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共卫生服务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中图分类号】R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610-01
社区卫生服务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网络中的重要环节。现结合我市社区卫生服务站管理的实践将其作用总结如下。
1 社区卫生服务组织领导的作用
社区卫生服务的各级组织领导机构,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1 社区卫生服务站管理委员会 由市政府负责,组织卫生、公安、财政、物价、教育、老干部局、老龄委、宣传部等部门街道办事处共同参与。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阶段,该机构迅速启动,制定和公布相关的配套措施,明确各部门的职责,保证多部门的协调指挥。
1.2 社区卫生工作领导小组 由市卫生局局长直接领导,卫生局办公室、财务、人事、医保、医管、疾控等相关科室参加,并作为常设机构进行日常运作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制定各项应急预案并落实各项防病措施,具体指挥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工作,并起到协调和统一行动的作用。
1.3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小组 由街道分管领导负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领导参与,由社区内警署、物业、环卫、绿化、工商、房地办等部门共同在社区卫生服务过程中发挥各自作用。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定期召开社区内各部门参加的街道联席会议,为社区居民提供业务技术指导,形成群防群治,保证属地化管理措施的切实执行。
2 内部运行机制的作用
2.1 监测报病网络 依托街道三级管理网络,建立“社区卫生工作”骨干队伍,形成了社区三级防治工作网络及报病网络模式,建立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适应社区卫生服务的慢性病防治的监测系统。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起着“守门人”作用,不能漏掉一个监测对象。充分发挥和利用该监测报病网络,通过街道监督网络所提供的情况,进行医学观察和健康检测对象的初步信息,派专人逐一核实,并落实到每个社区医生,对上述观察对象逐一建立健康档案、进行健康宣教、监测症状变化,再由专人逐天、逐周、逐月进行复核,保证数据、信息、资料的准确性。
2.2 新的预防医疗体系建设 为了扭转常规的预防医疗体系的预防保健工作的弊端,我们建立新的全科医生团队,深入社区开展预防、医疗服务,紧密依靠社会管理组织开展工作。新进职工都要经过预防保健科的轮转工作至少一年,保证预防保健的概念在医务人员中得到重视,并且得以密切结合,预防技能得到提高,同时有相对稳定的病人来源群体。同时还制定倾斜措施,从制度上、经济上、时间上保证临床一线人员开展预防保健工作,这种新型的预防医疗体系发挥了关键作用。
2.3 人力资源开发培训的作用 通过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就地取才等途径可以造就一批复合型的预防保健人才。在获取信息、流行病学调查、计算机信息汇总、健康检测等都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通过高强度的培训,使一部分人才脱颖而出,成为骨干力量,缓解专业人才相对缺乏的矛盾。发挥退休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和才干是缓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状态下人才短缺的重要途径。充分利用他们丰富的应急能力,解决大量的突发事件,并具有多、快、好、省等诸多优势。
2.4 社区健康促进网络的作用 通过健康促进可以使大多数居民、单位乃至整个社区,最大程度上参与到修正不健康行为,优化生活方式和促进环境改善,从而控制影响健康的各种危险因素,达到增进身心健康和提高生活适应状态的良好健康素质。
2.5 网络信息化管理的作用 利用现代信息电子化手段,将大量的、琐碎的社区卫生基础资料加以电子信息化,既可能节约大量的办公成本,又可以避免繁琐的手工统计、提高查找、统计和利用信息的效率 。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将监测对象的基本信息输入电脑,迅速划分出所属的居委,并可从已建立健康档案的信息库中查找相关的情况,大大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将医学观察、健康检测对象的动态信息用电脑进行汇总,既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又提高了工作效率,缓解了人员不足造成的矛看。将病人的数字化胸片、血检验报告等通过局域网传送,便于远程会诊的需要,又减少了与病人直接接触的机会,检查结果又便于保存。
2.6 制度和监督并重 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各环节制定相关制度,从制度建设中规范防治工作,做到有章可循,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修改。同时指定专人负责监督这些制度的实施情况,针对检查、督导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当场整改,重新学习,培训通过后再准以上岗。这样在整个过程中达到用制度制约人,用监督提醒人的目的。
2.7 后勤保障的作用 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后勤保障部充分发挥作用,及早动手,做好各种防护设备和药品的购置工作
3 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3.1 部分医务人员防范观念薄弱 针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再加上认识不足,在初期阶段有少数人员存在思想麻痹、防范意识薄弱等思想问题,对卫生突发事件的危害性丧失警惕 。社区居民缺少预防意识和观念,花钱保健康和买预防服务的意识差。个别职工产生恐惧和害怕的心态,导致心理紧张,抵抗力下降,反而易于感染疾病。通过全面培训可以减少这种危害。
