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语文古文语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中;语文;故事法;方法
简而言之,故事法就是在教学中给学生讲故事。故事法在儿童教学中应用非常普遍,虽然近年来也被各教育家引入到英语教学中,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却很少有人用这种方法,有的即使用了,却没有对这个方法的实践进行总结归纳,把实践上升为理论。
一、讲故事的原因
其实本人发现这个方法对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有帮助,是非常偶然的。开学不久,一次上语文课,当时天气比较闷热,加上中午午睡时间短,有些学生就感觉疲乏,趴在桌子上,提不起精神。我的课讲了没几分钟,就发现很多学生睡着了。提醒他们后,虽然有几个勉强挣扎着起来听讲,但课后做练习的效果很不好。
下一次下午的语文课,还没上,我就有些担心了。正好一个学生到办公室问我问题,说的是“鸡犬升天”这个成语是如何来的。我给他讲了以后,觉得讲成语故事非常有利于学生学习成语,于是便在上课时把故事又讲了一遍。在讲的过程中,我注意到,当我说到“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很多原来趴在桌上的学生抬起了头;当我说到“刘安修炼成仙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好奇地看着我,迫切希望我讲下去;当我说到“这个成语也比喻一个人做了大官……”时,学生露出满足的笑容。
课下,我对故事法教学也进行了反思,对它的得失也进行了总结,我想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对这个方法的应用会更加得心应手。在这里,就把自己用故事法教学的经验记录下来,供大家参考。
二、讲故事的目的
1.为提高学习兴趣而讲。这在前面讲原因的时候已经提到,讲故事主要起一个“警示”和连接的作用。为了这个目的,我主要在下午上语文课和一段时间的课本教学后讲故事。尤其是夏天下午的课,自己也是昏昏沉沉,不要说让学生提起精神来了。这时候,我往往会选择讲一个故事开始一堂课,学生也往往会跟着我的故事而从梦中“惊醒”。
2.为提高教学效率而讲。上课文的时候,总会有一些课外的文学文化常识是书上找不到的,学生一时也无法自己弄清楚的。这时候我就会用讲故事的方法来告诉他们。比如我在上《过秦论》《鸿门宴》时,就把秦统一六国和楚汉战争的前因后果讲了个透彻,再把地理老师春秋战国和秦统一的地图借来。学生就能很直观地了解到那个时代的信息,并且很容易就能接受知识,消化知识。
3.为引导阅读方向而讲。对语文老师来说,课外书当然是提倡看的,不过要分时间。我发现,学生们看的课外书太“杂”、太“滥”,非常有必要进行引导。于是我就用讲故事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地去看优秀的课外读物。比如我讲了鲁迅与许广平的故事以后,学生以往对鲁迅厌烦的态度就大为改观,反而借了鲁迅的小说、杂文、日记、家书、传记和评论来看。
4.为扩充课外知识而讲。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他们所能接触的东西实在太少了。我总会用讲故事的方法把课外的常识告诉给他们。比如,中国民间四大传说故事,《世说新语》中名人雅士的故事等等。
5.为结合情感教育而讲。一直认为,语文教学和其他科目的教学有很大的不同,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语文教学要和情感教育相联系。
以上谈的是我用故事法教学的一些个人所得,也许只是自己教学的一个经验总结,可能对其他老师的教学也没有什么用处。但就个人而言,帮助还是非常大的,对自己今后的教学工作也总有一些启示。至于说得不好或不对的地方,只能让今后的实践来证明。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优化策略
古诗词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教学重点。但因古诗词的创作时代距离学生所处时代较远,学生理解难度大,学习兴趣不足。为此,教师要采用有效方法激活古诗词教学课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古诗词学习能力,发展他们的语文综合能力与人文素养。
一、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忽视诵读教学。在古诗词学习中,朗读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它能够对学生的古诗词学习产生积极影响。而当前的知识考核以笔试为主,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侧重学生的笔试训练,忽视了诵读指导。这导致学生对古诗词的情感体验较弱,进而影响学生对古诗词的正确理解和把握。
2.忽视文本教学。目前部分教师习惯结合高考题进行古诗词讲解,加大练习力度,忽视了文本教学。还有一些教师为尽快完成识记教学任务,甚至略过文本讲解,要求学生直接进行习题训练。这种教学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文本接触,虽有利于学生在古诗词考核中取得好成绩,但不利于学生真正掌握古诗词的意蕴内涵,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的古诗词学习效果不佳。
3.缺乏文本深度分析能力。一些语文教师虽认识到了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但在教学中没有深入分析古诗词,未实现深度教学,导致学生不能领会古诗词的精髓。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仅对古诗词进行简单翻译,或分析古诗词大体结构,没有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词内蕴。这既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鉴于此,教师要加强业务学习,丰富自身知识储备、提升人文素养,通过深度教学深化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
4.缺乏严谨治学精神。一些教师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引用的古诗词鉴赏内容缺乏学术考究,有些内容不具备科学性,不符合史实,甚至存在谬误,导致学生的古诗词鉴赏出现偏差。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秉持严谨治学的原则,教给学生客观、真实的知识,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5.学生对古诗词学习兴趣不足。除教师方面的原因,当前一些学生对古诗词学习不够重视也影响了古诗词教学效果。笔者经过调查发现,有相当多的学生偏爱小说或戏剧类文本,对它们的学习兴趣较高,而对古诗词学习提不起兴趣,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优化策略
1.增进课堂教学活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只有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更好地展开教学。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可以在古诗词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一个声情并茂的课堂,让学生获得更多具有启发性的感性资料,深化他们对古诗词意境和情感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在导入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可以利用音乐导入新课,在学煜的《虞美人》时,可播放《虞美人》轻音乐,让学生在音乐情境中进入诗词学习状态。学习完成后,还可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欣赏邓丽君演唱的《虞美人》,在歌曲倾听过程中感受该词意境和作者情感。又如,在学习曹操的《短歌行》的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欣赏《三国演义》电影片段,让学生在了解曹操其人其事的基础上学习他的作品。