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历史培训感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历史真实记载着人类在改造自然、创造人类社会的斗争中不断完善自我的历程,从历史的进程中可以体验人类在追求进步过程中的痛苦与欢乐;感悟到人类的意义、生命的价值。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历史教育在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我国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文明的国家。重视修订史书、重视历史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
在现代的教育体系中,历史教育重要性谈得好,但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历史教育并没有得到重视,长期被视为“副科”,历史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和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从历史学科来讲,历史教材、历史文物、历史遗址遗迹、历史题材的影视资料,蕴涵着丰富历史内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等等,都属于历史课程的资源。这些课程资源,按空间分布,既有校内的,又有校外的;按其性质,既有文本资源、实物资源,也有人力资源和信息化资源。它们是保证课程实施的重要条件,同时它们的获得途径也是多元化的。
长期以来,中学历史课程资源的结构比较单一,除了教材这一主要课程资源外,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基地、内容、条件等方面也比较单一,而且未能形成有机整体。许多课程资源没有能够得到开发利用而进入课程。少数民族地区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更为落后。
二、开发少数民族地区历史课程资源的途径
1.建立少数民族地区高中历史教师培训体系
历史教师是最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决定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范围和程度。在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要始终把教师队伍的建设放在首位,通过对教师这一重要课程资源的开发,带动其他课程资源的优化发展。
人们一直将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利用者,没有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学实践证明,教师不仅仅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利用者,更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开发者。新课程下,教师应当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教师还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
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方发展落后,师资力量弱,真正从大学历史本科毕业出来的历史教师比较少,很多历史教师都是半路出家,历史功底差,缺乏对历史知识系统的了解。但新课程改革对历史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建立有效的少数民族地区高中历史教师培训体系,促进少数民族地区高中历史教师知识水平和业务水平的提高,以适应新时期历史课程改革的需要。
2.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历史校本教材开发的力度
校本课程开发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和教研水平,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个性化、多样化人才,有利于创办特色学校。因此,在许多国家的课程改革中都把其作为重要的改革内容,并取得了不少的成功之处。校本课程开发在国家政策推动下逐渐走进了我国中小学,成为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潮流。
3.加快少数民族地区校本历史教材开发的力度
(1)要消除学校领导对开发校本课程影响升学率的担心。近年来,高考试题命题正在向能力化、素质化、个性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而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和方向正是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开发校本课程不仅不会影响中考升学率,反而会促进中考升学率的提高。没有学校领导的支持校本课程的开发就不会一帆风顺,有了学校领导的支持,校本课程的开发才会得到保障。
(2)就要建立一套少数民族地区历史校本教材开发的体系,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历史校本教材开发在人力和物力的支持。
关键词:高中历史 环境教育
当今社会,人类面临严重的生态危机,对大众尤其是中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这是教育工作者迫在眉睫的任务。环境教育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在学校中开展。在高中教学中,环境教育主要渗透于生物、地理、化学、物理等学科,却往往忽略了历史学科。历史学科中恰恰具有非常丰富的环境教育素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意识的进行环境教育应有其独特优势[1]。
1、高中历史教学中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1.1实施环境教育是历史新课改的需要
新课改的一个基本理念是“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整体的人”的发展意味着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新课程从整体主义的观点出发,贯彻自然、社会与自我有机统一的原则,致力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自主性的和谐健康发展,以培养人格统整的人。新课程的一个亮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其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就是围绕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三条线索进行开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正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最好领域。
1.2 实施环境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提升全民素质的需要
在今天这种局面下,我国提出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寻求一条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项巨大而复杂的目标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实现的,他有待于几代人的努力,有待于人类环境意识的提高。如何提高人类的环保素养,人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教育,人类愈来愈敏锐的察觉到教育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对相关历史知识的学习,沉思历史,吸取古人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经验和教训,正确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提高人们对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忧患意识,培养人们关爱自然、关爱环境、关爱地球、关爱他人、关爱人类的自觉性,使人们树立高尚的环境道德素质,从而形成正确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观和可持续发展观[2]。
2、高中历史教学中环境教育的途径
2.1 加强高中历史教材建设,为进行环境教育提供大环境
现行教材,将能够体现环境教育的内容编入了历史教材,无疑是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提供了大环境。就目前来看,也许没有意识到历史学科对培养学生环境意识的巨大潜力,虽然,历史教材一直在修改,但始终都没有环境教育的视角。
教科书对“工业革命”的叙述是“工业革命造成了人类社会的大转型,改变了整个世界,开启了一个新时代――工业时代,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工业革命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环境的破坏,没有提到。教科书中唐宋以来经济中心的南移,书中所叙述的原因是北方战乱,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由于战乱影响较小,北方南下人口给南方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从而使中国经济中心从北方转移到了南方。其实这种分析是不全面的,仅仅是从社会因素分析,忽略了环境因素的影响。假如教科书中增添人与自然关系的内容,分析北方生态环境恶化和南方较优越的自然环境,将有助于学生对经济中心南移这一历史现象比较全面、客观的理解。分析某一历史现象,仅仅从社会角度去解释,必然有其局限性,目前的历史教材中在这方面就存在严重不足。因此,对现行教材中涉及环境方面的内容,上升到生态观层面去叙述分析,注意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与生态环境有机联系起来,增加环境教育的视角。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化对历史问题的认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环境教育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迫切任务,在历史教材建设还未完善的情况下,我们寄希望于在广大一线的历史教师,能够积极开发教材中历史知识的环境教育价值,把历史学科在环境意识教育中的独特优势发挥出来。
2.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高中历史教师的环保素养
普及环保知识,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学校环境教育的开展的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环保素养。然而目前的绝大多数历史教师,根本没有意识到环境教育与历史的关系,更不可能有意识地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因此,针对这一状况,有关教育部门应该加强对历史教师的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的环保知识和环保理论水平,要使历史教师不仅具有强烈的环境意识,充分认识到历史学科蕴含着丰富的环境教育素材,具有环保教育的巨大潜力,充分挖掘历史教育资源,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生态环境意识。历史教师继续教育,系统学习环境科学知识,广泛参与学术交流活动,紧跟当今环境史学研究的前沿动态,不断地补充自己的历史知识,不断寻找和切磋有利于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的教学方法,主动承担且完成好环境教育的义务。
2.3组织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历史与自然环境变迁的实地考察
历史新课程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开放课堂教学,突破课堂与社会的界限,让历史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书本知识、社会实践实现结合。教师在组织教学实践活动中,不能仅仅局限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方面,人口、资源、环境也应是教学实践的领域,如此就可以增加环境保护和环境污染方面的活动教学内容。为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就近进行实地考察,组织调查家乡环境,可以通过采访、查阅资料,分析当地古今环境的变迁,以及人为的破坏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让学生懂得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关系,从真正意义上感悟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3、结论
总之,通过引导学生对历史的沉思,吸取前人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的经验和教训,就一定能提高他们对国家、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忧患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育他们关爱自然、关爱地球、关爱他人、关爱人类的自觉性。如此才能实现历史教育服务现实,把握未来,促进社会健康、和谐、持续发展的最重要价值,这既有历史意义,又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 历史教学 校本教材 开发困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B-0102-02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课程开发的策略,这一名词最早提出于 1973 年,代表人物为富鲁马克(Furumark)和麦克米伦(MacMillan),提出之初概念范畴即被划定为“学校内部的教职员工对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之后,不同的教育研究者对这一概念的内涵进行了多方阐述,有的侧重阐述开发的过程,有的则是关注开发的结果,等等。通过对已有研究的整理和分析,笔者认为校本课程开发可以理解为教育主体以学校为基地,结合学校实际和自身需求,在一定的课程理念的支撑下,学校教育工作者组织的以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发展而进行的课程开发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校的办学特色文化得以彰显,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创造性得以发挥和提升,更重要的是能够照顾到学生的特殊性和差异性,使学生在当前的三级课程体系中收获到更多的学习乐趣。具体到历史校本课程开发,则是指历史教师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如学校的历史传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感悟、历史教师的擅长领域与发展需要等,在学校开发并实施的与历史专业相关的课程活动。