3.2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乏力 由于长期缺乏实战考验,加之预防专业人才匮乏,导致处理公共卫生应急事件不力。我中心虽经多渠道大力引进、培养人才,但公共卫生专业人才队伍整体上学历仍偏低,职称也偏低,人员素质还有待提高,作为疾病控制“守门人”的地位还未能得以确定。
3.3 接受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偏低 部分人员由于年龄大、基础薄弱、学习自觉性较差等因素,导致学习接受新知识,特别是变化较快的知识时比较困难。对于新的工具如信息化、网络化、外语等的掌握不够熟练,面对纷繁庞杂的各种信息报表、众多的观察数据、观察结果时,就感觉力不从心、茫无头绪。这有待多掌握电脑和外语等工具,同时逐渐培养起自觉学习、主动学习、善于学习的良好学风。
3.4 公共卫生投入不足 由于现行补偿机制不够健全,预防经费难以满足实际需求,使得“预防为主”的方针没有得到有效的贯彻。政府应逐年增加对预防保健的财政补贴;将防保经费的投入由“暗补”改为“明补”,将“按人头”补贴改为“按完成项目”的数量、质量情况给予补贴。
关键词:妇幼;公共卫生经费;应用;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1
一、妇幼保健公共卫生经费管理包含的问题
严格来讲,妇幼保健公共卫生经费应为政府机构统一拨发,同时较大一部分经费需要由地方财政单位进行层层下拨。由于不同区域经济建设发展状况各不相同,因此,造成了经费挪用问题,致使相关经费无法按时足额发放。在一些时候,一些单位经费刚刚下发,而一些区域经费早已超额下发,该现象对公共卫生经费的应用造成了负面影响。要想使经费真正实现合理发放,首要一环在于做出合理科学的管理监督。然而由于官官相护,各部门编织形成的关系网,导致非法行为屡禁不止,直接损害的则是老百姓的利益。总体来讲,政府单位下发妇幼公共卫生经费需要遵循严格标准要求。然而,实践操作阶段中,发放经费的流程上,却呈现出账目不清的问题。本应该独立进行核算的费用同他类账目互相混合。当前一些医疗单位仅仅依据有关科目做核算管理,更有甚者将妇幼公共卫生卫生经费项目合并入其他应付款费用之中。这样一来,不但令我国经费管理陷入了一片混乱的格局之中,同时还令资金过于短缺,因而不能做出有效核实,致使公共卫生经费的应用以及财务管理陷入较大的困惑之中。
二、妇幼保健公共卫生经费应用与财务管理策略
依据上述分析研究,我们不难看出,妇幼保健公共卫生经费的应用始终包含一定的不足问题。因此,我们为确保广大妇女儿童享有公共卫生经费上的规范权力,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应用对策与财务管理规范,方能真正激发妇幼保健公共卫生经费应用效益,令其最大化发挥应有价值。
1.发放经费应全面到位
各地地方政府单位在获取到中央财政发放的经费标准后,应严格的依据有关指示进行妇幼公共卫生经费的安排管理。应直接将该笔经费转入到指定账户之中。针对互相挪用经费的非法行为,应给予严厉的惩处,明令禁止。应不惜一切代价禁止不良社会风气的肆意蔓延与传播,预防其愈演愈烈、一发不可收拾。妇幼公共卫生经费能否可以及时快速的发放,会直接影响到其应有的功能以及效果。因此,相关单位只有真正明确如何科学的应用公共卫生费用,方能使它们准确的用于项目中去,发挥应有的价值。
2.加强监督管理,提升执行力
为对妇幼公共卫生经费的使用提供完善的保障,我国应创建起完善周密的监督管理系统,可组建专项监督小组,通过定期抽查检验、实时评估,确保妇幼保健公共卫生经费得其所用。通过该管理模式,可充分明确公共卫生经费的具体应用状态。对于每一次的经费开支,则应建立定期公开制度,使百姓人民全面了解经费去向,并吸引大众积极参与到监督管理的行列之中,享有民主参与的权力。在严格监督系统的约束管理之下,定会令妇幼公共卫生经费十年真正有效合理的应用。
3.提升财务会计人员综合素质水平
应用公共卫生经费的阶段中,对每笔款项进账均应做严格详细的记录。在相应的会计账目登记编辑中,我们不难发现,妇幼公共卫生经费的登记在现实操作阶段中会呈现出一定的不足问题。同时在较大层面上,该类问题致使款项账目无法明确清晰,甚至会造成较多项目冗余混乱处理的问题。款项的应用去向与存入到项目之内均没能做明显清晰的区分,进而导致该转款项目欠缺应有的合理科学规划方向。因此,我国妇幼公共卫生机构与相关管理单位应全面提升财务会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而真正解决实际困难问题。另外,该项工作对于财务会计工作人员全面履行岗位职责上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不应使该类工作人员岗位发展变成无关痛痒的职位,只有给予充分的重视,注重财务会计人员职业素养的锻炼培养,使他们本着继续为我国财务会计工作谋求更大利益的目标,方能继续前行,激发工作人员核心潜能价值。
4.加强财务管理,规范妇幼公共卫生经费应用
针对妇幼公共卫生经费的应用与财务管理,我国应制定专项的工作规范,进行严格要求管理,确保公共卫生经费可实现最为有效合理的应用。同时,应不断的提升财务管理控制力度,使妇幼公共卫生经费的具体应用范畴进一步清晰明确。要想令这笔经费用在刀刃上,就必须做好前期的充分调研与科学规划。从现实入手,对于各地区妇幼保健公共卫生经费的应用以及财务管理状况做全面的分析,把握合理平衡的原则,真正掌握妇幼保健机构具体的公共卫生费用用途,并明确经费应用阶段中包含的不足问题。在提出问题的同时还应及时制定合理化的工作建议。财务管理工作中,应设立专人负责,为相关会计人员提供继续学习、不断升华的广泛机遇。一旦财务管理人员在实践工作中发现存在经费应用不合理、出现纰漏与错误的问题,应及时上报,通过赋予他们相应的独立权责,有效预防领导决策层失职渎职行为。
三、结语
总之,为提升妇幼保健机构综合服务管理水平,确保公共卫生经费的合理科学应用,全面提升经费价值,我们只有针对实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做到全面到位的发放经费、加强监督管理,强化执行力,提升财务会计人员综合素质水平,规范妇幼公共卫生经费应用,方能真正为广大妇女儿童提供优质的医疗保健服务,创建和谐文明的现代社会环境,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朝君.公共卫生费用,怎么花,怎么管[J].中国卫生,2011,(7):46-47.
[2]刘平安,张昊华.经费投入总额达107.32亿元 社区公卫服务人均经费去年超十元.中国社区医师[J].医学专业,2009(6):14.
