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药企业信息化管理范文

医药企业信息化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药企业信息化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药企业信息化管理

第1篇:医药企业信息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医药分销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和医疗卫生制度的系统建立,医药市场需求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医药分销企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医药分销企业作为药品市场的直接参与者,是连接药品生产企业和医院、药店等药品终端的有效纽带,也必将成为药品市场扩容的实际受益者。但就目前医药分销企业的发展来看,存在大型医药分销企业和小规模企业并存的局面,从数量上来说绝大部分为小规模企业,集中化水平相对较低,无法实现企业的规模化效益。进一步来说,随着药品市场利润率的进一步压缩,传统的依赖进销差价取得盈利的模式已无法适应医药行业转型的需要。因此,e极探究符合环境和医药分销企业自身发展战略的盈利模式,在实现药品市场流通的基础上,寻求为客户提供全面的增值服务成为现实抉择。

我国医药分销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电子计算机取代手工劳动,实现了财务处理方式的电算化;第二阶段为财务软件进行统一业务处理,实现了财务单环节的信息化;第三阶段为财务系统融合发展各业务单元信息,实现综合层面的数据共享和信息集成。当前,医药分销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大都处在第三阶段,这一阶段以信息和技术为基础,结合现代管理方法,实现财务数据处理的统一平台、统一规制和统一口径,满足财务和业务一体化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阶段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并不仅局限于财务部门,还将参与主体扩展到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实现全流程的有效集成,这些系统化的财务信息将为决策者提供支持。

一、医药分销企业实现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多元化意义

(一)促进了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实现有效审计的基础

医药分销企业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将会促进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并能实现有效审计。具体来说,财务管理信息化,即利用信息手段进行业务的处理,避免了人为操控的可能性,将业务处理流程进行内化,实现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财务管理制度的科学规范,这主要表现在财务管理系统的运行机制较为完善,且存在诸多的限制性政策法规,在一定程度上会约束企业的财务管理行为;二是财务管理人员的行为合理规范,这主要表现在制度性规章取代了“活”的规范,财务违法违规行为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遏制。此外,企业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也为企业内外部进行有效审计准备了条件。财务管理信息化可以将复杂的财务数据进行集成化、简约化处理,这些数据支撑构成了内外部审计的有

效基础。

(二)提高了管理效率,实现了市场扩容和经济效益

医药分销企业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提升了管理的效率,传统的手工业务处理方式存在诸多弊端,效率低下,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将财务人员从繁重的财务活动中解放出来,将更多地精力集中在财务分析及其他方面。另外,财务管理实现信息化运营,必然意味着财务部门与生产、销售等部门的有效联系,这些多元化沟通路径确保了数据的真实完整,也会促进企业运营流程整体管理效率的提升。企业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还会促进医药市场的进一步扩容,提升外部效益,主要表现为财务管理信息化会加快医药产品的流通,药品从生产企业流转到医院、药店等下游客户的周期缩短,药品生产企业也能及时查询到药品流向,这在实现管理效率的同时,必然会形成药品市场的扩容与多元化发展。企业要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需要进行业务转型和结构重组,这也是实现规模化经营和集约效益的基础。规模大、效益好的分销企业避免了同质化经营的劣势,在高度集中实现整体效益同时,保证了企业价值的多元性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三)有助于形成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提高财务报告的真实性

医药分销企业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其根本目的是保证财务处理流程的高效和财务分析数据的真实,为决策者提供系统化的支持。当然,这一目标的实现要通过财务报告这一基本形式来有效支持。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内含地包括财务、采购、销售及物流等各方面数据信息的有效集成,而不单纯的指财务部门的数据记录。医药分销企业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可以将经营数据置于各部门、各流程的整体框架之下,以各部门、各流程提供的相关信息为参照,将本企业的财务信息进行系统化处理,这种模式将财务管理的单部门运营变为多部门、系统化管理,有助于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形成。进一步来说,财务管理信息化实现了跨部门的信息融合,并减少了相关人员的违规操控,也降低了差错率,因此提高了了财务报告的真实性。

