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神经病学的重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优点 不足 解决方法
神经病学是与神经解剖学、病理学等学科紧密相联的学科,理论与实践之间具有高度的联系。由于神经病学教学内容多,专业性强,涉及症状体征较复杂,在既往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感受到在有限的理论教学时限中充分掌握神经病学知识存在一定的难度。近年来我们在重视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将多媒体教学技术应用于神经病学教学中,取得了一些经验,同时也发现了部分不足。
1多媒体教学方法的优点
1.1多媒体教学能够将静态和动态相结合,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化生动化
神经病学知识内容涉及到许多的神经解剖等方面的知识,而对于学生在学习神经病学课程时以往的解剖学知识遗忘较多,所以单纯讲解神经病学知识学生理解起来感到抽象,不易理解和接收。这就需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将解剖基础知识回顾,为神经病学的理解打下基础。既往的教学模式是用挂图、画图等形式讲解,比较单调,不易被学生理解和消化。而多媒体教学能够将丰富的图像和动态的画面结合起来,更容易清晰地向学生展示。例如:神经系统定位诊断中运动、感觉系统的定位讲解,单纯地理论讲解运动或感觉传导通路解剖知识,学生可能是课堂上理解,课后就遗忘,但应用了多媒体教学后,我们将运动和感觉传导通路制作成动画,将静态与动态相结合,将三级传导通路逐一显示,再加之讲解,对于浅、深感觉的通路,以不同色彩形成鲜明的对比,可以使学生一目了然地理解二者的共同与不同传导之处,从而在损伤不同的传导部位会产生相应的症状与体征,为神经病学的定位诊断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学生们反映即使课后有遗忘,但当回忆到动态的图解就能自己逐步推理出每一步的定位诊断,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1.2多媒体教学能够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多媒体教学能够将丰富的临床资料信息载入教学之中,扩大了教学内容,并且将生动形象的临床病例带入课堂。使神经病学知识内容生动、形象化,更大的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在通过单纯文字的表达的基础上同时更多的应用了声音、动画、图像等形式,把抽象知识更加直观形象化的展现,它能够分解知识信息的复杂性,使要说明的问题一目了然,使学生容易理解,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讲解中,我们使用了自制拍摄的视频动画,将典型的面瘫患者口角歪斜、闭目不能、额纹消失等体征,在课堂中真实地展示给学生。能够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更有效的掌握,通过课后的问卷调查与反馈,多媒体教学在神经病学的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现代教学的优势,利于学生的记忆与理解,教师向学生传达更多的信息,有利于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提高了教学效率。
1.3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在临床见习教学中的作用,对临床技能的培养起着一定的强化作用
《随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和病人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志愿作为教学资源的患者越来越少,这给临床见习教学带来很多困难…。临床教学医院带教义务与患者享有自主权之间存在一定矛盾性,在这种不可避免的情况下,多媒体教学在临床见习过程中有着一定的帮助作用。我们的做法是将典型的病例体征自制拍摄视频,在见习过程中,结合理论知识的复习,先应用多媒体向同学们演示,如若有典型病例或患者配合的情况下,指引学生操作,加强实践性。例如:神经系统查体,让学生反复观看标准的多媒体视频片,然后相互之间实践操作,最后对有阳性体征的病人进行查体。这样避免了冒然对病人查体,学生不知所措,患者也对学生表现不满意继而不配合的现象发生。另外在学生见习阶段,有些同步的见习内容病区不一定有相应的典型病例,这时也可以采用多媒体视频演示向学生展示典型病例,继而填补了学生见习过程中的不足。
2多媒体教学方法存在的不足之处
2.1多媒体课件准备不足
有些教师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由于对于多媒体的理解把握不足或是过份依赖多媒体课件,只是将教科书内容过多的文字形式制作在课件上,文字满篇,与传统的板书无明显差异,造成枯燥无味,不能体现重点与难点。而另外一种极端是过度使用多媒体技术,将课件制作很色彩斑斓,无关的画面、动画都大量使用,造成喧宾夺主,课堂学生注意力分散,结果适得共反。
2.2教师对于多媒体教学理解不够
多媒体课件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是让教师能够更好地讲授知识,学生更好地接收信息。所以教师的讲解才是最重要的。过份依赖多媒体,避免照本宣科尤其是青年教师很容易忽视的问
题。部分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不能够与学生互动交流,忽略了学生的感受,造成了教师在一味的念,而学生在一味的看,而没有达到实际真正吸纳、消化知识的目的。
3解决方法
(1)多媒体教学是衔接理论与临床实践的强有力的手段,所以我们在应用它的过程中应该扬长避短,将现代与传统的方式相结合,相辅相成。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应用它的优势将神经病学的难点重点以直观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将典型的病例以视频形式向学生演示,这样弥补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带来的神经病学教学资料不足现象。同时应该对于多媒体课件严格把关,做到有重点,有特色,避免片面追求画面的漂亮和动画效果,分散学生注意力。
