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为导入新课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只有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达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我在教学五年级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时,先出示了一个我校的一块三角形的草坪和一块平行四边形花园,让学生猜测哪块土地的面积大些?由于学生看见的都是自己身边的事物,加上好奇心驱使,学生很快来了兴趣,全心投入到学习中去,一个个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时我顺势利导:怎样才能说明我们的想法是正确的呢?这时的学生早就想证明自己的想法了,对学习多边形面积的计算跃跃欲试。这节课因此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很快进入了课堂的教学。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调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例如在教学六年级的圆柱体的体积时,为了讲解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是通过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转变来的,我从网上下载了课件,制作了圆柱体沿着半径等分成若干等份,通过动画的手段重新组合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学生看了屏幕的演示后,清楚地了解到圆柱体与长方体两者之间存在的联系。从而让学生联系已有知识来学习新的知识,通过上一册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 知识来对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学习有所启发。多媒体在这节课中的使用大大摒弃了传统教具带来的不便,让学生观察从圆柱体变成近似长方体的全过程,不仅如此,还可以反复播放,这也方便了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使得这课的重难点轻易突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提升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设置好问题情境,掀起课堂
以往的数学教学课件因程序化太浓,难以达到学习。我在教学《找规律》一课时,为了讲解根据除法算式中的余数来判断最后一个物体是什么,而设置了一个情境:我出示了我校在国庆节时布置的场景,然后抛出书本上的图片,让学生误以为这是我们身边的事,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热情,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信心。
4.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为了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络点,并架起桥梁,使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素养,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5.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在完成教学角的初步认识后,对学生进行发散训练,并让学生思考:“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有没有关系?”学生回答:“有关系,角的边越长,角越大。”这时我用计算机“变静为动”先出示一个角,再把角的两边任意延长和缩短,让学生仔细观察角的大小变化,然后不改变角的边的长短,使角的一边以顶点为轴旋转,再让学生仔细观察角的大小变化,学生很容易就得出了结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样,通过大屏幕对角和边的关系的演变,不仅激发了学生观察的兴趣,强化了新知识的概念,还培养了学生观察的能力,也提高了观察的准确性。
二、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几个误区
1.多媒体辅助教学不能喧宾夺主
在高效课堂的建设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中的角色是主体,教师的作用是主导,而多媒体的使用只是在教学中起辅助和衬托的作用,切不可过于依赖现代信息技术,认为是可以代替教师的讲解与引导,代替了学生的领悟与体验,那就错了。
2.重课件,轻教材
很多教师在教学时越来越重视多媒体的使用,特别是在上公开课的时候,会潜心研究课件,精心设计。使画面美轮美奂,达到声、光、电的有机结合。这样的课件本身并没什么缺点,但漂亮的画面反而转移了学生的大部分注意力,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效果。而且教师在大量投入到制作课件的同时,也影响了研究教材的精力。
3.形势化
[关键词]民族器乐教学;现代信息技术;作用
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2-121-01
音乐的形象性和描述性一直是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中的巨大特点之一。以琵琶曲为例,《夕阳箫鼓》《月儿高》等一系列经典文曲,
无一不向我们直白地展示着对音乐形象的表达,这种音乐形象并非局限于描画性,它更是表达音乐抒情性和提升音乐意境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载体。
一、现代信息技术对民族器乐发展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对民族器乐的音响听觉性有着积极的作用
音乐的美,本质是音响听觉美感体验,它是有序的声波振动和声音组合来决定的。与传统音乐教学技术设备相比,信息技术可以提供最理想的音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听觉市美需要。信息技术一可以根据师生的教学需求和欣赏喜好,通过调节音频进行扩音、降噪、立体声环绕、3D回响等音效处理,更好地满足师生对音响听觉性审美的需求,如使用数字音频软件就能出色地完成上述教学任务,为音乐教学营造绚丽的听觉审美一世界,极大地促进听觉性的民族器乐教学能力。
(二)信息技术对民族器乐引起的情绪起到的作用
人对自身心理活动状态的体验我们称之为情绪、情感,在所有艺术门类中,唯有音乐能做到无太多障碍地,迅速、直接地让人产生这种情绪感应。面对学生编创音乐这一环节,传统音乐教学技术在音调、节奏、节拍等方面表现都较优秀,往往在音乐创造表情性的细腻表现方面,常凸现其不足,而信息技术则能在一定程度弥补这种不足。通过信息技术中的乐谱制作与播放软件,把学生编创的音乐旋律进行打谱制作,经过软件对不同表情的设定,同一个旋律片段立即呈现出情绪样式各异、多姿多彩的音响,通过对相同旋律不同情绪的对比,不仅迅速引发师生对各种情绪的深刻体验,而且有效弥补了师生创造音乐细腻表情性的不足。可见,信息技术对表情性的民族器乐教学能力产生重要作用。虽然,现有的音乐软件都是从西洋音乐和器乐出发,还无法真实地处理中国民族器乐的音色和风格,相关设置也过于死板,与中国民族器乐的传统风格很难融合。但不可否认,在民族器乐日益蓬勃发展,新作品如雨后春笋般的今天,这种信息技术的运用无论在现代作曲家还是在民族器乐学习者中,都有着特别的意义。
(三)信息技术同样对风格、个性的民族器乐产生积极作用