二、医药分销企业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有效建议

(一)深化认知,企业管理者要重视财务信息化建设

医药分销企业要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首先要深化认知,将财务信息化建设作为企业当前的重要任务。具体来说,一方面,企业管理者要转变思想观念,充分了解并认知企业未来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趋势,将财务管理信息化与企业的发展战略有效结合,有效利用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契机,及时调整企业发展导向,将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落到实处;另一方面企业员工,尤其是财务人员要正确认识财务

管理信息化,不能将财务管理信息化等同于财务部门的信息化建设,而是将其扩展到以财务部门为基础,实现财务、采购、销售、物流等整体流程的信息化。具体来说,企业的管理者可以对建设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信息化加以倡导,还可以通过加强对内部员工的思想引领,强化对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工作安排。

(二)积极推进医药分销企业财务和业务一体化的信息化建设工作

医药分销企业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必须依托信息化手段,积极推进财务和业务一体化。具体来说,要加大对财务管理系统等相关基础设施和技术人员的资金投入,及时更新技术和手段,如积极推进财务管理系统在本企业内部的实施与应用,或者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状况,与财务管理系统提供商合作研发适合企业发展阶段的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此外,还要有效推进财务和业务处理一体化建设工作,即将企业内部的财务处理与采购、管理、销售等环节合理对接。财务业务一体化并不能单纯的依靠财务软件的统一标准来实现,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系统运行的稳定性,所以,加强会计核算、内部控制及预算决算等工作的科学化、合理化和规范化,尤为重要。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加强沟通与联系,实现一体化处理与运营,为实现企业购销的有效管理与控制准备了条件。

(三)实现医药分销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还要注重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实现医药分销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还要注重提升财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道德操守。具体来说,财务人员的专业能力表现在业务处理、数据分析及报告编制等方面,为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在业务范围内具备相关能力。为此,企业要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与考核,将财务人员的信息化处理能力指标纳入绩效管理的体系中,以硬性要求提升财务人员的专业化能力。为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实施的有效性,还必须加强对财务等相关人员道德素养的监管,以加强惩戒等方式防止企业内部出现人为操控及其他违法违规行为。此外,为有效提升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水平,还要注重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公开社会招聘成为实现这一方式的有效路径。

三、结束语

随着市场发展和外部环境的改变,医药分销企业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成为现实所需。加强内部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仅可以提升企业的内部经营管理效率,还可以有效维护其发展地位,形成竞争优势。本研究通过对医药分销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探讨,以期为医药分销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⒖嘉南祝

[1]黄则胜. 关于医药批发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探讨[J]. 现代商业,2009(10):215-216.

第2篇:医药企业信息化管理范文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民营资本开始逐步涉足药品生产、经营、研发等各个领域。规模小、内部协调费用低、决策迅速、决策程序相对简单、资金周转灵活等特征使得民营医药企业可以更为灵活的应对市场变化,为我国医药行业贡献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民营医药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但是,目前我国民营医药企业表现出"发家"能力较强而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所欠缺的特点。

规模一般比较小,资金缺乏。由于生产规模普遍偏小,在技术、设备、研发、销售等方面能力有限,民营医药企业的新药创制能力一直比较薄弱。在新药研发资金的投入方面,国外制药公司每年研制新药的投入一般为销售额的8%至15%,有的甚至高达20%,而我国医药企业的研究开发费用平均不到销售额的1%,民营企业的研发费用更是少得可怜。 从而导致民营医药企业市场竞争力弱,抗风险能力差,使得其在市场竞争中将面临国内、国外的双重压力。

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不健全。目前,就我国整个医药产业而言,信息化管理还处于初级阶段,整个行业的计算机管理水平比较低,这些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医药连锁、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由于缺乏雄厚的资金支持,民营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相对更加滞后,这就导致了民营医药企业信息可靠性和时效性较差,这必将严重制约民营医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外部政策环境有待改善 。相对于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尤其是国有医药企业而言,民营医药企业所获得的政策支持是有限的。虽然从整体上看民营医药企业呈高速发展趋势,但同国有医药企业相比,民营医药企业在发展机会、发展条件等的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地位。首先,由于对银行而言贷款给民营企业风险相对较大,因此,在通过争取银行贷款筹措发展资金时民营企业遇到的阻力更大;另外,在国家的产业政策方面,国有企业往往享受许多优惠,而民营企业则没有;同时,在品牌和营销网络的建设方面,民营企业起步相对较晚,其发展和扩张在很大程度上受人力、物力、财力等客观条件的限制。

