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微企业审计报告范文

小微企业审计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微企业审计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微企业审计报告

第1篇:小微企业审计报告范文

摘 要 每一个国家所制定的法律、法规、准则中,都对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制定了相关的条文。我国的法律法规在保证与国际社会趋近的情况下,也一直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完善,如《刑法》、《公司法》、《证券法》、《注册会计师法》中,都有关于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条款。在事务所内工作的注册会计师、助理人员和复核人员在业务往来中,就某项业务给委托者和关系人造成经济损失的,需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他们需要重视在执业过程中理清法律法规责任,同时也需要了解司法责任认定的原则有助于谨慎执业规避风险。

关键词 注册会计师 法律责任 确认依据 司法认定

一、前言

作为审计学专业毕业的工作者,在与事务所打交道过程中,以专业的视角去看待注册会计师的工作,获得了一定的体会,产生了探索研究的兴趣。本人在与注册会计师的接触中发现,目前行业并不规范,购买审计意见的现象很常见。以杭州市2012年度企业工商年检的审计范围为例,以下是需要年检企业的范围:1、2012年7月1日前设立的下列三类企业,无论注册资本大小,均需提交审计报告:(1)一人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2)小额贷款公司;(3)投资、担保、典当、人才中介及培训企业、房地产开发经营、拍卖、资产评估、寄售企业;2、2011年7月1日至2012年6月30日期间新设立的实收资本在100万元以上(含本数)的公司;3、信用监管等级为B、C级的企业;4、在2010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期间,因虚报注册资本、虚假出资、抽逃出资被登记机关查处的;5、年检机关在审查中发现疑点可要求其提交年度审计报告。我国90%以上的都是中小企业,众多纳入需要审计报告的小微企业往往建账不规范、会计核算工作不健全,但是事务所仍为其出具审计报告以通过工商年检,工商的审核是对企业经营状况的把关,工商人员信赖独立第三方会计事务所的工作,因此注册会计师的工作也具有维护社会正常经济秩序的功能。

二、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涵义

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是指注册会计师在承办业务过程中未能履行合同条款,或未能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或处于故意不作充分披露,出具不实报告,致使审计报告的使用者遭受损失,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注册会计师或会计师事务所应承担的责任。按照应该承担责任的内容不同,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可分为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三种,三种责任可以同时追究,也可以单独追究。

在社会生产经济活动中,注册会计师出具的验资及审计报告,是报告使用人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的一项具有说服力的参考资料。若是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出具了虚假或失实的报告,这样会损害报告使用人的经济利益。由此引发的法律法规诉讼,注册会计师要负相应的法律责任。委托人或单位、受益第三方及其他第三方信赖注册会计师的工作成果,注册会计师付出劳动和收获报酬的同时也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审核时,要注意在什么条件下因过失操作产生的后果需负法律责任。谨慎执业以防范风险,注册会计师任重而道远。

三、确认注册会计师责任的依据

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执行独立审计业务,保证执业质量,明确执业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制定了相应的基本准则,确定了注册会计师在实际执业过程中发生的过失行为。依据《基本准则》和公认的专业关注、专业技能和胜任能力水平为检测准绳,目前我国正在逐步完善注册会计师的法律法规条文。以注册会计师在实际执业操作中情况为根据,衡量注册会计师的过失行为有法可依。

独立审计基本准则在一定程度上虽然规范了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行为,预防了注册会计师在执业中出现的过失,这不是绝对唯一的制止注册会计师产生过失的标准。由于社会在不断地进步,经济在不断地发展。审计审核工作在实际生活中执行起来会有层出不穷的形态,基本准则有时也会面临考验。在职业执业的同时,行业间有着千差万别的具体差异问题,而基本准则只是在行业中起到关键性作用,且基本细则不可能事无巨细地面面俱到,不可能详尽地设定框架让所有企业都可以套用。例如:企业的内部控制的具体评判标准。在种类繁多的企业中,基本准则无法针对不同行业的具体操作做出规定,这就涉及到注册会计师本身的判断能力和经验。注册会计师在报告中出现虚假和不实的情况,可确认为不同程度的过失。但在有些情况下,如果注册会计师局限于现有的审计基本准则、会计制度和会计原则及财经法规而有背公允性,也可确定为过失。

四、司法实践中的责任认定原则

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承担形式一般走向法律形式。在审计司法执业实践中,注册会计师的实际执业过程中的情况是确定其过失的事实依据。审计工作底稿是记录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工作全过程中的最原始的文字材料依据,对其进行查阅核查注册会计师是否有过失关系重大,保存好原始依据材料是注册会计师的工作范畴,原始依据材料的真实性是确保注册会计师是否犯有过失行为起到了决定性的关键作用。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注册会计师法、公司法及证券法中对注册会计师的过失责任都作了相适应的规定,但是仍然不能指导所有的法律实践,很多规定都比较泛化,因此需要进一步细化与完善,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把握以下若干原则有助于保障公众的利益的同时也维护注册会计师的合法权益:

1、存在原则:注册会计师的责任主要有:违约、过失、欺诈。在对责任的认定上,要确定是注册会计师方面而不是被审计单位方面的原因,首先要符合责任存在原则,如果注册会计师未能保持合理的谨慎,执业不当,有明确的证据证明其制作了虚假不实的文档,注册会计师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刑法第229条第3款规定,凡犯有出具中介证明文件重大失实罪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等。不过目前审计报告真实性判定标准存在结果真实和程序真实两种观点,前者注重结果后者注重过程,会计界主流是接受程序真实性观点。本人认为无论是结果还是程序真实性,都必须存在。

2、因果原则:如果注册会计师对合理利用其审计报告的企业或个人造成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损失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则可以判断注册会计师要承担责任。仅以注册会计师在出具的报告中有虚假和失实行为是不足以为依据的。损失方对注册会计师提起法律诉讼要出示足够的事实依据证明因果关系,反之是没有合理理由的。

3、法定原则:该原则指的是注册会计师只需要对合同的签约方、合同约定的事项或受益第三人以及法定的事项或第三人负责,合同没有约定或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的,注册会计师不应当承担责任。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法律实践的深入,这个原则已经不完全适用了。如果可以合理判断普通公众因合理理由利用了注册会计师的报告而产生了损失,注册会计师也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这里对注册会计师责任的把握没有量化的手段,更多是认为的常识性或经验型的判断。无论如何,法定原则仍然是最具根本的原则,我国采用的是成文法,构建法治社会也是我国的社会发展目标,因此完善法律对于明确注册会计师责任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相称原则:相称意味着匹配,包含的意思主要是:第一,责任性质与行为性质相适应,责任分为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注册会计师为其未能保证独立性和谨慎性所承担的责任和其行为的性质相称,这样不会造成承担过轻或过重的责任。第二,经济赔偿同过失造成的经济损失相适应。如果注册会计师的过失没有造成合理使用者的经济损失,也就基本上不存在被的可能,诉讼伴随着赔偿要求,需要明确各方责任分配经济赔偿额和决定相应经济赔偿,而不是全部由注册会计师承担,注册会计师要为其责任内的损失负责。客户本身错误、舞弊、违反法规行为和经营失败四个方面的原因往往是审计责任的主导原因,因此判别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时,要充分区分责任。

五、结论

综上所述,注册会计师的工作具有维护社会正常经济秩序、保护公众利益的作用,其工作性质也使得注册会计师面临职业风险,遭遇法律诉讼。熟悉责任认定原则帮助注册会计师了解什么情况下会承担责任,促使注册会计师在执业中提高执业质量,提升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和职业涵养。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如何完善对注册会计师在执业中职业道德规范,避免过失责任,有待进一步的探索与商榷。

参考文献:

第2篇:小微企业审计报告范文

当私人产品的供给已趋高效多样时,公共服务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是20世纪80年代在发达国家兴起的一种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共服务体系和制度建设不断推进,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凡市场能办好的尽可能交给社会力量承担,构建多层次、多方式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提供更加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使社会经济得到更多便利和实惠。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本届政府对于公共部门的改革重心在于简政,购买会计服务就是简政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社会发展需求以及财政部门的推动下,会计、审计、评估等服务成为政府购买的重要领域,政府购买会计服务的力度日益加大。这一发展壮大的现实,诠释着公共服务职能的社会化进程,将原来由政府承担的一些公共服务职能,大量转移给非政府组织和私人部门,即从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完全由政府部门或国有企业提供,转变为政府利用社会的力量由社会自治和半自治组织以及私营企业向公众提供公共服务和产品。通过购买会计服务,政府将可以交给市场的服务全部交给市场,将可以社会化的事务全部社会化,政府的职责将有效归位,中介机构的服务也将会促进政府角色的校正。

