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学艺术效果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文明过马路倡议书【1】
尊敬的老师、亲爱同学们:
当我们朝气蓬勃,肩负希望,怀揣理想,行走于人来人往的宽阔街道时,是否注意到交通线上隐藏的危险呢?一组组惊人的数字、一幕幕惨不忍睹的画面、一个个载着锥心伤痛却又一去不返的年轻生命,这一切的矛头不约而同地指向了共同的事实;不遵守交通法规即是不珍爱自己的生命。
我们拥有年轻的身躯、远大的志向,却往往会忽略交通安全这种小事。据统计,2009年,全国发生交通事故23.9万起,造成67759人死亡,272125人受伤,平均每天死亡200多人。这一个个惊人的数字时时刻刻警示我们:对交通法规的忽视就是对安全的忽视、就是对生命的不负责任!亲爱的同学们,请珍爱生命,为自己,为家人,为爱我的人,为我爱的人,因为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我们多么希望生活的每一天都五彩缤纷,每一天都能成为美好的记忆,为了你和家人的幸福,在此特向全体师生发出如下倡议: 一、崇尚守法的交通行为。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服从交警指挥和按照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标线行车、走路。
二、崇尚礼让的交通行为。积极开展车让车、车让人、人让车、人让人的四让活动,自觉养成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相互礼让的良好习惯。
三、崇尚文明的交通行为。坚持做到,行人走人行道,过马路走人行横道;乘坐公交车排队上车,不在车厢内随意丢弃杂物,不向车外乱扔杂物;主动为老弱病残孕乘客让座,最大限度地帮助他人,告别不文明交通行为。
四、崇尚模范的交通行为。行车走路,遵章守纪,争当遵守交通法规的模范,以自身良好的素质感染和带动其他交通参与者遵守信号、文明交通,在全社会营造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良好氛围。
五、崇尚安全的交通行为。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不无证驾驶,不酒后驾车。 遵守交通规则是我们所有人应尽的义务,是我们每个人不可推卸的责任。只要我们每个人都严守交通法规,我们的社会就会向着文明的彼岸又迈进一步。文明城市呼唤文明市民,文明市民争创文明城市,我们相信:人人文明一小步,社会前进一大步。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今天做起,共同创造文明、平安、畅通、和谐的道路交通环境!
倡议人:XXX
时间:XXXX年XX月XX日
小学文明过马路倡议书【2】
尊敬的各位家长、老师,你们好:
当前接送孩子上下学车辆乱停乱放、人车抢道、随意横穿道路等引发道路拥堵现象,带来了极大的交通安全隐患。为了孩子和您的生命财产安全,寿光市教育局、寿光市公安局真诚发出如下倡议:
1、自觉将接送孩子车辆离校门口远一点两侧排队、有序停放,不乱掉头,不抢道,不逆行,不乱穿马路,不跨越隔离护栏。非机动车不在机动车道内行走,不妨碍机动车正常通行,车辆礼让行人。
2、尽量让初中以上孩子自己步行进校区,尽早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自理能力,这样对孩子的安全成长更加有利。
3、根据交通法规:成年人驾驶电动车、自行车载人不得超过一人;驾驶其他车辆按照核定人数载人,坚决杜绝拼车接送孩子。
4、请不要驾乘农用车、载货车、拖拉机、报废车和无牌、无证、无保险的三无车辆接送学生。另外超员或者酒后驾驶接送学生都是严重的交通违法行为,违者将会受到法律的严惩。
5、教育孩子上下学不要在公路上玩耍、追逐打闹,随意穿行,横过马路或街道要左看右看,注意躲避车辆。
6、寿光公安恳请大家,从每一位家长、老师做起,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向孩子传授文明交通理念,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寿光市教育局
寿光市公安局
二〇一七年一月一日
小学文明过马路倡议书【3】
亲爱的家长们:
你们好!
我们最亲爱的母校石浦小学,是一座百年名校,学校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浓厚的人文情怀,我们都深爱着石小。
但我们的母校因为地理环境的因素,交通极其不便。近年来随着机动车辆的增多,更是给原本就拥堵不堪的道路增加了不少压力。每到上下学的高峰期,学校门口就会被堵得水泄不通。尤其是到了下雨天,学校附近的道路就会彻底瘫痪。
学校领导和老师们为了让我们上下学更加便利,可以说是动足了脑筋:低中高年段错时放学、扩建家长停车位、党员和值周老师协助管理交通等。学校教育议事会成立后,更是为了缓解学校交通奔前忙后:修建新公路、成立家长护苗队。通过努力,学校交通拥堵的情况确实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但是,仍有个别家长的接送车辆不愿意自觉遵守文明行车的规定,有的在单行道上逆向行驶,有的随意加塞、抢道,有的在马路中央任意停放、调头,还有的电瓶车强行穿梭在人流、车流之中。这些不文明行为给刚刚有所改观的交通秩序造成了严重的堵塞,同时也给我们上下学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
为此,石浦小学全体同学向所有的爸爸妈妈们发出如下倡议:
1、尽量让中高段的同学自己乘坐公交车上下学,同小区的同学可以选择拼车出行。
2、上学时,服从西门外路上的家长护苗队叔叔阿姨的指挥,有序行车,即停即走,或将车辆停在学校指定的区域内。不要加塞或超车,更不能并排停车上下,以免造成拥堵。家长护苗队的叔叔阿姨和老师会安全护送我们过马路的,你们无需担心。
3、放学时,请按各年级规定的放学时间来校接我们,不要提早或延迟,并听从指挥,将车辆停靠在指定区域内。
亲爱的爸爸妈妈们,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学校会对无序停放和违规行驶的车辆进行登记并反馈。要是家里的车违反规定,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小石头争星情况哦。