每个人身后不同的文化背景形成不同的民族器乐,即风格、个性,它是一个人表现出稳定、持续的,而又区别于其他人的特征系统,民族器乐教学的这种个性特点不仅存在于音乐创造者中,同时存在于音乐欣赏者中,它不但是构建绚丽音乐王国的源泉,而且也是人们想象力和创造意识的驱动力。音乐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宽广的资源,收集不同风格特征的音乐作品,存入计算机中进行梳理、整合,按照音乐家风格、民族风格、地域风格、时代风格等的个性分类,运用音乐制作软件进行剪切、重新编辑,帮助师生充分、准确的听赏,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建立民族器乐教学的个性意识。这一点正如之前所言,于中国民族器乐传统中对形象性和描述性的重视也是相契合的。此外,民族器乐的众多传统剧目中,存在有许多同曲异名或因地域、流派等因素而产生多种变体的情况。利用网络丰富的资源搜集它们,存入计算机后,用音乐制作软件对这些部作品中最富代表性的旋律片段、主题或旋律骨干音等进行选择,按照调式、板式、乐曲类。
型等艺术特点分类,进行剪切、重新编辑,利用多媒体分别播放,就能发现这些乐曲中所体现的地域风格、流派风格,甚至是,许多传统民族器乐曲在辽远广阔的中国得以生存数百年的原因。同时,师生通过对作品风格多维度的、充分、准确的听赏对比,也更能洞察近现代作曲家的音乐中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建立起民族器乐的个性意识,并在信息技术的积极作用下,民族器乐教学在润物细无声中获得发展。
(四)信息技术对民族器乐教学中非语义、多解性的重要作用
音乐是情绪体验、情感表现性的艺术,它不能表现任何概念、思想和事物,由于音乐的非语义性特点,每个审美客体的人,对相同的音乐尤其是同一首无标题音乐,就有各式各样的理解,基于此,音乐又是多解性的。因此在音乐教学中,不应本末倒置地去寻求音乐中是否有故事情节和思想内容等,应让学生正确认识:音乐的美在于听觉的审美感受和美妙而细腻的情绪体验,每一个人对同一音乐的想象、感受是不同的。
二、现代信息技术对民族器乐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以通过音乐音响,经过信息技术的处理,对民族器乐教学进行分层化、分解化、精确化地演示,传统的音乐教学技术很难胜任此任务,因为操作起来极不方面,而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操作则显得轻而易举,这些都较好地帮助学生建立民族器乐进行的层次概念,促进了民族器乐能力的发展。
(一)信息技术对民族器乐中第一音乐基本语言要素的帮助作用
比如古今中外千余种乐器音色、无数自然界的音色等等,信息技术可把它们统统囊括入音乐教学的储备之中,并让它们声像一体形象化的展示。除了音色外,速度、力度、节拍等都是民族器乐中第一层的基本要素,在教学中,利用西贝柳斯等音乐软件或其他音乐制作软件,自由、方便地让不同速度、力度、节拍之间相互转换,各种音色、速度、力度、节拍等音乐基本语言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再通过信息技术的帮助,把师生带入变幻斑斓的听觉审美世界,信息技术不但激发学生直接对音乐要素产生兴趣,而且大大促进学生第一层音乐思维进行意识的建立。
关键词:地理教育;教育观念;教育手段;信息技术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浙江省新课改对学生素质的要求,地理教育也要迅速的进步,它的目标就是要实现地理教育的现代化,这便是现代信息条件下,地理教育的发展方向。
一、教育思想与教学观念的现代化
1.教学理念:变“重师”为“重生”
改变教学观念是充分运用现代化电教手段的前提。传统教学一直存在着以结果为中心的教学观,即只注重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的外部行为,因而形成了以教师为主体,以课程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如果在这样的观念指导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优化地理教学无异于用新瓶装旧酒,最终将导致“人灌”变“机灌”更沉重的注入式教学,所以首要的就是更新教学观念,用全新的教学理念去指导教学实践。
2.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是地理教学发展的主旋律。素质教育包括学生潜能的开发、心理品质的培养和文化素养教育这三个方面。我们在地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熟练掌握读各种地图的能力,不仅是地理教学的特点,还是地理学习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需要。对学生潜能的开发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地理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这样学生便逐步掌握了地理思维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的精神,因此也培养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3.教学目标变“学会”为“会学”
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要让更多人获得更多的信息,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驾驭飞速增长的各种知识,只有“会学”了才能“学会”,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优化地理教学,不仅可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而且解决了有限的教学时间与不断加大的教学信息之间的主要矛盾。那么,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首先便是让教师实现优化。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多媒体教学集影像、图形、文字、动画、声效于一体,图文并茂,引人入胜,给学生营造一种主体的、全面的、动态的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能较长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教材内容吸收得快,理解得深,这也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提供了空间。
1.课件的开发要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的低层次开发
现代的地理教学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应强调备课组的协作团结,甚至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共享。在信息社会,虽然可以实现教学的自动化,但教师的作用仍不能减弱,教师在资源开发上,避免在低水平的重复开发上浪费时间,把省下来的时间用在研究利用现代化技术支持情感教育与创造教育上。
2.利用网络,使教学与先进地区、先进国家接轨
Internet可以使全球的地理教育信息连成一个信息的海洋,供教师与学生共享。教师可充分利用网上的资源,为知识更新、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学方法多样化提供有力的支持。同时,还可以及时借鉴先进地区兄弟院校的教学经验。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地理教育的新观念对我国当前的教育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此也使我国的地理教育进入了空前发展阶段,正逐步与发达国家相接轨。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融合,不是简单的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而是把信息技术与地理知识、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有机整合。
