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电商概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bl2000sun”为你整理了这篇商务局五年电商扶贫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2016年以来,市商务局紧紧围绕推动农村电商发展,充分发挥电商扶贫作用,着力帮助贫困地区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不断提升农村电商扶贫成效,取得了积极成果。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工作举措
(一)“高位推动”营造浓厚氛围。六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电商发展,将电商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一项重要抓手,全力推进。市政府成立全市电商工作领导小组,把农村电商工作列入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清单。从2015年开始,连续4年召开全市农村电商工作现场推进会。各级各部门全力推动、积极参与、主动作为,市县(区)政府均结合实际出台了农村电商促进政策。金寨、霍山等地对收购贫困户产品进行奖补的政策被全省推广。强大的发展合力有力促进了农村电商的发展,霍山、金寨、舒城、霍邱、裕安先后入选“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全市累计创建国家级电商示范企业1家,省级电商示范企业6家、示范园区4家、农村电商示范镇14个、示范村52个。2019年我市农村产品网销额97.83亿元,同比增长31.2%。今年1-10月,我市农村产品网销额95.08亿元,同比增长19%。
(二)“服务支撑”织密网络体系。我们在推进电商扶贫的工作中,始终将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网络作为重要着力点。全市共建成7个县区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和8个电商物流配送中心。全市贫困村建成综合服务点70个,便民网点345个。各县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提升公共服务中心运营水平,拓展和完善政策宣传、电商培训、就业创业促进、农产品上行等服务功能。金寨、霍邱依托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增设电商直播间,引进电商直播、品牌包装设计、企业周边服务等功能,进一步提升了中心服务水平。金寨对191个村电商服务网点开展农产品上行服务培训,近30家电商服务网点具备上行功能,有效促进“便民网点”向“综合服务点”的转化,巩固提升了村级电商站点功能。全市各县区还以城乡公交一体化为抓手,加强农村物流分拨中心、配送中心和末端网点建设,建成了一批集电商、客运、物流、快递等功能为一体的农村综合运输服务站点,进一步优化农村电商发展环境。
(三)“良性发展”激发电商活力。为了在电商扶贫中进一步调动参与各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各地及时足额兑现各项电商奖补政策,构建了企业得利益、农户得实惠的电商扶贫良性发展模式。全市共巩固并创建“电商企业+基地+合作社+贫困户”、“你种我销、你养我卖”等农村电商利益联结机制项目141个,带动3463名贫困户平均增收1700多元。霍邱县组织引导县内大型超市深入贫困镇村种植户开展产销对接,与种植户签订购销协议,量身定制“一对一”精准帮扶计划,通过产前订单认购、产中技术指导、产后打包销售等措施,解决了种植贫困户“买难卖难”问题,实现企业和贫困户的“双赢”。舒城县积极推动电商与农业产业化融合发展,加强农村电商企业产销对接。百神庙镇郑圩村电商网点带动农户、贫困户养猪,通过网络销售猪肉,年网销额近千万元。金寨、霍山创新发展收购贫困户产品三联单模式,对企业收购贫困户产品给予一定比例的奖补。过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依托土地流转,发展订单农业,“以需定单、以单定产”,实现了土地、农户与市场对接与消费者联网。金寨县汤家汇镇打造电商小镇,将红色文化旅游与电商扶贫融合发展,引导电商企业与贫困户签订认领结对帮扶协议,帮助贫困户销售农产品。贫困户张传锋通过电商脱贫后,还积极参与组建了汤家汇电商协会,发挥团队力量,走出了一条“企帮贫”“贫带贫”的电商扶贫新路。
(四)“市场导向”催生网红商品。农产品的“商品化”是农村电商上行的关键。近年来六安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地方特色优势产品,积极培育网销产品和电商主体。通过产品筛选、生产指导、质量把关、营销整合等方式达到打开销路,盘活资源的效果。催生了徽六瓜片、过湾农业等年网销过亿元的农产品电商企业,打造了裕安丁集婚纱、舒城童车童床、金安秀禾等的网销产业集群。培育了华银茶油、六安瓜片、俏俏果薯干、霍山石斛等一批网红商品,全市累计共有35种产品入选全省百佳好网货,徽六瓜片、俏俏果山核桃进入全省2020年度十佳好网货行列。
(五)“终端促销”打通产销通道。为了扩大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电商销售量,六安积极组织开展了多层、多类型的电商促销活动。一是借助网红直播。金寨争取薇娅、李佳琦、林依轮等网红、明星为金寨俏俏果、先徽挂面等企业开展线上直播活动,网销大别山扶贫山核桃、扶贫香薯干超2000万元。二是发动领导代言。为提高电商提高电商产品的可信度,金寨、舒城等地组织县区长代言本地优秀农特产品,为网销产品提供背书。如,舒城、金寨参加字节跳动“战疫助农”直播活动,邀请县长直播带货,积极解决山核桃、香菇、茶油等大宗单品滞销问题,累计销售1100多万元。霍山县举办“2020年霍山扶贫助农网络开茶节”,销售霍山黄茶153万元。截止2020年10月底,推动各类直播促销活动销售7209万元,带动销售贫困户产品约2424万元,受益贫困户约3514人。三是注重借台唱戏,如与阿里巴巴集团对接,举办安徽春茶季·阿里巴巴电商脱贫(六安)启动仪式,打造“六安瓜片”官方旗舰店;又推荐10家农特产品企业参加2019年商务部电商扶贫联盟举办的贫困地区农特产品品牌推介活动,金寨县俏俏果借此成功开设天猫店,并入驻淘乡甜。借助阿里,在金寨县设立阿里“村播学院”,推动电商直播人才的培育。四是组织季节推广。各地还配合开茶节、年货节、龙虾节、水果采摘日等组织促销活动,在2019年的第五届六安茶谷开茶节“4.26六安茶消费日”酬宾惠民活动中,电商企业累计实现销售额近2亿元。今年4月26日六安茶谷开茶节期间,孙学龙副市长和裕安、霍山县区领导走进直播间,推动茶叶销售约700万元,带动贫困户茶农增收。
(六)“积极应对”狠抓疫情抗击。面对疫情对脱贫攻坚的影响和冲击,商务部门充分利用电商优势,统筹协调多方力量,密集对接促销,全力借助电商渠道帮扶滞销农产品销售,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加强宣传推动。市商务局与农业农村局、扶贫开发局等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贫困户待销农产品销售工作的通知》,梳理全市滞销农产品信息,通过市广播电视台、六安新周报和市融媒体中心等媒体的大力宣传,组织100多家重点电商企业全面展开电商助农。二是推动产销对接。启动滞销农产品摸底工作,据不完全统计,累计收集约507吨生鲜蔬菜、142吨肉蛋奶、942吨畜禽等滞销农产品信息。联合六安新周报发起“暖农行动”、开展滞销农产品推广销售。引导支持金寨、叶集等县区设立扶贫专柜、上线“电商扶贫超市”、“集合采”等网销平台和社交小程序,助力扶贫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三是畅通供应渠道。支持各地引导重点商贸企业通过对接第三方平台、自建线上平台、链接其他端口等方式建立生鲜蔬菜等生活必需品线上销售渠道,参与地方农产品就近销售。绿篮子超市41家门店实现线上线下同步销售,线上累计销售600多万,本地产品占比约30%。叶集鼎傲农业2月以来为当地提供无接触配送服务1.8万人次,累计本地蔬果家禽约超百万元。
(七)狠抓消费促进,带动农户增收。根据省、市?“消费扶贫月”活动安排,制定工作方案,强化推动服务,积极开展消费扶贫工作。一是推进消费扶贫企业馆建设,联系市邮政公司建设的市本级消费扶贫企业馆已于9月份开馆运营,目前已有30家扶贫产品企业72种扶贫产品入驻,9月以来销售额254.3万元。全市各县区共设立32家消费扶贫企业馆,并继续开展对接活动,扩大扶贫产品入驻规模。二是支持设立消费扶贫专区,引导绿篮子超市设立2个市级消费扶贫专区,截止目前,线上线下扶贫产品销售总额116万元。全市各县区共设立了消费扶贫专区67个,扶贫产品入驻规模不断扩大。三是积极组织消费扶贫对接活动,9月以来,全市共发动75家超市、电商企业参与消费扶贫对接活动,相关企业积极采购扶贫产品,目前共达成采购合同金额3507.03万元。
二、存在问题
(一)基础设施有待完善。六安山区、库区面积大,一些边远地区的物流、网络等基础依然薄弱。特别是物流中转时间长、费用相对较高,部分县区快递物流企业布局分散,未形成规模效应。农产品冷链物流运输体系尚不健全,生鲜农产品上行难等问题突出。
(二)电商产品有待升级。当前六安在农产品精深加工、品牌化建设、农产品附加值提升等方面还存在着短板。我市优质特色农产品众多,但参与电商比例低,能叫得响的电商品牌就更少。标准化率低、产量规模小、产品附加值低、品牌不强等是我市农产品难以转变为优质网货的痛点。
(三)电商人才有待充实。电子商务进农村的快速推进,带来农村电商专业人才和实用人才的严重缺乏。六安属于欠发达地区,且山区、库区面积广大,引进难、留住难等问题造成农村电商管理和实操人才紧缺。
三、下步工作
(一)推进示范创建。进一步加强完善省市级示范镇村创建支持引领措施,力争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示范带动作用的电商示范镇和示范村。