适应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不足。人才的缺乏一直是困扰企业发展的问题之一。虽然民营企业十分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但是大部分民营医药企业仍然缺乏人才,特别是缺乏适应现代企业要求的人才。此外,企业的人才引进制度、用人机制、奖惩体系都需要改进。

民营医药企业竞争力营造的策略

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全球竞争更加激烈,常规的组织结构已被实践证明是难以维持竞争力了,组织结构本身成了越来越重要的竞争力因素。一定的组织结构对企业能力和企业运行效率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不同的组织结构具有不同的核心能力,因此,民营医药企业要敢于推行组织变革,在不同的发展时期要设计不同的组织结构,实现组织的管理创新,以最优的方式获得新的核心能力。

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石,就运用技术创新、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战略而论,基本模型有两个:一是通过企业内部技术创新;二是与拥有互补优势的企业建立战略联盟,或兼并收购拥有某种本企业所需的专长的企业。

民营医药企业的创新活动因受到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的限制,从而导致其实际所具备的创新能力有限。因此,民营医药企业可以选择第二种模型:一是寻求与公司性质和产品特性方面具有相似性和互补性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建立战略联盟,从而能利用对方的资源、技能和实力进行更有效的市场竞争;二是通过直接或间接收购上市公司的股份,从而取得控股权,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资产重组,亦称为“借壳上市”。

培育概念创新能力。面对技术轨道的转轨,每一家企业,无论其规模大小,都将面临同等的重新洗牌的机会。 概念创新是以市场为导向的、最贴近顾客的行为。当外部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社会需求变得多样化、个性化时,民营医药企业如果能够创造出全新的被市场所接受的概念,就能进入到无人争夺的市场领域,把握先机,打破旧有的竞争规则。民营医药企业由于结构精简,企业内部信息流通快捷,对市场细微变化的识别能力、反应能力和适应能力远胜过国有大企业,因而它们更能突破陈规,更易于培养和造就概念创新能力。

强化供应链管理,拓展企业核心业务。目前,我国医药企业一般都不具有规模经济优势,民营医药企业更是如此。而为了发展,盲目扩大企业规模反倒可能使企业陷入困境。

供应链管理是应用系统的方法来管理从原材料供应商,到工厂和仓库,直到最终顾客的整个信息流、物流和服务流的过程。供应链一体化是一种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管理的战略管理方法,它强调把不同企业集成起来形成一个功能性网络。在这个系统中,核心企业更多关注有竞争力的核心业务,而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给其他有能力的企业去完成,从而使各协作企业的优势资源得以藕合为一个整体的核心竞争力,去参与市场竞争。

在资金、规模有限的情况下,民营医药企业可以制定符合企业特色的发展规划,通过以供应链为基础的核心业务拓展,逐步形成自己的核心专长,确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保持企业战略上的弹性和灵活性。目前,我国医药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主要有以下特征:(1)环境变化迅速,如国家政策、市场、技术等;(2)竞争对手众多,竞争方式复杂。因此企业的发展战略必须与外部环境相适应,必须具有弹性和灵活性。

