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产业发展调研方案范文

农业产业发展调研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产业发展调研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产业发展调研方案

第1篇:农业产业发展调研方案范文

一、总体要求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促进贫困群众增收为目标,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在产业扶贫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瞄准城乡居民消费需求,以现代都市型农业和特色高效农业为方向,大力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质量农业,加快推进“一减四增”,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培强特色产业,扩大发展规模,提高质量效益,延伸产业链条,构建带贫防贫机制,不断提升农业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二、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提升扶贫特色产业综合效益

(一)优化调整特色种植业。制定实施特色种植业(含水果)精准扶贫年度工作方案,落实“一减四增”要求,在全区建设一批特色种植和良种繁育基地。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策”要求,对紫山怀小米、博远、秋景、喆兴、现海5个产业扶贫园搞好扶贫带贫示范作用;对32个蔬菜产业扶贫项目149个蔬菜大棚加强技术指导,搞好风险防控预警,实现产销衔接,发挥好效益引领作用;对51个产业扶贫基地加强指导,加大贫困户从业就业示范引导作用;指导各乡镇、村加强现代农业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进一步加强优质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发展蔬菜、中药材、食用菌、特色杂粮、水果等特色高效种植产业,推动规模化、标准化、特色化、精品化和品牌化发展。

(二)做大做强特色养殖业。制定实施特色养殖业精准扶贫年度工作方案,在乡发展肉鸡、肉驴等养殖扶贫项目的基础上,在其他乡镇重点发展家禽、肉牛和肉羊养殖,支持各乡镇、村发展特色养殖。

(三)大力提升农产品加工能力。大力培育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引导各乡镇积极扶持、、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储藏、保鲜、烘干、分级、包装设施,提升产后处理能力,使产品更适宜进入精深加工。

(四)培育壮大农业新业态。指导各乡镇、村依托特色农业、农事景观、人文景观等资源,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康养健身、创意农业、体验农业等多元业态。一是对名关镇南石口食用菌加强技术扶持指导,打造成我区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二是加强休闲农业品牌创建培育工作,开发广府、王边特色乡村旅游产品,做好宣传推介;三是打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景点线路,抓好西部以博坤家庭农场、博远智慧农业园区、刘窑核桃基地、永合会万亩油菜花基地和东部以耐思、科瀚、相知农场、垂钓中心等节点为主的两条休闲农业精品线路,提升我区农业生产附加值。

三、加强产业带贫主体培育,提升产业带动能力

(一)培强新型经营主体。立足资源禀赋,围绕全链条需求,聚焦重点领域,以高科技、高质量、高成长性为标准,积极开展农业大招商,主动对接大企业、大集团,积极引进培育能够支持带动扶贫产业发展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做好招商项目跟踪指导服务,确保项目早落地、早建设、早投产。

(二)发展高效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持协调供销、邮政、农业服务公司、农民合作社等开展农资供应、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统防统治、烘干收储等农业生产。鼓励中小型服务组织通过发展服务联合体、服务联盟等新型组织形式,加强服务水平和能力建设,逐步扩大市场占有率。引导大型服务组织通过参股控股、特许加盟等形式,与中小型服务组织形成稳定的利益共同体,形成各有分工、互有侧重、共同发展格局。全区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30家,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6%。(责任单位:农经科、植保站、农机管理科、农机推广站,各区域站、动检站)

(三)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创新完善扶贫资金、长期订单、股份合作、资产收益、产销衔接、土地流转托管、公益岗位和就业帮扶模式。推行以股份合作为纽带的政府+金融+科研+龙头+合作社+农户“六位一体”新兴合作经营模式,实行企业统一流转土地、基础设施、种养品种、技术指导、品牌打造、加工销售和农户分户经营管理“六统一分”,把大多数贫困户嵌入产业链条,引导带贫主体和贫困户依法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实现贫困户与企业、金融、科技的有效联结。建立完善收益分配机制,优先安排有劳动能力贫困户,通过产业项目和引导就业实现增收。(责任单位:农业科、经作站、农经科、产业化办,各区域站、动检站)

(四)壮大集体经济。巩固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市试点成果,加快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平台建设,逐步增加股份经济合作社的比重,全面提升试点工作质量。巩固“消零”成果,防止反弹。继续实施“消薄”工程,盘活农村集体资产资源,采取股份合作的形式,进行资源开发、产业化经营。盘活政府投资和社会帮扶到村形成的资产,多举措、多形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大力发展农村服务型经济,通过为农户和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提前产中产后农业生产,以及旅游、商贸流通与市场管理服务,增加服务性收入。(责任单位:农经科,各乡镇农经站)

四、深化农业科技服务,提升创新驱动能力

(一)加快农业创新驿站建设。认真落实《农业创新驿站建设管理办法》,每个驿站辐射带动5个以上具有一定规模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业发展,帮扶10个以上贫困或普通农户脱贫增收,使驿站成为县域产业发展的动力源和孵化器。深化“十个一”模式,帮助科研教学单位研究制定科技人员参与驿站建设和科技下乡的扶持政策,建立创新驿站长效机制。(责任单位:科教站,各区域站、动检站)

(二)提升农业技术服务水平。落实《省农业产业扶贫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方案》,进一步优化扶贫产业技术服务体系,帮扶重点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全产业链方向转移,组织开展“十项服务”。继续实施《区贫困户产业发展指导员制度实施方案》,建立一支指导到位、服务精准、帮扶全覆盖的产业发展指导员队伍。进一步加大科技扶贫培训力度,培训产业扶贫干部、产业扶贫带头人、实用人才带头人、经营主体负责人和贫困户200人。(责任单位:科教站,人事科,各乡镇)

(三)健全农业科技信息化网络。发展智慧农业,加快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在特色农业中的推广应用。积极参加省市县乡村五级贯通的农技推广云平台,通过配备终端、网络书屋、微信公众号、手机APP、12316等及时指导农民群众科学合理安排农业生产,解答技术咨询、推送科技信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在平台上、展示、交易。(责任单位:科教站,各区域站、动检站)

(四)加强风险防范。做好农业生产防灾减灾工作,抓好重大病虫害防控、制定完善防控预案应对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加强监测预警。依托区级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团队建立农业扶贫产业市场风险预警机制,制定风险防范预案,定期价格、供求信息,指导贫困地区防范市场风险。科学开展产业扶贫风险评估,对扶贫主导产业面临的技术、市场等风险和经营主体生产、经营、带贫能力和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进行评估,制定防范和处置风险应对措施,防止产业项目盲目跟风、一刀切导致失败造成损失。加强扶贫资金、资产资本监督管理,防止出现产业扶贫失败风险。(责任单位:农业科、技术站、科教站、财务科、蔬菜科、植保站,各区域站、动检站、农经站)

五、推动农产品营销,提升农产品质量水平

(一)严格质量标准。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完善县乡村农产品监管追溯体系,做好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平台应用,做到专网专人负责。(责任单位:农产品监管科、科教站,各区域站、动检站)

(二)强化品牌培树。制定特色优质农产品目录,强化品牌设计、品牌提升、品牌宣传,培育1-2个区域公用品牌,集中打造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品牌和特色农产品品牌。支持各乡镇在中央、省市媒体、高铁站平台等进行产品宣传,支持鼓励品牌农产品创新创意设计、讲好区农产品品牌故事,扩大品牌农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责任单位:农业科、蔬菜科、农产品监管科,各区域站、动检站)

