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生劳动实践活动的感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目标;探究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3-150-01
一、引言
综合实践活动是让学生联系社会,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它以学生自主性、探究性、研究性学习为基础,以个人或小组合作为主要方式,以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为资源,使学生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与思维训练、科技制作、科学探索、创造科技和综合能力为活动形式,无论哪一种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在直接与具体事物接触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成为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有效载体。
二、综合实践课对小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意义
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小学生探究能力的有效载体,《活动资料》是根据课程改革基本精神,突出了研究性学习,特别注重组织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获取直接经验,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活动资料》在活动形式上包含五个系列:思维训练系列,科技制作系列,科学探索系列,创造科技系列和综合能力系列。这五种活动形式,无论是哪一种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直接经验的积累。这样使学生能够在直接与具体事物接触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同时还能让学生直接经历“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事物的基本过程、遵循了创造发明的一般规律,能够真正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质。
三、提升综合实践课对小学生探究能力的策略
1、在社会实践中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 传统的教学中,也是提倡与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它前提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在此基础上结合。而综合实践活动与社会实践的相结合则是全新意义上的结合。从内容看,“主题”是从生活、社会实际中产生的,是发生在学生生活中事情或现象。从过程看,实现“主题”规定的目标不是单纯的课堂教学和实验室实验操作就可以完成的,必须让学生围绕主题,去参加社会实践,到真实的世界中进行各种感受和体验。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过程,就是社会实践的过程。在实践中形成技能,在实践中解决现实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参与实践能力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
2、在社区体验中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家庭、社会是活生生的课堂,学生自我服务内容在家庭中体现得最充分,父母的家务劳动或一技之长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利用家庭里的这些潜在的教育资源,发挥其隐性的教育力量,形成教育的整体合力。同时组织学生参加社区的各种公益活动,为社区的建设和发展服务。服务的过程就是能力提高、领悟劳动价值的过程,并以此达到学生关心他人,参与社会活动,服务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能力。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打破了学校围墙的束缚,走出学校建立起学校社区二位一体的综合教育园区,在服务于社会之时,不断开发社会教育资源,有利于资源共享。
3、以科技创新为依托发展探究能力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主要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目的。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一类新型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小学阶段的发明创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把创造教育渗透于生活性活动之中,是一切教育根本目的所在。在教学中,教师应到学生中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让学生亲自体验。由于发明创造学习内容的重新整合、综合,学生在完成某一主题时,或是观察记录,或是动手实践操作、制作,或是尝试实验。在一定的意义上,增加了学生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营造活动氛围,拓展学生的思维。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综合实践课开展的国策和能够在,如果学生仅有探究的兴趣,而缺乏探究的能力,那么综合实践课的教学目标达成会受到影响。因此,要更好的培养小学生的探究能力,需要在综合实践课程开展的过程中,不断的探寻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策略,在实现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探究能力发展,为小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钟秀萍.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2(01).
要想搞好作文教学,还必须从习作根本入手,首先解决“写什么”的问题。这正是课程标准所指出的:“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要丰富学生现实生活,让学生有物可写,使习作真正成为学生自身生活的反映。
课程标准在关于作文教学中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事物,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在学习、运用课程标准这一思想指导学生时,我有以下几点体会:一、指导学生深入生活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紧扣现实生活开展活动,这样才能丰富、生动,这样活动才具有感染力。二、指导学生活动要深入持久,作为经常性活动长期坚持下去,才能从根本上丰富作文内容。那种为某篇习作就组织一次活动,被动应付式的实践并不能丰富学生生活内容,也难以起到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习惯和能力的作用。三、指导学生活动要有大语文、大作文的教学观。丰富习作内容要靠学生的实践活动,但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不能受某一习作要求的局限,机械地为习作而活动、为习作而习作,否则就难以真正丰富生活内容,最终也写不出内容丰富的习作来。教师应从大处着眼,把习作教学同广泛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同其它目标的培养、其它学科的活动教学及观察、阅读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拥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和写作素材。四、要经常及时地依据不同年级的训练要求进行指导。这样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也使学生把自然的实践活动转化为意识化的写作素材。
在指导三年级学生深入自然、社会进行实践活动时采取以下几种做法:
一、经常要求学生随大人干各种农活及其它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
小学生身处农村不知农已成为当前农村小学生的一种普遍弊病,作业过多、教育思想的不端正等原因导致了小学生脱离生产劳动实践。事实上,一年四季,春种秋收夏管理,各种作物所涉及的各种农活都是一门学问,既要有一定的专门知识,又要有熟练的技术,还要付出艰苦的劳动。让小学生随大人去实践,学到了知识、技术,开阔了视野,还培养了爱劳动的思想品质。因此说,让小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既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的需要,也为习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我经常要求学生回家要帮助大人干些农活及其它劳动,并作检查,了解学生参加劳动的情况。小学生随大人干活时,学到了知识,受到了锻炼,丰富了生活内容。
