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188-03
一、引言
2011’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以下简称“基本功大赛”),有来自21个省市区24所高校的师生齐聚沈阳体育学院,参加了专业基础理论综合、英语、计算机、田径、篮球、体操、武术7个项目的比赛。[1]经过激烈角逐首都体育学院、淮阴师范学院和湖南科技大学获得前3名。本届比赛各代表队展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顽强的比赛作风,各参赛高校既接受了教育部关于体育教育专业办学情况的教学检查和评估,又加强了校际之间的交流学习,较为圆满地完成了基本功大赛的预期目的。
但从大赛公布成绩的数理统计来看,部分成绩出现“变异”。因此本研究的目的:①通过团体总分前8名参赛院校的团体总分成绩的比较分析,揭示前8名参赛院校的差异;②对24所参赛院校10个项目的成绩数据进行假设检验,发现专业基础理论和4×400m混合接力2个项目的运动成绩不符合正态分布,并分析原因为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二、2011’基本功大赛团体总分前8名分析
本次基本功大赛的团体总分成绩包括基础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两类竞赛成绩,由专业基础理论综合、英语、田径、体操等7个单项成绩名次得分总和排定名次。
备注:数据来源于《2011’基本功大赛组委会成绩公布单》,根据竞赛规程,以名次得分统计团体总分。
如表1所示:①参赛队团体总分前8名中最高成绩为365分,最低成绩为226分,成绩差距为139分,这表明前8名参赛队之间的实力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第24名的实力水平与前3名的实力悬殊甚大。②前2名的成绩超过348分,且成绩差距为17分。表明前2名的院校水平相当,实力比较接近。但第1名基础理论知识部分以3个单项第一的成绩获得满分。③第2、3名之间的差距为85分,这表明第2、3名之间的水平差距较大。因此可以看出前2名的院校构成本次赛事的“第一集团”。④第3~8名的团体总分成绩均分布在200~299分区间,其中3、4名之间的差距为17分,其他4~8名各名次间的差距不足10分。说明第3~8名的院校水平差距较小,实力相当,尤其是第5~8名的名次间差距甚小,因此构成本次赛事的构成“第二集团”。⑤从基础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得分情况来看,前8名的参赛队伍均比较均衡,这证明基础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均衡发展才能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三、2011’基本功大赛单项成绩及“变异”成绩分析
1.?摇2011’基本功大赛单项成绩分析。2011’基本功大赛的竞赛内容为基础理论知识(200分)和运动技能类(200分)两大部分,其中基础理论知识包括专业基础理论综合、计算机和英语;运动技能主要包括田径的4×400m混合接力(3男1女)和跳高、体操的跳绳和竞技体操(双杠和技巧)、武术的徒手或套路、篮球的综合技术和一分钟投篮。[1]广播体操和武术健身操的比赛各参赛队均不计名次分且未出现扣分情况,本文不作详述。通过spss10.0统计软件对2011’基本功大赛各比赛项目的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标准差以及正态性检验(见表2)。
表2?摇 各比赛项目描述性统计结果及竞争激烈程度?摇n=24
备注:数据来源于《2011’基本功大赛组委会成绩公布单》,英语科目因预赛和决赛的总分不一致,故均采用预赛成绩计算,且对总名次无影响。
如表2所示,2011’基本功大赛10个项目比赛成绩(24所参赛院校)中,服从正态分布的项目有:英语、竞技体操、跳绳、武术、一分钟投篮以及篮球综合8个项目;而不服从正态分布的项目有:专业理论、4×400m混接和跳高。
2.?摇2011’基本功大赛“变异”成绩分析。专业基础理论综合的成绩分析。
任何比赛都有竞争,没有竞赛,就不可能有竞技体育的生命和活力。[2]依据基本功大赛的竞赛规程,专业基础理论综合主要以本科体育教育基础理论《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心理学》《学校体育学》等课程及体育政策法规和近一年体育时事为主要内容(满分100分),每校8名队员均须参加考试。[1]2011’基本功大赛专业基础理论综合前8名统计见表3。
表3 2011’基本功大赛专业理论基础综合前8名总分、平均分统计
通过表3可以看出,第1名的平均成绩为89.44分,等级为良好,几乎接近于优秀的水平;第2名的平均成绩为77.86分,等级为中等;第3~7名的平均成绩均分布在60~65分,等级为及格;第8名的平均成绩为59.88分,等级为不及格。这说明①第1~3名之间的差距较大,平均分的差距为12分即总分相差96分;②第3~8名平均分的最大差距为5分,差距不大。因此,专业理论基础综合第1名的参赛院校的成绩出现“变异”的可能性较大,毕竟从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的一届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中抽出8名各科专业基础理论达到优秀的概论微乎其微。是何原因,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3.2.2?摇4×400m混合接力成绩分析。2011’基本功大赛规程规定:运动技能类的田径比赛包括跳跃(30分)和4×400m混合接力(30分),其中4×400m混合接力各队参加需4人(其中女生至少一人)。以8月20日田径4×400m混合接力比赛顺序统计各参赛队伍比赛成绩,如表4所示。
表4 田径4×400m混合接力各组成绩、名次与平均值?摇单位:s
备注:资料数据来源《2011’基本功大赛组委会成绩公布单》,竞赛分组来源于竞赛手册。
从表4可以看出,①第3组平均成绩与第4组的平均成绩差值为12.78s,这相当于第3组的参赛队伍比其他组要快80m之多;②第3组的第6名成绩223.4s比第1组的第1名快0.1s,比第4组的第1名慢2.0s。竞赛规程规定各参赛队伍4×400m混合接力至少有1名女生参加,以第3组的第3名成绩211.1s来看,其平均成绩为52.78s。众所周知,按田径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男子400m二级运动员手动计时为53.0s,女子400m二级运动员手动计时为1:00.0,这说明第3组前3名的参赛代表队的男运动员均已达到国家二级运动员水平,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女运动员达到健将级水平,出现如此大的误差原因,这也是需要我们深思的问题。
四、对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的思考
1.加大支持力度,树立品牌赛事意识。品牌赛事运作需要很长的时间,赛事的商业化运营既离不开城市这个平台,也离不开城市政府的支持。[3]各参赛单位在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还应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大赛组委会应积极寻求主办院校所在城市政府的资金支持和商业赞助,树立品牌赛事意识,打造国内高校学科专业之经典赛事。
2.加强监管力度,教练员与裁判员角色互换。首先,大赛组委会对整个赛事的筹备、举办加强监管力度;其次,在教指委的领导下,对理论考试试卷的出题、保密、监考、阅卷等工作严格规范,如组织非参赛院校和非举办院校的相关专家和学者出题、在田径馆等公开场地组织公开的理论考试等工作;再次,在资金支持和大赛仲裁委员会的指导下,参赛院校的各项目教练员和理论指导教师参加相应项目的裁判或监考、阅卷工作,必然起到互相监督的作用。
3.打造纯净赛事环境,专业培养任重道远。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将来从事职业主要是体育教师,是未来体育师资力量的主要来源。[4]“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打造纯净的竞赛环境,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将起到十分重要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专业师德培养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摇均衡发展才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的硬道理。体育教育专业是培养未来的“人类灵魂工程师”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合格体育教师,除具备高尚的师德外,必须具备良好的讲解示范能力。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熟练的运动技能是体育教师讲解示范能力的重要保证,为此,均衡发展才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的硬道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举办2011’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的通知[Z].教体艺厅函[2011]4号,2011-2-18.
