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算机理论知识范文

计算机理论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理论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计算机理论知识

第1篇:计算机理论知识范文

计算机控制理论与设计课程是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重要专业基础课,在硕士研究生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计算机控制理论与设计课程作为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学位课程,于1998年开设,已有10多年的历史,通过多年建设,在课程内容、知识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

1 明确专业培养目标,体现智能建筑特色

沈阳建筑大学是辽宁省唯一的一所建本文由收集整理筑类院校,我校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以智能建筑技术为学科特色,智能建筑技术的核心计算机控制技术。随着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发展,对计算机控制理论和技术要求越来越高,但多年来计算机控制理论与设计课程教材内容上没有太大变化,教材内容陈旧是主要问题之一;其二,计算机控制理论课程与实际脱节,就理论讲理论,内容枯燥,不易理解;其三,很难能找到适应建筑类院校研究生培养的教材。

为此,对该课程进行了改革,取得了良好效果。

1.1 引进前沿技术

结合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发展和最新成果,引入计算机控制研究的前沿技术,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学习掌握最新的知识和技术。

1.2 注重基础教学

按照“基本原理-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的思路讲授课程,结合实例分析和实践环节,使学生掌握计算机控制系统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具备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应用和设计能力。

1.3 反映智能建筑特色

结合智能建筑系统工程实例讲授,使计算机控制理论与智能建筑系统设计融合,体现智能建筑技术特色。

1.4 重在能力培养

将计算机控制理论学习与工程案例分析、科研成果相结合,通过课堂讨论、专题报告、专家教学、科研活动等实践环节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 丰富教学内容,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2.1 收集相关资料,充实课程内容

注意学科发展动态,收集国内外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的相关资料,特别是控制理论方面的有重要价值的论文、参考书籍及控制理论方面的原版教材,将计算机控制技术中最新、最先进的知识引入教学,大大充实了计算机控制理论与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2.2 将科研成果引入教学

在课程讲授的过程中结合科研工作研究成果,将科研中成功应用的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工程实例开展案例教学,通过对计算机控制系统实例进行解剖分析,从硬件设计到软件控制程序,从软硬件接口电路到大系统连接,从常规的控制方法到先进的智能控制方法,结合实际系统设计中的经验,理论联系实际,受到学生普遍欢迎。

3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1 改进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创造性思维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基于探索和研究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以国内外典型计算机控制工程实例为载体,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发现问题,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师生交流;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分析和探索学习,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教学模式的改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展研究型教学,开展学科前沿知识研讨、理论难点研讨、系统设计难点研讨等专题讨论。具体方法是:事先布置研讨内容,让学生查阅资料,针对实际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每个研究主题指定主讲述人,并进行专题研讨,通过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与学生互动,包括课程介绍、图片和录像资料、系统实例分析等教学资料,进行深度思考。

3.2 案例教学收到良好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将基本理论、设计方法、实例分析等按模块化进行归类,采用模块化教学分析方法,每章归纳出知识结构,从知识结构了解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

转贴于

系,以及模块中的各个知识单元到模块与模块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入浅出,由理论到工程应用,使学生易于掌握。

3.3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深入实际:到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科学家花园智能工程现场等单位进行现场教学。事先布置一些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把课堂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请专家讲解计算机理论在机器人控制、智能建筑中的应用技术,并通过现场的演示和实际操作,从理论到实践,展示了计算机控制理论在实际对象中的应用情况,更真实、直观,使学生更加真实地了解了计算机控制理论的重要性。

专家讲座:聘请有智能建筑实际工作经验的专家到校内做学术报告,做计算机控制技术发展国内外发展状况及计算机控制技术在智能建筑技术中的应用方面的报告,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将现代技术与教材有机结合:现代技术与教材有机结合,形成立体化的教学环境。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学软件、文字引导学生开展科研训练,学生自主选题,搜集资料,开展科研训练计划,鼓励研究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以巩固学生课程所学知识,并使课堂教学与科学研究融为一体,激发他们的科研和创新热情。

多种教学方式的融合:如课本文由收集整理堂讨论教学与教师讲授相结合,学科前沿知识与教材基本内容相结合,理论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科研成果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等,大大提高了讲课效果。

(1)采用模块分析方法,深入浅出。系统设计要结合科研工作实际,从理论到实践,通过工程实例讲述,使设计更贴近实际;(2)将抽象的理论描述转化为形象化的描述。利用图形、图像信息资源使学生能够尽可能的接近实际系,从而提高学生认知度和学习兴趣。(3)在分析系统特性时,采用对比的分析方法,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各种分析方棕的特点、区别、适用条件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3.4 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2篇:计算机理论知识范文

依据会计集中核算制是指省、市、县(区)财政部门成立会计核算中心,在单位资金财务自不变的条件下,取消单位银行账户、会计和出纳,各单位只设报账员,通过会计委托记账,对行政事业单位集中办理会计核算和监督业务,融会计核算、监督、服务于一体的会计委派制形式。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不仅在实践上是可行的,而且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

1.公共财政理论。公共财政理论要求对传统的财政职能进行调整和完善,特别是对财政支出结构、执行方式提出新的要求。财政应该在进一步突出保证国家政权运转的同时,有所为有所不为,明确财政的进入和退出领域,加大社会保障投入、退出竞争性领域。并且,在保证国家机器和行政职能正常运行的同时,做到经济效益优先,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时建立一个能够调动和激励各单位、各部门积极性的财政运行机制和财务机制,及时足额收缴财政收入,强化财政宏观调控能力,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合理安排支出。财会集中核算制正是按照这一理论,从建立行政事业单位新的财务管理、会计核算体制入手,对财政资金的组织、预算、分配、执行及使用实行全过程的监督,不仅有效防止了财政资金的损失浪费,还为部门预算和公共财政改革打下了基础。

