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调研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队伍建设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和关键。昆明医学院非常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坚持“专兼结合、校院配合、相对稳定、骨干带动、师生参与”的原则,在教师中建设以教育学、心理学专业教师组成的教师骨干队伍和辅导员、人文社科教师、政工干部、学校医务工作者组成的教师辅助队伍作为主要力量,在学生中建设以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和心理健康协会成员组成的学生队伍作为补充力量,构建了校、院二级管理,校、院、班级、宿舍四级实施的“四位一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明确各级的工作职责,形成重心降低、工作下移、重点突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既有明确分工、又能通力合作的运行机制。同时,通过积极搭建“四个平台”、畅通“七条途径”,不断加强队伍建设。
“四个平台”:理论平台、实践平台、研究平台和交流平台。
“七条途径”:
一是专业培训。大力支持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参加国家、省、校三级培训。支持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每年至少参加一次国家或省级专业培训,同时在学校层面开展心理咨询员心理咨询知识与技能培训。
二是资质认证。大力支持师生进行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认定。2006年,我校采取“请进来”的方式,集中组织90余名学生教育管理干部进行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并对取得心理咨询师资格的教师给予全额补助,充分调动了学生教育管理干部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当年就有33名教师通过国家级和省级心理咨询师资质认证。2008年,学校积极取得云南省卫生人员培训中心的支持,在全校师生中进行广泛宣传,组织师生报考心理咨询师,并在培训费上给予大幅优惠,共有164名学生和9名教师通过学校报名参加培训。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和资质认证工作,进一步充实了师生咨询员队伍,有力地推动了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是工作培训。学校定期对参加咨询工作的心理咨询员进行工作流程和方法培训,为顺利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奠定基础,同时,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协会成员、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心理信息员的培训和指导,引导学生做好心理自助和互助。
四是咨询实操。每学期均安排有资质的心理咨询员参与学生心理咨询工作,为他们提供实践操作平台,不断提高咨询员的业务水平。2008年共有23名咨询员参加咨询值班工作,共接待学生110名,145人次。此外,学校还积极聘请附属医院精神科专家不定期到校指导心理咨询工作并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
五是业务拓展。安排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每周半天到附属医院精神科实习,观摩学习精神疾病的临床诊断和心理治疗方法,参加查房和对病人的心理干预工作,不断拓展和提升业务能力和水平。
六是课题研究。积极申报“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心理机制与干预策略研究”、“医科院校班级心理委员工作机制的实践探索”等国家和省级课题,开展以促进学生心理发展为主题的调研活动,提高学术水平,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
七是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医疗资源的优势,积极开展心理咨询中心与附属医院精神科之间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如定期举行案例督导会、聘请专家协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提供咨询服务等。同时,积极促进与其它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的交流,为开展工作争取更多资源。
2 建设好一个中心,搭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平台
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保障。2004年学校在学生工作部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2007年配备专职专业人员并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围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职能,重点开展了以下工作:
2.1 以硬件建设为基础,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除提供工作场所、基本办公条件外,几年来,学校加大投入,购置大学生心理档案系统软件,实现了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心理测量、数据处理和师生在线交流;购置沙盘游戏心理治疗器具,为拓展心理咨询专业技能提供了平台;购置生理相干与自主平衡系统,在心理咨询中引入心理干预训练技术。
2.2 以制度建设为根本,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制订《昆明医学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昆明医学院建立班级心理委员工作制度实施办法》和《昆明医学院宿舍心理信息员设置实施方案》,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工作机制、主要措施和保障条件,为学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制订《昆明医学院学生心理健康维护方案及工作规划》,逐步进行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和心理发展系统的三级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咨询人员服务守则》、《来访者的权利与义务》等日常咨询工作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推动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2.3 以普查建档、咨询干预等基础工作为着眼点,构建完善心理危机预警、干预机制
重视做好心理危机预警、干预工作和心理发展系统的三级体系建设。每年9月份均在全体新生中进行心理普查和建档工作,对筛查出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主动约请进行咨询,2007-2008年,共接待学生217名,263人次,有效扩大干预面,做到及时干预。心理咨询中心每周确保10个小时的开放时间,通过个别咨询、团体辅导活动、热线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同时注重做好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学生的转介工作。
2.4 以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不断创新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
主题教育活动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我校以每年5月25日“大学生心理健康节”和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为契机,举办“昆明医学院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月” 和“昆明医学院10·10大学生心理健康周”,开展大量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心理科普知识、生活适应、自我分析、人际交往、家庭关系、情感、情商等为主题,以心理测试、心理咨询、心理沙龙、讲座、心理影片、团体心理辅导、短信大赛、征文大赛、心理普查建档、调研等形式进行。主题教育活动规模大、成体系,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兴趣,每年均有2000多人次的学生积极参加到各项活动中。
在扩大活动参与面的同时,我们还非常注重活动的针对性,根据大学生活不同阶段以及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特点,组织开展针对新生、“双困生”、毕业生等特殊群体的心理调适和心理救助活动。如针对新生开展“大学生活适应”、“情商与素质”、“人生与成才”等方面的讲座;针对“双困生”开展专题心理沙龙,进行自信训练和人际交往训练;邀请社会机构为“双困生”进行“自我突破训练”的体验式拓展学习。
3 开好一组课程,畅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渠道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学校高度重视并不断加强课程建设,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纳入教学计划,结合医学学科的特点,开设了15门与心理学相关的专业课、心理健康教育类指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教学中,做到师资、教材、学时、学分“四落实”,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丰富心理健康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并在思想政治理论、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相关课程中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4 建好一个网站,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空间
网站作为现代信息服务平台可便捷、迅速地信息、提供服务,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学校于2007年9月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主题网站,内容包括10个栏目、200余篇文章以及“心理测评与在线咨询系统”登陆区,面向全校大学生开展网上心理健康教育、在线心理测评和心理咨询服务。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强网站建设,在创新栏目、丰富内容、更新信息、加强互动、提供优质服务等方面下功夫,不断推动心理健康教育进网络。
