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企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重要意义
(一)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有助于促进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被审计领导干部十分关注的关键环节。评价原则、依据、方法、内容的确立能进一步扩大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也能有力地推动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
(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有助于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
经济责任审计单纯的定性评价受主观因素影响,定量评价又难以量化。科学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为经济责任审计注入了科学含量,使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又充分考虑审计的实际情况,对审计质量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
(三)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有助于引导经济责任审计的成果利用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形成的结果为当地党委、政府、组织、人事部门管理和使用干部提供了决策依据,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也充分听取当地党委、政府、组织、纪检、人事部门的意见,反映民意,因此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具有客观性、公正性、时效性强的特点,成果明显。
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目前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经济责任审计,由于不同性质、不同部门、不同层次领导干部的审计评价标准很难统一,审计评价尚不够规范。主要的问题在于经济责任审计缺乏具体的评价标准。目前各级《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较多是对审计的具体操作、审计内容、职责、执行等进行了明确,而对审计评价却缺少具体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这给审计评价工作造成困难。尽管某些暂行办法和规定中已明确了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责任,但条文规定相对于基层部门实际操作而言,仍较宽泛和宏观,容易导致不同的审计人员面对同样的问题,可能会带有主观性,做出不同的审计评价,影响审计的客观公正。一般对经济指标的分析仅仅包含今年与往年的纵向比较,即“量”的比较,而对于今年的各项经济指标之间的分析、对比,则存在较大的盲区,缺乏“质”的飞跃。
三、经济责任审计科学评价的原则
为了做好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工作 ,应该按党政机关、司法机关、群众组织、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和国企领导及其门类、层级特点等分类制定审计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同时,确定一些基本原则,逐步统一规范审计评价,提高审计评价质量。
(一)客观性原则。经济责任设你就评价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以客观事实和数据为基础,尽量采取写实的方式给予准确、恰当的描述和评价。
(二)辩证性原则。审计评价既要反映被审计领导干部的问题,又要反映其相关业绩,并避免相互矛盾
(三)重要性原则。审计评价不宜面面俱到,应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突出重点进行评价。
(四)相关性原则。审计评价应紧紧围绕被审计领导干部的相关经济责任进行,与被审计的领导干部不相关的经济责任不宜评价。
(五)历史性原则。审计评价要考虑当时的政策环境、当地的经济运行环境,要与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相适应。
(六)充分性原则。审计职能范围之内的、审计已经查明、证据充分的事项才能评价,否则则不宜评价。
(七)统一性原则。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运用统一性原则,是指“三个统一”:评价标准统一、评价内容和范围统一、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统一。
(八)系统性原则。对于工作业绩的评价不能单纯用静态数据比较,应尽可能连续系统地分析评价绩效数据的来龙去脉及前因后果,分清主观和客观原因,分清前任基础情况和后续发展情况,着眼于可持续发展,严防短期行为。
四、经济责任审计科学评价的参考标准
对于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进行科学评价,主要应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个人廉洁自律及遵守财经纪律情况、重大决策事项、目标完成及经济和社会效益指标等几个方面入手。本文主要提出对重大决策事项的评价标准可供参考:
1.主要评价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重大经济决策制度建立情况,民主决策情况,决策执行情况、决策是否顾及到近期和长远的发展及决策有无造成重大损失浪费情况。对重大经济决策一般从决策程序的规范性及决策执行的有效性两个方面作出评价。
内部审计的本质是经济控制,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工作,同时具有监督职能、鉴证职能、评价职能、咨询服务职能和增加组织价值和改善组织运营的服务目的。体制的合理性是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发挥其服务效用、实现其服务目标的基本保障。纵观内部审计的发展和基于公司管理需求的不同,内部审计的管理体制不尽相同,在机构设置方面存在隶属于监事会、董事会、总经理、财务部等不同模式,并且在审计报告的汇报路径方面也各不相同,从而导致内部审计的产出和所发挥的作用也大相径庭。在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中,审计机构设立在董事会下或总经理领导下,并将审计结果汇报董事会的管理模式和汇报路径,比较有利于发挥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促进企业价值增值。因此,基于为企业增加价值的需求和审计目标,需要通过体制的转型来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和审计成果作用的充分发挥。
二、内部审计模式的转变
随着内部审计的发展,审计模式已经从对基于财务会计和经营活动的财务账目审计和制度审计等传统审计模式,转变为有利于增加审计增值机会的风险导向型审计。内部审计需要关注的风险主要有审计主体的风险和审计客体的风险,即审计风险和企业风险。审计风险包含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企业风险是指能够导致企业无法实现其业务目标和战略计划的威胁、潜在因素或一系列事件,企业风险按风险来源划分,可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从风险影响范围划分,可分为单一风险和系统性风险。而内部审计实施的风险导向型审计,则是建立在控制审计风险的基础上,对企业风险的识别和评估。审计模式的转变不仅是审计内容的转变,更是审计思维和理念的转变。风险导向型审计有别传统审计从操作层面出发关注控制的全流程审计,而通过评价内部控制来识别和评估风险水平,综合考虑风险影响程度、影响频率等因素确认审计范围和重点,并据此识别和确认重要的、系统性的风险。因此,实施建立在风险管理框架基础上,对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和适当性进行确认和提供咨询的内部审计模式的转变,是增加审计增值机会,满足审计需求的可选择路径。
三、内部审计技术和方法的革新
企业因所处行业、规模大小、业务繁简以及管理需求不同,所实施的审计项目类型也各有不同。建立在以提供价值增值服务目的基础上的审计项目更需要审计供给方运用新的审计理念,通过不断创新审计技术和方法,最大限度的满足需求方对审计工作的更高要求。在以价值增值为目的的风险导向型审计模式下,审计需要根据公司经营策略和管理模式,综合考虑公司决策层和管理层关注重点以及风险承受能力,对内部控制流程进行梳理分析,制定合理有效的风险评估标准和评估办法,并利用风险矩阵、风险图等方式,形成能够有效帮助审计人员实施风险导向型审计的审计工具。集团化企业在开展基于风险导向的系统性内控审计、专项审计等审计项目时,需要从战略观、系统观的角度出发,揭示系统性、重大性问题,从而避免片面的、局部的审计发现。因此,在审计方法上可以尝试将单一揭示基层被审计单位问题,或仅对基层被审计单位发现问题进行简单汇总的自下而上的审计方法,转变为基于系统性、重大性风险导向的自上而下的审计方式,做到宏观着眼、微观入手在审计技术上则需要掌握计算机辅助审计、远程审计、跟踪审计等现代审计技术,充分运用收集整理、分析验证等基于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大数据审计方法等。通过审计技术和方法的革新,提高审计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成效,实现审计的增值价值。
