾斯给安全套做的营销,看农村大婶吞下一个灯泡,看人在裤裆里放鞭炮,看人拿刀划伤自己,看胖子吃得狼吞虎咽,看小姑娘写作业,看一个年轻男子坐地铁,看不远处的一个商场人来人往,看别人打游戏,守在直播间等女主播上厕所回来。

这些都不是一两个人的恶趣味,而是动辄数百万人全程围观。

以及,在今天,据说350万人看了一个叫“昨天那6000头快淹死的猪有救了!”的直播。我打开看了一分钟,一头又一头猪,在蓝色卡车的笼子里挤成一团,闷叫着,地下全是水,周围全是人。

没有戏剧冲突,没有漂亮脸蛋,没有转折意义,却有无数围观者。我们所受的一切训练都被消解得烟消云散。本该一句话就能完成的新闻,变成了数小时的直播,真正的洪水却乏人问津。这届受众,可能不属于我们。

这种感觉特别反讽。作为一个新媒体从业人员,我等刚刚庆祝自己成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就面临着成为旧势力的危险。

写出《娱乐至死》的尼尔・波斯曼,终其一生都在研究媒介与技术的相爱相杀。他老人家曾感慨说,媒介之间的战争造词从来都是世界观的冲突。比如,表音文字攻击象形文字,印刷术攻击装饰精美的手抄本,摄影技术攻击绘画艺术,电视攻击印刷文字。

顺着这种逻辑,直播攻击的是你我日常的生活。

一个所有人可以围观所有人的世界远非完美。英剧《Black Mirror》第一季第一集讲的就是一个直播带来的灾难,英国首相为了拯救被绑架的公主,条件是在全世界面前直播与一头猪。最终围观者压垮了首相,迫于公众太喜欢这位公主,首相只好不顾妻子反对,在镜头前就范。

让人感到寂寥的是一年之后。一切都恢复了正常,公主依然是那个万人迷,首相依然是首相,只是回家之后寂寞一人,他永远失去了妻子的爱。

同样引起关注的,是朱诺号历经五年飞行,终于进入木星轨道。这并非一次直播,毕竟五年前探测器出发时,人类还没有迎来大规模的直播时代。

但这让我想起一次远古的直播。

那年伽利略发明了望远镜,在那个镜筒中人类看到了不一样的日月星辰,也第一次看到朱诺号所前往的木星有着四颗卫星,更为重要的是发现了金星的盈亏变化,直接冲击了“地心说”。你知道,那种冲击是对西方人既有信念的挑战,在此之前,受神学感召,他们相信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人类是上帝的宠儿。

每当新技术出现,即使表面看来生活变化不大,背后总是暗流涌动。你我或许不觉得改变那么大,只缘身在此山中。

马克思有一个经典的判断,《伊利亚特》不可能同印刷术共存,后者的出现会导致传说、神话和诗神缪斯的灭绝。如今,我们知道马克思说的是对的,今天就是一个没有史诗的年代。自从有了印刷术,圣经传递到了每个信徒的手里,论语进入了每个读书人的书桌上,自从普通人能看到夫子自道后,宗教与哲学进入了全新的时代。

这无关遗憾或是惋惜,只是再一次证明,麦克卢汉所说的“媒介即讯息”,是一条真理。如今,我们看着手机直播这种新的媒介,难以想象这种技术将为人类带来怎样的讯息。

价值观使然,我不会拿自己的时间看一个姑娘在摄像头前假唱。用写历史的方式来说,我们属于“直播史前人”,注定要被时代的车轮碾过。

虽说技术怀疑论者的文章让人着迷,但我从来不是新技术的反对者。2007年乔布斯第一代iPhone时,我同基友彻夜看直播,如今想来,那句话怎么说来着,内心澎湃如昨。人们可能都快忘了,旋转手机就能旋转图片,在手机上就能用地图,手指就能触屏,是不到10年前才有的事。

但人们也应当记得,弗洛伊德他老人家曾经曰过――

“虽然这种新近获得的掌握时空的能力和这种对自然力量的征服满足了人类千万年来的渴望,但是这些成就并没有增加人们希望从生活中获得的令人快乐的满足,也没有让人们感到更加幸福。”

