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建构主义学习策略范文

建构主义学习策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构主义学习策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建构主义学习策略

第1篇:建构主义学习策略范文

关键词:建构主义 教学模式 数学 自主学习

一 、 建构主义及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该理论最早由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后来,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如维果茨基、奥苏贝尔、布鲁纳等又从认知结构的性质以发展条件,人类社会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以及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等方面丰富和发展的建构主义理论,从而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也为其具体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

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目前,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影响下形成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主要有:

(一)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是以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为依据的。“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 work)。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支架在这里用来形象的描述一种教学方式:儿童被看作一座建筑,儿童的“学”是在不断地,积极地建构着自身的过程:而教师的“教”则是一个必要的脚手架,支持儿童不断的建构自己,不断建造新的能力。维果斯基认为,在测定儿童智力发展时,应至少确定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二是潜在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称为“最邻近发展区。”教学应从儿童潜在的发展水平开始,不断创造新的“最邻近发展区。”支架教学中的“支架”应根据学生的“最邻近发展区”来建立,通过支架作用不停地将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

(二)抛锚式教学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显示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抛锚式教学要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所以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的比喻为“抛锚”。

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或“情境性教学”。抛锚式教学有这样几个环节组成: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转贴于

(三)随机进入教学

在教学中对同一教学内容,要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下,为不同的教学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现。换句话说,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的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这就是所谓“随机进入教学”。显然,学习者通过多次“进入”同一教学内容将能达到对该知识内容比较全面而深入的掌握。这种多次进入,绝不是像传统教学中那样,只是为巩固一般的知识,技能而实施的简单重复。这里的每次进入都有不同的学习目的,都有不同的问题侧重点。因此多次进入的结果,绝不仅仅是对同一知识内容的简单重复和巩固,而是使学习者获得对事物全貌的理解与认识上的飞跃。随机进入教学的主要包括一下几个环节:呈现基本情境;随机进入学习;思维发展训练;小组协作学习;学习效果评价。

二、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的中学数学学习策略

在设计自主学习数学策略时,主要考虑主、客观两方面因素。客观是指知识内容的特征,它决定学习策略的选择。在数学教学中就要注意对同一教学内容,要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景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现。这样中学生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数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因此,对于此类问题我们采用随机进入学习策略。主观方面则指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所具有的认知能力、认知结构和学生的学习风格。中学生是认知的主体,中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尤其是与智力因素有关的特征对学习策略的选择至关重要。

第2篇:建构主义学习策略范文

关键词: 高三思想政治课复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知识网络

2009年江苏省委、省政府明令禁止加重学生负担,在这个自上而下的政策的推动下,高中普遍存在的暑假学校补课的现象多年来第一次没有出现,而且平时双休日、晚自习教师都不能上课,摆在广大高三教师面前的问题就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好的复习效果。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提高复习的科学性,杜绝复习的随意性是比较明智的选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脑吸收知识是一个开放的过程,知识以网状的结构储存在头脑中,从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建构网络。我们可以将上述的理论充分运用到高三思想政治课复习中去,从而提高复习效果。这要求广大教师要讲科学,合理安排复习。

一、学生读教材呼唤网络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知识权威的象征,而应该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学生的看法,思考学生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在高三的复习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重温教材,通过重新复习教材,唤起对原有知识的回忆。由于目前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每个等级的学校学生的情况是有分别的,即使是一个班级的学生,每个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也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教师从全体角度考虑问题,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安排。教师应把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提纲展现出来,或用多媒体,或用黑板,或用讲义,视具体情况而定。学生通过有引导和有目的的读书,能够查漏补缺,把原有知识体系加以完善和补充构建。同时通过“读”这样的活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二、教师进行知识的再梳理理清网络

新授课也好、复习课也好,教师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任何一种课堂教学模式结构的改革并不是说可以忽视教师的作用,而是应该考虑如何更好更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作用。教师要在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的基础上精讲,面面俱到的做法效果肯定不好,相关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学生的注意力是不能够始终保持高度集中的,越是机械的东西,学生的注意力越是不能集中。所以教师要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所谓重点一般是教材的主干知识,在课程标准中它们的能级要求在理解以上,与时政热点紧密联系的点更是重中之重。所谓难点就是学生不容易理解的点,可能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或一个具体的思想性要求。通过教师的梳理,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能够有一个很好的认识,建构了知识网络,而且很多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实现也离不开教师生动的课堂讲解。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师在进行知识梳理时应该是以网状的形式把知识呈现出来,突出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要用传统线性的表达方式。这样的立体建构比传统的平面结构会有更好的复习效果。

三、学生进行织网尝试

建构主义理论同时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意义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同化和顺应,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两种途径或方式。同化是认知结构的量变,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的质变。同化―顺应―同化―顺应……循环往复,平衡―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相互交替,人的认知水平的发展,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包含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因此应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体系的构建,让学生自己动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新旧经验进行充分的同化和顺应,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通过自主检查,校正错误,知识得以重新建构,掌握知识的程度大大加深,知识之网更加紧密。这也是因为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并不一样,教师的强调并不能完全适合每一个学生,而且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也并不能面面俱到,毕竟是复习课,没有这么多的时间,尤其是临近高考的二轮复习。

四、典型示范加固网络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在复习课中,知识的复习只是其中一个环节,是把网编织起来,至于这个网能不能网到“鱼”,学生在考试中能不能有一个理想的发挥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这当然需要教师把好关,要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设置情境把网加固,通过例题讲解,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和对知识点的综合运用能力。在例题讲解时,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例如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让学生取长补短,对网络进行维护和完善。

