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范文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第1篇: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范文

1. 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

1.1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名存实亡

在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中,各级卫生服务机构承担着不同的医疗、预防、保健服务的功能。然而,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以集体经济为依托的三级医疗保健网如今已是千疮百孔。县医院、县妇幼保健站、县防疫站,创收成为其主要任务。许多地方村卫生室的私人性质也制约了其向村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盈利成为村卫生室最大的目标。

1.2公共卫生投入不足

农村卫生资金投入是由政府投入、社会投入和个人投入三部分构成,其中政府投入指各级政府对农村的卫生事业拨款补助。我国政府承担的农村卫生费用远远低于其他国家。如果医疗卫生费用主要由个人负担,收入和财富的分配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是否能获取必要的医疗保健服务。除非收入和财富在社会各阶层的分配相当平等,否则经济上的不平等必然转化为医疗卫生服务上的不平等。因此如果医疗卫生费用主要由政府负担,那么即使是穷人也能够享受起码的医疗卫生服务,从而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

1.3医疗卫生投入在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之间配置不合理

政府财政支出结构也较少体现政府卫生投入的公平性。通常,“政府卫生支出”中“卫生事业费”和“卫生基本建设费”占了政府卫生支出的大头。而这两块经费都是投向卫生服务供方的,前者基本用于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人员经费,后者用于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基本建设,即绝大部分经费用于竞争性领域的人员吃饭问题,而对市场失灵很明显的公共卫生却投入较少。

1.4公共卫生内容多落实少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农村公共卫生的概念也有所延伸,增加了包括传染性疾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意外伤害和事故的救治等方面内容。农村公共卫生开展的项目基本上是计划免疫,并且由于缺少专项资金,这项工作主要是由乡镇卫生院业务人员与乡村医生凭借其社会责任感共同合作努力完成。其它传染病的防治和农村公共卫生工作基本上没有开展,大型意外伤害和事故的救治虽然在发生时政 府采取了一定的组织措施,但救治费用基本上由农民和医疗单位承担。

2. 优化黑龙江省公共卫生服务的主要对策

2.1明确政府在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中的责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给自己在发展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中的定位应是弥补市场缺,因此,在市场机制可以发挥作用的领域,政府要促进医疗卫生服务供方的竞争;在市场失灵的领域,政府要通过法律、经济、信息公开等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对于一些纯粹的公共卫生项目—比如幼儿疾病免疫、学校卫生服务、家庭计划生育和营养信息服务、健康家居环境教育、艾滋病预防等,应由差额预算拨款逐渐地恢复全额预算拨款,对于具有一定外部型的准公共卫生项目—比如母婴保健、计划生育、肺结核化疗、性传播疾病控制、对幼儿期疾病病例的管理等,政府可以通过提供补贴来控制价格,使用者可付少量费用。

2.2严格规范各地新型合作医疗制度

要真正建设起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让它成为“民心工程”,就需要着力解决存在的问题。由县卫生行政主管机构具体负责合作医疗的建设,国家应该建立相应的制,规范基层在建立合作医疗过程中的行为。同时,增加合作医疗基金运行的透明度,利用村务公开宣传栏,将合作医疗的相关信息公布出去,让农民知根知底,尽可能的减化农民报销医药费的程序,让农民真正从合作医疗中得到实惠,从而吸引更多的农民自愿加入进来。

2.3深化农村公共卫生体制改革

第一,农村公共卫生体制改革应理顺管理体制。目前,许多地区的乡镇卫生院正在进行产权制度改革与管理体制改革。在此背景下,要确保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提供,就必须加强农村公共卫生管理体制的改革。第二,农村公共卫生体制改革必须建立农村公共卫生核算体系。这样可以减少政府投入的不确定性,避免政府投入不足或产生高投入、低效益的问题。第三,农村公共卫生体制改革应与重建农民医疗保障制度和医疗救助体系相结合。借鉴健康管理的理念,开展公共卫生服务,可以有效地提高居民的健康状况,从而减少对医疗保障制度和医疗救助体系的压力。

2.4尝试建立农村公共卫生机构激励机制

农村公共卫生改革的重点应该引入竞争,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效率。政府部门要强化信息披露制度,建立合理的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卫生部门应该建立医疗卫生与公共卫生服务可及性和可得性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指标体系确定卫生资源配置。此外,政府应在农村地区加大健康教育的力度,提高农民的健康意识。

2.5加强对农村居民的公共卫生教育

加强对农村居民的公共卫生教育,有助于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大力加强国民公共卫生教育主要应做好宣传工作。媒体通过指引,公布药方,出版书籍、音响宣传品等方式进行宣传,对于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对公共卫生突发性事件的防控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非典时期许多地方的经验证明,如果媒体在危机期间尊重公众的知情权,以公开、透明、坦诚、客观的态度作报道,辅以合理的公众教育与疏导,会明显有助于减少和平息社会恐慌。

第2篇: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范文

关键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稳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8-0468-01

1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定义与内容

我国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指的是:国家按照居民的健康问题以及危险的因素,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干预的投入与产出的比值结合国家的财政等方面进行的公共卫生服务。进行服务时,主要是经过城乡基层当中的各医疗卫生组织或者机构提供服务项目的。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内容有传染病的防治、疾病的预防与接种或者是疫病的监测报告、儿童、妇女以及老人的保健问题、建立居民的健康档案进行管理、对不利于人体健康的因素进行的预防等内容[1]。

2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存在的问题

2.1基层医疗部门或者机构对公共卫生服务的认识不足:基层医疗机构、部门没有正确的深刻认识,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虽然我国已建立了基层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体系,但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各级政府与基层的卫生机构或部门积极性不高。此外,实际的工作当中,从事卫生服务项目的人员思想观念落后,教条主义与个人主义的风气时常存在,影响了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顺利开展。

2.2传染病与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处理面临的困难:基层公共卫生在传染病、突发事件方面面临的困难为:如何较好地实现对传染病的有效监测;如何进一步规范病人与疫点的关系;如何提前获得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信息,便于采取有效的解决对策。此外,对于6岁以下儿童的健康档案管理、或者是老年人的健康管理以及孕妇、产妇的健康管理方面的信息,较难获取完整。

解决的对策有:以市当做单位,有效建立公共卫生的信息管理平台,确保实现信息的共享以及分片管理的效果。基层的医疗机构(乡、镇卫医院)部门应与妇幼保健部门进行有效的协调;并且以居委会作为单位,建立老年人协会,进一步提高其的活动条件以及场所[2]。

2.3基层医院在疾病的预防与接种方面的困难: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当中,乙肝、麻疹、脊灰以及卡介苗、乙脑、甲肝、麻风腮等疾病的疫苗接种比率有所增加,接种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但是仍然面临部分问题:基层的医疗机构的责任主体尚未明确,个医疗部门之间的配合与协调性不足;对流动人口的查漏或者补种工作有待加强;未建立针对流动人口进行预防接种的制度;处理因预防接种而产生的反应及问题的处理能力较差。