比如2007年的我和基友哪能想到,如今吃饭、走路、工作中、睡觉前,所有人都在看手机,却很少看一眼对面的你。

我当然相信波斯曼所说的,任何一种技术都既是负担,又是福音;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利弊并存。

第2篇:直播营销的利弊范文

【关键词】价值创造;顾客体验;电子商务;小米手机;社会化媒体

2012年9月到2013年4月,通过8个月的考察和调研,我们针对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青清水吧的经营现状,探讨了大学生校园创业的利弊,并提出了青清水吧营销策划方案。在不断的讨论和实践活动中,我们认识到不管一个营销方案是多么的出色和诱人,最终能够在产品中创造价值的还是顾客本身。尤其是在电子商务这一领域,线上的活动均是以客户为主体而展开,所以我们更近一步的分析顾客所能创造的价值。本文结合小米手机营销过程中顾客作用理论的体现对顾客创造价值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并据此探讨了大学生校园创业过程中同样要注重顾客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一、顾客体验的重要性

顾客在商务领域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而新一代的消费者越来越注重特立独行,主张个性,他们从一个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参与到了企业的各个价值创造环节,从产品概念的形成、设计制造到消费,再到顾客反应与回馈等环节,顾客影响的范围不断扩大,涉入的程度也不断加深。他们不满足于现有产品,而希望与企业互动,共创价值从而使自己更加满意。所以如果企业能给予目标顾客独特的个性化体验,在产品产生和消费的各个环节增进这种体验,与顾客共同创造价值,将会为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持续的优势。

顾客体验最早由阿尔温·托夫勒于1970年在其《未来的冲击》一书中提出,认为体验是有形商品和无形服务心理化的产物。在我看来,现阶段在电子商务领域中的顾客体验应是指借助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手段,顾客在产品产生和消费的各个环节因为与企业、以及与其他顾客的交互行为所产生的认知和感受。这种认知和感受由于顾客之间固有的个体差异性而具备了独一无二的特点。

二、小米手机营销过程中顾客作用理论的体现

自2011年火爆起来的小米手机就是顾客作用理论在电子商务领域的体现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小米手机并非名门出身,也没有华丽的外表,但却名噪一时,一上市就得到了广大用户的直挺,究其主要原因,还是小米手机的创始人雷军注重了电子商务领域中顾客的体验。

首先,在2011年7月12日,雷军通过新闻会向媒体公开自己要做顶级的智能手机的经营目标,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紧接着,在7月14日,雷军就在个人微博中了PPT,充分利用微博的传播速度快、传播面积广等特点,让外界了解到小米的样子,更加引起外界对小米的性能、销售的猜想;在7月19日,雷军又选择使用微博告诉大家,小米的参数、销售等信息会在八月份公布,这样就促使大家持续关注小米手机;然后重要的环节出现了,在7月28日,小米手机官方论坛正式上线了,大家可以在论坛里面畅谈关于小米的一切,通过论坛与大家交流,使得小米科技能及时掌握关于小米的各种舆论并作出回应,也让顾客感觉到自己参与到小米的设计与制造当中,很好的体现了顾客在商务领域中的作用;接着,在8月16日,雷军在小米手机的会上为大家详细的展示了小米的每一个细节,有关小米的所有疑问也在会上得到了解答。在小米手机的整个上市过程中,官方微博、官方论坛等媒体都对会做了全方位的直播,这是线上与线下媒体的完美结合。一般情况下,企业的宣传到此就结束了,但是小米又做了一个跟顾客零距离接触的微访谈。在8月17日,雷军在新浪微博上举行主题为“关于小米手机的一切”的微访谈,和网友进行互动,这个微访谈弥补了大众因为无法亲临现场的遗憾,将小米的宣传推向了。