在课堂导入之后,教师还应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问题提出的时机。在创设问题时,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设置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以便有效引发学生讨论和思考,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虞美人》的教学为例,在学生对这首词及其作者有大致了解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这首词的词眼。这样既把握住了问题时机,也关注到了学生的认知能力,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在秦观的《鹊桥仙》的教学中,该词的最后两句对于学生来说理解难度较小,教师可适时提出拓展问题,要求学生结合实际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愿意分享自己的看法。这样的教学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古诗词学习兴趣。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语文课;古代诗歌
面对新课改的背景,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要在高中语文课古代诗歌教学中采取有效的措施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将良好的学习氛围营造出来,同时要对汉语言文化魅力的习惯进行不断地挖掘,使学生在学习古代诗歌的时候变得更加的快乐、更加的积极、更加的主动,最终能够对学生的人文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行全面的培养。
1.用演唱的方式进行诗歌教学
诗、乐、舞相结合就是最早的诗歌形式,因此诗歌本身具备一定的音乐性,而最早的诗歌究竟怎么唱在时展以及历史变迁的今天已经无法对其进行考证。然而,很多当代艺术家通过自己的演唱帮助我们将这一问题解决了。比如在对李煜的《虞美人》进行教学的时候,我国台湾的著名歌手邓丽君就曾经对该作品进行了演唱,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中播放邓丽君演唱的歌曲,然后将其作为课堂导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对该歌曲所表现出的旋律和情感的分析,让学生真正地对本诗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有所体会。与此同时,在对苏轼的《水调歌头》进行讲授的时候,就可以将王菲演唱的《但愿人长久》演示给学生,从而让学生进行学习和体会。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当代歌唱家演唱的诗歌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补充,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用多种阅读的方式进行诗歌教学
在学生对诗歌内容进行理解的前提下,教师为了能够对学生感受诗歌的感情进行强化,就可以采用朗读的方式进行诗歌教学,比如采用引领读的方式,也就是要让学生对诗歌的写作背景进行了解,这样就能够将学生和诗人之间的情感距离缩短,同时对学生理解和品读诗歌内容也十分有利。同时也可以采用吟唱读的方式进行诗歌教学,也就是说让学生对作品进行反复的吟读,这样往往能够获得更好的诗歌教学效果。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对诗人所处的处境和诗歌本身的情感具有更加深刻的体会。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选择节奏读的方式进行诗歌教学,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将诗歌作品的节奏划分出来,然后让学生通过诗歌节奏的快慢停转从而能够对诗歌的情感和意境进行感知。在划分节奏的时候,教师必须要充分的把握住作者情感的表达强弱,比如要想将作者的惊惧、紧张、愤怒或者欢快、高昂、喜悦的情绪充分的表现出来,就需要采用较快的节奏;比如在对想念、痛苦和深思等情绪进行表现的时候,就需要采用比较慢的节奏。比如在对曹操的《短歌行》进行讲授的时候,教师就需要将诗人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和求贤若渴的心情充分的表现出来,这时候在进行诵读的时候就需要对其中的延音和重音有所关注,将其中的节奏充分的处理好。在表达相对激动的情绪的时候要采用较为猛烈的节奏,在表达相对舒缓的情绪时要采用较为平缓的节奏,而通过对节奏上的轻重缓急以及张弛有度的利用就能够将作者情绪的舒缓紧张很好的表现出来。
3.用调整法进行诗歌教学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集合同一作者的作品一起进行讲授,比如可以对李白的《将进酒》和《蜀道难》这两首诗进行对比讲授,这样就能够对作者的浪漫主义风格进行充分的赏析,并且让学生对作者不可抑制的热烈奔放的情感具有充分的体会。同时教师也可以集合相关的重点教授的作品进行赏析,比如在对坡的《念奴娇》和柳永的《雨霖铃》进行集中讲授,教师就可以对其中的主人公形象进行分析。柳永在《雨霖铃》中属于一个浪迹江湖的游子,因此在体验生活的时候具有一种独特的感情,同样是对恋人的离别进行描写,柳永在描写的时候更多的是具有一种楚天开阔、烟波浩荡的景象。而苏轼在《念奴娇》这首词中描绘了亲眼所见的赤壁美景,并且将作者自己老大未成、功业未就、壮志难酬以及怀才不遇的一种忧愤之情曲折地表达了出来,而且还将作者人生的旷达胸怀以及对历史的一种别样诠释表现出来。这时候就可以对苏轼和柳永在这两首词中表现出来的形象进行对比,从而让学生对古代诗歌人物形象进行更好的体会,最终还能够将对人物形象进行深入系统分析的方法掌握住。
4.结语
目前在推行素质教育以及对新课程进行不断深化改革的环境下,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要充分的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因为语文学科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想方设法将学生的语文基础夯实,从而能够使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以有效提升。本文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语文古代诗歌教法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对广大的高中语文教师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刘雨迎.日积月累循序渐进――如何读懂古代诗歌[J].新课程(中学),2013(11)
[2]陈一鸣.在积累反思中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J].广东教育(高中版),2014(01)
关键字:高中 汉语语法 意义 原因 策略
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高中语文教学,应在初中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而语法是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1]这一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语法与阅读、写作有十分重要的关系,是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因此,语法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是不可忽视、不容大意的一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一、学习高中汉语语法知识的意义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入的文章不论从内容还是写作手法上都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3]在分析文章时,若语法知识匮乏,就难以正确把握一些长难句的深层内涵,无法深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若进行写作,更是语无伦次,语意不通。[4]因此,学习高中汉语语法知识意义重大。
