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媒体危机管理范文

新媒体危机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媒体危机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媒体危机管理

第1篇:新媒体危机管理范文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公众表达社情民意的重要空间,尤其是发生严重公共危机时,公众通过新媒体关注事件情况,参与危机处理。由此,本文从基本概念入手,从新媒体环境的角度分析其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影响,并提出合理对策建议。

关键词:

新媒体;政府;危机管理

随着我国科技的大力发展,手机、电脑等高新技术产品在人们生活中也得到了普及。随之而来的便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当今社会成为一个全方位开放的社会,政府对社会信息资源掌控的优势不复存在。社会话语能量的巨大释放给政府公共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无穷的困扰,传统媒体下试图通过对信源的垄断和信息不对称所实现的政府社会管理,必然遭遇冲击。而政府公共危机作为非常规性管理,在新媒体环境下面临着更为艰巨的挑战。

一、相关概念及理论

(一)新媒体1.新媒体的概念1967年美国学者第一次使用了“新媒体”这一概念,1969年美国传播政策总统特别委员会主席E•罗斯托在向尼克松总统提交报告中,多处使用newmedia,使得“新媒体”一词迅速流行。新媒体之所以“新”是相对于“旧”,即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而言的。新媒体的主要载体是移动通信与互联网,呈现出信息传播主题多元化、信息数据量巨大、信息传播路径多渠道、信息接收高效便捷等特点。诸如网络电视、网络直播、电子书、手机报纸、微博、微信等APP都属于新媒体的范畴。新媒体以其良好的互动性、便捷的共享性、高效的获得性和个性化信息服务的特征,有着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2.新媒体在公共危机管理中扮演的角色危机的预警者。公共危机虽然有突发性的特点,但是公共危机发生之前会有各种预兆。运用新媒体敏锐性、快速性、准确性的特征优势及时发现公共危机的相关信息,进行实时监测并传播信息,在危机的潜伏期就采取措施应对,尽可能遏制危机的发生或者减少危机造成的损失。危机的协调者。在危机的爆发期,政府工作人员运用新媒体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可以快速有效地实现与各方利益群体的沟通交流,动员多元社会力量参与。根据所获得的危机信息,做出科学的公共危机决策,降低危机的破坏性和缩小危机影响范围。危机信息的传播者。公共危机的各个时期都需要信息传播。在危机潜伏期,利用新媒体可以及时将准确真实信息公布于众,避免谣言四起、扰乱民心、影响社会稳定。在危机爆发期,通过新媒体信息,稳定社会公众情绪;动员公众参与救援,聚集社会力量。在危机解决期和善后期,政府通过新媒体与公众形成双向互动,获得公众反馈的信息,积极改进工作。

(二)公共危机管理1.公共危机的概念《辞海》对“公共”的解释是共同的,即社会的共同利益、共同领域。荷兰莱登大学危机研究专家乌里尔•罗森塔尔认为公共危机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作出关键决策的事件”①。我国2006年1月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将突发公共事件定义为: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可见,公共危机的威胁对象是社会共同利益。危机事件会导致社会脱离正常轨道而陷入非常态情境,有着突发性、紧急性、破坏性和影响广泛性的特点。2.公共危机管理的概念危机管理的概念最早是由企业提出并运用的,具体是指企业为避免或者减轻危机所带来的严重损害和威胁,从而有组织、有计划地学习、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管理措施。直到20世纪70年代社会危机性事件频发,社会要求政府承担危机管理责任,由此公共危机管理概念应运而生。公共危机管理是指政府在科学的危机管理理念指导下,针对公共危机事件,通过监测、预警、预报、防范、应急处理、恢复等措施,化解危机和进行危机善后或经济社会运行与秩序重建工作的全过程。3.公共危机管理理论基础政府职能理论。政府职能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时应承担的职责和所具有的功能。政府职能反映了行政管理的基本内容和活动方向,是行政管理的本质体现。从这个角度来看,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和社会管理职能的承担者,为了保护社会公民的生命权、财产权,维护社会公共安全,必须对公共危机进行全面的预防控制和治理,这是由政府职能定位决定的。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管理要求政府从重管理轻服务转为以提供公共服务满足人民需求为中心。强调政府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有效的经营管理方式、制度,注重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与质量。基于新公共管理理念,为有效处理公共危机提供了科学的评估标准。治理理论。治理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詹姆斯•N•罗西瑙,他指出:治理是一种强调协作、参与和互动的模式,是由共同的目标所支持,而这个目标未必出自合法的以及正式规定的职责,而且也不一定需要依靠强制力量克服挑战而使别人服从。它既可以存在于国家内部管理领域,又可以存在于国际领域;既包括政府机制,也包含非正式、非政府的机制②。就公共危机事件而言,政府在进行公共危机管理时,要注重整合社会资源,动员非政府组织、私人企业和公民等各方面的力量,充分聚集所有的人力物力资源,有效处理危机事件。行政效能理论。行政效能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实施行政行为时,以较小的行政资源投入来实现最佳的行政工作目标,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状态。行政效能理论要求对政府行政行为所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和行政行为产生的社会效益进行比较,以提高行政效能。就公共危机管理而言,要求政府在进行公共危机管理时,必须就其所花费的时间、人力、物力、财力与其预防与减轻灾害、保护公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的社会效益进行比较,通过这种比较不断提高政府危机管理能力。服务型政府理论。服务型政府是指“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在民主制度框架内,把服务作为社会治理价值体系核心和政府职能结构重心的一种政府模式或曰政府形态”③。服务型政府以公民为本位,以社会服务职能为中心职能,以公民参与为互动模式,以依法行政为准则,实行违法必究的问责机制。服务型政府理论要求政府行政人员树立“公民权利本位”的思想,建立全民参与的公共危机应急体系,以提高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水平,切实保护公民利益。

二、新媒体与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关系

(一)新媒体给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带来的机遇1.有利于危机信息的传播新媒体使任何组织和个人的表达成为一种可能,政府部门、私营部门、社会组织以及个人都可以通过新媒体信息。政府运用新媒体及时将危机信息告知公众,使公众对危机事态发展及危害有清醒的认识,避免谣言流传,维护社会的稳定。2.有利于公民参与危机管理一方面,政府进行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采用新媒体的技术手段,能够实现最大限度最广范围的动员公众参与到危机处理之中,聚集公民力量有效解决危机。另一方面,新媒体拓宽了舆论监督途径,成了民意、民权表达的重要渠道。公众通过新媒体可以了解到危机事件处理的情况,能够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进行监督,并能将自己的诉求反馈给政府。3.有利于塑造政府形象政府形象是指人们对政府的整体印象,即人们对政府的感知度、认可度和评价。对内我们的政府要做到成为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了解民意、体察民情、接受人民的监督。对外在国际舞台上,我们的政府要彰显我们的国际地位,塑造中国政府良好的国际形象。如何更好地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宣传媒介就是新媒体。政府在进行公共危机管理中要及时向公民公开信息,让公民感受到政府为解决危机正在采取积极措施,稳定公民情绪。这样政府在增加了透明度的同时,公民实现了知情权,有利于在公民心中塑造责任政府的形象,强化公民对政府的信任感。处理重大公共危机中,在向公民公共信息的同时,及时进行国际报道,加强国际间的信息交流,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