5 建好一个协会,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力量
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是学生开展心理自助教育活动的重要途径。学校学生心理健康协会于2001年成立。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协会成员的培训和督导,指导协会开展心理讲座、心理知识宣传展、话剧、沙龙等大学生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心理自助教育活动,协助心理咨询中心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心理健康协会在大学生心理自助和互助方面的积极作用。
6 建设好一个阵地,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全覆盖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辅导员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自卑与自负、焦虑与恐惧、依赖与从众、攀比与嫉妒、挫折与矛盾、怠慢与消极的心理等多种心理问题,通过就业指导让大学毕业生能够了解社会环境、职业市场以及自己的特点,调整心态,促进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求职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自主择业、立业创业的自觉性;形成依法就业、竞争上岗等符合时代要求的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养成良好的择业道德、健康的择业心态,增强择业意识。
二、在就业指导工作中运用心理健康教育
1.以心理健康知识为载体的宣传教育
(1)课堂教学任务结合心理学知识根据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要求,各高校课程中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增加了自我探索的内容,包括兴趣、爱好、价值观、技能、能力等,通过SWOT分析方法,进一步能够认识自我,所谓“知人者智,知自者明,适合自己才是最好”,帮助大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自我,认识自我,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合理规划择业目标,保持健康的心态,提高综合素质和创造力及提高未来就业的竞争力,帮助大学生科学选择职业发展道路,进而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获得成功。(2)职业指导贯穿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校园里为实现毕业生安全毕业,构建和谐校园环境,以就业为重点,实现网络化服务模式。为了进一步了解毕业生的现状和需求,深入调研和心理测评,根据调研和测评的结果,针对毕业生现阶段出现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专题辅导,如职场有约等活动;邀请资深专家开展主题教育,将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深入到每位毕业生,使他们能否进一步的认识自我,从而树立了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促进大学生们自觉维护心理健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提升学生心理保健意识和调适能力;在组织学院心理健康活动之余,以各学院活动为载体,举办切合本学院学生需要的日常心理健康活动。例如,开展心理情景剧,以班级为单位,全班同学齐参与,反映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为主要内容,不同班级、专业可根据人际交往、情感、学业负担、考研和择业就业压力等问题自拟主题。如“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宿舍关系你我她”“用‘心’学习”“提升大学生心理耐挫力”“激昂青春,你我共享”“说句心里话”“心的交融,心的飞扬”等。(3)就业指导工作中运用心理调试法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运用心理调适的方法,通过多种途径能够进一步了解学生个性特点,帮助学生能清醒地认识优势,发现不足,从而对自己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有针对性将个人咨询与群体辅导相结合,通过求职诊聊、帮扶机制,对大学毕业生在职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境、困惑,使之能够深入了解通过社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根据职场单位用人标准及单位所看重的能力,来衡量自己;同时,了解职场政策,通过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在求职过程中的正当权益。
2.健全个性化跟踪防预体系
在个性化跟踪防预体系中,在毕业生人群中关注高危群体,做到“内紧外松”,时刻与宿舍同学、班级干部、学生家人保持紧密联系,向学校领导上级组织、心理中心及时汇报情况,整理电话记录和谈话内容,动态跟踪危机个体,根据不同情况制订危机干预方案并采取有效的行动。辅助家长正视孩子异常情况,根据情况的不同及时进行治疗,有效地帮助学生进早康复。为进一步加强与完善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个性化跟踪防预体系,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防预工作,确保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学校建立心理防预站和心理社团等咨询点,心理咨询中心将对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心理保健员进行业务培训,包括(1)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信号的鉴别与反馈;(2)心理委员及宿舍心理保健员工作职责;(3)“舍友伴我行”成长小组工作安排与实施。3.开展毕业生心理健康咨询辅导根据当今大学毕业生个性发展的特点,积极拓展心理健康咨询途径,为有心理咨询需求的学生设立了多种心理咨询通道,可供学生自己选择,并及时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如今越来越多的同学能够重视自己的心理问题,遇到不顺的事情会主动向辅导员诉说,寻求心理辅导。绝大多数前来咨询的学生都能够在老师的辅导下解除或缓解心理困惑和压力,顺利完成学业,走向社会。
三、加强和完善高校辅导员的心理辅导水平
辅导员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相结合,帮助大学生树立自主择业、勤奋创业、终身学习的理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辅导员心理辅导水平直接影响到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心态和求职水平。辅导员作为大学毕业生就业辅导的第一责任人,通过与学生的紧密接触,将心理辅导工作落实到位,提供心理服务指导。因此,高校辅导员要注重职业水平的培养和个人业务能力的提高,加强和完善辅导员的心理健康辅导水平,有助于帮助大学毕业生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坦然面对在求职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社会上出现的不公平现象。
四、结束语
【关键词】辅导员;大学生;心理健康
近年来,因心理问题引发行为问题,最终导致休学、退学的大学生不断增多,凶杀、自杀等恶性伤害性事件也不时发生,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一方面与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有关,扩招使得高校在校生数目猛增,即便当前大学生群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概率与扩招前持平,以现有高校规模,大学也已是“多事之地”;另一方面,高校现有的心理咨询教师队伍远不能满足学生求助的需要,预防性、发展性的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讲座,不能有效解决某些心理障碍较为严重学生的问题;而针对某一种心理问题组织的团体辅导虽然能帮助数量较多的学生成长,但依然受团体规模和辅导周期的限制;至于为了替当事人保密,连续几周甚至数月针对某一个来访者进行跟踪辅导,对为数不多的专职心理教师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一、高校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以现有的具有心理咨询资质的专业人员的培养规模和速度,高校显然不可能在短期内大量扩充心理教师队伍,而要较稳妥地解决当前大学生求学过程中尖锐的矛盾,只有充分利用现有教师资源,而其中高校辅导员队伍无论从工作职能、业务范围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第一线的学生管理人员,主要负责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骨干力量,辅导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状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大学生作为统计学意义上的大样本群体,心理完全健康和心理障碍特别严重的学生都只占大学生群体的极小部分,大部分学生的心理状态都是在某个心理维度较为倾向不健康或亚健康,常态分布于两个极端的连续体中,所以非专职心理咨询人员在心理问题程度较轻的学生群体中可以发挥适当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分担专职心理教师的压力,从而促进构建大范围的“和谐校园”、“平安校园”,而高校辅导员因职务、素质方面的优势,成为扩充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重要选择。
二、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地位优势
(一)沟通优势
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中绝大多数都是从高校毕业的研究生,年龄、价值观、生活模式与在读大学生都很接近,属于同辈群体。师生之间基于成长背景的差别小,沟通的防御性低、有效性高、互动性强,所以辅导员对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包括心理素质的培养、塑造、提高和发展具有最直接、最持久的影响和作用,很多学生比较信赖辅导员,学习、生活中出现问题,愿意主动与辅导员沟通,征求意见,寻求支持。