三、现代信息条件下,更要注意师生和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在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只是一种手段,而不能代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尤其是课堂信息量猛增的现代,师生和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更为重要,有些地方的地理教学中,师生都戴着耳机,面对着计算机屏幕,一切师生与生生之间的活动都通过网络进行,整个教学过程基本看不见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
我们要明确,课堂教学中,一切媒体资源都是对教学活动的补充,如果仅仅是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动手操作能力,仅仅是为了使用网络而使用网络,其结果是以牺牲课堂效率为代价,而且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恐怕会失去一些人性化的东西,显然这与现代地理教育的发展方向是背道而驰的。
综上所述,现代信息条件下地理教育的发展方向,即不断满足地理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需求,达到教学信息化,将教学信息融入教育的每个环节中。我们一方面要教会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占有知识、储存知识,另一方面还应使他们学会对知识的选择、判断,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思想、掌握科学方法、探索科学规律、提高科学素质。
【关键词】无线通信技术;现状分析;发展趋势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逐渐提高,无线通信技术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无线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便捷了人们生活中的沟通,而且也促进了通信技术的逐步更新。随着时代的逐步发展,现代无线技术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挑战,但是,与以往的通信技术相比,无论在技术水平还是应用方式上,现代无线通信技术都有了新的转变与突破。
1.无线通信技术的概念
电磁波信号可以在自由空间中传播,无线通信利用了电磁波的这一特性实现了空间中的信息交换。近年来无线通信技术发展飞快,应用领域也不断拓宽。无线通信分为微波通信和卫星通信两种通信模式。微波通信的优点是频带宽,通信容量大,缺点则是传送的距离比较短,一般只有几十千米,因此每隔几十千米就要建立微波中继站来保障通信网络的畅通。而卫星通信是通过通信卫星作为中继站来实现地面上不同通信体之间建立微波通信联系,其优点是通信距离较远。
2.现代无线通信技术的现状分析
2.1第三代移动通信3G技术不断成熟
3G 即第三代移动通信,目前世界上3G三大主流标准为WCDMA、cdma2000、TD- SCDMA。其中,TD-SCDMA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标准。这三种主要的技术在技术特点上,各有所长,是3G技术应用的主流。3G网络不但可以实现不同蜂窝直接的信号切换,支持移动环境下的数据服务,而且信号覆盖面广,可以同时支持语音和数据信号。
2.2蓝牙技术成为新兴的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
在各种远距离无线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也逐步得到发展。目前,各种近距离便携式设备之间的通信连接用的主要是红外线链路,使用IRDA 可以免去使用电线电缆的连接,但是使用起来不方便,蓝牙技术的出现解决了在短距离内为公众和商业用户提供服务的无线网络。数据和语音的接入点,替代电线和电缆,包含硬件、软件和互操作需求的一种无固定中心站的网络等
三个方面的短距离无线连接都可以通过蓝牙技术来实现。它主要可以应用于三合一电话、因特网桥、交互性会议、数字相机中图像的无线传输、各种家用设备的遥控和组成家电网络等等。
2.3wimax成为宽带无线技术新产物
wimax技术以其远覆盖和高带宽特性,成为无线业界的新的焦点。wimax优势主要体现在解决了无线城域网的问题。Wimax可以将信号传送31达英里之远,网络连接速度为每秒70兆。因此便有专家觉得,wimax的覆盖范围之广和传输速度之快可能会对3 g构成威胁。在成本、覆盖范围和传输速度等各个方面的优势使wimax技术可能成为一项打破产业格局的技术。
2.4宽带固定无线接入技术快速发展
宽带固定无线接入技术的优点比较多,如:带宽高,建设速度快,具有灵活的接入方式等等,越来越受到无线通信业的重视和关注。但其也有其固有的缺陷,如高频段26 GHz 的LMDS技术容易受到天气的影响,而3.5 GHz DDMS 技术在我
国带宽不足等等,其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发挥其优势,回避其劣势。
2.5超宽带无线接入技术UWB
UWB属于一种时域通信技术,是一项超高速的无线接入技术,具有高速率、低成本、低功耗的显著特性。与此前的无线通信网络截然不同的是,它不使用载波,而采用超短周期脉冲进行调制,把信号直接按照0或1发送出去。脉冲调制产生的信号为超宽带信号,谱密度极低,信号的中心频率在650MHz―5GHz 之间,平均功率为亚毫瓦量级,抗干扰和多径的能力强,具有多个可利用信道。与CDMA 系统相比,时域通信系统结构简单,成本相对较低。
3.现代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3.1蓝牙技术将革新无线通信业的发展
基于蓝牙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公司都在研发和生产基于蓝牙技术的各种产品,如爱立信公司的基于蓝牙技术的无线耳机等。有关开发芯片的厂商开发出了针对蓝牙技术的专用集成电路,并配合了对应的开发工具包, 使越来越多采用该技术的厂商能够更快更容易地生产出采用蓝牙技术的新产品。另外,许多软件开发公司也开发出了许多利用蓝牙技术的软件,如各种便携式电脑、家用电器以及移动电话等等,这些产品可以通过蓝牙技术用无线链路连接起来,将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紧密的结合起来,使人们能够随时随地进行数据信息的交换与传输。蓝牙技术的出现革新了无线通信业的发展,不论是电信业、计算机业还是家电业都对蓝牙技术未来的发展和应用愈加重视,在今后几年内无线数据通信业务将快速增长,蓝牙技术也将对未来的无线移动数据通信业务有更大的促进作用。
3.2无线网络通信技术的融合趋势
无线技术与蜂窝网技术的融合。为了实现其计费和检测功能,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一直广泛应用于电子产品领域。近几年来,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更多更新的短距离无线接入技术不断涌现, 例如蓝牙技术的应用, 实现了短距离无线技术和蜂窝网技术的有效融合。移动通信技术和无线宽带接入技术的融合。移动通信业务的成功发展,以及宽带业务的迅速增加,促成了多种宽带接入技术的产生和成熟,WLAN 技术的发展,促进了3G 增强型业务和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此,移动通信技术和无线宽带接入技术奖在竞争和互补中,最终在4G时代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无线通信技术与视频等多媒体技术的融合。利用地面数字系统, 刺激数字电视广播技术和视频等多媒体业务的需求,为移动通信业务提供语音和视频等节目,这也是无线通信技术与地面数字媒体有机融合的一个表