二、经常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活动
我们一直坚持组织各种校内外活动。通过活动,既让学生得到了休息,享受到了学校生活的乐趣,还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生活内容,也为习作提供了富有情趣的素材。可通过一下几条途径开展活动:1.充分发掘利用民间游戏项目组织学生游玩。民间游戏种类繁多,活动随便,深受小学生喜爱,具有许多积极作用。课间空余时间及活动课上,同学们兴趣十足地玩各种游戏,我则指导推动活动的开展,许多有趣的活动被学生写进了习作。2.依据山区农村的特点,组织学生爬山等活动,到大自然中去接受大自然的熏陶。3.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养鸡场、塑料大棚菜园、木工厂、砖场等地方参观、学习、调查。
三、指导学生看电视、报刊
现在小学生家基本上都有电视,据查,周末小学生每天晚上都看电视,但由于许多人思想陈旧,都一味地反对学生看电视。事实上应当正确地看待学生看电视的问题。电视节目内容丰富多彩,政治、经济、自然风光、天南海北无所不有,且内容健康、导向明确,是求知欲极强的农村学生了解外部世界、认识现实社会、开拓知识视野的百科全书和最富情趣的课堂。
小学生看的节目一般是少儿节目、新闻联播及其它知识性节目,时间一般为一个多小时,要求学生不能影响休息。每次开家长会要向家长讲讲现代教育理论和学生适当看电视的好处,并要求家长予以指导。还可抽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谈谈看电视的印象和想法,以此让学生能正确地更好地理解电视节目,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认识社会的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每天可抽出半小时让学生读书,通过读书,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文化知识素养的同时,也让学生全面深刻的了解社会、关心社会。
四、让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事
关键词:德育教育;价值;行为习惯;价值观念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8-0070-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8.044
一、德育教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价值
在德育教育方面,学校根据小学生的年龄段特点和素质教育要求,将德育教育内容主要集中在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教育、政治素养教育以及“三观”教育三个方面,这对于引导小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良好思想品质有着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帮助学生养成文明行为习惯
在学校德育教育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学校组织德育教育实践活动必须依据的重要文件,这两个文件均体现了对学生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要求。通过开展德育教育活动,能够帮助小学生养成文明行为习惯,引导学生形成艰苦朴素、勤于劳动、诚实善良的良好品质。
(二)培养学生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情怀
大部分学校都将集体主义教育作为德育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通过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再借助各种集体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借此让学生明白自身荣辱与集体荣誉之间的关联性,从而使小学生在集体活动中逐步树立起集体为先的责任感。由于现阶段的小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对他们进行这种集体主义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时,学校可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作为立足点,通过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焕发学生的激昂斗志,使之树立起与祖国共荣辱、同命运的信念。
(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小学生思想单纯且不成熟,易受不良思想的侵袭产生错误的价值观念,对其日后成长带来负面影响。而开展德育教育能够帮助他们分辨是非黑白、分辨善恶美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以正确的视角看待社会现象,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同时,通过开展德育教育,还能够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坚毅的意志品质,努力克服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二、加强德育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构建高效的德育课堂
对于教育教学而言,课堂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场所,因此教师应当对课堂资源加以充分利用,通过对教材当中的德育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开展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当采取合理可行的方法及途径,构建起一个高效的德育课堂,将课堂作为德育教育工作的主阵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发挥出语文、品德与社会等学科在德育教育中的优势,在与教学目标进行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音、体、美等学科可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拼搏精神的教育,在磨练他们意志品|的过程中,促进其爱国主义情感的形成。除了在各个学科中向学生渗透德育教育之外,教师还应当对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加以合理利用,通过视觉和听觉的直观感受,让学生能够更为直接地获取与思想品德有关的信息资料。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播放具有教育意义的电影片段、Flas等,或是从网络上下载一些有关资料让学生学习。多媒体技术在小学生德育教育中的运用,可以打破传统说教的局限性,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从而使德育教育变得更加生动,这对于教育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二)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仅凭说教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为此,学校和教师应当积极探寻提高德育教育成效的新方法和新途径,通过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提高小学生的道德修养。受年龄的限制,小学生的日常生活环境相对简单,正因如此,使得他们却比成年人更加憧憬丰富多彩的生活,几乎所有的小学生都希望能够与社会接触。鉴于此,教师可以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多为他们安排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在满足学生愿望的同时,将德育教育渗透到社会实践活动当中。例如,教师可以定期带领学生去养老院探望孤寡老人,并制作一些小礼物送给老人,由此不但可以给老人带去温暖,而且还能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提升。如果条件允许,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到农田中进行劳动,让他们体验丰收的喜悦,使其认识到劳动果实来之不易,从小培养不浪费食物的好习惯。