解决的对策:各地方政府应该建立健全医疗责任体制,为确保各医疗卫生站点开展公共卫生服务提高有效的保障,在开展工作的同时,各个卫生部门或人员可提高其的服务能力。加强对流动人口宣传预防接种的知识,给予儿童、老人等弱势群体进行必要的免费接种;各乡镇的卫生服务部门应该重视对疫苗的采购与运输以及保存的管理工作,同时加强医疗卫生人员或医生进行专业的培训,提高其的知识与服务的能力,更好地开展为群众进行预防接种的服务。

2.4对精神疾病患者服务时面临的问题:在管理服务上,目前重度的精神疾病病患面临的主要问题有病患的个人资料难以让其家属提供完整;当前还没有专业培训过的兼职或是专职人员参加;无法正常实施或者是操作分类干预、随访及健康体检等项目。对策:对病患的情况,在不同的场所实行随访、收集信息、分类干预及健康体检等项目的信息的收集,便于今后的管理。

2.5高血压及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病患的健康管理问题:高血压及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病患在健康管理上主要面临的问题是慢性疾病的病患较多,缺乏专业的医师,满足不了病患的需求;慢性疾病的病患发现不及时,也难以通过体检检查发现;慢性疾病的规范管理内容繁多,不利于顺利开展工作;慢性疾病的患者对疾病危害的认识不足。

措施:有针对的引导;经常上门引导行动不方便的病患;经常对慢性病做体格检查,拟定各种干预对策;政府对慢性疾病的管理需增加经费,并且加大对医生的专业知识培训及购买必须的医疗设备。

2.6投入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的经费有限: 根据目前的状况,基层的卫生机构负担的部分公共卫生的项目都是亏损的;而且比较贫困地区的政府财力不足,不能投入过多的卫生经费,导致农村的卫生设施落后,没有足够的医疗设备, 缺乏专业性的卫生技术人员;并且政府没有纳入开展社区的卫生服务经费的财政预算。因此社区的卫生服务经费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在社区卫生工作的服务人员便缺少了积极性。

对策:政府应加强社区卫生的服务经费的投入,财政及各个部门要加大监督的力度;建立相应的资金预拨的制度,但是在划拨资金之前,实施单位应有合理有效的实施方案,并坚持资金的划拨同项目的实施,提高基层卫生人员的积极性,使其更加努力、认真的工作[3]。

3体会

通过对我国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实践总结,由此表明,落实国家各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需要各级政府部门与医疗机构的积极合作与参与,真正落实好各项卫生管理工作。通过逐步完善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基本卫生公共服务事业,逐渐建立统一有效的信息平台,充分将各县、区的医疗卫生机构组成有一的统一整体,促进各地区的乡镇卫生院开展为居民免费进行服务的活动。同时,各乡村的卫生室应接受本乡、镇卫生院的有效指导与管理,积极承担适当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责任,对当地的疾病预防以及控制工作,为儿童、老人以及残障患者免费提供公共卫生服务,更好地促进我国的公共卫生事业顺利健康的发展[4]。

总之,处理好基层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对各乡镇以及村卫生的卫生服务能力大大提高,较好地满足了人们群众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子林.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实践与体会.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295):329-330

[2]马才辉,何莎莎,冯占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现状及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2012,28(03):385-386

第3篇: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范文

【关键词】砖砌体结构;房屋建筑;施工技术

1 砖砌体施工前的准备

1.1 砖的准备

对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公共卫生间进行施工之前,必须准备好砖砌体的施工材料。砖的数量、种类以及强度等需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执行,同时分类对其进行验收。为保证材料的可靠性,必须检查砖的出厂合格证。施工中存在一些注意事项,需要正确把握。在常温条件下,必须将砖提前润湿,具体的要求为:将水浸入砖内 10mm 左右。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砖因为干燥而过多地吸收砂浆中的水分,进而减弱粘结力。同时还能够有效地处理砖表面的粉末。在浇水的时候,要注意控制好水量,浇水过度容易造成砌体走样或滑动[1]。

1.2 砂浆的准备

砂浆的配合比不能随意,必须通过试验的方式来确定。对于砂浆配料而言,最好采用质量比,同时要保证其准确性。在水泥进场之前,需要重点检查其强度以及体积安定性,以确保施工顺利。检验应按批次进行,以同一厂家、同一编号为一批。在使用过程中如果水泥出现质量问题,应立刻对其复查,并且依据试验的结果投入使用。品种不同的水泥混合使用会造成极大的麻烦,必须分开配置。另外,砂浆中砂的有害杂质含量及含泥量应符合施工标准的要求。混合砂浆的石灰膏的制备必须通过筛网进行过滤,并且保证其熟化程度才能投入使用。一般而言,熟化时间不少于7d。在对公共卫生间进行施工时,禁止脱水硬化的石灰膏的使用。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卫生间的施工中,砂浆最好采用机械的方式进行搅拌。

2 砖砌体施工

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公共卫生间的建设中,砌砖施工包括的工序较多,比如抄平和放线、摆砖样、立皮数杆、砌筑、清理和勾缝等。以下探讨了几道重要工序:

2.1 抄平和放线

在砌砖之前,必须做好标高工作,确定公共卫生间的高度。同时,必须保证各段砖墙在同一标高位置开始砌筑。此过程中还需要确定各段端体砌筑的位置,以保证施工的准确度。具体的操作方式如下:依据轴线桩上的轴线位置,在已有的基础顶面上弹出墙身中心线及边线,同时弹出门洞口的位置[2]。

2.2 摆砖样

摆砖样的主要目的是选定组砌的形式,在基础顶面放线位置试摆砖样(不铺灰),尽量使门窗垛等处符合砖的模数。如果偏差较小,可调整竖向灰缝来减少砍砖数量。此过程中需保证砌体灰缝的整齐。以下介绍几种组砌形式:

(1)一顺一丁法。这种方法主要是把一皮中全部是顺砖与一皮中全部是丁砖相互交间隔砌而成。上下皮的竖缝相互错开1/ 4砖长。此种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

(2)三顺一丁法。它是由三皮中全部是顺砖与一皮中全部是丁砖相互间隔砌成。上下皮顺砖间竖向灰缝相互错开1/ 2砖长,上下皮顺砖与丁砖间竖向灰缝相互错开 1/ 4砖长。由于其顺砖较多,一般适用于一砖、一砖半墙体的砌筑。

(3)梅花丁式。与上述两种方式不同,它是在同一皮砖中采用砌两块顺砖后再砌一块丁砖的方法砌成。上皮丁砖位于下皮顺砖中部,上下皮的竖向灰缝也相互错开1/ 4砖长。主要适用于一砖、一砖半墙体的砌筑。

