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理论知识及专业知识范文

教育理论知识及专业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及专业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理论知识及专业知识

第1篇:教育理论知识及专业知识范文

论文摘要:案例教学是国外经济管理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科学组织案例教学对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提高管理素质非常重要。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应积极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在管理类课程中引入案例教学,会推动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并对整个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产生积极影响。

随着现代社会信息化步伐的加快,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而且也给新世纪的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基于多媒体网络的信息技术通过与各类课程相整合,可以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

一、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

现代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概念定位是应用工程科学、技术科学、数学、系统科学及社会科学知识,对人员、物资、设备、技术、能源和信息等组成的各种系统进行设计、评价、决策、改进、实施和控制的一门学科。

概括地讲,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要具备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能力,其知识结构应建立在工程技术平台、管理学平台、经济学平台、法学平台这“四个平台”的知识体系之上。四个平台的课程内容如下:

(一)工程技术平台的知识体系

工程技术平台的知识体系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从事与工程、特别是土木工程有关的管理的学科基础。是管理科学与工程有别于其他管理的基石,工程管理人员若不懂得工程技术的相关知识,就无法实施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首先应该是工程师。

(二)管理学平台的知识体系

管理学平台包括通用管理学和项目管理方向管理学两个方面。在国家教育部《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将管理学规定为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主干学科。而且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既培养工程师,也培养管理人才,工程管理人才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性人才。

1.通用管理学知识体系

通用管理学知识体系由以下课程内容构成:运筹学、组织行为学、质量与安全管理、数据库应用、管理信息系统、ISO质量管理体系概论、风险与保险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管理(PMP)。

2.项目管理方向管理学知识体系

项目管理方向管理学知识体系由以下课程内容构成: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国际工程管理、工程建设监理、工程管理软件应用、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施工企业经营管理、项目总控、外资工程合同管理、工程造价管理。

(三)经济学平台的知识体系

经济学平台的知识体系是工程管理专业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学知识越来越显得重要,而且在工程管理中,大量的管理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管理与经济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因此管理科学与工程(特别是工程造价管理)必须掌握相关的经济知识。经济学平台包括通用的经济学和工程管理方向的经济学两个方面。

其一,通用的经济学知识体系,由以下基本课程构成:西方经济学、工程经济学、应用统计学、会计学、则务管理、项目融资、可行性研究与评价。

其二,工程造价管理方向的经济学知识体系,由以下课程构成:建筑工程概预算、安装工程预算、道路工程预算、市政工程预算、投资估算、工程估价、工程项目成本控制、造价软件应用。

(四)法学平台的知识体系

法律是调整人类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从事管理者必须熟悉、掌握、应用法律,因此法学知识也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重要的知识平台,一般包括以下课程内容:建设法规、经济法等。

在四个平台基础上构建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知识体系以及相应的课程设置,较完整地体现了专业培养目标、业务素质能力的基本要求,也较好地体现了“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以及整体优化”的要求。

二、案例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模式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要求,在课堂上,通过对一个具体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运用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对这些特殊情境(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探讨处理方案,在课堂外,帮助学生选择一个专题,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进行研究,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主体的、创造性的问题解决过程,有机地将理论与实践、知识与经验、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旨在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教学程序和操作体系。

案例教学法最早应用于法学界和医学界,美国哈佛工商学院将案例教学应用在管理学科教学中推动了这一教学方法的普遍应用,目前它己被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国经济、商贸、管理、法律、教育等各类课程的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将特定的情境带入课堂,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并在群体中展开共同讨论,使学生主动地进人特定情境和实践过程,建立起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在分析探索和讨论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它以其先进的“能力本位”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充满鲜活性、灵活性、启迪性的教学手法和极具针对性的实施方式,成为管理类课程教学中不可替代的教学方法之一。然而,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出现之前,案例教学仍然多是以教师讲授的形式在课堂中出现的。尽管有一些教师讲解案例可以十分生动,有时候还可以将案例印发给学生边听讲边看,但是案例本身的特点不能充分展示,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三、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案例教学模式

基于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案例教学模式是指建立在现代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基础之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和由其提供的无限信息资源,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模式。

(一)优点

这种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在教学活动开始时又称为学习情境(或学习环境)。这种教学环境具有信息资源丰富、交互与交流方便、时间与空间开放等特点,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其中多媒体技术的超文本信息组织方式与网络技术的结合,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又能培养他们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素养;计算机网络的交互性,不仅可以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造思维及创新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互助,促进合作精神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二)特征

第一,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基本特征。作为该教学模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代信息技术不仅是教学的辅助工具和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而且为学生的学习和学习环境的创建提供无限信息资源,可以说现代信息技术本身就象教室、黑板一样,是学习环境的一分子。

第二,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第三,教学形式多样,提倡师生、生生、师师等多种教学因素的互动。

基于以上几方面的因素,结合东北林业大学的信息化硬件水平和管理科学与工程类课程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案例教学法相结合的过程中探索教师和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挖掘、提炼、展示、讨论、评价案例的方式方法,寻找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有效培养和评价学生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能力的途径,研究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案例教学过程中所处地位和应当扮演的角色。

四、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案例教学模式的模型设计(图1)

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案例教学模式的构建是建立在案例学习任务基础之上的,设计或提出学习任务是教学模式形成的灵魂:学习任务不同,教学模式也应有所区别;同一学习任务可以有不同的教学模式。学习任务的提出或设计又是以学习者特征分析和教学目标分析为依据的。通过教学目标分析,教师掌握教材的基本结构,确定学习者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分析学习者特征,教师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智能水平,从而为正确提出或设计学习任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模式的构建可从创设情境和设计教学策略两个方面分别进行,并通过相互协调的循环设计,最终形成稳定的教学模式。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将一个个学习任务置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从而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迁移;内置其中的认知工具(含会话与协作工具)有助于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内置的大量信息资源有助于问题的理解和可行性方案的提出。教学策略的设计为学习者指明活动的方向,提供可供选择的问题解决模式。