(一)语法知识是语言表达的基础
语法是构成语言的基本要素之一,语法知识是语言表达的基础。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格拉・布朗说:语言的最高境界不只是掌握语言形式,而是掌握语言形式以完成语言交际功能。而在日常交际中,我们经常能遇到学生表述问题语无伦次、不知所云的现象。学习语法知识,就可以指导学生在日常交际中准确、流畅、得体地表达。
(二)语法知识是病句解析的关键
近年来,病句判断题在各类考试中频繁出现,做这类题要对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找出主语、谓语、宾语等句子成分,抓准题干,准确分析句意以及句子成分之间的搭配,这样才能找出句子的病因,正确解答,因此语法知识是病句解析的关键。
(三)语法知识是古文阅读的保障
文言文中的语法知识较多,很多学生总是难以准确把握所谓的宾语前置、名词的使动和意动用法、判断句、倒装句等,而对古文阅读望而却步。因此,语法知识是文言文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系统的语法知识是古文阅读的保障,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大意,更好地掌握作者的深刻思想。
二、延安中学汉语语法教学情况调查概况
(一)调查目的
汉语语法知识是高中生语文学习的基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近年来,语文教育界有“淡化语法”的流行说法。为了切实了解汉语语法教与学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提升语法知识在高中阶段的重要地位,实现高中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笔者特对延安中学汉语语法教学情况进行了调查。
(二)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延安中学高一、高二年级的100名高中学生,以及高一、高二年级的17位语文教师。为了使调查结果更具说服力,这100名高中生分布在火箭班、实验班、普通班等不同层次的班级里,具有良好的代表性。
(三)调查方式
根据调查的需要,设计了两份问卷:一份是调查学生的“高中学生汉语语法学习情况调查问卷”,一份是调查语文教师的“高中语文教师汉语语法教学情况调查问卷”。本次调查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并与访谈对话法、个案分析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确保调查研究的科学性、合理性。
(四)调查结果
1.学生问卷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1)学生语法基础知识薄弱,无系统的语法知识体系
在被调查的高中生当中,竟有23%的学生不知道汉语语法,81%的学生接受到的汉语语法知识体系是零碎的,27%的学生学习语法知识没有依据,60%的学生依据现有课本学习汉语语法知识,甚至还有28%的学生在写作当中经常出现语病。由此可知,高中学生语法基础知识薄弱,没有系统的语法知识体系。
(2)语法认知水平高,但语法学习兴趣淡薄
在调查中了解到,有82%的学生认为语法知识对高中语文学习有帮助,80%的学生认为有必要进行语法训练。虽然高中生对汉语语法有如此高的认知水平,但是,在被问及“你希望语文老师用专门的时间讲授语法知识吗?”时,68%的学生都选择了“不希望”,而且63%的学生对汉语语法知识的学习不感兴趣,18%的学生认为高中教材不要增开语法课。即使有62%的学生要求增开,也希望将其作为选修课。
(3)运用语法知识的自觉性较差,语法学习能力较低
86%的高中生表示理解汉语语法有困难,仅有4%的学生认为汉语语法很容易理解、掌握,可见高中生的语法学习能力较低。而且45%的学生说在考试中会遇到相关的语法题,却很少运用语法知识解答。69%的学生在做修改病句、文言文阅读题时都不会运用相关的语法知识,全靠语感或猜测。仅有7%的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语法知识解答相关题型。本来高中生所掌握的汉语语法知识就少,他们运用语法知识的自觉性如此差,自然直接影响他们的语法学习能力。
2.教师问卷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1)语文教师自身语法素养低下
在被调查的17位语文教师中,只有一位教师的教龄是5年以下,但是在被问及“您对汉语语法知识掌握得如何”时,仅有5名教师是非常系统的了解,而且有12名语文教师对初中与高中汉语语法教学内容与方法不是很了解,占了总人数的71%。这样的数据显示,语文教师自身语法素养低下。语文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如果其自身语法知识不够系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语文学习。
(2)语文教师对语法的认识不足
虽然有71%的语文教师都觉得给学生讲解汉语语法知识意义很大,但是88%的语文教师认为近年来高考试题中汉语语法知识涉及的不多甚至不涉及。而事实上,在考试中很多题型都隐含着一定的语法知识,例如多音多义字之类的题涉及语素的知识,成语辨析题涉及短语性质和结构的知识,扩句与缩段涉及句子成分分析、句群结构分析等语法知识。如果语文教师对语法的认识不足,就不会在日常教学中讲解相关的语法知识,这样会使语法教学处于一种无序状态。[5]
(3)语文教师语法教学方法单一
在被调查的17名教师中,65%的教师说目前学生汉语语法知识的掌握情况很差,学生语法学习的现状不容乐观。但是遇到学生语法知识欠缺的问题时,76%的老师都是碰到相关问题时才会讲一些语法知识,只有18%的语文教师会系统地给学生讲解语法知识。而在讲解语法知识时,95%的教师都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教师讲,学生听,如此单一的教学方法,更加使得学生厌倦学习语法知识。
三、高中汉语语法教学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语法知识枯燥,师生均对其产生距离感
跟语音、词汇相比,语法具有更明显的抽象性、稳固性和民族性。[6]这是语法的三大性质,尤其是它的抽象性更加让人望而生畏,斯大林曾说:“语法从词和句的个别和具体的东西中抽象出来,把作为词的变化和用词造句的东西拿来,并且以此构成语法规则、语法规律。”[7]语法知识枯燥乏味的特点以及它自身的难度、深度、复杂度,使得教师和学生对其产生距离感,直接后果就是高中学生语法知识十分薄弱甚至一片空白。[8]
(二)教材忽略语法的编排,导致师生均不够重视
2011年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中要求: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知识,但不能脱离语言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讲授和操练,更不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和定义。基于这样的要求,高中语文教材基本不直接涉及语法,甚至萎缩了汉语语法的内容。[9]是否在教材中讲解语法知识完全由教师掌握,语文教师因此对语法知识不够重视,很多教师也就不会系统、完整地讲授语法知识。
(三)功利性的教学目的使得教学不系统
近年来,考试大纲对语法知识没有明确要求。许多语文教师在采访中提及,语法知识在高考中不会直接考,即使涉及,他们在平时教学中给学生讲解的语法内容也足够使用。因此,大部分语文教师都不会系统地讲解语法知识,学生更不会系统地学习,这使得汉语语法慢慢退出教学课堂,“语法盲”在学生群体中越来越普遍。[10]
(四)初中语法基础薄弱,直接导致高中出现语法断层现象
很多高中语文教师表示,学生应该在初中学习系统的语法知识,高中阶段是对语法知识的补充和拔高阶段。然而,现状却是很多高中生在初中没有接受系统的语法知识,甚至根本没有学习,如此薄弱的语法基础导致在高中出现语法断层现象。就算有些教师欲给学生系统地讲解语法知识,出于时间和高考指挥棒的考虑,也是爱莫能助。
四、高中汉语语法教学的改进策略
(一)每册课本有计划编排语法知识,并开设专门的语法课进行语法教学
