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信息技术主要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信息化时代;中职教育;现代信息技术
0引言
随着我国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完善,我国已正式进入信息化时代。将互联网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教育行业,有助于帮助教育行业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信息化时代,中职教育必须正确面对当前时代提出的挑战和问题,及时抓住教育模式革新的机遇,利用信息化时代的促进作用,帮助中职教育完成由低效率向高效率的转变。中职教育工作者需要充分了解和掌握信息化时代的重要意义与新特征,将中职教育与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相结合,提升中职教师信息化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1信息化教学概念
信息化时代是现代信息技术逐渐走向成熟,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融入生活的一个重要时期,主要特征是互联网信息技术与生活工作相结合。信息化时代是当前教育发展和完善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保障[1]。教育经济及生活方式的变化,要求人们寻找一种新的能够全面提高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的关键生产力,而互联网现代信息技术便是当前教育生产力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可提高我国教育行业的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信息化时代,生活方式的转变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息息相关,人们工作效率的提高与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密不可分。将信息技术与教育相结合,是当前中职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即信息化教育,有利于提升信息化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2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分析
为了适应信息化教学发展,必须分析中职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合理分配信息化教学资源。调查研究发现,当前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分析中,绝大多数中职教师都具备较高的信息收集能力,具有一定的互联网应用技术能力。但是,如何将信息技术与中职教育融合,中职教师的认知普遍较低,严重缺乏信息化教学意识,主要表现为信息加工能力薄弱、信息处理与应用能力较差等。绝大多数中职院校比较重视培养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往往忽视教师科研能力的考核与要求,导致教师科研能力不足,严重缺乏教学理论研究,相关教学理念更新不及时,难以及时更新信息理论,从而导致较多教师无法完成教学任务,难以将信息技术等作为工具,实现教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此外,信息化教学设备应用与课程设计不完善,一些中职教师很难通过信息化技术系统设计课程,无法统筹安排课程教学目标和评价指标,未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不能实现信息化教学资源和专业课程的契合。
3信息化教育背景下中职教师面临的挑战
信息化教育是当前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是人们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转变的重要阶段,但信息化教育带来转变的同时提出了许多挑战和问题。
3.1信息化教育本身的挑战
新事物产生是一个盘旋上升的过程,前途光明,但道路曲折。当信息化教育被提出时,便注定了其要克服重重挑战和考验,成为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推动力[2]。信息化教育的发展面临的是传统教育模式。互联网信息技术进入教育行业时,人们对其准确性无太多质疑,但安全问题是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因此,信息化教育面临安全性和稳定性的挑战。
3.2信息化教育带来的挑战
信息化教育带来的挑战由互联网属性决定。一部分教师不了解互联网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人员更替提出了一定挑战。互联网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基础设施要求更高。例如,互联网现代信息技术对中职教育而言,需要在传统教育设备的基础上,增加投影仪、电子设备、计算机等与现代信息技术相关的一系列设备,同时,提高对中职教师的要求,即中职教师需要全面掌握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
4中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策略
根据当前中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面临的挑战,笔者整理了一系列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策略,以便提升中职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4.1完善基础设施
教师的个人素质是影响信息化时代进步的重要因素。相对于传统教育方式,互联网现代信息技术较为新颖,应用于中职教育时,需要教育人员掌握新的互联网现代信息技术,掌握教育工作的主动权,促进中职教育效率的提升。基础设施一直是互联网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基础,只有完善现代互联网基础设施,才能发挥信息化时代对中职教育的重要促进作用,提升中职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因此,学校需要拥有专项采购资金,通过一系列设备采购工作,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中职教师的能力[3]。
4.2制定专属保障措施
制定保障措施是保证中职教育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提升的重要基础,也是保证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当前信息化教学建设的核心任务是提高教师的综合信息技术能力与素养,保证中职教育教师水平和质量能够符合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促进信息化教学的进步。为此,中职院校需要成立以校长为主要负责人的强有力的信息化建设学习小组,为中职教师能力提升和各项信息化建设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学校还需要制定相关制度,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真正落实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培养工作。例如,通过制度规定将教师信息化教学纳入绩效考核,作为一种绩效考核重要指标纳入教师信息化教学考核,提高中职教师参加教学培训、应用信息技术的主动性与积极性[4]。
4.3确定中职教学培养内容
随着信息化教学的发展,对中职教师的信息化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教师的信息获取能力、课程整合能力、信息化教学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培养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写作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对于中职教师信息化能力培养,需要根据具体能力确定具体教学和培养内容,完成中职教师的针对性培养。例如,信息获取能力培养方面,需要确保教师能够依据教学需求,明确分析所需知识和信息,通过数据库和网络等,收集整理信息,同时,通过交流共享信息等途径,获取相关信息资源。这一能力的培养需要以基本的信息化教学设备与软件作为应用基础。
4.4规划教师培养方式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需要与教师自身相结合,确定并规划教学培养方式,完成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以“翻转课堂”教学理论应用为例,中职教师普遍存在认知不完善、知识掌握不牢固等问题,往往采用校本培训的方式,以节约相关培训成本,且有利于中职教师交流与沟通教学问题[5]。但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需要通过学校搭建的网络、教研平台等,寻求解决方法。此外,中职院校可以采取线上线下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养中职教师的信息化能力,通过互联网和校园网等为教师提供培训内容,为中职教师提供实践教学机会,实现线上线下教学的密切结合。
个人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将现代信息技术带入到了大数据时代,现代信息技术大数据化的发展对传统的媒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在新闻数据的采集以及分析等方面影响更大,大数据提升了新闻传播工作的效率,使新闻传播更加快捷迅速。
2现代信息技术大数据的概述
大数据(bigdata,megadata),又称巨量资料,指的是以多元形式,通过多渠道来源搜集而来的庞大数据组,这些数据的数量过于庞大导致无法通过人工的方式将其进行提取并整理、归纳,无法在一定的时间范围中通过计算机软件对其进行筛选、获取、管理等方式整合成人尖可以读懂的数据信息。大数据最为明显的特点就是能够依进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比如说各种视频、海量的图集以及各种电子表格等不同的数据类型。大数据技术的作用是能够在庞大的数据信息当中高效、快速地获得所需要的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能够运用先进的数据处理方式将收集到海量的、驳杂的数据信息以及媒体文件进行分析、整理,并将数据进行提纯。