五、当堂练习检验网络

教师要通过设计合理的练习使学生得到充分的训练,题型根据高考的题型来安排,并不一定要所有的题型都具备,而是根据复习的内容来进行合理的安排,一般一个单元的内容或者跨度更大的内容可以按高考的题型来安排。通过练习,学生对本堂课的知识会有一个更好的体会,对自己的知识之网的情况会有更明确的认识,需要完善的地方会得到完善。

总之,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高三思想政治课复习同样要做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在先进理念的指引下去大胆地进行尝试,敢为人先,大胆实践,不断总结,是我们广大思想政治课教师不懈的追求。

参考文献:

[1]阳红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我国课程改革[D].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硕士),2006,(09).

第3篇:建构主义学习策略范文

【关键词】听力理解 学习策略 建构主义 意义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6-0070-02

随着中国外语教学改革的深入,外语教学研究的中心由教师“如何教”转移到了学生“如何学”。实际上,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建构主义的体现。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更多研究开始关注学习者外语听力策略的使用,由于自主学习与学习策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少研究者试图从策略培训入手促进学习者外语听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Cohen认为,听力策略能有效提高学习者的听力水平,建议在外语听力教学中开展听力策略培训;对学生进行外语听力策略的培训确实可以提高听力教学的效果和学习者的听力水平,元认知策略是成功听力者所必备的。本文试图结合建构主义来探讨英语听力的学习策略和自主学习方法。

听者在听音活动前后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各种听力学习策略。O’ Malley & Chamot把学习策略分为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社会情感策略。具体到外语听力学习当中,听力元认知策略主要是指学习者进行自我管理所采取的方法,包括:事先计划与准备、自我监察、自我评估、有计划地复习、合作学习寻求答案等。认知策略设计涉及大脑对输入的听力信息的处理,如选择性注意、联想发挥、推理判断等,包括:听之前根据文字或图画预测话题,听的过程中根据上下文提供的信息和自身的知识结构进行理解和推测,借助背景声音或说话人的语气、语调等推测谈话所发生的场景,以及做笔记、联想、演绎、构建视觉形象、集中注意力(遇到难词不作停留继续往下听);听之后的整理、归类、总结。社会/情感策略是指听力学习中的情绪控制、缓解紧张等,还包括澄清问题,如在平常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或问题时主动寻求帮助等,以这些策略为基础,可以改善听力的自主学习方法。

一 以阅读为基础提高听力

对于成人来说,外语学习与母语的习得不同,应以阅读为基础进行听力训练,阅读是听力的先导,听力是阅读的后续。如果不以阅读为基础,而是先从听说开始,则这样的学习过程类似于母语,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外语学习。外语学习中,成人的智力水平(尤其是理性思维)与知识结构(尤其是认知策略)都优于儿童,所以理应发挥这一优势。尤其是作为一个具备一定知识和文化的人,如果不利用阅读这一基础,而是从听力训练开始,那就如同把自己的智力水平、知识结构降格为儿童的水平。如上所述,听力理解是通过听觉和大脑进行的认识活动,是运用各种知识和策略把感知到的声音转化为可理解的信息的意义建构过程,所以外语听力理解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知识的基础作用,这种知识尤其是从阅读中获得的词汇和语法等关于英语语言及文化的知识。所以,外语听力的提高涉及两个问题:(1)听力材料与阅读材料在内容上的联系,(2)学习者阅读速度和听力反应速度的内在关系。

第一,要处理好阅读材料与听力训练的关系,利用好已有的阅读基础,一开始就将阅读材料和听力训练紧密结合起来。第一种方式是把阅读材料直接作为听力训练素材,把阅读材料的音频作为听力训练材料,听音频之前反复阅读文字材料,或在做听力测试前反复阅读听力音频的文字材料,达到透彻理解原文意思、所涉及的相关知识和语言文化知识,甚至熟读成诵,如此,在进行听力训练时便可排除障碍和干扰,顺利听懂原材料并做对听力理解题。第二种方式是,在听力训练过程中用各种形式重复阅读材料的内容,如选择由阅读材料改编而成的听力材料,或是与阅读材料内容相关的听力材料。

第二,要充分认识听力的反应速度对阅读理解速度的依赖性。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常常出现的问题是听某个听力材料时听不懂,但是读到该听力材料的文字材料时却又发现能读懂,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阅读速度还没达到自然语流(即未经加工处理的)的速度。他们在阅读时养成了逐字理解的习惯,默读速度很慢,默读之后没有朗读的环节,或朗读时磕磕绊绊、速度更慢,发音也不过关,没有通过反复默读或朗读来提高阅读速度,所以在听到自然语流时反应不过来,觉得录音语速太快,跟不上,听不出来,只能听到个别单词;如果一句话一停顿且重复听几遍往往能听出来且能理解意思。所以,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提高对外语自然语流的心理反应速度,首先就是通过非机械性的重复阅读来提高外语阅读速度以及大脑的反应速度,这是提高外语听力理解中大脑反应速度的根本之策。

