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论述建构主义的学生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信息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语文对于人类的交际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是人类文化内容的重要构成部分。语文教学要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以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结合实际生活,强化语文的实践活动,从而优化语文教学结构,提高教学质量。身为一名语文老师,应当时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促进教学方式的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以近年来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措施及成果来进行研究,阐述我对语文教学改革方面的认识。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内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自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之后更贴近学习者认知规律的一门学习哲学。它的主要观点包括4个方面:
1.学生中心观:教学主要是为了通过知识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所学习的内容对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影响,这种论述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建构意义所在,也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而教师则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主动建构意义的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教,更重要的是培养认知主体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
2.教学过程互动观:老师与同学之间只有互动才能进行交流,促进知识的传输,才能共同发展,这样的过程才是真正的教学
3.情境建构观:一个优良的环境对于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师可以将知识与情景相联系,促进学生的联想,将自身的认知与新知识联系起来,赋予知识某种新的意义。这中方法也是建构主义理论所认知的
4.协作学习观:建构主义的核心概念其中就有这样一种观点,学习环境以及学习者周围环境之间的协作带来的交互作用对于学生学习内容的理解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也是建构主义专家要重点指出的观点。
二、建构主义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于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阅读对于人类而言是一种很复杂的心智活动。阅读者从中能够感知很多的东西,像一连串的字、词、句构成的段落,并不单单只一个字。因此这对老师的教学也是一个考验,如果一个教学方式很精心、合理,但是学生却对此不感兴趣,那也是一个失败的教学,没有任何效果。所以一句话就说的很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在课堂教学别注意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课前精心设计教学,制作相应的教学软件,创设情境,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变无声为有声,通过生动、直观的画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注意。
2.利用信息技术于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索取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充满着无限信息量的社会,一个人之所以成为人才不仅仅是因为它所拥有的信息量,还有他在对于新知识的索取和学习能力。所以现在培养学生索取知识和学习知识的能力成为了现代语文教学一个重要的任务。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独特的优越性,它提供与课文相关的大量信息,以供学生学习时自己自由地查阅,同时向学生介绍各种获取信息的方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不仅可以在课文内容被拓展的基础上增加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还提高了他们在索取信息学习新知识方面的能力。例如以前在教学《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时,老师只是单调的讲解,强迫学生对它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根本就不能满足现在国家对于教改的需要。因此我的方式使得这个课堂成为了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环境。
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于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人们改变旧思维的思考方式,因此培养创新思维是使得人们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更是现在素质教育的更高要求。随着人机对话、机器翻译、计算机制图成为现实,听、说、读、写的内容和方法也会出现新的变化,因此这就要求了人们的表达能力需要有更新更加综合的提高。
4.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于语文课堂教学中实现师生协作式学习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一个全新的网络教学模式实现师生之间的协作,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教学方式按照学习者的需要不仅适用于个人教学,也适用于协作性教学。
三、结语
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出现代信息技术下的语文教学不仅突破了传统的教学形式,它的操作上也更加方便。它运用信息技术将语言、文字、图像和动画结合在一起,突出了学习中的重点,帮助学生创新思维,全面调动学生的感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质量。(作者单位:哈尔滨华德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建构主义 英语 教学
一、引言
20世纪60年代,教学研究的重心从教师的“教”转向了学生的“学”。人们从长期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中认识到“教”和“学”是学习者掌握任何一种语言的同等重要、不可分割的部分。因而,语言教学研究从对教学法的研究转向了对学习者的学习方式的研究,从研究如何“教”转向了研究学习者的主体作用,以及学习者的学习心理过程和认知系统等。
回顾语言学习理论研究的过程,可以说不同的学习理论都建立在不同的语言学流派的基础之上;同时它又起源于对儿童语言习得的研究和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已风行全美教育界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思潮传入我国,倍受教育改革者们的青睐。不少学者发表文章传播建构主义并以建构主义作为理论武器向传统教学发起挑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学习者的语言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拟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背景及形成的过程进行探讨,并归纳和对照其本质特征论述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二、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可译为结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认知理论,建构主义的兴起是近20年来的事情,在谈到建构主义起源时,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因其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理论,被看作是当代建构主义的最早提出者。其后,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等人使之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为其实际运用与教学创造了条件。建构主义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可用一句话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在原有经验基础上的意义生成。建构主义认为,客观世界是现实存在的,而学习者在以往的学习、生活和实践活动中已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客观事物的看法,并具备了可利用已有经验推究未知知识的能力,即每个人对于现实世界的理解是赋予了个人特质的。因而学习不单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更是学习者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从而丰富、充实和改造原有的知识经验,在他人协助下,形成自己的信息加工过程,建构自己的意义学习。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大学外语教学的影响
从语言教学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语言知识的实践者,教师是语言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语言学习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从而能够运用到实践中;学习的方式应以合作学习为主,运用会话和讨论。这种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产生的影响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转交教学理念,做好教师角色和学生角色的调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建构主义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学生是语言学习的主体、是中心,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的地位将由传统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学生将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学习过程中真正的认识主体。教师是学生语言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指导作用,是学生学习语言过程中的脚手架;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互动和协作也是学生学好语言的前提与重要的保证。教师要改变传统讲授者与灌输者的角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教师一要积极地旁观,要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自主学习中,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对整个教学活动统筹安排。二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对学生的表现给予正确的评价,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与学生平等对话,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
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的目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互动和协作,因而,在大学英语语言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还要学会与他人合作。学生要学会与老师、与同学之间的合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由原来被动地听转化为主动地学。真正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2.对教学设计的影响。
随着情境认知、真实生活中非正式学习研究的深入,以及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对教学设计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引人注目。学生是积极地建构他们自己的知识的,学生的心理中介着来自于外部世界的输入,以决定学生将学习什么。学习是学生心理的积极运作,而不是对教学的被动接受。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其他人可以提供援助,但是,发挥重要作用的,是学生本身。
从这种教学观出发,对直接教学的质疑变成了设计学程的一种需要,即要求学生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对知识进行建构与中介。为此,应吸引学生参与学习活动,鼓励学生寻求他人的帮助,从而承担起建构自己的意义的责任。这样,大学外语教师对课堂的精心设计显得尤为重要。教师所设计的课堂教学活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还要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其学会协作学习,使其形成个性化学习方法,发展其自主学习语言的能力。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灌输减少了甚至取消了,但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和事先的准备工作、组织工作都大大增加,依据教学原理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科学的设计成了教师的主要任务。教师成了课程开发和教学研究的主体。
四、结语
以上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产生的背景及它的主要特点,并探讨了其对大学英语教学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每一种语言学习理论都有起各自的理论依据和特点。我们在教学中要采取认真的态度,在学习和借鉴语言学习理论的基础上,依据自身的特点,探索适合学生实际的理论模式,并用于指导学生的外语学习和实践。
参考文献:
[1]Brown,H.D.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Longman,Inc.2000.
