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型消费行为范文

新型消费行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型消费行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型消费行为

第1篇:新型消费行为范文

关键词:新农合;人均医疗支出;人均非医疗支出;预防性储蓄

一、问题的提出

2003年国家开始启动了以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资助相结合为基础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下简称“新农合”)的试点工作,从“两江”模式试点成功后随后推广到全国。我国广大居民都存在着较强的预防性储蓄,主要基于人们对未来收入或者支出存在不确定性时所产生的储蓄行为,而未来不确定性和预防性储蓄之间又存在着正向关系。新农合作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柱影响着农民的消费,在很大程度上会减少农民对未来医疗花费方面的不确定性。贵州省作为贫困落后地区,城镇化率非常低,农村人口占全省人口的2/3左右。目前新农合已经基本覆盖了贵州全省的广大农民,因此对贵州省新农合制度对农民消费影响研究更具有典型性;本文选取了2001―2011贵州省的数据从宏观层面分析新农合制度对贵州省农民消费的影响。

二、新农合制度实施对农民医疗支出方面的影响

自2003年新农合制度实施推广以来,试点地区农民看病就诊人数明显上升。作为试点地区之一,贵州省截止2011年,新农合基本上覆盖了整个农村地区,从2003-2011年农民参与的积极性逐步提高,农民的医疗保健支出消费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同时医疗支出率占总消费支出也在逐步提高。图一反映了贵州省2001-2011年整体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变化情况,其中2001、2002年为实施新农合之前的人均支出情况;2003-2011年为实施新农合之后的人均支出情况,2003-2006年为新农合在贵州省的试点推广阶段,2007-2011年为新农合在贵州省的快速实施阶段。通过观察我们发现2001、2002年贵州省农村人均医疗支出非常低仅为38.35元左右,而2003年实施新农合之后人均医疗保健支出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农民就诊和看病住院人数逐步增加;二是2003-2006年农民的人均医疗支出虽有增加,但非常缓慢,主要原因在于新农合制度刚刚实施,农民对该项制度接受有一定的滞后期。图二反应了贵州省农民人均医疗消费支出在人均年纯收入中所占的比重。2001―2011年整体上是呈现增长的趋势,2003、2004、2006、2007年略有下滑,主要由于新农合制度在贵州省处于分段试点阶段,农民对新制度的接受有一定的滞后期。2008―2011年贵州农民人均医疗消费支出占总收入的比重开始快速增加并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三、实证分析

3.1指标选取以及变量的描述

一般来说,收入水平越高的农民家庭,越倾向多投资于固定资产,而对于固定资产的投资,又经常能够为农民家庭带来货币上的收入,因此,对于两者而言,选择哪一个,都具有解释力和说服力。这里将2001-2011年的贵州省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人均医疗支出消费作为新的农民生活水平消费支出作为解释变量,人均非医疗性支出作为被解释变量,采用曲线估计的方法进行分析。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农民的人均年收入和农民人均医疗性支出存在非线性关系,可选择二次、三次曲线模型,利用曲线估计进行本质线性模型分析。其中人均医疗支出作为被解释变量,农民人均年收入作为解释变量。而农民的人均非医疗性支出为人均总收入与人均医疗保障支出的差值。下表分别为二次、三次拟合,分别表示农民人均医疗消费支出与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之间的变化情况。

三次曲线的拟合优度较高,说明新农合制度实施后,随着农民人均收入的不断提农民在医疗保健支出也在不断增加,且在2007年出现拐点,随后人均医疗保障支出在不断增加且占总收入的比重也增加,人均非医疗支出的绝对值也扩大,增长率下降。

四、结论

通过描述性和实证分析,我们发现自新农合制度在贵州省广大农村地区实施后农民的消费行为发生了以下变化:

(1) 农民的人均医疗保健支出消费增加 新农合制度实施之前,贵州省人均医疗支出较低,实施后总体上有较大幅度的增长;2003-2006年增幅比较缓慢,主要基于新农合处于试点阶段农民的可接受度不高;2007-2011年增幅加大,特别是2011年新农合全覆盖以后人均医疗支出达到了246.28元.且农民的医疗支出在总消费支出在2008年以后所占比例逐年提高,2011年所占比例达到了5.94%。

(2) 通过实证分析我们发现农民在非医疗支出方面的消费也有所增加且增加的原因主要由农民的平均年收入、是否参与新农合制度。本文中新农合制度已经在贵州省基本上实现全部覆盖,所以是否参与新农合制度这一要素就不重要了。农民的平均收入与非医疗性支出高度相关,随着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提高,非医疗性支出的绝对值在不断扩大,支出的增长率在放缓。而医疗保障支出除了与人均纯收入相关外,还与农民的预防性储蓄相关,预防性储蓄越低,农民在医疗保障支出方面的消费越高。

五、政策建议

通过对新农合制度实施后对贵州省农民消费行为影响的分析,我们发现人均医疗消费支出和非医疗消费支出与农民的人均年纯收入和是否参与新农合相关。因此针对此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1)增加农民的收入,特别是人均年纯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目前贵州省实行工业强省、城镇化推进战略,应更好的把握这一机遇,发挥其后发优势,提高农民的人均收入。

(2)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并提高相应的基本保障;在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在养老、医疗保障方面给予相应的政策倾斜。

(3)进一步完善新农合制度,特别是在医院、医保机构等相关部门建立相关的监督部门,减少相关人员寻租空间,以便切实的保障农民的利益。新农合制度关系到农民在医疗保障方面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农民生活水平的好坏,更关系到贵州省整体经济发展情况。在以农村人口为主、城镇化水平较低的贵州,只有切实提高农民的收入、完善其社会保障水平才能真正的摆脱贫困、落后的窘况。(作者单位: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宏伟.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的基本趋势及制约农民消费行为的基本因素分析.[J].管理世界,2000,(4)

第2篇:新型消费行为范文

【关键词】:主题公园;消费心理;行为分析

1955年,世界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主题公园迪斯尼乐园诞生以后,主题公园这种新的旅游目的地形式已经逐步被许多国家所接受。主题公园已被国际旅游业视为旅游业发展的主体内容和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在过去几年中,大大小小的主题公园陆续在沈阳出现,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竞争激烈,因此通过对主题公园旅游客流属性特征的分析,可以明确主题公园市场营销的方向和重点区域,更好的指导主题公园经营和管理实践,促进沈阳休闲娱乐业运行体系的完善。

一、沈阳主题公园的吸引模式

(一)主题公园的基本概念

主题公园是一种以娱乐为目标的拟态环境塑造,或称为模拟的景观呈现;最大特点是赋予游乐形式以某种主题,围绕既定主题来营造有了的内容与形式,园内所有的色彩、造型、植被等都为主题服务,共同构成游客容易辨认的特质和游园的线索。

(二)主题公园的类型及特点

本研究将沈阳地区主题公园分为四大类型:生物景观类、历史文化类、产业文化类、娱乐运动类。生物景观类满足了游客的接近自然,了解自然的需求,适宜家庭为单位群体出游。历史文化类建设依托于各类遗址、遗迹、通过恢复、再现手法表现古代历史风貌。产业文化类涵盖多种主题,也包括了近年较流行的农业观光类。娱乐类主要以园内的游乐项目来吸引游客。

二、沈阳主题公园旅游者心理学特征

(一)旅游动机

此次调查问卷设计了五项旅游动机,让游客选择其三并按重要性进行排序。由调查可知,沈阳方特欢乐世界的游客旅游动机主要为“寻求刺激”、“休闲娱乐”、“好奇”。从热高乐园游客的旅游动机,按重要性排序依次是“开阔眼界”、“休闲娱乐”、“带小孩”为主。旅游者的内动力是促成旅游的主要动机,而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则不是主要因素,可知目前我国主题公园旅游产品在营销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景观评价

本文针对主题公园的景观感知特征,设置了刺激性、休闲性、知识性、趣味性、美感度五个选择,让游客按重要性排序。调查显示沈阳方特欢乐世界景观感知在刺激性、休闲性与刺激性方面感受最为强烈;沈阳乐高乐园在休闲性与知识性感受最为强烈。