(二)信息优势
就工作内容来看,辅导员负责学生学习、生活的管理工作,小到学生的生活起居,大到毕业生就业,对于学生适应环境能力、情感状况、人际关系和谐程度等情况都比较了解,加上学生干部团队的辅佐,使得辅导员与专业任课老师和行政工作人员相比,无论在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还是工作内容的性质方面,都有十分独特的资源优势。辅导员老师经常面向全体学生组织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比如实地考察调研、春(秋)游、评优,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分歧、插曲,辅导员老师可以以此为契机,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群体,并充分利用班级群体效应——对同辈群体强烈归属感的特殊制约功能,健全、规范和发展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引导教育工作,使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对话、学会自我管理,探索如何营造一个积极进取的班级环境。
(三)功能优势
我国目前的高校辅导员队伍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师范院校毕业的,数年师范教育的熏陶,使得这部分辅导员对学生的心理变化、情绪反应较为敏感,而心理学、教育学的专业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辅导员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或有能力提供正确的实现成长的其他途径。非师范教育专业出身的高校辅导员,在正式参加工作前,也接受了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岗前培训,了解了大学生群体生理、心理的发展特点,结合自身经历,进入职业状态也比较容易。总之,高校辅导员已经基本具备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同伴功能、顾问功能和疏导功能。
三、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寓于辅导员的常规工作之中
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有前述种种优势,但是也存在一些劣势或不足,其中包括经验有限,心理学专业素质不强等。高校辅导员教师普遍比较年轻、实践经验不足,处理生活危机、心理危机的能力相对欠缺,对某些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定位欠准确等,所以较为可行的方案是在常规工作中,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潜移默化地引导、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心理支持的形式多种多样,不仅仅局限于正规的课堂教学和咨询门诊,辅导员的常规工作无时无刻不渗透着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 (下转第92页)
(上接第73页)
四、提高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工作的规范化、专业化
作为工作在第一线的辅导员,应该不断加强心理教育的相关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的心理教育素养与心理咨询水平,在原有专业知识结构基础上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如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定势效应等,将其运用到工作中去。如通过在气质、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对照了解学生对事物做出反应的速度、强度以及灵活性等行为特征,对不同学生科学归入相关类别,同类学生进行小群体活动,既有针对性,也有实效性,因人而异、因事而异。
高校辅导员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专业水平的不足应该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加大辅导员心理学教育的力度,定期举办各种专题性的讲座、辅导班,提升辅导员的业务素质,使全校师生均受益于辅导员队伍心理素养的提高。积极拓展多种渠道,定期组织辅导员与心理咨询专职人员交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有效衔接。由于条件限制,大学新生心理测试和建档工作在很多高校还没有开展,这对于辅导员老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尤其在补习心理专业理论的过程中,辅导员老师应该审慎把握学生心理,不要随便根据书上的症状给学生贴标签,对于有疑惑的学生案例,要本着对学生负责、对家长和学校负责的精神及时请教专业人员的帮助。
总之,高校辅导员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大学生心理素质明显提高,而目前大学生群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的原因和我国独生子女政策带来的家庭抚育模式变迁、基础教育模式等都有十分密切的关联。高校、家庭、社会需要联手,借助心理学的专业力量,科学界定大学生的各种心理困扰,使因心理问题导致的不良事件得到有效避免。 参考文献
[1]李晖,郭林春,汤腊冬主编.心理素质培养[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2]谢安邦等主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伍新春主编.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生 心理健康 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030-01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而五年制高职生作为其中重要又特殊的一部分,不容忽视。如何推进五年制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我们必须攻克的课题。
一、五年制高职生现状分析
五年制大专生是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学院占学生总人数近七分之一,其年龄特征、生理发育,有别于处于青年中期的普通大学生。年龄为15到21周岁之间,年龄跨度大,正值青春叛逆期,又恰好为中考失意者,大部分未脱离父母独立生活,生活自理能力和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很薄弱。
二、五年制高职生心理状况研究
笔者以学院681名五年制高职生新生为调研对象,采用SCL-90项自觉症状评定量表 进行测试,超出常模人数为82人,占总人数的12。(总分超过160分,阳性项目超过43项,有因子超过2.5分,)。由此可见五年制学生的心理问题需要我们的关注。由于学生年龄小,具有独立意识但却缺乏是非观念,独立思考分析面对问题的能力不强,无法应对社会复杂环境的不良影响,从而导致学习兴趣缺乏,人际交往技巧匮乏;而生理上日的益成熟会引发大的情绪波动;心理问题逐渐凸显,以至患上网络依赖症。
三、五年制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和措施
如何面对并解决五年制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难题,笔者结合自身工作总结如下:
(一)科学合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心理健康理念深入心间
按照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我院教务处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确定为公共必修课程之一,列入教学计划。其课程开设应该有别于三年制高职生,形式应多样,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心理讲座,团体辅导,心理沙龙,角色扮演,活动体验等各种形式,让学生积极思考感悟,学会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传递快乐向上的心理态度
针对五年制高职学生的特点,确立“点线面”相结合的工作思路,即以学校心理服务为重点,以“三难学生”为难点,以学生社团部门为支点,以年级为线索,以制度建设为支点,以心育活动为平台,通过qq,电话,橱窗,报纸,黑板报,微博,心理广播,525活动月,国旗下讲话,专题讲座,政治活动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全面深入地开展五年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落实心理疏导制度,建立动态的学生电子档案
目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已建立起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但建档后对学生心理的分析、问题的及时发现、并以此进行的引导、干预、矫治等还很不够,没有达到建档的目的。而我院可尝试建立学生的心理健康电子动态档案,在此档案里,详尽的记录学生从入校到毕业五年在校期间的各方面表现及心理状况,这样有助于我们了解学生动态的心理状况,可以及时的进行心理沟通,心理排查与心理干预。
(四)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教育,构建学院、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教育模式
要加强五年制学生的教育,学校要紧密联系家长和社会各种资源,产生教育合力。在学院层面,在落实“五个早”(即 早发现,早报告,早安排,早预防,早控制)和 “五个一”(即 一名患者,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工作方案,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构建五级工作网络(即学院心理健康工作领导小组、学生处心理咨询中心、学工办心理专干、班级心理委员、宿舍信息员)的基础上,还需要整合家庭和社会资源,如密切与家长联系,通过家访,家长会,电话沟通,微信微博沟通,结合学生的心理状况,共同研究商讨、商讨解决学生成长成才中的问题。并充分运用社会资源,如与街道社区合作,与校外心理咨询机构协作,一起出谋划策,一起策划学生成长方案,塑造全员育人的环境和氛围。利用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福利院之行等社会活动磨砺五年制学生的心志,让其身心在行动中得到释放,让爱在活动中得到展现。
总之,五年制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需要长时间的精心培育,需要各种机制良性互动,如何让教育之花开得更美,需要我们每一个教育者用心的灌溉和辛勤的耕耘。但笔者坚信,“只有心与心的教育才是真教育”,用心用情,每一颗平凡的石头都将不惧风雨,不畏严寒,焕发出耀眼的光芒。
