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高中语文的认识范文

对高中语文的认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高中语文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高中语文的认识

第1篇:对高中语文的认识范文

一、 用与时俱进的观点深刻认识继续教育的重要性

《高中课标》强调"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一位语文教师,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和博大的人文情怀,是语文教学成功的基本条件。高中学生精力充沛、思维活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待形成,语文这门功课有其特殊性,语文老师只有不断搞好继续教育,自觉地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教育学生,才能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牢牢地把握教育方向。

教师的能力素质制约着学生的能力素质。随着新课改要求,大量的新知识、新观点、新内容需要我们去学习、理解和消化,手中教材也在不断更新,迫切需要我们通过继续学习来掌握。如果忽视继续教育,安于现状"吃老本",必然"江郎才尽",教不好书,也育不好人。只有搞好继续教育,不停地给自己"充电",及时掌握适应教学要求的新知识,不断提高能力素质,才能与时俱进,做一名合格的高中教师。

教学方法决定教学手段。先进的教学方法总是建立在先进的科学技术之上,追求教学的最佳质量和效益,体现了对教学规律认识的最新成果。继续教育搞不好,不能及时跟踪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就可能看不懂,学不会,用不上,停留在落后的教学方式上,不利于教学的发展,不符合时代的要求。通过搞好继续教育,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培养心身健康,爱好广泛、品学兼优、开拓性高中学生,向高等院校和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

二、要锲而不舍的精神努力搞好继续教育

读书如沙里淘金、集腋成裘,只有长期刻苦学习,才能有较好的积累和收获。部分高中教师感到琐事太多、活在太累,腾不出时间,静不下心,学不进东西,搞好继续教育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要树立搞好继续教育的信心,挤出时间坐下来,排除干扰静下来,集中精力学进去,一锲而不舍的精神搞好继续教育。

静下心来读书,常常是冷雨敲窗、孤灯为伴,费精神,耗体力是一件辛苦的差事,同时,读书有使我们释疑惑、长见识、事理,在工作、生活中少走弯路、少犯错误,又是一件幸福快乐的事。继续教育不论是组织安排还是个人自修的,最终要靠自己的刻苦学习去完成。要不怕苦,把刻苦学习当作对自己意志品质的磨炼,在刻苦学习中发现培养读书的乐趣,增强搞好继续教育的内动力。

要克服畏难心理,树立信心,以搞好继续教育为己任,增强勇气,不被困难吓倒。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入,温故而知新;要端正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能者为师不耻下问,虚心求学;要处理好工学矛盾,工作不忘学习,以学习促进工作,在工学矛盾突出时候,要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基础上,搞好继续教育,要处理好内外关系,争取组织、领导、家人、同事的理解、鼓励和支持。

要发扬"钉子精神",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要不放松、不放弃,坚定不移,矢志学习。要戒"懒",克服怕学习、贪闲耍、不爱学习的不良习惯;要戒"散",克服随便翻一翻,看一看,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重点不突出,不讲学习效益和质量,把继续教育变为走过场、做样子的现象,要戒"软",克服不求深入,不求甚解,遇到难题绕道走,不懂不会不过问,盲目追求字数、篇数的现象;要戒"满",克服"差不多了"现象。

要发扬"愚公精神",长期坚持学习,读书不止,不见异思迁、半途而废,只要持之以恒的刻苦学习就一定学有所成、学有所获。

三、用实事求是的态度选择继续教育的内容

活到老、学到老,也不可能精通各方面的知识。高中教师的教学任务艰巨,时间精力有限,什么都想学,什么也学不好,因此实事求是地选择继续教育的学习内容十分重要。实事求是地选择继续教育的学习内容,对于加强学习的针对性,提高学习效益,增强能力素质,改进教学工作,履行好教书育人的职责,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有相当的广度和深度,解答高中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求我们有较广的知识面和知识深度。高中教师的知识结构对于搞好教学十分重要,直接关系能否把教学内容讲深、讲透、讲正确,做到"传道授业解惑";直接关系到学生求知源泉的质和量,做到不误人子弟。要结合教学实践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及时发现问题和弱项;要本着缺什么补什么、弱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选择继续教育的内容,增强固强的针对性。

四、用结合实际的方法推行继续教育的深入。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要把继续教育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在继续教育中解决问题,推进继续教育的深入,使继续教育和教学活动相互促进,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努力培养"四有"新人。

第2篇:对高中语文的认识范文

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不是使教师成为教育理论专家,而是使教师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教育教学实践为依托,以教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为起点,通过不断学习,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最终达到改善自己教育教学行为,追求教育教学高质量的目的,成为在某一个方面拥有话语权的教育行家。下面我谈谈高中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问题。

1.语文教师专业化的内涵

山东省聊城大学文学院相萌萌、闫鑫在《语文教师专业化探析》中指出专业化的语文教师应具备以下素质:①具有崇高的教育信念;②具有深厚的语文专业知识、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③具有熟练的语文教学能力、较高的语文教育科研能力;④具有自我发展需要和终身教育意识。

刘济远在《提高语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中指出语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应体现在:①具有较强母语文化的人文精神;②具有较强的语文交际能力;③具备课文分析和鉴赏的讲解能力;④具备较强的写作与说话的教学能力;⑤具有较高的教育科学理论素养、现代先进教学思想、科学的教学方法与学科相应的计算机运用能力和教学科研能力。

廖金生在《语文教师专业化的目标与途径》中作出了小结,指出语文教师专业化的构成要素有:①掌握新形势下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转变陈腐的观念,树立开放性的教育理念;②掌握心理学、教育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用新理论指导实践,再由实践上升为理论,充实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③学习掌握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吸收祖国优秀文化,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内涵和人格魅力。

2.新课程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新课标对高中语文课程性质作了如下界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此高中语文新课程应着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之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基本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学生终身发展和个性化成长奠定基础。

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生获得必须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要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应有的作用。

因此,新课程对语文教师的专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知识要求:不仅要求掌握学科专业知识,更强调掌握课程开发与课程设计的知识。