现。就视频业务来说,还存在着在现有的移动网络上开展视频业务,以及适合的商业模式等问题。
3.3无线通信各种技术之间具有明显的互补性趋向
在无线通信领域中,各种技术越来越呈现出明显的互补性,这种互补主要是因为不同的接入技术,都拥有各自覆盖范围、适用区域、技术特点和接入速率。特别是对于LTE、WLANWiGig和UWB等技术,在上述几个方面都具有互补效应,LTE技术可以满足广域无缝覆盖以及强漫游的用户需求,WLAN技术能够解决中等距离的较高速率的数据传输,而UWB技术则能够实现在近距离范围内的超高速
无线接入.所以,从宏观政策的角度,需要综合推广各类不同的无线接入业务,加速组网一体化的进程,实现建网接入方式的多元化,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对市场进行细分,缓解移动通信发展水平上的不均衡现状。
4.结束:
总之,在无线通信领域中新的研究和应用热点不断,在实际应用和发展中,只有促进各种技术之间的互补和共同发展,发挥其各自的优势,才能实现接入方式的多元化、各种网络的一体化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综合化方向发展,满足用户更高层次的需要。
参考文献
【关键词】现代汽车;新技术;发展趋势
引言:随着经济的发展,汽车消费已经趋于平民化,汽车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需的代步和运输工具。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汽车要求的提高,汽车技术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汽车产品也迎来了一个以高新技术为特色的跃进时代,汽车工业成为了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的标志,汽车工业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变革了世界经济、文化,渗透到了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直接影响着人类的发展进程。
一、新能源汽车
新一代的节能环保汽车正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一场汽车技术革命,新能源汽车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因为不可再生的石油资源终究有一天将被开采殆尽。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汽车能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目前的新能源技术主要有电油混合动力、纯电动、氢内燃机、燃料电池四种。
(一)混合动力汽车
混合动力汽车将现有内燃机与一定的储能元器件通过先进控制系统相结合,既能发挥发动机持久工作、动力性能好的优点,又可以大幅度降低油耗,减少污染物排放,降低噪声。同时整车重量轻,汽车的续驶里程和动力性可达到内燃机水平,保证驾车方便性和乘坐舒适性。
(二)纯电动汽车
纯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是电机电控技术、电池组能量等管理技术。这种汽车充电过程比较简单,车速不高,而且没有HC、NOx和CO等有害气体排放,被喻为真正的"绿色环保汽车",较适合于市内或社区小范围内使用。车辆性能较有保证,已进人小批量试生严阶段。
(三)燃料电池汽车成为竞争的焦点
从能源的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来说,燃料电池汽车是一种理想的无污染汽车,特别是行程和补充燃料时间上明显优于其他电池的电动汽车,并且燃科电池所用的燃科来源广泛,又可再生。近年来,燃料电池汽车的迅猛发展和商业化的推进席卷了整个世界,燃料电池汽车将引发汽车工业的革命,最终取代传统内燃机车成为主流。
(四)氢内燃机汽车
氢燃料内燃机汽车与燃料电池汽车从技术、价格及市场接受度等综合方面对比,氢燃料汽车作为燃料电池汽车的过度车型将被汽车制造商所青睐而率先进入市场,它的研究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汽车的智能化应用
(一)安全方面
汽车智能化被认为是汽车技术发展进程中的一次革命,然而汽车安全技术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如何提高汽车安全性,满足人们对汽车安全性能越来越高的需求,变得越来越急迫。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形形的智能技术在汽车上得到广泛应用,安全技术逐步走向智能化。盲点预警系统、智能玻璃、智能安全气囊、智能轮胎、智能驾驶系统等将在汽车上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1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ABS)
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ABS)是汽车的一种主动安全装置,它有车轮转速传感器、制动压力调节装置和电子控制装置三部分组成。当驾驶者紧急制动时快速踩下制动踏板后,根据车轮的运动自动调节车轮的制动压力,防止车轮被制动抱死,缩短制动距离,有效的提高汽车的方向稳定性和转向操纵能力,同时保证汽车的行驶安全。
2自动制动差速器(ABD)
自动制动差速器是制动力系统的一个新产品,它的主要作用是缩短制动距离,和ABS、EBD等配合适用。ABD与ABS的区别在于,ABS是保证在紧急制动时车轮不被抱死,并不能有效的缩短制动距离。而ABD则是通过EBD在保证车辆不发生侧滑的情况下,允许将制动力加至最大,以有效的缩短制动距离。自动制动差速器可以提高汽车行驶稳定性、加速性以及爬坡能力,也可以防止车辆发生失控甩尾事故。
3电子控制动力转向系统(EPS)
电子控制动力转向系统(EPS)通过对车速、转向力、转向角度等信息进行监测,然后由计算机作出处理、判断。电子控制动力转向系统(EPS)可以在低速是减轻转向力,以提高转向系统的操纵稳定性;在高速是则可适当加重转向力,以提高转向系统的操纵稳定性,并根据驾驶员的意愿来自动有效地控制转向力、转向速度和转向角,以保证行车安全。
4汽车防盗技术和导航技术
汽车的防盗技术具有数码防盗装置,密码防盗锁,又称智慧型防盗锁,奔驰CLK双门轿车已采用了智能钥匙,通过发射出红外线信号,既可以操纵汽车的车窗和天窗,也可以打开车门、燃油加注孔盖和行车箱。
汽车导航技术(GPS)又称全球导航系统,也称全球卫星定位系统。通过GPS系统对不但可以车辆进行准确定位,而且通过自动诊断系统(OBD)随时监控发动机的运行状况和尾气排放情况,一旦有异常,会马上发出警示。
(二)汽车排放控制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向前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与质量大幅提高,我国居民私家车拥有量也呈现出了较大的增长态势。由于车辆的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车辆所排放的有害气体也随之增加,2014年10月8日,相关媒体还报道了北京等地区由于空气污染造成的雾霾天气,并且这种雾霾天气在我国呈现迅速扩张的发展形势。除此之外,汽车排放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毒、有害气体也正对人身体造成深深的危害。现代汽车技术发展特征之一就是越来越多的部件采用电子控制,其中与废气排放控制有关的有废气再循环(EGR)汽油蒸汽排放控制系统,空燃比反馈控制系统与三元催化转换器,排放和节能综合控制技术。
三、结束语
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个性鲜明、更加人性化的汽车将是21世纪汽车产业发展的必然,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汽车排放进行控制,减少汽车排放对大气造成的污染,使汽车真正服务于人,造福于世。