3现代信息技术大数据的主要特征及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3.1大数据改变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
大数据的主要特征就是体现在数据规模的大小方面,通常情况下的数据量都保持在10TB以上且形式复杂,数据的传播与交互也相当迅速,这些数据也被统一为4V(即数据的体量大,形式多样、价值密底不高、传播快)。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被广泛地运用到了社会中的各行各业,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比如说广告行业、电子商务、金融、以及新闻媒体等行业。尤其是在新闻传播领域中,在保障传播质量与效果的同时也能够让广大从业人员在不良信息的清除方面变得更加快捷、方便。
3.2大数据改变新闻传播的内容
在新闻传播行业中,传统的媒体在排版的规格以及使用的字数上都有严格的要求,并且经过筛选所得出的信息内容完整立意准确,可是在信息传播量上并不理想,读者并未具备自主选择的权力因此无法满足广大读者群的阅读需求。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新闻媒体无论在题裁上、内容上也变得更加多元化,丰富的视听效果让广大群众获得良好的阅读体验,而且在新闻也变得全面性、真实性,更加贴近广大群众的生活。不同的受众可按照自身的喜好自由选择喜欢的新闻类型或者话题。比如说财经类、娱乐类、军事类、科学类、体育类、国际局势类等等,所有人都能够按照自已的意愿进行自由转发、评论,并实现即时与其他人进行交流、互动,促进新闻业的可持续发展。
4现代信息技术大数据背景下新闻传播的发展策略
4.1大数据时代的新闻需要多方配合
大数据时代新闻的完成,就必须要编程人员、数据分析人员以及记者这三方的相互配合才能够实现。三方合作的过程中主要是将各种复杂的信息数据转化为记者所能识别的电子表格,在分析过程中配合程序员将表格转化成可视的文字、图片形式。在大数据时代下,传统的纸质媒体市场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但是各种数字媒体开始强势地进入到了人们的工作、生活当中,相比较于传统的纸质媒体,数字媒体无论是在成本的投入或者在新闻的阅读体验上都具有明显的便捷性,数字媒体不但便于保存,而且阅读的方式也可以在电脑上进行,也能够能过移动设备进行阅读。为了能够保障纸质媒体的生存空间,与数字报刊共存、共发展是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唯一方式,而且在业务的推广上也能够获得良好的效果。
4.2新媒体成为发展焦点
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新媒体也成为了新闻传播行业发展的重要核心。科学技术的发展也让不同媒体间的距离越来越小,并构建了全新的互联网资源共享平台。当前传统媒体中,电视媒体在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也出现了新的发展方向,对于电视媒体的从业人员来说,若能够发现自已的潜力并能够将自已的优势进行表现那么就能够取得良好的成绩。当前的市场需求决定了电视媒体在未来的走向,电视媒体在发展过程中想要顺利地走出困境就必须要摆脱无价值的内容,因此也需要从内容方面着手并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机制。
4.3强化可视化与交互图表的运用
网络技术的普及也让电脑以及各种移动终端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中的必需品,而这些移动设备的普及也将新闻的表现方式变得更加生活化,这也给传统的新闻媒体带来极大的挑战。对于新闻从业人员而言,将简单、直接的新闻信息传达给广大受众才能够保障获得关注度够高。为了适应未来新闻媒体的发展,将新媒体与传统媒进行结合,新闻传播的方式也从单一的群体传播模式开始向着受众之间的交互化、社交化模式方向延伸,不但能够全面性地提高新闻传播的效率,而且对于新闻质量也能够有所保障,同时还能够成为广大受众解读一些复杂的新闻信息的一种全新尝试。
5结语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交互性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必然打破传统语文课堂的封闭围墙,把语文教育带入到一个无限广阔而又全新的领域,在时间上,在空间上,甚至连课堂的主体都将是无限的宽泛。在这个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高度一体化的天地中,课堂将是一个被无限拓展的无比宽泛的概念。
一、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课堂”,拓展中学语文的学习内容
所谓宽泛的课堂时空是指教学中时时是课堂,处处是课堂的广泛概念。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突破了传统教学时空上的局限,通过互联网,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语文学习和实践,运用语文去交流和勾通,哪里有计算机网络,哪里就有语文课堂教学;只要一开机,动动手指就可以“授课”--进行体验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课堂阅读、作文赏析、音视频交流等语文学科学习和教学实践活动,真是时时有课堂,处处是课堂。
所谓宽泛的课堂主体是指人人是教师,人人是学生的概念。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以后,现在通过网络,就可以很便捷地进入互联网各式各样的“语文课堂”,去接受各地语文老师甚至其他非语文老师的远程专业语文教育,在这样的网络化、信息化的语文课堂里,一个学生所面对的是数量群庞大、专业多元化的教师,他所获得的语文教育也必将是多数量、多元化、多层次的;同时,通过网络,学生还可以把自己的语文知识传授给他人,具有了“学生”与“教师”的双重身份。在这种”人人是教师,人人是学生”的语文课堂里,教法与学法不断交融,带来的必将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相长的不断深化,课堂中每个主体语文素养的不断提高。
二、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蓝本”,拓展中学语文的学习方法
首先,以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大纲要求为中心,抓住其学科结合点(知识点、内容交叉点、情感点等),设计一些教学中运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资料搜集、阅读资料交流等发散性、拓展性教学实践活动,要求把网络上的语文学科资源充实到现有的语文教材中,使语文教材、教学支撑辅助资料丰满起来,完善起来,把单一的语文教材引申到无限宽广,把基础的语文教材充实起来,使教材更富于立体化、层次化、多元化,富于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其次,引导学生借鉴互联网上的语文资源为教材,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进行广泛的网上阅读、网上答题、网上模拟测试等网上的各种语文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以求通过这种聚沙成塔、百川汇海的新形式,把网络上的优秀语文资源向学生的语文素养汇集聚敛并融会贯通,力争与课内语文教材相呼应,相补充,相促进,共同对学生进行博大的语文教育。
三、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工具”,拓展中学语文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堂和语文教材的无限宽泛,以及计算机作为一种学习工具逐步被学生所掌握,最终必然呼唤并促使语文学习方式的革新。而且也只有学习方式的不断革新,才能更好地适应和驾驭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不断一体化的语文学习情境,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形成丰厚的语文素养和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
现代化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互联网语文教学作为“资料搜集工具”,将会构建崭新的“研究性”的学习方式。未来的社会是高度信息化、知识化的社会,必须高度重视探究性、专题性的研究意识和新时期语文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视创新型、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必须想方设法把中学生的目光引向宽阔无际的知识海洋,教会学生学会思考问题,面对崭新的知识领域,知道到哪里去寻找他所需要的知识,并学会怎样运用这些知识去重新组合,去创新、举一反三。这种“研究性学习”也正是现代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现代信息技术因具有快捷而又强大的信息搜索能力、存贮能力和处理能力,必将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最佳的资料搜集和存贮处理工具。
四、以现代信息技术为“窗口”,拓宽学生的视野
以互联网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正改变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中学语文教学领域,它同样显示着无比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好文章是从生活中来,生活是学习的灵感源泉,它为语文学习提供了原材料,离开了生活,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正如叶圣陶所言:“胸中先有一腔积蓄,临到执笔,拿出来就是。”但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经常让学生进行课外活动,走出校门去观察社会、体验生活不太容易实现。而合理利用网上资源,无疑为学生观察世界、了解生活打开了一扇神奇之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无穷的网上资源,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的感觉。从此世界为他们开了另一扇窗,鼓励他们充分利用网上资源来丰富个人的知识积累。
教学实践证明,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在语文教育中的广泛运用而日益加快,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把中学语文教育带入一个划时代的崭新世纪。
参考文献: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信息技术课程;优化
一、更新教学观念,明确教学目标,改进课堂环境
