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范文

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

第1篇: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 会计教学现状; 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模式; 实施方案

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改革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是其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笔者在学习《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的基础上,结合二十多年来从事会计专业教学工作的经历,分析了会计专业教学的现状;研究提出了会计专业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

一、会计专业工学结合,实践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提出了“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作为一线教师,迫切需要联系实际并结合学科具体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将文件精神落到实处。笔者在对唐山市部分企事业单位调研(调研报告另文)、结合会计教学分析发现,在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下列情况:

(一)一般企事业单位不支持会计专业学生的工学结合

学生到企事业单位会计部门实习,由于业务不熟不能给其增效,还难免给其会计等部门增加工作量,且企事业单位不愿让学生知悉其商业秘密;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谋求的是利益最大化,不愿主动为社会培养技能性人才,甚至是与自己竞争的人才;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的费用不能列入成本,也不能减免教育附加税,抑制了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的积极性。所以,该实习很难使学生了解企事业单位经济活动会计核算的全过程,仅重复性地处理简单的经济业务,达不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二)模拟实习的会计业务重复操作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为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包括言语理解、判断推理、数量关系、资料分析、思维策略),目前大部分学校推行模拟实习。但一般未能涵盖会计课程以外的更多课程,且重复处理的会计业务操作多,有的虽增加了一些诸如投资、减值准备等业务操作也是少之又少欠缺系统性,该模拟实习很难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面对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实际情况,面对高职高专教育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使命,笔者提出了会计专业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

二、会计专业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

会计专业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是将会计专业部分或绝大部分课程进行整合,以穿插整个会计专业课程的主体任务为驱动,以将任务划分为若干应用项目为导向,引导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进而完成任务项目的教学模式。

会计专业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可以先从部分课程整合提出主体任务,再划分为若干应用项目试点开始,在不断总结、探索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到绝大部分课程实施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

(一)会计专业部分课程整合后的主体任务

会计专业的主要课程有:《计算机知识》、《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网络基础》、《经济应用文写作》、《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管理会计》、《会计报表分析》、《经济数学》等,对上列课程进行整合后,可以提出如下主体任务:

1.整合《计算机知识》、《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课程,提出如下任务:根据企事业单位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利用手工和电算化会计软件,进行成本计算、会计核算,会计信息披露。

2.整合《经济应用文写作》、《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财务管理》、《会计报表分析》课程,提出如下任务:运用手工或计算机相关软件对会计信息进行财务分析、撰写财务分析报告。

3.整合《计算机网络基础》、《管理会计》、《经济数学》课程,提出如下任务:运用手工或计算机相关软件预测经济活动。

任务驱动使学习目标得到明确,在学习的各阶段围绕一个既定目标,有重点地学习相关知识和熟练掌握其操作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

(二)会计专业部分课程整合后主体任务下的项目导向

主体任务下的各个项目导向内容应该能自成一体,构建全方位的融入基础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结构,明确项目涉及的学科内容,完成项目时间、方式、考核方法等,以便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实施过程中,学生比较容易地把握,教师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帮助。

将会计专业部分课程整合后提出任务驱动的主体任务,在主体任务下将课程整合为六个项目,整合课程的目的在于,节约基础课程课时,增加专业课程动手操作课时,实现培养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目标。

按学期完成六个项目导向的学业后,分五个级次考评学生的会计职业能力。五次考评方案如下:

1.完成第一至第二个项目导向学业的为第一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评学生本级次的会计职业能力,评定成绩最高为70分。

2.完成第一至第三个项目导向学业的为第二级,第三学期期末考评学生本级次的会计职业能力,评定成绩最高为80分。

3.完成第一至第四个项目导向学业的为第三级,第四学期期末考评学生本级次的会计职业能力,评定成绩最高为90分。

4.完成第一至第五个项目导向学业的为第四级,第五学期期末考评学生本级次的会计职业能力,评定成绩最高为95分。

5.完成第一至第六个项目导向学业的为第五级,第六学期期末考评学生本级次的会计职业能力,评定成绩最高为100分。

毕业论文成绩按会计职业能力成绩

×60%+毕业论文分数×40%计算。

三、会计专业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案

(一)第一项目导向

1.涉及课程

《计算机知识》、《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基础会计》。

2.导向内容

(1)掌握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2)掌握下列操作技能:面对企业日常简单的经济业务、事项,审核或填制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开设并登记会计账簿,编制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

3.完成方式

(1)跟班听课学习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参加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2)完成本项目导向2.⑵操作,提交纸质装订后的记账凭证(附相关原始凭证)、会计账簿、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

4.完成时间

第一学期期末。

5.成绩计算

《计算机知识》、《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期末成绩=平时成绩×40%+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基础理论知识分数×60%

《基础会计》期末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20%+操作技能分数×80%

(二)第二项目导向

1.涉及课程

《会计电算化》、《财务会计上》。

2.导向内容

⑴掌握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⑵掌握下列操作技能:在掌握此项以前项目导向2.⑵操作能力的基础上,在第一项目3.⑵资料基础上,处理出纳岗位业务核算,存货、日常销售、应收预付业务核算及发出存货成本的计算、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岗位的业务核算,金融资产与长期股权投资较简单的业务核算;电算会计核算上机操作。

⑶考取会计证和会计电算化证。

3.完成方式

(1)跟班听课学习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参加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2)完成本项目导向2.⑵操作,提交纸质会计账簿、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电算会计核算提交机打装订后的记账凭证(附相关原始凭证)、提交会计账簿、报表信息存储盘。

(3)跟班听课学习或自学会计证、会计电算化证考试课程。

4.完成时间

第二学期期末。

5.成绩计算

《会计电算化》期末成绩=上机操作成绩×40%+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基础理论知识分数×30%+会计电算化证×30%

《财务会计上》期末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20%

+操作技能分数×80%

第一级会计职业能力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20%+会计证、电算化证×30%+操作技能分数×50%)×80%