2.3 立皮数杆

皮数杆是一种木质方杆,它的主要作用是标高位置,比如门窗洞口、楼板、梁底、预埋件等位置的标高。一方面,它能够保证砌体竖向尺寸控制的准确性,同时能够满足砌体垂直度的要求。在建设公共卫生间的过程中,皮数杆一般立于建筑的四大角或者内外墙的交接处。如果砌体较长,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增设皮数杆。在对皮数杆进行固定时,可以采用水准仪抄平,同时确定高速公路服务区公共卫生间的高度,加快工程进度。

2.4 砌筑

砖砌体的砌筑方法较多,与各地的习惯、使用的工具有关,常用的砌筑方法有:“三一”砌砖法、挤浆法和满口灰法等,其中最常用的是“三一”砌砖法和挤浆法。

2.5 清理和匀缝

为保证墙体的美观,每砌十皮砖就应该对墙面进行清理。一旦卫生间的墙体砌筑完毕,必须立刻处理落地灰。清水墙的最后一项工作就是勾缝,它能够发挥保护墙体结构的作用。内墙面或混水墙的施工可采用砌筑砂浆随砌随勾缝。清水墙与之不同,必须采用1:1.5~1:2水泥砂浆勾缝。在勾缝的过程中,需注意其横平竖直,以及勾缝的深浅问题。在横竖缝交接处,要保证墙体的平整度符合施工要求。其表面应被压实赶光。缝的形式是多样的,比如凹缝和平缝等,其深度也有所不同。在这道工序完成后,必须再次清理墙面[3]。

3 砌筑时注意事项

(1)为满足施工要求,卫生间每层墙的最下和最上一皮,梁或梁垫的下面以及挑檐、腰线等部位,必须砌丁砖。对于宽度较小的窗间墙,必须采用整砖砌筑的方式。至于半头砖和破损的砖,最好砌在墙心,或者是受力较小的部位。

(2)在实际的施工中,水平灰缝和竖向灰缝的厚度都有着硬性规定。它的波动范围在8~12毫米。砌筑砂浆的流动性在7~10厘米内。对于流动性较大的砂浆,禁止用水冲浆浇灌灰缝。拌合好的砂浆必须一次性使用完,过期使用无效。

(3)具体的施工中应皮挂线,要将线拉进并且保证平直,注意准线不能碰到砖的边角。砌好5~6皮砖后,可以利用靠尺对墙面的垂直度和平整度进行检验。具体操作方法如下:把靠尺紧贴在墙面,如果线锤与墨线重合则表示施工符合规定,不重合则需要调整。

(4)在对公共卫生间进行施工时,墙的转角与交接处必须同时砌筑。如遭遇特殊情况,必须将其间断,应在间断处留斜槎,也称“踏步槎”。斜槎高度不是随意确定的,根据施工规定,应控制在1.2米以内,但是其长度也不能低于高度的三分之二。留斜槎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序,为简化工序,可以采取留直槎的方式。此种情况下必须在水平灰缝中加设拉筋。拉筋的数量必须依据施工标准确定,同时其间距沿墙高不得超过0.5米;其埋入长度也必须按照一定的方法计算,每边的埋入长度最低为50厘米; 末端尚应做成90°的弯钩。值得提出的是,墙的转角处不能留直槎,这将会对高速公路服务区卫生间的施工产生不利影响,阻碍施工进度。

(5)在挑选清水墙的面砖时,需要注意砖的边角以及颜色,选用规格一致的砖进行砌筑。这不仅仅满足了施工的要求,使公共卫生间墙体的建设更加美观。

4 成品保护措施

(1)为防止砂浆污染墙面,必须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比如在临时出入洞或井架通道口,覆盖以草垫、木板或塑料薄膜。

(2)墙体拉结钢筋、抗震组合柱钢筋、各种预埋件、暖卫管线、电气管线均是结构中的关键部分,必须加以保护。

(3)关于脚手架、吊放预制构件以及管道的安装,必须聘请专业人士指导,以保证墙体的牢固。在下雨的状况下,需要覆盖墙体表面, 防止雨水冲刷。

(4)砖墙面上脚手架眼洞必须和原墙体的规格保持一致,同时色泽必须一样。

5 结束语

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卫生间的建设中,砖砌体结构因其造价经济、工艺成熟,被广泛应用在工程建设中。其在多层民用住宅中仍然有着广阔的应用空间。同时我们应该注意,砖砌体结构应用劳动力多,从业劳动者工作素质参差不齐。因此在施工中必须紧抓质量控制,使砖砌体结构更好地为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服务。

【参考文献】

[1]汪丁海.房屋建筑砖砌体施工技术[J].科技传播,2011(16).

第4篇: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范文

关键词:医保;社区卫生服务;外来务工人员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9-0112-02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大体系,实现了全体公民的医疗保障在制度层面的全覆盖。但是,规模庞大且工作地变动频繁的外来务工人员医疗保险的实际参保率和收益状况都不容乐观[1]。如何适应外来务工人员需要,为其提供切实可考的医疗保险,成为倍受关注的民生问题。

一、完善外来务工人员医保体系的必要性

城市外来务工人员一般是指从外地进入本地城镇就业,但并不具有就业所在地户口的劳动者。随着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涌入城市,其社会保障问题近年来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1.外来务工人员的医疗现状。根据北京某项调查,选取北京市某区外来务工人员及在北京与其共同生活的家属为调查对象,调查他们的人口特征、健康状况、疾病负担、现阶段参保意愿、参保费用、参保受益情况、未参保原因、意愿参保类型、意愿支付费用等,发现由于医保制度的不完善,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在京家属实际上难以在北京获得报销,他们的实际保险覆盖率仅为20%左右。77% 外来务工人员负担医疗费用的方式都是靠自费,有些即使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因为在外打工的缘故,所以其医疗费用实际上也是自费。对于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外来务工人员的门诊医疗不享受医保,故有相当部分人认为自己看病是自费的,并没有得到医保的补偿[2]。

2.完善外来务工人员医保体系的作用。外来务工人员背井离乡,为城市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当他们常常生了小病扛着,得了大病就得回家,缺少健康保障,凸显医疗卫生在不同人群中的公平性问题。传染病、生产事故和职业危害、生殖健康与孕产妇保健、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等健康与安全问题得不到有效保障,已不仅仅是卫生问题,而是关系到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以及国家和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综合性社会问题。当前,城市外来务工群体的人口数量已经超过2亿[3]。因此,充分关注这一弱势群体的健康,提高其健康水平,不但关系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而且对于提高国家社会保障的公平性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社区卫生服务对外来务工人员医保体系的作用

