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数据审计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大数据; 财务共享服务; 大数据审计
【中图分类号】 F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6)19-0123-04
一、引言
在大数据时代,以云计算及数据挖掘为代表的各种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使得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新审计手段(下文简称大数据审计)逐渐成为各会计师事务所及审计人员的主要审计方法。企业业务作为被审计的对象,审计人员利用大数据相关技术对被审计单位与全部业务相关的所有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处理再到最后的审计报告输出,综合评价被审计单位是否有效利用财务信息系统对企业资产安全、经营效率等作出了充分的安排。大数据的4V特征(Volume、Velocity、Variety、Veracity)决定了“大数据”审计的与众不同。
同样,在大数据时代各种信息技术的飞快发展也使很多企业的财管模式发生了改变,目前较为流行的是基于云计算、数据挖掘及移动互联等技术的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集团企业利用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将集团总部、子公司及分公司等各内部财务流程进行重新评估,把集团内各种日常、标准化、重复性的财务流程独立剥离纳入一个统一处理系统进行处理,此平台系统即集团企业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云会计系统(下文简称云平台系统)。通过财务共享服务平台可以统一处理,将打破传统内部各子、分公司及职能部门为代表的管理模式,最终围绕业务中心重塑企业管理流程。该模式让集团企业的所有财务相关数据集中在平台系统上,内部各职能部门及子、分公司可以适时动态地根据自身经营需要获取各种信息[ 1 ]。
大数据时代,既改变了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也改变了传统审计方法,两者的有效结合或能为审计带来更多的便利。基于财务共享模式下的大数据审计可以定义为:以平台系统所涵盖的所有的企业业务作为审计对象,然后利用大数据审计手段对其中相关的数据进行审计,以形成审计疑点,同时在审计过程中获取审计证据,最终在得到审计结论的基础上出具审计报告。
有关学者对大数据审计作了研究。程平(2013)在研究中指出审计环境、审计证据、审计对象等因素都会对审计产生不同的影响。丁璐(2015)从地税征管审计角度探析了大数据在数据的获取、分析等方面对审计产生的影响。顾洪菲(2015)从数据的量、结构及处理方式三个角度阐述了大数据对审计的影响,更进一步站在使用者角度描述了大数据背景下的审计方法选择。对比有关学者研究不难发现,以往研究虽然集中转向大数据审计,但是该审计方式仍旧基于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而基于笔者所述的财务共享模式下的大数据审计目前仍处于真空地带。
20世纪80年代中期,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产生于美国,随后引入中国,得到了中国有关企业的积极关注与应用。对于大数据审计来说,财务共享服务系统平台的建设至关重要,只有基于此平台方能充分发挥大数据审计的优点。本文尝试性地阐述基于财务共享模式的大数据审计,并对大数据审计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的各种大数据的预处理作出分析[ 2 ]。
二、大数据在财务共享服务下的预处理
(一)大数据流向
大数据审计的前提是能够充分获得与被审计单位生产经营业务直接相关与间接相关的各种大数据。在对大数据预处理之前需确认大数据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的流向问题。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必要的条件是云平台系统的建立,该系统实现了对集团企业内部职能部门及各子、分公司ERP/SCM等系统的有序关联,能有效区分于传统财务核算模式。具体相关流程参考图1。
大数据审计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有效解决了传统财务核算模式下大数据审计面临的以下问题。
1.数据收集工作量巨大
传统财务核算模式中集团企业及下属各子、分公司的相关财务信息独立存储于自己的会计信息系统,当集团企业作为被审计单位时,需要将各个子分公司的会计信息归集到集团的审计数据中,无意中加大了各项数据信息的收集工作量。而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中,集团总部审计人员可很简单地通过云平台系统收集各种与审计相关的直接或间接数据,无需耗费大量的资金及人力成本[ 3 ]。
2.数据整理工作量巨大
由于传统财务核算模式中集团企业与各子分公司的有关财务信息系统未能有效链接,数据接口及标准化等差异存在,使得审计人员在采集的基础上还需要进行各种数据的清洗工作,大量清洗工作无疑增加了审计成本,影响审计效率。而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中,云平台系统实现了各种财务数据的标准化,并与相关的业务系统实现了无缝对接,在系统中采集标准化数据的同时不需要对数据进行大量清洗,提高了数据质量。
3.难以有效利用外部数据
传统财务核算模式中审计人员想获得与审计相关的外部数据时,考虑到子分公司的会计信息系统及相关业务系统相互独立,想要从各个业务系统获得各种与审计相关的外部信息难度较大。而基于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云平台系统建设有效地将企业内部与外部的信息进行管理,审计人员可以利用该系统采集与审计相关的外部数据,降低不必要的数据采集成本。
(二)大数据预处理
在明确大数据流向的同时可以知道基于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的大数据审计将有效地提高审计工作效率、降低审计工作相关成本。后续主要做的是大数据的各种预处理。
1.大数据采集
基于云平台系统的各项数据收集主要有以下三个途径:第一个路径也是最主要的数据来源是云平台系统,包括与审计直接相关的财务数据、业务数据及企业的各种战略数据等;数据来源的第二个途径是与云平台系统实现无缝对接的企业其他业务系统,比如ERP,该部分数据源主要揭示与企业生产销售直接相关的采购、生产、销售等业务流程中涉及的各项数据;第三个途径是来源于企业外部的各项与审计相关的数据。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的标准化财务数据为审计人员的数据收集工作提供了便利。
(3)形成审计疑点
所谓审计疑点,是经过上述大数据分析及中间表对比后查找到各种潜在问题的信息汇总。审计人员对于审计疑点形成后做的主要工作就是进一步获取各种审计证据,以验证审计疑点是否真的是由于各种错误或舞弊导致的错报,根据验证结果得出最后审计结论。
查证审计疑点的主要工作是对各种财务、非财务及各种业务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进行检查。基于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大数据审计,审计人员可以减少的一项工作便是实质性程序里的函证工作,其可以由审计人员通过云平台系统及各ERP为代表的业务系统实现对外部数据直接的验证,无需函证等复杂的审计程序,在降低成本、节约时间的基础上提高了审计的效率。
5.审计程序的执行
按照审计计划拟实施的审计程序展开执行工作,在执行过程中需要全面、全过程地监督各种审计大数据的收集、整理以及存储。审计人员在根据第三方专家对云平台系统及各业务系统的可靠性专业综合测评的基础上,综合利用云平台系统及业务系统形成的审计疑点去获取尽可能的审计证据,以便最终得到审计结果。对在大数据审计过程发现的问题应当及时向企业管理层反馈,同时还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复核和评估。
6.形成审计结论并出具审计报告
在根据审计计划形成审计疑点的基础上获取了各种审计证据,基于此得到审计项目组的审计结果,在考虑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同时需要结合此前制定的审计目标得出审计意见。对于审计过程中发现的各种错报问题需要及时与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沟通,必要的时候给管理层及治理层提出各种意见,最终在取得管理层相关回复或建议的基础上出具审计报告。
四、结论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以及各种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审计变得愈发重要,同时,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企业管理方式被大量企业引进,在此背景下,如何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来实现基于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大数据审计日益成为业界所关注的焦点。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的大数据审计问题本文进行了试探性的分析,在简述该模式大数据流向的前提下对大数据的预处理流程作出描述,最后介绍了基于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大数据审计的基本流程,以为企业开展相关业务提供借鉴。
【主要参考文献】
[1] 丁璐,刘康.大数据环境下的地税征管审计实践[J].审计月刊,2015(8):15-16.
[2] 陈伟.电子数据审计模拟实验室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5(7):26-28.