(二)推进主体培育。继续加强对返乡创业企业的引导支持,积极开展千万企业、百万品牌的创建活动。加大宣传推动力度,大力营造电商创业氛围,鼓励和引导更多的人电商创业、就业。
(三)推进电商营销。组织电商企业积极参加西安、杭州等国内专业电商展会和合肥农交会、上海农交会等系列产销对接活动。举办第三届市级好网货大赛,参加省级好网货大赛,引导“三品一标”等农产品在线销售,开展电商展示展销和线上线下融合促销活动。鼓励传统商贸企业和电商企业创新发展,发展生鲜电商和直播营销。
(四)推进人才培育。加强扶贫驻村工作队、村“两委”、扶贫专干和愿参与、能参与的贫困群众等电商培训,2020年培训不低于1万人次,其中贫困户不低于2000人次。
剑河县地处黔东南州正中部,雷公山的东北麓,县境平面呈菱形状,东西长约79km,南北宽约62km,总土地面积2176km2,地势自西向东倾斜,清水江从西北向东南曲折穿行全境。县境内有清水江,南哨河、六洞河三条大河,有支流朗洞河、巫密河、两汪河等27条,小溪222条,全县共有大小河溪252条纵横全境。全县平均径流深650~800mm,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14.40亿m3,据对流域面积在20km2以上或河长在10km以上可流的统计,全县水能理论蕴藏量为122000kw,技术可开发量为91000kw,占理论蕴藏量的75%。
2剑河县农村小水电建设现状
由于受国家重点项目三板溪水电站规划开发的限制等原因,截止2005年底,全县仅存在7座小水电站,累计装机2775kw。到2006年底,全县已公开招标出让开发权的水电站项目有15处,拟定装机容量35100kw。如近年来新建的溪乡娃娃洞一、二级电站(装机8000kw);太拥乡马颈坳电站(装机1500kw);太拥乡南东电站(装机12000kw);南哨乡朗晃电站(装机2500kw)等10座水电站将在最近一至二年建成投产。这些水电站的建设对开发利用剑河丰富的水力资源,改善供电质量,促进县城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作用。
3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小水电在快速发展和体制转轨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无序开发和影响公共安全及社会稳定的问题。
3.1在小水电开发建设中,水资源利用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梯级开发混乱,电站布局、选址、建设规模不合理,造成水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
3.2不按基本建设程序建设;主要表现在不按审定的规模、方案进行实施,随意更改规模、调整方案的现象突出。
3.3工程质量没有保证,质量管理工作滞后,工程质量令人担忧。质量工作是政府的强制,没有办理质监手续的工程比较突出,在一些水电工程中,有的已完成大坝基础施工,有的完成引水或厂房工程施工,有的已建成投产,而没有任何相关资料,给工程留下极不安全隐患。而且,这些工程今后能否验收,怎样验收,能否安全运行都是问题。
3.4资质管理不到位,在资质管理方面,有设计资料的工程,设计单位、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和水资源论证报告的编制单位的资质情况是良好的,基本符合要求,但在施工单位的资质上问题较多,一是一些项目的单位没有相应的水利工程专业施工资质,而是工民建或其它资质;二是有的工程其施工单位什么资质都没有,有的工程还出现当地农民工借挂资质,强行承包工程,造成施工质量差,业主损失大的情况。
3.5工程水土保持不能实施,一是在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施工中,工程不按照设计方案组织实施,使方案成为一张废纸;二是水土保持的“三同时”制度执行差,电站施工中弃碴场非法占用河道、雍高河床,影响行洪。三是工程建设开挖痕迹与绿色植被形成强烈反差。四是监督执法力度不够,监管不到位,水土保持补偿费执行不够,不交、少交水土保持费现象突出。
3.6安全生产不落实,一些电站工地未建立安全体系,规章制度不健全,人员不落实,防范意识不强,措施不力。
4对策
面对农村小水电事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建设如下:
4.1为了切实抓好小水电开发项目的可行性论证和项目建议书的编制工作,应建立农村小水电前期经费滚动使用制度,或鼓励开发商直接投入电站前期工作经费,组织技术力量加强对流域水能资源在规划的基础上开展可行性研究,确定投资业主后,再转让其技术成果,为当地政府及投资商做好决策咨询服务。
4.2在农村水电开发建设中,坚持维护规划的严肃性,树立规划的权威性,凡不符合规划的项目一律不予审批,从源头上把关,使农村水电有序开发,合理利用。避免水事纠纷发生,保证工程质量,杜绝豆腐渣工程发生。
4.3抓好农村水电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及项目归档工作。竣工验收的职责主要是检查工程是否按照批准的设计进行建设,检查已完工程在设计、施工、设备制造安全等方面的质量,是否具备运行或进行下一阶段建设的条件,以总结工程建设中的经验教训,对工程质量作出合适的评价。
4.4加强农村水电项目档案管理,要求项目法人健全项目档案,从项目筹划到工程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的文件资料、技术图纸,都要严格按规定收集、整理归档,保证工程资料的完整和可靠。
【关键词】统筹城乡发展;“高陵样本”;思考与建议
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及发展失衡是困扰我国农村及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通过统筹城乡发展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并以此解决“三农”难题的思路。之后,全国各地积极调整发展战略,转变发展方式,探索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之路。2008年,陕西省西安市确定高陵县为城乡统筹发展的试点县,迄今为止,城乡统筹的高陵样本已彰显成效。
一、基于西安市高陵县统筹城乡发展的阶段性事实描述
2008年8月,西安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在高陵县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意见》,标志着西安市酝酿已久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启动。
1、高陵县成为城乡统筹试点县的背景
事实上,在启动城乡统筹试点前,作为关中“白菜心”的高陵县曾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而且是西北唯一的吨粮县、全国笼养鸡示范县。但是,曾经的优势在市场经济发展面前成了劣势。高陵县传统农业多而工业少,种植业多而畜牧渔林少,种粮食多而经济作物少。在农业产值中种植业占90.161%,在种植业产值中粮食占66.125%。在供给方面,体现为卖原粮为主,农业产业链条短,造成农产品开发层次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从而导致增产不增收的低效益。也就是说,在成为城乡统筹试点县前,高陵县和其他任何一个农业县别无二致。
然而,高陵县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为其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高陵县位于西安市辖境北部,东靠西安市临潼区,南接西安经济开发区、灞桥区、国际港务区,西连泾渭新区,北临阎良区。2011年西安市委、市政府机关北迁后,高陵县成为西安现有四个郊县中距新行政中心最近的县,距离仅为7公里。同时,高陵县交通也十分便利。截止2010年,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已经达702公里,西禹高速、包茂高速、210国道纵贯南北;西高路、高三路、高永路贯穿东西;咸铜铁路连接陇海铁路;渭河特大桥由县境直通国际港务区,密切了高陵县与西安主城区的联系,使高陵完全融入西安半小时经济圈。
2、高陵县统筹城乡发展的路径探索
按照“规划一体、产业协同、资源共享、服务均等”的思路,高陵县坚持“六化”联动(城乡发展协同化、农村资源资本化、农民就地城市化、“三农”融资多元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服务高效化),全域推进,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在城乡统筹发展上实现了突破性进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1)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推进农村资源资本化。产权制度改革是农村改革的重中之重。高陵县针对农村有资源无资本、想发展无能力的实际,率先启动了旨在“还权赋能”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促进了农村资源资本化,激活了农村自身的造血功能,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高陵县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明确由县土地流转中心、住建局、国土局分口负责,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房屋所有权进行调查公证,确权登记,颁证建档,逐步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农村资产管理体系。针对农村量大点多、权属复杂的实际,高陵县依据实测坐标,将每户承包地、房屋和集体建设用地绘制成图,在图中标明每项产权的权利人和属性,并由每户按手印确认,形成西北第一张“鱼鳞图”,使农村产权清晰明了、直观易查。同时,高陵县专门开发了农村资产管理软件,将“鱼鳞图”标记的产权信息输入计算机,形成每户每村的产权电子档案,为农村产权信息的数字化动态化管理创造了条件。在此基础上,高陵县成立了集信息、农村资产管理、交易评估及抵押贷款于一体的农村产权交易大厅,为农村产权交易提供高效便捷的“一站式”服务,畅通了农村资源与市场对接的渠道。截止2011年6月底,全县已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5500万元,集体资产抵押贷款100万元。群众用“手中有了自、心中吃了定心丸、兜里有了投资钱”的朴实语言,对这项改革给予了高度评价。
