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型消费发展范文

新型消费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型消费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型消费发展

第1篇:新型消费发展范文

关键词:消费信贷;现状;改进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9月27日

要想对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发展现状有深层次的了解,首先要全面的了解消费信贷的意义。

一、消费信贷的定义及意义

消费信贷可以定义为面向消费者提供的信贷服务,这种信贷服务是计算利息的,可以是有担保的或无担保的,也可分为长期和短期的。广义的消费信贷包括住房贷款在内的所有面向个人消费者提供的贷款,狭义的消费信贷指除住房贷款以外的消费信贷。对消费信贷的提供者来说,消费信贷是一项服务性事业。

谁是消费信贷的提供者呢?各国的法律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规定。一般地说,消费信贷的主要提供者可分为三类:银行、非银行的金融机构以及非金融的企业机构。在银行中,大型的全国性商业银行和中小型的地方银行一般都从事面向消费者的信贷服务,例如各种信用卡透支服务、抵押贷款服务等等。非银行的金融机构包括专门向消费者提供汽车购买分期付款的财务公司以及信用合作社等。非金融企业机构主要指一些向商品和服务的个人购买者提供赊欠便利的厂商。

二、消费信贷在我国的发展

消费信贷业务在中国起步晚,近年来发展势头非常迅猛,并会随着商业银行的高度重视、国民经济增长和经济体制进一步改革而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八十年代以前,国内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定位主要是吸收居民储蓄资金,支持工商企业建设和发展。城乡信用合作社有一部分面向个人的金融服务,但是也主要限于为经营性个人经济活动服务。1987年,随着城市住房体制改革的开始,两家以住房贷款为专业业务的银行机构分别在山东省和安徽省建立,但这两家机构在随后的时间里转向了普通存贷款型的银行业务。

九十年代中期前后,银行卡业务在国内开始大量普及,促进了国内消费者对新型银行业务的需求。尽管迄今为止的许多银行卡在国内尚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信用卡,很少涉及消费信贷,但不少国内银行机构因而建立和发展起来不同于传统储蓄账户的个人银行账户制度,为开展同样也基于个人银行账户的消费信贷奠定了账户管理基础。

1998年起,随着城市住房体制改革的加快进行和调节国内宏观经济的需要,中国人民银行了若干重要文件,大力推动消费信贷在中国的开展和普及。各家商业银行陆续推出了各自的住房贷款、汽车贷款、银行卡借贷消费、教育贷款等等业务和经营管理办法。2000年底,国内银行发放的各种消费信贷余额增加了2,600亿元,增长速度进一步提高,并且远远高于非消费信贷的贷款增长。消费信贷已经成为国内银行机构拓展业务、提高市场份额和增强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领域。

三、消费信贷发展中面临的风险

消费信贷近几年在我国发展速度较快,由此也带来了许多的问题,尤其是面临的各方面的市场风险:

1、信用风险。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完整的个人信用制度,银行缺乏调查借款人资信的有效方法,加上个人征税机制的不完善和个人收入的不透明,所以银行无法对借款人的财产、个人收入的完整性、稳定性等状况做出的正确判断,经常发生各种恶意欺诈行为,信用风险因此造成。

2、流动性风险。消费信贷大多数属于中期或长期贷款,金额较大,但是商业银行的负债期限却相对较短,在允许银行参与的资本市场发育还不健全的情况下,银行无法通过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建立融通长期资金的渠道,进而形成了“短存长贷”的局面,这使得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不匹配,流动性风险显著上升。

3、抵押物风险。消费贷款大多数采用财产抵押的方式,在借款人不能归还贷款的情况下,银行只能按照合同规定处理抵押物品以抵偿贷款本息。但是,可能会因各种自然的、人为的灾害或者周围环境的变化造成抵押物价格下降或价值灭失。并且由于我国消费品二级市场尚处于起步初创阶段,很多原因将导致银行难以将抵押物变现。

4、经营风险。当前,消费信贷仍以住房按揭和汽车按揭为主,继续表现出高风险、高资本消耗的特征,短期内仍难以实现消费信贷的规模效应和规模经济。在以效益为中心的绩效约束和资本约束机制下,审慎经营机制不健全,造成重发展、轻管理,重规模、轻效益,甚至违规经营局面,主要表现为消费信贷失真,如当前银行领域出现的假按揭贷款、假委托贷款等,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潜在经营风险。

5、操作风险。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内部控制水平不高,更缺乏消费信贷方面的成熟经验,同一个借款人的信用信息资料分散在各个业务部门,难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通常依靠借款人身份证明、个人收入证明等材料进行决策,难以掌握借款人资产负债状况、社会活动及信用记录等信息信,导致银行和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在微观层面,造成商业银行盲目追求市场份额、扩大消费信贷规模,导致贷款“三查”不尽职,形成了大量的信贷风险。如,未经批准擅自降低贷款条件,发放“零首付”住房信贷,发放无指定用途的消费贷款,尤其是个人消费贷款直接或间接提取现金,商业银行无法跟踪监控,导致部分信贷资金流入股市、汇市等,扩大了潜在损失。

四、防范风险的建议

1、建立健全信贷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完善信贷经营管理体系。按照商业银行自身的运行规律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银行应建立健全一整套完整科学的规章制度,实行风险监控和审慎经营,使消费信贷风险尽可能降到最低。严格贷款操作流程,规范贷款手续,使每笔贷款业务都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办理。各商业银行应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建立、完善信贷资产风险管理系统;二是建立、完善信贷资产风险化解系统;三是加强贷款管理,把贷款的“三查”工作落到实处。

2、信贷资金市场化。为保证信贷资产的安全和效益,银行贷款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利于区域经济发展,坚决杜绝人情贷欲,遵免风险贷款,应以“安全性、效益性、流动性”为原则,走市场化道路,调整信贷结构,优化信贷投向,把握行业生命周期。银行要把信贷资金投向确保能够按期还本付息的企业和项目,尤其要增加对科技含高、信誉优良、产品有市场、经营效益好、经营规范、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和外资企业的信贷投入。

3、大力提高银行信贷管理人员和经办人员综合素质。提高银行信贷管理人员和经办人员的综合素质是个极为紧迫的问题。商业银行的信贷工作需要信贷人员具备多方面的品质,如:较强的工作能力、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好的思想品质、较高的宏观政策水平和较精的微观分析能力。因此,要通过系统的教育和培训来提高信贷人员的素质,增强信贷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创造以人为本、积极上进的企业文化,激发信贷人员的爱岗敬业精神和工作责任感。

相对于国内消费者对消费信贷的需求来说,国内商业银行的消费信贷业务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今后,国内商业银行需要进一步引进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手段,在准确把握市场动向、做好成本效益风险分析的基础上,不断开拓新的消费信贷业务,为自身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主要参考文献:

[1]桂蟾.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现状[J].特区经济,2009.4.