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贵阳院”)在审计工作实践中,通过不断探索与改进,基本形成基于审计管理信息系统“互联网+内部审计”的审计模式。
(一)建立相关工作制度
通过调研并结合院内实际,制定《贵阳院实时监控审计管理办法》《贵阳院审前公示管理办法》《贵阳院审计成果运用管理办法》,建立审前公示、定期提交实时监控审计分析报告、审计成果在院综合信息系统内公告等制度,规范内部审计工作程序。
(二)联网
将审计管理与审计作业系统、用友NC财务管理系统进行联网,通过审计管理信息系统的审计作业模块,可直接根据审计需求采集用友NC财务账务系统中的数据。将年度审计计划、审计立项、审计实施、审计底稿、审计证据、审计报告等相关审计档案以及内部审计工作评价全部纳入审计管理信息平台,实施动态管理。审计人员充分利用院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用友财务软件、总承包项目管理系统等在线信息资源库,根据审计需要及时进行数据比对、分析,实现事后审计与事中审计的结合,静态审计与动态审计的结合。
(三)编制计划
根据《贵阳院年度审计计划编制与审批流程》(见图1)编制年度审计计划,录入审计管理与审计作业系统,明确审计人员及审计时间安排。审计计划包含审计项目计划、制度建设、培训工作、会议工作、其他工作5大板块。
(四)授权
管理层高度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制定《贵阳院向职代会、纪检监察审计专题会报告审计工作的实施办法》,专项审计工作报告均需向院管理层汇报。建立数字工程研发中心、工程造价中心、财务资产部、审计风险管理部协同工作机制,授权审计人员登录院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用友NC财务管理系统、总承包项目管理系统、投资管理系统获取审计所需财务、经营、投资、工程项目管理数据。
(五)在线审计
审计人员按规定开展在线审计工作,在全面审计的同时,重点对重大经济事项、重大合同履行、大额资金使用、投资融资、会计核算异常等进行审计,审计过程中可直接从审计管理与审计作业系统中调取审计底稿模板,录入审计底稿、审计记录等过程审计资料。通过日常监管系统的连续监测,发现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及时上报,为院管理层的决策提供支持信息,进一步发挥审计的咨询服务职能。
(六)线下查证确认
根据在线实时监控发现的问题,对院各职能部门和单位的有关人员进行询问、核查有关会计原始凭证,查阅与生产经营管理相关的资料以及实地审查、了解相关情况,形成审计工作底稿并上传审计管理与审计作业系统,便于审计组成员共享审计信息,讨论审计发现问题。
(七)出具报告
总结审计发现的问题,形成审计报告经分管院领导批准后,报送院长、分管院领导及分管财务院领导、有关职能部门和下属单位。
(八)特殊情况及时报告
审计部门对在审计中发现的较大违纪违规问题或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及时汇报,便于院管理层在第一时间采取管控措施,提高审计效率与效果。
(九)督促落实审计意见
审计部门制定《贵阳院审计报告编制与问题跟踪流程》(见图2),督促院职能部门及下属单位认真落实内部审计提出的审计建议与意见,实施审计意见落实的闭环管理。
(十)审计项目信息实时录入
项目完毕后,审计项目相关审计公示、审计通知、实施方案、审计底稿、审计记录、审计报告等资料实时归档在审计管理与审计作业系统,便于日后的审计档案查阅。
主要特点
(一)统一平台,功能完善
审计管理信息系统采用浏览器42中国内部审计20175信息化优秀成果/服务器(B/S)架构,实现了统一调度、分级管理、数据共享的管理模式,其审计管理与审计作业系统可实施审计计划管理、资源管理、成果管理、绩效管理、统计分析、档案管理、审计作业、查证分析以及工作流管理和数据接口等工作。该系统能促进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管理,规范审计作业流程,提高审计工作成效,满足对审计信息数据进行实时动态管理的需要,为集团公司年度审计工作评价提供考核依据,为防范企业经营风险提供有效保障。
(二)资源集约,共享协同
在审计管理与审计作业系统资源管理模块中,建立被审计单位库、被审计人员库、中介机构库、内审人员库、法律制度库、文书模板库、审计发现库、问题类型库等多个资源库,实现了集团审计资源的集约,互通有无,协同共享,促进内审人员经验交流和学习,发挥审计合力,提升审计价值。审计人员通过在线作业,能够迅速查看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数据,开展数据分析,及时审计和发现问题。有效解决了业务复杂、工作量大的手工审计难题,降低手工审计误差率,提升审计工作效率。审计人员能够方便快捷地查询和利用审计法规等资料库,极大促进审计效能提升。
(三)移动互联,动态监控
贵阳院审计人员可通过用友NC财务管理系统实时动态监控财务经营数据,通过院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监督经济合同审签情况;通过总承包项目管理系统监督院属各项目部工程管理情况;通过投资管理系统监督院投资管理情况等。对经营异常、重大项目开展实时监控审计,按月出具实时监控报告,及时督促审计意见整改和落实,实现审计关口前移,提高监控效果。
模式创新
(一)基于在线采集和数据分析,探索联网审计模式
审计人员直接利用用友NC财务软件提供的灵活查询和分析功能,综合运用审计的顺查法、逆查法、抽查法、审阅法、分析法、抽样审计与详细审计结合法、效益评价审计等方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资金运用与投融资、预算编制与执行、成本费用支出等财务运作情况和内控制度执行情况、各项经营管理活动状况进行实时与动态监控审计。对被审计单位的生产经营指标、财务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分析,对被审计单位经营者的经营绩效进行评价。结合集团公司与专业机构共同开发的用友审计作业系统软件辅助审计,分析被审计单位的有关财务与经营信息,确保实时监控审计质量,做到及时采集数据、及时审计预警、及时反馈信息、及时督促整改。
(二)审计成果运用和整改再上新阶,推动管理提升
基于审计管理信息系统的审计工作成果统计、审计项目完成情况、审计项目趋势分析、审计效益情况分析、审计意见落实情况分析、审计发现问题分析等功能,实现对审计成果的综合分析,建立整改联动机制,各部门积极协助,通过“集体会诊”,剖析违规问题根源,研究工作难点,落实整改责任,形成分工明确、衔接协作、监督有力的联动工作机制。使被审计单位能够认真对待审计发现的问题,积极配合,不仅做到根据整改意见及时纠正违规行为,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理处罚,还从源头上加强风险把控,修订完善相关制度,规范业务操作行为。
主要成效
(一)审计关口前移,实时监控审计应用日渐成熟
贵阳院在“互联网+内部审计”模式推动下,积极开展实时监控审计和各类专项审计,降低了审计成本。“十二五”期间,共计实施审计项目100余个,提出规范运营的改进意见及建议500余条,促进增收节支及避免经济损失3000余万元,促进健全完善制度规定40余项。审计主要关注大额资金、职务消费、业务招待费和公务用车等重要事项及重点项目管理,变事后监督为事前预防,及时防范风险、揭示风险、分析原因、督促整改、确保管控有效。实时监控审计的按月实施,使院管理层可获取实时监控审计分析报告,发现在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合同执行情况及经营管理等经营活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堵塞漏洞、消除隐患,发现并及时纠正错误,保护院资产的安全完整。
(二)充分运用大数据,审计手段和方法不断完善
贵阳院内部审计部门在审计实践中充分利用大数据,对大量的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进行持续分析和深入挖掘。一是创新审计技术方法,广泛应用于数据分析、疑点查找、电子数据的整理与归档等方面,提高运用信息化平台查核问题、评价判断、宏观分析的能力,加大数据分析力度,进一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二是重视审计信息化对审计管控的支撑作用。加强信息采集、数据处理,借助数据分析支持审计结论,推进实时监控、动态监测的联网审计,提升审计信息化整体水平,促进审计管理综合水平迈上新台阶。2014年建立了风电、土建大宗采购数据库,审计人员利用数据库比对风机、塔筒同类市场价格,评判价格公允性,提高了工作效率。2015年实施的花溪云顶一期总承包项目竣工结算审计,通过用友NC财务管理系统、总承包项目管理系统,审计人员可获取项目工程进度、财务核算资料。审计人员项目工地出差2次,一次风电场水土保持工程现场实地勘察,另外一次为升压站备品备件盘点,节约了差旅成本。
(三)建设审计管理信息系统,促进内部审计工作规范化
实现集团公司对成员企业内审工作的统一管理,优化集团审计资源信息库,实现对各类管理信息资源的标准规范。集团公司可动态监控各类审计项目并进行全程指导和质量管控,提出建设性审计建议,为经营管理决策提供有效支撑,增强审计的增值服务职能。使贵阳院经营管理在统一、透明、标准的审计监控下阳光运行,提高业务运营合规性和效益性。2015年贵阳院基于贵州花溪云顶风电场一期总承包项目竣工结算审计和集团审计管理信息系统内部审计机构平台交流,建立了贵阳院竣工结算审计报告标准版文本,促进竣工结算审计工作标准化、规范化。
(四)夯实审计系统管理,促进审计价值增值
一是高度重视审计项目全过程系统监管。夯实审前调查,分析判断被审计单位风险管理状况,锁定疑点线索;实时监控审计项目信息进程,充分揭示重大风险隐患;严格遵循内部控制规范,着重体现对重大风险事件的揭示和系统性风险的分析;注重与被审计单位及相关单位信息沟通协调,实现审计结果利用最大化。二是加快审计信息化对审计管控的支撑作用。年度审计计划、审计人员、审计工作进展、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等的实时动态更新,标志着审计工作管理综合水平迈上新台阶。2015实施贵州花溪云顶风电场一期总承包项目前,审计人员已通过院授权的总承包项目管理系统、投资管理系统、用友NC财务管理系统,监督工程实施全过程,明确总承包合同成本、工程竣工财务决算为本次工作重点,分工合作,制定审计实施方案,录入审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审计实施资料全存档,便于审计人员共享项目审计成果。
(五)健全审计大监督体系,发挥监督合力
一是整合内部监督资源。形成及时发现问题、有效纠正预防、不断规范企业管理的运行机制;强化各职能监督的工作力量、工作手段的优势互补,形成过程监督、结果监督及责任追究相融合的整体监督体系。二是信息沟通,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党建与纪检监察审计专题会议、反腐倡廉联席会议和各类专题会”平台,加强审计与纪检监察、法律、风险控制及管理部门的信息沟通,实现职能互补,形成监督合力。贵州花溪云顶一期风电场总承包项目竣工结算审计尝试人力资源的整合利用,充分利用贵阳院财务资产部、审计与风险管理部、工程造价中心、工程建设事业部等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组成工程审计组和财务审计组,分工合作,使整个项目得以圆满完成。
