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消费情况范文

农村消费情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消费情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村消费情况

第1篇:农村消费情况范文

一、关于农民农业生产消费情况的调查结果

1、粮食种植情况。调查户中,60%的农户春播面积与去年持平,30%的农户面积增加,10%的农户播种面积有所减少。2009年1月我们通过对全县农产品调查户种植面积调查,主要常规调查品种中,冬小麦种植面积预计与去年相比降低8.3%,玉米种植面积增长持平,油菜子增长60.4%,胡麻增长37.5%,洋芋播种面积增长7.3%。从种植总量上看,常规农作物种植面积有所减少,小麦种植面积07年和08年比重分别为51.8%和57%,09年预计为52.3%。而油料作物、玉米、洋芋、果菜等种植面积逐年增加。

2、农户种植意向。60%的农户更倾向种植经济作物,40%农户倾向粮食作物。影响农民种植意向主要有个因素。一是价格因素。07年11月份以来,随着国际国内粮油价格的波动,主要农作物价格一直呈上涨趋势,尤其去年以来,经济作物的胡麻和油菜均价上涨达40%和43%,小麦价格上涨16%,洋芋收购价格上涨35%。农民生活主要副食品的胡油、菜籽油价格也一路上涨,主要农作物的价格的波动直接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二是比较收益因素。我们统计,去年以来,我县调查玉米平均产量416公斤/亩,总产值637.7元/亩,成本利润率36.8%。而小麦产量平均仅188公斤/亩,总产值366.4元/亩,成本利润率26.7%。玉米种植收益优于小麦。胡麻种植由于气候因素,产量几年来难以增加,但由于今年食用油价格上涨因素,农民种植不降反增,作为油料作物的油菜,虽然我县群众不喜食用,但因菜油价格上涨,这几年种植产量稳定,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洋芋也因这两年秋季雨水合节,产量增加,收购价格上扬,越来越成为群众变现的主要来源。随着乡村道路改善和农村市场建设日益完善,玉米、洋芋等农副产品变现容易,农民现金收益增加。

3、目前市场尿素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价格上涨。经我们监测,今年春播以来,尿素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6.4%-9.3%左右。

4、种子价格。由于春播主要种子品种中的优质玉米种子价格保持稳定,所以种子价格保持基本稳定。

5、农业水费没有变化。

6、农村外出务工返乡情况。73%的调查者认为没有变化,23%的被调查者认为少。认为变化大的占4%。由于我县是劳务输出大县,每年输出人数在10万人左右,但由于劳动力技术水平普遍不高,大多属于苦力型,主要流向宁夏银川、内蒙、新疆等西北内陆地区,因此受金融危机影响不太明显。

二、关于农村消费情况

1、关于家庭收入来源。认为种植业和外出务工的各占23%,养殖业和农村工副业各占26.6%。调查显示劳务输出和养殖业、农村工副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关于家庭收入。认为与去年相比增加的占26%,减少的占20%,持平的占54%。由于受近期宏观经济形势和农副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大部分农户对今年家庭收入并不持乐观态度,特别是由于近期生猪价格下滑,养殖户对收入没有信心。

3、对家电下乡政策知道的情况:占26%的人认为清楚,13%的人不清楚,61%的人一般。由于我县家电下乡政策从今年1月份启动,受多种因素影响,群众熟知程度不高。对国家家电下乡政策不清楚和一般的比例分别达到26.7%和53.3%,暴露出农民对知晓国家政策和获取外部信息等方面仍有所欠缺;

4、本地最受喜欢的家电下乡品种:电视机占60%,洗衣机占37%,计算机占3%。电视机、洗衣机等日常生活必需电器仍是下乡家电的热选品种,而电脑、电冰箱等却甚少有人问津,反映出广大农民的购买力和购买层次不是很高。

5、家庭收入开支:依次为孩子上高中大学支出占27%、购买农业生产资料占25%、购买家电等日常用品支出17%、修建房屋支出占16%、就医看病和婚丧嫁娶及人情往来支出各占5%。表明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仍然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目前农村生产和消费中存在的问题

1、农村基础设施仍然薄弱,农民基建费用高。近年来农村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虽大力改善,但与城镇相比整体水平较差,仍然存在商品流通设施少、文化娱乐设施少、有线电视不能普及等问题,从客观上制约了农民的生产和消费。“5•12”大地震后,机红砖、机瓦、钢材、沙石等价格一路上涨,人工费也同时上涨,加重农民修建负担。

2、农资价格上涨,质量参差不齐。农资价格上涨是导致农民“增产不增收”现象的主要原因,每当农产品价格上涨,农资价格也“及时”跟进,抵消了部分农产品价格上涨及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农资市场放开经营后,供应渠道混乱,监管难度加大,农资商品品名、规格、含量等标准混乱,尤其是我县的磷肥品种,让农户在购买时无所适从。假冒伪劣农药、化肥仍然侵害着农民的利益。

3、农业技术和劳动技能培训推广有限。农民最缺的是科技,最盼的是服务,但由于农村面大量广,新技术推广、培训工作难度大。尤其我县10万劳务大军的劳动技能培训,大范围培训有一定困难。

4、农村市场发育不健全,商品质量问题突出。大部分农村市场存在着场地狭窄、设施简陋、配套不全等问题。由于改制因素,供销、商业等大型流通企业在农村的销售网络萎缩,不能发挥主渠道作用,个体工商户虽然活跃,但在运输、经营、仓储设施等方面局限性大,造成大宗生产资料和耐用消费品供需断层。由于监管不到位,农村食品安全问题比较突出。无证照生产经营食品、不合格食品、过期变质食品等现象比比皆是,一些小五金、小家电、日常用品中假冒伪劣产品较多,扰乱了农村市场秩序,损害了农村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5、农民增收相对缓慢。近些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强农政策,农村经济有了显著改善,农民收入有了明显提高,但增收幅度相比城镇而言趋缓,总体水平仍然较低。特别是农业上的丰欠年和养殖业的价格大起大落,从根本上制约了农民的消费能力。

6、农民消费观念陈旧,消费结构不合理。长期的自然经济状态,使农民消费观念相对陈旧,养成了捂紧“钱袋子”的消费习惯,消费预期心理和预期收支趋紧,即期消费观念不强,导致农村消费领域不宽,消费层次不高。农村中婚丧嫁娶大操大办,攀比性消费日趋严重,赌博活动屡禁不止,这种不合理、不健康的消费加剧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四、加强农村生产和促进农村消费的几点建议

1、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现实购买力。促进农民消费,根本出路就是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当前,在农村一些原有收入增长点的优势相对弱化的情况下,必须开辟农村增收的新途径和新领域。一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注重特色,形成产业创品牌,对农民种植意向进行科学的引导;二要积极抓好农业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建设,着重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储藏、保鲜、运输业,尽快形成产业链,提高农副产品的商品率和加工增值率,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三要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的力度和宽度,着力培育劳动力市场,提高农民收入。

2、加快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努力优化农村消费环境。推进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改变农民消费倾向和消费方式,是促进农村消费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抓好小城镇建设,尤其是重点城镇建设和乡镇机关所在地集镇建设,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3、建立规范的农资质量监督体系和合理的价格调控机制。首先要严把源头准入关,对农资经营户进行全面调查摸底,认真清理规范农资经营主体资格,对不具备条件的,坚决停止其经营活动,对无照经营的,坚决予以取缔,从源头上治理和规范农资经营行为;其次要严把市场监管关,相关部门应根据农时季节,集中力量开展各类有针对性的专项执法活动,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资坑农害农行为,切实加强对种籽、化肥、农药、农机及零配件等四大类农资商品的质量监管;再次要采取一定的价格干预措施,进一步稳定农资价格,控制生产资料价格任意上涨,确保农民稳定增收,避免由于生产成本增加而带来的“增产不增收”现象发生,让农民切实感受到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好处,同时要加大农资价格监督检查力度,严厉打击囤货居奇、哄抬物价、价格欺诈、牟取暴利等各类价格违法行为。

4、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普及工作。一方面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宣传单、培训班等各种形式,不断加大农技知识推广、普及力度,根据因地制宜、市场需求原则,积极引进适合本地区自然条件种植的优良品种,淘汰劣质品种,优化粮食产品质量,提高粮食单产效益,满足市场需求;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病虫害预报预警制度,病虫害预报预警要做到及时、准确,同时,还应对病虫害的防治方法进行大力宣传,把科普知识送到农业生产第一线,送到每一农户手中,最大限度减少由于病虫害而造成的经济损失。

第2篇:农村消费情况范文

关键词:农村金融发展;农村居民消费;影响

地区的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地区居民的消费能力,作为我国基层组成部分的农村区域,其金融发展水平对农民的消费能会产生一定影响力。农民受到收入水平的局限而抑制了其原有的消费欲望,因此农村区域的内需调动需要从经济方面着手。农村金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促使农村经济的发展,从而有效的优化整体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

一、当下农村居民消费基本状况

(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

虽然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在逐年提升,但是相比城镇居民来说,其消费水平相对较低,消费结构也缺乏丰富多样性,消费意愿存在较大程度的抑制。农民家庭生活中所需的消费品数量与品类得到了较大的丰富,一般的家用电器、家居用品也得到了不断地完善配备,但是在品质需求上相对较低,无论是数量还是品质的要求,比城镇居民相比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其消费水平低主要与其居民平均收入较低有密切关系,收入水平低直接导致农村居民消费意识没有得到优化提升,在思想观念上仍旧存在一定滞后性。消费欲求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极大的抑制,这也说明了农村居民的消费潜力巨大,可以有巨大的挖掘空间。农村地区一般集聚着大量的老弱妇孺,青壮年群体大多外出务工,留守在农村的居民,在生活方式上与城镇居民有一定差异。

(二)农村居民消费渠道狭窄

除了收入受限这个主要情况外,农村区域消费渠道狭窄也是重要原因。在农村区域,缺乏大型商贸娱乐场所,一般提供基本的日常用品,没有大型的购物中心,甚至购买贵重物品需要驱车到较远的城镇购买,购买便捷性差,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日常的购买行为。而城镇居民可以便捷的享受居住区附近的购物商城服务,获取购物信息更为便捷,同时有便捷的网络购物途径,因此购买行为更为便捷。在农村区域,由于人口稀少,快递点少,大型商贸购物城少,因此无法配备与城镇一致的便捷购物城密集分布,从而导致农村居民消费欲求得到抑制。