(三)强化产销衔接。构建产销对接长效机制,组织参加京津冀蔬菜食用菌产销对接活动和品牌万里行活动。鼓励各乡镇建立营销体系,加强与一线城市农贸企业、批发市场和大型超市对接合作,拓展区品牌农产品展销窗口。组织各乡镇企业和产品,入驻北京新发地优质农产品展销中心。组织实施品牌农产品“六进工程”,开展爱心购买农产品公益行动。支持举办品牌电商促销宣传活动,支持建立农产品电商特色馆,打通线上线下产销对接渠道。(责任单位:农业科、蔬菜科、环保站,各区域站、动检站)

六、抓好定点帮扶工作,确保帮扶政策落实

搞好定点帮扶工作。扎实做好区农业农村局在柳村、榆林东、榆林一、东睢宁、赵刘营、杜屯等6个村精准扶贫帮扶工作,组织局“一帮一”帮扶责任人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及时了解到村到户帮扶措施实施情况。(责任单位:局办公室、局相关科室)

七、强化组织保障,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加强组织领导。继续实行“一全一直一最一中心”工作机制,将农业产业扶贫作为重要任务,摆上突出位置。各科室站所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专项谋划,科室站所负责人要具体抓、深入抓,安排得力人员负责产业扶贫工作。要保持产业扶贫人员队伍的稳定,抽调精干人员充实到产业扶贫专班中来,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产业扶贫队伍。(责任单位:局属有关单位,各区域站、动检站)

(二)建立清单台账。要结合国家脱贫攻坚普查工作,按照“一项任务、一个清单、一套措施、一抓到底”的要求,建立健全产业扶贫任务清单,对所有乡村的产业情况,逐村逐项建立产业情况清单。认真落实扶贫产业各项政策措施,以村为单元因地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户为单元加快落实特色种养扶贫项目。进一步优化完善农业产业项目库,积极参与农业产业扶贫项目的方案制定、组织实施、成果验收等工作,实时了解执行情况,并进行监督和指导。(责任单位:产业扶贫办、局属有关单位,各区域站、动检站)

(三)加强调研督导。在狠抓中央巡视、国家考核、督查巡查和省级、市级考核反馈问题整改的基础上,结合扶贫产业问题困难大排查和产业扶贫“回头看”工作,围绕重点工作,针对薄弱环节,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督导检查和调研指导活动,分析问题与趋向,研究提出前瞻性意见建议,通过强弱项、补短板、促提升,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构建农业扶贫产业长效机制。(责任单位:局属有关单位,各区域站、动检站)

第2篇:农业产业发展调研方案范文

2020年,产业办紧紧围绕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产业扶贫,沟域经济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及园艺管理等中心工作,积极开展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沟域经济、积极实施农业产业扶贫项目,带动中药材、猕猴桃、中蜂等特色产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等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肯定和好评。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

为巩固农业产业发展成效,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围绕县委县政府工作部署,研究出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61713强农工程实施方案》,围绕高山杂粮、食(药)用菌、中药材、优质林果、苗木花卉、特色养殖等6大特色产业,引导各乡镇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截止目前全县已发展高山玉米、马铃薯等各类高山杂粮6万亩,其中优质红薯种植3225亩;食用菌今年新发展1019万袋,累计总量达到1900余万袋;中药材新发展连翘、山茱萸、五味子、黄精、猪苓等多种中药材2万亩,全县中药材总面积达到19万亩(含野生抚育面积);猕猴桃新发展1000亩,总面积达到3200亩;发展牡丹、芍药等鲜切花面积达到3500亩,全县苗木花卉总面积达到1.8万亩;新发展中蜂养殖9600箱,全县中蜂养殖总数累计达到3.9万箱。同时根据各乡镇特色产业发展情况,共计打造包括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业的特色产业基地100个。

(二)全力做好农业行业扶贫工作

制定《农业农村局2020年产业扶贫工作计划》,认真履行行业扶贫职责,全力做好年度产业扶贫相关工作。1.配合扶贫办督查科,落实中央、省、市、县以及各派对我县脱贫攻坚工作的各项督查任务及问题整改工作。2.配合扶贫办产业科,完善整理2020年度农业产业扶贫项目库台账;申报农业产业扶贫典型范例。3.配合扶贫办信息科,对洛阳市智慧扶贫系统中农业产业扶贫相关政策及工作落实情况基础信息进行收集录入,并及时导入全县贫困群众耕地地力补贴数据,确保补贴资金发放、落实到位。

(三)积极实施农业产业扶贫项目

2020年产业办共实施涉农产业类项目103个,总资金3889.34万元,其中种植类项目55个,涉及资金1984.7万元;养殖类项目26个,涉及资金652.6万元;其他工程类项目23个,涉及资金1252万元。其中新发展中蜂养殖项目22个,6895箱;新发展猕猴桃项目12个1026亩,有效促进了我县中蜂、猕猴桃产业的发展。通过对项目不间断实地调研,目前所有项目均已建设完工,按时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四)着力推进沟域经济示范区建设

2020年我县新建两条市级沟域经济带分别是高山水镇、天河康养旅游度假沟域经济带,续建沟域经济带5条分别为石庙镇七姑沟、伊源康养谷、秋扒乡“荷香湾”、康养小镇、大红川市级沟域经济示范带。全年共计实施各类项目34个,已累计完成投资4.3亿元。通过沟域经济的系列建设,使沟域内农民群众的思想得到了转变,农家宾馆发展如火如荼,全面提升了沟域示范区的经济、生态和社会综合效益,实现了沟域内产业融合发展,全县已有18个贫困村发展成为旅游特色专业村,2085户6693名贫困群众直接或间接参与乡村旅游,实现家门口就业创业,户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辐射带动全县4.16万人增收致富。

(五)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按要求做好企业年度监测与申报工作,我县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共37家均通过网上监测工作,今年新申报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市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家,目前资料已经整理完成上报至市农业农村局。同时服务好企业发展,对有融资需求的企业进行摸底,并召开政银企对接会和通过信豫融平台及时帮助农业企业申请融资贷款需求,帮助企业解决资金困难问题,营造良好的企业发展环境,确保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能够持续健康的发展。

(五)持续做好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工作

道地中药材现代农业产业园以君山制药有限公司和深山生物科技、沃康药业有限公司、河南森源祥科技有限公司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载体,已成功创建市级产业园区。园区产业基础较好、规划布局科学、建设水平区域领先、生产工艺先进、组织管理完善,并且能够显著带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今年共建设重点项目10个,累计完成投资10570万元,君山药用植物园、深山2000吨中药材初加工生产线、道地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等项目均建设完成;中药软胶囊制剂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智能化提取大楼以及伏牛山中药材博物馆等项目主体工程正在施工、进展顺利。

(六)园艺工作

按照市园艺工作安排,定期对各乡镇水果、中药材、蚕桑复工生产进展情况统计上报,同时进一步统计完善我县各类道地中药材种植、生产、收获情况,服务好相关产业发展。

二、下年度工作打算

1.持续做好农业特色产业。继续围绕高山杂粮、食用(药)菌、中药材、优质林果、苗木花卉、特色养殖等六大产业,调优产业结构、调长产业链条、调大产业规模,按照布局区域化、产业化、格局化、打造“一乡一策、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如林果产业以发展核桃、柿子、特色猕猴桃为重点;食用菌以香菇、羊肚菌、蛹虫草为主;中药材以连翘、山萸肉等为主;特色养殖以中蜂产业为主;积极谋划产业发展项目,争取各级资金支持,把我县特色农业产业做大做强。