自2009年以来,我县针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资金管理,召集相关部门制定了管理制度,并组织政府机关、各级医疗机构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培训学习,并根据实际运行情况进行整改,截至目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基本能够保障公共卫生服务顺利开展,惠及我县人民群众。但从财政管理的角度,对这一部分的资金管理仍存在一些问题。
1.财政部门缺乏对资金的监管
我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专项资金在每年年初时先拨付给卫生主管部门70%,再由卫生主管部门转拨给基层医疗机构,脱离了县级财政的监管。而在每年度的考核中,由于卫生部门是项目实施、资金使用、服务考核的主要职能部门,因此其占有主动及主导地位,使得财政及审计部门对资金的监管缺乏力度,从而出现卫生部门挤占挪用资金、迟拨缓拨、超范围拨付等情况。另一方面,各级财政配套资金由于诸多原因导致不能及时到位,逐年拖后,影响了年度收支的准确核算,也使得县级监管难度加大。
2.资金核算方式不规范
资金在拨付方式和使用过程中缺乏统一的统计核算要求,资金拨付时由于渠道多样化,没有专项账户进行收支结算,有些资金到位后基层单位并不明确资金名目,因此在使用中与其他拨入资金无区别,视同本单位正常经费支出核算,导致项目服务的资金收入、实际支出无法对应,部分项目由于内容类似还存在账目交叉重叠现象,影响了资金的有效监督。
3.年度考核流于形式,对次年预算意义不大
一方面由于财政拨款到位时间延迟,使得年度收支核算不准确,另外财政部门对项目的服务数量和质量缺乏了解,加上年度考核需多部门联动进行,因此制定的绩效考核办法难以实施,对项目经费出现的资金结余如何处理、对服务单位第二年度的资金预算做何改动均缺乏完善的规定和指导。卫生部门和财政部门在思想认识、决策制定及监管执行方面不能很好的协调,卫生部门以完成卫生体系建设和服务为指导思想,而财政部门的职责仅停留在预算拨款、有专户核算等方面,对资金的预算和实际使用并不关心。
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资金管理工作实践中的几点思考
对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的资金管理问题,相关部门还应提高认识,联合起来共同商讨制定新的方案,以保证资金的有效使用。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责任和管理重点
为了避免多个部门同时管又无人管的现象,在资金管理上,集相关部门一起制定详细的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责任,并建立交叉监管的机制。例如,卫生部门负责编制年度预算,制定项目绩效考核方案,明确服务的数量、内容和补助标准,同时建立各级机构会计制度;财政部门负责统筹资金,上传下达及时安排资金拨付,制定账目规范,对专项账户进行核算。同时,财政部门要对卫生部门制定的考核方案、分配方案、使用台账等进行定期的严格审查,对不符合资金使用情况的及时清点并反馈卫生部门,对违法违规行为给予处罚。
2.减少资金拨付环节,提高拨付效率
由于资金拨付中间环节多,导致资金到位效率低,影响了项目的正常开展,也影响了年度收支核算。因此财政预算除足额配套到位,还应采取财政直接配发给基层医疗机构的方式,减去配发给卫生部门再由卫生部门转拨的环节,可提到资金到位效率。同时,财政直接配发有利于资金记账格式的规范统一,能够对资金实行直接有效的监管。
3.加强对预算的监管
年初各基层医疗机构编制的项目计划和资金预算,应报卫生局和财政局共同审核。财政局应完善预算监管制度,审查其编制的合理性。例如若按照地区的户籍人口拨款,那么流动人口对预算的影响就很大,因此在预算编制时应完善方法,尽可能的准确覆盖当前情况,使预算分配更具合理性。
4.项目专账、管理专人
为了避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资金与其他类似项目资金重叠,应建立项目专账,由专人负责管理,专款专用。财政部门拨款时明确款项名称及来源,各机构会计人员严格按照专项资金账务规范进行账务处理,分户专账核算,每月或每季度上报使用情况和收支明细,严格与其他资金账目区分开。
三、结语
[关键词]卫生统计;质量;卫生监督管理;服务
[中图分类号]R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2-0074-02
随着卫生监督体制改革的深入,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已步入微机化、信息化等现代化管理的模式,卫生统计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已广泛应用到卫生监督工作中去,充分发挥卫生统计信息的职能,是不断提高卫生监督机构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笔者多年从事卫生防疫、卫生监督工作,现将从事卫生统计工作中的体会介绍如下:
一、卫生统计学的作用
统计学(statistics)是研究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一门科学,帮助人们分析所占有的信息,达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正确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应用数统计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居民健康状况以及卫生服务领域中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一门科学。
卫生统计学作为预防医学的基础学科广泛地应用在流行病学调查、免疫疫苗接种结果调查、传染病分类等疾病控制等方面。卫生监督作为2001年才从卫生防疫工作中剥离出来的独立执法机构,卫生统计学已深入到各项工作_中,卫生统计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卫生部及至国家到对卫生监督工作的决策是否正确,基层卫生监督工作开展是否得当等。
二、实行网络化管理,提高卫生统计工作的效率是将卫生统计应用到监督工作的可靠保障
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均设立了信息科,在信息科内设有专职统计人员、档案管理人员。卫生监督机构的统计工作由过去手工操作到实行网络化管理,减少了大量的重复填报和输入工作,加强了各级卫生监督机构的信息交流,提高了统计工作的效率,数据共享、可发挥统计整体功能。计算机具有运算速度快、精确度高、储存量大等优点,信息网络化建设,使人事、财务、仪器设备、图书、档案等信息都可以在网上得到储存和有效利用。统计信息的覆盖面相应扩大。吉林省统计年报上报内容增添了人事、财务等方面的信息,这是统计工作的发展方向。卫生监督机构统计工作已不能仅仅局限于卫生监督业务工作的统计,必须向综合管理过渡,要主动跟踪卫生监督机构管理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综合信息的收集,从而发挥整体功能。
2010年,卫生部开发了卫生监督信息报告平台,将卫生监督职能调整后的各项卫生监督工作进行重新的梳理,制定了十类填报信息卡。目前,吉林省卫生全部完成了培训,在全省建立了高效的卫生监督信息体系,能够真实、准确、及时地收集汇总卫生监督工作信息,建立、健全和完善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卫生监督信息数据库,促进卫生监督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提高卫生监督工作效率。
三、保证统计资料来源的准确无误是将卫生统计应用到监督工作的关键
(一)2010年数据库的建立,能够更真实地反映卫生监督工作,卫生监督工作涉及的行业和社会层面广泛,管理任务重,卫生监督信息报告收集和汇总卫生监督工作的重要信息、数据,直观、真实、科学地反映出各级卫生监督工作的成效。
(二)为卫生行政部门科学合理制定卫生监督工作计划和规划提供依据。卫生监督计划和规划的制定,特别是每年的专项整治、重点健康相关产品的抽检等计划的制订,首先要确定卫生监督有关领域中的主要问题,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提供可供选择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确定优先领域、具体目标和实现目标所采取的策略与措施。在计划制定过程中,卫生监督信息是重要的参考依据。