教师的教学任务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树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学观以及“实现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观,并以此来支配自己的教学行为,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学校的教学环境无论是在计算机硬件还是软件上都有了更高的要求。现代的信息技术教室取代了传统的教室,不仅要求每个学生都有一台电脑可以操作,还要求学生可以通过教学平台和老师、其他同学讨论交流。计算机硬件的提高,无论是在色彩上,还是可操作性上有了更大的进步,让
学生在进行图像处理或者动画制作过程中感受到色彩的鲜亮。
二、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现代信息技术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推动,主要体现在教学模式的转变上。信息技术是一门通用性强、实践性高的学科,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还要求具备良好的实际操作能力,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有心无力,任务驱动教学应运而生。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通过创设情境、设置任务,让学生独立自主学习,教师只需适当地引导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方法中偏重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知识的老套路,
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模式。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或几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积极性的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设。在创设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就感,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主体意识不断增强,素质不断提高。
三、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性
动力是做好一切事的基础,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兴趣。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关系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学习积极性不用教师去刻意培养就已经具备了,因为很多学生已经接触过计算机,对它已经产生浓厚的兴趣,即使是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对未知事物也总是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在机房里总是跃跃欲试。
另一个就是积极性方面,大多数学生对信息技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深入,所以,教师就应该采用边授课边上机的方式,这样就会使他们的热情度大大提高。除了边授课边上机的方法外还可以在上机的时候伴随着举行一些小活动。
比如,在对学生进行操作训练的过程中,长时间的训练会使学生觉得枯燥,如果在每堂课的前5~10分钟进行训练,并定期进行班内的比赛评价,这样少量多次,加上一定的精神鼓励,就会大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够加快教学进程。
四、培养创新精神,推动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就包括了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基本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素质教育,信息技术学科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在开展创新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比如,我们在教学生用Word 2000编辑文档时,老师只是教给学生各种基本操作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操作,而学生则会根据自身的喜好和对方法掌握的程度自行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编辑,就比如,几个比较显眼的大字,有的学生用艺术字,有的用文本框,文字的修饰方法和颜色也多种多样,老师对他们的作品进行点评时对这种行为要多加表扬和鼓励,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加强学生信息方面道德的培养
当今的社会各种信息层出不穷,既有大量的、丰富的学科知识、动人事迹等信息,也泛滥着一些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病毒肆虐、个人隐私遭到威胁等都是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消极后果,因此,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就显得非常重要。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的面向未来的学科,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转变教学思想和观念、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的更新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也是当前新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信息化 企业会计风险 控制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化工程逐步深入人们的经济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信息化不仅改变了企业的存在形式,使得企业经营管理的整个流程都可以利用互联网完成;还推动了企业的管理信息化和会计信息化,推动了网络化的实时财务报告的产生,企业迫切需要建立现代会计信息系统,实现业务处理高度自动化和信息的高度共享,实现会计信息化。
一、信息化对企业的影响分析
(1)信息化的含义以及发展和现状。目前信息化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企业的管理模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随着信息化对企业的影响,逐渐产生了企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包括企业管理信息化和企业会计信息化两个方面。企业管理信息化是为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采取的措施,是应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将企业现有的生产、经营、管理等信息进行整合并及时为企业的决策系统提供准确的数据信息。企业会计信息化是依据系统和管理科学将企业的业务流程和会计处理流程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整合并充分开发利用会计信息资源、加强会计的反映和监控的综合过程。
(2)信息化对企业的影响分析。信息技术发展给全球经济和社会带来重大变革,对企业的影响最为直接。首先它推动了企业经营的模式向电子商务转变,电子商务正在不断取代或者改造传统的商务活动方式,全面提高了市场的竞争力,只有尽快的开展电子商务才能确立企业在市场的优势。其次,信息化的发展不仅改变了技术本身还对企业的竞争环境和业务模式等产生影响,促进了企业过程的重整。再者,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企业的工作方式和业务流程也在发生着变化,促进了企业对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优化配置,也推动了企业管理模式和组织结构的改变和完善。
二、信息化条件下的企业会计风险
(1)信息化条件下企业会计的主要特征。信息化条件下的企业会计简称为会计信息化,它的主要特征是:普遍性。会计信息化的普遍性是指要求在会计理论、会计工作、会计管理、会计教育等多个领域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并形成完整的体系;集成化。会计信息化要求重整传统会计组织和业务处理流程,实现数据化的组织和管理,实现信息的集成化;动态性。会计信息化的动态性包括数据采集的动态性、数据处理的实时性和动态化,使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能够及时收到准确的信息并做出决策;渐进性。实现会计信息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信息技术先要适应传统的会计模式并且与传统模式相互适应才能去重构传统会计模式形成现代会计信息系统。
(2)信息化条件下企业会计风险与传统会计风险比较。会计风险是指会计人员在工作中,由于错报、漏报信息,使财务报告反映失实或者依据失实的信息误导监控行为而带来损失的风险。会计风险有客观性、不确定性、可变性以及后果的严重性。
企业会计信息化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很多好处但是与传统会计相比有优点也有缺点,会计信息化也带来一些新的会计风险。如:原始凭证数字化使得会计信息在质量上加大了风险;计算机的便捷操作给信息带来安全隐患;财务档案信息化使得信息的真实性存在一定的风险。此外,系统故障、内部人员道德、系统关联方道德和社会道德等方面都加大了企业会计信息的安全隐患。
三、如何控制信息化条件下的企业会计风险
(1)控制环境。企业的发展不仅受宏观社会环境的影响,还受企业内部围观环境的影响。企业内部环境也能够对企业会计风险的控制产生影响。控制企业内部环境首先要控制内部的制度环境,建立约束机制,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能够有效控制会计风险的发生。其次,企业还要注意企业文化的建立和文化的侧重点。建立积极健康的企业文化对员工的思想和行为会产生很大影响,有利于降低会计信息风险的可能性。最后,要对会计人员的自身素质进行培养提高,不仅要提高会计人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提高他们的道德观念,减少人为因素的会计信息风险。