2.产业扶贫工作。持续落实好农业产业扶贫主体责任,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巩固脱贫成果、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按照依托资源、面向市场,找准优势、打造精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龙头带动、建立基地,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我县优势农业产业发展进程,提升产业效益,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一是提前谋划2021年统筹整合资金涉农产业项目,制定项目扶持标准,对申报项目严格把关,及时申报抓紧落实。二是继续坚持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和生态农产品深加工及品牌打造两大产业扶贫路子,构建县有龙头企业、乡有产业园区、村有扶贫基地、户有增收门路的产业布局。三是做好各级督查巡查整改工作,积极落实涉及农业产业扶贫的整改任务。

3.沟域经济工作。围绕“一沟一产业,一沟一特色”,打造“沟域文旅业、半坡林果业、山顶生态林”全景式示范区,建设绿色生态、产业融合、高端高效、特色鲜明的沟域经济发展带,全面提升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既要持续巩固提升栾川七姑沟、伊源康养谷等已建成市级沟域经济示范区建设成效,又要谋划新建一至两条市级沟域经济示范带,采取政府补助引导、企业参与合作、农户自主经营等方式,把我县的沟域经济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发展高度.

第3篇:农业产业发展调研方案范文

一、指导思想

根据县委、县政府“转型升级推进年”、“有效投入攻坚年”、“城市特色营造年”、“服务能力建设年”活动要求,以产业为纽带,以土地为平台,以项目为支撑,大力推进农业招商引资工作,努力提高农业招商引资实效,为我县农业向生态高效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二、工作目标

全年争取实际利用内外资(实到内资、实际利用外资)2.3亿元,内外资注册资本(内资新增注册资本、合同利用外资)9600万元;健全多元化农业投入机制,加大县内资本对我县农业的投入力度,力争全县农业生产性投入3.6亿元。

三、工作措施

(一)围绕“153”产业发展规划,结合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突出重点开展招商。

1.围绕战略产业开展招商,鼓励工商资本投资发展粮油产业,改善生产设施,提升产品品质,创建知名品牌,拓展延伸产业链条。

2.围绕五大主导产业开展招商,大力发展水果、蔬菜等设施农业;积极推进生态牧业、渔业基地和优质蚕桑基地建设;引进投入少、能耗小、污染低的循环农业项目。

3.围绕三大新兴产业开展招商,发展集旅游观光、文化娱乐、劳动实践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引进精深加工企业,鼓励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引入资金等方式开拓加工领域,壮大生产规模;积极发展以配送、批发、销售生鲜农产品为主的现代农业物流企业,进一步拓展农产品流通渠道;加大对芦荟、野鸭、澳洲淡水龙虾等特种种养业的扶持培育,促进具有海盐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促进一二三产融合。

(二)精心举办活动,创新方式开展招商。

1.开展蹲点招商。抽调人员组成小分队赴厦门、昆山开展蹲点招商,宣传和推介海盐农业,并就有关项目与台商签约。各镇(街道)要结合当地农业特点,有针对性派出小分队到重点区域蹲点招商。

2.组织专题招商。结合与“沪杭甬”同城战略的实施,在周边农产品销售重点城市举办系列专题招商引资活动,集中展示、推介海盐的优质农产品和农业投资项目。

3.利用节庆招商。以海盐特色农产品为依托,举办各类农产品节庆活动,通过节庆活动,吸引外地投资者来盐考察投资。

4.利用展会招商。积极参加省内外各类会展,精心组织招商引资活动。组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参加国家、省、市组织的各类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以展会为契机,举行有针对性的招商推介活动,大力推介海盐农业,增进与外地投资者的交流和互信。

5.“以企引外”招商。积极搭建各类招商平台,支持和帮助农业企业自主开展招商活动,积极引进县外项目和资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链向两头延伸、价值链向高端攀升。

6.“以外引外”招商。充分利用在外海盐籍人士的人脉资源,动员其为农业招商引资牵线搭桥或回乡创业,通过各类交流联谊活动,实现“以外引外”。

(三)注重项目包装,有的放矢开展招商。

注重项目包装的前瞻性。依据“153”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和“2650”园区建设目标,研究产业现状,在进行市场调研和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选准对于完善产业链和壮大产业集群具有支撑或带动作用的突破点,力求项目包装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提高项目包装的吸引力,强化农业招商项目库的管理,进一步盘摸农业招商资源,不断充实和完善招商项目库,力争使招商项目能满足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不同投资者的需求,提高农业招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保障措施

(一)突出镇(街道)主体作用。各镇(街道)是农业招商引资的工作主体,要把农业招商引资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要亲自挂帅,落实分管领导,配强力量,营造环境,安排经费。要细化方案,明确目标,抓好农业招商引资工作。要建立招商引资工作专班,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跟踪服务,为引进企业发展和项目实施提供人才、科技、融资、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和服务。

(二)制定目标任务,强化工作考核。县现代农业招商小组将2012年全县农业招商引资目标任务分解下达到各镇(街道),进一步加强对全县农业招商引资工作的考核。年终召开招商引资总结表彰大会,对工作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

第4篇:农业产业发展调研方案范文

记者:6月29日,在陕西省政府关于“关天规划”实施一周年系列新闻会上,您表示杨凌设市程序已经启动。目前设市工作进展如何?下一步还将开展哪些工作?

梁宏贤:目前,杨凌示范区已成立了设市工作推进机构,启动了设市程序,初步形成了2010年设市工作年度计划和杨凌设市可行性分析报告草案,并与省上有关部门就设市工作进行了初步沟通。

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将全面启动设市工作。将邀请相关部门到杨凌进行设市实地调研,按照“有利于行政管理、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历史传承”的原则和“深入调研、科学规划、凸显特色、积极推进”的工作思路,依据新设市的功能定位,完成新设市行政区域范围初步方案的编制、论证和修改工作。与此同时,完成新设市行政区域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资料收集工作,力争在2010年底前完成设市文件资料整编工作,编制完成杨凌次核心城市发展战略总体策划和次核心城市规划编制工作,并上报设市资料,计划三年内完成设市工作。

记者:设市对于杨凌未来发展,具有什么意义?

梁宏贤:杨凌是在一个北方小镇的基础上开发建设起来的,杨凌示范区的建设带动了杨凌的城市化进程。目前杨凌基础设施已初具规模,城市功能基本完备,初步形成了科教发达、产业兴旺、配套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农科城雏形。杨凌城区由1997年的4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16平方公里。但是,随着产业化、城市化步伐加快,体制和发展空间问题日益显现,已经影响到杨凌农业示范区的发展。杨凌农业示范区的行政区域狭小,没有腹地,难以合理有效布局城市建设和发展产业。

为了加快杨凌发展,应该加快推进杨凌设市的进程,这样可以扩大杨凌的发展空间,使杨凌更好地获得外部支持,争取更多的发展资源,提高杨凌对人才、资金、技术的吸引力和聚集度,从而提高杨凌作为国家农业创新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自主创新能力、辐射推广能力,使杨凌成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设市是发展现代农业一个非常大的动力

记者:国家“关天规划”决定“以杨凌为依托建设全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基地,把杨凌建设成为关中一天水经济区次核心城市”。2010年1月,国务院制定出台了《关于支持继续办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若干政策的批复》。对此,应该如何解读其核心思想?