三、 沈阳主题公园的旅游消费行为分析

(一)年龄与旅游消费

从年龄来看“90 后”人群消费能力最强,更易于接受主题公园这种全新的旅游体验方式,勇于尝试景区内新、奇、异的事物,对价格的变化不敏感,只注重体验和感觉,是方特欢乐世界旅游消费的主要力量。其次是 31-45 岁,热高乐园这个年龄段的游客人数较多,但是他们除门票之外的人均消费还不足 50 元,这部分人群大都有稳定的收入,带小孩占了旅游动机的很高比例,是热高乐园的主要消费力量,在景区内配套产品的开发上要多考虑小孩的消费需求;这两个主题公园中 61 岁以上老年游客的消费都比较低,原因是主题公园这种特殊的体验旅游方式,还没有被国内的老年人群所接受。开发老年人喜爱的有形实物产品刺激老年群体的消费。总之,整体旅游供给应适合各个年龄段的需求,并针对不同的年龄段推出不同的旅游产品。

(二)职业类型与旅游消费

根据调查,方特欢乐世界公司职员和学生的消费较高,学生依靠家庭的经济基础,是个不容忽视的旅游群体。热高乐园教师和公务员的消费较高,有稳定的收入和对微缩景观主题公园模式知识性的认可。热高乐园游客中,有20%以上的工人和农民群体,消费水平却不高,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可以设计造型美观但价格实惠的旅游纪念品,以较低的利润迅速扩大市场需求。

(三)收入水平与旅游消费

此次调查显示,沈阳主题公园提供的旅游产品,旅游者的消费行为和旅游者的收入水平并没有存在直接的关联。产品的层次和服务并没有完全拉开档次,以方特欢乐世界为例,中等收入水平的旅游者消费水平最高,其他四个层次的旅游者的消费并无明显差异,丰富园内大众旅游产品的内涵,以较低的价格吸引目前占游客绝大多数的中低收入群体。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沈阳两大主题公园旅游客流的分析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游客以中青年、较高学历、中低收入为主要特征,主要由年龄、收入水平、职业和受教育程度来体现。通过研究发现,沈阳主题公园旅游客流与传统旅游地的旅游客流年龄特征、职业构成不同,同时消费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收入水平并非完全相关,主题公园的吸引模式对这些特征影响较大。

(2)游客的旅游动机和对景观的感知随着吸引模式发生变化。沈阳方特欢乐世界的游客旅游动机主要为寻求刺激、休闲娱乐、好奇,热高乐园游客的旅游动机主要是开阔眼界、休闲娱乐、照看幼儿等。调查得出方特欢乐世界的刺激性、趣味性、休闲性较强,热高乐园的知识性和休闲性较强,同时这两个主题公园的美感度较弱。

(3)旅游客流有着独特的时间变化特征。时间特征表现得更为敏感,受自然季节的影响,还受社会季节的影响。由于主题公园生命周期普遍较短,因此年际变化较大,热高乐园表现的非常明显,从开园之后第二年达到峰值,然后便开始逐年下降、季节变化主要受气候环境的影响、周内变化受双休日的影响、日内变化与停留时间和节目表演有关。

作者简介:张泽康,男,(1994.10-),沈阳师范大学,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荆福全,男,(1975-),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景观规划与设计

参考文献

[1] 李幼瑶.主题公园消费体验、体验价值和行为意向关系的研究,2007

[2] 刘娇彤.我国主题公园的发展现状及出现的问题.城市旅游规划,2014(4)

[3] 周向频.主题公园建设与文化精致原则[J].城市规划会刊。1995(4):13-21

第3篇:新型消费行为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行为;消费心理

大学生群体是社会群体的重要部分,大学生消费是社会消费的主体之一,大学生群体的消费状况会影响着当下社会消费状况,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消费方式。为规范大学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社会消费和谐发展,文章试图以问卷形式开展调查,以广西金融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如何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合理、健康的消费观念。

一、调查说明

(一)调查问卷题目说明

问卷题目设计涉及大学生消费来源、月消费数额、消费行为方式、消费观念等,多方面、多维度调查大学生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

(二)调查问卷

调查说明此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方式,对广西金融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81份,其中有效问卷为270份,有效问卷占总发放问卷的90%。

二、调查数据分析

(一)大学生消费来源和月消费数额调查分析

第一,据大学生消费来源调查数据显示,84.44%的学生日常消费主要来源于家庭给予,10%的学生日常消费主要来源于勤工俭学或者自主创业所得,5.56%的学生日常消费主要来源通过其他方式,如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等。大学生的日常消费来源虽有多种途径,但超过八成的学生的消费主要来源于家庭。第二,据大学生月消费数额数据显示,12.22%的学生为500元以下,51.11%的学生为500~1000元,24.44%的学生为1000~1500元,12.22%的学生为1500元以上。大学生不同的消费水应出不同的消费主体情况,一是生源结构,有的学生来自农村,农村学生消费水平总体较低,有的学生来自城镇,城镇学生消费水平相对较高;二是家庭经济情况,家境相对贫困的学生消费水平总体较低,反之,家境相对宽裕的学生消费水平较高。从调查数据得知,大部分学生月消费数额在500~1500元之间。第三,据大学生月消费结余数据显示,60%的学生月消费有结余,22.22%的学生月消费没有结余,17.78%的学生月消费不一定有结余。月消费有结余与否有多方面因素,一是学生消费来源数额的多少,若月消费来源数额比较大,则结余的可能性较大,反之亦然;二是学生个人消费行为,若有消费计划、勤俭节约行为的学生,月消费有结余的几率较大,若消费无计划、不节俭的学生月消费结余的几率较小。

(二)大学生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调查分析

第一,由大学生消费记账行为调查数据得知,11.11%的学生对所有消费支出基本有记账习惯,36.67%的学生对一些比较大额的消费支出有记账习惯,38.89%的学生很少有消费记账习惯,13.33%的学生从来没有消费记账的习惯。有将近一半的学生有消费(所有消费、大额消费)记账的习惯,有超过一半的学生少有或没有消费记账的习惯。第二,由大学生消费观念调查数据得知,11.11%的学生表示崇尚节俭的消费行为观念,35.56%的学生表示比较节俭,45.56%的学生表示既不节俭也不浪费的,7.78%的学生表示消费大手大脚。大学生消费观念各不一样,大部分学生拥有较好的消费行为观念。第三,由大学生最常去的消费场所调查数据得知,14.44%的学生最常去的消费场所是大型商场、大型超市,7.78%的学生最常去的消费场所是专卖店、特色店,31.11%的学生最常去的消费场所是网店,即网络购物,46.67%的学生没有特定常去的消费场所。大学生消费场所不一,但网店已经成为部分学生经常光顾的地方。第四,由大学生消费商品时的注重点调查数据得知,52.22%的学生注重商品的基本属性,即质量和功能,5.56%的学生注重商品品牌,注重商品外观和商品价格的学生均为21.11%。超过一半的学生消费商品时注重的是商品的实用性,注重功能属性。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从消费来源结构分析

大学生经济来源途径大多数学生的消费来源来自家庭,少部分学生的消费来源来自其他途径,这是因为学业是学生的第一要务,学生以学业为主,一方面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之上,另一方面是学生通过自身获取经济来源的途径少,通过自身获取经济来源的能力不强,也有部分学生通过勤工俭学、社会兼职、奖助学金、助学贷款等方式得到生活主要消费。

(二)从月消费水平及消费是否有结余

看大学生消费观念根据当下消费价格水平和校园物价水平,以及学生开支所需,大部分学生月消费数额在500—1500元之间,总体合理,六成以上的学生月消费有结余,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拥有较好的消费观念,没有出现入不敷出情况。

(三)从消费记账行为和消费观念

看大学生理财意识有一半左右的学生有记账习惯,做消费记录和消费计划,持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凸显理智的消费理念和理财意识,但仍有一部分学生缺乏理财智慧。

(四)从消费场所和消费商品注重点

看大学生消费特征首先,由于科技迅速发展和电商飞速前进,网络购物给人们带来了诸多便捷,多个消费场所对比之下,网络消费已然成为学生青睐的消费领域。其次,学生虽然是时代潮流的代表,但是由于受实际生活条件的影响,并未一味追求品牌、特性、不在乎价格,消费商品时多数学生依然更加注重商品的基本属性和功能。

四、对大学生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状况的思考和建议

通过上文调查数据及相关分析,为构建大学生科学、健康、合理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文章做出如下思考和建议:

(一)增强自我独立意识,崇尚勤俭节约作风

大学是学生步入社会的过渡阶段,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要消费群体,应增强独立意识,尝试参与社会实践,尝试参加社会兼职,获得酬劳,一来可以减轻单一的家庭给予的经济压力,二来可以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另外,发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减少无谓的消费和不必要的开支。

(二)培养科学的消费行为,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消费行为习惯是学生生活作风、生活习惯的重要部分,而学生良好的消费习惯的形成需要家庭的合理引导,学校的有效教育,社会健康的消费环境影响,以及学生自身的良好修为。

(三)学习理财知识,掌握理财方法

学校可开设理财选修课程供学生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财方法和理财知识,从日常生活开始,着手个人理财。

参考文献

[1]徐妍,庄轩.在校大学生消费行为及消费观念的调查分析———以新疆高校为例[J].新疆社科论坛,2017(1).