目前,有关校本课程的理论和研究已比较丰富,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也在不同程度地开展。作为一线历史教师,笔者在教学中能够深刻体会到校本课程的诸多优点,但同时也受困于课程开发过程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而回避这些问题对于深化推进校本课程开发是不利的。因此,结合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笔者做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分析,以供商榷。
第一,开发过程的保障问题。课程改革铺开以来,由于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存在差异,进而显示出教育理念上的差异,对开发校本课程的重视程度多有不同。有些学校将校本课程作为应对教育主管部门检查和进行对外宣传的一项指标,实际的开发则流于形式。
对真正认真对待校本课程开发,并将其作为一项重点建设项目的学校来说,在开发的过程中又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窘境。究其原因,一是学校层面缺乏成熟、系统的课程改革思路,二是决策层面相关理论和专业知识领会不透彻,导致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困难程度估计不足。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自上而下的“研究―推广”型课程开发模式,课程开发主要由拥有专业理论修养和开发能力的一部分顶层教育研究专家负责,基层教学单位的角色是已有课程的实施者,对开发课程缺乏必要的研究和经验,因此,对课程开发难度的估计不足直接导致课程开发的各项保障无法及时跟上。校本课程的管理人员多由行政处室工作人员兼任,不具备课程管理的专业知识;学校层面忽视对校本课程开发的集中研究和培训,课程开发过程中的课时、地点、设备、技术等保障未能落到实处;更关键的是缺乏足够的经费支持,这些都会严重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
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我国多数地区有重科学、轻人文的现象,导致科学类和人文类课程被区别对待,因此中学历史课在初高中阶段处于弱势科目地位,这点从课时安排,上课时段分配,学生重视程度上均可看出。学科地位的失衡加上历史教师繁重的教学任务,让教师在引导学生重视历史,培养学生历史素养的过程中显得较为吃力,效果也大打折扣,开发额外的历史校本课程的积极性自然也受到影响。
第二,课程的学科特性问题。以往基础教育侧重于关注学生的客体接受性,学生是课程的接受者,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强调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学科评价也是在“知识本位”的理念指导下,以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作为判断依据。校本课程则与之不同,其更强调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情意感受,在选择课程内容上也更倾向于学生感兴趣的和学生已有的社会经验内容为主。对于历史学科来说,由学科特性决定的,没有记忆,没有史实知识作为基础,是无法要求构建更高层次的历史能力和历史素养的,也就更无从谈及发挥历史的功效,感悟历史的智慧了。所以,在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一方面确实要重视学生地位的转变,使之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创造者,但是更要注意不可走向另一个极端,完全忽视历史知识基础的构建而空谈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由此可见,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精准体现和表达学科特色是个难点问题。
第三,开发主体的能力问题。正如上面提到的,我国长期以来的课程开发模式,让基层教师形成了较为固定的行为模式,即教师是已有课程的实施者而非掌握课程决策权的开发者,这样的依赖心理和惯性思维势必成为了校本课程开发的阻力之一。目前,一线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而校本课程开发要求开发者首先要能具备必要的课程开发的理论知识,能够将已有的教学经验逐步上升为教学理论,其次要具备一定的教育和课程研究能力,(下转第109页)(上接第102页)更关键的是必须更新课程观念,从既定课程的被动接受者和实施者这样的角色中跳脱出来,成为掌握课程开发主动权的开发者、设计者和实施者……这些要求在广大一线教师中真正落实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由于全国各地教育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教师自身能力和素质参差不齐,“研究型”“专家型”教师尽管是一线教育从业者追求的目标,但是真正能够做到的只是少数。由于缺乏必要的课程知识的学习和开发技能的培训,许多学校的教师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单打独斗,甚少合作,所谓的课程开发成果也不过是几个课件和零星的几堂课而已。在课程的设计上,无论是课程内容的选择还是课程的实施都未能形成系统。虽然考虑到了课程改革提倡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精神,但由于个体力量有限且要保障正常教学,所以很难人人都保证开发出来的课程能满足学生内在需求、情意体验等校本课程关注的核心问题。这样的课程开发不仅不能真正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研究素养,反而成为了为响应课程改革而添加给教师的新负担。
第四,课程评价体系的建设问题。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进行反思和调整的重要依据,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整个流程进行评价则是改进和提升该课程的重要一环。“校本课程开发活动作为一个整体,包括准备、编制和使用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中,每一个阶段都包含着一系列的评价活动”。在笔者的实践中,历史校本课程设置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拓展学生的学习面,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热情,因而在最终的评价中更侧重于学生的学习感受。从已有的学生的评价反馈来看,多为学生感性的主观感受,针对学生角度的教学评价尽管避免了分数等级式的评价模式,但是依旧未能成功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此外教师层面的内部互评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评价并未真正建立起来,评价体系比较薄弱,这对于完善校本课程评价体系来说是不利的。
值得一提的是,高中阶段影响课程评价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即高考。高中历史校本课程与高考之间该如何权衡是一个困扰很多高中历史教师的问题。为提升成绩、服务于高考,许多历史校本课程变成服务于应试的补充性课程。笔者见过的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如专门训练高考历史材料题的答题方法、拓展高考历史选择题的解题能力等,虽然不同于国家课程亦能满足学生切实的应试需求,但是从本质上说已经失去了历史校本课程让学生感悟历史、提升历史素养的培养意义,成为侧重于服务考试的工具。然而,这样的现实又是无法回避的。在高考这样一种影响全社会的评价体系没有真正改变的前提下,成绩和分数的压力无法回避,高中很难真正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历史校本课程该如何处理好与高考的关系是当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巨大难题。
【参考文献】
[1]范 蔚,李宝庆.校本课程论:发展与创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歉掌.校本课程开发[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总结是社会团体、企业单位和个人在自身的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告一段落或者全部完成后进行回顾检查、分析评价,从而肯定成绩,得到经验,找出差距,得出教训和一些规律性认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中高一历史教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中高一历史教师工作总结范文1我作为一名高一历史青年教师,自从20__年9月参加工作以来,在学校领导的大力关怀下,在历史教研组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传、帮、带”帮助下,我的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专业也得到了成长。这学期我担任高一3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由于教学经验尚浅,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教育理论,不断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
新课程的教学改革代表着中国二十一世纪教育发展的方向。自20__年秋季山西普通高中进入全国新课程实验省区,我校新课程改革在摸索中已经走过了一年的时间。新课程体系以全新的理念,从课程目标、结构、内容、评价和管理等方面所作的全方位变革,给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带来全面深远的影响。
我校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提出八步教学法。以下对我参与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工作做一简要总结。
一、在高中历史新课程学习实践过程中推动教师的发展与教学理念的转变。
1、在学习实践中的发展:
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积极参加省、市、区各级各类新课程培训,撰写学习笔记和总结。通过学习培训,历史教师的新课程教学理念和素养有明显提高。同时学校和历史教研组利用校本培训、公开课、集体备课讨论、自主学习、校际之间的交流研讨等形式组织历史教师进一步学习新课程目标、理念、教学要求。通过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实践中提高,我的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历史课堂教学能力,专业素养都有很大提高和发展。
2、历史教师新课程学习和教学实践中理念的转变和实践
新课程改革首先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高中历史新课程阐明了课程的六个方面的理念,指明了课改的方向和要求。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中,我在学习和教学实践中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努力用新理念指导教学:坚持“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谐、民主化的课堂是新课程教学成功的基础;良性的、多元化的、以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历史教学的主体功能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教学中运用多样化手段和方法,力求三维目标的统一;注重教学反思。教师把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不同程度地在教学当中加以运用,初步形成了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历史感悟、情景体验、学生主体、师生平等、民主和谐等为特点的新型课堂教学氛围。
二、课程教学实践
1、以集体备课和课程整合实现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化。
面对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材,习惯于传统教材和课堂的我,起初是惶恐不安的。设计一堂什么样的课才能符合新课程的要求,是摆在我面前的一个现实而迫切的问题。备感困惑的我和教研组其他老师在集体备课时商量讨论,互相发现优点和不足,共同设计课堂教学。集体的智慧优化了课堂教学设计,大家既是合作者,又是相互促进者,推动了新课程课堂教学发展。
2、努力贯彻新课程教学理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历史课堂教学。