五、案例教学改革和创新的效果分析

一是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得到增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独立引用书本上的理论、独立寻找案例、独立分析和撰写学习报告、独立进行分析演讲、独立对学习成果进行评价,这一系列学习中的独立行动,摆脱了一贯依靠教师的倾向,大大锻炼了学生的独立自学精神,并使得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后来有同学表示,他们认为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展示他们的个人才华,一部分同学还争着要上台演讲,主动提问的同学也很多。

二是积极思维与创新思维得到发展。最近.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2006)说:“我们的高等教育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式教学,强调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连贯性,这的确很重要。但是,如果过于强调完整、系统连贯地学习知识,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一个大学生可能直到毕业都来不及学到最前沿的课程。”这席话一针见血地揭示了传统填充式教学方法的弊端。而案例分析教学采用紧密联系现实,自学、讨论、演讲、面试等多种方式,提供了广阔的学习舞台,极大地推动了学生积极思维与创新思维的发展,也获得了参与学生的热烈拥护。

三是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在案例分析中,让学生演讲,互相提问辩论、毫无准备地回答学生临时性的各种问题,这对于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应急反应能力都带来了很多好处。由于学生事前有所准备,又有学生之间的相互比较,对于讲演的好坏自然也有自己的看法,今后他们会去总结经验和教训。特别是今天的大学生就业往往遇到面试这个环节,如果在学校中从来没有得到锻炼的话,将给自己的顺利就业带来不利的影响。在案例教学前把这一点说明清楚,更鼓励了学生演讲的积极性。许多学生由于演讲的成功更增添了自信心。

四是开创了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佛莱雷种指出:‘役有对话就没有交流,没有交流就没有教育。”过去的教学是教师一言堂,现在是群言堂。不但允许学生提问,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学生在下面谈论或商量问题。总的来说,课堂教学和学习气氛热烈、学生发言积极,学生自己的评分更具有神秘感和吸引力,引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起了推动作用。另外,在课前的小组学习准备中,学生主动自由讨论,常常争论激烈,一份案例分析报告经常要修改多次才能定稿,开创了课内外学习生动活泼的新局面。

六、实施案例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案例教学以讨论式教学为主,但也应注意和讲授式教学相辅相成。无论哪种教学方式都应在现代教育理念框架下,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他们在学习中感到问题无所不在。只有强化问题意识,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式教学。除注意克服落后的传统教学方式外,要利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手段,如现场调研、网络应用、CAI多媒体教学等。

案例教学需要创立新的教学评价体系。案例教学重在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考试的目标、内容、形式也应随之改变。

比如某些管理学科的课程,为了考核创新能力,试卷给出的案例答案不一定是唯一的,判断正误的笔不一定掌握在老师的手,而是靠实践的检验。一些同学可能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不同的答案,这就要看其是否能进行逻辑推理,分析得是否有道理,思路是否清晰、准确,再予以成绩评价。

第2篇:教育理论知识及专业知识范文

>>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视角的中学音乐教学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视角的课堂教学评价探析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改革刍议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探究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的五年制高职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多元智能理论在艺术类专业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多元智能理论下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职学生技能训练心理因素探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的高职英语实践教学研究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职公共英语评价方式改革探究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职课程设置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职课程设置研究 多元智能理论对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启示 多元智能理论在高校教学改革中的启示 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幼儿园教学改革的思考 多元智能理论视阈下的英美文学教学改革探索 浅谈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对幼儿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的英语教学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的英语个性化教学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李静.浅谈多元智能理论对职业教育教学的启示[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5).

[3] 梁琳娜.以互动式案例教学法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14).

第3篇:教育理论知识及专业知识范文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师;专业道德;建构;实践

所谓教师专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能够表现教师专业特征的品质观念和行为规范,体现的是教师专业情感、专业理性和专业意志的行为准则。教师专业道德本身包含着对教师其他标准的要求,是教师各种素质的综合表现。教师专业道德是能够体现出教师专业特征的行为规范和品质观念,是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不断形成的能够反映教师专业理性、意志以及情感的行为准则。教师专业道德同时也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是教师各方面素质的综合体现。目前,高职教师专业道德已经得到了广大教育学者的普遍关注,高职教师良好的专业道德一方面能够赢得社会对高职教师专业道德发展的信任,另一方面能够激发高职教师能够不断地努力进取,热爱自己的岗位,从而能够不断地完善教师的专业行为,并且能够提升高职教师的专业境界,最终促进高职教师专业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职教师专业化建设不断深化,教师专业道德已经成为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高职教师应该结合专业发展的实际特点,建构高职教师的专业道德,从而使高职教师适应新时期高职教育的相关工作。高职教师担负着高职学生培养的重任,对高职教师专业道德的建构进行深入地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相关研究综述

近年来,关注教师专业道德的研究已经得到了广大教育学者的关注。谷静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升级形式专业道德进行了辨析。对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道德的内涵进行了比较,研究了教师专业道德相对于职业道德的超越,并且探索了教师专业道德重构的策略。刘岩分析了专业道德的组成,并且分析了教师专业道德失范的现象,提出了教师专业道德形成的策略。韩峰分析了教师专业道德的内涵界定,并且提出了教师专业道德的特点和机构。张莉认为教师专业道德是专业发展的潜在动力,分析了教师专业道德的内涵,并且讨论了教师专业道德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的主要策略。刘琼分析了我国传统师德规范中的缺陷和教师的道德失范行为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影响,分析了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的必要性。王仕松分析了目前教师道德失范的主要原因,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改革师范教育、加强制度创新。从以上成果可以看出,众多学者已经从不同的角度对教师专业道德建构进行了探索,但是就高职教师专业道德的构建理论和实践的研究鲜有报道,因此,对该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高职教师专业道德构建的重要性

目前,高职教育正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道德失范现象比较普遍,高职教师一方面为高职学生答疑解惑,另外一方面也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高职教师专业道德的建构关系到高职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并且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应该深入地研究新时期高职教师专业道德的内涵,探索高职院校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并且提出有效的高职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的措施,促进高职教师专业道德的健康发展,从而能够不断地健全高职教育的师资队伍,高职教育和高等教育在社会角色和功能上有着比较大的差异,因此,高职教师的专业道德构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具有其必要性。

(一)有利于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我国工业生产领域急需大量的具有较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而高职教育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职业人才的主要方式。因此,高职教师应该具有较好的职业道德,适应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能够扎根于高职教育事业,并且积极地进行职业实践,从而能够培养出高素质的高职学生。