(六)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提高审计综合管理水平
发达国家如英国、美国、德国、意大利等国早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开始审计信息化方面的研究,开发出了在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审计管理、风险管理以及持续监控等方面比较成熟的审计软件,取得了丰厚的成果。在我国,随着国家公共财政改革的不断推进,部分高校在已有的信息化管理基础上进行了系统规划和探索,在财务收支审计、审计作业自动化、数据式审计、专业领域的联网审计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信息技术的支持和高速发展为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平台的搭建奠定了基础,尤其是以德国SAP和美国Oracle为代表的ERP系统的强大数据整合和数据处理能力,为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然而,目前我国对于高校审计信息化平台的研究大多还停留在数据采集、文本管理层面,数据加工处理方式比较简单、审计信息共享程度低。在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方面,还没有专门的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软件,也没有对高校内部审计业务领域进行专门研究的公司,研究成果应用辐射面小,资源整合度不高,在数据获取、数据式审计经验模型的业务总结和沉淀、精细化且个性化的审计作业流程定制等方面,还存在差距,而且还缺乏针对信息化平台的审计业务流程的规范和指南,这是制约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平台建设推进的重要因素。
二、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平台搭建
(一)依托高校信息化平台搭建――实现各部门数据共享 目前,许多高校利用用友等第三方审计软件进行审计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但是,这些第三方软件在设计中往往优先考虑通用性,并不能兼顾各高校的实际情况,其结果不可避免地存在数据接口问题。依托高校信息化平台自主搭建审计信息化平台,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如图1所示,高校信息平台为实现各部门数据共享提供了良好条件。特别是SAP数据仓库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对各部门数据单元化和结构化的整合,当审计需要某项数据时,如被审对象的人事信息,只需人事处对审计信息化平台开放相应的权限和数据接口,在保证系统数据安全的前提下,提高审计效率,还能从根本上解决传统审计信息化软件一直不可逾越的数据接口问题。
(二)平台搭建模块化――各模块职责分离,相辅相成 建立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平台总体应用框架,是搭建审计信息化平台的基础。如图2所示,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平台应用框架的设计思路,是以内部控制为切入点,利用SAP系统中的Portal工具、BW数据仓库和BO商业智能工具对核心模块进行功能搭建,建立信息门户、业务应用系统,辅以成熟的运行保障系统、应用支撑系统、系统软件和IT基础等应用环境。
(三)以内部控制为切入点设计审计业务流程――审计工作高效执行的保障 审计业务流程的设计是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平台建设的重要内容,需要在建设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优化。在设计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平台业务流程时,必须以内部控制为切入点,平台流程严格按照内部控制的要求进行,审计工作中很多步骤是需要项目组长或审计处长审批的,经过审批才能进行下一步操作,根据流程跟踪,项目组长以及审计处长可以清晰地了解项目进行的步骤,上一步没完成,就不可能进入下一步操作,从而杜绝人为的越步操作,实现了职责分离,方便进行控制。
三、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平台优化思考
(一)完善和优化审计业务流程――全业务、全过程信息化审计的实现途径 (1)经济责任审计平台业务流程。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平台业务流程的设计与传统手工审计业务流程一样,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审计准备阶段,审计实施阶段以及审计报告阶段。在具体操作上应充分考虑信息化特点,更加注重内部控制的基础性作用,抓住关键点进行控制设计。对于个别特殊情况可以将其从常规流程中剔除,使系统流程更加精简、规范,提高系统运行效率。(2)基建工程审计平台业务流程。高校基建工程项目的竣工决算审计,通常委托社会审计机构进行,在业务流程设计中应注重过程控制和事后评价。在工程实施中,审计处、基建处要配合审计事务所推进工作,并将工程进展情况分阶段按要求反映在审计信息平台上,以便在出现问题时对症制定解决方案。工程竣工后,由审计处、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对审计事务所的审计报告进行确认,无误后将审价结果在内部审计网站上公示。审计工作完成后,需要将有关资料在平台内进行归档并对该次审计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作为后期事务所准入的重要依据。(3)财务收支审计平台业务流程。高校财务收支审计与其他审计业务相互交错,无法完全割裂。经济责任审计是以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基建工程审计很多内容也和财务收支审计挂钩。高校财务收支审计在流程设计上与其他审计业务流程彼此相容,因此,在对其审计流程设计和优化时,可以借鉴其他审计模块来实现。(4)科研经费审计平台业务流程。目前,大部分高校科研经费的审计还停留在对科研经费进行审签层次,这种事后审计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庞大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和监督的需要。对科研经费全过程跟踪审计的设计如图3所示。在不影响审计质量的前提下,可根据科研项目的不同阶段确定审计的重点,采取点面结合的方法开展审计,并通过审计信息化平台进行实时监控;在每个阶段结束后,通过审计信息化平台,将审计报告自动汇总归档,相关管理部门实时沟通、共享信息;最后,通过审计信息平台对重大审计项目的审计结果进行公示。
(二)优化查询业务模块――实现数据的高效利用 查询业务模块即“数据式审计模块”,是高校内部审计业务实施所需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模块运用数据仓库技术,实现了对所有被审计对象业务信息数据的智能化采集、科学灵活地进行信息再加工,为审计人员提供了一种从纷繁复杂的被审计信息中便捷、准确地找寻到审计疑点的新型审计方法。随着审计业务模块的不断建立并投入使用,数据式审计模块结构也在相应调整,即进行关联性、经验沉淀方面的完善。通过不同审计业务指标的分析,将各类审计业务的变量类型加以细化、分类和简化,实务中,审计人员可根据实际需要自行选择所需数据类型,剔除不需要数据类型。与此同时,当查询的类别项目超出需求时,可以通过将不需要的类别执行“拖出”实现剔除,这也是在SAP数据仓库技术将数据进行结构化预处理的基础上才得以实现的。
(三)提高平台智能化水平――审计模块的功能深化 信息化平台内的相互关系具体体现为结构化关系和非结构化关系两种类型。(1)结构化关系。结构化关系涉及一些常规性步骤,不需要审计人员运用过多的职业技能和专业判断,稍加梳理即可将其固化下来,以审计报告的编写为例,审计报告的编写是以审计工作底稿为依据,传统的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方式往往会将所需的审计关联信息一并编入工作底稿,而这些信息又不全是编制底稿所需的信息,这无疑会增加审计工作量,影响审计效率。在审计信息平台中,可将工作底稿模块化,将查询筛选后的数据表单与工作底稿自动关联,在全部查询工作结束后,审计人员可以通过直接查阅自动生成的工作底稿进行审计报告的编写,省去了审计人员数据传导和再次筛选数据过程,极大地提高了审计效率。此外,在编写审计报告时,可以将审计报告模板化,同时将法规库与审计报告相关联,审计人员只需输入关键词就能查看到对应的法规条款,以此提高平台的智能化水平。(2)非结构化关系。非结构化关系相对复杂,现阶段仍需要数据技术进一步开发和审计人员共同努力。对非结构化关系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挖掘分析,通过模型的搭建将非结构化关系转化为结构化关系实现其固化,这是提高平台智能化水平的关键,其目的是提高平台对于各类审计业务的适用性,提高审计效率。
(四)增强数据应用管理能力――数据的安全保障 (1)对审计数据进行加密处理,避免非审计人员通过非法渠道获得审计数据;(2)将平台数据进行异地备份,避免因硬件损毁导致数据丢失的风险;(3)采用统一身份认证的同时,管理员严格按照内部控制的要求,根据实际需要,对使用者进行合理授权,限制审计人员访问数据信息的权限,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4)设置平台数据的在线浏览,相关业务全部通过网络进行操作,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确保审计数据的安全。
(五)完善审计经验库和方法库――审计经验和方法的沉淀 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平台应当设立审计经验库和方法库,审计人员可以将执行审计业务时的解决方案归档到审计经验库和方法库中。与此同时,审计处应对提供审计经验和方法的审计人员进行奖励,鼓励审计人员的献计献策。完善审计经验库和方法库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仅要依靠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还需要校内相关管理人员乃至事务所审计人员的帮助才能逐步实现。
(六)深入推广云审计模式――优化审计模式的展望 传统的信息化审计模式下,信息共享程度低,很容易产生信息不对称现象,进而影响审计质量,同时如果审计人员的电脑出现故障,将导致审计数据丢失,后果不堪设想。现代信息化环境下,云计算模式成为网络上热门的计算模式。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应当与时俱进,借鉴云计算模式,发展适用于高校内部审计的云审计模式。所谓云审计模式,就是审计人员在获得被审计单位数据之后,将数据传入“云端”,即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平台,项目组成员通过网络直接访问平台来获取所需数据,并将数据处理结果保存到“云端”,下次使用时可以从“云端”直接调用,这样,一方面实现了审计数据的高度共享,同时也降低了由于硬件损坏导致数据丢失的风险。