以财政部门购买记账服务为例,长期以来,在财政部门会计管理工作中,对于民营小微企业会计信息的监管和账务规范的引导始终是一项难点。全国多个省市的财政部门相继通过向具有一定资质的会计中介机构购买这项专业会计服务,有效提高小微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和资信水平,优化和完善它们的成长环境。再以政府向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购买审计服务为例,将原本对事业单位的事务性管理外包给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的会计师事务所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对事业单位年度财务会计报表和部门决算报表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以此借助社会专业机构保证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提高事业单位预算编制与执行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对于大量存在的事业单位的日常化审计实行政府购买,甚或对于会计核算也可以采取集约化的外包,这样不仅节约了政府开支,也较大程度地利用了社会资源。以上实践行动在一路尝试一路积累中,不仅仅是攻克会计管理和财政管理工作难点重点的探索创新,更为重要的是描述出这样的路径:私人部门或盈利组织之间为获取更大份额、更多利润展开竞争,而政府以招投标形式实现对会计中介机构等社会力量的组织、利用和管理,借助市场无形之手提供质量更优、数量更丰富的公共产品。由此,采集掌握小微企业的会计信息、对隶属事业单位事务性的管理不再由公共部门独自承担,可以部分甚至完全地从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专心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等固有的政府职能。

然而,我国公共服务市场的成长尚不成熟。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还存在以下问题:社会治理模式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治理体系不完善,社会治理方式、手段行政色彩浓厚,社会组织活力不足,掣肘向“小政府大社会”的转型;政府与市场边界不清晰,政府间财权与事权不匹配,政府活动的范围没有受到实质性约束,“越位”和“缺位”现象并存,权力博弈失衡,补偿机制不完善,以致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动力不足;政府购买服务缺乏配套的政策措施,体现在招投标制度方面,亟待制定统一的招投标方式、程序、信息和评估规则。以上正待破解的问题极有可能导致政府在购买公共服务过程中出现权力寻租和权力交易等弊病。

政府购买会计服务作为其中一部分,概莫能外。公共服务社会化为公共产品的供给引入一条新路径,还需要政府购买服务过程的透明、公平、公正,对购买服务项目、资金使用状况进行绩效评价是关键,才能激励合适数量和更高质量的公共产品供给,而这期待与之适应的顶层设计、制度建设、指标体系和管理方法等深层面的关注与跟进。

第3篇:小微企业审计报告范文

传统的金融业必须另觅出路、积极创新,在一波又一波的冲击中谋得生存与发展。

工行推国内首个账户原油产品

工行已于近日在全国范围内创新推出了国内首个账户原油投资交易产品,为个人客户提供更为多元化的资产配置选择。

账户原油是工行面向个人客户推出的一种新型投资交易产品,通过只计份额、不提取实物原油的方式以人民币或美元买卖原油份额。账户原油产品分期次发行,每期产品均设置交易起始日、交易结束日和结算日等信息,客户可在交易起始日至交易结束曰的交易时间内买卖该产品。

深圳中行推VIM远程银行服务

日前,中国银行深圳市分行正式推出了VTM(VirtualTel1erMachine)远程银行服务,这一经过深圳中行两年多时间自主研发的项目,无论是在软件服务还是在硬件设施上,在全国金融系统里均属首创。VTM远程银行的推出,填补了“面对面”的银行服务和自助银行服务间的空缺,也是中国银行深圳市分行在电子金融服务上的全新突破。

渤海银行“微笑卡”助力微企业

为更好满足个体经营者和小微企业主的金融服务需求,渤海银行日前将服务再次升级,推出了针对个体经营者和小微企业主的创服贷款客户专属产品一一“微笑卡”。除了具备渤海银行标准借记卡基本功能外,

“微笑卡”还将为其持卡人提供涵盖个人、家庭和企业等全方位的金融优惠服务。

针对银行理财产品中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迅猛增长,银监会日前下发《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对理财资金投资此类资产的规模予以明确限制。

通知称,商业银行应合理控制理财资金投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总额,理财资金投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余额在任何时点均以理财产品余额的35%与商业银行上一年度审计报告披露总资产的4%之间孰低者为上限。

业内人士估算,按照去年末银行理财产品余额7.1万亿元以及去年末商业银行133万亿元的资产规模计算,银行业投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理财产品规模应该在2.5万亿元以内。对于目前部分银行非标类理财产品规模超过监管限额的情况,业内人士表示,监管机构明确要求银行应立即停止相关业务,直至达到监管要求。

通知称,对于已投资的达不到要求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商业银行应比照自营贷款,按照《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要求,于今年底前完成风险加权资产计量和资本计提。

第4篇:小微企业审计报告范文

关键词:内部控制 评价 质量控制

一、引言

2010年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对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及其报告制度进行了规范,该指引与同期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共同构成企业贯彻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保障措施。与内部控制审计侧重财务报告相关控制的关注不同,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则兼顾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与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意即涵盖了内部控制所有重大方面和事项。从这个意义上看,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成果也即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其包含的信息数量要明显优于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具有许多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不可替代的利用价值。随着对外披露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企业的日益增加,以及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纵深发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对企业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利害关系人的经济决策必将越来越重要,该报告正在和必将成为他们了解和监督企业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主要依据之一。

本文研究的是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质量及提升问题,目的是为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纵深发展探索方向和策略。本文在内容上分成四个部分阐述,第一部分是引言,说明本文研究的问题及意义;第二部分是内部控制评价报告质量衡量标准的基本构想,第三部分是来自上市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报告质量的实证情况分析,第四部分是内部控制评价报告质量发展策略。

二、内部控制评价报告质量衡量标准的构想

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质量应站在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信息使用者角度来考虑。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信息使用者主要包括企业投资者、债权人、经营管理者及其他各类利益相关者,这一范畴与企业财务报告信息使用者基本相同。对于企业内部管理层来说,其编制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只是其内部控制评价工作成果的信息载体之一,相关信息载体还包括内部简报、工作文件、部门工作总结等。因此,他们对内部控制评价报告质量的要求主要在报告格式等技术性要求层面。相反,来自企业管理层以外的投资者、债权人等,他们对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报告质量方面的要求主要在报告内容等非技术要求层面,特别是要求企业能够真实和全面反映那些能够对内部控制目标产生影响的所有重大和重要控制缺陷,概括起来就是对可信度与信息价值的要求。这种要求与财务报告信息质量要求中的可靠性与相关性不谋而合。

所谓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可信度,是指包括内部控制评价范围、程序、控制缺陷的认定、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有效性结论等诸多方面的可信度。一般看来,这一可信度主要受企业动机、意愿和外部监管等因素影响,主要表现为对外披露虚假信息或不完整信息。而且,内部控制信息相对于财务报告信息,由于其可验证性相对较弱,因而其可信度普遍缺乏保证。

所谓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信息价值,是指与该报告内容相关的所有信息的可利用价值总和。一般看来,这一信息价值主要受报告规范、管理层执行规范水平、信息可读性和易理解性等因素影响,主要表现为对外披露模糊信息、矛盾信息或误导信息。相对于财务报告信息,由于其涉及范围广且多采用文字描述方法,因而其信息价值弹性较大。

内部控制评价报告质量的可信度与信息价值这两个衡量标准同等重要。其中可信度是基础,若评价范围、程序、控制缺陷的认定、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有效性结论等方面的披露失信于内部控制报告使用者,该报告就会失去存在的基础;信息价值是重要特征,若报告规范不清、管理层执行规范不严格、对信息可读性和易理解性没有重视,该报告就会背离其宗旨。内部控制评价报告质量的两个衡量标准关系可如下图所示。

三、来自上市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报告质量的实证情况分析

我国财政部于2013年8月份了2012年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实施情况。根据该这份报告,2012年,共有2 244家上市公司对外披露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一是内部控制评价范围披露不够充分,评价范围不够恰当;二是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不够科学;三是内控缺陷的披露不够充分,对内控缺陷整改的理解不当;四是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格式与内容差异较大,评价结论表述不规范。笔者将这份报告中列举的具体事件及可能对报告质量形成的影响或风险列示如右侧表。

总结上述具体事件可以发现,当前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主要集中于评价范围确定、控制缺陷认定及信息披露环节,这些问题不同程度涉及信息价值与可信度方面的风险。由于当前直接针对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可信度的证实还缺乏有效方法和依据,因此,财政部主要是就上市公司违背《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的可视现象和做法进行搜集和分析。然而事实上,作为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绝大多数使用者群体,更为期待的是这些现象背后的更深层次的可信度,以及建立在可信度基础上的较高水平的信息价值。

四、内部控制评价报告质量发展策略

我国现行《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对企业内部控制价工作过程和结果均提出了诸多要求,今后还应从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可信度与信息价值两个方面做进一步的改进和提高,以满足日益发展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使用者的决策需求。