梁宏贤:从1997年国家批准成立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开始,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示范区按照国家交给的任务,较好地完成了初始创业,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科教体制改革、推广示范、服务环境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现代农业十年前还没有考虑到现在的高度,十年间农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新的形势下,中国农业将如何发展?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国已经到了发展现代农业的阶段。因此,十年前是农业科技成果示范,现在是现代农业产业化示范。在此方面为国家做出探索,杨凌设市就我们次核心城市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来说,会是一个非常大的动力。

记者:发展现代农业,对杨凌来说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梁宏贤:发展现代农业,土地从哪里来?资金从哪里来?这是全国各地都在考虑的问题。现在农民是分散的,这种体制下,国家虽然投入农业的资金很多,但是效果却不佳,集约化、规模化的服务设施就无从谈起。因此,没有土地的流转,现代农业就没有出路。杨凌示范区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积极探索推行合并改向、企业租赁、反租倒包、自愿互换、入股合作等5种土地流转模式,有效地整合了杨凌现有的8万多亩耕地,为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和规模化铺平了道路。

为解决发展资金问题,2009年杨凌转变农业投资方式,捆绑国家投入农业的8000多万元资金,集中用于大棚设施、信息化、通水、通路,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基本耕地不能用作他用。杨凌就要为解决我国发展现代农业进行体制和机制的探索。

发展现代农业不能围绕农业说农业,围绕农村说农村,农产品、畜产品现在不是种不了也不是养不了,而是卖不出去了,农业的产业化问题是在二、三产业中将农民排斥出去了,要打破一二三产业的界限,这样农业产业化才有出路,这就需要形成从种植、养殖到加工销售的产业链。杨凌本香集团的发展就是一个典型。

发展现代农业没有科技成果不行,科技成果还必须是最新的。比如,我们曾以秦冠苹果引以为傲,但现在是红富士一统天下,秦冠基本上已经被淘汰了;陕西种植的小麦品种好多也是外来的,因此,发展现代农业,需要真正解放思想,将全国全世界的科技成果都聚集到杨凌,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示范推广,因此,对杨凌来说,我们要以集聚促创新。也只有这样,我们的农产品才有市场竞争力,我们就是要通过农业高新技术的应用,提高产品的含金量,让我们的农产品能坐得起飞机。

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建立起“产业链”推广模式。传统的大学推广模式有两方面的不足:一是大学教授只能推广自己的技术,有局限性;二是产业示范却不管产业,只管种植,离市场很远。产业链推广是社会化服务,是最有效的手段,“产业链”推广模式对企业来说,扩大了生产规模,对农民来说,得到了农业新技术,卖出去了农产品。这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推广,是企业在为利益推广,为壮大自己在推广。由单纯的科技推广到产业化推广,由单纯的大学推广到企业化推广,这样农业现代化才能实现。依靠农业产业化做大产业,围绕示范做产业。

第5篇:农业产业发展调研方案范文

9月2日至5日,我们到陕西省安康市,走村串户、下园区访企业,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进行深入调研。总体看,安康市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上走出了一条实用有效、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值得认真研究推广。

一、紧紧围绕农业特色主导产业,依托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以农广校为主体,探索形成了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的成功模式。

村(社)校合作的“忠诚模式”。忠诚现代农业园区位于汉滨区忠诚村和罗家湾村,紧邻安康市区,属汉滨区经济较发达地区,农民群众有传统的蔬菜种植习惯。2009年10月在忠诚村党支部主导下成立了汉滨区忠诚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当年流转500亩土地开展蔬菜生产,2010年建成设施蔬菜基地1200亩,合作社统一土地流转、规划布局、土地整理、基础设施建设、大棚建设、设施装备、肥料农药施用、农产品销售,农户反租倒包、分户分散经营。合作社现有社员162户,注册资金280万元,总资产1455万元。园区按照“合作社抓两头,产中搞服务,农民为生产经营受益主体”的模式运行。合作社抓好产前的良种引进和种苗繁育,产后的加工储藏和品牌销售。育苗和耕地全部由合作社负责,合作社还在城里建立本村村民承包的13个销售点,销售差价生产者和销售者对半分配。同时,合作社为农户蔬菜种植提供技术推广、技术培训和生产服务等。这样农民成为生产经营受益主体,去年本村外出打工者纷纷回村承包大棚,当上了名副其实的职业农民。合作社还在村里修建了1500平方米的职业农民教学培训中心,本村农户乃至全区种菜能手在这里学习实训,实现了职业农民实训与合作社生产经营的有机融合。

园(场)校合作的“隆科模式”。位于旬阳县双河镇高坪村的隆科生态园区,是一种植大户领办的集种养加相结合的较大规模的生态园区。现有设施蔬菜大棚120个,日光温室 26 个,普通大棚 94 个。120个大棚分别由12名管理型工人承包,按照统一生产安排、统一质量要求、统一产品品牌,产品由合作社统一销售,每个大棚最低可拿到6000元的基本收入。每个管理型工人聘请园区一名技术工人负责所承包大棚的技术指导,也根据需要聘请其他工人。农广校依托农业园区开展职业农民培育,在园区设立培训教室和实训基地,围绕园区蔬菜生产的不同环节设计相关学习内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学班的班主任是园区业主,学员是承包大棚的园区工人和技术员。通过对设施蔬菜大户、园区专业技术工人开展系统的、全方位的培训,使之成为园区建设的技术性人才,也可以独立创业。懂技术、会经营的职业农民获得了高工资及稳定的社会保障,同时给园区带来稳定持续的高效益,形成了利益双赢的格局。

企校合作的“阳晨模式”。位于汉滨区的阳晨现代农业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种猪繁育、商品猪饲养、饲料研发生产、生物质能源开发和生态农业示范为一体的科技型龙头企业,拥有7家分公司,2家控股公司,4家直属养殖基地。公司成立了养猪产业联盟,养殖大棚全部由养殖能手承包,公司提供从生产计划、种猪提供、技术承包、产品销售等一条龙服务,公司把生产环节和利润让给农民,农民成为公司的职业养猪户。汉滨区农广校依托阳晨牧业公司,以生猪养殖产业联盟户、公司一线员工为主要对象,校企合作举办生猪现代养殖技术培训班,免费为学员提供食宿、培训教材和日常生活用品,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培训。建立了一整套培训方案,坚持理论结合实践、实践巩固理论的培训思路,将整个教学内容归纳为50多个知识点和20多个技能操作程序,按照知识点和操作技能进行教学,并编写了400多个练习题,供学员进行复习掌握。三个月的培训,即集中教学面授一个月、阳晨猪场实训实习一个月、分散回自己猪场生产实践一个月,教师全程跟踪服务指导,培训效果好,实现了产业发展与职业农民创业同步。

二、安康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做法,有效地增强了农业农村的吸引力和职业农民的吸引力,探索形成了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同步发展,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职业农民的同步成长,农村经济和农村社会的同步繁荣。