四、结论
本文是围绕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平台的建立和优化进行的研究,提出了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思路及优化建议,包括完善和优化审计业务流程、优化查询业务模块、提高平台智能化水平、增强数据应用管理能力、完善经验库和方法库、深入推广云审计模式等。然而,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平台的建立和优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现有研究成果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继续深化研究并不断总结经验加以完善。
[本文系2012-2013年度中国教育审计学会科研项目“基于内部控制的高校审计信息化建设问题研究”及2013年度上海市内部审计师协会内部审计科研课题“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平台的建立和优化”阶段性研究成果]
【关键词】 整合审计资源 跟踪审计内容 前置现场调查模式 计算机审计技术
正文
近几年,审计署统一开展了稳增长、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两居”项目、援疆项目及社保基金等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的跟踪审计。通过这几年的审计实践,本人认为在目前基层审计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如何实施好这些重大政策性项目的跟踪审计,必须转换审计思路,创新审计模式,通过整合审计资源,运用计算机等先进的审计技术手段和审计方式方法,提高审计效率与质量。
一、整合各个年度各个项目审计资源以节约人力物力
面对基层审计任务重,人力不足的困境,必须创新人力资源整合,把工程、财务审计人员有机结合组成大审计组,再将成员分解至各个小审计组,互相协同配合,权责互相制约,工作成果共享。如两居、援疆及具备竣工决算条件的投资项目组成一个大审计组后,成员分别担任各个项目主审,一次可以出具四个以上的审计报告,不但不浪费审计人力物力,而且能够减轻被审计单位负担,减少审计机关重复下乡工作,也是实践群众路线的需要。不同的项目审计实施方案不一,侧重点不同,通过在一个大组内工作可以有效将信息聚合比对,这样下乡入户成效也较好,而各个报告在不同项目之间也可以综合交叉运用,减少不必要的审计工作量。通过创新审计工作方法、内容和深度,能够更好地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共创审计成果。
2014年县审计局在“两居项目”审计中就尝试操作了这种方式。当时县局为解决人力不足的困难,积极整合审计资源,对安居富民和牧民定居两个民生项目成立同一审计组,由一人担任组长出具两个审计报告。利用以往年度同类项目、县乡财政决算、经济责任及援疆资金审计成果联合进行审前调查,提前进入现场审计程序,而且在涉农资金和兴边富民项目下乡入户时一并对安居富民建房户进行走访,节约了一定的审计人力和物力。
二、下一年度审计内容应与以前年度审计内容紧密衔接,发挥出跟踪审计成效
保障房跟踪项目已连续审计三年了,安居富民和牧民定居“两居”项目也审计四五次了,但一般都是审计上一年度的计划任务和对上年审计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落实。而审计实践中我们发现上年审计时往往因各种原因项目未能全部实施完,这些未实施完的任务如房屋和暖棚在第二年还继续建设;还有就是房屋即使在当年建成并不能直接入住,也是在第二年入住的较多,在下一年度检查房屋质量和入户调查项目效益可能较为科学;在项目实施中受到施工期和整体规划的影响也常常是第一年建房,第二年建设暖圈、小房、院落、围墙及基础设施。但第二年跟踪审计范围往往并不包括这些内容,这样无形中就遗漏了不少审计内容,脱离了审计监管。所以本人认为应该要在第二年跟踪审计甚至第三年审计时还要对上年未实施完的项目内容进行连续审计,特别是当年完工未能入住的,应于下一年度审计时再次检查房屋质量、入住及效益等情况,尤其应关注在下一年度配套建设的暖棚等基础设施,切实发挥出跟踪审计的成效。
三、重视下乡入户工作,前置现场调查模式显成效
对于民生项目,我们认为必须以下乡入户为主审计,前置入户审计模式,改变目前先审项目、财务资料,后去下乡入户的现状。为顺利提前入户,除对该项目进行审前调查外,还可以先参考利用以往这个项目甚至其他相关项目的审计报告,如投资、经济责任、县乡财政决算及草原生态等专项资金审计,都可以找到基本情况和线索,作为下乡入户的突破口。特别是“稳增长”项目涵盖范围广、审计内容丰富,可利用资源多,是众多审计项目均可借鉴的。
还是在“两居项目”审计时,为交叉整合审计资源,审计组在初步了解全县两居项目概况的基础上,创新审计思路,改变以往审计模式,不是先对县级两居项目办进行详细审计后再下乡入户,而是前置现场调查阶段,先从乡镇基层入手,分赴窝依莫克乡、也格孜托别乡和冲乎尔镇等五个乡镇对财政所、农经站管理的“两居项目”财政资金与农牧民交纳的自筹资金收支情况,以及一户一档等项目管理情况进行实地审查,并走村入户抽查核实了入住率、建房户资格、房屋面积及质量等建设管理情况。通过乡村现场审计较为充分地掌握了基层实际情况,结合计算机业务数据审计分析结果,由下而上,反馈至县两居办和财政局,突出了审计重点,提高了审计效率和质量。
在下乡入户中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一定要摸清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加强分析研究,不能片面地对待政策执行中的问题,更多地要结合实际情况去判断,加强审计意见和建议的针对性,发挥好审计参谋助手作用,确保国家政策稳步实施。
四、加大计算机等先进审计技术运用力度,提高审计方法科学性
本科生毕业实习,对于每一个即将面临毕业的学生来说,都是必须经历的一项重要的实践课程。它的指导意义不仅在于让我们提前认知社会生存环境、培养求职竞聘能力,同时也让我们提前去感受工作的压力、团队的精神以及学有所用的价值肯定,这些都将为每一个毕业生日后走向理想的工作岗位而奠定必要的基础。细化看来,毕业实习的目的不外乎以下三个方面。
1.规划个人发展前景
毕业实习,往往是毕业生择业、就业的一个踏板。本科四年对理论课程的学习,无非是为了在毕业后能够找到一份符合专业性质或个人兴趣的工作,因此,毕业实习就可以看做是就业前的过渡。对于毕业实习工作的选择,就需要优先进行比较衡量的,因为这往往和个人未来的发展方向息息相关。实习单位的性质、经营方式及管理方法等等,都是毕业生在规划个人发展前景前的基本参考,如果某毕业生的求职意向在金融投资方面,那么实习时必然会优先选择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企业,由此一来,毕业生在将来进入该类企业后,能够更迅速的熟悉公司业务、履行基本工作职能。总的来说,毕业实习在学生安排未来的就业方向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理论知识实践化
在本科的四年学习生涯中,作为经济类专业的学生,我们不仅学习了有关金融、会计、财政的经济基础知识,也在专业分流后进行了更系统的专业学习。然而,只具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当我们真正迈入工作岗位的那一刻起,理论知识只能起到最基本的指导和辅助作用。另外,理论知识也往往和现实存在巨大差异,对于不同的业务往来,实际操作方法会受到地区、政策、经济环境的综合影响,因此,只有通过实习,才能走出理论知识的局限,明晰的了解企业现实的经营运作方法。
3.积累经验、走向就业
与其说毕业实习是在完成必修课程,不如说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参与学习、积累经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能了解企业的运作方式、职责安排、业务规模,而且能提高自身处理工作、交际应酬、团队合作的基本素质。不管是操作最简单的办公设备,还是参与企业的日常工作,我们都可以积累到基本的工作经验。实习,作为一个寻求更优工作的筹码,在为我们的求职增添一些亮点的同时,更能让“经验”有效服务于日后的实际工作。
二、实习内容
年2月14日起,我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毕业实习工作。出于两方面的考虑,我选择了华龙有限责任会计师事务所。一是服从本科专业性质,由于我的专业是财政学,在课程中涉及到了会计及税法、财务管理等基础知识的学习,故一定程度上可以胜任会计相关工作;另一方面,会计师事务所是一个繁忙而又充实的学习工作地,在工作的过程中,可以享受到获得丰富知识充实感。
华龙会计师事务所,成立于年,注册资本金100万,位于库尔勒市人民东路华誉商务大厦。其主要经营范围涉及审计查帐、验资年检、资产评估、工程概决算咨询服务、工程招标、矿产清算、司法鉴定、外商投资企业验资、审计、项目论证、管理咨询、清帐建帐、会计,经销会计凭证、帐册、办公用品等。
进入华龙会计师事务所的第一天,我不仅感受到了人们所说的紧张繁忙,而且也体会到了工作的难度。每个人的工作量都十分巨大,这一刻可能还在办公桌前处理审计报告,下一刻就会被立即调往单位进行现场查账。面对工作上的问题,普通业务员向资深前辈求教的画面十分常见,而他们最低都是具有中级会计职称的人员,由此可见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其实并不轻松。
作为一个实习生,虽然我在学校学到了不少知识,但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仍然十分陌生。我的工作,首先就是从了解审计部的基本业务开始,两个小时里,我翻看不少单位历年的审计档案,也大致了解了编制审计档案的工作流程,但是看归看,真正进行编制的时候,我却面临了巨大的难题。为了更好的熟悉业务,我接手了若羌县奇兰果品有限责任开发公司的审计报告编制工作,作为该项目的编制员,我首先需要将上一年度该公司的审计报告调出,把本年数据替换入EXCEL报表中,核对账本、账目、凭证、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的金额是否一致,之后编制工作底稿、审计小结、分析账龄,最后由复核人进行终审、评估并出具审计报告。
这是审计部最基本的工作之一,但是我作为一个财政专业的学生,别说审计,就是会计都没有真正接触过,所以当我面对办公桌上两大摞奇兰果品的上一年度账本时,我顿时眼生黑线。但是,我知道实习的目的之一就是学习,所以只好虚心向经理求教,硬着头皮上。
该公司提供的账本有明细账、总分类账、往来账以及每月的凭证,我首先要把企业提供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数据录入EXCEL中的试算平衡表,再查阅总账和明细账,把总账的期末期初金额和往来明细按照科目录入各自的工作底稿,通过EXCEL进行公式设定,试算平衡表中的金额会被自动链接到每个科目的工作底稿中,这样,报表数、总账数、明细账数都会清晰的显示出来,之后对三者进行相互比较,看是否做到账账相符、账表相符,若不相符,可能就是企业进行了调账或是账务出现了问题。