(三)农村居民出行不便利

农村居民交通出行不便捷,拥有私家车的家庭较少,更多是农民子女在城镇拥有私家车,但是并不能每日服务于居住在农村的居民,因此农村居民出行受到公共交通的制约,出行购物存在更大的困难性,不如城镇居民购物出行便捷,因此,交通不便捷也是农村居民消费欲望受到抑制的关键之一。如果想调动农民的消费能力,需要从各方面基础设施与农民收入提升方面入手,相关工作的投入成本较大,操作难度高。总体来说,要优化农民的收入水平,在收入水平提升后才能有效地让农民自行的改善其出行条件,从而优化其消费能力。

(四)不同区域农村基层情况差异显著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情况也与各地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部分农村区域发展势头良好,有自己的基层工厂与产业发展特色,从而促使基层农村居民经济能力较强,这样可以促使农民拥有完善的家庭出行配备,私家车与拥有驾照的人员较为普遍,因此,可以有效地规避农村远离城镇的地域问题,农民出行便捷,可以随时方便的到城区进行日常采购,有效地激发了其内在的消费欲望与消费能力。但是对于发展不良的农村基层,则无法达到这样的水平。因此,农村居民消费情况需要依据实际地域情况而定,并不能笼统的一概而论。

二、当下农村金融发展状况

(一)金融体系不健全

农村金融发展相较于城镇金融体系而言,具有不健全不完善性的特点,发展相对滞后。金融体系可以划分为正规性与非正规性的金融机构构成,在农业发展中可以依赖农业发展银行这样的政策性银行,但是唯一的政策性银行在农村实际分布与延展性较弱,无法有效的满足实际农村区域的发展需求,银行的支持能力较为狭窄。农业发展银行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会将投资集中在非农业产业方面的发展,对农业发展没有做强有力的支持。农村信用社在农村区域更多的处于垄断性发展角色,因此没有承担应有的农业建设职责,导致农业商业银行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因此农村金融体系还缺乏更为健康完善的发展,对农村收入提升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二)金融环境不良

由于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金融体系不完善,基础设施较差,从而导致农村金融环境相对较差。农村区域的金融信誉不佳,因此也导致金融体系无法得到健康的发展。农村区域的金融贷款存在多种制度疏漏,导致还款与贷款运用有较大的盲目性与随意性空间;农村经济之后导致农民平均收入水平低,资金储备量缺乏,因此如果经济周转不灵,则容易影响正常还款能力;大部分农民也没有接受较高的文化教育,对社会秩序的认识不足,导致信用意识缺乏,恶意不还款的情况相对较多。

(三)金融服务缺乏

在农村区域的金融服务相对于城镇区域而言,丰富性较低,同时提供的金融服务数量、频次也相对较低,更多的将业务集中在储蓄、汇款与信用贷款,其他方面没有多样性的开发。同时基层的金融机构工作人员综合素养低,也无法有效地开展其他业务,开展多样的风险性、成本更高,进而也导致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无法有效提升。

(四)民间金融较为繁荣

对于相对先进的农村区域,由于经济得到了发展,摆脱了贫困落后的面貌,乡镇企业也得到有效的发展,农村居民的经济能力也不断提升。随着企业与个人的不断发展,信用贷款的需求也不断提升,正规渠道的金融机构服务已经无法满足实际情况所需,因此促使民间金融机构的繁荣。民间金融机构融资相对更为快速便捷,门槛低,操作方式灵活多样,对农村基层情况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因此可以弥补农村金融机构构成缺乏的问题。但是其贷款利息相对更高,同时缺乏金融风险的应对实力。

三、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

(一)有助于让农民储蓄转为投资

传统农村金融服务集中在储蓄方面,由于金融服务的发展,可以引导农民将储蓄转为投资,需要进一步减少金融中资源吸收,降低金融机构的中介成本,有助于储蓄资金更好地向投资方向发展,提升资金形式的转化率。

(二)拉动收入增长,优化农民消费能力

农村金融发展可以有效地达到拉动收入提升的下沟,从而有效的提升居民消费能力。金融由于更好地支持了农村生产,对于农业技术的发展创新起到推动作用,让农业产业化发展,提升农村生产效率,优化农民的收入水平。金融可以有效地加大农村基层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支持,有效的提升农村基层的生存环境,同时加大对乡镇企业的支持,有助于农村经济整体发展,促使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助于农村基层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发展,有效的拉动农村就业率,提升农村居民的收入。

(三)注重信贷支持

来为居民消费提供保障要加大对农村信贷的支持,为农民消费行为作经济保障。通过农村信贷的支持发展可以有效地减少农民消费对收入方面的依赖度,有效的改善农民由于短时间资金缺乏导致的消费行为遏制,可以有效地提升农民的消费信心,助长消费行为提升。注重对农村信贷的宣传,提供优惠的信贷政策,调动农村信贷参与积极性,甚至可以通过示范效益来让农民看到真正的实惠便捷。要注重农村基层金融电子化的发展,优化各方面设施设备,推动网络支付、信用卡支付等多种便捷的方式普及,吸引商家到农村投资发展,丰富农村基层的消费配备。完善农民个人信用体系的建设,提升农民对个人信用度的关注,完善征信体系,做好信贷情况的跟踪监测管控,遏制不良信贷行为。此外,扩展多样性的信贷服务,匹配实际的农民需求,包括助学、医疗、农业机械、房屋装修等各方面的贷款服务,让信贷服务更广泛化。

(四)注重农村保险体系构建

来提供农民保障感通过农村保险体系的完善构建,让农民对生活有更强的安全感,让医保、社保能够落实到实处,让农民敢于消费,注重基层新农合工作的落实,让农民得到实惠与保障。甚至可以开展多种保险产品的宣传推广,让农民对于个人生活有更强的保障能力。结束语促进农村金融发展可以有效地优化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提升居民收入,提供更强的经济、社会、政治保障,让农村更好地得到消费环境,提升民众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孙颖,刘宁宁.城镇化进程中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影响因素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5(12):47-48.

[2]陈治国,李成友,辛冲冲等.基于OPLS回归模型的农村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效应研究[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6(02):91-97.

[3]闻瑶.金融发展对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J].经济论坛,2016(05):68-71,101.

第3篇:农村消费情况范文

随着经济的增长,中国的人均消费水平自改革开放以来翻了两番,国内的市场规模也比二十年前的市场规模扩大了很多。有学者研究表明中国的政府消费支出比重不低,同时城镇的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的也较为迅速,制约经济增长的原因就在于农民庞大的消费水平。所以,现阶段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是重点也是难点,是中国经济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对拉动经济增长的可行性分析

1.农村居民消费增长具有一定的物质基础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民经济增长迅速,尤其是农村居民的家庭人均收入更是增长迅速,这就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的物质基础。同时,中国中央连续十一年都是关于农业问题的,这在政策上是对农业、农民的支持,促进农村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另外,据测算今后一段时间中国的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仍会居世界前列。国民经济的增长推动中国农村的居民收入增长水平,这样的有利条件更是奠定了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物质基础[1]。

2.农村居民已经具备迎接新的挑战的条件

中国的GDP年年突破大关、创纪录,这就为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提供了良好的时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居民生活水平已经逐渐地从温饱解决期转变成积蓄储备期,生活水平大大地提高,正处在新一轮升级转化的临界点。近十年来,比照城市居民的家庭的消费进程可以知道,农村居民对耐用消费品的消费需求逐渐的增长。例如,农村居民对电脑空调、冰箱、汽车等消费品的增长速度极快,甚至有的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高于同一时期的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同时,伴随着农村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2],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更加注重生活的质量,由传统的生存型向为享受型转变。现在的农村居民逐渐的开始旅游、健身、文化娱乐、网上购物等,农村居民的需求空间变得越来越广阔,为国民经济的增长提供了稳定增长的动力支持。

3.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刺激了消费需求

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中国农村居民消费空间越来越大,有利于拉动消费内需。根据现有的工业化的阶段水平推算,中国已经进入城市加速推进期,农村居民的消费增长速度进了一大步。当前,中国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在拉动内需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有高于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的倾向。另外,城市化进程将逐渐改善广大农村地区的生产和生活水平,这就会促使农村居民的需求向现实的购买力转化,在这一转化的过程中必然会使农村巨大的消费潜力充分的发挥,推动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快速的增长。

二、扩大农村居民消费增长推动经济增长的对策

1.加大投入,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

收入是居民消费增长的决定因素。长期以来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长动力不足,影响着居民消费意愿向购买力的转变。针对这一情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施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进而提高居民的消费增长。首先,增加政府财政对农村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促进农村居民的收入稳定持续增长。其次,提高政府财政在提高农村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增长比例,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切实保证农村居民的增长占有重要的地位[3]。第三,缩小城乡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长期以来,由于高收入阶层和低收入人群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严重制约着居民的消费增长速度。所以,针对这一情况在初次分配收入的同时,通过调整再分配的改革,缩小高低收入人群之前的差距,从宏观上面保证分配的公平以及调低抑高的改革措施顺利进行,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

2.建立和完善农村新型的社会保障体系

农村社会保证制度的滞后是制约农村居民消费的突出问题。随着中国养老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改革,农村居民在教育、医疗、失业以及养老方面的支出相应的增加,这样就迫使农村居民在储蓄方面的支出增加,用于消费的支出就会减少。另外,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了就业困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村居民的负担,不利于消费需求的增长。针对这一情况,需要完善和推行农村新型的医疗保障制度,进一步规范和落实低保以及社会救助的机制。同时为了应对因为金融危机导致的企业经营不善、员工下岗的情况,政府尽量争取最大的努力增加就业的机会,根据当地的现有资源,拓展劳动力就业的渠道,给部分经济上确实困难的人群给予经济上的适当补助。