1.社区卫生服务作用概述。社区卫生服务是解决城市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手段。通过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居民70%的健康问题可以在社区得到解决。社区服务特有的“六位一体”的连续性综合服务,在社区起到了居民“健康守门人”的作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城市中的弱势群体,包括老人、妇女、儿童、残疾人等,服务的主要内容是社区居民的常见病、多发病以及预防保健问题,解决居民就医过分向大医院集中的矛盾,构建城市新的两极医疗体系,这已经成为卫生行政部门和社区卫生服务从业者的共识[4]。

2.现有医保体系对外来务工人员的不足。目前,各地在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医疗保险方面存在若干难点,包括参保费用和自付比例较高。对用人单位参保的监管缺乏强制性。各地经济、政策的不平衡,导致的外来务工人员医保体系的地区差异化。因此,各地应该建立以低水平、广覆盖、多层次的医保体系为主线,逐步将外来务工人员纳入整个医保体系中来。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调整相应的卫生经济政策,合理引导外来务工人员的就医行为,降低外来务工人员的医疗负担。

3.社区卫生服务外来务工人员医保体系的补充作用。社区作为外来务工人员的主要生活居住地,是做好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与管理工作的重要平台,在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全方位的社区服务、组织外来务工人员开展自我服务与管理、推动外来务工人员更好地融入地方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做好外来务工人员的服务与管理,为外来务工人员创造良好的生活、医疗环境,是建设和谐社区的重要内容。

通过建立、健全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主体的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可以相应加强外来务工人员疾病防控;实施国家政策规定的计划生育基本项目免费服务,开展适龄儿童计划免疫工作;有效预防传染病疫情及其他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

同时,加强社区卫生服务,还可推动将外来务工人员纳入城市弱势人群健康管理范围,使他们享受弱势人群的优惠政策,享受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同时可加强健康宣传、职业病防治、精神卫生等知识的教育。建立外来流动人口的医疗贫困救助制度,在外来人口集中居住地提供固定或流动的社区卫生服务,切实将此类人群纳入城市弱势群体进行健康管理。此外,改善外来务工人员的生存状况,除了要改善他们的医疗条件,还要按照国家的规章、方针,提高他们的劳动待遇,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实行与城市居民并轨的福利制度,解除外来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提高公众对外来务工人员的重视和尊敬,健全相关体制、政策,让外来务工人员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可持续性地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共同创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 严征,等.进城农民工的健康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5,(25):10-12.

[2] 周海清,等.北京市外来务工人员医疗保险改革和创新典型调查[R].第六届“挑战杯”,2011:23-25.

第5篇: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范文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模式;应用

[中图分类号] R197.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7(a)-0162-04

[Abstract]Since 2012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vention and health care has carried out with serving the region′s 170 million people based on integrative public health service mode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Pudong new area.This paper introduced integrative public health sevice mode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Pudong new area in the aspect of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documents making responsibilities clearness,talents cultivation,the implementation of protection,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ffect evaluation,and apply this model to carrying out the services project,training programs,health records.Regional integrative public health sevice mode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and the mod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ventive health service standardization training for non Chinese medicine practitioners is the key to carry ou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vention and health care,funds matching mechanism and authentication mechanism provide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Key words]Integrative medicine;Public health;Mode;Application

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国家现有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都暴露出很多突出问题,并纷纷开展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改革探索,但由于全球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其政治、经济、体制、技术等领域存在很多问题,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改革进行的并不顺利[1-2]。

多年来,我国着力于开展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由于受社会、经济发展不均衡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也存在很多不足[3-4]。

中医药在历史沿革中形成了完整的“预防保健”理论和实践体系。我国传统医学一贯注重“未病先防”的预防保健观,而“治未病”理念尤能体现其核心价值。历代医学先贤的积累、总结,逐步形成了以整体观、预防观、辨证观、平衡观、恒动观为指导,以精神、起居、饮食、运动、药物、四时调摄为主要环节的预防保健理论和实践体系[5],至今对我国的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仍有指导意义。

探索中医“治未病”社区健康管理模式有助于促进居民健康[6]。浦东新区将中医预防保健项目纳入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初步建成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模式,至2015年底该模式共计服务170余万人次。该模式弥补了西医公共卫生的不足[7],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越来越高的预防保健需求,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1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模式的工作目标

实践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模式,进一步完善其运行机制。

应用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模式,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预防保健的需求。

2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模式

2.1组织架构

浦东新区中医预防保健架构于整合西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之上。浦东新区卫生计生委作为主管部门,在辖区内各个专业站所设置“中医预防保健科”,配备专职中医预防保健管理人员,开展中西医结合预防保健工作规范制定及考核工作;在卫生监督所设置“中医监督科”,负责监督执法;在各医疗机构的防保科配备中西医结合的预防保健专业人员,指导中医临床科室及社区卫生服务团队共同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与公共卫生防病体系整合形成“浦东新区卫生计生委-防病专业机构中医预防保健科-各医疗机构中医预防保健网底”三级联动组织架构体系[8]。

2.2制定下发相关指导性文件

2012年,下发的《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卫生局、财政局浦东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浦府办[2012]29号),成为中西医结合开展公共卫生服务的标志性文件,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内容被正式纳入浦东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下发的《关于在浦东新区进一步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工作的通知》(浦卫中医[2012]8号),扩增了服务内容和范围。

2013年,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浦东新区2013年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工作的通知》(浦卫中医[2013]10号),修改、优化了工作规范和考核标准,为进一步强化工作质量和服务内涵明确了具体要求。同时,浦东新区疾控中心、卫监所、妇幼保健所、眼牙防所、精神卫生中心等专业站所也均下发了相关通知、实施细则、工作规范等文件,从而为开展浦东新区中西医结合预防保健服务工作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2.3明确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

由浦东新区中医药发展与科教处牵头,整合浦东新区中医质控中心质控考核资源,明确各个专业站所中医预防保建科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考核2次/年。

各专业站所中医预防保健科制定中医预防保健工作条线、工作规范,并下发至各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核算各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预防保健工作量,协助并督导各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工作量。

2.4培养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人才

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模式在上海乃至全国首开先河,内涵建设有待加强,中医预防保健专业人才培养是其关键[9]。浦东新区卫计委首创开展“非中医类别执业医师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规范化培训”,并编写了《浦东新区非中医卫生专业的技术人员开展中医预防保健规范化培训教学讲义》,主要对中医基础理论、体质与养生、中医食疗食养、中医保健适宜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理论结合实践、共90学时的规范培训,培养能中会西、中西结合的公共卫生服务人员,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用人难问题[10-11],对考核合格者统一颁发相应合格证书并备案,允许开展相关业务。

2.5规范运行机制和落实保障

改变模式,转变职能,建立中医药融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部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是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模式的关键[12]。2012年,浦东新区政府下发《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区卫生局、区财政局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从政府层面规范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模式,拨付相应的经费,在财政方面保证模式运行有力。同时,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工作与浦东新区健康档案信息化建设紧密结合,实施中医信息化平台建设,加强各专业站所与业务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信息共享与互通。

