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历史常考知识点总结范文

高中历史常考知识点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历史常考知识点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历史常考知识点总结

第1篇:高中历史常考知识点总结范文

一般来说,通常所说的历史是指人类社会史。历史,就是指过去发生的事情,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情。文学与历史是分不开的,文学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历史建构和传承,这不仅适用于历史题材创作,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一历史的学习方法有哪些,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历史的学习方法有哪些要理解记忆

高中历史并不是靠死记硬背就可以背下来的,要理解着去记忆,要把课本完全吃透,吃透的意思是指你要熟悉全部的历史知识,在记住历史知识点的基础上理解性的做题,通过一个历史事件找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每个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造成的影响,以及他的历史意义是什么?这些光靠死记硬背是不可能打高分的,你要理解记忆。

要学会做历史题

我们说了那么多学习方法也没有什么用,最主要的还是做历史题,然后全部答对,才能打高分,毕竟我们还是以分数定胜负的,那历史如何打高分呢?小编给大家提供一些技巧。大家要记住,“根本原因找经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问这件事发生的直接原因就是你脑袋第一时间反应过来的事件,间接原因就要多拐几个弯的了。

要学会复习

要针对性的复习,你要看你哪个方面比较弱。高中历史是由历史文化、历史政治、历史军事以及历史经济组成的。你看你哪个方面比较薄弱,加强复习,不懂得就要问老师。对历史知识点要不断完善和总结,这样才有可能使历史得到高分。

高中历史该如何复习理解记忆

对于历史基础知识的记忆,有些学生错误地认为只要死记硬背就行,但是碰到新的情境和材料就无从下手,因此强调理解性的记忆。

把握教材

提高理解能力的最有效方法是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对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历史结论、阶段特征、历史材料多问几个为什么,要将教材中的句号变成问号。

如对于“两税法”这个知识点,我们不仅要记住具体内容,还要理解为何称“两税法”?与以前的赋税制度相比有什么特点?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寻找规律

平时的复习中要注意掌握历史单元特征和发展趋势,注意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有些知识点是有一定的规律的。

如要理解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经济发展的原因时,主要是“生产技术的提高”、“经济政策的调整”、“社会秩序的安定”、“民族融合的加强”、“中外经济的交流”、“人民辛勤劳动”等;讲经济发展的表现,主要是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中外经济交流几个方面去总结。

获取和运用信息

首先要学会解读和获取“设问”信息,在这个基础上然后再去解读并获取试题的文字资料、图表、数据、画面、符号等材料或“情境”信息,不要将这个顺序颠倒。其次要进行一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加工才能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再者,要将试题中材料与所学知识建立起正确有效的联系。最后,对设问的信息进行解读时,有的可以直接用所学知识回答,有的可以将材料中的信息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还有的则要运用相关的史学观点进行阐释。

高一历史学习有什么好方法一、观念转变

如今的高考形式,历史作为高考科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中考在去年才考历史,而且作为综合科来考,初中课时安排少,许多学校又缺乏专业教师,历史在有的学校形同虚设。学生初上高中后,对当前高考改革形势一无所知,在学习方法上,视机械背诵为唯一法宝,不愿认真听讲,缺乏积极的思维习惯,认识不到训练的意义,不做平时积累、循序渐进的打算。高一《中国近代现代史》属新编教材,从观点到史实,从容量到质量,从广度到难度,都跃上一个新的台阶,这是历史学科本身发展的必然,也是社会进步和高考改革带来的结果。缘于此,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课时少,进度紧和高考能力考查要求日渐扎实的情况下,如何更新观念,适应新形势,学好新教材,是摆在每一个高一新生面前一道难解的方程式。

二、讲究方法

对高一新生来讲,学习历史是一个循序渐进、长期积累的过程,决非一时一段的努力所能达到的。初中历史教材注重史实,形象而生动,而高中教材则注重理论概念,较为抽象。因此,高一新生接触《中国近代现代史》时较为头疼,只有注重学习方法,方能事半功倍,适应高考形势的要求。具体来讲:①要培养自学能力。高中历史教材每章前都有“引言”,它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同学们在学习每章之前,要认真阅读一下“引言”,把每章内容的线索和重点了解清楚。形成习惯后,有助于培养分析、概括能力。另外,每章选用的插图、表格、史料都要认真理解领会,以帮助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所以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是必须的。总之,自己掌握了主动权,养成了良好的自学、独立思考的习惯,对学习历史至关重要。②注重知识的联系结合,树立整体知识观。首先,高中历史许多概念比较抽象,诸如“革命”、“改革”、“改良”等,必须结合政治常识方能理解。在目前各类历史试题中,理解性的题目占据了主要地位,如果对教材处理不好,做选择题时,就会出现判断错误,做材料题和问答题时则容易答非所问。其次,注重知识的纵横联系。平时,在学习中应注重多分析、多比较,找出其异同处,加深对史实的理解,培养自己的发散性思维能力。③注重跨学科的联系,学以致用。高考实行“大综合”的趋势,要求各科加强渗透。学生在平时应关注当前国际国内重大时事等热点问题,多角度去研究、分析所涉及的问题,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理清主线

第2篇:高中历史常考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中历史;高效课堂;问题;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的持续推进,愈来愈多的教师已认识到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探索新型教学方式,重视高效课堂的构建。

一、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很多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依旧以个人为中心,运用“灌输式”教学法进行授课,并将高考应试作为开展教学活动的导向,不利于高效课堂的构建。总体来讲,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下述几点。

(一)过分强调历史教学的应试性

受高校人才录取以及评价举措等因素的影响,无论是教育部门、学校还是家长,都将高考视为改变学生人生的重要武器。在日常教学中,许多教师以高考应试为导向开展教学工作,过分强调让学生死记硬背课本,忽略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感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别提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了。

(二)忽略了历史教学的人文性

高中历史教师不仅担负着传授历史知识的责任,还肩负着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使命。不过由于传统教育理念根基深厚,高中历史学科涉及范围广,知识点凌乱、细碎,很多教师直接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不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感和态度价值,继而导致历史教学人文气息薄弱,无法发挥教育学生的功能,不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与提高。