三、青清水吧的客户体验及结论

小米手机的成功案例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所以,我们在策划青清水吧营销方案的时候也注重了客户的体验。我们通过线上方式让新老顾客参与到每一款新品的设计和开发中来,这就给了消费者对话的机会。不同于传统的企业,忽视了客户在开始的价值,相反鼓励顾客积极参与,正确理解顾客需求,围绕顾客需求设计产品。这种共同开发共同拥有产品的体验提高了顾客的购买率和重购率,并且这种体验让顾客会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口碑以支持青清水吧。另外,产品消费中的体验不仅仅是服务产业在销售无形服务时所强调的,生产实体产品的企业也应重视这一环节以改进顾客消费中的体验,我们的清清水吧也有自制的奶茶等饮品,我们尽量做到像普拉哈拉德在《企业成功定律》中所提出的将一次性地销售产品转变为持续性地销售服务,其中产品体现为服务的一个组成部分。顾客在消费产品的过程中将不断学习,累积体验,在消费过程完成后,会在心目中给予该产品完整的评估。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顾客与顾客之间不再是孤立的个体,电子商务平台的出现使得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共享,一个顾客获得的知识与体验以评论、博文的形式通过交易平台与其他潜在或显在顾客共享,并被不断复制传播迅速覆盖网络用户。当其他顾客通过网络收集相关产品信息时,所获得的信息不仅是企业提供的信息,也包括其他顾客对该产品的体验,使得顾客之间通过互联网不断地学习与交流,形成了一种间接的体验,顾客作用理论在电子商务领域里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参考文献:

[1]陈述.基于顾客体验与顾客共创价值策略研究.中国期刊网,2010.

第3篇:直播营销的利弊范文

传统考核体系的最大局限在于:是对广播原有的一次性、单向传播的效果考量,没有兼顾当下的多形态、多通道、多次、双向、互动特征。为此,当务之急是明晰网络传播效果评估的方向和框架。

(一)评估目的及定位

对广播节目的网络传播效果进行评估的根本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在新的传播环境中,重新审视衡量广播节目的传播效果,站在更为科学客观的立场,对既有的传统节目评估体系做必要的补充修订,以适应转变了的节目传播方式和方法;二是在传统媒体与网络融合的大潮中,通过在评估环节加入网络考核因子,切实促进广播与网络融合的力度,促进和鼓励创新,为适应未来媒体发展的趋势做充足准备。评估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将有力促进采编播人员增强新媒体传播意识,加强相关技能的学习,站在全新的角度设计和策划节目,另一方面也将全面提升广播管理水平,激发管理人员从台、网两大角度考虑问题,促进传统平台和新传播渠道的共同发展。该考核体系主要评估广播节目在网络渠道中的传播及影响情况,广播节目在网络平台上的所有传播行为,如采编播人员的主动传播、网友的口碑传播以及多种形式的二次传播等都应该纳入考核范畴。

(二)评估层面及相关指标

考评广播节目的网络传播效果,需要对广播与网络融合的各个层面进行逐一分解,遍观节目在网络环境中的立体境态。总体来看,广播媒体的“台网互动”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一是实现网上视听。在线实时收听与点播回放收听是两种主要方式,目前大多数电台都已实现所有节目的在线直播和点播。根据收听渠道的不同,又可分为电脑端和手机移动互联网端两个出口。因为部分节目还有视频制作配合,所以网络收视指标也需考虑。二是网络互动。大致可归为三类:一是传统博客、论坛的使用;二是即时通信、直播互动应用工具,早期是直播聊天室、QQ和MSN等即时聊天工具,现在发展为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延展性互动;三是移动客户端上的互动。网络互动一方面实现交流,另一方面也引发网友对节目的评论,由此产生广播节目与网络融合的第三个层面,即网民通过网络发表对节目的评价,形成网络舆论。四是节目利用网络进行营销推广,甚至产生经济利润。根据节目与网络的融合层面,广播节目的“网络影响力”主要有四个维度体现:网络视听、网络互动、网络评价、网络创收,通过对这四方面情况的考察基本能够建构广播节目网络影响力的评估体系。

1.网络视听情况——网络视听率。网络视听率是指广播节目在网络上被点击收听(或收看)的有效次数,反映网民的主动收听(或收看)行为,是节目网络传播力的体现。根据收听收看方式的不同,具体又可分为网络实时视听率、网络点播视听率。体现广播节目网络视听率的具体指标主要有用户数、播放次数、播放时长三个指标,其中播放次数又包括总播放次数、有效播放次数。