(三)第三项目导向

1.涉及课程

《经济应用文写作》、《财务会计下》和《成本会计》。

2.导向内容

(1)掌握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2)掌握下列操作技能:在掌握此项以前项目导向2.⑵操作能力的基础上,在第二项目3.⑵资料基础上,处理流动和非流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与政府补贴、利润及其分配业务核算、编写财务会计报告;销业务核算和产品生产成本计算。

3.完成方式

(1)跟班听课学习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参加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2)完成本项目导向2.⑵操作,提交纸质会计账簿、利润表、利润分配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及有关附表;提交产品成本核算的费用分配表、成本计算、产成品入库单等;提交纸质和电子版会计报表附注、财务情况说明书等。

4.完成时间

第三学期期末。

5.成绩计算

《经济应用文写作》期末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基础理论知识分数

×20%+会计报表附注×40%+财务情况说明书×40%

《财务会计下》期末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20%

+操作技能分数×80%

《成本会计》期末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20%+操作技能分数×80%

第二级会计职业能力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20%+会计报表附注、财务情况说明书+财务会计操作技能分数×50%+成本会计操作技能分数×30%)×85%

(四)第四项目导向

1.涉及课程

《会计报表分析》和《经济数学》。

2.导向内容

(1)掌握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2)掌握下列操作技能:在掌握此项以前项目导向2.⑵操作能力的基础上,利用第三项目3.⑵资料,运用经济数学理论,分析会计报表、编写会计报表分析相关报告。

3.完成方式

(1)跟班听课学习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参加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2)完成本项目导向2.⑵操作,提交纸质或电子版会计报表分析相关报告。

4.完成时间

第四学期期末。

5.成绩计算

《经济数学》期末成绩=平时成绩×40%

+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基础理论知识分数×60%

《会计报表分析》期末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

×20%+会计报表分析相关报告×80%

第三级会计职业能力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20%+会计报表分析相关报告[注1]

×80%)×90%

[注1]会计报表分析相关报告所用基础数据与第三项目3.⑵数据不符的,会计报表分析相关报告成绩按不高于60分评定。

(五)第五项目导向

1.涉及课程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财务管理》。

2.导向内容

(1)掌握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2)掌握下列操作技能:在掌握此项以前项目导向2.⑵操作能力的基础上,利用第三项目3.⑵资料,运用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等方面的知识、技能、财务管理基本理论,完成财务管理实务操作。

3.完成方式

(1)跟班听课学习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参加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2)完成本项目导向2.⑵操作,提交纸质或电子版财务管理分析报告、预测方案等。

4.完成时间

第五学期期末。

5.成绩计算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期末成绩=平时成绩×40%+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基础理论知识分数×60%

《财务管理》期末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20%+财务管理分析报告、预测方案×80%

第四级会计职业能力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20%+财务管理分析报告、预测方案[注2]×80%)×95%

[注2]财务管理分析报告、预测方案所用基础数据与第三项目3.⑵数据不符的,财务管理分析报告、预测方案成绩按不高于60分评定。

(六)第六项目导向

1.涉及课程

《计算机网络基础》和《管理会计》。

2.导向内容

(1)掌握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2)掌握下列操作技能:在掌握此项以前项目导向2.⑵操作能力的基础上,利用第三项目3.⑵资料,运用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的知识、技能、管理会计基本理论,完成管理会计实务操作。

3.完成方式

(1)跟班听课学习或自学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参加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2)完成本项目导向2.⑵操作,提交纸质或电子版管理会计分析、预测、决策报告。

4.完成时间

第六学期期末。

5.成绩计算

《计算机网络基础》期末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基础理论知识分数

×30%+平时上机操作成绩×70%

《管理会计》期末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20%+会计报表分析相关报告×80%

第五级会计职业能力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20%+管理会计分析、预测、决策报告 [注3]×80%)×100%

[注3] 管理会计实训报告所用基础数据与第三项目3.⑵数据不符的,管理会计实训报告成绩按不高于60分评定。

结束语:世界是综合的,在实际生活中找不到一个纯粹的数学问题,也找不到一个单纯的会计问题。一直以来,教师多侧重于对所教课程的探究和分析,忽略了课程之间的联系;会计专业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的核心旨在改变传统的教与学,使学生成为“我要学”的学习主体。

由于篇幅所限,笔者对会计专业全部课程的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的构建等问题将另文研讨。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改革之路漫漫其修远兮,作为一线教师吾将上下而求索,为完成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使命,奉献绵薄之力。

【参考资料】

[1] 邓泽民,侯金柱,著.职业教育教学设计.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2] 邓泽民.侯金柱,著.职业教育课程设计.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第2篇: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范文

一、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进入教师所授内容的情境,才能以饱满的热情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思考和探究活动,才能产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道时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可见,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情感的前提条件。为了使学生产生较为强烈的内驱力,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我除了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材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外,主要通过图像激趣、故事激趣、情境激趣、实例激趣、实物激趣等方式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教材,诱发学生的创新情感。我在教学Flash中遮罩效果的制作时,就运用了实例和实物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为学生展示已做好的遮罩效果图,如探照灯效果、变色文字、水波荡漾等,让学生感受遮罩的广泛应用和无穷魅力。同时为了更形象、生动地引出遮罩感觉,又利用挖空的纸片与学生现场模拟遮罩效果,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知遮罩的层次与出现的形状有着直接的关联,并提醒学生注意层与层的位置,引发学生产生疑问、进行思考,使学生尽快进入状态,并能积极思维,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伏笔。

二、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计算机是一门应用较为广泛的学科,在日常生活中与我们密切相关。因此在中职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当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识学习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的意义和作用,同时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的热情和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使他们对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产生兴趣,为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2.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整个过程当中,教师应该以具体的教学任务作为目标,将预定的教学内容灵活地设计在具体的教学任务当中。可以采取学生分组讨论、案例分析以及师生互动等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在学生学到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应当加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通过思考和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三、设疑导引,探究创新

古人云“学贵有疑”,问题是思维的核心。只有提出了有一定引导性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只有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造的意识。所以,教师备课的重点就是事先设计好有效的问题,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在教学中,笔者没有让学生局限于学会几个操作步骤,而是抓住计算机软件设计中本质的、规律性的东西。