文明行车保安全,道路通畅靠你我。亲爱的爸爸妈妈们,让我们小手拉大手,一起努力,共同营造安全、文明、有序的上下学交通环境,让文明接送成为百年石小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六(1)郭绮雯
在暑假里,我看了《神奇的太阳花女孩》。这本书是辫子姐姐郁雨君的最新作品,讲述了一个关于友情的故事。辫子姐姐把友情的神奇和动人表现得淋漓尽致,读后令我深深感动……
女生李最最知识全能,运动全能,简直无所不能。男生一号人物雷子浩不服,结果两人分别带着男生女生,比赛掰手腕,英语接龙,班级种菜,火柴变战舰等各种稀奇古怪的项目PK得没完没了。再一次爬山活动中雷子浩和死党邓小未渐渐接受了好强的李最最。可偏偏在这个时候,李最最变得古怪起来,让人难以接近,然后消失了。她那冷漠令人看不透和隐隐不安。后来经过雷子浩和邓小未的追查,才知道李最最得了先天性的遗传叫“视网膜色素炎”。追求完美的李最最无法接受而变得自闭。雷子浩和邓小未在壁虎老师和糖果店店长小鹿陈子哥哥的帮助下打开了李最最的心结。两个男孩就像她的翅膀,牵引着她走出黑暗的路。
在我读前半段时,我笑得打滚,在读后半段时,眼睛湿润了。原本以为雷子浩和邓小未知道班上和自己对抗的人走了,他们会很爽,很开心,但读到雷子浩和邓小未不屈不挠地追查,我的想法完全被。事实是:李最最看不见,曾经的对手反而更痛苦。
读到这里,我不仅对“对手”一词有了新的理解,是的,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是对手唤醒了我们的竞争意识,是对手给了我们清醒的头脑和警惕的眼睛,更是对手在我们绝望的时候给了我们生机与活力。
在我们班上,有时候同学们相互在竞争,但大家还是希望自己的对手天天快乐!我觉得即或是自己的对手,当他遇到困难时,我们应该主动积极地想办法帮助他。这样,我们才能拥有朋友。我明白了,这个世界,充满珍贵的友情,只有勇敢宽广的心灵,才能真正拥有它。在生活中,好朋友互相帮助和互相进取是最重要的,怎能为一点点小事闹绝交?无论多大的事儿,只要每个人肯退一步,这点事儿就一定会过去。
世界上最珍贵的友情是童年中最美好的回忆,如果不好好珍惜就会变得既孤独又无助寞。是这本书教会了我珍惜友情!
为什么辫子姐姐把李最最比作太阳花而不是别的花呢?原来是太阳花的花语就是沉默的爱,它光明而热烈。即使没有太阳的时候,太阳花也高昂着头!而李最最就像太阳花一样,永远昂着头,面对任何现实,满怀勇气,决不放弃。书中,李最最在最无忧无虑的年纪里就陷入了大人一般的固执中,差一点就丢了极其宝贵的友情。是雷子浩和邓小未发现自己钦佩的女生突然变成怪物不再可爱了,所以就尽自己的所有力量来帮助她走完这段艰难的路。看来,世界上最让人害怕的不是出现怪物,而是怪物出现得太突然,如果我们身边的亲人或朋友有一天突然变成怪物,肯定会觉得什么都无法预知,什么都不再可靠,就像活在一个漂浮的混乱世界里,一切都没有道理可言。这时我们作为朋友,作为亲人,应该充分理解,尽力帮助,世界就会充满阳光。
关键词:教学问题;设计及应用;认知过程;小学数学
认知心理学之父奈索(U・Neisser)在他1967年出版的著作――《认知心理学》一书中提到,认知贯穿于感觉输入的变化、加工到存储恢复乃至使用的全过程。[1]因此从本质上来说,认知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心理学领域许多学者对认知过程进行了透彻的分析,形成了许多理论,但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践,大到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小到管理领域、医学领域及教育领域。不用于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提出了教育发展的主导思想,即学生应充分了解社会、动手实践、深入思考。在教育活动中,学生的认知来自于教师的传授和解惑。教学活动由教师来主导,在此过程中,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教师应该如何将知识转化成学生可理解的信息传递给学生,这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认知效果如何,认知效率高低,而这将是本文所要探究的内容:
一、学生认知过程的相关概念
如前所述,认知过程是一个信息的获取、简化、存储及使用的过程,那么学生的认知过程也可以被当作是有意识的加工过程,即通过感觉器官的感知(视觉、听觉、味觉、嗅觉),根据感知主体原有的信息库存量,将外界的感知分为两部分:一是短时记忆,二是工作记忆,短时记忆和工作记忆都将会继续由认知主体进行加工,形成长时记忆。这个过程需要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尤其是工作记忆阶段,主体通过“注意”深化认识,千万不能忽视“注意”的地位,它的有限性会对整个认知过程中的信息加工过程造成限制。由于小学生自身发展阶段的特殊性和接触外界环境的范围有限,他们只能有限地在某一定时间段内注意到环境刺激物。这种限制会衍生出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在课堂中使教师的授课信息简练,并且通俗易懂;二是外界信息纷繁复杂,如何让学生利用有限的注意力去完成当前及时进行的事项。因此教学过程不仅涉及到学生的自身发展条件,也设计到教师教学内容的设计及应用。
二、小学数学课程的特点
1.从小学数学的课程内容来看,由低年级到高年级的教材内容是从具体到抽象,例如小学一、二年级的课程是以具体实物为主,而五、六年级的抽象度越来越高。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应该要考虑到学生认知水平的规律,避免空洞和“成人化”。笔者从事小学教育活动多年,以低年级教学为主,平时在教学中更多采用图形与表格相互交叉呈现的方式进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含义。
2.小学数学含有某些抽象性的数学概念。数学概念如一些运算法则及规律,是小学阶段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如九九乘法表,以往的教学都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背熟了自然就懂了,没有让他们体验和理解其中的含义和规律。因此,在探究问题中,应该把问题情境和小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贴近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生活的环境中获取教学素材和资源,不断引导和启发学生,开启他们的智慧之门。
