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信息化行业前景范文

企业信息化行业前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信息化行业前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信息化行业前景

第1篇:企业信息化行业前景范文

论文摘要: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内企业面临着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在新的形势、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对WTO规则和国内外竞争对手的研究,推出趋利避害的办法和应对挑战的措施,是实现石化企业持续、健康、长远发展的首要课题。确定公司发展使命,落实改革与发展措施,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赢得市场拓展空间。

我国加人WTO以后?在新环境下石油产业事权和职能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新环境制定长远的发展战略已成为首要课题?只有推出强有力的措施?才能使企业得以生存发展?赢得更大的拓展空间。

一、国内外环境对企业的影响

(一)国内外现实环境

当前?世界石油产业分布主要在发达国家?如:美、德、法、英、瑞士、意大利、日本等。从世界主要国家、地区的石油石化工业现状和发展趋势看?其发展战略主要涉及: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国际竞争力?包括公司兼并与收购、公司战略联盟、新建装置规模大型化、炼油化工一体化和大型基地的形成:进口替代?出口导向?开展国际化经营;强调能源安全?优化资源结构?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油品质量?注重可持续发展;投资政策更为灵活?投资环境更为优越;重视技术创新?加大科研开发力度。同时?发达国家大宗石油化工产品市场已趋于成熟?增长速度平缓?而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石油化工产品的需求则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因此?发达国家已经加大了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力度?加快了市场渗透和生产能力的转移。特别是在人口众多?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化学产品消费市场潜力巨大的中国?其过剩的产品势必对我国市场造成冲击。

我国石油产业起步较晚?企业布局及规模尚缺乏科学性。石油行业作为国家的支柱企业越来越暴露出它的不足:按计划组织生产与分配产品?原油和产品由国家定价?市场长期属于卖?在观念、机制、体制等方面已经远不适应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市场竞争的客观要求。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众多企业正处于与国际接轨的变化过程中?如何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在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是摆在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特别是石油石化企业面前的一个刻不容缓、鱼待解决的问题。

(二)加人认门D对石油产业的影响

对石油石化行业来讲?加人世贸组织对其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是关税转让?原油将从61%吨减为零、汽油从9%减至5%?这意味着进口产品可能会挤占国内的市场份额?产品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其次是取消非关税措施?包括逐步取消石油石化产品进口配额和许可证?三年放开国内石油零售业务等?打破了石油石化两大集团专营的格局?直接地与国外大公司进行面对面的较量。

二、公司未来发展思考

石油石化两大集团在新环境下面临诸多难点?没有大刀阔斧的改革措施?是难赢得市场空间的?

笔者认为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一)确定公司发展使命

结合当前企业实际情况?综合内外部环境因素?做好位居祖国北睡的哈尔滨公司应以成品油和油批发零售以及化工产品对俄国际贸易为主营业务?同时兼顾资产经营、资本经营和关联交易的综合类经营服务。依托中国石油的强大实力和良好品牌形象?充分发挥与俄罗斯的地缘优势?立足于巩固和扩大中国石油集团的内部市场?积极开拓国内社会市场和国际市场?以发展为第一要务?持续推进营销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不断扩大化工产品和成品油、油市场份额和经营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强盈利能力、抗风险能力?打造核心竞争力?探索一条真正适合公司长远发展的新路子。

(二)落实公司发展具体措施

1.积极调整组织结构

构建合理的组织结构?确定合理的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是提高企业运营效率的关键所在。随着公司持续重组?职能转变?降低管理成本、迅捷快速的信息沟通至关重要。所以?要构建管理幅度较宽、管理层次较少的扁平结构。在简化管理层次的过程中?特别要对所属公司进行组织结构调整?使其对内成为公司的一个经营部门便于管理?而对外则成为所属经营性企业?面向市场求效益。

2.大力开发人力资源

在知识经济和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的新世纪?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智力的较量。特别是在加人世贸组织的新形势下?职工的整体素质和人才储备是决定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性因素。要从既满足现实市场竞争和企业生存的需要?又着眼于企业长远发展对人才要求的角度出发?建立学、用、储有机结合的学习培训机制?以实现人力资源的科学开发和职工素质的整体提升?最终向学习型企业和学习型员工转变。认真研究制定职工学习培训规划?在责任上采取以人事劳资部为主.各职能部门协作配合、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相结合?在形式上采取岗位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复合型人才梯次培养相结合;在期限上采取短、中、长期相结合?在环境条件上采取内部和外部相结合?在对象上采取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相结合?有目的、有步骤、分层次地加以落实。通过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培养?使员工的能力和素质在培训和学习中得到提高?不断挖掘员工潜力巨大的职能宝藏?建立梯次人才银行?实现人才价值的增值。

3.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目前?石代产业创收的主要来源为关联交易收人及所属公司通过商品经营、资产经营、资本运营从市场中获取收益。随着重组平稳过渡期的即将结束?关联交易份额逐年减少?所属公司的经营收入所占比重将逐步扩大?按照“突出重点?趋利避害?有进有退?择优发展”的原则?一是进一步突出和强化主营业务。二是建立稳定的购销网络?在巩固现有市场份额的基础上?稳步扩大市场占有率?做大市场规模。三是立足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严格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及时根据市场供求制定和实施购销调存计划?增强经营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四是完善激励约束和创新机制?丰富市场营销手段?培养复合型市场营销人才。

4.实现机制体制创新

创新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要不断探索适合企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富有活力的新机制和体制。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实行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企业经营管理者选拔任用、业绩考核、奖励惩罚、监督约束等相互配套的人事管理制度和“按需设岗、竞聘上岗”的岗位管理制度?

形成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深化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全面实行竞争上岗和岗位考评制度。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工资与企业效益挂钩考核办法?并相应建立符合企业实际的企业年金和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整体带资分流改制?同时积极探索租赁、兼并、出售、重组、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把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引向深入?努力盘活存量资产。

5.加快QHS E体系建设和企业信息化建设QSH E体系即质量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在公司内部建立质量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要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按国际规则办事?特别是我国加人WlX后这种要求就显得更加迫切?巧的以刀就是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在质量管理上兰必须遵守的规则。(2)为贸易活动提供相互信任。2XX版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为企业开展质量管理提供了统一模式要求?也为企业选择供应商提供了依据。(3)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保障人民安全健康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企业必须保护员工健康、安全生产?为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4)改善企业形象的需要。通过实施质量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可以减少和预防事故发生?不仅能满足顾客、员工、社会对质量安全康健和环境的要求?而且有利于改善企业形象?吸引投资者?取得商业利益和增强市场竞争优势?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5)提高企业质量健康安全环境管理水平的要求。建立并实施QHSE管理体系可以作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手段?使各项管理工作程序化、制度化。通过有组织、有系统地控制和处理事故?将事故的影响和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减少用于事故处理和预防职业病发生的费用?达到降低企业成本的目的。

信息化是企业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是提高决策和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要充分发挥信息系统减少层次、提高效率、快速反映、综合决策、增加效益的作用?建立和健全企业管理、购销存信息系统?并对网络资源持续改进、完善和整合?实现信息共享和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

第2篇:企业信息化行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 中小企业;信息化;信息技术外包

我国中小企业在信息化进程中,受到环境、人才、资金、员工意识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从总体上看信息化水平低下,进程缓慢,效果不理想。导致这种结果的深层原因是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仍按照传统的信息化建设模式,即:企业建立信息部门,采购硬件设备搭建网络平台,配置应用软件,系统上线。这种模式一次性投资大,系统软硬件维护量大,需要配备信息化专门人才,而这与中小企业资金短缺、人才缺乏的现实状况又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因此,为了提高中小企业信息化效率,降低风险,必须改变传统的信息化建设模式。信息技术外包模式能够整合企业外部信息技术资源,解决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瓶颈”,这无疑是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中小企业信息化面临的困境

1.信息资源浪费,信息化效果不明显

中小企业为了迅速改善经营状况,提高市场竞争力,投入了大量资金建设信息系统,但是,由于应用层次较低,较少涉及到核心业务;软件中的许多功能模块长期闲置,软件中内含的管理思想未得到贯彻,硬件设备未充分发挥作用,因此,难以达到资源优化配置、降低成本、提高管理决策水平的目的,在某些方面甚至增加了员工的工作负担。

2.信息化人才短缺且流动性大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技术含量高,需要拥有一批具备丰富IT经验的高级人才,才能保证信息系统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但就目前来说,中小企业提供的环境难以吸引或留住这些人才,因此,人才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小企业,成为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瓶颈”。

