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微观经济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企业统计;经营管理;信息决策;统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F4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 (2010)18-0110-02
一、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是企业统计服务的前提
为了提高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首先把好统计工作人员的准入关,及时将有理想、有道德、素质高、能力强的人才吸收到统计队伍中,选好用好人才。用良好的人员素质和知识水平,为统计工作的开展奠定人才基础。第二,组织学习统计及相关的业务知识,支持他们参加统计工作会议,鼓励统计人员参加业务水平和技术职称的考试,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和教育提高现有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定期对企业专兼职统计人员定期进行各种相关专业培训。通过业务培训,提高统计人员业务水平、工作能力和统计技能,提升统计队伍整体素质。第三,制订企业专门的《统计工作管理办法》,执行《统计法》,持证上岗,对统计人员进行规范,严格要求,使统计工作有章可循,健康发展。
二、科学设置和完善指标体系,规范企业统计工作,使统计资料实现为企业经营管理所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所有制形式不断丰富,原有的统计指标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已不能适应企业自身的发展要求。科学设置和完善指标体系,已成为企业统计工作的当务之急。我们必须根据企业管理需要设计企业统计报表和指标体系,要克服贪大求全的作法,处理好宏观与微观、需求与可行的关系,删繁就简,讲究高效务实。如企业增加值核算,从生产法角度核算,核算很完备的大型企业很难满足其核算要求,改成分配法核算于企业核算有利,于统计数字质量有利。
在具体设置和完善指标体系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既满足国家宏观的要求,也要满足企业微观的要求。
1.全面性原则。指标体系的内容应包括企业业务发展状况,企业运营收入、效益和投资情况,企业人力资源以及当地社会经济等方面的信息,并且尽量使指标按市场要求细化。
2.规范性原则。指标体系应从指标名称、指标概念、统计口径、审核关系、取数来源等方面进行统一规范和要求,力求指标设置更加科学化。
3.及时性原则。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新型业务的不断出现,市场竞争格局不断变化,要对指标体系及时进行调整。统计指标的设置,应以满足整个企业特别是业务发展部门的需求为主,坚持适度超前,并不断扩大统计指标规模,力争以规模效应为企业决策提供服务支撑。
4.客观性的原则。指标体系要能客观有效地反映本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效益、市场竞争能力、主要业务的发展前景等重要信息。
三、加强统计分析,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依据
改革越深化,企业越发展越要加强统计工作。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提升统计的分析和监测能力,始终明确一个观点――统计数字背后的“情况”、“分析”和“监测”才是统计工作真正发挥作用的根本。发挥统计职能作用,重点在统计分析,通过统计数字分析发现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问题,进而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的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并付诸实施,从而改进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使统计工作起到服务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作用。通过统计分析,还能够把握企业生产经营发展趋势,对企业各类资源利用情况作出判断,对市场变化做出预测,从而为企业领导制定正确的经营管理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因此,统计工作人员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要及时对所掌握的数据做出深入的分析,为各级领导提供具有量化特点的咨询意见和决策建议;充分利用统计部门信息资源丰富的优势,为企业的中心工作,重点监测好企业的重点工作,及时做出监测和预警,抓住重点、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分析和评判,提高统计快速反应能力,提供具有前瞻性和内涵性的分析报告,为领导提供更为全面而深入的服务。利用各种统计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一是利用某一种信息进行简单分析,如分析生产进度情况、生产规模情况等;二是利用多方面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如利用生产、产品结构、市场行情等多方面的统计信息分析产值增减原因;三是利用各种统计信息对企业在某一方面或多方面的发展前景进行预测。要始终着眼于宏观把握,着眼于社会热点、焦点、难点问题的分析研究,及时监测、跟踪经济运行中的趋势和苗头,密切关注经济运行各项综合指标,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及时发现经济发展的新变化、新问题,正确分析和判断经济发展趋势,准确反映哪些领域是发展比较快的,哪些领域是基本饱和或者说竞争力比较强的,哪些领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哪些行业的发展中有更多的商机、有更多的利润、有更好的发展条件,服务于领导决策,服务于经济大发展。