3.现代多媒体教学工具走入教学课堂。新时代的信息技术以及广泛地运用于各个领域,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小学数学课程也应该重视现代技术手段的使用,尤其要充分考虑计算机、计算器对数学学习带来的效果,大力开发研究资源,向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料。利用现代化技术的强有力工具如课件PPT及教学语音室,帮助学生学习、思考及解决问题,也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更乐意将更多地精力投入到探索性教学活动中。
三、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及应用
北师大版的小学数学教科书相对于其他教材,更贴近生活实际,教材内容更丰富多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互联网+时代,北师大小学数学教材更多地运用了现代的多媒体技术,这无形中对小学数学教师的课件制作和应用水平提出了要求。
在进行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教科书或者教学提纲制造情境,让小学生自然且尽可能快地融入到教学环境中个,尽可能使课堂变得生动形象且富有趣味性。[2]值得注意的是,多媒体技术在某些程度上使小学教师过渡地依赖于多媒体课件,俨然变成了机械放映的人员。教师应当科学地设计多媒体运用时间,结合学生获取知识的规律。
1.设计发散思维题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小学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当教学活动发生之前,教学应该从受教育者角度出发进行备课,不能完成照搬照抄教学提纲,应该从本校本班学生感兴趣或者所熟知的认知出发,精心设计些开放性的练习题。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进入这些开放性环境中,学生自由讨论,发散思维,自己发现问题并能解决问题,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主动性学习思维,进而对知识的理解能举一反三,认识更加深刻,对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良好的效果。例如,当学生解题完加法或减法之后,教师可以设计一道练习题“: 一辆公共汽车总共有28人,开到第三个站后,_____,然后继续前行,此时公交车里还剩多少位乘客?”教师可以在横线部分让学生充分想象,脑洞大开,并允许他们与小组同学商量讨论,集思广益,补充题目的条件。此时的课堂的主动权和学习的主动权就在小学生们手中,他们进行了丰富的联想,认真思考及热烈的讨论联想后列出若干种不同的算式。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和应用,不仅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了对已传授的加、减法应用题,而且又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 让小学生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
正常来说,小学生的求知欲望浓厚,他们常常会问很多个“为什么?”数学知识是学习过程中必然要接触的一门学科,数学培养的是学生的理性思维,创新思维,团结合作精神。通过对数学知识的了解,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例如如何计算能够使得厂商获得更多的收益。根据小学生自身的发展规律,可以让小学生自己动手收集资料,从资料中查找一些数据,从而掌握数学知识点的某些运算规则。[3]数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它不能“一眼就看出”,是严谨、慎密的抽象思维,需要持续的思考。通过思考,学生的知识认知能力上升到一定高度,达到对知识的巩固。通过教师因材施教及学生亲身体验,学生体会了知识是如何得来及如何被使用的,并灵活迁移运用,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将教学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结合
总体来说,小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有限,对课堂内容的认知程度不是很理想,无法像成人一样带着思考或带着某些目的去阅读和思考,但庆幸的是,他们较为喜欢各种各样的游戏。所以在数学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将教学知识与游戏相结合,创设开放性的教学环境,达到小学生动静结合及快乐学习的教学效果。例如,可以设计接龙比赛的环节,让小学生将数学问题的难度逐渐加大,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小学生的团队意识。将课堂内外有效地结合起来,让小学生感受到课堂生活是在乐中学,而不是令人烦躁不安的一种活动。
四、总结
综上所述,教育是一门课程实践,也是一门艺术,好的教育应该从受教育者的自身出发,研究出认知过程的发展规律。从小学生的认知过程分析,他们的注意是有限的,而且存在于他们头脑中的长时记忆内容是有差异的。在教学理论中,教师应当重视教学中的信息组织,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同时也要关注和保护小学生的“注意”规律并采取积极有效的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汪奇.基于认知过程分析的小学数学探究问题设计与应用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16):108-111.