基于很多高中生的语法基础知识薄弱的现实,高中语文教材应该由浅入深在每一册语文课本中有序地编排语法知识,并且编排在必修课本中。在编排中,针对每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每册课本中所编排的语法知识要简要、活泼、完整,这样不仅能使语法知识通俗易懂,而且将散乱的语法知识进行系统展示,可以使学生掌握系统的语法知识,也可以使学生能更加清晰地把握汉语语法的特点,又可以防止学生对枯燥的语法知识产生厌烦心理。[11]同时,学校每周可开设一节语法课,进行强化讲解,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法素养。
(二)在日常教学中渗透汉语语法知识,进一步加强语法教学
1.在阅读中渗透汉语语法
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入的课文大都是名家作品,是语法运用的典范之作,代表了汉语的语法规范。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一些复杂深奥的语句,难以准确理解句子的特殊含义。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有效的语法点,通过对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教会学生抓句子主干、划分句子成分,分析句子结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句子的内涵。从而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全面理解文章内容,还可以让学生从中学习到语法知识。
2.在文言文中加强汉语语法
文言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分量是不言而喻的。[12]新课程标准对高中文言文教学做了明确要求:使学生“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虚词、文言实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特别注重在阅读中举一反三”。因此,语文教师在文言文中一定要加强汉语语法知识教学。语法知识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如果语法知识一片空白,会让文言文教学寸步难行。[13]教师可以在讲解文言文时结合语法知识,对文言文句子成分进行分析,对词语活用现象进行分析,这样既有助于学生理解语法知识,也有助于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3.在作文中点拨汉语语法
作文是一个学生对语文知识掌握程度的综合体现,学生对语法的掌握程度和运用水平都会反映在他的作文之中。[14]除去写作的其他要求,写作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语句通顺。但是在学生实际的写作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用词不当、句子歧义、缺少主语、指代不明等语法错误。教师在批改作文时,可以对学生所犯的语法错误进行归纳总结,选取典型的语法错误,将其作为语法教学的材料进行讲解。在作文评讲中讲授语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是自己或者同伴出现的问题,所以印象也就比较深刻,同时也可以消除语法学习的枯燥感。[15]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而且可使学生掌握一些实用的语法知识,促进学生的学习。
4.在各类题中讲解汉语语法
高中生的学习目的很明确――为了高考。因此,语文教师在讲解试题时,不仅要分析考点,讲解做题技巧,也要分析每一道题所涉及的语法知识,然后针对每一类题,给学生讲解如何用汉语语法知识解题。例如病句分析题中出现的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六类病句,多是语法上的错误,老师要给学生逐一分析、讲解;再如语言应用中的仿句、对联、段意概括等题型,都必须找句子主干,通过语法分析才能正确解答,等等。
(三)教师提高自身语法素养,改进语法教学方法
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师“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语法感,也就是说,能在语法方面发现问题”。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自己首先要系统地学习语法知识,在头脑中建立起完整的语法系统,有较深厚的汉语语法分析功底,对一些常见的语法现象能够正确分析。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语文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语法素养,也要运用合理、恰当的方法讲授语法知识。由于语法自身的特点,教师必须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运用各种教具,才能研究教法,抓住关键,深入浅出,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学生克服畏难心理,转变学习语法的态度
学生面对枯燥乏味且复杂难懂的语法,难免会有厌烦之感,甚至心生畏惧。教师在讲解语法知识时,首先要让学生克服畏难心理,使其明确语法知识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激发其学习语法的动力,转变学习语法的态度,进而培养学生学习语法的兴趣,从而为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语法教学不仅不应该淡化,而且应该得到加强。学生必须认识到语法知识在高中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语文教师必须认识到语法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师生应该互相配合,共同努力,学好汉语语法知识。
注释:
[1][6]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版,第1-71页。
[2]袁丽:《高中语文该废弃语法教学吗》,课外语文,2013年,第12期。
[3][5]张玉萍:《关于高中语文语法教学方法的几点看法》,课外语文,2013年,第6期。
[4]陈丽:《认清现状,抓好衔接――关于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语法教学的思考》,中学语文,2012年,第27期,第182-183页。
[7]斯大林:《和语言学问题》,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1年版,第17页。
[8]樊小琴:《关于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的几点看法》,学理论,2010年,第31期。
[9]谢灏:《高中语文的语法教学》,广东教育・教研,2007年,第2期。
[10]李玲:《随文教学法在文言文语法知识教学中的运用》,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年,第3期,第23-24页。
[11]陈文柱:《高中语文教材应重现语法知识体系》,求知导刊,2014年10月15日。
[12]胡金兰:《语法在高中语文教与学中的作用浅析》,文理导航,2013年7月10日。
[13]苏玉迎:《论初高中语文语法教学的链接》,备课心得,2014年,第7期。
[14]王维斌:《浅谈当今高中语文语法教学之方法》,魅力中国,2010年,第24期。
一、及时了解小学和高中语文课本内容
小学生升入初中,他们在小学学了哪些语文知识,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该熟知于心,了如指掌。比如:小学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臧克家的《有的人》,还有一些古诗;而在初中的课本里也会有。我在备课、授课时就会有的放矢,学过的就不再“浅学”,应该再往深了“鉴赏”。有的课文在小学课本里是通俗改编版的,而在初中课本里是古文原版的。如:在小学学过的课文《草船借箭》是白话文,而在初中课本里也有《草船借箭》,但它是《三国演义》中节选的一章,是古文。另外,还应该知道哪些字词在小学学过,哪些没学过,这些看上去很不起眼的事情,在实际教学中却是很重要的。