[2]姚贝.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透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

[3]易菊香,肖海鸥.大学生消费心理调查研究———以吉首大学学生消费为例[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第4篇:新型消费行为范文

[关键词] 西部 消费心里 消费行为

市场营销学家们研究指出,虽然国内不同地理区域的消费差异不像国与国之间那么突出,但是不同地理区域的消费者之间仍然存在着消费心里和消费行为上的差异。消费者的消费心里与消费行为直接影响着企业产品的销售,充分了解其消费心里和消费行为是企业制定合适营销策略的前提。下面本文将结合西部市场具体情况,分析西部居民在消费心里和消费行为上的共性,为企业在西部市场开展有效地市场营销提供一定参考。

一、注重产品的实用价值

由于西部地区人均收入水平偏低,目前消费还主要是以实用为主,更加注重产品的实际使用价值。特别是在西部农村地区,收入水平更低,经济条件的限制使他们更加看重产品的实际用途,而对产品的商标、包装等不如产品的实际使用价值这样重视。按Kotler Philip的产品层次定义,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农村地区,其需求主要是在期望产品层次上,各企业间的竞争也主要停留在该产品层次上进行竞争。

二、价格敏感性强,但城乡之间价格敏感程度差距较大

中国人本身就有节俭的传统美德,再加上西部地区收入相对偏低,因此总体来说西部消费者对价格较为敏感,即需求价格弹性大于1。为了在市场中找到物美价廉的产品,他们经常到处对比价格,反复思考其性价比,然后才作出购买决策。但是,西部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较大,农村居民的需求价格弹性明显高于城镇居民,在同样的涨价幅度下,农村居民的消费量将比城镇居民下降得更多。

三、口碑传播对消费决策影响显著

口碑传播不仅影响着消费者的短期购买决策,而且还从长期上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特别是当消费者没有足够的信息和能力来了解产品的真正性能或者产品信息出自一个专家之口时,口播传播对消费者的影响更大。消费者不可能对每一样产品所涉及的技术都相当精通,也不可能收集到每一样产品的所有信息,为了降低购买失误率或减少购买失误带来的损失,他们将从各种渠道了解市场信息和产品性能等,特别是在购买产品价格相对于自己收入较高的产品时。而目前商业广告的夸张性甚至部分虚假性使得消费者不得不从除广告之外的其他渠道收集信息,此时亲戚、朋友、邻居和同事等相关群体的意见和建议显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在交通不便、电视信号不强的地方,其他信息渠道严重受阻,口碑传播就变成了一个他们最重要的信息传播通道。

四、消费者之间的攀比心里较强

很多人往往是看到别人买了什么自己就买什么,而所购买的产品不一定就真正能很好地满足自己的需求。特别是当先前购买者由于过分的自豪感而到处炫耀自己购买的产品时,更容易激发周围人的攀比心里而迅速购买。在西部市场中,经常出现要买什么就大家都买什么的情况。比如,目前在农村的电话安装,如果一个村中有一家安了电话,那么他们会有很大的自豪感,到处吹嘘自己安了电话,从而刺激了周围的人的攀比心理,于是很快这个村的电话普及率就迅速上升,即使有些电话的利用率相当低。因此“从众心理强,示范效应大”是西部消费市场一个重要特征。

五、品牌忠诚度不高

西部农村居民的收入较低,往往都更注重产品的实用价值和价格而不是品牌,品牌意识并不强。而且乡镇零售商几乎控制着产品的流通渠道,农村居民的选择空间较小,因此根本谈不上什么品牌忠诚。即使是西部城镇地区,由于众多知名品牌的存在,大多数消费者都不会完全购买一个品牌的产品,而是在多个品牌之间交替选择,即是一个多品牌忠诚者。但是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消费者一般都会购买在当地品牌知名度高的产品。

六、节日消费较大,特别是在中国的传统节日(如中秋、春节等)消费更大

西部地区居民大多数都比较节约,平时消费精打细算,但是一旦逢年过节他们就会大量购买商品、尽情消费,以求过一个快乐的节日,消除平日工作的艰辛。而且西部居民一般都比较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情感联系,在节日里常常会走亲访友,此时客人会送礼品或是礼金,而主人则会盛情款待,从而相互之间的消费就大大上升。

参考文献:

[1]卢泰宏刘世雄:区域差异的消费行为研究:路径与方法[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2:18-23

第5篇:新型消费行为范文

关键词:网购 女性消费者 网络营销

截止2012年6月,我国网络购物总人数已经达到2.10亿,其中女性消费者占到40%,已经成为我国网购市场的主力军。同时,从2012年上半年的情况来看,电子商务大战愈演愈烈,各大电子商务网站一方面通过价格战增加消费者黏性,另一方面互相开展合作,出现了很多针对特点目标客户的专业性网站。而女性消费者无一例外的称为各大电子商务网站努力争夺的对象。毋庸置疑的是女性消费者已经成为一股力量极大的消费者群体,其发展潜力巨大,应该予以重视。

一、女性消费者网络购物的特点

(一)年龄较轻

根据2011年《中国网购市场研究报告》显示,71.9%的网络购物人群的年龄维持在18—30岁之间。这一年龄阶段的女性消费者有其独特的购物风格和特点,她们强调自身个性化的需求,主张在低调中展示属于自己特殊的品味。从网购的角度来看,她们通常并不刻意追求奢华的商品,但是个性化必须是首位的。

(二)学历较高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女性网购消费者群体主要以中高学历为主。2011年在网购市场中,本科以上学历层次的人群占到了40.4%。但是不可忽视的一点是,通过对于2009—2011三年的数据比较来看,用户的学历差距在不断缩小。初中以下用户的比例逐渐上升,造成这一局面的出现的主因是网购流程的简化和网购技术门槛的降低从而使更多女性消费者参与到网上购物成为了可能。

(三)职业结构

经常性从事网络购物的女性群体主要分布在以下五大群体:企业公司人员、学生、个体及自由职业者、党政事业单位和其他。其中企业公司人员和学生是女性网络购物的主要群体,在2011年两者的比例占到了50.8%。从2008年开始,党政事业单位人员的比例也呈现显著增长的趋势。作为电子商务购物网站,尤其是以女性消费者为主要目标客户的电子商务网站,应将这三类群体作为自己首先争取的目标对象。

(四)收入结构

从收入结构的角度来看,女性消费者市场呈现典型的“两端扩散”局面,即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用户份额不断攀升,同时月收入在500元以下的网购用户的比例也有所上升。但是总体来说,参与网购的女性消费者群体仍然属于中高消费者群体。

二、女性消费者网络购物的心理特点和影响因素

(一)心理特点

1、易受情绪影响

据有关资料统计有半数以上的女性消费者参与网购是在受人为因素影响下完成的,同时在进行商品选择的过程中,女性更容易被感性化的图片、语言、视频和描述所吸引。从上面两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女性网购人群的心理弹性较大。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女性更容易被情绪化的事物所控制,从而引起一系列的购买行为。所以作为购物网站可以利用这一点进行网络营销工作。

2、从众心理严重

女性是天生的商品信息传播员和商品质量传递者。她们会自发的将购后感受传递给自己的家人、朋友 、同事等相关群体。同时在购物过程中,特别是在购买决策时又极易受到他人信息和意见的影响,这种心理状态就是从众心理。从网络营销的角度看,从众心理有利于企业商品的推广活动,通过有效的引导使女性消费者成为“义务商品推销员”。

3、个性化倾向

网络购物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能够为更多的消费者提供丰富的个性化色商品,从而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要。而女性做为天生的时尚追寻者,渴望变化、追求创新的好奇心也是导致她们选择网络购物的原因。以白领阶层为主的女性网购群体选择的不再是商品本身的价值,她们更在乎体现自身的与众不同以及商品带来的附加价值。