一直以来,“船小好掉头”是民营医药企业所具有的优势,这不仅是因为其规模小、内部协调费用低,而且在于其决策迅速,有很强的自,可以灵活应对市场的变化。

第3篇:医药企业信息化管理范文

一、医药制造企业资金管理的现实问题

(一)资金管理理念落后,管理层重视不够

医药制造企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的日益加剧,管理层主观上更愿意偏向生产和营销板块。对资金管理漠不关心,管理理念和意识比较落后,只关心账面银行存款等可见资金的管理,注重资金结算管理,而对资金流动性、资金成本、资金周转率,资金从实物转化的过程没有进行管理。以至于资产负债表表现结果就是结构的不合理,资金成本的上升。由于管理层对资金管理重视度不够,一方面,有的医药企业资产负债率高企不下。受制造行业自身特点的影响,医药制造企业资金占用周期较长,往往需要对外借款形成企业资产负债率普遍较高的状况,偿债资金成本过高。特别是规模较大的医药制造企业,如国药控股2017公布的业绩中资产负债率一直维持在50%左右。如遇上市场波动和经营方面的失误,资产负债率还会增加。事实上,资产负债率较高在医药制造企业中是一个普遍问题,这与医药制造业的资产结构特点有关,即应收账款多,存货占比较大。而另一方面,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一般也跟企业的盲目并购扩张或应付账款增多有关,进而增加了企业的偿债风险。国企推行的“两降一减”指标也是旨在大力解决资产负债率过高的顽疾。另一方面,也有的医药企业流动资金无效闲置,造成资金收益率远远低于行业投资报酬率。特别国有医药企业,由于政策或经济环境原因,资金投资类型受限,无法充分将资金运营到真正需要投入的产业。经常的管理多是将资金进行定期存款操作,使得资金收益率跑不过通货膨胀率。

(二)资金管理制度不健全,预算编制流于形式

医药制造企业的资金管理制度多数编制部门为财务部门或资金执行部门,只是从财务或者资金执行的角度编制,没有从业务运营角度考虑。资金管理制度的资金来源、使用、筹集、分配拍脑袋编制,易造成资金预测与实际脱节,对于企业经营实际没有参考价值。而且,政策变化经济发展导致原有资金管理制度失去可操作性。企业没有及时更新与企业经营针对实际情况的资金制度,也是制度不健全的一种表现。现实中,很多医药制造企业建立的预算制度基本没有从企业战略经营目标出发对资金预算的管理,及日常现金预测,缺乏对投资预算、融资预算的专项管理。日常现金预算主要由财务部门完成,而其他部门,比如销售、采购、生产、研发部门参与不多,造成资金预算表面化形式化。资金实际执行结算与预算脱节,只是对历史数据的堆砌而不是认真对未来经营活动进行评估,也没有对预算不执行或超预算使用资金进行明确绩效考评。以上只会造成资金的浪费或者临时抱佛脚筹措资金,使资金成本无谓上升。

(三)现实情况下企业资金管理增加了复杂性和难度

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医药制造企业的产品市场从国内扩大到国外,资金结算、投资、融资也从国内延伸到国外,甚至也会引进先进技术、设备等。汇率、出口退税、货币价值、期货、期权等衍生金融工具都增加了企业资金管理的难度与复杂性。

(四)资金监管不到位,随意性强

医药制造企业基于战略考虑,多愿意达成规模集团效果,以增加市场占有率。在发展过程中,希望实现上下游端的资源整合,竞争对手间的利益协调,从一个事业部,扩大到多个事业部,从一个行业,渗透到另一个行业,走上多元化发展道路。但在迅速整合过程中,没有跟上有效的内控管理包括对资金监控机制及流程的梳理,对资金的监管方式仍存在理念旧、方式单一的问题,存在有局部环节或业务的制度措施多,但在系统化、多部门协同方面的管理办法少;缩减成本费用的措施多,增效的实际方法少的情况。如集团和分子公司对银行账户缺乏相应管控,随意开立账户,多头开户闲散资金分散;无论集团还是子公司外部借贷款、担保随意,增加了整个集团资金风险。

(五)资金管理操作能力跟不上

一般资金管理由财务部门负责,多数资金管理人员由会计核算人员转变而来或者就是单纯的出纳人员。由于资金管理人员的信息不对称,仅通过凭证、报表、财务指标等传统财务管理手段去寻求解决资金管理遇到的问题,没有考虑医药制造企业所属行业规律、企业具体发展状态以及企业具体特征的深人了解,极易造成资金管理与企业实际经营不匹配,甚至出现纸上谈兵的现象,资金管理成本上升,无法跟踪资金执行情况,资金管理收效甚微。这样的资金管理人员只是资金的操作执行人,而不是资金管理的“看门人”。