如在指导学生学习Word软件时,当他们熟悉了基本的文字排版后,我并没有过早地给予肯定,而是又展示已经排好的复杂的电子板报,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版面上漂亮的背景是怎样设计的?2.版面上的书签链接有什么功能?怎样设置?3.页面上的花边是怎么插上的?4.怎么才能使文字覆盖在图片的上方?5.方框中的文字为什么会挪动?6.页眉页脚是什么?怎么设计?对这些课本上不做讲解的内容老师没必要一一讲明,应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己探索解决,即使有询问,我也是略作提示。这样,学生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不仅学到的基础知识得到了应用,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了培养,更主要的是摆脱了长期依赖教师传授的学习模式,自主学习、积极探究、不断创新的精神得到了充分的导引,从而渐渐形成了创新的习惯。

四、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3篇: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基础;优化;理论教学;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20-4909-02

Exploring of Theory of Teaching Optimiz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omputer Network Infrastructure

GUO Yang-yong, HE Jun-lin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Sichuan College of Education, Chengdu 611130, China)

Abstract: Theory teaching problems of the basi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computer network are analyzed in this paper. Through our own teaching practice, proposes series of optimization theory of teaching methods, emphasizing the theoretical teaching of practical, relevant, interesting, consistency and simplicity, can be subjective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objectively develop students make flexible use of theory to guide experimental practice, received a better teaching results.

Key words: computer network infrastructure; optimization ;theory of teaching; interest in learning

在高职高专,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求学生全面掌握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在计算机应用领域从事管理和设计网络的能力,为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奠定基础[1,5]。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教学辅助教学方法的应用,单一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被学生接受,改革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已经成为各个高职高专学科建设的重要课题,我系对该课程学科建设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和探索,强调课程的模块化教学,注意学生实践能力和实践应变能力的培养,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双管齐下,绝不为了实践教学弱化理论教学的指导作用。本文根据我系教学实践,提出了优化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理论教学的方法,强调理论教学的实用性、针对性、趣味性、连贯性和简单性,从理论学习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进而提高学生在扎实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操作方面举一反三的能力,客观上提高了教学质量。

1 计算机网络基础理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客观上来说,各个高职高专对计算机网络基础理论教学进行了大量改革,已经颠覆了理论教学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希望多样的理论教学能为学生实践操作带来质的提高。事实上,多样的理论教学确实带来了教学质量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也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1.1 实践教学中忽视理论教学

近年来,一些高职高专在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中强调实践教学,但是存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的现象,理论教学过于空洞,没有针对性,实践教学没有反映理论教学。一些高职院校提出基于过程的模块化教学[2],更强调实践教学,教学内容多集中于某个具体网络设备和产品,没有从理论高度去引导学生理解每个实践教学的一般性,学生实践应变能力差。

1.2 教材选用混乱

很多高职高专的理论教学以教材为中心,教材写什么就教什么,没有针对性。这样的结果就是学生学习完一本教材后不知道自己掌握了什么,没有针对具体的实验实践为目的教学理论知识。有些教材的知识已经该更新了,但没有实时的在教材和教学中体现。市面上的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材非常多,一般的高职院校没有自己编写教材,而是选用某本教材,这样可能和本校的教学要求不一致,教学没有针对性。

1.3 理论教学复杂、空洞、乏味

传统的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理论教学强调对教材每个知识点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教材的各个知识点,这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对学生掌握这门课的基础知识确实很有帮助,但这种教学方式带来更多的是学生觉得理论学习复杂、空洞、乏味,这样导致最终结果是学生失去对这门课程的兴趣。一些高职院校在教学中也加入了一些新的理论教学方式,比如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和教材知识点的删减,但没有从本质上改变理论教学的方法,没有从本质上挖掘理论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兴趣的关系,以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恰当结合

2 优化计算机网络基础理论教学的方法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质量的提高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具体地说,需要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内涵。

合适的教材,配套的校内校外实验实训基地以及先进的教学方法等。强调理论基础指导下的模块化教学是提高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质量,培养与市场接轨的网络应用人才有效教学方法。而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基石和指导,改革教学首先应该从理论教学改革和优化入手。

2.1 强调理论教学基础性作用

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办学宗旨、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人才为办学核心、以获得解决实际应用操作问题的能力人才为教学理念方向。但该理念中没有强调理论教学的指导作用,只有注重学生理论基础掌握的扎实性,这样才能在实践中举一反三,才能提高学生实践中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我系在计算机网络基础的教学目标中,特别强调理论指导的一般性。具体的讲,一要注重知识点的连贯性,同时兼顾全面性;二要突出理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三要注重在实践教学中梳理理论知识点,总结升华反过来举一反三的指导相关的实践活动;四要注意知识点的拆分和重新组装,使其简单易懂;五要注重趣味性融入理论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在此理论教学基础上开展实践教学,培养的学生能独立完成一般中小企业不同计算机基本网络设计和组建,独立管理中小企业各种计算机网络系统和处理计算机网路的简单故障,并为其后续课程的学习和继续学习打下基础。

第4篇: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高职 计算机教育模式 实践探索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技术型、综合应用型人才的基地。而高职计算机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具备计算机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能在企业、事业单位从事人计算机相关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随着我国素质教育不断深入改革,高职计算机教育逐渐向科学化、人性化方向转型,并取得了突出的成果。然而,由于受到传统高职计算机教育模式的影响,现今的高职计算机教育仍然存在许多制约发展的因素,这些因素的存在影响了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新时期下,高职院校必须从时势格局出发,注重计算机教育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对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总结,积极探索,找出有效的改革措施,以全面提高计算机操作技能,促进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就高职计算机教育模式做出实践探索分析。