(一)提升可信度的策略

应从改进和加强外力干预的主导思想出发,依托日趋提高的“违规成本”威慑,逐步影响和改变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动机、意愿。为此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一是加快与内部控制规范贯彻实施有关法制化进程。财政部在《我国上市公司2012年实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情况分析报告》中,提出今后应“进一步明确当前市场环境下内控评价报告披露内容与格式的监管要求,并在修订和完善《会计法》、《证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时,增加有关内部控制的条款,提升内控要求的法律层级,进一步明确企业及相关中介机构对内部控制的责任。”下一步这条措施尚需得到立法机关的足够重视,只有早日形成“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虚假披露属于违法行为,应予追求其相应法律责任”的公众意识,才能为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可信度提升带来持久推动力。

二是推动企业切实构建起与内部控制评价可信度相关的制约机制。当前除了不断强化企业监事会、内部审计委员会对内部控制评价结论和报告阶段的参与度之外,还应努力创造条件在企业实施少数股东就内部控制评价有关事项开展质询的工作机制。所谓质询,本意是人大代表就国家机关工作中的违规和失职行为依法向有关部门提出质询,其程度上要比询问严厉的多。在我国,少数股东权益的维护问题在制度建设层面还有很大空间。政府监管者应努力创造条件,将维护上市公司少数股东知情权与提升内部控制评价工作透明度结合起来,用少数股东知情权的恰当保护来推动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工作透明度,进而提升内部控制评价报告质量。例如可规定上市公司少数股东在上市公司对外披露其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后的20个工作日内,可以就少数股东所关心的内部控制评价过程和结果有关问题,以书面形式回复少数股东的质询。

(二)提升信息价值的策略

只有建立和实施明确和严格的信息加工标准,作为内部控制评价工作成果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才有其普遍应用价值,且内部控制信息与内部控制报告使用者的需求相关程度越高,这种信息的价值越大。为此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一是进一步明确内部控制评价主体及其责任。根据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执行内部控制评价主体是内部审计部门或专门的内部控制评价部门”,根据财政部《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实施中相关问题解释第1号》规定,“企业可以独立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工作,也可以委托不承担本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中介机构协助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工作。”上述规定给企业选择内部控制评价主体提供了较高自由度,而企业往往出于成本效益原则,以内部审计部门的日常作业的累加来替代全面内控评价,较少委托社会中介参与企业内控评价,或者有意将内控评价做成“多元协作”局面。这些局面既无益于统一评价工作技术标准,又无法考核评价者的工作责任。因此,政府监管者有必要对内部控制评价主体资格、工作责任、评价工作时间,以及社会中介应予参与的重要业务单位和事项控制的评价作出更加明确的规定,坚决杜绝拿内部审计部门的日常工作来简单替代全面性的内部控制评价工作。

二是严格和细化内部控制评价程序。尽管《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中规定了制定评价工作方案、组成评价工作组、实施现场测试、认定控制缺陷、汇总评价结果和编报评价报告等与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相关的程序,以及个别访谈、调查问卷、专题讨论、穿行测试、实地查验、抽样和比较分析等方法,但并没有对这些程序所应留下的记录等轨迹提出具体规定以及违背此类规定的惩戒措施。这种情况易导致企业随意简化评价程序、任意减少现场测试等情形。因此政府监管者下步可根据纳入实施范围的企业情况,分级分类规定内部控制现场评价工作技术标准,并积极配合外部审计师实施内部控制评审。

三是深化和完善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和对外披露。当前内部控制报告偏离标准的事件,使用者的共性需求较集中体现在企业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和重要缺陷的识别和应对方面,因为此类缺陷和应对信息利于识别和判断企业能否实现其内部控制目标,进而识别能否对经营效率和效果乃致发展战略产生重要影响。财政部在《我国上市公司2012年实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情况分析报告》中,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标准制定、重大缺陷界定、重大缺陷披露给予了充分关注,并列举出企业执行相关工作标准出现偏差等诸多问题,这一系列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质量。要扭转这一局面,光靠企业自省是不够的,政府监管者应联合相关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组织及高等院校,派出内部控制工作促进小组深入企业持续开展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和对外披露有关工作的指导、监督和重要控制政策和标准的复核工作,力图通过来自监管层的积极支持促进企业内部控制执行工作标准能力方面的质的提高。与此同时,应鼓励企业结合自身情况持续降低对内部控制缺陷的容忍度,使越来越多的控制缺陷逐步纳入重大缺陷和重要缺陷的视野,避免此类看似“小微的缺陷”从萌芽发展成巨大。

四是积极推动企业开展内部控制评价报告预披露,在信息可读性和易理解性等方面做出新的努力。根据《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规定,“企业应当以12月31日作为年度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基准日。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应于基准日后4个月内报出。”为提升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信息价值,政府监管者应出台相应措施,鼓励企业对其重要业务单位或重要风险领域的内部控制评价情况第一时间(可不局限于特定基准日限制)向外界披露,暂将此类信息披露作为全面性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预披露。这种做法不仅提升了内部控制评价信息的时效性,而且有利于调动企业加快重大和重要控制缺陷整改的进度,因为在预披露制度下,对控制缺陷的更早关注机制作用下,问题整改进程会获得更强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2010.

2.财政部.我国上市公司2012年实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情况分析报告.

第5篇:小微企业审计报告范文

【关键词】民营企业;内部控制;风险;完善

引言

近年来,我国对中小民营企业的关注度日益增加,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其发展的政策。在我国成为环球第三个实施企业全面内控审计的国家的背景下,更多企业着手于贯彻实施内部控制体系规范工作,这为中小民企研究内控体系创造了有利的政策环境。由于中小企业自身条件的限制,在经营过程中面对的风险又较大,需要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因而研究该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内控体系的对策是十分有必要的。只有形成适合中小民企、符合当今经济形势的内控体系,提高风险控制能力和内部管理水平,才能防范舞弊、提高资源利用率和资本再生能力,从而达到实现经营目标、促进中小民企进一步健康发展的目的。

一、企业内部控制概述

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维护资产的完整性、保证会计记录正确和可靠性,在经济活动中建立的一系列自我调节、自行制约的评价、控制管理规范,是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控制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会计控制主要与资产、账目、财务报告直接相关,而内部管理控制则与之没有直接影响,如组织计划、经营政策、内部人事技术管理等控制。

内部控制体系贯穿于整个经营活动,存在于决策、执行、监督各个阶段,是作为企业的自律系统,对企业各事项进行识别。中小民营企业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有利于促进治理层、管理层实行职责分离,提高经营透明度,控制内部腐败,促进工作人员提高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相互联系与制约,保护单位财产的安全,促进企业防范经营风险、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经济效益。

二、民企内部控制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控制环境不良

由于家族式管理模式在中小民营企业中普遍存在,经营权往往集中在管理者手中,使董事会、监事会权限一再缩小,甚至形同虚设,不利于机构之间分权制约。而中小民企往往规模小,组织结构简单,岗位设置少,容易造成分工混乱,不利于员工之间职责分离。

中小民企的管理者大多数其实并不注重企业内部控制工作,对内部控制体系的知识熟悉程度也不全面,不少企业甚至存在做假账、恶意逃税、行贿受赂等行为,致使财务工作方面紊乱,账项缺少可靠性,会计信息失去准确性。

(二)风险意识不强

中小民营企业负债能力有限,融资困难,抵御风险能力较差,而很多中小民营企业风险意识薄弱,无法及时防范、发现、控制风险,缺乏合理完备的风险评估机制,在决策过程中更倾向于依靠个人经验,且将重点放在资金安全和利润指标上,忽视了潜在风险的存在,如客户信用风险、坏账增加风险等。

(三)信息系统不健全与沟通不顺畅

对于组织机构简单的中小民营企业而言,上级与下级之间的纵向沟通较为流畅,但不同机构、不同人员之间的横向沟通较为贫乏,这不利于提高经营效率,造成资源浪费。

对于外部沟通,中小民企对供应商与客户的信息获取不重视,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没有形成科学的信息系统。

(四)控制活动不力

在授权方面,中小民营企业经营者往往权利高度集中,并不下放一定职权给下属,虽履行了作为经营者的责任,但同时也造成工作效率低下、工作堆积,致使质量降低。

在职责分离方面,中小民营企业存在责、权、利混乱的问题,一些企业工作职员身兼多职,或员工相互推卸责任,且有不同岗位人员共同共同承担责任的特有现象,阻碍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实物控制方面,中小民营企业对资产和记录的核对工作不完善。一些企业设置账外账,资产管理混乱,定期盘点记录不准确,影响资产的安全,影响财务报表的可靠性,使企业无法了解实际应有的实物和实际利润。

在业绩评价方面,中小民营企业对发现的异常差异未能及时调整,控制标准的制定受主观因素影响,并不客观、科学,使企业控制目标不明确。

(五)内部监督不到位

在中小民营企业中,内部审计机能弱化,很多民营企业内部并未设立审计部门。一些民营企业虽已设立内部设计机构,但内部审计人员却是家族人员,审计技术落后,且营私舞弊的可能性较高,无法独立、公正评估风险。一些民营企业监督系统不合理,对审计工作缺乏主动性,无法持久实施监控。一些民营企业审批复核职能流于形式,缺乏人员正确会计信息及部门绩效。