四、加快统计信息网络建设,强化企业统计信息决策功能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网络时代已经进入各行各业,并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统计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的优势,建立健全统计信息网络,实现主要统计数据的及时更新,加快企业统计信息网络与部门统计网络的连接,实行企业联网直报,使统计信息既可及时地为政府和行业统计部门提供必要的统计资料,满足国家和行业的统计需要,又可立足本企业,建立适合本企业特点和市场需要的数据库与内部报表,及时反映本企业的业务发展和经济效益情况。这就要求企业统计信息系统必须做到规范、统一。总之,企业应充分运用现代科技管理水平和计算机技术,广泛收集信息,加快信息处理、传递和反馈速度,进一步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加快统计信息的传递与应用,强化企业统计信息决策功能。
五、全方位统计,全方位服务
1.制定企业的年度总体计划和季度生产经营计划,为企业经营决策服务。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要有科学的经营目标和发展规划。而这些目标制定的重要依据是大量准确、真实的统计数据。每当新时期,新的年度来临之际,企业将要制定总体计划和季度生产经营之时,企业统计深入调查研究,广泛收集统计资料,并充分运用历史资料和统计台账,及时、准确地提供编制计划的各种数字依据,同时参与分析研究、讨论定稿,并交由领导通过,从而制定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企业经营目标和管理目标。规定企业及下属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必须实现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2.参与企业经济运行过程的监测,实现目标管理。为了确保企业目标的实现,提高运行效率,最终实现满意利润,企业把统计工作纳入考核机制中。对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各个层次的经济运行情况进行跟踪各监测,并担负着各责任单位的统计评定和业绩考核,通过对资金使用、材料消耗、劳动成果的计量;各费用核算指标的考核,将既定管理目标与客观现状进行对比,考核评价责任单位的业绩,确定履行的责任和应受的奖惩。本着“目标-现状=问题”的模式,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解决矛盾,不断完善企业目标管理办法,增进企业综合效益。企业统计通过参加半年一次的经济大检查和每季一次的经济分析会,加强企业内部信息沟通,本着实事求是精神,以统计数据为依据进行论断和剖析,提示企业在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并及时加以解决,实现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同时对企业未来的管理工作进行前瞻性的策划和安排,从而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
3.负责对公司各部门和各基层单位的统计咨询和服务。从预算到监测控制,以及生产成果的核算;从企业的经营决策到目标管理,以及经营、管理业绩的考核评价,企业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统计的服务。企业统计不仅贯穿于经济运行的全过程,而且渗透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统计在咨询和服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信息危机日趋恶化的今天,无论是工程任务的洽谈、签约,还是资金投入时的银行信贷,以及各种取证、换证、年检和新资质的就位等,无不需要企业统计提供真实、可靠的统计资料,作为企业规模、社会信誉的资信证明。统计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正因为统计所具有的特有功能、丰富的资源,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服务于企业。
六、结合企业实际,创新统计工作
我们在以往的调研和统计检查工作中发现,一些企业统计对企业经营管理者决策的参考作用比较薄弱或者说就没有发挥过太大作用。而作用越小就越得不到重视,越得不到重视就越难以有效发挥作用。如此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究其原因,发现部分企业领导存在以下错误认识:一是认为统计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产物,是反映计划完成情况、为计划而服务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统计的地位和作用应该弱化;二是认为统计是为上级主管部门服务的,只是为了完成上报任务,各类统计工作越多企业负担越重;三是认为统计对企业而言,主要是在总结工作时充实一下工作报告,对经营决策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四是认为统计仅是对财务指标的汇总,各类统计报表由财会人员或其他部门的人员代填代报即可,造成一些统计指标难以准确按照统计制度的具体要求来计算填报,统计指标的准确性难以得到保障。
我们要全方位寻找、捕捉信息,充分利用统计数据及统计调查分析报告,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针对不同时期不同形势,合理决策,积极寻找任务,大力开发有市场前景、有高附加值、有经济效益的项目。
一、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