四、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需求者都希望获得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而审计需求方希望获得的便是优质的审计服务和审计成果。审计服务和成果的质量不仅仅是审计报告等结果性文书的质量控制,更涉及审计计划、审计方案、审计底稿、审计报告等贯穿于审前、审中、审后等多方面、各环节的全流程质量管理。一是审前准备阶段需综合考虑各方需求,根据决策层和管理层的经营管理需求、监管规定等内外部需求合理安排涉及内控审计、专项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不同类型的审计项目计划;根据被审计对象的内部控制情况、风险评估等前期分析制定重点明确、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审计方案。二是审中实施阶段可通过后台技术支持和跟踪、审计底稿分层复核等控制措施对审计工作的实施进度、审计工作的完成质量进行监控和指导。三是审计报告阶段可通过小型业务会议讨论、重大项目审议等机制对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审计项目报告进行审议,通过建立分层审核机制对审计报告的质量进行控制。
五、内部审计成果
利用审计工作获得审计需求方的高度认可、审计建议被有效采纳、审计成果得到充分利用是审计增值价值的主要体现。审计报告作为审计成果的主要载体,不同类型的报告因不同的审计目的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如:内控审计报告结果有助于改善公司内部控制流程;专项审计报告结果为决策层和管理层制定重大经营决策提供详实、可靠的信息;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结果为领导干部考评和提拔任用提供客观的评价依据等。此外,审计成果还可以通过审计专报、审计提示、审计警示等不同载体,及时、有效的向审计需求方传递有价值的审计信息。
1我国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现在我国的内部审计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这主要是由管理体制和职能定位不当所致。一方面内部审计机构是企业的下设机构,需要服从企业的上层管理,需要从企业得到运营的经费;另一方面经营者认为内审机构的任务就是对企业的经营活动,特别是财务活动进行监督。通常,企业对内部审计有时是以是否“听话”为衡量标准。这样,在经济利益的约束下,内审机构的独立性很难得到保证,审计过程的独立性、公正性、客观性在实际工作中有时发挥得不是很好。
(2)内部审计范围受到限制。从国家审计署规定的内部审计范围看,内部审计是对企业集团的经营管理活动、财务会计活动和内部控制制度的综合审计。而我国现阶段内部审计仅局限于财务会计方面,这就使内部审计也仅具备财务性质,归属于财务部门领导,使财务与审计之间界限不明、职责不清。
(3)内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内部审计标准说明》中规定,内部审计师应具备财务、会计、企业管理、统计、计算机、概率、线性规划、审计、工程、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以保证执业质量。而目前,内部审计人员多数是从财务岗调来,缺少专业的审计知识,不熟悉具体的业务操作;在审计手段上,还主要依赖于手工查账,计算机技术运用少,审计效率低下;审计技术方法上,很少使用统计抽样的方法,一般根据经验判断,导致无法根据局部审计的结果来推断总体,无法提出有效的管理意见,制约了审计在管理中的作用。
(4)内审职能有待提高。目前,我国内审人员往往将精力放在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的查证及生产经营的监督上,审计的主要职能就是查错防弊,而不是对企业管理作出分析、评价并提出管理建议,从而导致对企业总体的内部控制制度不能进行系统和权威的评价,也就无法发现和客观评价企业的潜在风险,进而无法对管理当局提出实质性和预防性的管理建议。
(5)审计理论滞后,难以指导当前工作。当前,我国审计实践已有了较大发展,但理论滞后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如在内部审计的基本理论方面,内部审计的目标、职能、原则等尚未形成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和内部审计实践工作要求的理论体系;在实务理论方面,如经济效益审计、评价审计的有关理论,广度与深度不足,以至于理论落后于实践,指导意义被淡化。
(6)审计成果实施不到位。目前,各级组织、纪检、审计部门对审计结果的实施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机制,对审计中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缺乏深层次的研究和剖析,没有完善相关的制度,导致同样的审计问题反复出现,对审计查出问题的处理不能做到“宽严适度”,有的干脆不了了之,使内部审计地位和权威受到了影响。
(7)经济责任审计时效性较弱。“先审计、后离任”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则。但是,从大多数地方落实的情况来看,普遍存在“先任后审”的逆向程序,这种马后炮式的审计,给审计人员核实问题、搜集证据、征求意见、处理问题、落实结论等带来诸多不便,审计工作流于形式。审计报告作为干部任用的依据,其作用也无从发挥,特别是对发现的违法违纪问题,给追究责任带来了困难。
2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除了内部审计人员要不断地学习以提高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之外,笔者认为企业集团内部审计还应采取以下举措以完善内审工作:
(1)完善内部审计管理体制,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地位。现代企业中,内审机构应以下列两种方式设置:①在总公司层面,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代表董事会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合规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独立的评价和监督,是处于决策系统与执行系统之间的监督系统。②在分支机构层面,根据业务规模和性质,同时考虑成本因素,设立总经理领导下的独立部门,行使执行系统的内部审计职责。为进一步加强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便于审计工作的开展,保证审计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各分支公司的审计机构应由审计委员会垂直领导。
关键词: 新形势 内部审计 转变
内部审计是与国家审计、社会审计相并列的一种审计形式。在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和自我约束、完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贯彻企业决策、实现经营目标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我国企业中的内部审计,从内容上主要是围绕企业信息的可靠性与完整性,政策、计划、程序、法律和规章的遵循,保护资本的安全、资源的节约与有效使用,经营目标的完成以及会计规范化等方面来展开的。审计对象是传统的会计报表和其他资料。审计目的主要是监督。
一、传统内部审计的缺陷
(一)及时性与相关性不足
高质量的信息必须具备可靠性、及时性、相关性。在以历史成本和权责发生制为原则的传统会计中,作为事后反映的会计报表对投资者、信息使用者的重要性大大降低。会计报表作为对企业经济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事后反映,主要考虑了可靠性,而及时性与相关性不足。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商务环境下,由于网络账务系统的共享性,投资者、有关特定信息使用者可随时通过获得授权上网查询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信息的及时性大大提高,传统的内部审计已不适应信息时代审计的要求。
(二)审计报告主要是事后审计,时效性滞后
传统的内部审计都是事后审计,主要起监督的作用。审计时间一般是在企业年度会计报表完成后,由企业专职审计部门指定审计人员对全年的经营状况进行审计,包括会计报表审计、资产审计、负债审计、损益审计、合同审计及工程结算审计,审计的目的主要是对企业会计信息依法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最终形成审计报告。由于审计报告的形成属于事后事项,其时效性不强,无法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全方位评价。