(二)有利于高职教师的健康成长

高职教师的专业道德可以规范高职教师在实际的工作中应该采取的情感、行为以及态度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高职教师能够积极地探索先进的教育方法,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探索科学研究,最终能够使自身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地提升。所以,高职教师专业道德的建构有利于高职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最终实现高职教师和学生的协同发展。

(三)有利于高职院校的优化管理

具有较好专业道德的教师可以有效地处理高职院校、社会、家长、学生之间的关系,专业道德能使教师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并且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合理地处理教学和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众多矛盾,从而能够有利于学校管理。高职院校除了理论教学以外,还有实训教学,因此,教师之间应该相互配合,学生应该积极配合,从而能够获得较好的实践教学效果,并且能够使高职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具有良好的形象。

三、高职教师专业道德的范畴

高职教师专业道德主要有以下几个主要组成部分,专业责任、专业精神以及专业理想等内容。高职教师专业责任是教师必须承担的职责和义务,是对高职教师专业行为道德的最基本要求,是高职教师专业道德的关键组成部分。高职教师专业责任主要体现在对自身的责任,高职教师应该对自己的职业有一个明晰的规划,同时应该对学生和学校负责。高职教师的专业精神主要体现在高职教师对所从事的高职教育事业具有的理想、态度、信念、价值观以及道德观等方面。高职教师的专业精神要求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树立良好的专业形象,从而能够提高教学效果。高职教师不仅在知识和道德上对学生产生影响,在精神上对学生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高职教师应该怀有为学生服务的精神、为事业奉献的精神以及为事业风险的精神。高职教师的专业理想是高职教师对专业目标的追求,是高职教师专业素质的关键构成要素,是对高职教师专业行为道德的最高要求,反映了高职教师必须努力的方向。高职教师应该不计较个人得失,并且肯于为高职教育事业付出努力。

四、高职教师专业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教师的专业信念比较缺乏

目前,高职教师的专业信念不够成熟。高职教师具有多角色性,通常情况下,高职教师在工作中仅仅起着传道授业的作用,对社会的实际情况不了解,不善于学习,不善于创新,因此,难以起到示范作用。一些高职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和实践过程中缺乏较强的自律精神,人格魅力不足,不能较好地进行自我反思,缺乏自主创新,对高职教育的认知比较匮乏,从而不利于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不够完善

目前,高职教师专业道德发展的环境不佳,不利于高职教师专业道德的形成。高职院校的文化没有起到应有的约束作用,缺乏公平公正的文化环境,从而无法约束高职教师的教学行为,高职教师的价值观无法得到深入地发展,不能促进高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缺乏对高职教育事业的热爱,从而制约了高职教师专业道德的发展。例如,某些高职院校教师管理、评价、激励制度都把教师的业绩和学生的成绩、科研成果等硬性指标联系起来,这样就导致一些高职教师出现了急功近利的思想,为了能够达到道德特定的目标,在实际的教学和科研过程中,违反了教师的专业道德,从而不利于高职教师专业道德良性发展。

五、高职教师专业道德建构的实践对策

高职教师的专业道德行为具有自主、自觉、自律等特点,反映高职教师道德教育的水平,当高职教师的专业道德处于稳定的状态,并且能够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所以,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建构高职教师的专业道德。

(一)高职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信念

高职教师职业道德的建构需要一个循序渐近的过程,高职教师从参加工作,就将高职教育看作了一个事业,在其专业成长的阶段,高职教师的专业信念将不断地趋于成熟。高职教师应该加强自律精神,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和调整,从而促进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高职教师的专业信念形成的依据是其道德责任感的不断深化,要求高职教师依据专业道德的实际要求,形成较好的高职教育认知,并且能够进行有效的自我调节,高职教师可以认真地履行教师职责,竭尽全力地把高职教育事业做好。高职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和实践过程中应该具备较高的自律性,对高职教育的内涵有较为深刻地理解。教师的自律精神一旦形成,将成为教师赖以生存的一种文化,能够较大地改变高职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实际生活。高职教师的专业自律可以形成促进其不断反思,不断地进行自我修养,并且能够进行极大地自主创新。因此,高职教师的自我教育是提高其专业道德的关键所在。

高职教师应该不断地深入教育实践,提高自身的专业道德水平。学校不仅要使高职教师具备较好的专业道德意识和正确的专业道德态度,而且应该为高职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专业道德实践平台,从而能够使高职教师的专业道德水平得到全面地发展。搭建高职教师专业道德的实践平台是提高教师专业导师的有效手段,由于高职教师的专业道德和平时的教学相比更能使教师具备更强的责任心,并且能够积极地投入到专业道德培养的过程中。在对高职教师专业道德培养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个别化的指导方式,聘请具有较好专业道德水平的教师对高职教师进行培训,从而使高职教师不断地提高专业道德的决策水平和实践能力。在被指导和指导的过程中高职教师能够不断地体现出道德主体的地位,并且进行积极地自我反思。通过对高职教师专业道德的培养,能够使导师不断地从实践中提高自身的专业道德水平,并且形成内在的素质。

(二)加强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

高职教师专业道德的培养和形成,一方面和高职教师的自律性分不开,高职教师应该自觉地将专业道德作为自身的行为准则,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观念,另外一方面需要有相应的专业道德发展的环境。高职院校的文化属于一种约束机制,能够有利于高职教师专业道德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应该创造一个公平、民主、和谐的文化氛围,这样才能有效地约束高职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高职教师价值观以及判断水平的不断发展,并且能够使高职教师在较好的文化环境中不断实现专业道德水平的提升,不断地提高教师对高职教育事业的热爱,并且极大地提高高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从而能够使高职教师专业道德不断地深入发展。

第4篇:教育理论知识及专业知识范文

一、《职场沟通与交际》课程定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沟通能力为代表的综合素质成为大学生就业、从业、创业重要因素,基于对沟通能力的高度认识,我们将该课程定性为作为个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和就业综合能力培养的核心课程,本课程践行孔子“学以致用、学以致道”的职教思想,倡导“仁*和”人际关系,构建人与人和谐相处。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态度,树立正确的沟通意识,遵循交际沟通基本原则,懂得交际沟通基本礼仪,熟练掌握交际沟通技巧,全面提升学生岗位能力和就业能力。据调查,由于受多方面因素影响,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现状仍不十分乐观。因此,以就业为导向,切实深化职场沟通与交际的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能力,实现职场、专业与学生的有效衔接。

