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微观经济学笔记知识点范文

微观经济学笔记知识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微观经济学笔记知识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微观经济学笔记知识点

第1篇:微观经济学笔记知识点范文

1西方经济学的性质与教学特点

西方经济学课程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类、管理类本科专业的基础课程、核心澡程,也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课必考科目,它在经济学和管理学专业课程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干其所特有的课程结构和知识层次具有相当难度,因此我们需要针对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特点进行设计,才能在教学中改进和创新本课程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经济学不同层次的理论和方法。笔者根据西经教学实践,总结出本课程教学具有的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1理论教学内容较多,逻辑性强,较抽象

西方经济学是理论经济学,它运用抽象分析方法,通过建立假设前提条件,排除一些次要的因素和现象,创造了极为严密、精细、完整,前后内容联结紧密,系统性很强的理论分析框架和环境。例如,在微观经济理论中,从简单的供求理论开始,到消费者与生产者理论,再进而研究市场理论、分配理论及福利经济学等,各个知识点围绕价格理论这一核心层层推进,前面的内容总是后面内容的基础,前后衔接,环环相扣,需要串起知识的链条才能准确的把握微观经济的全部内容,这一特点对于初学者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尤其是对偏重感性思维的文科生更是如此。

1.2实践性结合理论性,虽然西方经济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核心课,但教学中必须童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因为如果只是注重用一些图表、函数和数学公式来表达经济学原理,虽然能使学生了解一些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知识,记一些公式、图形,却不能达到能力培养和学以致用的目的。尤其是西方经济学目前主要在低年级开设,对于那些社会阅历简单、社会实践有限的学生而言无疑会带来相当的误解和困惑。同时,西方经济学中有很多模型,其理论模型的前提假设与实际有很大距离,因此,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西方经济学教学的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1.3传统教学方法存在较大局限

传统的西方经济学课堂上通常是教师板书、讲解与学生的听讲、笔记相结合。结果是教师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干板书上,而学生又在机械的记笔记反而无暇思考,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尤其是在进行较为复杂的推导和图形解析的时候,首先要花一定的时间把它们抄到黑板上,然后讲解;如果这一分析过程很长,则需要抄写一半;讲解,擦掉后,再抄另一半,原有的逻辑性就很难完整的表现出来了。而且一些经济学模型的动态演化过程是很难在黑板上准确进行演示的,也影响了学生的理解。

2多媒体技术在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的优越性

在我国多媒体教学在2O世纪8o年代已经开始出现,但当时是采用多种电子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综合运用于课堂教学。90年代起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多媒体计算机已经逐步取代以往的多种教学媒体的综合使用地位。因此,现在我们通常所说的多媒体教学是特指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并借助干预先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来开展的教学活动过程。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西方经济学教学的优越性体现在以下方面。

2.1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容量明显增加

目前课件的开发方面的应用软件有不少,但对于普通的本科西方经济学任课教师而言,最容易掌握和使用最普遍的是Powerpoint。该软件操作相对简单而且功能强大,它能够提供多种形式的文件编辑和动态演示功能,还可以进行超级链接,可以很方便地在课件中加入其他软件对象,~IWord文档、office表格及图形等。那些以前需要占用教师大量时间的板书和图形可以轻松地由展示界面显示出来,而且甚至是可以以动画的方式显示,不仅节约了时间,而且更为清晰明了,便于学生理解,增加了授课效率。例如在微观经济学部分单是解释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如果要清晰明了的展示就需要6个图形,而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在一个图形上以动画的形式予以展示,省时又省力。

2.2形式活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程学习对象为2O岁左右的青少年,此年龄段的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和欲望极强,但持久性差。在平时的生活中喜欢接触电脑、网络等IT信息。所以相对于传统的板书教学,大量使用图形动画、视频和声音的多媒体教学方式更容易被学生接受,通过多媒体教学所特有的全方位、立体式的多种刺激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可以把标题、重点、结论等内容分别用不同的颜色显示,使之显得更加醒目,学生的注意力更容易集中,印象也会更加深刻。在介绍宏现经济学的货币政策部分时,引用我国历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实例,并可加入相关视频。

3多媒体技术在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使用多媒体课件讲授西方经济学能够较好的适应该课程的教学特点,具有很明显的优势,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重视。

3.1教学方式的改变。要求教师本人提高对经济学专业领域理解的深度和广度

在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教师的板书量大幅度减少,课堂信息容量大幅增加,这就对教师的经济学专业素养提出更高要求。一方面,对干大量的基本概念用更多的口述替代板书,即用多媒体进行演示的同时,需要花更多时间对基本概念进行讲解,同时补充大量的实例,力求通过更多形象的例子来讲清经济现象。另一方面,若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需要教师对所讲的内容有更深刻的认识,才能设计出合理的课件内容及结构安排。当然其中对于教师对于软件使用的技巧也有要求,所以教师还必须在专业学习之余不断学习与更新软件使用的新知识,这都增大了教师备课的难度与复杂性。