第2篇:新型消费发展范文

自2009年以来,我国汽车产销量已连续5年蝉联世界第一,汽车市场如此庞大的供给量刺激着消费者的购买,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和国家各项鼓励消费政策的提出,买车逐渐成为居民消费的热点话题,与贷款购房类似的汽车消费信贷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在汽车产业不断进步的同时,如何更好更快的发展汽车消费信贷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汽车消费信贷;重要性;制约;未来发展

中图分类号:

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8-0112-02

1 汽车消费信贷的重要性分析

1.1 扩大消费市场规模

据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我国2013年的汽车产量为2211.68万辆,同比增长14.76%。汽车市场如此庞大的产量也提醒着我们广大消费者,将汽车由少数人买得起的高端消费品变成广大人民群众都能买得起的普通消费品并不是梦想。汽车消费信贷的出现正好可以解决远期购买和近期消费的矛盾,汽车销量的增加也可带动汽车相关服务业的发展,进而扩大汽车消费市场的规模。

1.2 增强汽车企业的竞争力

我国汽车产业虽然发展迅速,却没有几个真正能够在国际市场上站得住脚的大企业,中国想要发展为汽车强国,就要真正的与世界汽车的发展接轨,发展为大型汽车集团才能增强国际竞争力。世界知名的大汽车企业大众汽车设立了专为汽车消费融资的信贷公司,其公司不仅有规模庞大的优势,消费信贷服务也是该汽车集团的重要发展手段。中国汽车想要更好的发展,汽车消费信贷服务的推广势在必行。

1.3 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我国为减缓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多次提出要扩大内需来促进经济增长。2009年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汽车消费的意见》等政策,明确指出要加强建设汽车金融服务制度体系,促进汽车消费市场平稳快速的发展。近年来,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下,汽车服务业发展迅速,而汽车消费信贷作为提高居民购买力的一种有效手段,既能扩大内需,也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2 国内外汽车消费信贷的对比分析

2.1 国外汽车消费信贷分析

2.1.1 国外汽车消费信贷的发展

最开始的国外汽车消费信贷发展于二十世纪初期,1919年美国通用公司成立了第一家汽车消费信贷机构,紧接着在1949年德国大众公司也成立自家的信贷银行,即如今的金融服务公司,1959年福特公司也成立了信贷公司,为全球几千万客户提供金融服务,与40多个国家的汽车经销商建立贸易合作关系。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使国外汽车消费信贷的体制更加完善,贷款购车也成为了国际购车最普遍的方式。据统计,全球有70%的私人用车是通过贷款的方式购买,在美国、德国贷款购车的比例就高达80%、70%,连经济条件比较落后的印度也有60%的贷款购车比例。汽车消费信贷使金融服务市场更加开阔,是汽车产业的强力催化剂。

2.1.2 国外汽车消费信贷的成功原因分析

(1)超前消费观。超前消费也可以说成“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在国外,超前消费是一种时尚消费方式,是社会生活的乐观体现。美国民众就是很好的超前消费代表。美国在1999年的消费信贷为15330亿美元,占其总GDP的16.19%,到2006年,消费信贷总额为24050亿美元,占其总GDP的21.2%,消费信贷的年增长率以每年4%的速度在增长。国民超前消费观的广泛推崇不仅刺激了消费,而且加快了经济增长的步伐。美国是目前世界上消费信贷最为发达的国家,80%的贷款购车率给美国汽车市场强有力的支持。

(2)丰富的消费信贷机构和服务内容。在国外,汽车消费信贷的机构主要有汽车金融公司、银行、汽车经销商、信贷联盟、信托公司等。其中商业银行成为汽车消费信贷的主要供应商,而汽车金融公司是提供汽车消费信贷的主体。汽车金融服务中除了基本的信贷服务之外,还包括融资租赁、购车储蓄等其他业务,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在面对不同消费人群,通用汽车金融服务公司还推出专门针对学生购车的信贷品种,来吸引年轻消费人群,以此来提高群众对该品牌的忠诚度。

(3)健全的个人信用制度。在信贷制度十分完善的德、美、法等国家,贷款购车十分方便快捷,原因是信贷机构可以直接在电脑系统中了解到贷款购车者的个人资信档案,以此来判断是否具备贷款购车的条件。其档案中包括:个人身份证明、收入来源及个人信用度评估等内容。在美国,还有专门为个人信用信息服务的社会机构,专门收集整理个人信息状况。

(4)完善的法律体系。英国、日本等国家都具备十分完善的法律制度,如日本制定的《分期付款销售法》就立意为消费者服务,对贷款购车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英国的《消费信贷法》对企业和个人都具有威慑力,提高了消费者的信用意识,也使企业在商业运行中有更好的发展。完善的法律制度保障了消费信贷的高度发展进程。

2.2 国内汽车消费信贷分析

2.2.1 国内汽车消费信贷的发展

1998年央行出台《汽车消费贷款管理办法》使得汽车消费信贷业务逐渐发展起来。从1998年至今,我国汽车消费信贷经历三个阶段,分别是:1998年至2003年的高速发展阶段,2004年至2006年的萎缩调整阶段,2007年至今的竞争扩张阶段。经过十几年的不断调整和创新,中国汽车消费信贷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汽车信贷业务在我国的渗透率还不够高,银监会数据显示,中国五大行在2013年第一季度的消费贷款余额为65537亿元,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为58310亿元,占据绝大部分份额;而汽车消费贷款余额为472亿元,所占份额较少。

2.2.2 制约我国汽车消费信贷发展的因素分析

前面已经分析过我国发展汽车消费信贷的重要性,其未来发展方向和创新改革与汽车市场、汽车企业乃至国民经济都是息息相关的。但由于我国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还有许多制约因素影响着其发展进程。

(1)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中国百姓习惯远期消费,将预期想要购买商品的资金准备齐全才会去购买该商品。传统的全额付款方式购物会使消费者在潜意识里认为汽车是高档消费品可以不作为购买目标,传统观念的束缚阻碍了新消费观的通行。

(2)个人信用制度不完善。在我国并没有像国外的“社会保险号码”可查阅个人信用相关信息,也没有个人征信档案记录可以被汽车经销商所了解,个人财务信息、职业信息等都属于不透明的隐私内容,信用信息的不流通阻碍了业务的办理。在国内申请汽车消费贷款要确保购车者的信用是否合格,还会选择找担保人,这样涉及第三方的制度显得十分繁琐。而个人担保主要以房产为担保前提,但是在房产价值评估等各项手续的操办中,不仅耗时长而且花销大,加大了消费信贷的难度。

(3)潜在消费市场未挖掘。大部分消费信贷客户都集中在上海等一线大城市,而消费水平正在逐步提升的二三线中小型城市的消费市场尚未被挖掘开发。上海的上汽通用汽车金融有限公司在2012年的个人汽车消费信贷业务就占该公司金融业务的七成比例。而相比之下,二线城市的武汉在调查居民申请汽车消费信贷业务意愿时,仅有32%的居民愿意选择信贷方式购车。武汉作为东风汽车公司的发展基地,其汽车销量逐年递增,面对如此广阔的汽车销售市场,汽车消费信贷业务也应当在此大力展开,其消费市场有待挖掘。