(三)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当前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依旧将自己视为课堂中心,未留给学生充足的发挥空间,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只是将提高学生的历史成绩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导致学生对历史学科提不起兴趣,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构建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策略

要想构建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师应首先打破传统应试教育的禁锢,在拓展历史教育视野的基础上,突出并强化教育功能,树立科学正确的教育理念,运用有效的教育手段,切实提升高中历史教学质量,实现优质、高效教学。

(一)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建立友好师生关系,强化情感教育

在引导学生学习方面,教师发挥着表率作用。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需要持续强化个人专业素养与道德修养,用个人魅力去感染学生,教化学生。在日常教学中,有很多学生会因为不喜欢某任课教师而排斥该教师所授科目。因此,教师在学生心中具有较强的榜样力量,教师应重视个人专业素养的提升,教授学生知识,向其传递正能量,通过个人魅力传递给学生阳光,让学生在喜欢教师的同时对其所课程也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师和学生要保持平等地位,师生之间形成平等交流的关系,可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化师生互动,进而及时了解学生想法,合理调整教学方式,尽量实现教与学的最优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营造良好的历史学习氛围,突出育人目标,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同时培养爱国情怀。

此外,高中历史教师须强化情感教育,通过一系列的德育教育活动调动并丰富学生的历史情感。要想构建高效历史课堂,教师须重视并强化个人情感教育素质,在积极响应并推行素质教育的同时,强化和学生的情感联系,以消除学生对历史的厌恶心理,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情感满足。这就需要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和学生的互动,构建一个高效高质的历史教学课堂。

(二)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提供自主思考空间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须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其提供更广阔的表达空间与发言空间,使其获得一定的课堂学习主动权,促其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负责组织活动,把握节奏。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努力成为一名民主、友好且富含教学智慧的教师,摒弃“填鸭式”教学模式,多开展活动教学,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不断进步,不断提升,真正实现寓教于乐的目标。高中历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以及学习特点,创造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强化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进行课堂导入时,教师最好选择充满趣味的教学内容,以吸引学生,促使其更加投入地进行历史知识学习。例如在进行北师大版高一历史第5课《和运动》教学时,笔者首先向学生播放了一段关于“”的电影视频资料,让学生在历史事实的再现画面中对“”有一个较为直观的认识,并激起他们深入了解“”的欲望。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根据教学大纲完成基本教学任务,还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和自主思考空间,鼓励学生主动表达个人疑惑,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真正实现互动性学习,继而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进一步提升其道德素质。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再现教材内容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多媒体技术逐步走进校园,开始成为一种常规教学手段。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打造一种切合教学内容的学习情境,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够丰富他们的历史情感。相对来讲,高中生担负的压力比较大,学习科目较多,学习任务繁重,每天都面对着布满白色粉笔字的黑板,学习热情不高,课堂气氛不活跃。在进行历史教学时,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学习特征,依托强大的多媒体技术,通过再现教材内容情境的方式吸引学生关注,充分展开联想,构建情感丰富、互动性强的历史教学课堂。不过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导入时要明确一点:有目的性地导入,也就是有针对性地导入。多媒体技术仅仅是一种辅助式教学工具,只是一种单纯辅助教学形式,不能占据全部课堂。在进行课前导入时,教师应该根据教材串联知识点,切忌出现喧宾夺主的现象,否则无法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在进行北师大版高二历史第5课《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教学时,笔者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了“碑帖”“诗词歌赋”以及“元剧”等相关资料,使学生掌握不同历史时期所形成的文化特征,充分意识到文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经济发展水平和政治特征,文化繁荣发展主要得益于政治和经济的稳定发展,引导学生探索文学和经济、政治间的内在联系。借助生动的视频资料或者图片资料,能带领学生走进文化艺术殿堂,使其更深入地感知古人内心情感与思想意识,进一步强化个人文化修养,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我国古代文学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感受民族文化独特魅力,激发其民族自豪感,形成强大的民族自信心。依托于多媒体技术再现教材情境,串联知识点开展教学活动,不仅能够强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还能够激发并丰富其历史情感,促使学生更透彻、更深入地理解所学内容,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

(四)模拟历史情境,强化知识理解

在日常教学中,高中历史教师可有意识、有计划地组织历史实践活动,比如组织学生模拟并再现历史情境,以强化学生对历史事件的J识和感悟,创建学生和历史之间的关系,为学生提供应用历史知识的机会。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无须反复讲解课本知识,应在结合课本知识的基础上,自主探寻多样化课堂授课方式,积极组织并开展各种不同的历史实践活动,通过模拟和再现历史情境的方式,调动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

以北师大版高一历史第16课《雅典的奴隶主民主政治》为例,其教学重点在于正确区分古希腊雅典君主制和贵族制、贵族制和民主制,正确认识雅典民主制的特征以及当时所采用的主要措施,合理区分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以及民众法庭,并明确其各自作用。为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本知识,笔者组织学生分别模拟了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以及民众法庭,要求学生按照身份特征,结合教材内容以及个人理解,针对指定案件进行大会模拟。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负责指导与总结。

或许有的教师认为这种探究式模拟活动纯粹是浪费课堂时间,毫无教学价值。其实不然,这种模拟雅典议事制度重现历史情境的做法不仅能够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还能够提高他们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历史素养。在整个模拟过程中,学生要想正确扮演历史角色,既要正确理解雅典议事制度特征,了解雅典当时的政治制度体系,还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需要在保持良好逻辑思维的基础上,吐字清晰,正确表达,而这对学生的历史知识运用能力要求比较高。看似一场充满娱乐性、趣味性的模拟活动,其实充满了各种考验,有益于提升学生历史素养。

三、结语

构建高效的高中历史课堂并不是一项无法完成的任务,只要教师不断强化个人专业素养,提高个人魅力,打破传统应试教育的禁锢,改变传统教育理念,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积极探索合理有效的教学方式,定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赵润霞.浅谈课堂竞赛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职业技术,2010(12):40.