[2]肖林鹏.竞技体育本质及发展逻辑[J].体育学刊,2004,11(4):2-3.
[3]胡晓春.国家考试若干问题探析[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8,100,(4):3-84.
关键词 体育教育专业 田径 综合素质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在不断地提高,全国高校的扩招,过去那种专才教育已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综合素质的发展对体育专业的学生的发展更加重要。作为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何呢。本文对体育教育田径专修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旨在为体育工作者在培养田径学生的过程中提供参考。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首都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山东体育学院三所体育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三、四年级的田径专修学生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目的制订调查问卷,采用邮寄和当面发放的方法。
2.文献资料法:广泛查阅与本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了充分的检索、分析。
3.数理统计:将研究过程中的所收集的数据资料利用计算机进行统计处理,完成相关的统计。
二、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学生的思想品德
1.田径方向学生就读体育教育专业的原因
体育教育专业是培养体育专职教师为主要目的的,本文就学生思想方面的现状进行了调查,有49.12%的学生喜欢体育教师这个行业,41.23%的学生喜欢体育运动,但是不喜欢体育教师这个行业,7.89%的学生就读体育教育专业仅是为了获得大学文凭。表明大部分学生是因为喜欢体育就读体育专业的,就读体育专业的动机明确.其中喜欢体育教师行业的占了49.12%,大部分学生还是喜欢教师这个行业.但其中也有42.23%的喜欢体育但是不喜欢体育教师这个行业,说明一部分学生对于体育教育事业的整体热爱程度还不够,学生将来的就业方向选择也说明了这个问题。
2.作为将来的体育教育工作者要达到的教学效果
调查中可以看出,使学生在“德智体三方面都有收获”的占54%,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方面的”占31%,“只要达标就行”的占10%,“无所谓”的占5%。表明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学生在将来的教学过程中的想法大部分是积极的,学校方面应多给学生增加一些实践活动,当然要有教师的认真指导,纠正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错误,让学生的这种积极性变成将来教学的动力。
(二)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学生英语的过级情况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本科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学生的英语水平还是比较低的,过六级和四级的田径体育教育学生仅占了1.75%,5.26%。这还只是从英语考试方面来反映学生英语情况,实际在对于英语知识的运用能力方面田径专修学生的表现更加欠缺。英语一直是让田径专修学生感到头疼的问题,首先是因为思想上不够重视,认为将来只要从事中小学或者社会体育方面的工作,学了英语没有用,有种急功近利的思想。其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看到自己英语水平的提高,因此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不高。
(三)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学生对田径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
1.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学生对田径训练的掌握程度
调径学生的综合素质,田径实践能力是不可或缺的,训练能力和制定训练计划能力是实践能力的良好体现。而这两方面的能力经过调查主要体现在田径课中当小老师的经历,实习经历或裁判经历等。根据调查中可以看出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学生在组织田径教学能力和制定运动训练计划方面不是很好,在一般以下的人数分别占了79%和58%。表明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还是比较差,需要加强,学校给学生更多的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实践能力更强。
2.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学生对田径技术理论的掌握程度
在田径运动基础理论中,大部分学生对于跑的技术基础理论掌握得较好,对于跳和投的理论分别只有19.7%的学生认为掌握得较好。这是因为跑的理论相对于投掷和跳跃的理论较简单和容易理解。学生对跑的技术熟练程度也强于跳跃和投掷,也导致了学生对于相关理论的理解更深。
在对比中可以看出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学生对技术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要比田径训练方面知识要好。有68.9%的学生田径技术理论知识掌握得好或非常好,54.1%的学生田径训练理论知识掌握得好或非常好。这一数据也反映了在田径专修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田径理论的讲授时间要多于田径训练理论的讲授,这与调研中田径专修学生反映的情况一致。这一现象是由于在田径专修的教学中,田径专修理论课和田径术科课的技术学习部分都涉及了田径运动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即动作要怎么做,为什么要这么做,其原理是什么,这些都是教师重点强调的部分。
3.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调查
专业基础知识是本科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应该具备基本知识结构中的核心。本文对六所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学生调查的专业基础知识为学校体育学相关知识、运动与营养学知识、运动人体技能知识、健身保健知识以及人体形态及相关方面知识等。让学生对这些内容的掌握程度进行了排位,其顺序由好到差依次是运动人体技能,学校体育方面,保健康复知识,人体形态,运动营养知识。
由此可以看出,田径专修学生充分认识到运动人体方面知识的重要性,学习积极性也比较高。但是,不能忽视其他专业知识的学习,其它专业知识的学习可以为运动人体方面知识服务,注重这些内容的相互渗透和整合,对深入理解体育知识有很大帮助。
(四)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调查
具备综合素质的田径专门人才不但是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本研究的适应能力包括田径专修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和人际关系三个方面。在对学生的调查中,学生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方面,有23%的学生适应非常快,60.7%的学生适应得快。学生与周围人际关系方面,有23%的学生人际关系非常好,67.2%的学生人际关系好,不好的只有1.6%。接受新知识能力方面,有26.2%的学生接受得非常快,有62.3%的学生接受得快。没有对于新知识很难接受的。由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田径专修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还是比较强的。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学生英语方面比较差。
2.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学生在专业技能方面理论知识要比训练方面更强。
3.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学生在专业基础知识学习方面更多的注重运动人体技能知识。
4.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学生在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经过调查表明是较强的。
(二)建议
1.高校要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明确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适应社会对田径复合型人才需求,将培养目标落实在教学理念中。
2.田径专业课要改变以往只重视提高学生技术和体能的局面,注重学生教学水平、训练水平的培养,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
参考文献:
[1] 徐锡杰.田径课程与教学潜在危机的原因及整改措施[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05).