(2)对于教师的培养应不仅局限于课件制作的优劣,同时应注重在讲授中与学生的互动,避免学生只是观看课件,通过提示、讲解,使学生对所学的课程做出积极地反应,努力创造出一种让学生敢想、敢问的课堂教学气氛。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也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和学双方都起到了促进作用。
[关键词] 全面质量管理;教学质量;神经病学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7(c)-0128-03
神经病学是一门既复杂又抽象的学科,学生们普遍反映难学,多年来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方法上亟待改进和提高。在以往教学研究上,采用常用的科研方法,进行横向分组的对比研究仅是对某一教学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而要全面要提高教学质量仅对某个教学方面的问题改进是不够的[1]。因此,通过调查研究,应用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在教学活动的各环节,找出问题,解决问题,并重点针对主要问题采取科学有效的综合治理措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对提高当前神经病学的教学水平有更重要的意义。
该教研室借鉴企业界的全面质量管理(QC)方法,于2009年1月―2012年7月以提高临床教学质量为目的,将全面质量管理方法运用到神经病学的临床教学研究中,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 方法
按质量管理的最基本行动模型(PDCA) 循环进行操作。包括以下四个过程:①P计划(研究情境或查找原因);②D执行(按照计划,付诸实施);③C检查(评价实施结果);④A处理(总结经验)[2]。
1.1 成立QC小组
成立QC小组,QC小组共有8名成员,由教研室主任、副主任、秘书及中高年资教师组成,研究前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和分工,做好研究计划。
1.2 确定研究对象,查找原因
纳入研究的对象为2006级中西医结合本科专业班的学生和2006级临床医学专业班的学生与2007级中西医结合本科专业班的学生和2007级临床医学专业班的学生。小组成员采用在教师中问卷式调查方法,发动教研室全体教师围绕上学年神经病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2006级年级的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调查,收集意见,找出和分析哪些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原因,哪些是次要原因,经整理做出统计表,见表1。并针对主要原因进行重点研究和处理,制定对策。
1.3 研究制定对策
经过调查发现主要原因是:教师工作忙,课前准备不充分,教学的效果不佳。学生的神经解剖基础知识不牢固地,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认识错误,认为是考查科目,不重要。实习带教教师讲解少,学生提问少,师生交流少,未能很好的结合神经解剖的基础进行教学。制定的教学计划未能很好执行,研究的教学成果未能很好应用,教学设备不完善,教学课件未及时更新仍沿用旧教材的课件以及病案导学式教学法未能很好落实等其它多种问题。针对找出影响神经病学教学质量主要原因,研究制定对策,绘制实施对策表,见表2。明确神经病学教学要解决的重点及难点问题,并针对主要问题进行重点攻关及处理。
表1 教师30人对神经病学教学中存在问题调查统计表
1.4 具体实施
小组成员定期开会活动,活动1次/月,建立活动记录本,做好记录。针对找出影响神经病学教学质量主要原因,制定的对策,针对影响神经病学教学质量主要原因逐条落实,解决,并根据分工落实到具体负责人,提出并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攻关研究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检查措施的落实情况,在管理上,包括对现在校的学生教育和指导及对教师教学的监督和管理。
1.5 进行总结
攻关研究活动结束后,对所做的工作进行总结,找出不足,制定改进措施和取得成果的巩固措施。
1.6 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通过应用全面质量管理的方法,针对教学活动的各环节出现的问题,同时解决,提高了神经病学教学质量,研究结束后,学生的理论水平和临床实践能力得到提高,教师对学生满意度提高。
①研究活动结束后教师对学生临床综合能力满意度提高,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3 教师对研究前后对学生临床能力满意度调查表
②研究活动结束后学生的出科考试成绩得到提高 ,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4 研究前后学生平均出科成绩、病例分析评分对照表
【关键词】神经内科;硕士研究生;临床科研
神经病学专业性强、涉及面广,可涉及神经解剖学、神经病理学、神经影像学、神经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神经生理学等学科,内容繁多,理论深奥,抽象和立体思维要求高。神经病学具有所涉及的疾病复杂、症状广泛、诊断的依赖性强、疾病严重、病种繁多,是内科中最为复杂的一门学科,相对与其他内科疾病,认识并掌握神经科疾病对研究生来讲有着更高的难度,而对于研究生的培养比本科生有着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有限的3年时间培养出一个合格的神经科硕士研究生一直是我们探索的道路,总结本科十多年的研究生教学经验,探索和总结出以下几方面的培养的方法以提高研究生的培养效果。
1 研究生的理论学习阶段
神经病学虽然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但由于本科阶段教学大纲中规定的课时相对较少,大多数学生对神经病学知识掌握不多。安排理论功底扎实的教师,加强神经病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包括解剖学、神经生物学、神经病理学、神经生理学等;其次,对神经病学临床基本技能等进行梳理,力求使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有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掌握。此外,还需及时引导学生了解学科最新动态。安排学科带头人,结合我科实际科研工作和正在开展的科研项目,向学生介绍学科发展动态和最新成果,力求使学生对学科前沿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临床实践及科研阶段