三、完善民企内部控制体系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控制环境

良好的控制环境,有利于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范围。

一,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作为企业治理体制的核心内容、内控制度的基础,完善内部控制体系首先要解决法人治理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必须建立起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制约平衡的机制,各司其责,发挥董事会在内部控制的核心作用,推行独立董事制度,强化监事会职能,同时必须受股东大会制约。根据企业需要合理设置岗位,避免因事设职,避免不相容岗位出现一人多职情况。

二,通过广泛宣传内部控制的相关专业知识、进行内部教育培训、召开会议,提高企业人员尤其是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重视度,提高管理者素质,规范管理管理者行为,对管理者违反规定的行为严加惩戒,落实内部控制职责。

三,树立以人为本的新观念,抛弃任人唯亲的旧模式,完善用人机制,注重人才选拔、培训和考核,使企业各业务能配备专业技术强、经验丰富、综合能力强的人员,充分发挥企业人员的主创性。此外,建立绩效评价体系,实施惩戒分明制度,对优秀人员表扬、升职、发奖金、给予一定福利补贴,对行为不当的人员批评、降职、扣工资甚至调换或解雇人员。

(二)构建风险评估体系

风险在企业经营过程中无法避免,但进行全面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有利于提高风险识别、评估和防范能力。民营企业应根据自身优劣势以及外部环境存在的威胁,分析自己面临的风险,进行事项识别。对识别出来的风险事项进行评估,了解其发生的可能性及对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影响。之后,对风险制定应对措施,从而防范和控制风险,帮助企业减少风险损失。

(三)改善信息系统建设

保持信息流通畅通,减少信息不对称,有利于民营企业加强信息披露,保证信息的公开化、透明化、准确化。

一方面,民营企业内部要定期召开会议,各部门管理者将工作进度情况、经营利润达标情况及时向上层汇报,由上级领导总结工作中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制定调整计划,再向各部门下达指令,重新规划部署;另一方面,民营企业要注重保管客户和供应商档案资料,建立信息联网,减少信用危机,主动向国家有关部门提交报告,主动与外部审计者沟通,主动与同行的其他优秀民营企业、大型企业、国外先进企业交流,吸取经验,取长补短。

(四)加强内部控制活动

一是要明确职责分工与权力牵制,对必要岗位实行轮番换岗制。

二是要加强对实物资产的控制。与审计师联系,定期盘点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存货、固定资产等,对各业务循环中的会计资料、记录、账本严格保存监管,保证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防止信息失真,防范舞弊行为。并进行账账核对、账项核对等,对资金调度、物资使用实行全程监控,防止权力滥用现象出现。为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成本,民营企业还应考虑变废为宝、循环利用的问题。

三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标准。在风险管理战略指导下制定明确的控制目标,并加以分解,根据总体目标以及具体分目标及时纠正偏差,使中小民营企业在内部控制的评估调整及进行审计时有依据保障。

(五)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通过内部审计控制及外部政府监管、社会公众监督,有利于促进企业规范行为,增强经营管理。

内部审计制度应遵守独立性原则,内部审计人员应设置两名以上,不应由亲属担当,应独立于审计部门,保证权力牵制和审计公正。联系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并由注册会计师出具审计报告,及时进行信息披露。

四.结束语

研究中小民营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不仅有助于会计人员更深入了解内部控制的特点,也有利于治理层、管理层、会计人员从多方面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本文分析了内部控制在企业中的作用,针对内控的五大要素探讨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根据问题的原因提出相关解决方案,为民营企业完善内部控制体系、防范风险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许永斌,张宜霞.我国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及其建设框架研究[J].会计之友,2013(29).

[2]薛国友,宋杰.民营小微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的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2(24).

[3]白洁.浅谈中小企业建立内部控制的必要性[J].江苏商论,2014(2).

[4]许永斌,张宜霞.我国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及其建设框架研究[J]会计之友旬刊,2013(29).

[5]刘清香.我国中小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研究[D].天津大学,2010.

[6]蒲林昌.民营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研究[J].经济纵横,2008(5).

[7]霍欣,冯雯静.我国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商,2013(20).

[8]管仁强.浅析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江苏商论,2011(5).

第6篇:小微企业审计报告范文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公司治理逐步成为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当中被关注的热点,上市公司作为我国资本市场当中的重要部分,其融资结构方式成为提升公司价值、稳定发挥企业绩效的关键。文章根据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现状与管理层治理的特点,从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两大方面探讨融资结构对公司绩效的影响,阐释了上市公司在公司治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优化融资结构的有关建议。

[关键词]融资结构;公司治理;内部融资;外部融资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9.081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经济迅猛发展,技术革新促进了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活跃的市场提供了不断前进的机遇,但现阶段我国金融系统体系尚不稳定,还需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这就导致许多上市公司,尤其是内部资本不足的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逐步显现出“融资难、融资贵”的现象,财务资源开始成为制约中小企业良性发展的一大难题;而大企业为了适应现代化的资本市场在不断进行改革尝试的过程中又面临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所带来的巨大挑战。为了平衡二者间矛盾、不断提高经营者动力,创造更多价值,使企业稳定持续经营发展、不断提升公司价值、更好地适应这个变化极快的资本市场,作为资本市场中重要部分,上市公司将现代企业改革的目标更多地投向融资结构的改革,因此融资方式的选择也更加趋于多样化,但这同时也会带来融资结构的差异性。不同的融资结构的选择将会给公司带来不同的经营决策和绩效管理,所以上市公司应该建立更加科学有效、适应发展的公司治理结构,以适应经济的发展。

1 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及公司治理的关系

公司治理结构,是指为实现公司的最优经营绩效,基于信托责任形成的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相互制衡关系的一种结构性安排。[1]公司治理层结构的组织安排情况分为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总经理四个结构。公司全体股东组成的股东大会代表了公司的最高权力和决策;内设的三个机构分别具有战略决策、经营管理和监督的功能。

融资结构(也称为广义资本结构),指企业通过不同渠道筹措的资金,各来源资金之间的有机构成及其占比关系。具体来讲也就是资产负债表中实收资本(股本)、资本公积、留存收益(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这些权益资金与银行借款等借入资金之间的比例关系,从报表来看就是企业融资这项行为在直观数据上的一种动态变化过程。从来源上划分,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主要由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构成,其中外部融资又可以再细化为以商业信用、股票等为代表的直接融资和以债券、信托等为代表的间接融资。因此,融资结构大大影响了企业经营管理的能力。在公司决策过程中,股东们,尤其是一些大股东享有着重要的话语权;在经营管理方面,债权人能够对企业的资金流向进行实际监督并给予一定的建议,二者互相平衡与制约,在动态变化中决定着公司的资本结构走向。所以,合理的融资结构影响着公司治理的稳定性,良好的结构能提高公司治理的效率,进而吸引更多的资本流入企业,改善企业的资本结构,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使企业现金流与资本能够逐步维稳,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变化和冲击。

2 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现状

迈尔斯和马吉洛夫在1984年以考虑了交易成本存在的不对称信息理论为基础进行分析,结论揭示了股权融资会向大众传递企业经营负面信息的现象,而且外部融资要多支付各种成本产生了放宽莫迪里亚尼-米勒定理假定下的优序融资理论。该理论揭示出企业融资的最优顺序应是:内部融资—债权融资—股权融资,三个层次逐步进行,但实际来看,大多数企业其实更加乐于寻求外部融资,而且股权投资比重最多。根据当今市场和上市公司融资的方式的现状,产生的许多关于融资结构治理的问题值得探讨。

3 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讨

3.1内部融资不足

在处理企业的财务运算时,内部融资在报表中主要体现为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与折旧的总和,但是在大多数上市公司的年报或季度报表的数据中,折旧费用这一项并没有直接的数据对外公开显示,即使是有这方面的数据,也是在附表当中,且不系统全面,因此,在统计调查中,往往是将企业利润率、净资产的规模等可以用来体现投资者预期的财务数据作为考察内部融资情况的重要指标,它在直观上反映出了一个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盈利能力,也就是说,内部融资所占的比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考察企业融资结构是否合理的一项标准。

根据融资结构原理可以得到这样一个信息:企业的资金积累是内部融资很重要的指标。相较于外部融资,它一方面几乎不产生费用,可以大大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另一方面不存在高额的股东利息分红以及其他负债的利息,也不会占用企业过多的现金流导致企业供应链断裂。因此,内部融资理应成为大多数企业筹措资金的最优解,只有在短期内资金需求极大,可能导致资金短缺的风险时,管理层才会主动寻求外部融资。

但立足于现实,从实际状况来看,企业的融资结构所反映出的市场行情却大相径庭,根据乐财网最近的数据显示:2016年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中外部融资在其中占比约88.1%,内部融资不足12%,可见在实际经营管理中,外部融资成为了企业融资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股权与债权变成了主流方式,可以看到大多数的上市公司内部自有资金其实是明显不足的。