二、医药制造企业资金管理的对策

(一)企业战略发展深化资金管理

医药制造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及发展趋势,充分结合企业战略目标,对资金管理的流动进行测算。资金管理工作要紧紧围绕企业战略目标开展,以经营目标为基础进行编制。管理层应转变观念,对财务管理理念进行学习和掌握,树立资金管理是贯穿企业运营全过程的管理理念,意识到资金也是有成本的这一概念。企业的全面预算中应包括年度资金预算,并逐步细分到半年度、季度、周资金规划,有效的管控和集中掌握资金情况,资金缺口找到合适的筹资来源,资金盈余有风险可控的投资渠道。企业资金管理主要是为了提高企业的运营能力,实现资金到实物、实物到资金的及时转换,强化资金周转效率。

(二)运用资金预算管理合理调配资金

资金预算管理通过对资金流入、流出、闲置、缺口等的计算,来合理调配资金进行投资、筹资以满足医药制造企业的运营需求,同时兼顾资金成本、和收益的管理活动。所以在整个活动中涉及了资金预算的编制、执行、跟踪及考核三个阶段,这才是全面的资金预算管理,缺一不可。同时,建立授权审批制度,明确常规授权的范围和流程,明确特别授权的范围和流程,以确保预算内、预算外的资金都能被有效管理和执行。一套良好的资金预算管理运行的表现出来就是一份健康的现金流量表,资金收益最大化。

(三)运用资金管理系统提高资金管理水平

很多医药制造企业只重视技术研发,不重视信息资源的利用和整合。信息系统是资源整合、风险管控的有效平台之一,且随着信息化系统的发展和推广,信息化管理已经变成企业发展所必需的管理平台。资金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就是要把企业内部有效实施的制度体现在计算机的应用管理系统中,减少差错,实现资金集中管理海量数据的高效信息化管理。医药制造企业因有生产这一环节,资金存在方式也变得多样化,为了提高资金周转效率,降低资金风险,制造企业也应建立和完善资金管理信息化系统,把采购、生产、物流、销售等经营环节纳入系统中,达到全程监控企业业务运行,及时传递业务信息的目的。集团型医药制造企业可以在集团内建立内部银行系统或者使用资金池,将集团资金统一调配统一使用,可以抵消单体企业融资成本、提高投资使用效率。

(四)加强资金的风险管理

医药制造企业资金监管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加强资金的风险管理。资金风险主要来源于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运营风险。资金风险管理有以下三点原则:资金管理与内控体系建设相结合一致性原则,从上而下推动资金风险管理的原则,事前预防原则。医药制造企业要求加强内部控制系统的建设,具体到资金风险管理,主要有:明确岗位和职责分工、合理确定授权审批,定期或不定期的从资金流向、财务状况变动、重大决策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检查和分析工作,以确保资金预算的顺利执行,并及时对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协调解决。同时还要求,应加强内部审计核查和外审审计之前的协调,从事前、事中、事后全面监控资金管理,降低企业资金风险。

(五)提高资金实务操作能力确保资金执行顺畅

人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所有因素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经济环境越来越复杂,在传统资金业务上,出现了不少新的经济活动,资金管理人员在保持谨慎的态度处理传统业务时,对于新的经济情况要加强学习,企业应向员工提供持续培训提高的机会,以提高效率,降低差错率。尤其在资金运作方面,企业相关人员应及时更新技能,增强运作和风险防范的能力,树立科学的资金管理意识。在组织建设方面,要建立岗位绩效考核奖惩制度,以促进企业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集团化的医药制造企业还要求资金管理人员具有集团意识,管理集团下所有公司资金的控制能力,利用新的资金管理手段,如内部银行的设立、资金池的建立,集团化考虑资金利用率。使需要融资、投资的子公司在集团资金池下相互匹配,减少外部资金成本。

(六)充分理解并运用医药行业政策

医药制造企业需要对医药行业推进的各项政策充分理解和运用。比如,两票制的推行,医药制造行业可以减少面对众多分销医药商业的可能性,减少了下游应收账款的多头,缩短应收账款赊销期,加快了资金回笼。再如充分利用国家税务政策进行集团税务筹划,节约税务成本,减少税款现金的支出。

三、结语

综上所述,资金管理在医药制造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只要能结合企业自身的特征,以战略目标为导向,完善制度,加强风险管理,提高资金业务能力,跨部门积极参与,在管理系统的支撑平台下,资金的管理工作才能更深入的开展,做到提高资金管理的效率,把控资金的风险,创造出更多的资金效益。

参考文献:

[1]张学军.探析医药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有效进行[J].财经界-学术版,2013(15).