(二)新媒体给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带来的挑战1.网络舆情的错误导向网络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公众通过互联网针对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发表对公共问题和行政工作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价值观。网络舆情具有形成速度快、影响性大、虚拟性、匿名性、及时交互性、隐蔽性、偏差性等特性。这些特性造成了网民信息的随意性,有些网民素质缺失且观点偏激,易导致危机信息失真,可能在政府处理公共危机的过程中,造成网络群体性再生危机。错误导向的网络舆情不但会冲击政府公信力,更重要的是可能会引起民心慌乱、社会秩序混乱。2.政府行政人员危机意识薄弱新媒体的出现与发展为公民提供了获取信息和表达意见的新渠道,在较大程度上改变着公众对公共问题的感知方式和认知结果。面对这种环境的变化,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应对上缺乏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指导。有些政府行政人员尤其是基层工作人员对网络舆论可能引发再生危机的意识薄弱。当公共危机爆发后,由于缺乏相应准备和训练,危机公关能力差,因此无法主动立即向媒体作出回应,往往采用“捂、堵、瞒”手段回避问题,结果导致危机进一步扩大。3.有关新媒体法制建设不健全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制定的许多法律法规都是针对传统媒体的,关于应对危机的政府新媒体法律法规较少,政府对新媒体的管控缺乏法律依据。由于新媒体的虚拟性、匿名性、互动性,公关危机出现后,虚构事实、传播谣言的这些行为,由于新媒体的虚拟性、匿名性、互动性,公关危机出现后,虚构事实、传播谣言的这些行为大量涌现,而法律规章制度的不健全难以有效地控制这些言论行为,有可能造成公共危机的再生危机。

三、新媒体环境下政府处理公共危机的对策分析

(一)主动及时,掌握网络话语权公共危机发生后,政府危机处理工作组应尽快收集危机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及时通过新闻会等形式将公共危机的发展情况、处理措施等告知公众。在危机管理过程中与媒体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沟通,确保媒体报道真实、准确的危机信息,以此来影响网络舆情,防止错误的消极的社会舆论的出现。

(二)树立危机公关意识,加强与媒体合作在我国政府机关的言论和信息都要经过宣传部的批准,没有宣传部的批准政府行政人员只能一言不发,造成信息流通阻塞,政府在公众心中的形象受损。所以,当面对公共危机事件处理时,政府人员应该做好面对媒体的准备,树立第一时间与媒体联系信息的意识,要善于发言同时敢于说真话实话,妥当应对媒体提问,树立政府行政人员的良好形象,进一步塑造责任政府的形象。

(三)健全法律法规,加强对新媒体的有效监控由于新媒体用户素质良莠不齐,政府应该加快新媒体法制化建设,落实网络实名制,明确信息者的权利与义务,规范新媒体用户的网络行为,营造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但是,健全新媒体法律法规,加强对其有效监控,不能等同于控制新媒体准确真实舆论,不能等同于损害媒体自由。新媒体法制建设,一方面防止违法行为,营造健康网络环境;另一方面要在保障新媒体的独立和自由,政府自觉主动接受媒体的监督。针对公共危机管理来说,政府应该将新媒体引入公共危机管理体系中,建立媒体危机准入机制,政府与媒体在危机管理中紧密合作,共同解决危机事件。

参考文献:

[1]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危机管理与对策研究中心.国际危机管理概论[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3.

[2]詹姆斯•N•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3]王宏伟.公共危机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4]施雪华.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含义、理论基础和构建条件[J].社会科学,2010(2).

[5]王婷.浅谈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公民参与[J].青年与社会,2014(9).

[6]范.新媒体时代政府风险沟通管理研究[J].新闻界,2014(10).

第2篇:新媒体危机管理范文

一、新媒体环境下的企业危机传播

1.新媒体传播特点。新媒体又被称为“第五媒体”,主要是指网络、微博、手机报、网络电视、车载电视等新兴媒体,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传播速度快,受众范围广。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最大的特点就在与他的实时性;第二,传播主体、传播对象边界模糊化;第三,传播方式多点对多点,注重交互性;第三,传播渠道广泛,覆盖率高,效力影响全球化;第四,精准到达,推广方便。

2.新媒体环境下的企业危机的传播特点。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与快速发展,传统的媒介环境已经发生改变,新媒体媒介的独特性也使得信息传播特点发生了改变,具体来说新媒体环境下的危机传播具有以下新特征:

(1)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增大。传统媒体环境下信息的主体主要是各媒体单位,对于信息的真实性、适宜性有着较为严格的审查;而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则追求速度,以“鲜”见长,个人信息渠道的畅通也使得信息的真实性无法保障,加大了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2)危机传播的规模扩大。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渠道广、效力范围大,这使得企业危机尤其是影响重大的危机事件,会通过手机、网络等迅速传播至所有受众。此外,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反复性也扩大了危机传播规模。

(3)危机处理的反应时间减少。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速度极快,这样一来就大大减少了企业应对危机的反应时间,有时甚至会出现危机已经大规模爆发而企业内部却还不知道原因的情况。

(4)危机的破坏性更强。新媒体环境下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以及传播规模的扩大会直接增强危机破的破坏性。同时,新媒体的匿名性往往会使得破坏性意见掩盖建设性意见,有时“质量危机”在不负责任与不可控的传播过程中就会演化为恶劣的“企业形象危机”。

二、新媒体环境下企业危机管理沟通存在的问题

1.对新媒体环境下的危机特征认识不足,沟通反应迟缓。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速度快、渠道广等特点使得企业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加大、传播规模扩大以及破坏性增强,而不少企业却并未意识到新媒体环境下企业危机的新特征,仍然采用应对传统媒介环境下的危机沟通方法,事情发生了才想到沟通甚至打压,以至于错过了危机沟通的最佳时间从而对企业造成巨大威胁。

2.沟通手段过于生硬,缺乏诚意。危机沟通理论主张“迅速”“诚恳”“负责”,然而很多企业在危机处理时对这些原则却把握不好,生搬硬套,即便“迅速”也让人感觉不到诚意,自然也就失去了危机沟通的作用。在新媒体环境下,一旦公众对于企业的危机处理方法有异议,舆论便会将企业的风波掀的更高。

3.反应过度,过犹不及。危机沟通要求企业迅速反应,但应该是进行科学的甄别、分析之后采取必要行动。但是现实中许多企业却“谈危色变”,对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传播更是带有恐惧,一旦有风吹草动,便如临大敌 ,结果在没有对事态作正确评估之前,便贸然出手,把一件小事情弄得满城风雨。

三、新媒体环境下企业危机管理沟通策略

新媒体环境下企业危机的新特点并非意味着传统媒介下的危机沟通管理方法一无是处,企业在进行危机沟通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沟通策略。

1.遵循危机沟通原则。危机沟通原则即我们所说的3T原则:快、全面、主动。也就说在进行危机沟通时,企业要做到快速反应、及时处理,在最短的时间黄金时间内进行沟通管理;企业在进行危机的沟通管理时要全面并尊重事实,坦诚应对,切忌遮遮掩掩含糊其辞,以免为猜测和留言制造时间和空间;此外,面对危机,企业一定要牢牢掌握信息的主动权,避免其他主体不真实的对企业不利的信息,扰乱公众视线,造成舆论热点。

2.理性对待,切勿过度。在面临外界质疑时,企业往往会有强烈的“澄清”意愿,反应有所冲动。实际上,“过度”是危机沟通的大忌。面对危机,企业应做到:第一反应勿过度,即要进行科学系统的舆情分析、仔细甄别危机信息;第二,承诺勿过度,过度的承诺会显得不够专业从而失去可信度;第三,诚实勿过度,虽然诚实是危机沟通的基础,但并不意味着不假思索地传递所有信息。

3.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企业危机处理带来威胁的同时也为企业的危机沟通提供了契机:虽然新媒体会第一时间传播危机信息,但是新媒体多元的传播方式也为企业提供了快速回应危机的平台,企业可以通过新媒体手段第一时间将危机事件处理态度、公司立场以及危机处理方式公之于众,如设置有关事件的专题网站、举行网上记者招待会等,并充分借助网络舆论功能,打造企业正面形象,成功化解企业危机。

第3篇:新媒体危机管理范文

关键词:新型煤矿生产单位;劳动定额管理;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X752文献标识码: A