(三)内部审计的职能单一,主要是查错防弊
目前,我国内部审计人员往往将大部分精力集中在财务领域,未深入到经营管理领域,审计工作只是停留于被审单位一定时期内的会计报表是否公正地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以及所采用的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是否符合国家的会计准则,即仅仅是查错防弊上,而不是对企业经营管理做出分析、评价和提出管理建议。审计的对象主要是会计凭证、账本、报表及相关资料。如在对投资项目的审计中,往往审核投资协议是否完整,企业是否根据投资比例在相应的会计期间对被投资单位的投资收益按照权益法或成本法进行正确的核算,至于是否应该投资,投资回报率是否合理,合作对象的选择是否恰当,是否有更好的方案,往往都不去深入分析。而事实上,企业中真正存在的问题甚至是舞弊行为往往在这些过程中。再如对审计项目立项时,几乎没有专门为测试和评价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立项,只是在查账的过程中去发现内控存在的问题。因此,对企业总体的内控制度不能进行系统和权威的评价,也就无法发现和客观评价企业的潜在风险,进而无法对管理当局提出实质性和预防性的管理建议。
(四)内部审计队伍知识结构单一化
传统的内部审计工作主要是账账核对、账证核对、账表核对等,这些工作只需具有丰富财会知识和审计经验的人员就可以完成。但是,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和网络的形成,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各种账簿、会计报表等存贮在计算机系统中,这就对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提出很高的要求。部分审计人员虽在财会审计领域经验丰富,但对计算机技术、网络知识了解不多,这就造成审计人员因为不懂网络经营与网络财会,缺少应有的风险意识和安全控制知识,不能识别审查和评价企业的风险与内控制度,难以对复杂的网络会计系统进行有效的评审。而所聘用的计算机专家又可能不懂审计,审计人员之外的辅助人员越多,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客观公正性就越小。因此迫切需要一大批既懂审计会计,又懂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二、新经济时代内部审计工作的转变
(一)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能应从查错防弊向为内部管理服务方面转变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外部制约机制的加强,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会计电算化的普及,账务表面的错弊会越来越少,内审的职能也必须从传统的“查错防弊”转向为内部管理服务,内部审计的重点也应从内部检查和监督向内部分析和评价方面转变。1990年修订并颁布的《关于内部审计职责的声明》中指出:“内部审计是一个组织内部为检查和评价其活动和为本组织服务而建立的一种独立评价功能,它要提供所检查的有关活动的分析、评价、建议、咨询意见和信息,以协助本组织成员有效的履行其职责。”内部审计在履行评价职能的同时,不仅可以起到监督的作用,而且还具有协助本组织人员加强控制、改善管理、提高效率等作用。
(二)内部审计队伍的构成应从单纯的审计人员向具有综合知识和能力的多元化高素质人才组织机构转变
随着内部审计由财务领域向经营管理领域的扩展,审计机构在人员构成上也应该是多元化的,不仅要有懂财务及审计的人才,还应配备经济师、工程师、计算机软件设计师等精通企业各项相关业务的一支综合性的审计队伍,选择有丰富经验和较高业务水平的人员加入到内部审计部门。只有全面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综合能力,才能使内部审计机构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发挥更大作用。
(三)内部审计从事后审计逐步向事前及事中审计转变
随着管理水平的提高,内部审计的作用不仅限于事后监督,更多的是事前防御和事中控制,它将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价。企业的采购计划、销售计划、资金计划、投资计划及费用预算等均应做到事前审核、事中控制。经验丰富的内部审计人员,应能及时发现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把企业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四)随着经济管理与科学技术的不断结合,内部审计应实现由传统审计向技术审计的转变
由于计算机的普及,审计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如果审计人员只懂传统财务审计,不懂对计算机软硬件的审计,就会面临潜在的审计风险。在无纸化办公条件下,会计及其他信息资料被存入计算机信息系统,审计人员如不考虑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安全程度,对单位的系统与设备盲目信任,极有可能误入计算机陷阱,后果相当危险。技术性审计是在原来财务审计的基础上,由于科学技术向经济管理领域的渗透而产生的。技术审计在本质上并不独立于财务审计,而是融于财务审计之中。比如,在进行计算机财务审计时,主要或本质上实施财务审计,但由于计算机软件和硬件对财务信息的巨大影响,也往往不得不对使用的硬件和软件进行审计。只有对计算机审计风险进行正确估计,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采取相应的信息系统审计对策,并能够在风险较大的情况下针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实施必要的技术性审计,才能保证审计结果的正确性,防止和降低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审计风险。网络时代的到来已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掌握过硬信息技术的要求,审计人员不仅从事对财务会计、经济管理活动的审计,更重要的是对单位的信息系统进行技术审计。
(五)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内部审计由传统纸质审计向网络审计转变
传统内部审计是由内部独立的审计部门,对单位特定时期的会计报表及其他有关资料的公允性、真实性以及经济活动的合规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查,监督和评价被审单位一定期间的活动。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企业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财务管理系统逐渐由手工模式向网络自动模式发展,在自动化、无纸化、数据化的电子商务和高度信息化的网络财务系统下,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都将在计算机系统中集成,使得审计工作所需的大量原始业务数据都可以从单位及其相关业务单位的计算机系统中获取。审计对象的隐性化、数字化、网络化促使传统内部审计向网络审计方向发展。
(六)内部审计的内容应由专门化向多元化转变
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和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内部审计工作内容应不断创新,由传统的财务审计、经济合同审计、建设投资审计拓展到效益审计、内控系统评价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转变。效益审计是指对企业重要事项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按一定标准加以评价,以确定提高效益的差距和潜力,在现代经济环境下,效益审计应成为企业审计的重要内容。内控系统评价是指对企业内控系统的健全性、适用性和功能性进行评价,针对控制的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意见,不断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对企业内部机构和人员在一定时期内从事的经济活动进行评价,以确定其经济业绩,明确经济责任。
(七)审计的方法应由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
由于审计内容的多样化,许多审计问题不可能靠单一的方法解决。现代审计,已经超出了单纯财务报表审计的界限,向更高层次的管理审计、经济效益审计方向发展。代表现代科学计算分析方法如价值工程法,净现值法、量本利分析法、敏感性分析法、线性规划法、网络计划法应运用于各类审计工作中,它在一定程度上既可以保证审计工作的准确性、科学性、实用性,又可以有效地控制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1]焦志军.内部审计的定位[J]. 财务与会计,2000,10.