[2]刘翔.hj医药公司资金集中管理模式探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9.

[3]徐强.改进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建议[J].工作研究,2009(02).

第4篇:医药企业信息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应收账款 内部控制 债务重组

一、建立应收账款预警机制和内控机制

企业要建立应收账款预警机制,对应收账款进行动态监控,包括:1、最高赊销额监控:对主要下游商分别设定最高赊销金额,超过这一额度不能发货,对事实上高于设定最高赊销额的下游商坚持每月的收款大于供货,逐步压缩到最高赊销额以内。2、 最长赊销期监控:在设定最高赊销额的同时,设定最长的欠款期限由业务人员在到期前跟单催收,如到期未收回欠款,则立即停止供货,组织追款。3、企业赊销总额监控:企业要对公司的应收账款总额进行监控,不能突破赊销总额,不然公司的经营风险会加大同时公司的运营资金也会紧张,严重的会造成资金链断裂,当应收账款接近或者超过上限时马上减缓或者停止信用销售行为。按照现行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应当在期末或年终对应收账款进行检查,对超过结算期限的应收账款,应该按拖欠时间长短进行排队,以便企业组织催收和估计坏账损失对于数额较大,风险性较高的应收账款,一般应提取一定比例的坏账准备。

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可确保企业应收账款及时收回,企业在应收账款管理方面应该建立内部管理制度。1. 设立赊销审批职能权限,企业内部规定各级人员可批准的赊销额度,限额以上须经单位责任人审批。2. 要建立应收账款账龄分析和逾期催收制度,跟踪客户履约情况,定期评估客户信用风险,及时采取应对措施。3. 通过制订有效的激励与警戒机制,将货款回笼率与销售人员的业务考核费挂购,落实收款责任,有效规避坏账损失风险。4. 要注重内控机制的动态管理,企业应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管理需求和发展阶段,建立相应的内控机制;同时要根据所处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修订内控管理制度。5. 要注重引入中介机构、专家等外部意见。6. 对信用销售要全程监控,一般销售业务要经过接受顾客订单、批准赊销信用、按销售单供货、按销售单装运货物、向顾客开具账单、记录销售、收回资金这样一个业务流程。信用销售监控主要发生在接受顾客订单、批准赊销信用、记录销售和收回资金流程。7. 财务部门对应收账款的分析管理,财务部门应定期对应收账款的回收情况、账龄等情况进行分析,而不能将所有责任都交给主要负责确定赊销授信额度和资信调查的信用管理部门,这是内控制度的重要环节能。财务部门应编制一定期间的赊销客户的销售、赊销、收账、账龄分析表及分析资料交管理当局。在分析中应利用比率、比较、趋势、结构等分析方法,分析逾期债权的坏账风险及对财务状况的影响,以便确定坏账处理、当前赊销策略。

二、对应收账款设定担保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采用法律手段来解决经济问题是必然的。当某一方当事人拒绝履行义务时,另一方当事人可以通过法律手段向法院起诉或到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来获得法律保护。但这必然会消耗大量人力、物力。担保实际上是对应收账款这种债权效力的加强与补充。对于毛利率十分低下销售金额又比较大的企业来说应收账款风险十分巨大,降低应收账款风险就成为企业的头等大事。赊销担保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手段。担保措施不但可以对债务企业实施,对企业内部销售人员也可以实施。为了增强销售人员的责任心,企业可以推荐和选拔高素质且有一定经济实力的营销人员,营销人员在进入销售岗位之前要交纳一定的销售保证金。营销人员是企业销售业务的实际操作者,是应收款项发生的直接责任者,也是应收款项回收的第一责任人。对营销人员实行高收益高绩效的管理办法营销工作是企业经营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既要回避营销工作中的坏账风险还要充分调动其营销人员的积极性,采取高风险、高收入、高回报的风险与报酬相匹配的管理模式,既要提高营销人员的积极性,又要保证销货款、采购货物余款百分之百的按时回笼。这样就以增强销售人员的风险意识,防止销售人员片面追求为了完成销售任务而盲目赊销。