(2)能力要求:首要的是课程设计与开发的能力,其次是多媒体运用与语文学科的联通能力,还有跨学科综合实践能力。

(3)转变教学方式:由“教师教”到“学生学”再到“师生共同探究学习”的模式;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内心有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发现、研究、探索者。”采用探究的方式学习会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发其创造的潜能。

(4)角色转变:由高居讲堂的教育者转为合作学习的组织者,由“传道授业”的教授者转为学习过程的引导者,由知识的化身转为知识的创造,由教材的代言者转为教材的开发者,由课堂的管理员转为学习的参与者。

3.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注重自我更新,不断成长

“课上一分钟,课下十年功。”“要交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有一桶水”。这是很有道理的。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内容需要不断更新、充实和适当调整,语文教师必须站在学科的前沿、时代的高度,不断学习,不断给大脑“充电”。这样才能真正透彻地理解教材,灵活地处理教材,准确地把握教材,运用自如地把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提取给学生。毋庸讳言,现在有些语文教师没有读书的习惯,有的甚至仅凭一本教参“打天下”。如此荒漠的文化心灵中焉能生长出枝繁叶茂的语文教育之树?更不必谈自我发展。在我校青年教师中流行这样一句话:“让读书成为习惯,教育生活因为读书而精彩;让学习成为工作,教师生涯因为学习而成功。”不断学习的教师,他的知识是充盈的,是流动的;不断学习能不断丰厚教师的文化底蕴,生成教师的教育智慧。读《离骚》,我和屈原在修远漫漫的征途上,为找寻心中的理想而上下求索;读《论语》,我与孔子在物欲横流的世道中,打捞被人遗弃的传统美德;沿着鲁迅杂文犀利峭拔的方向,我体会那投枪刺向敌人的痛快;透过朱自清散文淡淡袅袅的忧郁,我感受那父子间的真情至意……理想的教师就应该是教育者、实践者、研究者,是通过不断学习从而带领学生不断成长的发展者。语文教师尤其应该经常阅读文学作品、人文读物、专业杂志、教育专著等。我们读一本真正有思想含量、文化积淀的书,就是在同历史对话,同思想巨人对话,进而能站在人文精神的文化制高点俯瞰语文教育。

第3篇:对高中语文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 高效课堂

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需要充分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优化资源配置。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语文教学需要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更丰富的教学内容,或者说需要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应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无疑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心理状态,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有着事半功倍之效。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产生了优化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成为高效学习者。同时,资源查阅不受时间限制,给教师提供了良好备课条件而制作电子教案,如果教师利用幻灯片、课件等,就能够让文本抽象内容具体化,静止内容动态化,枯燥内容形象生动化。从而让学生印象深刻兴趣浓厚欲望强烈,这样就会把学生课堂学习兴趣激活了。例如,我们在教授《孔乙己》时,教师如果不适当运用多媒体,不注重功入点的研究,难免会课堂沉寂,效果不好,假如教者引导学生以讲孔乙己的“手”为导入点,运用电脑制作动态课件,或幻灯片来展示诠解孔乙己形象不同情况不同作用再现,形象逼真具体,文本主旨便清晰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借用多媒体辅助充分发挥自主创造,激活思维,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益。

《新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的提出顺应了现代社会知识爆炸的要求,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需要,是竞争与合作的大背景的需要,也是个体实现可持续的自我发展的需要。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确认和尊重。因此,在语文教育中,积极地践行这些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毕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发现过程,能够同时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这样既可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因此,教师应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使课堂“活”起来。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领悟去获得知识,才是最佳学习途径。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创造一种使学生能真正处在学“语文”用“语文”的情景中,促其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我们可以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比如在《春》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大家回忆一下,你最喜欢哪部分内容,你们用自己的方式独立或合作完成,然后把这部分内容汇报一下。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美景的同学,可以说一说,讲一讲;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春的美景;喜欢搜集资料的同学,可以交流课前查找有关春的图片资料;喜欢朗读的同学,可以尽情地读一读。如果还有什么别的方法也可以。8分钟后五个学生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收获。有语言绘声绘色描绘春花、春草的;有用画的方式画出五幅图画;有五名同学到前面表演孩子们的嬉戏。有同学到前面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课前收集的图片和资料。一节课下来,学生兴趣盎然,对这篇课文有了更深的体会和理解,个人的特长也因此得到充分发挥。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对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认为“‘导学――探究――释疑――内化――迁移’五步课堂教学模式”比较适合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学。具体阐述如下。

导学驱动语文教学的导入部分要让学生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因为一堂课的开始,学生的注意力还没有从课间的兴奋中转移到课堂上来,所以要在导入部分就把学生的思绪牢牢抓住。

引入新课不过短短两分钟时间,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为本课的教学开了一个好头。

探究交流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后互相交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紫藤萝瀑布》一文时,笔者在导学案上设计了字词积累、语言运用、阅读过程中有哪些疑问等内容,让学生在充分理解字词的基础上进入课文内容的学习,最后给学生留下提出疑问的时间。这样,学生在课堂上用于探究交流的时间就多了,对于课文的理解也在合作过程中得到加深,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释疑评价课堂上的指点释疑是指教师在教学的关键地方、关键时候,给学生一些启发以及鼓励,为学生拨开迷雾,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还应当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反馈,肯定学生的正确答案,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指出学生的错误,帮助他们找出差距,强化正确认识。

后来,这位学生在课堂上果真抢着回答问题。如果我们的课堂都能让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热情,那么这样的指点评价就是有益的。

巩固内化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将学到的新知识加以巩固内化,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并激发创造性思维。

第4篇:对高中语文的认识范文

一、基本情况及特点

(一)查询个人信用报告业务量快速增加。从调查的数据看,从2008年到2012年,年均增长30.2%。从经办机构看,逐渐从单一机构经办转到各金融机构都普遍开办了此项业务。

(二)主动查询个人信用报告人数逐年增加。随着征信宣传力度的加大,主动查询个人信用报告的人数在逐年增加。

(三)个人信用报告查询结果使用范围不断扩大。最初银行人用于审核个人贷款申请,审核个人贷记卡、准贷记卡申请,审核个人作为担保、贷后管理;扩大到进行投资人合作、发生业务往来、就职应聘等领域。