(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其子女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为此,应当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借此提升德育教育效果。教师应当多与学生的家长进行沟通联络,让家长了解德育教育对其子女成长的重要性,增强家长的教育责任感。学校可以定期组织一些亲子活动,让学生家长与孩子一起参加,这样既可以增进双方的感情,又能让家长从活动中了解到孩子的不足之处,从而有侧重点地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此外,学校还可以向家长贯彻学校的德育目标和方针,使家长吸取到学校教育制度的精髓,提高家庭教育效果。只有学校与家长达成一致共识,并多进行交流沟通,才能为学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也才能使学生的道德品质得以逐步提升,从而为其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小学生年纪尚小、思想单纯、辨别能力差,正处于德育教育的关键时期。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阵地,必须担负起小学生德育教育的重任,积极构建起高效的德育教育课堂,组织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活动,并且还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共同开展德育教育活动,帮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促进身心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关键词:综合实践;劳动课程;组织;实施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中小学教育的新领域
综合实践是独立于各个学科单独出现的教学课程,课程的主要学习方式是学生的实践,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亲身感受的经历。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根本特征。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形式也不同于一般的课程,不会是师生在教室中讨论教材中的问题,而应当是教师与学生一同走出教室,真正走进实践环境,实实在在动手动脑解决具体问题,这才是综合实践活动课堂应当有的形态。
为响应新的教学改革思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中小学教育新时代下的全新教学领域,以全新的教学理念结合全新的教学内容,更加科学,更加直接地进行实践教育活动,而不是把实践作为一种教学方式简单开展。教研办公室特此编订了中小学生实践活动课程教材,真正把实践教学作为独立教学学科建立起来,真正以实践锻炼学生的综合实力。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综合活动实践课程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系统如何正确应用到课堂上,是教师作为活动组织者与实施者需要积极探索的问题。
以一节主题为“广告与生活”的综合实践活动为例,准备阶段以基础知识储备为主,教会学生科学收集资料,以广告的组织形式为基础等,作为学生实践活动的理论依据。接下来是初步尝试阶段,给定主题让学生尝试使用科学的资料收集法汇集第一手资料,并让学生初步接触广告的主要形式与传播方式,作为学生综合实践的经验基础。其次是正式动手阶段,有了第一手资料的积累与广告形式的基础知识,正式让学生创作属于自己的广告,鼓励学生自主解决实践过程中的问题。最后是实践结果总结阶段,当学生完成自己的作品,充分感受广告创作的过程后,与学生分享收获,总结经验,便于下次实践的更好进行。
参考文献:
[1]高志良,侯翠环.美国当代中小学教育改革述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04).
[2]金云波.STS课程改革的走向对当今中小学科学教学的启示[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04).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课;生活化教学策略;优化;评价
一、小学综合实践课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综合实践课开展的前提是学生的个体感性认识和积累的直接经验,课程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体现学生对综合知识的掌握情况。生活化的综合实践课有利于学生养成合作、团结、积极等良好的精神和品质。在综合实践过程中,每个人都不是单独的个体,而是学习团队中重要一员,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各种综合能力同步提高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品质,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还能在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与成就感,并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心。
在综合实践过程中,没有资料可供参考和借鉴,也没有教师或家长随时随地的指导,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通过自主或协作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样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优化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的思维方式。综合实践课让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变得更宽,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的内容也变得更为丰富,在广阔的学习空间中能够充分调动积极性和创造性,并打破原先陈旧的思维方式,发挥无限的可能性。小学综合实践课的开展为学生动手动脑提供了一个平台,在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够对学习和接触的东西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不仅能够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而且能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对于学生长远的人生发展乃至我们民族的未来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小学综合实践课生活化教学能让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还能让知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使学生更合理地规划自己的人生,从而使人生变得更加美好!
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注重小学生的实践与参与,重视学生的体验与感悟[1]。
二、小学综合实践课生活化教学策略
(一)依托生活元素,巧设教学情境
感性认识、直观思维是小学生成长过程中认识世界和思考世界的特点,是小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知识,培养各种能力的最主要方式。小学阶段的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还不成熟,加之生活经验积累较少,对一些深刻的内容并不能充分理解,就像刚出生的孩子一样需要慢慢地学习和成长,在时间的积累和逐渐的成长中才能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由肤浅变得深刻。小学生正处在一个好玩、对各种事情充满好奇的阶段,这样的天性使得他们喜爱综合实践课胜过传统教学课程。传统的听授课一般都是教师在前面讲课,讲授的内容都是已经被证明和证实的固定的定理,如果不及时更换学生不适应的学习内容,那么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探究和学习只能在“一潭死水中扑腾”[2]。
比如教师向学生讲解“三角形内角和为180°”这一结论时,如果只是让学生通过课本上的几个例子就明白这一结论,而不是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能得到这个结论,学生的思维就被教师的讲课过程所限制,久而久之必然导致学生缺乏创新思考能力。如果不让学生去思考,去创造,就会扼杀学生的好奇心,使得学生的学习裹足不前。
如果每一位教师都立足于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思维的发展水平,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积极开展各种有趣的课堂活动,创造一种充满吸引力的学习氛围,必然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也能使得小学生综合实践课的高度更上一层楼。
比如在学习《杨桃》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应该以真实的杨桃为授课参照,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杨桃,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更加深刻地去理解课文表达的内容。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实践氛围,让学生通过切身的体验进而深刻地去思考,去想象。
(二)注重生活时空的多元,满足学生乐学的需要