二 听力中意义的建构

自然语言是一套有声的符号系统,而不是一些零散的声音的简单叠加,语言总是以话语的形式被使用,总是在一定的语境产生具体的意思。所以,要听懂自然连贯的话语,首先要根据说话人可能的意图和当时的语境或上下文自上而下地进行意义的建构,积极预测并对预测进行检验,而不是被动地把注意力平均分配到每一个具体的音素上,尤其是注意那些重读的词语,因为这些词往往就是关键词。也就是主动听“话”而非被动听音,这是听力理解的关键,主动听“话”还可以包括前面所说的预先阅读听力材料的文稿及其译文等。这样做可以使学习者在听力训练中保持一种轻松、自然的心理状态,减少焦虑感和顾此失彼的情况。“练习听力时,要听整体,不要被个别生词难倒而忽略了大意。要学会抓重点,不要只听孤立的词和孤立的句子,而要听懂一整段话的内容。听的时候,要注意、要用心,但不要紧张。”其实,聚精会神地去听连续话语中的每一个音和每一个单词未必能听懂话语的意思,反而容易造成紧张情绪,只有在保持轻松心理状态下在抓住关键词和大意的基础上,结合预测去听、去进行整体理解,从而在全面把握基本意义的前提下反过来推导出那些没有听清的词语的含义,这一点之所以成为语言学家和成功的英语学习者的共识,是因为这种方法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和基本的心理学原理,即整体上的认知高于局部的认知并对其发挥决定性作用,分散记忆和理解必然增加大脑的工作量和负担,加剧紧张感,而从整体出发则可以减轻大脑的工作量,缓解紧张感,系统学习的效率要远远高于无系统的零碎学习的效率。

三 结束语

听力理解必须讲求方法和策略,而自然、轻松的听力学习方法,即高效的学习方法,要做到自然轻松高效,首先应该以阅读为基础进行听力训练;其次,利用母语和自己的知识储备来学外语;再次,从整体和系统出发积极进行听力理解过程中的意义建构,不要把注意力分散到每一个音上。

第4篇:建构主义学习策略范文

关键词: 建构主义 探究性 物理实验教学 指导作用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在教育学和心理学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在课程改革、教育技术、教育研究、教师教育、科学探究和物理教学中占据着主导位置。在建构主义指导下进行探究性物理实验教学,有利于教师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学生观、知识观和评价观,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1.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思想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是西方教育心理学的最新教学理论。建构主义思想由来已久,新西兰学者诺拉指出:“在反对用直接教学方式以形成知识基础的原因方面,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是教育上最早的建构主义者。”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因其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理论,被看作是当代建构主义理论的最早提出者。

建构主义是一种学习的哲学。作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理论包含了一系列对于知识、学生、学习活动与学习环境、教学及评价等方面的基本观点。这里仅介绍学习观和教学观。

1.1建构主义学习观。

建构主义者从独特的视角出发,在学习和学习者方面提出了与传统观点有本质区别的认识。

1.1.1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1.1.2注重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他人代替。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直接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1.1.3创造真实的冲突的学习情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意义总是存在于情境之中。同化―顺应―同化―顺应―……循环往复,平衡―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相互交替,人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1.1.4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与他人经由磋商并达成一致的社会建构,因此,科学的学习必须通过对话、沟通的方式,大家提出不同看法以刺激学习者反省、思考,在交互质疑辩证的过程中,以各种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澄清疑虑,逐渐完成知识建构。

1.2建构主义教学观。

从学习者的经验出发。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应该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建构出新的知识经验。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就是要努力创造一个适宜的学习环境,使学习者能积极主动地建构他们自己的知识,在“学”的过程中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据此,可以将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1]。

2.探究性物理实验教学的基本观点

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七个要素[2],而学生每一次的探究不一定要完成完整的七个探究要素。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其探究过程可以只涉及其中的部分要素,也可以包含七个要素,具体要根据探究的是什么问题,各要素的价值(必要性),各要素的难易程度,以及时间等因素来决定。在教学设计也要注意不能生搬硬套这七个探究要素。

探究性物理实验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地运用科学探究的方式进行物理实验活动,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培养物理实验能力,养成探究习惯和科学态度,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最终提高科学素质[3]。

探究性物理实验教学在教师观、学生观、学习观和教学观上体现了新颖丰富的内涵。

2.1教师是探究性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的促进者和合作者。

探究活动是学生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建构过程,教师要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动机。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探索活动,克服干扰,勇于突破自己的思维定势;在与学生的合作中接纳学生的独创见解,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创造,还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使其有效地进行探索、研究。

2.2学生是探究性物理实验教学过程的主体参与者。

探究性物理实验教学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和建构学生的主体性。具体表现在:(1)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委以学生重任,相信学生有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探索世界,揭示世界的奥秘,发现并创造出知识。(2)教师重视学生的元认知(来源于生活,是学生对生活真理的感悟),积极引导学生在探究中不断自我完善。

2.3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知识建构、社会化的综合体验过程。

探究性物理实验教学把学生学习当作是一个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个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知识的建构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探究教学把学生看作是一个社会化的主体,在探究过程中要加强个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自己的见解更加深刻和完善,使自己成为一个学会合作与交流的社会化主体。

建构主义关于学习和教学的基本观点与探究性物理实验教学的要求特点基本一致。探究性物理实验教学是在合适情景中,主体以自己已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兼有同学、师生之间的互动构建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自己去探索知识、发现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实现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老师只是辅导者和促进者,居于次要地位。这些都是建构主义所要求的。所以,探究性物理实验教学应该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

