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历史与高中历史的区别范文

初中历史与高中历史的区别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历史与高中历史的区别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历史与高中历史的区别

第1篇:初中历史与高中历史的区别范文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和以往的有了区别。对于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教师做的不仅仅是传授还原历史知识、保存历史的真实性、培养学生的能力、升华学生的情感,还需要老师加强学法指导。本文拟就围绕高中历史学习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进行阐述,旨在优化教学,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分析能力。

关键词:

高中历史;分析能力;能力提高

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历史也不例外。学习历史,更多运用到的是历史的分析思维。历史的分析思维,主要是针对当时的历史事件、事件中所涉及到的相关历史人物和当时的历史现象,针对这几个部分找出它们之间存在的丝丝联系与本质区别。高中历史需要的不再仅仅是可以准确的背出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更多的是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一种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就是分析能力,这也是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体现的一个体现,是高校进行选拔的一个重要标准。学生历史成绩的优良不仅仅和学生的智力、学生的课上效率、学生的课下复习有关系,更多的是和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是有直接关系的。在新的高考体制下,更需要学生有一个转变,那就是如何从“学会”到“会学”的一个转变,想要完成这样的转变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配合共同努力。

一、建立成熟知识体系,创建历史思维

1.1利用目录记住历史事件

充分利用课本的目录,按照教材给的先后顺序记住历史事件。教材会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编排,这种思维也需要学生进行学习与掌握,与此同时要反复进行练习与背记,根据教材来形成一种相关的历史框架与思维模式。

1.2根据特定历史时段进行分析总结

学生可以根据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来进行分析与总结,这样调理会更加清楚。例如,在时期还发生了中国电报开始兴起、开平煤矿开始创办、铁路开始修建等等,这一系列的历史事件可以一起记下来,形成一个完整闭合的历史链。

1.3从结论出发反思过程

每一件事都会有一个相对应的结果,对于分析整个事件来说,可以分析前因同时也可以考虑分析结果。对于历史事件,肯定是已经有结果的事件。从结论出发,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需要考虑当时的社会背景,当时的社会处在一个什么层次,社会文明到了何种地步,人们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环境的社会,经济基础是否雄厚,统治者或者领导者是否有能力、是否有胸怀天下的胸襟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通过这些问题再反思出现这样的结果是否合情合理。

二、加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1加强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理解

从最近几年的高考来看,对于历史方面的考察更多的偏重对历史事件、历史材料的分析,通过分析解决相关问题。历史唯物史观和辩证历史观是有区别和联系的,因此在高中历史课上,教师需要更多的培养学生对历史唯物史观思想的理解,让学生学会运用这种方法来解决问题。例如在进行我国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就会运用到此方法。首先是工具器械的改变,春秋时期使用的铁器、用牛犁地、“井田制”慢慢的瓦解、封建社会的逐渐形成。学生通过这样的分析与理解会彻底的明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二者之间的联系,与此同时也会明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道理。因此说,加强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理解是非常有必要的,它不仅帮助学生提高了学习历史的课上效率,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一种分析能力。

2.2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高中历史相对于初中历史来说有了一个新的高度,对于语言的表述能力也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于回答材料分析题目时的语言要更为严谨、更为专业。因此,需要教师在课上多放一些比重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上。学生需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去分析解决问题,对所要阐述的答案要进行高度的概括和升华,使所要给出的答案内容是有条理的、结构层次分明的、思想是得到升华的。

2.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以致用,是我们从学习开始老师对我们的教导。历史作为一门学科同时也是一门科学。相比较于其他的学科科学来讲解决历史问题需要的是专属历史的思维模式。学习历史知识首先要保证历史的真实性,学生不可以肆意的去篡改历史,要以真实的虔诚的心态去对待历史事件,无论是历史事件是好或者是坏都要保证它的真实性。对于所学到的历史知识,学生要学会学以致用,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有意识的在此方面多做一些相关的引导,让学生逐渐的掌握这种能力学会运用此方法解决相关的问题。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在土地革面时期,首先废除的是封建土地制度、没收地主的土地,把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者少地的农民,其次就是对牲畜以及使用工具的合理分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可以运用所学到的分给制度来解决如果进行分地的问题,以及如何进行合理分配的问题。运用此种方法解决问题,不仅仅会锻炼学生此项思维模式的培养,同时也会再一次巩固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记忆,会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同时也会使学习质量得到提高。