小学综合实践课应该切合实际生活,注重生活时间和空间的多元化,构建一个三维网络体系,这个三维网络体系涉及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实现对学生的全面教育。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最大限度减少课堂固有知识的讲解,更多地引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进社会的各个领域,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生活的美好,并用自己的思维去思考和探究世界。所以,实践活动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活动方式以班级或者小组为活动单位,让学生通过参与不同的实践活动来丰富学习内容,增加知识的深度,让学生在多元化的学习过程中,既可以轻松完成教师留给的学习任务,又能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此外,在小组活动中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学生在共同协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进了友谊,提高了自我认知。
比如在“零用钱,我们该怎么用?”的主题综合活动实践中,教师要合理安排学生分组,适时引导学生可以对身边的同学和朋友的实际情况展开实践调查,如对身边的学生怎么花钱进行调查,还要对周围学生的家庭收入情况进行调查访问等。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够使参与活动的学生认识到零花钱的来之不易,也能使学生体验到综合实践活动带来的无尽乐趣,从而实现快乐地学习。
(三)尊重个性,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个体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生活环境。在小学综合实践课中,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理论联系实际,选择教学内容时一定慎重,首先必须贴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比如在进行《通讯工具的发展》这篇课文的学习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父母和亲戚朋友使用的手机进行观察,然后带领学生去手机专卖店观察手机流行的品牌型号以及外观,再向同学们介绍一些手机发展相关的知识,如果当地有通讯科技类博物馆,也可以带领学生去参观博物馆,最后让学生根据接触、认识的知识和整理的内容,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设计出自己理想中的概念手机,并手工制作成简单的模型,在课堂中进行展示介绍。教师则根据整个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对每一个学生进行综合评定,选出“最优小组”或“最佳作品”,对优异的学生予以奖励,对有待提高的学生予以鼓励,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思考创造的快乐和成就。
(四)生活实践导学,推动主体探究
小学综合实践课应该减少课本上的讲解内容,以生活实践为导学内容,让学生的生活情景和状态成为教学导学内容的依据,让学生在生活中思考,探究,想象,与同学交流、探讨结果。在整个过程中,要以学生主体探究为核心,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和框架,发挥主要作用,避免学习只停留在空想和强行灌输知识的状态。例如在《亡羊补牢》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还要让学生深刻体会文章主旨和教育意义,可以设置一个让学生反思自身不足的小活动,让学生主动探究纠错并能马上体现这些不足所带来的不利影响,让学生主动进行自我纠正,自我体会,自我理解,让主人公的精神品质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去,让学生能更好地体会和理解文章的真谛。
在学生展示特长的时候,教师不应该仅将终点停留在学生具备的特长方面,还应更加注重学生展示自身特长的过程,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过程的重要性,即实践的重要性。例如在“今天我当家”的主题实践活动中,安排学生负责家中部分的家务劳动,让学生养成做家务的习惯,培养其勤劳不怕吃苦的精神和品质,也体会一下父母的不容易。如在展示拿手菜的时候,我们期待的不应该是孩子对菜谱的讲解有多么熟练和生动,而应该注重孩子“做”的这一行为,品尝孩子用“心”做出来的手艺,感受孩子的劳动付出后的进步和成长。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并不是通过简单的知识和思想传导就可以实现的,而是要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
三、u价与反思
小学综合实践课有着传统教育模式不具备的突出优势,弥补了传统授课方式的不足。综合实践课生活化,让学生在学校学习到的知识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且服务于自己的生活,并在各种综合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潜能,不断提升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3],使得学生能够用丰富的知识结构更合理地规划出自己的人生,使人生变得更加精彩和美好!
当前,综合实践课的开展还有待优化,面临的各种问题还有待解决。然而,依托生活元素,巧妙设置教学情境;注重生活时间和空间的多元化,实现学生乐学的需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注重生活实践导学,推动主体探究是当下让小学综合实践课的生活化走向成功的必要条件。综合实践课程应该落实到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和其他领域。政府应该积极提倡和鼓励各级学校落实教育部关于增加教育实践课的倡议,有效开展综合实践课程和活动,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推动小学综合实践课生活化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宝珍,熊鹏,马光明.深挖资源,积极探索农村小学综合实践的新路子[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2(10).
关键词:农村 小学 作文 体验 尝试 想象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7-0205-01
1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与感想
或许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镜头:(1)“我每天都要带《拾贝集》回家写日记,实在是累人,如果没有作文写作,我们就轻松多了。”(2)学校要组织开展活动,教师刚通知完,就有学生私下议论:“活动以后,不知要不要作文,如果写作文,笔者宁愿不参加活动。”可见很多小学生惧怕写作文。这样的情况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虽然教师从选题一直从开头到结尾,指导得有板有眼,但学生的习作仍是干巴巴的,让人沮丧。看着这些习作,仿佛面对着一潭死水,怎么也透视不到学生那朝气蓬勃的影子。再加上作文用书中所写的作文通常与我们的现实状况不符,所以一些学生就模仿作文用书中的作文,结果模仿得一塌糊涂;有的人干脆就抄袭作文书中的作文。而《课标》中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我们农村有美丽而神奇的大自然,有丰富的人文底蕴,也有都市的现代气息。为农村的小学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的作文素材。我们应该发挥、利用这一资源,帮助学生寻找到作文的活水之源,应大力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飞出单一、封闭的课堂,接触自然、社会,在广阔的天地中学语文,用语文。为此,笔者利用农村的语文教育资源,在作文教学中尝试地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
2 具体的几种尝试
2.1体验家乡富饶,盟生自豪之情
农村的学生与城里的学生不一样,他们可以闻到稻花的幽幽清香,摘到雪白的棉花,可以看到蚕豆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可以目睹蚕儿入眠、蜕皮、吐丝结茧,也可以捉到活蹦乱跳的鱼儿。我们这里有鹿场、养羊场等,所以有机会笔者就带领学生到一些场里或农田里去参观、游玩,学生在体验家乡富饶同时又萌生自豪之感。学生深深觉得生在鱼米之乡的幸福,这时笔者再适机让学生满怀着为家乡的富饶而自豪的激情去写作文,这样,作文就水到渠成地言之有物,言之有情了。
2.2享受自然风光,描述家乡之美
农村的小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如画的大自然就是他们的摇篮。作为教师应让同学们拥抱大自然:看绿树红花,听百虫啾啾,吸新鲜空气,享拂面清风;同学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玩耍与享受,让学生深深地体验到大自然之美!