3.优化农村市场环境

当前的农村经济消费品供给结构有待改善,为了保证经济的平稳增长,必须进行农村市场的消费结构调整。可以建立农村直销网点,完善农村销售的网络,通过加强售前和售后的服务,增加农民的购买信息[4]。市场监督方面,监督部门高度重视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可以通过在交易制度、信用制度以及厂商服务方面进行优化,保证农民愿意消费并且敢于消费。另外,根据农村现有的资源有效进行利用,调整产品的结构,开发适合农村发展的新型的消费结构以及农产品,增加农民增收的渠道。加强对产品流通环节的附加值的控制力度,减少因为流通环节而导致的成本增加,更不能仅仅是将劣质产品进行低价销售,损害农民的利益。

第4篇:农村消费情况范文

陕西目前有2700多万农村居民,占全省人口70%左右,是个非常庞大的消费群体,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个正在由温饱向小康迈进的群体。农村人均消费水平的微略增长,就会大大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根据国家统计局为此进行过的测算:农村居民每增加1元的消费支出,将对整个国民经济带来2元的消费需求,就陕西而言,如果每个农民多消费1元钱,就会拉动陕西消费需求5千多万元。

近十年来,陕西农村居民生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消费结构趋于优化,消费的社会化程度明显提高,家庭财产大幅增长,消费观念逐步改善,消费热点纷呈,消费潜力巨大。农村居民收入的稳步增加是促进消费增长的基础陕西农村经济运行平稳,农村居民收入逐年稳步增长。农村居民负担的减轻、补贴的增加,从另一方面促进了消费的增长农民纯收入由现金纯收入和实物纯收入两部分构成。现金纯收入为农户通过种植业、养殖业、出外打工、家庭经营活动及收入转移得到的可支配现金收入。现金纯收入比重越高,表明农村市场化程度越高,购买力和消费潜力也越高。现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增强了农村居民潜在的购买能力。农村居民的潜在购买力一般表现为手存现金和储蓄存款,正常情况下,农村居民的手存现金代表着一种现实的购买力,适当的引导,即可转化为有效购买力,是地区经济发展的潜力所在。

为了说明各消费项所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情况,选取2012年与2003年陕西省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数据。

根据如上数据依次计算出食品、衣着、居住、家用设备和日用品等八个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在消费支出总额中,食品所占比重最大,2012年与2003年分别为35%与39%,其次是居住,2012年与2013年分别为22%与17%,文教娱乐与医疗保健居中,2012年为10%,衣着与家用设备所占比重相当,2012年均为7%,2003年分别为6%与5%,其他杂项服务最小,2012年不到1%。这也反映了陕西省农村居民在消费时首先满足的是吃与住等基本生活需要,文教娱乐与医疗保健方面支出也是偏低的,对于家用设备等其它杂项服务消费都是最少的,说明陕西省农村居民对文教、医疗保健方面的重视度还有待于提高,对于家用设备与其他杂项等享受型服务更是用之较少。

二、陕西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特征

(一)享受类消费比重不断上升。在消费支出中,陕西省农村居民人均交通与通讯类支出从2003年的143.5元上升到2012年的792元,增长452%。在消费支出的比重则由8%上升至10%。提高了2个百分点;其中根据陕西统计年鉴对陕西省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相关数据统计发现,农村居民每百户摩托车拥有量从2004年的28辆上升到2012年的36辆。生活用汽车从无到有,到2012年每百户农村居民拥有量达18辆。电话机从2004年的74部上升至2012年的298部,移动电话在2004年几乎没有,到2008年平均每百户拥有量达到40部。

农村居民人均文化教育娱乐用品服务支出由2003年的296.87元上升至2012年的793元,增长167.2%。人均文化教育娱乐用品服务在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由2003年的7%上升至9%,提高了2个百分点。其中黑白电视机从2004年的28台到2012年被彩色电视机代替到仅剩2台,彩色电视机从2004年的85上升至2012年的133台,照相机从2004年的2部到2012年的21部,家用计算机从无到有,2012年每百户农村家庭拥有量达45台。

农村居民人均家用设备消费支出由2003年的98.59元上升至2012年的580元,增长488%。人均家用设备在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由2003年的5%上升至2012年的7%,上升2个百分点。其中农村居民每百户洗衣机拥有量从2004年的79台增加至2012年的99台。电冰箱从2004年的26增加至2012年的79台,空调机与热水器从无到有,到2012年每百户空调机拥有量达69台,热水器每百户拥有量达71台。

这些转变充分说明了陕西省农村居民已经从单纯追求温饱开始转向追求更高的精神生活,更加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

(二)居住消费支出上升,比重不减。住房是农村居民生活和消费的基本资料和基本场所,住房消费的变化与升降成了衡量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改善的最主要标志,从绝对数看,2003年陕西省农村居民的人均居住支出为314元,2012年为1703,增长幅度为442.3%.。人均居住支出所占消费支出比重从2003年的17%上升至2012年的22%,上升了5个百分点。

由于在农村缺乏有利的投资空间,农村居民一旦收入增加,第一选择是建房。由于农村住房一直是私有财产,所以农民特别舍得在房子上投资。因此,可以预期,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住房还将是农村居民的消费热点。仍有大部分农民将大部分收入用在居住建房上,对此,应从根本观念上加以引导,改善这种现状。

三、改善农村消费结构,提升农村消费水平

(一)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购买力。农民的消费结构和各种需求都随收入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农民增收是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关键。从政策上加大对农民增收的支持力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业的产业化。政府还要帮助农民解决农业生产和销售过程中出现的诸如农业肥料价格偏高和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的问题。另外,通过农村城镇化改造,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大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素质教育和技能培训。

(二)加强农村基础建设,改善消费环境。完善农村商品流通网络,加强农村市场建设,改善消费环境。首先,加大农村教育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不仅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推进社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更是农民增收、发展农村经济、创建和谐新农村的根本。其次,疏通流通环节,加强农村流通渠道建设。物流是消费环节的重中之重,完善农用物资及日用品的供应体系,不仅可以减少中间环节的交易费用,而且还能够有效地抵制假农资的进入。其次,突破传统的集市贸易的方式,建立农村的流通网络。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连锁经营、配送制、直供等新的营销方式,增设家电、农机维修服务网点,这样会大大方便农民购物,刺激他们的消费需求。

(三)树立农民健康、积极的消费观念。重视农业生产特点所形成的农民独特消费的心理以及独特的地域性消费习俗,但是铺张浪费、互相攀比的不良消费习惯应当及时加以纠正,封建迷信方面的消费更要加以杜绝。加强农民的消费教育,增加农民的消费知识,提高维权的能力。使农民改变依靠积蓄消费的保守的消费观念,建立积极的消费观念,鼓励人们在收入范围之内适当增加消费开支。

结论:陕西省农民收入近年来呈现出增长的态势,但通过研究其收入支出状况,农村居民已有了一定的消费观念,但总体上与城镇居民还有一定的差距。努力开发农民消费市场,加强消费观念的教育和正确引导,才能真正让农民的生活变得更好,从而进一步促进国民经济均衡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第5篇:农村消费情况范文

一、调查总体情况

(一)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涵盖了消费者基本情况、储蓄与物价、银行卡管理、贷款常识、信用管理、投资理财、保险知识、金融教育八部分内容,从消费者态度、消费者行为、消费者金融知识、消费者金融技能等多角度分析了丽江市消费者当前的金融素养情况。

(二)调查实施

根据分层随机抽样原则,本次调查共发放样本500个,有效样本436个,作废样本64个,在丽江市市区及县区两个层面分别进行抽样调查。

丽江市市区设立调查点9个,包括1家政策性银行、4家国有商业银行、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家地方法人银行、1家邮储银行、1家农村信用社,完成300个样本。

县区设立9个调查点,包括2家地方法人银行、4家农村信用社乡镇网点、3家邮储银行乡镇网点,完成200个样本。

抽选的金融消费者均为普通客户,不抽选VIP客户。所有调查均采取面谈的方式完成,在调查网点现场填写调查问卷,由调查点银行工作人员对金融消费者进行现场讲解和指导,帮助金融消费者完成调查问卷。

二、调查样本分布情况

通过汇总调查问卷,消费者样本的结构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消费者样本的结构分布情况 单位:%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消费者态度分析

消费者对金融消费者教育的态度较为积极,对消费、储蓄和信用的态度趋于理性,但对风险责任的意识需要加强。

1.对金融消费者教育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有86.24%的消费者认为金融知识的普及教育“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分城乡看,城镇消费者认为金融知识的普及教育“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的占比为89.63%,农村消费者占比为78.68%。

图1 消费者对金融知识普及教育的态度

2.对消费和储蓄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有68.81%的消费者对于“今天有钱今天花完,明天的事情明天再说”持“不太同意”或“完全不同意”的观点。分城乡看,持“不太同意”或“完全不同意”观点的城镇消费者占比为70.90%,农村消费者占比为64.23%。

图2 消费者对消费和储蓄的态度

3.对信用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有84.40%的消费者同意“信用是一辈子的记录,不应过度扩张信用,应谨慎维护”的观点,其中同意这一观点的城镇消费者占比为89.63%,农村消费者占比为72.99%。

图3 消费者对信用的态度

4.对风险责任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有52.06%的消费者认为当消费者把钱存入当地的一家小银行,而这家银行由于经营不善倒闭了政府应该赔偿,32.11%的消费者认为政府不应该赔偿,15.83%的消费者不知道政府是否应该赔偿。分城乡看,城镇消费者中认为政府应该赔偿的占比为49.16%,农村消费者中的占比为58.39%。

图4 消费者对存款损失政府是否应该赔偿的态度

(二)消费者行为分析

消费者对家庭支出具有一定的计划性,申请贷款行为较为合理,使用自动取款机时具有较强的安全意识,对金融知识获取和金融纠纷投诉的渠道有一定的了解,对信用卡使用能力有待提高。

1.对家庭开支的规划。调查结果显示有66.97%的消费者有家庭开支计划,25%的消费者没有家庭开支计划,8.03%的消费者不知道是否应该做家庭开支计划。分城乡看,有家庭支出计划的城镇消费者占比为68.23%,有家庭支出计划的农村消费者占比为64.23%。