(2)建设农村新型社区,推进农民就地城市化。城镇化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高陵县按照“分类推进、示范带动”的思路,用经营城市的理念建设农村新社区,选点启动了城中村、城边村、普通农村的分类改造,探索出了“村企合作的城中村融合、政企合作的城边村并入、政府运作的小村并大村”三种农村新社区建设模式,着力破解农村城市化进程中“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业在哪里创”的难题。
关键词: GU间干扰;GSM内部干扰;分场景;优化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2)1210099-02
1 概述
GU900网络部署后,频谱效率增加,但是也带来了两个问题,就是GSM和UMTS的相互干扰以及10频点GSM网络内部干扰问题。这是建设GU900网络后优化的两个重点,同时也是GU900网络能否发挥最大效益的关键。如果这两个问题不能有效解决,就会给900MHz Refarming的网络带来问题。
2 GSM和UMTS 900MHz Refarming的干扰优化研究
2.1 同频保护带内的GU干扰优化研究
2.1.1 同频保护带的设置原因
U900 Refarming通常从农村开始,按照“农村郊区城区”的顺序布网。一般全网都有GSM900网络,对于只在农村/郊区进行Refarming的阶段,没有进行Refarming的区域(城区)的GSM900网络可能使用农村/郊区UMTS900系统频带内的频率。农村/郊区的UMTS900与城区的GSM900系统间的同频干扰。不能通过滤波器消除,只能在Refarming区域和没有Refarming
区域之间预留保护带,通过地理上的隔离来克服同频干扰。
2.1.2 同频保护带的实现方法
对于实际现网而言,我们更加关心具体的网络环境中如何确定同频保护带的大小。
基于覆盖预测的同频保护带解决方案主要应用于网络规划阶段,用于初步制定同频保护带区域,适用于各种U900 Refarming网络场景,同时在GSM与UMTS共站或不共站,GSM和UMTS同覆盖或不同覆盖情况下均适用。需要借助于仿真工具的覆盖预测功能完成。
对UMTS基站进行下行覆盖预测,该预测结果表示UMTS基站下行覆盖范围以及上行接收范围(这里认为上下行是平衡的);同时对GSM基站也进行下行覆盖预测,同样地结果也表示GSM基站下行覆盖范围以及上行覆盖范围。UMTS和GSM预测的覆盖区域存在重叠区域对应的GSM基站即为同频保护带区域。
从GSM基站干扰UMTS下行,UMTS基站干扰GSM下行,GSM终端干扰UMTS上行以及UMTS终端干扰GSM上行四个方向进行分析。系统间干扰将使得扰系统底噪抬升,即接收灵敏度恶化。根据允许的接收灵敏度恶化程度来确定允许接收到的干扰电平。(协议规定的灵敏度恶化程度分别为:允许GSM基站、GSM终端、UMTS终端灵敏度恶化3dB,允许UMTS基站灵敏度恶化0.8dB)。干扰系统和扰系统覆盖的交叠范围作为同频保护带区域。通过推导表明这四个方向干扰受限于GSM终端干扰UMTS上行,也就是说如果满足GSM终端干扰UMTS上行的损耗,其他方向就不会扰。
2.1.3 同频保护带的优化
同频保护带的规划是优化的前提,保证保护带范围。尽可能使规划范围趋于实际范围,开启U900小区后需要对同频保护带进行优化。
GU互相干扰方向使上行G900终端干扰U900基站,其次是G900基站干扰U900终端,所以只需要关注U900的受干扰情况。
经过现场测试发现:来自G900的同频干扰严重影响测试效果:小型EcIo差导致HSDPA吞吐率底、MOS分低、路测中频繁出现未接通和掉话问题;上行空载环境下RTWP抬升明显,影响HSUPA吞吐率。以下是由于保护带范围不够导致小区空载下RTWP图示,这样的3G网络质量示用户无法忍受的:
通过保护带范围的扩大来避免GU之间的干扰问题是保护带干扰问题处理的方法之一。
另外,基于MR的同频保护带解决方案主要应用于网络优化阶段,用于优化同频保护带区域,使得同频保护带的设置更加合理。该方法的适用场景有如下要求:
1)整网为同厂家规划站点(GSM和UMTS),对于与友商插花组网的场景,若能获得到友商的MR相关数据并能正确解析也可以使用;
2)UMTS需要与GSM共站;
3)共站的UMTS和GSM需要同覆盖。
由于测量报告MR中包含服务小区和6个邻区的下行接收电平,一般基站的发射功率、终端的最大发射功率已知,可以计算出基站到终端间的耦合损耗。如果用下行链路损耗等效上行链路损耗、用GSM基站接收到的功率等效共站的UMTS基站可以接收到的功率,将扰对象作为MR收集的服务小区,干扰对象作为其邻区信息收集,就可以得到四个方向上接收到的干扰。再结合各个方向允许的干扰电平,就可以对保护带范围进行的精确优化。
2.2 GU900覆盖区域内部的干扰优化研究
900M Refarming后,需要对GSM系统频率重新进行规划;并且由于通常使用小间隔特性来尽可能减小对GSM系统的影响,会带来对GU系统间干扰的影响,应该从网络规划优化角度采取一些必要的规避措施。
2.2.1 与UMTS邻频的GSM频点不配置为BCCH载频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weiyun”为你整理了这篇民生跟民心走 幸福更有“质感”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抓民生就是抓发展,“十三五”以来,六安市叶集区以增进民生福祉为发展方向,年均实施33项,累计投入资金35.12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6.5%,上级财政补助18.6亿元,区级财政配套资金7.07亿元,其他资金9.46亿元,紧紧扭住民生领域的重点问题,牢牢抓住与群众密切相关的教育、交通、养老、住房等关键点,用心用情用力,多办民生实事,多解民生难题,着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发展有温度,幸福更有“质感”。
共享发展 让获得感遍及城乡
初冬时节,寒意渐浓,但对于居住在南海嘉苑的叶乃成来说,家里却一片喜气洋洋,137平米的房子,刚刚装修好,三卧一书房两卫一厨房,宽敞明亮,客厅装着中央空调,65寸的电视看起来格外舒畅,“我原来住在史河街道茶棚村棚户区,今年4月下旬改造拆迁,选了房子,自己装修,9月份新房子装修好,住了20多年的老房子,终于住进小区,住上高层啦。”
笔者从叶集区民生办了解到,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棚户区改造累计新开工36158套,完成率100%,基本建成20192套,完成率100%。农村危房改造竣工1708户,竣工率100%。城市老旧小区整治完工4个小区,完工率100%。完成秸秆机械化还田示范片2处,完成秸秆发电项目1个,新增秸秆发电3万千瓦,建设秸秆固化成型燃料生产点1个,完成标准化秸秆收储点建设1个。农村环境“三大革命”中农村改厕6400户;乡镇政府驻地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建设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33个。
畅行在叶集宽阔平整的马路上,走进田间地头,只见一座座现代农业大棚拔地而起,一个个高效设施农业园区竞相绽放,基础设施在不断改善的同时,农民们的钱袋子也越来越鼓了。“十三五”期间,“四好农村路”建设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完工里程为720.499公里,完工率100%。县乡公路大中修完工里程为41.95公里,完工率为100%。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3.59万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受益人口完成率100%。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33座,完成投资4960万元,投资完成率100%。电商振兴乡村提升工程--完成1个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1个县级电商物流配送中心、76个乡村电商服务站点建设任务。推进农村电商示范建设,培育1个示范村、2个示范点、5个具有示范性的电商服务网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完成县级居家养老服务指导中心1个、乡镇街养老服务指导中心6个、社区养老服务站7个建设任务。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叶集区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让发展成果越来越多地惠及全区人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校舍维修改造完成4256平方米,完工率100%,完成投资2371万元。新建、改扩建幼儿园6所,完成投资2335万元,投资完成率100%。全区2个公共文化场馆、6个综合文化站全部免费开放,送戏下乡演出483场,开展体育活动467场,农村放映电影5424场,群众文化舞台周周演,文艺节目丰富多彩。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完成签约数13.8万人,完成率100%。政策性农业保险种植业投保完成32.55万亩,完成率100%,理赔兑现率100%。养殖业投保完成5952头,完成率100%,理赔兑现率100%。城乡困难群体法律援助办结案件976件,结案率100%。