(四)受理个人信用报告异议申请量增长不明显,各县不均衡。从调查看,多数县近年没有受理个人信用报告的异议,只有部分县异议申请,但不符合受理的较多。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受理查询渠道单一。按照征信管理制度,目前只有人民银行和商业银行营业网点可以进行个人信用报告查询。但商业银行只能提供银行标准版的个人信用报告,内容只能反映与本行业务相关的交易信息,内容不完整,且部分商业银行仅向有贷款意向或业务关系的个人提供个人信用信息查询服务,对普通居民的申请则不予受理。

(二)查询流程存在漏洞。根据个人信用报告查询业务操作规程,他人查询个人信用报告时,需提供委托人授权查询委托书、委托人和人有效身份证件原件及复印件,并留存有效身份证件复印件备查。由于人提供的授权委托书仅要求委托人和人双方签字,签字和授权书的真实性无法确认,容易引发法律纠纷。

(三)异议处理流程复杂、时效性差。按照异议处理相关规定,基层央行征信管理部门受理异议处理申请后,应立即转交征信服务中心,征信服务中心收到后转至相应的商业银行协查,商业银行经过查询核实回复给征信服务中心,再返回到当地人民银行征信管理部门,然后通知申请人,环节较多;加之部分商业银行的异议信息纠错工作集中在总行,个人征信异议处理子系统的权限未下放到基层行,造成异议处理时间过长,部分无法在规定的15个工作日内办结。

(四)个人信用报告负面信息解读、信用评价无统一标准。目前,个人信用报告中出现负面信息时,各银行业机构对其进行评价时尚无统一的标准。对于同一份个人信用报告,由于各行解读不一样,造成客户申请贷款时,贷与不贷、贷多贷少均不一样,使个人征信系统的权威性大打折扣。

(五)个人信用报告查询工作内控机制不健全。对查询流程、个人隐私保护和个人信用报告解读等内容缺乏明确、系统的规定。

(六)人民银行缺乏对个人信用报告查询工作的依法监管依据。目前,《征信管理条例》尚未出台,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或中介机构查询个人信用报告情况进行监督的依据只有《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信用报告本人查询规程》等,法律效力层次较低,难以对商业银行或中介机构进行相应检查监督和处罚。

三、对策与建议

(一)尽快出台个人征信管理法律法规,完善个人信用报告查询操作规程。加快个人征信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步伐,通过立法对个人信用报告的查询主体、查询对象、使用范围、个人隐私保护等内容加以规范,进一步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对授权查询委托书的真实性做出限制性规定,如通过采用公证等方式。

(二)加强数据质量监管,提高个人信用信息质量。进一步完善银行业机构上报数据质量标准,增加上报数据的自动校验功能,特别要加强地方性银行业机构信贷业务系统建设,按照人民银行数据接口规范修改完善数据报送接口程序,提高数据报送质量;加大对数据报送质量的管理、监督,督促银行业机构及时、准确、完整地报送数据,特别要杜绝已结清的贷款在数据库中仍有余额等事件的发生,避免因数据报送不及时而给查询人带来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三)积极增加查询方式。一是开通网上查询和手机短信查询业务。二是在所有金融机构营业网点设置个人征信信息自助查询终端。

(四)提高异议信息处理效率。下放异议信息修改权限,改变过去统一由征信中心对错误数据进行修改的模式,由征信中心授权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对异议信息进行修改上报,以减少异议处理环节,提高异议处理效率;完善个人异议信息处理流程,对因银行业机构错误造成的异议信息,实行简化程序,由其直接将正确信息和错误说明上传征信中心处理,以提高纠改效率。

(五)严格规范个人信用报告格式。一是完善个人信用报告内容;二是完善个人信用报告格式。在个人信用报告上增加央行标志,避免和其他征信机构信用报告相混淆,影响央行征信报告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三是增加个人信用报告种类。

(六)出台个人信用报告解读指引,规范个人信用报告解读。推进我国个人信用评价标准和评分模型的建立;尽快出台个人信用报告解读指引,对个人信用报告负面记录的解读进行规范,以增加个人信用报告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第5篇:对高中语文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现状问题分析;对策自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10年,中央制订并颁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再次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并着重指出要“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然而,我国现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些做法显然已经无法满足日益提高的社会经济需求、行业发展需求、企业用人需求和学校育人需求。探索出新型、高效、可持续发展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迫在眉睫。

一、现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珠江三角洲范围内参与校企合作的32家大中型企业开展近5年毕业生满意度问卷调查(其中28家企业所接收的毕业生沿用传统浅层“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4家企业接收的毕业生则采用创新“校企高层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回收问卷32份,有效问卷32份,并对其中2家企业、1名行业专家、1名学校“校企合作”专责部门负责人进行深入访谈,总结出现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以下问题:

(一)现行人才培养模式所传授专业知识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

由于传统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方面对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缺乏先导性、前瞻性,导致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滞后于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无法达到企业的实际用人标准。在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转型期,专业设置不符合行、企业发展需求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问题的症结主要在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学校没有充分了解行业发展规律,错判行业、企业发展速度,同时缺少行业、企业一线人员介入参与专业课程的设置、开发和评估,从而影响到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不同步。

此外,教师作为予学生最直接接触的专业知识传播者,由于受到进修条件、科研方向、个人素质、教材更新等诸方面因素制约,在教授专业知识,传授专业技能的时,不能与时俱进更新教学内容,没有及时地传授先进实用专业知识,这也是引发上述问题的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二)现行人才培养模式导致学生掌握的操作技能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相应提高。理论强、上手快、后劲足的技能型人才已成为企业招募新员工的首选。然而,由于学校教学资源有限,实训条件落后,设备陈旧,具备企业工作背景的师资力量薄弱等原因,导致学生在校掌握的操作技能落后。

