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型消费方式范文

新型消费方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型消费方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型消费方式

第1篇:新型消费方式范文

关键词:局部晚期非小细胞癌;新辅助化疗;三维适形放疗;疗效;安全性

肺癌作为我国临床上一类常见病,发病率较高且同时伴有较高的死亡率,难治愈且预后效果较差,常由于患者不良生活习惯或病毒侵袭所致,以非小细胞肺癌作为多见[1]。所谓非小细胞癌主要指包括大细胞癌、鳞癌及腺癌在内的生长速度较慢,扩散相对较晚的一类肺癌。但由于非小细胞肺癌的特殊性,在发病初期因未具有突出的临床表现,常易被临患者自身及临床工作者所忽视,直到确诊为中晚期肺癌,丧失了手术治疗的机会。现临床上为了提升非小细胞癌的治愈率,将新辅助化疗联合三维适形放疗应用于该病的治疗中,取得了突出的临床效果,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0年7月~2012年7月收治的62例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全部患者均在我院行CT扫描及病理检查确诊,且为伴有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符合新辅助化疗及三维适形放疗的适应症,同时签署了知情权同意书。将其采取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每组各31例。对照组患者中男19例(61.29%),女13例(41.94%),年龄38~67岁,平均年龄为(55.9±3.6)岁,经病理检查证实有21例鳞癌(67.74%),10例腺癌(32.26%)。试验组患者中男19例(61.29%),女13例(41.94%),年龄42~65岁,平均年龄为(56.1±3.8)岁,经病理检查证实有19例鳞癌(61.29%),12例腺癌(38.71%)。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癌症类型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仅采用三维适形放疗方案,主要治疗方法为:①帮助患者取仰卧位,嘱其将双手放置在头顶部以上,并保持此姿势,必要时可对其进行固定。②嘱患者正常平静呼吸,使用扫描层厚度在4mm左右的螺旋CT对其进行扫描,将其扫描范围控制在肺底部至胸锁关节上3cm,且在扫面期间注意将患者的整个肺组织均在扫描范围内。③根据国际辐射单位及测定委员会制定的靶区定义标准制定适合患者的照射方案。④在照射过程中使用高能6mv-X线直线加速器照射,并将整个照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⑤其中第一个阶段是按照CTV设野照射,给予2~5个野于一个靶点,行常规分割,注意照射期间将脊髓部分避开,控制DT为200cGy每次。⑥另外在第二个阶段中,给予3~6个野于一个靶点,同时将GTV照射量控制达到70Gy。⑦在照射期间,保证心脏受照量低于20Gy,脊髓的受照量低于40Gy,而食管的受照量不超过45Gy。⑧在照射期间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若发现心电图异常现象,需及时停止照射并采用有效的急救处理。试验组患者对照组所采用的方案基础上给予该组患者新辅助化疗,主要操作方法为:给予该组患者175mg/m2的紫杉醇以及300mg/m2的卡铂,进行为期3w的重复化疗,于第4w开始给予60mg/m2的弹药化疗,保证1次/w,直至放疗结束。

1.3疗效评价标准 将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分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稳定及进展四个等级,其中将肿瘤完全消失评为完全缓解,将肿瘤体积明显缩小评为部分缓解,将肿瘤体积有缩小趋势评为稳定,将肿瘤体积未缩小或有新病灶的出现评为进展。将完全缓解及部分缓解作为总有效[2]。通过对两组患者,疗后行心电图检查、血常规检测及肝肾功能测定,观察并记录该组患者在两种不同治疗方式下的不良反应情况,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骨髓移植、白细胞检查、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肺炎等。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取得的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以均数± 标准差( x±s)的形式对数据进行表示,以 P

2结果

2.1两组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两组患者达完全缓解及部分缓解的人数无明显差异,但对照组总有效达41.94%,试验组的总有效达66.74,试验组较对照组总有效高24.80%,P

2.2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 对照组患者在进行三维适形放疗期间,出现11例恶心呕吐,占35.48%,17例放射性食管炎,占54.84%,5例白细胞减少,占16.13%,以及16例放射性肺炎,占51.63%,其中以放射性食管炎作为常见(P

2.3随访期间试验组患者复发及转移情况 死亡情况:试验组患者共31例,在随访期间发现死亡12例(38.71%),其中10例患者出现不同部位的转移(10.00%),包括5例脑转移患者(50.00%),4例肝转移患者(40.00%),1例骨转移患者(10.00%)。复况:2例患者出现的局部复发(16.67%),包括1例纵膈淋巴结复发(50.00%)及1例肺原发灶复发(50.00%),最终导致患者死亡。其余19例患者截止调查日期尚未出现复发或死亡(61.29%)。

3讨论

肺癌作为临床上一类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以非小细胞癌发病率最高,治疗起来较为复杂,极易出现转移,预后效果较差。以往采用传统手术对早期肺癌进行治疗,但临床效果一般,对于中晚期癌症治疗无效。现为了提升临床治愈率,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发现在传统三维适形放疗的基础上联合新辅助治疗非小细胞癌可取的较为突出的临床效果。本次试验结果显示,试验组的总有效达66.74,试验组较对照组总有效高24.80%,P

在本次研究的随访结果中发现,试验组患者在随访期间有12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转移及复发最终导致死亡,仅剩19例患者继续接受康复治疗。据国内外研究报道显示[3],新辅助化疗联合三维适形放疗取得突出效果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点:①紫杉醇及卡铂等化疗药物可以提高肿瘤细胞对放疗的敏感性,增强了放疗的效果,而放疗也可增加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细胞毒性,起到了相互辅助治疗的作用。②化疗对于肿瘤细胞的杀灭作用较为突出,也可同时对发生转移的病灶进行消灭,而局部非小细胞癌治愈失败的主要原因则是因为此病常出现局部复发及原处转移,因此,此种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局部控制作用,对患者的治愈情况较好。③放疗在工作当中更加准确,分为不同角度的照射野,可更加精细的直达病灶,且减少了对正常组织的照射损伤,提升了治疗的安全性,这与本次试验的研究结果大致相符。

综上所述,采用新辅助化疗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较为确切,易于被患者所接受,近期效果尤为突出,具有突出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于推广实践中。

参考文献:

[1]向作林,吴铮,曾昭冲,等.三维适形放疗联合吉西他滨化疗同步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J].临床肿瘤学杂志, 2006,11(2):91-93.

第2篇:新型消费方式范文

【关键词】网络消费行为;新生代农民工;生活方式

1.引言

近年来,互联网迅速深入到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随着网络使用人口的日益增加,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7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互联网普及率上升至36.2%。[1]从网民的构成情况看,约有58.1%的网上个人用户的年龄在30岁以下。另一方面,近年来,新生代农民工越来越受到政府、媒体、学界和公众的高度关注。“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出生于1980年以后,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2]他们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手机普及率高达95%,网络普及率高达70%,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互联网已经成为新生代农民工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渠道,也深刻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乃至他们的思想观念。因此,在网络时代研究网络消费行为与新生代农民工生活方式转变,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2.理论来源