2.所有者财务理论。所有者财务是指所有者以其对资本或资金的所有权为基础,对其所委托的资本经营者进行监督和调控,以维护和获得自己利益的一种机制或措施。由于所有者和经营者目标不一致,信息不对称,所有者面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为维护自己的利益,所有者就必须建立所有者财务,对经营者进行相应的监督和调控。同时,由于市场机制无法解决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因此,所有者采取的监控措施应是非市场性质的。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存在差异。政府和企业经营者的目标并不完全一致,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目标也存在一定差异。国家将国有资产委托给国有企业经营者经营,将财政资金交由各级政府使用和管理,同样也面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因此,国家必须采取有效手段对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进行监督和调控。实施会计集中制是国家作为所有权人对财政资金的委托单位进行监督的一种有效手段和措施,也是国家作为所有权人应有的权利。

3.专业化分工理论。会计集中核算制利用电子技术成果,将原来分散在各单位的大体相同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业务集中在一起,实行会计电算化,由具有较高业务素质的专业人员进行操作,可以提高会计工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

4.成本最小化原理。地方政府的理财行为作为一种经济行为,应该体现经济学的基本精神,以尽量少投入获得尽量多产出,即追求成本的最小化。近几年来,随着预算外资金的进一步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制度不断完善,传统的地方政府“财务分管”的管理模式,越来越暴露出人力成本、财力成本高的弊端。因此,有必要进行改革,把会计核算这一专业性强的工作从行政单位中分离出来,建立适合效益财政需要的新型财务管理体制和政府理财模式。而会计集中核算制的实施,就可以用一个机构、十多个会计代替原有的几十个会计机构、几百个会计人员的工作,不仅减少了机构,精简了人员,还节约了开支和人员经费,其费用支出大大降低。

二、会计集中核算制的特点

1.集中性。会计集中核算制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集中性,委托单位所有收支必须围绕一个主要的组织机构———会计核算中心进行,相关的支出使用单位和收入征缴单位,通过信息管理网络使得每笔收支处理都处于核算中心的账务控制之下。通过核算中心对预算单位会计核算权的集中控制,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可以了解本级政府究竟筹集和耗用了多少资金,及时发现政府经济运行中可能出现的潜在问题,可以在不同的公共部门之间进行经济资源的宏观调控,改善本地区的经济资源在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况。

2.独立性。会计核算中心是经省、市、县(区)级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隶属同级财政部门领导,代表同级人民政府和财政部门统一集中办理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和资金结算业务的专门机构,并由财政部门统一领导与管理,会计核算中心与行政事业单位之间是委托与、监督与服务的关系。会计人员与被纳入集中核算的单位无任何直接利益关系,从而保证了会计人员与被管理单位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因此,核算中心的地位和职能的发挥具有相对独立性。

3.综合性。会计集中核算制将政府对行政事业的会计监督和资金监督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在资金监督的基础上,保证会计监督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具有综合性。

4.效益性。财会集中核算制紧扣财政改革目标,突出效益优先原则,将集中和分散有机地结合。对预算单位会计核算的集中是为了加强财政资金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对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分离,是为了加强相互监督,提高单位理财水平。

5.全面性。会计核算中心的会计人员对单位的会计监督包括了收费、资金结算、办公用品采购、工资发放、零星支出等诸多方面,贯穿于经济活动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所以说会计集中核算制下的会计监督是全方位的、全过程的监督,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财政监督职能,消除了财政监督的“死角”。

6.一致性。会计核算中心依据国家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和费用开支标准,对单位实施统一的会计监督,在监督的依据、标准、范围、尺度等方面做到一致,可以避免单位之间的不平衡性,有效防止单位搞特殊化。它主要是通过核算中心会计人员参与单位收支预算编制、费用开支标准确定、财务管理制度制定以及对单位日常费用支出审核等工作而实现的。

三、会计集中核算制的运作成效

1.强化了会计监督职能,有利于从源头上遏制腐败。实行集中开户后,会计核算过程由“暗箱操作”变成“阳光作业”。各单位的收支都必须通过会计核算中心账户,在会计人员的公开监督下进行。一方面,各试点单位遵守财经纪律的意识明显增强,一些超标准、不合理的支出明显减少。许多单位主动咨询有关支出的合理性、合法性,以及具体会计事项的审批权限和办理程序,把铺张浪费、胡支乱花等违纪行为消除在萌芽状态。另一方面,通过中心会计人员的日常监督,严格按照有关财务管理的规定进行业务审核,拒付不合理、不合法支出,遏制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的发生。

2.强化了资金的统一调度和管理。长期以来实行的会计分散核算,存在的主要弊端是资金分散使用,容易使资金在各单位形成沉淀,一方面使资金闲置,另一方面使财政部门资金紧张、调度困难。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取消了各单位在银行开设的账户,资金都集中存放在会计核算中心和统一账户上,账户资金月平均余额明显增多,有利于财政部门对资金的统一调度和管理。

3.规范了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在以前实行用人单位管理会计人员的体制下,各单位自行设置会计机构、任免会计人员,并对其进行日常管理,会计人员隶属于所服务的单位,只对本单位领导负责。财政部门仅对会计人员的执业资格、专业技术资格等进行间接管理。这种管理体制使会计人员的管理权与会计工作的管理权出现“两张皮”,造成会计人员“站得住的顶不住,顶得住的站不住”,难以“依法理财”。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将会计人员的人事权、工资发放及业绩评定权等从单位分离出来,解除了会计人员的后顾之忧,使会计人员能够相对独立地行使监督职能,敢于对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进行监督。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直接应用先进的财务软件,实行会计电算化工作,也促进了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

4.精简了人员,提高了工作效率。在分散核算体制下,各单位都成立了专门机构,按会计、出纳等工作岗位配备了相应的工作人员。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各事业单位不再保留会计、出纳岗位,不仅精简了人员,而且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发展和完善会计集中核算制的几点建议

1.进一步提高会计核算中心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要加强中心业务人员的政治思想和工作作风建设,切实增强服务意识,寓监督于服务中,树立良好形象,做到既坚持原则,又热情服务,帮助集中核算单位理好财,为财政把好关。一是要组织多种形式的政治和业务学习,提高中心工作人员各方面的素质,同时也要做好对报账员的业务指导工作;二是加强同集中核算单位的联系、沟通,使中心工作人员了解所分管单位的业务特点,为准确核算和强化财务监督及年终决算工作打好基础;三是采取走出去的形式,学习外地关于集中核算工作的先进经验,完善集中核算工作。