一方面,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中,当学生“专业技能针对性强”这一优势突显的同时,“就业口径窄、岗位适应能力低”的缺点也随之显现出来。另一方面,因教学资源的匮乏而引起的实践教学课时数比例偏低,生均使用设备时间短,教学设备远落后于企业生产用设备等情况也逐渐严重。其次,有企业工作背景又胜任理论教学的“双师型”教师数量急待增大。

(三)现行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职业素养与企业预期差距较大。

受急功近利的短视教育行为影响,高职类学校在关注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同时,相对忽视了对学生职业素养和人文精神的栽培。在问卷调查中发现,大中型企业对员工的责任感、团队协作能力、职业精神、沟通能力等尤为看重。而这些备受企业看重的职业素质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在短期内灌输给学生。还有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意志品格、处事方式,等等,都需要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逐步形成。

(四)学校与企业价值取向存在差异,双方难以形成合力,在某些方面甚至出现冲突。

虽然“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推广多年,但是学校单方一头热的现象普遍存在。多数企业对校企合作呈现不积极,不主动的消极态度。这和学校与企业不同的价值取向有很大关系。学校教育环境与企业生产环境之间、学校追求的社会效益与企业追求的经济效益之间不能很好地有机对接,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主体地位和利益诉求无法体现,学校文化价值取向与企业文化价值取向的差异等,都让矛盾变得更加尖锐。

此外,如果在合作过程中,校企双方预期的目标不但无法满足,反而造成自身利益受损,那么这些冲突更会愈演愈烈,严重打击企业方合作的积极性。例如,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过程中,因自身业务能力的欠缺,而引发企业生产效率大幅度降低,更有甚者因操作失误而导致意外人身伤亡,企业除需要承担巨额的费用外,还须承担额外社会责任、道德责任甚至法律责任。所以,企业为了避免这些风险,往往不愿意接受实习生顶岗实习。而且,有的学校在洽谈校企合作项目过程中动机不纯,以“向企业要设备、要资金、要资源、推销毕业生”等利己行为作主要目的,并一厢情愿地认为这是企业理所当然应该承担的任务。在如此环境下开展校企合作,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根本不愿意把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融入自身的价值体系当中,更不会主动承担为行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艰巨工作。

(五)校企合作背景存在较大差异,成功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推广。

目前,我国共有高等职业类院校1200多所,各院校有不同的行业背景和专业背景,全国企业种类更是五花八门,不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各具特色,百花齐放。那些只就某个院校某个企业合作成功总结出来的经验,由于缺乏规律性、通适性而无法推广或借鉴。因此,基于不同行业、不同专业环境下,在已有校企合作成功案例中提炼出能供大部分高职院校借鉴的理论和规律,将成为了突破目前各自为战的游击队式人才培养模式瓶颈,发展高层次、深度、规范的校企合作的关键一环。

二、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从近年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来看,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既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理论型、设计型人才,又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单纯性的技能型人才,它具有技术应用型、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显著特点。具体来说,这类人才体现了层次的高级性,知识、能力的职业性,人才类型的技术性,毕业生去向的基层性,以及培养手段的多样性等特点。他们直接从事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的一线工作,要求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和出色的职业素养。可见,“高素质、高技能、宽适应”是当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发展的主要方向。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以深化校企高层次合作为突破口,与世界500强企业――迅达电梯有限公司、光宝集团、广日物流等国内外著名企业深度融合,实现了政校行企“四方联动、共生发展“的多元合作办学模式,以及“双主体、六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加强教学改革力度,合理专业设置,提高培养质量。

首先,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应该以学生就业为导向,进一步说即以企业需求为导向,面向市场,合理、灵活地设置专业。同时邀请企业、行业从业人员参与到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当中来,以保证开设专业具有鲜明的前瞻性和相对稳定性。

其次,通过课程改革、整合等方式对传统专业学科进行升级改造,使原有专业适应行业、企业的新需求。

再次,鼓励学校教师深入企业一线实践及深造,招聘富有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任教,双向互动加速建立一支适应教学需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确保学校传授的理论知识紧贴生产,跟上经济社会的发展步伐。

此外,还需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职业资格证书考评制度,以标准的职业资格及技能鉴定制度规范人才培养,指导课程改革,以国家职业标准来衡量和检验教学质量,从而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

当面对新生行业领域,学校还与带头企业共同编写教材,尝试合作建立行业标准,树立行业标杆。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与国内外著名企业在开展全方位合作,引入企业设备、资金、技术、师资和管理等要素,使企业深入、持续地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促进“课堂教学与企业生产活动相融合、专业教学团队与企业生产团队相融合、学生评价与企业员工考核相融合”,形成“校企双主体、工学六合一”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毕业生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二)完善“订单”培养模式,整合资源,改善实训管理。

通过建立“厂中校、校中厂”的实训模式,整合现有资源,建立校企共享的公共培训中心、实训基地,更合理利用各类设备,杜绝资源浪费的现象。同时,积极引进企业严格的设备管理办法,提高生均使用设备时间,保证实训设备工作效率,延长实训设备使用寿命。

认真检讨“订单式”培养的利弊,以就业为导向,从行业、企业出发,优化专业设置及课程设置,根据实际需求制定“长线”及“短线”两种培养计划。以“短线”模式缩短培养周期,强化专业技能熟练程度,提高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效率,以符合企业“快捷高效”的要求;以“长线”模式拓宽专业知识面,巩固专业理论知识,细化特殊专业技能,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贴近行业“宽面长效”的发展需求,改善原来“就业口径窄、岗位适应性差、可持续性发展能力低”的不足。

以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电梯工程技术专业为例,2007年学院与世界500强企业迅达(中国)电梯公司合作,开展电梯工程技术人才“新型订单式”培养。从合作之初简单的学生职业技能培训,到建立全国首个校内电梯技术生产性实训基地,再到共建国家专业目录外的电梯工程技术专业;从校企共同设置课程和编写教材,到全方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再到建立全国首个国家级机械行业电梯鉴定站;从共同培训师资,到共建电梯技术学院,再到聘任该公司高管为院长,校企双方的融合不断深化,逐渐形成了“校企双主体、工学六合一”(产学合一、做学合一、车间与课室合一、老师和师傅合一、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合一、学院育人与企业发展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新型订单式”培养的毕业生100%高质量就业。