3.经营模式变化快,信息化成为企业的“黑洞”

中小企业最主要的优势是经营管理模式灵活多变,但经营管理模式的变化将引起业务处理的改变,业务处理的变化又会导致原来量身定制的系统不再适合新业务的要求。如果不修改系统,老系统就难以支持新的业务处理,原来的投入就会被闲置,就将回到手工处理状态。而如果修改系统以适应新业务要求,又需投入资金,且因业务处理不断变化,修改系统的投资变得没完没了,成为企业永远填不满的“黑洞”。

4.资金短缺,筹资困难

按照传统模式建设信息化需要一次性投入较多的资金,而中小企业本身资金较为缺乏,因此资金问题成为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另一道“瓶颈”。

除上述问题外,中小企业还存在员工观念陈旧、企业信息制度执行不力、信息基础设施薄弱、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管理变革和制度创新不相适应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寻找科学、有效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策略。

二、外包是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有效途径

1.信息技术外包及其特征

信息技术外包是企业将全部或部分信息功能包给信息技术服务商,并支付费用,信息技术服务商提供资源和专业技能,交付相应的服务。该模式体现了资源整合的战略思想,是企业内外在功能、活动、过程和服务方面的优化配置。信息技术外包除具有各种职能外包的共同特点外,在许多方面有其独特性:(1)它是一种合同协议,企业与外包服务商之间是一种委托关系,在委托过程中,存在着商业机密、外包服务商道德等风险,管理外包关系,控制风险是该模式的难点。(2)外包服务内容广泛,层次与类型各异,服务方式灵活,能够满足众多中小企业对信息化的个性化需求。(3)企业与服务商是一种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正常合同履行的时间比较长,短则3至5年,长则几十年。(4)信息化建设不仅涉及技术因素,还涉及到企业的人文环境、管理基础等因素,在外包服务过程中企业必须营造信息化环境,加快管理创新的步伐,才能凸显信息化的成效。

2.信息技术外包服务的优势

在传统模式中企业注重的是“自我拥有”,在外包模式中企业注重的是“外部借用”,从表1可以发现,两种模式在信息化的成本和有效管理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选择信息技术外包服务的中小企业将取得明显的优势:(1)企业信息系统建设初期投资与持续投资大大减少,降低运营成本,解决资金困难,化解投入大量资金建造信息系统所引起的投资风险,(2)繁琐的系统日常运行管理与维护和系统升级等工作由专业服务商承担,企业可以专注自身的核心业务。(3)企业可以享受到最新的信息技术。(4)服务商可根据企业业务需要,配置调整信息系统,企业不受系统升级困扰,解决信息化的“黑洞”问题。(5)信息化项目实施周期短,见效快,能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6)企业无需根据信息系统规模设置相应的人员或部门,解决了困扰企业缺乏信息化人才的难题。(7)由于有专职的咨询、培训和方案论证,企业可避免走信息化弯路。

三、推进信息技术外包服务的举措

根据以上分析,信息技术外包服务对中小企业的确具有很大的诱惑力,它可以解决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许多难题,对加快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步伐起到积极的作用。虽然国外信息技术外包的理论和实践较为成熟,但国内信息技术外包尚属起步阶段,表现为“市场交易环境不完善,服务商实力不够,用户认知度不高”。为推进我国信息技术外包发展,进一步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需要政府、服务商、中小企业协同努力。

(一)营造环境

1.建立鼓励和优惠政策。近几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对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非常重视,加大了宣传、推动和支持企业信息化的力度,每年从财政拨出专款资助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但是效果并未达到预期的目的,甚至出现套取经费的现象。政府能否改变资助对象,以项目的形式,重点资助扶持一批具有发展前景的外包商,将资金用于外包服务商的软硬件建设及人才培养。同时,必须对服务商的建设目标与标准做出明确规定,明确服务责任及服务对象,对服务的绩效进行评价。对管理规范、服务到位、信誉高、企业反映良好的服务商给予低息或无息贷款,甚至实施减少税收的政策,加强对国内服务商的管理和支持,培育一批适合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信息技术外包服务商。

2.制定完善信息技术外包服务市场的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有关调查表明,众多中小企业难以下决心选择外包策略的重要原因是对信息安全及服务质量的担忧,信息安全关系到企业的生存,重要资料的泄露将会给企业带来灾难性的破坏,因此,有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健全对促进信息技术外包服务业发展,规范市场,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能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政府应在完善现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等法规基础上,在信息技术服务业的业务范围、收费、权利及责任等方面制订法律、法规,研究制定信息技术外包服务行业的运行标准,使得标准化的外包管理成为可能,规范行业行为,建立有序的服务市场,防止恶性竞争,解除中小企业选择外包的种种顾虑。

3.从整个社会角度整合信息技术资源。目前,国内有一些行业的大型企业成立了信息部门,拥有先进的软硬件技术及一批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信息资源丰富,实力强劲。他们靠行政手段承担所属子公司的信息系统管理与维护工作,其服务属于后勤性质。从整个社会角度看,信息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和开发,可以将这些部门转换身份,从原来企业中独立出来或与其他服务商进行整合,面向社会,面向市场,为原来企业提供服务的同时可为众多中小企业提供外包服务。

(二)创造优质服务。随着国内众多中小企业对信息技术外包服务的认知度逐步提高,以及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整体需求,可以预见,国内信息技术外包服务市场的前景将非常广阔,国外许多服务商已盯上这块诱人的“蛋糕”,我国服务商必须充分发挥本土化优势,打造服务品牌,以取得竞争优势。

1.研究信息化市场需求,明确自身发展定位。企业信息化是技术性强,与企业生产类型及管理方式密切相关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于资源有限的服务商来说,不可能对各种类型的行业都提供全面优质服务,因此,服务商要构筑自身的核心能力,必须研究信息化需求市场,细分市场,根据自身优势,选择“行业应用”或“某些类型业务应用”的发展思路,注重某行业或某类业务可以快速积累经验,在行业内创造成功实施的案例,树立某领域内的品牌,锁定客户,办出特色,杜绝搞小而全。

2.树立“长期合作,簿利多销”的合作理念。虽然企业信息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企业与服务商的合作可能呈现动态特性,企业对服务商的服务质量不满意或服务费用过高可能另投其他服务商。外包服务商应注重长期客户关系的培育,提高客户的忠诚度,追求长期客户价值理念。不能一心想着如何从用户那里多收取技术服务费,盘算着如何控制用户以保证用户不会跑掉。只有以强大的技术体系和品牌优势为支撑,提供优质服务,让用户觉得用得好,用得省钱,才是稳住用户的上策。此外,国内大多数中小企业资金缺乏,不可能投入太多资金用于信息化建设,尤其在外包市场起步阶段,企业不会冒险投入太多的资金。因此,服务商必须采取“簿利多销”的策略来吸引更多的中小企业选择信息技术外包方式开展企业信息化建设。

3.加强信息技术外包服务相关技术研究,创建适合我国国情的信息技术外包新模式。我国信息技术外包服务起步较晚,虽然近几年增长速度较快,但整个市场尚未建立,成功的案例与经验较欠缺,有待于进一步完善。面对我国中小企业群体对信息技术服务“拉动需求”,必须研究创建适合中小企业信息化“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灵活性大”特点的商业服务模式。借助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技术,坚持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相结合,研究建立适合我国中小企业业务操作模式和管理模式应用服务技术平台,并在实践中不断应用与发展。

4.建立约束机制,强化技术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信息技术服务是知识密集型行业,技术服务人员必须熟悉企业管理与信息技术,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由于外包服务过程中,可能涉及到企业的信息秘密,一旦泄密,服务商将承担法律责任。因此,技术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显得非常重要,服务商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他们的敬业精神和品格,对于新招聘的员工,必须签订工作安全保密协议,定期进行专业的技能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根据信息保密程度,建立人员权限制度,防止闲杂人员访问和接触机密数据。

(三)勇于实践。我国信息技术外包市场初见端倪,竞争格局逐渐形成,近几年市场交易呈快速增长态势。据有关调查资料,到2008年,我国信息技术外包规模将达到约150亿人民币。这必将给我国中小企业带来机遇和挑战,从节约成本、快速反应市场、分散风险的角度看,外包是许多中小企业迟早要面临的问题,我国中小企业必须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勇于实践,从中获取竞争优势。