三、结束语

总之,在高中的历史教学中,如果一如既往的按照初中的标准来进行学习,那么得到效果势必不是我们所想要的。对于高中历史的学习,主要还是培养学生的一种分析能力,对历史事件对历史材料的一种分析能力,使学生学会熟练的运用此项能力来解决历史这门学科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汪明正.有效开展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考试周刊,2013(97)

[2]刘苏华.论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历史感[J].吉林画报(教育百家B),2013(11)

[3]王菲菲.高中生历史阅读能力培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3

第2篇:初中历史与高中历史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 新课程 农村高中历史教学 多媒体 教学策略

一、高中历史教学的困难

高中历史新课程似乎有一个“预设的前提”:学生经过初中历史的学习,具有一定的历史学科基础,但这种“预设的前提”与现实的差距很大,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学生历史学科基础薄弱。由于中考历史科一直实行开卷考试,大多数初中学生对历史科极不重视,思想上、态度上存在极大的问题,初中三年根本就没有认真学过历史,受见识水平的局限,也认识不到学习政治、历史这些科目的作用,这对高中文科教育的冲击相当大,学生进校读高一时,历史基础知识极其薄弱,学科思维、学习方法、应试技巧还没有形成,有的学生根本还没有“入门”。

第二,时间的限制。我们农村学校都很重理轻文,学校在课时分配上都是向理科倾斜的,一周只有两节正课,没有自习,在这种情况下要顺利完成教学进度很困难。学生进校读高一,一开始就面临九大学科的学习,而且新课程的每门学科都面临课时紧的问题,所以学生在学校里的课余时间大都忙于应付那些“主科”的作业。

第三,教材的局限。新课程学习改变了以往很多传统的观念,教材不再是权威和根本了,而课标才是根本。人教版教材从结构体系、标题子目、内容详略、逻辑思路、语言句式等方面都存在问题,学生和老师都难以适应,这也给新课程的学习带来了不少麻烦。

二、解决办法

在历史新课程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大多是来自客观方面的,我们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尽量克服困难。关于如何运用多媒体教学策略,结合我们农村高中的实际情况,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再现历史情境,使学生从感受向兴趣型状态转换。

做到这点需要教师以情感因素为动因,强化环境的感受性并引导学习者投入情景,充分地适身处地地从农村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和能力出发,从而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并从思维发展中折射出情感升华的效果。

如讲授高中历史必修一《和八国联军侵华》时,运用多媒体对战争形势扼要地在演示图当中再现战争过程,爆发了,八国联军也来势汹汹,在此之前有没有过这样这种局面,这是怎么回事呢?当时的中国和时的中国有什么区别吗?这可以算是一个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的题材,能激发学生内心的共鸣,更能对大局观的培养有帮助,这样由学生先自主讨论,在学生讲完后老师要做15分钟内的评讲,评讲的组成部分是纠正错误、补充完善、分析讲解重点难点、引导学生处理教材的语言句式,特别是让学生们体会老师是如何对教材的语言句式进行处理的。