2.6开展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项目、服务需求、疾病特点、服务成效等相关科学研究

本研究还委托中医药院校和医疗机构对相关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项目的有效性、科学性等开展了科研工作,并进行总结;各专业防病站所和各级医疗机构对区域内不同人区的体质状况、干预效果等进行了观察。这些工作对区域内社区群众的服务需求、健康状况、疾病特点和服务效果进行有益的探索,本研究下一步推进中西医结合“治未病”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服务内涵、科学制定干预措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7开展成效评估

为确保相关政策、制度的具体落实,成效评估就成为重中之重[13]。项目实施过程中,在浦东新区政府的支持下,由浦东新区卫生计生委牵头,制定并完善了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评估体系,该体系明确各级政府、各部门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内容和职责。

在实施中,由各专业防病站所、卫生监管机构制定质控评估标准,组织专家共同对分管的部门、单位开展督查和成效评估,其结果与中医药公共卫生经费分配挂钩。

3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模式的应用

3.1服务项目

通过建立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需求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形成多元化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格局,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大力推动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14]。2012年起,我区实现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两个全覆盖”,即辖区内专业防病机构全覆盖和医疗机构全覆盖。浦东新区政府认可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模式,并匹配3万元/万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经费,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保驾护航。截止到2015年12月,浦东新区各专业站所协调4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开展了15个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3.2培训项目

完善公共卫生预防保健项目,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提高社区居民需求及健康知识,是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开展的关键[15]。截止到2015年12月,我区针对现有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全科医生、乡村医生开展的“非中医类别执业医师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规范化培训”已培训2392名西医师,其中2000余人合格,这些人员充实到各级卫生机构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队伍中,对中西医结合模式实施公共卫生服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3健康档案

截止到2015年12月,我区健康档案信息系统完成了60余万人的中医“治未病”健康档案,逐步成为区域性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及跟踪随访的主要信息来源,并成为今后流行病学调查,大数据采集、处理的重要数据库。

3.4工作量

2012年全区中医公共卫生总服务量为28.8万人次,2013年总服务量为34.6万人次,2014年总服务量为43.9万人次,2015年总服务量为72.8万人次,在开展的效果评估中,各服务项目成效显著。

3.5工作总结

每年年中、年终各开展绩效考核一次,进行成绩排名,并向全区卫生系统印发全年中医预防保健工作总结通报。近三年各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服务考核平均分数逐年递增,公共卫生服务质量提升,居民满意率明显提高。

3.6运行机制

三年来,浦东新区不断开展区域性组织架构、管理职责、服务网络、实施方案、技术规范、运行机制、经费保障等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探索,并不断在管理制度、操作规范、服务流程、人员培养、成效评估等领域深化研究。通过三年运行,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模式得到了巩固和加强,形成了一套规范的业务流程和管理制度。

3.7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模式获奖

浦东新区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模式在2015年获得浦东新区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4关于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模式应用的思考

4.1区域性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模式

在区域范围内,开展系统的中西医结合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形成“新区卫计委-专业防病机构中医预防保健科-各医疗机构中医预防保健网底”三位一体的组织架构和服务网络,将中西医公共卫生服务进行融合: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在条线管理上与现有公共卫生防病体系整合联动;在工作内容上与目前防病内涵对接补增,充分利用现有的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和工作人员。

4.2“非中医类别执业医师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规范化培训”模式

以现有公共卫生人员、全科医生、乡村医生为基础的“非中医类别执业医师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规范化培训”模式,提供了人员保障。由浦东新区卫生技术培训中心和上海中医药大学联合主办“非中医类别执业医师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规范化培训班”,对象主要包括社区卫生服务团队中的西医执业人员、全科医生、公卫医生、乡村医生。培训采取浦东新区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可、上级主管部门备案同意的形式,对考核合格者统一颁发相应合格证书,在浦东新区范围内予以相应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许可,该模式已被上海市卫生计生委采纳应用。

4.3经费匹配机制

2012年浦东新区政府颁布了《浦东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明确将15个项目中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内容纳入了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之中,并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匹配了中医公共卫生服务经费3万元/万人。这为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供了资金保障。

4.4验证机制

政府部门委托专业中医院校、医疗机构和专业防病站所,对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内容开展了系统的探索,在证实其科学性、有效性的基础上,制定了包括中医诊断、体质辨识、中医分级干预(精神调摄、养生保健、药膳、茶饮、穴位按摩、拳操)等15项中医预防保健管理和干预方案,并进行推广与应用。

5总结

浦东新区将中医预防保健项目纳入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模式已初见雏形,形成了组织构架、制定文件、明确职责、人才培养、落实保障、科学研究、成效评估“七位一体”的服务模式,为中医预防保健工作的开展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浦东新区居民对于中医预防保健满意度的提高以及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模式获奖充分说明了此模式的显著成效。然而浦东新区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模式仍存在一些问题,在经费匹配机制及验证机制方面有着些许不足,需要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参考文献]

[1]吴静,刘远立.我国公共卫生系统架构分析及政策建议[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5):323-325.

[2]许必芳,王悦.中外预防保健服务提供体系的SWOT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9):636-638.

[3]丁磊.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管理探讨[J].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09,23(2):459-460.

[4]吴淑金.我国公共卫生的现状及发展举措[J].医学信息,2008,21(5):615-617.

[5]叶进.中医防治学总论[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1-19.

[6]孙继红,闰远杰,王玮,等.基于“治未病”理论的痔病社区健康管理模式探讨[J].河北医学,2010,16(9):1143-1146.

[7]郁东海,王家瑜,杨慧勤,等.上海市浦东新区2010~2013年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的实践与思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2):11-15.

[8]郁东海,杨燕婷,叶盛,等.浦东新区构建新型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28):129-134.

[9]郁东海,都乐亦,孙敏,等.实践探索中西医结合的公共卫生服务新模式[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32):165-168.

[10]鲍勇,郭丽君,刘夏,等.社区中医“治未病”人才队伍现况及对策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6,19(1):27-33.

[11]王旭,陈天明,杨大锁,等.中西医结合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及问题研究[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9,16(3):112-115.

[12]赵丽.浅析中医药服务融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J].北方经贸,2013,(4):118.

[13]王琦.中医体质辨识在公共卫生服务中的应用[J].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1(2):1-4.

[14]赵辉,陈晓玲,刘艳,等.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医医疗管理质量管理模式及成效评估[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15, 22(2):164-168.