参考文献:
(一)构建立体网络,加强培训交流,打造专业队伍
1.在队伍建设上,打造以专职心理教师为核心,兼职教师和辅导员为骨干,专家顾问团队为保障,学生为主体,艺术专业教师为辅助,家长为后盾的立体网络,教师、学生、家长和专家共同参与,全面协作。专职心理教师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主要以心理咨询、危机干预、心理健康活动指导、心理课程开设与艺术心理研究等工作为重点;兼职教师和辅导员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他们具有与学生年龄差距小、信息渠道畅通等优势,他们主要以心理教育活动开展、心理辅导、学生心理状况动态管理等工作为重点;完善校内外专家顾问团队,以定期督导、培训、指导,及时转介的方式开展工作;加强对以心理信息站为核心的学生干部队伍的培训,以品牌活动为载体,充分调动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性;由于艺术院校学生对专业教师的“崇拜感”和对专业学习的看重,积极取得艺术专业教师的支持,号召他们注重专业教学中学生思想、人格的培养,加强对心理异常学生的敏感性,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沟通;争取家长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度,通过发放《致家长书》等心理宣传材料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触角延伸到家庭,建立与心理问题学生家长定期沟通的制度,最大限度地争得家长的理解和帮助。2.在队伍培训上,强化心理工作队伍专业化培养与发展制度,通过督导、研习、交流、研究等多种方式,对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分层次在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心理咨询、危机干预等多方面开展培训,以提升艺术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工作水平。如通过制定《心理健康教师培训条例》对专兼职教师的培训目标与效果进行制度保障;编制《学生心理辅导工作手册》《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流程》等规范性文本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内容和操作流程等进行工作的规范;通过“队伍送出去”“专家迎进来”的培训方式,提升专兼职队伍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水平;定期举办案例督导与心理健康工作交流会,分析引发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原因,把握高危学生群体的心理特征,对专兼职队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指导,从而降低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率;大力支持专兼职队伍人员开展心理调查研究与学术交流活动,设立心理健康专项研究课题,鼓励他们结合实际工作开展科学研究,将实践中调查的结论上升到理论层面,并二次运用于实践。
(二)开展品牌活动,发挥朋辈作用,提升教育效果
1.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中,结合学生专业特长与心理需求,打造艺术院校特色品牌活动,以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活动感动心灵。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逐渐从“治疗”取向向“预防”取向转变,在积极心理学与全人教育的理念下,发展与教育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逐渐占据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流地位。该模式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以“预防性干预”和良好校园文化环境的创设把心理教育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从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3]。在发展与教育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艺术院校应该以活动为重要载体,开展“学生需要、特色鲜明、讲究实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一方面,在宣传教育中,可结合艺术院校专业特点,开展心理漫画与海报大赛、心理情景剧展演、心理文学作品朗诵、心理微电影展映、心理放松音乐创作等与学生专业密切相关的特色心理教育活动,既能充分展现学生的专业特长、提升学生参与热情与专业教师的支持度,又使学生以轻松快乐的方式关注心理、关注自我,对于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提升与培养具有较好的效果。另一方面,从艺术类学生的生活出发,想学生之所想,开展“接地气”的心理辅导,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和困惑。如根据艺术院校专业成长特点,在新生开学、专业分化、就业深造抉择等开展班级或团体的宿舍人际关系辅导、大学适应辅导、学习压力辅导、择业与创业心理辅导;在90后学生普遍关注的特殊日子如感恩节、情人节、光棍节等开展感恩心理、爱情心理、情绪管理等心理辅导。2.发展朋辈支持系统作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满足学生自我成长的心理需要。针对艺术院校学生的学习生活特点,以专业或班级为单位发展“心理信息员”,以院系为单位建立“心理信息站”。对于作为学生朋辈的心理信息员,通过专业理论培训提升其心理素质,通过活动开展调动学生自我教育与成长的积极性。这些心理信息员作为大学生的同龄人,发挥的是“朋辈”教育的作用。朋辈心理互助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从师生之间延伸到生生、朋友之间,同时具有义务性、友谊性等,它一方面弥补了艺术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的紧缺,另一方面提升了学生的主体性与参与心理教育的热情[4]。心理信息员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可通过生活化的谈话了解同学的情绪状态,及时发现异常;开展朋辈心理沙龙,可以轻松活泼的形式来探讨心理困惑,从他人的心理感受与解决方法中获得支持与启发;开展朋辈激励活动,可通过优秀就业创业者、自强不息者、从心理危机中走出者的现身说法,让其他同学受到激励、启迪;开展朋辈网络自媒体宣传,可通过心理知识的宣传与,达到传递好心情、传播正能量的效果。
(三)建立分类系统,关注特殊群体,做好危机预警
1.从顶层设计出发,建立科学的学生心理健康分类关注系统,分层次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一方面,艺术院校大的专业方向一般有表演类、美术设计类、理论类等,可根据不同专业学生不同的专业特点和心理特征,开展不同类别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针对表演类学生活泼好动喜欢隐藏心理问题等特征,可开展诸如心理案例分享、心理情景剧表演等活动,使学生从表演与他人事件中得到启发与教育。另一方面,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健康水平,制定不同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如面向所有学生开展普及型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健康必选课程提升学生心理知识水平,通过“3.20”“5.25”等平台心理教育活动提升学生心理素质[5];针对学生心理信息员队伍,以课程、讲座、会议、活动为载体,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心理活动策划、心理问题处理能力等全方位的培训,充分调动他们在学生中的“朋辈教育”作用;针对部分有心理问题、困扰和轻度障碍的学生,提供发展性辅导和心理咨询服务,改善现状;针对严重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学生,做好转介、危机干预与相关善后工作,尽力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2.关注特殊群体,规范工作流程,建立学生心理危机事件防护网。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和心理危机排查制度,切实做到早筛查、早发现。健全关爱学生制度,对特殊群体进行重点监控、关注与关爱。制定预案性、操作性强的危机干预工作流程,建立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转介系统和危机善后系统,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方案的细化和对心理危机学生处理、转介、康复后跟踪等全程关注入手,建立学生心理危机事件防护网,努力控制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尽力降低心理危机事件产生的负面影响,提高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的实效性。
(四)发挥专业优势,教学科研并重,形成鲜明特色
Exploration on Project Management and Refined Service
of College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CHEN Jian[1], HAO Xiujuan[2]
([1]Shandong University(Weihai), Weihai, Shandong 264209;
[2]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Weihai), Weihai, Shandong 264209)
Abstract Based on the real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college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project management on college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is formulated so as to optimize the management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In the meanwhile, putting the refined theory into the application can solve the contradiction of fining and efficiency.