作者:孙云
参考文献
[1]王佳妮,汽车新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探析,《科技风》 2014年23期。
[关键词]现代汽车;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407.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1-0139-01
1 现代汽车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
1.1 防抱死系统
汽车的防抱死系统,很好地降低了紧急制动情况下交通事故的发生,它是通过传感器对车速的测量,并通过计算机计算所需制动力,使车辆在紧急刹车时获得最大制动力的同时,车轮不发生侧滑,保证了汽车在最短的距离停下,并防止了因紧急制动而导致的汽车侧向甩出问题。
1.2 通讯系统及电子导航
驾驶人员在对汽车进行驾驶的过程中,它的网络通讯系统一般在传输的时候都是两种形式。第一,使用数字式显示器阅读邮件或者是文本;第二,是把文件和文本转变为语音文件信息,在传达出去,报告邮件内容的时候,可以对电子语音加以利用,在回复邮件的时候,也可以使用语音系统,将其转化成文件或者是文本在发送出去。电子导航系统所应用的导航功能使用的是全球定位系统,驾驶员在行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对其的利用找到正确的路径,不仅节约了成本,还少用了一定的时间。驾驶员通过电子导航系统使用引导式菜单,在菜单的内容中包含了城市区内以及相的设施,如此一来,驾驶员就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最佳的行驶路径。而且路线可以通过三维、二维的地图中展现出来。如果有交通意外或者是交通堵塞的情况出现在指定的路线中,就会修改原来的路线,为驾驶员提供一个新的路线,与此同时,会全面的恢复更改后的导航功能。
1.3 防撞车和碰撞警告系统
汽车周围的障碍物可以通过这个系统运用声波、雷达或其它感应介质进行扫描,并运用电脑进行分析,如果有障碍物存在周围或者前方,就会提醒人们,人们就会采取相应的制动措施,从而有效的避免了交通事故的发生。除此之外,这个系统还可以配合全球的定位系统,一旦有交通事故的发生,有关的救助人员就可以在第一时间找到位置进行救援。
1.4 集成安全系统
集成安全系统融合了许多的电子信息技术,在当前的汽车中也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在集成安全系统中,对于现代传感技术、微控制器技术、电子设备等多种现代技术进行了充分的应用,集成安全系统为汽车的安全行驶提供了有效的保障,比如说汽车集成安全系统中包括了主动膝部保护装置、头部气囊以及安全带预张紧及过张紧装置等,这些安全保障措施对于行车安全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即使汽车出现了交通事故,也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驾驶人员以及乘客的生命财产安全。
1.5 倒车雷达
一提到“倒车”,很多的驾驶员都会头疼,在倒车的时候驾驶员需要左顾右盼,有时需要另外找一个人来帮助指引,而汽车安装倒车雷达后,就方便了很多,雷达可以通过液晶显示的方法将汽车周围的情况以图像的形式反馈给驾驶员,而且图像会根据车辆的移动而变化,使泊车变得轻松而愉快。
2 现代汽车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趋势
2.1 智能关键技术
数字地图、雷达技术、视觉技术及卫星导航技术等都是智能化技术中较为关键的技术,这些都是汽车在行驶的过程中所使用的重要功能,在众多的技术中极为关键的。在当前的汽车发展领域中机器的视觉技术发展的较为迅速,这种技术主要是识别和跟踪道路情况,并比较其功能与传感器的功能,有将遥测和大信息了的特点配置在了视觉机器上,不过在对数据进行处理的时候,时速性很容易跟不上,所以设备在使用硬件的时候应该使用性能更高的那种,将新的视觉算法应用到软件上。将雷达技术应用到视觉技术处理深度信息方面有助于帮驾驶员探索和处理关于汽车四周深度信息,在判断是否有障碍存在于汽车周围可以更加的准确,驾驶员在对前方的车辆和行人进行辨别的时候也更加的准确。雷达系统和视觉系统相结合发生的效应通常会应用到组合应用中,在和每一个传感器相融合,进而更加准确和全面的了解路面的信息。
2.2 驾驶辅助系统
驾驶人员通过使用驾驶辅助系统,可以为其提供相应的不同建议和意见,这时处理、规划和决策信息的时候可以通过系统智能感知功能,进而有助于代替车辆控制操作的实现,主要的功能是车辆跟踪、精准停车及巡航控制。
2.3 感知预警系统
该系统就是对汽车的周围环境通过传感器技术进行扫描和感应,分析和判断是通过传入到电脑之中进行的,如果有其他的情况或者障碍物存在其周围,该系统就会给驾驶员预警的提示,从而严重的威胁到了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该系统将碰撞预警进行了分类,车辆行驶偏移警告、打盹警告及状态警告都是其中的一部分。这些警告可以在人们遇到特殊情况的时候进行提前预警,从而使汽车行驶的安全性有效的提高了。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电子技术应用在现代汽车中,就能对汽车的整体性能提高有着积极促进作用。汽车的技术水平提高,就要从实际出发将电子技术应用其中,这些是对汽车良好发展的重要保障。希望能通过此次理论研究,对汽车的电子技术应用效率提高起到一定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海波.电子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与发展[J].电子制作,2016(2):249-251.
[2] 杨中仕.浅析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机电信息,2015(6):89-91.
[3] 塞迪顾问公司.中国汽车电子市场潜力持续释放[J].电子行业参考,2016(5):3-5.
[关键词]现代化 科学技术创新 可持续发展观念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5-0165-01
蒸汽化电气化信息化时代在社会的发展中依次到来,在一点一滴的进步中我们欣喜于贯穿其中的科技创新飞跃,却也不得不承认周围环境日益恶化。在我国接下来的建设中协调发展与环境、人口和资源之间的矛盾是不可忽视的重点。在此种情况下,在各项事业中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不仅需要大力开发充分利用资源,还需要以科学技术创新为基础提供新的能量机会。据此可以说,科技创新支撑引领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1】。
一、科技创新支撑引领可持续发展
在岁月的长河中发展是一种必然,但历经千百年的时间当前社会发展濒临瓶颈,几近停摆,各项事业急需创新以增加生机活力,以实现长期稳定可持续的发展。正如培根所说的那样:“科学的真正的、合法的目标说来不外是这样:把新的发现和新的力量惠赠给人类生活。”简单来说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时展的关键,而在这其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创新更是在无形中推动着、引领着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此我国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和科教兴国的两大基本发展战略,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期面对当前紧迫而艰巨的历史使命,更是通过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满足激发建设新需求,从而令固有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新兴产业蓬勃向前,各项事业均站在时代的新起点上走可持续发展之路【2】。