三、应收账款跟踪与逾期应收账款的追收

应收账款形成日起到信用期止这一时期的应收账款为未到期应收账款。建议企业销售人员应进行跟踪管理,加强沟通,一方面可维护与下级商的良好关系,另一方面又可及早排除可能导致货款拖欠的隐患,极大地提高应收账款回收率。资信管理部门要及时跟踪监控发货、货款结算情况和下级商的经营状况、支付能力、财务政策等有关事项变化情况,定期将这些情况报告给公司经理并通报给销售部。销售经理要根据报告的情况,及时调整销售策略,以保证发货、收款环节的良性循环。企业要形成定期的对账制度,根据实际情况定期(建议每月甚至每周)同下级商核对一次账目。对已超过信用期的应收账款,应根据应收账款账龄及金额大小进行分析。一般情况下,客户拖欠的时间越长,回收的难度就会越大。实践证明应收账款的拖欠的账龄不宜过长,其信用期一般应控制在10天以内。否则,每拖过一个信用期,回收成本也就越大。

公司向客户催收货款必须讲究方式才能达到目的,因此提出几种催收应收账款的方式以供参考。1. 由公司内部业务员直接出面。因为业务员亲自参与业务交易,对客户情况最熟悉,一般情况下,业务员可能与客户有多年的交情,见面易于沟通;另外,由其他人催收,如果没有征得业务员的同意,业务员可能故意设置其他人员追收的障碍。2. 由公司内部专职机构出面。主要是信用管理部门的工作,优点是可以集中多人的智慧采取最佳方法与客户接触和谈判,避免可能的极端行为给催收造成的不必要的麻烦。当然,在这种情况下,也需要直接业务员的配合和支持。3. 委托社会追账机构出面。一般在对商不太了解的情况下或商态度强硬故意欺诈时,可以采用这种方式。4. 根据合同条款,通过仲裁或向人民法院起诉的方式追收货款,比较耗时费力。从起诉到判决再到执行阶段,一般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如果是涉外合同,则时间更长。在合同金额明确的情况下,通过这种方式解决合同纠纷的客户差不多都已经到了破产的边缘,不到万不得己,一般不用这种方式。

债务重组是处置企业应收账款的一种有效方法,主要包括采取贴现方式收回债权、债转股、和以非现金资产偿债三种方式。1. 采取贴现方式收回账款。贴现方式是指在企业资金严重缺乏而购货者又无力偿还的情况下,可以考虑给予债务人一定的折扣而收回逾期债权。2. 债转股。债转股是指应收账款持有人与债务人通过协商将应收账款作为对债务人的股权投资,从而解决双方债权债务问题的一种方法。3. 以非现金资产收回债权。是指债务人转让其非现金资产给予债权人以清偿债务。债务人用于偿债的非现金资产主要有;存货、短期投资、固定资产、长期投资、无形资产等。在债权人不缺乏现金流量,而债务人的非现金资产又能为债权人利用,或者债务人的非现金资产有活跃的交易市场和确定的参考价格,才可考虑以这种方式收回应收账款。