3.2影响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西方经济学的学习中,运用数学、几何的语言进行分析是一种基本的训练,尤其是在经济学基础的课程中,图形语言的认知和使用是普遍的。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需要在黑板上为学生画出图形,并解释。但是由于使用了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这些图形便直接显示出来或者是以动画的方式出现了。虽然更为清晰和便捷,但是学生却无法通过教师的画图操作来学习这种方法。而且动画图形出现的时间相对较短,学生也往往无法对图形的形成过程有较为深刻的印象,从而使学生在进行图形分析时的动手能力受到影响。

3.3影响学生对知识点的系统把握

西方经济学的内容具有比较强的理论性和逻辑性,前后联系紧密。这也是本门课程的特点之一。但是以多媒体课件的方式讲授时,受到每页课件大小的约束,一个知识点的内容可能需要一个或多个页面才能展示完全。这就从形式上打破了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那些以前可以在板书中系统呈现的知识链条,在使用课件时不能完整的展现出来,从而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系统把握。虽然,我们也可以使用超链接的方式进行前后的联系,但是,学生在页面的频繁切换中仍不能很好的掌握各知识的脉络。

4对西方经济学多媒体教学的几点建议

针对多媒体教学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结合本课程的教学特点,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4.1不断更新课件,更好的结合实践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与其他的传统和基础的学科相比较,变化更快,作为西方经济学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因此,对于多媒体课件的内容也应当不断调整和丰富,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此外,在每一次更新内容时,除了注意新的理论发展,更应该把实践和案例内容的补充作为重点,以更贴近学生、更贴近当前的教学案例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参与与学习热情。

4.2通过习题课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对于在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学生动手能力得不到锻炼的问题,建议采用习题课的方式予以解决。也就是单列习题课时间,由学生自主做题,并由教师负责指导,从而达到解题和分析能力训练的目的。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发现学生的薄弱点,进而选择典型习题作为例题,通过板书的方式向学生说明。既可以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同时也更有针对性。

4.3为学生提供知识点网络结构图

构造系统的知识体系多媒体教学不同于以往传统的教学手段,故教学模式和方法也应作较大的变动。但是,传统教学方式也有一定的生命力。在西方经济学多媒体教学中,在应用多媒体技术时,适当加入传统的教学方法,二者相互配合,优势互补,将会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例如,针对学生对知识点把握不够系统的问题,建议为学生提供知识点网络结构图,构造系统的知识体系。当然,这个结构图也可以通过课件展示出来,但是毕竟页面有限,内容过多,字体相应变小,不利于观看。所以,如果能以板书方式展示,则可以显示更多的知识点与相互关系。同时,板书的过程教师可以边讲解边串联起各个知识点,也会给学生更多消化吸收的时间。

第2篇:微观经济学笔记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 独立学院 《西方经济学》课程 问题 改革措施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市场机制已经渗透到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人们的影响越来越深远,这客观上要求运用市场经济理论指导经济实践。目前独立学院的经济管理类专业招生规模越来越大,各专业都开设了《西方经济学》课程。如何针对独立学院的学生的特点开设好这门课,为其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是我们研究和讨论的重点。

1.独立学院《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西方经济学》课程本身的问题。

西方经济学从产生到现在依次经历了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庸俗经济学和庸俗经济学后四个阶段。从西方经济学本身来看,它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1.1西方经济学理论抽象、难懂,学生很难消化。西方经济学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而且这种体系仍在不断地完善。《西方经济学》不同于一些应用性学科,它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该学科主要从概念、特征、作用、性质方面理解问题,它的每一个理论都是在一定假设前提下形成的,假设条件放宽,理论就有可能不成立。加之该学科常常用到数学知识,这使大部分学生感到措手不及。

1.1.2《西方经济学》课时少,内容多,教学质量和教学任务常常发生矛盾。通常教学计划要求一学期讲完“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内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最多都只有48课时,且我校的一门课程安排在八周之内要完成,时间太紧凑,学生没有消化的时间,真正理解比较困难。要完成全部的教学内容,相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基础而言显然比较紧张。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计划的内容,常常需要赶进度,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1.1.3实践环节薄弱。在目前《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因教材和课时的限制,明显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大量理论性很强的知识需要教师和学生花费很多精力,师生往往因此忽视了经济学的实践性;且由于教育体制和教学条件的限制,实践在教学中几乎是被忽略的环节,这大大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也不利于对经济学的应用。

1.1.4由于近年独立学院大量扩招,本课程经常采用合班上课的方式,对于有近百人的一个教学班来说进行教学互动是比较困难的,这既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接收,也影响了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最终影响了教学效果。