2.总结经验,完善各项制度。目前核算中心的各项规章制度是在筹备和运行初期制定的,对核算中心业务开展起到了有章可循的作用。但随着集中核算工作进一步的深入,为进一步搞好集中核算工作,尚需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总结经验,对现有的规章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并随着部门预算的实施,着手制定切实可行的各项费用开支标准,使各项费用开支标准规范化、制度化。

第3篇:计算机理论知识范文

依据会计集中核算制是指省、市、县(区)财政部门成立会计核算中心,在单位资金财务自主权不变的条件下,取消单位银行账户、会计和出纳,各单位只设报账员,通过会计委托记账,对行政事业单位集中办理会计核算和监督业务,融会计核算、监督、服务于一体的会计委派制形式。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不仅在实践上是可行的,而且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

1.公共财政理论。公共财政理论要求对传统的财政职能进行调整和完善,特别是对财政支出结构、执行方式提出新的要求。财政应该在进一步突出保证国家政权运转的同时,有所为有所不为,明确财政的进入和退出领域,加大保障投入、退出竞争性领域。并且,在保证国家机器和行政职能正常运行的同时,做到效益优先,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时建立一个能够调动和激励各单位、各部门积极性的财政运行机制和财务机制,及时足额收缴财政收入,强化财政宏观调控能力,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合理安排支出。财会集中核算制正是按照这一理论,从建立行政事业单位新的财务管理、会计核算体制入手,对财政资金的组织、预算、分配、执行及使用实行全过程的监督,不仅有效防止了财政资金的损失浪费,还为部门预算和公共财政改革打下了基础。

2.所有者财务理论。所有者财务是指所有者以其对资本或资金的所有权为基础,对其所委托的资本经营者进行监督和调控,以维护和获得自己利益的一种机制或措施。由于所有者和经营者目标不一致,信息不对称,所有者面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为维护自己的利益,所有者就必须建立所有者财务,对经营者进行相应的监督和调控。同时,由于市场机制无法解决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因此,所有者采取的监控措施应是非市场性质的。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存在差异。政府和经营者的目标并不完全一致,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目标也存在一定差异。国家将国有资产委托给国有企业经营者经营,将财政资金交由各级政府使用和管理,同样也面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因此,国家必须采取有效手段对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进行监督和调控。实施会计集中制是国家作为所有权人对财政资金的委托单位进行监督的一种有效手段和措施,也是国家作为所有权人应有的权利。

3.专业化分工理论。会计集中核算制利用技术成果,将原来分散在各单位的大体相同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业务集中在一起,实行会计电算化,由具有较高业务素质的专业人员进行操作,可以提高会计工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

4.成本最小化原理。地方政府的理财行为作为一种经济行为,应该体现经济学的基本精神,以尽量少投入获得尽量多产出,即追求成本的最小化。近几年来,随着预算外资金的进一步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制度不断完善,传统的地方政府“财务分管”的管理模式,越来越暴露出人力成本、财力成本高的弊端。因此,有必要进行改革,把会计核算这一专业性强的工作从行政单位中分离出来,建立适合效益财政需要的新型财务管理体制和政府理财模式。而会计集中核算制的实施,就可以用一个机构、十多个会计代替原有的几十个会计机构、几百个会计人员的工作,不仅减少了机构,精简了人员,还节约了开支和人员经费,其费用支出大大降低。

二、会计集中核算制的特点

1.集中性。会计集中核算制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集中性,委托单位所有收支必须围绕一个主要的组织机构———会计核算中心进行,相关的支出使用单位和收入征缴单位,通过信息管理使得每笔收支处理都处于核算中心的账务控制之下。通过核算中心对预算单位会计核算权的集中控制,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可以了解本级政府究竟筹集和耗用了多少资金,及时发现政府经济运行中可能出现的潜在问题,可以在不同的公共部门之间进行经济资源的宏观调控,改善本地区的经济资源在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况。

2.独立性。会计核算中心是经省、市、县(区)级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隶属同级财政部门领导,代表同级人民政府和财政部门统一集中办理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和资金结算业务的专门机构,并由财政部门统一领导与管理,会计核算中心与行政事业单位之间是委托与、监督与服务的关系。会计人员与被纳入集中核算的单位无任何直接利益关系,从而保证了会计人员与被管理单位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因此,核算中心的地位和职能的发挥具有相对独立性。

3.综合性。会计集中核算制将政府对行政事业的会计监督和资金监督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在资金监督的基础上,保证会计监督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具有综合性。

4.效益性。财会集中核算制紧扣财政改革目标,突出效益优先原则,将集中和分散有机地结合。对预算单位核算的集中是为了加强财政资金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对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分离,是为了加强相互监督,提高单位理财水平。

5.全面性。会计核算中心的会计人员对单位的会计监督包括了收费、资金结算、办公用品采购、工资发放、零星支出等诸多方面,贯穿于活动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所以说会计集中核算制下的会计监督是全方位的、全过程的监督,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财政监督职能,消除了财政监督的“死角”。

6.一致性。会计核算中心依据国家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和费用开支标准,对单位实施统一的会计监督,在监督的依据、标准、范围、尺度等方面做到一致,可以避免单位之间的不平衡性,有效防止单位搞特殊化。它主要是通过核算中心会计人员参与单位收支预算编制、费用开支标准确定、财务管理制度制定以及对单位日常费用支出审核等工作而实现的。

三、会计集中核算制的运作成效

1.强化了会计监督职能,有利于从源头上遏制腐败。实行集中开户后,会计核算过程由“暗箱操作”变成“阳光作业”。各单位的收支都必须通过会计核算中心账户,在会计人员的公开监督下进行。一方面,各试点单位遵守财经纪律的意识明显增强,一些超标准、不合理的支出明显减少。许多单位主动咨询有关支出的合理性、合法性,以及具体会计事项的审批权限和办理程序,把铺张浪费、胡支乱花等违纪行为消除在萌芽状态。另一方面,通过中心会计人员的日常监督,严格按照有关财务管理的规定进行业务审核,拒付不合理、不合法支出,遏制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的发生。