1.从企业战略发展角度审视信息技术外包。美国学者比恩认为,竞争是工业化社会的价值观,而知识经济时代的价值观是合作,整合成为现代企业运营和发展的主流方向,也是获取最大利润空间的一种战略能力。中小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必须进行多种资源、多种渠道、多种手段的整合,不仅降低企业在信息系统运营维护方面的日常开支、降低投入成本,同时,企业将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投入自己擅长的核心业务,将辅的业务、非核心业务交由外部承担,以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因此,选择信息技术外包服务是中小企业实施长期发展战略的需要。

2.牢记在外包管理过程中企业的主导地位。“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数据”是企业信息化的成功之道,这是不争的事实,外包服务商主要是在技术资源方面为企业提供有力支持,而企业员工的观念、业务流程、组织结构变革及信息源的组织与开发、信息制度的执行等方面是外包服务商力所不能及的,而这洽洽是信息化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企业不要误认为选择了外包就可以卸包。外包只是将企业IT的部分或全部控制工作交给一个外部组织,为企业快速实现信息化提供了技术基础,企业可以从基础设施的日常管理维护、系统运营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的精力用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组织的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方面,狠抓基础管理规范化工作。因此,应牢牢记住信息化建设的规律:“信息化程度越高,企业越注重规范化运作,流程越有效”。

参考文献

[1]陈佳贵,黄速建.管理信息化[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

[2]宁泽源.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途径[J].管理科学文摘,2003,(2).

第3篇:企业信息化行业前景范文

1.意识上

随着体制转轨,市场化压力的逐渐增大,企业深切体会到了信息的重要性,对信息化可以促进企业发展也基本达成共识.总体上看,认识在不断提高,但在实际操作上的重视程度各个企业却相差很大。

企业竞争环境的变化促使企业向信息化寻求出路,信息技术的成熟及成本下降也使企业提高信息化水平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许多大中型企业在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都把信息化建设作为今后几年要抓好的重点任务。与此同时,网络化发展为中小企业利用信息,迅速崛起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其信息化建设的热情与大中型企业相比并不逊色。

2.需求上

1)成长企业信息化建设起点高,老企业信息化基础相对薄弱。

改革开放后新成长起来的企业由于技术装备智能化水平高、市场观念和现代管理意识强,其信息化建设基础较好,很多企业在创建时就把信息化建设考虑在内。这些企业无论在信息化水平还是在信息化应用效果方面都比传统老企业具有明显优势。

2)企业效益好、外向型企业、具有国际市场开拓能力的大中型企业信息化需求较为强烈,效益不好、竞争领域相对狭窄以及小型企业信息化的需求相对不旺。

企业竞争环境越复杂、竞争压力越大,越要求企业信息化达到较高水平,但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往往决定了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保证程度及其实施效果。

3.应用深度上

1)基础应用的普及面较宽,重大信息工程建设相对滞后。

目前我国各种规模企业绝大部分都用上了微机,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信息处理和辅助管理。许多大中型企业拥有相当多的信息技术设备,也培养和储备了一些自己的信息化人才队伍。但重大信息工程建设如MIS、MRPⅡ、ERP、CIMS等普及率低、水平也相对落后,有些企业应用效果不好。

2)信息化建设出现“分层”

目前企业的信息化投入和运用的分布很不均衡。企业的中间技术层,尤其是设计部门和财务部门已经初步实现计算机管理;但企业的决策部门的信息化建设依旧很薄弱,基本停留在“形象工程”上,相关的报表满天飞;另一方面企业的末梢,如供应、生产、销售等环节的计算机基本上是空白,整个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呈现出中间大,两头小的格局,也即是目前的企业信息化建设还处于“战术层“的居多,而企业的“决策层”和“战略层”是相当薄弱的,也是下一步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一个重点。

    3)信息化水平和普及程度因行业、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而存在差异。

总的来看,技术含量高的行业和经济发展水平及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企业管理水平高的企业,信息化水平和普及程度相对较高;技术含量低的行业和经济发展水平及市场化程度低的地区,企业管理落后的企业,信息化水平和普及程度相对较低。

4)企业上网数量逐渐增多,但是应用网络进行交易的少

2000年“企业上网年”,很多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但是绝大多数企业起到的作用仅仅是停留在媒体的简单扩充上,没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深层的挖掘,尤其是电子商务的运用上还非常落后。

4.技术实现上

1)研究较深,实现较浅

单元技术和集成技术的研究上取得一定的成绩,尤其是在体系的建立上的研究已经到达了一定的深度,但是在相关技术转换为产品,相关产品转换为产业的程度较低,很多的科研成果被科研院所束之高阁,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成效。已经转换的技术,因企业的市场化程度较低或规模较小或相关的政策扶持较少,没有形成整体的规模效果。

2)“信息孤岛”日见突出

随着企业计算机技术运用的不断深入,不同软件间,尤其是不同部门间的数据信息不能共享,设计、管理、生产的数据不能进行交流,数据出现脱节,即产生“信息孤岛“,势必给企业的运用带来:

a、信息需要重复多次的输入;

b、信息存在很大的冗余;

c、大量的垃圾信息;

d、信息交流的一致性无法保证。

“信息孤岛”的问题已经严重的阻碍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进程,使企业在进行新一轮投入时,瞻前顾后,难于决断,而解决“信息孤岛”问题的关键不仅仅是在软件的技术方面,更重要的是在企业的流程管理和相关的技术标注化等相关技术方面。

3)单元技术需进一步深化。

计算机单元技术如CAD、财务等软件能解决企业部分紧急的问题,但随着企业计算机运用的不断深化,目前的软件无论从深度和广度都很难满足企业的要求,尤其是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不断发展,老的瓶颈问题解决了,但新的瓶颈问题随之而来,计算机的进一步深化运用提到日程上来。

4)管理理念亟待更新。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能否取得成功,除了相关的技术因素之外,更大的因素将取决于能不能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同企业的具体实际良好结合,“企业信息化建设以其说是技术问题还不如说是管理问题”。管理的不科学、流程的随意性、“人治”与“法制”的混淆,是国内企业的通病,如何运用良好的时机,整合企业的管理,不是某一个或几个信息集成商所能解决的,而是取决于我们的企业领导如何更新观念。

5)企业的个性化需求

企业由于所处的行业及历史背景各不相同,企业的运作模式虽有雷同,但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需求是互异的,就需要“量身定制”,以工具化、成组的设计来实现不同的需求,同时考虑信息的集成性和开放性是信息集成商所面临的挑战。

5.资金投入上

1)由硬件为主向软硬兼顾发展

企业在信息化的投入中,已经摆脱前期的以硬件为主的投资方向,偏向于软件、硬件和网络产品同时并重的局面,在有些企业的资金投入中软件的投入已经超过硬件的投入。

2)由单元技术的投入向综合性、集成性倾斜

在技术的投入上,由以前的注重单元技术和短期效益向注重整体、全局的信息化建设倾斜,尤其是关于信息集成和整合方面的投入,并且由单纯的战术层的投入向战术层、战略层和决策层均有侧重。

3)企业对信息服务的投入开始有一定的认可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企业对服务的投入也开始认可,尤其是系统软件升级维护和定制开发。

6.应用效果上

1)应用效果上是喜忧掺半

由于存在认识水平、重视程度、管理基础、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差别,各个企业信息化建设尤其是大型信息化工程建设的成效存在很大区别,既有成功经验,也有失败教训。

2)对于示范工程的宣传推广上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二、我国企业信息化重大工程实施概况

我国的信息化建设通过“八五”、“九五”的应用实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主要表现在:

1.CAD/CAM推广应用情况

目前我国全国大中型建筑规划设计院已基本普及了CAD技术,在建材、冶金、化工、机械等行业大都实现了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全国已有一万多家单位甩掉了图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MIS应用情况

我国企业MIS的应用可以追溯到70年代中期,主要是以单机操作为主进行单项业务的数据处理辅助管理为主。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许多企业都建立了诸如人事、工资、库存、生产调度、计划等管理子系统。80年代中后期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系统集成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国内一些大中型企业纷纷把过去独立存在的子系统集成起来,形成统一的管理信息系统,较好地解决了信息“孤岛”问题。

3.MRP/MRPⅡ/ERP推广应用情况

我国企业引入MRPⅡ开始于80年代中期,目前约有上千家企业建立了自已的MRPⅡ系统。近年来,国内一些行业领头企业也开始了建设ERP的尝试。

4.CIMS推广应用情况

我国在80年代中期就制定了CIMS发展计划,有关部门作了大量本地化的工作,CIMS已被列为高科技发展计划——“863计划”的主题之一。1989年开始实施应用示范工程。到今年初,列入CIMS计划的应用示范工程企业已达67家,在系统集成和信息集成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预计到2000年将达到200家左右。除此之外,国内一些企业也在主动引入CIMS,这类企业的数量大约为示范企业的5倍左右。