近年来,随着“生产规模化、技术装备现代化、队伍专业化、管理手段信息化”的新型能源生产企业趋投产运行,以其良好的资源禀赋条件和先进的装备优势,在同业中独树一帜,但在劳动工效研究、实行计件工资分配上尚未建立起一套完整科学的管理体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产单位的积极性。因此建立定额管理体系并用定额管理手段进行生产单位的劳动组织和薪酬分配管理显得极为迫切而重要。

劳动定额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条件下,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所必须消耗的时间或一定时间内生产合格产品的数量。它主要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产量定额。即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应完成的产品数量。二是时间定额。即劳动者生产单位产品必须消耗的时间。劳动定额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营决策、生产计划、成本核算、定员定岗以及收入分配等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定额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力和核心竞争力。实施科学合理的劳动定额管理,对企业来说极其重要和极为关键。

一、当前劳动定额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劳动定额管理经过标准的编制、人员培训、试行及全面推广应用一系列工作,组织体系已经形成,管理办法已初步建立,体系运行已全面开展。但从定额管理的运行情况来看,还未真正纳入轨道,影响着劳动定额的正常实施运行,制约着今后的顺利发展。其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劳动定额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长期以来公司实行经验型工资分配模式,不少企业普遍对劳动定额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认为仅凭劳动合同、责任制等办法能完成生产任务即可,很少去考虑人力、物力等资源配置和优化,人们也习惯了此种办法,加之劳动定额分配办法固有的操作复杂、工作量大的特点,求简恶繁的心理一定程度上还存在,没有很好地调动起人力资源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都受到一定影响。对劳动定额的意义和利用定额管理促进劳动组织的作用认识不够,推行定额的主动性差。

(二)劳动定额管理机制不健全

定额组织体系运行的有效性不足。公司、矿、队三级定额组织管理体系已经形成。虽然公司以文件和会议的形式多次下达要求全面开展定额管理工作,公司对矿月度也以定额进行结算工资,但各二级单位内部大多还是采用原有的办法进行内部结算考核。

同时,也缺少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人员,各生产矿井定额业务人员均为兼职。由于矿井机关管理人员编制偏紧,一人多职,工作量大,没有充分的时间学习和掌握定额方面的知识,更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现场写实,全面了解和掌握生产实际,仅停留在月度定额报表的编制和结算的基础上。

(三)生产作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参差不齐

劳动定额标准的贯彻执行受员工素质和行为的影响较大。目前,生产矿井新型现代化成套综连采设备熟练工种人员较少,或者缺乏与现代定额管理有关的相应知识,或者未经过系统的劳动定额专业培训,造成生产作业区队作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使得执行劳动定额过程中,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四) 定额标准的准确性、全面性和科学性不足

定额标准的科学准确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生产作业现场原始记录资料收集不完善、不系统、不科学,统计分析台帐不健全,使得整个定额标准的数据结构不科学、不准确、不全面,给执行和今后定额标准的补充和完善带来较大困难。

(五)分配和激励机制不配套

在生产矿井内部分配中,年初按定额标准编制的各矿井年度工资计划,只计算了正常采掘时的工资,生产准备、工作面出现的条件差异等增支因素未予考虑,导致月度实际结算的定额工资超出年度额工资计划,给工资总额的控制带来困难。实际发生后按比例折算或不予结算,定额结算与实际生产相脱节,影响了定额工作的正常运行。这种分配制度导致部分人产生“劳动定额不起作用”的观念,也就难以发挥劳动定额的激励作用。

二、加强劳动定额管理的对策

加强推进和贯彻劳动定额管理工作,是优化企业内部管控、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促进企业综合经济效益的必要途径。为此,加强企业劳动定额管理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劳动定额管理意识

劳动定额管理是现代化企业管理的基础,是直接为降低劳动消耗服务的,它对节本增效、提高经济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定额的贯彻执行并不单纯是个别单位和个别业务部门的事情,需要党政领导部门、技术组织部门上下通力合作,为定额宣传贯彻营造良好的内外环境。

党、政、工、团各级各部门要把贯彻执行定额的意义、目的向广大员工讲清楚,使广大员工明确执行定额管理不仅是工资结算的依据。而且是考核工人任务完成与否的重要指标,是衡量员工贡献大小的尺度。生产技术部门要采取技术组织措施,加强生产、机电、安全方面的管理,减少和消灭影响生产的各种因素。改善劳动组织,严格控制生产消耗,科学合理储备,为完成定额创造条件。

经常性的举办培训班,提高各级管理人员对劳动定额的科学性、适用性、有效性的认识,强化专兼职定额人员的专业水平。定额人员要深入基层,研究定额水平、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挖掘潜力。积极开展劳动竞赛和节支降耗活动,组织工人突破定额。

因此,必须要转变全体职工的观念,充分认识劳动定额管理的极端重要性,进一步强化“定额管理出效益”的意识,把定额管理工作抓紧抓好。

(二)制定和完善切实可行的劳动定额管理制度

配备专职定额管理机构和人员,制定出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定额管理制度,实现劳动定额管理机制与公司内部分配机制有机结合。要根据各个作业工序的特点,全面把握资源配置、生产组织、劳动用工的关系,确保管理制度科学严密,符合矿井生产企业的生产实际。

同时,需要将目前劳动定额的试行和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总结,也可以派人去其它劳动定额实施时间长,执行效果好的同行业企业考查学习,以鉴借和吸收其成功的经验。在具体管理别要加强劳动定额年度工资计划编制工作。年度工资计划要明确定额工资的计划范围和量的确定,充分考虑正常生产、生产准备等综合因素,对不可预见的条件差异也要按一定的系数考虑,留有余地。提高年度定额工资计划的充分性、符合性,以利于指导月度定额工资结算工作。月度定额工资结算严格按年度计划执行,做到有章可循,定额工资总额宏观调控就不会失去平衡。在定额执行初期标准不尽科学、管理不尽完善的情况下考核要有弹性,奖罚力度不宜过大。

(三)提高定额管理人员的素质

定额管理涉及许多生产技术知识、数学知识、统计知识以及生理学、心理学、行为科学和企业管理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同时又涉及职工的经济利益,政策性较强,其专业性和职能决定着定额管理人员要有丰富的知识结构,并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其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定额管理工作的质量。因此,要加强对定额管理人员的培训,对不同层次的定额管理人员进行相应的业务知识培训和考试,使定额管理人员适应现代化管理的需要。

(四)强化对定额管理的管理评价与分析

建立科学的定额水平统计分析评价体系,通过定期评价和分析,全面掌握生产计划、区队、班组、职工实际的定额水平,找出影响定额管理的因素,进一步采取技术和组织措施,重新组合生产要素,优化生产流程,改进管理水平,提高劳动效率。

将定额指标作为编制生产组织计划、生产成本计划、工资分配计划的重要指标。加强定额的考核管理工作并将定额管理工作纳入工作业绩考核范围之列,定额考核要贯彻以每日对工人或班组的成绩进行统计,每旬进行公布,月终进行总结兑现,半年或年底在以对定额完成指标为主要内容的同时结合日常定额基础管理工作的优劣结合进行评比,奖优罚劣。健全原始记录,将作业通知书、施工任务单、班组考勤记分表、生产调度工作地点情况变化记录和报告、工程验收单等登记统计台帐,建立和健全基础资料,及时编制定额完成统计报表并进行统计分析。

(五)实施动态管理,促使定额管理规范化

定额管理工作迫切需要建立覆盖各工序的统计系统,实现对定额管理的统一性和规范性。要对生产系统进行全面的定额水平研究,逐步建立与生产计划、劳动用工、定额计划、工资分配相联系的定额综合管理体系,实施动态管理,保证劳动定额在执行、考核、修改上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使劳动定额真正起到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企业经济效益的作用。

一是要健全定额标准目录,将实际结算中遇到的缺项子目进行登记,对照其它煤炭企业定额手册目录摘录需要建立的子目内容,作为本公司定额补充建立目标。在具体组织上从现在着手,抽调或聘用专职人员对照目录逐项建立,争取用一个季度的时间完成标准草拟,一个季度时间完成指标检验。二是在对现有定额标准的完善上,主要是对现有定额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对出现偏差的指标及时组织人员进行重新测定,为修订新定额标准提供现场一手资料。

(七)正确认识和处理定额管理中的几个具体问题

⑴实际工效与统计工效的偏差。各直接生产单位按定员基本相同,但实有在册人数却不尽相同,按此计算而得的工效与实际工效产生偏差,由此进行的统计分析必然是不真实的。对此,应考虑空岗人员的出勤。

⑵劳动定额标准的制定和执行管理机构应统一,标准是在执行的基础上逐步完善的,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计划、实施、发现问题、实施改进的PDCA 循环中实现持续改进。只要始终坚持科学的态度,细致工作,夯实基础,坚定信心,定额管理,必将促进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范存良.关于搞好国有企业劳动定额工作的探讨.经济师.行业经济,2004,(4).