3.2明显偏好股权融资

根据投资主体的所有制性质,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主要包括国有股、流通股、法人股等。虽然我国上市公司在上市地点、股本规模、行业属性、股东数量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但大部分股权结构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一是国有股股权和法人股股权处于控股地位;二是大多数企业是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的,第一大股东属国有无疑,其次才是法人股;三是我国多数上市公司有着较高股权集中度,出现了“一股独大”的局面,[2]大股东有着经营决策中的绝对话语权,这种现象在国有控股和法人控股的企业中十分明显。一旦公司治理结构出现问题,职能缺失出现大股东持股比例过高的现象时,就会出现股权质押等风险。

国有背景的企业现状可能引发的潜在风险也不容忽视,所谓的“独占鳌头”也可能会影响决策管理。其原理主要是通过不同性质的股权影响各个主体的利益,进而促使他们为了各自目标产生不同行为,该行为会影响公司的运作模式,继而影响公司的经营绩效,内部监控也会因为政府行为的引入而变得不稳定,使各方的制衡关系失去了平衡。这一切都不利于公司绩效的实现和提高。

3.3债务门槛高致使中小企业资金链易断裂

根据公司治理结构效应,企业负债总额的数量与企业财务风险在一定范围上呈正相关关系,与公司价值存在负相关关系。如果市场低迷,恰好公司身负极高债务,公司破产成本就会增高,为了降低破产成本,企业融资又会趋向于负债融资,股东与债权人冲突加剧,企业价值不断降低,就陷入一个死循环。再加之银行监管目前不甚到位,不能及时对企业进行有效监督,企业经营绩效难以很快得到改善。

在债券市场,适当的负债反而是一个积极行为,反而是企业公司经营运作良好的表现。因为企业可以通过降低成本,进而增加信息透明度,规避该风险导致的损失,再加之银行的借款没有资金用途的限制,企业有更自主的机会方式去谋求商机,获得利润。但是目前市场的情况却是:定增募资和IPO的企业急速增加,在短期内会加剧企业流动性风险,影响公司经营决策的稳定性。

对于没有国有背景、企业内部自有资金不充足、没有足够多或者足够大的股东进行注资、仅仅依靠“互联网+模式”盈利的中小企业来说,互联网虽然普及面广泛,但是盈利性较差,就要以银行贷款、民间借贷等各种方式来寻求融资。但是盈利缓慢前期却又耗资巨大的中小企业贷款额度没有大企业那么大,净资产不多,银行借贷门槛越来越高,从银行方面获得融资越来越难,不得已转向其他借贷方式,出现了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因为巨额债务累计导致的资金链断裂成为制约中小企业经营发展的绊脚石,为了摘掉这层“紧箍”,许多企业选择加大民间筹资的强度,但因此资不抵债导致破产的公司也不胜枚举。

例如某家ST股公司,由于业务涉及面广,业务量大,又开展了以“免费”“低价”等标签吸引用户,这条“烧钱”的路一直需要大量融资才得以生存,会致使该公司利润减少,出现亏损。经过审计人员的评估,公司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的财务会计报告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这一结果根据《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业务规则(试行)》相关规定,该挂牌公司的股票出现了风险警示。这些“披星戴帽”的公司一旦带有这样的标签,不仅自身周转不开,而且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也变得更为困难,业绩一度下滑直至停牌或者被摘牌。由于对融资的心灰意冷,甚至出现ST公司心甘情愿被摘牌的现象。

3.4董事会监管不到位

虽然现在一方面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会在一定程度上调动所有者与经营者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来维持企业运转,另一方面行业协会或自律组织出台了相关准则和条例来制约着董事会不断履行其职责,但是很多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很多时候监管不到位。有些上市公司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等不能有效统筹协调好具体职能,其内部的审计委员会、战略委员会等不能够充分发挥其应有职能,进行有效监督,这在效率方面给企业带来了决策上的延迟,不利于提高管理层的决策水平和完善治理机制。

4 改善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建议

4.1增强内部融资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无论什么行业,想要永久维持良好运转,经营成果保持一个维稳的态势,在行业中站住脚跟并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壮大内部实力、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学会依靠内部力量不断积累资本得以谋求发展。首先,要主动改进公司经营管理的理念,提高效率,开拓市场,增强竞争力,提高利润率,保持公司绩效稳定。其次,上市公司的管理层要做出最优抉择,风控部门以及内部审计委员会要在融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职能,加强财务风险管理意识,合理优化企业的内部资本结构,妥善管理经营。最后,上市公司应提高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对资金链的管理,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所有者与经营者双管齐下,齐头并进。

4.2优化股权结构

根据上文的论述可知,许多国有背景公司股权十分集中,出于一些因素,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行为不能够对市场完全公开透明,决策一旦不明朗,企业经营就会受影响,严重时甚至会影响到一些小股东和投资人的利益。同时有些母子公司也存在职责不明确,内部交易混乱;某些股份较多的股东往往具有绝对的话语权和决定权,无法与其他管理者形成相互监督的机制。所以优化股权结构是公司谋求长远发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必要手段。但是,不能盲目减股,还应该考虑到我国金融市场尚不完善、企业的发展仍然离不开国家的参与等现实情况适度地、合理地、有规划地优化股权结构。

在减持大股东比例的同时,也可以分散股权,让员工参与入股。引入了财务杠杆,持股合伙比股东对股价涨跌将更为敏感。共同创造价值,共同享有收益,共同承担风险,共同出谋划策,获得更大的收益。

4.3大力发展金融市场

如今我国证券业市场尚不完善,审批限制较大,监督机制力度不强。应该大力规范债券市场,对于小微企业可以逐步放宽债券发行的审批权限,降低债券融资的门槛,但也要规范运行,不能一味提高债券市场的流动性,在保持流动性的基础上掌握好大公司与小企业之间的比例,拿捏好分寸,也要拓宽融资渠道和债券多样性,发展绿色债券,不断完善我国债券市场。

不仅是债券市场,也应加大商业银行的监督管理力度,达到《巴塞尔协议Ⅲ》的要求,给予中小企业一些特殊的贷款指标和政策,扶持新兴产业的发展,做到松弛有度,稳定发展。

4.4外部监管与内部监督双管齐下

国家应该在修订和完善法律法规的同时严密督促行业协会和自律组织进行自我监督、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治标也要治本,要在公司内部强化独立董事独立性,充分发挥独立董事作用,要紧密联络这些专家,在保持其客观性的情况下要加强交流沟通,紧跟市场行情,充分发挥专家的职责,提高管理层的治理能力和决策能力。做好独立董事的保障工作,合理评价其成果和贡献,引入监督机制和激励措施,将薪酬适度与公司绩效水平挂钩,加强积极性和灵活性,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经营决策效率。

参考文献:

[1]康琴.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和融资问题研究[J].财政金融,2016(7).

[2]朱兴恩.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绩效研究[J].商业经济,2017(4).

[3]张涛,姚解云.终极控股股东对民营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影响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6(8).

[4]李东东.中小板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对财务可持续增长影响的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6.

[5]蔚利芝,郭淑娟.融资结构对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J].研究与探索,2016(8).

[6]雷浔.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问题探讨[J].审计与理财,2013(8).

[7]张嘉兴.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融资行为异化及治理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8]姜璐,左佳丹阳.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影响因素研究[J].商,2012(13).

[9]李凌寒.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影响因素研究[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16(4).

[10]杨鑫,李明辉.公司治理、法治环境与资本结构[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6(9).

[11]饶水林.经理层持股、经理层履历与业绩预告[J].财会月刊,2016(33).