第6篇: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范文

我国医药卫生体制迈出重大改革的步伐,以《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为主要内容的新医改方案在我国正式实施。新医改的理论基础和核心理念,就是要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新医改理论基础和核心理念就是要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但目前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认知度尚不高,内容尚不明确,对象尚不确定,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措施尚不完善。

1 公共卫生服务新医改方案

(一)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整体思想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是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 坚持立足国情,建立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 坚持公平与效率统一,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坚持统筹兼顾,把解决当前突出问题与完善制度体系结合起来。

(二)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指导思想的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理念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从我国国情实际出发,借鉴国际有益经验,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健全制度体系,加强监督管理,创新体制机制,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1]。

(三) 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具体目标的实现

①是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形成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四大体系相辅相成,配套建设,协调发展。

②是完善医药卫生的管理、运行、投入、价格、监管体制机制,加强科技与人才、信息、法制建设,保障医药卫生体系有效规范运转。

③是着力抓好五项重点改革,力争近期取得明显成效。为使改革尽快取得成效,落实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着力保障广大群众看病就医的基本需求,按照让群众得到实惠,让医务人员受到鼓舞,让监管人员易于掌握的要求,确定基本路线图。

2 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措施

2.1整合卫生资源形成基层公共服务的新纪元

①是城镇要形成以专业卫生服务机构为指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主力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②是在农村的县乡村三级,要形成公共卫生服务网络。乡镇卫生院及其村卫生室要承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基本医疗服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乡村卫生管理等四大职能。

2.2 建设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人才队伍

要加强基层卫生机构人才队伍建设,尤其是要加强农村公共卫生人才队伍的培养。可借鉴师范生免费教育的模式。开辟免费的医学教育,制定免费医学毕业生到农村从事卫生服务的相关政策和制度。通过医学生到农村基层工作若干年后可以免还助学贷款等办法鼓励非免费生到基层工作

2.3 完善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人才培育及人才引进是加强基层卫生服务的首要任务,我们把人才分层次培养,满足各个层次的人才需求。⑴是加大医学专业人才教育力度,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⑵是发展全科医生队伍。

2.4 继续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

逐步建立和形成新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加快推进医疗保险扩面速度。以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以及城乡医疗救助为主体,初步建成覆盖全国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体系。

2.5完善财政投入

新医改方案的提出加大了公共财政的投入。2009 -2011年,我国财政已经共要投入了 8500 亿元来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其中,中央政府投入 3318 亿元,其余由地方政府补贴。这笔资金投入预计将主要分配在提高新农合、城镇居民补助标准导致的投入; 用于基层医疗卫生设施、设备的建设、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 用于公立医院改革带来的对医疗机构的补贴这些方面。财政投入是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基本保障,政府是承担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主体。

2.5.1是强化政府的公共卫生服务责任,确保公共卫生的福利性质。

政府要真正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必须将卫生财政支出置于公共财政制度框架和公共支出的优先领域与战略重点,满足人民的基本健康需要[1]。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在公共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的事权,健全财权和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

2.5.2是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建立财政卫生支出倾斜弱势群体的机制。

按照各地财政实力和人口数量、事务量协调的原则进行转移支付,通过转移支付制度促进区域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供给的均等化。政府卫生支出要倾向于五保老人、特困户、残疾人、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特殊人群与弱势群体,充分发挥财政二次分配有助于实现公平的作用。

2.5.3三是建立公立医院资金缺口补偿机制。

新医改方案提出,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财政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两个渠道。因此,这里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药品加成取消以后医院资金的缺口补偿机制,省财政转移支付多少,地市和县要出多少,以及各级的补偿资金来源问题,都必须建立固定机制,并有明确的解决办法,这正是目前新医改迫在眉睫的问题。

2.5.4是明晰财政对公立医院的投向与财政补助的范围。

新医改实施方案确定:政府负责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和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离退休人员经费和政策性亏损补偿等。

2.6 形成制度化的健康教育[1]

①是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健康教育功能。②是开展健康教育知识培训。③三是加强禁烟禁毒等宣教活动。④是做好检查指导和效果评价。

第7篇: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范文

为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渝府发〔〕98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渝办发〔〕318号)规定,结合我县实际,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国发〔〕3号文件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公平效率、统筹兼顾的基本原则,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相结合,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目标,以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重点,以提高基本医疗保障能力为基础,以健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筹资机制为核心,以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动力,以加强医学科技和人才队伍建设为支撑,突出基本、基础和基层的改革重点,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二、总体目标

到年末,初步构建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得到普及,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健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取得进展,医药科技创新和卫生人才队伍水平明显提升,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初步建立,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差距逐步缩小,人民群众享有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保障水平明显提高。

三、工作措施

(一)普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结合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突出公共卫生问题,免费提供规定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主要包括: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实施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儿童保健,妇女保健,老年人保健,食品安全,饮用水卫生监管等。

制定实施并适时充实调整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继续实施结核病、艾滋病、地方病等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和国家免疫规划、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农村改水改厕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逐步提高人均公共卫生经费水平。

(二)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建成县乡两级、乡村一体、防治结合、分工合理的新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在每个乡镇设立1所由政府举办的全民事业性质的卫生院,每个行政村建成1所村卫生室,推行乡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

加强中心乡镇卫生院和标准化卫生室建设,确保乡镇卫生院具备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的综合服务能力,村卫生室具备开展公共卫生服务和一般疾病的诊治能力。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完善社区在公共卫生服务、初级诊疗、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服务等功能。

(三)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全体城乡居民。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有效实施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努力降低个人医药费用负担比例。

(四)建立基本药物制度。所有政府举办公立医疗机构使用药品,全部执行市级统一网上采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并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其他公立医院按规定使用一定比例的基本药物,允许患者凭处方到零售药店购买基本药物。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居民医疗保险报销目录。

(五)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加强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龙头医疗机构建设,健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善医疗服务质量,改革公立医院以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财政补助为主的补偿机制,积极探索医药分开运行机制,逐步取消药品加成,建立以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为主的补偿机制。医院由此减少的收入或形成的亏损通过增设一般诊疗费、调整部分技术服务收费标准和增加政府投入等途径解决,一般诊疗费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

积极推动非公立医院发展,形成公立医院与非公立医院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格局,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各类医疗机构的管理、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六)积极发展中医药事业。加强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在区域卫生规划中合理规划和配置中医医疗机构。加强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科室建设,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的中医药服务。积极促进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发展,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格局。推进中医药继承与创新,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鼓励西医师学习中医,培养一批中西医结合型人才。开展面向基层医生的中医药基本知识与适宜技术培训。

(七)逐步建立全县实用共享的信息系统。创建一体化的医疗卫生、疾病预防控制、医疗保障、药品监督四大信息体系,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实现资源共享。

(八)改革医疗卫生机构财政补偿机制。完善公共卫生投入机制,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等发展建设经费由政府根据公共卫生事业发展需要足额安排,所需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业务经费由政府根据人员编制、补助标准、服务任务和服务绩效考核情况全额预算安排。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取得的服务收入按照规定上缴财政专户或纳入预算管理,逐步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标准。