内部审计起源于19世纪末。随着分权管理和多级控制成为企业的主要管理方式,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开始意识到,企业的发展需要有一个专门的职能部门针对企业生产和经营中的各个部门和管理机构的这则履行的情况进行监察,从而确保企业的经营符合规范、经营的目标得以顺利实现。因此,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应运而生。在企业内部审计开展的过程中,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对企业审计结果有着极大的影响作用。本文通过对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结构现状的分析,对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资格审查和绩效考核的办法进行了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
内部审计;资格审查;绩效考核
在对企业管理互动客观评价和审查的基础上,企业的内部审计应运而生。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控制系统,随着经济的发展,其审计和监督的工作范畴逐渐扩大。审计人员在以评价企业经营活动的基础上,强化了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审计工作监督和评价的优越性也就越来越明显。当前,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不断发展,中国的内部审计部门在企业中监督和评价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一、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机构现状
我国审计机关成立于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审计工作在企业财政和税务相关工作的监督和审查上的作用也日益明显。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企业对审计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审计人员的知识基础薄弱、专业技术能力有限的现状制约着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完善和审计工作的实施。据相关资料统计显示,我国审计人员的构成普遍面临着专职人员占比过低、学历水平偏低、知识结构单一的问题。首先,随着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建立和内部审计制度的实行,内审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监督和客观评价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作用。然而,由于我国内部审计起步较晚,制度和人员配置的发展都不完善,我国现有的内部审计人员多是由财务工作者和企业管理转岗或兼职代行审计职责。相关数据显示,我国企业内审专职人员所占比例不到70%,人员的配备也多以财会人员为主,造成了企业内部审计结构单一、审计能力偏弱等问题出现。其次,在企业内部审计职能部门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所占比例约在45%左右,专科及以下学历人员仍是企业审计部门的构成主体。然而,审计工作对对审计人员分析和判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审计理论和实践经验有着很高的要求。审计人员接受教育程度对人员审计能力有着很大程度的制约作用。
二、内部审计人员资格审查
(一)内部审计人员的定位
在企业根据自身内部审计的需要,加强对自身内部审计机构进行组织和管理时,要通过对内部审计人员资格的审查来加强对审计工作的监督和指导。在内部审计人员管理过程中,第一步就是要明确内部审计人员的定位。企业要开展科学有效的内部审计工作,就要配备具有一定资格的内部审计人员。审计人员同一般财务工作者不同,需要具备能够履行其审计工作所需要的特定方向的专业知识、经验和技能。首先,审计人员要具备财务、审计、税务、金融、管理、内控、风险管理和法律、工程技术等多方面专业知识。其次,内部审计人员需要能够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沟通和组织管理的能力。例如,在企业管理中内部审计人员要进入生产一线同工人进行沟通,了解工人每日耗材使用量、工序流程以及工作量。通过对于耗材和工作量的分析得出企业生产成本和日均产值,从而加强对于企业生产程度的了解。再次,内部审计人员需要具备企业生产和经营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才能保证审计工作能够贴合企业的实际,从而达到客观有效的监督指导作用。在明确了内部审计工作人员职业定位需求的基础上,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即审计人员专业性和企业经营范围的了解程度,一方面设置一定的行业准入门槛,另一方面加强对在职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才能在人员的配备上保证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顺利开展并取得预期的监督与控制的效果。
(二)内部审计人员的能力要求
企业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对审计人员的能力要求一般包括专业基础知识、审计技术与技能、审计职业道德三个主要方面。首先,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是合格的审计人员的能力基础。根据IIA所提出的内部审计人员能力框架的需求,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和专业化的发展方向才能够满足企业内部审计业务的需求。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结构不仅应包括会计学、财政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律学、工程等多方面的知识,还应具备对于企业生产经营范围的了解。在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审计人员的职业能力才能够得以发挥。其次,专业的审计技术是审计人员专业能力的主体。内部审计工作对审计人员专业技能与最新审计工具和知识对审计工作的开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审计人员最新审计技能和工具的掌握和使用情况决定了审计人员是否能够规范、高效地完成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审计人员陈旧的审计方法和技术体系会对企业内部审计发挥应有的作用起到负面的影响,并有可能给企业经营运转造成不肯逆转的严重后果。再次,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整个工作流程中的普遍约束力。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中重要的一环。为了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结果客观、合理、公正,就要对在岗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情况进行严格的审查,从社会责任、职业操守、正直诚信三个方面对进行审计的工作人员进行要求和规范,才能对审计工作从根源上起到约束的作用。
三、内部审计人员绩效考核体系的构建
企业适应绩效考核制度的管理可以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从而督促其在工作中取得更大成果、创造更多的价值。根据审计部门的职能要求,企业通过对审计人员进行绩效考核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审计职能的发挥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设置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
在企业审计部门实施绩效考核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到基于岗位职责的分析进行考核指标的设置。不同的岗位其岗位职责也会有所差异,例如: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岗负责指导、组织公司各部门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估,执行风险控制和内控规范的测试和自评估,并制定重大风险管理策略;而经济责任审计岗职责是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完成被审计单位企业负责人和主要业务部门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包括: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收集审计资料、核实审计工作底稿、编制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及进行征求意见工作、下发审计决定和后续整改情况的检查和资料归档等工作;因此,企业在审计部门绩效考核工作中要根据自身绩效考核实施的实际过程制定相应的绩效指标,不能照搬任何既定经验。内部审计部门的考核指标体系要根据其职能部门的责任,落实在审计资源、风险评估、审计工作完成时间与质量等方面,并做到有针对性的对企业的审计部门各个岗位的工作情况登记考核。内部审计的职能主要包括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公司的治理,审计部门的工作绩效考评工作应根据部门内各个岗位的具体职能要求,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入手,才能达到对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有效的绩效考核。