有一套小学课本还不够,我觉得教师还应该有一套高中语文课本。因为我们教的学生,大部分要上高中。在初中教学中,适当地讲些高中语文基础知识也是必要的。比如:很多初中生升入高中后,高中老师讲一些语法修辞或文言文的特殊句式、词语活用等知识时,一些学生闻所未闻,一头雾水。高中老师责问:难道你们在初中没学过吗?实际上,在初中,因为有些知识点不在中考范围内,初中教师就一字不提,忽略不讲了。所以,初中教师也应该对高中的课文和一些知识点有所了解,适时讲授,这对学生以后的深造有益无弊,当然要点到为止,不可喧宾夺主。
另外,在教学实践中,作为语文教师,还应该了解同一学期的其他学科,尤其是历史、地理、思想品德、音乐、美术等课程。因为在语文教学中,或多或少会涉及其他学科内容,这正是语文课“开放性和综合性”的体现。
除了补充以上的“课外书”,还可以补充一些报纸、杂志,趣味益智书,关于汉字字源、书法教育等书籍。利用这些“课外书”,在备课讲课、实践活动课、作文课各个教学过程中,都可“传”给学生。学生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动力,写作文时就不会再空洞无物了。
二、深入了解学生,多了解网络知识
我们都知道,备课中有一项内容是“备学生”,就是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成绩、性格爱好、思维方式、优点缺点,等等。我经常和学生“闲聊”,了解学生爱看什么书、爱听什么歌、爱看什么电视、爱追什么时髦;近来关注些什么、课余爱干什么、身边发生了什么事、有什么困惑……这样不但拉近了师生距离、融洽了关系、训练了口语交际能力,也可以在活动课和布置作文时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还能及时解决一些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其实,“备”好了学生,与只埋头备课本,教学效果是相差很大的,可以说事半而功倍。
现在,很多学生通过电脑、手机了解一些课外知识,教师应该积极引导,让他们通过这些“先进工具”学习语文知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网上找一些作家的生平、作品,看些涉及课文的影视,听课文朗读,收集网络新词语等等。我希望一些语文教师多了解一些网络知识,不要一谈学生上网就大发雷霆,要积极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
【关键词】语文教学;传统文化
语文教学在所有科目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学习语文能学些什么,除了识字辨音、组词造句、熟读成诵、阅读理解以及文章表述这些基础的知识能力方面的素质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培养,传统文化刚好就发挥了这个作用,那么接下来笔者就将针对传统文化渗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原因
高中课堂是为了面对高考的学习阶段,学习任务紧,学习压力大,在学科教学中教师的侧重点都放在了对于解题技巧解题思路相关的应试实用知识,而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寥寥无几,导致学生情感残缺、高分低能的现象时有发生,所以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寻求塑造学生情感的方法。别的学科倒也还好,语文学科确是肩负着培养学生价值观的重任。那么传统文化出现在语文课堂上的原因其中一点就是借助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来向学生弘扬民族精神,在接受爱国主义学习的同时塑造自己远大的理想和报效祖国的价值观。除此之外,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文化内涵,熟读背诵优美篇目为以后的工作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和深厚的积累。
2.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这点前面提到不用赘述,所以传统文化就应该在高中课堂上被语文老师重视起来,作为重点的内容传授给学生,除了课本上的传统篇目之外,教师还应该发掘课外的优秀古文在课堂上向学生们传授,但是除了日常讲课之外,如何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问题有待商榷,下面笔者就将重点分析探讨一下。
2.1充分利用教材,发掘传统文化
高中阶段是学生在面临人生一大分水岭之前的一个重要的学习阶段,这个阶段在知识能力上面的培养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重视,也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但是,教育部门不能只关注对学生知识能力方面的培养,还要关注他们在情感素质方面的培养以及在内涵修养上的培养,所以教育部门在设计编写教材时就适当加入了一些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篇目,这些优秀篇目是经多个研究者综合考虑后决定的,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对于高中语文教师来说,教材的利用就相当重要和关键的。要充分的钻研教材,发现其中的优秀篇目加以利用。比如语文课本中的《劝学》篇目,教师要充分讲解文章的作者内容含义的同时帮助学生理解劝学的当今意义,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让学生理解到学习的巨大作用,树立起终生学习的理想,不光如此,还要学生认识《荀子》这本作品,帮助学生鉴赏这部作品,品味其中蕴含的古人优秀思想。
2.2锻炼学生语文思考的能力
每种语言都有各自的一种语法体系,对于汉语来说也是如此,汉语语法体系在现代文中主要有语素、词、短语、句子四个语法单位,在句子上主要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六种句子成分,在几种成分的排列上也遵循着固定的格式,宾语放谓语后,谓语放主语后,比如“我写字。”这句话,就是典型的现代汉语格式“主语+谓语+宾语”,但是对于古代汉语来讲却并非如此,还以《劝学》举例,《劝学》中的第一句,“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但是学习不能作为动作的发出者,所以应该是学习不可以被停止,简便来说,不可以停止学习,就是“不可以已学”,“学”是“已”的宾语,本应该放在“已”的后面,但是原文却提前了,这里是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所以需要学生分析并积累,这只是一个小小的例子,古代文言文中还有很多优秀的修辞方法表现手法需要学生欣赏并积累。
2.3培养学生鉴赏传统文化的能力
在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优秀篇目值得学生积累,但是积累之前要先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弄懂文章的思想感情,在这个时候,教师灌输式的教育方式明显行不通了,鉴赏讲求的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更是“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每个人的鉴赏方式和鉴赏方向都不相同,学生更是如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用他们自己的眼睛去欣赏这个世界,而不是用统一的标准去观察这个世界,这才是语文的强大魅力所在,那么古代文言文较之现代文还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对于学生来说的发挥空间更大,其中蕴含的思想也更加深奥,更有利于学生培养鉴赏能力。传统文化不仅在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情感价值观的培养提升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而且在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的提升也相当重要。所以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不断探索渗透传统文化的途径,在教材、鉴赏和思考上多下功夫,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的培养,还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吕萍惠.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渗透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6,(12):138.