第7篇:小微企业审计报告范文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促进市场竞争、提升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2009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大了财税、信贷等扶持力度,改善了中小企业经营环境,中小企业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截止到2015年,我国中小企业达7000多万家,随着未来经济环境及经济发展方向的变化,我国中小企业数量还将有进一步的增加,同时也有利于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但在发展过程中,很多中小企业财务核算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制约了它的健康发展。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会计凭证不合规、不合法

会计凭证主要包括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

原始凭证的问题主要表现有发票不合法。例如,很多中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往往存在不开发票会有一定的优惠的现象,购买方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一般也会选择不要发票而通过其他渠道找票入账,同时销售方则通过不开具发票逃避了纳税的义务。再如,与小规模纳税人签订的合同,为了多抵扣进项税,要求对方提供通过不合法的途径取得的一般纳税人开具的专用发票,不考虑业务流、资金流、发票流是否一致,给企业带来了税务风险。

记账凭证的问题表现在项目填制不完整,如记账凭证摘要书写不明确,不利于后续进行数据查找,原始附件不全,资金凭证的制作人和出纳是同一人,记账凭证未按规定进行审核,或者是审核流于形势,导致凭证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被发现,传递的财务信息失真,从而误导企业的经营决策,给企业造成损失。

(二)会计科目使用不规范、设置不合理

很多中小企业没有财务核算制度,科目使用不够规范、较随意,或者是由于人员变动,交接没有做好,科目使用一致性较差。同时,科目设置也存在不合理现象,如收入、成本不进行产品核算,费用类科目未按企业内部管理需要进行明细科目设置,同时不进行项目、部门核算,当需要相关财务数据的时候,无法快速准确地提供。当企业的组织结构或人员发生变动的时候,费用核算相关设置未能同步变动,导致财务数据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

(三)财务报表数据失真、内部报表缺失

很多中小企业财务人员在核算过程中,不按制度出具报表,随意拼凑,造成报表项目的数据与科目余额之间的钩稽关系出现问题。由于某种需求,人为调节利润,对外提供虚假财务报表,给企业带来了法律风险。另外,很多中小企业的财务人员仅仅编制基本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供纳税申报和工商年检使用,而没有意识去编制一套适合本企业的内部报表并作相关分析,以满足企业管理层决策使用。

(四)会计档案保管不当

很多中小企业出于成本考虑或因为人员不足,把纸质会计档案随意堆放且无人管理,甚至出现丢失、损毁的现象,电子财务数据不做定期备份而存在因为系统瘫痪导致财务数据丢失的可能,这些都可能对企业未来的经营决策带来不利影响。同时,也存在因为档案管理不当,发生档案中的财务数据泄露给竞争对手等情况,而给公司带来重大损失。

(五)电算化水平低

有些中小企业仍处于手工记账状态,或者虽然在使用财务软件进行核算但由于软件的基础设置不符合公司经营情况,最终核算的财务数据不能直接用于管理监督使用,需要再花时间进行二次加工,造成工作效率低下。同时,很多中小企业在使用财务软件时仅仅停留在简单的功能,如使用凭证录入及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出具功能,没有使用相关的管理及分析功能,造成了资源浪费。另外,中小企业财务人员在工作中都会用到excel,但很多财务人员还仅仅在使用简单的加减乘除函数、筛选排序功能,致使工作效率低下。

二、中小企业财务核算存在的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中小企业专业财务人员匮乏

首先,很多中小企业对财务核算不重视,造成专业财务人员匮乏。例如,很多中小企业的管理层不重视财务核算,认为财务核算仅是简单的数据加减,同时又不能直接给企业创造价值,因此不愿意在财务核算方面投入成本,直接导致中小企业财务人员的地位和薪资水平偏低,且无升职和加薪的制度或者加薪幅度低于企业中的其他部门,故而无法留住优秀财务人才,同时也会造成财务部门人员变动频繁。

其次,很多家族式中小企业出于对本企业的保护,也会造成专业财务人员匮乏。例如,很多中小企业都是家族式企业,出于资金安全、数据保密或者是经营监控等因素考虑,会安排无财务专业知识及实务经验的亲属出任出纳岗位或者是财务部领导,致使那些有能力的外部财务人员无法正常开展工作,而最终选择离开,不利于企业财务部门的健康发展。

第三,虽然有些企业意识到了财务人员的作用,想补充专业的财务人员,但由于重视程度不够或考虑成本支出等其他原因,采取补充财务人员的方法并未在实质上改变财务人员匮乏的问题。例如,有的企业会雇佣兼职财务人员负责账务,这类兼职人员以退休财务人员或者是记账公司人员为主,一般实务经验及核算能力都很丰富,但由于并非是公司的全职人员,不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同时也没有义务和责任为公司的经营和发展提供进一步的数据分析和财务规划。因此,除了依据企业的原始凭证和相关资料,提供专业的及准确的财务核算数据之外,并不能满足企业经营需要,同时也起不到对企业经营情况监督的作用。

最后,由于社会价值观的问题,也会影响中小企业财务人员匮乏。

(二)中小企业的财务核算管理制度缺失

企业内部的财务核算管理制度是财务核算的依据与标准,但中小企业财务部门受自身规模以及管理层、财务人员的知识架构等因素影响,无法建立起完善的、适应本企业发展的财务核算管理制度,或者根本不建立财务核算管理制度,导致财务核算无章可循。例如,岗位设置不合理,岗位责任不明晰,没有很好地执行“不相容职务分离”原则,财务档案保管制度不健全等。有的则建立了财务管理制度,但未能很好地执行。有的管理层干扰财务核算人员的正常工作,授意财务人员伪造财务数据,人为调整利润。

(三)中小企业的财务核算软件水平不高

随着财务软件行业的发展,ERP或者是单独的财务模块越来越多地被中小企业使用,但从整体上看,中小企业的管理层对财务软件的作用认识并不足,不是很愿意投入资金用于财务软件的升级和功能扩展,导致中小企业的财务软件的使用基本上处于最简单的核算录入阶段。还有一些中小企业虽然上了很好的软件,但由于财务人员的电算化相关知识匮乏,未能将财务软件的功能发挥出来。

(四)中小企业财务人员职业技能不高

首先,目前中小企业由于人力成本等因素的影响,招聘的财务人员整体业务水平偏低。有些财务人员可能连《企业会计准则》都没有完整地看过,工作中仅是靠经验习惯或是零星的知识点,盲目应付工作,而并不了解自己工作的意义及作用,缺少全局意识,当遇到未见过的问题时,因不了解会计准则,而束手无策。

其次,中小企业财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较低,对违法的严重后果认识不足,为了自己的利益或者职位,在发现问题时,不但不制止并告知风险,反而直接参与帮助企业管理层伪造财务信息。

再次,很多财务人员过于依赖财务软件的核算和报表出具功能,但由于不懂其财务原理,当财务软件计算的数据出现问题时,不能及时找到原因,当报表不平衡时,不知道是哪个项目造成的,同时也不知道哪些科目对应这个项目,因而无法解决问题。

(五)中小企业外部审计缺乏公信力

某些事务所为了争客户抢业务,往往报价很低,相应的成本费用就降低了,随之审计时间、审计手续都会从简,降低了对中小企业审计的力度,中小企业核算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也就容易被忽略掉。同时,还存在事务所为了保住客户而迎合客户的需求,出具不实报告,掩盖核算中存在的问题的现象。

三、加强中小企业财务核算的对策措施

(一)提高企业管理层对财务核算的重视

首先,《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四条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也就是说,一个企业的会计核算不健全或者出现问题,首先应当追究企业负责人的责任。因此,应该加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宣传力度,让企业的负责人从法律的层面了解到自己的责任。同时,因为中小企业财务核算存在其自身的独特性,如核算相对简单、人员配备少、内控缺失等。因此,应该针对中小企业的独特性,建立符合中小企业发展需要的财务核算方面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按照制度来要求中小企业的财务核算。如果不遵循,就要进行相应的处罚,这样就能促使企业负责人及管理层重视财务核算工作。

其次,中小企业很多处于创业初期或者发展期,管理层比较重视市场和业务,不太重视财务核算。但正因为处于这个阶段,财务核算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财务核算体系的建立,才能准确地看出企业的经营现状及资金情况。同时,对于那些需要融资贷款的企业,准确的财务核算,也更容易得到资金提供者的信赖。

再次,中小企业的财务人员要主动了解企业业务流程和生产工艺,结合业务流程和生产工艺来进行财务核算,以便能够及时准确地给管理层提供相关的财务数据。财务人员通过切合实际的财务数据来制定经营指标,建立企业运营标准,形成企业预警机制等,以摆脱财务核算与公司实际业务脱节的缺陷,同时也让企业的管理层认识到财务核算重要性。

(二)完善健全中小企业的财务核算管理制度,建立好内控

有了一个健全的财务核算管理制度和内控标准,财务核算的开展才能有依据,财务核算效率才能提高,而不会因为标准不明确等因素使核算人员不知该如何开展工作,同时有利于减少企业的资产流失等现象的发生。

在符合《会计准则》及《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前提下,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企业财务核算管理制度,规范会计科目核算范围及核算方法,明确账簿及财务报告的出具程序及原则。合理安排财务岗位,明确财务人员职责权限,建立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形成相互制衡机制。制度建立起来以后,还要严格执行,对不适合企业发展的地方及时进行修改。

(三)提高中小企业财务核算软件水平

中小企业管理层受自身素质等方面的影响,对财务软件的功能及作用不是十分了解,因此首先要让企业管理层了解财务软件在财务核算及管理中的作用,给企业带来的好处,只有企业管理层对财务软件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财务软件在企业才能得到更好的使用,才能体现其更大的作用。同时,应根据企业的自身经营特点及需求来对财务软件进行选择和基础设置。例如,一般中小企业财务人员不多,但有时候发生的费用较多,而费用类型比较固定,这样单独安排一名财务人员来制作费用类凭证,会降低财务部门的核算水平。这时,可以利用财务软件的便利性,通过领导协调,让公司每个部门制作本部门的费用凭证,同时通过财务软件的权限设置来限制这些人员的权限,这样每个人的量就会很少,也不会耽误其他部门人员太多时间,财务人员仅需对费用凭证进行审核即可。