[2]WiUiams,Marion & Burden,K.L.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s:a Social Constructivist Ap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3]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教育传播与技术,1996年第3期.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 留学生口语 学习主动性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 (2017) 04-0164-01汉语的学习在留学生掌握知R的门类中属于知识的积累的学科,其主要教学目的是培养其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对于汉语教师来说,怎样让留学生能够掌握语言规律,知道如何表达,是教学的难点问题。尤其是留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必须要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才能让教师顺利地将知识点予以传授。因此,提高留学生的口语学习效果,关键就是要提高留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一、留学生口语学习主动性的意义
在口语教学中,对外汉语教师要运用多种方法,发挥引导和组织作用,调动起课堂的口语交流的氛围,留学生能够在积极的学习氛围中乐于开口说话,提高留学生汉语学习的主动性,逐渐提升汉语运用水平。
二、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将学习理论的认知作为学习者对信息进行加工的动力的。在建构主义的理论中,学习者的主动性是中心,这一理论改变了传统的教学中将学习者作为灌输的对象的理念,呼唤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并且围绕这一目标,采用了各种手段加以驱动,例如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发展,近年来,运用多媒体、互联网技术来构建建构主义课堂的手法较为流行[1]。
建构主义的理论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中,通过帮助留学生搭建认知情境,即支架式教学方法的应用,让留学生浸润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个人对学习环境和知识点的认知,加强与教师和同学的互动交流和团结合作,然后获得知识。留学生在建构主义理论中是自主学习的,情境的创立务求真实,与合作者的交流和讨论务求热烈。每个学习者需要通过对资料的搜集和学习难点的攻克,并将自己的学习的感受与团队共享,达到最终的学习目标。
三、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激发留学生汉语学习主动性的策略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留学生汉语课堂教学
建构主义理论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围绕留学生的国家背景文化、个性、学习基础、对汉语的认知和掌握程度,来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实践。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路需要不断的更新,围绕留学生、教材、多媒体手段、情境教学等展开教学的探索。在教学过程中,对外汉语教学不能再使用传统的讲解、板书等模式,而是采用更加活泼的方式,如多媒体、视频、音像等手段和方法,让留学生对汉语学习感兴趣,主动地参加学习。在这种模式下,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传输者,而是引导着,学生不再是被动接收者,而是知识学习的探寻着。
尤其是建构主义的支架式教学方法运用于对外汉语教学中,帮助学习者搭建认知的构架,在情境模拟的状态下,与教师和同学进行协作,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能力是教学关注的焦点,学习者根据已有的认知领域与新知识框架进行自主填充和重新建构,最后获得知识。教师教学的目标是让留学生能够对学习的知识灵活运用,学生也可以通过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成为汉语口语学习的主体,而且教材的设置和内容的传输,也要发生改变,教材提供的知识不一定是教师传授的内容,留学生在建构主义的教学情境中,也可以参与创设情境,进行学习的协作和交流的组织,在主动的协作和主动的探索中,找到学习汉语口语的乐趣。教师、学生、教材、媒体四位一体,共同构建起崭新的对外汉语的学习体系。
2建构主义学习情境下的对外汉语教学设计
在传统的汉语口语的学习中,无外乎让学生通过听说读写来达到汉语口语的表达水平,按照学生的口语水平、文化背景等对学生进行分类,并给予相应的训练。但这种方法,留学生的学习热情一般是被压抑的,无法表达自己的学习中的诉求,因此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容易收到打击。在建构主义理论支持下的教学模式,采用的是适合对外汉语教学特点的教学手法。
例如,口语课《我爱音乐》课堂中,先让留学生自己说出他们熟悉的音乐种类,进而提出中华文化京剧,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自主学习以及课堂讲授总结,留学生能够大致解释京剧的主要特点并加以个人观点评价,同时延伸练习相关词组、语法及句型,从该教学案例中可以看出留学生在学习之前自主学习了解了众多关于京剧的背景知识,将教学作为交际法的延伸扩展,同时以口语教学为基础,搭建新的认知框架,让留学生主动地加以模仿及反复操练句型。在该教学活动中,教师围绕京剧这个话题,留学生通过表达、讨论、沟通、交涉、解释、询问等各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完成学习内容,以达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目的。
通过举例,采用支架式教学方法来帮助留学生构建框架,自主进行句型操练,并采取模仿和提问式等方法强化学生的反应,巩固所学内容、其基本特征在于听说领先、句型操练、对比分析,注意发挥留学生知识学习的主动性,讲解句子结构,掌握语言的运用规律,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灵活使用某种语言,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框架,参与创设情境,重新建构知识内容,进而培养留学生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结语
建构主义理论在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的运用,帮助了留学生积极探索汉语学习方法,获得学习的真正乐趣。在建构主义教学方法的搭建中,教师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随着我国与世界的交流范围和深度不断加深加大,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发展前景是十分光明的。因此,通过建构主义促进留学生学习汉语,是值得从业者积极探索和深入研究的。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本文从文化与语言的关系及高中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角度,阐述了高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必要性,并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论述了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语言交际中的跨文化因素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我国很多学生学习英语多年,仍无法用英语进行得体交际的主要原因是忽略了目的语国家的背景文化知识的学习。随着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意识到语言的文化内涵,“文化意识”也首次作为独立的内容被纳入到高中课程标准中,并把它作为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新形势下的高中英语教学在注重对学生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应更注意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而建构主义理论无疑为高中英语跨文化意识的建构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指导。
一、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看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1.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美国当代著名人类学家H. Goodenough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中写道:“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的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他的观点十分精辟地论述了语言和文化不可分离的关系,即:两者既密切联系,又相互区别。首先,语言是一种文化,而且是一种基本的文化,但它只是文化的组成部分,而并非它的全部。其次,文化是语言的一大特点,如果把语言看成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的话,文化就是语言教学中的重心。