二、《职场沟通与交际》课程教学现状

(一)部分学生对该课程认识有所偏差,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

由于高考生源逐年年少,各地高职院校招生出现抢生源的趋势,导致我校的生源大部分来自海南本地。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大部分海南本地生源的学生普通话发音不太准确,影响了有效沟通;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该课程认识不够,认为会说汉语即在交流与沟通中不存在问题,上课老师设计的绕口令纠正语音、语调的环节,表情语、手势语、体姿语的实训练习,学生缺乏积极主动性和参与意识。

(二)教师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有待提高

通过对高职旅游英语、韩语、日语、俄语学生进行调查发现,目前高职院校职场沟通与交际教学内容没有密切贴近实际工作的需要,这就造成了现行教育体制下一个公认的不和谐现象,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与专门技术人才的企业招工难的盾日益突出。该课程的教师大部分是中文专业出身,从“院校”毕业到“院校”从事教学工作,行业实践背景不多,因此教学与学生专业或职业结合不够密切。高职院校职场沟通教学过程中,大多数老师没有从高职教育的办学方针和任务出发,针对行业企业需要,进行课程资源的整合与重构,依然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没有很好地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三)评价方式落后,缺乏行业与企业的参与

毕业生的就业率是衡量高职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高职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企业需要的第一线人才。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职场沟通教学考核方式简单,考试成绩多以期末考试试卷+平时表现为主,平时成绩由考勤、课堂表现、作业、平时测试等方面组成,考核评价方式过于老化,缺乏行业、企业参与评价。

三、以就业为导向进行旅游韩语、日语、俄语《职场沟通与交际》教学改革

(一)立足职业需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的效率。在教学中,我们主要采用模块教学、阶梯训练、情景模拟等方式,灵活的授课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讲授法、启发法、演示法的基础上,恰当运用经典范例赏析、课堂讨论法、实训练习法和情景模拟法,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此外,教师还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推荐学生作为志愿者参加博鳌亚洲论坛和国际会展中心等等,既把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又体会到了交际沟通礼仪的重要性,对学生职业素养的行程有重要作用,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成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

高职院校的中文教师缺乏一些实际的专业知识,这就构成我们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一个巨大障碍。解决问题的途径有两种方法:一、教师自我学习或参加一些社会培训;二、学校要为教师成为“双师型”人才提供必要的条件。学校可以通过轮岗的形式定期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熟悉所教授专业学生的就业环境以及人才需求情况;学校也要注重教师业务素质的提升和教学能力的提高,为教师提供进修学习的机会,鼓励教师考取相关的专业技能证书,以便更好地为专业教学服务;学校鼓励教师教学与科研并重,提倡教师、专业教师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共同开发课题研究。针对本课程的教学,根据相关行业企业现状和需求,通过“校企合作”、“双进工程”等方式,邀请行业专家与专兼职教师共同开发课程,通过学生企业实训反馈信息进一步调整、修订课程标准,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职场沟通教学团队,全面提升学生的岗位能力和就业能力。

(三)引进行业企业参与考核,完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第5篇:教育理论知识及专业知识范文

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高校

教育教学重要性分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因此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必须从培养应用型人才出发,使高校学生既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还具有较强的技术能力,从而更加适应社会生产需要,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最终使我国成为人力资源强国。

应用型人才对实现充分就业具有决定性作用,大学生在理论学习,专业知识掌握的基础上,还能够通过实践学会专业技术操作技能,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尽快地适应岗位工作需要,并且依托自身具有的专业知识和理论还可以继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不但能够为更好地完成岗位工作,而且还可以技术创新,可见这样的应用型人才是符合市场人才需要的。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需要以市场为先导,以提高人才质量为重点,将原来精英式教育教学模式向大众化进行普及,使更多的人能够接受高等教育,增长知识和才干,这与教育的最终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一致的。

二、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高校

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

(一)狠抓专业知识理论教育教学工作

专业知识理论学习是高等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前提条件,高校学生如何不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即便操作能够再强,也是不可能成为应用型人才的,因此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始终要围绕着满足高校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学习这一中心任务来抓,高校教师要不断丰富和完善专业知识理论教学内容,在教育教学中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工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将专业理论知识消化和吸收,在此基础上,教师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科学合理的设计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以理论教学的基础性和应用性为出发点,明确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能力发展要求,整合更新专业知识内容,逐步构建出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完整的、系统的知识理论教学体系。

(二)积极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高校教育教学要始终围绕着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核心展开工作,在狠抓专业理论知识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下,还要积极构建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建立实训基地、实训中心、校企联合、产学研一体等形式,让高校学生能够动手实际操作,提高技术应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应用型专业人才,实践教学体系应当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为主线,根据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能力需求进行构建,尽最大可能的开展学生的实验、实习、实训等教育实践活动,从而提升高校学生技术操作能力。

(三)认真强化素质教育

应用型人才是社会所需要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高校教育教学要立足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要认真强化素质教育,使高校学生在学会做人的基础上,掌握知识理论和专业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在社会上有用武之地,高校教育教学要从培养学生思想和行为入手,帮助学生确定自己职业规划和发展方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好的道德感、责任心、身心素质和意志品质,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高校学生只有拥有较高的素质,才能实现就业,成为社会急需的人才。