1.2独立学院学生自身的原因。

与普通本科学生相比,独立学院的学生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2.1人文知识较丰富,思维方式偏重于感性认识;数学基础相对薄弱,对逻辑推导、图、表、公式等不愿接受。我院属于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的学生大多是文科生,性格活泼,有丰富的人文知识。这一知识结构特点导致学生普遍对定性分析感兴趣,对定量分析的方法和步骤不愿深入,因而难以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现实经济问题。例如,在学习“市场供求及其运行机制”时,大部分的学生对与需求和供给相关的概念和理论非常感兴趣,对知识点掌握得也很好;但是学习到“供求分析法的应用和弹性分析”时部分学生就感到枯燥难学,学习效果不太理想。

1.2.2学习积极性不够,急功近利思想严重。学生出于获得学分或者找工作的原因,最初对《西方经济学》的学习兴趣较浓厚,但碰到一些较深入的问题听不懂时学习积极性就变差了。由于积极性的缺乏和紧凑的教学安排,最终课程学完后学生往往感觉对各知识点的印象模糊。受到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很多学生认为理论知识没有用,只要学会一些专业知识,会动手、会操作就行了,有明显的急功近利的思想,对理论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就更差了。

1.2.3学生缺乏对企业和社会的深入了解。西方经济学是应用科学,有较强的实践性,但学生社会阅历简单,对社会实践了解有限,学生理论基础较差,分析问题时思路比较窄,这些都增加了讲授和理解的难度。

1.3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

1.3.1教师没有讲清楚学生学习这门课的目的。实际上《西方经济学》和日常工作生活有着很密切的联系。作为经济管理类的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目的至少有三个:第一,了解所生活的世界;第二,为学好后续有关专业课程打下基础,如国际金融学等;第三,最重要的是培养经济理性思考问题的方式,从而在面临各种问题时作出经济合理的决策。

1.3.2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现行教学体制下,大多是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忽视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由于课堂上师生讨论的机会少,学生对教师讲的内容是否掌握、掌握的程度如何,教师心里没底,因而无法及时对自己的教学进度、教学内容等予以调整。教材内容多是理论介绍,教师如果是照本宣科,既抽象又乏味,缺乏感性认识的学生不能将经济学知识和现实经济生活结合起来,随之对学习失去兴趣,因而很难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1.3.3近年来独立学院由于大量扩招,导致师资紧张,教育部要求各独立学院必须有自己的教师,各独立学院都引进了很多新教师并立即充实到教学岗位上,他们承担了大量的教学任务。这些新教师绝大部分是刚从学校毕业的硕士生,都没有受过系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等训练。尽管他们有精力充沛、知识结构合理和容易让学生接受等优势,但是在教学过程存在一些劣势,如教学内容把握不准、教学方法不当、对教学技巧运用不熟练等。这些问题都会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

2.独立学院《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提高教学效果,独立学院必须对《西方经济学》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多方面的教学改革。

2.1根据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编写合适的教材。

鉴于以上分析的原因,独立学院《西方经济学》教学不适合采用原版经济学,而应该选择较多地运用实例、精炼易懂的教材。有条件的情况下应该编写适合本院学生的应用型教材,更多地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培养应用性人才的目标,精简深奥的理论,理论更多地结合经济发展的实际,辅以案例和习题,使学生更容易接受。为更新教学内容,教师还要不断地收集新资料,应用自己和别人的学术成果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让学生直接接触这个专业的前沿。

2.2针对专业特点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师必须结合他们的专业特点安排教学内容,使基础课体现专业课的特色,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经济学理论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如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开设经济学课程,在讲授时可以侧重于“宏观经济学”部分,如:如何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如何利用货币政策调控经济,如何衡量通货膨胀率等。这样有助于金融学专业学生学习专业课,对其日后工作也有积极的作用。同时,教师也应对教学内容充分熟悉,把握重点内容、一般内容和了解内容的层次,对学生作不同的要求;采用清晰的结构式教学,将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讲清楚,让学生学习起来更明白。此外,教师要关注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政策调整,将与西方经济学有关的内容补充到教学中,增强其应用性。

2.3推行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方式。

为了纠正传统教学带来的弊端,应该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积极引入探究式课堂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教师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其自学能力和独立研究能力。这将真正帮助学生摆脱教条,学会思考问题,培养思维技巧,从而培养学生用理性的、边际的、实证的思维方式观察和分析人类行为,理解各种社会制度和组织的性质,对各种社会现象从经济学的角度作出科学的解释。

2.4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西方经济学》虽然有很强的理论性,但是与实际的经济联系紧密,加强实践性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必须加强实践教学。一是从思想上让学生认识到《西方经济学》是与经济密切相连,有广泛应用性的学科,如机会成本与每个人可能存在的关系及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二是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案例教学,通过一些典型的案例的分析与讲解,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专业理论的理解及应用,培养学生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如用海南香蕉低价的问题分析供求关系、价格决定、需求价格弹性和政府与价格的关系的问题,很容易让学生将知识进行运用而理解透彻;三是通过实习平台的打造增加学生走出去到企业实习的机会,在实际工作中了解社会、了解和掌握经济业务的最新发展情况,使理论联系实际;四是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过程,真正地学习知识而不是记忆知识,变成学习的主体。