(4)法律法规不完备。我国汽车消费信贷开展不过十几年,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国家在法律法规的方面没有制定关于消费者和汽车经销商的直接维权法和制约法,使双方在交易过程中无章可循,导致许多不必要的纠纷。在1998年出台的《汽车消费信贷管理办法》早已经不适应当今汽车消费市场的发展,而新的管理条例还未出台,监管不到位、执法不够严的局面导致许多拖欠还款等问题,也使各金融机构提高申请贷款购车的各项条件,使得汽车消费信贷业务发展受到极大的阻碍。

3 我国汽车消费信贷的未来发展对策

汽车消费信贷业务在国外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对于将此业务开展才十几年的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再结合我国国情和国民经济的未来发展方向,不断完善和改进汽车消费信贷业务在我国的进一步开展,才能起到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3.1 改变消费观

思想决定意识,意识决定行动。只要当思想观念发生改变才能使人们自主地去参与到生活消费享受中来。人们有意识的去享受高水平的生活,就要改变消费观,使超前消费超前享受不再只是空想。

3.1.1 依靠金融机构和媒体通过报纸、网络、电视等方式对消费信贷进行知识普及

让人们对消费信贷的知识有所了解,并通过调查采访的方式询问百姓有哪些困惑并统一收集建议,将问题解答后以同种方式反馈给民众。

3.1.2 针对不同的消费人群采取不同的业务推广思想

中年群众的理财意识多为储蓄首选,可以通过宣传合理理财方式间接地向群众推广将储蓄购车的经费进行其他投资,转而选择信贷购车方式。年轻一代是汽车需求较旺盛的群体,能很快接受超前消费的思想,是汽车消费信贷业务的主力军。

3.1.3 社会有保障才能促进消费

要使百姓能够放心大胆的选择自己有所需求的消费,前提是社会制度要有保障,在医疗保险和社会福利以及教育工作上有所改进和安抚,增强消费者的信心,在减少后顾之忧后才能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3.2 完善个人信用制度

开展汽车消费信贷业务除了查证购车者的资产价值之外,就是评估其个人信用记录。在我国个人信用的评估具有不确定性,阻碍了业务交易的进行。

3.2.1 建立个人信息统计组织

鉴于国外的个人资信档案的储备和全国信息查阅系统的建立,我国也可成立相关部门或中介信息机构来专门收集客户信用资料作为个人信用度的评估标准。同行业间信息集中度较高,有专门组织进行信息处理,而有信息调用需求就可以直接向该组织申请查阅。

3.2.2 加强信息源之间的合作

个人征信来源很多,必须要确保信息的可靠性,才能让个人信用度真实化。保险公司、银行、证券公司、在职公司等各个组织要积极配合,让个人投资、个人收入状况、个人贷款记录等被集中地收集在一起形成统一的评断依据。

3.2.3 加大失信惩治力度

对于申请贷款者的失信行为要记录到个人信用档案中,对其信用度重新估计,并视其情况轻重度确定该购车者之后的业务办理;对于信息来源机构上报错误信息也要有所警示,要及时核对该组织提供的其他信息是否可靠。

3.3 健全法律法规

法律是公民维权的保障,随着消费者维权的意识的增强,因信贷业务引起的纠纷不在少数,但是关于信贷方面法律的欠缺导致交易双方都有很大损失。

3.3.1 制定维护借款方的法律

借鉴美国的《公平信贷报告法》、《信贷机会平等法》等维护合理公平信贷环境的法律,我国也可以制定类似的法律维护贷款者的合法权益,在保证贷款者享受平等权利的前提下,进行合法信贷。

3.3.2 制定维护贷款方的法律

已经出台的《汽车贷款管理办法》不再适用于当前的市场发展形势,必须要与时俱进。而在信贷消费者的个人信用度未完全确定之前,还应该提出相关法律如《个人破产法》等法律来减少个人信用风险,也应该完善《担保法》来明确消费信贷的担保情况,从而减少担保认证环节的繁琐程序。

参考文献

[1]陆涛.国外汽车消费信贷的发展概括[J].汽车工业研究,2005.

[2]张晓青.美国汽车消费贷款的发展对我国的启示[J].国际经济观察,2008.

第3篇:新型消费发展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 个人消费信贷 现状 风险 措施

一、我国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现状

(一)规模逐渐扩大

从表1可见,近年我国的消费信贷规模已经逐渐扩大,截至2011年底,我国已经有88777.85亿元的消费信贷余额,而这个数字在1997年仅为172亿元。在14年之间,我国消费信贷增加了500多倍,年均增长达到五十倍左右。

数据来源:人民银行网站,国家统计局

(二)总体深度较低

消费信贷总体深度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消费信贷占我国贷款总额比重较低。从表1可以看到,2006年到2011年,消费信贷在贷款总额中的占比始终只有10%左右,无法实现较为明显的突破,这一比例远远低于亚洲其他较发达市场。二是,消费信贷在GDP中,占比较低,这一比值也始终处于20%以内(见表1),但值得欣慰的是,这个比重近年呈现上涨的趋势。三是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消费信贷规模较小,美国不包括住房贷款在内的个人消费信贷余额是我国的四十倍左右。

(三)增长速度逐渐平稳

图1 近年中国个人消费信贷增长率(1998~2011)

数据来源:国家金融统计年鉴

虽然最近几年,中国消费信贷规模扩张的速度比较快。但从上图仍可以看出,随着中国消费信贷规模的扩大,增长速度已经逐渐放缓。在1998年,中国消费信贷的增速高达326%,之后波动性地下降,直到2003年之后,中国消费信贷增长速度逐渐趋于平稳,速度基本保持在百分之二十左右。这说明中国的消费信贷已经走上了正常的发展轨迹,有了一个比较稳定的基础和发展速度。

(四)信贷品种向多元化发展

我国消费信贷的品种正处在逐渐丰富的阶段。目前,消费信贷已经拓宽到住房、汽车、助学、医疗、旅游和耐用消费等多个领域,具体的信贷品种包括汽车贷款、个人住房贷款、个人大额耐用消费品贷款、个人住房装修贷款、小额质押贷款、房产抵押、旅游贷款、医疗贷款、教育助学贷款、个人综合消费信贷、农业机械消费贷款等。

二、商业银行开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

个人消费信贷的发展能够提高消费者的个人福利,也可以加快我国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经济增长。并且作为商业银行的一项新兴业务,它还能较大程度地改善和优化信贷结构。但是在个人消费信贷发展的过程中,商业银行也会遇到一些风险,主要包括需求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提前还款风险、抵押风险、法律风险和操作风险七大风险。

(一)需求风险

需求风险是指由于人消费信贷的业务手续很繁琐以及消费者消费意识的落后导致消费者对个人消费信贷需求意愿不强烈的可能。由于我国现在还没有完整的信用记录体系,所以商业银行为防范风险而对贷款采取了较大力度的审查。但是,商业银行的这套审查办法却使很多客户不满意,客户往往仅办理一笔贷款就涉及到银行、保险、商家、企业等等多个部门,繁琐的手续使得很多有意办理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个人放弃,于是就减少了消费信贷的需求。另一方面,我国仍有很大部分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没有跟上时代步伐,不愿意“寅吃卯粮”,对消费信贷的接受能力还不够,他们认为借钱消费是一种违背传统的作法,从而也降低了消费信贷的需求。