正因为语言和文化有这样一种特殊紧密的关系,杜道明在语言与文化新论中指出:“语言是文化的凝聚体。”因为语言系统中凝聚着几乎所有的文化成果和文化信息,这就促使语言成为文化总体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具有原文化的性质。而且,语言客观地反映了人类历史上不同时期的认识水平和每个民族特殊的认识方式,因此,语言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且还是一种特殊的、综合性的文化凝聚体。掌握一门语言,实质上就是掌握该语言所承载的文化,语言只有通过丰富、深广的社会历史文化才能呈现出全部的意义。这种基于文化的语言观提示我们:要学习一门语言,就必须了解其文化。
2.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高中英语课程总目标的其中一项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合发展的基础上。总目标指出: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障。高中英语课程目标结构如下图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课程目标结构中,“文化意识”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涉及文化知识、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等内容。在目标结构的“情感态度”和其他项目中,对“文化意识”也有相关的要求。“标准”指出: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与使用,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识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又称作结构主义,是认知理论的一个分支,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它最早是由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于20世纪六十年代提出的教学思想。该理论兴起于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强调意义不是独立于我们存在的,个体的知识是由个人建构起来的,对事物的理解也不是简单的由事物本身决定的,人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建构自己对现实世界的理解。教学并不是把知识经验从外部装到学生的头脑中,而是要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经验出发,以建构起新的经验,而这一认知建构的过程常常通过参与共同体的社会互动而得以完成。
这一理论对于我们认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本质和建构跨文化交际意识具有重要的启示。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是多维度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综合的、多向度的概念,除了知识向度外,还有思维向度、行为向度乃至情感向度。因此,这种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主观感受现实的事物,去“亲自经历”各种跨文化情景,并做出自己对文化现象的解释和判断。简言之,就是要“构建”自己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
三、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在离中英语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建构主义理论之所以被广为接受和推广,关键在于它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知识观、学习观和学生观,重新解释了知识的本质和学习发生的机制。下面,笔者将从学生观和学习观这两个方面阐述建构主义理论对高中跨文化教学的指导作用。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人学习情境中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学习不是信息简单地从外到内单项输入,而是通过新信息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在对高中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与母语文化相适应的认知图式,如果用这一认知图示去预测和判断与母语文化有较大差异的目的语文化,就必然会导致交流障碍,这就需要把新的文化整合到学生已经形成的认知结构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还应该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现在的想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依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这不是简单的“告诉”就能奏效的,而需要与学生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彼此做出某些调整。如教师在讲解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陕西专用)第四册第六单元CULTURAL CORNER中TheUniversal Dragon的时候,就可以先让几个同学谈谈龙在他们心中的形象。这样,学生自然会谈到龙是如何的神圣和尊贵,教师可以很快地判断这种想法来源于他们的母语文化。在学生的母语文化中,龙是炎黄子孙的化身,是吉祥的象征,中国人自称为龙的传人,可见对龙至深的崇拜。随后,师生最后总结龙在中国人的心中是圣洁权威的。接下来,老师再引导学生仔细去回忆所看过的有关龙的国外影片,并谈谈龙在影片中的形象,学生就会想起《侏罗纪公园》里的凶残的恐龙形象,《指环王.2》中的“戒灵”,类似冀龙的怪兽形象。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得出龙在英美国家是邪恶的象征。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是直接地呈现西方人对龙的认识,而是通过有效的师生交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对本国文化与英语国家文化进行对比,由此,英美人眼里的“龙”作为新信息和学习者对龙原有的认识经验相互作用,加深了学生对中外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并形成了对龙在东西方文化中的差异性的认识。
建构主义学习观中学习的社会互动性强调学习是通过对某种社会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的工具的过程,这一过程常常需要一个学习团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所谓学习共同体,是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这一观点对课堂上的两大主角—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进行了重新定位,即:教师是一个帮助者和促进者,而学生才是课堂互动中的至关重要的中心人物,他们彼此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根据这一理论,教师在讲解body language(陕西专用)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他们以合作的方式在课前分别搜集body language不同方面的信息。这样,小组成员在相互沟通和合作中不仅基本上完成了对body language知识的建构,而且还促进了生生之间的交流。课堂上,各组分别以表演的方式呈现他们所收集到的资料,利用这种直观的呈现方式,以增强课堂环境的生动多样性,从而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吸收。当每一组都呈现完他们的信息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他们所呈现的这一body language相对于我们所使用的相同的Ylanguage有什么区别,并就这一问题在生生之间引起讨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是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以讨论和合作的方式去解决。因此,教师仅仅是一个引导者和促进者,而真正活跃在课堂上的是学生,这正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英语课本身就是一门实践课,需要学生积极参与,以达到学习目的。在对中西body language差异性这一问题的讨论中,生生之间相互作用、激发和影响,不同的想法和认识互相碰撞和融合,从而在不断的表现、思考、反馈、吸收和内化过程中获得了跨文化知识。
论文摘要: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已风行全芙教育界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思潮传入我国,倍受教育改革者们的青昧。不少学者发表文章传播建构主义并以建构主义作为理论武器向传统教学发起挑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法语学习者的语言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介绍建构主义理论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论述其对高职法语教学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法语教学