在农村务农有了稳定收入。农业比较效益低、从事农业收入低是农民离开土地最直接的原因,也是难以吸引年轻人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的首要因素。把农民的农业收入提高到一个较高的水平,是农业对从业者产生吸引力的前提条件。经过培育的新型职业农民在家门口即可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拥有较高的、稳定的、可持续的职业收入。忠诚园区2012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7218元,比上年净增1056元,高出全区人均纯收入1298元。在旬阳隆科生态农业园区,承包大棚的管理型工人完成基本工作要求得到稳定收益后,超出部分与业主6︰4分成,职业农民再聘用的工人收入每月也有3000元左右。在家门口务农,省下交通、食宿费用,跟外出务工收入差不多,还可照顾到家里的农活、老人和孩子。欧才明在园区承包了10个大棚,人不离村一年就能净赚10多万。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园区的袁修隆、城关的永治养殖场场长刘永厚、甘溪的顺兴养殖场场长向忠顺等职业农民的子女上大学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农业相关专业,毕业后返乡子承父业发展农业产业,成为高学历、高素质的新一代新型职业农民。

农民这个职业有了社会地位。在现实的社会结构中,农民处于较低的社会地位。我们的教育,从幼儿园到大学,从学校教育到家庭和社会教育,都有着强烈的“离农”价值取向,农民劳动就业也缺乏制度公平和机会公平。而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让“农民”正逐步实现从“身份”向“职业”的转变。“农民”资格需要准入,分了级别,职业农民有了理想的就地就近的工作岗位,以及国家惠农政策的倾斜支持、技术干部的结对帮扶,享受与城里人一样的保险医疗、养老保险政策等实实在在的实惠,这些新型职业农民在当地成为了被羡慕、有尊严、有地位的群体,让他们发自肺腑地说出了“当职业农民真好!”

转型期农村社会稳定有了保障。农民是农村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农村社会环境是由农民主导的。忠诚村返乡务农青壮劳力达150人,约占全村劳动力的80%以上,隆科园区吸收本镇返乡务农青壮劳力约100人。可以预计,如果这些就业岗位充裕,返乡务农将成为当地的大趋势。农村适龄青年的回乡,使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的农民家庭完整,缓解了农村空心化的问题,促进了农村社会的转型和农村文化发展。收入和社会地位明显提高,且是可持续的,从源头上减少了农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让留在农村的农业劳动力稳定下来、安居乐业,承担起了他们的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保障了转型期农村社会的稳定,夯实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为农村改革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三、安康创造的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可行路径,对全国具有典型的借鉴意义,使我们得到深刻启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必须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和主要措施,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将伴随现代农业发展的全过程。

一是必须与特色主导产业发展相结合,让职业农民在实训中成长。农民增收致富必须有特色主导产业支撑,必须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在现代经济中,农业产业化归根结底就是扩大农产品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在农业或农村领域实现农业生产与市场的接轨。有了产业支撑,才能留住农民在农村发展生产;在产业中农民才能提升经营理念,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扩大农业产业规模,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使农民收入得到持续稳定的提高;产业环节专业化服务的扩张,农业多功能效果的显现,专业化的技术岗位对农民素质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产业中农民可以得到实训教育,围绕产业需求开展培训,依托产业战场来练身手,在产业链中成长,再为产业的发展和扩张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

第6篇:农业产业发展调研方案范文

一、及时召开整改落实阶段工作部署会,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

根据向多部门领导、党内外人士和离退休干部征求到的意见,我局认真查找问题、组织调研、分析原因、明确方向,深刻评议,并本着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先易后难、先急后缓的原则,对收集到的意见和建议逐一进行梳理归纳,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整改方案内容主要包括强化科学发展理念、提升科学发展水平、创新科学发展机制、提高科学发展能力四个方面。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力求在解决突出问题上取得实效。为增强整改的操作性,促进整改工作的具体落实,整改方案做到整改内容、整改措施、整改目标、整改时限和整改责任“五明确”。

二、进一步完善工作思路,集中解决突出问题

在开展学习活动中,针对学习调研和分析检查阶段中查找出来的突出问题,本着边学习边整改的指导思想,集中力量解决深层次、群众反响和对农业生产工作制约较大的问题,对具备整改条件的要及时整改,对当前不具备整改条件的问题要落实整改责任,努力尽快加以解决。具体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同时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作如下整改:

1、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主要表现为:缺乏特色农产品、种养殖生产粗放、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农业增收潜力不能充分挖掘。

整改情况:在总结多年来××农业发展基本经验和做法的同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组织调研,认真分析,根据十七届三中全会最新要求对××农业产业发展进行重新规划,初稿在全局职工会议上讨论后吸收大家合理化建议,现已基本成型,报工管两委审查。编制上报了“中低产田改造”工程规划,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计划2009年5月底完成。

2、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形势严峻

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一头牵着广大农民群众,一头牵着广大消费者,涉及千家万户,关系百姓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作为农业主管部门责任重大、责无旁贷。尤其是三聚氰胺事件给了我们很大的警示和启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学习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我局积极按照上级要求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进行自查分析,发现部分违规行为,由于农户法律意识淡薄,整个工作形势严峻。

整改情况:(1)督促并协助饲料生产企业申办《饲料生产企业审查合格证》;(2)大力抓好屠宰检疫,确保肉食品安全上市;(3)以宣传教育和执法警示的形式规范生产、经营和使用行为,2008年12月10日对辖区内饲料生产企业(户)、经营店、规模养殖户进行专项执法检查,并对3家违法经营问题饲料的经营店、生产企业现场出具《责令停止对外经营饲料产品通知书》;2009年1月9日,对××辖区内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专项执法检查,共检查2家农贸市场、化肥农药经营门市部7家、饲料经营4家、种植业基地26家、畜禽养殖18家、水产养殖12家,出动执法人员21人次,车辆3台次,发放宣传材料80份。(4)建立和监督兽药、农药、饲料经营台帐11家。(5)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我局各执法中心站所在年初还制定了执法检查专项工作计划,各中心站所每年至少进行10次专项执法检查。

3、单位制度机制不健全,缺乏科学高效管理手段

××农牧局始终坚持执行人事劳动、组织部、纪工委相关管理制度,保证了单位的正常运行和职能切实履行。但从规范职工行为、鼓励职工自觉遵守、对职工进行科学评价、促进单位科学发展的角度看,并不理想,需要更完善。

整改情况:科学的管理机制对培养和调动职工工作热情具有积极作用,是加强单位作风建设的重要保障,有利于创建和谐欢快的工作环境,有利于发挥职工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培养职工的创造性思维。我局在坚持执行人事、纪工委、组织部等部门相关管理制度的同时,以民主、科学、高效、和谐为目标,建立并执行《××经济开发区农牧局规章制度》,包含:《工作纪律制度》、《廉洁自律制度》、《政治学习和职工培训制度》、《干部职工绩效考核奖励制度》、《保密制度》、《传阅文件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车辆管理制度》、《接待制度》、《请销假制度》、《年休假制度》、《工作汇报和监督制度》、《对外宣传制度》。现制度文本初稿已经完成