(三)为政府制定公共卫生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卫生监督计划、实施和评价等管理过程的各个环节,都会遇到决策问题,大到改变整个卫生监督工作策略,小到某个具体领域工作的妥善安排,决策需要依据,要减少决策的盲目性,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卫生监督信息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保证。
(四)为评价考核卫生监督工作提供重要依据。各项卫生监督计划和规划实施结束后,需要对工作效果进行评估,以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进行下一阶段工作的计划和规划。作为评价阶段性卫生监督工作效果的客观指标和重要依据,其数据的变化趋势更是反映了一个地区卫生监督工作的数量、质量和效率。
(五)为向社会通报卫生监督情况提供信息。卫生监督工作涉及面广,与广大群众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等密切相关,适时向社会和有关部门通报、反馈卫生监督统计分析信息,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可以起到推动卫生监督工作,深入政务公开举措、保障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作用。
四,定期综合评定质量信息工作是将卫生统计应用到监督工作的技术支持
卫生监督统计信息所搜集上来的原始资料,由于参加调查的人员多、数据量大,容易出现的问题也较多,所以,除了在调查之前需做精细的设计外,在搜集完资料后,还要做大量的整理资料的工作。刚搜集上来的原始数据是非常凌乱而毫无秩序的,所以,需要对原始数据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结合专业卫生监督知识进行科学的整理和加工,使原始资料系统化、条理化,便于下一步计算统计指标和统计分析,报送所领导。所领导定期召开科室主任参加的质量信息工作会议,强化信息化管理意识,定期综合评定,为其决策服务。资料的整理一般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一)对原始资料进行核查。原始资料的修正、补充以及合理的剔除等核对工作,实际上在资料的搜集过程中就应该随时进行,以便及时解决问题。首先要鉴别已调查研究的个体是否属于规定的调查对象范围,如调查某地涉及职业病危害因素人群健康指标时,被调查的人群,不但是涉及某种危害因素,还必须是在当地此岗位工作的,而不应包括从不从事此岗位的人群。
(二)归纳汇总。整理表格设计完成后,根据调查研究的具体情况,就可把原始数据逐个归纳到整理表中去。经过原始资料的整理后,对资料进行分析。
五、加强人员素质,提高分析质量是将卫生统计应用到监督工作的人员基础
卫生统计学作为一种工具,在临床医学科研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有些研究人员并未掌握统计方法使用的要领,在资料的整理和分析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甚至会出现原则性的错误,从而导致科研结果的错误。因此,统计人员一定要加强对这门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
关键词: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管理问题;解决措施
所谓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主要包括城市当中各社区的医疗服务机构、各乡镇下辖中心卫生服务机构以及疾病预防与控制机构等为当地人民群众提供具有基础性的医疗公共服务。当前新医改的重点工作之一便是提升各地区在医疗公共服务方面的均等化,并且这一工作也是将国家的基本医疗服务专项资金落实到位的重要一步。为此则必须要针对专项资金进行深入的研究,以分析其内涵以及使用要求,并对其核算标准进行详细的解读,对于各地区在管理中所出现的问题应当从其源头考虑,并制定相应的对策进行处理,从而提升各地在专项资金管理方面的能力和水平。[1]
一、基本医疗服务专项资金含义及用途
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专项资金指的是在经各地政府商议后,由其财政部门向各基层卫生机构提供相应的财政拨款,以扶持其服务建设,使其能够更好地为当地居民提供基础性的卫生服务。依据目前国内在卫生服务方面实现均等化的若干改革意见,各地区为群众所提供的基本卫生服务应当以免费的形式进行,并且政府部门也应当依照各自地区的实际情况对该项制度进行相应的调整,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地情况,以确保其资金投入能够得到充分利用。
二、基本医疗服务专项资金的管理现状分析
(一)资金预算在编制上缺乏规范化
目前各地的财政部门在其专项资金预算当中所采用的各项费用标准、公费定额以及专项经费使用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以及预算编制的细化准则当中,对于专项资金应当如何正确使用缺乏相应的指导建议。而这种编制上的不规范往往会导致其资金预算在分配与管理上的不科学,与实际情况的具体要求不相符,导致细化预算难以准确到位的执行,而切块式的资金管理这种比较落后的方式仍然是当前所最常采用的管理方式,而这种方式由于受到主观影响的作用较大,因而在进行实际的资金分配时,经常会出现部分地区和单位的资金大量剩余,而另一部分则会出现严重紧缺的情况,这对于公共卫生的服务工作而言是极为不利的。
(二)资金使用超出规定范围
国家在关于基层卫生服务的专项补助资金管理通知中对于其适用范围已经有了相当明确的规定,即该专项资金必须要用于当地的基层卫生服务建设中去,要用于相关服务人员以及必要的卫生服务中所出现的各种耗材费用支出,要为人民提供免费的基层卫生服务。并且明确规定了任何个人或者是机构不得以非正当理由将专项资金截取挤占,以作私用,一经发现严加查处。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管理规范要求各医疗结构在为人们提供服务时必须要在从业人员的培训、办公场所的医疗设施以及交通通讯等方面有一定的准备。然而实际上各地区的基层机构在补助以及需求方面有着相当大的供求不足矛盾,因而资金补助难以满足其服务项目需求,并且各机构在其业务职能以及工作内容方面往往会出现重合的现象,使得专项资金有时候会因为其职责的不明确而导致其资金使用超出其规定的范围。具体的表现便是误将正常的事业经费同专项资金搞混,导致专项资金存在被挤占被挪用的现象,部分机构和个人也会借助巧立名目的方式将资金进行套用。[3]除开这些以外还存在部分机构在人员的工资以及奖金福利等方面的支出严重不平衡的情况,整个机构的薪资支出均从专项资金当中拨出,因而导致其薪资在专项资金当中的比例过高。
(三)资金的审计核算存在漏洞
由于多数的基层卫生机构均不同程度的面临着资金无法及时到位的问题,而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部分机构通常会将其部分项目的医疗卫生支出转为其公共支出,当收到来自财政部门的专项资金补助时则会将其重新转入卫生支出当中。在这一账务的处理与冲转过程当中,财会的主管会计们经常会难以区分其与其他卫生服务的费用支出差异,而仅仅只是将医疗卫生的实际支出在公共卫生总支出中所占的详细比例进行分配和中转。也有相当一部分的机构在支付其基本卫生支出时,未将其纳入基本医疗支出当中,只是将其视作其他款项,因而造成了其收支不符的情况,这种对于资金来源以及使用未加详细归纳与分类的情况使得在进行其财政方面的审核时往往会困难重重,并且由于各项资金的实际收受情况与最终使用情况未能准确有效地记录在案,因而对于各项资金的监管存在严重的漏洞,并且在进行其审核计算时出现核算有误的情况。
三、专项资金管理中现存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强化理解,认真落实
随着近些年医改的不断深入,各地财政单位在专项资金方面的支持力度也越来越大,无论是规模亦或是其范围也都在不断扩大,相应的关于其预算管理、使用管理以及监督管理等方面在要求上也更加严格。由于专项资金对于医疗机构的基本卫生服务有着极为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各机构的相关负责人员必须要提高其关于关专项资金管理的意识以及重视程度,其有关领导以及财会人员等应当加强学习,强化其对于专项资金用途的理解,对于基本卫生服务的内容以及分类应当有较为透彻的理解,从而提升其贯彻落实资金管理的效率以及意识等。