Keywords: college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project management; refined service
项目管理理论是管理科学中的一项重要理论和管理技术,将其引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可以提升工作绩效,规范工作的流程和内容,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在此基础上,通过大学生精细化心理援助体系的构建,将有助于系统的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
1 心理工作项目化管理思路简析
项目化管理就是综合应用理论和经验知识,在各种资源约束条件下寻找各项目的最佳实现目标的组织安排和管理办法。其中管理包括领导、组织、人员、计划、控管等五项主要内容。对心理工作进行项目化管理需在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1.1 项目化分解
所谓项目化分解,就是用系统、整体的理念和思路,采用逻辑整合的形式将心理工作分解成若干个项目,并分别进行管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项目化为:心理咨询与辅导、心理教学、心理活动、心理危机干预、心理日常事务和学生组织管理等六个子项目,每个子项目下亦可再分解成若干子项目。同样,各个学院亦可按此方式对学院心理工作进行项目化分解,结合校、院两级心理组织机构确定的目标、要求,进行逐层分解,并将具体的目标要求、任务安排、执行标准、工作内容、进度要求、经费使用、质量管控措施等进行细化、分解,最终落实到每一个项目组和每一个项目成员。同时加强项目过程管理和考评,建立竞争机制和绩效鼓励,以此带动全体教师和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等积极性。作为心理工作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必须要善于发现可利用的资源,敏锐地捕捉到学生的需要,并将这些资源和需要转化为可执行的项目,并在此基础上将复杂项目分解、细化为简单项目,将分散的工作整合、集成、打造为项目进行管理。在项目管理过程中要做好规划和预案,把握重点,抓住关键环节,理清脉络,做好协调与统筹工作。
1.2 项目人力资源管理
项目的人力资源管理首先是选对人,其次是管好人。通过委任或竞争的方式确定每个项目的负责人或负责小组。对一些特殊的项目,可采用委任等方式,在委任时要根据其工作经历和经验,专业素养和个人兴趣等综合因素选择合适人选。对普通或一般的项目,或大多数人都适合的项目,宜采用竞争等方式确定项目负责人,将委任和竞争结合起来选择项目负责人,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达成一定程度的平衡。
管好人,最重要的是建立项目绩效考评制度。考评过程中要以项目的类型、难易为衡量标准,制定明确的、有区分度的考核标准体系,对各级项目负责人和项目组成员进行逐级、综合考评,并据此进行考核和进行绩效奖励。
1.3 项目时间管理
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何时开始,二是何时结束。根据高校大学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时间节点,选择合适具体的项目启动时间和结束的具体日期,依靠项目进度表来实现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项目进度表应当根据项目特征、师生需求、资源共享情况、项目执行的工作日历、风险管理计划等统一考虑,估算项目工期,确定结束时间。并在项目进行过程中记录进度表,作为绩效考核的一部分。在完成制定项目进度表的工作之后,就要严格按照进度表进行过程管理和监督,主要把控好项目的推进情况、工作进展、主要成效等,并及时进行指导、纠正和调整。
1.4 项目质量管理
项目的质量管理主要解答“这个项目好不好”的问题。在管理学界,项目质量管理是一个很难界定的知识领域。现代项目管理认为,质量管理应当是全面的,具有全员性、全过程性、全要素性的特点。从高校心理工作的具体要求看:心理工作项目的质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考虑:师生群体大小、师生受到正面影响的程度、对学校或学院心理工作的贡献值等。对项目质量的管理还需在有些项目结束后对项目参与者随机抽样进行回访、调研以确定项目质量。
1.5 项目成本管理
项目成本管理主要是回答“这个项目值不值”,项目成本与进度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在高校心理工作经费相对紧张的情况下,更要做好项目的成本管控,尽量少花钱,多办事。除了做好一般的成本管理之外,有必要准备一定数量的机动资金,以处理不确定和不可预见的事件,这些事件不包含在成本估算和预算的结果中,但它也是项目成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项目化分解、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项目成本管理等可作为项目组织者和领导者的考量指标,而项目时间管理与项目质量管理主要用作项目负责人等考核指标。
2 心理工作精细化服务初探
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要求出发,“精”是“精益求精”,实现工作最优化;“细”是“细致入微”,做到工作的细致化。高校心理工作精细化服务可从体系结构、工作队伍、组织实施、保障设施四个方面加以构建:
2.1 构建精细化的体系结构
心理工作体系应形成预防为主、加强疏导、及时干预的三位一体工作模式。应紧紧围绕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成长和生活的环境、社会心理支持系统等设置精细化的内容。预防环节主要是通过调查研究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效防止心理问题和心理冲突的发生;通过有效措施帮助学生认知自我,提高自我管理和掌控能力,学会自我成长,能够有能力处理好成长中的挫折和阵痛,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品质。疏导环节,应建立起立体、全方位的沟通渠道,建立起有效的工作网络,帮助学生建立有效的心理支持体系。在干预治疗环节,应由更专业的机构与人员来进行,比如精神卫生中心或者专业医院。学校应围绕如何配合治疗建立起相应的精细化心理援助。
2.2 组建专业化、专家化的工作队伍
心理工作队伍精细化建设要充分考虑人员的专业背景和水平,以“术业有专攻”为思路,打造一支“技术有特长,领域有专长”的专家型咨询和教学队伍。此外,还要加强队伍核心专业人才的发掘与培养,发挥核心人物的带动和影响作用,提高整个队伍的工作水平。队伍的来源要考虑实际工作的需要,广纳贤才,专兼结合,校内和校外相结合,不同层次、不同背景、不同专长的相组合,形成梯队化、结构科学的工作队伍。同时要充分重视心理工作人员的培训与教育,这也是心理工作队伍精细化的必要保障。
2.3 设计、完善精细化的实施流程
心理咨询的流程、实施方案要更加精细,更加精准。从心理咨询的提前预约开始、心理咨询的初诊接待、心理咨询中的阻抗、下次咨询的约定、心理咨询个案的探讨以及咨询后的追踪随访等都必须依照科学化、专业化的特点设计详细的流程,这是心理咨询工作有效性的重要保障。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工作越来越复杂,涉及到学生、家庭、学校、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必须加强多方的沟通与协作,构建全方位、流畅的工作模式。因为涉及的方面和人员?^多,只有精心组织、细化工作流程、做好过程管控才能确保工作有效、有序进行。在过程管理中,每个环节的关键要素,可采取的途径,有效可靠的变通方式等都需要有细致的流程,采取错误的措施,将对学生造成重大伤害。
关键词: 心理主题班会 大学生心理健康 有效机制
班级是学校向学生实施教育与管理活动的基本组成单位,和谐班集体对青年大学生发挥着和谐育人的作用,心理主题班会已成为不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平台。它和其他班会有本质的区别:一是性质不同。心理主题班会的性质是传播知识、美化心灵、健全人格,其他班会则有不同的性质;二是班会形式不同。心理主题班会以班会全体成员参与为主,共同体验、分享、提升,其他班会则以个体或少数人参与为主;三是目的不同。心理主题班会以健康心理、健全人格、学生发展为目的,其他班会则具有其他目的。
心理主题班会以全班同学参与为前提,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精心设计主题班会的主题,将心理辅导的技术方法贯穿于主题班会的活动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解决或预防同学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心理困惑,或提升有关心理素质,如人际关系、自信心、恋爱、学业、就业、挫折、情绪调节等。