5.Intranet/Extranet

近几年来,Internet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迅速普及,使企业Intranet和Extranet的建设得到迅猛发展。我国企业的Intranet/Extranet应用在近两年也表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不仅一些大型企业正在对原有信息系统进行基于Internet技术的改造或组织建设自己的Intranet/Extranet,许多中小企业在这方面的表现也很让人欣慰。

6.E-commerce 电子商务

(E-commerce)始于90年代,是指利用电子网络进行的商务活动。目前关于E-commerce场前景的预测每过3个月就要更新一次,前景光明。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在金融、外贸、民航等系统已經取得了很大成效,近年来各类企业利用Internet开展电子商务活动的积极性也日益高涨。

第4篇:企业信息化行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现状与发展

The Consideration about Actuality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um and Small-sized Logistics Enterprise Informatization

Bin Hou, Xiao Jun, Zhang Wei

(Economic Management Department of Hunan Industry University)

Abstract: The medium and small-sized enterprises are in a great majority of Chinese logistic enterprise. Most of them haven’t been provided with the ability of managing logistics information with the help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owever, the enterprises that hold information systems require the bottom informatization demand. The primary content of present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is to build the basic information system. After describing the actuality of medium-minor logistics enterprise information, the paper analyzes a few bottleneck problems that restrict medium and small-sized logistics enterprises evolution. Ultimately it summarizes the countermeasures of medium and small-sized logistics enterprise informatization evolution.

Key words: Medium and Small-sized Logistics Enterprise;Informatization;Actuality and Development

我国物流信息化尚处在起步阶段,物流信息化在我国具有巨大挖掘潜力和长期的发展前景。但“企业的物流信息化意识淡薄,物流信息化标准缺乏,中小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很低、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物流信息系统以及物流信息技术人才严重缺乏”仍是制约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瓶颈。如何突破这些瓶颈,是目前急需IT厂商和中小物流企业共同思考的问题。

一、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现状

据预测,未来几年,中国的中小物流企业数量将以每年16%~25%的速度发展。中国物流企业不仅要面对国内同行小、乱、杂的竞争环境,同时又要面对国外巨头大、精、专的竞争。这时候,利用信息化实现差异化的服务竞争已经成为面对挑战、提升实力的最有效的手段。

尽管我国物流信息化发展较快,但是不得不承认,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整体水平尚处于较低层次,特别是中小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很低。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1000万家中小企业中,实现信息化的比例还不到10%,中小型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更是亟待起步。不少货运企业经营者都表示,目前市场上的物流管理软件真正适用于中小企业的产品太少。

1、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较少,应用范围有限

调查显示,在国外物流企业得到普遍采用的条码技术、RFID、GPS/GIS和EDI技术在中国物流企业的应用不够理想。同时,在国外得到广泛应用的仓库管理系统、运输管理系统、自动导向车系统、货物自动跟踪系统、订单管理系统在中国的众多中小物流企业中却应用不多。

2、信息化对企业运营生产环节的渗入层次较低

经过调查发现,在信息化水平较高的物流企业,其企业网站的功能仍然以企业形象宣传等基础应用为主,作为电子商务平台的比例相对较少。同时,已建信息系统的功能主要集中在仓储管理、财务管理、运输管理和订单管理,而关系到物流企业生存发展的有关客户关系管理的应用所占比例却很小。

3、中小物流企业的实力较弱、技术有限,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物流信息管理软件,信息化程度很低

物流信息软件是管理软件,需求的个性化和生产的批量化是难以统一的,加之缺少完整的物流信息管理标准,造成物流信息管理软件开发成本极高。而中小物流企业的起点很低,资金相对缺乏,业务范围仅限于运输管理、仓储管理方面,市场上缺少适合中小物流企业起步的信息系统[1]。

事实上,目前较低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物流业迫切需要提高信息化水平,以提升国际竞争力。

二、制约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几大瓶颈问题

由于中小物流企业的运作模式还没有定型,不同模式的物流企业对信息化的需求大不相同,信息化需求的模糊与混乱,成了物流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障碍。我国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尚处在起步阶段,物流信息化在我国具有巨大挖掘潜力和长期的发展前景。经调查分析,目前制约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瓶颈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小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意识淡薄

物流信息化已成为美国工商企业降低物流成本、改进客户服务、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基本手段,更成为企业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的前提条件。特别是中小物流企业,更是将为客户提供的信息服务内容作为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依据。而在湖南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现状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中小企业都没有把物流信息化放在战略高度来认识,往往是以满足企业内部管理为出发点建设物流信息系统,忽视对客户物流信息服务的建设,这种观念上的差距严重影响了物流信息系统的投入力度和实施效果。因此,必须将服务作为物流信息化的核心,围绕提供客户服务水平来改造物流管理模式与运作流程,并以此为业务需求来建设合格的物流信息系统。

2、业务尚未定型,信息化标准缺乏

大多数中小物流企业都是在自己传统优势业务的基础上开展信息化建设,缺乏规范的物流流程和信息化标准。物流信息系统的标准较为混乱,不成体系,难以互联互通,难以实现信息共享。这也就形成了中小物流企业信息技术投入的资源浪费情况严重,由此产生信息交换断层,从而制约了整个物流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有鉴于此,众多物流企业,均呼吁国家出台规范的物流流程和信息化标准,以降低企业开发软件的投入成本。

3、信息技术应用和物流设备落后

信息技术应用的落后,严重制约了中国物流行业的发展,使得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物流信息交流活动难以顺畅进行,削弱了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和竞争力。目前,信息技术在中小物流企业方面的应用不仅比较少,而且应用层次较低,计算机应用多局限在办公自动化和日常事务处理方面。根据中国仓储协会调查,绝大多数中小物流企业尚不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物流信息的能力。在拥有信息系统的中小物流企业中,其信息系统的业务功能和系统功能还不完善,缺乏必要的订单管理、货物跟踪、仓库管理系统和运输管理系统等物流服务系统,物流信息资源的整合能力尚未形成。而且在国外物流企业得到广泛应用的条码技术、RFID、GPS/GIS和EDI技术在中国中小物流企业的应用也很不理想。另外,多数国内中小企业物流设备也都比较陈旧,应用不多,包括立体仓库、条码自动识别系统、自动导向车系统、货物自动跟踪系统在内的物流自动化设施基本没有得到应用。与国外以机电一体化、智能化为特征的物流管理自动化相比,差距很大[2]。

4、复合型的物流信息管理人才十分缺乏

由于物流业在我国起步较晚,专业人才奇缺,尤其是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人才十分匮乏,这已成为制约我国当前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最为突出的表现是我国中小物流企业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化技术。人才是实施物流管理信息化的关键,目前中小物流企业普遍缺乏复合型的物流信息管理人才。这直接导致物流信息化的实施与推进困难。

三、我国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对策

1、发挥政府部门的职能

通过采用先进的信息与网络技术,促进政府的职能转变,大大加强政府监管水平与监管能力,极大提升政府的服务水平。政府应制定法律法规,建立物流标准化体系,做好物流信息化总体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标准是物流业健康发展和规范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做好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发展总体规划,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形成配套的综合运输网络,完善的仓储配送设施和先进的信息网络平台,实现物流整体效益最优化[3]。

2、加快物流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许多中小物流企业迫切需要一批精通现代物流管理理论知识、熟练掌握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目前国内物流人才匮乏、尤其缺乏具备现代物流信息技术技能的物流人才。随着信息技术、自动仓储技术、包装技术、装卸搬运技术及相应设备大量在物流活动中的应用,物流企业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也要求进一步提高。所以,大量的培养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并具备现代物流信息技术技能的复合型物流人才已成为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3、推进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

积极推进中小物流企业管理信息化,采用最新的信息技术与管理技术和物流活动相结合,促进条形码技术、RFID技术、“3S”技术、ERP技术等信息技术在物流企业中的广泛应用。加快构建物流管理公共信息平台,大力推进物流电子数据交换(EDI)的普及和应用,制定物流信息的标准和网络接口规范,建立物流信息的共享机制,提高物流领域的信息化水平[4]。

4、寻求政府的金融支持

客观地讲,我国的大部分中小物流企业是在一缺资金、二缺人才、三缺政府扶持的困境中发展起来的。政府采取相应的扶持措施对于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而言无疑是至关重要的,而且政府对于中小物流企业的金融扶持也是其他部门无法替代的[5]。就政府而言,①提供财政援助。国家应在财政允许的情况下,量力而行,适当增加对中小物流企业的财政支持。②向中小物流企业发放优惠贷款。国家各金融机构在不突破信贷总体规模的前提下,应适当提供一部分资金,用以支持中小物流企业,尤其是对那些讲信用,效益好的中小物流企业可以采取倾斜政策,为中小物流企业的融资提供便利,不断刺激中小物流企业的迅速发展。

四、结语

我国有远见的中小物流企业都在积极关注物流信息技术的发展,积极开发或引进基于互联网的物流信息平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如EDI、GIS/GPS、ERP、EC等),建立物流信息系统,以求把本企业的业务活动提高到新的水平,并且尽快地融入一体化的全球物流网络。未来,随着物流国际化、物流高级化的发展以及现代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物流系统各个环节的作业将会出现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为主的发展趋势。

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系

参考文献:

[1]黄立君,陈立.中国现代物流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 物流科技,2006.5:57-58.