图5 消费者家庭开支计划的制定情况

2.对贷款的申请。调查结果显示有70.64%的消费者在申请贷款前考虑了自己的偿付能力,只有3.90%的消费者在申请贷款前没有考虑自己的偿付能力,还有25.46%的消费者没有申请过贷款。在城镇消费者和农村消费者中,在申请贷款前没有认真考虑自身偿付能力的占比分别为3.68%和4.38%。

图6 消费者对申请贷款时自身偿付能力的考虑

调查结果显示有66.06%的消费者在申请贷款前“认真比较了不同银行的贷款产品”或“认真比较了同一银行的不同贷款产品”,只有9.40%的消费者“没有对贷款产品进行比较”,还有24.54%的消费者没有申请过贷款。在城镇消费者和农村消费者中,“认真比较了不同银行的贷款产品”或“认真比较了同一银行的不同贷款产品”占比分别为67.89%和62.04%。

图7 消费者对申请贷款时自身行为的考虑

3.对信用卡的使用。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在偿还信用卡款项时有56.42%的消费者采用全额还款方式进行还款,13.99%的消费者采用最低还款额方式进行还款,9.63%的消费者有多少钱还多少钱,3.44%的消费者有信用卡但不清楚如何还款,另外还有16.51%的消费者没有信用卡。城镇消费者和农村消费者在还款方式上存在较大差异,城镇消费者采用全额还款方式、最低还款额方式以及有多少钱还多少钱方式还款的占比依次为63.55%、13.38%和11.37%,这一比例在农村消费者中则分别为40.88%、15.33%和5.84%。

图8 消费者对信用卡的还款行为

4.对自动取款机的使用。调查结果显示在使用自动取款机(ATM)时,73.39%的消费者在输入密码时,有意识地用手或身体遮挡,防止他人看见;16.74%的消费者没有这方面的意识;9.86%的消费者没有使用过自动取款机。其中,79.60%的城镇消费者有意识地用手或身体遮挡,防止他人看见密码;59.85%的农村消费者有这方面的意识。

图9 消费者对自动取款机的使用

5.对金融知识的获取。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金融知识方面存在疑惑时,最常采取的行动是“上网找资料”和“向相关金融机构及监管部门咨询”。有38.78%的消费者选择了“上网找资料”的方式,35.17%的消费者选择了“向相关金融机构及监管部门咨询”的方式,21.42%的消费者选择了“求助他人”的方式,另有1.59%和3.04%的消费者选择了“置之不理”和“不知如何寻求帮助”。城镇消费者和农村消费者在金融知识方面存在疑惑时,采取的行动略显一致,最常采用的行动是“上网找资料”和“向相关金融机构及监管部门咨询”,这一占比分别为72.04%、74.79%。

图10 消费者对金融知识的获取情况

6.对金融纠纷的投诉。当消费者购买金融产品或服务发生纠纷时,调查结果有35.30%的消费者向提供该商品或服务的金融机构进行投诉,17.28%的消费者向当地人民银行进行投诉,26.45%的消费者向当地银监局、证监局、保监局进行投诉,7.69%的消费者向当地工商部门进行投诉,9.06%的消费者利用“12315”消费者投诉热线进行投诉,另有4.21%的消费者不知如何投诉。分城乡看,城镇消费者和农村消费者最常采用的三种投诉方式分别是“向提供该商品或服务的金融机构进行投诉”、“向当地银监局、证监局、保监局进行投诉”和“向当地人民银行进行投诉”,占比分别为35.96%、26.45%、18.72%和33.70%、26.45%、13.77%。

图11 消费者对金融纠纷的行动情况

(三)消费者金融知识水平分析

消费者金融知识整体水平不高,对各类金融知识的掌握程度存在较大差异,消费者金融知识水平在城乡间不平衡特征较为明显。

1.消费者金融知识总体情况。消费者金融知识水平有待提高。当让消费者对自身的金融知识水平做出主观评价时,48.63%的消费者认为自己的金融知识水平“非常好”或“比较好”,认为自身金融知识水平“一般”、“不太好”或“一点也不好”的消费者占比分别为37.61%、8.26%和5.5%。与之相对应,从金融知识客观问题的正确率来看,消费者对全部金融知识问题的平均正确率也仅有56.46%。

图12 消费者对金融知识水平的主观评价

分城乡看,城镇消费者的金融知识水平要明显高于农村消费者,城镇消费者对于全部金融知识问题的平均正确率为60.79%,农村消费者的平均正确率为47.01%,城乡知识水平差异性较大。

消费者对各类金融知识的掌握程度存在较大差异。消费者投资知识、贷款知识、信用知识和保险知识较为薄弱,而对银行卡知识和储蓄知识的掌握情况则相对较好。调查显示,消费者在投资知识、贷款知识、信用知识和保险知识问题上的平均正确率分别为50.17%、52.16%、50.07%和50.40%,而在银行卡知识和储蓄知识问题上的平均正确率分别为74.08%、71.91%。

表2 消费者金融知识平均正确率的分类统计情况 单位:%

2.消费者金融知识分类调查情况。(1)储蓄知识。一是对于“消费者把100万元存入银行,定期储蓄两年,期间没有支取,二年期定期储蓄的年利率为3%,2年后账户中有多少钱”这一问题,调查结果有68.12%的消费者选择了“106万元”。分城乡看,城镇消费者选择了“106万元”的占比为75.92%,农村消费者选择了“106万元”的占比为51.09%。

二是对于“消费者有8000元需要随时支取的生活费,最适合的储蓄方式是?”这一问题,调查结果有75.69%的消费者选择了“活期储蓄”。分城乡看,城镇消费者选择了“活期储蓄”的占比为81.61%,农村消费者选择了“活期储蓄”的占比为62.77%。

综合来看,针对储蓄知识调查问题,消费者的平均正确率为71.91%。城镇消费者的储蓄知识水平要明显高于农村消费者,城镇消费者的平均正确率为78.77%,农村消费者仅有56.93%。

(2)银行卡知识。一是对于“消费者是否知道信用卡和借记卡的区别”这一问题,74.77%的消费者知道信用卡和借记卡的区别。分城乡看,80.94%的城镇消费者知道两者的区别,61.31%的农村消费者知道两者的区别。

二是对于“消费者用信用卡透支提取现金是否会被收取利息?”这一问题,调查结果有75.69%的消费者回答了“会被收取利息”。分城乡看,城镇消费者回答了“会被收取利息”的占比为82.94%,农村消费者回答了“会被收取利息”的占比为59.85%。

三是对于“信用卡取现额度与信用额度是否有区别”这一问题,调查结果有71.79%的消费者回答了“有区别”。分城乡看,城镇消费者回答了“有区别”的占比为77.26%,农村消费者回答了“有区别”的占比为59.85%。

综合来看,针对银行卡知识调查问题,消费者的平均正确率为74.08%。城镇消费者的平均正确率为80.38%,农村消费者仅有60.34%,城镇消费者的银行卡知识水平要明显高于农村消费者。

(3)贷款知识。一是对于“如果预期未来利率上调,是否同意应选择固定利率贷款,而不是浮动利率贷款”这一问题,调查结果有53.90%的消费者回答了“同意”,其中城镇消费者回答了“同意”的占比为60.54%,农村消费者回答了“同意”的占比为39.42%。

二是对于“消费者个人住房贷款的最长期限是多少年?”这一问题,调查结果有52.52%的消费者回答正确,选择了“30年”,其中城镇消费者回答正确的占比为55.18%,农村消费者回答正确的占比为46.72%。

三是对于“向银行申请100万个人住房贷款,20年贷款的月供会高于30年贷款的月供,但是20年贷款的总利息支出要少于30年贷款”这一问题,调查结果有54.13%的消费者选择了“同意”,其中城镇消费者选择了“同意”的占比为57.53%,农村消费者选择了“同意”的占比为46.72%。

四是对于“有抵押品的贷款利率要高于无抵押品的贷款利率”这一问题,调查结果有49.31%的消费者选择了“不同意”,其中城镇消费者选择了“不同意”的占比为52.17%,农村消费者选择了“不同意”的占比为43.07%。

五是对于“购买一套100万的住房,您最多可以向银行申请100万的个人住房贷款”这一问题,调查结果有50.92%的消费者选择了“不同意”,其中城镇消费者选择了“不同意”的占比为54.18%,农村消费者选择了“不同意”的占比为43.80%。

综合来看,针对贷款知识调查问题,消费者的平均正确率为52.16%。城镇消费者的贷款知识水平要高于农村消费者,城镇消费者的平均正确率为55.92%,农村消费者为43.95%。

(4)信用知识。一是对于“消费者是否知道个人信用报告”这一问题,调查结果有65.83%的消费者知道个人信用报告,其中城镇消费者选择“知道”的占比为67.56%,农村消费者选择“知道”的占比为62.04%。

二是对于“在银行A的不良信用记录不会对从银行B申请贷款产生负面影响”这一问题,调查结果有34.30%的消费者选择了“不同意”。分城乡看,其中城镇消费者选择了“不同意”的占比为35.79%,农村消费者选择了“不同意”的占比为31.39%。

综合来看,针对信用知识调查问题,消费者的平均正确率为50.07%,消费者信用知识欠缺。其中,城镇消费者的平均正确率为51.68%,农村消费者为46.72%,城镇消费者的信用知识水平要高于农村消费者。

(5)投资知识。一是对于“让消费者从银行存款、股票基金、债券、房地产、人寿保险和期货中选择风险最大的投资产品”这一问题,调查结果有22.25%的消费者选择了“期货”。分城乡看,其中城镇消费者选择了“期货”的占比为28.09%,农村消费者选择了“期货”的占比为9.49%。

二是对于“消费者对分散投资的理解”这一问题,调查结果有62.84%的消费者选择了“可以降低投资风险”,其中城镇消费者选择了“可以降低投资风险”的占比为70.57%,农村消费者选择了“可以降低投资风险”的占比为45.99%。