(二)深化改革,及时到位
通过深化改革,以提升各地关于专项资金在预拨付方面的管理能力和水平,从而确保资金能够及时有效的到位。各地区应当依据当地的医疗情况以及财政情况,建立相应的预算管理办法,并将其进行科学化的编制,以加强对其的约束和监管。借助制度管理实现对专项资金在支出方面的严格把控,并在实践中对其审批制度、监管制度进行相应的完善和补充,对于资金使用中常见的结余或者是超支现象要依据其情况进行实际的分析,并做好总结和归纳。借助规范的体系将其管理工作进一步的完善,以确保资金能够及时有效的到位。通过建立相应的财政款项预拨机制,可以使各地区的机构能够依据其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并将其呈报给当地的财政部门,以便于其能够制定精确地财政拨付方案,同时也能够对各地区各项目在服务中的财政收支情况有所了解,对于专项资金的使用与支出也能够起到较好的监管,在进行财政拨款时将其作为考虑的依据之一。
(三)加强监管,严查严打
若要确保专项资金能够落实到位,则必须要实行严格的三策,做到专项专账、专人专管以及专费专用,对于各服务项目的具体内容要进行严格的审批和管理,以避免出现巧立名目或者是公款私用的现象出现。同时在制度方面也要做到各服务项目的公示、资金收支审批以及服务项目的考评,要对于服务项目的策划者、管理者以及实施者等人员落实到位,并将其各自的责任与职责进行明确,对于资金使用要做到对内约束与监督,从而提升资金在使用时的风险预防以及控制能力。[4]在服务项目结束之后,机构的财会人员以及与之相关的个人或者是科室要对该服务项目的效果进行调查,并对其中所涉及到的账务往来等进行详细的核对,对于资金的使用情况包括到位是否及时、使用是否合乎规范、服务是否达标等要做到相应的讨论,并形成完整的报告以作公示用。上级的财政部门以及相关的主管部门也应当建立相应的沟通机制,确保与下层的卫生机构在沟通上的畅通无阻,使基层机构能够及时有效的了解到其财政扶持的真正用意,而上层部门也可以对资金的动向有所掌握。通过对监督检查的内容以及范围详细的定义和明确,使监督机制能够更好地符合专项资金管理的实情,对于其中涉及到弄虚作假或者是的行为要严加查处,严厉打击,杜绝不正之风。
(四)加强审计与核算
由于国内多数地区在财政拨付上均有一定的延迟性,并且在实际款项的拨付上也常常会出现资金不足的情况,因此各地机构在进行其专项资金的审计与核算时,不仅需要依据资金来源进行账目登记与管理,同时也应当设置相应的辅助账目对于其中所涉及的专项资金监管。对于各项资金的收入必须要进行来源以及用途的分类,而对于暂时无法了解其来源的拨款或者是财政收入则应当通过辅助账目进行登记,并联系相关主管与部门进行核实,待清楚该专项资金的用途与来源时方可纳入正常的账目统计之中,并进行相应的审计与核算。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作为当前医改的一项重点工作,若要确保其顺利实施,则必须要加强关于其专项资金的管理工作,针对目前管理工作中的诸多问题,在进行相应的探讨后以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从而提升各地在专项资金管理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作者:房燕燕 单位: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社会事业局
参考文献:
[1]胡明晖.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管理和使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6(2):90-91.
[2]李丽琼,李丽文,王爱华,林英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专项资金管理问题及对策[J].当代医学,2014(10):8-10.
一、以实施“母婴安康工程”为契机,提高孕产妇住院分娩率
我们从年月份开始,在全××市率先推行了“母婴安康工程”,逐步推广优惠低价分娩措施,这项工程的实施重点是农村、社区低保家庭、山区及流动人口孕产妇,实施半年多来,成效显著。
(一)对山区、低保对象及流动人口孕产妇实施优惠政策。
⒈山区实行分娩全免费
×、××、××是××最贫困、交通最不便的山区,这些山区的孕产妇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想到医院分娩,但交不起住院费用,往年常有家庭分娩发生,或者经筛查属于高危产妇,待临产了、出现大出血了才去附近卫生院,又由于产妇自我保健意识差,孕期未接受保健的也不在少数。为有效管理,我们从年月日起,对山区孕产妇在当地住院分娩实行全免费,即免费用车接送、免费住院分娩,所需费用由妇幼专项经费补助给各山区卫生院,补助金额总计达万多元,这些做法完全杜绝了山区家庭分娩,社会反响很好。
⒉低保对象和外来流动人口孕产妇实行优惠低价分娩
计划外孕产妇死亡率高一直是实施《两纲》的难点,其原因一是与计划生育工作开展有盲区,对不接受避孕措施的未进行跟踪有关,二是与孕产期保健工作管理质量不到位有关。为了有效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提高农村产妇住院分娩率,我们也从月份开始,对低保对象和外来流动人口孕产妇实行优惠低价分娩。具体措施是享受低保待遇家庭及流动人口孕产妇可以到当地妇女组织或市妇保所及中心(乡镇、街道)卫生院领取“分娩优惠卡”,凭卡享受费用优惠,顺产分娩费用除药费外控制在元内,以此来动员和吸引其住院分娩。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各医疗保健单位对低保对象和外来流动人口孕产妇施行剖宫产也有一定的费用优惠,有的对困难的则控制在元左右。截止目前,已有名产妇得到不同程度的优惠,减免费用达万多元。
(二)进一步强化了网络建设和联络机制。版权所有
⒈加强乡镇与村两级网络的建设与联动机制
我们通过加强村级公共卫生网络建设,健全了由村妇女主任(或计生专干)、乡村医生组成的网底人员,加强乡镇卫生院与基层网络人员的联系,由她们包干负责摸清新婚数、孕妇数,并建立名册,每月定期上报卫生院妇保人员,再由妇保人员追访,建立围产期保健手册,负责孕期保健知识的宣传与咨询工作,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对筛查出的高危孕妇进行专案管理,并督促高危及时转诊,发现问题及早治疗,以保证孕妇产前保健的质量。
同时,在推行农村社区卫生服务联村医生责任制的基础上,规定了“八负责”制度,其中明确要求联村医生必须负责在联村范围内开展孕产妇、婴幼儿系统保健管理工作,配合网底人员做好相关工作。特别在今年大雪时分,为使山区孕产妇能安全分娩,我们强化了孕产妇产前催诊、追踪制度,由当地联村医生责任组中的妇幼人员电话催诊孕妇做好孕检,联系村级网底人员做好督促,如有高危情况在大雪封山前跟踪督促到上级医院复检,乡镇卫生院妇幼人员及时掌握复检结果,并决定住院分娩方式,必要时负责护送孕妇住院分娩,这一切确保了母婴安全。
⒉探索建立了社区三级网络网底人员的联络机制
在城区,我们主动与社区计划生育专干、妇女主任和外来人口管理办公室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或以交流会、座谈会的形式联络感情,定期互通情况,及时核对孕妇与出生情况,以切实摸清保健底数,包括外来流动人口孕产妇和婴幼儿的底数,为下步开展保健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加强了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的保健管理。又如通过建立流动人口妇女组织,在流动人口比较集中的社区及企业中建立妇女小组,纳入当地基层妇女组织的管理范畴,也纳入我们三级网络网底人员的联系范畴之中。
⒊依法规范妇幼保健卫生服务工作。
加大母婴保健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接生,取缔家庭接生,提高住院分娩率,降低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率。近日,对马渚、城郊两起外来流动人员非法接生案件及时通报公安机关予以立案查处。
二、以加强产科建设为重点,努力保障母婴安全。
在加强产科建设方面,我们主要抓好了设施、队伍、质量、制度等四个环节的管理。