第二,满足学生的自我表现欲,引导学生向自主型状态转换。

随着高中生心理和生理的成长,虽然外界环境无法与相对发达的地区相比,但是他们的自我意识也不断成熟,开始有了自己的主张见解,这一点和同龄人是共同的。他们对成人的意见不会轻易相信,不盲目肯定,会维护自己的观点,甚至据理力争。如果我们教师能够把握学生的这种“自我中心”,让其有选择权,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给予他们表现的机会,这样就容易激发他们探究历史的热情,就可以将过去教师的“控制型”,学生“接受型”的课堂转变成学生“自主型”的兴趣课堂,从而让学生的自主独立思考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例如在讲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课时,事先可以让学生收集这方面的资料,虽然可能会受现代信息资源条件限制,但是可以通过向上辈人或者是祖父母辈了解并形成文字,还有可能有些家庭中有可利用资源拿来做直观教具等,没有条件或者条件不够创造条件。然后在课堂上一方面由准备好了的学生向同学介绍或讲述,再通过多媒体课件手段有层次地直观展示在衣、食、住、行,以及习俗的发展演变,让学生产生视觉冲击,从而提出问题:这种变化是全中国大范围的吗?如果不是,那么为何出现这种差异呢?这就引发了深层次的问题上,单靠个人是难以完成的,这就可以组织小组进行探究讨论,大家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最终力求准确全面地解决问题。这样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自觉地、主动地探索历史知识,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自觉构建自己的历史知识体系。

第三,运用想象力,培养学生从“思考”向“探究型”状态转换。

历史有独有的概念、本质、特征,以及结构,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历史知识本身的基础上,结合想象,“再现”史情与史实,使历史解释最大限度地接近历史的原貌,让学习者将已有的认知与新产生的体验相结合,在历史的空间中探索。

任何现代教育技术都是通过人来操纵、控制的,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其所起的作用也只能是辅的,无法取代教师的主导地位。运用多媒体只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历史知识。总之,教师要结合高中历史教学的特点及农村学生的自身特点,在认真研究教学规律和学生现有水平的基础上,注意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的适度性,恰当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才能确保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实现高中历史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第3篇:初中历史与高中历史的区别范文

实践表明,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历史故事进行教学符合现阶段我国新课程改革方面的教学要求,在课堂上用故事引导历史教学内容,不仅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让学生的思维始终跟随教师教学的步伐,其原因在于,历史故事教学符合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它的应用具有一定的使用性质。因此,将历史转变成故事的形式讲述给学生,对提升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课前收集历史故事

历史具有真实性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突出对历史讲解的真实性,往往会把学生带入一个乏味无趣的氛围中。故事性教学法把历史事实通过故事述说的方式呈献给学生,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首先去搜集一些历史小故事来作为课堂学习的“热身”训练,收集历史故事的方法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了解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把更多真实的历史信息呈现给老师同学,加深了师生对历史的认识、对历史人物的敬畏,与此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1.要选择生动、激趣动情的历史故事

在历史课程教学中,怎样才能够保证所选择的历史故事生动成为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换言之,教师在选择历史故事的时候,一定要确保历史故事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要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情感,为此,历史故事的选取是否能够符合初中学生的兴趣成了重点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2.历史故事需要以课本为基础

尽管用故事的形式教学,教师也不能脱离历史课本,需要将历史课本作为基础,与教学内容紧紧相连,并且做到迎合学生学习兴趣,避免出现为了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而与历史课程内容脱节的现象。

3.为学生创设情节模式,以便推动学生的历史思维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历史故事教学其目的在于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更多的知识,并且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一定程度的锻炼,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

二、历史故事的重要性

1.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概括起来主要是指一种心理品质和能力,这种品质和能力能够依据原有的知识储备形成新的知识和能力。当今中国乃至于整个世界,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也是当今的一大趋势。因为拥有创新能力,也就意味着这个民族和国家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可以永不枯竭地凭借自身智慧和创新能力创造更高的社会价值。而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历史故事的重要作用,便在于能够培养人的创新能力。之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历史故事能够有助于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历史故事重在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和引导,重在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例如,在谈到勾践灭吴时,教师首先问学生四大美人中最早的是谁,这样就会引导学生去思考。然后老师再给学生讲述西施与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的故事,继而回归课本讲述勾践灭吴的史实。不知不觉中,学生的思考与创新能力得到了锻炼。