尹国富.关于国有企业劳动定额管理的思考.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4).

第4篇:新媒体危机管理范文

在信息和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危机无时无刻不伴随着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那些突发、大范围的公共危机事件对经济、社会和人们的心理不容忽视的冲击,它们威胁到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引起社会的恐慌。回顾这些年我们国家发生的突发事件:98年的特大洪涝、03年的非典、05年的禽流感、以及2008年的雪灾、汶川大地震,一场场灾难到现在还历历在目。这一切的公共危机事件都是政府、公众、媒体等诸多方面都必须面对的。这一件件的公共危机不仅考验着政府的应变能力,同样也对各大媒体提出了挑战。在危机时刻新闻媒体作为危机管理组织的主要合作对象之一,及时告知社会公众真实的信息,对社会舆论的形成、发展起着巨大作用,同时对公共危机的缓解和政府危机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公共危机管理的目的就是从安定社会秩序、防范危机进一步的扩张以及引起人们不必要的恐慌的角度,利用新闻媒体的积极作用创造一个良好的媒体沟通环境,从而很好的解决公共危机和减少危机所带来的损失。

二、媒体及公共危机的界定

1·公共危机。即由于自然灾害或者社会机制在运行过程中失灵而引发的可能危及公共安全和正常秩序的危机事件。公共性危机根本在于其公共性,其中当事人是一定区域内的危机侵害的所有公民。公共性危机涉及的范围很广,极易引起社会的普遍恐慌。因此,能否很好的处理好这些公共危机,直接决定了政府执政能力好坏。所谓公共危机管理则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持续动态的管理过程,政府针对潜在的或者当前的危机,在危机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一系列的控制行动,以期有效地预防、处理和消弭危机。

2·媒体,是指传播信息的媒介,通过承载和传播大量的信息,以达到来影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人们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目的。媒体是由信号、声音、文字、图像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内容组合而成的面对大众的传播信息的媒介。媒体的内容则应该根据国家相关规定,按照市场的实际需求不断更新,确保其完整性、准确性和有效性。传统的四大媒体分别为:电视、广播、报纸、杂志。随着科技的发展,出现了以传统媒体为基础但又与传统媒体有着质的差别的新媒体,例如:互联网、手机、电子杂志等。

三、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媒体应对

(1)公共危机事件中政府与媒体的关系。在危机状态下,政府与媒体都是公共危机事件不可或缺的参与者,它们之间应该是一个对信息资源控制和占有的良性互动关系。首先,政府和媒体是合作而非对抗的关系。当危机发生时,政府与媒体是关系紧密团结奋战的良好合作伙伴。它们目的是一致的,即尽快消除危机所带来的影响。其次是限制而非控制的关系。当前,媒体的角色作用已经从官方代言向公众代言的角色发生了转变。媒体现在更多地成为了政府与公众沟通的桥梁,承担起监督政府、制约政府行为的职责。政府应当充分尊重媒体的独立性和专业性的特点,尽量避免干涉媒体,甚至可以适度授权,使媒体能决定报道的内容和深度,使之更好的发挥公众代言的作用。最后是被监督与监督的关系。在现念中,媒体现在更多地成为了政府与公众沟通的代言人,满足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公共危机事件涉及广大公众的利益,政府应积极回应媒体和公众所关心的问题,以配合媒体的舆论监督权。另一方面,政府也应该主动回应媒体,适度监督媒体做好危机事件的新闻报道工作,使之为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理起到正面的作用。

(2)公共危机状态下的媒体运用原则。公共危机状态下,人们在第一时间通过媒体接受政府信息,人们可以得到这么几个方面的内容:政府已经启动危机处理的应急预案,政府正在积极采取措施,危机事态正在得到控制。在危机事件中,政府应当充分意识到媒体的积极作用,并引导其发挥正面作用。在充分信任的前提下,政府可以通过适当的沟通,影响媒体的立场,间接地为媒体设置议程。就中国现实的媒体环境而言,危机发生后的媒体选择至关重要。这决定着危机管理组织在危机中的传播行为是否有效。在危机发生时媒体的选择与管理也至关重要,权威媒体与其他媒体相结合,使之步调一致,是人们全方位的了解事态的发展。再就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有效结合,结合不同媒体的特点,取长补短,使之信息传播的更加广泛和准确。

第5篇:新媒体危机管理范文

伴随计算机等网络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新的媒体形式层出不穷。新媒体的出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媒体环境。它不仅传播速度飞快、信息含量与内容丰富多样,而且影响范围更广。在这一新媒体环境下,供电企业形象危机发生的频率也在快速增加。本文在介绍供电企业危机与新媒体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对新媒体环境对供电企业形象危机产生的影响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提高供电企业形象危机管理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新媒体环境;供电企业形象;危机管理;策略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无论是在信息传播的速度上还是信息的内容上都呈现出了巨大的优势。它的出现与应用给媒体带来了划时代的意义。然而新媒体在推动媒体行业快速改革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负面影响,导致供电企业形象危机发生率大大增加,严重影响了企业形象与企业的经营发展。面对新媒体这一环境,如何降低危机发生的频率,减小危机产生的影响和损失,做好危机管理工作,已成为现代供电企业的当务之急。

1企业危机与新媒体的基本概念

1.1企业危机的概念现代《辞海》对危机的解释是,指严重的危急、困难关头、危险的机关和潜在的危险等。不同的学者对危机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差异。目前较为普遍认可的一种解释是对企业日常经营活动造成重大干扰,可能或已经引发媒体的大肆报道,引起了社会广大群众的广泛关注与讨论,必须要马上处理的突发事件[1]。而企业危机则指,具备能够引发媒体大量报道和社会公众关注、对企业正常经营产生严重影响、突发紧急情况、对企业形象与品牌构成威胁、极可能造成企业形象与经济损失、必须立刻处理这些因素的事件。

1.2新媒体的概念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是相对的。对于新媒体的概念,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理解,它随着时代媒体的变化而变化。在广播媒体出现之前,报纸与杂志是新媒体;当电视出现以后,广播成为传统媒体;20世纪后期至今,数字广播电视、无线网络、互联网、手机等成为这个时代新的媒体形式。新媒体的不断更新与不断进步,不仅创造了价值与潜在价值巨大的新兴产业,而且对整个传媒行业格局和未来媒体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影响[2]。由于新媒体的概念与时代紧密相连,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发展过程,所以目前无论是学术界还是业界对于新媒体的概念都尚无一个准确统一的界定。清华大学某教授认为,新媒体是指在以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为基础,形成并产生影响的一种媒体形态。它既包括离线的其他数字媒体形式,也包括在线的网络媒体形式。虽然不同的人们对新媒体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但被所有人都一致认可的是新媒体是建立在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基础之上的。