4、对于价格的敏感度强

在对于商品的选择上,女性更愿意将精力放在价格上。通过调查证明三分之一女性参与网购的原因是网络价格和实际价格之间的差价。具体说当同种商品的网络价格低于实际价格时对于女性消费者来说更容易成交。因为女性的购买决策过程更加谨慎,女性在购物过程中更乐于通过对于商品的反复比较来决定是否购买。而网络购物平台就提供了这样的机会,和实体商店相比,网络商店商品更多、选择更便捷,所占的时间和精力也较少。

(二)影响因素

1、个人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

根据最新资料显示,大部分女性消费者对于网络商品价格的心理预期是比实体商店低20%—30%,而现在的情况是网上商品平均仅比实体店低8%—13%。除了价格因素以外,商品不能满足女性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也是影响女性网购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由于网络特有的展示商品形式,一些商品照片和实物之间存在色差也是女性消费者心理得不到满足的原因。基于以上分析,由于各方原因照成的个人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是影响女性消费者购物的最重要因素。

2、网络购物个人安全感的缺失

随着网络经济的到来,电子商务交易额不断攀高。网络黑客也瞄准了这一领域,各类网络泄密案件层出不穷。2011年9月,淘宝就爆发了“一元门”事件,综合损失高达上百万元人民币。除此之外,消费者在整个网购购物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而各大电子商务网站在网络购物纠纷中的不作为也减低了女性消费者的个人安全感。女性消费者由于其特殊的心理特点和对于网络操作的不熟悉会增强她们的不安心理。

3、低效的物流影响女性网络购物

物流配送是影响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阿喀琉斯之踵”。目前我国大部分物流公司配送时间长、配送费用高、商品损毁率高已经成为影响女性消费者网购信息的原因之一。而国内外知名物流公司效率虽然高,但是往往费用偏高,增加了网购商品的成本,这一点也制约了女性消费者进行网购。

三、基于女性消费者网购心理行为的对策

(一)产品策略

1、坚持质量为本

网上销售不能因为追求时尚潮流而顾此失彼,女性消费者可能暂时会被个性化的商品所吸引,但是最终她们重视的也是商品的质量,而且女性从众心理严重,质量差的商品往往口碑较差。

2、增强商品和店铺美感

在重视质量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女性消费者心理,增强外部商品设计和外包装的美感。同时增加店铺的个性化设计,通过网络技术简化购物流程。通过以上手段给女性消费者美的享受。

(二)价格策略

1、高价策略

针对不同的商品采取不同的定价策略。对于个性化较强的和外部感官较美的商品采取高价策略,例如服装、化妆品、家居用品等商品。满足女性消费者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要求。

2、低价策略

对于易耗品、日用品可以采取低价策略。在家庭生活中,此类商品往往由女性购买,在购买过程中,物美价廉的日用品更受到女性的青睐。特别是在网购中女性通过从众效应会快速地流向价格更低的网店。

(三)促销策略

1、提升广告的有效性

网给广告是购物网站进行推广的主要手段,其具有虚拟化、跨时空、成本低等特点。但同时网络广告最大的问题就是转化效率低,通过技术手段让商品信息多元化地呈现在消费者面前,提升网络广告效率。

2、充分利用网站和论坛进行推广

购物网站不能仅仅将目光放在商品的陈列、价格的调整等方面,还应该关注女性消费者的社交需要。利用网站和论坛开发女性专属频道,为女性消费者提供更多的消费、交流、娱乐和游戏等需求。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z].2012

第6篇:新型消费行为范文

本文是2005年陕西省软课题重点资助项目《大西安商业带空间布局的研究》第三部分研究成果

内容摘要:现代企业应在准确把握消费者感性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特点的基础上,力争在营销实践中合理界定自己的位置,进行针对性的战略设计规划,以灵活多样的营销方法和策略应对感性消费潮流带来的挑战。

关键词:感性消费 营销观念

当前我国的消费市场需求不仅在总量上日渐增长,而且在结构上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无论是有形的物质产品还是无形的服务类产品,在消费者的选择中均日益呈现出差异化、多样化、个性化等特点,这标志着现代社会进入了重视“情感价值”胜过“机能价值”的时代,也就是说人们更加重视消费中的个性化需求的满足及精神的愉悦和舒适,这类消费活动可以被称为“感性消费”,具体而言是指消费者在进行消费品选择时,所依据的是感性原则即以对商品的直观感受、情感、偏好和象征性意义作为消费选择的出发点。

分析发现,商品具有的客观属性固然重要,但是对消费者来说,他们只承认和接受他们所感受到的特性,即主观认知非事实认知,也就是说,现实中为顾客喜欢的商品不仅是由于其客观品质好,更重要的是由于顾客主观上对其予以认同和欣赏。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创立者之一唐•舒尔兹也认为:认知的重要性胜于事实,企业面对的主要议题之一是现在的消费者在面临购买决定时,越来越依赖主观认知而非事实。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消费者购买决策的依据,往往是他们自以为重要、真实、正确无误的认知,而不是来自具体的理性思考的结果,对消费者而言,他们认识到的就是事实。据此可知,消费感性化潮流得以形成的心理学基础就是消费者对商品功用的主观认知。

从客观角度分析可以看出,感性消费迅速增长是建立在经济整体快速发展而带来的物质基础条件之上,导致这一趋势形成的主要原因就是供求关系的转化,消费品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变成为买方市场。在卖方市场下,由于商品供不应求,所以人们在购买时首先注重的是商品满足生理需求的基本效用,往往无暇顾及对其他功能的要求;而如今商品供过于求,人们开始更多地注重消费能否充分满足自身心理需求,对商品的理化性能的关注程度则相对降低。目前我国的消费品市场显示出较为典型的买方市场特征,不同企业生产经营的同类商品在质量、性能等方面已无大的差别。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依循的消费选择标准就由通常的物质实用性指标过渡到了精神享受性指标,即强调商品在具备基本功能、满足生理需求的前提下,能更充分地满足情感及心理需求,消费者选择商品的准则不再基于对其基本功能属性的判断,而是更多地取决于情感上能否认同,因为消费者追求的是商品或服务所能提供的一种感觉或附加价值,这就使得消费选择的感性化色彩越来越浓重。

感性消费行为的特点

与传统的理性消费行为相比,感性消费行为的特点大体上可归结为以下方面:

消费行为主观性色彩浓重。消费者在消费实践中以情感需求的满足与否作为界定商品价值的标准,因而注重切身体验,重视自身感受。感性消费的首要特点是消费者既是生存者又是享受者,如果说物质性消费是从经济意义上的理性标准来评价和选择商品,是一种较低层次的消费的话,感性消费则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消费。需要层次理论认为,消费者的基本物资需要满足后,必然要向高层次的精神和心理上的需要发展,如社交的需要、归属的需要、自我成就的需要等。而现阶段随着社会商品数量的日益丰富,商品质量差异的日益缩小。能否负担得起以及获得何种物质形式,已经不是消费者实施购买行为时关注的要点,情感上能否认可、商品与服务是否迎合消费者的心理才是现代消费者所在意的问题。

消费行为呈现多样化、差异化特征。消费者追求个性化消费,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将商品消费与个性的张扬密切地联系了起来。由于社会文化环境的不断变革,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之中对所谓时尚的盲从正在发生变化,不少消费者开始意图将消费行为的实施及消费品的选择作为展示自身个性的方式和手段,尤其是对于年轻的消费群体来说,消费过程本身及具体的消费品在很多时候都被当作了显示独特个性的符号。传统意义上的对使用价值的追求部分被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目标所取代。

消费行为的主动性增强。消费者有意识地介入企业营销,消费行为主动积极,转变了以往被动接受企业营销成果的态度。受新观念导向的影响,消费者不再满足被动地接受营销主体单方面所确定的商品概念,而是开始主动介入商品的生产和营销活动,对于关系自身情感享受的商品属性予以密切关注,依靠自身的消费行为和观点展示对企业的营销活动进行积极干预,引导企业重视其消费选择的新趋势。

消费行为趋向多元化,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在感性因素的影响下,不再保持高度稳定,而是处于频繁变动的状态之中,显示出易变的特性。感性消费活动中,消费者对商品的认识和评价是基于情感需求的引导而做出的,由于情感本身具有不稳定的特点,故此导致消费者在不同情境下面对相同商品时形成的反应也是千姿百态。

如上所述,感性消费行为与理性消费行为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以此反观传统的营销观念在引导消费层面上存在的缺失,具体表现在:

传统的市场营销观念未能对应感性消费潮流的兴起。就根本而言,传统营销观念侧重于将消费者视为理性的个体,尽管不少企业通过对消费者心理的研究分析认识到,在很多情况下,消费者的实际消费活动并非由纯粹理性支配而做出决定,但在营销战略规划的过程中,仍自觉地以消费者的理性消费行为作为决策的主要依据,而忽视了感性因素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传统营销观念导向过分强调适应顾客需求导致反应滞后。尤其随着感性消费的出现,使消费者的需求经常变化,且消费者群体的规模在不断收缩,如果企业仍采取“适应顾客需求”作为自己的营销思想,就会陷入疲于奔命的状态。这是由于企业的生产行为永远难以适应消费者的心理变化,即使勉强为之,也会因消费者群规模太小而使企业无利可图。

借助观念创新创造顾客价值

为适应感性消费潮流的涌动,现代企业在营销实践的过程中不能再将眼光单纯关注在满足消费者的理性需求上,而是应该兼顾感性需求触发的商机,首要工作即是树立全新的营销观念,力求赋予商品和各种营销手段更丰富的情感内涵,借以吸引消费者的目光。如果说传统的营销观念要求企业以理服人的话,那么当今的营销观念之核心强调更多的则是以情动人。

在准确把握消费者感性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特点的基础上,企业应力争在营销实践中合理界定自己的位置,进行针对性的战略设计规划,以灵活多样的营销方法和策略应对感性消费潮流带来的挑战。从战略观念调整转变的角度分析,企业应确立具有主动性、灵活性、兼顾性、创新性等特征的以适应感性消费为导向的营销观念,我们称之为感性营销观念。

这一观念首先要求企业应明确主动出击、引导消费的构想,设法由被动地适应消费者转变为主动地吸引消费者。简言之,就是针对感性消费需求的可塑性和可诱导性,通过改变营销刺激的强度、内容、方式,去能动地引导需求,开发潜在需求。潜在需求是普遍存在的,并且随着生产的发展和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高而规模日益扩大,内容不断变化。潜在需求为企业提供了众多的机会,由于受购买力、消费意识、消费观念、消费决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当这些影响需求的因素受客观环境刺激和企业营销刺激发生改变时,需求必然随之改变。潜在需求的存在及其可塑性,构成巨大而富有挖掘性的市场潜量,在消费者还没有明确提出新的消费需求以前,企业若能主动地引导其需求往更高层次和更广泛领域发展,在市场上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消费机会,必然能够引发消费者的积极反应。

同时由于在感性消费活动中,商品需求的形成和发展达到一定时期,转向的可能性会逐渐增大,对正在营销相应商品的企业而言风险随之上升,并且与一般商品市场不同之处在于,一般商品市场衰退和转向是具有内在逻辑性的,如经济逻辑、人口逻辑等,因而是可预测的,而感性商品市场的衰退和转向往往是无缘无故,缺乏逻辑性,主要因消费者的感性认识变化而决定。因此,企业为了避免营销中遭遇风险,应随时关注感性消费的变化趋势,及时调整营销的工作方向,以灵活多变的营销策略保证自身的安全。

再者由于感性商品市场的主要特点是市场变化快,商品寿命周期很短,同时消费可诱导性强,因此,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应侧重采用差异化策略,在综合创新和模仿二者长处的基础上,积极寻求和引导消费者的感性需求方向,在迎合消费需求的同时,规避竞争对手的锋芒,有效地应对竞争。

最后还需要注意的是,感性营销观念并不排斥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理性分析研究,相反要求企业对消费者的理性消费行为给予更多的关注。因为实践中消费者的购买决策的形成和落实是在双重因素综合作用的基础上完成的,所以在把握感性消费特征的同时,绝不能忽视理性的背景。

整合营销策略满足顾客需求

在观念导向得以明确的条件下,企业应进一步对营销策略予以有效整合,特别要考虑到感性商品市场的社会文化、人性、消费心理变化以及感性的敏感程度,合理采用市场细分、产品定位等策略,并针对不同层次的消费者配以不同的营销策略组合,使企业在市场营销中有的放矢,提高效益。具体着眼点可放在如下几方面:

注重市场调查,准确把握感性需求发展变化的趋势。对消费者的感性需求能否予以有效满足,首先取决于企业对于感性需求发展态势的认识和了解的程度水平,因此对感性需求的动态监测就成为影响到企业营销工作效果的基础环节。由于感性消费需求变动快速多样,因而监测难度可想而知,但其重大意义无可取代,所以企业只有知难而进。在实际的调查中,企业一方面应注意与自身的产品相对应的感性需求变化趋势,另一方面还应注意对系统的外部环境条件给予关注,尽管很多时候具体的感性需求发展轨迹不易捕捉,但毕竟需求的变化与消费者所处的环境条件密不可分,借助对环境的监测,企业是有可能更准确地判断感性需求的发展方向的。

产品开发应以迎合感性需求为导向。企业应立足于消费者的立场,以消费者心理上能否接纳、情感上能否认同作为产品设计和开发的准则,融入企业对消费者的关心与忠诚,同时兼顾产品本身的实用性,充分体现以消费者为核心的现代市场营销观念,借以赢得消费者的赞赏和信赖。在产品开发的过程中,无论是最初的创意的寻求,还是产品概念的设计研究,乃至产品开发后期的各种试验性工作的开展,都应以对消费者的感性需求的满足为核心来进行。争取在强化产品的功能性属性的同时,赋予产品更丰富的感性内涵,特别是应在产品的品牌、包装等可能直接触发消费者的感性认识的要素使用上加大投入的力度。当然,由于性质与用途上的差异,决定了不同产品的具体效用和表现形式是不同的,企业须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方法,才能设计开发出理想的产品,切忌依据主观想象,为此,企业需要对目标市场的需求有全面、深刻、真切的了解,使赋予产品的感性特征入情入理,切实打动消费者。尽管这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企业面临更严峻的挑战,但却为赢得顾客、赢得市场提供了有效手段。

价格的制定应以适应消费者的心理反应为依据。尽管当前企业已拥有了绝大部分产品的价格决定权,但其使用效果却在客观上受到市场供求规律,即产品市场需求量与产品价格相反方向变动规律的严格制约。怎样使产品价格的确定既能保证企业获得合理的收益,又为广大消费者所接受,一直是企业难于把握的,而在适应感性需求的条件下,要实现预期的定价目标,企业需要与广大消费者进行有效沟通,在把握其消费心理的前提之下,结合成本、竞争等因素分析的结果作为定价依据,才可能保证最终的产品价格比较容易赢得消费者的理解、认同。具体分析起来,传统的定价方法和策略中,顾客理解价值定价法、需求差异定价法、招徕定价法、折扣定价法等形式,由于比较充分地顾及到消费者因面对价格时可能形成的心理反应,因而在应对感性需求时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促销方式的采用应投消费者之所好。在系统的营销活动当中,促销对消费者的感性认识的形成所起到的影响作用是最直接、最明显的,同时又可通过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沟通增强其对产品的理性认识,因而其作用值得高度关注。企业若要让消费者接受自己的产品,首先要使其感受到来自于企业真诚的关心、充分的尊重和友善的态度,以缩短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距离,促销正是企业理应主动架设的沟通桥梁。为使得消费者对企业能予以全面了解,企业在促销时,应注意选择适当的信息传递方式,并以对消费者的偏好深入分析为条件,对信息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加工,力求最终从促销的方式到内容都能与消费者的感性需求相适应。在多种促销手段之中,广告对于消费者的影响力是最为突出的,企业在广告策划时如果注重把握好感性诉求,密切关注消费者的情感兴奋点,做到以情动人,引起公众强烈的感情共鸣,对营销效果的提升将大有裨益。

营销渠道的设计应以保证满足消费者的感性需求为条件。从表面上看,营销渠道的设计对企业的要求比较单纯,似乎只需考虑企业自身的需要,但实际上渠道的选择仍然可能对消费者的感性需求的满足与否产生显著影响。一方面渠道的运作效率一定程度上会直接牵涉到消费者功能性需求能否及时得到满足,进而影响其对企业营销工作的感性评价,另一方面,渠道所包含的中间环节与企业在观念上是否一致也会对全方位的落实感性营销战略产生影响,因而企业在渠道设计和中间环节的选择上态度理应慎重。