[2] 包云.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类课程改革现状与发展研究[D].扬州大学.2007.
【关键词】中职 学前教育专业 学生能力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2-0165-01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学前教育师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前教育专业作为中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专业,担负着向各个学前教育学校输送幼儿教师的重任,学生水平直接影响学前教育教学的质量。因此,加大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力度,是学前教育不断发展的客观要求。本文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了探讨。
一 推行教学改革,加强基础理论知识
学前教育专业与普通教育专业相比较,更具有特殊性,培养的毕业生是未来的幼儿教师,其工作对象是思想白纸一般的幼儿,这些孩子的可塑性极强。因此,幼儿教师需要具备合作交往能力、语言沟通能力、判断分析能力、管理组织能力等诸多能力,而这些能力是由基础理论知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转化来的。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学校中学好基础理论知识,能为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中职学校要依据通用能力的培养目标,科学合理地设置语文、数学、英语、体育、心理学等方面课程,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其观察分析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价值观。但是,由于中职学生的基础较差,对于这些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甚至会产生抵触心理。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可以结合专业课进行校本教材开发,使学生学习的教材不单纯只是文化课,这样学习兴趣自然就提高了。中职教师也要不断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兴趣,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 加强专业知识培养,提升专业技能力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家长更加注重幼儿素质的培养,希望孩子能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就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具备基础理论知识,重要的是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能力,这就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加强说、唱、跳、画等多方面的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从而能够胜任未来工作的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要想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必须在学校加强学习,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渠道。因此,学校要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不仅对学生进行英语、计算机、语言、书写等基础知识的教学,而且也要注重音乐、舞蹈、绘画、手工制作等课程的开设,从而不断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同时,学校也要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技能竞赛,用竞赛促进学生的学习,通过竞赛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全面提高学前教育专业所须具备的基本功和专业技能,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
三 培养学生的师爱,增强职业道德素质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是未来的幼儿教师,工作对象是年龄很小的孩子,担负着幼儿健康发展的重任,教师的道德品质对孩子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职业学校要重视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师爱是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的核心,作为一名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幼儿教师必须有一颗热爱幼儿的心,只有热爱幼儿,才能热爱幼儿教育事业。但是由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普遍学习成绩不理想,才进入中职学校,多数有自卑心理。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教学实际,应该将大而空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实际化,在日常生活和实践活动中进行有效渗透,注重职业道德的养成教育。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见习活动,对幼儿教育进行初步感知,增强学生热爱幼儿教育的热情。同时,学校也可以邀请优秀毕业进行经验交流,通过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具有良好师爱的职业道德。
四 加强园校联合,在实践中成长
“实践出真知”,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展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才能,也才能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发展。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就是园校合作,通过园校合作改变人才培养方式,提高人才培养效果,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园校合作要制定详细的人才培养方案,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全面参与教育过程。通过实践活动,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的教育管理过程中,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的理论知识并不断修正,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快速成长。中职学校可以把实践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对幼儿园工作有更多的了解,能够全面掌握工作流程、内容与方法,使以后的学习更具有目标和针对性。
总之,中职学校要不断加强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养,并通过园校联合的方式进行实践运用,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为幼儿教育输送更多更好的教育教学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学前专业专业基础理论课 教学对策
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一般分为三大块:文化课、艺体课、专业基础理论课,其中专业基础理论课包括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前卫生学等科目,这些都是学前专业的必修学科,对培养合格幼儿教师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基础理论课教学的困难越来越大,甚至有种说不出的尴尬,如:学科地位、教师地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老师缺乏教学信心、教学改革跟不上时代步伐、学生不感兴趣、教学效果比较差等。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已经严重影响了未来幼儿教师整体素质的全面培养和提高。在越来越提倡和注重职业素质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反思基础理论课教学中存在困难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使理论课教学重新回归正常轨道。