实事惠民 让幸福感油然而生
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业有济……这是老百姓基本的民生愿景。叶集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更加重视改善和保障民生。
在史河街道卫生服务中心预防接种门诊,护士李其慧正在给孩子注射狂犬疫苗,大家有序排队,等候注射疫苗。墙上贴着各种预防接种和健康教育知识,卫生院院长武德东向笔者介绍,辖区管理范围内常住人口为57808人,其中儿童管理数4531 人,接种任务数13600剂次,完成14688剂次,目前已超额完成年度任务。
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惠及低保对象19.8万户次、42万人次,发放低保金12799.4万元,有效保障了贫困人口基本生活。2016年到2020年7月,特困分散累计人数9.6万人次,集中3.1万人次,发放资金累计7310万元;孤儿生活救助累计3299人次,发放资金286.32万元。残疾人生活和护理补贴项目向171930名困难残疾人发放生活补贴资金862.98万元,向 170604名重度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资金893.17万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24.64万人,统筹资金累计支付6.35亿元;健康脱贫“351”和“180”工程分别保障1.64万人次、6.13万人次;统筹基金累计支付6.35亿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累计发放养老金1.9亿元。党建引领保障经费2894万元,拨付率100%;资产收益扶贫保障经费3132.5万元。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保障学生数10.81万人次,累计补助资金1.4亿元。免费婚检累计完成17736例,儿童免疫规划累计完成236305剂次。计生特扶实际保障743人,发放补助420.24万元。
在叶集三元镇龙云村的娟发巾帼扶贫车间里,工人们正在热火朝天地忙碌着,“我们车间有70多名员工,全部为留守妇女,其中贫困户有11名,一年工资能拿到3万多元。”服装厂负责人郑远丽说道。
不止娟发扶贫车间 ,近年来,叶集区双创能力不断提高。技工大省技能培训工程中技能脱贫培训累计400人、企业新录用人员岗前技能培训累计3250人、新技工系统培养累计400人、退役士兵累计培训230人、新型职业农民累计培训1800人。就业扶持工程中公益性岗位开发岗位500个、就业见习开发岗位381个。医疗卫生人才能力提升工程全科医生转岗培训5人、县级医院骨干医师培训3人,职业病防治检测培训531人。
甩开膀子 办好民生实事
叶集区民生办主任刘为兵告诉笔者,今年以来,叶集区按照省、市民生工程工作的总体部署,精准调度,统筹推进,全区33项民生工程总体推进有序,截至目前,“四带一自”产业扶贫、党建引领扶贫、资产收益扶贫、“四好农村路”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就业创业促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职业病防治、智慧学校建设、学前教育促进改扩建工程、棚户区改造、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等项目已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或超额完成;其他项目均在积极推进中。
2020年,叶集区33项民生工程计划投入资金91020.20万元,比上年增长8.87%。区民生办投入资金16967元,采购削皮刀、购物袋等民生工程宣传品。各乡镇街、区直民生工程牵头单位通过印制公开信、明白纸、宣传品,录制政策音频,悬挂横幅标语等浅显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不断拓展民生工程宣传渠道,将民生工程政策、工作成效宣传到群众身边。
[关键词]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吉林省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0.108
[中图分类号]F323.7;F7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0-0-02
1 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的理论概述
1.1 电子商务概述
电子商务不仅在网络上购买和出售商品,还包括很多商业活动,如基于网络平台的企业之间的交易活动,以及企业用来支持销售、采购、图片、计划及其他业务流程。电子商务分为狭义和广义,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EB与EC。
1.2 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概述
农业电子商务平台是农产品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技术与传统农业的出产和交易,可提高效率,节约成本,扩大农产品市场范围,优化农业产业价值链,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在其商务活动中,主要利用完善的商务规则和企业内部网和外部网及专用网络等现代相关的信息技术应用方式,进而达到农产品商务活动。一般来说,农产品是交易客体,农产品和农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电子商务系统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有利于了解市场动态和发展趋势,指导生产过程。同时,农产品的交易双方不仅可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进行沟通商谈,还可利用平台进行支付结算等。
2 吉林省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发展现状及所存在问题
2.1 吉林省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吉林省积极扶持电子商务的发展,制定了很多电子商务成长规划,购买了加快发展的有关设施,同时,与我国电子商务中心建成了首个区域电子商务平台,即吉林国际电子商务平台。它是以农产品的出口为主要业务的公共信息平台,对吉林省农产品的发展起到了比较重要的作用。
截至2014年,该电子商务应用平台发展会员18 523家,覆盖了大部分外贸企业,同时加强了与黑龙江有关方面的合作,在交流中保持了较好的优势,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且随着吉林省农产品贸易数量的不断加大,吉林省将原来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造为两个省农产品交易和物流中心,以便于吉林的农产品被普通消费者所购买。随着其农产品交易市场的快速发展以及相关基础设施的完善,会为农产品其他地方的销售提供更好的通道。
2.2 吉林省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发展存在的问题
2.2.1 信息设施标准化建设存在缺陷
当前吉林省围绕着数字城市建设,在企业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及社会信息化等应用信息建设方面稳步推进,同时也取得了积极成效,为吉林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尽管其信息设施建设取得了发展,但涉及吉林省农产品贸易综合信息服务和商贸服务的较少,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吉林省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其在包装和品质及产品的编码方面由于区域的不同,农产品存在较大差异,这阻碍了吉林省农产品标准化建设。
2.2.2 农业信息分类标准体系不健全
目前,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的农业网站缺乏专业标准,更新周期长,从形式到内容都有很多共同点,如支付功能不完善,网站的部分设置功能。比如,以专业提供吉林省水果信息平台的服务机构的“水果农产品网”为例,其网站主要还是以供求信息为主,并不具备完整的商务操作功能。
2.2.3 农民信息获取能力弱
目前,农村上网的影响因素主要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网络使用率低,使用成本高。至2014年12月,吉林省乡下移动电话普及率达82.98%,经省市级国家机关批准设置的村落宽带普及率达93.4%。同时数据显示吉林省农村网民上网更依赖手机终端,农村新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75.2%。可以看出,虽然吉林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上述数据,与先进省市相比,还有一定距离,主要是农业部相关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程度不高。受经济和文化水平限制,农民没有条件及时、直接从网上获取消息,也缺少能力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剖析挑选。