2.1 新生代农民工消费研究现状

目前对于农民工消费研究主要涉及四个方面:(1)消费行为。钱雪飞(2003)对南京市578名农民工进行调查,总结其消费行为特征,并简要分析了影响农民工消费模式的主要社会性因。孟慧(2007)对农民工的消费行为与社会认同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王劲松从社会学的视角,指出农民工的消费行为受农村传统的消费观念和城市居民的消费观念的双重影响。(2)消费结构。李海峰调查了城市农民工家庭消费结构。陶树果(2008)分析了上海农民工家庭消费的二元性。李晓峰、王晓方等从基本需求、边际消费倾向、需求收入弹性三方面对北京九成区的农民工的消费结构进行了详细分析。于丽敏对农民工消费行为的二元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3)消费观念。张兆伟在新生代农民工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论证论证符号消费与社会认同之间的关系。肖伟对“80后”和“80前”农民工的消费观念进行对比研究。(4)消费行为比较。严慧、夏辛萍分析了进城农民工与城市下岗职工两个群体的消费行为差异及原因。综上文献可知,对农民工消费研究仅仅是从社会学出发,还未有从管理学视角出发,研究农民工及新生代农民工消费行为。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消费时代已经到来,新生代农民工是农民工中对信息技术最感兴趣、对信息需求最为旺盛的群体,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学者们开始对新生代农民工网络行为进行研究。周葆华(2011)对新生代农民工网络新媒体使用与评价进行了实证研究。张林、王超恩(2011)基于ERG理论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网络成瘾的危害及社会干预。徐小红(2011)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网络阅读的现状及其不良影响,并提出了对策建议。总之,现目前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网络行为研究,大多是从社会学视角出发,而从管理学的视角出发,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的网络消费行为仍处于空白状态。

2.2 网络消费界定

提起消费,人们总会自然将这种行为与具体的产品购买相联系,如日常生活中的食品消费、服装消费、电器消费等。对于网络这件“产品”,人们则习惯于表述为“网络使用”,而非“网络消费”。侯璘(2007)认为,网络消费是指消费者在网络的虚拟空间中寻找购买、使用、评定和处理希望满足其需要的产品、服务、信息和思想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网络消费的消费主体是个体消费者,消费对象是存在于网络虚拟空间中的“产品、服务、信息及思想”,消费过程是个体消费者与网络资源或个体消费者之间通过网络空间所进行的动态互动,消费目的是为了满足消费者个体的欲望和需求。[4]

何明升(2002)指出,网络消费是指人们通过使用互联网来满足自身需求的消费过程。[5]他指出这一概念存在三个维度的内涵。首先,从工具的维度来看,网络消费是通过网络这种工具来实现的。作为信息技术的核心,网络必将以提高生活工具的信息化程度为杠杆而造就一种新的消费形态,这就是正在兴起的网络消费。然后,从目的的维度来看,网络消费是满足消费者自身需求为目的的,在网络经济的大背景下,人们对网络消费需要将“自动”地产生并不断增强,从而为网络消费提供一种“内驱力”,同时也为网络消费提供目标上的导向。最后,从消费的过程来看。网络消费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而是一个非常动态的过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网络消费也提供了一些即时性的消费服务,然而更多的还是提供一系列的“功能”。[6]

第3篇:新型消费方式范文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生态化 生态文明建设

2013年湖北省城镇化水平已达到54.51%。城镇化已成为拉动湖北省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但长期以来湖北省城镇化发展走的是重物轻人、高代价、粗放型的传统城镇化发展路径,物质资源消耗过快,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居民生活质量堪忧,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等问题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一、生态文明与新型城镇化

早在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正式提出了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的全过程。不断强调了生态文明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重要性,可见从生态文明角度促进新型城镇化,实现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意义重大而深远。

1、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的实际内涵是要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为宗旨,以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为基本途径和方式,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最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近年来,政界、学界和社会各界人士也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以往城镇化暴露的问题,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主张及建议。强调新型城镇化要“以人为本”走一条质量型的城镇化道路。主要强调人的城镇化,既要强调农业人口向城镇人口身份的真正转变,又要考虑城镇的人口资源承载力和生态环境压力,更注重城镇中居民生活质量和水平的提升,更加注重集约高效的空间格局,更加注重协调经济、资源、环境关系,实现城镇的可持续发展。避免过去片面追求速度和规模、一味追求空间无序扩张建设和偏重经济效益的发展偏差。

综上可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的目标是一致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推进新型城镇化坚持以人为本,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满足人民对良好生态环境、优质生态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逐步转变以破坏环境和过度消耗资源为代价的传统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不断改善人们生存的生态环境质量,最终实现人与生态的和谐发展。

二、以生态文明视角审视湖北新型城镇化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在湖北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必然会面临很多的问题及挑战,本文从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四个维度来分析我省城镇化出现的问题和挑战。

1、空间格局失衡

一是在空间开发强度上。目前湖北省城镇化建设用地较多且粗放低效,直接表现为土地的城镇化远远快于人口城镇化,同时侵占了大量的优质耕地,造成耕地的大量流失。据统计,1996―2008年我省耕地减少类型的贡献率中高达76.98%的是建设占用耕地。

二是在空间结构上。当前湖北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我省城镇大多沿长江、汉水及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干线分布,既是全省生产力布局和经济开发的主要地带,也是城镇分布和发展的主要轴线。突出表现为中西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却较低,而东部地区资源环境压力较大却城镇密集。城镇主要城市沿交通干线集聚,空间分布东密西疏。东部城镇规模大、数量多、密度高,出现了武汉―鄂州(黄冈)―黄石的城市连绵区(带)的雏形。西部地区以丹江口―远安―宜昌―宜都一线为界,超过全省面积的40%,设市城市数量却不足20%,建制镇仅占23%。不合理的城镇空间结构同样导致了城镇内部管理服务水平不高,“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一些城市空间无序开发,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重城市建设、轻管理服务,导致人口过度集聚,交通拥堵问题严重,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不足,环境污染加剧,公共安全事件频发。

2、产业结构失衡

回顾过去高速发展的城镇化过程,可以发现其是伴随着工业化高速发展而发展的。在我省的城镇化率达到了54.51%,各地仍在强调以工业化为主导的城镇化发展路径。从生态文明视角来观察我省的产业结构,第二产业是城镇污染的主要制造者;而耗能低、排放少的第三产业,能提供了较多的就业机会,是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大力发展的产业。目前,我省第二产业能源的结构中60%以上是燃煤,这是酸雨和TSP等城市空气污染产生的最主要原因;在工业能耗中,COD、CO2排放量分别占到全SO2的38%和70%。作为低耗能、排放少的第三产业,其增加值占省内生产总值比重仅为46%,而一个城市的发展是退二进三的过程。这种产业结构严重失增加了我省的能源衡的城镇化过程,消耗,直接导致了很多城市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资源日益枯竭,导致生态系统破坏。

3、生产方式的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

长期以来,我省城镇化存在着以“资源换增长”的外延式增长模式,物质资源消耗过快、粗放型生产方式造成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较好地解决,能源消耗量大效低,且对环境污染较为严重。未来城镇化进程将面临日益紧迫的生态环境与资源压力,可能引发日益严重的环境资源危机。据中国科学院的预测,未来城镇化进程对能源的需求将净增加1.89倍,对水的需求将净增加0.88倍,对建设用地的需求将净增加2.45倍,对生态环境超载的压力将净增加1.42倍。将进一步加剧我省资源能源的紧缺和资源环境恶化,对生态文明理念下建设两型社会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将产生直接而严重的影响。在湖北省能源消费结构中,能源消费长期以煤炭为主,天然气、核能、风和水等可再生能源占比非常小,能源消费结构十分不合理,并且能源使用效率极低。

4、非生态化的生活方式导致大量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加剧

人人都是城镇化和生态文明的建设主体,因此每个居民的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着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质量。生活方式体现在人们的衣、住、用等各个方食、行、面,不合理的生活方式不仅会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更会主导生态资源的消耗。随着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产品极大地丰富起来,刺激了人们消费需求的同时也使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主要表现是存在着大量的超越资源约束和生态承载的破坏性消费。据统计,我省包装废弃物的年排放量在重量上已占城市固体废弃物的1/3,而在体积上更达到1/2之多,且排放量以每年10%的惊人速度递增。另外,一次性消费“品”虽然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当前社会中人们对“卫生、方便、快捷”服务的需求,但随之带来的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以及环境污染的加剧。伴随着人口向城镇的不断集聚,城镇的人口压力也与日俱增,人们对于生态产品例如清新空气、清洁水源、舒适环境等的期待不断加强,这都迫切要求人们改变过去不合理的生活方式。