(三)加强素质教育,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提高职业素养。

在完善专业课程建设的同时,必须积极加强通识教育,适时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当中,以企业的标准指导学生行为规范,使学生的职业道德、责任感、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等职业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让学生快速、自然地适应就业岗位,达到企业用人要求。

例如,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定期邀请行业、企业的技术能手、管理人员等到学校开展各类讲座和培训,介绍企业背景、创业历程、发展前景等,让学生对企业产生认同感、归属感及荣誉感;同时,将课室、实训场所等进行企业化装饰,让学生身临其境,产生现场感,激发学生的角色意识和职业意识;并将企业项目化管理、标准化管理模式引入课堂,让学生熟悉企业各类工作、管理模式,提高学生的时间观念、责任意识、管理能力、协调能力和抗挫能力。

(四)重视企业主体地位及利益诉求,逐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明确企业在“校企合作”当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合理的利益诉求表达制度。通过分析大量的校企合作案例可见,在合作过程中,校企双方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利益矛盾甚至冲突。那么,校企双方建立制度化和规范化的利益诉求平台就显得必要和重要。而引入第三方来充当矛盾调和者的角色,无疑是一种恰当、合理的选择。第三方可由行业或政府机构来担当。通过建立这种中介机构,对校企合作责任主体的行为进行引导、规范和监督,对校企合作的成果进行总结和评价,对双方的冲突进行管理和协调,是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宝贵经验。例如德国的产业合作委员会,美国的教育合作委员会,英国专门成立的培训与企业委员会等。

同时,政府应当通过制定、完善“校企合作”相关的政策、制度以及法律法规来监督、引导高职教育的发展,明确校企双方在“校企合作”项目中的权力及职责,保障校企双方的利益;通过减免税收、放宽优惠政策、划拨专项经费等手段来调动企业积极性,强化政府职能,提高相关制度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双主体”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新机制,着力构建校企合作共同体。首先在学院特色专业中引进技术先进、经济效益好、社会声誉良好的大中型企业,采用“厂中校”、“校中厂” 的合作模式,基于人才培养的共同愿景,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体系、编写教材,共同实施教学实训项目,共同落实学生实习与就业,教学研一体,实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四位一体。其次,在电梯技术学院等二级学院组建由行业、企业、学校参与的董事会,实行董事会下的院长负责制,建立有利于促进校企深度合作的决策议事制度。同时,建立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行业、企业专家通过担任委员会主任等方式直接参与课程设计、指导实践等,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通过赋予企业冠名权、设立产学合作奖励基金、企业生产任务承包、聘请企业技术和管理骨干担任兼职教师等方式,强化校企合作的利益驱动,吸引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再次,建立柔性管理机制,打破身份的藩篱,对引进的企业高层次人才保留其“高校+企业”的双重身份,(下转第100页)(上接第28页)实行工作时间弹性化。例如,学院聘请了迅达电梯公司校企合作总监、技术支持与培训部高级培训总经理为电梯技术学院院长。此外,建立有利于形成校企合作共同体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和行业企业参与的高技能人才评价机制。

(五)整合高职教育理论研究资源,提炼成功案例经验。

通过整合重要理论资源和学术力量,对高职教育尤其是“校企合作”理论等重大问题展开专题研究,摒弃以往各个研究机构热衷“各自为政、闭门造车、孤芳自赏”的陋习,加强资源共享,信息沟通,逐步形成全面、系统、科学的校企合作理论成果,为全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逐步构建符合中国实际的职业教育理论体系。

同时,还需要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人员的培养力度,尤其是对高层次职教研究人员的培养,提高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理论研究的整体水平与专业化发展水平。

(作者单位: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的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成军.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价值判断、困境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2(2):89-92.

[3]叶鉴铭.破解高职校企合作“五大瓶颈”的路径与策略[J]. 中国高教研究,2011,(12).

[4]陈锡宝,朱剑萍.探寻校企合作实现机制的有效途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0,(5).

[5]倪勇.高职院校校企深度合作的路径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1,(3).

[6]陈向平.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0,(10).

[7]王振洪.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双方冲突的有效管理[J]. 高等教育研究,2011,(7).

第6篇:对高中语文的认识范文

当前,我国正处于新旧体制转轨时期,各种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刑事案件多发,而司法资源有限,适用普通程序简化审既能提高诉讼效率,又能保证案件质量,使公正与效率有机统一,不失为当前审理“被告人认罪”案件的最佳方法之一。

然而,由于司法人员对《意见》条文内涵的理解等问题,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笔者试就此作一些分析,以求与同行探讨对策。

一、 《意见》实施中的遇到问题:

1、对条款理解不透,缩小了《意见》的适用范围。

根据该《意见》的规定,除第二条中列举的七种情形以外,只要是被告人对指控的基本犯罪事实无异议,并自愿认罪的第一审公诉案件,均可适用此《意见》审理。该《意见》第一条第二款还规定:“对于指控被告人犯数罪的案件,对被告人认罪的部分,可以适用本意见审理”。

实践中,因将《意见》中的“数罪”理解为异种数罪,即不同种罪名,而将同种数罪排除在其适用范围之外。

如被告人王某受贿近百次,受贿金额达50万元,其对指控的犯罪事实中的绝大部分,表示认罪,只对其中3万元提出了辩解,予以否认。此案在审理中,由于公诉人和法官均认为:被告人所触犯的是一个罪名,而被告人又没有就指控的全部犯罪事实表示认罪,因此不能对全案简化审,也不能适用《意见》第一条第二款的规定,实行部分简化审。最终,该案按普通程序进行了审理,使庭审时间持续了整整两天,法庭调查显得拖沓冗长,重点不突出,庭审效果较差。

2、征询程序随意使用,有法官逼迫被告人认罪之嫌。

根据《意见》的规定,合议庭应在开庭审理案件前向被告人讲明有关的法律规定、认罪和适用本《意见》审理可能导致的法律后果,确认被告人自愿同意适用本《意见》审理,并在开庭审理时,公诉人宣读完起诉书后,再次核实被告人是否自愿认罪和是否同意适用《意见》进行审理。