3 吉林省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实施
3.1 政府应提高对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扶持
吉林省政府有关部门应传达关于农村,农业电子商务的实施工作计划,研究解决的问题,从政府到基层经营单位实施领导的各级领导,各级县、乡、村,建立领导责任制的重点村,农产品纳入领导考核内容电子商务。各级政府要把农村电子商务重点内容并制定行动计划,最大化地营造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良好生态环境,加快吉林省农产品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建设,进而提高农民的信息文化素质。
3.2 提升交易主体对电子商务的认知度
吉林省有关部门应该整合资源,建立与完善面向农村的信息资源数据库系统,包括农产品生产加工、产品质量、市场营销、价格信息、相关政策法规、标准规范等数据库,实现数字化存储和信息资源共享。同时,应根据乡镇实际情况,开展党员远程教育,结合相关协会或合作组织、农业经纪人,建立和完善农村信息服务站,雇用全职、兼职的服务员,为农民、农业企业提供信息服务。还可通过各种途径,如广播电视、网络、多媒体、报纸和其他手段,开展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知识的普及教育,加强技术培训,提升吉林省从事农业生产人民的信息意识文化水平。
3.3 服务农户与客户
农户和客户是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的应用主要人群,因此,吉林省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必须突出对农户和客户的服务。同时,与普通的电子商务平台不同,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需要针对农户特有的问题做技术支持,并针对不同农产品着重加强养殖或种植技术的推广,结合相关科学研究机构共同合作,为农户解决农产品养殖或种植中的疑难问题,做好客户的配套服务以及针对市场行情的信息提供。
3.4 平台运行科学稳定
对吉林省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首先要保证平台的稳定运行,为了满足这样的要求,平台必须富有系统性、前瞻性、适用性、安全性的特点。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涉及农户、合作社、平台管理方、物流、客户等各方用户,业务关系较为复杂,因此,吉林省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必须能兼顾各方需求,全面协同各方关系,使平台具有系统性。同时,平台需要面向未来,具备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要的前沿功能,从平台视觉设计、功能设计上推陈出新,紧随时代潮流。另外,面对新兴的移动客户端,应发展配套的移动客户端应用,方便用户使用,在平台设计的过程中必须重视用户的隐私保护、密码保密程度等,提供账号和邮箱或者手机的绑定服务,保证账号安全。
4 结 语
吉林省农产品种类多样、产量丰富,而其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和发展能为农产品交易提供更加便捷的途径,再加上吉林省高度重视农业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已经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政策的出台提供了极大方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但在其优越的市场环境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吉林省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本文也基于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能够改善过去农产品交易渠道少,运输成本高等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个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的规划,希望对吉林省的农产品的电子商务平台构建有一定帮助。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普,李昕桐.电子商务风险管理研究[J].商,2013(6).
[2]王艳.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对策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11).
[3]孙秀梅,罗娜,赵志恒.交易成本的特征和基本理论[J].中国商贸,2010(12).
[4]彭俊,黄晓英.消费者安全农产品认证及消费行为调查分析――基于杭州市县消费者调查[J].中国农业信息,2014(2).
关键词:电网改造;供电企业;经济效益
由调查分析可知,电网改造工程的贯彻落实在一定的程度上会对供电企业经济效益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在当今电力企业竞争日渐激烈,社会用电需求不断提升的环境下,明确认知电网改造对供电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电网改造相关概述
1.1电网改造背景
电网改造是基于我国电力需求不断提升,政府在进行市场经济调节,贯彻落实积极财政政策,促进电力市场供求平衡发展,实现电力企业生产经营稳定发展,提升国家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执行的重要举措。
1.2电网改造工程的发展
自1999年城乡电网建设改造工作实施以来,城乡电网改造工作得到了迅速发展,城乡电力系统、电网结构、供电能力以及供电企业各项技术指标都得到了相应的改善[1]。有关数据显示,从1999年至2001年,经历三年的城乡电网改造,我国有38个地区的居民年用电增加了10%以上,国电公司系统建立了近250个城网改造工程,累计投资近585亿元,贯彻落实了“一户一表”的改造目标。自城网改造过后,电网系统中电压合格率基本上达到了98%,相对于改造前提升了3~5个百分点,供电企业售电量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就天津、北京等十多个城市而言,2001年的供电企业售电量相对于改革前至少增强了27%[2]。相对于城网而言,电网改革后,农村电网结构得到了完善,农村电网运行的安全性、稳定性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经过三年的电网改造农村高低压线路就已经达到120万km,35kV以下的变电站达到二千余座,涉及范围超过1800个县级地区。其电价平均下降0.1元左右,线损率降低了8~10个百分点。例如,江苏的某家供电企业,在电网改造前售电量约为47亿kWh,电压合格率为98,线损率为7.53,改造后的第四年,其售电量超过109亿kWh,电压合格率为98.9,线损率下降了0.65个百分点。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在“十一五”期间,我国农村电网的改造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农村电气化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三新”农电发展战略得到贯彻落实[3]。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国家电网公司农村电网改造的升级发展,其总投资超过了1500亿元,110kV的变电站建设与改造超过390座,线路长度超过7000km。电网改造技术趋向现代化、智能化、能源节约化发展。
1.3电网改造的意义
由上述分析可知,电网改造的贯彻落实,有效拉动了我国用电内需,开拓了农村用电消费市场,促进了国民经济效益的增长。与此同时,农村电价得到了下降,减轻了农村用户用电负担,提升了用户经济效益;从电力企业的发展角度而言,电网改造的贯彻落实有效提升了我国电网的供电能力,改善了电网整体框架结构,使农村电网布设更为科学、合理,并在满足可农村用户的用电需求的基础上,保障了用户用电的安全性、稳定性与可靠性[4],使供电企业各项技术指标得到了大幅度提升。随着近年来,人们对电网改革工程认知的提升,电网改革工程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基于时代变化与社会发展需求,电网的建设与改革呈现出全新的发展趋势,其改革理论与实践体系逐渐完善,技术得到创新发展,建设与改革要求得到提升。实现电网改革的合理与优化发展已成为电力企业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的重点问题与关键内容,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电网改造对供电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
供电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对企业在经济市场环境下的可持续竞争发展具有直接影响作用。而综合分析显示,影响供电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在于“量”“价”“费”“损”四部分。