三、湖北生态化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对策

综上分析,我省以往的城镇化呈现出空间格局不规范、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方式粗放等与生态文明理念冲突的问题,进一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挑战也将在这些方面凸显出来。因此,加快转变外延式、粗放型的城镇化模式,推进和实现城镇的生态化发展已迫在眉睫。新型城镇化的未来应该是生态要从优化文明贯穿全过程的城镇化,空间格局、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生产方式、改善生活方式等多角度将生态文明理念植入城镇化发展的思维,实现城镇化和生态文明的有效结合,构建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的以城镇生态化为趋势的新型城镇化,这既关乎新型城镇化建设未来的质量,也更关乎城镇化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因此,城镇生态化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城镇空间格局的生态化。根据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着力抓好“三个空间”的建设,以良好的城镇空间格局支撑新型城镇化发展。“三个空间”的建设,即指依据集约发展的理念,以节约和合理利用土地与空间资源为原则,统筹安排、合理开发适度规模的建设用地,打造布局科学、功能完善、有利于产业发展的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建设与人口资源承载力相适应的规模适中的城镇,控制城镇开发强度,防止城镇无序扩张,大力解决空气污染、垃圾围城、水资源紧缺等“城市病”,构建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以满足人们对优质生态环境的迫切需求为导向,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和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保护生态空间,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和生态服务的供给能力,构建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

第二,城镇产业结构的生态化。产业是城镇化发展的基础支撑,也是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因素。实现产业结构的生态化就是要根据城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有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逐步淘汰落后产能,减少能源、资源过度消耗;适应转型升级的需求,扩大第三产业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例,积极发展那些污染少、能耗小的环境友好型产业,促进城镇的可持续发展,“低排放-高效益”实现的生态文明高级阶段。

第三,城镇生产方式的生态化。合理的生产方式是城镇健康运行的主要推动力,实现生产生态化意味着要转变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粗放型的生产方式,树立和推广生产过程清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的理念,减少污染排放和资源消耗,改善能源需求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把节能环保的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到生产全过程。

第四,城镇生活方式的生态化。城镇生态化还应该体现在人的行动上,选择生态化的生活方式也是城镇生态化的基本内涵。生活生态化就是要树立公众生态文明意识,作为城镇生态环境系统的主体自觉改变过去不合理的生活方式,一方面减少对高耗能产品的需求,比如选购节能环保的家用电器等绿色产品,实行绿色消费;另一方面注重日常生活中的厉行节约和节能减排,比如节约用水用电、重复利用、“光盘行动”选择响应,绿色出行。

建设生态文明,需要立足发展阶段并结合城镇化进程来推进。依据生态文明的内涵要求,紧扣城镇化进程中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内容,构建生态文明融入城镇化全过程的模式。

【参考文献】

[1] 李金龙: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好乡村建设[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4(3).

[2] 程志毅:把发展绿色建筑融入新型城镇化建设坚持走生态文明之路[J].重庆建筑,2014(6).

第4篇:新型消费方式范文

    随着货币发展不断渗入,科学技术含量与物质生产力的极大提升,人们的消费观念已经发生了难以置信的变化,整个社会经济在经济自由、刺激经济内需、打造上帝等建立消费型社会时代观的熏陶下,各种各样的新型消费方式顺势而出,预付费消费更是一呼百应,迅速铺展而来。如今,在美容美发,洗车、健身、网络、医疗、各种球会、商会、电信等服务领域,预付费消费已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消费模式,其在给消费者带来优惠与方便的同时,也为消费者带来了问题和困惑,预付费消费中存在的市场风险、道德风险与法律风险致使消费者权益的行使变得极为脆弱。

    一、预付费消费的性质及消费者的法律地位

    预付费消费也称提前消费,指消费者为了特定的商品或服务向经营者预先交付一定的费用,从经营者处获取会员卡(内部成员卡),并依会员(内部成员)资格按次或按期享受商品或服务的一种新型消费方式。

    预付费消费中消费者既可享用便利,省却每次交付现金的麻烦,又能得到价格上的优惠,而经营者可以一次性收取大额资金,能较快回笼经营成本并可长期拥有固定客户,这种共赢的特征正是其得到迅速发展的最大原因。通过现有的司法实务经验以及市场的具体情况来看,常见的预付费消费可分为三类:一为定点式消费,如美容美发店、洗车场所、网络会所、球会等;二为定时式消费,如上述案例中王先生的健身活动,健身休闲中心通常是在固定的时间段安排健身活动,以保障有效的成果;三为定额式消费,如各种商场或超市发放的购物卡,购物卡的面额价值即为消费者的消费限度。

    预付费消费是众多的新型消费方式中的一种,具有不同于其他消费方式的特征:其一,从会员(或成员,以下统一为会员)资格的取得上看,消费者欲取得预付费消费中的权利须以会员资格的取得为标准,而会员资格是在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直接产生的,不需要媒介机构如银行、证券机构等,会员资格的形成通常也需考虑消费者的民事行为能力,对于一些特殊的行业,为了保障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和发展需求,可基于消费者的民事行为能力考虑是否给予消费者会员资格,如网络会所对未成年儿童的合理限制;其二,从消费者权利实现的限度来看,预付费消费的消费者权利并不是一次全部获得,而具有部分期待权的性质;其三,预付费消费是一种双方法律行为,消费者与经营者只有在双方意思表示一致时方可进入预付费消费的实质性阶段;其四,预付费消费具有单方风险性,经营者集中获取了权利而分散地承担义务,处于极为优势的地位,而消费者是以分散的方式获得权利,存在着很多不稳定的因素。[1]

第5篇:新型消费方式范文

【关键词】 传统寿险产品 市场地位 原因探究

1. 传统寿险产品现状

近年来,由于万能险、投连险等新型寿险产品的快速发展,传统寿险业务发展并不如人意。据统计,2001年新型寿险产品占全部寿险产品保费收入的35.65%;传统寿险产品收入占全部寿险产品保费收入的64.35%。而2010年,新型寿险产品合计实现保费收入7291.81亿元,占全部寿险产品保费收入的89.52%;传统保险产品实现保费收入853.90亿元,占全部寿险产品保费收入的10.48%。十多年来,新型寿险产品保费收入增长了7倍,而传统保险产品保费规模却越来越小。

2. 传统寿险产品不受欢迎的原因

2.1传统寿险产品自身原因

2.1.1传统寿险预定利率偏低

预定利率是保险公司提供给投保人或者消费者的回报率。传统寿险最主要的特点是预定利率固定。预定利率的高低,极大地影响产品的价格和投资功能。由于传统寿险大都是长期的保障产品,其保单一旦卖出,预定利率就要在几年或者几十年内执行。近年来,我国的通胀率一直处于上升状态,传统寿险产品由于利率固定,在这种情形下,消费者从传统寿险产品中获得实际收益也日益减少。因此,传统寿险产品也越来越不受人待见。

2.1.2传统寿险功能单一

传统的寿险产品的功能有两项:一是保障功能;二是储蓄功能。而新型寿险产品除此之外还有投资功能。分红产品和万能产品都有投资回报率的最低保证,而对于投连产品,在资本市场投资环境比较好的情况下,投连产品的收益将远远高于传统储蓄型产品。与集保障、储蓄、投资功能于一身的新型寿险产品相比,消费者购买传统寿险产品会觉得有些吃亏。