(一)通过实施“创建规范化孕产妇保健门诊活动”这一载体,结合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加强产科建设。各医疗保健机构按照产科技术服务标准配合了必要的产科基本设施,并投入资金进行了相应改造,改善产科工作条件,进一步完善产科服务功能,提高围产保健服务质量。由于房屋设备等条件的改善,技术服务能力的提高,服务态度的改进,对顺产及剖宫产实施价格优惠等因素,选择辖区乡镇卫生院住院分娩的孕产妇呈上升趋势。另外,从月日起,我们调整了年接生数量在名以下的几家卫生院的产科设置,其产科业务由附近中心卫生院以上单位承接,被取消产科专业的医疗机构,重点做好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同时确保具备孕产妇难产应急处理、高危筛查和及时转诊能力。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产科技术和服务能力。从年开始,按照规划对乡镇(街道、中心)卫生院妇产科人员在市级医院进行三个月短期轮训,学习产科新知识、新技术,特别是对产科技术人员、妇幼人员进行孕产期并发症、合并症的防治与急救技术的强化培训,通过例会、月会,以会代训,教育产科医护人员认真钻研业务技术,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程,要求医护人员把孕产期危象识别和处置原则、正常分娩处置规范、新生儿窒息的预防和复苏作为基本功熟练掌握,提高抢救能力。版权所有
(三)建立产科质控中心,健全产科抢救小组(即围产协作组),提高全市产科质量和抢救能力。充分发挥产科质控中心和产科抢救小组的作用,组织专家讨论分析重危孕产妇抢救病例及死亡原因,并进行有效干预,及时组织抢救工作,质控中心还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对基层产科质量进行重点监督和检查,既指导基层工作,指导各单位健全围产质控制度,建立产科质量管理组织,加强对产科质量的日常监督与管理,加强临床与保健的结合,又保障产科急救绿色通道畅通,提高急救能力,真正把母婴安全落到实处。
(四)规范管理制度。严格按照产科建设标准要求建立完善并认真执行产科各项规章制度、诊疗常规和重危病人抢救常规,认真履行产科各级各类人员职责。进一步规范了产科管理各类制度,如严格控制计划分娩及人为干预产程现象;严格控制米索使用;注意催产素的合理应用,减少产科出血的发生率等等。严格转诊制度,要求各基层单位发现高危妊娠应按《××市高危等级管理办法》及时处置或转诊,中心(乡镇、街道)卫生院一律不准截留高危孕产妇分娩。除不可避免死亡外,因管理和服务能力造成可避免和创造条件可避免死亡的医疗保健单位和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
三、以人为本,广泛深入地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提高群众自我保健意识。
(一)加大宣教力度。全市各医疗保健单位加大了对孕前保健知识的宣传,将国家有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方针政策、出生缺陷的严重危害和预防措施,以及安全分娩的知识,作为宣传和健康教育的重点。积极在流动人口集聚场所开展相关保健知识宣传,通过媒体、发放《告外来务工妇女的一封信》、张贴宣传图片、公布联系电话、咨询服务热线等方式,想方设法为外来流动人口孕产妇提供保健服务,提高住院分娩率。通过广泛深入开展健康教育,使广大群众逐步实现“要我保健”和“我要保健”的观念转变。主动参与和支持妇幼保健工作。
(二)建立健康教育培训基地。月份市卫生局成立了健康教育学校,确定卫校作为全市妇女健康教育培训基地,并增挂“余姚市妇女健康培训中心”牌子,由市卫校具体负责全市妇女的健康教育培训工作,市妇保所制定开展各类妇女健康教育的菜单,并落实好相关授课老师,由各社区、行政村根据参加对象实际情况选择确定,再安排授课时间,实际上这一形式也把人口学校和孕妇学校整合在一起了。据统计,教育受益数已达多人次。
论文关键词: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免费开放服务
公共图书馆是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是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2011年1月,文化部、财政部出台的《文化部、财政部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则进一步明确指出公共图书馆应免费服务,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图书馆法》征求意见稿提出了“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与服务应当充分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原则”。[1]免费使社会上所有人员都公平公正地享受到图书馆的服务,使每一位公民都有机会获得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的机会,使更多的读者无障碍地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通过利用图书馆的环境和各种资源积累知识,提高个人的思想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
在此之前,陕西省图书馆已于2009年8月16日对外试开放,即试行免费办证、免费阅览、免费参观的“三免”制度。在2009年9月16日陕西省图书馆百年馆庆之际正式实现了免费开放,向社会做出了免费办证,中外文普通书报刊免费阅览,中文普通书和青少年读物免费外借,免费听讲座、看展览,免费上网,免费获取服务信息,免费参观,免费到馆学习等基本服务免费的承诺。至此,陕西省图书馆作为陕西人民的精神家园和西北地区的文化中心,从公共空间设施场地的免费开放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免费开放,本着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服务原则为打造书香陕西、创造阅读型社会充分发挥了其职能作用,尤其是电子阅览室的免费开放,对吸引广大读者合理利用网络,弘扬先进文化,净化网络环境,建设免费、“绿色”、安全的公益性上网场所,满足广大读者的网络文化需求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拟在陕西省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免费服务四年来的实践和经验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免费服务面临的现实问题,并为其良性发展提出应对之策。
1、电子阅览室免费开放存在的问题
电子阅览室公益,给人们提供了自由平等获取数字信息的机会,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公众效益,但在实际工作中也为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运行带来新的问题与挑战。正确认识并分析这些问题,是新时期电子阅览室创新服务的基础。
1.1 读者量急剧增加,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两部委《意见》实施后,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面临着读者人数、读者结构、读者群体以及读者需求的巨大变化。各地公共图书馆读者人数骤增,尤其是电子阅览室,连续创造史上日接待读者量最高纪录。以我馆2012年电子阅览室免费后日均接待读者人数是免费前的3倍之多,日均接待读者数量达到二百多人,全年读者数量同比增长72.8 %。
公共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由以前的按上机时间收费,到目前的零收费,读者得到的实惠是十分明显的,加之获取信息的便捷性,更是吸引了许多读者。我馆从2009年9月开始推行免费开放,电子阅览室的读者量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截至2012年12月,电子阅览室平均月接待读者量为7000多次,同比上升了14.8%以上。读者量的激增,势必造成公共图书馆资源的有限性与读者需求突然增大之间的矛盾。节假日高峰期,计算机数量无法满足读者需求的现象更为严重。