同时现代化社会背景下,可持续发展观念早已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建设的层面,转而渗透到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四个方面多项事业中。所以各领域要真正鼓励坚持现代化科技创新。
二、坚持现代化科学技术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
现代化科学技术创新是世界主题,世界潮流,世界趋势。但是同较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目前现代化科学技术创新的根基浅,且力量不足【3】。想要真正发挥其作用促进可持续发展还要有意识地在不同方面采取措施予以支持和鼓励。
(一)资源环境与经济建设方面
在经济建设过程中我们受到的来自资源和环境的制约越来越大,逐步增多的人口数量,日益多样复杂的需求与短缺的资源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发展的阻碍。面对此种情况德国提出了工业化4.0战略加以应对,而我国为了避免以“阿喀琉斯之踵”现象等情况的出现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4】,用以推动经济建设中传统生产要素的效率提高,新的生产要素的出现,并对它们进行新的排列组合,从而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内生动力。具体如下。
1.建立并完善能源与资源体系
建立并完善可持续能源与资源体系其目的在于从当前实际的资源应用形势入手更具针对性地解决其与经济建设之间的矛盾。一方面要不断探索创造新的技术,制定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方案,提高可持续能源资源的利用率,避免开发运用不合理造成的不必要的浪费。另一方面大力创新作用新能源,开辟使用清洁能源,促进光电等各种能源之间的转化从而令新能源代替不可再生资源,缓解能源紧缺带来的发展障碍。
2.实现经济建设的绿色化
可持续发展要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经济建设中各项事业的发展要坚持绿色生产,形成一种有效的抑制污染环境的经济体制。
第一是材料与制造即生产的绿色化。也就是要社会主体在生产过程中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借助信息科技、生物科技等多方面的技术优势研发创新新技术,制造更高质量的绿色生产设备,更安全耐用的绿色生产材料。对于生产过程中的废物回收、环境的恢复也要有关人员对二次资源循环利用等技术进行不断的创新完善。依靠科学技术的创新培育高端产业,减少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的投入,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我国经济建设的新领域。
第二是消费的绿色化。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在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消费观念下需要加以正确的引导使之不断科学化、绿色化;另一方面要研发新技术,推动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创新从而研发出新的绿色环保产品以代替原产品,以此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基础上,令经济建设走上绿色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二)文化社会方面
在各项创新中科学技术的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主动力,文化创新是国家的软实力,它们在引领各自相关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碰撞融合,共同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说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促进新思想新观念形成发展的同时,要借助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创新拓展文化传播途径,文化获取平台,令优秀的文化真正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内心深处,从而为各类创新活动的进行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三)生态环境方面
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赖以生存的家园,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当前被严重破坏的自然环境显然不适合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因而要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创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也就是说要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创新加深对地球自然环境、气候变化、污染破坏等问题的认识和探索,从而提高对这一系列问题的应对能力,并真正落实到建设措施中逐步改善当前的生态环境,治理发生的环境问题,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对于人民群众来说要将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创新运用到保证食品安全,改善医疗条件等工作中,令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生活质量的提高。
总结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则是发展的第一动力,而科技是买不到的,只能通过广大的人民群众自己研发创造,所以坚持现代化科学技术创新从而推动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是时代的必然要求。只有如此才能令社会充满活力,让所有的生产要素竞相迸发;也只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我国建设中出现的一系列制约性问题,增强我国的发展力量,推动我国健康可持续性向前。
参考文献
[1] 杜飞进.论国家生态治理现代化[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3:1-14.
[2] 白春礼.坚持科技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2,03:259-267.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美术;教学效果;新型教育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运用的价值
小学美术教师在对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运用的过程中,主要以小学美术教材为基础,以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兴趣点为辅,进而达成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进行运用的主要目的在于,降低学生对美术这一艺术的理解难度,提升学生对美术的兴趣,通过图片、视频展示等多种手段,让学生在脑海中快速形成对美术的印象,更透彻地学习美术。此外,教师开展实践演示,让学生能够按照视频临摹,这可以为小学生美术思维的培养打下基础。