在新课程历史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努力贯彻新课程教学理念,打造精品课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的意识,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师抛弃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大胆创新,形成个性化教学。教学中努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不再把传递书本知识作为主要教学任务和目的,而是把精力放在如何教学生“学”上,使学生“学会学习”。以教材为载体,让他们看到更精彩的世界,学到更广泛的知识,掌握更科学的方法,培养能力,增长才干。在教学中更多地运用双向互动的教学方式,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使教学活动更多地体现民主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更多地获得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体验。教学中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注重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
我在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充分开发一切对学生有益的历史教学资源,运用情景设置、问题探究、自主学习、课堂讨论辩论、合作学习探究等教学方法,同时利用先进的多媒体和因特网技术,开发教学课件作为历史教学的辅助,推动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
3、课堂和课外想结合,以多元化、个性化的学生历史习作巩固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能力。
我在新课程实践过程中,注重探索学生历史习作的改革。在传统的习题练习之外,结合学生学习情况和阳泉本地实际,在课堂和课外适当布置学生完成一些多元化、个性化的历史习作,如:历史小论文,历史小报,历史漫画,研究性课题,历史遗迹的参观,本地历史的考察研究等。这些历史习作,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有助于巩固知识,拓展学生视野和思维,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能力。
4、以良性的、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为动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追求教与学的协调发展,使同学们乐学、会学并且学实、学活。
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原来的一份试卷来判定学生优劣的评价机制已不能适用。我们在实践中逐步建立一套有效的对学生的评价机制。
(1)每一节课都对学生的发言次数做统计,并给予相应的鼓励性等第评价(占20%);
(2)对每位学生的独到见解做统计(与教材课文不完全一致,但又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占10%);
(3)对每位同学做的历史习作做统计(篇数和质量,有较高质量的小习作,还要班级、年级展示、交流,(占10%);
(4)完成有适当容量和难度的历史基础知识试题测试(平时学校统一要求完成的练习、作业或考试)(占60%)。
最后按这四个方面的比例,合计出每个学生的模块历史学习成绩。实践中这样的评价比只用一份试卷为标准来衡量学生的成绩要合理、全面得多,深受学生欢迎,从而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一年的教学,我感到的满足是教和学之间的互动进入一个良好状态,师生间平等民主的探索与交流,推动了我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历史的乐趣和意义。
高中高一历史教师工作总结范文2本学期,我继续担任我校高一四班、七班两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在全面了解和熟悉学情的基础上,作了许多的有益的教学探索和思考,一学期以来,紧紧围绕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以提高学生历史学科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做到学有所指,学有所得,学以致用,逐步提高,全面完成了本期的历史教学任务并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现就一期的历史教学工作总结如下,以期同仁批评指正。
1、要始终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个中心目标,重视上好每堂课。
为此,我做到:
⑴课前充分准备----备好课。
①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③优选教法,把历史教材所蕴藏的知识和用意准确地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我认为高一历史新课程的特点是以人为本,注重学习方法和技能的培养,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丰富情感意识和品质。而历史知识包罗万象,史料浩如烟海,如何选取典型而又有代表性的知识,说明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趋势,不能紧紧局限于书本,且有不可过多地使用补充材料,为此,要求老师必须谨慎地精选材料,优选的学习方法和途径,使学生掌握历史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学习、探究性学习的精神和品质,从而达到“授人以渔”、自我发展的目标。
⑵全力投入课堂教学。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语速适当,抑扬顿挫,力戒罗嗦重复平淡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2、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高中的学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兴趣广泛、热情奔放、情感丰富、有一定的自制力但有望往往容易受到不良习气的影响,因此,单靠课堂的教学,很难保证将学过的知识全面理解透切,为解决这一矛盾,我就充分利用晚上辅导时间,与学生逐个交流,搜集问题与困难,针对学生的疑惑,有针对性的解答,并与学生一起探讨高中历史课程的特点和要注意的问题,从而既拉近了师生的心理距离,增强了亲近度和信任度,有把同学们的学习推向了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趋势,使“学习兴趣、动机、技巧、能力”有机地统一起来,做到‘学然后知不足’、“教学相互推进”,较好地落实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各项教学目标。
3、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4、保持广泛的学习兴趣,利用多种途径搜集相关资料,不断扩宽知识面,为历史教学内容注入的研究成果和观点。
目前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问题:学生基础仍然比较薄弱,学习目标不明确者大有人在,普遍缺乏学习的信心和决心,对历史学习感到畏难,吃不得苦,心浮气燥,普遍贪玩。教学方法有欠缺,有待改进。
高中高一历史教师工作总结范文3这学期是我担任历史教学的第一个学期,由于教学经验尚浅,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首先,认真制定教学计划。学期之初,我就认真的研究高一历史的教材,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材的编排,并向学科的前辈教师请教,制定了较为科学的教学计划。在实际的教学中我认真落实教学计划,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计划做出适当的调整,以使计划达到更加的完善。
第二,认真备课,力争上好每一节课。备课不仅是备教材,认真的结合新课标并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备学法和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校长曾经对我们说:“一堂课的内容对老师来说可能要讲几遍甚至几十遍,可是对学生来说可能他这辈子就听这一次。”所以我深刻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听老教师的课,跟随老前辈学习经验也使我少走了很多弯路,结合着老前辈们的间接经验加之我在教学中的实践,我的收获很多。备课充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但同时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因此上课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这就很讲究方法了。上课内容丰富,现实。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就自然能够吸引住学生。所以,我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气氛。这样,授课就事半功倍。
第三,坚持从末位抓起,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历史这一门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历史,就要让学生喜爱历史,让他们对历史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尽量多讲一些历史人物故事,让他们更了解历史,更喜欢学习历史。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经常找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谈话,增强其学习的动力和学习自信心。鼓励他们学习靠努力更靠兴趣,掌握方法历史很好学。
第四,认真做好其他各方面的工作,如认真听老教师讲课,认真写教案,教学反思。定期检查,批改学生的作业,有系统的带领学生进行阶段性复习,迎接阶段性考试,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等等。
第五,加强和各班主任的沟通交流,把班级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汇报给班主任最终取得他们的帮助共同为学生成绩的提高做努力。
总之,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作为一名新老师,经验不足是我面临的问题。我深知我在教学工作中还有很多要学习的地方,“谦虚谨慎”是校长告诉我的真理。今后我努力的方向和工作的思路是:第一,进一步加强教学理论学习,深入进行探究式教学的研究,把探究式教学进一步的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来,同时加强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在教学上多下功夫,努力使学生的成绩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更大的进步。第二,针对高中历史的教学特点,认真研究如何上好阶段性复习课,力争通过阶段性复习巩固充实提高学生的成绩。第三认真的进行试题测试研究,把握高考的大方向,使自己的教学更加科学,更有方向性,做到为战而练。第四进一步的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做到教育和教学有效的统一。
在教学中激发每一位学生的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突出历史教学的目的和作用。高中历史教师工作总结通过这一个学期的教学,我感悟到教和学之间的互动性的重要,师生间平等民主的探索与交流,推动了我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历史的乐趣和意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学相长”,“我与学生共成长”,一个学期即将结束,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将一如既往地严格要求自己,刻苦钻研教育教学,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为学校的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高中高一历史教师工作总结范文4本学期我担任了高一的历史任课教师,我们学校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加之珠海市历史科目是不记录中考成绩的科目,而只是参考科目,学生对历史的重视度不够,基础不好。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编排是专题式的,要求学生有比较好的历史基础。现在是高中的第二个学期,学生已经习惯了专题式的教材编排。某些同学对历史学科的重视度也在增加。针对学生的情况,我努力做到因材施教。本学期我认为自己在历史教学方面做的好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主张快乐教学。
历史课绝不是听故事的课,但是在课堂中适当的补充一些历史故事,或者鼓励学生讲出自己所了解的相关的历史故事可以让历史课堂更具活力。班上学生的历史学习基础不是很好,但是也有一些对历史特别感兴趣的学生,课外看了很多和历史有关的书籍。对这部分学生加以引导,就会在班级中起到很好的榜样和带动作用。上开学初有一个学生在历史课上非常活跃,他在课上和大家分享的一些历史史实,尤其是世界史方面的知识了解很准确细致。我也借机给了他一个“历史小王子”的称号,在之后的历史课上勇于表现自我的学生就增加了不少。在历史课上通过分享式的教学增加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起,也让课堂快乐有活力。
二、对学生“低起点,高要求”,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
本学期还未分文理科,所以历史学习的最重要目标仍然是抓基础。基础知识反复巩固和练习,加强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其运用知识的能力。对每个学生的基础知识都要高要求。在课堂中尽量关注每一个学生,对于基础差的学生通过谈话,和设置一些“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果子”,增强其历史学习的信心。
三、注重学生搭建历史知识网络的能力。
在学期学习前就引导学生阅读书本的目录,了解本学期学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的框架。在每个单元学习之前都会花一些时间指导学生构建本单元的知识框架。在每节课和每个单元结束时,由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内容包括几方面,相互之间有何关系。培养学生“大历史”的意识。