2.1 在每日的查房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功,运用多种模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1]
在进入临床学习阶段,我们注重对学生进行临床技能的培养,并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不同方向的重点培养。首先是基本功的培养,所有研究生在临床工作中参与每日的查房,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大胆探索和运用启发互动式教学法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分析、研究、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新住院患者,选择典型的常见病例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分析并指导学生如何开医嘱,针对患者出现的病情变化进行分析和讨论,在教师引导和学生相互启发中,使学生根据疾病的症状和体征,通过归纳、联系、排除等各种辩证方法来认识本科常见疾病的本质。
2.2 关注本学科热点前沿问题
查房时还可以提出相关疾病的最新研究进展,让学生翻阅相关资料及文献,充分准备后进行讲解。这样一方面能激发学生运用理论独立进行思维,强化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还能有效培养和锻炼学生正确的临床思维能力,寻找以后有价值的临床研究的方向。
2.3 加强学生与患者沟通技巧的培养[2]
患者对疾病症状的描述是最确切的,学生可以通过患者对疾病的描述,详细了解疾病的发展过程,掌握其同类疾病的共性及特点;而这些只有在学生掌握了与患者沟通的技巧,学会了如何与患者融洽相处,取得了患者的信任后,才有机会从患者或其家属处获取病史及体格检查等第一手资料,才能对疾病进行诊断及治疗,才能增长临床知识及经验。因此要教导学生心存救死扶伤的理念,尊重患者,关心爱护患者, 这样才能赢得患者及其家属的信赖, 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2.4 定期开展病例讨论
定期对疑难病例及典型病例进行课内大讨论,并鼓励研究生积极准备发言。完成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后,引导学生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小组讨论。首先让询问病史和查体的学生分别进行汇报,归纳和分析病人的病史与临床特点,提出初步的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及其依据,并互相讨论,在此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以及各种相关的问题。最后由导师总结,结合病例讲解该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注意各学科间联系。譬如讲授如何及时准确识别伴有房颤、风湿性心脏病等疾病的患者是否并发脑栓塞,心梗支架术后并发脑梗的治疗要点;糖尿病和脑血管病、周围神经病的关联等。
2.5 定期进行学术讲座,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3]
了解新技术,加速知识更新,随着医学的飞速发展,新技术新观念日新月异,作为教师应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及时把新的知识、新的观念传递给学生,尤其是结合本科室的科研临床特色,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学科进展和发展方向。血管内介入治疗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神经科都瞩目的新技术,是脑血管病治疗的焦点。我科在血管内介入治疗方面如动脉瘤填塞、颅内支架等处于省内领先水平。组织观看整个操作过程,从更深层次去理解疾病。医学生涯要想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持久性,必须要培养研究型的医学人才每周安排学生进行学术论文文献的学习,拓展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找出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并结合科室特色,为其量身订制发展方向。针对不同的科研方向进行不同方向的重点技能培训,如研究癫痫及周围神经疾病的学生,加强进行神经肌肉活检技术,及神经电生理知识的培训,将科室周围神经疾病的诊断推向深入,又突显了个人专业研究特色,本院神经内科在脑血管病的研究在省内及全国都处于相对领先的低位,对脑血管病感兴趣的同学,加强影像学的学习,并鼓励他们参加神经介入手术的操作,应该因地制宜地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调动其积极性,更好地完成研究生阶段的学习。
【参考文献】
[1]王佳伟,李丹.神经内科教学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7(2):186-187.
摘要:介绍思维导图在神经病学教学中的应用,包括思维导图的概念及作用、绘制方法、教学应用及实例,总结思维导图教学应用中的心得体会及注意事项。思维导图引入神经病学教学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医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关键词:思维导图;神经病学教学;学习效率;临床思维;团队协作