一、以形索义
以形索义,是通过对汉字形体结构分析来探求和诠释词的本义的训诂方法。运用以形索义的方法应遵循两条原则。一是字形要能反映本义,本义要与字形切合,即要能证明造这个字时,是根据这一意义来构形的。为达此目的,我们所依据的字形应是较古的文字。二是探求本义必须参证于文献语言,即本义不仅要与字形结合,还必须是在文献语言中有过用例。参证文献语言来探求词的本义,可以避免望形生训。下面我们运用以形索义的训诂方法来讨论中学文言文中的一条注释。
《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军霸上。”高中语文第二册注:“军,驻军,动词。”余行达主编《古代汉语》(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在非判断句中,名词如做谓语,活用成了动词。如:‘沛公军霸上’,‘军’做谓语,意为驻军。”
中学语文和余行达主编的《古代汉语》都把“军”解释为“驻军”,但前者以为“驻军”是“军”的固定义项,而后者认为“驻军”是“军”的临时意义,即名词“军”活用为动词时所临时具有的意义。孰是孰非?对此,我们可以通过“军”字的形体结构分析来予以说明。
《说文》:“军,围也。四千人为军。从车,从包省。车,兵车也。”朱芳圃《殷周文字释丛》:“字从车,从@①,会意。古者车战,止则以车自围。”由此可见,“军”本为动词,本义是“包围”。将兵车围成一圈时,当然是表示军队驻扎下来准备宿营,因此,“军”引申有“驻扎;驻军”义。是谁将兵车围成一圈呢?当然是军队,因此:“军”又引申有“军队”义。由此可见,军的“驻军”义和“军队”义都是由本义“包围”引申出来的。既然“军”本为动词,那么“军”表示“驻军”义时当然就不是“名词活用成动词”了。由此可知,语文课本的注释是正确的,而余行达主编的《古代汉语》的解释是不准确的。
二、因声求义
因声求义,是通过对汉字声音线索分析来探求和诠释词义的训诂方法。它主要是用来推求语源、解释联绵词和解决文字上的通假问题。运用因声求义的方法应遵循两条原则:一是以古音(即上古音)为依据,因为绝大多数的同源词在上古时已经形成了,训诂学里说某字与某字音同或音近,也是就上古音而言的;二是以文献语言为依据,以避免滥用声训而流于主观臆断。下面我们运用因声求义的训诂方法来考证一条词义。
归有光《项脊轩志》:“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高中语文第五册1984年版和1987年版皆未给其中的“借”字作注,其他古文选本亦不注。似乎“借”就是现在的“借进”。其实不然。归有光为什么要把借来的书入满自己的书架呢?这合情理吗?按,“借”上古属铎部精纽,“藉”上古属铎部从纽,因此“借”可以通“藉”,为叠韵通假。例如《诗·大雅·抑》:“借日未知。”《汉书·霍光传》引《诗》作“藉”;《荀子·大略》:“非其人而教之,赍盗粮借贼兵也。”《战国策·秦策》:“此所谓藉贼兵而赍盗粮者也。”“藉”本义是古代祭祀朝聘时陈列礼品的垫物。《说文》:“藉,祭藉也。”既然是垫物,他物便可置之其上。如《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藉萋萋之纤草。”李善注:“以草荐地而坐曰藉。”由此可知,“借书满架”就是“藉书满架”,直译就是“置放的书排满了书架”。
三、寻规律以求词义
寻规律以求词义,是通过探寻古代汉语里词的内部构造、词的产生与发展和词义演变等规律来探求和诠释词义的训诂方法。通过探寻古汉语词汇的内部构造规律,我们可以避免把古文中两个单音词误认为是一个双音词的现象;通过探寻古今词汇之间的发展变化规律,我们可以了解一些古语词的意义;通过探寻词义演变的规律,我们可以了解某个词在古代具有哪些意义,为什么会具有这些意义,可以了解同源词的孳乳情况,可以了解古今词义的差异情况。运用寻规律以求词义的方法来探求和诠释词义应遵循两条原则:一是以古训为依据,这是因为作古训的先代学者,尤其是“汉儒去古未远,经生们所说的故训往往是口口相传的,可信的程度较高”(注:王力《龙虫并雕斋文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0年版,343页。);二是注意词义的时代性,因为“古代汉语”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在古代汉语范围内,各个时代的词义是有差别的,不明乎此,则往往可能导致以后起之古义解释更早之古义。下面我们运用寻规律以求词义的训诂方法来讨论中学文言文中的一条注释。
《史记·屈原列传》“不获世之@②垢。”高中语文第六册注:“不沾染尘世的污垢。”
按,这种解释虽文意可通,然“获”并无“沾染”义,此属望文生义。《广雅·释诂三》:“获,辱也。”王念孙《读书杂志·史记第五》对这句话是这样解释的:“获者,辱也。言不为滋垢所辱也。”课本亦采此说。
四、明语法以求词义
明语法以求词义,是通过语法分析来探求和诠释词义或句意的训诂方法。杨树达先生说:“治国学者必明训诂,通文法。近则益觉此二事相须之重要焉。盖明训诂而不通文法,其训诂之学必不精;通文法而不明训诂,则其文法之学亦必不至也。”(注:杨树达《高等国文法·序例》,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运用明语法以求词义的方法来探求和诠释词义和句意应遵循两条原则:一是注意古今汉语语法的区别,二是注意对古汉语语法进行断代研究。下面我们运用明语法以求词义的训诂方法来讨论中学文言文中的一条注释。
《论语·述而》:“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初中语文第一册注:“何有于我哉,哪一样我能有呢?这是孔子自谦的话。”
按,这种解释盖本于朱熹《论语集注》。朱熹云:“‘何有于我哉’,言何者能有于我也。三者已非圣人之极至,而犹不敢当,则谦而又谦之辞也。”然而这种解释既不合古汉语语法,又有悖于史实。下面我们仅从语法方面来解释。
“何有”即“有何”,其中的“何”是疑问代词作前置宾语。“何有”在古代汉语里又是一种表示反问的习惯说法,其意思较灵活,可以根据上下文意而译为“有什么困难”、“有什么舍不得”、“有什么关系”等。下面仅以“何有”作“有什么困难”讲为例来加以说明。
《左传·僖公九年》:“入而能民,土于何有?”杜预注:“能得民,不患无土”因此,“土于何有”就是“得到土地有什么困难呢”。
《论语·里仁》:“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何晏集解:“何有者,言不难。”因此,“何有”就是“(治理国家)有什么困难呢”。
《孟子·梁惠王下》:“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朱熹集注:“何有,言不难也。”因此,“于王何有”就是“对于称王天下有什么困难呢”。
至于“何有于我哉”,《论语注疏》云:“此章仲尼言己不言而记识之,学古而心不厌,教诲于人不有倦息。他人无是行,于我,我独有之。故曰‘何有于我哉?’”刘宝楠《论语正义》云:“与上篇‘为国乎何有’、‘于从政何有’、‘何有’,皆为不难也。”值得注意的是,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1978年版)对这句话注释为:“在我这里有什么呢?这就是说,这三件事我都没有。”而在《古代汉语》(修订本)里则改注为:“对我来说有什么呀?也就是说,这三件事对我来说都不难。”由此可见,“何有于我哉”就是“(这)对我有什么困难呢”。
五、由修辞以求词义
由修辞以求词义,是通过修辞方式分析来探求和诠释词义或句意的训诂方法。运用由修辞以求词义的方法来探求和诠释词义或句意应遵循两条原则:一是注意区分修辞方式与一般表达方式,二是注意参证于史实。下面我们运用由修辞以求词义的训诂方法来讨论中学文言文中的一条注释。
司马光《训俭示康》:“人皆嗤吾固陋。”高中语文第二册注:“嗤吾固陋,嗤笑我固执不大方。”
按,这里的“固”不宜取“固执”义,因为穿着朴素根本不存在是否“固执”的问题,只是可能让人误解为“吝啬”。“陋”有“吝啬”义,例如《吕氏春秋·节丧》:“侈靡者以为荣,俭节者以为陋。”李白《赵公西侯新亭颂》:“俭则不陋,丽则不奢。”“固”有“陋”义,即“吝啬”义。《广雅·释言下》:“固,陋也。”《论语·述而》:“奢则不逊,俭则固。”意思是,奢侈就显得骄傲,节俭就显得吝啬。由此可见,“固陋”在这里是运用了同义连用的修辞方式,即“吝啬”的意思,“嗤吾固陋”,就是嗤笑我吝啬。
六、据史料以求词义