三是对于“消费者是否同意”回报较高的投资,一般情况下风险也比较大”的观点,调查结果有73.85%的消费者选择了“同意”,其中城镇消费者选择了“同意”的占比为77.26%,农村消费者选择了“同意”的占比为66.42%。

四是对于“某理财产品期限是9个月,它的累计收益率为9%,它的年化收益率是多少”这一问题,调查结果有41.74%的消费者回答正确,选择了“12%”。分城乡看,其中城镇消费者回答正确的占比为44.48%,农村消费者回答正确的占比为35.77%。

综合来看,针对投资知识调查问题,消费者的平均正确率为50.17%。分城乡看,城镇消费者的平均正确率为55.1%,农村消费者为39.42%,城镇消费者的信用知识水平要明显高于农村消费者。

(6)保险知识。一是对于“买保险可以降低风险,所以购买额度越高越好”的观点,调查结果有55.96%的消费者选择了“不同意”,其中城镇消费者选择了“不同意”的占比为59.20%,农村消费者选择了“不同意”的占比为48.91%。

二是对于“将同一财产向多家保险公司投保,当财产发生损失时可以获得更多的赔偿”的观点,调查结果有39.45%的消费者选择了“不同意”,其中城镇消费者选择了“不同意”的占比为42.47%,农村消费者选择了“不同意”的占比为32.85%。

三是对于“刚买的保险是否可以退”这一问题,调查结果有48.39%的消费者选择了“从投保人收到保单之日起10日内可以退保”,其中城镇消费者选择了“从投保人收到保单之日起10日内可以退保”的占比为50.50%,农村消费者选择了“从投保人收到保单之日起10日内可以退保”的占比为43.80%。

四是对于“一些保险产品具有保险与投资的双重功能,这些产品是否一定保本”这一问题,调查结果有57.80%的消费者选择了“不一定”,其中城镇消费者选择了“不一定”的占比为61.54%,农村消费者选择了“不一定”的占比为49.64%。

综合来看,针对保险知识调查问题,消费者的平均正确率为50.40%。城镇消费者的保险知识水平要高于农村消费者,城镇消费者的平均正确率为53.43%,农村消费者为43.8%。

(四)消费者金融技能分析

消费者使用银行卡的能力需进一步提高。当询问消费者银行卡被自动取款机吞掉后会如何做时,调查结果有56.88%的消费者选择了“在自助设备前耐心等待3~5分钟,确认卡片被吞后,立即拨打机具管理银行客户服务电话,随后拨打发卡银行电话确认账号交易”,31.65%的消费者选择了“立即到最近机具管理银行的柜台寻求帮助”,7.11%的消费者选择了“不知道怎么办”,2.98%的消费者选择了“打电话向亲戚朋友寻求帮助”,还有1.38%的消费者选择了“向身旁其他同样等待使用自助设备的人寻求帮助”。分城乡看,城镇消费者中有61.54%选择了“在自助设备前耐心等待3~5分钟,确认卡片被吞后,立即拨打机具管理银行客户服务电话,随后拨打发卡银行电话确认账号交易”,这一占比在农村消费者中为46.72%。

图13 消费者在银行卡被吞后的处置情况

(五)金融知识需求分析

消费者对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金融知识更为关注,不同消费者群体均不同程度需要补充股票基金投资知识。同时,城乡、职业、收入水平、文化程度上的差异会导致消费者对金融知识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客观上要求开展差异化的金融知识普及活动。

1.消费者金融知识需求总体情况。消费者最欠缺的金融知识,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股票基金投资、债券投资、住房贷款、银行理财产品及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银行服务知识,选择上述金融知识的消费者占比分别为22.16%、13.55%、11.67%、10.78%、10.78%。

图14 消费者最欠缺的金融知识

2.城镇和农村消费者对金融知识的需要差异。城镇消费者最欠缺的金融知识,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股票基金投资、债券投资、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银行服务、住房贷款、银行理财产品知识,选择上述金融知识的消费者占比分别为23.45%、13.81%、11.80%、10.50%、10.36%。

图15 城镇消费者最欠缺的金融知识

农村消费者最欠缺的金融知识,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股票基金投资、住房贷款、债券投资、银行理财产品、汽车贷款知识,选择上述金融知识的消费者占比分别为19.37%、14.29%、12.70%、11.75%、11.75%。

图16 农村消费者最欠缺的金融知识

3.不同职业的消费者对金融知识的需求差异。全日制学生最欠缺的金融知识,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银行卡、住房贷款、汽车贷款、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银行服务、股票基金投资知识,选择上述金融知识的消费者占比分别为17.50%、17.50%、15.00%、15.00%和15.00%。

全职工作的消费者最欠缺的金融知识,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股票基金投资、债券投资、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银行服务、住房贷款、银行理财产品知识,选择上述金融知识的消费者占比分别为24.80%、14.77%、11.65%、10.84%和10.57%。

兼职工作的消费者最欠缺的金融知识,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债券投资、股票基金投资、银行卡、住房贷款、汽车贷款知识,选择上述金融知识的消费者占比分别为19.05%、17.46%、15.87%、15.87%和15.87%。

主动放弃工作的消费者最欠缺的金融知识,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债券投资、股票基金投资、银行卡、汽车贷款、银行理财产品,选择上述金融知识的消费者占比分别为35.62%、19.23%、15.38%、7.69%和7.69%。

退休的消费者最欠缺的金融知识,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银行卡、住房贷款、银行理财产品、股票基金投资和汽车贷款知识,选择上述金融知识的消费者占比分别为16.30%、16.30%、14.13%、13.04%和10.87%。

失业的消费者最欠缺的金融知识,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银行理财产品、银行卡、股票基金投资、汽车贷款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银行服务知识,选择上述金融知识的消费者占比分别为19.30%、15.79%、12.28%、10.53%和10.53%。

表3 不同职业的消费者最欠缺的金融知识占比统计情况

单位:%

4.不同收入的消费者对金融知识的需求差异。家庭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消费者最欠缺的金融知识,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银行卡、汽车贷款、住房贷款、银行理财产品、股票基金投资、债券投资,选择上述金融知识的消费者占比分别为21.67%、16.67%、11.67%、11.67%、11.67%、10.83%。

家庭月收入为2000~4999元的消费者最欠缺的金融知识,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股票基金投资、住房贷款、债券投资、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银行服务、保险产品,选择上述金融知识的消费者占比分别为22.39%、12.27%、11.96%、11.04%和9.51%。

家庭月收入为5000~9999元的消费者最欠缺的金融知识,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股票基金投资、债券投资、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银行服务、住房贷款、银行理财产品知识,选择上述金融知识的消费者占比分别为22.59%、13.50%、12.95%、12.12%和11.02%。

家庭月收入为10000~19999元的消费者最欠缺的金融知识,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股票基金投资、债券投资、银行理财产品知识、汽车贷款、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银行服务,选择上述金融知识的消费者占比分别为30.00%、20.71%、12.14%、11.43%和9.29%。

家庭月收入为2~5万元的消费者最欠缺的金融知识,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股票基金投资、银行卡、住房贷款、债券投资、银行理财产品,选择上述金融知识的消费者占比分别为19.05%、16.67%、14.29%、14.29%和11.9%。

家庭月收入在5万元以上的消费者最欠缺的金融知识,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是银行卡、股票基金投资、住房贷款、汽车贷款知识,选择上述金融知识的消费者占比分别为33.33%、27.78%、11.11%、11.11%。

从趋势上看,随着消费者家庭月收入的提高,消费者对股票基金投资、债券投资及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银行服务知识的需求逐步增加,而对银行卡知识的需求逐步减弱。不同家庭月收入的消费者均对住房贷款、汽车贷款、银行自助终端设备的使用、银行理财产品、保险产品知识具有不同程度的需要。

表4 不同家庭月收入的消费者最欠缺的金融知识占比统计情况

单位:%

5.不同文化程度的消费者对金融知识的需求差异。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消费者最欠缺的金融知识,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汽车贷款、银行卡、住房贷款、银行理财产品、股票基金投资知识,选择上述金融知识的消费者占比分别为18.18%、16.67%、15.15%、13.64%和12.12%。

文化程度为初中的消费者最欠缺的金融知识,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银行卡、住房贷款、股票基金投资、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银行服务和汽车贷款知识,选择上述金融知识的消费者占比分别为18.99%、15.19%、13.29%、12.66%和11.39%。

文化程度为高中或中专或技校的消费者最欠缺的金融知识,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股票基金投资、债券投资、住房贷款、银行理财产品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银行服务知识,选择上述金融知识的消费者占比分别为22.63%、13.87%、13.14%、12.41%和10.95%。

文化程度为大专的消费者最欠缺的金融知识,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股票基金投资、债券投资、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银行服务、银行理财产品和住房贷款知识,选择上述金融知识的消费者占比分别为26.64%、13.08%、12.62%、11.21%和10.75%。

文化程度为大学本科的消费者最欠缺的金融知识,排在前五位的分别股票基金投资、债券投资、保险产品、银行理财产品和住房贷款知识,选择上述金融知识的消费者占比分别为24.94%、17.71%、11.97%、10.22%和9.98%。

文化程度为研究生及以上的消费者最欠缺的金融知识,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股票基金投资、银行卡、银行理财产品、保险产品、住房贷款知识,选择上述金融知识的消费者占比分别为20.59%、17.65%、11.76%、11.76%和11.76%。

从趋势上看,随着消费者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消费者对股票基金投资、债券投资、保险产品及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银行服务的需求逐步增加,而对银行自助终端设备、银行卡、汽车贷款知识的需求逐步减弱。不同文化程度的消费者均对住房贷款、银行理财产品具有较大的兴趣。

表5 不同文化程度的消费者最欠缺的金融知识占比统计情况

单位:%

6.消费者了解金融知识的最有效方式。调查结果显示最能有效地帮助消费者了解所需要的金融知识的方式,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通过金融机构网点发放宣传资料”、“通过网络、手机短信宣传”、“通过电视宣传”、“通过与家人、朋友的交谈”和“通过报刊、杂志宣传”,选择上述方式的消费者占比分别为26.80%、18.75%、16.10%、15.04%和10.91%。总体情况、城镇消费者、农村消费者看法趋同。