2.网络互动情况——网民参与度。即网民关注节目板块、参与节目讨论、转发话题、引发互动的程度,反映节目在网络中的传播深度。根据不同的互动工具,可以设计不同的行为评估指标。以论坛为例,主题数是论坛上发起主题的数量,某种程度上体现论坛主题内容的丰富性;发帖数是论坛上跟帖和回帖的数量,某种程度上反映网民使用论坛的积极性,体现论坛的活跃程度。查看数是论坛中每个主题被网友点击查看的次数,某种程度上体现每个主题引发关注的程度;回复数是论坛每个主题被网友回复的次数,某种程度上体现每个主题引发讨论的热度。一般而言,一个广播节目的行为指标与网络影响力之间为正向相关,如论坛主题数、发帖量越多,查看数越大,回复数越高,其网络影响力越大。

3.网络评价情况——网络评价度。搜集网民通过网络发表的有关广播节目的评价、看法、建议,经过整理、量化,评判节目在网络中的影响力,主要包括正面、负面、中立三个角度。与网络互动情况不同,前者反映网民参与广播节目网络互动的热度,是网民介入节目网络传播流程的主动意识和行为体现,表明节目的网络人气;网络评价则是在此过程中网民流露出来的主观倾向,是网民对节目的主观意见集合。评估广播节目的网络评价情况需要使用文本分析和内容分析方法,通过对网民讨论内容的分析实现对网民态度和观点的甄别分析,再通过数理换算转化为一定的指数。以“正面评价度”指标为例,通过搜集网民对节目或相关载体(如主持人、话题等)表达了赞赏、喜爱等正面积极的态度倾向的留言、帖子、话题等,加以数理运算计算出正面态度在网民所有态度中的比例数值,以此类推,未对节目本身做正面表扬或负面批评,只是表达了一种客观中立的立场和表达了批评、不满等态度倾向,分别代表的中性评价度和负面评价度。

4.网络创收情况——网络经济价值。广播节目通过网络传播创造的经济价值,如广告投放、活动创收等。如节目因极具吸引力而被更多网民点击收听,拉动网络视听率的提升,从而吸引网络广告的投放;或某节目论坛因聚拢特定听众受到部分广告主的青睐。随着网络媒体资源的不断开发,部分节目将有能力通过吸引特定网民,形成高黏度的用户群,从而吸引企业的关注,节目的网络经济价值也将由此实现。

(三)数据来源及支撑

广播与网络的融合有两个维度体现:一是自发办网,建设广播网站或移动客户端;二是向外借力,寻求与其他社会网络媒体的合作。鉴于两种用网方式的存在,广播节目在使用网络资源时也存在内网、外网两种区别,因而在评判广播节目的网络影响力时自然涉及广播网站和社会网站两类媒体,相关评估数据资料也存在两大渠道的区别。

1.自网数据采集。获取网站访问统计资料通常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通过在自己的网站服务器端或App客户端安装统计分析软件来进行网站流量监测;另一种是采用第三方提供的网站流量分析服务。两种方法各有利弊。目前,很多广播电台的网络部门通过自主研发软件、使用免费统计软件或者购买第三方公司数据的方式来监测自身网站和App客户端的数据。由于目前互联网存在大量的评估指标,而且多数指标的测量方法与解读并未形成业界公认的标准方法,所以一些电台往往购买多家公司的数据,不同来源的数据共同比对参考,全面衡量网站发展。

2.他网数据采集。首先,应该对节目使用社会网站或第三方客户端平台进行网络传播的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的摸底调查,挑选有代表性的社会网站或客户端组成样本库后,通过与社会调查公司合作或与社会网站协商的方式,获取节目网络影响力的相关基础数据,如节目的新浪微电台数据、蜻蜓.fm数据等。

二、网络评估与传统评估的关系及应用

广播节目网络影响力评估体系与传统评估系统的关系存在三种可能:一是网络影响力与传统收听考核指标加权糅合,制定台网融合背景下的广播节目综合评估考核办法;二是网络影响力与传统收听考核指标各自独立,网络部分单独奖罚;三是维持现状,仅将网络影响力作为参考,不作为考核分支。