虽然电子阅览室有着诸多功能和用途,但其中最受读者欢迎的不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习资料,而是影视资料、qq聊天和各种网络游戏等。陕西省图书馆电子阅览室2012年所做的“读者上网情况调查”显示(见表1),到电子阅览室的读者中30%是玩游戏的(以大学生、无业人员为主),看视频、听音乐的近45%,20%左右是上网聊天和炒股的,查阅数据库及其他学习资料的不足5%。虽然一直以来各级公共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都致力于数字资源建设,但由于电子阅览室消遣娱乐的读者居多,致使大量的数字资源闲置,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免费开放并没有改善这种情况,反而使原本受经济能力所限的大学生和无业人员乘着免费开放的“东风”大量涌入电子阅览室,沉溺于网络游戏、QQ聊天之中,严重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电子阅览室这种“网吧化”现象有悖于电子阅览室建立的初衷,与真正意思上的电子阅览室相去甚远,是当前困扰公共图书馆的又一严重问题。【2】
表1.陕西省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免费前后读者到室目的统计表
到室目的
2008年3月
2012年3月
玩游戏
21.5
30
看视频、听音乐
32.6
45
上网聊天、炒股
14.4
20
查阅数据库及其它学习资料
关键词:社区慢性病 高血压 家庭医生工作室 药学服务管理
当前慢性病在社区中备受重视,家庭医生具有重要服务价值。社区中慢性疾病患者较多,其社区家庭医生工作室服务仍不能全面满足社区人群的需求。慢性病属于非传染性疾病,主要是指病程长、发病因素较多、病情隐匿、长时间治疗未明显好转、无相关传染性证据的疾病称为慢性病[1]。临床上主要包含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以往社区用药指导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因社区人群对疾病知识和用药知识的认知度较低,现在社区实施家庭医生工作室方式进行药学服务管理,使社区人群合理用药,将病情控制在正常范围内[2]。
资料与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20年8月社区慢性病高血压患者13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65例。对照组男30例,女35例;年龄50~74岁,平均(67.21±2.08)岁;病程1~10年,平均(5.66±1.36)年。干预组男32例,女33例;年龄51~75岁,平均(67.13±2.11)岁;病程1~11年,平均(5.67±1.33)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⑴对照组以家庭医生为主,实施高血压防治工作,主要将家庭医生作为主导,实施高血压防治工作,对社区慢性病高血压患者实施相关疾病知识、治疗方法、药物服用方式和剂量等宣教[3]。⑵干预组实施家庭医生工作室和药学服务管理措施。(1)从治疗角度出发,将发病原理、预防工作告知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对患者实施健康宣教,将健康知识向患者和家属进行普及。(2)依照患者实际情况,由专职药师进行管理,制定相关健康方案,对患者的合理用药情况予以记录。(3)将药物的种类、使用方法、剂量、时间等予以讲述,进而充分掌握用药情况,防止发生用药不合理情况,审查治疗方案,如发生不合理用药情况应及时调整。以社区家庭医生和护理人员为工作中心,实施高血压防治工作。在社区全部人群中实施慢性病知识宣教,帮助社区人群建立正确、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而从根本上预防慢性病发生。针对社区高血压患者实施定期随访干预,对患者和家属进行疾病知识宣教和用药指导,重视运动训练,如跑步、散步、打太极、健身操等运动方式,帮助患者减重,为疾病恢复鉴定基础[4]。主要依据不同高血压患者的实际病情,制定相应的合理、科学饮食干预,将食物的主要成分和作用详细告知患者,将不可摄入的食物予以告知,且将相关食物对应的不良反应进行讲述。尽最大能力获得患者和家属的支持与理解,针对使用降血压、降血糖药物治疗的患者,由家庭医生和护理人员将药物的基础知识告知患者,并告知正确用药方法,对其用药剂量进行严格控制,针对多种不良反应予以重视,做到第一时间发现并实施治疗[5]。定期举办慢性病用药知识讲座,将慢性病相关发生因素和用药方法予以讲解,重点讲述用药注意事项。讲座结束后,可让患者之间进行交流,分享治疗方法和经验,由家庭医生对其进行指导,将用药错误情况予以纠正,保证社区慢性病患者用药安全性,进而提高预后效果。明确全科医护分工情况,根据医生排班,有计划地对患者进行预约,保证接受随访工作,主动指导患者在空闲时间进行就诊,将就诊的随机性和盲目性减少,将主动预约工作予以完善。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对高血压疾病的认知度、高血压复况、满意度以及生活质量评分。使用我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量表对患者满意度情况进行评估,总分为100分,90分以上为非常满意,70~89分为满意,69分以下为不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例数/总例数×100%。使用SF-36量表对生活质量进行评估。
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两组患者高血压疾病认知度、高血压复况比较:干预组高血压疾病认知度高于对照组,高血压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高血压疾病认知度、高血压复况比较[n(%)]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干预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80 8,P=0.002 4,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n(%)]
两组患者管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两组管理前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管理后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管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讨论在社区中实施家庭医生服务属于政府给予社区居民温暖关怀的方式,现今此项工作逐渐开展,多种家庭医生服务团队逐渐进入社区,充分使用黑板报、宣传栏、公开信等方式进行健康知识宣教。在社区外设置便民点,为社区居民免费测量血糖、血压、体检等,帮助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对居民的健康情况和需求予以信息记录,为社区居民提供零距离服务。
家庭医生为社区人员提供健康管理服务,针对公众而言具有较高价值,维持稳定关系。社区首诊可将防治效果强化,使家庭医生对社区人员的健康管理水平提升。家庭医生工作室主要以家庭医生作为载体实施相关管理。据相关研究显示,社区人群对家庭医生缺少信任和了解,而当前社区人群对家庭医师的依从性逐渐提升,使高血压健康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以往主要以医生为中心,对社区居民实施相关健康管理和相应服务,方便居民,具有较高的积极性。但仅以医生为主导实施服务,具有相关局限性。而实施家庭医生工作室方式药学服务管理后不仅让患者充分认知自身疾病和相关治疗方法,并重视患者的用药情况,帮助患者认知药物种类,将药物使用方式和相应剂量告知患者,同时将按时按量服药的重要性告知患者,使其病情得到有效控制。进而使药学服务管理水平提升。
综上所述,对社区慢性病高血压患者实施常规管理措施较为单一,且存在局限性,实施家庭医生工作室方式药学服务管理后可使患者用药情况得到改善,使社区慢性病的控制率提升,进而保证了社区居民的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陆萍,朱杰,金敏洁,等.以家庭医生为核心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的构建与成效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8,21(28):3430-3435.