(四)提高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及专业技能

首先,要加大财务人员持证上岗的检查力度,没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不允许从事财务工作。其次,提高中小企业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这方面的教育应该贯穿整个专业培训,同时应该加大财务违法的检查力度和宣传。再次,要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近两年随着《企业会计准则》的修订,其与国际会计准则更加趋同。财务核算的很多内容都发生了变化,税务方面也发生了很多变革,如“营改增”、小微企业所得税的变化、推行增值税电子发票、审批制改注册制、中韩自贸协定实施等,都要求财务人员要更新自身的专业知识及职业技能,才能更好地适应这个行业的变化与更新。其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财务人员必须完成每年的继续教育培训,培训内容应以最新的法律法规为主,企业管理层也应为财务人员的继续教育提供支持,如费用和时间等方面。在此基础上,根据企业自身特点,让财务人员参加一些与企业业务相关的财务技能及管理方面的培训,使财务人员在企业经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五)提高外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专业性

第8篇:小微企业审计报告范文

一、旅游企业融资新平台――新三板

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引发新一轮的旅游资本扩张,从我国旅游业各组织性质与规模看,中小型民营旅游企业居多、大型国有旅游集团公司数量少,旅游企业存在可抵押资产少、传统商业银行等融资方式风险过高而运作不畅等问题。2013年6月19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并提出“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将新三板扩至全国,鼓励创新、创业型中小企业融资发展。”

新三板是国务院批准依法设立的全国性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权交易平台,是支持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发展的重要融资渠道。企业在新三板上市后股票可以在资本市场中以较高的溢价进行流通转让。与主板市场相比,新三板市场入场条件宽松、挂牌时间短、融资效率高的三新特点与优势,将成为全国广大中小企业融资的基础平台与蓄水池,因而受到广泛青睐。

二、旅游企业新三板上市利弊分析

(一)旅游企业新三板上市利益分析

新三板上市为企业资产证券化提供了一个交易平台,企业可以在资本市场定向募股集资,从而增加企业资产与股票流动性、完善资本结构以及实现原始股东价值与企业市值最大化;企业上市新三板进程中会计师事务所、律所等专业中介机构提供的相关财务、法律咨询服务以及上市后企业高管为了防范退市与被并购风险的强化管理行为,有利于明晰企业产权、规范纳税行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与建设现代化企业制度;新三板连接着主板与中小板,随着转板机制明晰化,新三板上市对企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成都杨振之来也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来也股份”)董事长杨振之在谈到新三板上市的意义时说,上市打通了投融资渠道,为公司在旅游全产业链的发展提供更多资金支持和保障,使公司更好更快地持续发展,也将造福公司员工和他们的家庭,让更多人持有股份。

(二)旅游企业新三板融资弊端分析

新三板上市同样伴随着些许挑战。尽管政府对新三板上市企业有一定的资金补贴,但无法完全覆盖其需支付给券商、律所、交易所的庞大费用,从而给资金不足的中小企业造成一定压力;上市新三板后,财务报告、经营状况等都要公开披露且无法更改,降低了企业今后在创业板或中小板IPO的灵活性;核心管理或技术人员可以自由流转股份后,企业对他们的吸引力大大降低,易产生危机,影响公司发展。

旅游企业新三板上市的关键是具有稀缺资源或技术,具有核心竞争力。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许多旅游咨询公司应运而生,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尤其是上市之后承受更多社会监督压力。“来也股份”作为一家提供旅游全产业链咨询服务的公司,核心要素“智力资本”能否在新三板资本市场上始终保持竞争优势从而实现稳定高速发展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三、“来也股份”新三板上市前后股本结构与四大能力分析

企业绩效评价是运用特定指标与标准,采用一定的数理逻辑,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取得的业绩进行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一整套方法体系。新三板上市旅游企业的绩效评价存在财务与非财务指标两套体系,其中,财务指标重点关注企业股本规模、盈利、偿债、经营与成长四大能力,而非财务指标重点考虑公司治理结构的合理性如股东的持股比率。此外,企业的研发投入、信息传播风险以及企业经济管理行为的合法性等也是影响新三板挂牌企业绩效的因素。

“来也股份”经过15年的稳健发展,于2015年年底登陆新三板成功打造“全产业链平台服务”,形成以旅游策划、规划、设计为“谋划”,以景区管理、培训、营销、招商、工程作“催化”,以旅游金融和开发为“造化”的全产业链发展。其新三板上市标志着中国旅游业全产业链咨询服务“第一股”诞生。本文基于财务指标的视角,以“来也股份”(股票代码833973)的2016年上半年财务报告与2014、2013年度审计报告为基础,分析上市前后公司股本结构与四大能力。

(一)“来也股份”新三板上市前后股本结构变动分析

由表1可知,“来也股份”采取的是定向同比例派股形式,以资本公积向全体股东每10股转增6股。此外,报告显示与资本公积转股政策同时实施的还有现金红利的发放。资本金转股后,有限售条件股份数额增加,从而公司派发给股东的现金红利总额增加,这表明“来也股份”新三板上市后经营状况良好,股民红利增加,股民对公司经营前景的信心增强,有利于稳定公司资本结构以及宣传公司品牌形象。

(二)“来也股份”新三板上市前后四大能力财务指标分析

1.盈利能力分析。盈利能力代表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是投资者最为关心的问题。“来也股份”2014、2013年度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38.00%、58.11%,基本每股收益分别为2.03元/股、1.95元/股,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保持在较高水平,盈利状况良好(如表2所示)。上市后2016年上半年财务报告显示的每股收益为0.5元/股,与2014、2013年度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原因在于本次新三板上市增资后,净资产与股本都有所提高,而公司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短期内效益回收不明显,从而导致每股收益下降。但与2015年同期0.12元/股收益相比翻了三翻,盈利能力实现大幅增长,说明新三板给“来也股份”带来了新的契机与增长点。

2.偿债能力分析。一般而言,流颖取⑺俣比越高与资产负债率越低表明公司偿还短长期债务能力越强。由表3可知,“来也股份”2016年6月30日的流动比与资产负债率分别为7.02、18.63,对比上市新三板前,2015年12月31日、2014年12月31日、2013年12月31日的流动比率分别为5.32、3.00、2.54;资产负债率分别为21.00%、24.08%、24.76%,说明“来也股份”上市新三板之后资产负债率下降(资产总额增加)而流动比率提高,公司短长期偿债能力都有所增强,有利于维持公司稳定与稳定股民信心。

3.营运能力分析。企业营运能力指企业营运资产的效率与效益,通常用资产的周转率或周转速度来衡量。由表4可知,“来也股份”2016年上半年、2015年上半年、2014年、2013年的现金流净额分别为768,000.83元、-7,515,149.99元、19,664802.71元、13,352,863.64元,说明2015年年底成功上市新三板的举动给公司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从而导致2016年上半年现金流净额与上年同期相比由负转正,实现现金净流入大于现金净流出,资产利用率有所改善,但对比2014年、2013年的现金流净额,上市新三板所引起的现金流反应并非相当理想。

此外,“来也股份”2015上半年与2014年度应收账款周转率分别为3.80、26.70,存货周转率分别为17.90、68.79;而2016年上半年应收账款周转率与存货周转率分别为1.75、6.95(见表4)。应收账款与存货周转率的大幅下降表明,新三板上市使得“来也股份”存货和应收账款转换为现金的速度变快,企业资产利用效率变高,营运能力变强。

4.成长能力分析。企业成长能力亦称可持续发展能力,反映企业未来发展趋势与发展速度,通常用增长率来衡量。由表5可知,“来也股份”2016年上半年总资产增长率为7.19%,对比2015年上半年13.85%增长率与2014年度41.51%增长率有明显下滑趋势;但营业收入增长率与净利润增长率与2015上半年、2014年相比大幅提升,说明上市新三板后,总体上经营前景良好,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但依然存在一定的上升空间。

综上所述,“来也股份”新三板上市后,无论是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还是成长能力都有所增强,说明新三板为其全产业链咨询服务平台建设提供了一个契C,为解决其融资难的问题提供了一个新思路,为目前中国旅游业发展做出了一个示范效应。上市新三板扩大了“来也股份”影响力与资金实力,有助于其引进高科技设备,融合“互联网+”运营思维,丰富旅游产品服务类型与提升产品品质或服务质量,实现公司业绩持续增长。但“来也股份”新三板上市时间尚短,从长远看,其财务绩效走势依然面临诸多变数与挑战。因而,加强风险防范意识、灵活运用股权激励手段留住核心技术管理人员、规范公司管理、提高员工技能与创新意识等都是“来也股份”应高度关注的问题,也是巩固新三板上市后财务绩效成果的重中之重。随着新三板上市时间的推进,“来也股份”究竟会何去何从还有待持续追踪与观察。