(一)三种方案的利弊分析

第一种方案的指导思想是适应媒体发展的形势需要,将广播节目不同传播渠道的传播效力统一考虑,完全糅合,综合考量广播节目。这一方案带有探索性的创新,前提是广播节目与网络的融合已经比较普遍且充分,且网络影响力体系相对完善,获得较强可信度和认可度。但是,该方案的问题是:若将广播节目的网络影响力指标与传统考核体系加权糅合,各自比重如何确立,怎么把两个完全不同的指标在不损失数据表现力的前提下换算组合,操作性如何保证,能否向被考核人员解释清楚等。同时,这种统计分析方法是否具备逻辑和统计学上的合理性值得考虑。因此,在目前台网融合尚未完全、充分的情况下,将两套考核指标通过加权糅合的方式组合在一起考评广播节目的时机尚不成熟。第二套方案的主旨思想是立足广播传统媒体属性,结合台网融合现状与趋势,在坚守舆论阵地、以传统考核为主的前提下,增加广播节目的网络影响力体系,与传统考核系统下的各个分系统互不交叉,各自评价。其具体的操作方法是保持传统评估的优先性和独立性,总台和系列广播按照当前的评估办法继续原来的节目考核,并以此为依据对节目进行奖罚;在此前提下,结合本台节目与网融合的实际情况,出台一套切实可行的“节目网络影响力考核办法”,将节目的网络传播单独进行考核奖罚。此举可能带来电台节目考核开支的增大,但从长远来看,有利于节目的创新性发展,是值得的。第三种方案趋于保守,对当下广播节目借助网络扩大影响、吸引受众的行为不具有实质性的鼓励作用,也不适应台网融合向深度发展的大趋势,是本研究所不提倡的。

(二)网络评估的适用性

由于不同频率和节目的用网方式和程度不一,在制定考核标准时应体现差异性。如舆论宣传任务较重的新闻广播与娱乐文艺节目为主的音乐广播、文艺广播,由于目标受众具有明显的区隔性,同时各节目类型和定位也互不相同,等等。这些实际问题的存在应该给予充分考虑。应按照频率定位和节目类型的不同,制定不同的考核基准。

三、可能出现的问题及难点

建立科学的节目考评体系对客观评价广播节目、建立公正的奖惩机制以及促进频率规范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网络影响力评估体系的提出对完善现有广播节目评估、促进广播运营机制改革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目前广播与网络的融合存在主体的多样性、内容和形式的复杂性、传播方式的不确定性等问题,对广播节目网络影响力的考核也面临一系列难点,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数据如何确保权威、科学

传统收听率调查领域,日记卡虽然有其局限性,但业内标准较统一,调查手段和运作方式成熟。与之不同,互联网市场调查行业目前处在鱼龙混杂的阶段,数据产生过程也不相同,指标和定义也不统一,甚至术语使用也不一样。在这种情况下,选择什么样的调查公司才能保证数据采集的科学准确,并保证权威,让被考核节目和人员信服,是摆在网络影响力考核体系面前的一道难题。

(二)评估标准的确定

要建立一个科学的评估体系,所选取的指标一定要独立、有效、灵敏、可操作。本研究只是给出了广播节目网络影响力评估的基础设想,相关指标的细化、确立有待严格的讨论验证,尤其是不同指标的数理换算和权重确立需要进一步研究。而具体到每个指标,涉及评估标准的制定问题,如何确立一个考核的基准线、刻度线,这些具体问题也待商榷。

(三)评估对象的确定

考核对象的复杂性。广播节目在网络上的呈现有时是以节目名称为主体,有时是以主持人为主体,在网络考核时如何精准确定考核对象,避免不同对象之间的重合交叉,也是一大难题。此外,有的广播节目除了常规形态,还被剪辑成了其它的形式,如“听吧”里的短音频,这些节目形态的网络传播效果应作为原节目的网络影响力,还是单独考量,此问题也是无法回避的。

(四)如何避免人为数据造假

与传统的广播收听不同,广播节目的网络影响力评估一旦出台,如何让被考核人员理性地认识该考核的意义,并通过制定合理的奖罚力度杜绝人为数据造假,也是很关键的问题。

(五)网络传播效果评估的普适性

广播节目的非物质性决定了其考核的复杂性,目前广播媒体对于节目的考核就存在多主体、多标准的情况,这就对网络影响力评估的普适性提出了挑战。在媒体融合时代,广播频率和节目的不断调整、发展要求节目评价遵循“相对”和“发展”的原则。