2.1.3传统寿险操作的刻板性与不透明性

传统寿险产品是定期定额的缴纳保费,如果过了宽限期仍未缴纳,保单将自动失效;被保险人加保必须重置保单;当被保险人想提前支取保单的现金价值时,须办理保单质押手续或退保手续,否则便不能拿到资金。此外,被保险人在保险期间对保费运用状况一无所知,只有缴费的义务,没有知晓保费用途的权利,这对许多消费者来说也是不能接受的。

2.2保险公司及其销售人员的原因

新型寿险产品对寿险保险公司短期内提升保费规模贡献较大,因此寿险公司在产品研发、销售培训和激励政策上,都偏向于新型寿险产品。相较于新型寿险的易销售,利润高的特点,传统寿险产品的营销成本则相对较高,且近年来,传统寿险产品新产品的研发成本较大,因此,保险公司纷纷将新型寿险产品作为自己的主打产品。

由于保险公司采取轻传统重新型的策略,对新型产品的推广给予销售人员更大的奖励,因此销售人员也更倾向于向客户推介新型寿险产品。另外,利息税的下降也使得作为传统寿险主要销售方式的银保产品的销售压力增加。以往“免交利息税”一直是银保产品的销售优势之一,而随着利息税将从20%降至5%,银保产品的销售优势也不明显,销售压力随之增加。

2.3消费者自身的原因

2.3.1历史原因

在中国刚刚恢复保险市场时,保险产品的销售人员为拉到保单往往采取一些极端的方式,如对潜在客户软磨硬泡、误导客户、虚构保险范围等手法来欺骗消费者,因此,中国保险业至今在国人心中的形象一直较为恶劣。而在这批最初销售的保险产品中,传统寿险产品是其中的主要产品。基于这种原因,传统寿险产品在人们心中一直是一个不光彩的角色,因此消费者对传统寿险产品的兴趣泛泛。

2.3.2对保障需求认识不清

中国人一直有“养儿防老”“多寿是福”的传统观念,认为自己的老年生活理所当然的应该由子女照料,因此我们很少或几乎不去考虑自己的生存风险。而且传统寿险产品中大多数是死亡保险,这对“死”字忌讳很深的中国人来讲是很不愿意接受的产品。2011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7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我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虽有了增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此阶段国人想的最多的还是如何挣钱,而不是思考如何保障自己在拥有数目不小的资产后的生活。因此,人们对于自己的保障需求一直是认识不清。

2.3.3保险产品=理财产品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保险产品一直与理财投资产品是等价的。加之,保险销售人员对新型产品的狂轰乱炸更加深了这种印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理财投资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但是股市的不稳定性使得许多人望市兴叹,于是,拥有投资功能的新型寿险产品便进入人们的眼中了。而传统寿险大多数只具有保障性的功能,因此许多人便对其敬而远之。

2.3.4投资能力不强

虽然现在大多数人手中都有了闲散资金,希望利用这些资金进行投资,但是,大多数国人的投资能力不强,在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中无法把握其正确的脉搏。此时,新型寿险产品便满足了人们这种投资的需求,消费者让渡部分资金给保险公司,让其帮助自己理财,从而换取不确定的分红收益或投资收益,同时也使得自己的人身有了保障。这对消费者是一举两得的事。因此,与传统寿险产品相比,消费者更倾向于新型寿险产品。

3. 建议及结论

综上所述,由于以上原因和当前的宏观环境因素,传统寿险产品的销售越来越困难。但是,我国保险市场仍处于初级阶段,人民的收入水平不高,因此传统寿险产品在我国仍有市场。

为了改变传统寿险产品这种尴尬的地位,首先要调整的就是固定的预定利率,使得其接近于长期投资工具的利率,保监会可以制定一个基本利率,然后由保险公司决定不同寿险产品的利率水平;其次,保险公司要加强多元化经营,丰富投资渠道,为市场利率的放开奠定基础;再次,为了降低销售传统寿险产品的成本,保险公司可以采用网上营销的方式,从而降低传统寿险产品的价格,吸引消费者;最后,营销人员在推销传统寿险产品一定要向客户明确讲明产品的功能,并强调其保障功能和如果退保客户将面临的损失,使客户明白消费,提高自己的形象。同时,保险公司也可以利用多种宣传渠道强化人们的保障意识,使其认识到自己对保险产品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李良温 传统寿险产品预定利率市场化不会引发系统性风险[J].中国保险,2011(4):16-18.

[2] 周玉坤 影响我国寿险产品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3] 刘秀德 传统寿险产品遭冷遇 [N].中国证券报,2008-3-1.

第6篇:新型消费方式范文

【关键词】蔬菜宅配;家庭需求;物流

1 项目的背景和来源

近几十年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各项生产运输技术问题都得到了有效的解决,我国的城市已基本具备发展蔬菜配送的经济环境和市场条件。尽管蔬菜运输业的发展迅速,但仍然面临着一系列的现实问题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城市蔬菜配送业的发展。目前,大型蔬菜批发市场的交易价格主要是通过现货协商来确定,采取这种交易方式的原因是目前蔬菜市场的主体是小规模农户和个体私营商贩,这使得当前蔬菜批发市场的经营管理存在许多弊端,如信息不通畅、秩序混乱、交通拥堵、影响市容市貌、管理粗放、经济效益下滑等,传统的经营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的市场经济环境,许多蔬菜批发市场面临着扩大规模、提高档次、加强管理水平的问题。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出现了“越来越多人没时间去买菜”问题,甚至致使很多的快餐店的产生,而网上菜市场是近两年才新出现的。由于服务品质、可信度、价格、技术、创办者思路局限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现在步履维艰,因此我们将蔬菜宅配这个项目尽量做到与传统菜市场的优点相结合才会发挥最大的价值。

人类的生活越来越走向信息化,网络在现实生活中起得作用越来越大。最近几年,由于互联网和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大批年轻人喜欢“宅”在家里“足不出户”的生活消费方式,喜欢在网上交友、购物、办公、交水电费等等。这种新的生活方式,必然引发新的经济现象和商务模式。随着电子商务和网络的快速发展,在新的经济形势下,蔬菜宅配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它有价格低速度快的优点,蔬菜宅配是一种以件为单位,把消费者通过电子商务订购的指定产品在规定的时间内保质保量地送到指定地点的服务。

2 发展城市蔬菜配送的必要性

2.1 城市蔬菜配送是我国蔬菜物流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城市蔬菜宅配是当今信息时代一种快速高效的现代物流配送方式。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缩短流通时间,降低运输费用,使蔬菜的生产与消费得到合理的结合,从而降低社会生产的总成本。在国外以及国内有些的地方蔬菜宅配业已经有成功的先例,我们可以学习一下比较先进的经验,可以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逐步实行这一蔬菜配送方案,蔬菜部门可全面考虑生产配送消费等各方面的因素后成立蔬菜宅配中心。蔬菜宅配业的发展对我国改进现行的物流体制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提高物流效率,实现蔬菜的增值。

2.2 城市蔬菜宅配是蔬菜消费社会化的客观需要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时间观念会越来越强,为了方便消费,蔬菜宅将会逐渐成为蔬菜消费社会化的需要。同时,由于人们对蔬菜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这种要求不仅仅是数量上的更是质量上的,这为蔬菜宅配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商机。

3 蔬菜宅配的运营方案

物流供应链是最基本组成部分,物流链的运作情况与其他环节衔接直接关系到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效率。蔬菜具有收获期固定、鲜活易腐、保质期短、易损、常温不易保存等特征,其生产和消费在地域上具有广阔性和分散性,从而决定了蔬菜对物流过程的时效性、保险性和安全可靠性等方面要求很高。为了使经营得到最大的改善,我们制定了更加合理的蔬菜配送方案。