云路小学六三班 钟素媚
一看到《青蛙军团爱地球》这本书的封面,我就被那种柔和的绿色与生动有意义的图案所吸引住了,便深深地爱上了它。
封面上的三个小伙伴子正围护着地球母亲。我还出奇发现地球母亲的头部被包扎着一条印满草莓图案的纱布,瞬然之间,我恍然大悟,心里也意识到地球母亲受伤了,而且我确定病是因被受伤人类无情的糟蹋,严重破坏而起,人类就是伤害地球母亲的最大恶极。因此,地球母亲才会轮落到今天的地步,看到这,我不得不为它而感到悲哀。出奇不意的是:地球母亲的身边还有许多生机勃勃的小动物们的栽陪,它们似乎在鼓励着地球母亲要振作。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内心里暗自检讨自己以前所做过对地球母亲的有害之事,以前的我不应该乱丢弃费旧的东西,我以前的无知,实在觉得自己大愚笨了,太可恨了,也觉得很后悔,现在我知错了,我一定会为自己以前的过错而在今后尽心尽力弥补回来。
虽然我们做小学生的并没有什么惊人的能力,但我们至少要做到尽力而为,从我们身边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因为我读懂了“扫一室与扫天下"的文中含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能做到的就是节约用水;节约用电;不吃野生动物......还可以学习书中的环保男孩黄金鑫那样循环利用废旧的东西。
我希望事到如今还执迷不悟的人类赶快觉醒,不要再为了追求享受城市化得生活然而不顾地球母亲的感受就大量开采矿石或严重破坏。毕竟地球母亲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母亲,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守护神,失去她就等于毁了所有的人类,最终的受害者也还是我们自己。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的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和第八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是有关中国和世界的文学艺术的一些成果和发展历程的介绍。对于这两个专题的教学,有些历史教师往往存在一定的误区,在此,笔者仅就必修3中文学艺术史的教学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误区一:对知识进行简单罗列,没有抓住教学的核心。
有些历史教师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往往会让学生自己根据课标要求阅读一下课本,找出课标要求掌握的相关的时代、人物、作品、风格特点等,然后更细心一点的老师会要求学生将这些内容制成表格予以区分也更有利于记忆。当然,记住知识点是学生应该做的,但是这种将知识点进行简单分类罗列,再进行死记硬背的方法不符合高考对学生的考查要求,这也不符合当前的课改精神,更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明确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关键。教学目标一般有三个层次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教学目标的关键是对课程标准的解读,课标是教学的出发点更是教学的核心。
例:如何解读下面的课标。
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这则课标的前半段很简单,书本上很清楚有介绍,关键是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如何把握?这就需要有大量的知识储备、具备分析和利用知识的能力,这样,才能很好地完成由知识层面到情感层面的提升。从上述列举中不难发现,历史教学是一个由感性认识上升到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文学艺术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误区二:文化艺术与政治经济联系不够。
马克思说:“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的和经济的反映……”对于文学艺术而言,它们的时代性非常明显。例如,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通过《春望》描写忧国思家之情。曹雪芹的《红楼梦》,通过贾宝玉和林黛玉等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真实写照,鞭挞了封建礼教和专制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历史趋势,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破土成长,带来新社会曙光的光明前景。所以,教师进行文学艺术史的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必修3的教材内容,而要充分联系必修1、必修2的相关内容加以理解。例如,讲到宋代书法、绘画和文学的发展时,我们就可以联系必修2的《宋代商业与城市的发展》相关内容,结合必修3专题一讲过的宋明理学来看当时山水画所体现出的意境等,甚至还可以回忆一下必修1宋代的政治制度。这样可以将知识点联系得更紧密,更有易于理解和加深记忆。
除了以上两点,学生态度上不重视、认知水平的局限同样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一般态度上不太重视。主要原因是文学史的知识在语文课上已有一定学习,觉得自己已经会了,历史老师再拿过来讲是“画蛇添足”。还有就是对这两个专题的地位认识不够,觉得只要考试前背背就好,甚至有学生丢分后仅仅把原因归结为没背。其实不然,仅仅死记硬背是无法真正掌握牢靠的,所以老师一定要对学生提高要求。
关键词:舞蹈编导;文学艺术;表现手法