一、高职计算机教育的现状探索

(一) 教育观念较落后,重理论轻实践。

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师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重视 “知识型”人才的培养,注重书本知识理论的讲解与掌握,忽视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团体协作能力等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从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情况来看,计算机课程的授课基本都是理论课――实验课单一模式。其中理论课所占课时比重更大,实验课则相对弱化,而且理论课与实验课的结合程度并不十分密切。所占课时比重较小的实验课教学环节,多数都是进行教师事先安排的实验内容,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给予指导和评测。实践证明,这种课程教学模式下出来的计算机技术人员与时展要求严重脱节,难以满足社会对综合职业技能人才的需求。

(二)教学目的脱离实际,与社会需求不协调。

素质教育下的高职计算机教育理念是“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但是高职院校在实际操作中,却无法真正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时有厚此薄彼的现象发生。在强调实践操作能力时忽略了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学习基础理论知识时却又忽略了实践操作技能的灌输。这些现象的存在归根究底是因为院校在对计算机课程教学的设置上脱离了实际,导致学生的知识水平单方面的体现却不能呈现学生计算机的实际操作技能,导致学生计算机能力受到发展阻滞。

(三)计算机成绩考核手段落后。

高职院校对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成绩考核的方式仍旧在沿用传统模式,以理论知识的笔试考核为主,实践操作为辅。这种偏重理论知识而忽略实践技能的考核手段,不但不能真正检验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会令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考试”,严重影响学生计算机的实践操作技能实力,进而影响他们综合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的发展对策及可行性建议

(一)加强计算机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重视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师再培训工作。

教学的过程主要分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只有两者有效结合才能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教师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素质与专业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计算机教学质量。因此,加强计算机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是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改革的关键。首先,新时期下的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师,除了具备必须的专业技能,还应了解与计算机专业相关的知识。计算机教师应该多走进企业、基地进行顶岗实践,提高计算机实践教学技能;多参加省级培训、校级培训等再培训工作,更新计算机教育观念才能胜任教育的革新。因此,高职计算机教师应珍惜每一次院校提供的培训机会,不断加强自身学习,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安排丰富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计算机兴趣,从而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二) 实行教育手段多样化。

1.以职业为导向,变革教学新模式

高职计算机学科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授课时不能只站在教师 “教”的角度来进行定位,要从教学培养目标出发,脱离学科禁锢,从学科教育向职业化教育进行转变。计算机作为一门以实践操作为主的综合性学科,其具备很强的技术性和应用性。因此,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不能过于片面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就业联系,造成学生思维与社会实际的脱节,缺少就业认识,而是以课堂教学服务就业指导为主,强调突出计算机实践技能培训,紧跟时展趋势,瞄准社会计算机专业岗位能力要求,进而培养拔尖的技术人才。

因此,教师应从计算机课程教学体系入手,让课程教学围绕学生日后所从事的职业进行,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走上社会后的实用性联系。例如在学习用“Photoshop”制作海报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各种不同领域的宣传海报,了解各种不同市场领域对海报设计的要求,然后从企业需求出发,布置相应的设计任务,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其次,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之前,明确各知识点的应用情况,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筛选和创新,使教学内容能满足学生的专业需求,做到“因专业施教”。

2.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实例开展学习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学生掌握了解相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能力基础上,通过教师的精心策略和指导,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运用经典案例,把学生带入特定教学情景进行分析,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进一步提高技术技能水平,同时培养学生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的一种教学方式。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如果照搬教材内容,只会让教师讲得枯燥,学生听得乏味。通过案例教学,将知识点与案例相结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如在学习利用CAD绘制基本图形时,可以通过院校运动场的平面图来学习绘图工具的使用。让学生观察运动场的平面图后,运用所学的CAD绘图技术去进行画图。这样一来,就可以通过简单的一个案例,让学生掌握大量的基础知识。

3.重视计算机实践教学,强化技能训练

计算机学科以实践为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学科,学生具备相关计算机理论知识后,只有通过实践环节,强化计算机技能训练,进而更加灵活的应用计算机。因此,高职计算机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实践过程中,应重视计算机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际操作机会,让学生在不断强化训练中掌握技能。通过上机实践操作,让学生独立完成实践任务,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把学生从枯燥的计算机理论知识的学习中解放出来。对于给学生布置的实际操作任务,教师应该事先在课前做好准

备,在上理论课程时对该课程的练习目的、任务和要求都做出明确指示,实践操作完成后,要求学生上交相应的实验报告,以确保实验教学质量。另外,还应加大资金投入,从“硬件”上丰富计算机实验条件,如建立计算机硬件实验室,配备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验所需要的实验器材等等。

(三)改革考核方式,实行科学人性化考试。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统计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职业需求,根据社会的职业需求进行考核机制的完善,制定科学人性化的考核机制,对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进行全方位考核。因此,院校应把考核方式分为卷面考核及上机操作考核两大部分,为了侧重学生对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应把上机操作考核作为成绩考核的重点。

三、结语

伴随社会的快速发展,高职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计算机专业作为高职院校培养技术人才的主干学科之一,学校应从其教育模式出发,进行实践探索,找出传统教育模式的不足,对计算机教育模式进行革新,以适应社会对计算机技术人才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梁琰.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才智,2011,23.

[2]陶万梦.关于加强高校计算机教学实用性的探讨[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22.

[3]张跃,白一.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与探究[J];电大理工;2010,03.