首先,要想建立一所大型的城市蔬菜配送中心就要有蔬菜的供应地,我们可以选择城市周边位置比较好的蔬菜产量比较高的地方作为蔬菜的供应地,可以参与管理蔬菜的生产,对菜农提供技术上的支持,这样我们也可以减少成本和物流费用。对蔬菜集中生产,也保证了销量,减少了损失,从而也可能使当地发展成为大型蔬菜生产基地,增加菜农的收入,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其次,我们要聘请技术人员,对公司进行管理和技术的创建维护,如创建蔬菜宅配供需网站,建立蔬菜销售贮藏中心。同时要对这一种新的基于家庭的蔬菜配送方案做好推广,使这一项目真正深入市民的生活当中,消费者的数量才是决定这个项目的成功与否,所以要加大宣传力度和提高服务质量。

为了提高资金的周转速度,保证蔬菜的新鲜度,采用由配货中心向供应商订货,供应商将商品直接发给各个门店,门店负责验货、收货、配装、送货的运营方式。

基于家庭需要的蔬菜宅配项目是一个极有前途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它不仅可带动农业结构的调整,而且对我国经济发展和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等均产生巨大影响,既增加了菜农收益,又丰富保护了消费者对蔬菜的放心和满意度,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蔬菜生产效益。

4 新型面向家庭需求的城市蔬菜宅配方案的可行性及优越性

4.1 新型城市蔬菜宅配方案实施的可行性

发展城市蔬菜宅配业是改变蔬菜流通生产关系的根本措施及实现蔬菜流通社会化的必经之路。目前我国已经具备发展城市蔬菜宅配的市场条件和经济环境。这一项目在当今社会具有创新性,也是社会进步和生活方式改变的产物,所以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在一定程度内可以解决菜农的销售问题和消费者的权益和安全问题,因此在新型的蔬菜宅配方案具有很好的可行性。

4.2 新型城市蔬菜宅配方案实施的优越性

蔬菜宅配中心处于核心位置,负责利用完善的信息系统对蔬菜的来源和去向进行准确的登记。交易记录的完整性有利于消费者清晰地了解自己所订购的蔬菜来源,这样一旦出现问题有利于责任的追溯。

新型的蔬菜宅配方案强调供应链各环节的相互监督和信息的公开,新型的蔬菜宅配方案的监管特点是:监管对象集中,而且各环节能实现相互监督,这样更便于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督和管理,避免监管漏洞,提高监管效果。

新型的蔬菜宅配方案的实施可以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主要表现在:(1)按消费者的需求实现订单式生产、按需求供应,可以减少由信息缺乏带来的种植资源浪费;(2)可以通过开发适合蔬菜宅配需求的可重复使用的包装容器,以减少现行的塑料袋等一次性包装材料的使用,达到节约资源、减少白色污染的目的。(下转第201页)

【参考文献】

[1]余婷.基于家庭需求的城市蔬菜配送模式的探讨[D].黄冈职业技术学院,2011.

[2]谭凯.基于家庭需求的城市蔬菜配送模式探讨[J].发展之道,2011(3):50-51.

第7篇:新型消费方式范文

抢先为主占先机

很多商家在节假日到来之前,普遍会想到提前开展造势性宣传推介活动。提前宣传固然是好,问题是大家都在提前,提前到什么时候搞倒成了众多厂商的一个难题。提前早了,浪费了资源,还将有可能使费用超支;搞迟了则易于造成被动并有可能被淹没于广告战中而是宣传效果大打折扣。笔者认为,权衡再三,还是尽可能的提前为妙。提前的同时,最好能找到一个新颖的促销由头,同三天时间的新型节假日的促销推广活动形成衔接,这样不仅利于提前开展促销推广活动,还能在新型节假日到来的时候,做一个很好的铺垫,衔接和顺延性地将活动推向一个如火如荼的阶段,将三天时间的经济效益发挥最大化价值效应。例如:今年五一期间,离放假还足有半月至多,一家家用电器城,开展提前放“价”为主题的系列宣传推介活动,在别人尚未行动对时候,已经捷足先登,避开了硝烟弥漫的传单战、广告战,在别的厂家还未行动之前,就已同消费大众混了个脸熟的同时,热销了一把,抢占了消费群体和市场先机,其成效自然显著。

量体裁衣找定位

消费群体变了,消费方式、方向也随着改变。对于诸多快速消费品品牌厂商来说,新型节假日时间本来就很短,仅为三天时间,倘若筹划不到位,将很难在万绿丛中混个一点红。而筹划的关键环节就在于定位能否准确。因此,如下的几点定位显得尤为重要:

找到合适的群体:很明显新型节假日的面对的群体,由原来的以异域流动性为主的群体转变为以同域性固定性群体为主,而流动性异域群体的比重有所降低。在此前提下,除本地餐饮、百货机构外,其它一些快速消费品品牌厂商,在制定推广策略时,无论是固守家门口市场的区域与性品牌抑或攻城略地的知名性品牌,务必首先兼顾到这一层面。其次,再在这些群体当中逐一进行筛选,物色和筛选出符合公司品牌形象与产品定位的有效顾客群体。

合适的露脸场合:原则上讲,五个节假日,五个不同的节日风格定位:清明传递的是一种情感的维系和以家庭为单位的聚众性消费,这对餐饮类、酒类、食品类、肉制品类是一个推广的有利时机,而餐饮、百货零售无疑成为最佳的终端拦截途径;五一、十一作为传统黄金周,根深蒂固地营造了一种繁忙了一段时间后通过休息或游玩或陪伴家人并放松心情的观念,因消费呈现多元化,所以在终端上显得较为广泛,除餐饮、百货零售网点外,当地的区域性知名景点、主题公园、人流量大的活动广场,无疑是诸多快消品露脸的好场所;端午节、中秋节同清明节一样,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而今得到大力提倡,必将衍生出新的商机潜能。端午节、中秋节火了食品企业,想必作为生产粽子、月饼的厂家心里正偷着乐呢!这两节日,主要诉诸的是一种亲情、友情、爱情的情感回归,消费的主要方式为餐饮、家庭聚会,所以各厂商作战的重心也重点转向以百货、餐饮为主的终端场所。

合适的产品定位:上述五个节假日,跨越时间、季节不等,特点有异,虽同为消费品,在推广中也应有所差异化;但普遍存在的一个共性特点,都是普天同庆和大众性的节假日。分析认为,在新型的节假日期间,以家庭、单位为主的大众性消费,构成了节假日经济消费的主体。因此,产品定位方面,首先应主张一种经济、实惠的消费理念,迎合大众的口味。清明、端午、中秋及五一、国庆期间,能动销的不仅仅是一个行业的某一方面,对很多厂商而言,能否在关联性较强的产品甚至是异业间,找到联合推广和借势运作的利益点,是有效延展产品、品牌推广的一个着陆点。例如:针对家庭消费,不妨将产品进行关联性组合,开展互动性的卖粽子送饮品类、买饮品赠粽子的联合促销活动;针对以行政、企事业单位为载体的各团体开展团体性购物或消费活动,借助节假日的浓厚节日气氛,厂商自身少赚一点,将更多惊喜和优惠让利于消费大众,恰也其乐融融,皆大欢喜。

合适的宣传定位:清明、端午、中秋注重的是传统民俗、民风和亲情的一种缅怀与祭奠,对一些快消品企业而言,通过家庭为单位的亲情维系的情感传递,挖掘并放射其背后蕴含的情感营销,是主题策划和切入的关键;对于五一、十一这些曾经的黄金节日,随着消费方式的改变,不妨着重开展区域性宣传推广行为。在宣传推广中,由全国性向区域性宣传推广的转移、从区域性宣传推广到终端性宣传推广的落地,是个品牌厂商开展有效宣传推广的重中之重。

家门口前唱好戏

随着节假日的增多和消费方式方的改变,各品牌厂商的舞台空间也逐渐拉大。分析认为,在这个广阔的舞台上,唱主角的将是那些区域性本土企业和谋求区域性深度拓展的知命性品牌企业。虽然,相对知命性品牌企业来讲,一些中小型区域性品牌在整体实力逊色很多,但因占据一定的地利、人和,外加上小长假性的新型节假日的天时因素,在区域性市场尤其是家门口的大本营市场,仍表现出一定的竞争力和遏制力。

正所谓政府搭建了小长假的舞台,本土性小品牌和知名性品牌联袂唱戏,有了舞台和主角们,听众是谁呢?