在舞蹈创作里,如何在编导过程中利用艺术表现手法来提高表演的感染力?鉴于舞蹈编导过程中包含的相关因素较多,在融入文学艺术时,往往需要兼顾剧本、演员及音乐的协调性,这便对文学艺术在其中的表现手法、技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舞蹈编导的意义在于结合各类相关因素,将文学艺术的表现手法进行灵活的穿插与应用,从而实现舞蹈艺术价值的最大化提升。为了提高文学艺术表现手法在舞蹈编导当中的应用价值,笔者特意针对两者的结合途径作出了分析研究。
1语言艺术
在舞蹈艺术中,身体语言与文学台词的结合是一种重要的体现形式,也是语言艺术的综合呈现,语言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观众的感官体验。所谓身体语言,主要依靠舞蹈演员的动作、神态进行呈现,多与文学台词的情感基调、表达风格相结合,以此来体现音乐中蕴含的情感,从而完成艺术的传达过程。[1,2]舞蹈《山楂树之恋》作为将文学语言和身体语言相结合的典型代表,通过演员富有张力的身体语言表达,融入背景音乐,将文学语言、舞蹈语言、音乐语言紧密结合,使单纯的舞蹈被赋予了丰富的含义,突出了舞蹈的灵魂,从而使舞蹈更具魅力。除了文字语言外,肢体语言也可作为一种文学艺术的语言表达形式,通过舞蹈动作中的“意”与“象”,来传达各种不同含义的思想感情,从而深化舞蹈艺术的表达层次。其中,“意”主要表示舞者在肢体动作上传达出的精神内涵及思想感情,以内在表达为主;“象”主要表示舞者为传达感情而设计的肢体动作,以外在表达为主。一般来说,“象”的传达更取决于舞者的风格与技巧,“意”的传达则取决舞蹈中的语言文学艺术。以《山楂树之恋》为例,在这一舞蹈中,两位舞蹈演员一个梳着两个小辫,一个穿着海魂衫,以“山楂树”为核心展开了一段关于爱情故事的表演。小说的语言与舞剧的形式、配乐相得益彰,将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讲述得极为感人,并且在平实的生活氛围中融入了浓烈的文学艺术气息,使舞蹈更具灵魂。
2抒情与叙事艺术
舞蹈编导具有十分清晰的专业职能,其要求编导者既具备基本的舞蹈素养,又能利用舞蹈艺术的视角对生活进行感受、情绪等方面的分析,并由此来指导舞蹈动作,使相关的心理状态与感情具有丰富的“动作感”。其次,舞蹈编导具有寄情于物的特征,该特征要求编导者能从事物的表面入手探求深层意义与情愫;通过想象感受意蕴,并化为动作,以模仿或者创造的形式进行第二阶段的转化。可见,舞蹈编导归根究底是属于抒情的艺术。自古以来,人们就通过动作表达感情,通过演绎进行沟通与交流。据相关资料可知,《诗•大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3]古人甚至将舞蹈作为表达情绪、抒发感情的最高形式。从具体形式来看,人们利用舞蹈进行抒情,具体又包括比拟、象征等手法,通过这种寄情于物的途径使得观看者感同身受,从而完成艺术的共享与交流。另外,舞蹈又是叙事的艺术,每一段舞蹈所表达的感情都并非空穴来风,都或多或少,或长或短地来源于生活和故事。因此,对于舞蹈编导而言,如何通过编导这项行为进行叙事的表达,使得观众能看懂、理解,进而感同身受,是编导本身的价值所在。总的来说,抒情与叙事的结合成全了一段舞蹈故事,也只有二者兼顾,方能成就艺术。
3虚拟与象征艺术
从舞蹈艺术的另一方面看,其又具有虚拟性与象征性的特点,并且这两个特点又是舞蹈的主要表演方式和舞蹈编导的工作关键之一。何为虚拟?虚拟并非虚幻,而是来源于生活。之所以称之为虚拟,首先在于其并非生活中直接发生的事,而是人们为了表达自身对某件事、某种事物、某个意象的感情而对生活的回顾与重复,这样的回顾与重复甚至不与原来的象征本体相同,而是在结合情绪、幻想以及创造后得出的一种新的形式,这就是虚拟。来源于生活的虚拟具有一定的真实性,能使得大众接受并且感同身受。正如舞蹈《绳波》,整个舞蹈仅有一家三口、一根绳子,三人跳绳,随着绳子的波动以及三人的跳动,我们既看到了欢快、愉悦的天伦之乐,又看到了绳子不同节奏波动时父母与孩子的矛盾、孩子的挣扎,更看到孩子离父母远去却仍然在绳子的那头有所牵绊的心酸。这就是来源于真实生活的舞蹈,它反映了家庭的关系,既包括快乐和爱,又有矛盾与心酸,这与多数人的经历相似,让人仿佛在舞台上看到了自己,复杂的情绪油然而生,舞蹈至此才完成了它的使命。在虚拟的同时,舞蹈的象征意义是贯穿始终的。我们知道,舞蹈是有目的的舞蹈,不管它要表达情感、宣传思想、叙述故事,或者仅仅是散发美感,都是有目的的。那么,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舞蹈编导必须将舞蹈的每一个动作都赋予象征意义,使得观众在舞蹈的每一个细节都能找得到与艺术相连的“绳子”,从而更好地体验、感受舞蹈。总的来说,为了达成虚拟与象征的共通,舞蹈编导必须明确目的,深知观众,更执着于舞蹈艺术本身。
4寓意与哲理艺术
对于舞蹈编导工作而言,除了通过舞蹈造型、动作表现人物特点外,如何使观众更好地融入思想感情、领悟故事寓意,也是需要考虑的一大关键因素。因此,在舞蹈编导中适当应用寓意与哲理艺术,便可成为舞蹈艺术表达中的点睛之笔。一方面,编导可在服装、动作、造型等要素的基础上,通过阐述舞蹈的背景故事、人生哲理来引发观众的共鸣,同时以适当的背景音乐进行烘托,从而加强艺术的渲染效果。另一方面,要实现内涵、意境的完整传达,还需要演员在进行动作传达时更注重连贯性,以肢体的动作美来支撑寓意的艺术感,从而达到“托物言志”的表演效果。最后,寓意与哲理艺术的根基在于情感的传达,这便要求编者在进行舞蹈编导时不可一味地注重技巧的设计,而应对故事背后的情感与内涵进行深度挖掘,从而促使观众在共情基础上对舞蹈产生共鸣。总而言之,在应用寓意与哲理艺术的表现手法时,应当充分以观众的观感为主,只有将观众充分代入舞蹈氛围中,才不至于形成演员“自说自话”的僵局。
5结语
舞蹈作为一种重要艺术瑰宝,对于人们生活情趣、艺术鉴赏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辅助价值,这也要求在舞蹈编导的过程中更注重文学艺术表现手法的应用。因此,在今后的舞蹈编导过程中,编导者应当充分结合舞蹈中要表达的情感、内涵,选择适当的文学艺术表现手法,实现舞蹈艺术性、感染力的根本提升。
作者:樊珺 单位:陕西省歌舞剧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黄艳琳.浅谈舞蹈编导中的文学艺术表现手法[J].大众文艺,2015(12):164.