3.建构主义指导下探究性物理实验教学的策略

从上面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学习过程的主动性、情境性、互动性是建构主义和探究性物理实验教学均强调的,下面谈谈建构主义理论对探究性物理实验教学的指导作用。

3.1以教师为主导,进行“情境”创设。

制约物理实验学习的条件,从主观上来说,包括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相应的认知能力、动机;从客观上来说,包括物理实验的复杂程度。教师是一个具有能动性的客观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学的程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物理实验具有情境性的特征,而探究性物理实验教学要求教学情景具有可探究性。可探究性反映在问题上,是激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对个人来说,用原有的认识不能解决它,对集体来说,各人的看法可能不一样,这样的问题就具有探究性[4]。当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与将要学习的知识相冲突时,教师采取建构主义的顺应原理对学生表现出来的错误思想加以肯定,帮助学生推导出错误的结论,激发学生探究欲望,进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和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性实验活动。

该教学策略的关键是教师要创设能引起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的教学情境。例如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先让学生对“力与运动的关系”发表自己的看法,充分暴露学生普遍持有的“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生活经验;再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经验尝试理解一种与其认识构成矛盾的事件,如停止推动小车,小车仍能继续前行一段距离;最后引导学生提出探究问题――“力与运动的关系”,鼓励和指导学生进行猜想和设计实验。在学生模拟伽利略理想实验的过程中,形成与科学概念一致的新概念,即由学生总结出力与运动的关系并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使学生建构出与牛顿第一定律一致的知识。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原有经验知识的基础上更清晰地了解现学知识与自己头脑中的已有经验的区别和联系。

3.2以学生为主体,进行“互动”学习。

科学探究中的“交流与合作”,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的“协作”与“会话”都强调互动在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性。物理学家海森堡说过:科学根源于交谈。在不同人的合作之下,可能孕育出极为重要的科学成果。社会建构论也认为:“意义是通过两个或多个人的协作努力而获得的。”因此,在探究性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对于探究问题的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每个人的知识是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只会看到事物的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而通过合作与讨论、可以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从而加深对事物的全面理解。

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教学中,学生根据不同的学习兴趣独立设计探究方案。

探究方案设计1:用装有沙子的容器、用钉子做腿的小桌、砝码实验。

探究方案设计2:用装有沙子的容器、盛有适量水的矿泉水瓶实验。

探究方案设计3:用海绵、用钉子做腿的小桌、盛有适量水的矿泉水瓶实验。

探究方案设计4:用海绵、木板、盛有适量水的矿泉水瓶实验。

在学生设计不同的探究方案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并提倡学生就实验过程中的出现的疑点和难点,进行组内和组外讨论交流。同时,教师与学生之间也可展开讨论、平等交流。实验时,小组成员要明确分工、明确实验步骤、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如实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然后教师针对反馈信息引导组织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小组之间、小组与小组,教师与小组、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对话、交流,建构压强的概念。

物理探究性实验是丰富多彩的,它有利于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意义建构提供物质情景,实验活动的相对自由性也有利于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只要教师善于利用各个方面的积极因素,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就一定能使物理实验教学为培养人才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6:238-23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0.

第5篇:建构主义学习策略范文

关键词: 旅游英语 建构主义 教学设计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也称结构主义,是认知理论的重要分支,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1966)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作为一种学习的哲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建构的活动”(Vgotsky,1978),即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教师是创设的情境下,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学知识意义主动进行意义建构。该理论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实践性、创造性和社会性,提倡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摒弃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认为学生是意义的自主建构者,在教学活动中应处于主导地位,这对英语教学的诸多方面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意义。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旅游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旅游英语课程是一门融合了旅游实务和英语语言两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强调学生在特定的业务实操情境下运用英语语言知识展开旅游业务的能力。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无疑给旅游英语课堂教学改革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改变传统的注重认知、灌输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新思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1创设情境,设计实践性教学环节。

情境是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实践氛围。在旅游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师生的主观心理因素和客观教学手段创设各种情境,设计实践性教学环节,把学习者置于真实情境之中,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空间,还可以促进新旧知识的交替。一方面,教师在旅游英语课堂教学中通过幻灯片或多媒体教学,向学生展示大量与课程相关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感性认识和探索欲望。另一方面,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准备相关道具,开展各种课堂活动。例如,让学生扮演旅游实际业务中的导游、游客、旅游景点工作人员和旅游公司计调人员等不同角色展示课文情节,训练学生的英语技能。这些是通过老师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创造直观生动的教学场景和轻松和谐的情感氛围,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旅游英语学习的有效措施。总之,在每一个教学环节设置的教学活动(问答、讨论、角色扮演等),都应充分体现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引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此外,师生应进行心理换位,师生共同讨论,相互问答,使旅游英语教学活动成为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活动。

2.2搭建强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心理学上有“霍桑效应”之说,它认为心理气氛和工作气氛是影响工作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充分尊重学生,增强学生对自身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自觉意识,有利于学生不断调整、改造自身的知识结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增强自我责任感,提高学习效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旅游英语学习过程中,教师努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平等、快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质疑发难,发表见解,当学习的主人,必将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在旅游英语实践教学中,和谐高效的教学氛围有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主动发展。学生学习旅游英语的目标,即学生使用英语语言技能完成现代旅游实际业务的能力培养在现代旅游英语课堂教学中得以体现,大容量、高密度、快节奏的课堂教学使得学生在英语交际能力和旅游业务知识的综合训练得到增强,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业务知识习得能力得到更深层次的发展。

2.3精心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策略。

“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在现代英语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意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因此,围绕学习策略进行教学设计应被提上日程。在旅游英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相应的教学设计可以围绕英语自主学习策略和英语语言学习环境两个方面开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教为学服务,以教促学。学习策略是能够促使知识的获得、贮存及知识使用的一系列过程和步骤。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的,应有意识地调控语言学习环节的操作过程,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因此,掌握英语学习策略是学生进行有效的旅游英语自主学习的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

[1]Driver,R.Theory into Practice:A Constructivist Approach to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In P.Fensham(ed.).Development and Dilemmas in Science Education.London : Falmer Press,1998.