思维导图是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一种思维工具。它是一个由中心向周围有层次的发散的图形,由词汇、图形、线条和编号等构成,应用不同颜色的区分各级分支。思维导图把各级主题的逻辑关系用层级图表现出来,并将主题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对应关系。应用思维导图可以把零散的知识按照一定的逻辑和类别整合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因此思维导图既是一种思维工具又是一种学习方法[1]。目前思维导图广泛应用于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多个方面,如项目管理、会议、教学和时间管理等。思维导图使人思路清晰,并能快速整合原有知识,学习新知识,开发大脑的潜能,帮助使用者深入思考,高效学习[2]。神经病学临床教学是神经病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桥梁。传统的神经病学教科书的章节排列均是以某一疾病为主题,用文字进行描述,按照概述、流行病学、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的顺序排列,各种疾病缺乏横向比较及联系,医学生阅读过之后不能深刻记忆,更谈不上融会贯通,导致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教科书与临床病例之间的关联。这就需要带教老师利用教材中的文本信息,引导医学生抓住关键词,理清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促进医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思维导图能满足上述教学需求,实践证明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能够激发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培养临床思维[3]。
1思维导图的绘制
思维导图制作起来简单易行,可用纸和笔随手绘制。首先把中心主题画在中央,然后将与中心主题有关联的要点逐层向外扩展画出分枝,使用关键词来表达各分枝的内容。个人手绘思维导图的过程能加深印象,便于记忆。但手绘的思维导图修改不便,与他人共享传输比较困难。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思维导图的绘制还可以使用多种软件,在电脑和手机上均可完成,使得制作更便捷,应用更广泛。目前常用的思维导图制作软件有XMind,MindManager,NovaMind等,还有很多在线绘制工具,如百度脑图和ProcessOn等。各类软件的用法大致相同,均由根节点、2级节点和3级节点等组成,只需输入各个层次节点的内容即可自动生成思维导图,可以保存为各种文件格式。思维导图最好先由学生来绘制,因为绘图的过程是对知识的再加工,能够加深记忆促进理解。另外,带教老师也可从学生绘制的导图中找出学生学习中暴露的问题,如概念不清、逻辑关系模糊等,并及时纠正。
2思维导图的教学应用及举例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可以自由分组,课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学准备,分头负责查资料、绘图等任务,共同完成1份思维导图。学生首先要确定中心问题,再围绕中心问题分层展开2次级主题、3级主题等,并使用线条和图案理清思路层次,最终将完整的知识网络呈现在1张思维导图上。整个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随时可向带教老师寻求帮助。上述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思考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4]。课堂上带教老师以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为基础进行教学。首先由小组的代表成员按照思维导图展现的知识框架来讲解,其他小组成员可以进行补充。其次带教老师在学生讲解的基础上再进行整合和临床病例的分析,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5]。最后由带教老师进行总结,提炼授课要点,使知识框架更加清晰,进一步加深学生印象。由学生来讲解思维导图改变了原来教师讲学生听的沉闷被动局面,形成了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效果。课后学生整理笔记、复习及备考也可参考思维导图来进行。下面以神经科常见疾病———脑炎为例来展示思维导图的具体应用。病历摘要:男性,52岁,主因间断头痛和嗜睡1周来诊。无发热,无肢体抽搐,无不自主运动,无精神行为异常。既往体健。查体:体温37.2℃,心率83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30/80mmHg,内科查体无异常。神经科查体:嗜睡,语尚利,定向力、计算力和记忆力粗测减退。颅神经查体未见明显异常。四肢肌力5级,肌张力适中,共济运动稳准。深浅感觉查体对称。四肢腱反射对称适中,病理征未引出。步态正常。脑膜刺激征可疑阳性。辅助检查:头CT:未见明显异常。带教老师以脑炎为中心主题词提出以下问题,启发学生思考。1)哪些临床表现提示脑炎?2)为了明确诊断还需要完善哪些检查?3)脑炎的常见病因有哪些?4)脑炎的治疗原则是什么?以上4个问题可以作为2级主题词,问题的答案可作为3级和4级主题词。上述临床思维过程体现在思维导图上如图1所示。
3思维导图应用中的心得体会
对于带教老师而言,思维导图有助于带教老师呈现完整的神经病学知识框架,通过中心关键词、2级及3级关键词之间的连接,使知识点结构化逻辑化,突出授课重点。神经病学内容庞杂,综合了神经解剖、病理生理、诊断学和药理学等学科的知识,与内科和神经外科等兄弟学科存在交叉,适合引入思维导图进行教学。除此之外,思维导图还有助于带教老师丰富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和谐、互动和快乐的课堂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现阶段的医学生均是思维活跃的90后,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实际需求,思维导图的加入使原本稍显枯燥的神经病学知识生动起来,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医学生而言,思维导图便于抓住核心知识点,快速记忆,提高学习效率。科学研究已经证明,人类对图表的记忆能力要强于文字记忆能力,图表化的知识更有利于长时记忆,有助于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与传统的笔记相比,思维导图对教材中大量的文字信息进行概括归纳,通过图像、线条和颜色建立联系,既能节省复习时间提高效率,又方便学生整理笔记及备考,从而帮助医学生扎实掌握神经病学的知识点。思维导图有助于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医学大师张孝骞说过,临床思维就是对疾病现象进行调查、分析、综合、判断和推理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以认识疾病的本质。它既是重要的诊断方法,也适用于疾病的治疗。由此可见,临床思维对于临床医生是极其重要的。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思维导图有助于医学生透彻理解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的诊疗思路,利于临床见习和实习。