一、基础理论课教学困境原因探析
学前专业基础理论课教学困境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方面
1、偏离或放弃最初选择的职业方向,导致学生淡化甚至忽视基础理论课学习。
学前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教育幼儿为职业的专门教育工作者,即幼儿教师,专业方向定位明确。但是,有的学生并没有做一名称职幼儿教师的理想,选择幼师专业是被动的,甚至是无可奈何的。表现在:有的学生对学前专业不了解,只是为了应付中、高考失利后的继续教育;有的学生不希望成为幼儿教师,只是为了到职业学校来学一门技能,如画画、跳舞等;有的学生仅仅就是为了拿一个文凭,将来干什么不在考虑范围;还有的因为幼儿教师待遇低下,放弃幼师的职业方向。如此等等。尽管幼师基础理论课是获得幼儿教师资格的必修课,但学生们会因为专业思想不确定,淡化甚至忽视对基础理论课的学习。
2、急功近利、顾此失彼,导致对基础理论课学习缺乏动力、消极敷衍。
专业基础理论课的效果显现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它不象艺术体育课在为学生获得利益方面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学生在权衡利益得失之后自然而然就会更多地追求眼前利益, 而忽略对未来长远目标的考虑。时下,一些学校的做法更加强化了学生的这种认识。有的学校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有偿文艺演出,学生也乐于在这样的活动中展示自己、获得回报。诚然,学生将所学的专业技能展示出来甚至转化为经济效益,既能为就业拓展空间,又能使学生有成就感,能激发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热情。在市场经济日益成熟的今天,这也是无可厚非的。但在现实利益面前,有的学生迷失了学习方向,不能平衡学习与社会活动之间的关系,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节目排练和商业演出方面,心气儿变得比较浮躁,沉下心来学习基础课的意愿淡化了,做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不再是他们的努力目标,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就大大降低了对本专业基础理论课的学习热情,甚至有部分学生放弃了对基础理论课的学习。
3、认识偏差,认为学而无用,导致学生不愿学习基础理论学科。
由于对幼师职业特点的认识不清楚,部分学生认为幼师的学生只要能唱会跳,能弹会画就够了,学不学理论课没关系,对基础理论课的学习缺乏认识、缺乏认同、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在基础理论课教学课堂上,出现了“卧倒一大片、睡倒一大片”的不良现象,课堂“陪坐”现象比比皆是。
4、部分学生文化基础差,认知水平偏低,导致学生对理论课学习的困难,逐渐失去学习兴趣。
学前专业的生源主要是初、高中毕业生中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他们的认识能力有限,有的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学习习惯较差,分析能力、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判断推理能力偏低,这就从客观上制约了学生对基础理论课的学习,虽然他们很想学,但由于认知水平有限,学习很吃力,心有余而力不足,在付出极大努力而依然不能获得较好效果的时候,他们就逐渐丧失了学习的自信心。
(二)教师方面
1、教师教学方法不当,导致学生厌倦学习基础理论课。
教师的教学活动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形成影响很大。不良的教学方法,能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致使学生学习态度消极。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师教学经验不足,不能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一些理论课教师是从学校直接到学校,没有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对专业理论的理解满足于书本,对幼教理论的讲授和理解缺乏具体、生动、实际的素材,教学内容贫乏、陈旧,无法用亲历的体会来展示专业理论课的魅力,这就使得学生觉得理论课无味、无趣、无用,从而对理论课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下降。二是教法、学法老套 、单一,理论课课堂模式主要是粉笔对黑板,教师讲,学生听,采用的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课程内容理论化太强,太枯燥,学生没有学习兴趣,教学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
2、理论课教师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逐渐失去教学信心。
从学生方面讲,学前专业的艺术体育课程尤其是艺术门类学科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艺体课教师广受学生的欢迎和喜爱,而理论课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好像可有可无,并不那么重要;从学校的人才培养规划看,理论课教师很少有参加进修和培训的机会,学科地位得不到尊重,教师地位得不到重视,基础课教师逐渐失去教学信心,教学研究少了,教学改革积极性低了,使得理论课教学陷入恶性循环。
3、教学投入少,教学资源缺乏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幼师专业设备、资源的投入主要集中在艺术体育课程的教学方面,理论课教学设施投入相对薄弱甚至完全没有,教学资料如影像资料,专业杂志等相对有限,再加上有的教师缺乏开拓精神,教师上课全凭一本教科书,一本教案,照本宣科,教学内容太枯燥,太抽象,太空洞,课堂少了生动性、趣味性、实用性和多 样性,教学活动中无法展示运用理论解决实际教育教学问题的教学案例,缺乏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和用实践来验证专业理论的教学环节,师生间的良性互动缺乏必要的媒介,课堂缺乏活力,因此,学生感到学习枯燥乏味,失去学习兴趣和热情也就不足为怪了。
二、应对困境的主要策略
1、加强专业思想教育,明确职业方向。
做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是学前专业的最基本的培养目标,这是专业的主要方向,是学生的职业选择,不能把幼师生等同于专业画家、音乐家或舞蹈家的培养,课程学习的目的要符合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要通过丰富多彩的专业活动,加深学生对职业特点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让学生知专业、爱专业、学专业,以一个幼儿教师的职业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要使学生明白一个合格的幼儿教师既要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又要有较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这是幼师专业的职业特点所要求的。凡是立志要在幼儿教育岗位作出一番事业的人在学习过程中要努力把握专业的职业特点,不要轻视基础理论课的学习,这是进行幼儿教育活动的前提。对于想放弃最初的职业选择而有心从事纯粹的文艺工作的学生,可以寻找新的政策支持,采用类似于宽基础、活模块的专业技能细化分层的教学方式,给学生不同的出路,但同时也要告诫学生,在当今社会,多学一点、学好一点便多了一份本领,多了一份谋生的技能,这样学生对理论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自觉提高。
2、提高对基础理论课价值的认识,激发学生的认知需要。