第6篇:建构主义学习策略范文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大学本科教育 启示

建构主义学习理念认为:知识不是简单的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由学生自己来建构;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是教学设计的中心,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则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合作者、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很多大学开始进行教学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策略、变革教学方式,使之更适合当今社会对于大学生的要求。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提出的一些理念,对当今大学本科教育的改革是有普适的指导意义的。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知识观与大学本科教育

建构主义强调的是知识的情境性与动态性。它认为知识是一种解释或者假说,而不是对现实世界的准确表征。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具体情景来进行再创造。不同的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或建构起属于自己的知识,正所谓“一千个读者会产生一千个哈姆雷特”。

大学是一个小文化圈,大学里言论自由,一所学校可能存在几家不同的思想或言论。大学的知识丰富多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选修课程。大学的课堂有更多的活动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去探索,学生对于老师的教学观点也会产生不同的见解。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很好的体现了大学本科教育的这一特点。大学本科教育应该遵循建构主义的这一理念,尊重学生的自主观点,给学生更多自己动手探索并形成自己认识的空间,进一步促进大学校园文化的大繁荣,提高大学本科教育的质量。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观与大学本科教育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生观强调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对学习的重要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形成了丰富的且属于自己的经验,教师不应无视这些经验,而应当以这些经验作为知识的生长点,创设合适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同时,教师应激发学生的推理、分析能力,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

在这种学生观指导下,大学应开设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选修课程,供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去选择;设置创新活动小组让学生更有效的进行协作学习,并在活动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问题,推理、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课程设置的丰富多样性也更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观与大学本科教育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教师灌输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这种对知识的主动意义建构是不能由他人替代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建构知识具有三个特点:(1)知识建构的主动性。当面对新的信息时,学生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建构起属于自己的理解。(2)学习的互动性。学习任务是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讨论交流、共同分享并使用学习资源完成的。(3)学习的情境性。知识并不是脱离活动情境而独立、抽象的存在,通过实际情景中的应用活动才能真正被理解,因而,教学应该与情景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大学本科教育应要求学生以自己特有的形式进行学习。教师需要认识到: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主动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分析、搜集资料,由被动接受灌输知识的角色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大学本科教育的指导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主动思考

教师选取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将已有的知识经验与现实的学习任务联系起来,通过启发诱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让学生通过讨论、小组合作等学习方式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自主探索与协作学习相结合的能力,促进学生的积极学习与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在课堂中启发学生积极探索

传统的教学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习主体性。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教师不仅是去教学生学,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自己去学。教师不是只把教学内容解释清楚就足够了,而是要多激发学生进行积极探索,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使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体。教师充当“助产婆”的角色,使学生养成参与意识,积极的去归纳、去探索。

(三)组织学习的协作性、互动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协作学习策略是个体认知策略群体分工化的结果,大学本科教育的课堂中教师应多开展讨论与交流的活动课程,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并对其进程进行引导使之向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对于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教师要适时给予适当的评价。

(四)教师应明确教育工作者的立足点

教师应当转换角色地位,使学生承担更多管理自己的学习机会,学生成为课堂中的学习主体,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维持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鼓励、引导和教育,使学生在大学中完成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并解决问题的心理建树。

五、结束语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很多方面对大学本科教育有启示与指导作用。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教学设计应围绕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并结合学习环境来进行,以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动性、建构性、探究性、创造性,切实实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

【参考文献】

[1]余杜.建构主义理论在英语教学设计中的应用启示[J].外语教学,2012(6).

第7篇:建构主义学习策略范文

关键词:远程教育学习材料;教学设计;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

收稿日期:2007―10―25

项目来源:本文系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编号:20061890)和浙江省现代远程教育学会2006年度规划课题(编号:DES-06G06)的系列成果。

作者简介:孙爱萍(1975―),女,汉族,河南省新野人,远程教育杂志社编辑,浙江广播电视大学远程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教学设计、远程教育。

在远程教育中,教学设计过程会涉及到多种理论: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媒体传播理论、系统理论等等。学习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笔者将分别介绍这三种学习理论及其在远程教育学习材料设计中的运用。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在远程教育学习材料设计中的运用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可观察行为的变化。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刺激呈现之后,学习者能够表现出一个恰当的反应,学习就算是发生了。行为主义看重的是行为后果并认为:得到强化的反应在未来发生的可能性就大。所以环境因素在教学设计时被置于优先的位置。教学设计者应该:(1)确定哪一个线索能够引发预期的反应;(2)安排与预期刺激相匹配的有提示的练习情境;(3)安排环境条件以使得学习者能够依据预期的刺激做出正确的反应并且从反应中接受强化。