第7篇:新型消费行为范文

关键词:三峡大学;大学生;消费心理;消费行为

中图分类号:C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3-0245-02

大学生的消费是社会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现代社会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流行时尚的影响下,消费心理和行为往往产生彼此间的相互影响,形成特有的群体消费心理特征。在调查三峡大学大学生消费心理及消费行为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问卷调查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根据整群抽样的原则,我们选取了三峡大学大学生为代表,进行随机抽样调查(问卷)。本次调查发放问卷230份,回收216份,有效率为94.0%,总计男生125人(占总人数的58%),女生91人(占总人数的42%)。调查时间为2009年3月。

1 调查结果及总结

(1)调查样本的家庭背景资料。在本次调查的大学生中,农村大学生有147人,占总人数的68%。因此,农村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引起了我们极大的重视。

(2)生活消费调查。在伙食费方面:12%的同学伙食消费每月在200元以下;37.5%的同学在200-350元之间;32.8%的同学在350

-500元之间;17.7%的同学在500元以上。每月购买化妆品方面:2.5%的同学的花费在10元以下,42.3%的同学的花费在10元-50元之间,23%的同学的花费在50元-100元之间,100元以上的同学有12.2%。在调查每学期自己买衣服的花费上:6.3%的同学的花费在100元以下,有48.2%的同学花费在100元-300元之间, 34.7%的同学的花费在300元-800元,10.8%的同学花费在800元以上。

(3)通过调查,我们获得了三峡大学大学生消费方面的第一

手资料,通过对大三峡大学大学生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的分析和讨论,我们总结了大学生的消费有如下特点:

(1)感情消费占主导。调查表明:大学生消费的问题上表现出自己的独立性,不是理性的考虑。如在“每月的生活费会有限额或是计划吗?”的选项中,54.20%的同学选择“有计划,但总是超出预算”;19.6%的同学选择“没有计划,随便花”。在“购买东西时,您首先考虑的是什么?”的选择中,有36.6%的同学选择了“名牌,不考虑其他”;45.40%的同学选择了“不考虑名牌,价格适中就行”。消费过多或者每月的花费都是“入不敷出”。 在“您

对自己现在的消费状况是否满意?”的选项中,有近68%的学生的消费是“不满意”,他们的消费是一种情感的消费,不是理性的。

(2)消费的不平衡性。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理区域和拥有不同的家庭背景,而不同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生活水平的不相同,都直接导致大学生消费的不平衡。如在“您的一个月的生活费是多少?”问题上,6.8%的同学是300元以下,42.3%的同学是在300元-500元之间,而36.5%的同学在500元-800元,甚至有14.4%的同学是在800元以上;在伙食费方面:12%的同学伙食消费每月在200元以下;37.5%的同学在200-350元之间;32.8%的同学在350-500元之间;17.7%的同学在500

元以上。这说明同学之间的饮食消费存在十分的尖锐的不平衡,消费水平不平衡。这些都会导致学生的消费心理的不平衡。

(3)消费结构多元化。近年来,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消费结构呈现多样化趋势,大学生的消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学习消费。当今社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考研、双学位、考证在各大学校园悄然兴起。在调查他们学习计划中:20.2%的同学愿意去考研,12%的同学选择报双学位,而67.8%的同学愿意去考证。

②时尚消费。大学生爱时尚、漂亮,年轻活力是他们的自豪,在“您常去的购物地点?”的选项中,28.20%的同学选择“百货商场和购物广场”;54.20%的同学选择“专卖店或者是特色店”;只有19.6%的同学选择“一般的小店”。 在调查每学期自己买衣服的花费上:有48.2%的同学花费在100元-300元之间,34.7%的同学的花费在300元-800元,10.8%的同学花费在800元以上。

③网络消费。电脑的使用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很多在校大学生都有上网的经历,甚至很多学生都自己购买了电脑,而买电脑和上网费的经济来源大部分来自家庭。每周上网方面

的调查显示:16.2%的同学每周上网的花费在10元以下,47.8%的同学每周上网花费在10元-20元之间,27.4%的同学每周上网的花费在20元-50元之间,8.6%的同学每周上网花费在50元以上。很多学生都沉迷于网络,其中聊天和游戏是最大的问题。

④通讯消费。手机成为现代人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高校学生是手机使用普及率最高的人群之一。还有类似的IC卡、小灵通、公话超市,大学生的通讯消费占据消费总额的一定的比例。在通讯费用方面的调查中:18.5%的同学在50-100元之间;也有7.8%的同学每月花费在通讯方面的费用超过了100元。

2 对策与建议

我们应关注大学生消费状况,把握大学生消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导向,实行与之相适应的消

费教育,这样才能使大学生自觉自愿地做到科学适度消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与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以及大众媒介等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方面的作用对于处理和解决大学生在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上出现的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1 内因是主要原因,大学生自身应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念

(1)消费有计划。大学生应当制定自己的消费计划,这些计划都必须符合自己的实际经济能力,要细化消费的项目,做到“消费有数,消费有目”。与此同时,要合理控制自己的消费欲望,避免出现奢华消费和过度消费。 调查中表明有将近68%的同学对自己的消费不满意,他们的消费没有良好计划。

(2)消除不良消费。有些大学生一味地想得到情感上的满足和心理上的平衡,而不顾目前个人和家庭的经济承担能力去赶时髦、追新潮,这不仅会助长讲名牌、好攀比、爱虚荣等不健康的消费观念,而且还会出现过度消费的情况,带来不必要的浪费。在消费过程中,大学生们往往从感情、心情出发,喜怒哀乐都能成为他们消费的理由。他们往往有消费的冲

动却缺乏消费的理性,他们有着消费的随意却缺乏消费的算计。因此,应该在大学生中倡导一种文明行为,加强自身修养,消除不良消费。

(3)倡导消费文明、积极健康消费。大学生应发扬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树立正确的消费道德观和消费价值观,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消费问题上,应该从自身实际出发,认清楚自身的经济形势,不要盲目跟风。

2.2 家长应教育和引导子女树立合理、节约型消费

正确对待子女的物质索求,不能千依百顺,家长不应用“金钱奖励法”作为对子女教育的手段,这种做法容易使大学生养成每做一件事就讲条件要报酬的不良习惯,更严重的是淡化了子女的责任感。家长应该培养子女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念,让子女知道金钱是父母辛勤劳动的报酬,来之不易。在每个月的生活费问题上,应当适当的控制,不要给予孩子太多,这样会增强他们的依赖性;让他们真正的独立,是要他们靠自己的劳动来养活自己。

2.3 学校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将大学生消费观教育落实到工作中

第8篇:新型消费行为范文

1电子商务消费者行为和网络营销分析

1.1消费者行为的表现特征分析

电子商务建立在先进的信息技术平台上,它的活动空间不是传统的有形实体产品交换空间,而是电子空间。在电子商务模式下,消费者行为相对于传统的商业模式,表现出下列几个特点:

1.1.1消费者的选择范围扩大化

在传统的营销环境下,消费者是在有限的空间内选择有限的商品,而网络为消费者挑选商品提供了广阔的选择余地。在电子商务环境中,消费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选择满足自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

1.1.2消费者的行为更加理性化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消费者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消费者在购物过程中有效避免了环境的嘈杂等各种影响的诱惑,消费者不再会被那些先高位定价然后再优惠多少的价格游戏弄得晕头转向,也不会因商家过于热情的劝说或诱惑而冲动购物。

1.1.3消费者更加追求个性

从网民的构成情况看,约有81.5%的网民年龄在40岁以下,他们拥有不同于其他人群的思想和喜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想法,这类顾客富于激情、渴望变化,追求时尚和个性。

1.1.4消费者更加关注服务质量

消费者网上购物时不仅关注产品的功能,还关注营销者提供的附加价值。用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来说,消费者所选择的已不单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还包括其他的“延伸物”及其各种不同的组合,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购物过程服务及售后服务等。

1.1.5消费者更加关注网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在电子商务中,安全性和可靠性是必须考虑的核心问题。现在的消费者十分强调对自身隐私的保护,不希望个人信息公之于众。许多用户不敢使用信用卡支付,就是担心他们的账户和密码被盗,害怕给自己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1.2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1.2.1消费者对网络购物缺乏信任感

缺乏信任感是制约消费者网上购物的首要问题。信任感的缺失是由以下几方面导致的:首先,传统的购物习惯的束缚。由于在网络上销售产品,顾客与产品不能直接见面,这就使得网上购物缺少身体等多种感官知觉的参与和协调,触摸不到商品的实质,使消费者不是很相信这种新形式。其次,网上支付风险较大。我国的网上支付机制不是很完善,在支付过程中,消费者的个人资料和信用卡密码有可能会被窃取盗用,这在无形之中加剧了消费的购物顾虑。再次,信用体系的不健全。网上的一切都有造假的可能,消费者面对这样的购物环境经常会束手无策。