学生对基础理论课学习不感兴趣很重要的原因是不明白学科在学前教育专业领域中的价值,要转变学生对学前专业基础理论课的学习态度。首先,帮助学生重新认识学科地位。学前专业基础教育理论是幼儿教师知识结构中的核心部分,是幼儿教师实际工作中的行动指南,幼儿教师只有就具备坚实的教育理论基础,才能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因素,懂得幼儿教育的规律,掌握科学教育的基本方法。凡是有志进入学前教育行业的学生都必须过好理论学习关,保证幼儿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成绩合格,取得教师资格证,这是学生最实际的要求,同时要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教师自己能唱会跳,能弹会画不是目的,只是教育的手段,具备这些本领是为了帮助幼儿在音乐、舞蹈美术等方面得到适宜的早期教育,发展其潜力,是为了更好地按照幼儿的特点去组织活动,去培养和激发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和发展,显然要做到这一点,除了掌握基本的音乐舞蹈美术知识技能外,还必须懂得幼儿心理规律、幼儿教育和发展的理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幼儿教师职业体现出它的专业性,这是其他专业难以替代的;其次,提高学生对 理论学科价值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学科价值观。学前专业的基础性理论课是学前专业的必修课,是本专业对幼儿园教育教学规律和工作特点最一般、最本质的认识和反映。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人们长期积累的有关幼儿园教育教学的一般工作原理、规则和方式方法。学好这些课程能使学生在幼教岗位上上手快、适应能力强、管理到位、教育教学水平持续提高。作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寻求运用教育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和运用理论成果的成就感,从而发现理论学科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的情感;第三,转变急功近利的思想,摆正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兼顾两者,既可以发挥自己文艺技能的优势走向市场,获取较好的物质利益,又可以在幼儿教育的岗位上得心应手,做出自己的成绩、一专多能,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负责,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活负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
3、努力探索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
对学生来讲,教师的教学行为和艺术,将直接影响学生对理论课学习的兴趣和信心。理论课教师要积极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基础理论课教学的新途径、新方法,教学要贴近学生实际,关注学生兴趣,注重因材施教,教学语言上要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富有感染;教师要大胆处理教材,精简课程内,删除现有课程内容的繁杂部分,删减陈旧的教学内容,特别是那些滞后于幼儿教育改革和发展要求的内容,增加幼儿教育和幼儿心理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幼儿园教学一线的宝贵教学经验,使自己的课堂教学生动有趣;教师还 要善于发现和捕捉幼儿教育理论最生动的注解和说明,贴近幼儿教育实际,体现“够用、实用”的原则,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获,学以致用的好处,从而产生学习理论课的需求。教学要从趣味与实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着手,寻找教师要求与与学生需求一致的切入点,建立和谐的课堂氛围。
4、加大 教学投入,争取政策支持
1、红河州民族师范学前体育理论知识学习课时的调查体育与健康课分为理论课与实践课,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规定体育理论课占总课时的12%至15%,按新体育与健康标准的要求,每学年的体育理论课时为8学时。对红河州民族师范学校20名体育教师体育理论教学的课时情况进行了调查,见表3-1。从表3-1中可以看到中职学前每学年开设体育理论课4课时以下的占40%,4-8课时的占45%设8课时以上的学校只有15%。绝大多数的学校没有按照体育与健康规定的体育理论内容学时教学。对未达到规定课时的部分学校教师的访谈中发现,这些学校的教师晴天都在室外上实践课,遇雨天大多在教室下棋或组织学生游戏等,学校教师对体育理论知识的教学重视不够,学生对理论课内容不感兴趣不愿意听,教师也就不愿意讲了。
2、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体育知识学习内容的需求通过对现有的高中、中职体育理论教材的内容进行整理,将其列为12个方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这些知识内容需求情况,见表通过上表可以看出,超过50%以上学生对体育知识学习内容的需求依次是:体育游戏的创编、锻炼方法及指导他人锻炼的能力、幼儿基本活动能力、幼儿体操创编、如何指导幼儿园运动会和体育活动、健美操,形体操、体育舞蹈、体育欣赏、民族传统体育与养生、小球类的玩法和游戏。反映了学前专业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追求,因为学前专业的学生马上面临着实习就业,他们需要在学校学习一些科学的实用性极强的知识和技能,以便为日后走向工作岗位能更好的进行工作状态做好充分的准备。
3、教师和学生对现行学前体育教学内容对今后从事职业是否有帮助调查在对教师和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分别有51.4%的教师和65.4%的学生认为不清楚、不太可能、不可能对今后从事职业有帮助,这说明中职学前体育教师和学生缺乏就业对身体素质的要求的了解和重视。作为中职体育教师应该向专业教师多了解学生所学专业对身体素质及体能的要求,了解职业对身体健康的损害,进而在体育教学中增加能促进学生专业强化与增加职业的需求的体育教学内容,从而为学生今后所从事的职业提供帮助。
二、结论与建议
摘 要 在新时期下,过去的足球训练模式已经不能够符合当前体校教学改革的实际需求,甚至还会降低足球教学和训练效率。我们在足球训练过程中必须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选择有针对性的训练策略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而确保训练效果的提升。作为体校教师我们应当不断尝试新的训练模式,同时在实际教学中不断积累总结,确保学生得以全面发展。
关键词 体育学校 足球训练 策略
足球在我国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这项让无数人为之痴迷的运动近年来在国内也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开展,所以体育学校足球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整体足球水平的提升,也从侧面上对足球训练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探索新的足球教学与训练策略,创新足球教育理念和方法,对于我国体育强国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体育学校足球训练现状
一是体校学生身体素质存在一定的差异。部分体育学校的学生虽然在课堂中参与过足球实践活动,但在日常生活中却很少主动的参与一些足球比赛或业余活动,他们的专业技术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巩固与提高。另外,一些教师在组织教学训练活动过程中没有考虑到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一部分学生在参与较为激烈的训练与对抗时存在一定难度。
二是训练方法较为传统。体校足球教学训练的组织依旧采取过去的教学手段,基本上是教师示范、学生模仿,之后通过反复的动作技巧训练来让学生机械式的记忆,学生只能够被动的接受知识,足球运动的对抗性特点不能够充分体现。时间一长很多学生便失去了对足球的兴趣,导致实际的训练效果不能得以提高[1]。
三是对于体校学生进行的足球训练项目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合理性。在实际的训练活动之前并没有对学生做好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导致很多学生对一些技术动作的理解不是非常透彻,缺乏对足球运动的深入认识。从现阶段国内足球训练的现状来说,基本上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随意性,没有构建相对完善科学的训练体系。
二、体校学生足球训练的有效策略
(一)加强基础理论知识教学
整合体校足球课程的教学结构,彻底转变当前这样知识点混乱、连贯性不足的问题,我们可以在每学期开学时将学生集中起来进行大课讲授,并将其当成是足球预修课程,学生通过这一阶段的基础理论学习合格之后才能够获得参与后续训练的资格。比如说我们将足球战术理论、规则和裁判法、训练与保护等基础理论课程进行合理规划,借助于理论授课与多媒体声像讲授相结合的方式,在每学期的前十几个课时为学生打好足球学习理论基础。如此一来不但能够让学生都能够自己建立起一个相对系统完善的足球理论知识体系,在认识和了解足球运动的相关知识后更好的投入到实践训练中来,同时还可以有效的避免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因为基础知识不扎实而出现不必要的运动损伤。另外,我们还应当将理论知识课配合实践训练相互交叉展开教学,从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帮助学生拓展足球课程知识面,让学生又“专”又“能”。
(二)在训练中组织比赛活动