2.5改进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与互联网。

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西方经济学的课程内容包括大量的图表分析、案例分析和应用计算,运用多媒体教学易于优化教学过程,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涩为通俗的效果。它不仅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感性的知识理性化,把单调、呆板的讲解趣味化、灵活化,还能有力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减小知识的难度,使其加深印象,强化记忆,快速掌握信息量。

互联网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辅助传统的教学,如申请邮箱,作为教学的公共信箱,教师可以把自己的备课笔记、课件、习题和案例分析等放在邮箱中,方便学生课后复习,以加强教师和学生的联系,有助于教学效果的反馈;或者开设博客,作为师生交流与合作的平台,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等热门话题,推荐一些与经济学有关的时事和经典案例,多渠道与学生讨论。学生也可以提出问题,或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还可以在邮箱和博客中征求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实现教学相长。

总之,要对《西方经济学》教学进行改革,必须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和现实的经济问题进行教学手段和方式的改革,注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红岩.《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科技信息,2006.

[2]逯进,贺晓丽.对西方经济学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探讨.教学研究,2005,(1).

第3篇:微观经济学笔记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经济学原理;公共管理;课程改革

一、《经济学原理》课程在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经济学原理》作为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基础必修先修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基石地位不容小觑。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更加深入地学习诸如《公共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土地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公共政策学》、《财政学》、《金融学》、《投资学》、《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等后续课程。可以说,《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效果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后续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针对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生,《经济学原理》课程应培养学生掌握经济社会的一般运行规律,强化对公共政策尤其是经济政策目标的理解、分析和判断能力,提高运用经济手段解决现实公共事务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二、《经济学原理》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优化课程设置。《经济学原理》的学习需要有一定的数学功底做支持,然而我国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招生对象主要是文科学生,数学功底较弱,因此建议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建议将《经济学原理》开设在第二学期,学生在学习《经济学原理》之前应先修读《高等数学》。同时,教师在《高等数学》课程的讲授中应多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科特点相联系,增加经济应用方面的知识。此外教师在讲授《经济学原理》课程时可以给学生指定经济史方面的课外参考书,便于学生们了解经济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这有助于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避免学生在经济学学习中产生畏惧的心理。(二)整合教学内容。经济学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虽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而完整的理论,但其内容纷繁复杂,分支流派层出不穷,教学中难以面面俱到。教师在授课时应尽量参考国内和国外的教材并在保持其基本知识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整合教学内容、重构知识体例、甄选教学案例、创新教学方法。例如,对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教学而言,在讲解宏观经济政策时应引导学生讨论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国政府所出台的财政、货币、产业、人口等各类政策的背景及其影响或意义,促进学生深刻理解其内涵和原理,能运用其灵活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经济问题和现象。(三)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运用与改革方面,力求创新,改革常规的以教师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扮演组织者、指导者和答疑者的角色,尽量创新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可以尝试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多媒体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结合经济学教学中出现大量图表和推导的特点,在运用板书的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PPT的进入退出功能将推导过程和解题步骤动态体现在学生面前。此外,对于当下出现的经济社会现象以及经济政策的出台,通过播放新闻视频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发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经济学不仅求是还能致用。2.语言启发式教学,即教师在讲解经济学术语、理论乃至作业时,切不可自言自语,一气呵成,而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理解和反馈情况,通过语言启发和对比分析,层层深入,诱导学生在掌握的知识和理论基础上,自己主动思考并得出概念和结论。3.沙盘互动式教学法,即教师在讲授时,可以尝试运用沙盘模拟教学将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既有对经济学理论如何应用现实的探索,又有现场互动演练,突破长期以来经济学只能理论讲授而不能实验的困境,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4.案例教学,即教师有意识地选择生活中鲜活、形象的经济学案例,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学生带入特点经济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案例的选择可以是与某一知识点紧密联系的随堂案例,也可以是在某一章或某几章的理论系统讲授后,有意识选取的综合性案例。通过案例教学,不仅能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还能提高学生剖析经济现象、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5.任务驱动式的研讨教学,即教师可以就经济学理论中主流学派出现的观点碰撞上以及当下的热点经济问题上,提前布置学生收集资料,查阅各主流学派的核心观点,并通过精心设计与组织,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思考和辩论,形成不同观点的碰撞交融,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四)改革考核方式。1.加大平时考查的力度。重视对学生平时成绩的管理,比如课堂出勤情况、笔记撰写情况、课堂提问的回答情况、课堂研讨的表现情况、案例教学的参与情况,课后任务的完成情况等。通过量化指标加强对平时表现的过程管理与考核,而非“一考定乾坤”,促使学生注重学习的过程,提高学习的兴趣,养成主动学习、及时学习的良好习惯。只有坚持从平时成绩抓起,才能客观公正地检查学生对课程知识和理论的掌握情况。2.组织小组案例讨论、实践调查。可以将小组案例讨论的工作成果或学生的实践调查报告作为平时成绩,按比例纳入总评。而期末考试则可采取更为灵活的形式,比如,根据经济学领域内的某个热点展开深度论述,收集、整理、汇总当下专家学者的观点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和见解等,这能很好地检查学生平时的读书情况以及知识积累的广度和深度。

参考文献:

[1]张艳.应用型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20):114-115.