1建构主义理论概述
建构主义是西方教育心理学的最新教学理论,是认知理论的一个分支。建构主义源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20世纪80年代初由瑞士的皮亚杰提出。皮亚杰是认知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他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个体的认知结构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在皮亚杰的理论基础上,国外的科尔伯格、维果茨、斯腾伯格等学者又从不同的角度做了进一步的研究,丰富和发展了建构主义的理论,从而为建构主义实际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认识论、学习观、教学观等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与观点,并在国内外教育教学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建构主义关于学习的含义
自20世纪50年代起,学习理论经历了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等不同的发展阶段。如果说行为主义注重外部刺激的设计,认知主义着重知识结构的建立的话,建构主义则更关心学习环境的设计。行为主义和部分认知主义偏重于教师的教,而建构主义则特别注重学生的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的获得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与老师和学习伙伴的交流、协作,最终以意义建构的方式来获得。建构主义学习的基本特征突出表现在学习的自主性、学习的情境性和学习的社会性这三个方面。建构主义改变过去只重视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方式,重新对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进行定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在适当的环境中通过探索和交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最终获得知识。建构主义鼓励学习者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地参与到实践中去解决问题,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使新知识的学习不断得到攀升,同时注重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牵引作用。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法语教学的影响
从法语教学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法语知识的实践者,教师是法语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法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从而能够运用到实践中;学习的方式应以合作学习为主,运用会话和讨论。这种理论对法语教学产生的影响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3.1对师生角色定位的影响
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发生很大的变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在法语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中心,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的地位将由传统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学生将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学习过程中真正的认识主体老师是学生法语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老师对学生的学习起指导作用;法语学习过程中的互动和协作也是学生学好法语的前提与重要的保证。教师要改变传统讲授者与灌输者的角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在高职法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还要学会与他人合作。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的目的,真正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3.2对法语教学设计的影响
随着情境认知、真实生活中非正式学习研究的深入,以及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对教学设计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引人注目。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是学生心理的积极运作,而不是对教学的被动接受。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其他人可以提供援助,但是,发挥重要作用的是学生本身。从这种教学观出发,对直接教学的质疑变成了法语教学设计的一种需要,即要求学生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对所接受到的法语知识进行建构。这样,高职法语教师对课堂的精心设计显得尤为重要。老师所设计的课堂教学活动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要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要他们学会协作学习,使学生形成个性化学习方法,发展他们的自主学习法语的能力。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灌输减少甚至取消了,但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和事先的准备工作、组织工作都大大增加。因此,依据教学原理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科学的设计成了教师的主要任务。
4对法语教学模式的影响
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的网络化学习成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化学习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网络的普及对高职法语教学内容与学习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生学习法语不再仅仅是一本教材,而是通过各种媒体完成自己对听说读写译的学习。在建构主义学习过程中,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对于教师来说,原来个人的教学工作可以利用计算机和通讯网络进行。教学方式也由原来的老师讲学生听变成与网络化学习相结合。教师和学生可以加入网上讨论,通过网络共享学习资料,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此来提高师生的教学与学习水平。
建构主义 多媒体 美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02-0288-02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而多媒体及网络化教学的应用在新的教学模式中表现出的优势不可小觑。多媒体教学具有教学素材丰富、信息交流性快等优势,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及教学质量,同时对于教师素质的提高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出适应网络时代的新型人才。
1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性
美术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是艺术与技术的有机结合,是改革创新素质教育模式的必要条件和推动力。素质教育中的美术教育其核心在于传达艺术审美、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鼓励学生在审美实践中进行审美创造。传统教学模式中教与授的固化模式严重缺乏生动性,抑制学生的好奇心和发散性思维,以至于学生对美术学习缺乏耐心和信心,有些学生学习多年美术,竟不知《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是哪个朝代的盛景。而多媒体技术通过声光影的结合,全方位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学生置于立体的学习情境中,这与建构主义的观点是相协调统一的。
2建构主义的理论基础
最早提出构建主义理论的学者是瑞士的皮亚杰。在他的理论中:儿童处于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儿童的认知结构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地丰富、提高和发展。