由此可见,征询程序应当在法庭决定进行简化审之前运行。

实践中,法官在主持庭审过程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当被告人对某些事实和情节提出辩解时,法官就会告知被告人:“你作这样的辩解,说明你不认罪,法庭将启动普通程序进行审理,并不能以你自愿认罪对你从轻处罚。”此时被告人为了得到从轻处理,常常欲言又止,最后不得不放弃自我辩护权,这不仅剥夺了被告人的抗辩权,不利于法庭查明案件事实,更给旁听群众造成法官先入为主,威胁被告人,庭审有失公正的印象。实质上也违背了实施该《意见》的初衷。

3、庭审中简化尺度把握不准,达不到预期效果。

尽管《意见》第七条对简化审理方式作了具体的规定,但操作中,往往因公诉人把握不住“度”,而出现示证过繁或过简两种倾向。

有的公诉人主张,只要被告人同意,程序怎么简化都可以,庭审讯问一概省略,对证据不分类别,不加任何说明,一古脑儿地出示,使被告人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无法进行质证,只能表示认可,辩护人也无从发表质证意见,旁听人员更是不知所云。整个庭审流于形式不说,实质上也剥夺了被告人对某些可能影响定罪量刑情节的抗辩权;有的公诉人则机械地按《意见》的要求,将所有的证据毫无选择地全部加以出示,并对其证实的内容,统统作出较为详细的说明,又使庭审陷入了类似于普通程序的审理方式之中,既耽误了时间,也浪费不必要了人力、物力。

以上两种倾向都违背了庭审改革的指导思想,当简不简,当繁不繁,无法体现公正与效率的完整统一。

4、对“从轻”幅度把握不准,出现量刑过轻的倾向。

由于《意见》第九条规定,人民法院对自愿认罪的被告人,酌情予以从轻处罚。

因此,法官常常对自愿认罪的被告人充满好感,对其判处刑罚从轻辐度过大,甚至比同样罪行的自首犯,量刑更轻。由于刑期在法定量刑幅度之内,检察机关也不便提出抗诉。这样客观上造成了坦白比自首更能受到刑罚的优待,这显然与我国的自首制度和刑事政策相悖。

二、 改进现状的对策

1、正确理解《意见》的制订意图,准确把握适用范围。

根据刑法理论,根据行为人的数个行为符合的数个基本犯罪构成的性质是否相同,可以将数罪分为同种数罪和异种数罪。

在一定法律条件下,同种数罪因其数个行为触犯的是同一个罪名,而不须实行并罚;异种数罪因其触犯了数个不同的罪名,则必须实行并罚。但无论是否数罪并罚,同种数罪都是客观存在的。

司法实践中,对于犯罪人自动投案后,仅如实交待了所犯同种数罪中的大部分,对其主动交待部分,仍可成立自首。同理,被告人对其所犯同种数罪中的一部分表示认罪的,也可以对此部分依《意见》实施审理。

如本院提起公诉的刘某受贿一案,公诉机关指控其受贿45起,受贿金额折合人民币9万余元。被告人只对其中的一起,受贿1万元的犯罪事实予以否认,而对其余部分均表示认罪。对其认罪部分,合议庭在征得控辩双方同意后,实行了简化审理,而仅就其有辩解的部分,进行普通审,这样,整个庭审时间,比以往实行普通程序审理的类似案件缩短了70%,既实现了诉讼经济,又突出了庭审重点,保障了被告人的合法权益。

因此,笔者认为,同种数罪应包括在“数罪”的范畴之内,对此类案件,适用《意见》进行简化审理,符合《意见》的精神。

2、调整和加强庭前程序,保证简化庭审程序的顺利实施。

为了适应简化庭审程序的需要,应对庭前程序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加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⑴、加强庭前审查,严把案件质量关。

证据是刑事诉讼的核心和灵魂,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也是检察机关对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诉的事实条件,因此,适用《意见》简化审理“被告人认罪案件”,不能降低刑事证明标准。公诉机关必须在复核主要证据;排除疑问证据;完善薄弱证据;加固关键证据及否定虚假证据后,确认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前提下,才能建议启动简化审理程序。这是适用《意见》审理案件的前提和基础。

⑵、改革起诉书的制作,以利于简化程序的顺利启动。

由于起诉书的指控是被告人能否决定认罪的基础,因此,检察机关对建议适用《意见》审理的案件,应走出“一句话”的误区,尽可能地在起诉书中详细写明被告人的犯罪事实,所依据的证据内容等,让被告人一目了然,慎重地作出程序选择。

⑶、大胆实行庭前证据开示,为适用简化审理程序创造有利条件。

有些案件证据种类、数量较多,无法在起诉书及证据目录中列举实质性内容,对此类案件在有辩护人的情况下,通过庭前证据开示,使被告方尽量充分掌握证据,可以保障被告人做出明智的选择,为简化庭审示证打下基础。

3、调整出庭公诉方略,体现公正与效率的统一。

⑴、合理调整示证节奏,使庭审繁简得当。

适用《意见》简化审理的案件,应根据个案特点,制作示证预案。对证据较少的,可以对主要证据的种类,证明的实质内容一并出示,集中发表质证意见;对证据种类较多或证据数量较多的,可以分类或分组出示,对每组或每类证据所能证实的内容与起诉书指控的事实、情节之间的关联性作出简要说明,就每组证据进行质证。但对于被告人提出异议的证据,仍应当针对性地详细出示,并质证,做到重点突出,繁简适度。

⑵、履行监督职能,维护司法公正。

根据刑诉法的规定,在新的庭审方式中,公诉人的职责仍然是双重的,即代表国家进行公诉、支持公诉和对庭审活动是否合法进行监督。作为适用《意见》进行简化审理的案件,应在保护被告人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实现诉讼成本的节约。

因此,笔者认为,庭审中,被告人对可能影响定罪量刑的证据提出异议时,公诉人应主动根据《意见》第七条第(三)项的规定,向法庭全面出示、宣读相关证据,必要时,应建议法庭恢复普通程序审理,以避免法官反复使用告知程序,给被告人施加压力,导致被告人违心地作出有罪答辩,以确保被告人能最终获得公正的审判。