四、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这个学期听了北大招生办主任秦春华在我校举办的讲座中讲到,如今中国的中学教育不重视情感教育,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导致校园暴力事件频有发生。这更加坚定了我在历史课上注重对学生情感价值观培养的心。
五、抓紧时间为自己“充电”,多看书,积极参加教研活动。
历史有客观性和主观性双重属性。优秀的历史课堂应该传达有深度的历史思想,要达到这个高度,要依靠老师的文化素养和教学的热情和教学经验。我现在是热情有余,所以这个学期主要从后两个方面去努力,本学期看了《民主的细节》、《中国近代史纲要》风书籍,每周都去听一堂优秀历史教师的课,每周参加历史组的教学活动,向有经验的前辈们学习。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的地方有:
1、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做到因材施教。
在课后,应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
2、丰富历史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老师教的再好,都不如学生自己掌握学习方法,主动学习的知识来的可靠。本学期是以此为目标的,但是做的还不够,还需继续努力。
高中高一历史教师工作总结范文5本学期我担任高一567三个班的历史课,依旧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在学校领导的组织、教研组的支持及自己的辛勤努力下,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为了能在新的学期中争取把各项工作做的更好,有必要按照学校统一规定,客观、实际地认真对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思想道德方面,作为历史教师应该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我主动配合学校各级领导的工作安排。积极参加学校、教研组的各种会议。根据学科特点,通过自己寻找热点,及时领会和用于教学辅导;顾全大局、服从学校、年级组的教学安排,热爱教育事业,把自己的主要精力、能力用于教学过程,能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在学生中树立了良好的教师形象;向同事学习、请教,共同研究业务使教学水平提高。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制定计划,研究高中教学理论,认真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认真写好教案,主动与同事切磋,交流学案。课前先对该课的思路作出总结分析,明确重难点,课后及时写好后记,总结优点及不足,下一节有所改进!积极参加教研组备课活动,经常听级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每节课基本以的精神状态出现在教室,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让学生掌握好学科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多方面适当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俗话说的好:欲给学生一滴水,老师须有一桶水。当代社会知识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也要不断的跟进,才能适应教学发展的需求。本人深知这个道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意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新观念以及史学研究的发展动态,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主动积极的阅读书刊网文,充分利用、借鉴、吸取名家的精华,提升、发展自己。积极参加教研备课组活动,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互相交流上课的思路,互看教案,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教学业务水平。争取每节课都是自己上的好课。为了能够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教育形势,引导学生适应教改要求,我经常上网查阅、储存资料。同时积极与同行交流学习,参加相关教学培训。经过努力,我的知识水平有了提高,指导了教学工作。
历史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也容易引发他们的兴趣。在这样的环境下,要教好历史,就要让学生喜爱历史,让他们对历史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尽量多讲一些历史人物故事,把课堂变成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会,让他们了解历史,喜欢历史。重视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和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建立知识结构的意识和能力,利用多媒体电教手段提高课堂容量和效率,利用试卷评讲帮助学生学会求知。
课程教材跨度大,我基本能处理好通史与专题史之间的关系,注意模块之间的联系。专题史跳跃性大,缺乏连续性、系统性,对知识储备不足的学生而言,理解困难,对此,我在坚持新课标的前提下,对每课知识按照一定的逻辑思维进行重新整合、梳理,大胆取舍,深入浅出,编辑系统性的课件。选择灵活多样的教法,以一些知识点为切入口,寻找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图片音画视像,创设教学情境或者是联系现实,利用知识容量大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多参与,以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这样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教材枯燥的知识。
做好初高中历史学习的衔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会探索、学会合作,让学生先掌握学法、再掌握知识。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构建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愉悦的课堂气氛。继续运用传统教学中的优良教学方法,扎实落实基础知识,同时注重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问题生成的能力,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贴近时代的步伐和精神,体现历史作为人文学科的本质。为了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计划,让学生尽快适应课改后的教学,每节课前让学生先预习,再听课,后练习,这样对于容量大的教学就容易一些,学生学习起来也不感觉太吃力。
课程强调合作意识,我与同组的老师经常一起备课,有问题一起探讨,对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式的选择,历史知识的整合,课程资源的利用进行探讨,我们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资源共享,怎样处理好教材、如何导入、讲授新课采用哪种方式合理、怎样才能提高学生学史兴趣、怎样落实课标要求进行切磋,收到了效果。使学生获得了一定的学习本领。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识的累积,而是心智能力发育。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所学的知识受时代的局限,他们要在未来有所作为,跟上时代,就一定要不断学习,吸收新东西,更新知识结构。为此,我针对不同的知识模块,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从基础入手到提高能力直至学以致用,扎实、有序、有恒的训练,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初步获得了一些历史能力。写了《历史综合题的语言表述要求及其培养》一文获得三等奖。
【关键词】视频 有效 历史课堂教与学 《》
探索如何提高课堂效率的方法,是教与学成功的关键和必然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形式多样的以历史为题材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数量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高,它以直观、形象、生动,用声色、人物表情等科技和艺术的手段再现历史情景,越来越受人们的喜爱。笔者认为利用现今大量存在的影视作品,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通过高科技的手段剪辑历史镜头,再现历史场面和历史情境等方面的视频,去辅助历史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一个形象、直观、生动的历史情景,帮助教师更高效的完成教育教学目标,激发学生求知欲、掌握历史知识、挖掘历史课程的教育价值,有着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本文就高一历史必修一《》一课引用视频辅助历史教学为例,浅谈了笔者在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感悟。
一、教学实践
1. 根据高一历史必修一《》这节课的特点,对采取了这样的教学流程:“教师按课程标准要求提出问题学生观看剪辑的《我的1919》电影视频片段学生分组思考讨论教师作查漏补缺,突破重难点,升华知识等的总结。”
2. 上完这节课后对学生进行了“以视频为主的探究课能吸引你的因素是什么?”的问卷调查。从调查显示:认同视频能直观体现课本的内容,占96.5%,认同视频能视频创设的学习环境占71.2%,认同视频能自主学习的机会较多占84.3%,认同视频能启发思维和认识占84.9%。可见以多媒体视频为主的探究课是大部分学生喜欢的,对提高学习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二、教学感悟:视频是提高历史有效教学的利器
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引用纸本的史学材料,只能做到绘声绘色。对于学生而言,形象、直观生动再现声色的视频,肯定比单纯的、枯燥的文字表述要丰富多彩许多,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掌握历史、理解历史的更胜一筹。具体表现在:
(一)激发求知欲
《》一课中笔者引用两段视频让学生感受到一段流逝的岁月、鲜活的历史人物;久远的历史事件,不但弥补了课本较晦涩的不足,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受,催发学生参与课堂的欲望、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了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感悟历史
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理解历史和现实的过程,在《》一课中两段视频让学生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对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处处受到歧视的和外交才子顾维钧作为中国政府全权代表与列强抗争的种种过程受到了强烈情感刺激与心灵震撼,从而感悟了历史的真谛。
(三)培养探究能力
《》一课中根据视频短片,巧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除了对“”爆发的原因和之后的过程及历史意义这些既重要又难解决的问题迎刃而解外,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被顾维钧的正义感和责任感深深地感动了、感染了,从而情感升华,认识到作为当代青年学生,要进一步发扬“五四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水到渠成了。可见教师通过视频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学习的平台,不仅帮助学生学会了研究历史的方法步骤以及同他人合作的能力,还帮助学生学到了远远超过课本的知识。
三、引用视频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注意有效性原则
毕竟视频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而不是教学的主题和内容。如果选用的视频和课程要求相差甚远,不但不能激起学习的兴趣,结果还会事倍功半。通过高科技的手段剪辑历史情境等视频,选择有效的内容服务课程要求,这样就可以做到事半功倍。
(二)注意适度原则
视频的主要来源是影视作品,往往完整的视频时间都非常的长,如《》这一课引用的电影《我的1919》,时间长达98分钟,如果不加剪辑,全盘引用,出现在课堂,势必要占用很多宝贵课堂教学时间,也会引起“历史课变成电影课”“教室变成电影院”质疑。在《》这一课两段视频共用9分多钟的《我的1919》的电影片段,就注意了适度原则,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用到掌握五四动动的内容上,这样才能够体现视频是教学的辅助,课程内容才是课堂的主体。
(三)注意仔细甄别视频的历史真伪
影视作品很多是艺术创作,一些剧情或一些人物是虚构的,容易误导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这需要注意仔细甄别里面的历史真伪,防止学生把影片中虚构的剧情和人物当做真实。甄别真伪运用符合史实的视频才是教学成功的前提。如《我的1919》影片,人物顾维钧、肖克俭出现在同一个画面,肖克俭是个虚构的人物,他的出现是《我的1919》编导为了突出剧片主人公顾维钧而设定的。
无疑,有效、适度、真实的视频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提供了一个便捷、有效的平台,把缄默的知识提升出来,推动了学生对历史信息和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符合中学历史教学课堂中教与学的需要,是提高历史课堂教与学有效性的利器。
【参考文献】
[1] 李爱丽. 历史教学中影像作品应用的实践与探索. 中学历史教学,2006(1-2).