2新媒体对供电企业形象危机产生的影响

2.1易造成新的企业形象危机产生新媒体传播信息具有信息内容丰富多样、开放、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等诸多特点,这些特点在某些情况可能会造成供电企业发生新的形象危机。即新媒体在带给供电企业便利与改革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企业形象危机发生的可能性、规模与破坏程度,增加了供电企业形象危机管理工作的压力与工作量。

2.2可能造成企业形象危机的加剧新媒体传播具有单一性、全球性,这使得企业发生的危机事件会在很短时间内迅速蔓延到全球,引发全球危机,造成企业控制成本的大大增加,导致企业形象危机的进一步加剧[3]。例如,2015年8月12日发生的天津爆炸事件在短短几分钟内就传播到了全球范围内,大量爆炸现场和营救现场的图片与视频被迅速上传至网络。在这起重大爆炸事故中,共造成8个电力铁塔和较长一段输电线路严重受损,给人们的日常用电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国家电力部门积极派出线路检修人员,对受损的输电线路和电力设备进行尽快的维修,部分检修电路如图1,受损电网维修模拟系统如图2。

3新媒体环境下供电企业形象危机管理的有效策略

3.1塑造良好企业形象企业形象的好坏不仅会直接影响到广大消费者的选择,而且还会严重影响到企业自身的经营发展。只有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企业才能够获得更多电力用户的好评,达到增加效益的目的。企业良好形象的塑造需要企业从管理层领导干部到基层员工共同努力,将自身以创造价值为宗旨的经营理念和具有特色的供电服务全面渗透到企业形象的塑造过程中。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物质形象塑造、管理形象塑造、职工人品形象和礼仪礼节形象塑造、企业社会公益形象塑造、供电服务形象塑造等各种形象进行合理的塑造[4]。保证企业自身价值观、用户至上经营理念和优质的供电服务在所塑造的企业形象当中通过各种新媒体能够充分的体现出来,能够让广大电力用户透过企业形象就能够强烈感受到该企业优秀的企业文化和高水平的服务质量。在塑造与完成企业形象的过程中还需要企业根据外界环境变化和用户实际需要,对企业形象进行不断的修正与完善,尽可能使社会公众和广大电力用户对本企业形成一个相对统一的看法与评价,从而为企业形象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3.2大力宣传企业形象形成了良好的企业形象,不仅要企业内部人员知道,更重要的是让社会公众与广大电力用户知晓。这就需要借助各种新媒体手段对企业形象进行大力的宣传与推广,通过创意策划、广告宣传等活动利用互联网将企业形象进行大范围的宣传,让社会更多的人知晓本企业形象。在新媒体环境下,一个良好的企业形象已成为企业拥有的一项无形资产,它可以为企业吸引更多的电力用户,可以大大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新媒体在企业形象宣传中的充分利用,是企业形象逐渐转化为社会知名度和公众认可度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和传播手段。企业形象的宣传应包括企业内部宣传与对外宣传两方面,只有切实做好这两项宣传工作才能够达到预期的宣传效果,才能够将企业塑造的良好形象让社会更多的人知晓。

3.3建立供电企业形象危机管理体系要想提高企业形象危机管理质量与效能,降低危机带来的影响,保证管理策略制定的有效适合,就需要在预防、控制与处理企业形象危机的过程中充分考虑新媒体的特点及其对企业形象危机管理所产生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完整的、能够提供多元平台的供电企业形象危机管理体系,然后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对其进行不断的改进与完善。①提高价值认同水平。价值认同是企业形象塑造的关键。供电企业的基本性质决定了企业发展目标是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综合价值创造的最大化;形象目标是与电力用户等利益相关方建立和谐友好、相互信任、团结合作关系;只有企业全体员工形成一致的价值认同,才能够推动供电企业形象危机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②建立保障制度。在供电企业形象危机管理体系的构建当中,除了需要企业员工提高危机管理意识和价值认同性之外,还需要制定一套完善的危机管理制度,以对企业各种资源、职责、权力义务等进行了合理的分配,确保形象危机管理工作可以顺利有效的开展与实施,保证管理工作的规范与高效。

4总结

总之,在今天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下,新媒体犹如一把双刃剑,既能够推动供电企业快速发展,将企业形象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快速广泛的传播,也能够给供电企业带来新的形象危机,并有可能导致危机的进一步加剧。因此,只有正确看待新媒体,充分了解新媒体的特点,合理利用新媒体手段,全面认识新媒体对企业形象危机产生的影响,才能够保证新媒体在供电企业形象危机的管理工作发挥正向积极的影响,才能够有效推动供电企业快速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林琳.基于企业社会责任视角的产品伤害危机管理的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2.

[2]李连存.基于危机管理的电网企业舆情风险管理[D].华北电力大学,2012.

[3]王娜.基于危机生命周期的企业危机管理中的沟通研究[D].南昌大学,2012.

第6篇:新媒体危机管理范文

关键词 公共危机事件;舆论引导;网络传播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70-0111-01

频频爆发的公共危机事件,除了损害了整个社会的结构和功能,也对整个信息传播系统造成一定的冲击和干扰,导致信息不对称的传播。现在,政府和公众的互动交流一直依赖于公共媒体,其已经成为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尤其是以手机、IPAD等智能设备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较之传统的大众媒体时代,公共危机的传播模式产生了新的特点和优势,同时这也加深了公共危机管理的意义。

1 公共危机事件的涵义

公共危机事件是指一种危及全体社会公众的整体生活和共同利益的突发性和灾难性事件,其越来越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各国公共管理的焦点问题,2001年的美国“9・11”事件,2003年的非典疫情,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2014年的上海外滩踩踏事件,2015年的“8・12”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等一系列突发的、具有严重危害性的频发事件一直威胁着各国人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有效及时的预见并处理公共危机事件,尽可能减少其危害程度,成为各国处理危机事件的首要宗旨。

对于公共危机的含义,美国学者罗森塔尔是这样认为的,公共危机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①。公共性危机的主要诱发原因,分别是自然灾害,如火灾、风暴、地震、洪水,恶性刑事案件,公共安全突发事故,恐怖袭击事件,疾病传播,自然环境恶化。公共性危机的本质是危及公共安全,破坏社会秩序和生存空间,侵犯公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国家如果在一定时间内无法根除这六种祸因,就必然会发生公共危机。国家及时有效解决好公共性危机问题,对于构建和谐文明的现代化社会、提高公民幸福指数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笔者认为公共危机揭示了事实因各种因素所导致的重大变化,对公众的生产生活已经造成或即将产生的伤害,并且这种危机本身不可预知,无法提前做好防范工作,人们甚至在其发生后无法做到在较短时间内精准的对其产生的原因及特性进行分析和掌控,也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应急处理,导致不可估量的危害性,对公众的生命及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及危害,甚至对国家的安全系统及正常的运作发展造成无法挽回的不良后果。

2 公共危机事件网络传播的特性

网络媒体,所具有的快速传播、全民参与、开放匿名、高自由度,弱审查化(去把关化)等特点为公共危机事件的传播提供了平台和技术支撑。部分商业机构(商业营销账号)、网络推手为追求信息的轰动性、爆炸性,刻意渲染带有反抗色彩,与主流价值观不相吻合的奇谈怪论并积极推助其传播。在一些公共危机事件的传播中,一些网络推手通过大量发帖、评论、转发、顶贴、推广话题等活动,运用反传统思维、有悖伦理道德的言论赚取大众“审丑”的眼球效应,成为网络热点议题。又通过触发公众情绪、冲击公民道德标准拉抬事件的广泛关注。这些网络舆论操控侵蚀了普通网民相互交流讨论的空间,扰乱了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秩序,一些网络推手人为制造虚假的舆情干扰了政府和主流媒体的决策和正确引导。

由于公共危机事件的无法预知性,所以其在网络上的也带有很强的突发性。如2015年的“8・12”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瞬间发生,其信息最先是由微博网友以文字、图片、视频的形式的,并在网络上以爆炸性的方式急速传播,引起大众的关注及各部门的重视。公共危机事件由于涉及很多人的经济利益及生命安全,影响范围广,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致使信息急剧膨胀。网民利用方便简洁的社交传播软件,如微博、播客、MSN、BBS和QQ等交流信息、发表观点建议,信息裂变立体化海量扩散。