(2)控制措施。完善会计理论和法律规范。传统会计理论和法律法规都还不够完善,在会计主体、持续经济、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和会计规范等方面都存在不足。网络空间给企业带来了便利,但是由于会计主体变化过于频繁,使得原有的会计准则和法律法规对新型的会计主体以及会计信息的编制失去意义。所以要完善会计的主体,使会计假设在符合网络环境中联合体实际情况的同时还要方便会计实务操作。网络环境中,会计主体太过于灵活,存在时间也有着不确定性,导致会计必须充分考虑会计主体的经营环境和风险,尽可能的缩短可预见的时间区间,以保证会计风险的控制。由于网络的存续时间不确定性,会计信息已经不能按传统的会计分期假设对会计主体的经营过程进行分割了,而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确立正确的分期区间。
企业内部采取控制风险措施。加强控制软件设计和程序流程是控制风险措施的首要任务。规范软件的开发,软件的开发一定要符合有关规定,还要及时给用户测试,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另外,系统的维护是对系统的定期硬件检修,对系统的及时调试,一定要做好系统维护和防毒措施,尽可能的保证风险的最低化。企业除对软件进行控制风险之外,还要建设完善的制度和组织机构,通过完善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控制会计风险。如:建立会计信息化岗位责任制,对各个岗位进行明确的分工,这样才能保证各个岗位责任分明,使工作人员能够相互制约;对会计档案的管理建立严格的制度,对档案资料要妥善保管和严格管理,保证材料的安全性,防止信息的丢失造成风险;要为会计人才建立长期的培训制度,在设定严格入职要求的同时,要建立长期培训制度,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除此之外,企业还要加强其内部的审计和针对企业会计风险建立一定的预警机制,以控制企业会计风险的发生。
四、小结
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环境和企业经营模式,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和会计信息化。本文通过对信息化对企业的影响分析,提出了一些会计信息化风险的控制措施。对于企业会计信息化风险控制还有待于深入研究,只有积极探索并且勇于实践和创新,才能使信息化条件下企业风险得到有效控制,使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更加完善,使企业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
关键词: 信息化教学设计 高职教育 消防联动控制系统
信息化教学设计实现了教学资源共享,充分调动各种教学资源,实现教学各个环节的优化配置,创设虚拟性的情境,让学生在虚拟的情境当中学习自主探究,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信息化的教学设计中扮演促进者、引导者、帮助者角色,这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当中以教师为主导的学习模式。消防联动控制系统课程主要是学习消防联动控制系统的结构、运行方式、主旨功能、工作原理,等等。对于消防联动控制系统的学习更加注重实践性,要想对这一课程透彻掌握需要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实地观察与研究,才能够了解它的运行规则、结构、工作原理等。信息化的教学设计可以充分调动各种有利资源进行情景模拟,有助于教学工作的展开。下面笔者以消防联动系统课程为例,探讨信息化教学设计在课程中的应用。首先,了解一下几种比较有代表性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模式。
一、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应用模式
(一)教师课堂授课的应用。一般是教师课堂直接授课的教学方式,在高职教育中主要是对理论基础内容的传授,这部分内容比较枯燥,学生兴趣不大并且传统的授课方式就是教师课堂讲解,硬性灌输,实践成果不佳。利用信息化的教学方式,将多媒体引入课堂,教师可以在备课时,准备一些新奇的动画设计和与理论相关的应用知识及实践操作情境等,还可以在课堂进行过程中在线搜索相关学习资料和问题,与学生一起研究、探讨、学习,这样就使原本乏味枯燥的理论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二)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实验教学或者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高职教育的主要特征。这一部分教学主要是教授学生专业技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这部分教学分为两大板块,一个是实验操作,另一个是实习。在实验操作中,需要学生自己进行实验,并得出结论。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和难点,教授直接讲解收效甚微,并且实验规模大,学生众多,很难面面俱到。利用信息化的教学方式可以轻松解决这一问题。
(三)教育形式的网络化走向。教育网路化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趋势,更是高职教育的合理走向。教育形式的网络化主要是指学生可以在学校设立的学习网站上进行学习,这样可以接触到更为广阔的知识信息,对于不懂的问题可以直接在网上和同学进行交流和沟通,还可以给教师留言。这样的学习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应用改变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主导者、主动者,教师在课堂中处于核心地位。在一些理论性非常强的课堂中,基本都是教师授课,整个课堂变成了教师的演讲,而学生只是听众。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就像是一个待充电的机器,教师只是在不断地、机械地给学生充电,学生成了一个个没有思想和能动性的机械。因此,导致学生的兴趣不高,学习效率低下的情况。信息化的教学实践,彻底改变了这样的角色定位。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动者,而成为了学生的引导者、帮助者与促进者。而学生则在课堂处于核心地位,学生在多媒体课堂的情境下,可以自发探讨问题,解决问题,与同学合作交流、协作学习,在问题解决中,在情境中学到知识。信息化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求的是学生与教师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通力合作,交流互鉴。这样教师由传统教育模式下的主动者变成引领者,学生从传统教育模式下的被动者成了主动者,实现了角色转变。
三、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应用原则
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也应该注意以下基本原则。
(一)主体性和服务性的原则。信息化教学设计固然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的,但是在信息化过程中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行。在教学中的“以人为本”就是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的原则展开教学。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要符合教学实际,要适合学生的接受,要符合教师教学需求,应当本着“服务”的理念运用。在教学实际中的多媒体、仿真模拟、计算机、网络等的运用都要切实满足学生学和教师教的需要。
(二)有效应用。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要注重效益性,就是要适度、适当。教师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要注意找到适当的切入点和时机,不可滥用;同时,在运用时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阶段进行,不可以无所顾忌。我国的高职教育规模大,学生众多,师资力量都相对短缺,因此,在利用时要十分注重效益性。
(三)创造性的应用。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要突出新颖性、灵活性,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目的;学生在学习时也要根据有效的学习情境进行探究学习。创造性不仅要求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本身的发展创新,更要求学生自身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四、高职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在消防联动控制系统课程中的应用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消防联动控制系统的课堂主要是理论知识的学习,但是如果是单纯的理论灌输就会显得枯燥无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消防联动控制系统的运行动画、理论知识的动态框架、模拟真实情景等,可以帮助学生想象和联想,理解消防联动系统的运行原理等抽象的理论知识。
(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并注重实践操作。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不仅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大显身手,而且可以在实验学习阶段帮助学生学习。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模拟真实的实验操作、播放相关操作视频及其他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可以帮助学生对实验操作有进一步认识,对实验进行中的注意事项、关键点有更为明确的认识,提高实验成功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想象力,让学生对实验操作产生极大兴趣,提高学生操作能力。
五、结语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是现代教育的大势所趋和必然选择。信息化的教学设计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更重要,它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迟玉娟.探究高职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探索与实践――以消防联动控制系统课程为例[J].职业,2015(08).