2.1电网改造对供电企业“量”的影响
“量”主要指的是供电企业的“售电量”。通常情况下,供电企业售电量的多少与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销售收入、差价收入呈正比例关系,当价差为定值时,售出的电量越多,销售收入也就越高,差价收入也就越多,反之亦然。因此,可以说售电量在一定程度上是衡量一个供电企业经济效益的核心标准。而由上述分析可知,电网改造后供电企业供电系统的结构得到了完善,供电能力获得提升,供电范围得到延伸,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用电用户的用电负荷。而实际用电量的增加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综合电价,进而对供电企业经济效益产生积极影响影响。
2.2电网改造对供电企业“价”的影响
“价”主要是指供电企业“购售价差”,即购电价与售电价。由于电能是我国重要生产、生活能源,供电企业的发展关系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所以,供电企业并不享有定价权,购电价与售电价皆由物价部门统一制定,因此城乡电网改造对分类电价的影响性不大。但是由于自城乡电网改造后,实行了城乡电网照明统一定价,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村用电价格,拉动了农村用电需求,对供电企业售电量产生了影响。
2.3电网改造对供电企业“费”的影响
“费”主要是指供电企业的“电费”与“费用”。其中电费作为供电企业生产经营过程运转资金的主要来源,也是供电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体现。而费用作为供电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支出费用,支出与收入的均衡性直接影响供电企业经济效益。自电网改造后,供电企业电力系统得到了优化发展,基于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预付费方式”成为供电企业应用与推广的主流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电费的“足额回收”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但是关于“费用”,基于电网改造相关要求,供电企业的固定成本发生了变化。由于电网建设与改造是一项复杂、内容多元化、长期的工程,所需成本投资较大,其投资资金的来源主要以贷款的形式为主,因此供电企业在电网改造工程完结后,势必承担“还本付息”的压力,而固定资产的增加将导致供电公司折旧的增长,从而加大成本费用。现今电力企业市场化转型发展下“自我管理”、“自负盈亏”策略的提出,将加大电网改造对供电企业购售价差的影响。
2.4电网改造对供电企业“损”的影响
“损”则是指供电企业“线损”问题。供电企业在生产运营过程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势必出现线损问题。而由于线损是“没有电费回收的电量销售”,线损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而线损率作为动态指标,其大小与供电企业电网结构、运行方式、电压水平、供电技术等存在密切的关联性。因此,线损在一定程度上与供电企业电网建设、电网规划发展以及电网管理存在相关性。在为实行电网改造时,我国电网整体水平处于低下状态,变电站分布较少,电网中变压器所承担的用电负荷较大。加之输电线路的输电能力不高,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因此,导致电网“卡脖子”现象频繁发生,电压质量低下,线损率高。自城乡电网改造后,我国电网结构得到不断完善,35kV变电站、110kV、220kV的变电站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提升了电压质量。目前新建居民小区已经形成“环网供电”体系,供电企业供电能力得到提升。与此同时,电网实时监控、电力系统自动化管理、潮流计算、电网虚拟仿真等功能的实现,为供电企业电力设备、系统、线路等的管理提供有力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降低了电网线损率。由此可见,电网改造对供电企业经济效益存在一定的影响作用。
3基于电网改造下,提升供电企业经济效益的对策
由上述分析可知,电网改造对供电企业经济效益既存在积极作用,又存在一定的消极作用。可通过探寻二者的平衡点,在供电企业盈亏平衡点分析的基础上,提升供电企业经济效益。
3.1改善用电结构
供电企业可通过改善用电结构,提升企业售电量,降低盈亏平衡点,提升经济效益。(1)供电企业可通过制定“差异化服务”体系,针对不同用电客户提供不同用电方案,在保证用户用电需求的同时,提升售电量。例如,供电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为用户指定科学、合理的个性化用电方案,通过电价电量优惠政策,促进大宗工业用电客户用电需求,如对于电价相对较高非普工业用户,在同样电压等级下,提供优惠电价,通过让利行为,提升其实际用电量,实现电力市场的有效拓展[5]。当然,此过程需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以及市场经济规律进行科学制定,保证优惠政策的合法性、合理性与实用性,推动电价与售电量协调发。与此同时,可通过落实用户变压器容量、电费收费标准保障电费回收的顺利进行。(2)供电企业应严格执行发改委指定电价标准,对地方政府制定的电价优惠政策需持抵制态度。采用“居民阶梯电价”政策,降低“一户多表”问题的产生,对“前商后居”用电客户,执行“分表计量”政策,促进电价执行的有效落实。(3)完善监督管理体系,避免“滴、漏、冒、跑”问题的产生。例如,通过建立专门的巡查监管队伍,对用户用电质量、用电行为、电力设备运行情况等进行监督管理,从而避免窃电、偷电行为的发生;通过制定日常监督管理管理制度,保证各项监管工作的有效落实,提升监督管理与考核质量。(4)定期组织开展电价分析工作,明确不同时期用电结构变化下,电价的变化情况,并根据分析情况进行工作的调整,提升客户端改造质量。例如,通过选用先进的抄表,提升抄表智能化水准,强化抄表质量。
3.2加强电网改造工程管理力度
(1)在电网改造工程进行管理时,应积极关注工程项目建设与改造进度与质量,通过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合作,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上,缩短工程工期,做到“早建成,早投产”,用于开拓电力市场,提升地区供电能力。(2)对电网建设与改造设备进行科学选用与管理,在注重设备质量的同时,注重设备选用经济性原则的遵循,从而避免设备故障的产生,提升供电安全性与可靠性[6]。与此同时,尽可能选用节能设备,降低设备自身对电能的消耗,从而提升供电企业经济效益。(3)在工程建设与改造过程中,需加强工程项目预算管理,制定完善而科学的工程造价成本控制制度,避免超预算、超概算等问题的产生。与此同时,供电企业需主动参与到工程建设实践中,对工程施工进行有效监督,避免未经审批而进行项目变更行为的产生,从而减低电网改造成本投入费用。
3.3革新营销方法
为进一步提升电网改建后企业的经济效益,需促进“先交费后用电”方法的有效推广。在此过程中,可参照其他企业优秀的营销方法,如通过礼物鼓励方法,提升用户“先交费后用电”的意识,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用户交费行为,提升电费回收率。与此同时,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制定费用预算规划,通过执行预算规划,降低非生产性投资费用的支持,为供电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资金保障,避免因电网建设与改造形成企业经营负担。
3.4强化线损管理
在对电网进行改造前,制定完善的线损分析方案,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影响线损的根本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完善的投产还贷方案,通过技术改造与精细化管理降低线损率。
4结论
综上所述,电网改造工程的深入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供电企业经济效益带来了影响。本文从电网改造相关概述出发,通过分析电网改造对供电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旨在探寻改善这些因素的优化对策,从而保证我国电网改造质量,促进电网改造作用在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中的有效发挥,提升供电企业生产经营与管理水平,促进供电企业稳定与可持续竞争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广仲.10kV供电线路线损异常原因分析及应用实例[J].机电信息,2016,(36):36-37.
[2]刁梓芊.新时期电网改造简化经济效益分析方法的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6,(24):43.
[3]吴洁.县级供电企业35kv电网线损高的影响原因及对策分析[J].科技展望,2015,(16):95.
[4]韦斌,等.农村微电网改造项目经济性分析方法[J].农村电气化,2016,(1):8-10.
[5]卑集.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十三五”规划[J].广西电业,2016,(4):5-6.