[2]张铎,柯新生.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建设[M]. 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8-10.

[3]王三武,腾靖.浅析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ERP之路[J].物流科技,2006.6:56-57.

第5篇:企业信息化行业前景范文

>> 统一通信、企业自动化 统一通信技术在电力企业的扩展应用 通信技术在企业信息化中的应用 浅谈统一通信技术在水利行业中的应用 “三网合一”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探讨 统一通信加速“软件化” 企业统一通信体系架构研究 统一通信让企业“绿色”运营 统一通信应用前景浅析 统一通信应用破冰 Avaya力促统一通信应用开发 搏击统一通信 通信网络结构在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 通信网络结构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 通信网络结构在现代物业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 统一通信在证券呼叫中心应用 在企业信息化中觅商机 探讨系统集成技术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 探讨云计算技术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 虚拟化技术在企业信息化中的应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层三部分组成。

图1 统一通信架构图

统一通信终端层:终端层是基本的物理层,主要是数据信息展示。统一通信终端分为固定终端和移动移动终端。

固定终端有:IP电话、可视电话、会议电话、高清桌面视频终端、高清会议室终端、PC软终端等。

移动终端有:PDA、笔记本电脑、上网本、3G/4G手机等。随着移动智能终端技术发展,移动智能终端的加入使得统一通信产业链更趋完善。

统一通信可为移动智能终端提供邮箱、搜索、定位、电子商务、即时通信等服务。

统一通信基础支撑层:基础支撑层由会话层和网络传输(PSTN/NGN/IMS/4G/3G/2G,企业专网/互联网,WLAN)构成,主要设备包含由服务器设备、存储设备、安全设备和网络接入设备。也可以运用虚拟化技术,将大量角色服务器整合到一起,构成统一存储、统一计算,同时也可利用TCP/IP协议构成统一的接入。统一将各种应用信息传递至终端展现,信息数据经核心层处理后呈现至终端。

随着“云”技术的不断发展,统一通信可承载在运用虚拟化技术搭建的统一计算、统一存储基础支撑平台之上。各种智能终端通过统一网络接入,畅享统一通信‘云’服务。达到共享数据,共享信息,共享视频,统一认证、鉴权,统一身份识别,统一消息,统一邮箱等应用体验。

统一通信核心层:统一通信通信协议采用标准的通信协议和接口,基础网络使用统一的TCP/IP协议,使各种基于IP的业务应用均能互通,如数据网络、电话网络、视频网络都可融合在一起。通过融合技术将数据、语音及多媒体信息建立在统一核心应用层的平台上。统一通信融合了企业信息化的应用,其核心应用层基本上可分为视频服务系统、文本语言系统、办公系统、基本语音服务系统、移动通信服务系统、消息服务系统六大部分。

图2 统一通信核心层图

基础语音系统:语音通信时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通信形式,工作、生活中,大多数人已形成用电话进行通信的习惯,基于互联网语音通信以其低廉的资费,吸引了越来越多消费者使用。语音的发展趋势为IP化、移动化、高保真化。

视频通信系统:视频通信增加了员工之间沟通的互动性,员工在沟通上更加直观就如面对面。同时视频会议系统为企业构建了一个遍及全球的网络多媒体会议平台,将企业、客户、工作伙伴从时间、地域的限制中解脱出来。提供了一个经济适用的网络会议中心。

移动通信系统:主要借助企业内部WiFi和运营商的WiFi/3G网等无线网,员工通过无线智能终端随时随地进行交流和办公,收发E-mail等。移动办公必将是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统一消息/文本/办公等系统:通过即时通讯、短信总机、录播、企业论坛等途径,满足企业用文字、语音语言、视频、短信等进行多样化的沟通需求,突破由企业组织、地域等造成的沟通障碍。

3 统一通信构建

统一通信是一个以IP基础网络的应用,通过TCP/IP协议,把以前各种异构网络上的应用全部整合到一个IP网络上,从而实现如数据网络、电话网络、视频网络等业务在应用上的统一。那么企业如何组建统一通信网络?

第6篇:企业信息化行业前景范文

中小企业的“草根”特征、快速成长的前景、深刻的传统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投资回报观,使其在IT投资方面必然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担心。

投资无收益

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更加注重IT投资的回报率和回报周期,表现出非常谨慎的态度。在硬件投入方面,他们不仅希望IT产品能够带来办公的便捷、高效和时尚,并且希望能够使其管理、经营再上新台阶。中小企业业主最担心的就是,硬件产品年年更新,而其贡献只局限于办公自动化的实现。

所以,IT企业在培育中小企业市场和推进其信息化过程中,不应该站在卖方的角度推销产品,而应以咨询顾问或者合作伙伴的身份,介绍大型企业信息化的成功经验,勾勒出其IT投资的回收办法和周期。

规划无标杆

尽管中小企业行业分布相当广泛,发展水平各异,管理层次也参差不齐,但是中小企业的模仿意识和模仿能力非同小可。这不仅表现在对新技术新产品的模仿和学习,更表现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对标杆企业的迫切需要。由于对中小企业细分不够,对其商业模式、商务交流研究不够,IT厂商没有及时确立信息化的标杆,导致中小企业IT采购缺乏明确的标准和目标。

中小企业信息化面对国际和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竞争和挑战。IT厂商一方面要引进国际的中小企业信息化经验,另一方面还要尽快建立细分领域、本土化的信息化标杆。

更新无止境

总结大型企业的信息化,可以说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先是办公自动化、会计电算化,然后是OA、协同、ERP、CRM,进而又是数据仓库、商业智能,还有信息安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系统测试。伴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相关信息应用问题层出不穷,企业的IT投资不断追加。这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是非常可怕的,其承受信息化风险的能力远不如大型企业。

一步到位的方案是不存在的。IT厂商在给中小企业上信息化系统时,必须充分考虑到中小企业在规模和业务上的快速变化,必须保持其系统的高度可扩展性。比如机房设备,中小企业或者没有专门的机房,或者机房相当狭小。一旦企业规模扩张,包括服务器、电源、布线等工程必须推倒重来。如果我们构建一个可扩展性的数据库、机房等,将为中小企业减少大量的资金浪费。

应用太烦琐

第7篇:企业信息化行业前景范文

    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6—193—02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繁荣城乡市场、增加财政收入、优化经济结构、增强经济活力、促进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截至2007年底,总数达4200万,占我国企业总数99.8%以上,创造了我国GDP(国民生产总值)的55%,出口额的62%以及我国总体税收的50%。

    2011年中国电子商务企业总体状况良好,这主要是由宏观经济持续回暖,外贸经济逐渐复苏所引起的,随着电子商务优势的突出,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运用电子商务,整个电子商务行业呈现繁荣的局面。同时,更多的传统制造企业和渠道商加入到线上销售。中小企业的分布以东南沿海地区最为集中,中小企业数量居全国前三位的省份依次是广东省、江苏省和浙江省,这三个省份占中小企业总量的1/4。目前,湛江全市拥有中小企业总数约29076个,从业人员约48.25万人。