2.便于学生理解学习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将普及历史常识作为主要的教学任务,让学生通过对过去事实的了解学习到更多的有关历史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信息,并且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和经验。通常,教师在讲授历史课程的时候,最先应该做到的是向学生传播历史事件中的时间与地点、人物等,为此,教师在讲述历史故事的时候,一定要注重情节的设置,并且要确保具有一定的叙事性。所以,用故事的形式讲述历史事件,既能够节省教学时间,还能方便学生理解历史事件,掌握历史知识,这与历史学科发展的特点相符合。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初中生正处于身体发育与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初中阶段也是学生性格和人生观形成的最主要阶段。可以说,一个人的人生观已经在初中阶段开始萌芽。若历史教师能够在教学课堂中多讲一些比较激励人的、正义的历史故事,那么除了能够让学生对历史知识有更深刻的了解之外,还有助于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想,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历史故事教学方法在高中历史课教学应用中,要注意历史故事应紧扣历史教学大纲,另外,选取的历史故事应注重史实,尽量避免文学化。因为历史学追求的是历史真实性,文学追求的是艺术的夸张性和典型化,虽然二者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社会,但是二者有根本性区别,所以,我们在历史故事的选取上,要注意以历史真实性为原则。

参考文献:

第4篇:初中历史与高中历史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高中历史 语文 整合 必要性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a)-0164-02

“自古文史不分家”,这句俗语道出了历史与语文联系的密切。随着近年来高考制度的改革和高考历史命题方向的转变,我们越来越深切感受到历史学习与语文整合的重要意义。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就会发现每年的高考历史题目中有一半以上与语文存在关联,有的甚至直接用到了语文知识,比如,2014年的广东卷选择题中有直接用到造字法的相关知识:“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象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 。备选答案:A、祖先牌位 B、皇帝宝座 C、青铜兵器 D、铁制农具;还有通过分析文学名著得出结论、选择正确答案的的:《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备选答案: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B、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 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 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从这些题目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了语文知识、语文积累在历史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而分值颇高的材料分析题,所提供的史料大部分为文言文,更需要学生首先通过语文阅读技巧了解材料的大意,然后结合历史时代分析其反应的历史现象。由此观之,高中历史学习与语文整合是不可或缺的学习手段。

1 历史学习与语文整合的必要性

1.1 语文学习是历史学习的基础

高中历史学习与初中历史学习有着质的区别:彻底摆脱了对历史时间、事件、意义的背诵,而是透过历史现象发现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本质。因此,需要学生具备对语言文字的深刻理解能力,并具有联想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学生对文字语言的把握和理解,对学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有着决定性的意义。高中学生经过九年义务阶段的语文学习和语言文字的积累,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为理解、探究历史知识奠定了基础。因此,历史教师要认识到语文与历史的联系,有意识地将历史学习与语文学习进行整合,将与历史相关的语文知识、文章内容引进到历史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养成自觉将语文与历史结合起来的学习习惯,让丰富的语文积累成为历史学习的坚实基础。

1.2 语文学习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

语文是一门学习外延极广的学科,对历史知识涉及的尤为广泛。语文教材中有大量历史题材的课文,这些课文都是某一历史事件的直接或间接叙写,在学习过程中会在“写作背景”、“作者简介”等环节中渗透相关的历史材料,学生会间接提取到大量的历史信息,比如,《陈涉世家》、《阿房宫赋》学习中,会介绍秦朝相关的史实;《出师表》、《隆中对》学习中,会涉及到三国时期的历史知识;《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会让学生对中华民国那段历史中的动荡有深刻的了解。另外,语文是一门需要大量课外阅读的科目。除了课标规定的篇目外,还需要学生广泛涉猎各类体裁、各类内容的文章,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信息,对学生的历史学习会有激活和补充的作用。因此,历史教师要善于向语文借力,实现历史学习的灵活变通。