以南昌大学为例,据不完全统计:自2007年5月至2012年6月,全校各个班级共开展心理主题班会321场,本文从理论的视野和实践的视角进行分析,探讨创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机制。
一、心理主题班会“四位一体”的组织分工形式
“四位一体”的组织分工形式采取校心理咨询机构提供业务指导,校院两级心理发展部负责组织与后勤,各楼栋心理辅导室提供专业技术支持,朋辈心理辅导员做好协助工作,立足各自实际,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共同实现目标的工作合力。“四位一体”的组织分工形式,“全面覆盖,深入渗透”,提高了班级心理主题班会实施的有效性。具体分工形式如下: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提供专业的业务指导,中心专职教师进行督导,内容包括:打破传统的等学生上门咨询的局面,主动深入学生公寓开设13个学生楼栋心理辅导室,培训和发展朋辈心理辅导员队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校级文件的形式在校院两级学生会成立大学生心理发展部,每个班委中均设立班级心理发展委员,对班级心理委员进行培训及管理。
2.校院两级学生会成立的心理发展部,负责心理主题班会的组织与后勤方面的准备工作,如心理调研、主题挑选、会前的宣传与动员、道具的准备、场地的选择、人员的通知、后期的宣传报道等。
3.各学院成立楼栋心理辅导室,负责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如详细的心理主题班会设计方案、督促和检查活动准备情况、主持心理主题班会、系统培训心理主题班会的领导者等。
4.朋辈心理辅导员,做好协助工作,如深入班级协助各班委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在心理主题班会上扮演示范小组,协助领导做好其他各项工作等。
二、心理主题班会的开展流程
心理主题班会的形式各不相同,但其基本要素,如活动主题、活动目的、活动地点、活动时间、参与人员、活动流程、活动纪实、参与者、观察者与班主任辅导员的感想等,决定了心理主题班会的开展流程。如下图所示:
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开展流程图
三、高校心理主题班会的主题选择与内容安排
发展心理学认为,在青年期,随着生理和心理的成熟及独立性的逐渐增强和社会性的不断强化,他们开始寻求比较稳定的同伴关系,也就形成了同伴团体。正常的同伴交往不仅可以满足大学生集体归属感的心理需要,还对他们人格的完善和社会性的发展有重大意义。但是,由于大学生阅历较浅,社会经验相对不足,独立生活能力不强,对自己缺乏正确而全面的认识,而且很敏感,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惑。由于各年级学生心理发展阶段不同和心理素质存在差异,因此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贴近学生实际生活选题,分年级召开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适应不同年级学生群体的心理需要。
低年级:帮助新生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完成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化,重新定位,探索新方法,融入到新集体当中;中年级:帮助学生形成恰当的成就动机,具备人际交往的技能,确立健康的爱情观,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自身的完善和发展;高年级:开展挫折教育,社会适应性教育和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帮助他们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心理主题班会贯穿了学生在校生活的全过程,契合学生成长的每一个环节。不同年级心理班会精选见下表:
表不同年级心理主题班会精选
四、高校心理主题班会的形式设计
心理班会的主题丰富,几乎涵盖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心理主题班会无需固定模式,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开展,融合趣味性和启发性,以发展心理为主线,以学生为真正的主体,老师只起指导作用,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热情,做到“润物细无声”,培养学生的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心理品质,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更好地自我探索,体验自我与环境的互动关系,改造和重新建构自己的内心世界,完善人格发展。具体形式设计可参考:个人主题发言、经典案例讨论、班级心理沙龙、心理电影联播与点评、心理素质拓展、团体心理活动、心理游戏、心理情景剧、心灵故事、心理主题辩论赛、阅读疗法、心理DV展示,等等。
五、心理主题班会的教育功效
为了检验心理主题班会开展的教育功效,本文对南昌大学近一个学期来举行过心理主题班会的班级进行了随机调查研究,调查人群分为三类:带领者、参与同学和班级辅导员。作为心理主题班会的设计与实施者,一名带领者在活动感悟中说:“通过此次心理主题活动使该班男女生之间的关系较为融洽,活动效果很不错。同时也给了我很多启示。作为一个领导者,要把一个群体融合,而且自己也加入这个群体,那是多么不易,任何时候都要依靠你的团队,他们有解决问题的本领,会给你启发。”其中一位参与的同学说:“我们才大一,大学四年,还有三年半的时间要在一起共同学习,共同生活,班级就是一条船,我们现在就处在同一条船上,只有同舟共济才能驶过一片大海,而且,只要同心协力,无论有多大的风暴来临,我相信我们都能成功地把船开往目的地。”一位辅导员说:“这个班的同学在一起有一年半的时间了,但在一起交流的时间不多。尤其是男生和女生之间还相当陌生,在‘我的青春,我做主’班会之前,有些男生女生之间甚至是第一次说话。但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之间亲密了很多,这也给他们分班之前留下了难忘的回忆。活动刚开始的时候,有些同学的参与热情不高,个别甚至拒绝参与到心理游戏中来,但通过带领者及助手的引导,调动起了大家的积极性,不仅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而且能够主动与大家分享在游戏中的心得,在活动结束的时候还意犹未尽。此次活动,帮助同学们认识自己,提高了人际交往的技巧,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心理主题班会形式吸引人,主题贴近学生实际,很受学生欢迎。在活动中,同学坦诚交流,深入思考,增强了心理辅导的实际效果。就其本身开展的意义而言,从班级成员角度来说,它传播了心理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心理能力,健全了学生的人格,解决了学生的心理困惑,对实现自我认知、自我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从带领者角度来说,通过体验式参与,提高了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升华了所学专业知识;从辅导员角度来说,通过心理主题班会,融洽了班级凝聚力,更有利于班级管理;从班级甚至全校角度来说,它搭建了心理沟通平台,畅通了心理咨询渠道,浓厚了心理文化氛围,打造了班级教育品牌,形成了浓厚的学风、优良的班风,为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向前.论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渗透.教学与管理,2011(10):73-74.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加强当代医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其职业的特殊性要求他们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既要有扎实、精湛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要有广博、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同时还要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心理素质[1]。
1.1医学职业素质