第6篇:教育理论知识及专业知识范文

关键词:建筑法规;课程改革;实用性

一、优选教材,根据专业特色优化教学内容

工程类专业《建筑法规》课程内容繁杂,集建筑学专业知识和法学专业知识于一身,加大了教材编写的难度。目前,市面上供工程类专业学生的《建筑法规》教材都有一个弊端,即缺乏针对性,纯文字的教材内容抽象,工程类专业知识及法律专业知识都是浅尝辄止,对需要探究的问题并未深入讨论。工程类《建筑法规》课程的授课对象是缺乏法律基本理论知识和人文知识教育的工科类学生,对于他们来说,有公式、计算、图形的教材才是理科专业的重点,纯文字的《建筑法规》会给工科学生产生误导,认为该门课程只是副课,并不重要;另外,工科类学生缺乏法学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建筑法规》教材几乎没有法学基础理论知识的介绍,整篇都是专业法律知识,学生课前看不懂,课上就会听得云里雾里,从而降低课程学习兴趣。因此,一本好的《建筑法规》教材是课程效果实现的关键之一。针对市面上的《建筑法规》教材都未考虑到工科学生的法律基本理论知识和人文知识教育缺乏的弊端,独立学院在优选教材之后还应该根据学院工程类专业特色编写辅助教材。以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为例,学院开设《建筑法规》课程的对象是工程造价专业的学生,辅助教材内容应以购买的《建筑法规》教材为基础,从中梳理出与造价工程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并配套相应的法学基本理论知识以及相关的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在了解法与道德舆论、公权与私权、罪与非罪等法律基本理论知识后,结合自己专业,结合实际案例,主动学习,从而学以致用,达到课程开设目的。

二、双重考核,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

目前,独立学院工程类专业《建筑法规》课程虽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但同时也被列为考查课,以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为例,造价工程专业开设的《建筑法规》课程的考核方式要么是课后案例分析,要么是论文写作,考核重点不突出,考核难度不大,这种考查方式无法让学生对重要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掌握,无法在遇到实际问题时运用所学解决问题,本应是一门专业应用较强的课程因考核难度的降低被学生误以为是不重要的课程,从而失去学习兴趣,把精力都放在其他需要应试的课程上,降低本门课程的学习主动性。笔者建议实行双重考核,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五五分成,平时考核以考勤和案例分析为主,期末考核采取应试方式,让学生既要重视平时课堂的学习,也要掌握重要知识点,以备遇到真实案例时,能运用所学知识及所学案例处理方法解决问题。

三、健全培训机制,夯实教师自身知识水平

影响课程实效性的另一关键因素便是任课教师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技能。《建筑法规》作为一门集工程类专业知识和法学专业知识于一体的课程,仅靠一本优选教材和短短32个学时的课时讲解,并不能让学生很好地把握重点和运用实践。因此,教师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技能至关重要。对于独立学院来说,以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为例,师资力量本就薄弱,承担课程任务繁重,像《建筑法规》这样的考查课程一般是由青年教师担任,青年教师多是刚从学校毕业,并未从事相关工作,不具备相关工作经验,同时要么是工科类专业未受过法学知识教育,要么是法学专业老师兼任并未受过工程类专业知识教育,这类青年教师由于自身知识水平和经验能力不足,无法有效抓住课程重点,只能照本宣科,案例讲解也只能浮于表面,本就对纯文字教学不感冒的工科类学生更是失去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建议独立学院重视《建筑法规》课程,对造价工程方向教师进行法律基本理论知识的培训,安排经验丰富的教师或者律师给做培训,并鼓励青年教师多学习、多去挂职,努力夯实自身知识水平,提升授课能力,促进课程实效性目的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田蓉.关于<建筑法规>课程改革的思考与探讨[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11-04.

第7篇:教育理论知识及专业知识范文

一、建立应用型本科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条件

(一)会计实践教学的运行条件1、会计实验室的建立建立会计实验室一定要尽可能的还原真实企业的财务部门,把现实企业在经营运转过程中所要面临的问题作为实验的主要事项。2、教师团队的建立会计实践教学老师不仅要具备坚实的理论知识,还应该具有教学经验和会计实践能力。除了配备一些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师进行全职教育,还可以聘请一些在校外会计工作中实践能力丰富的企业人员进行一定程度的兼职教育。对于全职会计老师设置定期的培训及继续教育,并鼓励教师参加会计等级考试,重视教师不同等级会计资格证书的取得。3、会计实习基地的建立学校积极为所有会计专业的学生创造更多的实习机会,不论是即将毕业的学生还是刚开始学习的学生,实现让会计学生边学习边实践,能不断巩固知识。对于实习基地,学校不能只是局限于财务做账公司,应该涵盖各行各业,规模不一的企业,如果有条件还可以接触国外企业。4、创新考试模式的建立学校不能局限学生考核在单一的纸质考试,还应该加入平时课堂表现、实践操作能力的锻炼效果等多个方面。不断丰富考试形式,对于基础理论知识的考察,不能只是掌握过于理论化的概念知识,应该适当的设置实践操作案例,提取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进行分析探究,以此确定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

(二)会计实践教学的制度条件建立会计实践教学有利的规范制度,结合各大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对应用型会计实践教学的内容、范围、方式及考核形式等都进行明确的设定。另外还要对会计实践教学的管理办法进行完善,形成会计实践教学质量的保障体系,严格规范化会计实践教学。同时还要对会计实践教学的实施情况进行一定的监督检查,不断加强应用型本科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工作的落实。

二、如何构建应用型本科会计实践教学体系

(一)细分会计实验教学,层层递进1、会计专业基础实验会计专业基础实验一般安排在学生开始进行专业课的学习的时候,针对专业课程的内容,进行课堂知识的巩固,使得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后也能有效运用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2、会计专业综合实验会计专业综合试验设置在学生已经完成了所有的专业课程之后,对学生在基础实验阶段掌握的应用能力进行有效的串联,实验内容设计企业财务管理的方方面面,逐渐培养学生会计专业的综合运用技能,并逐渐形成学生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3、各学科综合实验学科综合实验肯定是设置在学生即将踏入社会的时刻,企业需要的人员一定的综合素质高的人才。所以在这类实验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可以和其他专业的学生同时开展,使得学生更好的融入团队,保障以后能更好的适应企业环境。4、创新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的范围更为广阔,范围拓展到不同校园甚至校园与企业之间,设置一些模拟公司活动的创新竞赛或创业竞赛,为挖掘一些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有限的环境中创造出自己无限的可能,随之也会形成学生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或者创业潜力。