第5篇: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电路基础;动态教学模式;课程建设;教学现状;教学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03年教育部开展精品课程建设以来,精品课程在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开放与共享、促进高校教学水平的提高、推动高校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良好的示范性。

“计算机电路基础”是我校计算机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它使学生通过学习计算机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典型电路的实用性分析,掌握计算机电路的有关知识,学会计算机电路的应用设计技巧,为计算机组成、数字信号处理、单片机技术应用等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但由于计算机专业和电子专业掌握的知识点不同,教学计划和各门课程的授课时数都有所限制,一些电类基础课程(如电工基础等)已经不可能作为独立的课程列入教学计划,那些沿袭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已不适用于目前的教学环境。本文从课程的衔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课程建设几个角度入手,阐述了“计算机电路基础”课程的动态教学模式。

2课程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法

我校“计算机电路基础”课程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首先,理论知识系统性太强。鉴于计算机专业和电子专业的侧重点不同,课程涉及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内容。这在大多数学校是作为三门课程开设的(分别为“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和“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现在把它们压缩成一门课,而且总学时只有64学时,外加一个平均48学时的小学期实习课,这是学生感到学习有困难的根源。

其次,理论联系实际不够。学生对于理论知识学习的热情仅限于考试合格,并没有真正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学习兴趣和信心,而且比较被动,通常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就记什么。

最后,教学手段有待改进。“计算机电路基础”课程的教学方式仍旧比较传统,随着教学技术手段的快速发展,该课程也应当脱离一个粉笔一节课的模式,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针对上述几个突出的问题,我们在建设“计算机电路基础”课程过程中也注意采取了相应方法。例如,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贯彻重点基础理论知识不能丢和实践联系密切的理论知识不能少的原则。针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点,我们出版了《计算机电路基础》教材,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除教材内容精心安排之外,还专门安排一个小学期进行集中实习,使学生可以真正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动手能力的训练,为毕业设计打好基础;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任课教师都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多形式、多方位、多角度地展现教学材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通了对应的教学网站,网站上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供学生随时随地下载,有互动的论坛,供学生和教师答疑解惑。借助良好的交互性,学生学习更加主动,学习积极性学习效率显著提高。综上所述,这些都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实现一种动态的教学模式。

3课程内容动态变化

学习“计算机电路基础”这门课程,要求学生有较扎实的数学、物理等知识,如果在授课时只考虑教材的逻辑体系而忽视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听课就会如同雾里看花,教师课后辅导也是苦不堪言。因此从实际出发改革课程内容,打破学科性,减少理论性势在必行。我们强调基础理论部分要突破一成不变的格局,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度,着重基本概念、基本物理过程和基本公式的应用,淡化繁琐的理论推导。例如半导体器件部分,以建立必要的概念为一种尺度,不必过多讨论二极管、三极管、场效应管等半导体器件的内部结构,也不必在载流子如何运动等问题上花大量理论课时,而将重点放在掌握半导体器件的特性、测试和使用方法上。又例如逻辑门部分,也只需按要求了解它们的基本工作过程,不必详细讲解各种逻辑门内部电路的原理,只要在负载特性和连接特点上下功夫。教学内容的动态变化会使学生更快掌握并应用新知识。

讲授“计算机电路基础”的时候,也要突出计算机专业的特色,紧密结合计算机专业的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比如计算机组成原理等课程,就要涉及到寄存器、存储器、加法器、编码器、译码器等具体元器件的原理和使用。在讲授涉及到专业课程的知识单元时,要多选讲这些元器件能解决的具体问题或具体应用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时碰到类似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4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专业基础知识教学非常重要,但是学习基础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如果只强调系统传授知识,而忽视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教育出来的学生只能是没有实际本领的“书呆子”;如果只注意到教学要依赖于能力发展的一面而忽视教学可促进能力发展的一面,那么也势必使学生缺乏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缺乏知识应用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尝试从下面几方面切实培养学生应用基础理论知识的本领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1培养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传统教学中,实验只是作为理论教学的辅助环节,内容多是验证基本定律和定理,更严重的是实验环节不重视操作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习实践教学环节可以改变以往验证性实验为主的实验内容,增强实践操作性和设计创新性的内容;并在课程结束后开展集中实训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实验实习课程也可以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考核,从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上动态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训练。

4.2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指导学生实习实验时,教师不应对过程讲得过于详细,否则学生没经过大脑思考就按照老师讲解的步骤照猫画虎,有的学生甚至连实习实验做的是什么都没搞清楚,更何谈动手能力的提高呢?要安排一些强制性预习内容(如要求学生在实验前选好仪表的量程;了解芯片各管脚的作用;熟悉实验步骤和相应的表格等)。培养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参与实习实验的深度。

4.3重视综合实习实训课

通过一个学期的理论学习,集中安排2~3周的综合实习实训是很必要的。学生通过对电路的设计、焊接、调试等步骤,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受到工程设计方面的训练,提高综合能力,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我们的实习实训课内容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分验证型、设计型、综合设计型三阶段进行。

5课程建设的特色

在“计算机电路基础”课程建设中,我们的做法具有以下特色。

5.1课程内容的整合

“计算机电路基础”涵盖了三门主要课程的教学内容,教材的选择是比较大的问题。若选用现成的教材,学生至少要选择三门相关的参考书,这样会严重影响知识的连贯性,给学生学习带来很大困扰。为此,我们编写课程建设需要的教材,为慎重起见,先以讲义形式在校内使用,经过几年试用逐步完善,形成了适合课程建设要求的应用型教材。

5.2现代化教学手段

“计算机电路基础”课程有配套的多媒体课件,教师通过动画演示,对其中的重点、难点作详细讲解。本课程涉及到电路分析、中大规模集成芯片等内容,如果全部在黑板上作图演示,学生注意力很难集中,还很难完成课程的进度要求。而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易懂,单位课时内传授的信息量也比较大,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复杂抽象的问题形象化。

5.3活跃课堂气氛

由于该课程理论性与逻辑性较强,学生学习时存在相当难度,对于一些基础差、反应慢的学生来说学习难度更大。为了调动大多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除部分改变演讲

式的授课方式外,教师还在习题和思考题上作了一些设计。我们还经询学生的意见,调整授课内容、进度、方式,尽量使之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鼓励学生随时提出问题,发表不同的见解。除固定答疑时间外,还在网络上设立讨论区,教师轮流值班,对提出的问题都会给予热情的回应。通过多样化、讨论式地解答问题,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印象更加深刻,掌握得更加牢固。

5.4建立互动性较强的教学网站

“计算机电路基础”课程开发了交互性比较强的教学网站,网站上除了有电子版图书、教学资料、课堂讲义、多媒体课件等内容外,还提供在线测试、课程教学论坛、教学录像等互动性很强的内容,用于辅助课堂教学。网站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补充,还是教师和学生讨论问题的乐园,学生也会把自己学习中得意的地方拿到讨论区“晒一把”,对课堂教学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6结语

作为计算机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计算机电路基础”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更为重要的是,要发挥计算机专业的特色,强调实用、够用的原则,动态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这才是“计算机电路基础”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张纪成. 电路与电子技术[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2] 徐玉如. 构建精品课程动态教学模式的思考[J].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8).