医学是一项救死扶伤、保护人民生命健康的事业,它要求医务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医学基本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新型医学模式下要求医学生不仅知晓患者的健康,还应该掌握与患者健康有关的人文社会知识;不但研究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还要研究患者的心理、社会、生态等方面境况。首先医学生要具备高超的医疗技能,能根据病人的躯体、心理变化进行综合分析,掌握坚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其次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遵守医学职业特性、职业责任、职业道德等职业要求;另外,还要培养医学生开动脑筋,以能动的创新思维推动学习、工作,要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标新立异。最后要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关注公众健康,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应该是社区健康的领导者和组织者,真正将预防疾病、解除病痛和维护民众健康作为自己的职责使命。
1.2医学伦理素质
新型医学模式下要求医学生具有符合维护人类身心健康的伦理价值观、医学伦理意识和医学伦理思维能力。具体包括关注伦理问题的敏感性;具有医学伦理决策能力,能够从多个诊疗方案中选出达到最佳诊疗效果的治疗方案;具有发现、分析、解决医学伦理难题的能力;具有医学伦理评价能力和医德修养能力[2]。
1.3医学道德素质
大学生是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积极、最活跃的群体,他们走上社会之后将对整个社会文化建设,特别是社会道德的建设和践行起到积极的带头作用。这种道德精神需要加强医学生与社会、病人的接触,培育学生关爱病人和生命的情感。主要表现为对病人及每个人的生命价值、医疗权利、健康利益、人格尊严予以关注、关怀和关爱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其核心是医学人道主义精神。
1.4医学人文素质
医学以“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为使命,是一个富有人文关怀和人性温暖的科学。凸显人文精神的新医学模式决定了医学人才必然是一个充满人性大写的人,大写意义上的人仅依靠专业知识是无法立足的,还必须汲取人文社会科学的营养。
2.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探索
2.1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医学以“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为使命,是一个富有人文关怀和人性温暖的科学,也是一门实践性、风险性很强的行业,医学的特殊性质要求医务人员必须具有细心、耐心、热心、诚心、爱心等性格特征,如果缺少了这些性格特征,就很难胜任医疗服务工作。学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医学教育全过程,全面加强医学生职业理想信念教育,我们举行了“热点问题面对面”活动,内容包括新时期医患关系问题、医德与医术关系问题、与医学生就业和竞争等,这种讨论活动互动性强,能有效地吸引学生参与,通过互动和交流为学生答疑解惑,使学生更关注社会的发展与职业要求,使理想和信念得到提高和升华[3]。
2.2提高法律道德意识
近几年,医患矛盾突出,医患纠纷频发,甚至出现患者杀医的严重恶性事件。课堂上教师列举许多与现实社会、生活相关的案例事件,以此引起学生心灵震撼教育的同时,又渗透医学法学的内容,医学法学的教学包括医疗卫生的各个行业,如卫生法理、医院管理、食品卫生等方面。教学侧重于医学法律常识、法律观念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医学生毕业后依法从业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习惯。
在加强道德意识方面,学校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医学生树立以病人为中心、不是以疾病为中心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时常渗透医德精神,如孙思邈医德医术令人钦佩,尤其对医德的强调,被后世的医者传为佳话;现代护理鼻祖南丁格尔被誉为“伤员的保卫者、守护神”;还有我国近现代的裘法祖、华益慰、林巧稚等名医,这些典型的医学人物都是医学生学习的榜样,学习他们精湛的医术、高超的医德和无私奉献的精神[4]。
2.3提高医学生人文精神
针对不少医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差、社会人文知识相当贫乏等文化素养底的问题,学校组织学生开展了“提高文学修养――名家名作欣赏活动”,并让同学们写读书笔记,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提高医学生的文学修养,使医学生多一点书卷气,少一点市井气,帮助他们感悟人生,陶冶性情,提高心智,净化心灵。组织学生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讲座,聘请知名教授与学生共同探讨如何规划医学职业生涯和实现医学梦想;另外,授课中还注重对医学生加强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熏陶,传统医学理论充满了人文的智慧,“治病必须治人”实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
2.4加强实践育人功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要注重学生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首先,可以根据对象不同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针对不同层次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实现不同的教育目标,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突出先进,并以先进带动后进,最终实现全体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实践。其次,拓宽教育形式,在实践中逐步养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组织具有人文精神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从学校起就具备一颗仁爱之心,同时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和协作能力。具体做法组织医学生参加义诊活动、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社区及农村卫生情况考察。鼓励学生参加有益的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如关心艾滋病的红丝带爱心活动,义务献血活动等。另外,学校还利用假期和业余时间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走进社会各个领域开展一系列调研、考察等活动,带领学生到沈阳华能老年公寓、沈飞老年公寓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在实践中受教育,在实践中升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并主动践行。最后,要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三贴近原则,帮助医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生活困难和思想困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2.5提高医学生心理素质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目前国内高校已经陆续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安全知识教育以及安全技能培训,但经过调查表明,很多学校的培训效果不理想,具体表现在:许多大学生只知道一些基本的安全知识,但是安全意识仍然非常薄弱,更重要的事,在自身安全防护能力方面,对于许多安全技能及防护措施仍不熟悉。因为,在短时间内,一部分高校仍然存在着对大学生安全防范教育宣传教育力度不够、影响不大、简单应付、上传下达、流于形式等问题。高校安全教育宣传效果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宣传工作一阵风,没有对其产生高度的重视,因此在这种种情况下,能真正掌握的知识很是有限。因此,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1 高校安全宣传教育模式单一