(二)完善会计实习教学上述实验环节的教学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的,毕竟还是处于虚拟的环境中,所以在会计实习教学环节,真正让学生走进企业,消除实验室和实际企业存在的差别,培养学生各方面更直接的能力。对于会计实习教学时间,可以在学生刚开始接触专业知识的时候只是简单的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些实际企业会计工作的环境和工作的内容,而在接触专业知识越来越多的时候,给学生一个实际的会计岗位,让学生亲自操作实际的会计工作,真正融入到企业财务管理的环境中。

三、结束语

第8篇:教育理论知识及专业知识范文

高职施工员应具有工程施工中常规的、成熟的施工技术的技能能力,更应该具有与相应学历层次对应的技能能力。高职施工员培养应重视基础理论知识在整个培养体系中作用,同时更要重视基础理论知识在高职生较高层次技能能力的培养模式。该模式能较好地满足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是成本较低的、效率较高的科学培养模式,能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符合工程实践中所需技能人才,为科学培养合格技能型的人才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关键词:

高职工程施工;施工员;基础理论知识;技能能力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以下简称建工专业)以房屋建筑工程为载体,是探讨培养具有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等技能为主要工作目标的专业。其培养体系是通过公共基础、学科基础及专业主干课的基础理论知识(三者简称为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辅以课程实训、实习等实践课程的训练,获取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得到工程施工员所需技能的初步训练。建筑工程是一个传统学科,也是随着设计新理念、建筑新材料、新结构、施工新技术的发展需要不断开拓的技术领域。建工专业建设建设在借鉴国外一些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与探讨,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问题也很突出,如专业的培养体系设置,在围绕施工员岗位的培养目标中,急功近利,抛弃该学科的内涵特点,不顾学科间相互作用,忽视基础性理论的“后劲”、“支撑”作用,不重视基础理论知识在较高层次技能能力培养中的作用,而是直接“抬高”施工技术一门课程的作用来培养施工员,导致建工专业的毕业生三年的在校学习无法满足建筑施工一线对施工员的基本要求,毕业生连基本的专业术语都不明白,工程交流中困难重重,出现与实际需求相差较远的现象。因而,以下结合工程实践及高职教学探讨,对建工专业施工员的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一、施工员所需具备的基本技能能力探讨

工程施工是按照设计图纸和相关文件的要求,在建设场地上将设计意图付诸实现的测量、作业、检验,形成工程实体建成最终产品的活动。[1]这种活动对施工员的工作内容及施工员的能力要求进行了精准的概括,这就是工程实践中对高职毕业生的综合技能的要求。实现设计思想和设计意图,把图纸变为现实,是施工员的主要工作任务。为了完成工作目标,施工员首先得读懂工程施工图,且这些专业的施工图是工程师们交流的语言,一套完整的工程图包括建筑、结构、设备(给排水、暖通、电气工程)等专业知识,且各专业施工图是相应专业知识在工程图上的体现,读懂专业施工图是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后工程师们综合技能的应用。尽管各专业有各自的特点,但在建工专业中一般以建筑、结构知识为主线,进行建筑、结构施工图的阅读,同时结合设备专业施工图,理解设计意图,然后完成相应工程施工,由此可见,为了完成工作目标,施工员必须掌握工程施工图的内容再进行相应作业。工程实践中需要施工员具备施工组织设计初步编制(在项目或企业总工程师指导下完成)、测量放线、钢筋料单的制作、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工程预决算单编制、工程资料编制与整理、竣工图绘制等基本技能能力,这些是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带“笔”作业下的“动手”操作技能,是一名合格施工员必须具备的技能能力,而且还应该具有较好的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具有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具有对新技术的推广或对现有技术进行革新的能力;同时还需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市场、质量和安全意识的知识,注重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感,具有职业生涯发展能力的技能型人才。

二、基础理论知识与所需技能的相互关系探讨

为了实现将设计思想(蓝图)转化为工程实体这一目标,理解设计意图是施工员顺利工作必须解决的首要任务,而“蓝图”(即施工图)是专业工程师应用相应的专业知识表达建筑物内涵的平面、立面、剖面等的专业施工图,是专业知识及相应技能的综合体现,是工程实施中工程师交流的语言,所以施工员为了实现目标,必须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才能读懂专业施工图,而为了具备这个能力,在培养体系中要求设置相应的课程来帮助学生解决这方面的技能能力,这就是建工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科学的专业理论体系是最基本的技能能力获取的保障体系,是培养一个建工专业毕业生专业素养的知识体系。工程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具备施工技术的初步技能能力,往往是通过学科基础及专业主干课的理论知识的教学去培育、去探索,可现行的培养体系中并没有真正理解理论知识对这一层面技能能力培养的作用,对于专业理论在培养相应技能能力方面的作用认识严重不足,而且多以生源的整体情况不理想随意取消这块深层次技能能力的培养,过分追求那些浮在专业表面上的、直接的、所谓操作技能能力的培养,这是急功近利的做法。高职教育毕竟是系统的、科学的教育,不是培训机构短期技能培养,显然不可取。建工专业的主干课程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可其中又以掌握力学、结构方向知识(结构即是建筑物中由建筑材料筑成的受力骨架)尤为困难,高职教师面对这块的教学实践多表现出畏惧感,一般采用直接放弃的做法。而这个知识点又是专业培养体系的核心内容,是毕业生工程实践乃至今后几十年职业生涯工作中的理论支撑体系,是培养具有持续发展后劲的高职生的综合素质的基础,若因为有困难就改变学科的内涵及专业特点来进行专业教育,肯定不可取,这样容易把职业教育办成断头教育,使职教学生失去上升通道[2]。