(二)信用风险

消费信贷的信用风险是消费者违背贷款条款约定,未能按照协定的条款如期偿还债务而导致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增加,信贷收益率下降的可能。商业银行在贷前审查中会对个人的信用问题进行严格的审查,但是难免会出现一些个人信用缺失的情况,并且我国还没有完备的个人信用制度,这给商业银行的审查带来了困难。此外,由于收入不透明以及个人征税机制的不完善,商业银行很难对借款人的资产、收入等情况做出正确判断。除此之外,个人由于某些情况,丧失还款能力也是信用风险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流动性风险

消费信贷发展的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由于发放过多消费信贷,导致其短期内流动性缺失的可能。前文分析提到,我国消费信贷结构中,个人住房贷款和汽车消费信贷占比最大,这类消费信贷的信贷期限都比较长,一般都是十年以上。但是商业银行的负债期限则不可能那么长,所以在商业银行发放大量长期消费信贷之后,就必须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方式获得长期融资,一旦无法通过资产证券化等方式获得长期资金,商业银行内部就会出现“存短贷长”的现象,从而促进流动性风险的产生。目前,我国的存款还以定期存款为主,而且现阶段的消费贷款规模也比较小,所以暂时是不会产生流动性风险。但是一旦我国消费信贷发展到公司贷款规模的水平,一旦我国的活期存款大于定期存款,商业银行就会面临比较严重的流动性风险。

(四)提前还款风险

所谓提前还款风险是指由于消费者在规定的还款时间之前还款从而给商业银行带来经营损失的可能。消费信贷中的隐含选择权注定了商业银行会面临这类风险。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来看,提前还款意味着本金的提前收回,也意味着预定的利息收入减少。商业银行面对提前还款的这部分现金流入极有可能因为不能及时找到合适的投资渠道而遭受利息损失。并且,在贷款利率下降的情况下,借款人为了降低借款成本,就会提前还掉高利率的贷款,重新按照市场上的低利率水平借入资金,从而使得商业银行的利差空间缩小。

第4篇:新型消费发展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非学历教育 发展 创新

一、发展理念的创新

思路决定出路,高职教育若想在非学历教育工作上取得显著成效,必须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其中理念的创新尤为重要。一方面需要打破旧思想,转变新观念,开拓新视野,适应新潮流,形成新理念;另一方面更要注重实践应用,将新理念通过制度建设、政策扶植等方式加以有效应用,并结合自身实际,充分发挥高职院校优势条件,对非学历教育现有资源进行资源整合、结构重组、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保证非学历教育的良性发展。

二、管理体制的创新

诸多高职院校现行的非学历教育管理体制已经无法适应时展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组织结构上不完善。许多高职院校对非学历教育各办学单位都是分散式管理,仅存利益关系,缺少必要的组织管理机构,导致各办学单位“各自为政”,不利于非学历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缺乏长效管理机制。因为缺少必要的组织管理机构,日常管理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导致管理混乱。

对非学历教育进行长远规划和统筹安排,已成为非学历教育创新管理体制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高职院校应完善组织结构,建立非学历教育领导机构,由领导机构负责对非学历教育进行监督管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解决,日常管理实行统筹安排,例如对非学历教育实行统一招生、统一收费、统一培训、统一管理等等,从而保证非学历教育各项工作都能够在学校有效监督管理之下进行,形成一体化层级式管理体系。

三、运营模式的创新

高职院校现行的非学历教育运营模式存在诸多弊端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缺少规章制度体系的约束。在没有硬性约束的情况下,非学历教育办学单位在运营过程中管理混乱,甚至存在虚假宣传、恶意竞争、胡乱收费等现象。另一方面缺少规范化运营程序。学校与办学单位之间缺少层级式的管理机构,双方责任与义务不清,运营过程中管理严重缺失,出现问题时极易造成不良影响。

高职院校必须对非学历教育现有的运营模式进行改革创新,打破传统模式的束缚,整合内部资源,提高人财物等现有资源的使用效率,在双方互利的前提下,建立起全新的适应于教育发展趋势和市场经济运行的运营模式。要实现运营模式的创新,首先应遵循准入制度。学校设立非学历教育办学基本条件(包括办学方案、培训内容、师资力量、办学经费等),各办学单位必须符合规定要求才准予进入。其次,应加强市场引导。非学历教育要培养的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合格人才,学校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市场引导,针对各办学单位实行切实可行的、具备可操作性的目标管理,力争实现经济与社会效益双赢。再次,应统筹管理。高职院校要针对非学历教育办学单位制度统筹管理,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权利和利益,但非学历教育必须在学校的统筹管理下运营,接受学校的监督管理。 转贴于

四、资源机制的创新

诸多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在办学资源的投入、更新和管理等方面完全依靠各办学单位自行解决,这对学校缓解教育资源不足和发展非学历教育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非学历教育要想发展壮大,必须建立起一套资源管理新机制。可以通过资源优化组合、资源共享等多种方式,有效利用好非学历教育现有资源,通过合作办学、社会融资等多种渠道,挖掘资源优势,促进非学历教育良性发展。

五、发展平台的创新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刻,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各种社会非学历教育也迅速发展,给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在非学历教育领域的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获得社会认可和政策支持,是摆在各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眼前的一件大事。

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必须创新发展平台,做到“两个结合”。一是与国际非学历教育相结合。要站在国际角度,密切关注国际非学历教育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国际先进的教育资源,例如培训课程、教材、管理模式等,尤其要率先引进信息、旅游、现代制造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内容,将高职院校打造成具备国际国内认证资格、拥有行业领先地位的国际化非学历教育培训中心。二是与市场需求相结合。非学历教育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同政府职能部门、企事业用人单位的合作与交流,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将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工作推向良性发展新阶段。

参考文献

[1]郑义寅 论高校非学历教育工作的“五项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2008年04期。

第5篇:新型消费发展范文

关键词: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性;新疆经济发展

一、 引言

中国幅员辽阔,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实施地区性非均衡经济发展战略,区域不均衡情况突出,新疆等西部内陆省份的发展明显落后于东部沿海省份。区域性不平衡使统一的货币政策在不同省份的影响程度差别较大。货币政策的区域非对称效应,即指统一的货币政策作用于不同经济区域会产生的不同政策效果(王忠,2011)。本文以1990-2010年的年度数据资料,通过对比东、中、西部不同省份受货币政策的影响,比较分析我国货币政策对新疆的影响,及新疆应采取的应对策略,对于促进新疆跨越式发展,缩小新疆与内地的差距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数据来源与模型设计