[2]祝凌云,王佃学.高效历史课堂的六大组织策略[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0(21):128.

[3]孙亮.创设有效问题情景 构建历史高效课堂[J].文理导航,2011(19):82,5.

第3篇:高中历史常考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 高中 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0-0125-01

在新课改的指导下,我国各个高中的历史教学都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小组合作学习作为课堂改革的一项创新,如一缕春风吹入了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是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将学生分组,对课堂的内容进行讨论分析,总结教学的重点,由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教学方法提升了学生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交流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 高中历史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开展的前提

1.营造合作的氛围,学生乐于配合

自古以来,在课堂教学中主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面对学习任务,要求学生自主完成、独立思考。在这样的观念引导下,学生们只会埋头苦干、闷头学习,根本没有合作双赢的意识。很多学生甚至还会出现“跟别人合作学习,把我的想法分享给他人,那么别人就会超过我”的想法,从而更加排斥合作学习。面对这样的状况,首先应该改变课堂氛围,老师在教学中要渲染合作学习的课堂氛围,感染学生的情绪,让学生们知道合作学习的优势,最后让学生们发自内心地想合作、乐于配合小组合作学习。

2.优选合作教材,使学生能合作

提到小组合作学习,人们往往存在这样的误区:合作学习中学生们不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不考虑教学的内容而一味地加入讨论中,忽视了学习的时机和载体,使小组合作学习本来一个很好的构想变成了彻头彻尾的“伪合作”。想要顺利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老师要将班级的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根据学习任务精选学习教材,还要把握学习的最佳时机,坚持开放性和可操作的原则,让学生们能够进行小组合作。

3.教授合作技能,让学生会合作

常言道:“巧妇难成无米之炊。”对于高中的历史课堂教学也是一样,要想使小组合作学习处于一个井然有序的状态,老师要教授给学生合作技能,让学生会合作。在安排小组教学时,老师可以选拔一批学习能力强、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作为小组长,给他们分配组员,带动小组的学习。

二 高中历史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实施

1.转变观念,提高教学质量

小组合作学习是现代高中课堂教学模式的一个潮流,想要顺利地开展,就必须在思想上给予高度的重视。小组合作学习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要领,教师在课堂上要加强对历史教学的设计组织,给学生提供一个公平、开放、和谐的平台,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加入到课堂讨论中,掌握正确的知识和技能。顺利开展小组教学,要求老师和学生转变观念,真正地接受这种教学新模式,拓宽自己的知识储备能力。

2.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因材施教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首要前提是学生的分组,分组的成败决定着小组学习的有效性。因此,在进行小组学习的过程中,要结合学生们对于历史知识掌握的实际能力,坚持“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对学生按照性别、学习能力、对历史的兴趣、基础知识储备量来进行科学的分组。

常见的分组方法有同桌分组、邻桌分组、前后桌分组等,老师要根据班级的人数,灵活进行小组人员的构成,消除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让学生能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相互激励、相互帮助、相互交流,最终共同促进合作,完成学习目标。

3.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控和优化

小组合作学习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通过合理的分组,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实现学生双赢的价值。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老师是整个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对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控和优化,以此来实现对于学生们的组织和协调。

老师可通过三方面来组织:对教材知识的预习,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资源中,利用可以掌握的知识,探索出新知识;对课堂提问的设计,课前老师准备几个问题,在课堂中让学生们从问题入手开展合作,从问题中加深对知识点的思考,使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最后是知识的自查和反思,温故而知新,对于知识点的把握,考核的途径就是测评。

三 结束语

在高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强与人交流的能力,还能从课堂的讨论中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评价,树立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感,有利于学生个性差异性的提高,在互帮互助中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谢丹.浅析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开展[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8):126~140

[2]刘慧.析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开展[J].神州,2013(25)

第4篇:高中历史常考知识点总结范文

一、历史基础课的教学方法和要求 (新授课)

这是高中历史最基本的课型,也是最常见的课型,即教授新课。基本方法是采用“1251”教学模式。即一堂课4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10分钟,教师精讲20分钟,反思训练5分钟,自主消化10分钟。

(一)问题驱动,自主学习(10分钟)

1、教师根据课标和考试说明对知识和能力要求,为学生设计自主学习提纲,做到教学目标问题化,并辅助以学案。学生依据学案,自主完成对课时内容的学习,掌握重点知识和主干知识。

2、学案上基本内容的填写以课下为主,课堂上整理记忆知识为主。

(二)师生互动,教师精讲,知识梳理,点拨归纳,解决疑难(20分钟)

1、学生通过分组讨论,解决自己不能理解的重点、难点和疑惑问题,重在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学生分组讨论时,教师要做好指导。

2、对学生不能理解的知识,教师要精讲,点拨归纳,解决疑难,突破重难点,重在方法的指导上。

3、教师引导学生构建本课知识结构,进行小结,总结本课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三)典例剖析,练习巩固(5分钟)

1、结合本课的重点、难点问题,为学生设计情境新颖、有针对性的探究问题,或直接引用高考试题、典型模拟题,进行同步目标的巩固训练。或由学生自己编写训练题,这样,学生的理解和感受会更深,记忆更清晰。

2、学生要独立完成问题解答,教师要检查练习效果。

3、教师在学生解答的基础上,剖析例题,点拨思路,提炼方法,总结规律,使学生初步形成科学合理的解题思路。

(四)自主消化(10分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角是学生,课堂效率的提升还是要靠学生自己。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消化,对本课所学知识进行再梳理,强化知识记忆,沟通知识联系,反思所学,升华认识,真正把课本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只有自己真正理解记忆的知识,才能在大脑里留下永久的痕迹。

二、历史导读课型的教学方法和要求

导读课也即“自学导读课”,是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阅读历史教科书的教学方法。在当今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自学导读法”教学更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和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强调学生要独立思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会学生掌握记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和表述历史的能力,让学生去听、去读、去学、去思、去说,做到耳到、眼到、心到、手到。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探索出了以“指导阅读组织讨论引导交流重点启发反馈总结练习巩固”为基本结构的“自学导读学习法”。基本方法和要求是:

(一)出示导读提纲,指导阅读

教师在导入新课的基础上,出示导读提纲,让学生默读全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在学生结合导读提纲进行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把阅读中存在的难点、疑点问题做好标志,以待小组讨论时商议。

(二)组织讨论

在学生阅读并独立归纳要点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讨论要以问题形式出现,要有针对性,要求每位学生必须提出自己的看法,每组指定一位学生记录讨论后的结果,以待全班进行交流时阐述。

(三)引导交流

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各组指定一位学生阐述本组讨论的结果,重点交流在讨论中存在的疑惑点、重点、难点,在此争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对交流结果作评议,肯定成绩,并进行适当的指正。

(四)重点启发

“自学导读课”的主要思路是学生自己能看懂的,让学生自己阅读,学生看不懂的,由教师去讲解。在学生分组讨论、集体交流后,教师适时进行重点启发,精讲学生讨论后仍存在的疑惑点、重点、难点,并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以及知识的纵横联系。师生可以互相质疑,以达到共同解决问题的目的。

(五)反馈总结

经过上述四个步骤后,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了较深的了解。这时教师可指定几位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概述,教师进行肯定、补充或纠正,并且板书出课文的知识要点及线索,使课文知识系统化。

(六)练习巩固。辅助适当的练习题,检查学生自学的效果。

三、历史阅读课型的教学方法和要求

新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大量的与教材有关的历史知识,如2008年高考的天干地支、2010年高考的五行相克等知识,这些知识教材都没有,需要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获得。历史阅读课型就是要求大量阅读课外历史知识,开阔视野,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这类课型的基本方法和要求是:

1、教师指导是关键。我们提倡“海量阅读”,“快乐阅读”,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制定阅读计划,阅读哪些历史书籍,如何与教材、高考联系,阅读要达到的目的和效果。防止学生借阅读名义看不该看的书。像专家推荐的中学生必读的100部书,四大名著、名人传记等文学或历史书籍。

2、学生课外自我阅读是主体。知识的掌握和内化还是要靠学生自己,学生要制定阅读计划,每星期阅读一点,积少成多,持之以恒,必有所获。阅读过程中要注意摘抄,注意积累,多动脑,多思考。教师要检查学生的阅读和摘抄情况。

3、教师安排专门的课外阅读课,但必须指定阅读内容,拟订出阅读提纲,设计一些新颖灵活的问题来带动。为检查阅读效果,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进行检测,问题力求题型多样,作为检查学生阅读效果的手段。师生可以共同阅读、讨论历史知识、质疑历史。阅读时既要注意基础知识和课外知识的联系,又要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历史讲评课课型的教学方法和要求

讲评课是在学生练习或考试之后,教师从学生做题中反馈信息,从而对学生存在的知识、能力、技术、习惯、规范等方面的缺陷进行教学矫正的一种课型。

(一)教学目的

1、抓住学生训练中暴露的知识缺陷,回扣知识,夯实基础。

2、抓住典型题目和共性问题,引导学生把握解题思路、方法,总结一般解题规律,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和解题能力。

3、抓住共性问题,矫正学生不良的行为,培养学生规范的答题习惯和考试技术,强化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二)课堂结构

1、试卷评价。包括试卷的总体评价、难易度、知识点的考察,错误因分析和归类,各个试题的得分情况统计。这是上好讲评课的前提。

2、出示学习目标。错题本身不是教学目标,解决通过训练诊断出的学生在知识、能力、方法、技术等方面的问题才是教学目标。

3、分析讲解。找准错因,师生互动分析,着眼目标达成。

(1)析错例。引导学生暴露其思维过程,抓住错因进行答卷失误分析。

(2)讲思路。引导学生把握题型特点、题目与知识之间的联系,思考解题的突破口、思路。要重视从错题所涉及的知识方法背景切入。

(3)找方法。抓住典型题目,分析基本解题方法和技巧。解题既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

(4)探规律。即归类讲解分析,对某一类题目的解题方法进行总结,总结出相对固定的解题规律,规范解题流程,纵横联系,真正使学生触类旁通,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

(5)求变化。讲评试题不能就题讲题,要借题发挥,善于将原题进行变形,力求一题多变。如对考察的知识点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训练设计;对原题的设问方式、限制条件进行变形设计。这种变化有利于学生分析比较、正误对比,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做题能力。

(6)求规范。要求学生规范答题,向规范化再要一个分数段。

4、补救、强化性训练。学生做错的试题,说明对这个知识点还没有熟练掌握,需要强化练习,因此,教师要再精选一些习题,针对共性错误进行补救训练,以练促思、练中悟法。

5、总结。以应用为目的,总结学生错误的原因,归纳类型题的做题方法和规律,力求学生不再重蹈覆辙,力求满分卷。

(三)几点说明

1、 高质量的试卷批改是讲评课的前提。

2、 坚决禁止对答案式、就题讲题式的讲评方法。

3、 讲评过程要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教师的讲是精讲,要在知识、方法、思路、规律;防止教师一言堂,要让学生暴露思维过程(去审题、去分析材料、去动手组织答案),要引导学生反思总结、分析归纳。

五、历史复习课教学模式的基本方法和要求

复习课包括日常学习中的单元复习和考试前的综合复习。复习课要切实贯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教为主导体现在评析、点拨、引导归纳;复习课要始终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去自读思考、归纳构建、训练总结;训练是复习课的生命线,无论是知识巩固、体系构建,还是能力提高,都要在训练中完成,训练的方式是多样的,训练的目的是巩固知识。

(一)历史复习课的目的

1、夯实“双基”。多种途径引导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检测,使基础知识进一步巩固。

2、构建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以求融会贯通、透彻理解。

3、培养能力。通过强化训练,使知识指向运用,培养学生的理解运用、分析综合等能力。

(二)课堂结构

1、学案(提纲)导学。教师课前首先精心设计切实可行的、指导性强的导学提纲(学案)。提前发给学生,交待自学任务,让学生依据导学提纲先行进行复习。(复习提纲的内容主要有:考点分析、目标要求、知识结构、训练题组)。教师收集反馈信息,依学定教,确定教学目标。