二、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措施
(一)教师提升自身对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水平
想要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师自身必须要对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水平进行提升,很多小学教师具备美术专业知识,但是缺乏对现代信息技术的了解,他们习惯了运用传统方法进行教学,对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着怀疑、抵触的心理,这无疑会影响教学质量。作为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主要操作者,如果教师不能够转变教学理念,不断提升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水平,那么现代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也就无从谈起。小学美术教师必须要具备搜集美术资源、制作美术课件的能力。除了掌握相关软件的使用之外,教师更应该在美术作品选择、讲解等步骤中下功夫。这一点需要广大小学美术教师注意。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以学生为主体
对于小学美术教学来说,教学内容的设计必须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很多美术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自身需求,降低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同感,长此以往,学生会失去对美术进行学习的兴趣,不利于其今后的发展。所以,教师需要保证美术教学的多样化形式,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三)学校充分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并加大投入
想要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对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有效运用,学校就必须要针对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加大经济投入,引入现代信息技术设备。实事求是地说,我国学校在美术教学中融入现代信息技术的时间还不长,经验还不足,因此,对于教学方案的设计来说,学校必须要投入一定的财力用于开发。由于小学的经济有限,因此,其可以向上级教育部门申请经费,支持现代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总的来说,对于小学美术教学而言,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十分必要,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保证教学效果。所以,学校的管理者、教师需要应当加深对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视,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小学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高等教育;研究回顾;研究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5-0042-02
一、引言
本文概述国内关于现代信息技术与与高等教育的关联研究,在此基础上对今后的研究发展提出一些思考和看法,希冀有助于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实践与研究。
二、2000年之前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研究述评
鉴于新技术革命肇始于西方发达国家,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的实践与研究在国外起步较早且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国内关于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对国外相关研究的译介。比如,20世纪80年代中期,《江苏教育》、《外国教育动态》、《外语电化》杂志就刊登了关于西欧、北美地区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的译介文章,为国内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关联研究奠定了前期基础。
2000年之前,国内关于信息技术与高校教育教学的研究文献数量稀少、屈指可数。研究文献主要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这些文献从研究内容上可划分为两大类:一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国外高等教育研究。比如,汤志云译介了唐纳德・N・兰恩伯格关于“信息技术和大学:21世纪的一体化策略”;[1]吴晓郁介绍了美国高校依靠信息技术改造高等教育的网络教学的做法与经验。[2]二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国内高等教育研究――首先,几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献探讨了如下几个话题:高校教育发展与信息技术革命之间具有密切关系[3],比如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社会化、现代化[4][5],信息技术为高等教育教学带来的影响与变化[6][7][8]等。其次,针对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有学者撰文指出,普及电脑信息技术是高校教学改革的新切入点。[9]第三,在关于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具体专业、学科、课程教育的关联研究方面,有少量文献讨论了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的体育、外语、会计、文献检索等课程教学和德育等话题。
总体而言,2000年之前关于现代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国外教育实践译介和理论探讨,关于国内教育实践及其理论的研究还极为匮乏,尚未全面开展研究。
三、2000年以来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研究述评
2000年之后,国内关于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研究数量逐年递增。笔者以信息技术和高校、大学、院校组合为篇名对CNKI的文献检索表明,从2000年至今,国内关于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可分为如下四类:
第一类研究是泛泛而谈的宏观性、思辨性、经验介绍类文章,比如“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浅析”、 “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等,这类文献的研究停留在经验或感性认识层面,缺乏理论建构。