关键词:合作探究;无病;撒手不管;;形而上学
本校在新课改中探索了“自主建构、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并作为省级课题研究已经结题,成绩斐然。作为一线教师,同时也是课题研究的参与者,还经常深入课堂听课和参加各学科的赛课评课活动,对这一模式自然有些感悟和体验。模式中的“合作探究”是在合作学习理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而谋求高效合作、共生共创、协调发展的交往互动过程。它是通过发现问题、调查探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过程。显然,“合作探究”好处甚多,如果贯彻得好,落实到位,确实能优化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无病型合作探究
无病型,指在课堂中教师要求学生开展的合作探究问题没有合作探究的必要,要么太简单,要么对于本课学习没有什么意义。比如,一堂语文课上教师设置的“合作探究”环节,提出一个要求学生合作探究的问题是“读文中将军与文官的对话,找出体现两人心理变化的词语。”结果学生都去读课文,而且很容易就找到了这几个词语。还比如,在历史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的课堂上,教师提出“为什么秦能灭六国统一中国?”要求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很显然无论是根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还是本课内容学习需要,这个问题是没有合作探究的意义,根本不需要学生去了解。要避免开展没有必要的合作探究,就要求我们教师做到两点:首先,要充分了解学情,掌握你的学生是怎样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如果他们个体都能完成的就没必要开展“合作”;如果是他们能不假思索就能回答出来的问题那就更没必要要开展“探究”了。其次,要认真备课,根据课标和考纲要求抓住教学的重难点。
撒手不管型合作探究
撒手不管型,指在课堂中教师给学生布置了合作探究的任务后,缺乏必要的指导和管理,任由学生自由发挥,到最后只问学生要结果。这样做是不妥的,其结果是要么是一部分学生因自觉欠缺而不参与合作探究,要么是学生因缺少方法而进行杂乱无序的低效合作探究。曾听过一个老师在课堂上开展有关世界经济全球化认识问题的“合作探究”,采用的形式是辩论赛,老师把辩题“全球化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抛给学生后,只将学生简单分为正方、反方两个小组,之后老师再没给予更多的指导,其间学生的发言出现杂乱无序、重复嗦等问题,老师也没有及时修正,以致耽误很多时间却收效甚微。因而,“合作探究”应该都有老师的指导,复杂一些的问题甚至要在课前几天就要培训学生,指导学生,既使是不太难的问题教师在给出问题后也要进行一些必要的引导。
型合作探究
型,指在课堂教学中有多个需要合作探究的问题,老师将问题分配到各个学习小组,由各小组对某个问题实行承包制。这一模式常常是老师因为要探究的问题太多,担心完成不了课任务而采用的。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它能提高课堂效率,但是处理不好问题也很严重。比如,有的老师过分强调问题包干,甚至为了强化学生小组间的竞争意识还叮嘱学生“只种自己的责任田”“别帮他人除草”等。这样下来一个学习小组的学生在课堂中只针对老师布置的某一个问题开展合作探究,对其他问题不闻不问,一节课下来学生会形成对本节课内容的一知半解,就如盲人摸象一样。所以,要兴利除弊,我认为最好少用这一模式,如果偶尔要用也要尽量引导学生不仅要“种好责任田”,还要多去“串串门”。比如可以这样做:将要合作探究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学生分组合作交流后分别派代表展示,其他小组的学生可以补充或更正,然后教师统一讲评。
形而上学型合作探究
形而上学型,指在教学中教师把“合作探究”看作一孤立的环节,是固定不变的模式,片面地追求其表面形式的一种教学行为。比如,有的老师为了让听课老师认为他是运用了“合作探究”,在课堂中就某个问题让学生开展讨论交流,但没有问题情境的创设也没有在乎学生讨论交流的内容,老师也不管学生合作探究的成果展示,到头来老师还是“穿新鞋,走老路”对着问题进行讲解。所以要克服这种“形而上学型”的弊病,我们还要做到:一是通过课改培训增进教师对“合作探究”理解,强调其与我们整个新课堂的关联性,使它根植于每一个教师心中。二是各学科教研组通过相互听评课和教研活动的交流,明确“合作探究”在本学科中的可操作性,要求教师能在教学中多多运用它。
教师工作心得体会感悟简短1
20xx年秋,我们怀着敬畏的心情走进课改,教师课改工作反思。因为我们深知,作为新一轮基础教育高中历史课程的改革,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充满活力的高中新课程体系,更有利于培养一代真正具有时代特点、现代意识的民族脊梁。因此,课改便成了国家意志的一种体现。
三年课改回头看,一路走来的民族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其中不乏坎坷与艰辛,困惑与矛盾,但由于主管部门的直接领导,专家的专业引领,学者的指点迷津,还由于市教研室“基于问题解决,致力行动跟进”的总体方针策略的指引,依靠我们团队的集体力量,依靠我们历史同仁的大胆探索,我们终于勇敢地走出了第一步。
为了谋求自我进步,也为了将我校中历史课改工作向深度和广度推进,我们做一总结和反思,以就教于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和同仁!
一、锻造教师团队,提升课改的支撑力
三年前,当我们直面新课改时,深深感觉新课程改革的准备工作不足。一方面与新课程相配套的政策、制度、资源等滞后,另一方面,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由理解到接受再到转变,还有个相当长的过程,实施难度较大。
怎么办呢?千头万绪中,深感最重要的因素还是教师。因为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要实践者,师资队伍是课改成败的关键。为了使队伍适应课改需要,我们把师资培训作为推进课改的一项重点工作,并超前谋划。
1.贯彻课改理念,掌握三维目标
推进课改,理念先行。理念是行动的指南。我们首先从自己开始,系统地全面地认真学习、反复研读与课改相关的论著、文件等,探究其理念与政策,使自己在思想上认识上真正理解并领悟课改的精神和实质,理解课程改革的深刻内涵和外延,教学反思《教师课改工作反思》。然后,我们就始终不渝地坚持在各种教研活动中、各类培训班上,把课改的理念、精神和实质反复宣传,大力弘扬。并在教学实践中用“三维”目标衡量和检测执行的情况。发现偏差,立即纠正。
2.坚持“先培后上”原则,做到三个“确保”
课改三年来,市教育局师资处和教研室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原则,先后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每年组织各个学科、各个年级进行假期集中研训。历史学科积极响应,在培训的师资队伍、培训的内容形式、考勤、考绩等方面严把质量关。有关教师还被要求反复轮训。
与此同时,我们坚持三个“确保”,即确保培训人员的全员性;确保培训时间的连续性;确保培训内容的实效性。每年还组织南京市历史学科骨干教师培训班和南京市农村历史学科骨干教师培训班。并选送部分骨干教师参加省教育厅和高校组织的培训,收到较好效果。
3.健全三大机制,建设三支队伍
健全以三个梯度(青优、学科带头人、名特教师),一个教研网络(以专兼职教研员、学科中心组成员、学科命题组成员为核心的学科骨干教师群体)为核心的长效人才培养机制;以考核、评比、使用、管理为抓手,促进青年教师成长的激励机制;以学科中心组成员专业成长为目的的组织机制。
建设一支有新课程理念,基于行动研究的学科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一支适应教研方式变化,立足学科,服务学校的区、县教研员专业引领队伍;建设一支关注课改、服务课改、研究课改的名特教师专家队伍。
教师工作心得体会感悟简短2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转眼间,踏上工作岗位已有6个年头了。六年多以来,从学生到老师,此中有失落的痛苦,有收获的喜悦,也有未来盟动的希望。回想起六年前刚参加工作时那段情景,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那年我大学毕业,对未来的憧憬在我的心中犹如一团圣火。当我告别了培养我四年的大学,背起行囊走向工作单位时,我发现事情并非我所想想的那样好。校园是那么破败不堪,生活是那么艰难,我心中那团圣火瞬间被熄灭了。每天早上六点起床,晚上十点多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整天面对着一群孩子和繁忙琐碎的工作,让我非常后悔,后悔不该来这里。时间长了,我的心里慢慢平静下来,但我已下定决心,从这里走出去。
终于,幸运降临在我的身上。我将要告别我的教学生涯,走向一个新的工作岗位。
但当我准备把这个消息告诉给孩子们的时候,可我左右为难。因为我和他们毕竟相处有半年多了,有一点于心不忍。但用人单位又不停地给我打电话,告诉我他们单位工作条件有多好,薪水高于教师的几倍。在矛盾的斗争之下,我选择了后者,于是我下定决心把这个事情告诉给孩子们。令我难以置信的是:教室里竟然有几个孩子哭了,起初声音很小,后来声音越来越大。47个孩子都哭了起来,他们的哭声汇成了一片。眼前的情景,让我不知如何是好,我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我只好对他们说:“等过几天再说吧。”
晚上,我走进教室。班长站起来说:老师,在你离别之前,给我们写几句留言吧。我爽快的答应了,于是我在他们本子上写下了告别之类和鼓励他们好好学习的话语。当我给所有的孩子写完之后,班长又站起来说:“老师,我们给你唱一首《祝你平安》,祝你一路顺风。”此时的我再也不能控制自己,眼泪夺眶而出。我怎么也下不了决心说:“我走了,再见了孩子们!”晚上回到家里,我辗转难眠,想想今后的人生,我的心里又开始斗争了。
第二天来到办公室,翻开作业本准备批改作业时,我发现所有的孩子的作业本中都夹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老师你要走了,我们非常舍不得你;老师你别走,我们喜欢你;老师你别走,我们不会再惹你生气了……”当我翻开最后一本作业本的时,我看到了这样一张纸条:“老师,你是一个好老师,你走了我们怎么办!”当时我内心一震,我不由得扪心自问:“我是一个好老师吗?难道我的选择错了吗?”我不由得反复检讨自己,我忽然觉得我太自私了,我怎么能弃他们而不顾呢!
灵心的谴责,让我重新做了选择,留了下来。当我把留下来的消息告诉给孩子们的时侯,孩子们非常高兴,在教室里欢呼雀跃,并对我说:“老师你真好!”在那年教师节,我收到了学生们送来的一束夹着纸条的鲜花,上面写着:“老师您辛苦了!祝你节日快乐!”