当学生心盈自然之美时,笔者只是稍作点拨,如教学苏教版小语第九册《习作3》(秋天的树叶)时,笔者把学生带入大自然中让学生尽情观察秋天树叶的形状等,指导写作时我问:玩得高兴吗?树叶美吗?你喜欢哪些树叶吗?说说好吗?学生跃跃欲试,争相畅叙心中之美。因为这不是冥思苦想地作文,而是在叙述享美之乐,学生思维特别活跃,有感而发,描述心中美丽的树叶,同时也陶冶了情操。
2.3感受家乡飞展,直抒振奋之情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村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令我们每个生活在农村的人不断地惊喜,更无比的振奋!――这又是作
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极好素材!笔者带着孩子参观电子场、服装公司、梅花鹿场等,并通过采访了解家乡的过去,让学生在过去与现在的巨大落差中感受今天的飞速发展。接着,在班上开展讨论会,让学生说说“家乡的变化”:有的从自己家里的生活变化谈起,有的从门前水泥路说起……学生还情不自禁地张开了想象的翅膀,带着一颗颗童心飞向未来……学生太兴奋了,这时提出作文的要求,就会促使学生把这种振奋之情流于笔端,同时,也教育了学生要热爱家乡,促使他们从小树立起把农村建设得更繁荣的理想。
2.4参与农活艰辛,品尝劳动苦甜
“农活”也是我们农村特有的教育资源。教育引导学生在家学做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在校打扫“班级、清洁区、宿舍”大显身手。学生体会到劳动的苦与甜,劳动的体验是刻骨铭心地,有了这刻骨铭心的体验,学生就会更加珍惜粮食,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当然,在这刻骨铭心的体验中学生的习作不再“干瘪”,而变得很“饱满”!
2.5融于乡情亲情,赞誉纯朴民风
“邻里好,赛金宝”这句话在农村广为流传,农村人特别重视邻里之间、乡亲之间的感情联系,其间蕴含着纯朴的民风。和睦相处之情,尊老爱幼之德,勤俭节约之风等等,这些方面生动的事例层出不穷,活生生地就发生在同学们的身边。学生耳闻目睹并亲自体验农村那一年一度的春节、一家团圆的中秋节、飘着粽子香的端午节……男婚女嫁,移风易俗等等,所有这些无不带给同学们许多欢乐。这些都是同学们喜闻乐道的,教师如果抓住节日的契机或借助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情感抒发,学生融入浓浓的乡情亲情和劳动人民的朴实情怀后会不由自主地把淳朴民风赞之于笔端。
3 教学反思
3.1转变思想,掌握习作教学的基本规律
要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就要求我们教师从思想上转变认识,从培养合格社会人的角度认识小学作文教学的重要性,作文正是体现语言文字这一工具性的终极。教师要在提高自己的写作理论同时,积极探索教学新法,提高农村作文教学水平。如;我校有的老师在作文中采取了“四不”措施就很好,即不观察不体会不作文、不熟悉不作文、不精练的话不说,比如强调写天气的时候,冷天不用“冷”字,热天不用“热”字,写人物不准用“好”字等。这样学生在作文时就需大开脑筋了。
3.2想方设法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著名作家茅盾说过:“想象的来源就是观察,观察的范围愈广阔,想象力也就越丰富。”要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老师平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全面细致地观察社会生活中具体的人、事、物。由此笔者想到小语课本中《莫泊生拜师》福楼拜指导莫泊生写作方法确实值得我们语文教师学习,教师特别要注意指导学生观察此人与彼人、此事与彼事、此物与彼物的不同之处,留心其特有的、与众不同的地方,教导学生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观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持之以恒,以培养其敏锐的观察力,为正确理解文章内容打下基础,为写好作文积累素材,从而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A-
0005-03
素质教育是基于学生实际发展需要和社会长远发展需求,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尊重个性人格、开发智慧潜能、促进主动发展、培养态度能力为主要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依赖于学校、社会与家庭的配合推进。构建“小学生・大课堂”社会实践模式是探索学校、社会与家庭合作育人机制,切实推进素质教育,服务于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实践探索。
一、构建小学生素质教育社会实践模式的价值追求
当前,我国正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在启蒙教育的小学阶段,破除应试教育的束缚,切实推进素质教育,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是着眼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长远需要,也是办好人民满意的初等教育的必然要求。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饱受诟病,“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动地,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是广大人民群众不满意的根本所在。应试教育在教育实践中偏离了受教育者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需要,它主要面向少数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偏重知识传授,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生产劳动教育;忽视能力与心理素质的培养;以死记硬背和机械重复训练为方法,妨碍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使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甚至唯一标准,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了他们综合素质的提升。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脱离社会生产实际需求的教育倾向,既违背了学生自然健康成长的客观规律,也偏离了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的教育目标。为此,政府着急,学校纠结,教师困惑,家长焦虑,学生郁闷,社会迷茫。