图17 消费者了解金融知识的最有效方式占比情况

四、建议

(一)建立系统性、长效性的金融消费者教育机制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的消费者对于金融消费者教育态度是积极的,对金融知识的需求是渴求的。但从现阶段金融消费者教育现状来看,我国金融消费者教育工作还未形成系统性的教育机制,应从全局性出发,建立能够持续对我国各层面群体开展教育的系统性、长效性金融消费者教育机制。应该将金融消费者教育工作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中来,从基础性的学生抓起,形成一整套的金融消费者教育体系。

(二)金融基础知识和社会热点知识是金融知识普及的侧重点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随着地方经济的显著发展,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消费者对住房贷款、银行理财产品、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银行服务等金融基础知识和股票基金投资、债券投资等当前社会热点金融知识的需求最为明显,且在上述两个方面消费者的金融知识水平也最为欠缺。因此,今后的金融知识普及活动要以消费者日常生产生活中所必要的金融基础知识和社会热点金融知识作为侧重点,满足消费者的实际需要。

(三)消费者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承担意识有待提高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消费者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承担意识不强,对自身应承担的正常市场风险认识不足。因此,今后的金融知识普及与教育活动中,要加强对消费者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承担意识的教育,让消费者明白“自享收益”的同时,要“自担风险”。要引导消费者进行风险自评,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和相关产品的风险特征,选择适当的金融产品。

(四)根据城乡差异性明显的特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体系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不同地域、文化程度、经济能力、职业特征的消费者的金融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消费行为特点与所欠缺的金融知识也差异较大。但总体而言,城市消费者的知识水平明显高于农村消费者,因此在以后设计金融知识普及的内容和重点时,根据城市、农村不同的消费群体制定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内容,从而可以使消费者掌握符合其知识水平、消费需求、消费行为特点的金融知识。

第6篇:农村消费情况范文

农村居民品牌消费的理论分析

品牌消费就意味着消费者是通过标识而不是产品本身来选购产品.同时,由于商家对产品的定位不同,附着在产品上的标识因而具有不同的个性,并成为某种象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标识又成为消费者某种情感的寄托.所以,品牌消费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是个性化消费和情感性消费.通常只有在科技进步、商品经济较发达、人们生活比较宽裕的情况下才会出现品牌消费现象,因为人们一般只有在满足了低层次的需求后才会有高层次的需求,而个性化消费和情感性消费是高层次需求的体现.从这种意义上来分析,我国一些地区的农村居民现在具备品牌消费的基础:

一是具备品牌消费的物质基础.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普遍低下,一些地区农村居民的温饱都成问题,品牌消费根本无从谈起.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大幅提高,2000年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下降到50%以下,整体解决了温饱问题.2008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761元,其中5000元以上的农户有39.3%,超过10000元的高收入农户达到9.3%.人均现金收入达到5737.0元,购买力大大提高[7].广东省的情况更好,2008年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399.77元,其中最高收入组(占总数的20%)人均纯收入达13805.98元[8].收入的增加刺激了农民的消费,高消费支出的农户越来越多,耐用消费品不断升级,2008年,农村居民全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在5000元以上的农户就已经达到了21.2%,其中4.6%的超过了10000元[7].这些高收入和高支出的农村居民无疑是品牌消费的现实或潜在消费者.而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居民的收入会越来越高,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将比2008年翻一番[9].到那时,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将上一个新台阶,品牌消费无疑将会像现在的城市一样普及.

二是具备品牌消费的心理基础.改革开放的深入不但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经济状况,而且改变了他们的社会生活环境,并进一步影响其消费心理.道路交通的日益发达、信息技术的逐步渗透、外出打工人员的增多、城镇化的推进、文化教育的普及等各方面带来的变化冲击着农村,农村居民的消费心理与行为逐步向城镇居民靠拢,一些“农村弄潮儿”逐渐模仿、跟进城镇人的消费模式,开始产生品牌意识,购买产品或服务时,除了考虑获取其使用价值外,也开始希望能得到心理和精神层次上的满足,而这些层次的满足在一定程度需要通过品牌消费来实现.2002年零点指标网与零点调查公司协作完成的对辽、豫、鄂、皖、津、川、浙、陕、粤等11个省市34个地区的1115位18~60岁的农村居民的随机入户访问表明,农村居民在日用消费品上存在品牌消费行为[10].

实证分析

1数据来源和样本特征

本研究以广东省的农村居民为调查对象,调查范围包括广东省四大经济区域的农村地区(按照广东省统计局的划分方法,广东省分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简称珠三角)、东翼地区(简称东翼)、西翼地区和北部山区)等四大经济区域.调查分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两部分.问卷调查于2009年1~2月进行,采用的是随机抽样方法,样本的选择参照广东省统计局公布的2008年广东省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系列简明分析报告中的人口构成[11],按大致比例选择.为确保受访者能正确理解题目,保证答题质量,调查方式采取口头询问法,由采访人根据受访者的回答当面填写,共调查了1000位农村居民,对回收问卷中某些指标存在遗漏或前后矛盾的数据视为无效,得到有效问卷861份,样本特征如下:①区域构成:珠三角占36.5%,东翼占30.0%,西翼占12%,北部山区占21.4%;②性别构成:男性占53%,女性占47.7%;③婚姻状况构成:未婚占48.0%,已婚占50%;④年龄构成:19~29岁的占50.2%,30~39岁的占21.1%,40~49岁的占20.9%,50岁以上的占7.8%;⑤学历构成:文盲占3%,小学占37.8%,初中占35.8%,高中或技校占23.0%,大专及以上占1.1%.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为进一步了解情况,课题组于2010年1~2月又进行了深入访谈,共调查了30位分布在不同经济区域的农村居民.

2广东地区农村居民家用电器品牌消费情况

1)品牌消费倾向

调查发现,农村居民开始有比较明显的品牌消费倾向.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挑选标准来看,品牌成为农村居民选购电器的重要考虑因素.调查显示,农村居民挑选电器的标准包括质量、价格、耐用、品牌、款式、服务、节能和购买方便等.具体选购时,首先要考虑的重要因素,75.03%的选择质量,683%的选择价格,44.72%的选择耐用,31.71%的选择品牌,19.98%的选择节能,16.14%的选择使用方便,10.34%的选择服务好,7.78%的选择款式,3.95%的选择购买方便,还有人会考虑一些其他因素,如体积大小等.有20.4%的人明确表示不愿意购买没听说过的品牌.结合深入访谈的情况,发现农村居民消费行为开始发生变化:一是购买电器不再仅仅为获取其使用功能,也开始追求一些心理和精神上的满足,品牌、款式、服务等一些不具备使用价值的东西开始列入农村居民的关注范围.深入访谈中,不少农村居民认为有钱当然买名牌,摆在那有面子.还有人说“名牌用起来都开心些”.二是消费习惯在发生改变,绝大多数人选购电器时,最先考虑质量,价格被放到第二位,意味着农村居民的求廉心理有所改变.这些变化从另一方面显示品牌消费目前在农村除了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外,也有了一定的心理基础.第二,从品牌受青睐的原因来看,农村居民开始有追求高知名度品牌的倾向,而这是品牌消费的主要特点.经统计,广东地区农村居民有如下主要理由喜爱某些品牌:质量好(75.38%),耐用(60.28%),品牌知名度高(43.44%),价格合适(439%),使用方便(18.93%),服务好(14.17%),大家都买(11.50%),购买方便(6.50%),品牌知名度高开始成为赢得农村居民喜爱的重要原因.第三,从农村居民重现品牌名称的情况看,其品牌意识已经存在.广东地区农村居民几乎每人都有自己喜欢的品牌(即便没买过),他们喜欢的电器品牌共有30多种,其中最受人喜欢的10个电器品牌(按选择的人数比例大小排列)依次是:美的(34.5%)、海尔(25.9%)、TCL(18.7%)、松下(16.7%)、三星(10.9%)、诺基亚(10.6%)、格力(10.5%)、索尼(8.9%)、康佳(8.4%)和长虹(7.7%).由此看来,国产品牌目前在农村的优势较大,一些受欢迎的品牌应该进一步深入了解自己在农村市场的优劣势所在,以扬长避短,尽快把握先机,乘胜挺进农村市场,因为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优秀品牌进驻这个市场,以后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

2)实际的品牌购买行为

广东地区农村居民绝大多数人(91.1%)都购买过自己喜欢的品牌电器.其中,全部购买自己喜欢品牌的农村居民有7.5%,大部分购买的有36.0%,一部分购买的有47.5%,只有8.9%购买的都不是喜欢的品牌.根据深入访谈的资料,有些农村居民虽然没有购买喜欢的品牌电器,但他们表示以后有钱了还是要买一些牌子货.在是否选购所喜欢的品牌上,存在很明显的区域差异(表1).珠三角地区大多数农村居民购买的电器中大部分是自己喜欢的品牌(包括近10%的“全部”情况),人数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区域,只有很少人没有购买自己喜欢的品牌.而且,珠三角地区农村居民明确表示不愿意购买没听说过的品牌(电器方面)的人数比例(28.66%)远远高于其他区域.表明:经济较发达地区农村居民的实际品牌消费行为更明显.