六年的教学生涯,一晃而过。在这段时间里,我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勤奋认真。认真备案,批改作业。关心学生,爱护学生。遇有调皮捣蛋学生总是耐心教育,直到转化为好学生为止。虽然有时会到难以想象到困难,但我都能克服,而且在教学中我也得到无比的乐趣。同时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其实可以换个活法。
教师工作心得体会感悟简短3
通过培训使我更进一步认识到班主任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班主任工作应该具备一定的技巧和素质,让我深深地意识到作为班主任自己的任务有多么重要。而这次学习对我来说,不仅是业务理论的学习,也是一次思想认识的提升,更是一次心灵的洗涤。下面我就谈谈参加这次班主任培训后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坚持以鼓励为主。鼓励会使学生的心态更加积极,更加开放。鼓励的方式多样,一句热情的话语,一个赞许的眼神,一次亲切的抚摸,都能让学生心荡涟漪,如沐春风。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更倾向于作积极的尝试。如果在尝试中体验到成功,从此便有可能努力、进步。老师对学生的鼓励以及对学生取得成绩的肯定,可以不断筑高学生的起点,而学生也有了自己前进的动力。另外,班主任帮助学生树立目标,有了目标学生前进就不会迷失方向,更能够以积极的心态迈出坚定的步伐。班主任不但帮助学生树立目标,更要让学生自己学会制定目标。让学生学会激励自己,随时调整自己。
二、用智慧来管理,用爱来教育,赢得学生的信任。
作为班主任,我们无法选择学生,但是我们可以选择用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和管理方法去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在工作中只有科学的管理、艺术的教育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如王文郁老师说的人与人是不同的,孩子和孩子也是不同的,班主任一定要正视这一点,不要强求孩子做第一,只要孩子做唯一,做个最棒的自己,无论是优秀学生,还是后进生,都要一视同仁,热情相待,不能让一个学生掉队。作为一名班主任,那种恨铁不成钢的爱心是可以理解的,但好钢是需锻造出来的,需要精心地培养,而一些小事更要注意工作方法和策略。
三、多读书勤思考爱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班主任的素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进行修养与锻炼学习形成的。班主任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直接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身教胜于言传,要求学生做到的我首先要做到,而且要做的更好,这样才更具有示范性,在无形之中为学生树立榜样。同时我还要及时创新,并带动学生创新,做到以德育德,以个性育个性,以创新育创新。此外就是要不断的完善自己,不断地学习有关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在学生中树立实实在在的影响。
四、营造个性张扬、富有特色的魅力班级。
魅力班级应该是有个性的,独特的,独一无二。一个好的班级评判标准,不在成绩的高低,名利的多少。魅力班级则应该是能让学生快乐成长的园地,在这个班级中,老师,学生都应该感到幸福,快乐。一个魅力班级的文化建设是重中之重。教会学生设计“家”,让班级拥有家的温馨。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引导班级中的每个成员都来为这个大家庭出谋献策,培养班级主人翁意识。
班主任工作任重道远,极富挑战性,要做好就必须不断学习思考.通过这次学习,使我更增强了做好班主任工作的信心,我要将这次班主任培训学到的经验、方法运用于班主任的工作实践中去。力争做一个学生喜欢,家长满意,教育上称职的优秀班主任。以上是我学习后的心得体会,不当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教师工作心得体会感悟简短4
转眼间一个月是时间已经过去了。作为一名新教师,在各位老师的帮助和支持下,在领导的信任鼓励下,让我成长、进步、收获了不少。通过一个月的学习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也更加感到了自己的不足。这一个月里对自己的工作表现也有满意和不足,但无论怎样,我都需要自己踏踏实实的工作,实实在在的做人。
先说说自己,体会到了做一个老师真的不容易。我深深体会到,教育确是一门艺术,一门大学问,值得我用一生的精力去钻研。学校领导为我们考虑的非常周全,让我们跟着指导老师学习,让我们先听课,学习老教师是怎样上好一节课的。对于我们新教师来说,听课时需要关注两个方面:
1、关注教师的教。我们新教师不同于学生,听课的目的是回去教学生。所以首要的目的是要看指导教师怎样教。要应该注意课的结构,重点难点的突破,板书及教学媒体运用,教学媒体是对教学起辅助作用的。课堂气氛。2.关注学生的学。
除了听课之外,平时我也经常向师傅以及其他老师请教教学上的问题。这些老师都非常热情的帮我解答,使我获益匪浅。从中我也明白了,知识和经验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必须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把自己当成学生一样,积极吸取周围其他老师一切先进的东西,才能提高自己的水平。
对于刚刚从大学校门踏出的我,对新的生活、新的责任、新的角色多少有些怯懦,但在这些日子当中,老师们鼓励我们要更加理性地认识社会,认识自己的角色,改变以往学生时期那种趋向感性或者说是浪漫的生活态度。鼓励我们要做一名能够不断适应新知识新问题新环境的老师。
在教学工作方面,做为一名新教师,基本功不扎实,经验缺乏是我的不足。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主要做以下几点:一、我要多学习,多请教。作为新教师的我,刚开始确实有些盲目,不知如何下手,但在教学上我不敢有一丝马虎,努力转变自己的观念,力求让自己的教学方法适应学生的,我应该不断改进自己的缺点。我会利用空余时间去请教和观摩其他老师的教学活动并学以致用。
二、我要认真备课,钻研教材,努力上好每一节课。在备课时我会认真钻研教材、教参,虚心向其他老师学习、请教。力求要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为了上好一节课,我上网查资料,集中别人的优点确定自己的教学思路。在课堂上,我应该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要学习跟指导老师及时批改、讲评作业,对有进步的学生及时给予鼓励表扬,要学习做好课后辅导工作,使学生学有所得。一个月来深感站上讲台不难,但站好讲台不容易。特别是在听了几位老师的课之后,发现自己的备课确实存在很多的漏洞,很多地方都是自己想不到的。备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所以我对自己提出必须要按照教材和各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备课。只有自己准备充分了,才有可能做到有的放矢。
三、我要多看书,多上网。积极学习各种教育理论,来充实自己,以便在工作中以坚实的理论作为指导,更好的进行教育教学。我们常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时代在不断的发展,知识也在不断的变化,为了使自己的这一桶水不会陈旧、不会用竭,我要努力学习,给自己充电。我还经常网上找一些优秀的教案课件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为了更好适应教师的角色,使自己更快成长,我为自己设立了以下几个目标,以激励自己:
1.在教育教学的思想上,认真学习新课标,转变理念,与时俱进。
2.在业务技能上,继续夯实基本功,力争在两年之内,使个人的教育教学的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3.加强学习,除了向书中学习外,还要继续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同时也要积极参与课题探究。
在今后的实践中,我会继续努力工作,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努力使自己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教师工作心得体会感悟简短5
作为一名刚刚步入教师行列的新教师,经过参加青年教师培训,我懂得了很多在书本上没有的东西;当我站在三尺讲台上的时候,看着这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眸,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让人尊重的职业,教师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心”。它包括“对学生的爱心,耐心,以及责任心”当拥有此“心”时,才意味着教学生涯的刚刚开始。
我认为作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做到:
一、强化自身素质,做一名合格的老师
教师,这个职业神圣而光荣,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中小学德育工作状况和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作为高校教师的我们,责任更加重大,我们面对的学生是即将踏入社会的青少年,这就要求我们在“教书”同时更要做到“育人”。做老师难,做一名好老师更难,需要我们要不断的强化自身素质,因为作为一名教师,一言一行都是学生眼中的榜样和标准,所以,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和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品德发展。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这一点非常重要。
二、注重课堂效率
保证课堂效率要做到:
1、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
2、有效突破学生的学习难点。
3、有效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不只学会,更重要的是学会“学”。
三、总结教学经验,做好课堂开发向课程教程的转变
作为青年教师的我们,在上好课的同时,还要给自己一个定位,给未来职业生涯做好规划,不能一味的去教学,教好一堂课了,就万事大吉的想法是万万不能的,要不断的反思和总结不足。
四、取众人之长、补己之短。
【关键词】教研组; 校本教研;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25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2-0093-01
校本教研是立足于学校,以增强教育教学活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为目的的研究与改革活动。这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收效最为直接、最为显著的教研层面。它是以教师所面对的实际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者,以课堂为主阵地的教育教学的研究活动。校本教研是教师改善自身行为的反思性实践和专业成长的过程,它强调教师在实践中开展研究,把自己的实践行为看作是一个研究的过程,实质是教师反思性的实践;同时教师反思性的实践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研组是教师最基层、最日常、最具研讨性的学习型组织,是学校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实施校本研究,培养研究型教师的教学业务组织,是把先进教学理论转化为教师自觉行为的智慧型集体,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摇篮。重视并不断强化教研组工作,对优化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名学科、名教师,构建学习型校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由于教研组工作形式化、单一化 ,竞争机制不合理 ,工作反馈机制不够健全,教研工作缺失校本关照等问题的存在,使得教研活动流于形式,根本无法体现出校本教研的实效性。所以教研组建设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教学工作的成败。搞好教研组工作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提高校本教研实效性的保证。所以,为了有利于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提升校本教研的实效性,必须要加强教研组建设,完善教研工作机制。下面就我校在加强教研组建设,提升校本教研实效性的工作中,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1 教研组的内涵建设,是提升校本教研实效性的基础