2.在远程教育学习材料设计中的运用。“嵌入技术(embedded devices)”是用来描述教学设计者在设计远程教育学习材料时所使用的方法。对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来说,常用的嵌入技术有下列几种:陈述学习目标、将学习任务分解成小的学习步骤,前测、交互活动、案例、自测、即时反馈、对重要知识点的总结与列举、学习提示、激活(在电子学习材料中)、超级链接(在电子学习材料中)。在以上方法中讲解测试法(tell-and-test)的运用最为普遍。在讲解测试法中,每个主题都包括下面两个部分:解释性的文本(必要时会附有表格和例子)和测试。这种方法强调的是记忆而不是理解,因此适合于入门阶段初级知识的习得,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运用于英语、数学、统计、地理、科学等学科教学中。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在远程教育学习材料设计中的运用

1.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理论强调知识获得和内部心理结构,关注的重点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信息是如何接收、组织、储存和提取的。认知主义和行为主义对反馈、学习者分析和任务分析都比较看重,不同的是行为主义运用这些策略来调节行为的预期方向,而认知主义则是为了指导和支持准确的心理联结。由于强调心理结构,认知理论通常适用于推理、问题解决、信息加工等学习任务。对应的学习策略有类比、隐语、框架提纲、层级关系、图表、记忆术、概念匹配和先行组织者等。

2.在远程教育学习材料设计中的运用。辅导法(tutorial)是认知主义者设计远程教育学习材料时运用得较多的一种方法,辅导法的典型特征就是教材编写者先呈现一些输入材料,如文字介绍、表格或案例,然后安排一些相关的交互活动,进行交互活动的目的在于帮助学习者理解所学的材料。辅导法中的活动安排有多种,如:类比、排序、绘制图表、简答、论述等。在一个完整的学习单元中会有系列这样的输入――交互设计。辅导法最适合于外语、数学、科学、会计、医药等良构知识领域,而不适合于管理学和创作性写作,因为后者的答案是多元的,需要学习者形成自己的观点。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在远程教育学习材料设计中的运用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个体依据自己经验来创造意义的结果。学习行为是由具体情景决定的,因此在现实情境中学习以及选择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相关的学习任务就显得至关重要。乔纳森曾经提出知识获得的三个阶段:入门、熟练和精通,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最适宜于熟练阶段的学习,因为在这个阶段,可以找出入门阶段学习所存在的误解与偏见,必要时还可以修正和抛弃。入门阶段的学习最好采用较为客观主义的行为主义方式或认知方式。但是,当学习者面对一个复杂和非良构的问题需要更高级知识时,应转向建构主义学习方式。建构主义所倡导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是:帮助学习者积极地探究复杂的主题或环境,并且象某个领域的专家那样来思考问题。

2.在远程教育学习材料设计中的运用。行动反思法(reflective action guide)是建构主义者设计远程教育学习材料常用的方法。这样设计的材料往往是为了帮助学习者通过经验反思来学习,所以会:对目标和学习结果解释很宽泛,制定项目、设定学习任务要求学习者同他人如同事进行合作,鼓励学习者记录学习经历并进行经验反思,运用案例研究,根据学习者的经历设计开放式的活动。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在医学和工程方面的特殊问题中。行动反思法基本方法是:设置真实的学习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任何资源。基于问题的课程设计可能会含有辅导教师准备的学习材料,学生可能也会用到其他的一些资源如图书馆、网络、数据库等等。

教学设计更像一件工艺品,它有待于转化成一项技术。在实际中,大多数教学设计者都会在不同的时段运用到不同的学习理论。佩吉•A•埃特默(Peggy A Ertmer,1993)认为,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是一个连续统一体;学习者在连续统一体中居于哪个位置――知道是什么,知道应该怎么做和行动中的反思,这又是一个连续统一体。最适宜的教学策略是在两个连续统一体中相一致的策略。我们必须依据学习任务的性质和学习者的原有知识水平来做出取舍,要依据学习者现有的能力水准、学习任务的类型、在这一情境中达成最优学习效果的各种适当方法来做出科学的选择和综合的考虑。

参考文献:

〔1〕盛群力,马兰主译.现代教学原理、策略与设计〔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2〕白晓晶.远程学习材料的特色分析与比较〔J〕.远程教育杂志,2006,(4).

第8篇:建构主义学习策略范文

关键词: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档案袋评价;建构主义学习评价观;写作档案袋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2-018-2

一、引言

从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现状来看,大多数学生的写作技能比较薄弱,迫切需要得到提高。以2007年江苏高考英语试卷为例,抽样分析显示:满分25分的书面表达(约占试卷总分的17%),考生平均分只有14分左右,也就是说,很多学生的英语作文还达不到及格的要求。与此同时,许多学生在写作习惯、写作学习策略和对待英语写作的情感态度等诸多方面都存在问题。因此,如何改进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已成为中学英语教师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他们为此进行了多年的努力探索,在改革写作教学方法、优化写作过程和作文评改方式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影响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写作评价方式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大多数学校和教师基本上还在沿用传统的终结性评价体系,即仅仅由教师给学生写的每篇作文打个分数或等级而已。无论是学生、教师还是家长,多以英语考试中的作文成绩评价学生外语写作能力的高低。这是一种注重结果的评价,这种评价活动是单向的,学生没有参与评价,它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这种不科学的评价方式使相当多的学生丧失了对英语写作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极大地降低了外语学习的效率,同时也造成了写作教学几乎完全以应付考试为核心,教师总是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写“八股式作文”。这对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是极其不利的。