关键词 艺术形式;科普场馆;应用
中图分类号G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77-0018-02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普及是国民素质教育中的重中之重,是国民文化素质水平的重要标的,然而,我们在进行科普教育的同时,往往容易忽略文化的另一个方面,那就是艺术。具体到科普场馆中,采用绘画、雕塑、建筑、文学、舞蹈、音乐、戏剧、电影等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来展示科学技术、进行科普教育,对于科学与艺术的结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杰出的科学家、火箭专家钱学森,曾当面向国务院总理提出了两条意见:一是大学要培养杰出人才;二是教育要把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结合起来。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这样说道:“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其实,科学与艺术本是相辅相成的,再高深的科学,再奇妙的技术,如果没有文字功底,如果没有艺术想象,也很难表达出来,难以被世人理解,更不用说是应用了;而文学艺术家们搞创作,懂一些科学技术,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对自然、社会有正确的认识,从而能够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许多科学界的事件、现象、都与艺术密不可分。典型的例子就是分形艺术,它是这样一些图形,当你把它的某个区域放大,它的结构就在变化,展现出新的自相似的结构元素,而且不断延伸、重复。这些图形都是由计算机按照一定的数学计算式做出来的,它们可以形成各种奇妙而美丽的图形(见图一、图二)。可以说,分形艺术就是科学技术与艺术之间的一座桥梁。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分形艺术”,如大树无限生长的树干树枝、云朵的边缘、蜿蜒曲折的海岸线等等。
具体来说,在科普场馆教育中采用多种艺术形式可以起到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首先,有助于提高教育者和受教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科学技术的表现形式,往往被认为是古板、纯逻辑的,而文学艺术是属于形象思维范畴,靠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和激情来创作。教育者通过文学艺术的熏陶,思考时采用些形象思维方式,可以提高自身对科技的理解层次,理解得深入、透彻,再通过浅显易懂的艺术形式表达出来,则更容易被受教者接受。受教者在接受运用了丰富艺术表现形式的科普教育时,有助于理解得更加清楚、明白,同时潜移默化的接受形象思维模式,也有助于提高想象力、创造力,提高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有助于促进教育者和受教者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文学艺术往往需要右脑的形象思维形式,而科学技术往往属于左脑的逻辑思维形式,将文学艺术融入科普教育,在学习、领悟科技的同时,提高文艺修养,同时开发左右脑,促进各方面素质全面发展,提高自身能力水平。其实,许多优秀的科学家都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造诣。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科学家和画家,是一位天才,他一面热心于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研究如何用线条与立体造型去表现形体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他也同时研究自然科学,为了真实感人的艺术形象,他广泛地研究与绘画有关的光学、数学、地质学、生物学等多种学科;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就非常喜欢拉小提琴,“炸药大王”诺贝尔爱好文学写作和创作剧本等等。
第三,有助于加深教育者和受教者对科普教育内容的印象。文学艺术具有直观、形象、多感官刺激的特性。科普教育中运用文学艺术的表现手法,有助于我们对科普教育内容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多感官的了解,从而印象更为深刻、理解也更为透彻。比如给范德格拉夫静电发生器这个展项起名为“怒发冲冠”,就是将成语形象的运用到科普展项中,在这里,观众不用发怒,头发就会根根竖起,有“冲冠”之效,通过这种对比,观众对静电的理解更透彻,能够留下很深的印象,很多观众再次来到科技馆进行参观时,还记得要参观这个展项。
第四,有助于教育者和受教者更好的理解生活,从而对科技、文艺产生浓厚兴趣。科学技术给人的感觉往往是枯燥乏味的,但其实并不是完全如此,它有着逻辑推理那一面,却也有美丽艺术的另一面。生活中处处可见的小现象、大事件,都会使我们对于科技与文艺的完美结合而感动。比如我们身边的水,结晶成雪花以后,其永不重复的六角美丽造型,不得不说是大自然的一个美丽奇迹。
在科普场馆中将艺术形式融入科普教育有很多方式。
1)在展厅布置上,可以充分采纳艺术的表现方式
优美的几何造型结构,变换的展示布局,不同的展示区域配以不同的灯光效果、色彩搭配、甚至搭配上不同的背景音乐,可以达到不同的展示效果,营造不一样的展示氛围。
其实,这些理念在某些场馆中已经有所应用并悄悄发挥着作用。比如河北省科技馆的展区布局,不同的展区采用不同的颜色、造型设计。电磁展区,用红色蓝色两种颜色,代表着磁铁的南极北极,而整个展区则采用环形的电磁螺线圈结构;力与机械展区采用了代表着这一展区特点的木纹色和铁灰色,整个展区设计也体现着刚性的结构布局;应用技术展区采用了代表着未来科技的梦幻蓝色;生命与健康展区则采用了红色,代表着奔腾流动的血液;等等。
2)在单个展项的设计中,艺术形式更有其发挥的空间
展项所用的材料、颜色、造型,都可以具有艺术性美感,甚至可以利用高科技、多媒体展示,从而达到我们所需要的展示目的。
现代多媒体高科技幻影成像技术,已经在各大场馆、展馆广泛展示,它通过“实景造型”和“幻影”的光学成像结合,将所拍摄的影像(人、物)投射到布景箱中的主体模型景观中,演示故事的发展过程。其展示绘声绘色,虚幻莫测,非常直观,使人在观看故事的同时,感受到科技发展给人们生活所带来的巨大变革,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另外,如果某个展项拥有一个生动形象的名字,也是令人印象深刻的。比如河北省科技馆地震展区的“不平静的地球”展项,展示的是在太空中拍摄的地球影像,快速放映着日夜交替、四季轮回的影像,还通过数字处理技术展示出地球几大板块,以及地震带、火山带等等,“不平静的地球”这个名字就充分代表了这些内容,让人印象深刻。
夸张的艺术展示效果往往更为观众所喜爱。只要是在科学技术的理论范围内,稍带一些夸张的表现形式,有时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一些科技馆的儿童展区,展示有人体内部结构展项,将人体各个器官放大到人可以进出的程度,入口就是一个孩子脸上的张开的大嘴,进去后,依次是人体的各个器官。这种夸张的表现手法,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又能身临其境,因此很受小朋友的欢迎。
3)展厅辅导员的讲解、辅导,也可以充分发挥文学艺术的优势
这主要体现在语言上。优美、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可以让观众在美的享受中学习科学知识,领悟科技奥妙。如果延伸开来,比如将晦涩难懂的科学理论编成个小快板、小儿歌,可以让来参观的青少年观众更容易接受;在科普辅导员讲解某个展品的时候,在语言中加入一些幽默段子,那么观众对这个展项的理解和记忆一定是很为深刻的。还有,讲解时,采用的手势、动作,如果具有舞者的优美,对于观众既是美的享受,又提高了讲解层次。在辅导员培训课程中,就有简单初级的练声、形体训练,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使讲解达到更高的水平,让观众得到高水平的讲解服务。
4)目前在科普场馆中广泛开展的科普实验剧,则就是属于文艺形式
它通过“剧”的形式,将科学原理、技术手段展示给观众。在这里,辅导员可以是老师、学生,也可以是演员,扮演各种角色;展示方式可以是做小实验、可以是话剧、音乐剧等等。惟妙惟肖的表演,生动形象的语言,灯光、音响、道具等舞台效果,内涵丰富的剧情,都将会极大的吸引观众尤其是小朋友的兴趣,使得科普展示达到其应有的效果;还可以让小朋友也参与进来,亲身体会这种文艺展示形式中的乐趣。
在科普场馆教育中应用各种艺术形式,其前景是非常广阔的。文学艺术与科普场馆中科学技术展示的结合方式多种多样,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发掘出更多方面更深层次的结合,使得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在科普场馆教育中,共同发挥作用。“艺术和科学是不可分割的。两者都在寻求真理的普遍性。普遍性一定植根于自然,而对它的探索则是人类创造性的最崇高表现。” 李政道如是说。
参考文献
[1]许延浪.科学与艺术.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9-1.