3 公共危机传播的舆情引导与管理对策

20世纪以来,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所营造的立体化传播环境架构在社会传播体系之中。媒介融合时代的信息传播愈加深刻的影响着人们接受信息的内容及形式。

媒体在处理公共危机事件的舆论导向及网络事态发展时,传统媒体要时刻了解网络媒体的发展状况,以期能够优先知晓最真实的事件进展情况,在网络传播上的特点及影响力,及时把握网民的情绪变化。网络传播虽然具有自发性、快速、裂变式传播的特点,但由于网络信息的开放匿名、高自由度,弱审查化的特点,当危机事件爆发时,公众对信息的需求极为迫切且盲从,容易对当前形式判断不清,易受到网络流言谣言的影响,造成大规模的恐慌,引发事件的进一步恶化。

同时,如果代表主流价值观的观点、评论并未在社交媒体上进行及时的、传播和引导,这也表明主流媒体在此事上缺乏积极和富有技巧性的引导。当舆情引发危机的时候,主流媒体应对不当,就会产生“二次危机”。而公众对公共权力机构的质疑、不满和既有偏见,谣言以及部分带有偏见的舆论构成了“二次危机”的土壤,大量非理性的对抗情绪、谣言、揣测,甚至有可能引发线下的集体行动。

所以,传统媒体应该高度关注网络媒体的动态及网民情绪的变化,主动与网络媒体进行联动,将代表主流价值观的观点、评论在媒体上进行及时的、传播和引导,并且,传统媒体对事件的报道要在事实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网民的心理,尊重网民的情感,及时疏导网民非理性的情绪,给他们表达观点和宣泄情绪的渠道,同时把握好以情动人的界限,提升报道的理性和建设性,树立正确的价值标准,抓住时机,勇于发声,维护法治、维护国家利益,牢牢坚守传统媒体的道德底线,以正确引导网络舆论。

现在,我国互联网的管理体制在不懈探索和日益完善中,将网络社会纳入法制轨道,既是对网络诽谤者的惩戒,更是对人们获取真实信息,表达多元观点的保护。“依法治网”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对互联网进行有效管理。政府部门应根据网络的传播特性,在完善我国现有的互联网管理体制、推动互联网立法和监管的同时,制定对网络管理的相关条例和规章制度。通过政府监管,以确保网络传播规范化、制度化运营,保证网络合理运作,以营建优质的网络舆论环境。

第7篇:新媒体危机管理范文

通过新闻媒体的力量,政府可以将公共管理信息传递给公众,让公众了解到最新信息,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新闻媒体收集到更多公众实际需求的信息,做出更加科学和有针对性的决策,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① 

1.当前政府和媒体之间存在的沟通问题 

1.1 沟通机制有待完善 

政府和媒体沟通,要求政府建立完善的沟通机制,以便在公共管理中有效地处理事件和信息,因此这一沟通机制实际上包括危机信息公开机制、危机协调机制以及危机预警识别机制等多种机制。②但是,从当前我国沟通机制的构建情况看,虽然能够看到政府的新闻发言,但实际上并没有建立完善的危机信息公开机制以及危机协调机制等,危机预警识别机制也存在较多不足,导致政府在公共危机事件发生过程中无法及时发现问题,也无法有效进行沟通和处理,影响了公共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1.2 信息管理效率较低 

在公共管理中,信息管理的有效性是决定政府能够在第一时间有效控制和处理公共事件的重要前提,也是政府和媒体交流沟通的重要因素。在公共危机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政府就需要结合媒体的力量,收集更多有关的数据和信息,以便对当前的形势做出全面的了解,并有效处理当前的公共危机事件,因此信息数据的管理效率决定了公共危机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就目前我国政府在信息管理方面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政府虽然在与媒体沟通过程中会收集到大量的信息,但是这些信息的真实性难以保证,③部分官员和部门为了本部门或者个人的利益会出现数据信息造假的情况,给信息管理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此外,在信息管理过程中,不少管理人员对信息的整理和管理不够细心,没有进行有效的分类和汇总,数据分析深度存在较多不足,影响了信息管理的质量。不久前,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的中国政府透明度指数报告指出,政府信息公开年度报告重复率超90%。 

1.3 制度保障有待提高 

公共管理效率和质量的提高,要求政府建立健全相关保障制度,而我国在这方面还存在较多的不足。就目前我国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制度保障来看,还存在较多的不足。首先,从媒体角度看,我国政府的有关通知和规定中,如《关于国内突发事件对外报道工作的通知》以及《关于改进突发事件报道工作的通知》等要求,对于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只能在经过请示之后由中央新闻媒体报道,其他地方媒体没有报道权。其次,从信息的规定来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虽然对我国如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了法律规定,但是对于信息公开的时间、可以公开的程度以及内容等的规定还存在较多不足,规范性有待提高,需要引起特别重视。 

2.加强政府和媒体沟通的有效措施 

2.1 加强与媒体合作的意识 

新时期处理好公共管理事务,要求政府必须正视媒体的作用,要主动加强与媒体的沟通。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媒体在公共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政府必须依赖媒体进行有效的双向信息传播,从而加强与公众的联系和交流。过去,政府在信息管理方面习惯采用强制性的管制手段,容易削弱媒体在政府公共管理中的作用,也会影响公共管理的效率和质量。④尤其对于公共危机管理而言,过去的政府部门和人员没有认识到媒体的重要作用,事先没有与媒体进行有效的沟通,错过了最佳危机公关处理时机,严重影响了公共管理的效率。在新时期,政府应该加强对媒体的认识,有意识地与媒体沟通,以便做好危机公关处理工作。例如2017年3月份,西安市政府召开新闻会,公布了地铁三号线电缆抽检结果和相关问题调查进展情况,西安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吕健在新闻会上表示,地铁安全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不能有丝毫的差错,出现如此严重的问题,说明市政府的工作没有做好,相关职能部门和单位没有尽职尽责,问题电缆得以曝光和解决,应该感谢那位几天前敢于举报的内部员工,获得了民众的大力支持和体谅。这一现象说明,政府只要合理利用媒体的力量和作用,及时通过新闻会、记者会等方式进行负面新闻或者危机公关的处理,就能够取得较好的公共管理效果。 

2.2 提高政府官员的责任感和沟通能力 

新时期政府和媒体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要求政府主动加强与媒体的沟通和交流,也要求政府官员能够从自身素质着手,培养和提高社会责任感和沟通能力。沟通能力与公共管理效率和质量的提高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少政府官员虽然認识到媒体的重要性,也知道在公共管理过程中要依赖于媒体传播进行有效管理,但是沟通能力不足,将会直接影响管理的效果。例如,2013年河北沧县小朱庄地下水被曝铁红色,环保局长称:红的水未必就不达标,红小豆煮出来的饭也是红色。⑤从环保局长发表的言论我们可以看出,其本意是为了处理本次危机公关事件,但是由于该局长在沟通能力上有所欠缺,其轻描淡写的解释、推诿和狡辩,使效果适得其反,反而说明了环保部门的失职。为官者应讲责任、敢担当,以实实在在的业绩立言立行立功,拿出实际行动去解决问题,在这个网络信息时代,政府官员要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实际沟通能力,尤其是与媒体的高效沟通。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能大大减少反腐败的成本,可以让官员心有畏惧,让他们真正生活在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减少违法犯罪的冲动和机会。 