针对这一问题,2001年7月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要建立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体系。评价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着重评价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以及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评价体系要有助于学生监控、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要有助于学生增强英语学习的信心”,并建议了多种评价方式、方法和工具,为高中英语教学评价方式改革提供了良策。

在这些评价方法中,以建构主义学习评价观为理论依据和指导的档案袋评价是英语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形成性评价方法。它既关注学生学习的效果又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过程,使对学习过程和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在写作教学中采用写作档案袋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将激发学生的成功欲望,使学生树立起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将帮助教师及时了解自己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以便教师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使他们形成学习进步的动力,提高学业成绩,从而有效地推动课程改革的发展。

二、建构主义学习评价观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观点最早由瑞士哲学家、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 Piaget, 1966)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其后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学者及不同的派别。在学习理论上,建构主义受到了众多重要人物的理论的影响,主要包括杜威的经验性学习理论,维果茨基的知识建构的社会性与最近发展区理论,皮亚杰的同化和顺应理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等。建构主义观点的核心是:认知是一种以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所谓学习,并不是从现成的知识体系学习有价值的东西,而是以学习者的兴趣和需求为出发点,培育学习者主体。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随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和新的学习环境的开发,要求构建相应的评价理论和评价技术与之配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是学习者自己建构的,强调学习者的高级思维技能、问题解决能力、反思能力、元认知能力和自我控制的学习。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过程的控制应试从教师逐渐向学生过渡,并希望学生能够成为自我控制的学习者。这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他们批判的、联系的认知加工策略,培养他们知识建构的心智模式,培养他们使用内部控制的元认知策略。由于学习者自我控制学习过程,因此学习过程和结果的最佳评价者是学习者自己。建构主义评价强调目标比较自由的评价,强调学习者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建构主义评价应该和教学过程融为—休。

三、档案袋评价的内涵及优点

目前研究者们已开发出了多种建构主义学习的评价策略,档案袋评价(portfolio assessment)正是其中之一。档案袋评价又译作成长记录袋评价,我国称之为“学生成长记录袋”。它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于美国,在西方一些国家得到广泛推广,并被运用到教育评价领域。近几年来,档案袋评价开始受到我国英语教学界的重视,特别是新的课程标准把教学评价改革放到了突出位置,使档案袋评价作为一种新型的形成性发展评价工具被大力倡导。

研究者们对“档案袋”有许多不同的理解。但总的来说,学习档案袋是“展示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做的努力、所取得的进步和反映其学习成果的一个集合体。它通常以一个文件夹的形式收藏学生具有代表性的学习成果(作业、作品)和反思报告。通过建立学习档案袋,可以督促学生经常检查他们所完成的作业,在自主选出比较满意的作品的过程中,反思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成果,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和自信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51)。“可以说学习档案袋一方面能够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真实地反映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成功与挫折,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成长与进步。另一方面,学习档案袋也为教师、家长和其他人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的评价材料,使教师能够更加开放地、多层面地、全面地评价每一个学生”(杨敏莉,2003)。

档案袋的最大优点就是它为教师提供了其他评价手段无法提供的很多有关儿童学习与发展的重要信息。档案袋评价有助于教师及时、准确地获得有关学生学习与发展的信息,对学生形成合理的教育预期,提出适当的学习目标,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并不断进行调整与改进,为学生提供适合其特点且卓有成效的教育。其次,档案袋有效地促进了教育与评价的有机结合,教师可以把档案袋评价贯穿和融汇在整个学习日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而不必腾出专门的时间来进行评价。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档案袋评价提供给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自我评估和反省的机会。档案袋评价尊重和发扬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其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其潜能与创造性的发挥。

四、档案袋评价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价值

首先,我们要肯定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实施档案袋评价具有可行性。一方面,写作教学中学生生产的作品,即学生每次写的作文(包括初稿、修改稿及最后的定稿,还有最佳作品及最差作品等),是最直观也最容易收集的。另一方面,现行的牛津高中英语教材也为写作教学中实施档案袋评价铺平了道路。这套教材在每一模块都有一个话题,而且每一个模块的词汇、习惯用语、语法、图片等都是围绕这一话题的,所以教师可在平时安排学生的写作训练时跟课本教学同步进行,然后只需指导学生将每一模块写作训练过程的证据资料收集起来既可。此外,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和判断优劣的能力,他们可以对自己及同伴的作品作出适当的评价。

第9篇:建构主义学习策略范文

【关键词】建构主义篮球教学方法

一、前言

建构主义是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兴起于当代欧美国家的一种庞杂的社会科学理论,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后的进一步发展,被称为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21世纪在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过程中,篮球教学也将发生根本的变革。它不仅需要传授技能、技术和理论,其目的也不仅在于增强体质,还把提高个人篮球素质和技术作为目标,促使学校体育篮球教学有个新的发展。随着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实际教学中的指导作用日益凸显,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教学观开始成为现代教学设计的主要指导思想。

二、 当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自我组织的过程,知识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由具备认知能力的学生在教学中主动建构的。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地将新知识融入到原有知识结构的过程。建构主义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后的进一步发展,与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相比,建构主义更加关注学习者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构建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

三、用建构主义学习思想指导篮球教学

由于建构主义学习活动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且是真实的,所以学习者就更具有兴趣和动机,从而能够鼓励学习者进行批判思维,能够更易于提供个体的学习风格。每个学习者都以原有的知识背景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且,原有的知识又因为新知识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知识在配合自身追求生存发展的需要不断地形成演变。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意义是由学习者自己建构起来的,知识的意义是无法通过直接传递而实现的。