举例来说,讲授颅内感染时,利用思维导图将“脑脊液的改变”作为中心关键词,将不同病原体感染的脑脊液特点串联起来,使医学生掌握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真菌感染及特殊病原体感染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从而告别机械记忆,明晰临床思路。思维导图还有助于提高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6]。团队协作意味着遵守规则、分担职责和齐心协力,在此过程中,首先要懂得合作的重要性并理解个人在团队中的位置,以及每个人的优势对团队的贡献,同时学会在合作的基础上竞争。学习小组成员共同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也是医学生之间交流协作过程,难免会产生不同意见,这就需要医学生,为实现团队的共同目标而有所妥协,这对团队协作意识的培养大有好处,也有利于医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与领导、同事及患者和谐相处。
4思维导图应用的注意事项
1.方法
实验组采用Seminar教学法,教学具体步骤如下:学生分组和主题确定:将30名学生分成5个小组,每小组6人,授课教师根据本校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要求,将教学内容确定为一个个讨论主题,教师提前1周将每个讨论主题的题目发放给各组学生,并引导学生自学。学生自学:各小组按照讨论主题,通过预习课本及网上查阅资料等方法来准备相关讨论材料,并制作课件及讨论提纲。小组讨论:教师先讲解重点知识点,并引入讨论主题,各小组选1名代表发言,其他成员可以补充和参与讨论。总结评价:授课教师总结本堂课关键知识点和学习重点,指导学生进一步学习目标。课后以讨论小组为单位上交学习报告。对照组应用讲授教学法教学。教学结束后,对两组学生进行理论考试和教学满意度调查。
2.考核与评价
(1)理论考试。学期末对两组学生进行理论考试,采取同一试卷,试卷评阅根据评分标准统一进行。
(2)问卷调查。自行设计满意度问卷,问卷共设十个项目,每项均按Likert(李克特)5分量表计分,非常同意为5分,同意为4分,不确定为3分,不同意为2分,非常不同意为1分。
3.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珋±s)表示,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考试成绩对比
实验组的平均成绩为(85.66±6.00)分,高于对照组的平均成绩(80.33±6.6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问卷调查分析
在实习过程中,本人严格遵守医院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实习护士职责,严格要求自己,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关心病人,不迟到,不早退,踏实工作,努力做到护理工作规范化,技能服务优质化,基础护理灵活化,爱心活动经常化,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做到理论学习有计划,有重点,护理工作有措施,有记录,实习期间,始终以”爱心,细心,耐心”为基本,努力做到”眼勤,手勤,脚勤,嘴勤”,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全心全意为患都提供优质服务,树立了良好的医德医风。
在各科室的实习工作中,能规范书写各类护理文书,及时完成交接班记录,并做好病人出入院评估护理和健康宣教,能做好各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工作,认真执行无菌操作规程,能做好术前准备指导,并完成术中,术后护理及观察,在工作中,发现问题能认真分析,及时解决,能熟练进行…………内,外,妇儿及重症监护等各项护理操作(记上具体操作),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同时,本人积极参加各类病例讨论和学术讲座,不断丰富自己的业务知识。
通过学习,对整体护理技术与病房管理知识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半年多的实习,本人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都有所提高,在今后的工作中,本人将继续努力,牢记护士职责,不断加强思想学习与业务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综合水平,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学过神经病学的同学也许会发现,同一种病因损害神经系统不同的部位,其临床表现可迥然不同,相反,尽管不同的病因,如果损害的是神经系统的同一部位,其临床表现几乎完全相同,这也决定了认识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思维的方式的不同。在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认识过程中,特别强调首先是对疾病的“定位”,然后才是“定性”。学会和掌握这一思维方式,对于正确认识神经系统疾病,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神经病学,被人们誉为具有高度逻辑性和理论性的一门临床学科。我们说神经系统复杂,这是针对人类对神经系统的认识能力而言的,事实上,神经系统犹如一个庞大而又十分有序的信息交通网,通过这个网络将周围器官和中枢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复杂的生命体,在这个网络或中枢的任何部位出现问题或遭到破坏,就会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面对这复杂而又有序的网络和中枢,如果没有严密的逻辑思维和对其结构的认识,是不可能判断出来的,因此,思维的严密逻辑性也是神经病学的特征之一。
无论是学习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病理生理,还是学习神经系统疾病,同学们都觉得“难”,它之所以“难”,是因为其解剖和生理机能复杂,内容抽象,而学习时间相对较短,很显然,要求同学在短短的几周的实习时间内,全面地认识神经系统疾病是不现实的,关键是学会认识神经系统疾病的方法。掌握了认识神经系统疾病的方法,然后再去认识具体的每一疾病就会显得十分容易了,那么,什么是认识神经系统疾病的方法呢?