货币政策传导的实证研究主要通过向量自回归(VAR)模型来进行。尽管该模型对于变量间的联系采取高度简化的处理方式,模型的建立并不以严格的经济理论为依据,但其突出优点在于能够有效地揭示一组变量响应模型正交创新的动态行为,这也使得VAR模型特别适用于比较货币政策冲击对不同地区或不同行业的动态影响(Ganley和Salmon,1997;Carlino和Defina,1998)。本文选取全国层面的数据估计VAR系统作为比较基准,同时选择东部的江苏省,中部的河南省和西部的四川省估计VAR系统作为参考,比较分析新疆产出响应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时间和程度差异。

1. 变量选取

由于我国从1990年开始统计货币供应量,本文使用的是1990―2010年的年度数据。数据来源是相应各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各省的统计年鉴以及《中国金融年鉴》加工整理得到。

区域发展变量。根据以往研究经验,以及考虑到数据的可比性、可获得性和模型的实用性,本文用人均GDP度量各地经济发展的情况。以1990年为基期,将各省份人均GDP除以其零售价格指数得到各省真实的人均GDP,取其自然对数。全国、新疆、江苏、河南、四川依次记为LQGGDP、LXJGDP、LJSGDP、LHNGDP、LSCGDP。同时,将各省CPI作为货币政策的负面影响参数,估计货币政策对不同区域的负面影响,与上文对应,依次为QGCPI、XJCPI、JSCPI、HNCPI、SCCPI。

货币政策变量。Carlino和DeFina(1998)等国外学者采用联邦基金率研究货币政策对区域经济的不同影响。鉴于国内利率机制的不完善,本文借鉴胡振华和胡绪红(2007)等国内学者的做法,采用狭义货币供给量M1作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变量,取自然对数,记为LM1。

对上述数据进行ADF检验,结果如下表:

注:①检验形式(C,T,P)中C、T、P分别表示模型中的常数项、时间趋势和滞后阶。

②ADF检验采用麦金农(Mackinnon)临界值。

③ \+*、 \+**、 \+***分别表示在10%、5%、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即在相应的显著性水平下认为变量是稳定的。

④“”表示该变量的一阶差分

ADF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所选数据都是一阶单整的(见表1),因此我们将使用这些变量模型构建VAR模型。

2. 模型构建

一般的p阶无约束VAR模型(记为VAR(P))具有如下形式:

其中,y\-t是一个k维向量,e\-t是k维扰动向量,且e\-t与t-1期及其以前的变量不相关, A\-i(i=1,2,…,P)为K×K维待估矩阵。(1)式可以用矩阵表示为(2)式,即含有k个时间序列变量的VAR模型由k个方程组成,在VAR内,每个方程的最佳估计为普通最小二乘估计。

3. 模型滞后阶数的确定

使用Eviews5.0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按照AIC准则、SC准则以及HQ准则都应该选择滞后2期。VAR模型的系数通常是很难解释的,而脉冲响应函数可以用于衡量来自随机扰动项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对内生变量当前和未来取值的影响。因此,通常需要通过系统的脉冲响应函数来推断VAR的内涵。进一步,Eviews5.0运算结果表明VAR(2)的特征多项式的逆根都在单位圆内,所以VAR(2)是稳定的,其脉冲响应函数是有效的。

三、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1.J-J协整检验

本文采用Johansen和Juselius的多变量系统极大似然迹检验法对变量间的协整关系进行检验。根据AIC准则和SC准则,滞后期选为2。检验结果见表2。

通过对相关变量的协整检验可知,各省份的区域经济变量、货币政策变量和价格变量均存在着一至两个协整关系。表2中列出了相应的协整方程,该方程反映了货币政策与区域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关系。通过比较协整方程(1)-(5)中LM1的系数,我们可以看出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在各省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其中货币政策对新疆经济增长影响明显小于全国平均水平。

2.脉冲响应分析

脉冲响应函数用于衡量来自随机扰动项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对内生变量当前和未来值的影响。对一个变量的冲击直接影响这个变量,并且通过VAR模型的动态结构传导给其他所有的内生变量。为了分析货币政策对各省经济增长影响的作用强度和周期,进一步说明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途径,本文采用Cholesky分解方法,根据脉冲响应函数,识别货币供应量对各省GDP的冲击效果。其结果见图1,横轴代表滞后阶数,纵轴代表各省GDP对货币供应量冲击的响应程度。图中实线部分为计算值,虚线为响应函数值加或减两倍标准差的置信带。

从图1可见,对LM1施加一个正向冲击后,各省的经济增长均受到影响,变化趋势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大多在第2年达到高点,随后出现一个小小的波动,最后经济运行稳定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第2年时,响应分别为全国总体:1.94%,新疆:2.11%,湖北:2.41%;四川:2.22;江苏一直处于上升态势,第二年并不是其最大响应时间。同时我们看到,新疆随后出现的波动最大,而且当经济趋于稳定之后,新疆经济的运行水平明显小于全国总体水平。我们分别比较产出变量在6年和10年的累积响应值。在6年的作用期间内,全国总体产出的累积响应值达到13.3%,而新疆仅为11.9%,其他几省区分别为江苏:15.3%,河南:16.1,四川:15.2%。10年的累积响应值也表现出类似的特征。

我们再来看货币供应量对各省CPI的冲击效果,结果见图2。横轴代表滞后阶数,纵轴代表各省GDP对货币供应量冲击的响应程度。图中实线部分为计算值,虚线为响应函数值加或减两倍标准差的置信带。

从图2可见,对LM1施加一个正向冲击后,各省的CPI均受到影响,变化趋势也基本相同,大多在第2年达到最高点,随后出现下降,在第3或第4年达到波谷,随后回升,稳定在未受冲击时的水平之上。但各省CPI响应程度上有所不同。在第2年达到峰值时,全国总体水平为190%,新疆为223%,江苏为155%,河南为212%,四川为139%;在相对稳定之后,全国总体水平为85%,新疆为114%,江苏为96%,河南为93%,四川为93%。这说明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更容易在新疆引起通货膨胀。

四、 货币政策对新疆非对称性效应产生的原因分析

货币理论揭示货币政策产生区域效应的主要渠道有三个,即利率渠道、信贷渠道和汇率渠道。宋旺和钟正生(2006)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分析,认为利率渠道和信贷渠道是导致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重要原因,而汇率渠道与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产生关系不大。本文借鉴上述观点,仅从利率渠道和信贷渠道分析。

1. 利率渠道

货币政策作用的大小和调整时间的长短对同一国家的各个产业来说是不同的。如果一个区域产值的较大比例来自于利率敏感产业,这个区域受货币政策冲击的影响就相对较大,即货币政策对利率敏感性产业相对集中的区域的影响较大(Taylor,1995)。宋旺和钟正生(2006)证实第二产业在我国的利率敏感性最强。将新疆与其他三个省份对比(见表2),我们发现新疆第二产业占比明显小于其他三个省份,而且四个省份对于货币政策的敏感度排序也与其第二产业占比相吻合,这说明货币政策对新疆非对称性效应与新疆产业结构有着直接的关系。