[2]张玲.社区慢性病患者用药常识与依从性现况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20,36(17):9.
[3]万晓峰.全程化药学服务对社区慢性病患者用药的影响作用分析[J].海峡药学,2020,32(2):169-170.
【关键词】社区公共卫生,意义与现状,问题,建议
我们应当清醒的认识到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重要性,而目前很多社区的公共卫生工作都存在着很多问题,归根到底是由于财政投入不足和社区公共卫生管理的薄弱,阻碍了社区卫生工作的发展。只有通过各种方法不断增强社区的公共卫生的投入和管理,才能够真正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才能够真正把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落到实处,从而推动社区卫生服务的和谐、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社区公共卫生管理的意义
社区公共卫生工作是经济发展和时代进步的必然结果,更是我国文明程度的体现。做好社区公共卫生管理工作,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策,更是为人民服务的直观体现。它不仅能使社区居民的健康得到更加有力的保障,还能够让基层医院走出困境,把基层卫生服务工作落到实处,促进和谐社区的建设。
二、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现状
最近几年来,我国社区公共卫生事业呈现稳步发展趋势,人们也渐渐接受了社区卫生服务这一理念,不仅是城市,一些农村地区也积极借鉴城市社区卫生工作的先进做法和理念。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从事社区卫生工作的医务人员有将近25万人,而且近年来还有递增的趋势。城市中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日趋成熟,服务框架和工作管理制度也日益完善,逐渐形成了一套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体系,而农村社区卫生服务虽然刚刚起步,但发展势头依然十分强劲,相信在未来几年内应该能够基本实现卫生服务全面覆盖。虽然发展劲头良好,但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管理工作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公共卫生网格覆盖率还不够高,“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均等化”、专业管理人才不足等方面的工作还难以落到实处等,笔者认为,只有逐步解决完善这些问题,才能让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得到长足发展[1]。
三、社区公共卫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观念认识不足
一是部分地方政府对社区卫生工作不够重视,没有认识到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性,相关扶持力度还不够,从而导致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难以持续稳定开展。二是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站的医务人员对工作缺乏热情,由于社区卫生服务待遇不高,加之一些医务人员认为这份工作地位低,观念陈旧,从而造成社区公共卫生医务人员工作懒散,服务意识薄弱,被动式的上班。三是很多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了解不足,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参与性也不高,部分居民甚至还抱有怀疑的态度,宁肯选择较远的大医院也不愿意就近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看病。
(二)政府支持不够
一是相关政策法规不足,很多地区都没有制定严格的具有针对性的政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缺乏与之相应的管理制度,没有科学规范的政策来监督和约束,导致一些地区的社区卫生机构管理处于混乱状态。二是相关机制不完善。很多地方对社区卫生的投入不足,没有对其设立专项基金。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只有通过医疗服务项目来获取经济收益,其他的无偿服务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财力,这样就让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难以持续开展[2]。
(三)队伍建设不够
一是社区服务工作缺乏医学专业人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如今的社区医疗队伍都无法满足需要,而且很多地方的社区医务人员专业水平不高,缺乏全面的医学知识。二是社区医疗队伍的稳定性不高,社区卫生医务工作者和医院医生相比受尊重程度低,工作更幸苦,加之待遇不高,相关激励机制不完善,因此社区医疗队伍的变动很大,不利于管理工作的开展。
四、有效提升社区卫生工作的建议
(一)积极转变观念
要加强对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的认识,充分理解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意义和性质,要求社区医务人员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努力提升社区医务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意识,为做好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同时,要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利用报纸电视或版报的形式对社区卫生工作的重要性进行宣传,让社区居民真正了解社区卫生服务,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
(二)突出政府行为
政府相关部门应该积极的进行宣传,要充分认识到社区卫生工作在建立和谐社区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把社区卫生工作当成医疗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为解决社区居民看病问题而努力。此外,政府还应该建立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制定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约束和监督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促进社区卫生工作向规范化和科学化发展[3]。
(三)加强队伍建设
当前社区医务工作者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具备专业知识的公共卫生医务人员更是少之又少,人才的缺乏逐渐成为制约社区卫生工作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医疗机构,都应该积极进行人才的培养和建设,不断提高社区医务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梁万年.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中国全科医学.2011(01):P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