关键词:“互联网+”;种业;实施模式
我国是农业大国,也是用种大国,种业作为我国战略性、基础性的核心产业,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目前我国年用种量在180亿kg以上,居世界第2位,市场总规模达到780亿元,而且还在快速增长中[1]。虽然我国种业市场规模庞大,但是与国外种业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在5个方面:商品化程度低、行业集中度低、研发投入少、加工技术落后、销售渠道散乱[2]。这些问题存在已久,依靠传统种业自身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的,因此,种业亟需一种新模式、新路径来实现其转型升级。近年来在“互联网+”趋势下,我国种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现代互联网和传统种业的结合对种业生产模式、营销模式和运营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为解决种业发展问题和实现种业现代化提供了新方法、新途径。自2015年以来,种业与互联网呈现出交融发展的态势,因此国内学者对“互联网+种业”的研究比较少。李亚春等[3]认为“互联网+种业”发展应该靶向核心领域,即研发育种环节,同时强调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任智等[4]提出了“互联网+种业”发展的3种新模式:“互联网+种子营销”的种业销售模式、“互联网+种业金融”的种业融资模式、“互联网+政府”的种业服务模式。梁宝魁等[5]针对“互联网+种业”发展提出着力打造“4个平台”、制定完善标准、树立一批“互联网+种业”发展典型等建议。本文概述了“互联网+种业”战略的内涵、特征及优势,基于价值链理论,从种业育种研发、营销、售后服务、融资4个环节,分别提出“互联网+种业”战略的实施模式,旨在为我国“互联网+种业”发展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1“互联网+种业”及其发展优势
1.1“互联网+种业”内涵
简单地来讲,“互联网+”就是“互联网+某传统行业=互联网某行业”。譬如,互联网+传统零售商有了淘宝、京东,互联网+传统交通有了嘀嘀打车和Uber等等。但这里的“+”并非二者直接的拼凑组合。就本质上来讲,“互联网+”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是传统产业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打造的网络服务平台,强调发挥网络空间以智能化路径改造并提升传统产业的作用,从而促进各产业普遍增值并向服务化方向转型升级[6]。而“互联网+种业”指的是利用互联网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对种业的育种、品种推广、生产、加工、销售、技术服务、产后加工、终端市场各环节进行改造、优化和升级,重整产业结构,提高生产效率。传统种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包括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人力物力资金的优化调度等,使互联网为种业智能化提供支撑,促进种子品种升级换代,创新产业链以提高生产效率,推动种业育繁推一体化,以创新驱动种业新业态发展[7]。
1.2“互联网+种业”的特征
“互联网+种业”具有以下3个特征:一是跨界连接,“互联网+”中的“+”表达的就是一种跨界连接,互联网可以和种业价值链进行连接,互联网可以加种业营销,可以加种业金融,可以加种业物流等等,每一种连接体现的都是跨界连接,都是对传统种业产业链各环节的优化升级。二是创新驱动,可以利用网络开放创新的优势,聚集网络技术资源,强化对种业整体及部分创新,促进众创的发展,形成开放分享式创新。三是优化关系,互联网种业打破了原有的各种关系结构,使生产者、经销商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发生根本变化,各参与者可以直接对话沟通,实现信息的对称交流。
1.3“互联网+种业”发展优势
1.3.1“互联网+种业”发展具有良好的信息化、网络化基础我国网民规模庞大、增长迅速(图1)。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10亿,半年新增网民增长率为3.1%,较2015年下半年增长率有所提升。我国互联网普及率增长稳健,截至2016年6月达到51.7%,与2015年底相比提高1.3个百分点,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比26.9%,规模为2.91亿,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保持稳定,为31.7%[8]。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利好政策的持续出台,以及互联网对于各个行业的渗透,将共同促进网民规模持续增长。1.3.2“互联网+种业”改变了传统种业营销模式种业传统营销模式是:“种企—经销商—零售商—农户”,在这种模式下,大部分利润到了中间商手上,种企只能获得微薄的利润,农户也没获得最大优惠。种业电商的出现,打破了传统营销模式和价格分配格局,创建公开透明的网络营销平台,让种子营销直面农户,使农户能享受到更多价格优惠和专业技术服务。由于种企育种周期长、成本高,繁种受自然条件约束大、高库存率的特点,使种企存在前期投入高、投资回收期长、经营风险大等问题。建立电商平台,不仅可以扩大市场范围,而且可以通过与上下游信息的及时沟通和传递,减少库存,降低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此外,我国种业市场套牌现象严重,极大地影响了品牌种子的销售情况,制约着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种企建立自己的电商营销渠道,可以有效避免套牌侵权,促进种子行业公平竞争和健康发展。1.3.3“互联网+种业”打破了种业企业融资困境种子是科技含量高的特殊商品,新品种研发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是我国种企科研投入少,研发能力弱,有90%以上企业不具备研发育种能力。此外,由于育种的周期长、投入大、生产的前置期长且产量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同时种子对加工和储存条件要求高、市场需求和竞争状态存在不确定性,售后的田间生产管理又具有高风险。这些特征使其有效担保物较少,由于资金和管理方面的局限性,导致传统金融机构在审批种企的资金申请时,仍存在审批程序复杂、手续繁琐、融资成本高等弊端。互联网金融基于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通信等技术,依托电商平台和各种搜索引擎,广泛介入各种金融业务,诸如第三方支付、金融电子商务和在线理财产品等,拓展了企业的融资渠道。1.3.4“互联网+种业”的成本、信息与创新优势“互联网+种业”有三大优势:一是成本优势,电商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种子生产营销模式,实现产销直接对接,降低经营成本和物流成本;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的突破可以有效整合与共享种业数据资源,利用这些有效信息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科学控制种子产量,减少仓储压力和库存成本。二是信息优势,在互联网平台上,种企可以自建农业信息服务平台或利用第三方应用软件或信息平台,及时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情况,缓解供需矛盾,同时保证种子质量的可追溯。三是产品创新,互联网与现代种业体系形成有益互补,例如云农场、360°田间展示技术等,创新地解决了种业售后服务问题,将使整个种业体系更加完善[5]。
2“互联网+种业”战略实施模式
“互联网+种业”战略实施必须依赖于种业产业链的育种研发、营销、售后服务和融资等重要环节来展开。2.1育种研发模式育种研发是种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它具有资金投入大、生产周期长、产出结果不确定等特点,目前我国大部分种子品种是由国家出资、科研院所研发,企业缺乏自主研发的积极性,而科研院所主导的育种存在着与市场需求脱节问题。基于互联网技术,企业可以建立全球育种资源网络平台,交流与共享种质资源;可以采取大数据化、程序化的流水线式育种模式和应用成熟的分析软件系统,提高育种效率;育种过程中,企业生产、市场人员和农户都可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品种选育,以利于优先选择开发前景良好、市场定位准确的新品种,实现以市场为导向的商业化育种模式[9]。此外,我国种业育种研发还存在着育种材料多而散,利用效率低;育种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主要依靠杂交育种;各自为战的低端竞争困局等问题[10]。集大家所长的品种众筹模式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品种众筹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将各育种企业和各种子推广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实现“上游技术研发、中游产品物化和下游价值实现”功能完整、衔接紧密、运转高效的产业链条,从而快速提高我国种业整体竞争力[11]。
2.2营销模式
种企发展电商的运行模式主要有B2B模式、O2O模式和B2G模式,其中B2B模式是当前应用最多、最具操作性、最易成功的模式。2.2.1B2B营销模式B2B模式是指种企和经销商、商和合作社通过电商平台进行信息交流和反馈。通过电商平台,种企可以了解产品供应、销售和市场信息以及用户的消费记录和偏好情况,又可以得到运送成本和安排、存货位置、运输花费和存货补给的响应时间,更重要的是,可以了解到行业内竞争对手的产品和销售情况等信息。通过电商平台种企可以加强外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又可以实现种子从生产到销售全过程的监督和控制,有效实现种子企业的“育繁推”一体化[12]。2.2.2O2O营销模式B2B电子商务可能导致信用缺失,公开透明的招标可能使底标降低。为有效规避可能的信用缺失,种企可结合自身及地域特点,采用O2O模式,线上和线下同时交易,在保留线下销售渠道的前提下,与各地区的经销商、商和合作社进行线上交易。在具体交易过程中,经销商等根据本地区所需种子的数量和品种要求,通过电商平台提前下单,种企根据订单合理控制库存量,降低库存成本;订单确认后,经销商等通过电商平台的支付系统付款,降低了线下回收账款的风险。此外,种企可以通过电商平台提供完善的售后服务和咨询反馈系统,经销商等通过售后服务系统预约技术人员现场指导,并通过咨询反馈系统及时进行沟通和信息反馈,可有效进行人才配置,提高效率[13]。2.2.3B2G营销模式B2G模式就是种企到政府机构的营销模式,政府扮演着重要角色,在这种模式下,要求当地政府机构根据本地农户的需求,建立专门的农作物种子交易网络平台,充当种企和农户之间的中介。在这种模式下,政府机构通过建立的交易网站统计一定时期内农户对种子品种和数量的需求情况,统一进行网上订购与网上支付,然后种企将种子产品的种植技术和相关服务到当地政府建立的交易网站,由政府统一对当地农户进行指导,同时政府也可以将农户反馈的问题汇总后反馈给企业。在这种方式下,政府具有很高的可信度,能赢得农户的信任,从而避免了农户网上交易能力不足、种子质量和售后服务得不到保证等问题。
2.3售后服务模式