现在传统篮球教学方法主要是忽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生学习时的乐趣。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及新的课程理念,都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创新。具体模式为:播放技术图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协商问题师生讨论问题学生进行练习拍摄比较技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协商问题师生讨论问题学生进行练习成绩测验再改技术技术考核。以下就通过几个方面介绍下建构主义下篮球教学的方法应该注意到的要点。

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明确“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点对于篮球教学有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按照乔纳森的观点,现实(reality)不过是人们的心中之物,知识是学习者与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依赖个人经验自主建构的,是因人而异的纯主观的东西,它不可能通过教师传授得到,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处于中心地位。

在练习的过程中,要变“ 以教师为中心”为“ 以学生为中心”。要对个别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但不要大面积地停止练习进行个别错误的纠正,要使学生的练习有连贯性,保证练习效果。例如在进行肩上单手投篮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教师给予不同的指导区别对待。

2.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

多数教师认为使用操作活动就代表在进行一种建构主义教学,因为学生遵照教师设定材料所进行的活动被认为是学生在建构知识“然而学生即使积极地参与有意义情景活动并不能保证学生会获得他们渴望得到的理解。”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篮球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例如,在进行篮球传球教学时,教师可先要求学生以双手胸前传接球为主进行练习。通过学生一段时间的练习,让学生总结出双手胸前传接球的动作要领,再对学生传球方向不准确和传球力量不足等难度较大的问题进行讲解,以引起学生下一步练习时的注意。同时,可以向学生介绍其他传球方式,如单手传球、背后传球、倒地传球等,以引起他们对学习传球的兴趣,加强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比赛中运用不同的传球方式,融入战术体系。

3.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

建构主义认为,协作应贯穿在整个学习活动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进程的自我反馈和学习结果的评价以及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十分重要作用。而交流则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环节。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把不同层次的学生搭配成小组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在这样的群体中,共同批判地考察各种理论、观点、信仰和假说,进行协商和辩论,研究不同技战术的优缺点。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小组内篮球水平很快的提高。

4.强调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

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应是针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在篮球教学的具体操作中,首先,教师可与学生一起观看各种掩护配合在比赛中成功运用的录像,每一种掩护配合的录像至少放映三遍,这样有利于学生建立起掩护知识的运动表象。在学生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如掩护配合的时机、掩护后的跟进切入或拉开接球投篮等,教师应给予讲解。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对一些概念性的问题进行讨论,如: 掩护的定义,掩护的分类,掩护的目的和作用,掩护时的要求等。最后,教师应根据学生对掩护配合知识的建构情况,组织他们分组进行练习。对出现错误的同学,教师可让其参照录像重新建构掩护知识的正确运动表象。把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把空洞的、单向的学习变为富有刺激性的互动性学习。学生在个人经验和背景知识的基础上,在与教师和同学们的互动学习中去感受和体会,进而主动地去思考,从而建构起关于“掩护”的知识结构。这样做不仅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说明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对篮球教学中的重要。

5.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

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教学方法的最优化程序中一个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问题是合理地选择各种教学方法并使之达到这样的结合,即能在该条件下,在有限时间内获得最好地教学效果。”为了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在篮球学习过程中要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包括各种类型的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料)。但是必须明确:这些媒体和资料并非用于辅助教师的讲解和演示,而是用于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因此对传统教学设计中有关“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设计”这一部分,将有全新的处理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教材、教学设备等诸要素只有通过结构才能组成一个整体,课堂结构越合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越协调,课堂教学就越会进入最佳境界,为学生主动、全面地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因此,构建教学模式要从整体上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出发,要把技术和战术有机结合起来,要按照整体―部分―整体去建立学科的知识整体结构,要注意学科知识、方法的相互渗透、有机结合。在传统的课堂讲授中,由于不能提供实际情境所具有的生动性、丰富性,同化与顺应过程较难发生,因而使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发生困难。在篮球教学中应该进行篮球文化背景和并辅助多媒体资料的观看,使学生在脑海中建立篮球知识框架。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和课堂学习的集体性优势,组织学生在讨论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多变的学习模式中,组织学生充分展现各自的学习策略,学习他人的优点,提高自己调整和应用学习策略的能力,真正做到取长补短。

6.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也不能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师生应在平等的相互学习的平台上,建立和谐、尊重、平等的互动关系。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和合作者。我们要把传统的传授动作要领,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教师启发为主、以学生练习为主的教学模式。通过学生的实际练习,使学生自己发现动作要领,找出运动规律,教师最后进行适当的总结。

四、结论

本文通过参考各类文献,建构主义在篮球教学设计是一个新兴的并有着广阔研究前景的课题。相对传统的教学设计而言,对指导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积极的设想。在建构主义篮球教学方法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进行设计的重点更注重如何通过设计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度,以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使篮球教学过程既是学习篮球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的过程,也是创造性思维的挖掘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顾明远等. 国际教育新理念[M ].海南:海南出版社,2001.

[2]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74-81.

[3]严鸣.浅谈建构主义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A].教育与职业,2008,(12):62-63.

[4]刘儒德.建构主义教学观[J].小学课例教研,2008,(2):41.

[5]王鸿.建构主义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A].教育与职业,2008,(11):52-55.

[6]姚绍金.安徽省中学篮球教学现状之浅析[J].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2002.41.

[7]周伟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