第4篇:微观经济学笔记知识点范文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0.081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经济学作为揭示市场运行规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学科,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也被确定为经管类核心课程之一。西方经济学作为经管类学生的基础课程,对学生掌握其他专业课程、积累专业知识具有重要影响。为更好的进行西方经学课程教改研究,特对某高校经济与管理学院各年级本科在校生开展了广泛的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发放问卷共计200分,收回问卷182份,其中有效问卷176份。调查问卷涉及学生专业背景、教材需求、教学评价、教学效果等方面。本文基于问卷调查分析结果,并结合教学实践,探索了西方经济学教改研究的思路。

1西方经济学的特点

1.1科学理论与意识形态并存

西方经济学植根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践的土壤,形成了一套资本主义国家各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经验总结。作为经济实践活动高度提炼后形成的完备的科学理论,西方经济学也因此被美誉为“社会学之王”。正是因为西方经济学来源于现实经济活动,能够反过来指导经济建设,所以西方经济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但从意识形态上看,西方经济学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是以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为基础的上层建筑,这就决定了西方经济学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是为从意识形态上宣扬资本主义制度先进性,宣扬资本主义社会优越的。比如,西方经济学把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美化为利润,掩盖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实质及存在的剥削关系。基于此,在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与研究过程中,我们应坚持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原则正确对待西方经济学,即摒弃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坚持政治经济学的指导地位,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借鉴西方经济学中的经济运行规律原理及其科学的研究方法。

1.2理论普遍性与抽象性并存

西方经济学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指导着经济社会方方面面的生活,是宏观调控这只“看的见的手”的理论支撑,也是市场调控这只“看不见的手”的理论依据,因此,与国家、社会、企业乃至个人息息相关,具有普遍适用性。

但西方经济学理论抽象性强,通过一系列假设,剔除现实经济生活中某些复杂多变的因素,设定一个“真空”的状态和分析框架,构造出一个现实经济中并不存在的理想的?h境,比如假定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在此基础上分析市场运行规律,然而现实的经济社会中完全竞争市场是不存在。类似于这些抽象分析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会让很多初学者感觉困惑,甚至认为西方经济学过于“高大上”。同时,西方经济学中多用数学推导、模型构建及图形推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们过分依赖甚至滥用数学演绎、模型推理等抽象的公式、符号去试图解释错综复杂的经济活动,这往往会给学生带来西方经济学“太难”的误导,进而影响他们的学习信心和兴趣。

1.3体系完善与内容固化并存

西方经济学即“主流经济学”,以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为标志,历经200多年的发展与完善,从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到凯恩斯、萨谬尔森,西方经济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被美誉为“经济学帝国”。从学派上看,从新旧古典到新旧凯恩斯,派别林立;从研究对象上看,西方经济学主要由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部分构成,结构完善。对西方经济学庞大的结构和众多学派的理论,在教学和研究过程中要抽丝剥茧般的分析和研究。

但如同所有其他学科一样,西方经济学作为经典传承的同时,也因固化常常受到批判和质疑。随着经济实践活动的不断发展,对主流经济学质疑的声音从未间断,如我们熟知的“自闭经济学”,2008年源于美国的全球经济危机,掀起了对主流经济学批判的浪潮,也因英国女王在访问伦敦经济学院时质问“为什么经学家对危机毫无察觉”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其实,早在2000年,法国大学生曾掀起了反对脱离现实的“自闭经济学”的签名活动,但因为多为法语报道,所以未引起太大的冲击和关注。我们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也应充分认识到这样的问题,在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中,应注重立足中国经济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经济运行规律。

2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现状和误区

2.1否认政治经济学的指导地位

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因此,在经济学的研究和教学方面,西方经济学的影响和地位不断提高。目前,一些学者及教学工作者只强调经济学研究经济发展问题的作用,而忽略了西方经济学存在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近年来,高校经济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教育,忽略了政治经济学的指导地位,存在重西方经济学,轻政治经济学的误区。这样容易对学生产生误导,学生会错误的认为政治经济学只是批判资本主义的。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保持科学的态度,正确对待两者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扬西方经济学之长、避西方经济学之短。我们要认识并利用好西方经济学在揭示市场运行规律、经济活动规律方面的理论,但也要认识并摒弃其宣扬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方面的观点。在对学生教育上,我们要坚持经济学的指导地位,但并不排斥西方经济学有用的部分。