四、结语

第9篇:小微企业审计报告范文

对中国当前财政政策对经济结构调整产生“锁定”效应的分析

1.中国财政政策的定位实质上面临两个基本目标:一是熨平短期经济波动,二是维持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增长,从而相应的采取了反周期的经济刺激计划操作手段。尤其是在中国遭受金融危机造成的国际经济环境恶化的条件下,中央政府的投资刺激计划在各级地方政府所具有的内生性的投资冲动的放大效应下,对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产生了三个方面的负向作用:一是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能力的内生动力的缺失;二是导致了地区和城乡间收入差距的扩大以及收入分配结构在一定程度上的恶化;三是导致部分产业投资的盲目扩张,导致了某些产业的产能过剩以及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从而使得原有的低效率的投资结构进一步的僵化。而中国现行的以刺激投资计划为主的财政政策对经济结构这三个方面均造成了负向作用,很大程度上造成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内生动力的缺失和“锁定”效应的产生。现阶段,中国各级政府倾向于采取扩张型的财政政策,以获取短期内经济的快速增长,这种短期内的投资刺激计划,很有可能是导致中国经济结构“锁定”效应发生以及未来经济增长优化升级能力缺失的重要动因之一。但是,一国经济的长期增长必须通过对其经济结构的有效优化和调整来实现。因此,中国现阶段各级政府竞相采取的刺激性投资为主的财政政策,将直接导致经济中长期增长与缓解短期经济波动之间产生根本性的矛盾和冲突。同时,由于在中国现行的财政政策体系、中央和地方政府财税分权以及地方政府对财政政策的扭曲行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这种固有的矛盾很难得到有效的解决,加之中国财政政策手段的单一化,使得其中的矛盾和冲突存在固化的可能。因此,为了在稳增长前提下保证实现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目标,同时实现中国短期与中长期经济增长的平衡,这就意味着中国财政政策已经到了需要进行调整的重要窗口期。2.当前财政政策对经济结构造成“锁定”效应的表现(1)当前财政政策的实施与产业结构优化不相匹配中国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是以短期刺激性投资计划为主要手段的。然而,中国多数产业都是竞争性的产业,财政手段不应该直接介入,这就决定了不能通过政府资金对某一特定产业进行大规模的投资,不可试图直接通过改变投资结构来对产业结构的调整施加影响作用。但最近十几年间,中国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往往以单一的直接投资或政府补贴企业投资手段为主,在财政投资资金的运用上主要是实行单向的大规模的投入到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其并没有发挥其对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效应。这无疑就揭示了中国以往的积极财政政策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是不相呼应的。由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国民经济运行的基本要求,因此实行包括财政政策在内的宏观经济政策必须将其考虑在内,否则财政政策的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由于有效需求不足一直是中国国内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这也迫使中国政府一直试图以国债和以地方债务平台为核心载体的扩张型财政政策来拉动内需。但是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现实来看,中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内需不足,实质上表现为低水平上的内需不足:一是其是以中国产业结构的低度化为基础的;二是它是在中国居民收入水平总体上升而收入差距有所扩大中形成的。以拉动内需为目地的积极财政政策之所以没有达到目的,重要的是没有考虑到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对中国内需不足的影响,没有把握住内需不足的根本性所在。实质上,中国现阶段的内需不足,其既有在产品结构上需求不足和供给过剩并存的问题,更有更高层次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因素。而且,其既有因中国某些低效率产业和传统技术产业的压缩而挤出一部分过剩劳动力,又有优势产业增长缓慢,劣势产业退出艰难而导致相当部分的居民陷入收入增长缓慢甚至下降的窘境。简言之,在中国现阶段,拉动内需的财政政策之所以乏力,是财政政策与产业结构调整相脱节的结果。改变二者的脱节问题,才是提高财政政策实施效果,进而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内需不足的重要途径和改革瞄准点。(2)短期稳增长为导向的财政政策加剧了产能过剩,削弱了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内生动力中国各级政府长期以来偏好于采用短期大规模的刺激计划与投资,来应对外部环境变化以及经济波动对中国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以实现短期内经济稳增长、保增长的目标。但这往往造成短期内重化工业等能够创造更多GDP且需大量固定资产投资的产业部门巨大产能的进一步扩张,进而造成这些产业部门的产能过剩。通过对中国1999-2010年重工业和轻工业28个行业的产能利用率进行测算,可以看出中国重工业领域产能利用率普遍偏低,一些对外依存度较高的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产能利用率普遍偏高。2008年出台的“4万亿”投资计划等短期刺激计划,给中国重工业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导致了部分行业的过度投资,从而加剧了这些行业的产能过剩状况(韩国高等,2011)。另一方面,各级地方政府出于迎合中央政府的宏观政策目标的目的,同时为有效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增加区域的整体福利,缓解社会就业问题,会相应的制定区域优惠政策,从而很大程度上降低企业的投融资成本,导致部分行业过度投资,从而削弱了区域经济结构内生的调整动力。而且,中国政府出台的稳增长、保增长的大规模投资项目的经济刺激措施,是导致全球石油、铁矿石等产品泡沫以及房地产行业泡沫再次膨胀的重要原因。目前欧美的债务问题已全面爆发和蔓延,导致中国对外出口需求受到极大冲击,依靠外需的增长来消化中国国内过剩产能的解决方案,已经基本没有出路。(3)现阶段的财政政策加大了城乡和地区间收入分配差距政府主导型的大规模刺激投资导致投资和消费比例长期失调,事实上已经成为造成中国收入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方面,政府性投资很少涉及民生部门的建设,导致财政投资支出中经济性支出的增速高于社会民生性支出,居民收入分配状况明显恶化,另一方面财政政策倾向于支持央企,使得依赖于行政垄断地位发展起来的国有企业职工收入远远超出其他民营企业职工收入,拉大了行业间工资收入差距。而且,中国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影响机制具有时变性,而且与不同财政政策下的政府支出结构的变化紧密相关。具体来看在1994年1季度至1997年2季度、2001年2季度至2003年2季度以及2005年4季度至2011年4季度期间,中国财政支出在刺激经济增长的同时,短期内有利于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改善了收入分配状况,但长期来看仍存在扩大收入差距趋势;在1997年3季度至2001年1季度以及2003年3季度至2005年3季度这两段时期里,中国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更为显著,但是也较大幅度地扩大了收入分配差距(潘敏、张依茹,2012)。因此可以看出中国财政政策中支出结构的变化,对经济增长以及收入分配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总体来看,财政支出的增加都会导致收入差距的扩大,二者同时优化的结果很难达到。3.产业结构、收入结构和投资结构三者的“嵌套”关系,加剧了财政政策对经济结构的“锁定”效应从一国经济结构中不同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来看,产业结构、收入结构和投资结构三者之间存在着“嵌套”关系。这种“嵌套”关系具体表现在:收入结构决定着需求结构,而需求结构又决定着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相应地又决定着投资结构,而投资结构反过来又会影响收入结构。事实上,中国现阶段城乡区域间巨大收入差距以及内在收入分配结构问题,直接导致了中国需求结构的不合理,使得产业结构始终处于低水平阶段。同时由于投资结构的扭曲,又加重了劳动者在收入格局中始终占有的份额过低。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以出口为导向的战略发展的经济格局中,出口进一步弱化了投资结构内在的优化动力,加剧了劳动者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下降的趋势。这些相互连锁反应且相互循环影响的内在机制,一方面强化了财政政策对经济结构各方面的“锁定”效应;另一方面也使中国财政政策进一步调整的难度加大。4.中国面临抓紧利用危机来调整产业结构的战略机遇期当前,中国应抓住国际危机带来的机遇期,准确的衡量和把握中国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尺度和方向,有效的避免政府对市场过多干预造成的市场资源配置机制的失调,避免产业结构的逆向调节和经济发展质量的下降,强化产业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内在动力。因此,中国政府当前应顺应经济发展的趋势,产业结构的调整重点应放在淘汰落后产能和缺乏竞争力的企业,降低能耗,提升资本利用率,促使产业结构在经济周期调整中实现提升和转型。2009年中国产业结构在财政政策的引导下,存在着局部的逆向调节,因此,政府决策者决不能仅凭听到部分地区和部分企业的反映,就轻易做出宏观政策重大调整的决策。而且,在过去的历次宏观调控中,每次调节只能针对中资企业特别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很少涉及到外资企业,最终导致大企业和外资企业在市场的竞争中获利和发展壮大;相反,其则对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形成极为不利的政策环境。当政策转向于扶持中小微企业时,却往往造成信贷和投资的过度扩张,造成政策效果的后遗症很大。因此,在今后的总量调控和结构调整中,政策的瞄准点应首先放在增加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方面。此外,中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经济的未来发展必然首当其中地面临结构调整的挑战和率先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面对挑战和任务,这些发达地区要主动进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结构调整,而不是再继续寻求投资和信贷扩张的支持。

稳增长前提下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财政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