四、结语

第4篇:直播营销的利弊范文

展望2009,竞争、业务、服务、冲突成为贯穿数字电视“后整转时代”的关键词。

关键词一:竞争

来自卫星、地面数字电视以及CMMB等广电内部势力的争夺,以及网络视频、IPTV、3G等外部资源的多重选择,都将成为有线数字电视的挑战。

1 内部竞争

随着卫星和地面数字电视市场的预热,有线数字电视与其同台竞技将不可避免;此外,2008年出尽风头的CMMB,则以面向移动人群提供服务而加入受众收视时间和收视方式的争夺。

有线数字电视被定义为服务于城市家庭用户;地面数字电视服务于城郊和农村地区;卫星则以“村村通”工程和边远地区为服务对象。但是可以预见,一旦政策放开,资本的趋利性将驱使各种运营商涌入城市家庭市场。有专家预测,现在有线数字电视的先行优势已经由几年前的3~5年缩短到了一年左右,直播星运营商和地面数字电视运营商将有可能追上来。

2 外部竞争

广电已经不再是收看广播电视节目的唯一选择,网络视频、IPTV、3G手机电视都已经成为这一市场的重要角色,拥有大量用户。尤其是IPTV,更是与数字电视直面竞争,其互动性强的优势带给有线数字电视不小的冲击。2008年。IPTV的推广速度不断加快,上海等地以降价甚至免费试用等方式吸引了大批新增用户,全国用户总数超过200万。

除了这些已经耳熟能详的竞争对手之外,2008年以Wimax为技术特点的无线宽带网络也加入了这一阵营。杭州的无线城市已经开始建设,一期工程已于2008年12月完成,并随即启动了二期工程。以后人们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随时随地都可以享受无线宽带带来的便捷生活服务,看电视自然不在话下。

关键词二:业务

目前,有线数字电视的业务日益成熟和多样化,业务类型也朝多元化和双向化的趋势发展。143个城市的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7月,增值业务开展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付费频道、信息服务、互联网、VOD、股票交易、互动游戏、电视缴费、远程教育和电视购物。

1 频道业务

传统电视频道仍然是数字电视的主流业务,也是运营商的主要收入来源,各地网络运营商基本上都是以提高基本收视费作为最主要的增收途径。付费频道是各地有线运营商比较看好的业务类型,但是目前各方虽然都觉得有必要对其进行营销,却又互相推诿,造成了付费频道放任自流的发展状态。

2 信息服务

信息服务是各地数字电视提供的最普遍和基础的业务。内容以本地信息为主。这也是体现有线数字电视

本地化特色的一个重要业务类型。随着有线数字电视的深入发展,资讯服务已从最初的单纯信息走向商业运营。一些经营性较强的板块,如房产、旅游、餐饮等,已经开始有广告公司介入经营。

3 VOD互动业务

VOD是有线数字电视最为常见的互动业务。绝大部分的网络运营商在有线数字电视业务中都会开展视频点播,而且这也是比较受用户欢迎的业务。在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2008年对全国数字电视用户的调研中,我们了解到,数字电视用户使用点播服务的比例已经达到79.5%。但是由于VOD片源的高成本和可复制性,联合经营已经成为网络运营商的必要出路。

4 在线支付业务

越来越多的有线运营商加入到与银行合作的行列,推出各种支持在线交易的服务。随着越来越多的银行参与合作,数字电视将成为继ATM机、电话银行和网上银行之后的第四大自助金融渠道。数字电视的在线交易功能使用户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服务和购买商品,真正做到了便利和互动。

到目前为止,主要有3种类型的在线支付系统,分别是卡绑定、输入卡号、直接刷卡。3种系统各有利弊,如附表所示。

5 推送业务

利用硬盘存储技术实施的推送业务,可以利用单向网把节目源推送到机顶盒中存储起来,用户通过人机交互、本地点播就可以实时、自由地点播自己喜爱的节目,实现VOD业务,从而有效解决用户双向需求与网络双向改造高成本之间的矛盾。在欧美国家,这种业务已经拥有较高的普及率,按照国家广电总局的规划,2009年将在全国大力推广PUSH VOD业务。对于那些陷入网络改造高成本、低产出困局中的网络商来说,这无疑是一种崭新的发展思路。