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公益性事业单位,药品收入不再作为基层医疗机构经费的补偿渠道,运行成本通过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补偿,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及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由县财政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办法给予足额补助,人员工资水平与当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平均工资水平相衔接,提供医疗服务的价格按扣除政府补助后的成本确定。社会力量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由政府采取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补偿;提供基本医疗服务,采取签订医疗保险定点服务协议等方式,通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等渠道给予补偿。县政府按绩效考核兑现的方式,对取得乡村医生从业资格且被聘任在村卫生室工作的乡村医生承担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给予补助。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把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落实政府的公共医疗卫生责任,认真履行职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确保改革成果惠及全县人民群众。

第8篇: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范文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完善 建议

中图分类号:R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1(a)-0245-01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是城市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的基础,关系国民医疗水平提高和国家城乡医疗保障的长远发展。同时建立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是打造“全民健康工程”的重要内容。合肥市在推进这一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做了许多有益探索,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同时社区卫生服务面临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对我市社区卫生服务现状和目前社区卫生工作及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完善我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1 基本情况

社区卫生服务是面向社区居民,提供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为一体的综合,是城市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的基础。我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体系建设总目标是:到2011年,建成比较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总数达到270个,社区卫生服务覆盖人口达到100%;机构设置合理,服务功能健全,人员素质较高,居民可以在社区享受到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公共卫生服务。

我市社区卫生专项资金分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经费和社区卫生补助经费两块。其中: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经费是对列入规范化建设的社区卫生机构的设备购置和房屋修缮进行的补助,被纳入省、市民生工程项目,社区卫生补助经费则是对社区卫生机构开展社区公共服务给予的补助,由区卫生管理部门依据每年两次对社区卫生机构的考核结果发放。经费主要源于中央、省、市、区财政分别安排的专项经费。

2 城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及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及资金的使用管理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2.1 专项资金核算不规范,未能确保专款专用

根据《合肥市民生工程资金管理办法》、《合肥市城市社区卫生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文件的要求,对于政府补助的社区卫生经费,应专账核算,在社区公共卫生确定的项目和范围内专款专用。而从调研反映情况看,大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会计核算不科学,不完整,均未对社区卫生经费实行专项核算,政府补助专项经费与单位正常经费混在一起,特别是民营性质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会计核算体系不健全,无专职会计,经费收支不能及时、准确记录统计,有的甚至未设立账薄。不利于对政府补助资金的监管,不能确保专项资金专款专用。

2.2 专项资金管理不到位,不利于及时有效发挥作用

一是各项管理制度不健全,目前尚无一套包括资金分配标准、专项经费的使用、资产设备的管理、机构资格的审查等方面行之有效的监管控制制度。二是对资金的后续使用监管不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点多面广,专项资金使用分散,在监管措施不完备,跟踪控制力度不足的情况下,很难保证财政资金的安全。三是专项资金的到位率较低,资金滞留主管单位。由于中央、省级资金到位较晚,且考核滞后,时间间隔较长,造成资金难以及时下拨到位,影响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2.3 机构基础薄弱,经费保障不足

近年来,尽管我市城市社区卫生事业发展较快,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较薄弱,在硬件上表现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布局欠合理,不少中心、站点场地选址较偏僻,没有固定的服务场所,医疗设备简陋;软件方面则表现为医疗人才匮乏,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与患者所需的服务质量和要求相去甚远。

3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合肥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得到了大力发展,但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从客观上分析主要有以下原因。

3.1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起步迟、发展快、经验少、制度建设相对滞后

我市社区卫生服务从2006年才起步,几年之内初步形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主城区全覆盖,发展较快。因此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基础薄弱,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积累经验少,近几年,我市社区卫生虽已完成网络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药品采购配送、中心与站一体化建设等,发展很快,但各项管理制度建设相对滞后,缺乏一套完整制度加以约束和管理。

3.2 宣传不到位,群众认可度不高

目前由于少数地区或部门领导对社区卫生认识不够,基于政府层面的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宣传力度不足。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职能了解不够全面,仍停留看病层面,社区卫生服务在基层中还没有形成统一认识,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信任度不高。

4 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建议

4.1 加强项目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按照《合肥市民生工程资金管理办法》(合民生办[2008]4号)和《合肥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要求,对项目资金实行专户管理,专项核算,专款专用,切实加强和规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会计核算,及时、准确、完整地反映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同时应加快卫生专项经费拨补速度,及时、足额拨付专项资金,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率。

4.2 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后期监管

一是制定包括财政补助资金使用管理、国有资产管理以及相应的考核激励机制、奖惩机制等具体的管理办法;二是近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考核管理办法,结合各区卫生工作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社区卫生服务考核制度,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专项资金后续使用用业务的监管。

第9篇: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范文

Hu Lingjuan;Chen Zhanlu;

Zhao Huiqing;Wu Feng; Li Ruifeng

(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北京 100029)

(Administration School,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100029,China)

摘要: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学的精华,通过对“治未病”内涵和概念的梳理,提出应根据临床实践需要将其分为三个阶段: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基于“治未病”理论的基础,阐述了“治未病”思想的价值导向是促进卫生资源趋向公平性和可及性,卫生部门应充分发挥“治未病”思想在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构建中的指导作用,提升其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初级卫生保健的贡献率。

Abstract: The thinking about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is essence of tradtional chinese medcine. Through summarizing the intension of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it tables a proposal that the concept sh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phases:the first is to prevent before the disease arises, the second is to prevent the deterioration when the disease arises, the third is prevention of the recrudescence of diease. The value-orientation of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is acclerating health resources fairness and accessibility. Department of health should take advantage of prevention and healthcare of tradtional chinese medcine, promote it's affect on primary health care and health care system.

关键词: 中医预防保健 治未病 内涵 价值导向

Key words: prevention and healthcare of tradtional chinese medcine;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intension; value-orientation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5-0313-02

0引言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学的精华,而这一思想的形成与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中医学的发展有深刻的关系。现有研究表明,至少从《内经》开始,“治未病”思想就已经开始产生。经过历代医家不断的探索和总结,现已初步形成了一个较为丰富的理论框架。中医古典医籍《内经》中始终贯穿着“治未病”的治疗思想,它包括养生保健(属于医学养生学范围) 和早期治疗(治疗原则)两个方面[1]。而中医预防保健和“治未病”思想在我国有着非常深厚的历史积淀,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已经形成非常丰富的理论体系,在理论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中医预防保健和“治未病”的实践探索也一直贯穿始终。