四、加强公司信息化建设,运用信用管理软件进行应收款的管理

信息技术极大地改变了应收账款管理业务的工作方式,个人电脑,电子邮件和各种管理软件在几乎每个部门都广泛使用,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实质上带来的是管理理念的更新。随着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发展,erp系统和crm项目的实施和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信用业务的工作模式必将发生改变,成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实施企业信息化管理软件的实施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信息整合,也就是将过去散落在不同部门、业务环节或员工个人手中的客户静态信息和动态信息整合到一起,将诸如客户名称、地址、电话、传真等“静态信息”和业务过程中随时都在发生的各种“动态信息”分门别类的整合到企业数据库中,帮助企业提升各个业务环节的工作效率。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应用于信用评估,给这个领域带来了革命性变革。现在各大信用管理公司都建有自身的信用数据仓库,并且在不断的研究新的信息技术来提高工作效率。一般的企业管理软件都能通过业务与财务系统的高度集成,通过提供销售发票、合同信息、担保等资料的录入与管理,客户最大授信额度、信用等级的控制和管理,保证应收帐款的事前信用控制;通过提供业务自动生成凭证、应收帐款核销、自动往来对帐、坏帐自动处理、到期应收帐款的自动提示催收等功能,保证了应收帐款的日常精细管理;通过提供自动生成回款分析、周转分析、欠款分析、帐龄分析等功能及预警机制,为应收帐款事后的处置方案提供决策支持和分析。通过财务业务一体化的应用,通过对销售过程各个环节的全面监控,规范应收帐款的管理,减少了管理的漏洞,降低了流动资金在非生产环节的沉淀,加速了资金的回笼和流转。

信用管理软件的发展对整个企业的信息系统来说是一个质的提升。信用管理软件与企业的crm, erp系统是紧密结合的,可以实现数据的共享。企业信用管理软件应该包括以下功能模块:1. 客户信息的建立、收集和维护。 客户信息是企业对客户进行信用评级的基础。一般来说,客户信息主要包括总体特征、营运状况、财务数据、历史交易记录和其它客户及第三方信用评级公司对其的评价。需要说明的是:crm软件一般来说也包含客户信息的搜集整理,但crm的作用主要在于通过以上信息挖掘有价值的客户,找到为企业带来更多利润的客户或者潜在客户。而企业信用管理软件需要的信息更多的是要对信用评级有价值,因此说,它比crm更加专业。2. 客户信用等级评定。客户信用等级的评定模型发展的较为成熟,是软件的核心部分之一。信用评价模型的原理是回归,在企业应用实践中,往往要做大量的历史数据统计分析,找出影响客户信用分析的因素,设立指标体系,并设置各指标的权重。建立模型过程中可能会碰到问题,一是数据不全,二是数据可信度不高。因此模型工具选择的灵活性和适用性非常重要。3. 客户信用政策制定。信用政策包括信用期限、信用限额。制定合理的客户信用政策是客户价值的主要体现,也是评价软件成功失败的重要指标,因为客户使用软件的目的,最终还是要带来更多的利润。政策的制定原则是,平衡市场开拓和风险防范之间的矛盾。制定客户的信用政策首先以客户信用等级评定的结果为基础,同时考虑客户的营运资产情况,对有实力的客户授信的额度可以较大,针对守信程度较好而且为企业贡献利润较多的客户,还可以制定适当的价格折扣,以实现对客户的激励。此外,信用政策还需要考虑下列因素:市场竞争、产品利润、客户地位、市场前景、产品生命周期、库存周转等等,而且需要随着企业发展的状况进行动态调整。4. 应收账款管理。企业应收账款是企业为扩大市场占有率而采取赊销手段的必然结果。对信用管理软件来说,客户应用等级评定和信用管理政策制定强调的是信用管理的事前预防环节,而应收账款的管理则体现的是信用管理的事后处理环节,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第一、账龄分析。软件时刻对每笔应收账款的账龄进行计算和分析,对接近还款期限的账目进行提醒,对逾期的账目要求有关部门采取一定的行动。第二、总量预警。首先确定合适的应收账款总量,定量分析应收账款增加带来的管理成本、收账成本、机会成本、坏账成本等等,以及应收账款损失过少带来的企业资产效益的损失。同样最佳的应收账款总量要根据公司的不同发展阶段和运营状况进行动态的调整然后比较公司应收账款总量的水平,并反馈至信用政策制定环节,并适当地调整客户信用政策制。

参考文献:

[1]解延丽,建立预警机制强化应收账款的事前管理[j].商场现代化,2007(2中):320-320.

[2]王东艳,浅议应收账款的管理[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5):129-130.

[3]万绍玫、吴伟,应收账款管理浅析[j].企业经济,2004 (11):196-197.

[4]闰亚杰,企韭应收账款形成的原园及防范措施[j].商场现代化,2008(4中):331-331.

[5]李姣姣,浅析应收账款风险[j].会计之友,2008(3中):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