3)品牌信息的来源

调查显示,电视是广东地区绝大多数农村居民(76.77%)了解电器品牌信息的最主要来源,朋友作为信息源的地位仅次于电视,但人数明显少很多,只有47.97%,其他比较重要的信息来源还有报纸(38.91%)、杂志(31.94%)、商店(29.04%)、家人(25.20%)T广播(16.61%)等.不少企业比较看重的刷墙广告,在这次调查看来并不被农民重视,只有6.62%的品牌信息来自于此.根据消费者有关理论,人们对所接触到的信息会有选择地注意、有选择地理解和有选择地记忆,因此,对来自自己比较重视的信息源的信息,人们会投入更多的注意力,并进而影响到对此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人们对信息源的态度会影响到藉此传播的信息.据调查,农民比较信任的广告信息源,按照选择人数的比例排列依次为:电视(60.74%)、报纸(25.44%)、杂志(16.49%)、商店(16.49%)、广播(10.80%)和刷墙广告(67%).对照前后两组数据可以发现,农村居民信任的信息源与主要了解信息的来源基本一致,也就是说,农村居民主要通过一些自己比较信任的广告信息源去获得品牌信息,而只有电视是能获得大多数人信任的信息源.进一步运用PearsonChiSquare卡方分析,发现广东地区农村居民品牌信息来源的区域差异比较显著,其中很显著的是杂志(2=26.576,P=0.01)、报纸(2=19.656,P=0.01)、家人(2=11.907,P=0.01)作为信息源的差异,电视(2=9.311,P=0.05)、广播(2=9.171,P=0.05)次之.为了更深入具体地分析,把四大区域农村居民的五大主要信息来源分别按选择的人数比例排列依次为:①珠三角:电视(761%)、报纸(46.82%)、朋友(46.82%)、杂志(404%)和家人(31.21%);②东翼:电视(75.58%)、朋友(50.00%)、商店(356%)、杂志(29.46%)和报纸(28.68%);③西翼:电视(79.05%)、朋友(45.71%)、报纸(39.05%)、杂志(26.67%)和商店(286%);④北部山区:电视(84.24%)、朋友(48.37%)、报纸(39.67%)、商店(30.43%)和家人(25.54%).由此可以看出,珠三角地区农村居民中有超过四成的人把电视、报纸、朋友和杂志作为主要信息来源,其中选择报纸、杂志和家人3个信息源的人数比例都是四大区域中最高的;而选择电视的人数比例却是四大区域中最低的.其他3个地区有超过四成的人选择作为信息源的都只有电视和朋友两种.据此可得出结论:珠三角地区农村居民的品牌信息来源比其他3个地区丰富,其他3个地区尤其是北部山区的农民品牌信息来源比较单一.这可能与珠三角地区较开放,农民收入、教育程度相对较高有关.由此可以推论,虽然整体上农村居民的品牌信息来源比较少,但有区域差异,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品牌信息来源相对较多,除电视和朋友外,报纸也是他们很重要的信息源,而相对落后地区的品牌信息来源则较单一.调查还发现,广东地区农村居民对于广告的态度比较正面,与城市居民大多数人不相信广告形成对比.21%的农民很相信广告,14.05%的比较相信,44.83%的基本相信,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农民基本相信广告.因此,在现阶段,有关企业应抓住先机,利用广告在农村地区进行品牌营销会有较大收效.

第7篇:农村消费情况范文

一、拉动农村体育消费市场对农村经济再发展的意义

1.对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巨大的带动作用。目前我国着力于体育产业的发展,体育消费作为人们生活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值在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中的比例正在迅速提高,并带动了与之相关的媒体、旅游、交通、服务、食品、电子、保险和建筑等产业的发展。因此,充分拓展农村体育消费市场,改善农村体育消费环境,对于最大程度地释放农村的潜在需求,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基本的体育服务”的全民健身体系的基本目标,带动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起到巨大的带动作用。

2.优化乡镇居民消费的内外环境,扩大农村消费支出。首先,农村居民体育消费什么,消费多少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体育市场供给什么和供给多少,体育市场的供需结构和总量又决定了体育产业的结构和规模。那么,充分发挥消费需求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导向作用,拓展我国农村消费市场的体育消费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直接带动农村消费的增加,引导体育投资和生产,决定体育市场和体育产业的发展,从而扩大国内需求、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另外,增加农村居民的体育消费,使其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发生根本变化,对生活方式提出新的健康要求,能够促进居民身体素质的提高,使居民减少对预期健康支出的费用,从而减少对健康的预防性储蓄,有利于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增大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即时消费,为农村消费市场提供更广的发展空间。

二、影响农村体育消费市场拓展的主要因素分析

1.农村体育基础设施投入资金不足,体育消费市场环境差。从现有体育场馆资源分布情况来看,我国现有各类体育场馆约近70万个,其中占国土面积的16.5%和人口的39%左右的城镇,占全部体育场馆的比重为79.8%,而占国土面积83.5%并拥有61%左右人口的广大农村地区却只占20.2%的体育场馆资源,开放性体育消费场馆严重不足;从我国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情况来看,尽管用于科、教、文、卫的经费比重形成上升趋势,但真正投入到体育设施的经费比例低,特别是我国的偏远山区,对体育和卫生事业经济投入不到7%,农村的体育基础设施短缺、数量少,现有的一些体育设施比较落后、陈旧,满足不了新农村居民的体育健身需求,阻碍了农民的体育消费行为,影响农民体育消费的信心。

2.农村消费结构不合理,基层体育管理体制不健全。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家庭年人情费支出平均在500元以上,最高可达到2000元以上,人情消费占家庭年收入的20.1%。人情消费作为农村居民的一种畸形消费,不仅难以给消费者带来与支出相适应的效用,而且对农村体育消费产生了挤出效应,限制了体育消费市场发展空间,制约了体育消费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另外,虽然我国下发了《关于实施农民体育建设工程的意见》、《十一五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规划》及地方政府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健身工程的建设,但在农村的很多地方仍然存在体育工作人员配备普遍不足,没有专门的农村体育组织机构或是由村委会兼管,甚至存在基层体育行政部门有名无实形同虚设的情况。这样使得农村居民的体育活动得不到很好地组织和引导,严重影响了农民进行健身锻炼的积极性,从而极大地制约了农民体育消费市场的发展。

3.地方财税政策不够完善,阻碍农村体育产业化进程。目前我国的财税政策调节都是围绕政府主导的经济建设与行政管理的支出为主,实际用于体育服务及其体育产品等方面的财税支出非常少。即使是加大财政投入的大部分税优政策也是一次性的,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如场馆建设占用耕地免征耕地占用税,为奥运会需要购置的设施设备而免征的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的增值税,对参赛运动员因参赛而获得的奖金和奖赏收入而免征的个人所得税的优惠政策,随着奥运会的结束也就消失了。而且,现行的分税制财权体制还存在财权与事权不统一、统筹层次较低、监管措施不严及政策一年一变”的问题,极大挫伤了他们对农村体育的投资意向,不利于体育消费以及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建立农村居民体育消新机制的合理化建议

第8篇:农村消费情况范文

关键词: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农村;农民

中图分类号:D9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3)12-0039-04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3.12.08

当前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逐步受到重视,且偏重于城市消费者经常使用的理财产品、信用卡、网络银行等金融服务,对农村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保护却关注不多。近期,课题组对海南省农村地区金融消费者、金融机构和金融消费环境进行了调查,收集各县市有关经济金融数据,走访部分县市金融机构网点,向354名农民、84家农村地区金融机构、6家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发放了444份问卷。调查发现海南省当前农村地区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的现状和困境,农村金融消费权益保护亟待加强。

一、农村地区金融消费与保护基本情况

(一)金融消费活动简单集中

从问卷调查情况看,6%的农民未接受过任何金融服务,其他农民接受的金融服务集中于银行业务。94%的农民有过存取款经历,59%曾转账汇款,34%曾办理贷款,15%曾办理收付,保险及其他的比例是6%。在地域方面,91%的农民有过在县城进行金融消费的经历;日常金融消费活动的主要地点比例为县城54%、乡镇42%、镇以下4%。

(二)金融服务广度和深度逐步提高

2010年海南省首家农村合作银行、首家村镇银行、首家农村资金互助社相继成立;2011年首家农村商业银行成立,2010—2012年海南省共成立14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得到发展,三农金融产品种类也日渐丰富(见表1)。

(三)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刚刚起步

“一行三会”中,证监局和保监局在各县市没有分支机构,银监局只在个别市县设有办事处,人民银行在各县市均有分支机构,因此农村地区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主要靠人民银行开展。2013年3月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成立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处,各县市支行在6月设立了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岗。目前开展的工作主要有:一是建立争议处理机制,制定《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暂行办法》,同时对外公布了投诉电话,受理金融消费者投诉;二是建立金融教育机制,定期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月”等宣传活动,以增强农村地区消费者金融知识;三是建立案例研究机制,收集金融侵权案例,识别农村金融侵权行为特点,指导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

(四)金融消费侵权行为时有发生

参与调查的农民中,87%的人曾经遭遇过金融消费侵权,对金融服务的满意度仅为36%。

二、农村地区金融消费侵权行为表现及分析

(一)从侵权行为上看,服务歧视较为突出。调查显示,农村地区常见金融消费侵权行为中,曾经遭遇过授信和服务歧视的农民比例最高达47%,部分农民甚至表示他们曾经因为衣着陈旧而被银行保安拒入(见表2)。

(二)从侵权领域上看,日常业务均有涉及

在存取款方面,13%的农民曾经在银行柜台窗口、取款机遭遇过夹带假币,15%的农民曾经被银行拒绝兑换残损人民币,21%的农民曾经被银行拒绝兑换收存零钞;在贷款办理方面,曾办理贷款的农民有47%的曾遭遇侵权;在服务收费方面,农民认为不合理或定价高的收费业务主要集中在异地存取款及转账手续费、换卡挂失费方面(见图1)。

(三)从侵权敏感度上看,服务收费最受关注

由于农民群体收入较低,他们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收费比较敏感。从这次调查情况看,农民对个人金融消费权益最为关注的三个方面分别是:金融产品与服务的收费情况、贷款定价与可获取情况、服务质量情况(见图2)。

三、农村地区金融消费权益保护面临的困境及原因

(一)消费者自我保护能力差

一是金融知识严重缺乏。调查显示,6%的农民对日常金融业务办理均不了解,72%的不懂贷款办理,55%的不懂银行卡使用。对于问卷调查提出的利率常识问题,只有8%的农民答对。金融知识的贫乏使农民相对于金融机构信息不对称的劣势更加明显,在金融消费活动中更易被侵权。二是侵权识别度低。多数农民不清楚自身作为消费者拥有的权利。调查显示,仅有0.6%的农民能够完全识别问卷列举的金融侵权行为。三是维权积极性不高。调查中只有20%的农民遇到金融消费纠纷时主动投诉。农民主动维权积极性不高虽然使农村地区暴露的金融纠纷少于城市,但留下了问题爆发的隐患,助长了基层金融机构的侵权行为。