三、坚持走群众路线,测评工作开展更透明、更科学

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局领导班子和活动实践领导小组,始终把民主、公开作为开展此次活动的重要手段。从积极宣传动员到制定活动开展实施方案、调研开展、分析查找问题以及制定整改方案的落实工作,一一体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对活动开展的民主评议和民主测评作到透明、科学,民主公开。2009年1月22日下午,再次对学习活动整改方案落实情况进行大会通报,重新的对整改梳理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有待改进、提高等方面作广泛征求意见,并对需要整改落实的各项工作进行满意度的测评,满意度测评以问卷调查方式进行,发放问卷41份,收回41份,满意度达100%。整个学习活动过程都是在自觉接受党内、党外的民主监督,充分体现公平、公正,民主公开的透明原则。

第7篇:农业产业发展调研方案范文

按照市统计局的安排,X县统计局成立了调查组,抽取省级“三变”改革试点示范村X镇x村和有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X村作为调研对象,采取入户访问、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开展调研活动,调研人员与上述两个村村干部座谈并共同填报《乡村振兴相关统计指标调查表》,在每村选取x户进行问卷调查,详细了解了实施现状,梳理和汇总了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通过对X村和x村全面深入的走访了解和“解剖麻雀”,我们对于近年来农村的变化和发展有了更加感性的认识,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探索实践进行了理性思考。

一、“乡村振兴”。

x.基本情况。调研人员通过查阅X村和x村村上档案的方式,对以上两个村子相关情况进行了深入了解。

(x)X村。全村贫困人口占x.x%,属于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覆盖率达x%。特色产业发展比较好,占总耕地面积的x.x%,主要是香菇、水果,有“三品一标”x个,“三品一标”基地面积x亩。农产品销售方式紧跟互联网发展浪潮,开展网上销售农产品农户x户,占比达x.x%。本村上学x-x岁儿童较多,占总人口比例达到x%,劳动力相对减少。在乡村治理方面,基层民主参选率达x%,有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不断壮大,达到x人。村干部平均年龄偏大,达到x岁。家庭医生签约率达x%。留守儿童x人,留守老人x人。通自来水农户x户,占比x%,卫生厕所改建农户数x户,占比x%。行政村公路通达率x%,通互联网农户占x%,x平方米以上村卫生室x个。脱贫人口占比x.x%,从事二三产业劳动力比重较低,只有x%。全年村集体经济严重依赖财政投入,总收入x万元,其中经营收入x万元,财政补助资金x万元。

(x)x村。常住人口x户,常住人口x人,其中贫困户x户x人,贫困人口发生率达x%,属于贫困村。村上生活垃圾经过集中处理方面比较到位。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覆盖本村x户,覆盖率达x%。在特色产业方面规模较小,“三品一标”基地面积只有x亩粮食种植面积超过耕地总面积一半还多,农业生产依赖财政投入。使用沼气农户比例较高,达到x户,占比x%。在乡风建设方面,农民业余文化生活比较丰富,儿童入学率达x%。在乡村治理方面,基层民主参选率达x%,有新型职业农民x人。村干部平均年龄很大,达到x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参保人数x人达x%,家庭医生签约率达x%。基础设施建设较好,通自来水农户x户,达到x%;卫生厕所改建农户数x户,达到x%;行政村公路通达率x%,通互联网农户x.x%,x平方米以上村卫生室x个。脱贫人口占比x.x%,未脱贫人口仍占大部门,脱贫攻坚任务非常艰巨。从事二三产业劳动力比重较低,只有x%。全年村集体集体收入严重依赖财政补助,没有经营性收入。

x.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乡村旅游产业链有待延伸。受限于信息、技术、资金等因素,X村和x村均没有开展乡村游的农户,村旅游产业发展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只有X村有x户开展住宿餐饮的农户,食宿等接待条件有限,游客吃、住、游、娱延伸不足,尚未形成乡村旅游的完整产业链。

二是干部后备力量比较缺乏。

总体上看,目前X村和x村村干部平均年龄偏大、年轻干部缺乏、后备力量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尤其是x村村干部平均年龄达到x岁。

三是村集体经济组织尚在筹建之中,经营收入较低或无。

x年,X村村集体收入x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x万元,x村村集体收入x.x万元,全部为财政补助资金。村集体经济后续发展乏力。

x.几点建议。一是进一步发挥党建引领作用。要充分利用“能人治村”的优势,注重村年轻干部培养,通过村干部“传、帮、带”,加强村干部后备力量建设,在农村党员发展、培养、教育等环节加强规范化管理,让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更好发挥。

二是进一步完善民生保障体系。

首先是提高农民就业技能。由政府帮助加强就业培训,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增强务工技能。其次是加强社会保障兜底。当前,新农合医疗保障虽已全覆盖,但门诊报销比例低,看病住院仍然是农民的大笔开销,农村因病返贫现象还是农民最担心的事情。及时实施困难救助。一些缺乏劳动力的低保边缘户,生活上的困难还不少,需要各级多加关心,定期摸底、掌握动态,及时予以帮扶。

三是进一步坚定绿色发展路径。

坚定不移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动摇,逐步把自然生态优势体现到经济社会发展中。提升发展生态旅游业,提升乡村旅游的品位和档次,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引进先进技术提升传统农业,扩大有机蔬菜和优质水果规模种植面积,发展高品质、高附加值的绿色品牌农产品。

四是进一步健全工作帮扶体系。

发挥政府经济部门的业务优势,帮助村里挖掘特色产业和资源潜力。帮助加强技术指导,在农业栽培、林业种植、等领域下派专业力量,帮助发展各类生产活动。有些基础相对薄弱的行政村,工作合力形不成,特别需要上级派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农村指导员,帮助化解矛盾,促进团结合作,把那些真正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并且认真负责的同志选派到基层一线,为乡村振兴多作贡献

二、“三变”改革工作。

x.改革实施总体情况。X县采取一系列硬措施,提早谋划、统筹部署x年脱贫攻坚和“三变”改革工作,推动全县脱贫攻坚和“三变”改革向纵深发展。县上制定了《X县x年脱贫攻坚春季攻势行动方案》和《X县x年脱贫攻坚工作要点》,县“三变”办拟定了《X县x年“三变”改革实施方案》和《X县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施方案》。

按照整村推进、整流域推进、整沟域推进、连片开发思路,突出抓好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壮大集体经济等重点工作,确保x年度x个贫困村x.x万人口顺利脱贫退出。x年全县“三变”改革工作在巩固x个试点村的基础上,每个镇办再发展x至x个“三变”改革村(社区),使全县“三变”改革村达到x个。将清产核资和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三变”改革的基础和着力点,细化任务清单、明确时间节点和工作内容,计划x月底前完成股权量化、股份合作和项目实施工作。

x年继续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要求,对初步具备发展种植、养殖、乡村旅游等基础条件的区域,先行发展一批规模适度的特色产业,形成产业特色突出、市场前景较好的初级发展平台。围绕食用菌、猕猴桃、有机茶、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要求,坚持因地适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发挥优势,推动做强做优特色产业,激活发展资源,拓宽增收渠道。

x.试点示范工作开展情况及现状。x年全县“三变”改革工作在巩固x个试点村的基础上,每个镇办再发展x至x个“三变”改革村(社区),使全县“三变”改革村达到x个。

x.“三变”改革试点示范取得的成效。脱贫攻坚中,X县按照试点先行思路,先期选择x个村社区试点,推行“党支部+‘三变’+集体经济+贫困户”模式,大力实施“三变”改革。县上从清产核资入手,认真摸清每个村社区的土地、山林、水域、旅游等资源底数,弄清楚使用现状。在此基础上,推动资产股份化、土地股权化,激活原先闲置低效的资源。X镇X社区依托靠近X景区的区位优势,统一租用x户村民的闲置房屋,发展农家乐x家,每户每年获得租金x万元。