[3] 魏淑桃. 计算机电路基础[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 魏则s. 计算机电路基础[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第6篇: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微型计算机原理;教学内容;大纲;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05-10913-03

1 引言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把握理论够度为原则的高职教育,处理好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各高职院校都纷纷对原理性课程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学内容上更加注重应用性、实用性和针对性,更进一步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就必须针对原有理论课程进行重组整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相应改革。《微型计算机原理》是计算机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它是在原有本科或高职中几门课程的重组整合形成的。

2 《微型计算机原理》课程教学内容及大纲改革制定

2.1 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学内容的改革必须针对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分析,选用合适的教材,精选教学内容,并注重计算机发展的特征及趋势融入到教学中。通过高职教育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的分析,《微型计算机原理》课程主要讲解的是计算机内部各功能部件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并相应融入指令系统及汇编语言的知识。该课程涵盖了《计算机组成原理》和《汇编语言》两个课程知识内容,将计算机组成原理与微型机结构原理有机结合,全面了解计算机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掌握微型机的应用技术。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又必须把握理论够用的原则,把基础知识讲清,使学生能够利用基本原理解决后续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新问题,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到学有所用,是教学内容改革的关键所在。

硬件方面我们以计算机五大部件内容为主线,讲授了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和输出设备等微型计算机的组成及工作原理;软件方面讲授了计算机指令系统及汇编语言基础,从而使学生能够清楚理解微型计算机的结构和工作流程,为计算机专业学生建立起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有机结合的概念,提高对计算机系统的认识,为后续课程奠定相关计算机理论基础知识。

2.2 教学大纲的制定

在确定好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我们就必须制定和完善课程的教学大纲。传统的学科教法中,通常以教学大纲为基准,以教材为基础,以教材的章节顺序为教学进度,这必然会依赖于教材,而又无法加入计算机新技术、新理论科学等知识内容。因此教学大纲必须结合专业的特点、培养方向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不能拘泥于教材。在对课程性质定位中,我们就将《微型计算机原理》定位为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服务于整个专业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要求、学时分配上,对各个知识点进行了严格要求,例如“了解”、“掌握”和“理解”,让教师在教学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指导作用。同时我们对教学大纲的制定没有严格按照教材章节顺序及内容来制定,而是对教材内容进行相关处理,例如我们就将“Intel 80x86微处理器”中8086的引脚信号、工作模式及操作时序等教学内容进行删减,而增加了Intel微处理器各个发展阶段的典型CPU介绍。

3 《微型计算机原理》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3.1 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方法是通过教师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能主动地掌握知识,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为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我们进行了充分的备课,一方面对《微型计算机原理》课程的地位、作用牢牢把握,吃透教学大纲,另一方面又认真研究教材,弄清微型计算机原理的基本理论。在讲课过程中,我们对整个内容进行整体把握,对每一章的内容都提出相应的问题,从而让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课进行思考,启发学生在将来一章将涉及那些内容。例如,在讲计算机系统概论中,我们就一改过去,直接给学生提出了“什么是计算机”、“什么是电子计算机”、“什么是微型计算机”,有些同学马上会想到计算机就是电脑,但实际上这只是狭义上的一个定义,而广义上应该说“能够计算处理的机器”,这样我们不失时机地提出后续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讲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2 突出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

作为专业基础理论课,由于《微型计算机原理》课理论性强,重点、难点多,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因此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树立起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很大的关键。而理论结合实际,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实际应用,这样既能激发起学生兴趣,又能引导学生进一步去学习专业基础理论。例如,在讲存储系统中,很多教材都会着重存储器的工作原理,而大学本科中也会花很大时间去讲授这些非常抽象的理论知识,我们经过仔细研究教学大纲并结合实际,对教材进行了较大的处理。首先,我们结合当前计算机的所有存储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进行讲解存储器的特点、作用;其次,在对存储器系统的结构分析时,我们引入Windows操作系统中大家比较熟悉的虚拟存储技术及预存取技术,这样自然引导了学生的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最后,在对存储器扩充时,我们自然地提出大家熟悉使用到的内存或显存中由多个存储芯片组成,提出了存储器容量和位宽的扩展,而容量和位宽正是我们选择存储器中的两大重要性能指标。

3.3 讲与练相结合,引入学生讨论环节

在理论教学中,针对一些理解性又需掌握性的知识,采用传统应试教育中的多做多练也是一种好办法,教师通过课程内容的讲解,然后布置适当的练习,在习题中进行分析和讨论。通常教师必须做到选题具有代表性,它既不是难题也不是繁题,而是具有一定的讨论和引申的内容,是在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理解的内容。通过习题的练习和讨论,加强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在讨论环节中,学生可能会提出新的问题,而正是这些新的问题,又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微型计算机原理》课程中,我们基本做到每次课都有课内和课外作业,通过讲与练结合学习原理性知识。

3.4 加强实践环节,重视实验实训

为了使学生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我们加强了实践环节,对实验实训尤其重视。在此,我们精心设计了每一个实验实训项目,编写了相应的实验指导书,通过实验模拟使学生熟悉掌握整个微型计算机系统的软、硬件及其之间的关系。微型计算机从硬件原理组成来分有CPU(由运算器、控制器两者集成)、存储器、输入/输出部分组成,实验中通过运算器芯片、寄存器芯片、半导体存储芯片、输入开关、输出指示灯进行模拟连接,实现对整机认识和理解。而对微型计算机软件,我们通过微机指令与汇编部分实验实训来加深了解。