新媒体时代影视艺术是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而兴盛起来的,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年代中,人们生活的苦与乐都会通过影视艺术作品得到反映。所谓的影视音乐是影视艺术与音乐艺术的高度融合,影视音乐能够以抽象、概括的思维来体现影视的中心以及主题思想,从而赋予影视艺术崭新的生命力。分析众多的影视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古典的交响乐一直以来是影视作品中常用的音乐,在不同年代的影视作品中都可以得到体现,像动画片《猫与老鼠》中,不仅实现了影视艺术与音乐艺术的融合,而且也实现了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的融合。在广袤的音乐时空中,持久绵延的音乐与瞬时音乐是影视作品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两种音乐风格各异,从它们不同的音乐风格中,我们能够认识到多种的社会形态,像冯小刚导演的作品《夜宴》,那种轻慢的音乐与血心屠杀的场面形成鲜明的对比,伴随着屠杀场面的不断推进,音乐也有轻慢的古典旋乐转换成钢琴乐与交响乐的激烈撞击,期间强烈的视觉画面也与音乐交融在一起,彰显了影片中高贵的女性色彩以及皇权主义。纵观当前的影视作品,我们可以意识到音乐与画面影视艺术是相互融合、相互作用的,音画综合效果已是影视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的观众已在不知不觉间接受着这种融合艺术所带来的影响,在不觉间被具有光影的画面以及流动的音乐所吸引。经典影片中的《出水芙蓉》与《音乐之声》一直以来都受到了观众的好评,那究竟是什么因素感染、感动着观众,没有人能够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事实上,这种感染力来自影视画面与音乐艺术相结合而带来的特殊魅力。
(二)音乐艺术与文学艺术的融合
音乐与文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二者都可以展现人类真挚的情感。一方面音乐能够激发人类对文学创作的灵感,给予人们无尽的想象力。另一方面,文学是音乐创作的基础语言,能够表现音乐的主题。中国的何战壕、陈钢将文学作品《梁祝》改编成了小提琴协奏曲,西方的柴可夫斯基将莎士比亚的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改编成了交响乐幻想曲,这些都是音乐艺术与文学艺术融合的典范。人生就像一首美妙的歌曲,人生中总会有精彩与低沉的旋律,而这些旋律正如乐章中的插曲,或者是几个跳跃的音符。尽管文学艺术与音乐艺术存在有一定的差别,但正是二者之间的差别,才使得二者融合起来更具有魅力。文学与音乐都属于艺术的表现形式,而艺术是具有共性的,文学艺术以及音乐艺术正是在这种共性的基础上以它们各自不同的特点与方式,如若将这两种艺术融合起来,相互借鉴、相互作用、相互学习、相互取长补短,那么无论是从文学艺术的角度讲,还是音乐艺术的角度讲都会收到良好的功效,可以说二者的结合,能够达到双赢的目的。歌曲便是文学与音乐结合的最好典范,歌曲吸收了二种艺术的特点,很好的表达了人类的情感体验。从一定程度上讲,音乐表达的情感比较抽象,但具有很强的生动性,而文学则相反,文学表达的情感细腻,但是生动性差。如此看来,用音乐渲染文学,用文学来解释音乐,实现取长补短的效果是创作歌曲时需要达到的终极目标。
(三)音乐艺术中各种表现形式与风格的混搭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桑植民歌;著作权保护
一、湖南桑植民歌简介
桑植民歌是桑植境内所有民歌种类的总称,是湖南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原始农耕时期的生产劳动,广泛地流传于土家族。桑植品种繁多,内容极为丰富,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2006年5月20日,桑植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桑植县隶属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民歌已成为桑植县的代名词,桑植县更是被称为“中国民歌之乡”,几乎每个人都会哼唱几句。桑植民歌据记载有两千多年历史,当地的神话故事、传说、民间趣事数不胜数,民歌类型各式各样,是桑植各民族人民表达心中情感的艺术结晶,已经成为中国民歌宝库中的经典。作为我国特色的民俗文化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湖南桑植民歌的发展和保护状况如何?是否可以运用知识产权中的著作权进行保护?接下来笔者将进行简单的论述。
二、湖南桑植民歌的保护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湖南桑植民歌的保护现状