由于种子高科技含量的特性,种子销售和市场开拓都离不开技术服务,因此提供完善的技术指导和售后服务,是未来种企提高竞争力的关键。但是种子的销售区域广泛且分散,造成售后服务难度增加。然而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许多国际种业公司开始建立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为用户提供精准化服务。譬如杜邦先锋构建以“先锋—信息系统网络—经销商及零售商—普通农户”工作网络为核心的“农户管理信息化服务平台”,及时了解农户需求并进行大数据分析,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渠道扩张;同时,先锋利用农田决策方案系统和先锋农场360°服务平台,向农户提供涵盖种子销售—播种指导—田间管理指导—收获指导—作物销售等环节的一体化信息服务,提高农户保有率及用户粘性,同时利用客户的反馈数据提升公司种业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8]。此外,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企业可以通过移动社交平台(如微信),与用户直接沟通,及时解决用户的现实问题,为用户提供更贴心、更人性化的服务,企业也可以推送有关品种动态、良种良法等知识,帮助农户掌握更多品种种植栽培知识。
2.4融资模式
(1.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科技学院,湖北 十堰 442002;2.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湖北 十堰 442002)
摘 要:在阐述云计算发展现状和服务基础上,构建了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云平台体系结构,认为云平台具有低成本、获取服务途径便捷、服务内容丰富、服务方式个性化、资源整合等优势。
关键词 :农业信息服务;云计算;云服务平台;体系结构
中图分类号:S1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5-0122-02
收稿日期:2015-02-08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14D047)。
作者简介:黄蓉(1985-),女,湖南湘潭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电子商务。
农业信息服务是指以涉农信息需求为中心的信息服务机构开展信息的搜集、生产、加工和传播等服务工作,包括农业信息技术服务、农业信息产品服务和农业信息咨询服务[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云计算,“加强云计算服务平台建设”。在云计算时代,农民利用各种简单的用户终端,综合有线及无线网络在云端获得所需信息成为可能。如何借助云计算开展农业信息服务,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一、云计算概述
(一)云计算的概念
关于云计算的定义,国内外学者尚未形成共识。美国国家技术与标准局(NIST)信息技术实验室所给出的云计算定义较中性、全面、系统。
NIST定义:云计算是对基于网络的、可配置的共享计算资源池能够方便、随需访问的一种模式。这些可配置的共享资源计算池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和服务。资源池以最小化的管理或通过与服务提供商的交互可快速地提供和释放。
(二)云计算发展现状
自2006年谷歌公司提出“云计算”以来[2,3],其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关注。谷歌公司最先启动“Google101”计划,进行“云”系统的开发,目前Google已有多个云应用。Amazon在2006年推出弹性计算云,其内容包括4大核心服务: 弹性计算云、简单排列服务、简单存储服务和数据库服务。IBM 于2007年11月提出“蓝云”计划,目标是为了减少信息安全等公有云存在的问题。Apple投资10亿美元建立了新数据中心。
自2008年以来,我国先后成立了无锡云计算中心、北京工业大学云计算中心、中化云计算中心以及东营黄河三角洲云计算中心。2009 年,国内首个“电子商务云计算中心”在南京建立。2010年10月,国家工信部与发改委联合通知,表示将在无锡、北京、深圳、杭州、上海等5个城市先行开展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
(三)云计算的服务
根据NIST的定义,云计算有三大服务模式: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基础设施即服务)、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软件即服务)、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平台即服务)。[4,5]
1.IaaS:Iaas作为一个纯技术组件,用户可控制操作系统的选择、存储空间、部署的应用和有限制的网络组件。服务器云为客户提供一套虚拟的计算空间,用户在虚拟系统上运行自己需要的应用程序。
2.SaaS: Saas通过传送服务器端的程序软件为远程用户提供软件服务。在服务器端,Saas提供商搭建信息化所需的网络基础设计和软硬件运行平台,并负责实施、维护等工作,用户只需据己所需,从Saas提供商处租赁软件服务。
3.PaaS:Paas面向应用程序开发人员,用户可对应用程序及其运行的托管环境进行部署和配置。Paas依托基础设施云平台,利用开放的构架为互联网应用开发者提供了一个超大规模计算能力、共享云计算的机制。
二、我国农业信息服务现状
我国农村和农业信息化起步较晚。1981年建立了以信息服务和农业计算科学技术研究为目标的中国农业科学院计算机中心;1994年,首次系统地提出涵盖农业信息化的“金农工程”的“三金工程”;2005年,农业信息服务“三电合一”工程试点工作开展;从2001年开始,国家启动了“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农村信息服务市场行动计划;截止目前,我国已连续10年出台了围绕“三农”问题的中央1号文件[6-7]。
近年来,我国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已取得较大成果。2010年,“三电合一”工程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初具规模,“最后一公里”问题有效解决[8]。到“十一五”末期,已完全实现“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基本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建立了局域网和农业信息网站,各大运营商也推出了相应的信息服务平台[6-7]。
然而,我国在农村信息化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①平台重复建设,集成程度低;②信息化建设覆盖不均,偏远地区信息化覆盖率低;③平台信息面不广,更新不及时;④农民缺乏运用信息化的主动性[9]。
三、农业信息服务云平台构建
(一)基于云计算的农业信息服务优势
1.成本优势。农业信息服务的主体如果自己组建私有云,利用云计算的虚拟化技术能降低硬件、网络等方面的投入成本。同时,也可向云供应商租赁服务,节约建设成本,减少管理和维护成本及费用。
2.获取服务途径更加经济、便捷。在云计算“软件即服务”模式下,用户只需接入云计算中心平台即可快捷启用应用程序和享受服务;在“基础设施即服务”模式下,用户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就可享受服务。
3.服务内容更加丰富,服务方式个性化。服务方式有平台、设备、软件的租赁服务,也有信息检索、信息分析和辅助决策等各种增值服务方式,还有信息推送、信息报、信息公告等广播式的信息服务方式[7]。
4.有利于信息资源的整合。不同地区信息化程度、信息资源分布和需求水平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利用云平台可实现横向服务机构之间及纵向机构和子机构之间的资源整合,让更多农民受益。
(二)云平台体系结构设计
服务是云平台体系结构构成的核心,将云计算技术应用到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的构建中,其总体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基于云计算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体系结构分为以下几部分:
1.资源层。资源层包括物理资源和资源池。物理资源支撑云计算上层服务的各种物理设备。资源池将物理资源层上的大量相同类型资源构成同构或接近同构的资源池,其目的是创造协同工作基础。
2.数据库层。用于存储用于农业服务的各种信息,包括农产品交易信息、农业生产信息、电子政务信息、农资供应信息等多个数据库,为平台实现众多系统功能提供数据支持。
3.平台层。为用户提供对资源层服务的封装,使用户可利用更高级的服务来构建自己的应用。服务组件是功能层中 Web 服务组件管理的实现基础;集成规范提供了集成标准;平台即服务可以实现针对各种农业信息的数据挖掘、访问控制、身份认证、系统管理、数据库管理和编程模型的功能。
4.应用层。针对不同业务需求,为用户提供各种应用软件服务,包括农业电子政务、农产品交易系统、农业科技管理系统、农业智能化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等。
5.用户层。该层级是方便用户使用云计算服务所需的各种支撑服务,针对各层次服务均提供相应的访问接口,为包括众多用户提供包括PC、手机、电视等多种途径的便捷服务。
6.管理层。管理层为所有层次云计算服务提供管理功能。包括服务目录管理、服务质量管理、安全管理、部署管理等。
四、结束语
云计算为信息服务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的深入融合,为农业信息服务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云计算这种全新模式的应用在带来众多优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云计算标准问题,数据安全问题等,只有这些问题逐步解决,其在信息服务领域的应用才会越来越广泛和深入。
参考文献:
[1]郭作玉.中国农村市场信息服务概论(修订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2]R Buyya,C S Yeo,S Venugopal.Market-Oriented Cloud Computing:Vision,Hype,and Reality for Delivering IT Services as Computing Utilities[C].Prceedings of the 2008 10m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igh Perfomance Computing and Communications, Sep.25-27,2008,5-13.
[3] Lawton G Developing Software Online With Platform-as-a-Service Technology[J]. Computer, 2008,41(6):13-15.
[4]雷万云.云计算-技术、平台及应用案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5]黄兰秋,陈婧,高波.基于云计算的林业信息服务研究[J].林业经济,2012(11):109-115.
[6]黄体杨,杨勇.近三十年来我国农村信息需求与服务研究综述[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1(9):33-37.
[7]矫玉勋.云计算技术在现代农业中应用分析及发展策略[D].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2013.
[8]刘崇欣,张应,陈一铭.县域农业信息服务实证研究[J].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2014(3):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