同时,积极招商引进龙头企业,兴办专业合作社,培育能人大户和家庭农场,通过发展这些新型经营主体实施土地流转,引导吸纳农民以土地、资金、劳力等入股,建设农业园区、产业基地,让农民或贫困户获得土地租金、务工工资、股金分红等多重收益,加速发展农业产业、振兴村域经济。目前,X县已流转土地x.x亩,打造了万亩白茶、万亩猕猴桃等x个连片产业基地,新培育x家龙头企业、x家专业合作社、x户家庭农场。

期间,X县出台了《实物资金入股“三变”实施办法》《“三变”改革企业配股办法》等规定,强化利益分配导向,兼顾企业、集体、个人利益,明确界定了集体、合作社、农民等独立实体入股权重,企业根据规定对流转资源和入股资金分股配股实行保底,优先保障贫困群众,确保群众股权实现收益。县财政列支x万元,专项用于试点村“三变”改革;捆绑整合涉农资金,实行政策优惠,将村企合作开发、投资兴建的农业产业基地、农产品加工企业优先列入规划,优先扶持发展。依托政府在制度、财力、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的大力支持,X县“三变”改革进展顺利。

截至去年年底,已累计投入资金x.x亿元,x个试点村共流转土地x亩,x亩山地实现了资源变资本;财政投入和吸纳社会资本x万元资金变成股金;全县x户农户入股变成股东,其中贫困户x户x人。

第8篇:农业产业发展调研方案范文

一、工作思路

为全力做好国家城乡融合试点工作,结合实际,我局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构建“1+7”乡村振兴三年行动体系,深入实施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脱贫攻坚、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全域推广农村宅改试点等专项行动,落实全域一体理念,强化机制引导、产业支撑,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形成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构建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的机制,努力打造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

二、开展情况

(一)新农村建设工作推进情况

1.工作现状:按照省、市安排部署和“整洁美丽,和谐宜居”新农村建设要求,全面完成“三年扫一遍”目标。围绕“七改三网”项目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基础设施全面改善,村容村貌明显提升。2017年投资800万元建设的角山古陶文化旅游已初具规模,接待游客3万人次;按照梅里公路沿线打造的思路,依托孔子文化、红色文化,重点打造下戴、叶塘、里屋孔家村新农村示范点,为我区发展休闲游、文化观光和红色传承游提供一个良好的基地。2019年我区重点打造的安山徐家村紧靠龙虎山大道上,依托龙虎山大旅游,以农家乐休闲旅游为主体,投资1000万元,打造出一个崭新的周末旅游休闲示范点。建立了村庄环境长效管护“五定包干”机制,采取第三方承包运营及村清扫分类、镇收集、区转运、市处理模式,并在下戴村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工作;2座农村污水处理厂建成投运,里屋孔家创造性建设七格式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探索出经济、可行、简易的处理模式。通过将新农村建设与宅改工作挂钩,创造性推动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全力提升美丽宜居村庄建设水平。深入实施集镇建管三年行动,加快补齐示范镇发展短板,打造卫生整洁、功能配套、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镇区环境建设,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提升镇域发展水平。

2.面临问题:因部分干部和老百姓思想还未转变,对当前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不足,导致宣传力度不够,群众参与度不高,建设进度慢。村镇建设和小集镇建设内生动力不足。农村基础设施改善资金严重不足。农村危房改造项目推进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效果不理想。

3.下一步工作思路:一是在“三年扫一遍”的基础上,强化资金投入,推动新农村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提升村点建设力度,描绘美好新画卷。二是坚持专业的事专业人来做。针对唯一乡镇--镇进行全域规划设计,切实提升村镇和小集镇整体建设水平。

(二)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情况

1.开展情况:一是调整农业结构,创建农业品牌。依托城郊比较优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蔬菜、水果、绿色水产品,畜禽养殖和花卉苗木等特色农业发展,新增蔬菜种植面积300亩,加快发展葡萄、草莓、红心猕猴桃、莲藕、油菜、雷竹等特色农业种植面积800亩,发展黑豚鼠、孔雀10000只、肉牛500头等养殖产业,大力发展新320国道花卉苗木产业带1000亩。新增三品一标企业6家、产品8个。二是壮大龙头企业,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全区有省、市级龙头企业19家,年增加值8亿元,成为带动农民致富的主力军。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组织120家,今年新增太空莲种植、雷竹种植、肉鸽养殖等产业6家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成立3家稻虾专业合作社,发展稻虾种养面积500余亩、稻蛙种养面积80余亩。三是创建乡村创新创业协会,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通过创建乡村创新创业协会,目前已发展会员52人。2019年争取省财政资金29.7万元,培训农民113人。

2.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农业产业地域存在局限。由于我区农业范围小,形成规模的产业化、现代化农业项目缺乏。今年来,我区持续规划用地,加大城市化建设,可用耕地进一步减少,农业产业发展用地受到极大的制约,成规模的土地流转难以进行。二是农业发展现代化水平较低、产业化发展层次低。我区农业基本上是传统农业+初步机械化的手段,机械化基础薄弱,成规模、经营良好,形成“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的企业较少,特色农业和“一村一品”大多数达不到标准化和规模化的要求,技术含量不高,有特色没规模,缺乏精加工、深加工农产品,发展受到限制。

3.对应策略和措施:一是在镇建立产业示范园,依托示范园的带动效应,将区域其他闲置园区比如官山园艺场,通过开发、流转和转租等方式利用起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二是做好农业产业优化升级。如东川综合种养殖项目、桥东果蔬乐园基地、上桂三红蜜柚种植项目、咀上羽森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肉鸽养殖扩建项目、岱宝山万头种猪养殖场、里屋孔家1500亩的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和畜禽定点屠宰厂建设项目。三是加大招商投资力度。下一步将外出到广州、贵州等地积极招商引资。

(三)农民持续增收体制机制健全和完善情况

1.产业扶贫发展现状:以发展村集体经济为主要抓手、以发展贫困户自主产业为基础,切实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今年共拨付扶贫资金141万元发展6个村集体经济产业项目,带动贫困户39户,实现就业近20户。同时帮助93户贫困户发展家庭种养殖产业,扩大家禽养殖规模10000只,稻虾养殖70余亩,牛养殖规模140余头,菌菇种植10000个菌菇棒。大力推动贫困户自主发展农业产业的积极性,同时扩大我区农业规模帮助贫困户户均年增收2200元以上。

2.面临的问题:一是地域限制,用于产业项目扶贫资金有限;二是合作社发展规模小,带动能力有限。由于缺乏管理人才和技术支撑,组织化程度较低,竞争力和示范作用不强,难以发展壮大。