第一次真正接触到了账本和凭证,心情还是特别激动的,虽然刚开始在对账时并不熟练,但随着逐渐的认识和了解,我也可以快速的将数据录入报表中了。在录入数据之后,就要对有往来的应收、应付、预收、预付等科目进行账龄分析,通过计算每户所占比例,从而了解企业的资产负债情况及其可回收性等。待电子底稿全部审核完毕,总负责人带领我进行了审计报告和审计小结的编制,以便企业能够了解自身的财务运行状况、资产运作能力,从而根据注册会计师提供的审计意见调整经营。
该项目完成后,我又跟随审计业务员前往巴州无线电管理处进行了为期两天的现场查账,我的任务是查阅每月凭证,把每号凭证金额和凭证后附单据金额进行核对,查看是否相符,之后对上一年度的所有凭证进行抽查,抽查到的要按照科目编写纸质工作底稿。现场工作完毕后,需要返回事务所进行电子版审计报告的编制。因为此单位属于行政事业单位,日常业务较少,基本只涉及政府补助收入和事业费用支出,故在编制报告时工作量并不大,即便如此,我也基本了解了事业单位的运行模式,学习了编制事业单位审计报告的基本流程,工作虽轻松,但是却进一步完善了我的知识体系,为此我依然感到十分满足。
在繁琐的工作之余,我还学习了如何装订档案、如何使用钻孔机、打码器、复印机、传真机等硬件设备。在审计报告、审计计划、工作底稿等资料收集编写整理完成后,必须要进行档案装订,以便会计事务所归档,而各项资料的装订顺序往往是其中较为繁琐的一步。如应优先附目录,再把资料按照审计报告、审计报告附件、审计报告初稿、审计计划、审计工作小结、资产类、负债类、损益类、备查类工作底稿、管理当局说明书、业务约定书的顺序放置,之后打孔、拉线、装贴封皮,最后用打码器在页脚打上编码,按照装订顺序将各类别文件名摘入目录。审计报告的装订工作虽然充满乐趣,但是严格性极高,如果装订松散,审计档案则不能归档,必须重新返工。而对于验资报告,则需通过梳式装订机进行装订,当然这也是一门技术活,封面纸张不仅要对齐,装订环也必须穿透所有的纸张,否则可能会撕损内页的报告,或者使报告散落。
在参与编制审计报告、工作底稿、装订档案的同时,我也利用空闲的时间翻看注会教材《会计》。由于自己的理论知识还十分匮乏,在工作中总会遇到各种问题而无从下手,因此只有不断加深个人学识,才能弥补这种不足。
三、实结
历经一个月的实习,除了收获知识,我第一次感受到了踏入社会前的迷茫、困惑,处理工作时的艰难、辛苦。大学时代的我们,仿佛可以通过一次历练而陡然变得成熟而世故,也许这就是实习的意义所在——为即将迈出校园庇佑的我们提供一次适应社会、经历磨练的机会。
1.学会善于求教
理论知识不全面、实践能力较弱,几乎是每个实习生都会面临的问题,我也不例外。面对种种问题,开始我并不好意思求助于各位前辈,只是依赖于自我钻研,这在处理简单的问题时是有效的,但一旦碰到难题,就会牺牲大量宝贵的时间,影响工作效率,于是,我转变工作方法,抽出时间认真观察审计人员处理问题时的方法,在碰到无法解决的难题时认真求教,这样一来,自己在开展工作时就变的驾轻就熟多了。
2.学会严谨认真
从事与数字相关的工作,必须要做到严谨认真,这是每位会计审计人员都必须要具备的素质。任何一个数字错误都会导致账账、账表不符,一旦开始查错,审计人员的工作负担就会被扩大数倍,更甚也会影响企业的经济利益,损害事务所的声誉。因此,实习工作不仅让我学会了严谨,也让我提升了工作责任心。
3.学会为人处世
文章编号:1004-4194(2015)07-122-02
大数据是以云计算为基础,通过信息存储、分享和挖掘,将大量、高速、多变的终端数据存储下来并分析计算,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随着军队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未来军事经济活动都将以数据信息流的形式展现和保存,产生的数据量增长迅速,数据种类和格式日渐丰富。面对一个个数量庞大、种类繁杂的数据信息源,审计机关不仅要具备对海量数据的采集和存储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迅速分析和挖掘数据,从中找出审计线索、发现问题、寻求对策。
一、大数据的定义与特征
根据维基百科的定义,大数据是指无法在可承受的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对于大数据,美国著名的顾能公司给出了这样的定义: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随着大数据研究的深入,大数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地产生变化,业界对其定义尚未完全统一。目前主流的定义基本是从大数据的特征出发,试图通过阐述和归纳这些特征来给出大数据的定义,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4V。大数据的4个“V”有四个层面:一是数据体量巨大。从TB级别,跃升到PB级别。二是数据类型繁多。包括网络日志、视频、图片、地理位置等信息。三是处理速度快。1秒定律,可从各种类型的数据中快速获得高价值的信息,这一点也是和传统的数据挖掘技术有着本质的不同。四是只要合理利用数据并对其进行正确、准确的分析,将会带来很高的价值回报。业界将其归纳为4个“V”――Volume(数据体量大)、Variety(数据类型繁多)、Velocity(处理速度快)、Value(价值密度低)。大数据分析相比于传统的数据仓库应用,具有数据量大、查询分析复杂等特点,强调将数据结合到业务流程和决策过程中,部分类型的数据必须实时分析才能对业务产生价值。
二、大数据背景给军队审计数据分析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一)大数据背景给军队审计数据分析带来的机遇
1.军队审计数据分析的认同感大为增强。军队审计部门作为综合性的经济监督部门,一直秉承数据说话的传统。审计报告中无论是综合评价,还是揭示问题,无一不是以数据为支撑的。在大数据背景下,海量数据离散地存储于不同信息系统中。可充分利用数据仓库、联机分析、数据挖掘和数据可视化等技术,对这些数据进行关联并深度挖掘分析,科学评估经费的使用情况和法规的实施效果,从而得出客观的审计结论。所有这一切都将得到各级党委和被审计单位的高度认同,从而进一步提升军队审计自身的地位。
2.军队审计数据分析所需的基础数据的获取将变得更为便利。在破除了军队内部协同思想理念上的障碍后,随着大数据技术发展,跨越系统、跨越平台、跨越数据流结构的技术将使军队内部纵向、横向部门得以流畅协同。军队审计部门不再需要“点对点”地与被审计单位进行联网,在内部局域网设定的许可权限内,可以直接查询和利用相关数据信息,极大地节约了审计成本;同时由于利用大数据技术,数据处理及分析响应时间将大幅减少,审计工作的效率将明显提高,可以同时对多个类别、多种领域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3.军队审计数据分析将有助于提高党委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推动预测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建设,更加有效地规范军事经济活动。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对历年海量数据的统计分析,挖掘出军事经济活动的特点规律,对各类违规违纪行为进行总结归纳,为党委建章立制提供参考依据;同时还能科学地评估管理规章的执行效果,从而帮助各级党委不断发现问题、整改落实。随着审计分析的进一步深化,审计分析将超越传统的数据分析方法,不但是对纯数据可以进行分析挖掘,对财务账表、报告等都可以进行深度挖掘、人工智能。
(二)大数据背景给军队审计数据分析带来的挑战
大数据在给军队审计信息化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是实现资源统一规划和使用,必须以数据编码和信息标准统一、相互之间兼容互联为前提。由于目前缺乏制度依据,部门间横向协同难,原有的“信息孤岛”将给审计机关获取审计数据以及进行持续化审计造成困难。二是面对数量庞大、种类繁杂的数据信息源,审计机关不仅要具备对海量数据的采集和存储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迅速分析和挖掘数据,从传统的“经验依赖”转化为“数据依赖”,审计人员的数据驾驭能力将受到考验。三是审计业务流程大多以数据信息形式展现,资金流向更多体现为数据信息流的交换,使得违规违纪行为更加隐蔽和多样,微小的数据变动就可能造成经济损失。以往仅限于重点人员和财务的审计已经不能满足需要,抽样分析以及单一的财务账目分析也难以发现微小数据异常,这就要求审计机关对审计对象进行全面覆盖。四是审计机关作为军事经济运行安全的免疫系统,不仅要对已存在的问题进行查处和修补,还要对潜在的风险进行及时的揭示和抵御,更要通过大数据这个金矿,从更高层面、更全范围、更广视角为上级党委提供系统性、综合性、前瞻性的审计建议。
三、大数据背景下军队审计数据分析的策略
(一)明确工作目标导向,实施数据基础式审计
传统的以审计组划分的分散式审计模式已不能适应大数据背景下审计数据分析工作要求。首先,当前军队审计工作要建立健全制度、整合审计资源,结合审计人员的专业理论素养、实践工作经验、数据处理能力等因素,着手组建数据集中分析模式团队。其次,明确审计工作目标导向,按照“总体全面分析、重点业务分析、重点事项分析”逐层递进的思路,以系统全面的数据信息源为基础,坚持“面向业务需求、指导审计实践、推动数据分析”的原则开展审计数据分析工作。最后,要理清军队审计数据分析的工作思路,运用信息系统实施数据基础式审计方法,全面分析被审计单位在经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为军队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数据支撑和技术保证。
(二)研判后台数据结构,掌握重点数据资源
在大数据时代,军事经济数据将呈现指数增长,挖掘重点及敏感数据审计的难度日益加大。做好审计数据的掘取、存储、处理与应用,对提高审计效率、实现分析结果的精准化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检查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审查单位内部对不同业务数据的使用管理是否到位,数据库管理和安全操作制度是否完善,重点领域数据库常态监管措施是否严格,移动设备安全使用规程是否执行;依据数据库设计文档和数据注释等媒介,研究论证后台数据结构,确定重点、敏感信息数据库范围;采取穿行测试法、重新执行法、代码审查法、文档审查法等技术手段深入挖掘,切实掌握重点事项、信息、账表和报告间的勾稽关系。
(三)运用挖掘型分析技术,开展数据深度分析
目前军队审计中应用较多的是查询型分析和验证型分析,无法满足深刻揭示军事经济活动内在规律的现实需要,必须要引入挖掘型分析技术。挖掘型分析是利用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工具进行的审计分析,主要有分类、回归分析、聚类、关联规则等方法。运用挖掘型数据分析技术,首先要做好审计数据的分类、存储、快速调用等工作,整合分析数据资源,搭建云数据存储平台,完善数据整理和研判机制,实现重点数据库间的兼容互联,共享审计云平台服务器运算能力资源。其次,要研发数据审计方法和分析工具,运用移动办公、云计算等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远程分析,深度分析审计疑点及问题线索,进而实现数据分析结果的精确化。