3.5 多媒体辅助教学及幻灯片的引入

计算机原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和技术性,其教学内容难于通过传统的教学手段实现对计算机直观、形象的描述,因此我们引入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所有的教学内容制作成幻灯片形式,对比较抽象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以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采用这种教学手段,使得更加直观、形象和易于理解,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便于学生的观看和自习,我们将所有课件都发给学生,供课后的学习。

4 《微型计算机原理》课程的教学实践分析

《微型计算机原理》课程在我院从05级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整合重组后开设,今年又在06级继续开设。通过两年多的教学实践,在深化教学改革中,我们将教学大纲、教材、多媒体辅助教学及课件、实验指导等提供给学生共享。在严格把好学生考试关的情况下,我们对学生不进行任何试卷的泄漏和复习,要求学生按照教学大纲以及相关资料进行复习,对05、06级学生成绩统计分布如图所示。

对上图看出,06级基本上符合正态分布,成绩分布主要50-79分之间,且在该分数段06级比05级增加了17人,总体成绩06级学生成绩也明显好于05级。而由于我院05级计算机应用(2)班中接近一半学生是属于五年一贯制(共48人,五年一贯制学生共23人),因此假如进行适当修正,从50分-100分段的学生也能正态分布。

5 结束语

综合课程教学实践情况,我们在提高教学水平,完善教学质量同时,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对培养学生在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对培养学生在计算机体系结构思想上提高了认识。但是教学的改革与实践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不断的深化过程,就如同样的我们统计分析中,同样的教学教法,06级要好于05级。因此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涉及的方面比较多,科学技术及知识在不断的发展,不光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学实践进行发展和改革,而广大的学生和教师也需要自身的发展及改革,这样才能推动整个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徐爱萍,刘建英,吴松海.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4,(03).

[2]郭英.《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方法改革[J].科技咨询导报,2004,(14).

第7篇: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范文

1会计的职业技能分析

一般而言,会计的职业技能就是会计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但也有人认为会计的职业技能包括会计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会计的动手操作能力两个方面。本文将采取后者的观点,从两个方面分析会计的职业技能。

2会计的基础理论知识

会计的基础理论知识是为会计的实际操作奠定基础的,一般包括了会计学原理基本理论,主要是了解什么是会计,会计的计算方法、会计要素以及会计恒等式等方面;会计的职业道德法规;财务管理等知识。另外对于初级、中级以及高级会计师,还需要掌握相配套的理论知识,有初级经济法和经济法知识,以及实务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对实际操作技能更容易吸收和理解。

3会计实务操作技能

会计实务操作技能不仅仅包含了如何动手操作会计实务,还包含如何在工作中与人相处和沟通的能力、如何处理紧急事务的能力、如何组织和管理会计人员的能力等。(1)计算机操作能力。会计从业人员需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因为会计报表或是会计信息都已经网络或化和信息化,需要能熟练的操作计算机,以及对办公软件,比如word、excel等有一定的掌握,这样更加有利于会计工作效率的提升。(2)珠算能力。在科技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很多人都认为珠算已经起不到什么作用了,其实不然,对于比较简单的计算,用珠算的方法比用计算机结果更为快速,而且计算机在操作上面还存在部分缺陷,比如只要借贷是相等的,不管借方和贷方是否填写正确,计算机是检查不出来错误的,这个时候就需要采用珠算,比较简便而且效率还高。因此,珠算能力也是会计人员不能忽视的职业技能之一。(3)手工点钞能力。虽然现在都用自动点钞机进行点钞,但是对于会计从业人员而言,需要有能辨别人民币真伪的能力,并能熟练的运动点钞手法和技术进行点钞,这也是作为会计从业人员必须掌握的职业技能。(4)电算化能力。拥有电算化的实际操作能力,是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要求之一,通过对电算化技能的掌握,可以简化会计手续,缩短了处理会计信息的时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4)手工做账能力。虽然目前越来越多的会计人员使用会计软件来代替手工做账,但是会计人员通过了解手工做账的流程,可以对财务软件的使用更加熟悉并能熟练的操作。此外,对于一般比较小型的公司,其会计从业人员也是采用手工做账为主,因此掌握手工做账能力也是会计从业人员需要掌握的职业技能。

4结语

第8篇: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基础知识;适应性;能力培养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计算机的应用也逐渐深入到各行各业,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已成为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学生将来进入工作岗位的必备条件。因此,在技工学校强化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十分重要的。

一、抓好基础知识教学

俗话说得好“万丈高楼从地起”。在计算机无穷无尽的知识领域内,掌握基础知识是学好计算机、用好计算机的关键所在。将计算机最基本的知识教给学生,让学生对计算机有一个整体概念。比如说,在Windows图形用户界面环境中,操控鼠标就能够操控Windows的各种对象,也就是说操控Windows就是操控电脑。那么要让学生灵活运用鼠标操控电脑就必须让学生掌握鼠标操作的基本知识。另外,计算机教育是技术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有些问题单凭教师讲解,很难让学生理解掌握。如何使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呢?我们可以利用技能操作来巩固基础知识。譬如在讲五笔输入法这课时,我们只需要在理论课上讲清五笔规律和拆字规则,再通过上机操作进行强化训练,将所讲的理论在实践中得到应用,两者通过动手实际操作而联系起来,这样,基础知识扎实了,输入速度也逐渐提高了。

二、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技工学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地,为了更好地增强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使劳动者更多更好地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使其具有较好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的专业实践操作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就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以下几种能力。

1.自学能力。计算机发展十分迅猛,更新速度加快,硬件技术不断推陈出新,软件版本不断升级,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计算机的教学不同于其他基础课程具有稳定性,有许许多多新的软件,教师还没来得及讲解,就已经被淘汰了。像我们计算机专业的老师,大学学的是DOS、Windows97、98系统等,现在教的是WindowsXP、2003系统,新系统的掌握靠的就是自学。当你在教学生Windows2003的时候,WindowVista系统又普及了。因此,学生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就不得不加强培养自学能力。教会学生自强不息,就等于给了他们生命的茁壮和饱满。在掌握了基础的理论知识之后,充分、深刻领会其含义,加以升华,有计划地进行自学,这样才能真正的做到“无师自通”。