2. 信贷渠道

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的主要传导过程为:货币供应()贷款规模()投资()产出()。杨晓,杨开忠(2007)从信贷渠道分析造成货币政策传导的区域性差异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金融机构发展不平衡;二、非国有经济发展程度不同;三、基层商业银行信贷动力存在差异。丘斌,邓佑甜(2009)也认为传导中介的发展水平、微观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及投资和产出水平是造成货币政策传导的区域性差异的主要原因。

新疆金融机构的分布数量和密度明显低于其他三个省份,包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内的全国性商业银行进入新疆的广度和深度明显弱于内陆发达省份;其次,由于新兴商业银行进入新疆的力度不够,使得新疆呈现单一的依赖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组织结构。再次,出于效益考虑,各类商业性金融机构有明显的向大中城市和东部发达地区聚集的倾向,使得新疆金融业的规模和竞争程度远低于内陆发达省份。这些差异使得不同地区商业银行的运行效率存在很大差距,新疆地区商业银行的运行效率和市场化程度明显低于其他省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机构市场化程度越高,对货币政策信号反应就越灵敏,货币政策传导就越通畅,政策效果也越明显。

另外,新疆非国有经济发展也明显滞后于其他省份(见表3)。企业是金融市场上最主要的资金需求者。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响应货币政策调整的行为。改革开放以来,国有经济成份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下降,非国有企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与国有企业相比,非国有企业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并且它们积极向银行申请贷款来谋求自身的发展,因此,它们对于货币政策变化具有较强的敏感性。

指标/地区新疆江苏河南四川

职工总数(万人)387206111261029

非国有企业职工数()万人1951463632631

非国有职工比重50%71%56%61%

最后,新疆资本积累少,尽管“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资本的流入,但是非国有化速度慢、人力资本存量小、对外开放程度低使得资本配置效率低,投资效率仍需进一步改进。

五、 政策建议

1. 优化地区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优化新疆的地区产业结构,促进新疆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另外,在完善保障机制的前提下,不断加大对非国有企业的贷款力度,尤其要加大中西地区非国有企业的扶持力度,以增强经济活力。

2. 培育区域金融市场

借助“西部大开发”发展战略,在保证银行信贷渠道畅通的前提下,尝试设立新疆开发基金。为推动新疆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建设,将乌鲁木齐培育成区域金融中心。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促进已有金融机构和金融中介的发展,畅通其金融市场机制;另一方面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中介来新疆开展业务。

3. 提高资金配置效率

首先,要提高新疆的投资效率,在投资项目的选择、实施和经营中都要强调高效率。其次,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对资金配置效率的提高作用巨大。可以通过发展高科技,建立有利于促进企业不断进行技术改造的机制等方法,达到促进技术进步,进而提高新疆资金配置效率的目的。再次,进一步开放区域金融市场,鼓励信贷的跨地区流动,吸引资金向新疆的流动。

参考文献:

[1]孙天琦.货币政策:统一前提下部分内容的区域差别化研究[J].金融研究,2004,(05).

[2]宋旺,钟正生.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存在性及原因――基于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分析[J].经济研究,2006,(03).

[3]丘斌,邓佑甜.基于VAR模型的我国货币政策区域不对称性效应研究[J].南方金融,2009,(02).

[4]孔丹,Bienvenido S.Corte,秦大忠.中国货币政策省际效果的实证分析:1980―2004[J].金融研究,2007,(12)

[5]杨晓,杨开忠. 中国货币政策影响的区域差异性研究[J].财经研究,2007,(02)

[6]刘玄,王剑. 货币政策传导地区差异:实证检验及政策含义[J]. 财经研究,2006,(05)

[7]胡振华,胡绪红. 金融结构差异与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J]. 财贸研究,2007,(05)

第6篇:新型消费发展范文

      内容摘要:我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的出台,对商贸流通业的发展起到了带动作用。新型城镇化对商贸流通服务发展,存在着直接与间接性的作用机理,有助于商贸流通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通过分析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新型城镇化发展与商贸流通服务体系构建二者间的关联,并提出构建商贸流通服务体系的策略,将有助于在经济新常态发展路径下,加快我国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商贸流通 服务体系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面临着经济转型发展需求,新型城镇化发展所带动的刺激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愈加重要。作为服务业的主要部分,商贸流通服务体系构建,能够涵盖餐饮业、仓储业以及交通运输等与商品流通相关的活动,营造更好的消费环境,充分释放消费需求。近年来,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下,我国商贸流通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农村与城镇的融合性发展,导致城乡差距逐渐减小,促进了城乡消费的提升。2015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达30万亿元,同比增长十分之一。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研究商贸流通服务体系构建,有助于促进我国流通市场的现代化转型与发展,通过协调城乡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进而推动我国商贸流通产业的优化与结构升级,最终实现我国扩大内需的经济发展战略,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商贸流通服务发展进程及现状 

(一)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 

随着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正式出台,我国首批新型城镇化试点城市名单公布,我国正式步入新型城镇化发展阶段。如图1所示,在国家发展政策以及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双重推动下,我国城镇化比例从36.22%上升到56.10%,年均增长率为1.24%。但从我国城镇化的内部发展状况来看,则存在较大的不均衡性。在我国东部地区以及一些省会城市,其城镇化的发展水平整体较高。一些中西部小城镇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则较为滞后。城镇化发展的差异性一方面与城镇发展的必然规律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中小城市的基础流通业不发达有关。 

根据《2015-2020年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我国大陆人口总量已经超过13亿人,与2013年相比,增加了710多万人,其中常住城镇人口将近75000万人,约为总人口的55%。1978-2014年间我国城镇常住居民数量从最初的1.7亿上升到7.5亿,城镇化比率从18%上升到55%。2015年11月国家发改委再次公布第二批新型城镇化试点,具体包括59个城市地区,并主要致力于中小城市的培育与绿色智能城镇发展,以及农民融入城市和产城融合等方面。加快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建设,一方面符合我国产业升级转型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稳定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商贸流通服务发展现状 

如表1、圖2所示,我国GDP总量和商贸流通服务产业总额均不断攀升,2015年GDP总量是2004年的4.23倍,商贸流通服务产业总额增长接近八倍。从行业发展角度而言,规模以上流通企业数量也在不断提升,增加了66家之多。从增长比例来看,全社会商贸流通服务产业总额的增长比,明显优于GDP总量。我国商贸流通业的迅速发展,主要受益于宏观经济的发展以及全社会对流通业的需求量和需求层次。 

如表2所示,在城乡商贸流通额方面,农村商贸流通业总额与城市商贸流通业总额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虽然近年来农村商贸流通业总额不断攀升,但是与城市商贸流通业总额的差距巨大。根据调查了解与文献资料的整理发展,我国农村商贸流通服务体系的发展,也明显落后于城市地区,需要通过不断构建双向协调发展的城乡商贸流通服务体系,才更有助于推动我国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 

新型城镇化发展对商贸流通服务发展的作用机理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将有助于改变居民消费习惯与消费结构,进而为商贸流通业的组织结构带来本质改变,带动商贸流通服务体系的现代化发展与构建。当前居民消费需求呈现个性化与多样化发展需求,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力将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中得到释放,进而促使农村商贸流通市场得到转型升级发展机遇。 