(二)规范绩效考试实施流程
在企业对审计部门实施绩效考核管理过程中,在同审计部门员工进行良好沟通的基础上,根据审计人力资源的特点进行直销考核指标与计划的制定,为高效的绩效考核工作奠定制度上的基础。同时,根据企业生产和经营战略的方针政策,对审计部门员工的工作进行深入的调查了解,并对审计工作实际执行中遇到的困难进行及时的沟通,在保证企业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同时,为审计部门绩效考评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绩效评价对于提高审计员工的专业技能、改正其工作中的缺点和不足以及保障企业审计部门整体绩效工作改善的重要环节。因此,在审计部门绩效考核的实施过程中,只有保障实施过程的规范化,才能确保绩效管理的切实有效的进行。
(三)正确运用绩效考核结果
绩效考核的结果对于企业和审计员工个人来说绝不仅仅只同工资和奖金挂钩。对于企业来说,绩效考核的结果是企业评判审计人员专业知识、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的重要标准。对于企业整个内部审计工作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企业可以有效地利用审计部门员工的工作绩效考核结果,对内部审计整体工作进程和工作质量进行进一步的提升。对于审计部门的员工来说,绩效考核的结果应同时和薪资、晋升、职位及培训各个工作侧面相关,为审计人员的后期发展和提升提供更多的机遇。重视考核结果在企业审计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才能更好的配合企业内部审计的工作,并进一步提高审计结果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宋夏云.我国政府绩效审计人员的能力框架研究[J].会计研究,2013,04:89-94+96
[2]刘竞博.政府绩效审计实施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4
企业内部审计质量就是指对企业内部审计行为以及内部审计结果的评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则是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计划、证据、工作底稿、内部审计报告以及内部审计记录档案等的控制。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内部审计的工作环境。
对于企业集团内部审计而言,内部审计环境对内部审计质量的影响非常重要,内部审计环境主要是指企业内部的文化氛围、管理层的内部审计意识、内部审计职能定位等,这些是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基础。
第二,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
内部审计工作是否具有足够的独立性,直接决定了内部审计部门能否客观公正地对各项工作进行审计监督,因而也直接影响到了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效率和效果,是内部审计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
第三,内部审计技术方法。
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下,企业的管理手段已经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内部审计方法也有了较大的转变。企业集团能否有效运用各种现代化、标准化以及信息化的内部审计技术,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内部审计质量。
第四,内部审计管理制度。
内部审计工作同样是企业的一种管理行为,也需要相应的管理制度进行约束,要确保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尤其是确保内部审事前、事中以及事后审计质量,必须具有健全的内部审计管理制度。
2影响企业集团内部审计质量问题分析
第一,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不强。
独立性是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基础,如果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与权威性不足,在审计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容易受到外部其他部门的干扰,自然难以保证内部审计部门客观公正地进行审计评价分析。企业集团内部审计机构的现状普遍是机构在内部管理层次中的设置不高,甚至成为一些企业集团高层管理者的领导工具,因而影响了企业集团的内部审计质量。
第二,内部审计工作缺乏计划性。
很多企业集团对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不够全面,对于内部审计工作的实施开展没有计划性,特别是内部审计工作往往停留于检查企业财务舞弊的层面,而忽视了内部审计工作的动态监督、管理控制以及决策服务等方面的职能,没有计划性造成了企业的经营、决策、风险以及内部控制制度审计不能有效开展。
第三,内部审计工作的信息化水平不高。
企业集团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企业的多元化、分散化经营,造成了企业集团的内部审计工作范围也不断扩大,需要企业集团必须采用新的审计手段,尤其是信息化的审计手段以提高审计效率与审计工作的质量。但是目前我国企业集团在审计工作的开展中对信息化的应用不足,相关的数据平台建设不完善,影响了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
3提高企业集团内部审计质量的措施
第一,完善企业集团内部审机构与职能的设置。
为了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确保内部审计工作不受干扰的开展,必须合理地设置企业集团的内部审计机构与审计工作的职能。首先,在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上,应该尽可能地将内部审计工作隶属于单独设置的内部审计委员会或者是隶属于董事会与监事会,以确保企业集团内部审计机构在定位上具有权威性。对于企业集团内部审计机构职能的设定,重点是制定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制度,编制内部审计工作计划,并定期对财务收支、资产质量、财务预算和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对子公司和分支机构的财务收支、财务预算、财务决算、资产质量、经营绩效、工资总额等相关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检查和评价,对各分支机构的主要负责人进行离任审计,对各子公司进行重大异常情况的专项审计,对内部控制系统是否健全和利益及有效性进行评估。通过完善机构的设置,明确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能,为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提高提供良好的基础。
第二,优化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流程。
对于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应该根据企业经营管理需要以及企业董事会的安排,对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计划进行安排,对定期以及不定期开展的内部审计作出部署。在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内容上,重点是资产状况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经济效益审计以及其他有助于规范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审计工作。在审计工作的实施之前,首先应该组织审计人员熟悉被审计对象的基本情况,并遵循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内部审计目标,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范围、内容以及方法步骤进行明确。在审计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应该推行公示和承诺制度,综合采取检查、监督、观察、查询、函证、计算、分析和复核等方法对企业集团的资产管理、经营活动、财务收支资金管理等相应的内容进行审计分析。
第三,提高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企业集团的内部审计机构应该结合现代审计工作的发展,不断地对审计工作理念、审计工作方式进行调整,特别是采取信息化的内部审计。首先,应该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信息系统,重点通过内部审计信息系统完成企业内部审计所需信息数据的收集整理以及复核分析,确保数据的全面、真实与及时性。其次,在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应该按照国家审计基本准则以及内部审计操作指南中的相关要求,对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审计工作流程进行完善,特别是做好内部审计软件功能的拓展延伸,提高内部审计数据的规范性和透明性,不断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第四,全面运用好审计结果。
在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工作结束以后,应该及时总结内部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形成内部审计报告,并针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发现的违反财经纪律和财会法规、涉及生产、经营和管理重大问题进行单独说明,提出内部审计工作意见。同时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应该与相关的责任部门做好对接沟通,及时地将审计发现问题进行反馈,以督促整改,进而实现内部审计结果的有效利用,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