3.下一阶段的工作思路和建议:一是加大招商投资力度。以成规模、有产业链的成熟企业来帮助我区产业的有效发展,以成熟的模式、现成有效的经营模式拓宽产业发展的渠道。将特色农产品如彩色大米、红心猕猴桃、红心火龙果等高端特色产业作为发展的支柱,以质量来取代数量。二是以农业产业为基础,结合第二、第三产业为支柱,发展农业、休闲“一条龙”产业链。如以上桂蔬菜基地为基础,同时并举采摘、游玩、饮食等方面,依托我区近郊地理特色,周末人流多的优势,发展乡村旅游、乡村观光产业,带动乡村就业,增加收入。

(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推进情况

1.工作情况:目前我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已全面完成。一是全面完成全区107个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确权登记颁证和清产核资工作,并通过省级验收,获93分被评为优秀等级,在全省排名靠前。二是完成2个乡镇、15个村委会、86个村小组成员确认工作,确认农户总数9382户、成员确认总数30,322人、资产量化完成了104.48万元。三是下发了《关于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工作规则和业务流程,积极推进登记赋码工作。

第9篇:农业产业发展调研方案范文

关键词 花生产业;优势;规划目标;保障措施;效益;山西汾阳

中图分类号 F31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1-0305-01

花生是汾阳市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又一主导产业,产业优势日益明显,已初步形成了种植、加工、贸易一条龙的花生产业链,有力地推动了生产区经济的快速发展[1-4]。为进一步推动花生产业扩大生产规模,促进农民增收,特制定花生产业发展规划。

1 汾阳市花生产业概况

1.1 自然概况

汾阳市花生种植区域有冀村镇、肖家庄镇、演武镇、贾家庄镇等平川井灌壤土区,区域化种植初具规模,品种品质结构优化。该区域农民素有种植花生的习惯,并且所辖区域光照充足,区内土质为砂壤,土壤疏松,中性微偏碱,pH值适中,适合花生种植,所产花生颜色白、皮薄仁大、色泽好、商品性好,具备种植花生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条件,是花生生产的优生区。

1.2 生产现状

2009年,汾阳市实施花生高产创建田806.67 hm2,总产量3 630 t,平均产量4 500 kg/hm2,按5元/kg计,收入2.25万元/hm2;2010年,种植花生1 013.33 hm2,总产量4 682 t,平均产量4 620 kg/hm2,按7元/kg计,收入3.23万元/hm2。2011年,种植花生2 333.33 hm2,总产量11 025 t,平均产量4 725 kg/hm2,按8元/kg计,收入3.78万元/hm2。

2 产业优势

2.1 规模种植

近年来,汾阳市花生种植面积逐年扩大,2012年发展到3 333.33 hm2以上,冀村镇整乡推进集中连片种植1 333.33 hm2以上,尤其是东宋家庄村集中连片133.33 hm2以上,占全村总耕地面积的80%以上。

2.2 加工贸易

近年来,汾阳市涌现出一批花生剥壳加工、分级包装、批发销售的贸易经纪人。同时,还将花生皮加工压饼作饲料用,增加花生的附加值。目前,年加工能力已达6 000 t以上,采取有力措施帮助疏通和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花生仁主要销往青岛品品好粮油有限公司、山东鲁花集团等花生油大型品牌企业,形成了广购、远销、大流通、大商贸的花生米经营格局。产品在全国享有盛誉,供不应求,市场前景十分广阔,有力地推动了花生产业的发展。

2.3 技术支撑

汾阳市在花生生产中采取专家承包到村、技术人员承包到户、从种到收、一包到底的办法。从实施方案制定、技术路线选定和关键环节指导等各个方面提供全程技术服务。加之省市农业职能部门开展包村联县驻点调研帮扶活动,推进了产业化进程。种植户拥有多年的种植经验,已经熟练掌握了种植花生的技术,提供了实现花生高产创建目标的技术支撑。

3 指导思想、规划目标和建设原则

3.1 指导思想

按照“政府支持、百姓受益”的原则,坚持立足资源、依靠科学,发挥优势,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综合技术攻关,提高单产、改善品质、增加总量;通过高产示范片建设,辐射带动汾阳市优质花生种植走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之路,使花生在汾阳市油料产业中和农民收入中的比重逐渐提高。

3.2 规划目标

2012年汾阳市花生种植面积稳定在3 333.33 hm2以上,总产量达到1.5万t,到2015年形成面积稳定在5 333.33 hm2以上,实现总产量3.2万t,总产值3亿元的目标。

3.3 建设原则

一是统一领导,统筹规划。二是集中连片,规模开发。三是因地制宜,突出重点产品。四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打造名牌,形成优势产业。五是坚持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并举。

4 技术及管理机制

4.1 技术引进推广

在花生种植区域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资、新机具,普及推广下种、覆膜、覆土一次性机械作业、调控施肥、培土迎针、叶面喷肥、生物防治等无公害(绿色有机)标准化生产技术。提高加工能力,增加附加值,为大面积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技术支撑。在生产中按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生产。选用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晋花7号、晋花4号、晋花3号等优良品种,优种率100%;集成推广节水灌溉、全程机械化、清棵蹲苗、培土迎针、叶面喷肥等关键栽培技术;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80%;全程机械作业100%。

4.2 管理机制

建立现代经营方式,明确经营主体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及种植大户,实行统一供种、统一整地播种、统一测土施肥、统一技术培训、统一收获“五统一”模式。建立完整的生产管理记录,完善档案整理。

5 保障措施

为确保本规划目标的全面实现,一是加强领导,市政府

(下转第309页)

(上接第305页)

要成立花生产业发展领导组,由市分管领导任组长,各涉农部门领导及相关乡镇主要领导为成员。二是增加投入,市政府要设立花生产业发展资金并列入财政预算,同时整合使用各类财政资金,将各部门农业项目资金捆绑使用,向花生产业倾斜。三是全方位搞好服务,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按照本单位本部门职能职责,为花生产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农委负责方案的制定、具体工作措施落实及技术服务工作;财政局负责补贴和奖励资金的落实;水务局负责基地基础设施修复改善;林业局负责基地内农田林网建设;农机中心负责农业作业机械的配套与使用;农经中心负责土地依法流转,专业合作社的组织指导;信用联社负责花生基地建设所需资金的金融服务;所涉各乡(镇、街道)、村负责宣传发动及面积落实和具体组织实施。领导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委员会。

6 预期效益

6.1 社会效益

本规划的实施,可大大调动农民积极性,推动花生无公害栽培技术的推广和普及,进一步扩大油料生产规模,提升油料产业集中度和产品竞争力,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可大大促进农民增收,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6.2 生态效益

通过有机肥、生物菌剂的应用,能减轻土壤中化肥和农药污染,培肥地力,保护和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为可持续农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6.3 经济效益

2012年全市3 333.33 hm2花生平均产量4 500 kg/hm2以上,收入3.6万元/hm2以上,总产量1.5万t以上,总产值1.2亿元,综合利用收入达4.5万元/hm2以上,农民人均增收300元以上。“十二五”末,花生种植面积达到5 333.33 hm2以上,平均产量达到6 000 kg/hm2以上,收入达到4.5万元/hm2以上,综合利用收入达6万元/hm2左右,农民人均增收500元以上。

7 参考文献

[1] 于洪波,史普想,于树涛,等.阜新市花生产业发展现状、优势、存在问题与发展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11(4):13-16.

[2] 董文召,汤丰收,张新友.河南省花生产业现状与发展建议[J].河南农业科学,2007(10):10-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