2.2教学侧重于抽象分析、数学推导

如前所述,西方经济学中定量分析很多,条件假设、数学推导和模型构建贯穿原理始终。近年来,在经济学教学和科研上数学化的分析被众多经济学学者追捧,步入了经济学一定要数学化的误区。于是,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存在过度依赖数学推导、模型构建等数学工具,却忽略了西方经济学本身的思想和原理,这会对刚刚接触经济学的学生造成严重的误解,使得学生在各种模型、数学表达式面前望而生畏,认为西方经济学太难学。对我们回收的问卷进行分析,不难看出这种现象。

图1是调查学生对西方经济学教学方式不满意的几个方面,教学过程中使用大量数学推导成为学生最不满意的教学方式,其次是课堂上堆砌抽象理论。显然,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推崇的抽象分析、数学推导,反而是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障碍。诚然,抽象分析、数学推导是我们直观理解经济学的有效工具,但工具只能起到辅助作用,而不能取代经济学成果和研究思想,即西方经济学的精髓在于它的研究思想,而不是它的表达形式。

2.3教学重经典理论轻实践分析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讲授经济学原理,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教材都以晦涩的理论、原理为主,课堂上或书本上为数不多的案例也往往是年代久远的“舶来品”,缺乏现实的经济实践案例,结合我国经济实践的案例更是少之又少。作为象牙塔的学子,本就对经济社会生活知之甚少,面对满是老旧国外案例的教材,面对“纸上谈兵”的教学方式,学生自然对西方经济学提不起任何兴趣,这将成为培养学生分析经济现象,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阻碍。

图2是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学生认为最适合西方经济学教学方式的结果分析,不难看出,被调查的学生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呈现出压倒性的优势,成为学生认为最适合他们学习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方式。诚然,理论本就是西方经济学的基础,但不是成为教学的全部,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运用原理、解决现实经济问题才是其应有之义。

2.4教学过于依赖多媒体

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一方面将知识点的框架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另一方面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和播放中,可以将西方经济学中错综复杂的各种曲线用不同的颜色区别呈现,可以把晦涩的概念用生动的动画演示出来,可以链接相关视频、图片辅助理解概念。总之,多媒体的运用可以增加教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基于此,多媒体教学手段成为深受广大教师和学生追捧的方式,并迅速在教学中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下图是对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手段使用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比例高达91%。

但对多媒体的过度依赖也导致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课堂节奏太快,跟学生思维不同步。比如对于数学公式的推导,多媒体难以呈现推导计算过程,呈现完毕,学生都不明白推导过程,就已经开始讲解下一个知识点了。类似的问题,就需要依靠传统板书,按学生的思维速度,分步计算并最终推导出结果。二是课件演示时间短,学生无法记笔记。课件是老师在备课过程中提前做好的,在课堂上,有些老师完全依赖课件,很少甚至不板书,只念现成的课件,使得学生来不及记笔记,也没板书可以去看教学脉络,日后无从复习。这导致课堂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学生思维“掉队”,影响教学效果。

3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思路

3.1案例教学与我国经济实践相结合

西方经济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案例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西方经济学是在资本主义制度背景下产生的,对我们的学生来说,一些观点或案例用中国国情理解往往感觉困惑、“水土不服”,无法深入掌握理论,更不能达到将理论与我国经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目标。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也可以印证这一点,高达72%的学生认为西方案例脱离中国实际,希望案例能够本土化。因此,就要求我们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要引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实践的成功经验和案例,通过联系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实际,强化学生对基础理论的掌握。相比遥远的国外“舶来品”案例,符合我国国情的案例、学生耳熟能详的经济现象、耳濡目染的经济事件,比如,如何理解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的定位等问题,对初学者来说更容易接受,从而可以更好的来帮助学生理解经济运行规律,提高学生对西方经济学学习的兴趣。

3.2教师“教”与学生“学”相结合

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开设,旨在培养学生思辨和探索问题的意识、理解国家经济运行规律及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围绕这样的教学目标,就要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由灌输式教学向启发式教学的转变,建立一种教师启发与学生参与探索的关系。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通过对问卷调查的分析发现,94%的学生希望通过西方经学课程的学习,能够获得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有选择的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教师通过知识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自行得出结论,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更加注重“走近”学生。调查问卷?@示,90%的学生认为课堂需要互动。因此,教学中,要“走近”学生,增强师生互动和交流,创造开放活泼的课堂氛围。要更加注重“换位思考”。41%的许学生指出教师讲课与学生思维步调不一致。因此,教学中,教师要试图多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畅通教学中与学生的思维沟通,按学生思维节奏调整教学节奏,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3.3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方式相结合

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多媒体方式的运用,可以使得枯燥的理论生动演示,可以使庞大的结构形象表达,可以使复杂的图形直观展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善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但正如本文前部分所述,多媒体手段也存在局限性,滥用或是过度依赖多媒体手段反而会影响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我们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运用传统板书弥补多媒体的不足,通过传统教学方式和现代教学方式的协调配合提高教学质量。对西方经济学中的概念要点、公式、图形、知识点练习、重难点梳理等可以用多媒体生动形象的展示给学生,对内容提纲、知识要点、公式推导、图形演绎、计算演算等就要利用板书分步骤、按条理的展示给学生。