[关键词] 大数据;审计工作;挑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B
一、大数据的有关概念与特征
1.“大数据时代”下CPA审计的概念
大数据作为一项新的技术革命,它给人们带来了大量的数据,科学技术的创新,是信息产业的新现象。大数据具有大容量、多样性、速度性和价值性。大容量指的是数据的数量级的功能,是一个收集的大数据,数据的来源是广泛和大量的。多样性是指大数据的数据类型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多样化指的是数据的产生和传播,因此可以说,在大数据时代,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是每一个人的日常。速度特征是指相对于传统的数据时效性和数据的分析,大数据时代,信息通信速度,数据“保存期更短”。价值特点和前三个特点不尽相同,它表明了时代的大数据信息和数据除了量的优势,而且是一个质的保证,这里指数据的价值性和准确性。“大数据”概念下数据是可以拓展的、可估值的、开放性的,这些特性区分了大数据和传统数据。目前我国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大数据时代已涉及到审计工作的各个方面。
2.CPA审计在“大数据时代”下的特征
由于社会各届的积极参与,“大数据”才可能成为一个时代。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也将代表信息社会的到来,因此,审计学科也要积极参与这一新时代,以品味时代的甜蜜,行业的积极调整。大数据时代下的注册会计师审计主要靠云计算信息技术审核,也被称为云审计。文峰(2011)指出,当越来越多的企业提供云服务,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云服务。秦荣盛(2014)指出,“云计算”或审计会对审计产生深远影响的大数据,将逐步改变审计技术和方法。因此,作为注册会计师审计和认证服务的事务,也应该使用云计算的概念,以提高审计技术和方法。
二、大数据时代CPA审计工作面临的挑战
1.大数据环境下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和完整性受到挑战
大数据技术在审计中逐步应用,审计成果不仅有审计报告,还有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和数据,这些都可以提供给被审计单位完善管理和内部控制审计,从而更广泛的应用审计成果应用。审计工作中获取的大量数据和有关资料进行总结,可以有效地获取企业财务、经营管理和制度设计等方面的内在规律和发展方向。通过大数据技术,我们可以分析被审计单位与审计问题、注册会计师与审计成果,进一步采用信息技术数据化处理,形成审计应用数据库,在下一次审计活动中,注册会计师就可以根据审计计划,通过纪录信息有针对性地按照审计目标进行审计。
2.大数据环境给审计思维模式带来挑战
一些传统的审计方法,在大数据环境下不再合适,例如传统的抽样审计。因此审计抽样方法应该向总体审计方法转变。之前没有对所有数据进行访问、处理和分析,审计方式的思维方式是以小样本性质和随机抽样分析的方式来进行,根据样本分析结果来推断审计对象的总体情况,审核过程更依赖审计抽样方法。但在大数据环境下,它可以收集和分析整个领域的数据,是一种组织和分析所有数据的通用审计方法。因此在大数据环境下,注册会计师审计单位要检查所有相关数据,将审计工作与云审计有效整合,逐步形成审计模式的整体思路。这种基于整体审计模式的思维方式,将为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
3.传统的审计技术和审计方法面临挑战
经过多年的逐步的创新和多元化发展,传统的审计工作积累了很多有效的审计手段和审计技术。例如,控制测试常用的观察,访谈,业务流程描述,而且通过测试,实质性测试,检查,库存,确认等。但是,在大数据环境下,许多传统的方法都面临着巨大挑战,审计技术和方法必须在技术创新和变革的不断进步中进行。大数据环境下,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将不断涌现,如果继续使用传统的审计手段和审计技术,就会降低工作效率,如果要有效利用分布式结构、云数据库、联网审计等多种技术手段,就需要不断提高审计能力。
4.大数据时代基于相关分析的审计证据收集面临挑战
在审计证据收集中,通过因果关系分析收集到的审计证据,传统的思维方式是建立在因果关系的基础上,对大数据的分析更会利用相关分析发现和收集审计证据。大数据技术从审计技术角度看,提供了一个从未有过的跨域,可用于量化的相关审计信息的维度,可以记录大量的分析。大数据分析也还是没有改变审计事项之间的关系,然而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关系开发与利用,使得数据分析的因果关系减少了,而是更多的倾向于应用程序的基础上的相关的数据分析。大数据分析的重要特征是基于相关性分析的证明。这对注册会计师来说,因为长期依赖因果关系进行审计证据的收集和发现,着实面临重大的挑战。
三、大数据时代下CPA审计工作的应对策略
1.加快大数据审计技术应用的法规建设
大数据技术应用要成为会计师事务所依法审计的依据,必须有一个符合其发展规律的法规支撑。云审计数据采集与存储系统的标准化和审计数据分析结果及相关电子证据的法律地位,是大数据技术在注册会计师审计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这是大数据技术充分发挥其在注册会计师审计中的重要作用的前提。目前,云计算技术还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大数据计算技术的合法化是大数据面临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问题,尤其是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因此,利用大数据进行注册会计师审计必须建立一个新的审计制度或准则,而且应该特别强调大数据审计中的审计师的责任。
2.建立行业层面大数据审计分析平台
如果要在审计中实现大数据的应用,需要建立大数据分析平台。大数据审计分析平台建设有两条路径选择:一是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数据资源的集合,可以满足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服务需求,云存储架构和云计算技术作为基础,直接构建注册会计师行业级数据审计分析平台;二是建立省级和市级的注册会计师行业数据审计分析平台。在此基础上,各省、市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大数据审计分析平台整合到注册会计师行业审计数据分析平台。如果没有行业监管,那么审计市场将是一个混乱。因此,加强对行业的监督管理,也是一项必要性工作,包括行业协会的监管和行业自律监管。最好由行业协会或行业主管部门和领导的创立,聘请第三方进行数据维护,这样同时有利于研发投入审计技术。
3.推动大数据审计分析模型和审计软件的开发
行业不同需要的大数据分析模型和发展环境也不同,注册会计师审计行业需要加强对大数据分析模型的研究和软件开发,其中要结合着自身特点。大数据审计分析平台能够真正发挥注册会计师审计领域的作用,关键是要有多个可以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的数据挖掘分析模型或系统审计软件。详细的合作方式应审核实践专家提供的审核问题需要解决和明确的前瞻性需求,由专家在学术研究中和数据分析工作中加强数据分析数学模型的构建和相关软件的研发。
4.加强对大数据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大数据时代是一个新的视野,它将转变生活方式,工作和思维方式,在这场巨大的技术革命中,能够抓住机遇的人,就能成为大数据或强大的数据分析计算能力的拥有者,就可以在未来的竞争中取得胜利。但是,只有审计经验和少量的数据信息或简单的数据来进行审核工作,势必会增加审计风险。因此在大数据时代,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制定长期战略目标、加强对大数据的全面认知,将云审计纳入事务所的使命和战略目标,从而实现长远利益。而且可以针对个别项目进行大数据审计试点,以培养出更加具有数据分析能力的专业的审计人员。
四、结语
总之,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给审计工作带来了新的契机,使审计工作走向精细、科学、高效,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在面对新时期的具体工作时,应该树立持续发展的理念,抓住大数据技术对审计工作带来的契机,不断在审计思路和审计方法上进行创新,最大限度地利用大数据带来的机遇,争取不断提高注册会计师在大数据时代的执业能力。
[参 考 文 献]
[1]文峰.云计算与云审计――关于未来审计的概念与框架的一些思考[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1(2):34-36
[2]邓川,杨文莺.基于云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机遇、挑战及对策[J].财会通讯,2012(10):83-84
一、建立适度倒逼
倒逼这个办法是谢厅长提出来的,他在各种场合调研和在全厅人员大会上都多次提出来要运用适度倒逼,以进一步推进信息化工作,事实上我们也已经到了被倒逼推进的阶段。
第一,审计对象倒逼。财务信息化即“电算化”早就倒逼计算机审计;业务信息化从最早的“十二金”工程到现在各行各业的信息化也已经倒逼计算机审计;电子政务同样倒逼计算机审计。审计对象信息化程度的大幅度提高,使我们即尝到了信息化的甜头和好处,也感到审计信息化的责任与压力,感到环境逼着我们必须融入信息化的大潮流中去。
第二,金审工程倒逼。金审工程有很多成果,别的不讲,看得到摸得着的,一个是AO,20**版已经全部发给大家了;第二个就是OA,现在已经全部部署好了;第三个就是联网审计。金审工程要求我们“四个融入”:国家审计系统这支队伍首先要自觉融入世界审计的IT审计潮流,第二要融入到整个国家电子政务系统,第三要融入到AO-OA这两个大平台,第四要将先进的理念融入到审计信息系统中来。金审工程给我们提供了机遇,抓住了机遇就会上一个台阶,失去了机遇就会落后一个时代。金审工程倒逼我们必须尽快掌握信息知识与技术。
第三,现代审计倒逼。今年我们省厅提出审计转型年,整个审计工作都不同程度的在转型,从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转型,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是审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也是国家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现代审计倒逼各级审计机关和广大审计人员走向信息化。