[2]郑丹青.数据库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探索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16).
[3]孟林强.信息化手段下高职《经济法应用》这门课程教学设计的探索与实践[J].青年与社会,2011(20).
关键词 信息技术;学科课程;美术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12-0153-02
Interactive Explo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University Fine Arts Course//Yang Shuo
Abstract Vigorously promo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of universal application, the promo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ourse of interaction, the reform of, students’ learning way and the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mode reform, give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ovide rich and colorful education environment and powerful learning tool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Key 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interactive; fine arts
Author’s address The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Art Institute 2010 Level of Art Major, Xi’an, China 710069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现代学习媒体普遍运用于美术学习将成为今后美术学习改革的一个热点。国家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学习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交互,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如何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将成为今后美术学习改革中的一个重点,需要在理论层面上认真研究,在实践中努力探索。
1 信息技术与美术学习交互的意义
1.1 信息技术优化学习过程是时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正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在教育领域,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以其强大的技术为大学生的学习工作提供了有利的支持与帮助,因此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地开发和利用教育信息技术资源为学习服务。对国际及国内有关教育信息化的了解,可以看出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利用已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它对传统的教育思想与学习方式无疑是一种冲击,同时也为教育带来很大变化。这就需要美术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美术学习进行交互,探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学习过程。这是大学生适应未来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时展的需要。
1.2 信息技术为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空间
信息技术革命带动了社会的发展,这在历史的进程中已得到了充分证明。社会的发展需要人才,教育对于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高素质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以其趣味性、直观性及强大的信息量为美术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现代信息技术与学习过程的交互必将使美术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使大学生得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并将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作用。
2 信息技术与美术学交互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学习过程的交互,实现大学生从学习设计、学习实施到评价反馈学习活动的信息技术化。
2.1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美术学的设计过程
以往的学习设计过程多以学生个体完成为主,设计思路及教材内容的把握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与研讨可以开阔学生的设计思路,修正认识上的误区,有利于学生深入地钻研教材和理解教材。在这方面,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所具有的网络化的优势恰恰可以为学生间的交流研讨提供技术上的支持与帮助,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具互动性及开放性,从而实现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学习设计的过程。
2.2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美术学的实施过程
1)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具有多媒体化的特点,它有助于大学生创设更真实、生动的问题情境,提高了大学生呈现学习内容的质量和效率,加强了艺术学科的感染力。
2)利用有效的课件展示,可以将复杂的知识技能形象化,便于大学生理解;通过大学生亲自上机制作课件,还可以引导学生之间进入自主学习状态,使学生在自主、合作、体验、交互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自我发展的愉悦,为提高大学生的美术信息素养打下一定基础。
3)现代的美术学习应鼓励学生运用多种表现方法表现自己的所想所感,通过电脑技术对表现大学生的艺术创作灵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4)网络信息量大,具有交互性、开放性的优势,可为学生自主学习及合作交流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在学习中应引导大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2.3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美术学习的评价反馈过程
通过信息技术与学习评价反馈交互的实验研究,探索在网上进行评价反馈过程,利用网络互动性、开放性的优势,实现生生、师生之间的交互,这种借助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进行的反馈、评价的活动范围更广,获取的交流反馈信息更为快捷,便于学生及时地总结及改进自己的学习活动。
2.4 计算机辅助学习的技术有多种,以下几种手段供学生参考
1)美术学习演示。最常见的是由美国微软公司(Microsoft)推出的Office办公系统中PowerPoint组建的一种功能,就是用计算机制成的一种新颖的演示文稿,也称为“电脑幻灯片”,然后通过多媒体投影仪投射到屏幕上,效果要比原先的投影片、幻灯片更生动、更丰富、更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演示文稿上可以输出所需要的文字、表格、图形统计图,还可以插入各种超文本或超媒体链接,在Office软件中提供了大量的剪贴图片、照片、动画剪辑、声音,也可以加入艺术字、各种背景纹理等,都能使演示文稿生动、美观而有趣。为了制作方便,PowerPoint中还提供了很多“幻灯片版面设置”、设计得非常好看的“幻灯片模板”,可供直接套用。除此之外,还可采用Flash等专业软件。