当前足球训练模式相对呆板,往往过于注重学生技术动作的规范化,等待学生基本达到规范后才进行后续内容的教授,此时一节课的进度已经接近尾声,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教学效率,另外,目前的足球训练忽略了教学比赛与裁判的实战练习,导致理论知识与实际训练脱节,学生学习起来显得枯燥被动,无法有效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训练中,教师与学生是相互联系的,怎样调动学生的兴趣成为了提高训练效果的重点。我们可以把学、赛、练结合起来,采取学用结合的方式。如在训练时组织学生进行小场地比赛,4V4或者5V5等,同时配备裁判轮流实践,在巩固学生基本战术的基础上还可以训练他们的裁判能力,有助于他们进一步的理解足球战术和一些技术动作,通过实践比赛的形式也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之后教师结合学生在比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学生进行指导,让他们能够了解到自己的问题并及时纠正,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三)开展好足球战术训练
一是进行基础战术训练。足球运动的技术战术训练通常存在一些固定模式,强调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以及实际比赛中的配合能力。针对球场中的不同位置在战术的应用上也具有非常大的差异性,比如说守门员的战术训练着重在于移步、接球以及托球等技术。基础战术训练过去我们安排单个学生训练,而现在我们要求学生几人为一小组进行配合,完成进攻与防守的练习。在训练时必须要注重提醒学生配合,帮助他们养成战术思维和团队意识[2]。
二是进行全队战术训练。即是对整个足球队所制定的训练策略,一般来说要求学生组成各种不同的攻防阵形,且每一名学生都具有不同的作用。可选择分解法,把全队战术的应用过程予以分析,确保每个位置的学生都能够掌握不同战术之间的连接方法,之后从整体上掌控战术变化形势,如此一来便能够实现全队战术的提升。为加强训练的实际效果,我们可组织实际的比赛活动开展强化练习,从而增强学生的战术应用能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足球这项运动具有非常强的技术性,它也要求学生必须拥有较强的身体素质。所以,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与训练过程中必须要不断总结积累教学经验,应用新的教学训练方法,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可以从中感受到足球的乐趣,在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得以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让他们参与更多的实践活动,培养他们坚持足球锻炼的良好习惯,为国家输送更多的优秀的体育人才。
参考文献:
摘 要 中国高等教育各门学科的教学都在改革中不断提高,体育教学也做了大量的改革尝试,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分析高校现行体育教学中所存在的教学内容比例不合理的问题,根据中国实际,提出了高校体育课教学如何围绕终身体育,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上进行改革,把体育技术技能教学与体育基础理论教学融为一体。
关键词 师范院校体育课 教学内容 终身体育
中国高等教育各门学科的教学都在改革中不断提高。体育教学也做了大量的改革尝试,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笔者注意到有些院校的体育课改革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如,从过去学生毫无自主,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到现在学生想学什么就选学什么。前者不能发挥学生的个性,也无法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后者则可能造成学生盲目地选择内容,并不考虑自己身体的需要。而且这两种做法都忽略了理论知识的学习。有这么一位老人,本就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在家拖地不慎扭伤腰部。由于缺乏最基本的运动损伤知识,即刻就做了按摩,并做了悬垂运动,结果致使脊髓严重受伤,造成下肢瘫痪。由此我们不免深思,高校的体育目标不应该是阶段性的,应该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因此,笔者认为高校体育课做如下改革较为合理。
一、合理设置体育课的内容
长期以来,高校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偏重于体能的学习和训练,体育基础知识的讲授每学期只有一次课,这从过去学校体育教学计划各部分内容比例便不难发现。
近几年,部分院校对体育课进行了改革,学生入校后可以在体育课所开设的项目中任意选择一项进行学习。这种形式比较受学生欢迎,因为这种方式照顾到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所开项目也基本上以技术技能的教学为主。一直以来高校体育课理论内容比例是很小的,而且理论课的内容也主要是基本的技术、战术和比赛规则。这样的教学内容的安排即使是有些锻炼身体的效果,也只是在校期间的短期效果,对学生终身锻炼的作用不大。笔者认为体育课内容既要有学生必须掌握的体育运动相关的基础知识,又要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兴趣爱好。只有将体育健康理论知识与体育运动技术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才能从高校体育教学中获得更大的终身利益。
二、灵活的开课形式
为了适应上述体育课内容的设置变化,可以将体育课内容分为两部分,并分别采取必修课和限选课的形式开课。第一部分为必修内容,以理论知识及基本的身体锻炼方法为主,诸如一些主要运动项目对身体的作用;如何预防运动损伤及简单的运动损伤后的处理及治疗;主要健身手段等内容,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体育知识,加强科学锻炼身体的意识。第二部分为限选内容,学生可以在学校开出的若干个体育项目中选择一项既适合自己身体条件,又喜爱的项目进行学习,开设内容既要有传统的球类、田径、体操、武术等项目,又要有具有时代气息的健美、形体、舞蹈等项目。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既锻炼了身体,又掌握了一到两项能够终身练习的体育运动技术、技能,而且必须取得体育必修及限选两部分学习的学分。
目前,高校体育应试教育模式的主要根源是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滞后造成的。要真正落实开放式体育教学,关键是转变观念。要转变高校体育教育观念,使高校体育为培养学生“三基任务”,为全面提高学生健康水平服务;其次,体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确立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放式体育教学才能收到实效,要把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效益与学生终身受益相结合,使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终身体育观;最后,体育教师要有创新思想,与时俱进,大胆改革教学方法、手段,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建立科学的体育课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检查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教学评价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体育教学的发展方向。体育成绩的考核是否全面、客观、公正,是否真正反映一个学生在体育方面的实际水平,受到同学们的关注。学生应通过体育课学到的知识、技能来指导日常课外以及今后的体育锻炼,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体育课的考核工作应该建立以体质健康为中心,体现学生自我锻炼能力,体育知识面,终身体育意识的综合性成绩考核制度,每次课不拘泥于有多大的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主要看教师是否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达到本次课的教学目的;一学期或一学年的效果评价,主要看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关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体质是否增强了。将每次体育课的教学效果与长期体育教学效果,即过程评价与体育结果评价结合起来,从而使体育教学效果评价体系更加完善。
1.1课程设置和专业培养目标
课程设置,实际上就是一组有内在联系的科目和主题,根据一套预定准则有机结合在一起,意在恰当地涵盖整个学习领域.培养目标的实现主要靠合理的课程编排.本研究所系的课程主要指一个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各教学科目及系统.山东体育学院特殊教育(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普通和特殊体育教学、训练、竞赛组织与管理,残疾人康复治疗等相关知识与方法,能够在特殊教育机构、民政、康复机构、社区等部门组织并指导残疾人进行体育锻炼和功能恢复,胜任残疾人体育教学和训练,以及残疾人体育竞赛组织、管理工作等方面的高级专门型人才.