    在现今的这个时代里面,电子商务已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成为了我们所不能或缺的一部分了,因此我们应该大力支持它的发展。电子商务(E—commerce)是指商家和用户利用互联网进行的产品或服务的交易及其相关活动。电子商务对中小企业,尤其是出于起步阶段的中小企业而言,可以发挥以下几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发展电子商务可以提高中小企业的竞争优势有利于中小型企业与大型企业的竞争。同时发展电子商务能够提高中小企业的竞争力从而拓宽中小型企业的市场空间使其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推销自己的产品与服务,让全球的消费者了解自己的产品与服务。另一方面,电子商务的兴起,可以将供应链从传统市场延伸到虚拟市场,使企业能够利用网络快速而又准确地获取最新的商业信息,用以指导自己的生产和销售,从而为中小型企业的商机和前景提供机会。

    由于广东省,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社会信息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通过地域辐射的影响,使得湛江在未来发展电子商务方面,可以提供很好的范例以及较好的技术基础等。首先是,广东省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其次是,电子商务支付体系不断的完善;电子商务应用水平显着提高,主要体现在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电子商务应用效应明显;最后是,政策法规环境、安全认证和信用体系的不断优化。

    1.湛江的信息化基础环境依然不够完善,企业信息化整体水平还不高,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对电子商务的发展引导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湛江现有的计算机信息网络运行质量较差,网络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虽然在近几年有所改善,但从电子商务的要求看,无论是网络技术、网络管理、信息内容、技术标准、资费水平、通信速度、安全和保密条件等各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

    2.湛江中小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大部分中小企业领导缺乏网络知识,也不愿意尝试新的经营模式,导致湛江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应用不足,应用意识急需提高。部分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和基地缺乏后续投入和管理动力,致使部分电子商务的示范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缺乏类似阿里巴巴这样的电子商务龙头企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湛江市电子商务市场的影响力。

    3.在信用环境方面,缺乏一个统一、分工明确的认证体系,网络安全和保密措施不足,社会化信用体系不健全,这也是湛江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一大瓶颈。根据《广东省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现状》中的调查显示,52.26%的用户关注交易的安全可靠性,被调查对象当中36.54%的人,认为安全性和个人信息得不到保护,可见网上交易的安全性是发展电子商务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网上支付问题尚未真正得到解决,制约了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发展。要发展电子商务,必须加速培育市场,创造比较成熟和规范的社会信用环境。电子商务的信用问题不仅是网站如何在经济行为中遵循信用原则,更主要的是需要为电子商务各方交易者建立必要的适合电子商务特征的信用模式。

    4.网上支付问题尚未真正得到解决也制约了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的进行需要支付与结算的手段。对于通过电子商务手段完成交易的双方来说,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介入是必需的,银行所起的作用主要是支持和服务,属于商业行为。电子商务的核心内容是信息的互相沟通和交流,交易双方通过Internet进行交流,洽谈确认,最后才能发生交易。但从整个电子商务网络的发展来看,要在网络上直接进行交易,还高要通过银行的信用卡等各种方式来完成交易,以及在国际贸易中通过与金融网络的连接来支付和收费,因此需要有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及其电子化的配合。而目前,湛江金融服务的水平和电子化程度不高,远远落后于湛江的整体经济发展。

    5.我国缺乏覆盖全国的物流配送体系也是阻碍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个完整的电子商务更应该是信息流、货币流、物流三位一体的商贸活动。湛江的第三方物流业发展缓慢,大部分开展电子商务的企业都不得不依靠自身经营物流,无形中提高了企业成本。同时,物流设施、技术设备和组织管理水平较为落后,在仓储功能、机场利用率、运输网络的建设、信息技术的应用等方面与经济发达城市仍有较大差距。

    6.电子商务专业人才仍旧缺乏。湛江现在主要缺乏_三方面的专业人才,一是电子商务模式设计、战略规划的管理人员;二是电子商务的市场运作和营销管理人员;三是电子商务信息系统建设规划、咨询和实施的项目管理人。

    针对湛江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困境,要想有效地帮助中小企业克服信息化建设当中的困难和障碍,使得湛江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业务能够得到较快发展,笔者认为应该采取以下的电子商务发展策略:

    1.对于中小型企业的电子商务推动重点应主要放在针对外部信息环境的创造上,即是要围绕着产业集群的信息环境的培育上面。   由于一个产业集群为所在地区的企业提供了极为重要信息聚集环境,它成为专业技术信息的交流中心、产业集群更向群内企业传递着巨大的竞争压力,推动着企业的生产力提升与创新。因此,结合产业集群的培育推动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推动电子商务的集群效应,帮助产业集群的成长,帮助企业利用集群信息优势,来提升企业的生产力。政府应当尽量发现电子商务的产业集群的成长机会,促进其成长,并应通过建立良好的公共服务环境、培训环境来加快其发展,同时要注意消除妨碍产业集群发展壮大的各种障碍,包括政策的障碍与交通、通信环境、金融环境的障碍。信息服务要与本地区专业化特点密切地结合,鼓励专业性的行业协会、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为产业集群的发展与生产力提升发挥积极的作用。

    2.顺应国家行业振兴规划,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2009年1月国务院审议通过了物流业、汽车业、钢铁业、纺织业、船舶业、石化业、轻工业、有色金属业、电子信息业、装备制造业等十个行业的振兴纲要。从长期来说,行业振兴规划对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作用将会逐渐显现出来,从而带动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自我提升,进一步可推动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业务成长。

    3.立足自身的特点,充分发挥现有优势。围绕湛江的“工业立市”和“五年崛起”的发展规划,以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为目标,大力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发展信息产业,提高信息化水平。加快建设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增强工业企业,特别是产业技术落后的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创新业务流程的能力。实践表明,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是推动产业集群“两化融合”的最可靠途径,对于引导和扶持广大中小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升级转型有着重要影响。政府应加强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的建设,把建设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作为有效解决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共性难题、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的主要解决方法。

    4.以推进两化融合为契机,建立示范性项目,以先进带动后进。加快实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示范工程,重点支持一批信息化重点企业,形成一批全市企业信息化示范点。现在,湛江拥有一批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大中型企业,如广东粤海饲料集团有限公司、晨鸣纸浆、国龙水产等。这批企业资金雄厚,上马比较容易。因此,通过政府的政策资金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积极性会更高一些。对于积极开展电子商务试点的单位,政府应在资金、税收、宣传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从宏观角度加强行业管理,制定相关政策措施,鼓励中小型企业通过信息化实现转型升级,大力扶持中小企业信息化,积极帮助企业解决困难,才能保证湛江中小企业电子商务顺利发展,取得经验,逐步推开。

第8篇:企业信息化行业前景范文

作为西班牙的一个服装品牌,ZARA从进入中国市场开始就成为媒体的宠儿,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极速供应链是ZARA成功的最重要的秘诀,为供应链提供信息支撑的IT系统自然也功不可没。对于ZARA而言,信息技术让西班牙设计师们的才情得到了完美的展现。正是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ZARA走得更快更远,将同类型的服装企业远远抛在后面。

中国的服装企业对信息化的需求也日益强烈。随着中国服装业进入国际化和品牌化的竞争时代,服装企业应用信息化的热情不断升温,特别是对一些已建立自主品牌正快速发展的企业来说,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原来基于手工的管理体系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决策管理层已逐渐意识到信息化将成为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竞争力的有力手段,企业业务管理人员被手工模式下的信息处理和传递导致的效率低下所困扰,也迫切需要业务处理的信息化。

在这种管理和业务需求的双重驱动下,服装企业对于信息化建设已从被动转为主动,逐步成为一种共识。

自下而上 VS.自上而下

在信息化建设的大潮下,各服装企业纷纷探索信息化解决之路。通过对多家企业案例研究,AMT咨询公司认为服装企业的信息化基本分为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模式。

自下而上的模式是指信息系统建设是局部的自发――由企业相关业务部门提出,IT人员自主开发或委托定制开发,依据企业管理模式量身订做,从局部需求最迫切的地方开始。比如说,生产部门开发物料系统用于大量原材料的核算和库存管理;工资系统用于工人计件工资核算;分销系统用于渠道的进销存管理等。大部分服装企业都采用这种模式,主要原因在于企业管理层对于信息化建设大部分趋向于保守和务实的思想;同时,服装业的信息化与其他行业相比一直比较滞后,管理软件供应商针对服装行业的解决方案相对其他行业比较少。这种局部开发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对于信息化的认识,在企业成长阶段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也越来越表现出局限性,局部建设、分散应用导致了信息的分散,财务业务分离,不能对管理决策进行有效支持等,同时由于信息化建设的条块化分割,导致信息化重复建设。

自上而下的模式是指企业全面进行大型信息系统的实施,采用这种模式的服装企业相对较少,实施效果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部分企业成功实施,部分企业却以失败而告终。究其失败的原因,一是盲目跟随,没有考虑企业的实际需求;二是大型系统对于企业规范化管理的要求高,而服装行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行业,企业不管是管理规范化水平还是信息化水平都比较低,企业IT部门缺乏大型系统实施的经验,大规模的信息化推行受到比较大的阻力。

综上所述,服装企业信息化的前景虽然非常诱人,但是建设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

那么,服装企业该如何借助信息化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如何减少信息化的弯路?