1.3 借助语文能增加历史学趣味性

历史是一门相对“刻板”的学科。历史规律、历史本质的探究也存在一定的枯燥性。教师如果借助语文学习来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会让本来枯燥的历史学习变得丰富多彩。比如,在向学生介绍“谥号”这一历史现象时,教师让学生回忆语文学习中历代文学名家的谥号,并探究其含义。然后,向学生提供历代皇帝不同类型的谥号,让学生结合字义来探究这些谥号所包含的褒贬。学生不但能快速理解谥号的意义,且能够帮助学生从谥号去推测某个皇帝的作为,极大增加历史学习的趣味性。

历史教师还可以将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作为史料,来引导学生分析某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以及历史事件背后多包含的发展规律等。历史与语文的整合能帮助学生消除历史的枯燥和时空的遥远感,对帮助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 历史学习与语文的整合方法

2.1 借助语文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通过九年义务教育的语文学习,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有了较好的发展。这种思维能力对思考、解决历史问题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例如,在思考“‘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象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 。”这个问题时,引导学生从历史和语文两个角度来综合思考:会意字是由意思独立的几部分构成,因此,这个图案很可能表示宫室屋宇之中的一个物。“宗”与“祖”字在历史中最常用的是皇帝的庙号,如“高祖”、“高宗”、“中宗”、“玄宗”等,因此,这个图案很可能与宗庙里的祭司相关。再联系我们现在汉语中经常使用的“祖宗”、“列祖列宗”、“光宗耀祖”等词语的含义,“宗”字很明显与先人相关。因此,从四给备选答案中很容易就能找到“祖先的牌位”这个答案。

这种借助语文思维能力去理解历史知识和概念的学习方法,能帮助学生走出死记硬背的机械学习模式,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前后联系、融会贯通,不断扩展历史学习和思考的外延,将历史问题放到更加广阔的文化背景下去思考,更加全面去思考历史问题,进而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2.2 借助语文积累提高解决历史问题能力

到了高中阶段,语文课标对学生的阅读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通过课内外阅读,尤其是课外阅读积累了丰富的知识。这些知识涉及到历史、地理、政治、军事、科幻甚至物理、化学等各个领域,能够成为各科学习的有益拓展。在这其中,很大一部分与历史有交集,成为学生思考理解问题的背景。如果历史教师能从分利用学生在语文阅读中积累的知识来解决历史问题,势必会事半功倍。比如,在学习“”相关内容时,让学生思考以这一时期为背景的文学作品,并思考其主题是什么?学生自然能够想到鲁迅的《故乡》、《阿Q正传》、《药》等熟悉的作品,当然马上会想到它们都是从不同角度反应“”不彻底性。然后,让学生结合历史课本总结“”的意义和局限性。这种借助语文感性资料理解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能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当学生在考试中,遇到反应“”不彻底的材料时,学生马上能找到问题的方向和突破口。

当然,很多时候学生借助自己的阅读积累,还能够直接解决历史问题。比如,面对“《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这道选择题,学生结合全书中贾政数次数落贾宝玉不务正业,专在诗词上下功夫,以及贾宝玉应付父亲检查时所读的书目,很明白就能看出当时的教育是“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2.3 重视通过材料分析获取历史信息

通过阅读获取信息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学习历史、解决历史问题的重要途径。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本上的材料来理解相应的历史知识外,还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历史资料、文学作品、观看影视资料等渠道来获取相应的历史信息,还原历史原貌。在我国,前的史料和文学作品都是文言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语文课上学到的文言知识来解读材料,并根据材料的时代和内容来分析材料中所包含的历史信息,以及这些信息的普遍性和局限性,从而指导学生全面、客观、公正地认识历史,得出结论。比如,让学生阅读林觉民的《与妻书》,结合历史课本分析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其代表的民主人士最求的革命目标是什么?文史的结合,增加历史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从鲜活的史料中感受富有生命力的历史。当学生对自己熟悉的语文教材从历史角度进行解读时,学生会将在语文课堂上体验到的认识和情感融入其中,能够唤起学生更加深切的情感体验,对当时的社会环境、政治等因素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对解答历史题目有直接的推进。