2.3 健全沟通机制 

在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的信息是否透明,直接关系着公共危机管理的结果,因此政府在与媒体进行沟通时,必须要从运行机制出发,将与公共危机事件相关的信息透露给媒体和公众,这样才能够有效稳定公众情绪,防止事态进一步恶化。2017年3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中国政府透明度指数报告(2016),对49个较大的市和100个县级政府的透明度进行了评估。⑥评估发现,县级政府网站建设相对滞后,政务公开水平有待提升。因此,实现政府信息透明是当前政府公共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政府还需要建立健全危机预警机制和危机协调机制,以便在公共管理过程中能够及时信息和与媒体沟通,形成政府和媒体良好的互动关系。另外,应建立政府与媒体互动的监督机制,政府要在保障媒体发挥正常作用的同时,做好对新闻媒体的监督与管理,在此过程中,政府还需要加强对信息管理的重视,要求各部门政府官员在信息管理中能够保证信息数据的有效性和真实性,并对信息数据进行有效的分类,以便提高公共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结语 

综上所述,政府在公共管理过程中,媒体的角色也应是政府的协助者,政府必须要依靠媒体的力量加强与公众的联系和沟通,以便获得更多有效的信息和数据,同时政府需要通过媒体进行相关信息的披露,以便稳定民众的情绪,提高公共管理的水平。但是,当前我国政府和媒体之间的沟通还存在不少问题,要求政府从实际问题着手,建立健全沟通机制,提高沟通水平,保证公共管理的质量,政府和媒体良好的协同配合,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①郭蒙、叶兴艺. 公共危机中如何实现政府与媒体的良性互动[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01:75-76 

②陈小玲、杨洪能. 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的信息沟通机制建设研究[J]. 凯里学院学报,2013,05:120-122 

③高慧军、王宇. 新媒体公共文化服务合作供给的博弈策略及保障机制[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5:51-59 

④赵巍、申亚波. 网络公共舆论对我国政府公共管理的影响[J]. 新闻战线,2015,14:92-93 

⑤杜洪涛、滕琳、赵志云. 突发性传染病舆情中的公共管理沟通效果研究——以中东呼吸综合征疫情微博社区舆情为例[J]. 情报杂志,2017,02:108-114 

第8篇:新媒体危机管理范文

[关键词]企业危机 广告应急 生物应激

企业危机是企业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在危机发生后,企业应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广告就是这些措施中的一部分。企业危机的突发性注定了广告应急方案的特殊性和针对性。应针对危机采取相应而不同于以往的广告策略。针对应急广告采取的后续效果评估,体现了广告应急体系的完整性,也体现了策略的可行性价值,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一、企业危机管理与生物应激反应的联想

在自然界中,生物的应激反应对其自我保护和生存具有重要意义。当生物受到外界危害时,在很短的时间内生物体会自发地进行回应,以保护生物体自身的安全。应激行为由生物的神经系统完成,与反射行为、适应行为相比,它对危害的反应速度更快,甚至比生物的意识反应要快。生物正是有了应激才把损害降到最低。比如含羞草,当有物体靠近时,它会合上叶子,并不是因为它真的含羞,而是它感觉到了外界的威胁进而做出的自我保护反应。应激反应又和条件反射不同,应激反应属于本能反应,而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反应速度也相对慢一些。

生物的应激反应发生的条件与企业危机发生的条件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似,都是受到外部或是机体本身的刺激后产生的反应。企业遇到的外部突发危机事件就是外界给企业带来的刺激,企业内部的领导层变动或是组织调整给企业带来的危机是企业内部的刺激。而企业在危机发生后进行的一系列包括广告、公关、新闻发言、第三方评估检测等危机管理手段,可以看作是企业的“应激反应”。企业危机发生后,如果没有果断的判断和及时的反应,势必会造成消费者的不满进而引起销售的下降,企业形象的坍塌,严重的可能会使企业倒闭。反应时间就是生命。危机发生后,关于危机公关应对有一个反应时间“黄金8小时”的说法,即在8小时之内对危机做出反应,以期赢得消费者最广泛的谅解,降低公司损失。

二、企业危机管理广告应急的应对

(一)危机当前,广告当先,公关护航。

危机当前,应是广告当先。这里的广告并不是指具体形式的广告,而是指广告思维。企业可以在短时间内整合广告部、公关部、宣传部的人才资源,制定针对危机的广告战略。如果广告思维的速度能跟上危机蔓延的速度,甚至比之更快,那么这场仗就打赢了一半。

企业建立以广告为主导地位的危机应对计划,并不是抛弃公关。广告作为与消费者沟通的一个重要方式,主要是传达信息和展现态度。但公关作为软性的沟通渠道,开展策划活动、召开新闻会等,可以和消费者进行双向沟通,能够最直接地安抚受众情绪。所以,广告和公关可双管齐下,广告当先,公关护航。

2005年,强生婴儿“石蜡油事件”突然爆发。经检验,在强生婴儿发油、护肤液和洗发液中发现“对婴儿有害的矿物油和化学成分”,印度政府表示要取消“婴儿使用”标志,否则禁止使用。强生婴儿陷入质量危机。面对此次危机,强生婴儿立即做出了广告回应,在策略上减少了商业广告的投放,加大产品形象广告的投放,尤其是电视广告的投放。

(二)公关广告,从“心”出发。

危机发生后,常规的强调产品效果、产品特性的广告无疑加深了消费者的恐惧。广告要从原来的“以产品为中心”转化为“以消费者为中心”,要让消费者安心,让消费者舒心。广告可以注重情感诉求,以情动人;可以突出产品背后的故事,以普通消费者为广告代言形象,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用温暖温馨的画面或简单朴实的语言牵动消费者内心柔软的神经,感动消费者,赢回品牌信任。

(三)危机末期广告,切忌反复提醒。

在危机末期,企业领导者不能疏于管理,对引发危机的根源也要万分警惕,避免危机死灰复燃。在广告策略上,一定要避免反复提醒。这个时候已经不需要“安抚性”的广告,而是需要“鼓励性”的广告。安抚性的广告无疑是在反复提醒消费者产品曾出过问题。这只会使消费者心生警惕,从而将目光转向其他“背景干净”的产品。“鼓励性”的广告则是放下过去,重头再来,鼓励消费者再次相信企业。这无形中向消费者传递了信息:我们犯过错,但是我们已经改正,我们重头再来,请相信我们。这是一种自信的姿态。这种自信会影响消费者进而影响购买决策。强生婴儿的广告在这一点上做得很不错,在“石蜡油事件”危机后期的“巨人篇”广告,成功地将强生致力于卫生健康护理的公益形象展示在受众面前。

三、不同媒体下的企业危机广告应对

(一)全速媒体,既是危机的黑手也是转机的推手。

全速媒体是一个新概念,它是对新媒体的信息速度快、传播速度快的特性做出的一个新的概括,代表性媒体有手机短信、网络微博、博客、各大论坛等。全速媒体时代的危机管理制胜点在于把风险转化为机会。企业通过有效的危机处理,利用危机事件带来的反弹机会,使企业在危机事件之后树立起更优秀的形象,唤起消费者更大的注意。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报告显示,当下网络媒体占中国媒体总数不到20%,但80%的危机从网络媒体爆发,100%的危机有网络媒体参与,来自网络的负面报道、负面传播已经成为导致企业危机的重要源头。

企业危机应对的速度和企业危机遏制的速度成正比。解铃还须系铃人。要利用全速媒体的速度,针对危机制作、广告与危机传播的速度进行对抗,“以快制快”。

首先,“软广告”。可以通过企业官方微博或企业博客,以人性化的姿态与受众进行平等沟通,缩小与受众之间的距离,以负责而家常的口吻,将心比心,对受众解释和澄清,软化受众态度。可发动企业内部全体员工集体转发,为企业造势。针对企业的重要客户,可以信函或邮件的柔软方式对定向客户进行定向危机化解,利用服务引擎,进行客户关系维护,以挽救客户忠诚。