2.强化了资金的统一调度和管理。长期以来实行的会计分散核算,存在的主要弊端是资金分散使用,容易使资金在各单位形成沉淀,一方面使资金闲置,另一方面使财政部门资金紧张、调度困难。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取消了各单位在银行开设的账户,资金都集中存放在会计核算中心和统一账户上,账户资金月平均余额明显增多,有利于财政部门对资金的统一调度和管理。

3.规范了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在以前实行用人单位管理会计人员的体制下,各单位自行设置会计机构、任免会计人员,并对其进行日常管理,会计人员隶属于所服务的单位,只对本单位领导负责。财政部门仅对会计人员的执业资格、专业技术资格等进行间接管理。这种管理体制使会计人员的管理权与会计工作的管理权出现“两张皮”,造成会计人员“站得住的顶不住,顶得住的站不住”,难以“依法理财”。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将会计人员的人事权、工资发放及业绩评定权等从单位分离出来,解除了会计人员的后顾之忧,使会计人员能够相对独立地行使监督职能,敢于对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进行监督。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直接先进的财务软件,实行会计电算化工作,也促进了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

4.精简了人员,提高了工作效率。在分散核算体制下,各单位都成立了专门机构,按会计、出纳等工作岗位配备了相应的工作人员。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各事业单位不再保留会计、出纳岗位,不仅精简了人员,而且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和完善会计集中核算制的几点建议

1.进一步提高会计核算中心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要加强中心业务人员的思想和工作作风建设,切实增强服务意识,寓监督于服务中,树立良好形象,做到既坚持原则,又热情服务,帮助集中核算单位理好财,为财政把好关。一是要组织多种形式的政治和业务,提高中心工作人员各方面的素质,同时也要做好对报账员的业务指导工作;二是加强同集中核算单位的联系、沟通,使中心工作人员了解所分管单位的业务特点,为准确核算和强化财务监督及年终决算工作打好基础;三是采取走出去的形式,学习外地关于集中核算工作的先进经验,完善集中核算工作。

2.经验,完善各项制度。核算中心的各项规章制度是在筹备和运行初期制定的,对核算中心业务开展起到了有章可循的作用。但随着集中核算工作进一步的深入,为进一步搞好集中核算工作,尚需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总结经验,对现有的规章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并随着部门预算的实施,着手制定切实可行的各项费用开支标准,使各项费用开支标准规范化、制度化。

第4篇:计算机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机房 计算机 管理软件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9-0074-02

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在当今社会的各个方面引发了革新式的变化,助推人类社会进入标榜现代文明程度的信息社会,也助推现代教育技术采纳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形式承载教学内容和设置教学环境。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人类文明在不断进步。教学活动是人类传承文明的一个载体,必然会置身于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发展变化中。作为教师理应解放思想,在继承传统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努力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英语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为国家培养出更适合的各类型人才。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保证机器的正常运转,特别是计算机软件系统的正常应用,对广大教师来说,是一个很现实的课题。

一、制定规章制度

学校计算机机房的工作重点就是计算机的维护和保护,同时计算机的保护也是机房工作的难点,为此制定了微机室日常管理制度。首先,所有人进入机房必须穿鞋套,然后让学生按学号固定座位就坐,按程序开关机,教育并引导学生自律。上课前让学生检查自己的计算机是否完好,保证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规定“不准擅自修改计算机程序设置”,“不准擅自在计算机上使用私自的USB”,“不准擅自修改和安装计算机软件”等。任课教师上课认真负责,督促填写“计算机实训室日常使用日志”,发现问题及时记录,及时解决。

二、用Ghost软件对操作系统和重要应用软件进行备份和还原

(1)机房安装了Ghost软件,该软件的英文意思是幽灵的意思,这款软件是美国著名的赛门铁克公司研发的一款软件。它主要应用于硬盘系统的备份。这款软件可以实现多种硬盘的备份还原,被称为克隆软件,是目前在硬盘系统备份还原软件中技术比较成熟和稳定的一款,并且操作简单方便,使用安全、稳定。

(2)Ghost备份分区,执行Ghost.exe文件,硬盘分区备份的一般操作方法:从Ghost主菜单中选择“LocalPartitionTo Image”选项,打开制作分区映像文件窗口,屏幕显示出硬盘选择画面和分区选择画面,根据需要选择所要备份的硬盘,接着屏幕显示出存储映像文件的画面。你可以选择相应的目标盘和文件名,默认扩展名为GHO,而且属性为隐含。接下来你可以在压缩映像的对话框中选择No、Fast、High三者之一,在最后确认的对话框中选择“Yes”后,映像文件就开始生成了,耗时大约十分钟左右。

备份技巧:①最好在D盘新建一个Ghost文件夹,将生成的备份文件*.gho与Ghost.exe都存放在此文件夹下。这样,日后进行恢复操作时,启动Ghost软件后,立刻就能显示出备份的映像文件,无须查找。②将备份的映像文件设成系统、隐含、只读属性。一方面可以防止意外删除、感染病毒;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在对D盘进行碎片整理时,频繁移动映像文件的位置,节约整理磁盘时间。③在生成映像文件时,通常应该采用最大压缩算法,这样,生成的映像文件字节明显减少,节省硬盘空间。

(3)恢复分区内容。可仍旧按照上述方法进入Ghost主界面,选择“LocalPartitionFrom Image”,在出现的画面中选择源盘和映像文件。下面的环节非常重要,因为选择如果出现错误,那么需要保存的资料将可能被替换和覆盖,并可能造成损失,不能再次回复。当选择好后只要确认选择,那么系统的恢复就开始进行了。系统的恢复时间需要我们耐心等待,这个过程一般并不十分长,基本上与保存时间是相当的。在所有工作结束之后,软件会自动提示工作已经完成。

三、利用保护卡或还原软件对硬盘进行保护

在日常管理过程中,我发现虽然使用Ghost很方便,但是为了一些小毛病(如桌面图标混乱,硬盘在保存一些不经常使用的文件等)实际应用中还是比较烦琐的。为了避免这种烦琐的情况,我选择了两种还原卡安装在计算机上,我主要使用“小哨兵保护卡”保护电脑硬件部分,同时使用“还原精灵”保护电脑软件部分。我为机房的计算机安装了这两种保护措施。这两种计算机保护工具安装简单、方便。小哨兵和还原精灵经过长时间的应用,在技术上已经非常成熟和稳定,完全可以很好地保护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系统的运行。