2.实践能力。要想掌握真正的本领,实践是必不可少的。计算机的操作就是一种实践过程,它既是一种现代高科技机器操作的训练,也是一种对理论知识掌握的检验。通过操作,可以提高对计算机的驾驭能力,熟练掌握各种操作技巧和技能,为以后更好地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实际教学中,有些问题理论上老是无法讲清,或者说讲完也是模棱两可的,很抽象,但只要一上机,鼠标一点,既直观又生动,学生易于掌握。因而教学应采用在多媒体教室,微机边演示学生边操作,实现一体化教学。这样一来,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帮助学生理清了思路,把握了重点,同时对模棱两可的问题还可上机实践。

3.创新能力。所有优秀的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超过自己,也希望以后的学生再超过自己教过的学生,这符合社会的发展。在计算机教学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的活动中。为学生提供的一切教学实践活动,既可以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力的环境和条件,也可以成为阻碍学生创造的精神束缚。因此,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学会大胆的去猜想、判断,要有意识地加强创造性的计算机活动,在活动中养成学生勤思考的习惯,碰到问题要问“为什么”,解决问题后要进行反思,总结活动经验。在学习中学会产生疑问,培养学生不受固定模式约束的能力,并帮助学生去积极克服思维定式,要将其猜想作为逻辑推理的一种形式,培养学生进行举一反三的能力。

总之,计算机教学就是要认准方向,夯实理论基础,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这符合职业教育对学生培训的要求,也是人才市场对劳动者条件的基本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才能有职业教育发展的空间,这才是其教学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谢希仁.计算机网络[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第9篇: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 网络技术 教学反思 教学方式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一般是先集中时间在教室讲完理论知识,然后再一起到机房做实验。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某些理论知识相对比较枯燥,学生在学习理论时不能同时动手做实验,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对理论学习比较排斥,在做实验的阶段无法有效地将已学理论和实验相结合。尤其是我校学生基础较差,学习理论知识相对比较困难,这就促使我们在教学方面有所突破,根据教学计划和我校现有条件,利用机房实施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每次上课既讲理论又做实验,利用PPT课件中的图像、动画手段深入浅出地讲解网络理论知识,应用机房计算机硬件、虚拟机和其他仿真软件进行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促进理论教学。

一、教师讲解演示教学重难点

制作简明易懂且形象生动的PPT教学课件,充分利用图像、动画手段讲解网络理论知识,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强,尤其是对感兴趣的事物,不但能自觉学习,而且学习效率非常高。《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中有许多知识比较抽象,如数据通信基础理论、网络体系结构、网络协议、路由原理与技术等,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为了将抽象的理论讲明白,必须认真准备教学课件,做到简明易懂,只讲授最核心的理论知识,同时充分利用图像和动画手段将抽象的理论变成动态的画面。

例如,讲授数据通信基础理论的交换技术时,学生对三种交换技术(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不容易理解,我就把这三种交换技术制作成动画形式,强化教学效果。电路交换分为三个阶段:建立电路、占用电路传输数据和释放电路,课件能生动地反映这三个阶段;报文交换无需建立电路,但每个数据文件作为一个报文整体进行路由寻址,通过中间的交换节点进行存储转发,最终到达目的地。动画课件能形象地展示整个过程;分组交换与报文交换类似,将报文分成多个数据片段(称为分组或包),通过中间的交换节点进行存储转发,有数据报和虚电路两种方式,纯粹理论讲授学生不易理解,通过动画课件教学,学生基本能理解这三种交换技术,强化教学效果。

二、理论实践一体化,调动学生积极性

利用现有机房,实现一体化教学,理论讲解与网络硬件实验、软件仿真实训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网络组建、配置和维护技能。

计算机课堂教学环节是相辅相成的,加强中专计算机课堂学生的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后者是前者的基础,环环相扣,密不可分。某些网络理论即使有生动形象的课件有时学生也难以理解,如IP协议、IP地址划分和子网掩码划分、路由原理和技术、DNS和FTP原理等,必须将理论和实践紧密联系。我一般采取边讲理论边带着学生动手操作的方式,如讲授传输介质时,让学生传阅实际的同轴电缆、双绞线和光纤,还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能够联网的双绞线。如讲授IP协议配置时,我先讲IP协议和网络掩码的概念及IP地址的划分,然后带着学生查看当前网络配置,并让他们自己修改一些配置。实践证明教学效果相当不错。

三、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作品展示是计算机课堂的必备环节,它不仅是对学生本课新知识掌握程度的测试,而且可以得到及时反馈,提高教学质量。学生总是希望得到表扬和赞赏。他们学习某一知识,总希望看到成绩,特别希望能得到老师的表扬或其他同学的羡慕,这将激励他们树立自信心,感到自豪和骄傲,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如完成某一实例后,抽取某几个做得比较好的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他们的作品时夸奖他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成为其他学生的榜样。被表扬的学生的成绩得到老师的承认、肯定和赞扬,更会信心百倍,兴趣盎然,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

由于我校学生比较调皮,如果不设法加强课堂纪律管理,就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课堂管理方面,我采取以下措施:

1.学生到达机房操作计算机表现得非常兴奋和活跃,如果不加以控制,会影响正常上课秩序。针对这一情况,在上课开始阶段,让学生动手重做上节课实例中的难点,这样可以令学生迅速安静,再开始上新课,运用这个方法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精神。

2.制定专门的学生上机座位表,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3.在计算机教学中总会有一些学生掌握新知识比较快,当他们觉得已经掌握新知识时,往往就会开小差、讲话,或打游戏。对于这样一些学生,我把他们选为助学代表,让他们在掌握新知识、完成作业后辅导后进生,这样既可以使他们约束自己,提高学习积极性,又可以使后进生得到及时的辅导。

4.由学生回答问题,一起复习学过的有关知识。通过任务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教师提出任务要求,由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总结。

6.教师讲解完后,学生分组讨论并完成。教师提示操作要点,出现问题时可查找课本或寻求帮助。

7.学生分组讨论并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