4结论
笔者认为,深化体制改革可分两个层面进行:一是要在国家局层面进行改革,首先可考虑成立审计委员会和设立总审计师,由国家局领导及主要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审计委员会;其次审计机构要单设,内审机构的报告关系应是审计委员会或局长(总经理),内审机构直接对审计委员会或局长(总经理)负责;二是要在各省级局层面进一步深化审计体制改革。一种方案是参照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和一些大型国企的内审机制,实行省级公司以下(含省级公司)的审计派驻体制;另一种方案是仍然只对市、县级公司审计机构实行派驻,但必须对现有派驻体制进行深化,即在现有体制基础上,将审计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人员晋升调岗、工作管理考核上收至省级公司,将现有“以驻地市局领导为主的双重领导”局面改变为“以上级审计部门领导为主的双重领导”局面,或“以上级审计部门领导的单重领导”局面,这样才能大大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大幅提升监督力度,提升审计质量控制水平;当然,实行片区制派驻(机构高套),也可大大加强审计独立性,不失为另一种选择。
二、完善制度是基础
首先烟草行业内审工作要遵循国家现有法律法规开展工作;其次,在现有国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由国家局结合行业实际建立一整套的审计质量管控制度,既要制订审计质量管控方面的文件,规范内部审计质量目标要求;又要制订审计项目开展流程的程序性文件,规范项目开展的流程措施。通过这些制度明确审计质量目标和操作程序,使得行业内审工作有章可循。还要制订统一的文书格式,包括审计计划、审计方案、审计通知、审计底稿、审计证据、审计日记、审计报告、审计决定(或审计意见)等内审文书的规范;第三,各省级局在国家局制度基础上制订本省实施细则和操作办法,将内部自我质量控制政策与程序列入审计工作手册,同时抓好国家局、省局制度的执行情况检查。
三、提升人员素、量是关键
审计岗位是专业性较强的岗位,审计人员只有自身素质高出一筹,才能在审计工作中透过业务流程现象看其本质,有效发挥监督和评价职能。这就要求审计人员既要有财审专业知识,还要有经营管理知识、沟通协调能力,需要较为全面的复合型人才。对于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可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要严把入门关,建立职业准入机制。对新入人员要严格把关,领导要舍得将精兵强将充实到内审队伍。在知识层面上不能局限于财务专业人员,要充实一些懂经营、会管理、熟工程、精电脑的复合型人才;二是要抓好现有内审人员的提质工作。要系统地组织现有内审人员进行多层次业务培训,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培训,既学审计、财务知识,又学法律、工程、计算机运用知识,还要学习有关业务流程、经营管理知识,同时鼓励审计人员参加学历教育、职称教育、执业资格教育,真正使审计人员增长知识、开拓视野,掌握先进的审计手段,提高业务能力,培养复合型人才,借以不断提高内审工作质量;三是要抓好以审代训。在审计项目开展过程中要抓好教育培训,通过实践操作、业务考核等方法提高内审人员的审计查证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四、加强项目管控是核心
在审计环境、审计人员等因素已确定的情况下,审计工作质量的高低主要集中体现在对具体项目审计作业过程的管控上,期望形成内部审计质量的闭环控制,即:制定审计计划成立项目组制定审计方案按程序进行审计发现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后续审计保证落实企业管理水平提升。
1.在委派审计人员时,要通盘考虑审计的范围和复杂性、审计人员专业素质等因素指派具有专门技能、有相当业务水平的人员参审。
2.在实施审计之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制订切实可行的审计程序,制订合规、详细、可操作性强的审计实施方案,方案应尽可能详细地包括对每项具体业务所需进行的审计内容、方法及其时间安排,以便具体实施者遵照执行。
3.在现场审计开始后,应抓好各种审计记录的质量控制。
(1)抓好审计工作底稿的质量控制。为确保审计工作的总体公正性,审计工作底稿应得到层层审核,助理审计人员编制的工作底稿应由项目主审复核;某一审计项目的全部工作底稿应由负责该项目的主管审计人员(审计组长)复核。工作底稿层层复核的最终目的是要保证整个审计组织的审计工作质量。
(2)抓好审计证据的质量控制。按照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取证要符合充分性、相关性和可靠性,即审计数据的数量是已证实的审计事项;审计数据必须是与事实相关联,且能够准确地反映客观事实,确保审计证据的质量。发现审计证据不符合要求的,应当责成审计人员进一步取证。
(3)抓好审计日记的质量控制。所谓审计日记是指审计人员以人为单位按时间顺序反映其每日实施审计全过程的书面记录。它记载着审计人员每天做什么、怎么做,反映出审计项目的运行轨迹,其内容应包括:审计事项的名称,实施审计的步骤、方法、过程,审计查阅的资料名称和数量,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和查证结果,其他需要记录的情况。审计人员应当真实、完整地记录审计日记,不得遗漏、虚构、隐匿、毁弃和随意删改,审计期间交审计组长保管,审计结束交相应质量控制人员保管。通过检查审计日记,审计质量考核人员能及时了解到每个审计人员的工作量,并为其界定审计责任,评价个人业绩提供依据。
4.在现场审计结束后,要加强对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审计报告是内部审计活动的最终结果,审计报告质量控制是整个审计质量过程控制的重要环节。在现场审计结束阶段,应对实施过程取得的审计证据进行综合整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然后根据整理得来的证据,写出真实、合理、恰当的审计报告。在报告出台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部门应对审计报告的结论和事实依据进行复核,确保审计报告结论的真实、完整、准确。
5.要建立全项目的多级复核制度。随着内部审计范围、内容的不断拓宽,审计对象日趋复杂,审计质量控制难度加大,建立建全项目复核制度就更显重要。要建立多级复核机制,在确保审计组长、部门负责人的必要复核外,有条件的还应设置专人或专门的复核机构,对整个审计项目过程和结果进行全面的分析复核。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部门或人员要对审计方案确定的具体审计目标是否实现、审计步骤和方法是否执行、事实是否清楚、审计证据是否充分、审计结论是否恰当等进行复核。在开展复核工作时,复核人员要有大局意识和整体意识,要善于综合、归纳和分析,不断加大复核工作力度。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要对工作的完成情况进行指导、监督和复核,采取适当措施,保证审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
6.加强后续审计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后续审计是审计机构为检查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发现和建议是否已经采取了适当的纠正行动,并取得预期的效果而实施的跟踪审计。内审人员要对被审单位关于审计发现和建议的落实情况进行跟踪,检查整改情况,使审计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只有加强后续审计管理才能保证内部审计总体审计目标的最终实现。
五、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是补充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已经比较成熟,社会上审计软件已经很多,最典型的就是国家审计机关的AO系统,这类软件能较好地满足审计工作中对数据的采集、计算、查询、排序、筛选、判断、分析等要求,审计方法能由传统的检查报表、账册、凭证的技术,向灵活多样的数字加工技术方法发展,大大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
为适应业务系统的变革,烟草行业内审工作也要尽早借力现代信息技术,需要大力推进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的研发推进速度,既要加速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子系统,更要抓紧研发其他子系统,建立、健全软件中的法规库建设,逐步实现审计工作管理和审计项目实施的电子化运用水平。
六、实行考核奖惩机制是保障
建立考核奖惩机制是促进审计机构、审计人员提升审计质量的重要保障措施。对审计机构的年度审计计划安排的合理性、科学性及年末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可以有效提升审计机构的全面质量控制水平;对每个审计项目和参审审计人员进行考核,可以有效提升单个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水平;年度还可开展审计项目评优和审计人员的评优评先工作,对于优秀项目给予奖励,对于优秀人员给予提薪、晋级等激励措施,以激发审计人员的工作热情,进而提升审计质量水平。
(一)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重要性