1.2.2低效的物流配送体系无法满足网络营销的需要

我国的现状是物流业刚刚兴起,物流配送还很落后,严重影响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物流配送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第一,配送不及时。我国目前缺少一个高效的社会商品配送体系,商品配送周期长,每次填完订单后都要等很久才可以收到商品,这使消费者的购物热情大打折扣。第二,物流成本高。我国网络营销配送需求远没有达到物流企业运行所需的最小规模,较难形成集中的有规模的配送流量,由此造成配送任务复杂而琐碎,成本居高不下。第三,配送安全性低。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就经常遇到订单上的商品丢失的现象,这也可以从一方面说明物流配送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

1.2.3产品质量、售后服务得不到保障使消费者产生不满

在传统营销中,如果产品质量存在问题,顾客可以找到销售商要求退货、调换或保修,而互联网是一个开放和自由的平台,目前仍缺乏适当的法律或其他手段进行规范。网上交易进行的大多是异地销售,如果网上购物发生纠纷,顾客发现商品有质量问题时,消费者的权益未必能获得足够保障。

1.3消费者行为对网络营销的重要影响

传统的市场营销活动中,大众(mass)和消费者(customer)是不加以区别的,任何一个人都是潜在的消费者,是企业营销策略的对象。在网络环境下,电子商务系统为消费者提供了全方位的商品信息展示和多功能的商品信息检索机制,商品的消费者一旦有了需求,会立刻上网主动搜寻有关商品信息。于是,消费者开始从大众中分离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上网主动搜寻商品信息的个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消费者。

由前面的分析,电子商务中的消费行为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消费者的选择范围更大,行为更为理性,更加注重服务质量;网络平台的安全体系尚未完善,消费者的担心剧增,更加注重消费过程的安全可靠性;电子商务中的消费者与经营者无法面对面;消费者对网络购物缺乏信任感、物流配送体系不完善、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得不到保障等问题的存在,制约着企业网络营销的发展。企业有必要认真审视消费者行为的变化,根据这种变化采取科学有效的网络营销策略,以适应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和多变性。

2基于消费者行为的网络营销策略研究

2.1进行诚信营销

电子商务中的网络营销其实是从传统的市场营销中衍生出来的,所以一些在传统营销中需要遵守的原则在网络营销中同样适用,比如诚信营销,其在电子商务中的作用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更为重要。对于网络这一新兴的市场来说,规则尚未建立,体系尚不健全,任何不讲诚信、竭泽而渔的做法,只能导致网络市场的颓败。诚信作为一切商务活动的基础,在虚拟经济活动中显得尤为重要。进行诚信营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1.1消除消息不对称

网上购物的信任是双方的:一方面是商家不虚假商品、销售信息,使消费者对商家信任;另一方面是网络购物者提交订单后不无故取消,使商家对消费者信任。专家分析认为,造成消费者缺乏信任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信息不对称,网上欺诈、网购纠纷频发,就是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看,交易当事人的种种隐蔽行为,增加了网络购物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严重影响了交易的公平性、公正性。因此,只有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消除信息的不对称,保证交易双方的知情权,才能使双方回归到对等地位,从而消除失信行为,继而消费者也会更加信任电子商务企业,更加放心地进行消费。

2.1.2建立企业诚信营销文化

诚信营销价值观的核心是:货真价实,买卖公平,义利结合,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统一,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兼顾,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谋发展。国内外许多知名企业都把诚信营销放进企业价值观中,严格遵守诚信经营的原则,树立品牌,赢得顾客,赢得市场,有力地促进了企业发展。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原总裁韦尔奇倡导“坦率、正直、自信、坚韧”的企业伦理。有人问韦尔奇,在通用电气最担心的是什么?他的回答只有两个字“诚信”。他告诫员工,诚信是通用电气全体员工百年来所创造的无价资产。因此必须增强职工对职业道德的理解,树立起“信用是金”的理念。只有认识提高了,才会主动去学习规则,履行约定,诚信建设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才不会“形同虚设”,经营管理才会出效益。

2.1.3树立服务意识,建立良好的售后服务机制

当今市场上的产品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我们已经进入一个服务致胜的时代,为此企业必须树立诚信服务的意识。随着服务理念的树立,产品内涵可以得到无限扩展,服务已成为企业产品的重要延伸部分,并逐渐成为诚信营销的一种重要“武器”。服务一般分为售前、售中、售后服务,其中尤其应该加强的是售后服务中的诚信。企业应该建立与完善售后服务体系,对产品的质量实施跟踪管理、定期调访等,一旦出现质量问题,企业要以积极诚恳的态度,认真及时处理,加快整改和质量改进,保持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信誉,让用户满意放心。而平时,企业应该经常给用户发一些电子邮件或者手机短信,询问产品使用情况,告知产品的使用方法、常识及如何保养等,使消费者感觉买你的产品不仅充分得到了其使用价值,还得到了优质的售后服务。这样既方便了用户,又为企业树立了良好的诚信形象。

2.2开展博客营销

博客营销是一种Web2.0的网络营销方式,其概念简单来说,就是企业利用博客这种网络交互性平台,并更新企业的相关概况及信息,密切关注并及时回复平台上客户对于企业的相关疑问以及咨询,并通过较强的博客平台帮助企业或公司零成本获得搜索引擎的较前排位,以达到宣传目的的营销手段。那么我们要怎样发挥博客营销的优势,使企业得到迅速拓展呢?首先,应准确定位博客营销的内容。博客的内容是进行博客营销的基础,没有好的内容就不可能有高效的博客营销。博客的内容设计与功能设置必须以客户为中心。其次,要长期更新、维护博客。任何一个成功的办法都需要时间和精力去长期的经营,博客营销作为一种低成本推广方式更是如此。最后,应广泛地进行博客的推广。博客营销的目的是宣传,要达到宣传的目的就需要进行有效的博客推广,主要有如下几种推广方式:(1)访问别人的博客;(2)参与著名的论坛社区;(3)Rss推广与订阅代码;(4)邮件群发、广告推广、群发软件、聊天工具推广、名片、口碑、事件等。博客营销如果应用得当,可以为企业带来潜在用户,降低营销成本,树立企业良好的信誉形象等。

2.3发展移动电子商务

移动电子商务就是利用手机、PDA及掌上电脑等无线终端进行的B2B、B2C或C2C的电子商务。它将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短距离通信技术及其他信息处理技术完美地结合,使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各种商贸活动,实现随时随地、线上线下的购物与交易,进行在线电子支付以及各种交易活动、商务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等。在移动信息服务方面,由于手机具有独特的用户精准锁定、方便携带以及随时在线等优势,商家可以随时随地和消费者保持沟通,如卖家已发货的及时告知、新品上架的通知、用户特定日期的促销推广提醒,甚至可以让快递人员GPS定位消费者的具体方位,以解决消费者临时不在邮寄地址而导致的送货纠纷。移动终端既是一个移动通信工具,又是一个移动POS机、一个移动的银行ATM机。用户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电子商务交易,办理银行业务等商务活动,所以移动电子商务会在未来“飞入寻常百姓家”。

3结束语

第9篇:新型消费行为范文

【摘要】新媒体给当今世界带来了全新的商业环境和体验,同时也影响到顾客的购买行为,而顾客的购买行为变化又会影响到企业的营销决策。本文通过研究新媒体时代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变化,探讨新媒体时代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动机,同时本文的研究也可给企业开展营销活动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 新媒体时代;购买决策;购买行为

【基金项目】新疆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一般项目(cdyjk2014021)。

【作者简介】裴娅蕾,新疆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市场营销。

一、新媒体时代来了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了6.68亿,手机网民规模达到5.94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提升至88.9%,这表明新媒体时代已全面到来。在新媒体时代,中国的营销环境正在发生颠覆性的变化。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新媒体进行了深入研究。纵观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学术界对“新媒体”有多种定义。其中,美国技术研究所所长即NTSC电视制式的发明者P·戈尔德马克在1967年首次提出“新媒体”的概念。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局长岳颂东认为,“新媒体是采用当代最新科技手段,将信息传播给受众的载体,从而对受众产生预期效应的介质。”1他的这个概念侧重于为新媒体寻找一个大众普遍认可的定义。然而,“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概念,我们无法预测未来的新媒体会变成什么样子,也无法确认未来新媒体的走向和范围,任何人都无力掌控它今后的走向和效力范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教授在2013年举办的第十三届中国网络媒体论坛上指出:今天的新媒体主要是指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上产生影响的媒体形态,包括在线的网络媒体和离线的其他数字媒体形式。