第四,现代管理倒逼。最明显的项目就是AO和OA的交互,金审一期在设计AO和OA时,就设计了从审计计划、审计进度、审计统计、审计档案、到审计实施现场、审计质量复核等审计管理事项的交互,对审计项目全过程实现从AO中来到OA中去的现代信息化管理。现代管理是我们审计几十年来梦寐以求的事,但是也是几十年来没有达到的事,AO和OA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管理工具,审计署有个要求,就是在AO和OA部署完之后,所有项目都必须实现AO和OA的交互,今后凡是上审计报告的问题,,都必须在AO数据包上能看到审计证据,否则一律不得上审计报告,在今后的审计质量检查和评优中,都要看审计证据的形成、审计日记的记录、审计方案、审计计划的完成情况;优秀项目必须要查看制定的审计方案是否科学,能不能完成我们机关下达给审计组的任务,可行的审计方案是不是都被审计人员执行了。现代管理倒逼审计人员学会运用信息化手段。
这么多问题摆在我们面前,一靠广大审计人员有自觉性和责任性,实行自我加压,另一个就靠我们组织发动,层层落实,建立适度倒逼机制,确保审计目标任务的完成。
二、推进深化融合
融合这个课题我们是前年提出来的,省厅还专门发过一个计算机技术和审计业务融合的指导意见,这个意见到现在还管用。大家要结合实际继续抓好贯彻落实。当前各级各部门要找准结合点,全力推进深化融合。
一是要在完善基本框架中融合。这个基本框架就是国家审计信息系统,要在十一五期末全部彻底做好,从现在起还有四年多点时间。国家审计信息系统的基本框架就是“两系统、两平台、两体系”。两系统是AO和OA系统,金审一期已经完成,今后主要是普及应用与更新提升;两平台是网络平台和数据中心平台,将在金审二期基本建成;两体系是安全保障体系和服务保障体系,目前正在建设中。我们所有的机关、所有的审计人员要毫不例外地融入到国家审计信息系统中来,只有融入进来以后,才能达到融合,融入进来以后用这个平台工具,来解决审计管理、审计实施、审计分析中的种种问题,来提升我们的成果,提升我们的质量和水平,来规避我们的审计风险,来提高我们的管理。通过深化融合,逐步达到六个一:有一个能满足现场和联网审计需要的审计实施系统,有一个能满足业务管理信息化需要的管理系统,有一个能满足信息共享需要的国家审计数据中心,有一个能满足各级审计机关互连互通需要的网络系统,有一个能确保对内对外的安全系统,有一个能确保系统运行和不断完善的服务系统。如果我们用这样的理念和方案,参与到这个平台中去,达到了六个一标志,就表明我们是融合了,这个工作任务是很重的。大家务必求真务实抓落实。
二是要在完善网络系统中融合。这是我们的新认识。当初我们在出台关于融合的指导意见的时候,我们知道这个工作重要,是基础建设,必须要抓,现在我们深化了认识,看来审计网络,尤其是专网,确确实实是我们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用好基本框架、用好现有软件和信息系统的不可或缺的路径,通过这个路径,我们才能进入基础框架平台。网络包括内网、专网和外网,根据金审二期规划,我们现在专门在搞的内网,部署小OA,建设在加快,争取尽快投入应用。还有就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基本做好了专网,主要是加载不的审计业务和办公信息,是我们自己办公用的。第三个是通过门户网站,与互联网的一些互动,主要是运行一些可以对外公开的内容。三网中,现在全省全系统共同重点要抓的是专网,通过这个专网,我们要来实现署省市县四级互连,能够让全体审计人员来享用网络和信息平台带给我们的工作环境。
网络建好以后,我们要深层次挖掘应用,到现在为止有四种信息已经互联共享,一个是审计公文,第二个是电子邮件,第三个是审计网站,第四个是法规、审计专家经验等有关审计数据库。网络互联互通以后,还有一个就是融入到了国家电子政务系统。审计机关和其他电子政务机关、审计机关和被审单位、审计机关和外出审计人员审计现场的信息获取信息共享将变得更加方便,我们就不知不觉地进入到信息系统中去了,也不知不觉地进行了转型,进入到现代审计。
三是要在完善安全系统中融合。如果我们的数据我们的系统是不安全的,那么前面的框架、开通的专网就都会废掉,所以无论是审计人员个人还是审计组小集体、审计处大集体、审计厅局整体都需要时刻注意安全,安全既是计算机审计处室、信息化办公室责任处室的主要工作任务,同时也是每个人要遵守的和要维护好的任务,我们开始计算机审计以后,开始拿大批量的被审单位数据,这和纸质的不一样。从个人对数据的安全性到我们部门机关对安全的监管,以及安全设施的投入到安全设备的管理、安全制度的制订到安全岗位的确立要层层落实,我想在AO和OA交互开通以后,尤其是以后小内网建好以后,可能每个处室每个市局至少要有一个安全保密、网站维护、信息统计的工作岗位,确保数据安全,确保审计安全,在安全的前提下实现融合。
四是要在推广应用系统中融合。要大力推广应用软件和现有的金审工程成果,我们要把它细化成具体应用目标与任务,这个要求是和审计目标、和金审一期金审二期的建设目标紧密关联的。一是要通过大力推广应用AO,逐步形成把握全局、锁定重点、精确延伸的审计新方法。我们早期对AO的预期是不高的,扩大应用后发现新版AO确实有很多功能很多好处,我们过去的成功案例,是初级成果,继续应用下去,我们要总结出高级成果,直接为转型服务。第二个就是大力推广联网审计实施系统,形成“预算跟踪+联网核查”的审计新模式,预计明年联网审计会有一些新成果,比如部门预算审计、专项资金审计这些方面完全可以做到“预算跟踪+联网核查”。第三个是大力推广OA,要形成业务管理决策一体化的现代审计管理新方式。事实上每个审计人员都有个决策的过程,如果要做到科学决策,就需要决策辅助系统,OA就是一个决策辅助系统。要改变审计人员传统的决策习惯。第四个是大力培养复核型人才,要以培养一支胜任计算机审计的新队伍为导向,深化计算机审计知识与技能培训。第五个是要深化专项培训。第六是通过网络和数据中心、网站,大力推进信息资源共享,形成互连互通共创共享的新格局。还要大力形成制度转型的机制,倒逼机制是制度转型里面的非常重要的关键机制。
三、加快审计转型
适度倒逼、深化融合,是为了加快转型。大家都知道今年是加快转型年,加快转型有很多要求,计算机是其中最重要的之一。在3月份的信息化会议上我已提出了具体要求,在此基础上,我再强调一下,总的要求是在整个审计转型中,审计信息化要挑起重担,服务转型,具体要突出以下几点:
一是从全面推进中转型。要全面使用新版AO,省厅和各市地要在适当时候组织一次检查,没有使用新版AO的有什么原因,推广好的有什么经验,要好好检查总结;要全面使用新版OA,积极推进AO-OA交互,切实提高AO-OA的使用效率与效果;要全面推进审计网站工作,已有审计网站要尽快迁入到审计专网上来,加强资源共享;要全面使用移动Key,为AO-OA交互提供保障;要全部开通OA上的亿邮,加快实现上下互联;全面推进审计专网,尚未开通审计专网的个别地方,时间要尽量往前赶,顾全大局抓紧完成;具备信息化环境的项目要全面开展计算机审计,要抓项目、有重点、出成果,在项目当中锻炼人培养人,在项目中出三小软件和专家经验、出好的审计案例。所有的项目都要在AO中进行项目管理,做好电子档案同OA交互。
二是从突出重点中转型。今年有“八个突破、八个一批”,这是今年希望预期达到的成果,下半年还有半年不到的时间,希望大家再重点抓一抓这些事,尤其是一批重点计算机审计项目、一批重点交互项目、邮件和网站改造,三小的开发和专家经验,希望大家重视、努力。另外如果大家有条件有精力,可以进一步做一做制度和联网审计探索。下一步省厅要把已经征集到的专家在网站上挂出来,搞一个“专家门诊”。另外要继续搞好培训,讲求质量。
三是从思维方式上转型。我觉得要从审前调查的思路转型开始,要从传统的程序性审前调查转换为把握全局、精确锁定重点的实质性审前调查,审前调查要运用AO或其他计算机审计办法把数据取回来,在全面分析数据的基础上确定科学的审计方案;信息化环境下,审计实施的思路也要转型,要从传统的瞎子摸象式审计实施转换为在审前调查基础上的精确打击,精确延伸,改变传统的确定几个单位的比例延伸方法和比例抽样方法;信息化环境下审计组织方式的思路也可以转型,审前调查可以专业化,有条件的县都可以象嘉善这样做,一两个同志可以做全部项目的审前调查和数据采集转换,做得很专业很有效率,另外运用计算机手段开展专项审计调查也有利于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信息化环境下审计报告的思路也要转型,可以更多地运用定量分析准确地指出问题和提出建议,审计报告也要关注被审单位的信息化情况,肯定成绩指出问题,在促进被审单位改进信息化工作的同时完善审计自身的信息化环境。这方面的内容很多,我只是破个题,希望下次通过大家的实践来进一步回答这些问题
关键词:大数据;金融;内部审计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大数据的应用也在不断的加深。在金融行业内部审计的过程中,大数据的应用对其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大数据的应用,不仅仅可以使其审计效率更高、计算更加精准,而且还可以使审计的范围更加全面。但是由于目前的大数据开发还处在一个非常初级的阶段,在进行金融行业内部审计的过程中,大数据的应用仍然会带来一些问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数据在金融行业的发展。
1理论概述
1.1大数据定义
大数据(bigdata),是指在突破传统数据处理模式的前提下,使用新的处理模式,来对数据进行有效的整合,是一种具有多样化、高增长率、具有一定优化能力的信息化资产。通俗来讲,大数据就是在打破传统意义的基础上,对常规软件无法进行有效整合的数据来进行有效的分析和处理。我们正处在一个数据爆炸性增长的“大数据”时代,在这种信息化时代下,信息的传播以及其传播的方式更加迅速,这就对人们对数据的收集、整合及掌控的能力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大数据技术是以数据为本质的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一代革命性信息技术,在进行数据挖掘的过程中,能够在极大程度上带动程序、模式、技术等方面的创新。
1.2金融机构内部审计的定义及作用
金融机构内部审计,就是指在金融机构内部所建立起来的一种相对客观、公正的监督体系,其主要是以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为目的,来对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进行相应的审查和评价。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内部审计是保障金融机构能够得到有效运行的一个基础。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下,国际金融行业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一些金融机构也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以应对国际金融的冲击。为了能够更进一步地加快自身的发展,金融机构必须对内部的审计机构进行强化。金融行业内部审计对数据的准确性要求非常高,而且金融行业多涉及的业务范围非常广泛,操作的流程也非常详细。从图1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金融行业在进行内部审计的过程中,操作的流程非常详细,对内部的控制也非常严格,做好金融机构的内部审计是极其重要的。
2金融机构内部审计模式现状分析
2.1金融机构内部审计特征