实践育真知,实践强素质,实践出人才。自古至今,实践促成才的例子举不胜举。古有李时珍,学医写典周游各地,他历尽千辛万苦先后走访现今的湖北、湖南、广东、江西、安徽、江苏、河南、河北等地,亲自采药,亲口尝药,亲笔记药,最终完成了宏篇巨著《本草纲目》,成为造福千万患者的一代名医。今有莫言,因受“”影响小学五年级辍学,放过牛,讨过饭,做过临时工,后参加,做过保密员、政治教员、宣传干事,也在部队喂过猪、种过菜。他感悟生活,笔耕不辍,先后写出《红高粱》《蛙》等多部(篇)文学作品,深受海内外读者欢迎,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人民呼唤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急需实践平台支持,构建小学生素质教育社会实践模式的重要价值为之凸显。首先,社会实践为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搭建锻炼平台。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文化生活的日益繁荣,家长和学生已不再满足于在学校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不再满足于仅仅接受书本教育。学生对社会生活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需要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拓展兴趣特长,需要接受个性化、专业化、系统化的高效教育。社会实践活动中,小学生通过亲自组织、策划、参与各种活动,兴趣得到满足,个性得到张扬,才华得到展示,真正实现全方面发展。其次,社会实践促进校内外共同育人格局形成。坚持长期的社会实践主题教育活动,能逐步形成一个学校的特色,其品牌能在社会中赢得美誉,能与家长建立信任,能在学生中产生较大的吸引力。社会实践教育和校内教育教学紧密相联,社会实践效应是激发学校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外部动力,起到提高校内教学质量的重要推动作用。社会实践能够促进学校与社会联合育人,形成合作育人的格局。第三,社会实践契合了小学教育新课程综合改革的要求。学校新课程改革更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开展和优化富有自主性、活动性、社会性的社会实践主题活动,正好能发挥社会教育的优势,使学生不仅能在学校内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还能把学到的知识带到社会中实践体验、充分吸收。
二、“小学生・大课堂”社会实践模式建构例析
正是基于上述的价值追求,南宁市民主路小学经过多年实践探索,逐步构建了富有特色的素质教育社会实践模式。
模式的名称为“小学生・大课堂”南宁市民主路小学素质教育社会实践模式(以下简称“小学生・大课堂”模式)。“小学生”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在小学就读的孩子们;二是指在广阔的社会大舞台面前,每个人都是微小的,都需要在社会中虚心学习、实践成长。“大课堂”也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素质教育的课堂不仅包括教室、学校的课堂,也包括社会,教与学都不能脱离社会,课程教学必须是校内外课程的统一;二是指社会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大环境,学生要在这个大环境中实践锻炼,经受社会考验,成长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小学生・大课堂”模式的主要做法如下:(一)活动时间安排。每周有半天或两周有1天教师带领小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社会实践一般安排在星期五下午或星期五一整天,既不影响校内教学也不占用师生双休日。(二)主题内容设计。学校以学年为周期,每个学年设计一项主题内容,一年级为走向自然,二年级为走向文化,三年级为走向科技……这些活动内容富有开放性和可选择性,强调有效开发和利用本地社会教育资源,注重提升学生的素质。例如,一年级的主题是走向自然,学校从南宁市园林局了解到,我市现有14座街心公园,各有不同的景观,教师就在一学年时间里组织一年级的小学生逐一游览14座街心公园,让孩子们了解家乡绿城,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激发他们树立好好学习、建设美丽南宁的理想。(三)活动组织管理。第一,宣传动员。学校首先在全校师生和管理人员中开展广泛细致的宣传工作,消除他们的顾虑,让他们了解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直接分管这一方面的副校长还利用家长会,向家长们进行说明,消除家长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误会,疏通部分家长以为社会实践是不务正业、影响学生考试分数的心理障碍。教师、家长和学生思想上达成共识是实践活动有效开展的前提。第二,组织和管理。“小学生・大课堂”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门课程,设立了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以校长、书记为总指挥,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担任副指挥长,各年级组长和班主任作为主要成员,其他任课教师和行政员工为辅助力量。全体教职员工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第三,组织协调。我们统筹安排、全面协调。对内我们紧凑、科学地安排各科目课程,教师致力于精心备课,努力提高课堂效率。对外我们处理好学校与上级主管部门、实践单位、社区、家长等各方关系,构筑和谐的互动空间,保证活动顺利开展。第四,安全和经费保障。每个班每次外出实践,学校都派出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至少两人全程组织跟班,同时还招募5位家长志愿者共同参与。7位成年人全程负责,学生的安全得到较好的保障。活动所用的交通工具,先由学校向教育主管部门和交通警察部门提出申请,获批后才向公交公司租用,司乘人员的证件也先由交通警察部门查验核准,确保交通运输合法安全。活动经费由家长缴纳班会费为主、学校适当支持为辅、社会赞助为补充,所有活动开支均由各班家长委员会或家长志愿者统收统支,学校不直接介入。第五,活动资料整理。每一次实践活动和每一个学期实践活动结束后,我们都分类收集整理学生、教师、家长和社会的有关资料。学生方面的资料包括学生制订的计划、采访记录、交流材料、照片、总结心得等;教师方面的资料包括教师计划总结、对学生材料的阅读札记、批阅记载、指导建议等;家长方面的资料包括参加活动心得、活动建议、实施过程的监督意见等;社会方面的资料包括实践单位介绍、接受采访谈话记录、实践单位的评价、活动建议等。