四、利用冰点还原对系统和软件进行保护

我校有一个微机室因为使用时间长、使用率高、借给外单位培训使用等原因,造成原来的方正还原卡损坏,不能对硬盘进行有效保护。还原卡与计算机的网卡是整合在一起的,但是网卡部分还可以使用,如果对已经损坏的还原卡进行整体更换,就得再次花费一笔维修费。为了节约学校经费,我从网上下载了“冰点还原”软件对电脑硬盘进行保护,合理利用原来的网卡,起到了对硬盘的保护作用。具体操作方法是:首先,在每台学生机上安装冰点还原软件。在安装过程中,根据需要选择要保护的硬盘分区。我校为全部保护,安装完后重新启动电脑,在电脑状态栏通知区域上会出现冰点还原图标,按下“shift”键并用鼠标左键单击还原图标,出现操作界面,在此必须建立密码,以防止学生更改硬盘上的数据。若以后需要安装新软件,可以再打开此画面,输入密码并选择解冻模式,进行软件的更新与维护。

五、封锁电脑的USB口,防止学生利用U盘安装软件

虽然规定不允许往机房带U盘,但还是有很多学生带入。因为虽然对硬盘进行了保护,但都是在重启后清除安装的内容,而很多软件安装后不需要重启就可以运行,所以很多学生上课时在计算机上非法使用U盘私自安装游戏,由于电脑遮挡教师很难及时发现制止,为此我们采用了封锁USB口的方法。具体作法是,对不使用USB口的键盘和鼠标的电脑,在CMOS中设立禁用USB口,方法是:启动电脑,按“del”键进入CMOS, 选integrated peripherals项进入之后,把USB controller和USB legally support两项改为disabled即可。并对CMOS设立进入密码,以防学生再改回来。对键盘或鼠标是USB接口的电脑就不能用这个方法,因为会导致键盘或鼠标也不能用。可以用修改注删表的方法。下面说说用修改注册表的方法:点“开始”—“运行”在出现的对话框中输入“regedit”,打开注册表编辑器,依次展开“HKEY_CURRENT_USER\Software\Microsoft\Windows\CurrentVersion\Policies\Explorer”分支,其下的“NoDrives”键值(如果没有就新建二进制值,然后命名为NoDrives,),把相应的u盘盘符位置值改为1,其它改为0,此项作用是插入u盘后电脑不显示u盘盘符,但可以用磁盘管理打开,所以还要在“Explorer”下再建立的“NoViewOnDrive”键值,也将相应的U盘盘符位置值改为1。此项作用为禁用盘符代表的驱动器。如果学生改回来需要重新启动电脑才能生效,而重新启动电脑后硬盘保护又会将学生改的东西复原,从而达到有效控制学生使用U盘的目的。

以上是我在对学校的计算机室进行日常管理中总结下来的几种有效方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新的方法和新的技术手段不断出现,这就需要我们也要不断地学习和应用,不断更新自己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

【参考文献】

第5篇:计算机理论知识范文

一、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

中职教师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应当采用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有着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包括认知内驱力及自我提高内驱力。教师对学生的鼓舞也能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可以使得教学效果得到提高。中职计算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 向学生提问,运用启发式教育方式。学生刚接触计算机课程时会感到很难理解又很陌生,从而丧失了继续学习的积极性。为了让学生一开始就对学习计算机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在课前准备时应当进行适当准备。例如教师在《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点时,在简单讲诉计算机有关基础知识时,可以问学生有没有上过网、聊过QQ、玩过电脑游戏等,这些都是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话题。在讲到计算机的具有哪些功能的时候,可以问学生计算机的主要作用是什么。等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后,告诉学生,设计计算机的最初目的是为了计算,而如今,计算机远远不仅能计算,还具有能上网、玩游戏、进行信息处理等功能。

2. 教学内容中将科学性和趣味性融合在一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简单的用文字讲解知识,学生肯定会觉得计算机枯燥无味。正是因为这样,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丰富课件内容,还应当结合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和自身的心理特点。经调查得知,中职学生高度集中注意的时间大约在25分钟左右,因此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就应当充分利用这25分钟,可以适当加入一些图片和声音。例如,教师在讲授关于Word制作艺术字时,可以将艺术字背景调成颜绚丽的颜色,同时配上音乐来吸引学生的眼球,使学生不会觉得课程内容枯燥无味,丰富了课程教学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对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因此,教师运用一个丰富多彩的课件可以明显提高教学效果。

二、利用学习结果使学生进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对学生的学习也是有帮助的。教师在上课时向学生提问或者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不仅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掌握的情况,还可以让学生有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例如,在教材《计算机文化基础》中有一道课后练习:Word 2000有哪些文档查看的模式?在教材中只说明了五种视图模式,然而在计算机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有很多别的视图方式可以用,这就需要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完整地回答问题,学会联想,大部分学生只能想到教材中所讲到的,只有小部分学生会联想到还有其他的预览视图。教师应当给予这部分学生充分的肯定和表扬,让其以后更努力的学习,同时指出其他学生的不足并激励向这部分学生学习,从而提高所有学生的学习成绩。

三、对不同程度学生运用不同的方式教育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对学生满满的期望,对学习也有着积极作用。秉持着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例如,部分学生学习能力较强,可以鼓励学生在学好课本知识之后,去学习课本以外的知识,激励他们参加各种技能考试。对于较差的学生,尽量要求他们努力学好课本知识,给予其充分的鼓励,让他们找到学习的信息和兴趣。

四、组织目的性比赛活动

第6篇:计算机理论知识范文

一、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照搬国外教学模式。高职院校大多会借鉴甚至照搬照套国外的教学模式。例如,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澳大利亚TAFE理论,注重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德国双元制理论,注重学生通用能力养成的英国BTEC理论。国外的这些理论虽然看似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它还是以人才培育为主要内容,重视学生在企业真实环境中的模拟实践。然而,这些都需要政府和企业的支持,光凭高职院校一方的力量是实现不了的。但是从我国的高职院校教学现状中可以看出,政府将更多的精力和资金都放在了本科院校的建设上。同时,企业与高职院校之间的联系也不是很密切,很难进行校企合作。一味地引进外国的专业设置理论并不能让我国的计算机专业健康长久地发展下去。