第二类研究是关于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这类文献与第一类文献在研究方法上类似,内容也大多属于经验介绍或思辨讨论,缺乏具体的实践研究和理论参照。
第三类是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学科专业课程与教学的关联研究。这类研究主要探讨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相关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问题,按照其研究文献数量排序,主要涉及高校体育教学及其亚类教学(比如篮球、足球、排球、健美操、健身操、速滑等)、外语(如英语、日语)、物理教学、经济管理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数学、影视教学、数控技术课、理论教学、思想政治课、创新教育、实验教学、生态道德教育、历史教学、会计电算化教学、大学语文教学、金融学教学等。第三类研究从学科专业和课程类别分布来看,存在明显的不足:高校学科专业、课程类型和数量众多,但已有研究状况表明,尚有很多学科专业和课程教学未与现代信息技术予以关联整合。此外,从研究方法来看,目前关于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教学应用的实证调查性文献数量非常少,因此,基于科学方法的调查研究与实验研究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给予重视和加强。
第四类是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与高校教师。近年来,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学的应用这一话题中的教师因素逐渐引发研究者的关注(比如徐世东等人的研究[10]),也出现了一些关于高校教师与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的调查文献,已有调查研究大多涉及学校个案和个别学科专业,但被调查学科专业和教师的学科专业范围仍然十分有限。因此,今后的研究应着力扩大研究视野和范围,以高校教师为着眼点、开展较大范围的高校师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状况的研究。
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研究的思考
从上述国内研究现状的述评来看,已有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推动了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的研究,但客观地分析,已有研究在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此外,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应用的实践层面,“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理应推动教育的巨大变革,但因教育的保守性――比如教育理念的保守、教学模式的渐进性变革以及教育管理体制的僵化,信息技术的应用还远远滞后于技术的发展,因此,需要采取措施协调教育与技术的关系,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促进教育的发展”。[11]教育的保守性可能会影响现代信息技术资源的充分供给和有效使用。
鉴于国内已有研究在研究视角、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与问题,结合上述学者关于现代信息技术在国内教育应用中存在的滞后性及其成因,笔者认为,今后的研究需要更新观念、拓展视野,着力研究关乎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学应用中的关键性因素从而从根本上改善现代信息技术的高校教学应用质量。笔者认为,矛盾或问题的解决必须着眼现代信息技术在高等学校教育中的应用的外因和内因两个重要因素,因此,今后的研究应聚焦“学校现代信息技术资源供给”和“学校教师现代信息技术素养”这两个关乎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的外在条件和内在条件,这两个方面关系密切且共同作用于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这两个方面决定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成败。目前,关于高校现代信息技术资源供给的研究尚无人问津,而关于高校教师现代信息技术素养和能力的研究文献数量有限且在研究视角、研究对象、研究内容还是研究范围上都还亟待拓展创新。笔者希望,新的研究能致力于在理论参照基础上依据现代信息技术的内涵与所指获取高校现代信息技术资源供给的基本数据,分析供给状况是否适应现代信息技术推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潮流与趋势;参考高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研究成果,调查高校教师现代信息技术素养状况,并针对存在问题拟定改进对策。
五、结束语
信息技术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它走进我们生活中的每一角落,彻底改变我们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制约和限定了我们的学校教育,包括教育内容、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育教学手段。新媒体联盟的《国际教育信息化地平线报告》(2013高等教育版)指出,学习技术分析、平板电脑、游戏及游戏化、大规模网络课程、3D打印技术、可穿戴技术将成为未来几年内影响高等教育领域的六项技术。在此背景下,回顾已有相关研究、思考未来从现代信息技术供给和现代信息技术使用人(教师)的角度如何研究突飞猛进的现代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结合对于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唐纳德・N・兰恩伯格,汤志云译.信息技术和大学:21世纪的一体化策略[J]. 化工高等教育,1995(4): 65-67,33.
[2]吴晓郁.依靠信息技术改造高等教育―美国高校的网络教学[J].教育发展研究,1999(4):69-72.
[3]杨晓龙.试论高校发展与信息技术革命[J].黑龙江高教研究,1998(1):14-16.
[4]张兴,杨扬,林华.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社会化、现代化未来与发展[J].1998(2):52-54.
[5]朱胜军,王慕冰.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现代化[J].现代教育技术,1999(4):14-17,10.
[6]王孙禺.高等教育面对新的历史使命―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教学模式及实践的影响[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8(4):25-27.
[7]刘春惠.论信息技术对大学教学过程的影响[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8(4):22-23.
[8]叶松庆.信息技术将给高等教育带来的变化[J].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报,1999(4):57-60.
[9]金振邦.普及电脑信息技术:高校教学改革的新切入点[J].电化教育研究,1997(4):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