2、出示复习目标。主要是对知识点掌握与应用的要求、标准。复习内容本身不是教学目标。

3、复习目标问题化、情景化,以问题带复习,以应用带复习。进行基础性诊断训练(精选基础性、典型性题目),或把课本内容题目化,覆盖重点、易混淆知识点和常规解题思路、方法、题型。

4、精讲点拨,构建体系。针对诊断情况进行精讲。精讲内容主要是复习的重点、难点、易混点和知识的内在联系;精讲要讲出新意,要在“知新”与“提高”上有所突破,开阔学生思路,帮助学生理解、消化、深化教材;师生一起归纳、梳理所学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5、强化训练。精选典型性、针对性的试题,创设一些相对新颖的情境,训练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6、总结。根据复习目标归纳、升华,形成知识、方法体系。

(三)几点说明

1、克服两种错误的复习方法。复习课的知识点需要串讲,但不能以讲授代复习,把复习课上成新授课,也不能对学生实行大撒把,任务布置后,教师不管不问。这样做,复习效果会非常差。

第5篇:高中历史常考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历史 教学有效性

一 、前言

从小学至初中,历史课一直以副课的方式存在着,学生对待历史的学习态度基本上是调节式,自由散漫。高中历史课的地位因为高考缘故骤然上升,学生们一时难以适应,面对历史学习无所适从,或当成调剂或死记硬背,最终都不能收到满意效果,尤其是在新课标改革环境下。作为历史教师,最需要钻研也是最为头疼的就是新课标下如何增强历史课的教学有效性,如何摆脱教师苦口婆心,学生只当做和尚念经的困境。历史教学组经常召开教研会,大家见仁见智,一起交流学习,分享经验,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探寻历史教学之路。经过多年的个人探索以及参考众多教育家的各种见解,总结如下。

二、高中历史课程目标以及分类的整体解读

开展有效教学,势必在明确的教学目标引导下进行。因此,要对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及分类进行详细的了解和正确的解读。在新课标当中,对历史课程的教学目标分别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主要方面来阐述对学生培养应达到的总目标,并对如何实现这三方面的目标在内容标准方面作出了相应的规定。“三位一体”课程目标可具体表述为:历史知识与能力目标,历史过程与方法目标,历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笔者认为,“知识与技能”是课程目标中的基础部分,学生只有实现了“双基”目标才能进一步发展;“过程与方法”目标,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实现了该目标则更有利于其他两个目标的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三个目标并不是单独存在、逐一实现的,而是相互贯穿,尤其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贯穿于整个教学目标的始终,该目标也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意义重大,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体现。

三、通过挖掘教材来拓宽学生视野

任何教学活动都需要以教材为参考,虽然教材因为版面、选材等因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过,教材可以延伸,教材可以挖掘,师生在挖掘教材过程中,可以化有限有无限。历史教师如果仅仅死扣教材,只是传授教材知识,一来无法带动课堂气氛,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来无法适应新课标要求,三是不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应更多地去引导学生掌握历史课程学习的方法;同时通过巧妙的课堂设计,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来思考,让他们有机会对知识点进行自主探究。教师必须为学生拓展更多的历史知识来源,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可借助互联网和图书馆的资源,来丰富历史课堂的学习内容。挖掘教材不仅仅依靠教师自身来完成,更多的是指引学生进行自主挖掘,比如让学生利用一定的课余时间,去查阅历史资料,甚至建议学生在假期去历史名胜风景区进行旅行性访问,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历史学习机会和方式,培养学生关注历史,尤其是乡土历史的情感,增强学生的乡土情愫。

四、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营造浓厚的历史学习氛围

新课标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要有创新,要建立个性化历史课堂。单一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方式多元化,并进而充分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优化课堂教学方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具体的操作方法上,可以通过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实践性学习等方式,来实现新课标提出的教育教学目标。所谓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优势和价值。历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情、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能力来选择最为合适的教学模式,该模式既是学生个性化的还是教学内容个性化的还是教师个性化的体现。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充分发挥教师本身的综合素质,充分利用学校给予的教学条件,将教学内容展露无遗,创建高效、和谐的历史课堂。

五、提高课堂讲评以及练习质量,教学效果要及时巩固

课堂有效性提高的方法有很多,可以体现在任何一个和课堂有关的细节中,而其中的教学效果巩固是极为重要的方法,如果不能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及时巩固,所有努力都将付诸东流,前功尽弃。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很多历史课堂缺乏相关的课堂检测,往往只是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记忆。必要的课堂练习和检测是巩固学生对知识掌握效果的一种手段,教师对这方面需要予以重视。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少量的课堂练习,并通过精彩的讲评来化解知识难题。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采取的机械背诵课文内容。做作业抄课本。课堂答问念课本等举措,显然是与新课标所提出的要求背道而驰的。纵观近几年的历史高考出题来看,并不会直接出现某一历史问题,而是要将新情境、新材料、新问题和历史联系起来,所谓以史为鉴,要求学生做到运用已知来解释未知。所以,历史教师要非常注重提高讲评和联系质量问题,要在学生知识活学活用方面狠下功夫,由此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六、小结

总而言之,高中历史课程教学要适应新课标要求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可以说,新课程改革给予任何一个学科的老师都是机遇和挑战。作为一名老师,绝不能止步不前,而是要不断更新知识库,与时俱进,否则就是误人子弟。历史教师要正确解读和领悟新课标的精髓,以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和能力。当然,教学理论钻研能够发挥作用,还需要有具体的实践步骤。在实践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甚至会让历史教师泄气,但是我们不能放弃,要相信新课标是科学的,只有按照新课标要求进行教学,才能让学生真正学到历史知识,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戚晓莉. 新课标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J]. 中学教学参考,2013,15:56.