前文提及到,新型节假日相对传统节假日呈现的一个变化是从跨域性消费到本土性区域消费的转移。由此,听众自然即是区域范围内的本土消费大众。针对区域性推广,无论本土品牌还是知名品牌,其最终终极目标是借助节假日期间的假日促动品牌和销量的提升。品牌提升方面,除常规性的渠道、终端卖场推广外,一些人流量大的公共场合,如:公园、广场也是推广新品和提升品牌的有效途径。毕竟,平时足不出户难得休息齐聚一堂而又受小长假时间限制的区域性消费大众,酒足饭饱之后,剩余的时间,大都带上家人其乐融融地以休闲的心情前往本地的一些热闹场合进行消遣和游玩。销量提升方面,当地一些知名卖场无疑是厂商争相冲量的重要环节。而广大消费者,也正是看重节假日期间厂商打折、让利的强势促销,而狠心采购心仪已久的商品。通过上述分析不难发现,卖场是实现销量提升的平台,广场和公园是实现品牌提升的场合。如何既能实现品牌又能实现销量,则需要系统性的整体性推广活动的势能高效释放。

水涨船高出新意

节假日多了固然是好,但若是一味的常规性的打折让利,消费大众也会日渐生厌。对消费大众来说,消费水平和眼光越来越高,一些没有新意的促销,就很难吸引眼球,并跳出硝烟弥漫的竞争海洋中;而吸引了补了消费者们的眼球,就很难激发消费购买兴趣和欲望,自然也就很难实现销量的提升。因此,换个形式,换个有新意的促销由头和主题,就成为竞争的核心所在。例如:某乳饮品企业借助今年五一期间在上上市推广新品时,将简单而常见的买赠活动只是换了个形式,改为现场福利彩票刮刮乐摸奖的形式,并借助同步开展的具有当地特色的巡回性露天曲艺节目表演吸引的较高人气,开展系统性促销活动,活动现场还现场摆放了大量诱人的实用性奖品,引得前来购买和参与活动的人群蜂拥而至,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由此可见,一个富有成效的促销活动,首先在利益和立意上,务必新颖并富有新意,方能出奇制胜。

传统、节约伴实惠

第8篇:新型消费方式范文

关键词:新型建筑材料;生态住宅建筑;应用策略;分析

1前言

随着人们绿色环保理念的不断加深,人们也对生态住宅建筑工程项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生态住宅建筑中应用新型材料,可以满足绿色建筑理念、生态环境学等方面的需求,并将住宅与生态完美地结合到一起,使住宅与环境形成有机的结合体,为人们提供绿色、舒适的居住环境。因此,应加强新型建筑材料在生态住宅建筑中的应用效果,才能促使建筑室内、室外环境形成有机的生态系统循环体。

2在生态住宅建筑中应用新型建筑材料的价值

随着人们绿色环保意识不断加深,人们开始倡导低碳、环保、绿色的消费观念,根据相关数据调查显示,在目前的消费整体中,环保型消费占据了极大比例。因此,无论是对于消费者还是建筑企业来说,二者的绿色环保观念都得到了大幅提升,也开始重视新型建筑材料在生态住宅建筑中的应用。在生态住宅建筑中合理应用新型建筑材料,可加强对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1],通过使用无污染、无放射性、无公害的新型建筑材料,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也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为人们创造良好、舒适的生活环境。因此,新型建筑材料在生态住宅建筑中的应用也是未来建筑行业的主要发展趋势。根据部分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结合新型建筑材料的实际特点,在生态住宅建筑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出新型建筑材料的优势,可加强我国建筑行业的整体建设水平,促进其长远、持续发展。新型建筑材料以及生态建筑的类型多种多样,可包括学校、住宅、商场等建筑。利用合理、巧妙的设计,并对自然采光、通风等条件的利用,加强生态住宅建筑中新型建筑材料的使用效率,从根本上加强生态住宅建筑的优越性、环保性。

3新型建筑材料在生态住宅建筑中的应用策略

在目前的新型建筑材料中,其主要特点便是生态、绿色、环保,利用新型建筑材料的重点便是材料的环保级别以及材质的选择方面[2]。在绿色建筑材料中主要是对砖瓦、板材、粘土、复合板等几大类建筑材料的升级、转型。对于墙体建筑方面来说,从传统的生产工艺转换为以现代科技为主的密度与材料方面的加工,并将钢材质的加工技术逐渐转变为现代家用的结构中,从以往的生产集约化转向环保型。另外,还对人力投资方面进行了缩减,充分采用了高科技的现代化手段。(1)建筑外墙生态住宅建筑在近几年来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在建筑外墙中广泛采用新型建筑材料。新型建筑材料无论是在材料等级、可用度,还是环保、生产规模方面都得到了大幅提升。例如空心砖,其主要特点是提升废渣量利用率、高孔洞率、高保温性能等,目前已经开始发展双排孔与多排孔的保温承重砖块。在生态住宅建筑中的外墙建设过程中,主要采用的建筑方式便是高效外墙保温系统,并可根据不同建筑的实际情况对能耗指标以及节能系统进行分析,可利用粘土多孔砖、混合砂浆、聚苯板等多种新型建筑材料作为建筑外墙结构的主要材料。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将90o混凝土空心砖进行小切操作后制作外挂墙,中间的缝隙部分可填充发泡尿素、聚氨酯等新型建筑材料作为墙体的保温隔热层。通过这样的方式,结合新型建筑材料可建设成具备极高保温隔热性能的新型外墙结构。(2)建筑门窗在对门窗利用新型建筑材料进行建设的过程中,主要是对玻璃、材料、五金挂件等材料的应用。利用信息港建筑材料取代传统的铝合金材料,而应利用铝合金断热性能与阳光控制镀膜玻璃的方式建设生态住宅建筑。将新型建筑材料合理应用在门窗的设计中,可大幅提升外窗的保温隔热功能[3],并可阻挡红外线、紫外线的辐射程度,最终利用玻璃面中的特殊处理,将阳光中存在的有害射线进行特殊角度的折射。因此,在利用新型建筑材料进行门窗设计的过程中,可形成有效的保温系统,并对光线的照射有效阻挡,还可充分隔热,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建设目标。(3)建筑屋面在应用新型建筑材料进行生态住宅建筑建设过程中,屋面系统的设置方式为植被屋面。对于保温屋面来说,应在设计过程中,将防水层设置在保温层下面,这样可对防水层进行隔离与屏蔽,使阳光以及气候不会对屋面造成不良影响,同时也是应用新型建筑材料的新方法。植被屋面可将建筑室内的空气进行有效的改善与净化,主要是由于使用了复合型保温建筑材料,植被屋面的主要特色便是其具备的功能性、环保性,在视觉上可以感受到屋顶的空间。同时在进行屋面设计、建设的过程中,应加强屋面的防水保温设计,可充分发挥室内温度的可持续循环利用优势。

4结语

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升,生态化城市的建设进程逐渐加快。因此,应加强新型建筑材料在生态住宅建筑中的应用范围以及应用效果,才能提升生态住宅建筑的整体质量。在应用新型建筑材料的过程中,应减少对建筑材料的依赖,通过对自然条件的利用,增强建筑室内、室外的生态循环,才能充分发挥新型建筑材料的真正作用,并减少建筑企业的施工成本。另外,在应用新型建筑材料进行生态住宅建筑建设时,应结合建筑工程项目的实际施工情况、施工环境选用合理的新型建筑材料,才能增强建筑整体的环保性、安全性。

参考文献:

[1]王月.新型建筑材料在生态住宅建筑中的应用[J].艺术品鉴,2016(4):356.