(一)理论性强,内容抽象难以理解。微观经济学是一门较年轻的社会科学,学习微观经济学便是学习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其对基本经济问题的研究往往涉及较多假设条件,特别是诸如“理性人”和“完全信息”等假设条件,和现实差距较大,学生难以理解。同时由于经济学研究的是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科学,和我国现实经济运行有一定差距,这就使得初学者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常常会觉得犹如“西天取经”
(二)基本概念、理论多,识记理解较为困难。微观经济学基本概念较多,基本理论大多属于抽象的逻辑思维表达。学生在学习中常常记不住概念,基本理论即使在课堂上听懂了、理解了,下了课转身再看又无法理解了,很容易忘记理论逻辑是如何阐述的,这就要求学生需要掌握微观经济学中基本概念和理论的一些特点,学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三)图形较多易混淆,且需要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经济理论一般有四种表达方式:文字表述法、图表法、几何图形法以及代数法。其中几何图形法既是一种分析方法也是一种分析工具,可以具体形象表现出经济理论的内容和逻辑,对于微观经济学的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图形过多,大多数学生很难准确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图形。同时学习微观经济学需要用到较多的高等数学知识,但独立学院的学生数学基础一般较差,惧怕数学的情况十分普遍,大多学生谈数学色变,近几年学生在考研时选择规避考数学的专业的情况也越来越多,这不仅不利于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也极大限制了他们未来的就业方向。
二、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效果较预期差。独立学院微观经济学课程大多数开设在大一下学期或者大二上学期,此时的学生刚刚进入学校没多久,理应学习积极性较高,学习效果也应较好,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一是近年来学生普遍以“90后”甚至“95后”为主,他们自信、独立、思维活跃、有想法,同时功利主义思想也越来越严重,在课程的学习中,对于能够看得到学习效果的课程,他们会比较重视,对于像微观经济学这样理论性强,需要慢慢积累,短期内无法看到实际应用效果的课程普遍兴趣不大。二是社交生活网络化使学生无时无刻离不开手机,很多学生在课堂上也会时不时将手机拿出来看看,课堂注意力无法集中,教师在讲台上兴致勃勃讲课,学生要么玩手机,要么互动半天没反应,课堂效果大打折扣,和教师预期相差甚远,使教师普遍产生一种“不管讲什么学生都没兴趣”的感受。
(二)课程安排重理论轻实践,教师授课重理论轻应用。从课程安排来看,大多数独立学院微观经济学理教课时在45、48学时左右,基本无实践课时安排。由于缺少实践教学,学生对于社会实际经济运行不了解,学到的是“高大上”的理论,很难将复杂晦涩的经济理论和现实经济运行联系起来,微观经济学便成为了学生眼中比较空的课程。从选用的教材来看,独立学院选用较多的是国内使用率较高的国家规划教材,如高鸿业的《微观经济学》等,这些教材的共同特点是内容多、偏重于理论、案例分析少,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对于授课教师来说压力也较大。同时独立学院的教师普遍较年轻,缺少社会实践经验,对社会经济的运行也缺少必要的了解,加上任务重、课时少、要考试,在授课的过程中虽然课堂设计合理,准备充分,也采用了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但大多也不得不满堂灌,就理论讲理论,无法将具体理论结合现实经济运行展开来讲解,学生理论学会了,但很难提高其应用理论解释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考核方式单重视结果而忽略了过程。当前大多数独立学院微观经济学课程考核以考试为主,成绩设置比例多为3:7的形式,即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这种重期末轻平时的考核方式不仅使得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形成了只要期末考试通过就可以了的思维定式,也使得教师常常在心理上将学生考试通过作为教学目标,于是在平时的课堂上就容易出现教师着重讲解理论和考试重点内容,以期学生考试能通过,而学生觉得课堂听不听无所谓,只要期末考试考的好就可以的现象。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缺乏主动性,作业雷同多,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平时不看书,考前突击看书,虽然大多可以通过考试,但日常缺少知识积累,无法形成完备的理论体系,经济学素养的提高更无从谈起。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独立学院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往往能较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内容,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现象着手,混合采用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和讨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针对热点问题和新闻进行分析讨论,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能够将经济理论和现实结合起来,加深对经济理论的理解。