据史料以求词义,是依据与古代社会生活有关的史料来探求和诠释词义的训诂方法。运用“据史料以求词义”的方法来探求和诠释词义应遵循两条原则。一是“内证”与“外证”相结合,兼及“旁证”。我们在探求和诠释某个与古代社会生活有关的词语的意义时,最好尽量从本文或本书以及作者的其他作品中去寻找史料来加以训释,这便是内证;同时还可以从同一时代的其他作品以及后代撰写的反映同一时代历史的作品中去寻找史料来加以训释,这便是外证;也可以从较早或较晚的作品中去寻找史料来加以训释,这便是旁证。二是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史料。社会生活是发展变化的,前一时代的典章制度到了后一时代可能发生一些变化,这种现象也必然反映到语言中来。因此,我们要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某些史料,以避免“以今证古”或“以古证今”的现象。下面我们运用据史料以求词义的训诂方法来讨论中学文言文中的一条注释。
贾谊《论积贮疏》:“岁恶不入,请卖爵子。”高中语文第三册(1984年版)注:“年成坏,不能纳税,(朝廷)卖爵位(来增加收入)、(百姓)卖子女(来度过日子)。不入,指百姓纳不了税,卖爵,汉朝有公家出卖爵位以收取钱财的制度。”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注:“请卖爵子:请求卖掉自己的爵级或儿子。秦汉时有赏赐爵级的制度,因此百姓也可以有较低的爵级。这种爵级可以转卖。”
“卖爵”的主语是“朝廷”还是“百姓”?这里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解释,孰是孰非?我们可以据史料来求词义。首先,汉代百姓是可以得到爵的,其得爵的方式主要有三。一是赐给。据《汉书·惠帝纪》载:“孝惠即位,赐民爵一级。”二是用钱买。《汉书·惠帝纪》:“民有罪得买爵三十级以免死罪。”三是“入粟受爵”。这是晁错在《论贵粟疏》中提出的主张,“于是文帝从错之言,令民入粟于边,六百石爵上造,稍增至四千石为五大夫,万二千石为大庶长,各以多少级数为差”(《汉书·食货志上》)。其次,百姓得到爵级后,是可以转卖的。《史记·文帝本纪》:“后元六年,大旱,蝗,发仓庾以振民,民得卖爵。”《索隐》引崔浩:“富人欲爵,贫人欲钱,故听买卖也。”可见《古代汉语》的注释是对的。后来1991年出版的高中语文第四册改注为:“请卖爵子,(百姓)用爵位和子女换钱(以度荒年)。汉朝,人民的爵位可以买(包括由政府手中买)卖。”这就注对了。
七、考异文以求词义
考异文以求词义,是通过比较、考究同一文献的不同版本中用字的差异,或原文与引文用字的差异,或同一材料在同时之书中用字的差异,来探求和诠释词义的训诂方法。考异文以求词义的方法主要用来解决四个问题:一是订正误字,二是辨识异体字,二是明了通假字,四是同源字的通用和同义词的替换来诠释词义。运用这种训诂方法应遵循正确分辨异文材料的原则,即要正确分辨异文材料的类别,不要把异体字、同源字、通假字、同义词等当作误字处理,也不要把通假字当作同义词、同源字处理,等等。下面我们运用考异文以求词义的训诂方法来讨论中学文言文中的一条词义。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高中语文第一册未给其中的“以”字作注,其他有关古文选本亦未作注,似乎它与介词“以”相同而无需作注。其实,无论用介词“以”的哪一种用法来解释此处的“以”,都不妥当。按,“以”通“似”。从异文材料来看,《汉书·高帝纪上》:“乡者夫人儿子皆以君。”颜师古注引如淳曰:“以或作似。”《史记·高祖本纪》作“皆似君”。从古代训诂材料来看,《玉篇·人部》:“以、似,二同,像也。”从语音方面来看,“以”上古属之部喻纽,“似”属之部邪纽,因此“以”可通“似”,为叠韵通假。由此可见,“以秦王之威”,意思是“像秦王那样的威风”。
八、用逻辑以求词义
用逻辑以求词义,是运用逻辑推理并遵循逻辑思维规律来探求和诠释词义的训诂方法。这种训诂方法主要用来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侧重于探求和诠释语言中的词义,即词的概括义;一是侧重于探求和诠释言语中的词义,即词的具体义及语境义。运用这种训诂方法应遵循充分占有文献语言材料的原则。下面我们运用用逻辑以求词义的训诂方法来讨论中学文言文中的一条注释。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104-02
现代高中语文课本中所包含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古文和现代文两种形式。在我看来,古文方面可以在进行更为细致的划分:文言文和古诗词。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文言文和古诗词在教学目的、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别。相对于文言文而言,大部分学生在古诗词鉴赏方面存在的问题更为典型、系统,因此在下文中,我会主要针对高中语文教材中出现的古诗词进行分析,找出最为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帮助学生打倒这只语文学习路上的"拦路虎"。在我看来,对于古诗词教学,主要从知识教学和情感教学两个方面入手。
1.知识教学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知识和文化的代代传承,从而保证人类文明的生生不息。因此,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知识教学永远是占据首位的,而对于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来说,在语文这门传统科目中占据一席之地的古诗词教学环节更是如此。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将知识的传授和方法技巧的引导放到古诗词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位置。在我看来,古诗词的知识教学方面主要包括炼字、解题技巧的建立两个层次。
1.1 炼字。炼字,顾名思义就是提炼出每个字所隐藏的意思。我国的古诗词是采用古代汉语写成的,古汉语不论是在语法使用还是意思表达方面都与现代汉语大相径庭,因此同一个字在现代汉语中的解释和用法,会和古代汉语的意思和用法天差地别。与现代汉语相比,古代汉字意思表达更加注重凝练性,这就需要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会炼字,从而明确体会出古诗词中每个字的独特含义,从而为更好地明白诗词中表达的情感做好铺垫。
对于炼字来说,需要学生具备较为丰富的古代汉语字词基础。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大篇章的文言文来帮助学生积累下更多的古代汉语知识,从而在古诗词鉴赏过程中,以古代汉语知识为依据,进一步提炼古诗词中每个字、词的引申性意思,提高对于古诗词字面意识把握的精确度,并为进一步实现情感剖析奠定基础。
1.2 解题技巧。对于高中生来说,语文知识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培养自我的文学性思维,从而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更重要的是要通过一系列知识的学习在将来的高考过程中获得令人满意的成绩,从而能够进入高等学府深造。并且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国家大力提倡学校教育要在教给学生相应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古诗词的理解就非常注重技巧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好解题技巧的传授,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学习效率。
作为高中教师,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教学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一般会对历年高考试题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剖析。我在研究试卷的过程中发现,历年以来的语文考试中涉及到的古诗词题目,能够总结出一定的规律,总结诗人情感,和分析修辞手法是绝大多数古诗词考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以这两类问题为依据,进行古诗词教学技巧的传授。
2.情感教学