第5篇:微观经济学笔记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文科背景学生;定量分析方法;启发研讨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1018502

1 引言

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的学生选修“定量分析方法”课程,不仅有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提升人文和科技素质,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而且是学生学好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自身的需要。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定量分析方法能够帮助我们对大量数据信息进行归纳、分析和处理,找出事物深层特征及其规律性,认识公共管理乃至社会科学领域中许多深层次的问题,探求理论现象之间的逻辑关系。

2 课程开设的重要性和难点

2.1 重要性

对社会现象中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量的抽象,用定量方法去描绘其状态和进程,是人类思维能力提高的重要标志。在科学史中,运用数学工具和计算技术定量地研究社会现象,逐步实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体化,这曾经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中外其他许多科学家、思想家所向往和追求的重要目标。运用定量分析方法进行社会科学研究,在现实中已为越来越多的中外学者采用,并已有一大批丰硕成果。

前些年从政管院毕业的学生,也曾反映由于缺乏定量分析方法的知识,他们在阅读有关论文时都感到困难。这些事实都彰显了在公共管理及相关专业教学中开设“定量分析方法”课程的必要性。

2.2 难点

开设“定量分析方法”课程无论对学生还是教师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挑战。

对学生而言,要求学生具备“宏、微观经济学原理”、“高等数学”、“矩阵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的基础知识和一定的专业英语和计算机应用知识。文科知识背景的学生普遍感到欠缺上述先修知识。

而对授课教师而言,除了要求有比较宽泛的专业知识功底外,还要求在有限的课时内对基本概念作深入浅出的讲解,这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现行教材也难以完全适应公共管理类专业的需要。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管院把教好“定量分析方法”课程列为教学研究课题。笔者有幸成为这一教改课题组的教师成员。

3 改进教学模式的探索

教学工作是由两个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探求)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系统性工程。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挖掘出每个学生的潜能,提升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是教学工作成功的关键。为实现这一目标,课题组提出“启发研讨教学模式”。

如图1所示,我们从教学全过程的四个方面、全方位地实施这一教学模式以改进教学:

(1)教学理念:改灌输式教学为启发研讨式;

(2)教学方法:改单一课堂讲解为多种方式学习;

(3)教学内容:改以教材为核心为以知识点为核心;

(4)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调动各种教学手段。

具体实施中,可从六个方面着手。

3.1 化解学生畏难情绪,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原来讲“定量分析方法”课程,一开始就介绍该课程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并给出先修课程的要求。部分数学基础较差的同学听到这里就被吓住了,课后就提出这门课太难,不想学;有的甚至申请撤课。这使我们认识到,化解学生畏难情绪、调动学习兴趣至关重要。

再次开课时,改进了讲述方式,先从同学们关注的时事入题,鼓励同学们参与讨论,各抒己见。由于当时社会关注的热点不同,讨论的议题也有差异。比如去年,正遇上金融风暴,我们一上课先介绍了两派经济学家的不同观点:A专家说金融风暴对我国经济影响很大,我国经济将受到严重冲击;B专家说跟我国关系不大,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没有什么影响。然后请同学们发表意见,大家七嘴八舌,无法形成统一意见。我们及时把讨论引向正题,指出要对这个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就要学会经济指标的计算和经济发展趋势的预测。再说到同学们做的社会实践、对通过问卷调查搜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绘制统计图表等方法和技巧,都可以通过学习“定量分析方法”课程逐步掌握,从而化解了学生的畏难情绪,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热情。

得体的举止、优美的板书是教师个人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赢得学生喜爱的一个重要条件。喜欢授课老师也会激起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3.2 以知识点为核心,做好基本概念的讲解

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统计资料和指标,统计调查,概率与概率分布,参数估计与检验,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计量经济模型”等内容作为主要知识点,每个知识点作为一个单元,是课堂理论教学的重点。讲解时,侧重原理的阐述和性质的辨析,弱化数学过程推导。“定量分析方法”等偏重方法性的课程多源于国外,部分术语尚未形成统一的中文翻译和表述符号,给同学们理解相关概念带来困难。教师在授课时,注重给出重要术语的英文说法,这对术语符号(多源自英文说法的首字母简写)的理解和记忆带来方便;同时介绍国内相关文献中出现的不同中文译文,解决了学生在看其他参考书时可能碰到的疑惑。有的知识点,涉及的数学知识较难,讲解时适当扩展基础知识,把先修课程和后学课程串起来,使同学们体会到各门课程之间的逻辑联系,增强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对于暂时跟不上的同学,通过自学、课后辅导或网络答疑来协助解难;另有个别以前学理科的同学,学过一些相关课程,觉得教的内容浅了,希望学得深一点,我们指导他们自学相关书目,这些同学的提高又进一步促进了全班同学的总体水平提高。