(二)优化课程安排,重视微观经济学实践教学。当前,基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大多数独立学院已认识到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实验室建设如火如荼,校企合作开展也较多,但这些一般都是针对专业建设或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针对微观经济学课程建设的实践环节安排基本没有。改革微观经济学教学,一是要优化课程安排,增加微观经济学实践教学环节,并在考核中体现出来,使广大师生认识到微观经济学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二是微观经济学实践教学的具体方式可以通过理教课、实践课和校企合作三种途径相结合的方式实现。理教课堂中,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展开;实践课则需要建立经济学专业实验室,进行模仿性质的实验教学1;校企合作可以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鼓励学生到企业实习,同时邀请企业人员到学校为学生和老师授课、做讲座,加强彼此沟通联系,使学生了解企业实际运行过程,将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
(三)丰富课程考核形式,注重学习过程考核。为使学生发挥学习主观能动性,不再为了考试而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微观经济学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独立学院微观经济学考核可以学习美国大学的多种考核方式,采用形成性评价方式来确定学生的最终成绩。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任课教师自行组织期内考核2~3次,主要采用论文形式,此部分成绩可占到课程总评成绩的50%以上,以此加强学生对课堂教学的重视;二是对期末考试题目题型进行改革,适当减少客观题,增加有较强灵活性的主观题,强调综合性和活学活用;三是考题中涉及一定数量的应用题,考核学生运用经济理论分析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0。培养应用型人才,不能像过去一样以期末考试成绩一锤定乾坤,通过多样化的考核形式,减少期末考试成绩比重,加强在学习过程中的考核,注重经济学思维方式的培养,可以让学生重视平时学习,注重知识积累,这对于其经济学逻辑思维体系的形成有重要作用,也有利于其经济学素养的提高。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微观经济学课程内容多、理论体系化且具有规律性,实践性强,这要求教师除了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熟练掌握课程内容,还要有较强的应用理论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独立学院教师队伍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大多在毕业以后由一所学校进入另一所学校,理论功底深厚,但缺乏社会实践经验,授课过程中难以将经济理论和社会现实联系起来讲解,照本宣科现象较普遍,所以如何提高教师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当前独立学院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内容。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为刚工作的年轻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培训机会,并适当减轻其工作压力,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备课,教师则需从自身情况出发,多学习、多听课,多向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请教,迅速掌握教学内容,并逐步提高课堂教学技巧;二是重视“双师型”人才的培养,让微观经济学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了解企业和社会经济运行,积累实践经验;三是为教师创造更多的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开阔视野,提高认识,增强实践教学能力。
关键词:管理人才;培养;微观经济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6-0138-01
1 微观经济学对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作用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如何有效率地分配使用稀缺的生产资源,以达到既定目标的社会科学,管理学是研究管理者如何对组织有限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以实现组织目标的社会科学。经济学和管理学作为两门独立的学科,其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基本假设是有区别的,但经济学是管理学理论基础,管理学思想的萌芽、理论发展都是以经济学为基础的,经济学还为管理学提供了分析工具。由于培养目标不同,管理学科的经济学教学与经济学科的经济学教学是不同的,经济学科的经济学主要是关于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的研究,侧重社会整体公平与效率,为政府制定政策服务,重在培养学生理论分析和研究能力;管理学科的经济学侧重微观经济组织和个体的研究,主要为企业的决策与经营服务,注重实用性,重在培养学生经济思维方式和理论运用的能力。
微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研究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问题,微观经济学通过对个体经济单位的考察,分析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行为以及市场均衡的实现,因此,微观经济学对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尤为重要,其作用体现在:
(1)理性思维方式的培养和认识能力的提高,通过微观经济学的学习使学生认识资源稀缺性和选择的必然性,了解市场机制的运行和作用,并最终形成经济理性思维和认识能力,这种思维方式和能力将帮助管理专业的学生――未来的管理者能够认清管理活动中经济问题产生根源及解决途径。
(2)后继课程的基础。微观经济学是管理专业课程的理论基础,在会计学、统计学、财务管理、战略管理、运筹学、运营管理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课程中都会有微观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的运用,如统计学中需求曲线的拟合、指数分析,市场营销中市场分析、定价策略和原则,财务管理中成本分析、筹融资决策、投资理论,战略管理中环境与条件的分析、博弈竞争与战略选择,运筹学与运营管理中的最优化分析、设备经济管理、库存管理,国际贸易中的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理论,关税理论等。
(3)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微观经济学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分析工具,如最优化的分析方法在价值工程得到具体运用和发展,成本收益分析也成为管理学中经济原则的体现。而现代微观经济理论更是为组织结构与组织规模、管理成本与激励约束、厂商的竞争与合作等诸多管理活动中的问题提供了分析和解决的依据。
2 管理专业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设想
微观经济学对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至关重要,但由于微观经济学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管理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困难,经济学被称作“沉闷的科学”、“最难学的课程”,在实践环节中也表现出应用能力较差。为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管理专业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提出看法。
2.1 注重理论性与实用性结合
微观经济学既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系统性,同时又有较强的实践性。但传统的经济学教学本质上是应试教育模式,教学方式较为单一,灌输式的课堂讲授,理论脱离实际,学生中死记硬背,高分低能的现象非常严重。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不仅要学生“知”,更要懂得如何“行”,注重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为适应这一要求,微观经济学教学肩负的任务不仅要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理论知识,更要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既要突出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重视微观经济学的结构,又要体现经济学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讲好基本概念,讲清基本原理,理论联系实际。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经济生活实际讲解原理使学生体会到经济学不再是空洞乏味的模型,而是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且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理论。在案例教学中,不仅可以传授知识,还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讨论训练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有效地应用所学理论知识,有利于学生分析判断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为此要求教师要注意搜集资料,结合教学的重点、难点选择典型的案例来进行分析,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
2.2 将微观经济学教学与管理专业结合
首先,教师应对管理学科及专业课程有所了解,在讲授时联系相关课程的知识,使学生理解微观经济学对管理学科的基础作用,同时在学科背景下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分析工具。
其次,注意教材的适用与内容的选择。目前多数学校采用人大版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这本教材是国家级优秀教材,系统、规范,但由于是面向经济学专业的,管理专业学生学习时,就显得内容过多,程度较深,为此教师应在教学内容上针对管理专业有选择地讲解,重点介绍供需理论、效用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
第三,采用专题形式介绍微观经济学新发展。近年来经济学与管理学相互渗透,出现融合趋势,经济学的现代企业理论及决策理论在管理学的发展中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例如,管理学的企业组织理论中的组织设计和组织发展大量借鉴了经济学现代企业理论的研究思路和成果,而契约经济学、产权经济学和交易成本经济学为组织结构和组织规模问题、组织中的冲突和协调问题、契约机制和契约关系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管理中的成本、内部人控制等问题的解决、激励约束机制的设计正是依赖经济学的委托理论与博弈论。因此,采用专题形式介绍这些与管理学密切相关的新思想、新理论对于管理专业学生而言非常有益。
参考文献
[1]逢锦聚.关于我国经济学教学改革的若干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8,(5):31-33.