⑶、提出量刑建议,从程序上保证量刑公正。

修订后的刑诉法确立了控辩双方在法庭上的平等性和抗辩性。适用《意见》简化审理的案件,对定罪问题一般没有争议,主要就量刑进行对抗,只有公诉人提出了具体的量刑建议和理由,辩护方才能发现公诉人在量刑情节和刑事政策的适用上的遗漏或错误,有效地展开量刑答辩,双方充分阐述各自的量刑观点和理由,使合议庭在综合控辩双方意见的基础上作出公正的判决,避免出现量刑过轻的现象。

第7篇:对高中语文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语文;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332-01

一、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概述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与社会各行各业联系在了一起,而信息技术与教育的结合以多媒体作为一种信息化的教学手段为标志,已经逐渐成为当前社会教学的主要手段。通过多媒体来进行课堂教学能够更加生动形象地将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同时有效地扩充课堂教学的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维。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借助于多媒体的优势,可以将枯燥的教学内容融入到信息化的声像、图片与音乐等三维空间当中,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活跃课堂的气氛,加深学生对相关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信息技术的出现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如果高中语文教师能够合理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不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可以在多媒体的课堂中获益。

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作用

由于语文学科的特点,它既是一门知识型的学科,又是一门技能型的学科,因此,要运用多媒体技术来体现语文学科的双重特点,让语文学科的特点得到体现,也让多媒体技术促进高中语文学科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第一,运用多媒体技术是对传统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传统的高中语文课堂以教材、黑板和粉笔为主要的教学工具。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普遍运用在了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数字化的教学环境,这种信息化的手段丰富了传统语文课堂教学的方式,不仅改变了教学的开展方式,而且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语文课堂教学的模式,为高中语文课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第二,运用信息技术有助于高中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而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因此,课堂教学显得呆板,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一旦遇到较为抽象的知识,很多就无法理解。但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丰富了高中语文教学的手段,能够用更加生动形象和更加直观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同时,通过多媒体技术还可以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第三,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充分体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宰和主导地位,学生是被动的学习接受者。信息技术的出现,改变了这种课堂教学角色,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和角色地位,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促进者,要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为目标, 有效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第四,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当前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不但教学效率低下,而且教学内容与课堂教学时间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一矛盾,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是亟需解决的问题。运用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教学内容有效地整合和提炼,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而且能够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便于学生掌握和理解,因此,运用信息技术对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具有重大的作用。

三、运用信息技术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首先,运用信息技术能够让高中语文的教学手段更加灵活。并非每一节语文课都需要多媒体手段,因此,高中语文教师需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尤其是合理安排与多媒体技术相关的教学内容,尽量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和探索研究的学习平台,充分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兴趣,提高高中生的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在多媒体技术的辅助教学下,语文教师要针对所讲授的内容,灵活地选择适合的多媒体手段,比如,在讲解《孔雀东南飞》之前,教师可以先采用一段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导入,激发学生内心的悲伤之情,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课文中情感的体验。当学生的情绪被带入导入的情境之中时,教师可以顺势将新学的内容迁移出来,让学生在对比中学习新内容,这样就很容易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其次,运用信息技术使得高中语文的教学手段更加丰富。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极大地丰富高中语文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通过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方式,将高中语文的相关内容直观形象地展示给学生,有效地克服了传统高中语文教学中抽象、枯燥的缺点,为高中语文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感官,有效扩充了高中语文的书本内容,拓宽的学生的视野和认识。例如,高中语文在教授《琵琶行》等古诗词的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对琵琶演奏以及诗词本身的内容有更为深刻和形象的理解,增强高中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最后,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加强高中语文教学研究。以多媒体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为高中语文的教学研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对所要讲授的内容进行有效的编排、设计,改变传统高中语文教学中单一、直接的授课方式,将多媒体和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效地结合起来。例如,教师在讲授史铁生《我与地坛》时,可以先播放有关史铁生的记录片,让学生对史铁生的生平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对其顽强不屈的精神有一定的认识,同时对地坛的由来、现状等进行解析,让同学对课文所涉及的关键知识有相对清晰的认知,提高学生对课文相关内容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对课文所蕴含的精神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的领悟,将高中语文多媒体教学的作用最大化地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 卜红丽.新课程理念下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应用的研究与实践[D].鲁东大学.2009

第8篇:对高中语文的认识范文

作为培养、提升学生道德品质、文化修养与交流能力的重要工具,语文学科从小学到高中一直都是学生必修的主科,而学生在学习其他学科过程中,不论是阅读题目,分析题意等方面都需要运用到语文阅读、分析文字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与能力,以此,对于高中语文教学的优化,其教师应给予足够重视。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教学现状 改进措施

一直以来,语文都是人们日常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通过高效的语言交流,对加强人类精神文化建设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高中语文教学不仅有助于培养、发展学生的文化素养,也能够为其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尤其是在高中阶段,学生正出处于过渡阶段,因此,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效果与教学效率,必须要重视教学模式的优化创新。

一、高中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一)在学生学习积极性上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学生听着听着就睡着了的情况,再有就是在课堂学习中,学生的注意力虽然非常集中,但是却经常是在学习、完成其他科目的作业,或者是在阅读课外书籍、电子设备等等。现阶段,在信息时代飞速发展背景下,各种新型电子设备、网络游戏的涌现,全面吸引了高中生的关注,在加上高中生往往都处于极度叛逆期,教师、家长的压制往往都会适得其反,进而影响学生学习效果[1]。

(一)在教学模式方面

虽然,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很多高中语文教师也都充分认识到了采用全新教学理念、教育方法的重要性,但在应试教育理念的长期影响下,迫于高考、升学压力,教师很难全面顾及到学生的综合发展,大部分教师依旧沿用传统的教育模式,而单一、枯燥的教学内容与方式也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这也是常常有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睡着、溜号的重要原因之一。再加上很多高中语文教师都未重视起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运用,跟不上现代化教育发展的脚步,教学内容缺乏趣味性、新颖性,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高中语文教学水平的提升。