“小学生・大课堂”模式经过实践探索取得了喜人的效果。小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开拓了视野,激发了兴趣,锻炼了意志,强化了学习动机,增加了审美体验,培养了创新精神与实践操作能力;家长们更加了解了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理解了学校突破常规设置“大课堂”的用心,增强了培养孩子综合素质的共识,感受到参与活动合作教育孩子的愉悦,从而更加信任学校和教师;教师们活化了专业科目的知识,提高教书育人技能,密切了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也得到愉快的合作体验;学校探索出一种新型的“大课堂”育人思路,整合了学校与社会的综合资源,密切了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得到学生、家长、教职员工和社会的理解与好评;社会也通过这个模式平系了学校,参与了教育,与学校合作共赢。南宁市民主路小学的“小学生・大课堂”素质教育社会实践模式成效显著,几年来多次向教育局、教科所等上级领导汇报,与区内外的教育同行交流,得到充分的肯定与好评。大家认为,此举在克服应试教育弊端、推进素质教育、探索义务教育改革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小学生・大课堂”素质教育社会实践模式的实践思考
南宁市民主路小学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小学生・大课堂”素质教育社会实践模式的构建与实施引发了笔者对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些思考。
第一,更新理念,实践活动课程化。不少学校都开展了社会实践活动,但大多是临时组织的,不够系统化、主题化和科学性。教育者必须要在观念上认识到,社会实践不是为了强化应试教育提高应考分数,而是为了切实推进素质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小学生・大课堂”模式就是以“激趣、启智、悟理、导行”为基本理念,遵循整体性原则、体验性原则、创造性原则和个性化原则,从师资投入到系统协调,从主题内容到开展形式,从时间保证到经费保障,全方位、全过程、全配套使之课程化。
第二,准确定位,循序渐进长期化。鉴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其实践活动不可能像大学生那样以服务社会、奉献社会为要求。小学生的社会实践只要能逐步在感性认识上多一点了解社会,在知识学习上多一点结合社会,在情感上多一点喜欢社会,在行动上多一点亲近社会,就是有所收获,就是成功。教育者必须坚持循序渐进长期化实践活动,促使实践活动从量变到质变,慢慢增强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其思想道德水平。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和探究性等特点,有着自己的独特的功能和价值,对学生的个人成长,甚至整个民族的素质提升、综合国力的增强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将学校的德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机整合,达到最佳的育人效果呢?多年来,我们进行了大胆尝试,学校本着“会做人,会做事,会学习,有特长”的育人目标,把德育和综合实践活动有机整合,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过一种快乐而有意义的德育生活。
一、在科技实践活动中接受环保教育
科技实践活动是新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多年来,我们将通过组织开展多项科技实践活动,让学生活动中亲近自然,接触社会,进行科学探究,掌握科学考察方法,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如“珍爱生命之水”科技实践活动。通过“聆听水的呼唤”“科学调查体验”“节水在行动”等系列活动,让学生认识到保护水资源就是保护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制定“家庭节水方案”,带动家人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节水的好习惯。
“低碳节能我先行”科技实践活动,让师生懂得了低碳生活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养成节约一张纸、一度电、一滴水的生活好习惯。
“重拾手绢,营造绿色家园”科技实践活动,通过“找――唤――用”三个阶段,让师生认识到使用手绢给环保带来的长远利益,唤醒更多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找回丢弃的手绢,拒绝一次纸巾,树立环保的消费理念,营造我们绿色的家园。
二、在科学调查活动中培养创新能力
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教育是少年儿童整体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德育教育活动与科技创新教育活动相结合。借助每年一个主题的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和青少年科技创新大活动,通过科学调查体验,发明创造比赛,以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文化素质。
如“变废为宝,从我做起”科技调查体验活动。通过学习、调查、探究、体验、创新等四个环节开展活动。组织学生学习了“废弃物知多少”“电子废弃物――城市矿产”“变废为宝与循环经济”等科普知识,让学生认识到废弃物的种类及可利用价值,增强学生的节能环保意识;以实践体验活动为主,开展“生活废弃物大调查”等活动中去,在考察、实验、探究、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并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举行以小制作、手抄报、作文竞赛等创新成果展,通过作品展示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将废物利用,减少浪费,对保护环境、保护地球的长远利益,深刻体会科技在生活中的运用,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活动拓宽了学生们的知识面,掌握了科学调查实验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在科学种植体验活动中培养劳动技能
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通过开展劳动技能教育,可促进学生形成勤俭节约、踏实肯干,意志坚定、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生活劳动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并达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他们终身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如我们开展的“校园小农场”活动,通过种植活动,学生不仅掌握了科学种植方法,锻炼了劳动技能,还让学生通过种植活动,体验到种植快乐,感悟到生命的成长,体会到了粒粒皆辛苦,养成了节约粮食的生活好习惯。