(二)重理论而轻实践。我国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虽然不是完全相同,但都是很相似,都是采取学科型教学体系。这种教学体系很注重学生的知识传授,理论课时占用的时间很多。实践成为了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成为了验证理论的一种方式。这就使得我国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实用性的人才匮乏。目前我国的本科院校已经率先进行了改革,将课程分成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以及自修课程三大部分。通过教师对必修课程的专业讲解,能够让学生从根本上掌握理论知识。选修课程和自修课程主要是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来进行选择的课程,这些课程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能力。因此,在设置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时,也应该对课程进行分类,促使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形成。

(三)课时少而教学容量大。计算机技术发展迅猛,教学的内容也随着相应不断更新,因此,增设新的实用课程也在所难免。而随着课程的增多,就产生了课时与教学之间的冲突,课程越来越多,而课时是固定的,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根本无法传授相应的知识理论,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教学的难度更大。

(四)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而日常的课堂教学往往要落后于技术知识,教学教材难以跟上社会时代的发展。教材教学的更新往往需要一定的周期,所以教师很难在第一时间将新的知识、新的技术传授给学生。而学生到了工作岗位上,发现自己所学的知识根本用不上,导致自身能力难以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

二、高职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开发设置的原则

(一)课程设置分权化。高职计算机课程的设置与开发,最重要就是必须要充分重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市场的需求标准为培养目标,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加以体现。说的细一点,就是高校课程的设置要多方参与,既要有高职院校教学单位,也要邀请相关企业及教育科研部门人员,大家一起共同协商,研究制定相应的课程教学计划,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二)课程理论适度化。理论是枯燥的,高职计算机课程理论的学习是必要的,但是必须讲究适度,要尽量做到少而精,以实用、够用为原则,不追求艰深理论的理解。在学习专业理论的时候,要严格按照职业岗位的需求,职业岗位需要哪些知识,我们就教授哪些知识。理论学习要精而实,要突出理论的应用价值,要突出理论在具体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和指导作用。

(三)课程设置动态化。高职计算机课程培养目标、课程安排、课时的安排等各个环节都应该处于一个动态之中。课程作为知识传授的重要载体,不应该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而应该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不断丰富、不断充实的一个过程。教学课程的开发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都要根据最新的知识、社会现实的需求、岗位工作的需求而做出不断的相应调整。

(四)课程学习模块化。模块化的学习,便于学生对知识的选择,也便于学生对一整块知识的掌握。如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可以设置办公软件应用、图形图像制作、网页设计与制作、CAD设计、计算机网络维护、数控加工编程等模块,让学生自己选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做出相应的选择,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对模块做出相应的调整。

三、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开发的建议与策略

(一)改善教师教学理念。教师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如果教师的理念不改变,还是延续着传统的教育理念,那么计算机课程的改革也只是天方夜谭。以此,我们要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教师要认识到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要性,要明确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实施的本质,要把理论和实际联合起来,要培养应用性和操作性强的高职人才。教师还要改变课堂上以我为中心的落后观点,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更加乐于参与到课堂中来。除此之外,教师也要不断地提升自身计算机专业技能,更好地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教师之间要增加交流,寻求有效教学的策略。教师和企业之间也要多接触,了解当前人才培育方向。

(二)创新及改革传统计算机教学方式。以往的高职计算机课堂上,教师总是习惯于将所有的知识原封不动地传递给学生。对理论部分就划出重点,让学生死记硬背,实践部分就先给学生演示几次,再让学生完全地模仿操作。这样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始终扮演着引导者和监督者的角色,并没有和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都不能很好地发挥出来。因此,计算机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引领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发现计算机的奥秘。另外,教师还要多使用新式的教学方式。例如,多媒体教学形式以及慕课教学形式。这样的教學会更加的生动、形象,教学效果也会有很大的提升。

(三)丰富计算机教学内容。高职计算机教学不能停滞不前,要与时俱进,不断地丰富和完善教学。在以往的计算机教学中,教师总是只给学生传授一些和考试相关的内容,技巧的传授也都以课本为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也都是一些没有实践能力,跟不上时代潮流的庸才。因此,计算机教师要时刻关注计算机的发展,要给学生补充一些更加广泛、前沿和专业的内容,由此来丰富自身的教学内容,满足高职学生的学习需要。

(四)强化实践教学。高职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育实用性的人才,因此实践教学必不可少。高职教学中教师要将教学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增加实践教学比重,要将实践落实到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教师还应该对学生的实践进行考核和评价,让学生将实践当成学习的一部分,自觉地进行实践。这样,学生的计算机专业能力才能有实质性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才能有所长进,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才能有所增强。

第7篇:计算机理论知识范文

摘要:本文提出将软件知识教学融于具体应用软件的使用教学中,使文科学生不仅掌握具体的应用软件的使用,而且具有更好的灵活应用和创新能力,以适应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软件理论;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软件知识与具体语言相结合的教学

传统的大学文科计算机教育,一般采用第1、2两个学期共144学时来完成。第1学期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第2学期选择掌握一门具体的应用软件或语言来进行教学,目前比较多的是选择Visual FoxPro语言。

但是在教学中对软件理论知识的教育不够重视,使文科学生只掌握了具体软件或某种语言的某些操作,而缺乏应用的灵活性,特别是对于新的应用软件或语言,根本无法进行自学掌握。因此必须重视对软件理论知识的教育。

由于文科学生相对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薄弱,对计算机的逻辑和理论基础理解能力差,如果提前进行软件理论知识的教学,学生对于这些抽象的理论理解得不好。因此,我们将软件理论的教学内容与第二学期的Visual FoxPro语言教学结合起来,将有关的软件理论知识融入专门语言的教学中。为此,在第二学期的教学中适当调整课时安排,减少操作应用的讲解,增加相关软件理论知识的教学。