从1985年12月审计署颁布的《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若干规定》,要求相关政府部门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内部审计监督制度以来,内部审计作为企事业单位自我监督、自我约束的重要机制,已经成为我国审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有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理应发挥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迫切需要其加快建立和完善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企业治理结构和内部管理制度,而内部审计正是保证这些制度得以正常运行的制约机制。目前,中央正加速推进国有企业内部治理机制的改革。建立一支独立、高效的内部审计队伍对于促进国有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遵守国家财经法纪、降低经营风险、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风险
内部审计风险是指由于被审计单位的差错、舞弊或内部审计人员的失察、失职,从而做出错误审计结论和表达错误审计意见,导致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承担法律责任和相应经济损失的可能性。由于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和工作态度、审计方法和程序的选用以及内部审计机构对审计工作的管理等主观因素导致的审计风险,是可以通过加强管理、完善制度等方法加以控制的,这就是本文重点讨论的内容。
二、现阶段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审计风险存在的原因
(一)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
健全的内部审计管理制度是内部审计的前提和基础。目前很多国有企业已经发展成为具有多个独立法人资格、不同行业和多级投资形成的企业集团群体。一般而言,内部审计风险与单位的级别存在一定关系,上级公司因为是国家审计的重点,内部审计管理制度的建设及执行情况尚属良好,而单位级次越低,其内部管理制度的完善程度与执行力度就比较差,出现审计风险的可能性也就越高。
(二)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
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根据其所隶属企业领导的层次不同,一般分为董事会、监事会或审计委员会、总经理和财务副总经理四种领导体制。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直接由董事会管理的比例并不高,有些国有企业甚至没有专设的内部审计机构,反映出国有企业集团领导管理层存在理念落后、意识淡薄的现象。而且,对内部审计部门的考核也缺乏标准,容易将审计部门视为普通业务部门,实行同等的绩效考核,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内部审计结论也就很难真实反映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
(三)内部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
我国国有企业多数内部审计机构是在政府干预下建立起来的,而不是出于企业发展的内在需要。有些企业的内审机构纯粹是为了应付检查,人员配备也是临时从各部门抽调,甚至没有年度审计计划,只是被动地开展审计工作,专业的审计人才也很少。现有审计人员的知识积累、专业经验和职业判断能力难以完全适应市场化的要求,就会造成审计结论偏离实际的情况。而国有企业职业与收入的稳定性,也容易造成内部审计人员安于现状,从而缺乏学习动力和进取精神。
(四)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不明确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内部审计的内容从财务审计拓展到经济责任审计、专项审计、投资项目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和内控制度评审等。目前,多数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还是以检查经济问题、查错纠弊为主。内部审计职能定位的不明确,导致内部审计人员把工作重点放在低层次的监督检查上,而不能将组织的整体情况、管理决策和重大风险纳入审计范围,也就不能为企业领导提供决策所需的有用信息,内部审计机构存在被“边缘化”的风险。
(五)审计风险责任监管与追究缺乏标准
我国当前的内部审计法规并没有明确内部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一般只有当内部审计人员利用职权,谋取私利,隐瞒审计中查出的问题,或者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审计决定,玩忽职守,泄露国家秘密和审计单位秘密,给国家和单位造成重大损失时,由其所在部门、单位给予批评教育或行政处分,并不直接与审计风险挂钩。内部审计报告的使用一般为企业内部管理层,即使真正发现了问题,往往最后也是不了了之,造成内部审计人员风险意识淡漠。
三、防范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对策
(一)提升组织治理水平,促进企业价值增值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颁布的《第1101号――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第二条将内部审计的目标界定为“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这就要求必须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监督的建设性作用,把查处问题与促进国企改革、完善制度、强化管理结合起来。国有企业内审机构应该以高层次、精细化的内部审计服务于企业发展,不断提升内部审计的建议层次和质量。对于内部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找出问题的原因所在,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建设性作用,帮助企业改善和加强管理,真正提高国有企业竞争力。
(二)完善内审机构设置,确保内审工作独立性
独立、高效的内部审计不仅能帮助管理层对企业经济活动实施风险管理和控制,还能够总结和发掘出更加有效实现企业目标的方式和途径,起到自我促进和完善的建设性作用。因此,国有企业法人应提高现代企业管理意识,充分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发挥内部审计作用。应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建立内部审计委员会或独立的审计机构,配备专职审计人员,受董事会直接领导,保证内审机构的独立性,确保与被审单位无利益冲突。此外,内部审计机构的内部还应根据企业业务的实际情况和监控要求设置财务、工程、内控、合同等审计小组,以分清责任,提高内部审计的效率。
(三)提高内审人员素质,充分利用计算机审计
首先,内部审计人员必须专业过硬,具备充分的审计经验。其次,内审人员不仅要有相关财务知识和法律知识,还要懂得工程、计算机、企业管理等。再次,内审人员必须具备高度的职业道德,能坚持原则,不为利益所诱惑,敢于提出问题、剖析问题,不搞打击报复。国有企业集团要加强内审人员的后续教育,组织定期培训,更新知识;要为内审人员创造了解集团内各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条件,使内审人员不再局限于对财务资料的了解,而能够从全局出发提出有价值的审计意见。内部审计人员还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实施远程审计,及时发现问题,从原来的事后审计为主,变为事前、事中控制及全过程的监督,既能提高内部审计的效率、节约人力成本,又可以降低人为错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规范内部审计程序,改进审计方法
审计程序是保证实现审计目标的手段,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最关键是要按审计程序执行,把审计风险降至最低。在审计证据收集和评价中要严格把关,获得的审计证据应具备充分性、相关性和可靠性。适当借鉴社会审计的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从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及其控制环境并评估其重大错报风险入手,对评估出的风险进行分类和分级,对风险系数高且发生频率高的事项进行全面审计;对风险系数一般且发生频率中等的事项进行重点审计;对风险系数低且发生频率也较低的事项实施抽样审计。把有限的审计力量集中在高风险领域,以提高内部审计的效率和效果。
(五)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内部审计质量
记者采访发现,这家传统“四大名酒”之一的老企业,不仅通过内部层层转销、提前开具发票等方式在销售上弄虚作假,相关人员还通过各种途径拿到了各类补贴和奖励,变相向个人输送利益。
“左手”卖给“右手”
西凤酒公司是1999年由国有陕西省西凤酒厂改制组建的公司制企业。该公司员工近3000人,是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白酒生产企业,年产名优白酒5万多吨。
2011年12月28日,西凤酒公司召开董事会,公布利安达会计师事务所对上一年度的财务审计。经审计,该公司2010年实现营业收入156490万元,但企业累计亏损超过4.2亿元。
“这一结果在会上炸开了锅!”一位参会人士说。因为此前母公司西凤集团在上年度工作总结大会上,西凤集团公布的销售收入为302488万元,利润15511万元。
“集团收入的90%以上都来自西凤酒公司,其下属的纸箱厂、酒店等其他实体收入很少。(西凤酒)公司卖酒收入才15亿多元,集团如何实现销售产品30亿元以上?”部分与会人士提出这样的质疑。
记者采访了解到,2011年底宝鸡市审计局也对西凤集团董事长进行了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称,由于资产负债计量不够准确,集团形成潜盈、潜亏,相抵后潜盈2.673亿元,其中西凤酒公司潜盈405万元,下属的陕西省西凤酒营销有限公司潜盈2.632亿元。
作为主体企业的西凤酒公司“巨亏4.2亿元”,母公司西凤酒集团缘何还能“潜盈2.6亿元”?