1.1 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1)注入式教育模式。目前高校的安全教育主要通过阶段性的专题安全知识讲座来实现。所谓的安全教育就是一学期以年纪的形式开几次大学,聘请学校保卫部门负责人或是校外专家来讲解一些安全知识,时间一般在2~3 h左右。这种形式的安全宣传教学模式,因人数过多过于集中,模式呆板,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且时间太短,很难达到效果。
(2)活动日和典型案例教育模式。目前,高校主要还停留在利用“119世界安全消防日、交通安全日、食品安全日”通过板报、宣传图画等形式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宣传工作。或是通过对典型的安全事件以大会通报的形式将在校园内发生的安全事件作为反面教材在学生中进行安全宣传警示。这种阶段性的宣传教育模式,有很多弊端,宣传力度不够,往往是宣传工作一阵风,效果甚微。
1.2 教育模式问题的解决办法
将安全宣传教育课程正式列入高校教学课程计划,制定课程考核方案,保障每学期有不低于三十六课时的安全专题教育课,其内容应包括交通、消防,用电、校内外集体活动、体育运动、食品卫生、健康、防疫、自救自护等。课程结束后进行考核,成绩及学分计入学生档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渠道作用,培养学生的社会安全责任感,使学生逐步形成安全意识,掌握必要的安全行为的知识和技能,具备自救自护能力,使高校安全宣传教育常态化。
2 高校教师队伍的安全意识不足
2.1 教师及辅导员发挥作用有限
(1)目前高校新任教??大多毕业于非师范院校,没有经过系统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学习以及安全技能的训练,对于安全教育知识、及各种宣传防范技能缺乏了解,经验匮乏。在日常的安全教育宣传防范工作中发挥作用有限,力不从心。
(2)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中,存在大多数兼职辅导员情况,很多教师同时在学校行政、教学上工作,精力很难集中投入在学生的管理和教育当中。且存在一名教师担任多个班级辅导员的情况,一名辅导员负责几百名学生,对于学生的基本信息都很难了解清楚和熟悉,学生安全教育宣传工作的开展及防范无从谈起。
2.2 关于教师队伍的改进建议
学校设立专职辅导员岗位,专门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且严格控制辅导员所带学生数量,以保证辅导员有充足的精力和时间开展工作。定期选拔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专职辅导员,外出进行安全教育知识的相关培训学习,让辅导员首先具备一定的安全应急常识和心理教育基础知识,这样在处理学生安全问题应急情况时,能在第一时间采取措施,并在实践中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同时明确岗位责任制度,明确学生的安全隐患预防、心理健康疏导、安全管理、安全知识教育培训等岗位职责。同时,定期配合保卫部门排查学院安全隐患,使辅导员成为高校安全宣传教育的骨干、能手、带头人。努力为学生创造安全和谐的学习与生活环境,使高校安全宣传教育制度化。
3 科研工作对校园安全的重视度不足
3.1 关于校园安全的科研工作匮乏
高等学校的科研工作,是知识创新与传播的重要载体。目前,由于校园安全问题越来越收到关注,但在具体的学术研究和技术革新方面,在整体科研范畴内,所占的权重比例仍然不高。高校科研工作的对于社会焦点问题所应有的服务职能明显较弱,高校科研工作开展的出发点和方向大多集中于社会物质生产、教学改革等方面,而针对当下频发的校园安全问题所开展的科学研究工作较为匮乏。
3.2 改善科研现状的建议
调整高校科研工作开展的思路,在开展生产技术研发等方面科研工作的同时,强化面向社会服务为目标的科研,将社会需求作为高校开展科研工作的前提和方向。加强安全教育方面科研工作的开展,针对当下新出现大学生深陷传销,非法集资贷款等热点安全问题,及时开展调研工作,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为方针,开展专题安全知识研讨会,防止学生做出可能引发安全事故的行为。同时注重安全教育宣传教材的研究编写工作,深入研究安全教育理念,为安全知识教育教学课程的开展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确保教学质量和教学实效,使高校安全宣传教育系统化。
4 构建我院安全宣传教育体系的建议
4.1 转变认识,明确安全宣传教育意义
针对当下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的种种弊端,以该院各处室及二级学院为单位,在全院范围内定期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工作,旨在转变长久以来师生对于安全问题的认识。
(1)自上而下。
由教师带动学生,先由学校保卫部门成立专门的校园安全隐患排查小组,对学校各处室及学院下发安全隐患排查通知单,采用各部门自查和专门人员督查的形式,先是以部门为单位,对用水、用电、防火、防盗等问题进行上报及整改,再由校园安全隐患排查小组检查监督是否有漏报和整改不到位、不及时的问题。各学院所属辅导员教师和学生处相互配合,针对学生宿舍、教室、食堂等学生集中的日常学习、生活区域进行重点排查,从学生食宿问题入手,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及时处理。在节假日期间,以部门为单位进行安全警示会议和教育,强调部门内部人身、财产安全的重要性,具体责任落实到人。
(2)由内而外。
在校内安全排查工作开展的同时,配合相关部门,对校园周边存在的食品安全卫生问题的摊贩进行清理,学校保卫部门加强对社会人员进出校园的监管,尤其加大对传销组织人员的进出校园的排查,防止学生上当受骗,保证学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学生处人员及二级学院的辅导员不定期进行宿舍安全检查,对于学生内部的传销和网络借贷平台人员,一经发现,立即上报。针对节假日期间校园周边存在的私家车非法营运问题,保卫处沟通相关部门,进行查处和治理,各二级学院利用离校前各班班会及学院宣传板进行引导,确保学生出行安全有保障。
4.2 推动安全教育常态化改革
以该校化学工程学院为试点,组织一批师范类专业及安全教育经验丰富的教师,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根据大一新生入学、大二在校学习、大三毕业定岗实习与求职等不同阶段的情况,制定各年级安全教育教学计划,详细讨论制定教学课时、教学内容及课程考核方案。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新生入学安全教育》《大学生就业指导》《消防安全及灭火器材的使用》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已经开展正常。其中《消防安全及灭火器材的使用》为实训课程,主要指导学生常用灭火器材的使用及灭火常识,由学生直接动手操作,指导性强。学校定期也会邀请消防部门来校进行消防演习和宣讲。另有,《大学生日常安全防护常识》《护理小知识》等课程正在筹备中,该校对于高校安全教育常态化改革的探索和举措正逐步完善。
4.3 强化教师技能培训,提高宣传预防水平
高校的辅导员队伍对于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教育有着至关重要重要的作用,辅导员队伍专业素质的高低,?Q定着学院学生的管理质量和教育水平。为提高辅导员教师队伍的管理水平与安全防护技能,该院制定相关学习培训政策,于每周二下午以各二级学院为单位,开展业务学习,除布置和讨论正常教学工作以外,积极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和安全防护知识宣传工作,使安全教育成为教师日常教研的一部分。暑假期间,学院按批次选拔专职辅导员外出省内外参加培训学习,内容涵盖专业素质、专业技能、专业知识等多个方面,平均培训200学时以上,极大的提高我院辅导员队伍的整体质量。培训的开展让教师对于当代大学生心理、教育、安全等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明确的指导,辅导员言传身教,为人师表的作用在学生管理当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的安全意识也在辅导员的引导和影响下逐渐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