2教学内容设置

在传统的大学文科计算机教育的教学内容设置中,第一学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只是介绍了硬件、软件、操作系统、系统软件、应用软件等基本的计算机软件知识方面的概念,以及最基本的数据表示、编码、进制转换等基本知识。在第二学期的教学中,有一些将数据结构、简单的算法介绍在进行Visual FoxPro语言教学前进行,专门作为两到三章来进行教学。

按Visual FoxPro语言的教学内容进度,在讲授常量、变量、数据类型时,结合讲授数据的编码表示、变量与内存空间的关系,使学生理解变量的本质是内存空间。并进一步结合数组的概念,讲解数组的本质是连续的内存空间。并解释内存空间地址的概念,从而引入数据的连续存储和链表存储的数据结构概念。

在讲授分支语句、循环语句和函数后,介绍模块化程序设计的概念,讲授四种简单程序结构:顺序、分支、循环、模块。结合VFP的数据表和数据库讲解关系数据库的概念、数据库的存储实现、数据库管理软件等概念。结合VFP对数据库中数据的操作,讲解数据的排序、插入、索引等操作的实现算法。

结合VFP开发用户界面,讲解应用软件的操作界面、前台、后台、面向对象的概念和必要。并简单介绍多种主要数据库管理软件的操作界面的特点和共同点以及使用上的特点。

这样,通过大学第二学期Visual FoxPro语言的教学,同时就进行了软件理论知识的教育,使文科学生不仅掌握了具体软件和计算机语言的使用,也具有了一定的软件理论知识,从而为他们学习使用新的软件、适应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基础。

3实践效果和总结

我们对我校05级、06级两届文科学生的计算机教学进行了对比,其中在经济管理、法律、英语三个系随机选择部分班级按本文的方案进行了教改实验,同时保留部分班级按传统方法教学进行对比。不同教学方案的学生参加广东省大学计算机二级考试Visual FoxPro语言的平均分和通过率见表1。

从考试成绩可以看出,通过教学改革,平均成绩提高了8分以上,通过率提高了5%以上。05级经济管理系学生学习完公共计算机课程后选修“会计电算化”课程,成绩对比也显示按改革方案教学的学生平均分提高了5分以上。这些实践结果也初步表明了本计算机教学改革方案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武澎,杨扬. 高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一点体会和想法[J]. 计算机教育,2006,(10):88-90.

[2] 李耀伟. 广东省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情况调查分析[J]. 计算机教育,2007,(9):20-22.

第8篇:计算机理论知识范文

全面预算管理发源于20世纪初,是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的一种主要方法,它对现代企业的成长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自20世纪20年代全面预算在美国的通用电器公司、杜邦公司、通用汽车公司产生之后,这一方法很快成为了现代大型企业的标准程序,并且随着企业的不断成长而得以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从最初的计划、协调发展成为现在的兼具控制、评价、激励等功能的一种综合贯彻企业战略方针的经营机制,从而处于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核心地位。著名管理学教授戴维认为,全面预算管理是为数不多的几个能把组织的所有关键环节和职能融合于一个体系之中的管理控制方法之一。根据国外学者的调查显示:现阶段,美国、日本、英国和荷兰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企业占全部企业的比重分别为91%、93%、100%和100%,全面预算在国外企业管理中已经是一种管理惯例。而在我国,还做得相当不够。虽然有了一些成功的案例,但我国在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的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对全面预算的理解不到位。在实际管理中全面预算管理失之“全面”,企业通常只重视预算编制,而轻视预算控制和调整,而且许多企业的预算目标是由企业高层决定的,没有员工的参与,这样的目标极有可能脱离实际。

2.在现实中人们对全面预算管理存在认识上的盲区,只将全面预算管理视作财务部门的事情、控制费用的一种工具,没有将其与战略、现代化管理理论和方法联系起来。

3.预算编制时还不能完全以市场为导向,仍将生产作为预算的起点。

4.重视预算管理的事前和事后,但事中控制不足。

5.没有完全建立和推行两级预算制度的组织。

二、问题的成因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计划首要关注的是安全生产,只要按照规定的时间完成符合质量要求的产品生产任务就行了,利润上缴国家,亏损由国家弥补,造成了企业的成本效益观念非常薄弱。在企业的生产管理中,缺乏科学的预测与决策程序,忽视对企业经济活动目标及资源配置规划进行定量分析,当然谈不上全面有效地组织和协调企业经济活动,更不要说改善管理水平和提高经济效益了。

三、预算管理组织机构的构建

预算组织是预算机制运行的基础环境,它以企业自身的组织结构为基础。预算目标的实现必须建立在完善的预算组织的基础上。预算组织应由全面预算管理组织和预算执行组织两个层面组成。全面预算管理组织是指负责预算的编制、审定、协调、调整和反馈的组织机构和人员;预算执行组织是指预算执行过程中的责任单位构架,即各层责任预算的执行主体。然而,全面预算管理组织层与预算执行组织层并非相互脱离的两个层面,而是一种相互协调和配合的关系。预算管理组织的设立与全面预算管理密切相关,全面预算管理包括哪些全面预算管理环节、各环节中又包含哪些全面预算管理职能,就需要设立相应的预算管理组织机构。

1.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管理委员会是专为全面预算管理而设置的机构。这一专门机构的设置是预算机制运行所必不可少的,预算管理的组织、协调工作将由该委员会全面负责。预算管理委员会应由企业最高领导亲自挂帅,使之真正成为全面预算管理的最高权力机构。预算管理委员会成员可由企业决策者和各部门主要领导成员组成。从本质上讲,预算管理委员会是预算的综合审定机构,是企业内部全面预算管理的最高权力机构。当然,其审定后的预算最后还要呈请董事会批准。

2.预算编制机构。预算编制机构包括预算编制基础资料供给和预算编制相关的机构。(1)编制预算基础资料供给机构及其相互关系。预算是企业全部经营业务的全面性计划,涉及供、产、销各个方面,编制预算所需的各项基础资料也需要由各有关部门分别提供。各预算资料供给机构的资料供给应相互联系、配合,并具有不同层次。(2)编制预算机构。预算资料或者说预算初稿是由各相关部门分别提供的,但正式预算的编制还需有专门机构来承担,因为预算的编制并非将各部门预算进行简单汇总,而是需要将各项预算汇总、协调、综合平衡,与企业目标进行磨合,最终编制面预算,并且将其分解落实为责任预算,工作量大而且需要专业技能,因此需要有专门的预算编制机构负责。但根据经济的原则,且鉴于预算体系主要是以财务形式表现,预算体系又是一种全面计划,编制预算与财务部门和计划部门的关系最为密切,因此预算编制机构应由财务部门和计划部门兼任,但应由专人负责,以保证预算编制的速度和质量。