2)多媒体学习。目前有许多种专门用来设计和开发多媒体软件的应用程序,可以很方便地将各种图像、语音、音乐、录像剪辑以及文本资料组织到学习软件之中,实现超文本或超媒体的联接,还可以设计基础结构复杂的逻辑关系,也可以根据学习的需要不断地改进。
3)计算机绘画,亦称“电脑绘画”。目前不少计算机软件中都带有绘画功能,如Windows系统中有一个“画图”软件,Office办公系统中也有“绘图”软件。绘画软件有一个工具栏,可用鼠标选择某一工具进行相应的操作;有“铅笔”“刷子”“喷笔”等工具,可选用不同的颜色、粗细不同的线条,自由地画出各种形状;有“直线”“曲线”“矩形”“椭圆”“多边形”等用来画几何图形的工具。
4)计算机美术设计。目前用于各种专业设计的计算机软件很多,有机械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服装设计、平面设计等。在课外美术活动中把比较专业的Photoshop、CorelDRAW等多种软件结合起来使用,进行封面设计、广告设计、招贴画设计等,可利用计算机光盘中大量的图像、照片以及材质资料,利用计算机中丰富多样的字形、字体,加上运用多种效果的计算机处理手段,设计出质量较高的作品来。
5)计算机美术欣赏。人们把世界各国许多著名的美术作品输入光盘,一张光盘中能容纳几百幅甚至上千幅作品,可以随意打开任何一幅作品来欣赏,还可以用“放大镜”将作品放大,仔细欣赏作品的局部或笔触。同时编入作品情况、画家生平介绍等文字资料,有的还配有人声解说和音乐,为美术欣赏学习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光盘里有多种检索的方法,如按年代、国籍、作者姓名、作品题目等方便地进行检索。
6)电子白板的独特功能。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代替普通投影机幕布,在课堂演示中可直接投影演示画面,不用另外配备幕布;其配备的多色彩笔和板擦可以在白板上实现书写、画图、做表格、擦除等功能。在书写完后,可以通过PC连接打印机打印出来,还可以存储为多种格式的图片,方便以后进行浏览、编辑、打印或者以E-mail发送。
3 信息技术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是美术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在信息化社会,学生只掌握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应更新学习方式,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给学生的学习方式带来一系列的变化,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3.1 由知识的接授者转变为学习的探究者
以往的学习中学生知识的获取大多是由教师来传授,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学习、计算机网络的开发与应用,学生只靠画笔、一张范画进行学习,已不能适应当今和未来教育发展趋势。在信息化学习中,学生不再是学习的接收者,而应当是一个平等的参与者。大量课例证明,信息交互状态下的学生正以新的角色发挥各自的作用,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引导者、参与者,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和谐的。
3.2 由课程教材的受益者转变为课程教材的研究者
(1)勃兴时期。科技历程进步推动的图书馆情报事业源于19世纪,由于科技的进步、的发展,大学图书馆也纷纷建立,从根本上冲破了封建藏书楼的旧模式,确立了真正意义上的图书馆。20世纪50年代,科技发展对图书馆的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使经验图书馆学显露出严重的局限性。以谢拉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引入信息论及相关理论,以信息交流的模式解释图书馆的活动,建立了情报学,使图书馆工作增加了经验气息,多了一些科学成分,同时出现了大量学派,发现了大量的图书情报理论、基本原理和图书情报活动的发展,世界图书情报学也进入了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2)停滞时期。20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图书馆事业进入了调整时期,由于社会经济与技术的种种因素使得图书事业出现了难以琢磨的时期,图书情报事业的研究出现了停滞不前的局面。
(3)发展与变革时代。20世纪90年代以后,信息技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图书情报事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信息环境发生的根本性变革,信息存储数字化与信息传递网络化和商业化信息机构的信息服务体系迅速兴起。数字化与网络化是信息处理机化发展到信息社会的产物。数字化网络技术的发展完全动摇了传统图书馆活动的基础。但图书馆学理论必须考虑从基础理论与概念到学科,核心技术与的整个理论体系的重新构建。以往开展信息服务,首先要建起馆舍,并大量购买资料,而这需要的巨大投资与信息服务的微薄收入不成比例,因此信息服务基本由政府或慈善机构出资承担下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信息服务收益的增加,信息服务机构开始多样化,一批市场化运作的信息服务机构应运而生。
(4)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了文献资源走向信息化。图书馆情报演变成了信息资源的建设时期,被称为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文献建设理论彻底摒弃了自给自足的思想和文献收藏的整体观念。它推动了文献共享的进程,确立了资源观念和特色观念。20世纪90年代初,当世界大多数国家还在对信息记录、传播的手段和方式所带来的变化始料不及的时候,美国率先进入了图书馆的研究阶段,而且还在进行大规模的文献资源普查和文献资源布局的大讨论,而在讨论的过程中,美国图书研究馆协会(ARL)就将成员馆的资格和定级标准确定为根据其对计算机网络资源的检索质量来决定,而不是图书的采访质量来决定。在1991年ARL的成员馆中就已经有了80%的馆规划和实施了强调获取而不是拥有的政策;服务和资金再分配,电子网络图书馆基本成形,美国最先进入电子网络图书情报时代。到1995年以后,诺大的地球一夜之间变成地球村落,文献资源建设理论充分占有文献资源,所不同的是文献资源建设强调了信息建设的整体意识,应该说这在当时是有着重大现实意义的。
2网络图书情报的特征
与现代信息技术日益密切结合是当代图书馆学情报学工作发展的主要特征。主要表现为:
(1)图书馆学情报研究的革新与发展受信息技术较大。现代信息技术是电子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多种技术的综合,计算机技术大大提高了人类生产、加工、存储和检索信息的能力,通信技术扩展了人类获取和传递信息的途径;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的信息技术相比它对图书情报工作的主要意义在于,信息的记录方式不再是模式的和线性的,而是数字化、非线性的。数字信息媒体可随机存取检索,可交互式组织再现和可快速远程传递等卓越优势。这种区别是本质的,不仅改变了信息载体的表现形式和信息形成方式,决定了图书情报机构所能采取的信息工作方式,同时极大地活跃了社会信息交流,增强了广大用户的信息需求,表现了图书馆学、情报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日益紧密结合。现代信息技术与图书情报理论紧密结合,创造了交叉发展的学科优势。
(2)网络情报的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存储与信息组织的网状化。图书馆的基础是书刊文献信息资源,而网络情报的基础是数字信息资源。信息产业是知识经济的支柱,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导致了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与日俱增,反之社会的进步又促使信息生产量的飞速增长,网络的普及和电子出版物等新型手段使得信息的和使用更便利。这样的形势对网络图书馆来说,信息的收集费、外理费和存储费也相应不断增大。从图书存储信息的度量单位由KB、MB到GB、TB至PB就是一个网络图书馆拥有海量存储的好例子。网络图书馆的存储介质由传统的纸质转变为多种媒体、数字信号,可以处理多种媒体的信息如文字、声音、动画三围体、虚拟空间等。常用的电子图书馆采用的文件格式有TXT、DOC、PDF、HIML、SGML、XML、WAV、GIF等。数字化资源是电子图书馆的物质基础,是图书情报学所要具备的,包括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有些媒体信息仅对其数字进行处理是不够的,需要图书专业人员进行信息加工,便其之间各种关系相互勾连,读者更易找到电子资源,信息的组织形式从原来低张的顺序,线性方式变为直接的网状方式。