第6篇:高中历史常考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中历史;学科思维;培养

在新教改突出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和拓展是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高中阶段是学生思维较为活跃的时期,也是培养学生思维的重要时期。因此,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老师不仅要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更要重视对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现以高中历史学科为例,试论学科思维的培养之相关问题。

1.培养历史学科思维的重要性

学习过程中,学习能力涉及到方方面面,内容丰富,其中学科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具备了这种能力,学生才能真正具备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够从各个角度认识历史和现实、中国和世界以及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人文素养,培养高尚情操、弘扬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富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

2.高中生历史学科思维的现状

2.1思维狭隘,缺乏批判性思维

现在的教学提倡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够全面和深入,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不善于多角度思考。在自学和小组讨论的时候,不善于独立思考生成问题,往往是一味追随老师和其他同学的思路,等、靠思想存在,以至于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历史学习不能停留在接受和记住教材中表述的史实和结论,而是需要学生用批判性的眼光来审视历史,大胆推理、大胆试问,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差必然导致思维狭隘和批判性思维的缺乏。

2.2阅读量少,概括能力差

现阶段看来,在高考的指挥棒下,不管采用哪种教学法,老师们提高本学科成绩的最重要方式依然是题海战术。只不过有些老师单纯注重以量取胜,有些老师则注重划分类型题,针对每种类型总结方法,公式化答题。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发现学生概括能力较差,审题和读材料的能力都有待提高。这跟大量做题忽视日常的阅读密切相关。很多家长和学生认为阅读课本以外的书是浪费时间,殊不知没有海量阅读做基础,不重视知识的延伸而只关注题目,短时间内对应试可能有帮助,但是却是跟现代教育的目的背道而驰,弊端也显而易见。

3.培养历史学科思维的关键点

3.1创设情境,拓展历史课堂教学的深度

在教学活动中,要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这不仅需要加强历史概念教学,准确的表达历史概念,还需要指导学生把握史实的特征和规律。老师应该发挥好主导作用,在课前进行精心准备,考虑好课堂上所使用的事例和问题,提高设问的有效性。从新课的导入到整个学习过程,整堂课的设问应该环环相扣,注重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也注重设置一些有着开放式答案的设问,让学生进行思考,从而提高思维能力。

3.2激发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有些学生认为历史是枯燥无味的,是史实的堆砌,是个只需要背书的学科,如此必然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更谈不上活跃思维。为了激发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历史老师应该在平时注重积累的基础上,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讲发人深省的故事、言简意赅的歇后语、幽默动人的表述方法融入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每一节课都有新的体验和新的发现,从而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特别是讲到一些历史人物的时候,穿插一些关于历史人物的小故事,是学生体会到书上面一个个陌生的名字是一个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生命,从而感受到立体的历史而不是扁平干涩的历史。在学习一个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时候,多从不同层次和不同角度给学生提供一些参考资料,这也能够促使学生提高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3引导阅读,提高学生概括能力

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是培养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一方面要留出时间让学生阅读一些课外书籍,另一方面也是更容易操作的即是引导学生读好教材。教育有独特的传承文化的功能,教材以浓缩的方式将人类重要的文明成果呈现在学生面前。就历史学科来说,更是将古往今来很多重要的史实囊括。要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思维需要引导学生精读教材,掌握阅读的技巧和规律。老师可以在学生自学阶段提供阅读提纲指引学生寻找重点问题;让可以学生多关注每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话,因为这最有可能是点明本段主旨的一句话;还可以让学生概括一段话或一段史实材料的主要内容;另外,还能和语文老师配合,做一些现代文和古文的阅读训练,提高学生阅读材料和概括内容的能力。

3.4巩固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

有些学生总觉得历史难学,历史书难背,历史题难答,这是因为对于知识没有很好的掌握。历史课听懂了,或者书上的内容看懂了,还只是达到了基本的要求。如何在学习过程中巩固知识,也是需要思考的问题。历史书上的知识点较为零散,想要熟练掌握,需要学生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框架。就历史框架来说,内容可以从横纵两个维度来考虑,纵向即是以时间为轴,从古到今,横向即是各个时间段史实的类别,如人物及其思想事迹,经济方面如科技、农业、水利,社会变革前因后果等等。最高的要求莫过于将高中历史教材里甚至于一些必要的补充囊括在一个大表格里,基本要求也需将一课或一个单元内容以括号或表格的形式将知识框架整理出来。这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点之间,课和单元甚至于每本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培养学生从整体和局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在比较中体会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3.5深入理解,让学生撰写史学小论文

我们常说在面对题目阅读材料的时候,长材料要读短,短材料要读长,也就是说,面对较长的材料,学生应该具备概括总结的能力,而面对短材料,学生应该具备发散分析的能力。目前学生比较习惯于以答主观题的思路来面对史实,用已经掌握的书本的知识点来对应题目材料,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因此,应该让学生写一些史学小论文,让学生在写作中深入了解,认真思考,全方位多角度剖析和评价一个人物、事件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往往能够提出一些新的见解,阐述出某些新的观念,从而也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到新的高度。

学无定法、教无定法,除了以上提出的几点之外,还有很多方法途径都有其各自的有效性,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的探究和总结。总之,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高中历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这种思维能力对学生的影响甚至能够超越书本具体的知识,也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因此,我们高中历史老师有义务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做一盏明灯,帮助学生获得有益的知识,培养卓越的思维能力,照亮他们前行的路。

【参考文献】

第7篇:高中历史常考知识点总结范文

一、认真研读教材,适当参考别人的经验

在课程标改革之下,出现“一标多本”的现象,除人教版之外,还有苏教版、岳麓版。为了更能抓住知识复习的核心,我尽可能把各版本的教材都放到一起,查阅本知识体系,比较其中的异同,找到适合学生认知结构的历史教学知识。我始终认为只有自己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才能教会给学生。否则以己昏昏,焉能使学生昭昭。除此之外,我还查阅了这方面相关的书籍、注解,和其他教师在上本单元时的教学设计和课件,从中汲取上课时所需要的新理念和好的处理教材的方法。在认真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中,有些上课的思路就慢慢地清晰了。比如,我在看其他教师的课件过程中就发现,他们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较少,尤其是学了本单元知识对于学生有哪些积极的意义方面谈得不多,我想或许可以在这些方面有所突破。