对过去一贯倡导的“课前预习,课中听讲、记笔记,课后复习”,保留其合理的内涵,注入新的元素。提前通知即将开课的班级,为他们指定参考书目和授课章节,要求他们利用假期时间复习有关的数学和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做到有备而学。上课讲解时适当地提问,调动大家参与、思考的积极性。每节课下课前花几分钟小结,并提出下节课要讲的问题,供同学们预习,课后的作业既有教材的习题,也有实际的案例。同学有了问题,除面对面答疑外,还通过电子邮件反馈,网上答疑。对其中有共性的问题和困惑,将在下一次课上讲解。

3.3 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手段相比有许多优势: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形象生动;还可以多场景地切换、缩放和重现,使课堂成为不受时空限制的虚拟世界,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特别是“定量分析方法”课程涉及较多的数据、图表等,用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显示,采用多媒体可以灵活显现。

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要强调教师和学生有效的交流和互动。首先,课件的形式要服从教学内容的需要,不能单纯地追求动画效果,致使学生感觉眼花缭乱,分散注意力;其次,要把握好节奏,使学生的思维与教师的讲解同步;最后,讲解要重点突出,语言要有激情,才能调动学生的感情,激发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

当然,多媒体课件不是万能的,它不能替代板书,尤其在推导公式时,板书表现出独特的长处。教师边写边讲,学生边看边记,启发思考,易于理解记忆,决不能弃之不用。

3.4 注重实例教学,实现由实例到案例的学习

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首创的“案例教学法”,在培养应用型、实战型管理人才方面,具有独到的功能和效果。“案例教学法”以形象、生动的实例再现理论方法,以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自然的环境下,不自觉地理解了有关理论与方法。

学习“定量分析方法”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管理与科研中的实际问题。在“案例教学法”的启示下,结合我们的教学实际,从注重“实例教学”入手,逐步开展“案例教学”。

教科书上的举例、数据往往比较陈旧,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在教学中适当地将其置换为学生身边的事例。例如,在课后作业里用学习成绩单、身高、性别等的数据;在讲国民经济统计中的总量指标时,直接引用国家统计局新的统计数据;学习抽样调查时,利用学生自己做的社会调查的数据;在讲解回归分析、模糊评价等知识点时,还曾直接引用我们正在做的研究项目或者杂志上已发表的成果。这些做法既提高了学生的关注度,又直接提升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紧密结合专业,服务于专业,也有助于专业水平的提高。

当然,无论“实例”还是“案例”,都只是教学手段的一种,适当运用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要控制好“度”,否则就达不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这就要求选择的例子要符合知识点的要求,教师应在课前让学生预先了解事例的内容,提出相应的思考题;在课上的发言要注意到普及,要实现全班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教师要注意在讨论离题时,及时提示和引导,使讨论回归正题;讨论结束和作业完成后教师要及时归纳和总结,对案例做出分析和评价,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完善案例报告。

3.5 学习专业软件,提高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

计算机“Excel”、“EViews”和“SPSS”等实用软件,是处理数据的优秀工具,深受学生的欢迎。学生虽然学过计算机课程,但实际操作能力较差。对于“定量分析方法”课程,我们采取课堂讲解与上机操作相结合的方法。安排了1/3(即18个学时)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实战演练。通过实际操作,既解决了学生在学习和研究中遇到的计算问题,又帮助学生理解了教材中抽象的概念和定义。为了使学生更容易学习和掌握,在学习和借鉴现有操作手册的基础上,结合“定量分析方法”课程的实际,编写了“Excel”、“EViews”操作手册,手册中图文并茂地给出了具体的操作步骤,举例结合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实际进行案例分析。

每次上机实验课,都结合具体案例演练。讲解时,先只做简单提示,给出最终要实现的结果,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看怎样做出最终结果?学生上机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在机房里巡视,记下操作中的问题,然后归类讲解,强调操作的要点,指出容易出错的地方。由于大家经过自己探索,出错后又对比了正确做法,印象深刻。通过课上练习、作业题复习、案例中演练,学生都基本掌握了操作要领。

3.6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教好课程的关键

“定量分析方法”课程不仅要求教师应该具备必要的知识结构,还要求能对较枯燥理论作通俗易懂的讲解。为了教好课,教师要全身心投入,认真备好课。尽量搜集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让学生容易理解。

把课教好了,学生学到知识,教师有了成就感,这是对教师最大的回报。在这同时,教师通过教学,也通过向学生学习,不断提高了教学技巧,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知识水准,实现教学相长。

4 结论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今后将在以下几方面继续改进:

(1)对理论知识的讲解还有待系统和深化,以提高学生对前沿性知识的认知能力。

(2)加强案例的搜集、整理,组建案例库,实现案例与基础理论的无缝对接。

(3)建立网上试题库,给学生构建一个自练自判的学习环境。

(4)总结和梳理定量分析方法在公共管理实务中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5)整理和完善备课资料,提高课程讲义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美]R•M•克朗.陈东威译.系统分析和政策科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中文1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