3.预算监控与协调机构。预算监控机构是实施预算监控职能的机构,与监控职能在全面预算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一样,预算监控机构也是非常重要的、必不可少的预算管理组织机构。有效的监控应该借助各部门、各成员的共同努力,它是预算执行者之间的自我监控和相互监控的结合。预算协调既体现在预算编制过程中,而且还应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发挥日常管理的作用。预算协调也涉及各个方面:既有各项资源内部的协调,又有各项资源之间的协调;既有各部门内部的行为协调,又有各部门之间的行为协调,等等。因此,预算协调职能也要专门设置的独立机构,各组织机构均应在全局整体利益的驱动下,自觉承担预算协调机构的职责。

4.预算反馈组织。预算反馈组织是全面预算管理组织的重要组成,预算的规划和控制职能都离不开反馈,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编制机构、预算监控机构、预算协调机构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要有完善的反馈组织作后盾。预算反馈组织即预算信息流组织,亦即预算执行过程的报告体系,它是预算下达过程的逆向信息流动,是预算执行情况的自下而上的层层汇集和向上报告过程,因此它因预算执行组织的设立而异,有什么样的预算执行组织就会有与之相应的信息流组织。

总结: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是发达国家成功企业多年积累的经验之一,对处于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管理控制水平,增强未来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何瑛:全面预算管理的体系框架和主要功能。《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2

第9篇:计算机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边防支队 会计集中核算 基层单位 报账员 管理

会计是所有企事业单位都需要的资金管理人才,会计能够对企事业单位资金的出纳进行分析,使资金得到合理利用。同时会计对企事业单位,尤其是政府部门、国有企业和企业税收都有监督作用,让各个单位和企业符合国家法律规定运行,不出现违法行为。边防支队的会计更要有很强的责任感,使边防支队的资金合理之处,对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行为进行举报和监督。会计部门的改革和建设要与报账员的管理相互结合进行,才能够达到预期的管理和执行效果,有利于国家财产安全,不让国家财产受到损害,并且有利于加强廉政工程的建设。

一、边防支队实行会计集中核算

边防支队试行会计集中核算对中心支队、大队的财务情况进行集中处理,大队一下级别的单位采取逐级报账的管理模式。这样则避免了各个部门和级别单独报账所出现的种种问题。会计集中核算的实行有很大优点。首先,能够保证集中统一处理各个部门的账目和资料,每一笔账目都在中心部门进行严格处理,减少工作中出现的漏洞和人员失误,提高会计的工作质量和监督职能。其次,能够加强会计的工作责任感,加强会计自身的监督职能。统一管理下的账目和资金,能够清晰明了的了解财政支出和收入情况,如果每个单位出现问题则很容易被发现。最后,比那防止对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有利于资金的高效利用,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建立亏阿基集中核算能够实现对边防支队资金的统一管理,从资金源头防止人为的资金流失和漏洞,把每一项收支都严格按照规定进行。这还有利于廉政工程的建设,减少腐败现象的出现。

边防支队实行会计集中核算虽然有很多的优点,但是还需要基层单位报账员的认真和负责工作,对每一笔账目都按照实际情况进行上报。这才能保证会计集中核算有准确的数据来源,如果报账员所提供账目存在问题,那么从资金数目的根源上就存在着错误,对账目和资金的集中处理也必然后出现问题。

二、基层单位报账员的管理现状

现在基层报账员的管理是一个要有严格标的过程,保证报账员把每一项资金账目都按照实际情况进行管理和上报,杜绝一切假账和虚报的行为。报账员要有较好的业务素质,而且最重要的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目前我国基层单位报账员的管理,在不断的改革和完善,发展趋于稳定,但是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

基层单位报账员管理力度较小。对于基层单位,往往是行政执行力较小的,对于工作人员的管理往往受到忽视。基层单位报账员工作现在存在一些问题。

(1)账目核对和管理不明确,许多的账目不能够与实际情况相吻合。

(2)报账员往往没有自己的原则,只是按照领导的意图进行账目的核对和分析。

(3)报账员做假账、虚报账目的现象时有发生,不符合边防支队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要求。

(4)报账员的专业性和自觉性不强,工作时很容易出现纰漏和错误。

这些问题的出现都是由于基层单位报账员管理力度较小,而且不能够严格按照国家法律进行管理造成的。这些问题不解决,那么边防支队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就不能够很好的进行。

三、边防支队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加强基层单位报账员管理措施

加强基层单位报账员的管理措施,有利于边防支队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加强基层单位报账员的管理需要从管理力度和人员管理两方面进行。在管理力度方面,需要严格执行国家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对报账员有很强的限制性,不让假账和虚报的现象发生,一旦发生要严肃处理,绝不姑息。而且要对报账员有很强的监督能力,要时常对报账员的工作进行检查和校核。在人员管理方面,严格规范报账员的人员配置,报账员要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基层单位报账员要有好的职业道德,从根本上杜绝假账和虚报发生的可能性,而且能够对账目的管理进行监督,从根本上保障边防支队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顺利进行。

四、结束语

边防支队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是一个创新性的突破,能够很好的保证国家财产合理分配和使用,提高国家资金的利用率。但是边防支队会计集中核算制度,需要基层单位报账员认真负责的工作,提供真实的账目报表,让会计集中核算中心部门能够有切实的账目核算数据。国家资金是国有资产,不是每一个人所能够随便利用的,加强基层单位报账员的管理,能够减少贪污和腐败的现象产生,为国家廉政工程建设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邓福贤.关于试行会计集中核算若干问题的认识[J], 江西社套科学出版社, 2001

[2]李明娟.县级会计管理新模式—集中核算制度[J], 四川财政出版社, 2001

[3]吴大顺,扬世友.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四川财政出版社.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