为了获得较科学的结构专业素养下的技能能力,高等数学等公共基础、建筑力学等学科基础知识及建筑结构、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等专业主干课知识(以下对学科基础和专业主干课简称为基础理论知识)的教与学需要大力加强,这是解决培养建工技能人才培养的最有效方法之一,而且这是经过多年土木学科不断探索、实践得出的有切实可行的做法。面对现阶段的生源背景和高职发展需求,需要花费较大力气来教与学,培养学生获取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提升专业技能。基础理论知识体系的关系如图1所示,在整个体系中,主导方向是“专业主干课基础知识”为目标体系:建筑施工提供扎实的支撑体系。在相互关系上,“专业主干课基础知识”在“职业目标”的底端,是“职业目标”的支架、是培养高职生具备后劲、发展潜力的支撑体系。如果抽掉“专业主干课基础知识”,所需的“职业技能”这一目标就犹如空中楼阁,导致整个培养体系出现全盘崩溃的结果,最终培养失效。在专业培养中过分强调追求“施工技术”一门课程来获得施工员技能培训,也即将建筑施工技术这门课程拆分成各个分项工程来培养技能,犹如高考复习中的“押题式”复习,把高职生的技能能力获取局限在有限的课堂和教师已掌握的所谓技能操作上,误以为能解决一个毕业生几十年所遇到的一切问题,这是不现实的。何况,工专业毕业生在工程实践中不仅要面对新建工程,还要面对扩建、改建工程;不仅要对房屋建筑工程,还要面对土木工程其它方向的工程实践,施工现场的环境以及工作对象都是变化的、不确定的。所以培养体系要帮助毕业生解决各种多变的工作对象及各种环境作用下的问题,用不变的具有后劲支撑力的基础理论知识去面对多变的工作目标,这是惟一有效的解决方法。建筑施工技术是建工专业的一门综合性的专业技术课,在知识体系上是建立在前期学科基础、专业主干课的掌握上,它是研究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施工中各主要工种的常规施工技术、施工工艺、施工方案及有关施工机械和建筑材料的选择与应用的一门学科,具有综合性强、涉及面广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同时它是一门集现代高科技与传统技术、施工技术与施工管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应用型课程;教学实践中只能从重视基本技能的有效探讨、引导入手,而不应该只是具体操作模式的讲解、灌输。从以上分析可知,基础理论知识是技术的支撑体系,是应对多变的工作对象的技能所需知识,是技术创新的基础,不能弱化或忽视其作用。否则,一味地强调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来培养施工员,还不如让学生高中毕业后直接进入施工现场训练,这样他们至少提前二至三年接触房建中的施工实践,这种模式与早期国企施工单位培养的未经过高等教育的施工员类似。而目前我国高职施工员的培养是在国企改革之下,施工企业对项目管理转向多元化下,原先由企业承担施工一线工程技术人员的实习期培养任务主要转由高职院校来完成。在这种背景下,高职院校是培养建筑工程现场急需的施工员等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场所,为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提供人才支撑,服务于施工企业,为地方经济提供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保证,为了获得这一目标,科学的培养体系极为重要。但综观我国现有的高职培养方案及高职毕业生的整体状态,目前培养的高职生难以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难以达到社会所需的技能人才要求,希望能引起相关部门及全社会的重视。

三、基础理论知识在技能能力培养中的教学实践探讨

现行的建工专业培养体系过分弱化基础理论的作用,基本上抛开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围绕房屋建筑工程的基础工程、主体工程、屋面工程、防水工程及室内外装饰工程这几个分部分项的施工技术进行相应的操作技能能力的探讨,将具有灵活性、创新性的“技术”当做一项固定不变的工作来处理,忽视了建工专业的毕业生面对的工程实践中工作对象的不确定性、工作环境的多样性等特点,使施工技术变更了基本意义。而且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学计划年年在变,使用的教材版本太多,可这些教材绝大部分是由本科专业教材的压缩、复制而成的,有些教材质量极差、错误甚多。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是深入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稳定教学秩序的基本保证。[3]由教材问题可见现有的培养体系问题较多,希望引起相关部门重视,使之得以改进。施工技术是将施工图转化为工程实体过程中的基本方法和措施,具有灵活性、创新性,不是固定不变的。而建工专业培养的施工员主要是以掌握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为主,并具要求有一定的施工技术方面的能力及独立分析和解决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初步能力,编制组织计划问题的初步能力。这些能力是在系统的、扎实的专业知识学习后,通过逐步积累,达到一定的知识积淀后才能获取的技能,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技能,是无形的,也是与学历层次要求相符。而基础理论知识是获得技能能力的重要来源,在工程实践中起潜移默化的作用,是无形的支撑体系,支持高职生的学习以及毕业后几十年的工程实践,应该得以重视和强化。

在图1中,建筑力学(以下简称力学)是建筑工程技术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桥梁,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作用不仅是为后续课程服务,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思维能力、计算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些能力属于职业技能范畴。在职业生涯中,力学及建筑结构知识是建工专业及工程实践中作用最持久的知识,是学习阶段及工作中无形的支撑体系。培养计划中提到高职阶段是以知识的应用为主的教与学阶段,如建筑力学课程,它是探讨相关结构体系内力的计算问题,即主要目标在于学习已知荷载作用下,进行相应杆件的支座反力及某些截面内力计算的问题,是计算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培养的课程,是为后续的建筑结构、建筑施工课程提供基础知识的理论课程,而深层次的计算模型的建立、计算、分析及其中的力学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等则不是高职阶段的目标要求。知识要求和培养方向很清晰,可实际培养体系中忽视或淡化它们的重要性,歪曲了这层含义,是错误的做法。以高职生基础差为理由而弱化数学、力学等专业基础课程的教与学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培养体系中不能因为生源的问题而改变学科的内涵关系,不能因为部分学生的问题而改变一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尽管现实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是可以想办法解决。这些基础课程如果引导方法得当,在高职教学中可以发挥更大作用,故探索出符合高职培养目标的学科体系仍需努力。如何进行基础课程教学是我国高职教育中目前的重要难题之一,但必须通过不断探索、实践,找到合适的有效的途径,否则高职施工员培养是失败的、无效的。