(3)信息检索智能化与图书情报传播的网络化。,传统的网络图书情报服务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网络图书馆利用因特网为各类读者提供不同的网络化信息服务已成为当前趋势。网络图书馆的信息可用超文本技术使信息互连,把网络以目录的形式组织起来。使用户更能按类目浏览。网上知名的图书馆主页均有通过分类目录、目次索引提供访问。而利用传统的方式查询是远远不能解决在网络图书中正确、准确查询信息,只能借信息检索的智能化来解决。
3网络图书情报的趋势
(1)规范化的受控语言继续存在和发展。当语言开始与检索的时候,就有人提出规范化的情报检索语言寿终正寝,当网络到来时,特别是面对因特网海量的信息。也有人提出情报检索语言将成为昨日黄花。事实上不管自然语言应用技术如何发展,规范化的受控语言都会有继续存在的必要和不断发展的空间。面对因特网的信息检索,查全率已不是有效衡量检索的指标,而检索率却显得无比重要。规范化的检索语言将是保证检索率的重要手段。
(2)分类语言主题、主题语言和自然语言将一体化。分类语言和主(题)语言作为两大规范语言体系,结构、功能上有较大差异,由于检索语言结构功能的优化,分类语言和主题语言经历了一体化的过程,称之为分类主题一体化。规范语言和自然语言在标与检索中采用了两个不同方式也各有各自优缺点。实现分类号(类目)、规范化主题词和自然语言入口词汇的相互转换,实现这一目标将有利于推动自动分类和自动标引技术的运用。
(3)自然语言技术将广泛应用并不断优化。规范化情报检索语言将继续存在和发展自然语言与情报语言的一体化,但并不排斥自然语言检索技术的优化和推广应用。在一个检索系统中可以并行使用情报检索语言和自然语言,称之为“混合系统”。也有一些检索系统独立使用自然语言检索,称之为“自然语言系统”。自然语言也有广泛的应用市场,包括吸取情报检索语言的控制技术,同样也可在检索技巧上优化。
(4)情报检索语言化、网络化。情报检索语言利用电子机编制与管理技术已发展成熟。如今绝大多数的分类表和词表都利用计算机辅助编制,实现了编、管、用一体化。即使是传统的情报检索语言都有电子版,这不仅使情报语言编制与维护的工作量大量减少,而且更加,更加合理,更主要是电子版的情报检索语言易于与计算机结合为一体。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情报检索语言上网已成为必然趋势。
(5)自动标引、自动分类技术不断完善并已实际应用。自动标引、自动分类技术开发的并不短,各种实验系统不断研制出来,在许多关键技术上均有大的突破,但多年来自动标引技术是“机器鸟”,其外形很逼真,但终究飞不上天。也就是说自动标引和自动分类技术还停留在实验室中。尽管如此,对自动标引和自动分类的研究却始终没有停止。随着技术的发展又有了更强大的需求推动力,已有迹象表明,自动标引、自动分类技术与搜索引擎技术结合将有良好的前景。
(6)情报检索语言国际化、标准化、兼容化。因特网把世界各地的距离缩短了,世界变成“地球村”。世界范围内的信息交流和共享已经成为。在这种背景下,情报检索语言的国际化、标准化、兼容化日显重要,有利于消除网络信息检索的障碍。尽管如此,情报检索语言的国际化、兼容化取得了许多不可忽视的成就与进展,但面临新技术,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
4网络图书情报的现状和发展
关键词:学科定位;教育技术;教育信息环境
电化教育是干什么的?这是似乎容易回答又难于准确回答的问题,其实质是电化教育的定位问题,也是长期困扰电化教育发展的老问题,在这信息技术时代异军突起之时,这个老问题更加紧迫起来,甚至产生了电化教育的生存危机,对电化教育是干什么的,它的定位是什么等问题有必要进行深刻的反思。在理论上给予深层次的探讨,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先进的媒体不断涌现并被引入到教育领域进行应用,电化教育发展的历史事实表明,每当出现一种新的媒体,伴随着对它及其教育应用的研究,都会在教育技术领域形成一股“先进媒体热”。伴随着这种“繁荣”局面的形成,在教育技术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也日益暴露出一些问题来,引起了一些细心并理智的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人员的注意,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电化教育有着不同的认识,归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内容:它是拍摄和播放电视录像的;它是管理配有电视录像的;它是管理配有电教设备的教室的;它是搞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教学的等。
问题一:电教中心是教学单位还是教学辅助单位?电教人员是教师还是教辅人员?电教工作是教学工作还是教学辅助工作?国家教委颁布的文件中将电教中心定为“教学单位”,而许多学校却把它看作是教学“辅助单位”?电教人员是教师,而其他人却把电教人员当作是教辅人员。这个问题自从有了电化教育后就一直缠绕着电教工作的方方面面。
问题二:电化教育所依据的媒体是幻灯,投影,电视录像呢,还是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呢?是否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前者是电化教育,后者是教育技术。电化教育是否会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出现,旧媒体技术的“落伍”而寿终正寝呢,是否在将来又有新媒体出现后,再次改换名称呢?这两个问题交织叠加在一起。构成了电化教育职能,定位和生存的危机。时下,电化教育在中国有着各种不同的称谓,“电化教育”强这个研究和实践领域在中国出现较早的名字,之后有人呼吁这个名字不科学,应改为“教育技术”,由于当前这个领域的实战人员大多从事新媒体的有关工作,于是又出现了“现代教育技术”这个名字,随着我们逐步迈入信息社会,随着社会对人才信息技术素养的重视,于是“教育信息技术”这个词也成为教育技术的另一个“时髦”的名字。
2 对问题一的探析
产生这个问题的根源不在于电教机构是否应该建立,不在于搞电教要有多少资金的投入,更不在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而在于人们是怎样看待电化教育工作的,其根源是人的观念和意识问题,观念和意识不是凭空而来的,它们总是依据一定物质条件和社会实践而产生,并随着条件的丰富和社会实践的深入而发展,它们是特定的时代产物,正如马克思所说,“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改变了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工业的产生是以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业的产生是以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批示器,教育活动方式和教学观念的产生何尝不是这样,任何教育都要依靠一定的工具手段,并在一定工具手段的支持下形成特定的教学活动方式和教学实践,也必然产生与这种教学活动方式相吻合的教学观念和意识。
教师的工作是一种特殊的劳动方式,是一种脑力加体力的劳动或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劳动。教师在工作中总要使用一定的工具手段去“劳动”,即使用一定的教学工具传递教育信息,教育学生。当教学工具处在手工业时代,就必然构成教师与学生面对面课堂讲授的教学活动方式或“劳动”方式,也必然产生课堂空间中的教学观念。在这种情况下,对教学活动的发生和发展,教学方式的产生和数师角色的认定均不超出课堂空间。只有在课堂上讲授的人才被看作是教师,只有在课堂狭小空间中的讲授才被认定为“正宗”的教学工作。如果说这是一种集体潜意识的话,那么专门研究教学的学科——教学论也把教学的认识局限于“课堂教学过程”之上,而把“学生”实际上仅划在课堂以内,把教师的职责任务框在课堂之内。在这种集体潜意识和所谓的学科意识的衡量下,电教工作者若没有直接进入课堂讲授,那么他们就不是教师;他们若不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他们的工作就不是教学工作,至少不是“正宗”的教学工作,所以电化教育的职能就被定位在辅和服务性上。
新的劳动工具的出现必然产生新的劳动方式,也必然形成新的社会观念。以先进生产机器为标志的现代大工业生产,改变了手工业时期家庭小作坊式的生产,将劳动者从劳动密集型的个体劳作中解放出来,走上了知识密集型的协作化大生产之路。同