语文是一门感性思维占主导的学科,不论是现代文还是古诗词阅读,都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情感代入和共鸣能力。因此,我们再日常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内容的教学,还要有目的性的培养学生对于情感的体悟能力,从而让学生在古诗词阅读过程中,实现情景代入,情感共鸣,真实体会到诗人在字里行间体现出的情感。
2.1 情感鉴赏。从学生能力培养方面来看,情感鉴赏可以考验学生对于一首诗或词整体的理解能力,对于学生的炼字能力和整体情感代入,以及体悟能力有着非常好的锻炼和促进作用。从应试方面来看,尤其是对于高中生来说,根据对以往高考试卷的研究,古诗词是高考语文试卷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情感鉴赏则是古诗词题目中永远的参与者。所以情感鉴赏一直是古诗词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对以往教学总结,我认为,对于学生情感鉴赏能力的培养可以细化为两个方面。
首先,要了解诗人,了解时代。这需要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将诗词与诗人结合起来,古诗词往往是诗人有感而发的产物,不同的性格特点、不同时期诗人的不同遭遇,都会对这一时期的诗词创作产生一定的影响,甚至有一些诗词,直接就是诗人对于自身情感和处境的真实性描述。以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为例,两位生于不同的时期。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并且本人性格带有明显的侠客色彩,豪放而浪漫,所以李白的诗往往充满着乐观和浪漫的色彩,如《将进酒》这首诗就充满了自信与乐观的态度,对于权贵,名利金钱的蔑视。而杜甫生于唐朝由盛转衰的阶段,经历过安史之乱,所以杜甫的是感情更为沉重、灰暗,还有自己怀才不遇的无奈之情。只有对诗人有一个整体性的了解,才能在情感赏析过程中精确把握住,诗词的核心情感所在。
其次,要情感代入,激发共鸣。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如在读诗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依照诗中描述,在脑海中构建出一幅情景画面,将自己代入其中。并且站在诗人的立场上,设身处地的感受当时的情境,以此来推测诗中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而引发思想上的共鸣。
2.2 培养学生的审美思维。古诗词是古代文人墨客采用最为精炼的语言和多种修辞手法,进行隐晦性情感表达的一种形式,即使是一个简单的字词都可以包含着无限的韵味,因此古诗词不论从文体还是内容方面,都处处体现出美。因此对于古诗词鉴赏来说,审美能力是不可或缺的。
【关键词】 高中语文 复习课 教学
一、优化学生的复习心理,提出新的学习期望
考试不是学生学习的终结,而是一个永远的起点,是为了学生今后永远的发展。“考”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发现未知,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下一阶段的学习中调整学习的重点和方法等,因此,教师在复习讲评课上要注意突出正面激励,着眼未来,向学生提出新的学习希望,分别对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原有基础好但此次考试“马失前蹄”的学生提出新的学习希望,当整个班级考试测验成绩都不甚理想时,教师应当冷静客观地分析试卷的命题意图、命题特点、试卷内容与难点等,教学生去分析出题者是如何出题的,让学生掌握如何评改试题,掌握答题的技术要领,在掌握了知识点的同时还能多角度地答题。
二、细分归类练习
举一反三考题并不是照搬书本的,因此,不要机械地复叙课文内容,死记硬背段意、中心之类,而要着眼于巩固基础知识和提高读写能力,通过知识归类,反复练习,以迭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目的。当然,归类多练并不是多多益善,陷于题海而不能自拔。应以大纲和教材为依据,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有目的、有重点、有系统地去练。
练的内容要选择精当,步骤要循序渐进。字,词、句的复习要抓重点,突破难点,归类辨析,注意运用。近几年的高考答卷,突出的问题是错别字多。因此,要学一些汉字结构的知识,了解形、音、义的特点,把容易读错、写错的字归类辨析,读准字音,记清字形,辨明字义。对词的掌握,难点在从古汉语中吸收过来的、有生命力和表现力的词语(如“缥缈”“觊觎”之类),要在复习课文和平日阅读书报时注意积累。
要确切理解词义的细微差别,了解构词方式,分清感彩。复习时,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以便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巩固和运用这些基础知识。作翻译练习,一定要忠实于原文,以直译为主,不可随意增减或引申。译文的文字要合乎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对古文在语法上的省略,应作必要的补充。
三、丰富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实现课堂教学民主化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心理学家测定:人在平静状态下脑中表象数目不足情感状态时的百分之十。这就要求我们在组织学生进行高中总复习时,不仅要注意利用各种渠道,从各个角度千方百计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要像悉心照顾婴儿一样,注意呵护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多鼓励、多指点、多挖掘,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不让任何一个思想火花熄灭。在组织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利用合作、探究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始终让学生处于情感状态下,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提高学习效率。我们深信这种做法能够创造奇迹。经过前两年的有意训练,现在我的课堂上99%的同学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真正实现了课堂教学民主化。绝大多数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大有提高,养成了积极思考、主动质疑的探究习惯,基本上实现了学习方式的转变,已经由过去的接受式的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合作、体验、探究学习,实现了“教育场”的根本转变。
高中语文总复习知识容量大,练习量也大,有些老师认为就没法课改了,其实不然。高中语文总复习教学中容易形成审美疲劳,课堂变得枯燥乏味,我们要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如文言文知识竞赛、疑难杂症诊所、小小百家讲坛、作文论坛等来丰富课堂,注入活力;专题复习要以“先导后学、以学定教、链接高考”的基本模式,根据学情定教法,以“预习反馈――对群学――展示――质疑、解惑――小结――检测”为课堂的基本流程,一句话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动起来,课堂才能高效。深信坚持课改,会有好的效果。
四、多让学生进行自我总结
教师要把传统教学的“多讲”转变为“精讲”,转变为学生的“多动”,即多动脑想,多动笔写,多动口说,注重学生思维的训练。在语文复习课中,教师普遍有这样的困惑:这样的题目已让学生练过了,有些还是多次练了,讲评时老师已分析得很清楚了,但到考试时,在遇到这样的题型,学生还是感到茫然。这其中的原因是学生的自我感悟、自我总结没落到实处。
五、课本与复习资料相结合的复习方法
课本是教学之本,更是复习的依据。高考多以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主,重视基础内容的复习和以教材为主应该是同等重要的,要纠正学生将课本束之高阁,一头扎进复习资料中的错误做法。同时,教师也应该摆正课本与复习资料的关系,要对课本进行精炼、活用、深化、延伸与拓展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