[2]周永富,刘剑虹,张世可.新型建筑材料在生态住宅建筑的应用[J].建材与装饰,2012(12):10~11.

第9篇:新型消费方式范文

关键词:宏观经济;传统地产;新型地产;区域发展

一、 引言

近几年,我国传统住宅地产市场面临一二线城市调控受限,三四线城市需求疲软库存过剩的矛盾现状,传统商业地产市场则受电商销售影响发展乏力、持续遇冷。在此背景下,传统房地产企业利润下滑、融资困难,发展经营压力巨大。借鉴国外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经验,打破以往纯粹地产开发思维定式,以传统地产为依托平台,整合养老、医疗、生态农业、旅游业、体育产业等,开发新兴的复合型产业形态,或是传统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趋势。

新型地产通过整合当地自然、经济、社会等相关资源,将房地产业和其他产业进行结合,并对房地产的规划设计、开发运营和后期服务的全流程进行创新,新型地产的发展对改善区域环境、提升区域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下流行的新型地产形式主要有以居家养老为主题的养老地产(如上海亲和源老年公寓),以旅游休闲、度假养生等为多个主题的旅游地产(如深圳华侨城创意文化园、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囊括多种体育休闲设施的体育地产(如广东中体奥林匹克花园)等。

二、 国内外房地产业态的发展路径

1. 国外房地产业态的发展更替过程及逻辑。在发达国家房地产业态的发展与更替历程中,基本遵循着住宅物业地产―传统商业地产―复合型地产的规律。在房地产业发展初期,由于城市化过程中人口不断增加,城镇居住住房供给不足矛盾相对突出,从而促进住宅地产的快速发展。因此房地产业发展早期主要集中于住宅物业,商业地产发展相对滞后。随着时间迁移,住宅总量不足的矛盾逐渐得到缓和。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的不断集聚,商品经济需求日益旺盛。以写字楼、会议中心、酒店、超市、购物中心等为代表的商业地产在此背景下开始快速发展。

在经济周期进入下行区间,或者出现金融危机时,房地产行业往往受波及程度最大,造成房地产市场衰退甚至泡沫破裂。即使在经济状况较好的时期,由于传统房地产行业同质化竞争严重,无论住宅地产市场,还是单一功能的商业地产市场,造成需求饱和、利润下降和效益降低。与此同时,随着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需求不断得到释放,为新型地产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根据马斯洛人类需求层次理论,随着自主性、改善型的房地产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更希望追求享受休闲或养生功能的地产,这促使越来越多的房地产企业将相关资源从传统地产行业转移到复合型地产行业,如旅游地产、养老地产等等。随着发达国家纷纷步入老龄化社会,传统家庭养老方式难以满足养老需求,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选择社区养老方式,诸多商业养老地产项目应运而生。新型地产的出现,不仅仅是业态形式的改变,更多是经营理念、开发模式的创新。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融合更多产业或功能的地产形态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2. 我国房地产业态的发展历程。与国外类似,我国房地产市场业态也经历了住宅地产――商业地产――新型地产的发展路径,但是又有着不同的阶段背景与演变逻辑。国内学者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历程研究较多,通常以经济社会的重大变革、重要政策文件的出台等为节点划为多个阶段,不同阶段时期相关地产形式发展情况有所不同,具体来看:

(1)1978年~1998年:住宅地产为主,商业地产开始起步。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滞后,土地法、规划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这一阶段是国内房地产业的起步阶段。由于我国城市人口快速增加,城镇居民处于住房绝对短缺阶段,因此该阶段我国房地产市场主要是住宅地产项目,商业地产项目较少,形式单一,以百货大楼、商厦商铺等为主。

(2)1998年~2008年:住宅地产快速发展,部分地区出现过热现象。以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为标志,我国房地产业尤其是住宅地产开始了持续快速发展。整体来看,这一阶段我国房地产业整体表现稳健,住宅地产发展最热,其次是商业地产。由于部分地区住宅价格持续过快上涨,国家及地方政府密集出台相关调控政策,主要针对住宅地产市场进行限制。

(3)2008年~2013年:商业地产成为新增长点。次贷危机对我国房地产企业造成了较大冲击,同时,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一直在房地产市场占据领导地位的住宅物业市场降温明显,而以写字楼、购物中心、主题商场、专业市场为代表的商业地产成为房地产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不同于受到国家全面宏观调控的住宅地产,商业地产享有一系列政策优势、资金支撑。国家进一步鼓励商铺投资,提供多项优惠税费政策,极大的促进了商业房地产的发展。

(4)2013年至今:传统业态发展放缓,产业面临转型升级。自2013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进入增速换挡回落、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常态发展阶段。与此同时,人口、资源、政策红利等多方面优势不再明显,房地产行业告别过去十年的高速发展,进入拐点阶段。2013年~2015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销售额、国房景气指数等均进入下行区间,无论住宅地产,还是传统的商业地产,均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

随着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新型城镇化进程加速发展以及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针对新型的产业形态市场需求开始不断释放。例如,针对工业地产进行升级换代的科技地产;以旅游度假、休闲养生为主题的旅游地产;以居家养老和社区服务为主题的养老地产等等。

3. 新型地产的发展动力机制。新型地产是一种泛地产概念,包含不同的地产业态,开发、经营模式也不尽相同,但是其产生背景和发展动力机制存在较多共性之处。

首先,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增速回落、传统房地产行业发展变缓是新型地产逐渐兴起的背景。随着10多年房地产市场的高速增长,住房总量不足的问题在多数城市已经得到了解决,绝对短缺已不存在,传统单一功能的商业地产在较多城市也处于饱和状态。对新常态、新特征,房地产企业为优化增长结构,丰富增长动力,不得不制定新的发展规划,加快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致力于其他新兴产业形态,如养老地产、旅游地产、产业地产等。

其次,市场需求转变是新型地产快速发展的源动力。以旅游地产为例,2013年以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保持在7%左右,增速趋稳,推动消费增速保持稳健增长。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同时带来居民的消费结构调整和升级,从追求数量型向讲求质量型迅速转变,越来越多的消费人群由旅游观光型客户向休闲度假型客户转变,旅游已经成为国内中高收入人群的生活必需品,从而促进了以休闲养生等为主题的旅游地产发展。再以养老地产为例,随着老龄化程度进程加剧,我国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过去房地产以住宅为主,主要面向年轻家庭。如今年轻一代的赡养抚养压力不断增加,且由于政策原因导致少子化、无子化家庭日益增多,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问题重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老年人逐渐成为富有人群,个人消费观念及结构转变,更多希望晚年在精神、物质等多方面都能享受较好的服务。年龄结构的变化、家庭养老压力增大以及消费观念的转变等因素,都导致以养老地产为代表的新型房地产业态市场需求日益增加,且随时间发展呈上升趋势。