截至目前,学者对“新媒体”还没有给出准确统一的定义及概念。学者们通常把“新媒体”定义为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电子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等等。国内学者开始关注并且研究新媒体的现状与趋势、发展与创新,但有关新媒体的很多基本问题尚未得到解决。美国著名传播学者施拉姆(W.Schramm) 曾预言过人类传播的基本性质不会改变,但传播本身的社会体系很可能与我们已经知道的各个传播时期大不相同。大量新媒体的出现,对当今生活的各个层面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新媒体在政府工作、经济生活、公共生活、企业运营等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有着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现在新媒体无孔不入,已遍及我们的生活每个角落,用户数量也以惊人的速度飙升。新媒体越来越被我们认可,并日益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学习、交流、信息沟通等等都发生着很大的变化。因此,对“新媒体”的研究不仅是学术界的责任,更不仅仅是新媒体理论系统全面研究的前提,更重要的是它对规范当前混乱的传媒环境具有很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相关理论研究

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学者对它的研究很多。传统理论认为,消费者购买行为既包括商品购买中的选择、决策和实际的购买活动,同时也包括了购买前的信息搜寻、购买后的使用和评价等活动。学者们研究认为,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生活习惯、文化风俗、社会风气、心理因素等等。而且,许多心理学家、行为学家对消费者购买行为都进行过研究。在过去几十年里,国内外研究者对购买行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总结起来,学者们普遍认为在消费者有限理性的假设下,动机、可供选择的产品和决策调节因素是决定消费者购买决策的重要因素。其中,动机可以用一个特定的产品类别来表示,这表明了顾客的潜在需求;学者普遍认为,可供选择的产品提供了满足顾客需求的潜能,是满足消费者动机的方式;调节因素是顾客采用一些方式,从而让动机和可供选择的商品相匹配。这些因素包括了顾客购买决策过程的各个方面,包括动机、认知、学习过程、个性特征、态度及其态度的转变、外部环境等。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把购买决策过程描述为确定类别、收集信息、感知理解、形成态度和购买产品五个阶段。在此概念框架下,后来的研究者又对影响决策的因素进行了很大程度的拓展。

综上所述,我们定义消费者的行为:包括了目标消费者对产品从购买到使用的一系列过程中所经常采用的方式。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是由于消费者所处环境的影响,如营销刺激、产品、价格、渠道、促销,以及宏观的经济、技术、社会文化等等,这些都会在无形中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这些因素影响消费者的决策过程,进而决定了消费者的购买态度和偏好。

三、新媒体时代消费者购买行为变化

(一) 消费者的需求多样化

在以往,消费者通常是从传统媒体上接触到商品信息,受周边环境的影响较大,如亲戚朋友的推荐、商品的促销信息、电视等媒体上面的广告信息。在新媒体的大环境下,消费者所接触的信息完全不同于传统媒体时代,消费者接触商品信息的渠道已非常广泛。在新媒体时代,消费者群体的网络使用情况呈现很多特点,网民对网络的第一大应用就是搜索引擎。在新媒体时代,网络信息以几何级数呈“井喷式”增长,信息的搜索引擎已经成为消费者对网络的首要使用方式。如各种社交网站、购物网站、移动终端、手机APP等。消费者接触的信息越来越繁杂,越来越多样化,从不同新媒体上获取即时的不同信息,并且在接触媒体的时间和方式上也发生了很多变化。

由于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以及新媒体时代下消费者自主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觉醒,一些社交门户平台诸如微博、SNS社交网络等日益受到广大用户的追捧,特别是微博和团购的用户数量规模正在迅速扩大。消费者在新媒体时代的购买行为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众多的购物网站、各种网络销售手段、各大媒体销售终端等等都给了消费者不同的购物选择。随着新媒体的到来,消费者在选择媒介工具上有了很大的选择空间,所以消费者获取信息不再单单局限于单个媒介形式了,而是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被不同的媒介形式所占据,获取信息的多样性决定了消费者的购买需求也相应变多,这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产生了很大影响,消费者的需求也相应变得多样化。在新媒体时代,不计其数的信息不断海量地出现在大众眼前,各种新的传播媒体日渐增加,被其传播的各类信息随时随地出现在消费者面前。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的信息获取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需求越来越个性化,呈现出“碎片化”“多样化”的特征。因此,在新媒体时代,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不再单一,而是面临着众多的选择。他们首先会在各种新媒体上综合搜索商品或者服务的具体信息,然后进行反复比较,最终做出是否购买该产品或服务的决定。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多样化要求,对商家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 消费者正从“非专家型购买”向“专家型购买”转变

顾客的购买行为是在一定的情景下完成的。在传统的销售行业中,顾客做出购买决策的意愿都与销售环境紧密相连,顾客经常是在商品销售的现场就做出了是否购买的决策,消费者行为存在一定程度的被误导可能。但在新媒体时代,不同于传统的购买模式,顾客不再需要考虑销售人员的感受及情绪,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在新媒体上获得的相关信息及评价。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和网上支付方式的应用,很多经济活动都从线下走上了线上,网络营销和电子商务一时间成为时代的“弄潮儿”,随之而来的是网上购物用户的数量和规模都在急剧扩张。顾客可以通过网络链接或者搜索引擎访问各个商家的网站,将其产品的相关信息、产品网页进行对比分析。在这些情况下,消费者可以详细了解商品情况。顾客还可以通过网上的虚拟社区交流对某种商品的看法和感受,传递交流信息,使顾客对这种商品越来越了解,最后做出是否购买以及是在线上还是线下购买的决策。因而,其购买行为已经逐渐从“非专家型购买”向“专家型购买”转变。

(三) 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从理性转变到感性

在新媒体时代,消费者购买行为及生活方式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第一个变化是由主要通过实体店购物转变为网络虚拟店铺购物或通过新媒体获得信息后购物。第二个变化是从传统广告受众到主动接受广告信息,以淘宝、QQ 商城为代表的主流网络商城利用自己附属的网络游戏、SNS社区、即时聊天软件、网页或网络游戏及各种拥有网络点击率的平台,不断推出滚动式或弹窗式广告,或利用此类平台进行相关的优惠、促销、返利、积分等活动,以此吸引消费者的长期主动关注。第三个变化是从标准产品到个性消费,顾客借助网络商城提供的商品

关键词 搜索、条件过滤服务等等寻求满足自身需求的产品。第四个变化是消费者购物周期缩短,冲动消费次数大增。第五个变化是消费者购物地域变广,从以前的所在城市里居住或工作附近商场变为国内外所有电商所能到达的地方。第六个变化是消费者“宅”家时间变长,消费者与商家的关系变化已经逆转,即消费者的地位正在上升,话语权增强,双方交流增强,关系拉近了。以上这些变化都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变化,在不断接触到新媒体所提供各种便捷服务后,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越来越感性,越来越趋于网络社区的评价,通过这些新媒体渠道获得的各种各样的信息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消费者的购买意愿,顾客的购买行为正从原来的理性逐渐转变到感性,消费者对自己的购买行为以及购买决策更有信心了,同时也更强调商品的性价比。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媒体时代,顾客与商家双方互动频繁,关系向多元化发展。消费者购买行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消费者接触信息的多样化,其购买行为也变得越来越个性化、多样化,消费者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新媒体所提供的大量信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更好的营销模式提供了借鉴。

因此,在对消费者购买行为变化的研究基础上,为了顺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企业应顺应消费者的需求调整营销方法和营销手段,更加注重每一个细分市场的个性化需求,应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有针对性地制定出精准的营销传播策略。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开展相应的营销活动,同时企业应建立消费者偏好管理制度,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还应该有效地进行绿色营销,以适应新媒体发展的大环境,充分集合网络营销、品牌营销、公益营销和创新营销等方式,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不断竞争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注释

1.“2009 中国互联网大会”,新华网。

参考文献

[1]景东,苏宝华.新媒体定义新论[J].新闻界,2008,(3):57-59.

[2]廖祥忠.何为新媒体?[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8,(5):121-125.

[3]刘艳.新媒体传播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4.

[4]吴钟赫.新媒体传播对消费者网络团购的影响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4.

[5]徐长冬.基于网络个人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网络营销策略[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

[6]程彬.微博营销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

[7]何景凤.网络团购消费者购买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2.

[8]张威.微博营销方式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