因此,教师要善于将语文教材中与历史相关的材料引进历史课堂,让学生尝试通过阅读材料,提取其中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教师提出的问题从历史角度进行解读和思考思考,提高学生获取历史信息和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总之,历史学习与语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有很大的交集。很多知识既属于历史又属于语文,它们既有各自科目的属性和特征,又有语文和历史都需要的本质属性。因此,历史教学也需要树立大历史学习观,将高中历史学习融入到语文学习的广阔背景中,让学生借助语文积累、语文思维甚至语文学习的某些方法和技巧去思考历史问题,促使历史学习与语文学科有机整合,改变历史学习方法、开阔历史视野。

参考文献

第5篇:初中历史与高中历史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 图片教学;新航路开辟;历史与社会

一、《历史与社会》教材与试题的特点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新教材把图片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极大地增加了图片在教材中的份量。与传统教材相比,新教材在表达方式上明显已由过去以文字为主、图片为辅,向文字与图片相结合、图文并重的方向转变。以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2006 年6 月第2 版)为例,其选用大量的历史图片。除中外大事年表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两册就有454张图片,其中第四单元有图片108张,第五、第七单元图片各80张。

面对这么庞大而又珍贵的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弃之不用或者不充分利用,都是不可想象的资源浪费。“置图于右,置书于左,索象于图,索理于书。”(郑樵《通志》)道破了文字叙述与图片之间的关系,即文字叙述在于说理,图片的作用在于使说理形象化,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密不可分。图片能以其视觉力量与文字互补,用富有感染力的画面唤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另外,从近年的《历史与社会》中考题来看,图片试题越来越多,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特别注意指导学生去分析、掌握图中所包含的知识要点,对学生进行解法指导,培养学生观察图片、联系比较、想象和议论等多种能力。

二、初中生的特点

感知是认识活动的先导,是对学习内容的直接反应。初中学生的感知力虽比小学生要强,注意力也能够持久,但多体现在具体内容的学习上,尤其是对生动、具体的历史事件过程和历史人物的事迹,接受起来困难不大,对形象化的学习材料也容易把握,也会比较关注一些具体的细节,但他们的观察还是有不稳定性和片面性,要全面、深刻地感知历史的整体面貌和本质特征还需要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感知是对事物的直接体验,而思维却是学生理解知识的重要载体。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较小学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形象思维仍占较大的比重。他们形象思维中的联想和想象,往往是片段式的,自由式的,残缺的。而运用历史地图辅助教学,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具体、完整的空间概念;使用历史填图册,能够使学生加深对相关教学内容的理解、消化,起到巩固的作用。不管是初中生的感知能力还是思维能力均表明图片教学在课堂中应用的重要性。

此外,从心理学上讲,学生对图片的信息接受时间要比对文字的接受时间短。一般而言,要表达清楚一个信息,通过语言描述所需时间为28 秒,利用照片所需时间为9—12 秒,通过实物仅需7 秒。因此,教师利用图片进行课堂教学时,其意义就不单纯是增加课堂的丰富性,更为重要的是提供一个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跨度内接触最多历史信息的平台。

三、图片教学的应用

伴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基于以上教材分析以及学情分析,在教学中如何运用图片教学,以达到培养学生的智能、引导学生探究、提高教学效果的目标,防止“快餐化”、“浅阅读”倾向,成了每个历史教学工作者都面临的重要课题。

接下来,以《历史与社会》八年级第五单元第三课第一目“新航路的开辟”为例,谈谈笔者在教学中将如何通过图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分类能力、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多元思维的。

1.归纳、分类,理清历史思路

为了更好地进行历史图片教学,必须对历史图片进行分类。历史图片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按形式又可分为插图、画像、实物、模型、照片等。具体到某一章节,应根据教材和教学需要进行归纳和分类。