我国的金融机构内部审计发展还处于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而且现在各方面还不够完善,因此发展的速度也比较缓慢,从而导致在进行实际工作的过程中遇到一些阻碍。根据相关的研究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当前的金融机构内部审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够合理,影响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在金融机构内部审计的过程中,独立性是保障审计工作能够有效进行的一个前提,同时也是审计质量能够得到有效保证的一个最基本的因素。现在我国很多金融结构内部的审计部门与其他部门都属于一个相对平等的审计部门,缺乏一定的独立性,那么就会导致在进行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其审计报告并不能够及时汇报到领导层,难以保证内部审计的时效性;(2)内部审计重要性被忽略,缺乏权威性。我国的很多金融机构的内部审计部门,都与其他的管理部门保持在统一管理层,而且相应的领导对审计部门也不够重视,而且其他的部门也会忽视审计部门的重要性,从而导致内部审计的工作难以得到相应的效果,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处在领导层面;(3)缺乏一定的标准,缺乏规范化。我国的金融机构内部审计工作缺乏一定的标准,也没有一个有效的规范,就导致在进行内部审计的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难以保证内部审计的高效性。我国的金融机构起步比较晚,金融机构的内部审计还处于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很多管理层人员还没有意识到内部审计的重要性,这是我国金融机构内部审计所存在的最大的一个问题。
2.2金融机构内部审计模式
目前金融机构发展模式有了一定的转变,现在的金融机构发展定位不仅仅只是局限于业务拓展这一板块,更多的是注重金融机构本身效益的提升和增长。而我国金融机构内部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够完全满足公司治理的需要,针对这一问题,我国的大部分金融机构都应对内部审计模式进行改善。以交通银行为例,现行的审计模式实际是条块结合的模式:总行审计部、地区审计部和省直分行审计部,实行垂直、统一、独立的条线一体化运作管理。其在进行内部审计的过程中,首先是通过相关工作人员所搜集整理的信息,进行一定的筛选;其次将信息输入到相应的计算机软件,来进行相应的分析;最后通过之前审计的经验,来对所得出的数据进行判断。通过人为的方式来搜集信息,信息的目标把控比较准确,但是容易出现数据的误差,而且在进行信息录入系统的时候,也很难保证数据录入的准确性。
2.3金融机构内部审计局限性
金融机构内部审计已经逐渐得到了相应的重视,但是其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金融机构内部审计的效率,影响了金融机构的更进一步地发展。接下来,我们就来对交通银行内部审计所存在的局限性进行一定的分析:(1)管理模式单一,出现了专家领头、单方向地审计识别“单业务条线风险”。交通银行内部审计主要是以内部控制制度作为相应的审计目标,然后在进行审计的过程中,对其进行不断地完善,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使得内部审计的流程更加繁琐,从而影响到交通银行实现生产经营的目的。(2)内部审计工作的范围太小,局限性太大,大多采用抽样结构化数据,无法反映出实际的效果。现在交通银行的金融机构内部审计实质上也是一个流程,在进行审计的过程中,并没有严格按照内部审计的标准来进行。而且现在的金融行业发展太快,行业变动太大,固定的审计模式难以满足金融市场变化的需求。(3)内部审计方法太固定,大多数还在采用“现场+非现场”审计的方式。这种类型的审计方式,所涉及的工作环节非常多,涉及的审计人员也比较多,那么在进行内部审计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一些问题,而且审计的效率也非常低。(4)评价标准不够客观,还在使用“专家经验+风险主观评估”的审计方式。目前交通银行内部审计大多数还是采用了详细审计或者是传统抽样审计的方式来进行,这种审计方式缺乏一定的标准,很多方面也不够规范。成本高,效率也比较低,并且难以应用到相应的计算机技术,这是金融机构内部审计非常大的一个局限性。
3大数据对金融行业内部审计模式转变
3.1大数据对金融行业内部审计的必要性
在互联网的条件下,金融机构可以通过网络获取更多的有效资源,现在的数据资源正在改变金融机构内部审计工作模式。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也为金融机构内部审计的工作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信息资源,可以通过一些相应的平台来进行信息的整合和搜索。而且现在通过对一些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内部审计可以从一个更高的层面来为金融机构的发展提供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而且在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下,内部审计的质量也会得到很大的提升,从而使得金融机构的生产经营效益不断加强。由此可见,将大数据充分利用到金融机构内部审计监督工作中是十分有必要的。
3.2大数据对金融行业内部审计模式面临的转变
传统的审计工作相对比较独立,但是在与互联网分离的条件下,传统的内部审计比较缺乏相应的数据分析。在当前大数据的条件下,金融行业内部审计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过一定的分析,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当前金融行业内部审计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3.2.1管理模式与视角的转变
传统的内部审计工作中,实行的是由专家领头、单方向审计识别“单线条业务”的管理方式;现在的内部审计工作中,实行的是多元信息化及成绩和信息“全面识别风险”模式。传统的审计过程中所使用到的管理模式有限,金融机构的内部审计主要是对其中的数据进行一定的检查以及企业运用的状况进行一定的监督,从而发现其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所采用的视角过于单一,从而导致审计的内容不够全面。在大数据的环境下,金融机构内部审计的管理模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更加全面的视角使数据的分析更加全面,从而更进一步地降低了金融交易的风险。现在金融机构内部审计已经逐渐适应了信息数据化的环境,同时也为金融机构内部审计管理模式进行了一定的创新,并改进了相应的审计分析方法,使数字化审计模式在金融机构内部审计中得到了更深层次的应用。
3.2.2审计范围与内容的转变
传统的内部审计工作中,实行的是抽样结构化数据分析方式;现在的内部审计工作中,使用到的是全覆盖审计全面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的方式,所涉及的范围更加全面。传统的金融机构内部审计,主要是通过抽样的方式来进行,由于过于庞大的数据量,使得审计数据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现在大数据已经成了金融机构内部审计工作的一个基础,这是日常工作人员进行信息获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来源,那么就对相应的工作人员筛选信息的能力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大数据背景下,信息技术也相互融合,例如:数据挖掘、云计算等相应的信息技术也逐渐发展起来,这也说明未来金融机构内部审计的模式能够得到更进一步地优化。
3.2.3工作方式与方法的转变
传统的内部审计工作中,实行的是“现场+非现场”的审计方式;现在的内部审计工作中,实行的是“信息化+智能化”的审计方式。在进行实际审计的过程中,以往主要是通过现场审计和非现场审计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相关的工作,涉及的工作环节非常繁多,工作量也非常大,其中很容易出现问题,工作效率也比较低。现在只需将相应的数据录入对应的系统,通过云计算进行分析,就可以快速而精确地得出所需要的分析结果,还可以减少工作的环节,降低计算的错误。传统的设计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金融机构发展的需求,难以进行数据之间的分析和融合,而在大数据的条件下,可以使数据信息更加高效,并提高数据的精准性。
3.2.4评价依据与标准的转变
传统的内部审计工作中,实行的是“专家经验+风险主观评估”的评价体系;现在的内部审计工作中,实行的是“持续性审计信息触发”的方式。在进行相关问题研究的过程中,主要是根据以往的工作经验来进行判断,传统金融行业内部审计缺乏科学、系统的管理。在现在金融机构内部审计发展的趋势下,传统的内部审计已经满足不了金融市场发展的进程。而现代的审计,主要是将现代审计与企业的日常运营管理相结合,来进行相关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并进行金融机构的内部审计。
4总结
大数据技术是一个比较新型的,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应用技术,在金融行业内部审计的过程中,发挥着十分有效的作用。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不仅仅可以使其内部审计的范围面更加全面,还可以提高资源整合的效率,降低人为的风险。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仍然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主要是因为目前的大数据发展还处以一个非常初级的阶段,而且互联网在数据的安全性方面,得不到有效的保障。然而,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数据在金融行业内部审计的过程中,仍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贺梦琪.内部控制审计费用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5.
[2]刘键.基于内部审计视角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评价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0.
[3]王乾.论大数据分析的方法论意义[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2015.
[4]韩健洛.交通银行网点建设研究(1907—1945)[D].上海:东华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