在我国现代教育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作为新型的学习理论,不仅强调认知主体,更强调把学习者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由学习者来主动完成建构过程。由于个人差异的多样性,因此对客观世界的构建模式也是复杂多变的,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让学生自主构建美术知识体系是改革创新的重点,构建主义学习的含义就是将学习者置于一定的社会文化情境中,通过交流信息,利用丰富的学习资料,主动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
构建主义理论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打破在课堂上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旧传统,通过师生间平等沟通和讨论,把单向的教师传授变为师生的双向交流,以学生为主体,在愉悦的情境中完成学习过程。传统的美术教学容易在学生的心中产生抵触情绪,枯燥乏味的课堂氛围难以获得学生的认同,而多媒体的应用打破了这种僵局,能够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点燃他们追求知识的火焰。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收集某一名家的作品,整理相关信息,通过学生互相学习的过程,阐述学生独特的艺术观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以构建主义为基础的多媒体美术教学研究
在传统美术教学的天枰上,关注学生美术基础程度远远重于关注学生的自我发展。现代教育观念则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拓展式的教学过程寻求的是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审美素质,形成创造性思维模式才是现代教育的终极目标。美术教学既有与其他学科相同的理论知识要点和技术操控要求,同时又有其独特的性质,它是深化美术理论和钻研美术技能的结合体。由于对多媒体技术的认识不足,导致美术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上滞后于其他学科,只有找到现代科学技术与美术教育的切合点,才能将信息技术完美的融入到教学中。同时多媒体软件系统操控对美术教学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CAI可见主要应用于处理图像、动画、音响、文字等资源。用于处理文字的WORD2000,绘画程序的PAINTBRUSH,图形图像的PHOTOSHOP,幻灯片制作的POWER-POINT,以及动态画面制作的3D MAX等也是多媒体美术教学中常用的操作软件。
在21世纪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技术现已广泛的应用于美术教学中,学生通过与电子媒介的接触获取丰富的资料,这种科学化的学习工具为美术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3.1多媒体美术教学的教学设计
多媒体美术教学设计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策划出正确的教学策略,选择相应的媒体和软件,最后完成整个教学过程。创新的教学原理决定了系统的教学设计,只有将系统内各个元素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体现最佳的教学功能和教学目标。教师的教学设计内容必须包括精炼的基础知识和适应学生发展的个性知识点,根据所选择的媒体教学方式,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出来。需要注意的是,教学设计的立足点要多元化,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所扮演的角色不同,产生的观点也就不同,通过学生之间多层次多角度的深入探讨交流,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3.2多媒体美术教学的媒体设计
多媒体教育有机结合视、听、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艺术情境,因此选择适当的媒体是完成多媒体美术教学的关键。首先媒体的选用要符合学生的心理,既要操作简便,又要有趣味性,例如:教师用幻灯片展示《吃甜瓜与吃葡萄的孩子》,学生感觉不到作品所要表达的含义,配合网络多媒体通过了解作品的产生背景等则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还可以轻松地解决课程中的问题,为教学活动铺路筑桥。
3.3多媒体美术教学的课堂设计
整体的课堂设计方案包括教学内容、教师与学生、教学媒体等因素,通过有效的设计,有针对性的组合在一起。在教学理论不断发展的今天,现代的教学课堂不仅要有创新的教学思想,更要坚持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准则,为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供必要的条件。在课堂上教师可充分利用Powerpoint、Internet、CAI等多媒体技术,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完善教学效果。为了达到美术教学的根本目的,让学生以相互合作的方式进行课堂活动,体验美术课堂的乐趣,强调学生的参与度,锻炼学生的技能,才能不断地完善学生的人格。例如在《色彩学》的课堂教学中,纯理论的讲解难以实现教学目标,而将色彩学与心理学、自然科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运用便捷的软件工具,让学生反复体验色彩带给人们的生活的变化,不硬性的灌输知识点,才能拓展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为色彩设计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色彩学的研究中,我们强调联想的重要性,因此建构以视觉、听觉的外部刺激,才能起到激发启示学生联想的作用。客观世界的色彩是客观存在的,而每个人的认知却是不同的,相互交流有助于学生开拓视野,多层次发现色彩的艺术美感,,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针对于美术教学中的知识点的创设要遵循真实性的原则。通过网络媒体搜集的资料五花八门,我们要认真甄别,创建真实的教学情境,以实事求是为准则实施教学,为学生提供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体验,锻炼学生的判断力,真正达到启发提示学生追求真理、寻找答案的目的。在构建主义的理论指导下,选择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要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有效的服务于教学活动。教学设计要以拓展学生思维为出发点,不能过分强调直观体验而忽略了思考空间,要悉心指导,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质量。网络时代的多媒体美术教育,不能拘泥于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更要从深层次挖掘学科间内在的联系。建构主义对美术教学的影响,在多媒体的应用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如何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及如何参与互动式学习还需要我们长期的探索和实践。
4总结:
随着教育改革步伐的不断深入,多媒体美术教学的形式日趋多样化,教学成果质量大幅提高,动态的教学过程逐步完善,虚拟与现实的科学技术正将美术教学发展推向新的方向。当代多媒体美术教学,正以快速的发展形势整合信息技术和美术教学,为学生设计多媒体网络平台、共享网络资源、构建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人们艺术修养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用多媒体教学必将成为教学实践的主导,为素质教育的开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刘琳.谈多媒体技术在高职美术教学中的作用[J].辽宁高职学报.2009(02)
[2]肖猫生,李红英.浅谈多媒体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24)
[3]沈爱琴.浅谈多媒体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优势[J].成才之路.2010(36)
[4]张慧.初探高校美术教学中多媒体应用的重要性[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08)
[5]李平.美术教学中的一把双刃剑--浅议多媒体美术教学的利与弊[J].美术大观. 2007(08)
关键词: 建构主义 酒店英语 课程设计
一、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简介
建构主义是一种认知理论,提出者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他指出个体与环境通过“同化”和“顺应”两个基本过程互相影响。“同化”[1]指个体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并结合到已有认知结构中,即个体将所受到的外界刺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2]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会引起个体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为个人的认知结构受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同化是认知结构量变,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质变。认知个体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不断提高和发展。