上面谈到,神经系统犹如一个庞大的网络系统,它的基本单位就是神经传导通路,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构成,一条条传导通路有机地结合就构成了神经系统网络。有了网络的概念,我们就能较好地掌握实习的方法和重点,从而达到认识神经系统疾病的目的。下面就谈谈如何利用网络的观点来掌握实习方法,从而搞好神既然神经系统是一个庞大的网络系统,我们要认识它首先就必须要对神经系统这个网络的组成及功能有一定的了解,网络的组成和功能就是我们说的神经系统的解剖和生理。因此要搞好实习首先要复习和掌握有关的神经系统的解剖和生理,这是了解和认识神经系统疾病的前提和基础。
我们知道组成神经系统网络的基本单位是传导通路,因此我们的复习和学习首先应该从这些基本的单位开始,以传导通路为主要线索,来复习有关的解剖和生理功能。由于同学们学习时间的限制,在校学习和实习期间不可能做到对这个网络全面了解,因而,同学们在复习时应该抓住重点,也就是说抓住构成网络的主要干道,如各对颅神经的分布及功能,进出颅的部位;脑干的内部结构和功能;脊髓主要传导束的位置、起止和机能;常用的各种深、浅反射弧的组成和意义;脊髓神经各皮节分布区域等等。
这些内容,在教科书及有关的参考资料中都用表格形式做了简明扼要的描述,复习时可参考这些书籍。掌握了网络的“主干道”,就能较好地把握网络的主体,这对认识神经系统疾病十分重要。可以说对该网络的组成和功能了解越全面,对认识神经系统疾病的帮助就越大,因此,同学们应该尽可能多地掌握有关解剖和生理知识。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实质上就是网络上的某个环节、部位发生了故障。要发现这些故障的部位及原因,就必须采取相应的方法来获取有关资料,这就是问病史、查体及辅助检查。
在问病史方面,除了需要掌握一般的问病史的方法外,还要特别注意:
关键词:脑梗塞血栓中西医结合脑软化中风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499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337-02
1中西医治疗脑梗塞现状分析
脑梗塞的病理病机在中医(血瘀阻脉)和西医(血栓栓塞)上具有一致性。近年来,随着现代新型先进诊疗技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对脑梗塞的临床诊断更为精确。但与之相比,治疗研究进展相对缓慢[2]。主要是没有能被确认为行之有效而又安全可靠的药物和方法。目前我国中西医在治疗脑梗塞方面各有其特点和优势,也各自存在局限和弊端。单纯中医药在急性期见效慢,往往耽误抢救时间;西医技术存在严重的颅内出血并发症、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和不同程度的药物副作用。在我国,中西医结合、多手段、多方法,应成为研究治疗脑梗塞的最佳途径,而减少急性脑梗塞的致残率、病死率应成为主攻方向。众医家在积极探求有效方法和药物的同时,已经认识到中西医在治疗脑梗塞的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挈合点,并有广阔前景。中山医科大学的苏镇培救授提出的诊治脑梗塞的策略[3]辨证论治的观点和华西医科大学的刘鸣教授从循证医学的观点,主持针剌治疗急性脑梗塞的课题[4],可以充分说明中西医从理论和方法上可以找到某种契合点。为此,现就脑梗塞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思路方面进行如下探讨。
2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思路探讨
2.1溶栓加中药益气活血加针灸醒脑开窍治疗脑梗塞“超早期”。脑梗塞发病前6小时这一时间窗称为“超早期”[1],而根据西医对脑梗塞的病理生理认识和众中医医家的临床实践证实,此期的治疗是重点,是关键。笔者认为脑梗塞是局部脑血栓形成为标,整体体虚为本,溶栓、介入治疗直接溶解栓子,使血管再通,力专而猛,是治其标;用中药益气活血,补虚乃是治其本,破瘀与益气,标本兼顾,可减少出血之弊,并促使体虚康复,方选如温胆汤合补阳还五汤加减、温胆汤合复脉汤加减、血府逐瘀汤加减、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等;针灸早期介入治疗既可配合溶栓又可促进神经功能的早期恢复,避免不良后果的出现,针刺取穴有辨证取穴,也有独特取穴,如醒脑开窍法、颞三针疗法等。针刺如百会、人中、四神聪穴等。但仍需辨证论治、个体选择,对于有溶栓、介入禁忌症或不在时间窗者,应加强中药祛瘀力度,结合针刺醒脑开窍。
2.2补阳还五汤加减结合细胞途径治疗策略贯穿治疗脑梗塞急性期。急性期治疗是否积极直接关系到脑梗塞的预后。祖国医学认为,脑梗塞多为气虚血滞,脉络淤阻所致。由于气虚不能运血,血不能荣,以致气血淤滞于脉络,致使肢体偏瘫。因此,必须采用补气活血的原则进行治疗。补阳还五汤是补气活血的代表方,药物组成包括黄芪、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赤勺和地龙等。几百年来该方一直用于中风偏瘫恢复期的治疗,疗效确切可靠。现代医家扩大了其应用范围,发现用于脑梗塞急性期也有较好效果,总有效率为88.3%[5]。过去的研究表明,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塞的药理基础包括:①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血液黏滞性:②扩张脑血管,增加脑的血流量,改善脑的血液循环:③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抑制血栓形成,促进血栓溶解;④改善微循环,促进侧枝循环;⑤减轻脂质过氧化物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改善脑组织神经细胞的缺血缺氧状态;⑥调节脑缺血所造成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的紊乱,提高免疫系统功能[6-10]。因此结合细胞途径治疗策略,如甘露醇、甘油果糖或―t叶皂甙钠等脱水,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或(和)氯吡格雷等抗凝、降纤,结合胞二磷胆碱、纳络酮、极化液保护脑组织等,将提高临床疗效。
2.3针灸理疗加补气活血药贯穿治疗恢复期和后遗症期。针灸理疗、补气活血药具有协同作用。根据经络学说,六经辨证,临床上施以各种各样的针灸理疗,如电针、水针疗法、头针、体针、眼针、耳针、舌针、子午流注针刺疗法、透刺法、针刺意象疗法、针剌易化疗法等结合补气活血药包括中药和抗凝降纤的西药,能有效的防止肌肉萎缩和促进偏瘫肢体的功能恢复而发挥它神奇的魅力,能培养患者在恢复期和后遗症期的自理能力,提高生存质量。
3结论