1.2体育课程在实现特殊体育师资培养目标的作用
要研究特殊体育师资培养中课程设置的具体问题,首先应该明确体育课程在培养特殊体育师资中的重要作用.作为残疾人体育工作者,不仅要对残疾人的病理和心理有精深的了解,更重要的是要全面掌握体育基础理论、技术技能及对特殊群体的人文关怀.从事特殊学校体育教学,需要掌握学校体育课开展方式、适应性体育的教学方法、及IEP中体育内容的选择制定等.进行残疾人体育训练需要掌握并熟练运用各种训练原则,训练方法和手段,制定有效的训练计划;进行残疾人课外体育康复锻炼指导,同样要熟悉各项适合开展的体育项目及体育康复手段.特殊体育师资培养要求掌握培养学生尊重、自信、公平、关怀的品质及社会适应的能力,也需要通过体育课程的实施来实现,这也是凸显特色师资的本质所在.
2特殊体育师资培养课程设置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各体育院校普遍采用学科课程(即体育课程)加特殊教育理论知识和技术课程来设置培养课程.课程设置围绕目标进行,培养目标是社会需要在专业上的具体表现,针对本专业开设的体育课程为29项,必修课20项,选修课9项,选修课全部为限选课程;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共1470学时,学分79分,分别占总数的57%和51%;专项选修理论与实践课开设三项,选择一项学习;实习课程时间安排在第七学期后十二周.
2.1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更新过慢
体育课程的内容反映到学生方面应该是学生通过学习所应掌握的知识技能,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考虑社会、学生和学科三方面因素.分析得知:体育课程内容与专业培养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在培养要求中提出培养残疾人体育竞赛组织、管理、裁判规则的能力和残疾人社区体育活动开展项目,在体育课程内容中没有涉及到;从重视特殊体育师资综合素质的培养角度看,缺乏培养人文关怀的教育内容,不利于人文教育观和职业道德的养成,这恰恰是特殊体育师资最基本的素质要求;专业课程内容的选择以竞技性内容为主线,课程内容少有更新,仅是由于场地或师资的限制对个别项目进行过调整,而非考虑培养对象和就业的需要.
2.2课程结构方面的情况分析
2.2.1专业基础课开设相对偏少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首要条件,对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更广的职业选择有较大帮助.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偏少,未考虑学生基础水平,本专业的生源为体育考生,文化课水平相比普通考生要低,以2006级为例,文化课分数线为408分,低于430分的学生占53%.专业课过于追求全而广,缺乏针对性,有拼凑学分之嫌,造成课时和教学资源浪费.
2.2.2选修课程所占比重小,缺少任选课程必修课程为必须掌握的基础性或重要性的课程知识技能,体现在体育课程上就是基本的体育理论和普及范围广的项目技术.这样的课程因其基础作用往往被过分重视,导致设置比例较大,本专业体育课程中必修课与限选课的数量比例为20:9;选修课程中没有设置任选课程,有限的选修课程限制了特殊体育师资能力的掌握,进而影响培养对象的就业“口径”.
2.2.3课程开设顺序有待调整课程开设顺序对教学效果和培养目标的实现存在很大影响.体育课程的开设基本上能做到与其他主干核心(非体育)课程的融合,但也存在开设顺序不合理的现象:部分课程未能很好的考虑与其他主干(非体育)课程的相互影响;同一项群的项目没有做到系统的开设,造成学习困难.
2.2.4实践性课程缺乏目的性和系统性实践目的是把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技能运用教育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检验巩固,同时促进深化学校教学改革及课程设置的调整,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实践课程设置的很多环节在课程中没有明确指出,如教学观摩和见习,不仅在课时量上不能得到保证,在具体实施中也因缺乏明确的目的性而导致实践的效果大打折扣.实践课程课时偏短,导致理论转化为具体的教育能力变得困难.
2.2.5专项选修理论与实践课程选择范围狭窄为体现“一专”的指导思想,从运动技能培养及整体课程设计角度考虑,开设专项选修理论与实践课程,开设时间为四个学期,目的是培养特殊体育师资掌握某一项体育运动技能来开展的教学和训练.但本课程的开设受师资和选择人数等因素影响,最终可供培养对象选择的体育项目太少,选择课程与就业需求相关不大,造成设置的专选理论与实践课程的目的难以实现.
2.3特色体育课程建设有待完善
特色是专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培养的专业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分析发现:创建专业特色的目标不够明确,缺少体现特色的体育课程,只是体育理论技能课程与残疾人的心理、病理课程的相加,导致培养对象在体育教学进行指导时不能体现专业的教学指导能力,这与培养要求有一定差距.专业课程的设置也不尽人意,没有涉及适应性体育教学,体育教育中的融合教育,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的专业课程.
3特殊体育师资培养的课程整合
在特殊体育师资短缺的情况下,保证培养师资的质量显得尤为重要,合理的课程设置是保证培养质量的基础.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借鉴国外成功的特殊体育师资培养课程体系,同时结合新兴交叉专业人才培养中体育课程的设置方式,在学校师资、课程资源允许的前提下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以求培养水平本质上的提高.
3.1细化培养目标,明确能力需要
社会对特殊体育师资的能力提出了多方面要求,在设置课程时要多元考虑,也决定课程设置的调整方向.高等体育院校开设特殊教育专业作为培养特殊体育师资的主要形式,其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直接影响着我国特殊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将专业培养目标进一步细化分析,明晰培养不同方向的特殊体育师资所要具备的体育能力,对体育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促进特殊学校体育教学、残疾人竞技体育训练和残疾人课外体育活动指导三者的共同发展,是体院开设特殊教育体育专业的最根本目的.根据我国残疾人体育发展现状,在体育课程的设置上有所倾向,把握“重点培养,全面提高”的原则,根据分化目标构建体育课程体系,达到“少而精,专而准”的效果,从而更好的实现宽口径就业.我们还应该考虑特殊体育教育的长远发展,逐步将培养目标以就业方向为目标导向向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导向转变.
3.2调整课程内容,充分挖掘资源
对开设的体育课程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建立新的体育课程内容体系.根据培养对象的需要,同时体现人文关怀理念,课程中增加人文内容课程,培养特殊体育师资的人文教育观.增加与特殊体育关系密切的课程内容,如气功、有氧健身操、舞蹈.金梅指出舞蹈教学在对听力失聪学生体育教学中不仅可以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而且可以陶冶高尚的情操,锻炼坚毅的性格.考虑删减一些技术要求高、动作复杂、在短期内难以掌握的体育内容,如跨栏跑,散打.考虑补充新的课程内容,减小知识滞后性的影响.