建构主义是一种学习理论及教育理论。建构主义指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是通过学习者在一定情景中借助他人(如老师或同学)帮助,通过建构认知方式而获得学习过程中有意义的东西。同时,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认知主体进行信息加工,对信息认知方式进行建构,而教师则成为学生认知建构的促进者、帮助者。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要求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建构主义认为教学理念是教师人格的一部分,而教学策略和教学行为是立足点及出发点。教学理念是课堂决策和行为的依据,是教学改革前提,对课堂教学活动具有支配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学生认知建构的因素,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能促进学生积极同化外界信息并顺应实际环境。
建构主义认为,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含有真实问题或真实事件的情景,从而为学生知识与能力迁移提供帮助,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并通过学习共同体即学生之间的互动、对话,主动学习。情景教学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重要部分。情景教学以“学习者中心”“情景中心”“问题中心”三方面作为基本特征,从而实现[3]: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这一良好教学循环过程。
二、建构主义指导下酒店英语课程设计
外语教学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使用语言的能力,而酒店英语目的在于学生以酒店为工作环境,自如、恰当地运用所学的英语与各国旅客进行交流,从而更好地实现酒店服务宗旨,体现个人工作素质。因而提高酒店专业学生外语能力,培养出能熟练地、正确地运用外语为饭店服务的人才,成为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而建构主义为酒店英语教学效果的改进提供了坚实理论基础,开辟了新的教学领域。建构主义强调主动参与性、情境性、灵活性、合作性等方式,从而使认知主体积极主动建构学习。同时,建构主义提出的“情意、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在酒店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营造良好的交流环境,提供具有真实情境性的学习环境。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指导,酒店英语课程教学的核心可通过以下三方面改进。
(一)改变传统英语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传统教育思想和理念更多强调认识主观性,且在国内教育以应试为目的的教学方式影响下,更多教师上课过程中以自我为中心,形成了灌输型教学模式。老师讲为主,学生听为辅,至于学生是否真正学到语言知识并能够使用,教师无从得知,学生也没强烈意识实践。传统的教学模式未能对认识的能动性给与充分重视,注重把知识和结论直接灌输给学生,学生很少自我思索并验证教师所讲授的语言知识,形成了过分依靠老师的习惯,严重缺乏思考问题的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
依据建构主义,教师应重新树立正确的酒店英语教学理念,考虑酒店英语实用性,努力转换角色。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主体,而是主导者、组织者和管理者,而学生不再是被传授者和被动接受者。教师在教学中承担整个酒店英语教学组织和监管,同时,教师还要减少或帮助学生降低因为英语基础不好而怕开口的焦虑感,帮助、促进学生主动开口说,使用相关酒店专业英语。
例如讲授如何填写客房预订时,教师可根据学生具体理解,通过以任务型和角色扮演等课堂教学手段,让学生实践知晓如何进行填写,并使用恰当语言进行回复。而不是教师独自讲授该说什么,应说什么。教师可结合学生实际英语展现,提出意见,肯定有效语言表达方式,指出无效或功能性不强的语言表达方式。学生可通过进行对比,修改和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以《宾馆英语》[4]第二单元为例,教师可先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前台接待员和房客,通过学生自己的对话让学生观察所使用的语言,然后可播放自己提前准备关于预定房间的视频,让学生再次观察所使用的语言,最后再播放课文录音,最终给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的空间。从而学生从中比较得出最恰当的使用方式,构建出如何使用英语进行前台接待的意义过程,实现知识获取。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构建的个性化过程,认为学习者主动参与知识建构过程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而教师以任务的方式将教学步骤进行实施能够给学生充分机会去构建自己获取知识的过程。这是一种自主性学习方式。
(二)提倡情景教学,实现知识的认知建构环境。
英语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英语教学实质是交际。建构主义强调语言环境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语言学与一定社会文化相联系。通过在完整而真实的环境中进行有意义的教学活动,认知主体能积极主动建构新意义。而酒店英语作为专门用途英语,有着特定使用环境,课堂教学不可能完全实景教学,但可创设情境进行有效教学。现在各大高校都有多媒体及网络教学,可在酒店英语教学中借助计算机辅助进行情境教学,有效将教学资料以视、听、说的形式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做到图文并茂,从而给学生创设出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积极学习的兴趣。
积极的学习环境可激发学生参与,给学生一定情景,让学生之间或者师生之间进行模拟演练,例如《宾馆英语》第九单元关于供应西餐方面,学生肯定对于西方饮食不够熟悉,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餐饮词汇,让学生脱离课本,模拟宾馆西餐厅中订餐、上餐、撤餐等情景进行训练。训练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称谓语、礼貌用语和行业用语的使用。学生反复操练,逐步纠正自己的服务语言。同时,多次反复操练可熟悉关于西餐的相关词汇,以此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介绍酒店设备时,通过多媒体图片给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展示并结合文字的单词,进行教学。情景化教学有利于学生练习在实际应用环境,思索如何对恰当的语言进行获取,建构正确语言使用模式。
(三)开展合作学习,多渠道实现语言运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合作能力,因为学生协作活动对意义建构起重要作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需要共同对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探索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想法从而建构自身所需知识体系。这也是同化向顺应转变的过程。
在酒店英语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小组合作、同桌讨论、相互评价、分组对话等方式促进学生合作学习,小组交流中学生自由交流。合作学习有助于管理学生课堂行为,也有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管理,教师通过此种教学方式能促使学生学会课堂自我管理,通过自觉实践,增进交流合作从而掌握恰当使用语言知识的技能。
三、 结语
总之,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强调认知主体即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非教师的主观控制性。因此在酒店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自身角色转换,以及对学生身份的认同。建构主义提倡自主式、个性化的教学。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计划者、调控者和评估者,而教师则转变为课堂管理者、组织者、激励者、帮助者、咨询者、指导者和学习典范。基于现代计算机和网络、多媒体英语教学方式的帮助,教师应充分认识自身作用,开展自主式、个性化的教学,并积极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自身具有较高学习能力,从而帮助学生了解语言学习建构规律,掌握有效语言学习方法及策略,让其自觉进行语言学习及训练,从而更好地掌握酒店英语的实际运用,继而提高个人专业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实际就业需要。
参考文献:
[1]Pagel, J. The principle of genetic epistemology [J].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Ltd,1972.
[2]黄慧,王海.对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我国外语教学研究与调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6):21-24..