二、从“注重强度”到“注重效率”

实践证明,单靠延长学生滞留学校的时间、加班加点、加大学生学习强度,并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科学备考、注重实效才是取胜之道。如何提高效率?一是要通过对课标、考试大纲和多种版本教材的研究,从中发现、提炼核心知识点、主干知识。二是要突出课堂教学主阵地,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复习课要注意精讲多练,“精讲”要讲得必要、讲得明白、讲得精彩,“多练”要强调用问题来驱动学生学习,使课堂充满探究的氛围。三是要加强学生考试技能的培训,要特别重视非选择题答卷规范化的训练。为此,要求学生做到:其一,严格按照答题纸的注意事项和要求作答,特别是不要超出答题区域;对应好答案与设问的顺序,以防颠倒错位。形式上要段落化、序号化、整洁化。“段落化”指所需回答问题要按答题纸中的序号自成一个段落,使段落分明、条理清晰;“序号化”指回答问题的各个并列要点之间用①②之类序号分隔,使要点突出,一目了然;“整洁化”指卷面美观,整齐洁净。书写字体要大小适中,防止过小或过大。其二,答案内容要面全、点齐、话简。“面全”指所回答问题角度齐全;“点齐”指所回答问题的要点齐全,在把握不准的情况下,可比预测的要点多出1―2个要点,以免失分;“话简”指回答问题的语言简洁明了,用史实说话,避免文学化语言。

三、从“闭目塞听”到“关注热点”

以往,我们经常用“以不变应万变”、“以本为本”的态度对待各种热点问题,两耳不闻窗外事,照样能指导学生参加高考。新课程背景下,这种态度显然是不对的。热点问题是历史命题不可回避的兴奋点,热点是加强历史与现实联系“桥梁”,它能充分体现史学“学以致用”、“以史为鉴”的功能。寻找热点要注意把热点问题与历史学科基础知识联系起来,找准热点与学科知识的联结点(切入点)。具体地说,要求依据历史学科特点,就某一热点问题,研究其可能从哪些角度设问,涉及哪些知识点,怎样规范答题,切忌泛泛而谈、过于空洞抽象。要把热点问题考点化,并设计成具体的题目,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训练。以热点问题为背景的试题,其设问的角度大都很小、很具体,这就要求学生在回答这类问题时一定要注意“就事论事”。

热点问题除了我们平常所讲的“社会热点”外,还应包括“学科热点”。关注“社会热点”要结合时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当今世界各个方面。关注“学科热点”,要结合学术研究动态、课程改革动态、高考试题研究等方面。关注“学科热点”时要注意:一是学术动态要与历史教学实际适当联系;二是课改动态要与教育法规相结合;三是试题研究要与新课程改革省份高考试题特点相结合。

四、关注课的导入

导入犹如戏曲表演中的锲子,锲子的好坏关系到整个戏曲演出能否成功。一节课的导入亦是如此,导入是否精辟、恰当、合适,关系到能否一上课就抓住学生的思想,最大限度地使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有些教师平时上课就不是很关注或不关注,更何况是复习课,往往上课是就一句话:“今天我们来复习××。”“今天我们来学习××。”等等,然后直接上课。这节课学生本身就关注不够,再加上知识点不易掌握,势必会产生抵触情绪,因此,必须一开始从气势上就让学生引起共鸣。

五、注重复习方法

近年来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高中历史知识的理论性和实用性越来越强,越来越偏重考查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什么办法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高中学生历史复习的质量呢?这就需要运用适当而有效的复习方法。运用正确的复习方法,具体的复习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通过多年来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总结出基本的复习方法有以下几种。

1.搜集和处理材料的方法。近几年的高考,材料题明显增多,而许多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往往会接触到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材料。面对这些陌生的材料,首先学生要利用复习的时间大量搜集各历史阶段的有关材料,这些材料可以从图书馆或网络等途径得到,这种不仅可增加历史知识,而且可对各历史阶段历史特征和概貌有了更多的了解。其次是在解决历史材料题时,首要的是对所给出材料的中心内容要归纳出来,然后根据材料尽可能把材料放回到教材中去。在答题时,一般答案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答案是材料本身的归纳,另一种是从相关教材中来。

2.阅读材料的方法。这里说的材料,主要指的是历史教科书,阅读历史教科书是复习历史的最基本的方法之一。近年来高考的历史内容给我们的启示是历史高考试题越来越偏向教科书的基本知识,尤其是高考选择题。要想尽快地掌握课本知识,主要是靠阅读教科书。一般地说,阅读包括认读和解读,认读是要搞清历史课本的基本知识,如历史人物、事件,历史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等等。在认读的基础上,要进一步了解阅读教科书各阶段内容的内在含义,这就是解读。此外,为了提高阅读的效果,可以在阅读时做必要的记录,如划线、标符号、写批注待等。

第8篇:高中历史常考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考;历史教学;改革

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对于老师的教学模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和标准。现阶段的历史教学,正处于传统的教学向新的教学模式转变的转型期,积极地进行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究和推行,成为了高中历史教学所面临的的、刻不容缓的课题。

一、历史教学应该立足社会实际,突出时代感和反应社会生活

高考改革之后,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考试的中心转向了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学以致用能力的考察,体型也非常贴近实际生活。“社会史观”“近代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对于这四大历史观的考察非常突出。同时,还注重与新的社会热点的融合,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历史学的新方向和新发展。比如说,在2012年的高考试题中,有这样一道题目:柏拉图和孔子的比较,这道题目实际上考察的就是个体素养与和谐社会化的相互融合。科举制这道题目,就是变相的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高考。市长畅想这道题目,实际上就考察了“城乡”关系的和谐发展。在历史试卷中,有很多古代人类对于历史社会生活的说明,这也反映出了命题者对于文明史的理解和认识。不仅包括历史通史等相关的内容,还包括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宗教等许多领域,从历史的发展中,我们完全可以体验到中华民族为了民族发展、民族近代化所做的努力和贡献。因此,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以史为鉴”,正确的引导学生们应用历史史观和心态去分析看待当前的社会热点和时政热点,从而大大缩短现实社会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另外,高考试题还注重对学生们历史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察,目的是为了选拔更加优秀的学生。这一高考试题的改变,对老师的教学和学生们的学习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