AMT咨询认为,服装企业的信息化整体规划,选择一条契合企业实际的信息化建设路径是关键;同时应该把握信息化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从而有效规避信息化建设中的风险。

定位决定IT路径

服装企业信息化应用平台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业务管理平台,支持企业整体业务运作;二是内部管理、协同办公平台,支持企业内部沟通、文档管理、工作流管理等;三是企业经营决策分析平台,用于企业经营分析,辅助决策支持等。企业IT规划要以业务管理平台为基础和核心,而业务管理平台规划应首先明确企业战略定位。这是因为,企业战略定位影响企业的业务模式,而不同业务模式的管理驱动对信息和数据的需求也不同,相应的信息和数据需求驱动着信息系统的应用需求。因此,企业IT规划应以企业战略定位为出发点来构建企业信息化蓝图,同时结合企业现状和业务管理变革来选择合适的信息化建设路径。

定位关键点

对服装企业来说,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关键点,明确自己的主要经营范围是什么,定位在哪里。不同的经营范围和定位,对信息化的需求不同,信息化战略蓝图和支撑的重心也不同。

一般服装企业的定位可分为品牌商、分销/零售商、生产商或者综合商。

如果是品牌商,就需要对消费者的细分市场有所研究。有了细分市场之后,企业才能对细分的消费群体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从而确定应该去生产什么样的产品,并以此来组织整个供应链的运作。因此,对于品牌商来说,信息化的需求重点在于对市场的分析和产品策划的支持,以及从供应商到渠道商的整个供应链上下游的管理,IT蓝图要以供应链管理系统为核心。

作为分销商或者是零售商,则要对市场有比较敏锐的感觉,能够及时把握订货的方向,根据销售和库存情况及时调整促销策略等。因此,对于分销/零售商,信息化的重点在于销售分析和商品库存控制,其IT蓝图以分销/零售系统为核心。

对于生产商来说,主要经营目标在于货品的按期交付和成本的控制,因此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在于采购物控和生产计划管理,其IT蓝图以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为核心。

由于我国服装企业多起源于服装加工生产,后来随着市场变化不断发展,经过了渠道整合、自主品牌创新等发展阶段,大部分都发展为从市场、研发、生产到销售为一体的综合体。要支撑企业的综合业务,需要研发管理、ERP、分销管理等多种信息系统来作为支撑,因此产生了信息化建设的优先顺序问题。同时,随着企业业务模式和管理重心的调整,不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路径也会有所不同。

路径选择

信息化路径选择首先要明确企业的核心优势在哪里,从哪些业务领域来提高竞争力。这是企业IT规划之前管理决策层要集体思考的一件事情。企业若以自营渠道为主,以分销渠道作为核心优势,信息化建设则可以考虑从销售前端入手,选择销售终端作为信息化的起点,然后再到企业内部供应链的信息化管理;反之,如果企业核心优势在于通过加强内部的资源优化和整合来提升对市场的响应能力,则要从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化开始,通过ERP等系统来提升企业的管理规范化和精细化。

信息化建设必须以企业业务模式稳定为前提。企业大的管理变革或业务模式调整将导致对信息化需求的不同,从而影响到信息化的应用架构。比如说,服装企业从传统的职能型向多品牌事业部制运作转换时,分销渠道的整合等组织结构变迁都需要对信息系统重新调整和规划。因此,为避免信息化建设中的弯路,在信息化建设前要结合企业管理变革,充分考虑业务模式和运作流程是否稳定,选择合适的时机。同时在ERP等涉及企业全局的大型信息系统实施之前,需要先进行整体流程的梳理和优化,为信息系统的成功实施提供保证。

确保规划落地

IT规划是信息化建设的第一步,如何保证IT规划的落地,需要对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和风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以下将从技术、管理和资源等方面对服装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分析,从而帮助企业有效地规避风险和寻找对策。

首先,从技术角度来看,服装企业的行业特殊性对信息化解决方案提出不同的需求。这些需求能否被满足是判断一个信息系统是否适应服装企业的关键要素。因此,在进行信息系统选择时,服装企业应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行业特色应用:

多维表的显示 服装行业的产品都具有多个属性,最典型的就是尺码与颜色,要求在单据录入和报表打印时都能够以二维表的方式呈现。由于主流信息系统都是建立在关系型数据库基础上,这种二维显示要求超出了标准信息系统功能模块所能满足的范围,也导致了一般适用于其他制造行业的系统模块在转为服装行业应用解决方案时面临障碍。因此针对服装行业的解决方案,要求根据服装行业的特点从基础架构上进行调整,以制定应用模块及行业性解决方案。

物料编码 服装行业的原料同样包含多个属性,包括材质、颜色、规格等;而同一种原料由于采购批次的不同经常存在色差等问题。如果这些属性定义在系统中没有得到规范和约束,将导致材料管理的紊乱和库存的不清。因此,对材料进行规范的分类和编码管理是关键,系统需要提供色卡管理、自动生成编码等功能。

配码管理 多数的鞋类产品都存在这一需求,即按照不同的尺码组进行混箱包装,在销售订单、成品库存和发货中需要以配码为单位,而生产过程中需要转换为单尺码的双数为单位。因此,系统需要支持配码和单码之间的转换,以及在仓库中实现按箱拆分为单码,或将零码按配码组合成箱的拆装箱管理功能。

BOM处理 服装企业产品生命周期短,需要不断进行产品更新,每个流行季节都会推出几百种款式,而同一款式由于其颜色和尺码的不同,对应的产品结构及物料耗量也会有所不同。如果按照一般ERP系统每个SKU(款色码)都生成一个BOM,BOM的维护工作量将变得非常大。因此,要求系统能够提供按款式批量生成BOM的功能。

订单处理 产销衔接是多数制造型企业比较头疼的问题。服装企业也面临着销售订单和生产订单之间的转换问题。服装企业多采用订货会销售模式,这种集中订货模式要求系统能够自动汇总订单,并将大的销售订单自动拆解为符合生产要求的生产订单。

性能问题 由于服装企业产品SKU量多,特别对于分销/零售系统,随着零售终端的增加,每天会产生上千兆的数据量,从而对系统的响应性能提出很高的要求。因此,选择系统时要判断系统架构及选用的数据库能否支撑相应规模的数据量。

其次,需要从管理方面考虑解决服装企业零售终端数据的采集问题。对于服装企业来说,终端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是产品规划、生产计划、物流和营销政策的指挥棒,缺少对零售终端信息的掌握,企业的管理决策就像是无头苍蝇,无法做到有的放矢。但是,服装企业终端往往采用制或者加盟的形式,因此,如何保证下游的合作伙伴能够实时共享销售数据,是分销/零售系统推行之前要从管理机制上解决的问题。比如说,要建立一种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即终端合作伙伴提供零售数据,而服装企业根据综合分析结果向终端提供销售指导等。

第9篇:企业信息化行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工商管理 应用型人才 教学

[作者简介]郗蒙浩(1967- ),男,山西阳泉人,防灾科技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生产运作管理和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河北 三河 065001)赵秋红(1968- ),女,山西阳泉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运筹学和供应链管理;姚忠(1964- ),男,河北张北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供应链管理。(北京 10019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提前期依赖的供应链横向企业联合风险分担策略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7107100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5-0122-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社会化教育的转变,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我国高等院校不断扩招,在校学生数量急剧增加;二是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固有的弊端。这就造成今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巨大,就业困难;也造成就业市场上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短缺。因此,高等院校应该按照市场需求确定教育目标、培养模式、人才规格,按照企事业单位对毕业生工作能力的要求设置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使学生能将理论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尽早地接触用人单位,认识企事业单位性质,熟悉工作环境,了解工作内容,提高大学毕业生的成功就业率,已经成为高等院校需要考量和设计的重要问题。本文以工商管理专业企业信息化管理方向为例,就工商管理本科教育中的人才定位、课程设置、实验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五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一、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定位