第三,政府引导是新型地产发展的助推力。新型地产的发展深受国家及地方政策影响。产业地产受地方政府、经济、产业发展、政策等影响很大。此外,由于与其他产业紧密联系,必须满足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潜力、市场需求及功能要求。近年来我国进入经济发展增速下行区间,为响应政府对大众创业的鼓励扶持,开发商纷纷针对工业地产进行升级,大力发展产业地产,从而促进来产业地产的发展。

三、 我国新型地产发展面临的机会

1. 宏观层面: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2013年以来,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度延伸影响,总体世界经济仍然比较低迷。2016年上半年国内经济总体平稳,GDP同比增长6.7%。但是,6月PMI为50.0,较5月下降0.1,表明制造业信心仍略显不足,经济仍存较大下行压力。

在产业结构方面,钢铁、煤炭、机械等传统行业严重产能过剩,第三产业产值持续上升,其占比已超过第二产业。增长动力方面,随着劳动力、资本等要素价格上涨,经济发展无法再依赖传统要素驱动、投资驱动方式,科技创新驱动逐渐取代成为新的增长点。

2. 产业层面:传统行业亟需转型升级。从住宅地产来看,2014年以来,我国住宅房地产业无论是开发投资、销售额还是价格水平,增速都已经明显放慢。与此同时,房地产行业盈利空间不断缩小。虽然2015年以来,全国整体的楼市销售在政策不断利好的刺激下,温和回暖,但是行业整体销售情况不容乐观,去库存和资金压力巨大。土地价格、人员工资、材料调动以及融资等成本支出都在加大,进一步导致房地产企业的利润不断收缩。

从传统商业地产来看,零售业增速放缓影响短期商业营业用房需求。2014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下降至9.5%,2015年前三季度进一步降至6.1%;2015年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持续低于GDP增速。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增速放缓负面影响市场对商业营业用房的需求,电子商务冲击持续存在及整体经济增长承压的背景下这一趋势仍将持续。随着电子科技发展,电商快速扩张,网购量持续提高。快递业务增长也直接印证了这一点,2010年以来快递业务量保持年均50%左右的增长,2015年快递业务量达到206亿件,为2010年全年的8.8倍,网上零售正逐步侵蚀实体商业销售市场。

3. 企业层面:新的发展空间与经营方式。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房企之间竞争的加剧,房地产行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10多年房地产市场的高速增长,住房总量不足的问题在多数城市已经得到了解决,绝对短缺已不存在,传统单一功能的商业地产在较多城市也处于饱和状态。在传统住宅行业面临拐点的前提下,房地产企业为优化增长结构,丰富增长动力,不得不制定新的发展规划,加快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房地产企业多元化经营趋势明显加快。一方面探索开发新型的产业形态,包括养老、文化、旅游地产等,另一方面,通过以参股或控股的方式进入其他行业,实现主业的多元化或彻底转型,以恒大集团为例,2010年以来,恒大集团在原有优势地产业务基础上,相继涉足人寿保险、粮油销售、矿泉水生产等行业,大大拓展了企业的产业发展空间。

4. 政策层面:加大内需,促进消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在努力从投资驱动向扩大内需转变。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发挥消费对增长的基础作用,着力扩大居民消费。未来居民在房地产方面的消费需求将进一步释放。与此同时,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不断增加,有利于新型地产市场整体发展。2015年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4%,高于GDP增速,在GDP中占比达到51.4%,超过第一、第二产业的总和,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第三产业是新型商业地产的主要产业支撑,其增幅高于GDP、在GDP中占比提高,为新型地产发展带来利好。

5. 市场层面:人口结构变化、供需关系变化。从住宅市场来看,城镇化对于住房需求的贡献正在逐步减弱。从行业潜在需求层面,人口结构是决定房地产市场长周期趋势的关键因素。当前我国人口数量已进入拐点阶段,短期内住房需求将保持平稳。从供给来看,随着10多年房地产市场的高速增长,住房总量不足的问题在多数城市已经得到了解决,绝对短缺已不存在,部分二三线城市由于前几年房地产行业发展过快,供过于求,出现库存过剩。

从传统商业地产来看,全国商业地产开发投资额增速放缓,新开工规模也明显缩减。具体来看,2015年全国商业营业用房开发投资累计同比增速为1.8%,降幅达18.3%;新开工面积降幅较2014年扩大6.8%至10.1%。办公楼开发投资累计同比增速下降11.2个百分点至10.1%。

住宅地产与传统商业地产行业发展速度放缓,给新型地产带来了机会。从供给端来看,房地产企业多元化经营趋势明显加快。一方面,更多房企围绕新型房地产业态进行布局,另一方面,更多的资金也将从传统房地产行业转移至新型地产行业。

从需求端来看,2013年以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保持在7%左右,增速趋稳,推动消费增速保持稳健增长。当前消费正逐步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当年我国储蓄率相比其他国家仍然较高,意味着中国消费需求仍有巨大的潜在发展空间。在住房总量短缺矛盾解决、商业地产遇冷的背景下,消费需求释放将刺激休闲养生、旅游养老等方面需求的增加,从而促进未来市场对相关营业用房的需求。

四、 我国新型地产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尽管新型地产在我国尤其是城市地区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需求,但是与传统地产业态相比,又有其特殊性和困难性:

一方面,新型地产缺乏国内有关政策的支持以及健全的法律法规引导。以养老地产为例,作为具有社会公益属性的项目,养老地产项目投资巨大、盈利空间较小,在土地取得、信贷资金以及相关税费等方面均需要中央及地方政府支持,但目前相关配套优惠政策的仍然较少。在税收政策、财政补贴等方面,不同地区对项目的扶持力度不同,取得的效果差异也较大。此外由于我国土地法律法规关于划拨产权的相关规定,也为项目的后期运作埋下了障碍。

另一方面,国内新型地产在开发、运营模式方面不够完善,缺乏服务和金融保险等各项成熟的软件配套措施,在顶层机制设计方面缺乏相关经验,导致诸多项目面临土地成本高、回收周期长、盈利困难等问题。

五、 结论与建议

总之,在住宅地产企稳下调,传统单一功能商业地产不断遇冷的形势下,未来产业融合将成为我国新型地产的发展趋势。但是在我国特殊的经济社会背景与发展状况下,相关项目仍需要进一步在开发前期进行深入咨询论证,以保证后期项目的顺利运营与发展。

首先,根据当地区域环境和市场定位,选择合适的商业模式。新型地产的开发经营不能盲目复制其他企业的成功模式,而是要明确房地产企业自身的发展定位,根据市场的潜在需求为消费者量身打造产品,充分发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其次,合理配置资源,积极与其他产业有机融合。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已不仅仅限于单纯的住宅消费。房地产企业应在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开发运营之中,更多需要融入人文关怀的理念和当地优质的资源,为消费者打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第三,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建立高素质的人才梯队。随着房地产行业进入发展瓶颈期,以往拿地即盈利的粗放模式不再可行,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的创新至为关键,房地产经济与管理方面专业人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当前新型地产发展面临较多的挑战性和不确定性,在前期论证、方案设计和盈利模式上均需要专业化人才队伍的支撑。

第四,政府需要合理的引导和配套政策扶持。为促进新型地产项目,地方政府可以在土地取得、信贷资金以及相关税费给以一定的优惠政策。此外,对于公益性的地产项目,如养老地产,可以参考美国开发养老地产的政府协助方式,采用PPP等模式进行政府-企业之间的合作融资等等。

参考文献:

[1] 孙红.我国商业地产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J].商场现代化,2015,(19):256-258.

[2] 董青马,胡正.中国高储蓄率是超额货币供给的原因吗?――基于1992~2007年国家资金流量表的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11,(3):127-131.

[3] 朱菲.北京养老地产现状调研报告[J].住宅产业, 2013,(12):2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