课题研究是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主要途径,只有让课题研究扎根在课堂教学中,才能调动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课题研究也才更具有生命力,校本教研才能落到实处。学校教务处就充分利用学校教研组的活动时间,指导教师从身边的教学中确定课题,以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将校本教研活动提升为教育科研活动,把行动研究作为开展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小切口的进行课堂教学的应用性研究,让校本教研的实效性得以体现。如政治教研组由于多数教师都在从事班主任工作,他们就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出发,选定《“‘问题’学生心理问题的转化教育的案例研究”》、《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作为本组的课题研究,以便更好地做好班主任工作。初中数学组选定《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课题学习实践活动课”的实践研究与思考》、初中语文组选定《写字教育如何提高学生艺术审美情趣和综合文化素养》、高中中数学组选定《试卷评讲课教学设计最优化探讨》、高中语文组的《高中生硬笔书法训练》、物理组选定《物理教学中的实验及自制教具》、化学组选定《化学教学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信息组选定《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校本研究》、艺术组选定《艺术欣赏中的情景创设》、历史组选定《高中历史问题教学法的研究和实践》,这样就形成全员参与、全程反思,教师广泛开展对自己教学实践的感悟与反思活动,逐步形成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相结合的校本教研机制,实施教学、科研一体化战略。目前,学校各学科教研组教师参与应用性教学课题研究热情高涨,在研课题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二个——《普通中学校本教研管理的研究》、《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性评价实施策略研究》;区级课题研究四个——《单亲家庭中学生特殊教育研究》,《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与途径研究》、《高中生物学科课堂有效训练研究》、《普通中学传统文化教育实效性研究》。已结题的重庆市教育规划办实验课题《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在参加课题成果评选活动中获得市级三等奖、区级一等奖;区级课题《中学生自主学习智能化练习及题库的开发与应用》、《开放阅读空间 优化语文教学》结题并获区级优秀课题成果奖三等奖。这些直接针对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现实问题,真正使课题研究活动与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紧密结合,真正使日常的教学实践活动转化为教育科研活动,这样不但提升了校本教研的实效性,更有利于促进教师加速从“经验型”向“科研型”、“专家型”教师的转化。
2 教研组的制度建设,是提升校本教研实效性的重要保证
教研组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地,学校要注重建立健全学科教研组建设网络和相关制度,构建促进教学、教研管理的有效管理机制,规范校本教研的管理体系,促使以学科教研为中心的校本教研活动正常化、制度化。我校根据上级相关部门的文件精神,形成了与自己学校实际相适宜的一系列教研组活动制度。如《沙河中学校本教研管理条例》、《沙河中学校本教研过程管理制度》、《沙河中学校本研究课题申报评审制度》、《沙河中学校本教研课题结题评审制度》、《沙河中学课题管理手册》、《沙河中学教研组长职责》、《沙河中学先进教研组评选细则》、《沙河中学先进教研组长评选细则》、《沙河中学先进教研个人评选细则》、《沙河中学科研教研奖励细则》、《沙河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管理奖励制度》、《沙河中学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等,并相应建立了领导干部深入教研活动的听评课制度、教师参加校本教研活动的考核制度。通过制度建设,大大提高了学科教研组的管理职能和效果,形成更为开放、有效的学科教研机制。从制度上保障了教研组活动的正常有效地开展。
3 教研组的特色建设,是提升校本教研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教研组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质量,决定于其活动开展的内容。如果活动内容一般化,久而久之就会流于形式,无法保证活动质量。学校应加强宏观调控、微观指导,使各学科教研组的活动内容体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指导思想,体现新课程改革实验的理念,更有针对性、层次性、实效性。为此,教务处要求教研组在开展校本教研活动过程中坚持 “四个必须”的指导思想,即:必须有明确的研究专题;必须以科研带动教研;必须使教研活动制度化;必须突出青年教师的培养。如初中语文组在教研活动中极为重视自己教研组的专题研究计划、主题教研活动方案的设计,并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的修改完善,在完成课题《写字教育中如何提高学生艺术审美情趣和综合文化素养》的研究过程中,经常招集教研组成员和课题研究人员结合日常出现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和修改,到课题结题时,研究的对象初一初二的娃娃大面积提高了书写水平及审美情趣,效果明显。重视教研组内老中青的传帮带和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研究;在开展 “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专题研究时,请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谭晓琴老师给大家上示范课,听课教师受益匪浅;重视教研组内青年教师的培养,凡是本组里经验丰富、获得高级职称的老教师们都积极主动与年轻教师结对子,教研组长谭崇元老师就主动接纳刚参加工作的王莹玺、邬德慧二位老师为徒,直接指导他们的教育教学,促进了年轻教师的成长。所以,刚出大学校门的王莹玺承担的片区“创新阅读教学模式的”公开课教学,在李河中学执教的《老王》一课,深受片区全体与会领导教师的好评;重视搭建校本教研的交流平台,初中语文组不但采取了“走出去”,还采取了“请进来”的办法,邀请丁阳中学的余宏老师前来献课,给本组教师提供与之进行切磋交流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示范作用。就这样通过开展名师引领,理论学习,同伴互助,课堂观摩,比武交流,课题带动,总结反思等活动,把教学、科研、培训三者融为一体,切实保证教研组活动的有效性,努力促进教师专业的提升。目前我校初中语文组的教师深受学生及学生家长的好评,该组也被评为区级先进教研组。
总之,加强教研组的建设,落实各项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深化学科教研组活动的各层面要求,有利于提升校本教研的实效性,有利于学校内涵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将借助重庆市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抓住我校创建市级重点学校的时机,进一步推进优秀教研组的建设,以创建人文校园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教研组的机制创新与管理创新,使教研活动从形式到内容走进实际教学生活、走进教师的关注视野、贴近教师提高的需求领域。通过创设浓厚的教研学术氛围,为教研活动注入新的活力,使学科教研组真正成为教师汲取教学精华、实现专业发展的重要组织,以打造出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教研模式,充分发挥校本教研的实效性,实现我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贾桂林《创新教研组管理机制,提高校本教研实效性》
[2] 张云洁《以合作为基础的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3] 黎炳学 《校本教研要在实效性上做文章》
[4] 朱宁波 张萍 《校本教研中的教师同伴互助》教育科学,2005,(5).
[5] 严冰 《关注校本教研的实效性》云南教育2009年02期
[6] 钟炜《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优化校本教研活动》2011年04月
[7] 牟映雪 《教研组协作文化构建与教师专业发展》课程?教材?教法,2006,
学校教研组原本以研究教材教法、改进学科教学为目的,在提升教师学科专业素养、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近年来,中小学教研组活动、教师研修实践表现出明显的超学科性质的空泛倾向:一些课改培训模糊学科边界,忽视学科教学的基本性质与任务,仅仅停留在自主、合作、探究等通识理念的讲解上,包括一些名师在内的公开课,数学课不讲逻辑,语文课少了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小学教科研活动越来越强调以课题为核心,按专门化的科研之路展开,在课题设计、开题论证、中期检查与结题鉴定上耗费了不少时间、精力,而对教师的日常备课、上课、作业设计、个别辅导中的创造性劳动很少关注,考试命题被视为“应试教育”的代名词,很少纳入正规的教科研活动的视野;等等。
2007年暑假,江苏省海安县教育局组织4500多名中小学在职教师(主要是青年教师)进行学科专业素养统一考试(考试内容主要为课标所规定的知识点、能力点),其中暴露出不少问题:部分中学语文教师文言文翻译能力不强,与“字字落实、文从字顺”的要求有明显的差距;数学教师思维方式单一,运算粗心;英语教师词汇量明显偏少;物理教师动手能力差,实验题得分率仅40%;政治教师仅仅满足于教材知识的识记,对“与时俱进”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缺乏深层次的理性思考。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在教师身上普遍暴露出来,两者具有惊人的相似性。这些问题的出现既与近年来师范毕业生素质不高、高等师范院校并没有真正帮助师范学生过好学科素养关有关,也与教师在职研修活动的偏颇有一定的联系。现场独立教学设计测验同样暴露出不少问题。以高中历史为例,让教师就“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这一专题进行单元复习课的设计。在45个教师中,约49%的教师没有导入设计;70%的教师虽考虑到复习教学的重点、难点,却没有如何突破的具体方法、措施,没有学生活动的预设与学法指导;约89%的教师有“练习”这一环节的标题,却无针对单元内容的具体的练习设计。工作若干年的教师对教学设计的基本规范要求是清楚的,甚至也能说出教学方式变革的主导理念,但由于平时一味依赖现成的教学参考书、习题集,自身缺乏对学科教学内容的通透理解与把握,因此在独立备课的情况下设计不出具体的学生活动的内容、要求与方式。教师离开了教学参考书就不会备课、上课;离开了参考答案,就不会解题;离开了标准化习题集,就不会设计练习、出试卷,其所谓的创造性劳动、研究性实践从何谈起?不能独立教学,又何来专业自主?