对脑梗塞的治疗,中西医各有所长,现代医学的溶栓、介入、抗凝溶纤扩容、抗血小板聚集、抗自由基损伤、降颅压、脑保护剂和支持疗法等是最快速、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而中医学强调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以及中药作用的多途径性也占相当优势。
中西医结合疗法是祖国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有机结合的产物,它的发展为治疗急性脑梗塞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在充分运用西医的急救处理和对症支持疗法,稳定患者的生命体征,然后结合中医的整体观念,因时、因地、因人辨证施治,针对不同的个体采用中药的不同剂型和不同疗法早期介入,利用中医药多组成成分、多途径、多靶点的整体调节优势和特点对提高脑梗塞患者的存活率,降低病残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溶栓、介入疗法是现代医学治疗急性脑梗塞的最为有效、最有希望的疗法,而补气活血法则为祖国医学治疗脑梗塞最为确切的方法,因此采取优选组合原则,中西医相结合,优势互补,可能提高临床疗效,且无明显的副作用,二者的联合应用极可能为脑梗塞的治疗探索出一条新的途径。
针灸作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的一部分其前景是光明的。如果能从机理着手更加深入地研究针灸对血流变学、血脂、组织的供血供氧、神经传导系统以及脑电波、脑血流的作用和影响,将能使针灸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中发挥它更加重要的作用和独特魅力。
总而言之,研究脑梗塞的治疗应视其为系统工程,中西医研究者需克服各自的狭隘与局限,扬长避短,携手奋斗。
参考文献
[1]王维冶.岁祖明.神经病学.第四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30
[2]孟家眉.神经内科临床新进展.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
[3]苏镇培.脑卒中的辨证论治,当前脑卒中谚治策略第三届国际临床神经病学学术研讨台论文集2000.(q).20
[4]刘鸣.实践循证脑卒中学:提高脑卒中临床治疗研究的质量.第三届国际临床神经病学学术研讨尝论文集.2000.(9).17
[5]张道杰,吴玉生,彭立义,等.SOD、MDA测定对补阳还五汤治疗早期缺血性中风疗效评估[J].新中医,1996,28(5):59~60
[6]程禾森,张伟龙,郭海平.补阳还五汤的药理研究进展[J].天津药学,1999,11(2):40-41
[7]李泓,郑有顺,李先浩.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临床和药理研究进展[J].中医药,1996,18(3):42~43
[8]卢明,刘茂才.补阳还五汤对脑梗塞作用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近况[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0,7(6):17-19
神经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要对推动神经生物学发展的经典实验进行系统讲解,详细回顾当年的知识背景和技术水平,科学家在当时的条件下如何发现科学问题,采用哪种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这些科学问题。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初步形成科研思维。神经生物学是一门与实验密切相关的学科。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是培养基础医学专业科研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实验教学完全忽视了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我院针对基础医学专业学生开设了实验神经科学课程,另外安排12学时让学生充分参与我院各课题组科学实验,自由选择小课题,每人完成一个小实验。通过上述方法,加强了学生对神经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及动手能力。
2精选教学方法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是按照先行教学计划和规定时间,由一名教师对众多学生面对面讲授某学科知识,而这不利于发挥学生主动性和自觉性,影响了教学效果。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BL医学教学以问题为基础,以医学生为主体,以小组讨论为形式,在指导教师参与下,围绕某一医学专题或具体病例的诊治进行讨论研究。1969年,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先将PBL教学法引入医学教育领域。PBL教学法逐渐受到各国关注,已成为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热点。在基础医学专业神经生物学教学中使用PBL教学法,如在讲授帕金森病时,概念以常规方法进行教授,发病机理和治疗方法以PBL教学法进行教授。首先指导学生针对这一疾病进行相关资料查询,安排学生汇总帕金森病的流行病学、发病机理、临床症状和治疗等资料,然后分组讨论,教师最后进行总结和提炼。分析近年来学生期末考试成绩,笔者发现PBL教学法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考试成绩。
3注重双语教学
在基础医学专业神经生物学教学中采用规范的双语教学,可为学生打下扎实的专业外语基础。调查显示,多数学生及教师认为双语教学有助于提高其专业英语能力,也有利于提高整体外语水平。由于基础医学专业学生将来主要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查阅文献和参加国际交流需要良好的外语能力,双语教学已是大势所趋。神经生物学涉及大量学科知识,内容繁杂。因此,神经生物学双语教学对教师和学生都是极大的挑战。教师不仅要掌握大量的专业词汇,而且还要发音正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双语教学的准确性。双语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循序渐进。在教学中,中英文教学比例要适当,开始授课时,可先学习关键名词的专业英语,再学普通名词,让学生慢慢适应双语教学。对于重点内容,采取英文讲解、中文总结的方式,强化学生记忆,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4提高课件制作质量