二、积极的应用新课程理念进行历史教学的指导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传统的死记硬背知识点、题海战术、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老师努力的做好学生学习的指导、合作者的角色。2012年,这是全面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第八年,综合这八年的高考历史的试题不难发现,题目的得分难度越来越大,这就要求老师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方法。全面的理解和掌握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在历史教学中,及时的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用新课程理念去指导自己的教学。尊重新课程标准,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在学生们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前提下,不断的引导同学们重点知识、难点知识进行把握,做到灵活贯通。有效的运用自己所学的历史知识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积极的鼓励学生们自主的学习、探究的学习,给足学生们自由发展的空间,真正、全面的贯彻新课程标准。与此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们对于历史发展阶段的分析和总结,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们养成历史思维的方式方法。比如说,在2012年江苏省高考试卷中有这么一道题目:学者对于康有为评价的变化。这一历史题目实际上就是考察同学生对于材料知识的领悟,并且从材料分析中提炼相应的观点。结合自己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对上述观点进行论证,从而提高了学生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进一步培养学生们乐于探索、勤于思考的学习态度

不管是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还是高考试题的大变革,归根结底都是要求学生们能够解放思想,真正的掌握历史知识,超脱于历史知识之外,在历史的长河中感受历史学习的快乐以及促进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求学生们一定要积极主动的研究、探讨,敢于学习、敢于质疑、乐于思考、不断追求,能够透过历史的现象,看到本质的所在。能够综合的运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分析社会热点问题,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出自己的学习方法以及历史学习的体系概括,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素养和学科成绩。历史的学习,知识学习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历史学习的方法,通过历史学习方法的掌握,熟练的运用所学知识,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从而有效的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高考历史试题的改革以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三个大的方面:历史教学应该立足社会实际,突出时代感和反应社会生活;积极的应用新课程理念进行历史教学的指导;进一步培养学生们乐于探索、勤于思考的学习态度,简要论述了高考试题改革背景下的历史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李稚勇.论史料教学的价值――兼论中学历史教学发展趋势[J].课程・教材・教法,2009(12)

第9篇:高中历史常考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历史学科;能力;培养

历史学科能力总起来讲,不外乎阅读、记忆、思维和表达四种能力。近年来,高考历史试题越来越重视学科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的考查。这样就给中学历史教学给了一个警示:要想在高考中取得较好的成绩,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加强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同时要想使高中历史教学有一个好的起步,历史学科能力大培养和训练也更应该从初中的小学生抓起,使历史的学科能力逐步提高。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和提高历史学科能力呢?

一、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

学科能力的考查形式多样,变化莫测。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这里的宗就是基础知识。在通常我们所讲的能力就是指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未知问题的能力。这里首先强调已有知识,亦即基础知识。基础知识犹如高楼大厦的根基,它是能力的载体,离开了基础知识也就无从谈能力。任何考试,单纯能力的考查是不可能的,它必须建立在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之上。因此在教学中不要好高骛远,急功近利,而忽视了对基础知识的教学。准确而牢固的掌握基础知识是有效的提高历史学科能力的基本前提。在教学方法上,以读为主,辅以精讲以助理解,从而强化记忆。教学时要注意边沿,不留死角,不放过任何一个知识点,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二、坚强历史知识结构教学

知识结构是历史学科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学好历史知识结构是牢固掌握历史知识提高学科能力的必要条件和有效途径。教师要站在历史学科和历史专著的高度研究教材,归纳整理知识结构。在教法上要以启发和导学为主,让学生自己思考和总结历史之间特别是历史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逐章逐节逐单元进而逐本书,逐个专题地归纳和整理知识结构。教师切忌将自己整理好的知识结构交给学生死记硬背,从而将培养学生学科能力的良好手段退化成简单的“再现再认”教学。

三、加强历史基础理论的教学

根据人们的认知规律,通过对已经掌握的基础知识和知识结构的归纳,从而进一步加强历史学科基本理论的教学。如通过历史现象初步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观点。如原因和结果、形式和内容、现象和本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 加强历史基本理论的教学是提高学科能力的重要保证。没有具体的理论作指导,在对知识的归纳、理解和分析时都会感到茫然。如果掌握了基本理论知识加之熟练的基本历史知识,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就会高屋建瓴,得心应手。在叫法上,将基本理论教学和基本史实的教学结合起来,避免单打一。可以通过一些典型的例题,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示范性教学,使学生能够心领神会。

四、加强教学改革,寻求培养学科能力的最佳途径

历史学科的各种能力之间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在教学中应以培养思维能力为目标。把各种能力的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达到共同提高。不要因顾此失彼,也不要简单的认为阅读、记忆只属于低层次的能力而不予重视。在教学方法上要大胆改革,坚持不懈地进行启发式和诱导式教学的研究和运用。这两种方法的关键是“启”和“导”,教师不要过于低估学生的能力而一味的将现成的知识“喂”给学生,不是学生的能力不足,而是教师没有教给学生足够的能力,不是学生能力提高的慢,而是教师的教法成旧呆板,教学理念老化。没有授给学生以“渔”,而只是授给学生以“鱼”。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巧妙的教学语言,必要时辅以直观教具或以现代化教学手段,引起学生的兴趣或注意力有的放矢地设计出高难度的问题,实现“启”或“导”的目的,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

五、加强基础年级教学,树立长期培养目标。

学科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决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因此必须及早抓起,从高一乃至初一就开始,树立长期的培养目标,按计划分阶段实施。不要将高三办成速成班或速效培训班,使学生忽然间如泰山压顶一般透不过气来。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揠苗助长,只能是欲速则不达。

六、加强教者自身修养,确保学科能力的培养。

教师知识的多少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力的提高,教师必须自觉的加强自身的业务进修,善于搜索和研究史学最新动态,吸收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教师只有不断的学习,往自己的知识源泉中汲水,才能满足学生求知若渴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