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分为学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培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科为基础,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全面提高职业素质为目标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于学术型和技能型人才。学术型人才注重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挖掘和创新;技能型人才主要培养根据职业要求的实际操作能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和“注重应用性”,即在基本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侧重于对学生应用专业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工作能力的培养。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所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还应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技能,在未来的企事业单位中,能够担负一线的管理者和组织者,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要。因此,根据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制造行业和企业信息化管理技术运用的要求,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企业信息化管理方向)的培养目标定位为:能系统地掌握工商管理基本理论,重点掌握企业信息化管理原理性知识,培养具有企业信息化项目运作能力和较强的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应用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管理人才。

二、课程设置方面

基于为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制造企业和运用信息化管理技术的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培养信息化管理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按照重能力、厚基础、理论与实践并重、系统整合的原则设置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所谓重能力,就是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担负企事业单位一线管理者和组织者的能力;所谓厚基础,就是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重视基本理论知识、方法与素质的培养;理论与实践并重,就是在课程体系中增加实践教学课程的比例,在课程教学中增加实践教学的环节。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企业信息化管理方向)主要开设的课程有“C语言程序设计”“项目管理”“生产运作管理”“ERP原理”“ERP解决方案与ERP案例”“JAVA程序设计”“ERP专业数据库”“业务流程重组”“电子商务”等。另外,针对企业信息化管理职业特点,鼓励学生参加企业信息化管理类的职业资格培训,坚持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体系中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教学原则。

三、实验室教学方面

实验室是学生用于验证理论并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一个重要过程,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第一步。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企业信息化管理方向)应建立企业信息化管理技术开发和运用实验室、企业信息化实验室和ERP模拟实验室。

企业信息化实验室,主要承担经济管理系工商管理专业的ERP项目实施与管理实训。本实训突出以实践为主体的课程特点,在实训过程中为学生分配角色,使学习通过模拟企业ERP的实施过程,来加深对ERP原理的理解,熟悉企业实施ERP的具体操作流程和对于ERP实施效果的过程控制;另外,在实训过程中,模拟企业的实际过程运作环境和管理理念,建立规范化的过程评价标准也是本实训的特点。

ERP模拟实验室,主要承担ERP模拟演练,这种模拟实训课程是依托沙盘模型或某种ERP主流软件,对企业的战略规划、采购管理与业务流程、库存管理、存货管理、销售管理、人力资源与薪资管理、应收款管理、应付款管理、物料需求规划等企业运作环节进行模拟,让学生在仿真的企业环境中,通过角色扮演和对抗演练,来体验如何优化企业各项资源的管理理念。本实验是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教师的引导下,体验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而在该过程中体会ERP核心理念,体验统一信息平台下的企业运作管理,学习依靠客观数字评测与决策的意识与技能,感悟准确及时集成的信息对于科学决策的重要作用,训练信息化时代的基本管理技能,从而全面提高管理能力。

校内实验室能较好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但校内实验室毕竟是企业的模拟环境。因此,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加强培养学生在现实环境的实际动手能力,是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教育的显著特点之一。同时,在社会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建立实践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做好学生平时实践和模拟实习管理,建立日常实验、实践、实训的量化考核标准,更好地提高工商管理专业的综合教学水平。

四、案例教学方面

案例教学是一种参与性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亲自参与并解答问题,培养学生解决综合性、复杂性和即时性的问题的能力。但案例教学中存在部分学生参与度不够、滥竽充数的问题,这大大降低了案例教学的教学效果。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学生参与案例研究的积极性,案例教学方法应该着手从案例的选取、案例研究小组的划分、学生成绩的管理等方面进行改进。

案例的选取和案例研究小组的组成方面。第一,将案例分为不同的类型,一个班级分为几个案例小组,每组6~8名成员,每个小组完成不同的案例分析。案例小组分组的标准是基于学生对某个案例的兴趣、爱好,不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性别进行分组;第二,在成绩评定方面,每位学生针对案例的研究,提交一份独立的研究报告,这份案例研究报告的成绩将作为学生个人的平时成绩,构成总成绩的一部分,这样可以有效降低学生滥竽充数的可能性。

学生案例研究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学生个人平时成绩(30%)、小组案例研究报告成绩(40%)和小组案例研究演讲成绩(30%)。平时成绩和研究报告成绩由指导老师评定。演讲成绩由指导老师和学生共同评定,第一,组建一个案例演讲评审小组,组员由指导教师和每组的一位学生构成,该学生可以代表本小组直接就案例演讲效果给出成绩,也可以给出一个本小组全体成员的平均成绩;第二,在案例演讲过程中,演讲者和该组成员将问答指导老师和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该小组每位学生对本案例内容的了解、理解、掌握程度,将直接影响该小组的成绩;第三,评审小组给出每组案例演讲的成绩;第四,指导老师根据三部分成绩给出总成绩。

这种案例研究教学方法将重点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每位同学必须认真参与案例研究,其个人行为将影响小组成员和自己个人的成绩;另一方面,每位同学都有评分的资格和权利。这样做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案例演讲的关注度、参与度。

五、实践教学方面

为培养出具备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完成人才培养目标,消化吸收专业主干课程内容,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工商管理专业应该建立四个阶段实习课程:认知实习、专业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其中前三项实习时间集中在每学年的夏季小学期。

(一)认知实习

认知实习是工商管理专业集中实践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一,本实习为学生在学习专业课之前提供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认知实习可使学生初步了解本专业的学习内容,专业范围,了解本专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本实习属于工商企业管理、工商企业运营管理、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初步认识实习,通过专家讲授、学生社会实践、到工矿企业实地观察等,培养学生对工商企业发展前景、公司经营特点、市场环境、公司文化等的感性认识。通过本次实习,要求学生了解、认识工商管理公司的组织机构设置、各部门的职能性质,熟悉工商管理业务,为今后的具体业务实习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奠定基础。

认知实习的内容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部分。感性认识是带领学生到企业实践,让学生了解、理解和掌握工商企业管理的基本职能、生产运作流程等。理性认识是聘请企业管理人员、资深教师等为学生举办有关企业内容的讲座,同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本实习重点考查学生对企业的基本认识,主要包括企业的性质、企业的功能、员工的价值观、工作流程、规章制度及其执行情况等。实习结束要求学生完成实习报告。

(二)专业实习

专业实习是工商管理专业集中实践教学中承上启下的环节,以加强和巩固学生对所学“管理学”“企业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等专业课程。通过本实习内容,可使学生掌握企业市场营销环境分析的能力,掌握企业市场需求情况及发展趋势预测的相关统计方法,掌握分析消费者购买倾向性、消费需求、购买动机的调查方法,了解市场营销组合中各种营销策略制定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使学生认识到市场营销理念以及相关统计学方法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树立正确的企业管理价值体系。主要是让学生明确工商管理专业内容,增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鼓励学生确定自己未来的专业倾向。针对学生对专业认识有限的特点,主要采用讲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本实习重点考查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基本掌握,应确定较为详细的社会实践实纲和要求,真正让学生了解几种企业管理原理,掌握几种操作技能,做到内容明确、重点突出。与认知实习重点考查学生对企业的认识相比,专业实习重点考查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实际运用,开始尝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生产实习

生产实习是高校实践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环节,是一门基于“ERP原理”“ERP解决方案与ERP案例”“ERP专业数据库”“项目管理”“生产运作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等专业课程,并且对理论知识和实际能力都要求较高的综合型实践课程。课程的内容相关材料来源于真实的企业运作环境,更好地体现了可操作性和临场感,同时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实习重点考查学生对专业技能的综合、全面的掌握能力,本实践环节是对工商管理专业骨干专业课程的综合应用。生产实习设计内容多、课时量大、以实际操作为主。以实际案例和现场实践的形式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理论知识,并且能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实践教学的最后环节,它根据本专业毕业设计方向和内容,让学生实际参与企业生产运作全过程。本实习重点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采用学校推荐或学生自行确定实习单位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应指导学生选择在特定行业技术设备方面能代表行业发展水平,具备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具有较好发展潜力的企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产学研活动中结合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课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对工商管理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将不断增加,作为培养工商管理类人才的高等院校,应该把握机遇,及时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原则,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方面,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提高工商管理类应用型人才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郗蒙浩.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基地建设的探索[J].经济师,2009(10).

[2]赵秋红,王越,郗蒙浩.物流管理实用性人才培养的研究[J].经济师,2010(7).

[3]董萍.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讨[J].山东英才学院学报,2010(1).

[4]任,郗蒙浩.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商业时代,20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