[3]徐光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35-37.
论文摘要: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学习者根据先前认知结构,借助他人与环境,通过独特的信息加工过程,建构当前事物意义。本文论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大学外语教学的重要启示。.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 ),也称结构主义,是认知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其最早提出者是瑞士的心理学家皮亚杰(1. Piaget)。他认为智慧本质上是一种对环境的适应,智慧的适应是一种能动的适应。一定的刺激只有被同化于认知结构中,主体才能作出尽映。因此从功能上说,智慈是一种高级的能动适应,智慧本身就是一系列不同层次的认知结构的发展和构建。皮亚杰提出了完整的同化一顺化学说以阐明适应的过程。保持同化与顺化的动态平衡,才能实现主体与环境的良好适应。知识不是客观的东西,也不是主观的东西,个体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步构建起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建构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图式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它涉及两个墓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的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所引起的个体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也即个体认知结构同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因此,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图式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图式改变)。在皮亚杰的理论墓础上,科尔伯格、斯滕伯格、卡茨等人对建构主义理论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做了认真的探索。建构主义是一种学习哲学,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的学习理论,主张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在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下,使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最具有实践意义的是它所提倡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由于学习是在一定情景即社会背景下借助其它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了意见建构过程,因此“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因素。“情境”指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境,把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教师对新内容进行情景设计,学生对新创设的情景充分理解,利用教师提供的多种手段或媒体,使自己置身于这种情景中,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用所学过的知识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看法、设想或者是疑问。“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包括与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它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进程的自我反馈和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构建均有重要作用。“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二、对大学外语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一经问世,就受到世界教育界关注,特别是加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开始进入各级各类学校课堂,成为许多课程“相整合”的重要理论墓础。但是,建构主义适合外语教学吗?由于外语教学的特殊性(事实性内容多、概念性、规则性、原理性内容少犷实践性、环境性、模仿性强等等)。目前外界存在一种看法认为,建构主义不适合外语教学,实践意义不大。笔者认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尤其是“同化”和“顺应”的概念同样是适合外语教学的。
首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情境”。外语学习也是与一定的文化背景“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到的新知识,从而斌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在外语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意义构建能力,同样可以运用抛锚式,支架式和随机进入式等目前比较成熟的墓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法,让学生在现实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语言的过程不是主要靠模仿和把握细节来获得语言能力的,它主要是通过与外界交流,吸纳和认同各种语言规范,从而形成个人的语言能力。
纵观国内高校各学历层次英语教学墓本状况,学生应试能力与语言综合交际能力,失衡现象十分普遍。因此,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英语语言综合训练为平台,找到语言技能各方面对应的语言教学各个环节的内在联系,主动将听、说、读、写分项技能训练融为一体,将大大提高外语教学效率,改菩传统教学存在的费时、费力、低效现象。
第二,建构主义主张“为理解而学习”,以意义构建为目的,这就要求在外语学习中不能只记住一些单词,句子或只能应付课本上的一些联系题,要求学生获得的知识是结构化的、整合的,而不是零碎的、片面的,从而使他们能利用已有的认知结构认识新现象,形成解决各种问题和灵活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进行交际的能力。在语言教学中中,将讨论与讲解巧妙结合起来,着重分析理解内容、主题和文体。讨论时,教师采用各种方式,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弗里德曼 ( Fliedman. M)曾经指出:相当一部分读者在阅读时,常把注意力集中在文章表面,力图记住文章的措辞,从而忽视了文章所表达的意义。这种阅读实际上是“表层学习法”(surface - level learning)。另一部分读者在阅读时将文章作为了解世界,获取信息的媒介,因而注重文章内容,并力图作者所表达的意义,这种阅读方法被称为“深层学习法”(deep -level learning)。课堂讨论重点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尤其是字里行间所要表达的气氛和内容。有时学生只知道句子的表面意思,所以不能全篇理解课文,甚至还误解了作者要传达的含义。因此课文内容的讨论给学生充分参与的机会,可以使他们在对整个内容,主题及文体的讨论过程中更主动与举师配合,从而达到真正参与,获得良好教学效果。
第三,语言是杜会性的,语言学习也是一种社会行为。但传统语言课堂是孤立的、竞争式的。学生常常感到竞争和压力。持续的焦虑和不安会严重挫伤学生的自茸心和积极性,使他们对语言学习丧失兴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协作”、“会话”,强调学习共同体作用,认为共同体是意义存在的前提或载体,是教育的核心。语言课堂中,通过“协作”,“学习”和“会话”活动,在学生中形成合作友爱的风气。在协作学习活动中,学生所使用的语言比教师与学生之间一对一的问答或交流要更丰富自然,贴近生活,通过协作学习环境,学生的思维和智悠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即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而不是其中某一位或几位学生完成意义建构。