四、在社会考察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爱家乡情感
一、以说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知、情、意、行是道德教育界的四个重要层次,而“知”是最基本的。任何一种道德现象,只有当学生对它产生了正确的认识后,才有可能内化为情感和思想,外化为行为和习惯。因此,当对学生提出一种行为习惯的要求时,教师应采用直观、形象的方法向学生阐述,使他们有感性的认识。如今,小学生的零用钱较多,有些学生不知道如何正确合理地使用这些钱,对此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如有同学花钱大手大脚,每天吃许多零食,所以教师可帮助他统计一下一天或一个星期吃零食所花的钱,并建议他用同等的钱买一些自己喜欢的书或学习用品。通过对比,学生就能形象、直观地感受到不乱吃零食的意义,从而很乐意地、主动地节约用钱,多买书、多看书,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运用榜样人物的力量,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小学生模仿能力强,我们如果运用榜样人物的模范行为和优秀品德影响学生的思想、感情和行动,把高深的政治思想理论、抽象的道德标准人格化,使少年儿童在富于形象性、感染性和现实性的范例中获得难忘的印象,就会对少年儿童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和“导向”作用。
小学生经常爱把自己与身边的伙伴进行对比、模仿,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在学生中多树立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如在班上多表扬一些上课认真听讲、作业工整、遵守纪律的学生,使其他学生自觉模仿,养成习惯。对学生的每一点良好行为,教师不仅要及时给予表扬,而且要在班上营造一种良好的议论氛围,在班级开展评选“文明标兵”、“礼仪之星”等活动,让学生从身边的人和事,从集体当中受到教育,从而觉得“我也能行”,这对于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将会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家长和教师也要注重自己的言行,做好学生的表率,不能使自己的不良习惯“传染”到孩子的身上。
三、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1.日常行为习惯教育
学生作为未来的公民,应具有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我先带领本班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在班级开辟“比一比看谁红花多”专栏,定期评比,在学生中树立榜样,从而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不乱扔纸屑,不随地吐痰,不乱涂乱画,等等。我还在班级开展“争做星星少年”的活动,让学生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上做个好公民。活动中和同学一起制定星星少年评定方法,在全班形成“人人争当星星少年”的局面。
2.仪式教育
小学低年级学生情感体验具有直接性和情境性,当引起学生产生某种情感体会的事物出现在眼前的时候,就会产生某种情感体验。如小学生刚入队时,站在队旗宣誓,那庄严隆重的入队仪式,会令每一个儿童回味无穷。这时教师适当点拨引导:“我们已是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了,我们应怎样做?”每周的升旗仪式也是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教育的良好契机。结合“小学生行为规范”进行的各项竞赛活动,都能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团结协助、刻苦拼搏的精神。
3.安全教育
小学生的精力旺盛,课间喜欢追逐打闹。学校活动空间较大,他们在奔跑中极容易发生突然事件。学校将此也是作为重要工作狠抓、严抓。作为一个班主任,我必须对学生的安全尽责。对此,我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充分利用班会课十分钟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安全方面的教育。通过讲解、示范、榜样激励等督促学生认真遵守,务必使每个学生具有“服从集体,服从命令”的思想,具有自我约束力,养成习惯,保证整个班集体随时表现出“活而不乱,严而不死”的良好班风班貌。二是课间我会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对不良行为即时纠正,再请班干部负责提醒、监督、制止任何违背常规的行为。我们班级的侧墙上一直张贴着“比一比,谁最棒”的评价表格,根据我在班级内部制定的一套奖励措施,每周为表现好的学生贴上对应的五角星。经过师生的不懈努力,学生已养成了自觉遵守纪律的好习惯。
四、携手形成育人合力,共同构建良好环境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单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家庭和社会也是小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学校要主动与家庭、社区密切配合,扩大学校教育对社会和家庭的影响,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叶圣陶认为:“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让孩子始终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家庭的作用不可忽略。有些孩子,在家中和在学校有完全不同的表现。家庭作为儿童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父母及家庭血缘关系的影响,使家庭教育更具有亲和性与权威性,同时也具有先入性、基础性的特点;家庭教育与儿童的成长同步,使家庭教育带有持续性与稳定性的特点;家庭教育以言传身教、情境影响为主,更具有感染性和潜移默化的特点,在儿童的教育中起重要作用。对此,我利用每天两次送孩子放学的机会,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希望家长能配合老师的工作,共同将孩子培养成人。
五、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