3.3优化课程结构,重视融合学科
3.3.1加大选修比例的同时创建限选模块,增设任选课程,调整开设顺序.充分考虑学生发展和就业灵活性的提高,调整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把握基础必修课程前提下适度加大选修课程的比重,保持课程适应性的同时提高针对性;根据细化的培养目标创建“残疾人体育教学”、“残疾人体育康复指导”和“残疾人训练竞赛组织”三个方向的限选课程模块,要求任选两个模块进行学习,缺少学分通过自选课程补充.
3.3.2“多能一专”课程的合理调整.体育课程的设置要考虑生源的实际水平,注重基础类课程建设.“多能”的培养要依据学生的基础水平来做出起点定位,基础课程的开设还要做到专业性和实用性的结合,专业性:考虑残疾人运动项目,田径、盲人门球、举重、射击项目重点开设;实用性:选择适合特殊群体开展的体育项目进行教学,打好“多能”的基础.专项选修课程因其重要性要创造好的选择条件,做到:一方面积极做好与其他院系教师的沟通,增加课程开设项目,为满足学生不同的课程需求创造条件,另一方面采取与其他专业的学生同时授课的方式,避免出现因选择人数太少而无法开设的情况.
3.3.3加大实践性环节课程比例,重视知识的运用.特殊教育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基地的建立非常重要,体现在特殊体育师资培养方面上更是如此.加大实习课程的比例,利用学校与实习基地假期的时间差延长实习时间,同时注重实践课程内容质量的提高.在实习时间安排上,可以考虑进行实习前的初步了解,把握专业发展动态,防止毕业实习时适应时间过长.
3.4彰显专业特色,创新特色体育课程
体育教学手段的特殊性,决定了当前特殊体育师资培养课程的建设,还必须要突出“体育”特色.特色课程的建设是培养特色特殊体育师资的前提,坚持大特教视野培养特殊体育师资,突出师资培养特色.明确培养人才的核心能力,在特殊教育教师队伍中,“体育”会使我们在开展教学、指导和康复中体现出独特效果,体现更专业的教学能力.为更好的提高这一核心竞争力,在同类院校中依然体现学校专业特色,创新特色课程:①利用特色教师开发新课程;②借助听力残疾教师在田径项目上较高的运动水平,开设聋人田径教学课程,实现体育教学与手语训练的结合;③依托全运会场馆,开设特色竞技运动项目.在已开设本专业的体育院校中尚没有开设,体现人无我有特色,同时也是课程改革的试脚石.
4结语
【关键词】体育教育;综合素质;培养;教学能力
一、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现状分析
(一)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优势
1、运动水平较高,专业训练时间较长
我校体育教育专业的生源80%来源于本校里一直从事体育训练的学生。20%是虽未从事过体育训练,但身体素质较好并爱好体育运动的学生。其专业运动水平较高,从事专业训练的时间相对较长。
2、有较强的竞争意识
竞技运动崇尚的是竞争。只有通过竞争才能体现自我、才能展现自我。竞技运动强调的是个人的奋斗与进取。通过专项训练,以及平时的教学比赛培养和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个别学生还将继续参加各种运动会比赛。所以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来说普遍具有较强的好胜心和竞争意识。
3、有较强的纪律观念
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受过正规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自我约束力和纪律观,能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各项任务,竭尽全力有质量地完成学业。
(二)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存在的不足
1、文化基础相对较差
体育教育专业主要培养的是体育教师,但他们的文化基础相对较差。针对这种情况,我校中专学生普遍参加体育单招考试,继续深造,进而弥补其文化功底差的影响。
2、体育训练与文化科的学习有冲突
要求体育生的训练和文化课都要平衡发展,现在文化课的要求越来越高,要做到训练和文化课学习两不误,体育单招考试才有保障。体育生的文化课都时参差不齐,两科都平衡的较少。教练员、班主任、科任老师、体育生这四者关系就需要协调好,需要大家互相配合积极参与才能做好的。
3、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英语和计算机水平相对较低
英语和计算机已成当今社会人才的主要评判依据,由于我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英语要求相对较低,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进入中职以后,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英语和计算机水平与其他中职院校的学生比起来相差越来越大。
二、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综合素质
(一) 重视德育教育,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
教师应在体育教学、体育竞赛、群体活动等环节中加强德育教育,不断提高体育专业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谦虚、乐业也会感染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不断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增强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二) 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进一步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例如我校开设羽毛球、网球、乒乓球、游泳等选修课,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加强课堂教学,增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
在技术、战术的实战教学中,体育教师可利用心理暗示方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耐挫力和承受力的提高;把心理教育与增强体质紧密的结合起来;把心理教育与技术教学紧密的结合起来;把心理教育与竞赛战术紧密的结合起来。
(四) 重视课程建设,增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专业技能素质。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技术动作,才能在体育教学当中展示教师魅力,感染学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你提高教学质量。可增设体育创业指导课,把创业综合性知识和所需基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教学能力培养
(一) 强化专业教学,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具备一定体育专业技能是体育教学能力提高的基础,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要求对各门术科技术内容要尽可能多的了解和掌握,以便向学生系统地传授多方面的体育知识、技能。在要求学生在认真学习各门专业理论课程和各种专业术科课程外,应当在术科课老师的指导下,根据不同专业课程各自的特点,加强对学生体育教学能力的培养。
(二) 加强教育学理论课程教学,提高教学理论素养
师范专科学校体育教学基础理论课主要教育学、心理学、学校体育学。应当把教育学、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体育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从专业的角度加以理解。
(三) 强化体育教学技能训练,加强教学指导
在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术科知识以及教育学基本知识之后,可以安排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规范学生的教学设计和教案,使学生能够了解小学体育教学的特点,加强说课训练与指导,可以组织体育教学模拟训练。
(四) 加强教学实践环节教学,重视教学实习
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是培养教学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应当加强对学生教学见习和教学实习过程中的指导,同时也要对指导教师严格把关,要让具备丰富教学经验、有较强组织管理能力、协调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等方面的素质的老师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实习学校也要重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见习和教学实习工作,把教学见习和教学实习纳入到日常教学工作中。
四、总结
综上所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作为未来的体育教师,对于他们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重用,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从多方面抓起,重理论的同时重实践。把学生培养成“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蔡燕生. 谈对中师学生体育教学能力的培养[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1985,(02)
[2] 梁晓明. 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体育教学质量[J].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