引导学生对图片进行归纳、分类,帮助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同时设计新颖的个性化标题,这有助于学生感知历史,增加对历史的体验,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联想与此相关的人和事,从而提高学习质量。而这也大可证明利用图片教学能够串联片段的知识,优于单纯的文字讲解。

2.观察、探究,形成读史的良好习惯

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让学生沿着“形象—概念—形象”思维轨迹思考,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结合,观察图片就能较好地实现这一过程。在“新航路的开辟”教学中,笔者先给学生示范:在图“欧洲航海家们在研究如何去更远的地方探险”中,有一个地球仪,从图片我们可以知道当时的航海家们相信地球是圆的,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地圆说”奠定了新航路开辟的思想基础。那么,这张地图中还有其他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你能从中推断出什么呢?学生们立即忙碌起来,他们发现还有航海家,还有罗盘针、与远航有关的图书等,得出结论“当时已具备了远航的技术条件和航海知识”。最后,笔者进行了引导性小结:观察图的关键是抓细节,如说明性文字、背景以及人物的动作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理解这些图片蕴含着的意义,才能以“当事人”的心理走进逝去的年代。观察图片,既使学生形成观察图片的习惯,提高观察图片的能力,又掌握了观察图片的方法,可谓一石多鸟。

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后,让学生利用图片去“还原”历史,通过合理的想象、无穷的思考,把原本残缺、距真实面目较远的历史形象还原成相对完整、接近本来面目的历史形象,形成自己的观点。比如让学生观察B图,笔者问学生:“哥伦布等欧洲人与印第安人他们的身材有何区别?”学生回答:“欧洲人高大魁梧,印第安人又矮又小。”笔者追问:“这些高大魁梧的欧洲人手上拿着的是什么?”学生说:“十字架、剑”。通过对图的观察,学生不难发现:欧洲航海家到其他地区,用宗教传播以及武力入侵,给印第安人带来了毁灭性灾难。新航路的开辟为殖民者掠夺印第安人开辟了新途径。于是,学生的民族主义情感得到激发,维护和平成为每位学生心中的呐喊,图的引思功能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诠释。

3.联系、拓展,构建对历史的解释评价体系

图片是静态的,而历史是动态的,如果不对历史图片进行动态处理,不去寻找彼此间的联系,不利于学生全面分析和深入把握历史的“线”和“面”,使理解历史产生困难。在“新航路的开辟”教学中,笔者尝试让学生根据课本的内容,用透明的描图纸描绘出远洋航行各条路线以及发现的新大陆,并结合B、I图,请学生小组组织讨论,分析“发现的时代”和“世界的交流”两个主题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以及“世界的交流”主题下的两张图片又有何关系。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得出因果、并列两层关系。说它们是因果关系,是因为通过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等航海家的远洋航行,使世界由分散的文明走向了联系与交流;说它们是并列,是因为它们的远洋航行,在使世界走向整体的过程中,让其他的落后民族受到了残酷的殖民。通过对比联系图片,学生也在这过程中明白新航路开辟带来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影响,历史发展的规律也就有迹可循。

通过学生自己画图,手脑结合,从反方向巩固提高学生对图的理解能力;通过笔者对历史图片的引用和示范,学生懂得了学习历史不仅仅要对客观资料进行发掘、了解和掌握,更要对已有资料作出判断、分析和运用,进而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构建个人对历史的解释体系。

英国现代美术史学家贡布里希曾说,我们的时代是一个视觉的时代,我们从早到晚都受到图片的侵袭。而历史图片的功能决不是简单地为了调剂视觉、刺激感官,而是为了直接而形象地呈现历史的真实状态。运用大量真实、直观的历史图片不仅可以作为调节学生精神疲惫的有效资源,而且可以作为搭建学生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不仅在视觉上给学生以强有力的冲击,而且在心理上带来真实可感的震撼,从而吸引学生去关注图片隐含的历史信息。只要我们在运用时注意有效性、科学性、针对性等原则,就能使图片教学在《历史与社会》课程中得到较好的运用,达到教学课程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3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