再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为了支持学生主动探索和意义建构,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各种信息资源。近年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实践提供了有力支持。多媒体网络技术能够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它向学生提供的信息是多种多样的,除了文字外,还可提供不同形式的图象,模拟实际画面,真实活动图象,各种声音,包括音乐等。它有利于学生的互动探索、互动发现,提供多重感觉刺激,有利于学生更多更好地把握关于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的知识,有利于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概念之间的联系。因此,学生所获的信息丰富多彩,信息大大增加,避免了过于单一的信息所造成的单调与乏味,提高了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
建构主义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兴起于西方教育界,自二十一世纪初开始被我国广为接受并引进到外语教学研究当中。作者于中国期刊网上搜索到的608篇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进行的外语教学研究论文,只有两篇是上世纪末的(程四俭,1999;程东元、沈彩芬,1999),其余都是本世纪的。建构主义虽然引进得较晚,但它一出现就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对我国外语教学研究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为我们提供了审视外语教学的全新视角,引发了外语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条件,师资培训等方面的变革。与建构主义有关的研究是目前外语界最热的话题之一,几乎涉及到外语教学的方方面面,从理论上论证建构主义对外语教学改革的启示,到如何用建构主义理论来指导具体课程的讲授。既探讨了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更多的还是研究如何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最有效地发挥多媒体网络教学的优势。其中对我们启发最大的还是理想语言学习环境的创设及注重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即自我监控、自我反思能力。短短六、七年里,相关数量之多,涉及面之广,都足见建构主义理论已深入人心。建构主义理论无论是对我国外语教学理论本身的研究还是教学实际效果的提高都有重大的启示作用,但目前为止,研究述建构主义与英语语法教学的文章不多,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谈得较多的主要是论述对语法教学的认识、探讨语法教学的地位、提倡培养语法意识,以及一些具体的语法教学方法,如对比法、幽默法、语境法、循环递进法、交际法等,而没有提出一个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模式。另外,很少将语法教学与其他教学相结合,仍是为了语法而教语法,没有把语法放在整个语言体系和言语交际里研究。一些谈具体语法项目教学,如虚拟语气等也还仅仅是满足于把某个语法点的用法说清楚了,阐释完整了就可以了。比较而言,语法研究做的更深入,语法教学研究相对薄弱些,与语法的本体研究相脱离。
二、 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建构主义思想
建构主义认为,个体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对知识有不同的理解。学习者对知识的接受不仅是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是对新知识的分析、检验和批判以及对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和思考。学习是学习者个体主动的建构过程,包括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学习是一种协同建构的活动,学习活动环境取决于三个要素:教师扮演的角色、学习者扮演的角色和在学习活动环境的教学中使用的信息技术。按照这三个要素,在建构主义的学习活动中,英语语法教学的模式表现为教师不再是唯一的专家和施教者,而是学习者学习的促进者和帮助学习者实现自己学习目标的指导者。
英语语法教学改革是针对传统英语语法教学过于规则化、理论化,不重视知识和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而提出的。语法教育旨在拓展学生的语言思维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语言,感受语言规律,让英语语言为现实生活服务,从而使学生在进行英语知识和实际生活双向建构的过程中,体会到英语语言的实用价值,享受到学习语言的乐趣,体验到充满魅力的语言学习过程。英语语法教学改革的基本思想是在建构义思想指导下,建立一种“自主、探究、合作”型英语语法教学模式, 以课题性问题为起点,以探究与实验过程为方法开展教学,力求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与技能,提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思考、设计、探索、体验,然后教师的讲解、演示、分析、评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质疑,让学生进行讨论,在比较高的层次上进行学生之间的合作,把学生提出的问题转化成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课题。
三、 基于建构主义的英语语法教学模式的构建
1.建构前的活动
主要是一些准备性的活动,了解学生的情况,包括学生现有语法水平、学习风格、学习方式、学习动机介绍活动的内容,同时激发学生大脑已有图式出示学习材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确定语法教学目的,在整体上决定语法教学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主要步骤如下:
第一步,异质分组。教师可根据班上学生的具体情况,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一般以2~5人为宜,分组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水平、个性、性别、友谊等。小组可以是固定的,便于组织,也可以是临时的,有利于学生相互交流和团结合作。小组合作在活动前要有必要的训练和指导,活动时每一个学生有练习使用语言的机会,活动后开展自评、互评和老师评,使每一个学生都对自己的任务负责。有效的小组合作要使不同层次和水平的学生都充满挑战性,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第二步,活动主题。可由教师根据教学安排给定,有时也可由学生小组讨论决定。例如,归纳某一语法点的所有应用范围、同一句式的不同语用含义以及区分易混淆的概念等。围绕主题帮助学生一起把所学知识系统化,利用一切个人语言资源进行讨论,交流对所学内容的看法。让学习者自己从语言事实中发现并归纳语法规则,通过协作对话性活动达到预定学习目的。
第三步,让学生自己选或以组为单位选语法学习的语料。可以从自己平时看到的、听到的材料中选,也可以从身边同学或教师的平时口头话语或书面语中选。这种语料的选择过程,也是一种对话的过程,一种反思的过程,一种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语法的理解会进入到更高的境界,对语法的运用也将更得心应手。
第四步,前测试。可以进行问卷调查,也可依据学生平时作业中的薄弱环节、平时测试成绩等形式来了解学生对英语语法知识及学习途径的看法,从中可发现总结出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包括语法在内的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在教学中对症下药,因材施教,掌握学生的现有语法水平。
2.建构中的活动
应将课堂小组活动设想为学生受内在目标导向的行为,而不是被动地遵守外在的任务要求。主要过程是学生在接受了多渠道的语言输入后,进行语言形式协商,对其中出现的语言点进行猜想假设,推理概括,初步归纳出语法规则,然后在言语交际中尝试性使用,并根据在言语活动中对该语法点的使用情况,进一步完善建构先前总结的语法点,所有这些都是在以小组为单位的互动性协作活动中进行。所答的问题如果是某位同学独立完成的得2分,如果是和同伴一起协作而得到答案,得1分。我们逐步就会发现,学生独立得分越来越多。这种小组式的讨论,会得到更多的不同观点,达到集思广益之效。通过对输入材料中遇到的一些有趣的语法现象琢磨,学生会对一些语法知识获得十分鲜明的印象,这种效果绝非从教师那被动地接收一些语法条条框框所能替代。合作学习激发
所有组员进行有效的沟通,为共同的目标齐心协力,共同建构知识,提高认知能力。
3.建构后的活动
这主要是教师总结,反馈,评价,如有必要,布置一些控制性的语法练习。应注意的是,要针对学生在建构中出现的问题提供练习机会,而不应按教学大纲的规定按部就班地去做,目的是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加速其自动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