多媒体课件是现代化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使抽象难懂的医学知识直观而形象。针对基础医学专业学生,课件中新的概念和名词后要加注英文,通过中英文对照,增加学生专业英语词汇量。课件文字尽量做到言简意赅,避免教学内容枯燥空洞。在图片的选择上,遵循直观易懂和动漫通俗的原则,努力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直观化、整体问题分解化和静止知识动态化。在课件中插入相关视频,展示文、图、声、像并茂的特点,多层次、多角度地呈现教学内容。在讲解突触传递时,可利用动画演示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从而引起突触后电位的过程,使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在讲解帕金森病时,通过视频播放帕金森病人和帕金森动物模型大鼠发病时的行为表现,使学生对该疾病有直观认识;在讲解大脑中枢神经系统脑室分布图时,可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大脑不同断面图片以及三维立体脑旋转图,将抽象难懂的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5结语
中图分类号: R770.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2409(2009)05-0939-03
随着我国社会逐步老龄化,老年人的视觉质量和生存质量日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现代老年医学研究不仅关注生命的延长,更注重生存质量的提高。为了解河池市金城江区老 龄人群的视力状况,笔者收集并研究了河池市金城江区327例老年人的视力及眼部情况,现 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4月至2008年4月期间在我院门诊接受诊治及在体检科接受体检的年龄 大于60岁以上可合作进行视力和验光检查的老年人。327例,男295 例,女32例。60~69岁221例(67.58%);70~79岁95例(29.05%);80岁以上11例(3.3 6%);最大年龄87岁。
1.2 研究方法
使用对数视力表检查视力。常规检查眼前节和眼底情况,测眼压,必要 时做眼部B型超声波。
2 结果
327例654只眼中视力≥5.0者197只眼(30.12%);4.1~4.9者422只眼 (64.53%);≤4.0者35只眼(5.35%)。见表1。
2.1 视力与性别:在327例老年人中,由于样本的缘故,男性显著多于女性; 年龄为60~87岁,平均为73.5岁,男女平均年龄差异无显著性。
2.2 影响视力的主要因素:在654只眼中,373只眼屈光不正(57.03%),其中远视 性屈光 不正224只眼(34.25%),远视度数为+0.5~+3.50DS,近视性屈光不正149只眼(22.78%) ,近视度数为-0.50~16.50DS。
2.3 327例老年人患有各种老年性常见眼病,部分老年人同时患有几种眼病,见表2。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因素及白内障、屈光不正、老年性黄斑变性、青光眼 、视网膜、视神经病变是影响视力因素之一。视力严重损害与年龄和黄斑病变、继发性青光 眼和视神经萎缩等疾病有关。
除上述眼病,本组老人还表现为多种老年性病变,老视(达100%)、眼底动脉硬化(达100 %)、眼睑松弛或下垂(占70.53%)。
3 讨论
随着年龄增长人眼的视力将逐渐减退,老年人的视力残疾率约占低视力人群的70%[1, 2]。老年人视力减退是生理、病理现象,如角膜、晶体、玻璃体等屈光质的透光性降 低。 瞳孔缩小使抵达视网膜的光照度减少以及老年人易患眼病等因素的影响。分析 327例老年人视力下降的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
本研究中60岁以上老年人视力5.0者占30.12%,视力小于等于5.0者占69.88%,说明老 年人视力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退,增龄性视力下降是一种生理老化的规律性变化。
屈光不正,因矫正不足引起的视力下降往往得不到人们的足够重视,有时屈光不正对视 力的影响大于眼病因素,即使患有某些眼病,矫正屈光不正可将视力损失程度降低[3 ],本 研究中,屈光不正患者占57.03%。老人视力下降既有眼病因素,也有屈光不正和生理老化 因 素。为改善与高龄老人生存质量密切相关的视觉质量,除了积极治疗老年相关性眼病外,还 应重视屈光不正的矫正。
在本研究中,老年人都患有1种或几种眼病,对视力均造成了不同的影响,其中白内 障的发病率最高,为63.46%。随着我国经济和卫生状况的提高和改善,我国视力残疾率在逐 步下降,白内障作为致视力残的主要原因其所占比重逐步上升。因此,我国每年新增的白内 障盲人约为40万[4]。防治白内障仍是我国防盲的重点工作。
老年性黄斑病变也是造成低视力的原因之一,本调查显示黄斑病变患病率为14.98%。 我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导致老年人盲和低视力的主要眼病为白内障。在发达国家主要为黄 斑病变。近年来医学的发展和诊疗技术的长足进步,使老年人眼疾病谱有所变迁[5]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正逐步成为老年人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青光眼是老年人常见的眼病和致盲原因,本研究显示金城江区青光眼患病率为10.55%。 患者大部分来自边远山区农村,由于就诊意识不强,部分患者就诊时,视功能受损,不能恢 复到原有的视力。
此外,视网膜动脉硬化及视神经病变等均可影响视力,因此,除了对老年人定期检 查视力外,及时进行眼健康及眼疾病知识宣传教育对维护老年人的良好视力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 赵家良,贾丽君,睢瑞芳,等.北京市顺义县50岁以上人群中盲患病率调 查[J].中华眼科杂志,1999,35:341-347.
[2] 邹留河,高永庆,张上元.全国老年人盲及低视力的流行病学调查[J] .实用眼科杂志,1991,9:250-252.
[3] 夏群,王铮,张伟,等.老年人盲和低视力的病因分析[J].中华老年 医学杂志,2004,23(2):96-98.
[4] 赵家良.扎实高效地做好防盲治盲工作[J].中华眼科杂志,1999, 35:329-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