(二)金融机构缺乏金融消费保护的动力

一是法律意识的淡薄。调查显示,44%的农村金融机构未设置法务部门或法务岗位。对内部法制教育不重视的结果是许多机构不了解金融消费中双方的权利义务,只有6%的机构能完全识别调查问卷列举的侵权行为。二是风险管理的忽视。随着金融服务和产品的复杂化,逐渐增多的金融争议或诉讼已经给金融机构运营带来了风险。然而,多数金融机构没有把金融消费保护纳入其风险管理框架。另外,国内外都开始重视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监管,这种趋势理应是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关注的内容。调查显示,仅有24%的金融机构能正确指出我国目前负责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的机构。三是经营理念的偏差。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及与此配套的考核机制,是影响金融机构及人员行为的关键。调查显示,36%的农村金融机构没有把顾客投诉处理情况作为考核因素。即便纳入考核范围,权重也很小。在盈利至上的经营理念下,一些金融机构网点和人员为了出售更多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不择手段,出现业务捆绑、虚假宣传的侵权行为。四是保护机制的脆弱。现代商业金融机构早已将客户关系管理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比如设置统一的投诉电话,解决客户反映的各种问题。这种看似保护客户的机制对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有局限性。首先,这种保护其实是保护自身,是根据客户的反馈被动地解决问题,金融机构不会主动寻找和纠正金融服务中可能侵害客户权益的行为。其次,这种机制越到基层贯彻落实程度越低。调查中,我们对某个边远县的每个金融机构抽取一个网点进行走访,发现在其营业场所均没有公示投诉电话。五是员工教育的不足。基层金融机构忽视对员工队伍的窗口服务教育,员工行为往往成为金融消费争议的导火索。调查中,认为金融消费争议起因在金融机构员工的农民占49%,高于金融机构的34%和法律法规的17%。

(三)金融消费环境整体欠佳

1.法制环境:法律法规不健全。一是基本立法缺失。目前我国尚无专门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在金融消费保护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1],对金融消费者概念、金融消费权利义务以及保护机构等方面都没有相应的规定。二是条文适用性不强。目前《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金融法律法规在消费者保护方面的条文分散、缺乏具体的操作性规范,而且都站在减少金融机构运营风险、保护金融机构的立法角度上,对保护金融消费者适用性不强。三是缺乏弱势群体保护规定。农民等弱势群体遭遇金融侵权的可能性和被造成的伤害比城市消费者更大,目前还没有专门的保护规定。

2.监管环境:保护体系尚未成型。一是宣传推广深度不够。调查显示,发生过金融消费纠纷的农民之所以没有投诉,53%的农民不知道向谁投诉;农民对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机构的认知度也不高,只有2%知道由“一行三会”负责。二是投诉渠道覆盖度不高。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目前还没有在全国推行统一的投诉电话,在海南省的机构均以电话替代。人民银行今年已经在上海、西安等地推行“12363”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热线电话,但还没有推广到海南省。三是监督检查难以全面开展。目前“一行三会”均没有出台金融消费权益保护专项监督细则,对金融机构的检查依据比较零散,无法有效从源头上遏制金融机构的侵权行为。四是缺乏顶层合作框架。基层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不仅涉及“一行三会”,还涉及地方消保部门,由于没有自上而下的合作框架,且各机构均无监督从属关系,在合作方面很难协调。五是县级保护机构有待加强。调查显示,82%的农民希望将金融消费争议调解机构设到县一级,交通便利是最主要的原因(占38%),其次分别是语言沟通易(占26%)、文化风俗因素(占14%),解决问题效率高(占22%)。可以看到,在交通不便、语言风俗差异的农村地区,县级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机构不可或缺。

3.发展环境:金融包容性较低。影响农村地区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的因素还包括金融发展环境,这是因为城乡金融发展差异对农民不公平,同时较差的发展环境使金融服务成为稀缺资源,容易滋生更广泛的金融侵权行为。因此,我们对海南省各市县金融包容性进行了测量。设置金融可得性、金融可及性、金融深度三个维度的指标,参照Mandira Sarma(2008)的方法计算出各县市的金融包容性指数(IFI)(见表3)[2]。可以看到,除海口、三亚和五指山外,多数市县都处于较低的金融包容性水平①。

四、加强农村地区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金融消费保护的法律法规

推动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立法,确定金融消费争议的解决框架等内容,同时对《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以及其它配套的金融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增加面向消费者保护相关保护条款。还要借鉴美国、加拿大等其他国家的做法,从减少歧视行为的角度,增加农民等弱势群体的保护条款,实行差别性保护。

(二)加强农村金融知识普及教育

在教育内容方面,本次调查中农民最迫切需要了解的金融知识是反假货币(占38%)、贷款办理(占24%)和金融法规(占24%)等知识。开展金融教育必须针对这些方面,包含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在教育机构方面,农民需要的金融知识与金融机构的服务密切相关,应当鼓励引导金融机构主动开展农民金融服务宣传,与人民银行和其他机构共同开展金融教育。在教育方式方面,由于农民自学能力差,直接发送书籍不是有效做法。应该设立农民金融教育服务点,现场讲解金融知识,同时将有关资料送达村里,由学识较高的干部带头学习,成为金融教育宣传的帮手,做到以点带面。

(三)健全农村金融消费权益保护体系

一是建立自上而下的协调合作框架。在“一行三会”、消保委和其他政府部门之间建立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合作机制,厘清各部门的权责,逐步建立统一的金融消费者维权平台。二是完善覆盖全国的投诉渠道。这次调查中,农民希望采用的投诉渠道分别是电话(占50%)、面谈(占30%)、邮件(占16%)和其他(占4%)。电话是最受欢迎的投诉形式,应尽快争取在海南开通12363热线电话,同时开展渠道宣传,通过电视公益广告、媒体专题报道、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公示、乡间流动宣传车等形式扩大“12363”热线和人民银行作为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机构在农村地区的知名度。三是建立监督检查机制。制定金融消费权益保护行为准则或指引,从营业行为、服务收费、信息披露、隐私保护、投诉处理、产品报备等方面进行统一规范。定期开展检查,引导金融机构转变经营理念,促进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成为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框架的一部分,从根本上遏制金融机构的侵权行为。四是发挥人民银行县支行的基层优势。将人民银行县支行的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情况纳入绩效考核范围,组织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岗位人员培训。人民银行县支行要发挥直接接触农村地区金融消费者的优势,建立农村地区金融消费保护案例库,主动识别侵权风险点,建设农村金融教育点和维权联系点。

(四)大力提升农村普惠金融水平

一是继续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可以通过存款安排、税收优惠等政策吸引各种资本到农村设立金融机构,争取海南省每个市县至少有一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二是着力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支付结算网络建设,在农村地区建设更多的网点、ATM机或其他助农取款设备,推动城乡金融服务均等化。三是大力推行小额信贷。地方政府要推动和支持小额信贷项目,为小额贷款户培训提供资源和市场信息;基层金融机构要合理定价小额信贷,提高信贷可得性;人民银行要广泛开展信用乡村建设,为小额信贷发展提供良好的信用环境。四是探索普惠金融考核机制。近年来,地方政府在农村金融改革方面表现出了强大的资源协调能力和整合效率,在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方面应能发挥更大作用,可以考虑将ATM密度、信贷获得情况等指标纳入对市县政府绩效考核的范围,激励地方政府提升当地农村普惠金融水平。

参考文献:

[1]刘艳平,陈敏.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期望差之弥合——制度化建设的回应[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

1(5).

第9篇:农村消费情况范文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改进,推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活状况。但是从整体上看来,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建设仍处在起步阶段,还存在很多问题。

1.1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缺乏农村的社会保障资金主要是农民个人缴纳、集体补助和国家扶持,农民收入水平较低,无力承担过多的社会保障基金,因此,要想提高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必须加大国家的投入力度,增强社会增援力量,满足农村居民对社会保障的需求。

1.2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缺乏统一规范的法律保障目前广大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混乱,呈现多头管理。各部门处于各自利益的考虑,部门间工作难以有效协调。一些具体职能的实施上也出现了无法可依的情况。相关法律、法规立法层次较低,实施上也呈现不同程度的困难。

2我国农村消费现状

2.1农村消费总量不断增加,但是比重逐年下降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总额呈逐年增长趋势,但是增速迟缓,远远落后于城镇居民的消费速度,并且农村居民消费总额占总消费额的比重呈逐年降低趋势。可见,广大农村的消费潜力还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

2.2结构不合理,层次较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但是,比重依然比较高的食品类、衣着类支出却显示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依然落后于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以北京市居民为例,在公布的2014年上半年北京市居民的消费数据中看出,城镇居民食品、衣着、居住类消费支出占消费总额的50%,服务性消费占30%;而农村居民同类消费支出仅占消费总额的60%、28%

3对策与建议

3.1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合理分配社保资金现行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居民的需要,而较低的经济收入又进一步限制了农村居民参与全民社会保障的步伐。因此,国家必须加强财政投入力度,向农村社会保障支出倾斜,改善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缩小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差距。

3.2多渠道筹集农村社会保障基金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中,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及农村居民医疗保险分为几个档次,农村居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决定缴费档次,政府会适当给以补助。实际上,政府补助程度极其有限。因此,可以引导当地的大型企业参与到支持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中来。这些企业既可以直接给予经济上的支持,也可以通过吸收当地农民,解决当地农民的就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政府还可以对当地企业给予适当的引导,使其投入到当地农村社会保障建设项目中来。

3.3建立科学的农村社会保障监督管理体系当前农村的社会保障工作面临多头管理的状况,因此,必须统一管理,加强协作。同时,建立必要的内、外部监督体系,加强农村社会保障的监督。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的监管,农村社会保障基金是一切农村社会保障项目建设的基础,是关键。近年来,连连发生的社保基金案件直接摧毁了民众对社保项目建设的信心。加强社会基金安全监管,确保每一笔基金到位,做到实用,是整个社会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