(一)新型城镇化发展对商贸流通业的直接性作用 

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中,透过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消费需求也将不断提升,对产品的品质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家用电器与耐用品等产品消费环节,城镇居民更加注重产品的售后服务品质,这将有助于推动商贸流通服务体系的构建。与此同时,城乡双向商贸流通的互动发展,将有助于整合商贸流通系统的供应链资源,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商贸流通产业链条及相关产业带来发展动力,有助于推动商贸流通体系的现代化发展。随着人口数量与消费规模的不断增加,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商贸流通的经营模式将获得创新发展,通过流通业态模式的市场化发展,才更有利于加快城镇经济的发展。居民消费方式与消费结构的转变,将带动商贸流通服务体系的信息化、多样化发展,迎合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 

(二)新型城镇化发展对商贸流通业的间接性作用 

第7篇:新型消费发展范文

关键词:实用新型专利;消费热点;关系

近年来,创新驱动发展概念不断深化,伴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新奇的产品持续涌现,无论是蕴含高科技含量且外观时尚的智能手表还是诸如相貌普通但实用手机辅助设备自拍杆,均引领了一波又一波的消费热潮。作为一名知识产权从业人员,通过近些年来对消费热点的总结归纳,现将从知识产权的角度以实用新型专利为切入点对这些消费热点进行解读。

消费热点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只有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并且消费水平达到一定高度才会出现,具体表现为在一定时期内对某种商品消费需求的快速而持续的增长,或某种消费方式的普遍兴起和流行。从生产上看,它反映为对大众性、高档次、高价值商品的普遍消费需求,而这种高档商品正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的产物,并且能够保证该种高档商品需求的急剧放大和持续增长之后能够获得正常有效的供给支撑。而从消费上看,消费热点是消费者在丰富多样的非基本消费需求中进行选择的结果,它的形成必然需要较高收入的支持。

众所周知,实用新型专利制度的制定其中一个重要意义就是为了鼓励小发明、小创造,为技术水平并不是很高的企业或个人提供一个保护自身智力劳动成果的途径。实用新型专利保护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通俗来讲就是保护实体结构,该制度主要特点是审查周期短,可以快速获得保护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将产品推向市场。通过对不同消费热点及其对应的实用新型专利进行分类观察分析,将消费热点与实用新型专利对应为以下三种类型。

引导型:在该种类型中,尤其以苹果公司的智能手表为代表,其具有的共性是主体研发能力强,在行业内处于绝对霸主地位,在技术上领先于其他竞争对手,对市场前景有很强的前瞻性,有完备的知识产权战略体系,在研发产品上市之前就已经开始有针对性地做专利布局,其产品热点的形成往往由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企业掀起并在热点形成后担当持续引领的角色。以苹果公司的智能手表为例,其自2007年起就已经开始对有关智能手表的实用新型专利进行申请,而且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申请量也是逐步增大,远远领先于行业内其他竞争对手,但直到2014年9月,苹果才推出Apple Watch,正式向智能手表领域进军,据研究公司报告,Apple Watch在后的一个季度内,出货量达到400万,已经占有了全球智能手表市场的75.5%,排名第二的三星占有率仅为7.5%,而在短短几个月之前,三星智能手表市场的份额为73.6%。伴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手机所能提供的改进空间正在逐步缩小,而由行业巨头定义并引领的智能手表成为智能终端产业热点已被市场所广泛接受,并将在今后大放异彩。

相互作用型:在该种类型中,以空气净化器为代表,其关键技术并不像引导型中集中在一家或少数几家龙头企业手中,而是被很多中型或中小型企业所同时掌握,由于社会发展变革或其他突发因素导致消费热点形成,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和霸主地位,企业均选择紧跟消费热点。以空气净化器为例,早在1985年就已经出现了关于空气净化器的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只是随着近年来雾霾的逐渐严重以及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加强才在一夜之间成为热点产品,关于空气净化器的实用新型专利申请从2011年开始出现爆发性增长,从以前每年几件几十件短时间内增加到2014年的一千五百余件。可以看出,在相互作用型中,消费热点的形成与实用新型专利爆发在时间节点上距离较近,热点的形成一般是被动形成而非主动引领,且消费热点和实用新型专利能够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一方面以专利对应的技术更新促进热点持续放大,另一方面,对热点商品消费的稳定增长会进一步提高企业创新热情,从而促进技术的进步。

自发型:在该类型中,其消费热点的形成具有偶然性、突发性,市场规模有限且难以持续长期维持。其对应的热点产品技术难度及创新高度较低,专利布局维权成本较高,企业甚至个人出于逐利目的在短时间内紧跟该热点抢占市场,至于专利布局,往往落后于热点产生时间甚至没有。以被誉为自拍神器的自拍杆为例,虽然在1988年就已经由Donald N.Horn和Bern Levy提交了一个名为便携式摄像机/显示器支撑杆的专利申请,描述一个能从上方拍摄的便携式摄像机长杆,而导演可以在下面的显示器看到画面,但自拍杆真正在国内大面积普及还是2013年,伴随着智能手机大量普及以及网络社交平台广泛应用,自拍杆短时间内席卷全国并迅速风靡。但关于市面上流行的自拍杆的实用新型专利自2014年中才开始陆续申请,时间上具有明显的滞后性,申请人比较分散而且申请量较小,另一方面,市面上很多企业热卖的自拍杆并未申请专利进行保护。

第8篇:新型消费发展范文

关键词:主题餐厅;创新;发展模式;优势;劣势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顾客去餐厅就餐已不只是单纯为了果腹,人们更加关注精神及文化上的享受,主题餐厅应运而生,这类餐厅以其特定的主题和新颖的室内设计吸引顾客。

餐饮服务市场上主题餐厅层出不穷,包括经典的以“红色”为主题的餐厅,比如“江南公社”,以及一些新颖独特的餐厅,如“马桶餐厅”、“黑暗餐厅”。本文所指的创新型主题餐厅是指另类独特的主题餐厅,而经典的主题餐厅主要指以“红色”为主题的餐厅。通过对江苏、上海、浙江等地的19家创新型主题餐厅进行调查,发现其中经营时间超过三年的只有6家,仅有3家表示目前正在盈利。而与此相比较的经典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江南公社”却蓬勃发展。本文对两者的优势劣势进行比较分析,并提出几点创新型主题餐厅的发展策略。

一、创新型主题餐厅较之于传统主题餐厅的优势

1.新颖创意的吸引力。在传统餐厅给我们带来的视觉疲劳下,主题餐厅的新颖环境能够迅速吸引大众的眼球,给人们焕然一新的感觉。特色的环境设计,浓厚的主题气息,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就打响知名度。大胆的创新、突破思维定式的想象,与千店一面的传统餐厅形成明显对比。

2.主题与心理需求的一致性。当一个餐厅所选的主题符合顾客的心理需求时,会在顾客的心中引起很大共鸣。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里,许多人的压力剧增,急需寻找一种方式排减压力。据心理学和消费者行为学研究,在某种情绪下,外部环境的激化会促使消费者实现心理上安慰。当处于一个完全与外界不同的环境,顾客们能感受到主题餐厅营造出的特定的氛围,触摸到的也是那个环境下的物品,让顾客能够抛弃生活与工作的压力,休闲放松.在现代忙碌的竞争时代找到惬意的休闲场所。