样,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必将打开人们的眼界,促进教学观念的变革。尽管比起生产领域,这种变革姗姗来迟,但最终还是出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某些过去认为亘古不变的教育,教学的观念和方式。现代视听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构成了多类型的,立体的信息传播方式。打破了人与人之间以及地域,民族,国家之间的沟通障碍。在这种情形下。手工业时期形成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开始发生变化,有了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教学活动得以极大地延伸和扩展,人人超出课堂的时空。教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无限的时空中获得教育信息,师生凭借新工具可以开展多种方式的教学活动,打破了传统课堂讲授的单一模式,教师的角色行为或工作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教学不仅仅是教师个体在课堂上的讲授,应当说无论是教师个人或群体,无论是否在课堂,凡是对教育信息的开发,设计,制作和传播都是教学的范畴。
由于受工具手段的限制,在传统教学观念或集体潜意识中,往往把教学归结为课堂中教师个体的活动,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将教师从传统单一的个体作业的方式解放出来。应当看到,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构筑了广泛而又多样化的教育信息环境。构筑这种信息环境仅靠教师个人行为是不能完成的,必须依靠教师群体的力量进行教育信息的开发,设计,储存,加工和传递等一系列工作。于是,教学过程中教师群体分工合作的现象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条件下出现了,这个现象的出现与现代社会大生产发展的趋势相吻合。当然,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并不意味取消教师个体的劳动,相反对教师个体素质的要求更高了,教学分工合作现象的出现,使我们从一个侧面看到了现代教育教学体系的形成,电化教育正是现代教育教学中分工合作的产物。电教工作者所做的工作正是开发,设计,制作,储存和传递教育信息。由此可以看出,电教工作者是教师,电教机构是现代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那么,电化教育的职能归结起来就是为教育和教学提供或创设丰富多样的教育信息环境,这就是电化教育的根本职能。
任何教育教学活动都离不开教育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教育教学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教育信息环境下进行的,无论是重传递知识还是重学生主动学习,无论是重视学生的知识积累还是注重其能力的发展,若没有教育信息的交流,没有教育信息环境,教育教学活动就不复存在,教育信息环境对教育教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素,所谓教育信息环境是指师生活动所依赖的信息资源,信息表达形式,媒体手段的组合以及信息交流方式的总和。在传统教学中,由于仅靠教师讲授,媒体单一,信息资源少,交流空间小,教育信息环境的因素并不引人注意,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视听技术,光纤通信技术,交互式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智能计算机技术纷纷亮相,人类所处的信息环境越来越丰富,信息交流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和变革,这种影响和变革迅速地作用于教育教学领域,于是“教育信息环境”这个新事物终于在我们感性和理性的视野出现了。它给了电化教育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使其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新“工种”。现代信息技术给教育教学最大的启迪就是要构筑丰富的多样化的教育信息环境,这是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和发掘的领域。
3 对问题二的探析
如果说,对电化教育工作属性和职能的问题涉及教育教学观念变革的全局问题。那么,电化教育是搞幻灯投影等还是搞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的问题,则是电化教育工作的局部问题,在教学实践中,电化教育的具体工作是多种多样的,但归结起来就是给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或创设丰富的信息环境。因而,无论是幻灯投影还是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都是我们用来提供或创设教育信息环境的工具。这是不应该产生的问题,为什么会产生呢?这就是一种异化现象,把工具当作目的的异化。产生这种异化的原因很多,但深层原因就是在人类生产力水平提高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同时也会带来某些负效应。这些负效应中有一个容易被人忽视的东西——“技术至上理念”,这种理念是伴随着科学技术日益发展而形成的。其主要特征就是认为技术手段可以改造一切,战胜一切,它们无所不能,从而产生一种新的“偶像崇拜”一技术手段的崇拜。而创造和使用技术手段的人的地位却被忽视了。
从技术的起源和发展来看,技术起源于人类对工具的使用和对工具的制造,正是由于对工具的使用和制造的实践才使人类从动物脱离出来。任何工具手段都是人的某些器官功能的延伸。机器设备和交通工具是对人的体力或肢体的延伸,各种信息技术手段是对人的大脑和感官的延伸。可以说,技术手段是人类本质力量的外化与展示,是人类智能因素与自然物质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对象化的产物,技术手段的真正内核是人类的智慧。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手段不断先进和复杂,人类战胜自然能力的提高,异化也就出现了。把本来是人类智慧的伟大,人类本质力量的伟大片面地当作技术手段的伟大。于
是技术手段占据了主角,它们的“光芒”挡住了人们的视线,以至于看不到它们背后丰富的人类智慧和精神内涵。于是,现实生活中出现了工具价值高于人的价值的现象,出现了错把工具当目的的现象。
这种异化现象在教育教学中同样存在。教育的本质目的是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再创造,为了全面培养和发展个人能力。教学的本质和目的是对人心灵的塑和能力的培养,其中心是人。为了实现这些本质和目的,就要通过书本等工具手段来实施。然而在现实中,教师成为教书的,而不是育人的,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不能自我发展,“书本,知识,分数”异化成教学追求的最高目的,“工具手段”成了中心,甚至教师也被异化为传递知识的“工具”。
电化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提供或创设丰富的教育信息环境,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要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无论幻灯投影还是多媒体计算机或是网络以及其他技术手段都是实现目的的工具。然而,这些工具手段却在群体潜意识中被异化为电化教育的目的,把电化教育本质的东西与某类工具联系在一起,认为搞这些东西就是搞电化教育,以至于当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等新工具手段出现后就不是电化教育了,电化教育由此便产生了生存危机,要摆脱危机,就要更科学地把握本质的东西,把一项事业,一门学科的本质与某类技术手段相连接,观念就要实现超越。超越媒体工具的桎梏,将自己眼界扩大,洞察到媒体之后存在的广阔领域——为教育教学提供或创设丰富多样化的教育信息环境。要构筑教育信息环境,没有各种信息技术手段是不行的,电化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优化教育过程,提高教育质量,在它们的基础上孕育着教育信息资源的组合,系统教学设计,媒传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以及众多的媒传教学模式,这才是教育技术工作者真正追求的东西,电化教育本身的优势是在延长和加强师生主体的认识器官的作用,正是有了这种优势,它才能参与到教育过程中,改变教育内容和形式,优化教育过程,只有认识到电化教育这一特点,才能正确的摆好电化教育的位置和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面对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工具手段的到来,我们要调整好自己的知识结构及思想观念,调整专业队伍的结构,不仅要适应新技术的要求和挑战,更要适应新信息技术条件下对教育教学的要求和挑战。这种调整的性质属扩充性和丰富性的,不是目的的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