二、高中语文教学的改进措施探究

(一)增强教师对教学改革的认识

新课程标准对教材的编写与选择、开发、利用和评价课程资源等方面,都提出了明确的实施原则与方式,也为教师预留了一定的发挥创造的空间。高中语文应不断加强对近年来语文教学改革方向、方式的深入探究,对其改革过程中每一层目的与意义都做出准确把握。尤其是语文学科的带头人,应不断加强自身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将带头人的积极作用全面发挥出来,从而带领高中语文师资队伍真正走走在教育改革的最前端,整合师资队伍思想,对教材进行创新运用。不仅要对新教材做出全面探索、深入研究,还要努力将教材中的真正意义落实、推广到语文教学实践当中。另外,还要结合教材知识点的分布来准确把握教学主线,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相关语文教学活动,以此来为高中生利用语文教材提供一定便捷[2]。

(二)增强学生语文学习探究欲望

兴趣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探究语文知识的重要动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若能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那么不仅可以营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学生掌握、应用起所学知识也更加容易。对此,高中语文教师在设计、组织相关教学活动过程中,应结合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为学生推荐更适合自己的文章、书籍,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全面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从而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阅读与写作,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对所学知识做到熟练、灵活的掌握与应用。

(三)构建高中语文新课堂教学模式

为了全面适应新课改的教育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应始终坚持推陈出新。就目前来看,很多高中语文教师都在沿用较为传统的教学模式,经常都是教师一味的灌输,而未重视起学生语言交流、表达等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因此,要想推动高中语文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就必须要革新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积极尝试各种新理念、新方法。比如:在学习每篇课文之前,教师可以将学生合理划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课前预习,然后在上课时,让每个小组来对自己的预习成果进行展示。如,学生可以介绍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背景文化,或者是播放一些关于课文内容的视频、音频等素材,以此来不断加深对课文写作背景、人物形象等内容的了解。

(四)强化现代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

在信息时代快速发展背景下,多媒体、互联网技术也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推广与应用,尤其是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也得到了广大教师的青睐。高中语文课本中通常都是一些文字阅读文章,很少会涉及到一些图文结合的教学素材,对此,教师就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整合幻灯片与相关视频素材,为学生再现课程情景,营造相应的情感氛围,以此来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记忆。例如:在讲解《雷雨》这篇课文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搜集整理话剧、电影等与文章相关的视频资料,将故事发生时的氛围、环境更好的渲染起来,为学生营造出身临其境的感受。这样不仅能够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也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3]。

【结 语】

总之,高中语文教师应正确认识革新语文课堂教学,对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与效果,促进高中语文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对当前的教学现状做出全面分析,并针对其中存在的不足,探究出科学有效的改进策略,并以此来构建出更加新颖、高效的语文课堂,从整体上提高高中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敏.高中语文教学现状与改进措施分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2)

第9篇:对高中语文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 阅读教学;拓展迁移;思考

一、引言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是高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可以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可以说语文阅读教学贯穿高中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然而当前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情况却不是很让人满意,通过调查,普遍反映出大多数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较差。

二、现阶段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阅读教学模式单一。这主要表现在高中阅读课堂中,教师只是一味的在讲台上灌输阅读知识,而学生也只是单纯的听老师讲,使得阅读教学课堂中老师仍然是教学的主体,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很差,这严重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改变传统的一味灌输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传统的一味灌输知识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显得很被动,使学生在学习中养成了强烈的依赖性,这不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讲的很多,而学生自己阅读的东西却很少,学生一般只是更关注老师提到的阅读知识和阅读结论,却很少去感受阅读的过程,这非常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现阶段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对于高中生这个特殊的群体来说,应为他们面对着高考的压力,每天得花大量的时间进行做题训练,没有太多的功夫来进行课外阅读,教师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由于受到课时的拘束而忽略了课外阅读教学这一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说课外阅读是高中语文知识学习的有益补充,而教师忽视对学生课外阅读教学的进行,使得学生无法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使得学生的作文素材积累的很匮乏,非常不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由于教师忽视了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教学,使得一些学生热衷于对一些垃圾文学作品的阅读,这也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三、“拓展迁移”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阅读教学的拓展迁移。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语文教材为基础,来进行语文阅读拓展迁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拓展阅读,加深对课文思想内涵的理解,要指导学生把生活中的经验积累运用到语文阅读中,加深学生对文章的感悟,然后,也要引导学生把语文阅读的体会融入到所在的生活中,使文章的思想内涵得以升华。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拓展迁移训练,可以一改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不再只是一味的接受老师告诉的阅读结论,不在只是听老师在讲台上讲,他们更多的是在主动思考,是在用心感悟文章的内涵,他们就好像是在和作者进行情感交流。这样有利于高中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和阅读能力的提高。这种教学方式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文学作品的无限魅力,可以提高高中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也要注意阅读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面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可能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如果遇到的文学作品内容曲折离奇、故事中的人物个性突出,可以运用表演法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留出巨大的想象空间,让学生对故事的内容进行想象,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和感悟去理解故事中的人物性格,让他们在内心中塑造出一个人物的形象,然后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课堂表演的方式来表现他们对作品人物的理解,在表演过程中要让学生展现出人物的思想特征。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达到阅读的真正目的。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使用体悟方法。这要求教师要摒弃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首先完成对所要阅读文章的认识,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文章,引导学生对文章形成一种自我认识,引导学生自己去体会作者的思想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然后再通过教师讲解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通过对体悟发的运用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文章意境的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阅读能力。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应注重学生在阅读中的思考提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阅读材料的难解句段在课堂上积极进行提问,因为这些难解句段可能就是文章的关键句段,学生可以通过对这些难解句段的理解来把握作者的情感思想,掌握文章的核心,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就阅读材料的主要内容进行提问,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对文章重点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四、结语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是贯穿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阶段的基本环节,对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相关教师要通过多方努力和探索,克服种种困难,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参考文献:

[1]杨晓燕.高中语文课程中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