1“治未病”的思想内涵和概念取向

1.1 “治未病”思想的内涵和概念一直存在诸多争议公众习惯上把中医“治未病”思想与西医三级预防保健体系进行对比,把二者的相似之处视为等同。更有甚者,把“治未病”误解成“治胃病”与“治末病”等。以上种种原因导致了公众普遍对中医“治未病”思想难以产生认同感。另外,目前学术界对 “治未病”的内涵,也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理解,存在着四个阶段(层次)、五个阶段(层次)等几种观点。分为四个阶段,其实是在第一个层次中有细化为两个阶段:“未病先防”和“欲病救萌”,或者分为五个阶段,即又将其中的一个阶段分为两个层次。而在临床中却又很难将细分的几个层次区分清楚,妨碍了“治未病”理论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也有学者提出“未病学”的概念,并出版相应学术专著,但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体系尚存在不足。这些争论,严重阻碍了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体系的建立工作。

目前,有关治未病诊疗评价体系以及实验动物研究还不多见;诊察手段落后;现行宏观辨证不足;学术界理论上不够重视;缺乏系统的、大样本临床试验设计和研究等[2]。广大医务工作者也认识到“防病重于治病”,特别是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亚健康”状态越来越重视,迫切需要“治未病”理论进行指导。由于对“治未病”的理论探索和临床实践均处于自发状态,并没有学术机构组织进行系统的专门研究,因而,尚未形成一个以人群健康为中心的,从理论到实践的、科学的、有机的体系。同时,“治未病”与预防保健、公共卫生的关系也存在模糊的地方,需要进一步明确。

如何能够促进人们对中医“治未病”有更深入的理解,使中医的“治未病”从理念、思想发展成为更容易被世人接受的、具有丰富内涵的理论体系及中医未病学学科并指导预防保健实践,在疾病预防和保健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值得现代人研究的。

1.2 “治未病”理论的三个层次及关系笔者认为,根据文献整理和临床实践,应将其统一为 “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不同层次或阶段,寓意简约,思路清晰,逻辑严密。《灵枢》给出了“上工”、“下工”的区分方式,就是“上工守神,下工守形”。能够从神这个无形的东西的层面去理解疾病,治疗疾病,那就有可能成为“上工”。反之,如果守持已经成形的东西,并从这个层面去理解疾病,治疗疾病,那只能是一个“下工”[3]。也就是说,“治未病”是非常高的一个层次,是“上工”才能完成的。从疾病的角度讲,“治未病”是疾病的三个不同阶段,从养生角度来讲,是人体处于不同状态时应采用的不同方法。归根结底,“治未病”理论的三个层次关系,都是紧紧围绕着预防和保健开展的,重在对疾病的“防”而不是“治”。这些思想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架构,为今后进一步的理论研究扫清了认识上的障碍,为深入开展临床应用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治未病”思想的价值取向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决定了我们是“穷国办大卫生”,用于医疗卫生的投入十分有限。有资料表明,1980年到2008年,我国卫生总费用增长了约100.6倍,人均卫生费用增长了74.4倍,而同期我国GDP增长了65.2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仅增长21.6倍,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仅增长了36.5倍。尽管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但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财政对医疗卫生的负担能力有限,人民群众的筹资能力也有限,难以承担高昂的医药费用,即便是发达国家也深受医药费用不断上涨的困扰。[4]因此,必须将有限的卫生资源投入到最关键的领域去。近几年,我国慢性病致死致残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且许多病种目前尚无特效疗法。尽管其中大部分疾病是由可预防的已知危险因素造成的,但是现代医学对此束手无策,时代呼唤中医药在人类健康发展方面有所作为,迫切需要中医药“治未病”和预防保健的思想尽快应用于临床。通过开展“治未病”和中医预防保健,防患于未然,使人们不生病、少生病或延缓发病,是最具成本效果的服务之一。其重要意义表现在:一是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需要;二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需求的需要;三是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四是中医药自身发展的需要。[5]这就需要从全局的高度、用战略的眼光来正确把握三个目标之间的关系。构建具有中医特色的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既对中医药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建立我国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和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解决13亿中国人民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保健问题具有深远的意义。

中医“治未病”以增强体质为核心的预防保健思想,以养生调摄为主要手段的丰富的方法体系,中医药简、便、廉、验的特点,以及包括食养、药物、针灸、推拿、气功、导引、功法等一系列方法在内的综合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卫生保健的需要。以治未病思想为核心的中医预防保健,是一种乐观向上的生命观和健康观,也是积极主动的方法论,重在从整体上动态把握、维护和提升人的健康状态。为此,王琦教授提出现代“治未病”的三个切入点:一是打好基础――养生为要务,二是把握关键――体质是根本,三是抓住重点――关注疾病高危人群、发病先兆、亚健康状态。

3“治未病”思想对促进健康与卫生公平的作用

3.1 对我国初级卫生保健的促进我国卫生资源总体的分布不平衡,基层卫生资源所占比重有限,尤其是投向农村地区的卫生资源有限,因此中国初级卫生保健的水平距离发达国家和地区尚有距离。目前我们面临着卫生资源总量不足、新的健康问题不断出现、健康水平存在差距和卫生公平性差等挑战, 迫切需要进一步丰富初级卫生保健内涵,不断创新和完善初级卫生保健的运行机制。实施预防为主的卫生服务措施是实现初级卫生保健的重要途径。当前,在初级卫生保健服务体系中,中医预防控制作用远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治未病”思想是指导基层开展预防保健工作的基石,如果能够将中医预防保健思想和基层初级卫生保健相结合,把有限的预防保健资源向农村倾斜,一定会促进农村地区卫生保健工作的开展。

3.2 对构建中国特色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作用一个国家公共卫生服务的建设水映了其卫生公平的程度,因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是保护人群的健康,使其免受任何健康危害的系统。公共卫生的重要原则包括:公共卫生的职责由政府来承担、公平是公共卫生最重要的道德准则、预防是公共卫生最强大的功能,只有全面遵循和贯彻初级卫生保健的价值观、原则和方法,才能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健康相关指标。[6]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体系致力于最大范围和最大程度的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中医防治疾病更加强调“防”的思想,如果能够构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将会在现有的以西医疾病预防与控制体系的基础上,补充和完善一个新的体系,将会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目前,构建以“治未病”理论为指导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时机已经成熟。“治未病”内涵尽管还要进一步探讨和明确,但是其理论的战略指导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我国要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的战略目标,必须走中国特色的医药卫生发展道路,也就是要把中医的预防保健思想贯穿到医药卫生体系的建设当中去,必须充分发挥“治未病”的中医预防保健思想,构建低成本、高效率的卫生服务体系。不仅使政府能够承受,而且也保证群众负担得起,这才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坚持以预防为主,充分发挥我国中医药防治疗效确切而费用相对低廉的优势,从而真正提升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洪图.黄帝内经研究大成[M].北京: 北京出版社,1997,1362.

[2]刘进,李国信,李丹.治未病学术思想探源及研究展望[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6:1309.

[3]李俊德.中医“治未病”的科学内涵和精髓[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