6 游戏业务

网络游戏是当前热门的朝阳产业,有线数字电视运营商开发的互动游戏业务已迅速成为当地点击率比较高的业务板块。要想吸引用户,单机游戏显然魅力不足,运营商需要提供给用户真正双向互动的在线游戏。如青岛通过与上海热线合作,使本地网内用户可以通过机顶盒和电视机联机玩游戏,效果与在上海热线一样。

关键词三:服务

在“后整转时代”,仅仅提供基本服务已经明显落伍,通过升级服务应对竞争、留住用户已经成为广大运营商的共识,而数据监测服务将促使服务规范化。

1 基本服务

近年来,广电总局连续《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有线电视数字化工作的通知》、《有线数字电视用户管理规范》和《有线数字电视质量与服务监督的管理办法》等文件,对有线数字电视的服务质量、服务水平和服务指标等进行了规范。

在这些政策文件中,对如何服务提出了具体规划,要求整转后必须保留至少6个模拟频道,整转后的价格必须听证,必须为特殊群体制定特殊政策,开通服务热线,提供多种服务渠道等;而且还规范及量化了有线网络运营商的服务指标,包括各种业务受理的响应时间、有线服务厅、营业厅的功能和服务指标、呼叫中心、客服中心的服务指标等,目的就在于加大服务和技术支持工作的力度,组建高效的专业服务和技术维护队伍,确保有线数字电视的技术质量和服务质量。

2 升级服务

由于有线用户规模已经成型,随着市场竞争加剧,这时候比拼的不仅是业务,更是服务!业务规划得再好,服务跟不上,用户也会流失,辛辛苦苦整转得来的用户基础将不复存在。面对来自用户和媒体对有线数字电视的不理解和指责,有线数字电视运营商再依靠传统的垄断思维来运营显然是不行的,唯有服务才是制胜之道。

所幸各地网络商都把目光转移到了“服务”方面。如杭州、深圳、厦门、淄博、广西等地的运营商不断完善 BOSS系统提供业务、硬件和用户管理等多种服务;建立Call Center并不断增加服务坐席;规范营业厅,增强网站服务能力(深圳天威视讯的网站上可以提供绝大多数日常业务),提高维修队伍素质,完善缴费方式(厦门的缴费方式达8种之多);对客户层次进行细分并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淄博把客户分为金牌客户、高端客户、贵宾客户、VIP客户等多种类型)……

3 数据监测服务

此外,有线数字电视的数据监测服务也得到越来越多的运营商的认可和支持。据了解,已经有二十多家运营商采用了数据监测服务,促使这一行业走向规范化。

关键词四:冲突

电视台与网络公司之间的矛盾,中央和地方、省级和地市广电之间的利益分配,在后整转时代,这些矛盾将进一步凸显。

1 主导权之争

在有线数字电视的发展过程中,电视台和网络公司的矛盾一直存在而且不断演变。谁来主导有线数字电视发展?电视台希望通过内容来控制数字化进程,而网络公司则希望通过用户来控制,最终广电总局提出了“四大平台”体系来平衡彼此之间的矛盾――电视台是节目平台,负责内容提供;地方网络公司是服务平台,负责面向用户的业务推广及运营,由此双方的角色得以确立。

但是在数字电视的运营过程中,双方又发生了冲突。如付费频道、VOD等视频类业务的经营主导权问题。电视台提供内容参与到业务运营中,网络公司则提供传输网络来参与运营,同时参与的情况下,谁是主导者?这些业务直接冲击了电视台原有频道的经营,电视台如果不能在业务经营中处于积极地位的话,就会反过来抵制这些业务,台网矛盾必然继续存在,且有深化之虞。

随着数字电视业务开展的深化,多业务导致的观众收视分散,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电视台的收视率,也会逐渐影响电视台的广告运营,上升到经营领域的冲突势必激化二者之间的矛盾。

2 网络整合之争

中央和地方、省级和地市级广电之间的利益分配一直都是冲突的焦点,随着有线数字电视的发展,这种冲突在网络整合领域进一步凸显。

有线网自身从下而上的属性使得大多数省级网络公司并不拥有用户,于是省网寄希望于通过以省为单位的网络整合,实现对用户的控制,从而主导本省有线数字电视产业运营。但地市网络的发展并不平衡,有些经济条件优越、发展态势良好的市级网络就不同意被整合,这种矛盾在2008年的省网整合中就有一定程度的暴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