传承湖南桑植民歌的主要形式有三种,分别是:家族传承、群体性的歌唱活动、桑植民歌节、传习基地和传习班及文艺汇演。家族传承是指在一个家庭范围内,长辈作为名额的传授者,幼辈作为被传授者,使得桑植民歌通过长辈传给晚辈的方式进行传承,此种传播途径是桑植民歌进行传唱的主要途径。桑植县地处比较偏僻,地理位置封闭,交通不便利,经济发展也不发达,生活方式主要是自给自足,业余生活活动也受到很大的限制,这就使得桑植民歌成为桑植人民的主要娱乐活动,生活中的一部分,老老少少都在桑植民歌的陪伴下生活,人民往往是在无意识当中对桑植民歌进行学唱。群体性的歌唱活动主要包括对歌和民俗活动两种重要方式。“对歌”是早期桑植民歌在群体中传唱的主要形式之一,而这种形式又常见于山歌之中,多采用一问一答式。桑植县地理位置封闭,交通不便利,对外界进行沟通交流的机会很比较少,但是由于桑植人民对桑植民歌的重视,使得每逢重大传统节目,桑植民歌成为必须表演的节目之一。每年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是民间活动最热闹的时间段,在此期间也少不了桑植民歌的身影。为了进一步保护好、宣传好、传承好桑植民歌,桑植县专门建立了民歌广场,并于每年定期举行桑植民歌节。在中央及地方财政的支持下,将“桑植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作为桑植县特色音乐文化的主要学习场所。桑植县保护桑植民歌的工作人员不仅将民歌编入档案,也大大完善传承人的保护方式。传承人不仅享有一定权利,也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设立起传承人的考核制度及乡镇文化站,定期举办桑植民歌活动,让更多的桑植人民进行系统深入的学习。
(二)湖南桑植民歌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1.保护力量未凝聚在一起
湖南桑植民歌的保护力量可以分为官方和非官方两种类型。官方主要是以政府为代表,重在通过基地、文化站等方式来宣传桑植民歌,呼吁人们积极学习桑植民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官方主要是以个人为代表,重在通过口口相传、一辈传一辈的形式来宣传传承桑植民歌。两者的工作重心不一,虽然有时候两个主体也会有交叉合作,但更多的是两个主体的工作是分离的,还没有形成汇聚在一起。将官方力量和非官方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形成一股力量,将桑植民歌进行继承、创新、传承、弘扬。
2.市场推广落后
自从湖南桑植民歌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后,桑植民歌的价值大大被肯定,但在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桑植民歌的价值并没有被合理的开发利用,在市场经济中还缺乏一些竞争力。继承人的范围小,桑植民歌的辐射范围也狭小,桑植民歌的表演主要集中在张家界市,其他地区省市范围内很少发现。想让桑植民歌走出张家界,走出湖南,走向世界,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甚至外国人了解学习热爱桑植民歌,创造更大的经济和文化收益,宣传推广工作仍需要进一步提升,市场的辐射范围也需要进一步的扩大。
3.继承人后备力量不足
如今,桑植民歌被搬上正式的舞台,无论是对台前幕后,还是表演者要求,都有着严格的标准,情景重现成为了舞台表演时对演员的必然要求,表演标准专业性大大提升,但是表演的即兴性却减弱。年轻人大部分都愿意去大城市打拼,愿意留在家乡耐心学习、继续传承桑植民歌的人数大大减少,致使继承人后备力量不足成为现阶段传承桑植民歌所面临的最大困境。
三、桑植民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著作权保护分析
民间文学作品保护与现代知识产权保护的原则、条件、现状、甚至基本理念仍存在较大的差距。民间文学作品的主体与客体的特殊性必然会产生理论的挑战。关于如何确定作者不明作品的著作权归属;是否应当赋予民间文学作品永久期限的保护等问题都会冲击一般作品版权保护体系。另外,《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在权利行使等方面规定过于宽泛,可操作性不强,存在很大商榷空间。
(一)激励理论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
激励理论肇始于边沁、穆勒等人的功利主义思想,认为知识产权立法的主旨在于激励作者,并依此促进创新,以实现社会最大的“幸福”。有观点认为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与激励理论似乎格格不入,其一,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保护需要继承传统而非创新,即便有创新也应当建立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其二,它没有明确的“作者”,缺乏激励的对象,难以发挥实际效果。
(二)自然权利理论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
付出会有回报,回报属于付出,这是自然定律,也是著作权正当性的哲学基础之一,即自然权利理论或者说劳动论。它发轫于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约翰洛克的财产权劳动论,认为著作权属于付出智力努力的作者,并且这种努力要达到独创性的高度。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特殊性在于付出是由集体智慧所凝结,需要设计合理的制度保证利益归属于特定民族、种群。
(三)经济效益理论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
经济效益理论是知识产权的法经济学分析,遵循边际效用原理,认为产出作品需要投资,利润弥补成本使得投资自发的进行。投资分为创作能力培养的成本、创作活动进行的成本及作品传播、应用成本,当生产函数与成本曲线相交时成本最小,产量最多,效益最大。民间文学作品属于集体所有,理论上不能授予个体专有使用权,那么市场主体的应用、传播行为就很容易被“搭便车”,成本难以收回,进而抑制投资的动机。这就要求政府在公法层面发挥积极作用,以政策扶持,减少交易成本等方式促进投资,缓解市场失灵。
(四)利益平衡理论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