较好的数学、力学等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能为后续建筑结构(主要指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课程学习提供扎实的基础,进而为工程施工图阅读(尤其是结构施工图阅读)积累扎实专业知识。学习者能不断地去获取施工图的深层内容,理解设计意图,进行相应的作业、检测等工作目标,完成施工任务。相应地,这种教学模式是合理的、科学的,是持续发展所需的技能能力培养模式,能够结合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与施工管理知识不断在实践中进行一定创新,探索新的施工技术,解决更高的技术问题的做法,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我国在近期完成的高层、超高层建筑、复杂的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施工管理的实例,都是相关土木人在扎实基础知识作用下,结合已有实践功底通过技术创新而完成项目实施的。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才能理解所面对的建筑技术,灵活驾驭相应的技能要求,才有机会进行技术创新。我国土木专业的培养模式一贯主张宽口径、厚基础,这种模式下的土木工程技术人才为我国的工程建设发挥着重大贡献。否则,无理论支撑下探索施工技术是不长久的,其施行会失效。技术创新是建立在扎实理论功底的支撑下完成的,希望加强施工技术课程中看得见的技术措施和施工方法的教学,来直接完成培养施工员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这点也可以从在校生的交流及已毕业的学生的工作实践得以验证。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属于土木专业范畴,培养目标体系应该遵循相应的规律、特点,而且培养体系应该遵循学科的结构特点,尤其是整个理论体系是不能随意改变的。应该结合时代要求,探讨适合时代要求职业能力培养方式,探索出一种适合当前的生源情况的施工员培养模式。

四、结语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施工员的培养应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尤其要加强数学、建筑力学、建筑结构等基础理论教学,为高职生获取施工员全面技能所需的支撑体系打下良好理论功底;在基础理论知识教学中帮助获取基础理论知识时,应突出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再通过课程实训、毕业实习等环节完成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的教学目标,能够获得适应岗位要求的技能;高职生的操作技能是与学历层次相对应的、具有综合性的,是通过系统的、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教与学及辅以基本的实训、实习实践等多方面综合培养来获取,具有应对多变工作对象的技能能力,这种模式是低层本的、效率较高的科学培养模式。一味强调短期行为下的操作能力培养是不当的,是教育部长袁贵仁所谈到的“断头教育”[2],而且在这种培养体系下,毕业生今后发展局限性太多,产生的负面影响很明显。社会所要求的高职学生应经过系统的、科学的专业培养,获取今后一生的基本技能,而这些技能并不是培训机构下短期内所获得一时性的临时技能。在教学中加强有效引导、启发,真正领着学生入门,让他们继续深入实践中去修行,完成“学徒式”培养。按这种模式能培养出满足施工一线所需的工程施工员,并具有一定的综合力及创新能力,也符合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4]。

参考文献:

[1]中国建设监理协会.建设工程质量控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李平沙.袁贵仁谈职业学校升格:原则上高职不升本科[N].北京晨报,2015-07-02.

[3]赵越光.试论高校自编教材的作用、问题及其对策[J].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6):57-59.

第9篇:教育理论知识及专业知识范文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师;知识结构;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2-0003-01

知识体系中各学科之间的组合方式,以及各学科的比例关系构成人们的知识结构,它不是孤立不变的,其内在结构具有连贯性和可调节性,可以按照客观规律来改变其结构。

一、小学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

(一)具备普通的基础性知识。随着现代社会和教育的发展,小学体育教育越来越受重视,体育学科的内容也在不断深化,对小学体育教师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小学体育教师不仅要掌握体育学科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对相关领域的知识有所了解,掌握最普通的基础性知识,这样才能丰富小学体育教师的科学文化知识,合理的把相关知识与体育学科知识结合起来,不断完善自我。

小学体育教师在校学习期间,除了学习专业学科知识以外,还要学习普通话、英语、计算机等基础知识。同时应该学习基本原理、思想、三个代表思想等政治理论知识,用辩证的、科学的眼光看问题,运用客观规律解决体育问题,并通过思想道德理论的学习,提高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实践证明,在一定程度上小学体育教师掌握的基础科学文化知识越丰富,教师教学的效果就越好。

(二)具备体育学科的专业知识。体育学科的专业知识是指体育教师所应具备的体育专业理论知识。体育教师掌握的专业知识是其从事体育教学工作的理论基础,也是保证体育教学质量的前提。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一个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并影响体育学科的教学质量,甚至能决定着整个体育学科和体育教师队伍的发展。

小学体育教师要比较全面的掌握体育专业的学科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这是一个体育教师从事体育教学的基础。(1)学科理论知识。小学体育教师要掌握基本的人体科学知识、体育教育和人文知识,只有深入了解并掌握这些理论知识,体育教师才能把它们有效的应用到实践中去。并且把教材吃透,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来开展工作,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其综合素质。(2)专业技能。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掌握充足的专业技能,如篮球、乒乓球、田径、体操等活动。教师只有熟练掌握这些专业技能,才能使整个教学过程富有吸引力,激发学生爱好运动的积极性,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质,这些专业技能的高低对体育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具备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教育科学知识是小学体育教师知识结构的一部分,也是教师从事体育教学工作的理论依据。教师在入职前必须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掌握最基本的理论知识,这是成为一名教师最基本的条件。通过对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学习和认知,可以了解到教育的客观规律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这些都有利于小学体育教师进行有效的教学。教师根据对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的把握,可以更有效的让学生吸收知识和经验,创造性的进行一些有意义的体育活动,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小学体育教师培养学生的策略

(一)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在小学体育课堂上,如果教师只注重对学生的知识传输,不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就不可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小学体育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长远发展考虑,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首先,教师要正确指导小学生进行锻炼的方法。由于小学生年龄很小,又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阶段,教师一定要对其进行科学的指导,让学生了解人体的基本结构、学习基本的锻炼常识,进而了解其客观发展规律。其次,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进行良好锻炼习惯的训练。习惯是通过反复的锻炼形成的,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小学生锻炼习惯的训练。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学生制定科学的、合理的训练计划,让学生熟练地掌握体育运动技能的技巧,从而促使小学生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二)培养小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小学体育教师要想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培养小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这样才能让小学生主动的、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除了要把基本的教育教学知识教给学生外,还要建立与学生的良好沟通,并采用有效的鼓励方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教师都应该关心学生、理解学生,通过良好的沟通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挖掘他们的优点,这样就会对学生起到很大的鼓励作用,进而提高小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三)培养小学生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和发展的今天,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越来越倍受重视。体育运动对人的身体健康有重要作用,因此,国家和学校要加大力度去培养学生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就要求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时,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培养小学生的终身锻炼意识,使他们能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体育综合素质,还能提高国家公民的整体素质。

综上所述,小学体育教师拥有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及对学生的培养策略,不仅能丰富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促使小学生热爱体育运动、增强体质,还能有效的提高小学体育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宏成,论新世纪体育教师知识结构的构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