二、创新型主题餐厅较之于传统主题餐厅的劣势

1.不在菜品上下工夫,本末倒置。在很多创新型主题餐厅里,无论从菜单设计、内部装修甚至是服务员的装扮上,都体现了“新”、“奇”的特色。但是商家往往太过于注重外表的华丽。花哨的噱头很多,却惟独没有在菜品上倾注更多的精力。纵使“新”是主题餐厅的一大优势,这种优势会招来很多出于好奇而来消费的顾客,但这种好奇来得容易去得更容易,当人们的猎奇心理得到满足后,就很少会再来消费。人均百元以上的高消费,吃起来却跟快餐一样,昂贵消费与粗糙的菜品不匹配。而“江南公社”虽然以红色为主题进行装修,但是其却以中国传统菜系“湘菜”为依托,并且大胆创新,把单纯的菜品与营养美学、渊远的湖湘文化与各地域文化巧妙结合,符合大众口味。

2.消费者市场不稳定。创新型主题餐厅的目标消费群主要是年轻的8090后消费者,根据中国统计局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10-29岁的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35.55%,在20-29岁这一年龄段的人口为17.12%;在剩下的58.78%的人口中,30-69这个年龄段的人口占总人口的52.83%[1]。而80后、90后其中真实具有购买力的人数所占的总人口数只有17.12%。所以目标消费群是比较少的,而此类群体的一大消费特点即是“新鲜、善变”,因此顾客忠诚度较难把握。但是“江南公社”则不一样,以红色文化为背景,吸引的人群是30~69这个年龄段的人,这类人群的社会地位普遍比较高,消费能力也比较强,是比较稳定的目标消费群。

3.创新具有局限性。目前很多创新型主题餐厅盲目创新,过分标新立异,使得消费者望而却步。比如“血色餐厅”、“恐怖餐厅”,这些创新已经触到了人心理底线。又如“黑暗餐厅”等,顾客和服务员都需要佩戴夜光眼睛才能进去,这样的餐厅是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国家规定的营业类餐饮场所每平方米的照度要满足最低照度不得低于0.5勒克斯;主要疏散通道应当直接通向安全出口,其宽度不得小于2.4米等。很明显“黑暗餐厅”,在照度上是不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另外,创新型主题餐厅的创新,什么时候才是极限,在日新月异的今天,充满创意额点子层出不穷。今天的“新”极易沦为昨天的“旧”。经“审美疲劳”的顾客逐步流失,再“夺目”的卖点也会渐渐“黯淡”。而“江南公社”以不变应万变,同样的装修风格,使得消费者在心理上趋于认同的一致性。

三、创新型主题餐厅经营对策

1.注重菜品,挖掘文化内涵。菜色仍然是关键,如果不注重菜品,那消费者在主题餐厅吃饭不如娱乐场所玩。因此,菜色和氛围是同样重要的。另外,创新型主题餐厅因为缺乏所植根的文化,没有培育的土壤,使得它们很难长期存在下去。特别是当人们的猎奇心理得到满足之后,就很难再保证客源[2]。为什么以“红色”为主题的餐厅能够长盛不衰?因为其具有根植的文化,里面的菜品和装修都能够体现那个时代的中国特色,是一代人共有的回忆。如果足够具有创新的主题餐厅可以将其确定的主题与之相匹配的文化相结合,那么就会通过文化来吸引顾客,极大地降低了消费者的“尝鲜心理”。

2.满足顾客潜在需求,发展副营业产品。创新型主题餐厅的目标消费群本身就少,加上为体现独特而花下的装修血本,使得经营成本增加,大部分主题餐厅的服务确实单一的,产品也较少,所以盈利来源变少。如果能够根据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发掘更多可以经营的副产品,比如“8090后餐厅”可以通过出售一些珍贵的收藏品,不仅可以吸引一些收藏迷而且增加了营业收入。

3.适度创新,注重经营方式。创新固然是创新型主题餐厅的特色,但是过度创新会带来负面作用。因此,一定要在大众消费者所能接受的底线下进行创新。此外,很多店家一心扑在钻研如何通过创新来吸引顾客,而忽略了商业的本质,不懂或者根本不管经营方式,认为只要足够新颖就能吸引消费者。经营者要通过适当的宣传推广来扩大影响力,制定比较详细的商业计划也是比较重要的。

创新型主题餐厅为餐饮界注入鲜血,但其发展模式还需进一步优化。(作者单位:江南大学商学院工业工程)

参考文献

第9篇:新型消费发展范文

(一)我国工业能源消费不均衡的原因。新型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一直是我国能源利用的软肋,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新型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很低,究其原因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一)我国地大物博,资源、能源丰富,尤其是煤炭和石油的存储量丰富致使我国工业发展首先以消耗煤炭等化石能源为主。(二)我国虽然是经济发展大国,但是科技创新能力偏低,对新型资源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技术不高或者意识不健全,没能充分意识到新型能源的重要性。(三)我国对核电的开发相对落后,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核电的开发和利用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明显滞后,而核能具有非常高的能源消费意义。

(二)我国经济增长的发展形势。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开始逐渐强调协调发展轻工业与重工业,以出口工业带动国内经济发展,同时以进口替代政策,实施优先发展经济工业的策略。通过这些政策的实施,我国经济发展稳步上升,发展工业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占有比重越来越大,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占有的比重越来越高。另外国家加强了基础工业的投资力度,引进外资和控制物品价格来促进工业产业化的不断发展。

二、工业能源消费和工业经济增长的关系

由以上内容和数据显示,我国工业能源消费与工业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联系。工业能源消费形式、耗源类型和能耗比重都与工业经济持续增长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二十一世纪,现代化的工业要求运用科技提高工业经济产能,建立自动化的高效生产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来全面提升工业经济增长速度,避免工业生产对能源的过分依赖。十以来,国家一直在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进行改革和调整,目的是有效协调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全面的实现国家经济增长的二次飞跃。工业能源消费和工业经济增长的辩证关系如下,

(一)工业能源的消费促进工业经济增长;工业能源是工业经济增长的关键,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动力,能源能够为工业生产提供电能、工业原料和能源产品。能源科技是现代工业经济增长的创新力量,以科技创新带动经济增长是新世纪经济发展的主体,是摆脱过分依赖能源消耗换取工业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能源的科技创新推动新型工业迅速发展,为工业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条件。

(二)工业经济增长增加能源消耗需求;传统意义上,工业经济的增长一定会刺激对工业能源的消耗,例如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促进了交通运输业飞速发展,从而对煤炭和石油的消耗越来越大。新形势下,工业科技和工业技术创新为新能源的利用和开发提供了技术优势,能够促进工业经济增长由单一能源消耗到多次能源消费转型,促进工业经济增长和工业能源消费的持续稳步发展。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