多位内部人士向记者揭开了其中的秘密公司,为了虚增销售额,成品酒在内部进行了层层转销:公司本部先将酒对外销售给一家空壳的祥云公司,祥云公司再将酒又卖回给西凤酒公司下属非独立法人的销售分公司,销售分公司又将酒卖给营销公司,最终由营销公司销售给经销商和包销商。
西凤酒公司一位了解财务情况的人士介绍,由于销售分公司和营销公司是“一套人马,两个牌子”,两个公司账面分清而实物分不清,连负责应收票据的出纳都是同一个人。“这两个公司一个潜盈,另一个就要潜亏。这就是集团所谓"潜盈"的秘密:营销公司潜盈2.6亿元,意味着销售分公司潜亏了2.6亿元。”
“卖酒”不见一滴酒
西凤酒公司内部人士分析,企业的亏损有多种因素,但片面追求销售业绩、大量制造销售“泡沫”不失为一个原因。
采访发现,集中开空发票是这家公司用来制造“销售业绩”的一种手法。每到年末,不论销售商要不要产品,都会让他们给公司打钱开销售发票,实际上并不提货,一些经销商年后再要求退货退款。2010年营销公司仅对凤翔德祥商贸有限公司的提前开票金额就达1.21亿元。
利安达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也明确西凤酒公司“存在跨期确认营业收入”问题。其中,2009年度提前开发票确认2.18亿元,2010年度提前开发票确认收入5.95亿元。
知情者还反映,在每次白酒价格上涨前,一些经销商竟能先得到信息,然后给营销公司打入货款提前开票,实现低价“预购”产品。“在提价的前一天,财务有时都要加夜班赶着开票。”
为了帮助经销商完成“销售任务”,西凤酒公司甚至为经销商提供担保开具银行承兑汇票,抵作货款。审计发现,西凤酒公司2010年末对外担保总额为2.73亿元,其中,营销公司为经销商或投资公司提供担保1.32亿元。
利益输送乱象
记者采访发现,企业虽然出现巨亏,但参与“假销售”的相关人员和经销商却仍是赚得“盆满钵满”,照样拿到各类销售补贴和奖励。
根据西凤酒公司内部销售政策,企业对于完成销售回款指标的经销商,会给予10%的“奖励金”或12%以上的“市场促销费”。得益于此,许多经销商参与“销售”,最终毫发无损就能拿到各类好处。
“假销售”对西凤酒公司内部的营销人员和管理层也有吸引力,因为他们只要“出色完成任务”就能拿到高额奖金。在完成年度销售任务后,西凤酒公司总经理的个人奖金就不低于150万元。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提前开发票销售收入即使是由西凤酒公司提供担保开具银行承兑汇票等方式实现的,给予商家和个人的奖励仍一样照付。以红西凤公司为例,这家公司是由营销公司和品牌承包人丁某共同投资的,丁某占40%的股份。审计显示,2010年,红西凤公司是在营销公司提供担保开具银行承兑汇票的情况下完成当年的承包指标,但丁某却因完成任务获得了500万元的税后承包奖,同时还可按股东比例分配总额达2290万元的利润。
利益输送在一些品牌酒经营销售上表现也相当明显。审计发现,西凤十五年陈酿是陕西白酒销量第一大品牌,每年销量数亿元,但经营这一品牌的宝鸡西凤十五年陈酿销售有限公司,却长期未支付营销公司应得股本分红,甚至出现审计报告认为的“是否能收回本金存在风险”。
另一高档品牌“红西凤”也是这样。一些退休职工反映,这款酒先由西凤酒公司投入数亿元在各类媒体上打广告。但正在这一品牌市场成熟时,这一品牌被交给民营参股的红西凤公司经营,让许多职工想不通。
一些经销商和职工反映,西凤酒现在有近百个包销买断的品牌酒,一百多家品牌包销商。职工中传言,西凤酒公司投资参股的许多企业,与一些领导都有说不清的关系。
西凤酒的资本之旅
由于管理混乱,西凤酒公司多年来都没有组织过盘点,直到审计时,才发现仓库成品酒比账面少2000多吨;相关部门在产品定价时竟不知道成本是多少,个别产品甚至出现-30%左右的毛利率;大量包装材料积压,露天放置累计损失达数千万元。
陕西西凤酒、贵州茅台酒、山西汾酒、四川泸州老窖是1952年第一届全国评酒会评选出的白酒“四大名酒”。但近年来,西凤酒已远远落后于其他名酒,在全国白酒行业销售排名已落后到15名以后,这一衰落引发许多业内人士的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