其次,“硬广告”。以视频广告为主要载体,在全速媒体传播,如网络电视、手机电视、各大视频网站等。广告内容上,前期强调产品的安全,让消费者安心;中期注重企业责任感形象的宣传,疏散消费者对危机的注意力;后期以品牌形象重塑为主,突出品牌情感的重申,展示公益形象,恢复消费者的信任。

再次,对网上的负面言论进行引导。可将危机处理中的资本消耗转化为企业的广告支出,最终达到宣传企业的目的,使危机变为转机。对于特殊的顽固分子或是有组织的恶意中伤企业的言论,通过调查诉诸于法律,以防止恶意言论进一步扩散。

(二)匀速媒体,实现品牌危机后重建的恢复性渗透。

“匀速媒体”是根据“全速媒体”的相对性意义创造出来的概念,它是指以传统媒体如报纸、杂志、电视、广播为代表的,信息定期且受众群体稳定的一类媒体。定期和受众群稳定这两个特点意味着匀速媒体的信息传播具有稳定性,受众对于信息基本不具有互动性,是被动接受的。这就为企业的危机后品牌重建提供了广泛的平台。

不间断的匀速提醒就是渗透。在危机过后,企业需要修整,但是不能让品牌和危机一起都淡出公众的视野。如果在全速媒体上大规模地投放广告,在自由的言论环境下,危机容易造成反扑。匀速媒体相对就安全得多。在报纸和杂志固定的版面投放企业形象广告,定期对消费者进行提醒,形成习惯性渗透,实现品牌的危后重建。

匀速媒体作为稳定的传播载体,它所体现的社会责任感要比全速媒体强得多。据调查显示,报纸媒体和杂志媒体内容的公信力在复杂的媒体环境下逐年上升。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是企业得以安身立命的根本条件,不论是产品质量、公益承诺,还是企业对利益相关者的尊重,都是企业危机后品牌重建的契机。将企业的责任感和媒体的责任感结合起来,实现企业在公众面前的品牌重塑。

四、危机管理过程中的应急广告效果评估机制

在企业危机应急广告之后,企业一定要对其效果进行评估。评估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看广告后消费者对于危机的看法是否有改观,产品的销量是否回升,同时也是为下一步的危机应对计划提出指向性修改依据。

(一)评估主体的专业可靠。

评估的主体可以是企业专门聘请的广告效果监测评估公司,也可以是企业内部广告部门的评估小组。评估的主体一定要经验丰富、专业可靠,对于评估的时机、内容要有全面性把握,数据要客观准确。

(二)评估时机的准确把握。

危机发生后,消费者需要一段时间来接受这个信息,广告在这一段时间扮演的是一个引导的角色,收效相对较小。在这个时候进行评估的数据不具有明显的指向性。在广告投放的中后期就可以开始评估了,此时得到的数据一般较为准确。

(三)评估内容指向性明确。

评估内容以三方面为主,广告的传播效果、产品的销售效果、消费者的心理效果。即调查广告的到达率、广告播出后直接反应在产品上的经济效益和广告产生的消费者心理反应。这三方面的评估结果直接反映了上一阶段的广告应急策略是否合乎危机时期市场要求,如果不合适就应调整。

危机时期应急广告的效果评估和普通时期的评估是不一样的。应急广告效果评估应当关注的是对消费者的安抚和消费者的态度,其中以消费者在广告前和广告后对企业态度的转变最为关键。应急广告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达成消费者的谅解。消费者心理状态的变化直接会作用于企业的品牌形象。

总之,企业危机管理是企业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避免的课题。当危机发生时,企业对广告策略的修改实际上是体现企业对待危机的一种态度以及对待受众的责任感。危机应急广告所要做的不仅仅是对受众的信息传达,同时是对受众情绪的安抚。在应急机制上,建立以广告为导向的危机应急机制;在广告内容上,前期针对危机源头,给消费者一个交代,用广告传达信息;中期,广告公关,内容以企业责任感的宣传为主;后期,避免反复提醒,转移消费者视线,以品牌重塑为主。在广告载体上,全速媒体和匀速媒体双管齐下。广告效果的评估也意在为危机时期的广告调整提供科学的依据。

参考文献:

[1]许伟杰:《企业危机公关下的广告策略调整研究——以产品质量和企业形象为例》[J].《新闻界》2009年第4期

[2]张克非:《公共关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林景新:《网络危机管理:web2.0时代企业危机解决之道》[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

第9篇:新媒体危机管理范文

关键词:政府;挑战;网络媒体

 

互联网在全球迅猛发展,引起世界各国广泛关注。2000年“网络媒体”开始得到频繁地使用。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也有人称之为“新媒体”,笔者认为“网络媒体”的表达更为直观,强调这种媒体是通过网络来实现传播的,因此在本文中采用“网络媒体”这个称谓。但绝不能仅仅把网络完全等同于媒体,信息的传播只是网络功能的一部分。但无论如何,网络信息传播方面具有媒体的性质,尤其是网络具有大众传媒的传播效果,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截至2010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已达4.57亿。其显著特点是年轻化、知识性、有主见。他们关注社会事件,乐于发表评论,与网络媒体一道形成了活跃的网络舆论。随着网络影响范围的日益扩大及其对人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不断渗透,这股力量越来越不能被忽视。网络媒体给政府带来全新的挑战。特别是在危急事件中,依靠传统的“封”、“堵”、“截”和被动延迟消息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网络媒体环境了,甚至会对政府形象和工作带来不良影响。

一、网络媒体时代政府危机的定义

由于研究角度不同,不同学科对危机的定义亦有所不同。学术界一般认为多采用美国学者罗森塔尔对危机的定义,他认为:“危机就是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从政府处理危机事件的角色角度考虑,本文倾向于采用这个定义。

2003年的SARS危机就告诉我们,危机不仅仅会出现在企业,出现在社会,如果不加预防,公共事件同样会引发政府危机。事实上,政府危机离我们并不遥远。从别斯兰人质事件、纽约等城市突然大停电、莫斯科地铁严重爆炸事件到H1N1流感突发……虽然政府也会发生危机已经成为人们的一个共识,但到目前为止,对政府危机以及政府危机管理还没有一个被广泛接受的概念和界定。国外有关政府危机管理的研究虽然比较发达,已经达到了量化和模式化程度,但由于研究问题的传统不同,也没有形成明确的政府危机管理的概念。国内的情况更为复杂,有人认为政府危机是指那些突然爆发的威胁,这些威胁是一些危及政府行政、社会生活和群众利益的重大事件或灾难;也有人认为政府危机是政府由于自身功能性障碍而导致的政府职能失效和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而更多的人则是以列举简单事实来代替概念界定,还有一些人索性对其不加以界定。对这个问题,笔者认为,所谓政府管理中的危机,是指在社会生活中突然发生的,严重危及社会秩序、危及国家和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事故和事件。

二、网络媒体优劣势

(一)网络媒体优势分析。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比较,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开放性。网络是没有边界的,不受地域限制。

2、实时性。网络媒体无时间限制,随时可以加工。

3、交互性。由于网络媒体所发表的新闻信息能直接与受众进行互动。

4、大容量。报纸版面有限,而网络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5、易检性。网络媒体的所有新闻全部保存在数据库里,查以前新闻和相关新闻非常方便。

6、多媒体化。传统媒体是平面媒体,网络媒体则是立体媒体,可融文字、图片、视频、音频为一体,从而对某一事件进行全方位的立体宣传。

(二)网络媒体劣势分析。而相较于网络媒体,传统媒体又具有以下优势:

1、从报业经营的角度看。目前,我国已经拥有3,000家以上正式报纸,与网络媒体相比,传统媒体有强大的编辑、记者队伍,拥有绝对的新闻优势,同时也有着成熟的广告与发行体系。

2、从读者的覆盖面来看。报纸覆盖面宽,传递迅速。

3、从人们的阅读习惯来看。传统报纸便于携带的特点,随购、随读、随弃,轻便可以折叠,方便阅读和携带。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