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知识始终是基础,是内核。教师的专业知识主要包括学科内容知识和教学知识两个方面,前者是分门别类的知识体系,后者不只是一般的课程理论、教学原理知识,还包含着大量非系统的、具有默会性质的实践之知。美国卡内基促进教学基金会主席、斯坦福大学教授李・S・舒尔曼将两者的整合称为“学科教学知识”,认为“它是特定的学科内容和教育学的混合物,是教师独特的领域,是他们专业理解的特殊形式”。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学被视为一门专业所必备的知识,是最能体现教师专业性的一个独特的知识领域,也是教师和学科专家有所区别的专门知识。它是教师研究中的“遗漏的范式”。[1]
二
学校教研组聚焦于学科教学知识,开展备课研讨活动,应当关注哪些问题?
1.课程标准与教科书。教师要认真学习并深入理解课标理念与学科教学要点,更要进一步关注教科书是如何呈现课程标准的,包括具体的呈现内容与方式,要进行不同教科书呈现内容与方式的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根据校情与学情,对不同版本的教科书作出明智的选择,对教学内容作必要的规划、充实与完善,既要走进文本,走进教材,又要超越已有的教材,开发出真正属于自己的课程。将课标与教材联系起来研读,将不同版本的教材进行比较阅读,对呈现内容与方式进行必要的重组,这应当是学科教研组进行备课研讨活动的重要话题。
2.教学内容的深度阐释。对教材的钻研绝不能止于把握它与课标的关联,还要进一步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诠释蕴含在文字、符号、图表中的意义。衡量教师对特定教学内容的钻研是否达到一定的深度,有几个重要指标:一是能否把握特定教学内容在横向与纵向上的结构关联,弄清它的来龙去脉及其在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作用;二是能否举出日常生活中的恰当的事例对概念、原理、定律的实质作说明;三是是否把握其中所渗透的学科基本思想与方法论准则,尤其是是否把握一门学科的统领性观念在特定单元、特定模块的教学内容中的渗透与挖掘。
3.教学任务的分析。侧重从学生学习的角度,陈述学生应当学什么,做什么,达到什么样的学习结果(这里有一个教学目标的表述问题),并揭示教学目标规定的学生要形成的能力或倾向的构成成分及层次关系。也就是从预期的终结性学习结果开始,运用逆向设问法,反复提问并回答这样的问题:学生要达到这一目标,完成这一学习任务,需要预先获得哪些必备的知识、技能与经验?必须经历哪几个阶段?关键环节是什么?可能出现哪些问题?会引起怎样的误解?在教学任务分析中,教师对学情的把握,已有的实践经验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好教师总是在关键环节(重点)上花力气,在容易误解的地方(难点)下工夫。
4.学习内容的呈现。用什么程序与方式将特定的学习内容呈现给学生?师生在教学交往中的地位、作用不同,呈现出的行为模式也有所不同,主要有3类:一是讲授教学。教师将现成的知识、经验、结论直接呈现给学生,并作必要的举例、阐释、板书,学生主要通过聆听、观察、记录进行接受式学习,整个交往过程主要是由教师直接控制的。二是对话教学。问题引导,双向互动,和而不同,师生在教学交往中平等参与,共同活动。在对话教学中,问题情境的设计相当重要,而教师在对话过程中的引领作用同样是不可缺少的。三是活动教学。将学生的学习视为一定情境下的任务驱动、全身心参与的自主性活动过程。教师作为辅助者,提供必要的咨询、帮助;学生成了互动的主要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主导着教学交往的内容、进程与方式。教师在进行备课研讨活动时,需从中作出明智的选择与优化组合。
5.课堂教学的组织。包括为学生主动参与和深度参与提供机会;引导学生合作,关注学习共同体的形成;关注学生的差异,作分层教学与个别辅导;对学生独特感悟与个性化理解的尊重;建立学生导向的课堂教学秩序;等等。
6.学生的练习、测验与评价。这涉及对课标中关于不同学习要求的准确理解把握(如关于认知学习中的知道、辨认、说明、应用;体验学习中的经历、感受、认同、形成等等),围绕不同层级的学习要求设计相应的练习与测验题目(不仅仅是纸笔测验),对学生实际的学习水平进行准确的观察、记录与诊断分析,并据此设计后续的教学活动。
上述每个专题的研究与解决都必须建立在有关学科知识的通透理解与把握的基础上,同时又不同于学科专家的专门探究,而侧重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对学科知识进行教学论的加工。它与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融为一体,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的转化与生成,而不是在日常教学活动之外开展专门化的课题研究。其研究成果主要表现为具体的个性化的教学活动方案、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活动、针对性强的精练题等。尤其不要片面地将编精练题与“应试教育”直接挂钩。试题的研制既要吃透课标、考纲与教材,又要了解学情,善于从学生生活经验中取材、设问;要站在能力立意的高度,体现课改的基本理念,给日常教学以正确的导向。学会命题同学会上课一样,同样是教师的真功夫。现在需要的是将原本属于教师的考试命题、学业成绩评定的权利还给教师。
三
如何组织能够促进学科教学知识的积累、交流与分享的教师研修活动,这是个难题。现有的学校教研组建设比较重视制度建设,应当说,这对于推动教研组活动步入正常的轨道,改变教师专业发展中孤立无援的状态是有益的。但制度是把双刃剑,它能将组织成员的不规范行为管束起来,也能将其创造性和主动性压抑下去,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缺的制度。管理之难不仅在于因地制宜地制定制度,而且在于没有监督、没有制度的时候能够自发地以教研组共同利益为准绳;在需要的时候,将处理类似问题所形成的惯例正式化为制度;在制度变得不合理时能顶住压力,对制度进行变革。优秀的、高效的组织制度背后的精神实质是基于平等精神和分享机制的全面合作关系。教师文人之间的分工协作无法完全依靠合同、理性的规则来实现,它需要更深层次的精神文化,合作双方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念与情感的纽带。教师每个工作日在教研组工作生活七八个小时,教研组见证着教师的全方位的生活。优秀的教研组长有时需要扮演“妈妈”的角色,将教研组建设成教师的家。
制度规定的是最基本的、共性的东西,是应当守住的底线,但制度无法涵盖现实中千变万化的各种情况,规定太多、太死,必然会造成组织的僵化、死板、低效,扼杀教师的创造性。促进学科教学知识增长的教师研修活动要体现学校特色、学科特点和教师的个人特征。譬如读书,不必囿于“学以致用”,一相情愿地限制和规定教师读什么、不读什么,但可以倡导教师有自己的个人藏书,开展“读书推介”、“读书沙龙”活动。江苏省海安实小曾要求每位教师藏书500册以上。浙江省台州市杜桥中学物理教研组有自制教具的传统,有的教师成为当地研制教具的能手。伴随着新课程的推进,物理教研组致力于实验教学的研究,从复制教材规定的实验,到师生共同设计新的实验,教研组就在物理实验室办公。上海市甘泉外国语中学组织教龄不满3年的青年教师参加基本功大赛,从语言(演讲、朗诵)、书写(粉笔字、钢笔字)、写作(中文、英文、日文写作)、操作(实验能力、解题能力、多媒体课件制作)、技艺特长(琴、棋、书、画、歌、舞、摄影或其他绝技)等方面展开,有学科个性,还为教师多方面的才艺展示搭建平台,鼓励教师张扬自己的个性。
有关研究表明,教师获取教学知识的途径包括:“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反思”(50.0%)、“和同事的日常交流”(33.0%)、“教科书”(19.4%)、“有组织的专业活动”(11.1%)、“作为学生时的经验”(5.6%)、“在职培训”(5.6%)、“阅读专业书刊”(5.6%)、“职前培训(2.8%)。[2]这提醒我们,不仅课题立项、公开课获奖、等关于教科研活动的硬性规定有可能造成日常教学与科研的两张皮,而且不少刻意安排的“有组织的专业活动”、耗资不小的培训活动,对教师的实际帮助作用也是有限的,真正富有成效的是教师内在的专业自觉和同事间的日常交流。骨干教师无言的学识、智慧与人格的感召,学校领导对教师创造性劳动本身的尊重等十分重要。在复杂的课堂情境中作出明智的决策与行动并非机械简单的操作,日常教学活动富有挑战性和创造性。因此,研究性应当成为日常教学活动的常态,而不是因为学校教研组有了上级教科研部门、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课题、公开课、论文获奖等,才有了所谓的“研究性”、“创造性”。教研组作为一种研究共同体,意味着一种“自然而然的”、“不言而喻”的共同理解和协同创造。一旦这种理解变成不自然,需要教研组长或者其他人的大声叫嚷,这种创造需要依靠外在严厉的量化考评来维持,它就会变得不那么和谐,无法走向共生,这样的共同体也就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共同体了。应当讲,现有的学校教研组真正发展成为研究共同体的还不算多,为此,我们需要做出艰辛的努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