[2]黎诣远.管理学科的经济学[J].经济学家,1998,(5):81-82.
[3]高核.管理学与经济学的融合及未来发展[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21(1):121-123.
[4]黄钟仪,刘蓉.经济学传授中的思想与技术[J].渝州大学学报,2001,18(6):56-59.
关键词:独立本科院校;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7.094
《微观经济学》是我国普通高校(包括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必修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学好这门课程对于学生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增强分析经济现象和提升理解市场经济内涵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学习国际贸易原理、货币银行学等后续专业课程奠定坚实基础。但是,由于微观经济学本身的一些特点,比如在微观经济学中利用了大量的图形和数学工具来分析问题,许多经济变量之间具有相当强的逻辑关系,这些内容的学习对于独立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都有很大的困难。从而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教师难教,学生对很多问题的理解也浮于表面,很难深入理解相关的知识点等问题,使得微观经济学失去了本来的教学目的,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探讨该课程的有效教学经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塑造生动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从而有效提升学生该课程学校效果,对独立本科学院学生专业发展有着明显意义。
1《微观经济学》课程的主要特点
(1)理论抽象性强。微观经济学中包含有很多对经济活动以及消费心理本质现象的归纳,理论概念分布广泛,需要思考理解,常见的就有:供求平衡、消费者行为表现、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论及市场失灵等,即便是64个课时讲授也安排较为紧张,而独立本科院校往往分配48个课时,受时间限制,教师讲授启发学生理解消化的难度比较大。
(2)图表分析复杂繁多。微^经济学中几乎全部章节都存在图表分析,图形关联度和相似度高,如成本曲线就有十条多图形分析,习惯文字定性描述的低年级大学生对图表进行抽象演绎归纳往往欠缺方法论素养,无法合理有效进行分析。
(3)数学模型多。微观经济学中存在大量的数据建模分析,需要归纳变量因果关系建立数学模型,然后采用数据加以验证,需要一定的量化理性思维和数学修养,在校园中感性思维较为明显数学逻辑思维不足的学生学习该课程存在较大困难。
2独立学院《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问题
(1)课程设置不太符合独立本科学院学生整体学习层次。独立学院经管专业学生整体高中学习水平较公立院校为弱,数学基础更为薄弱,独立本科学院经济学大纲往往是借鉴或者照搬公立院校的已有模板,课程教学内容、考核方式和考核要点等方面与校本部区别不大、没有针对学生层次进行合理化差别变动,导致在实际教学中效果大幅降低。
(2)缺乏针对独立学院层次的应用教学型教材。民办独立本科学院作为一个新兴的高等教育组织发展时间并不长,因此经济学教材选择上基本沿用母体公立院校教材,如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该教材对学生的经济理论、分析思维培养都有着广泛认可的良好效果,但对于应用讲授型的三本院校的学生来说,教材内容理论深入、内容繁杂、逻辑严密,体系丰富反而成为学习的客观困难,同时个体学习能力差异也导致教师讲授时存在困扰,近年来针对高职、应用本科的微观经济学教材开始增多,但是教材质量良莠不齐,国外教材适合理解但不适合理论基础欠缺的一般大学生。缺乏针对性的教材是一个明显问题。
(3)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独立本科学院学生普遍习惯“灌输记忆式”的学习来应对考试,短期难以掌握需要理解归纳演绎结合图表分析的微观经济学有效学习方式,已经固化为习惯的记忆背诵式学习习以为常;另一方面高等数学的学习难度使大多数学生难以掌握有效的量化分析技术,从而增大心里畏难感降低学习积极性;教师缺乏企业实际经验也导致难以联系实际趣味吸引性不足,难以有效调动学习热情。
(4)教师授课精力难以保证。在课酬相对较高的广东独立学院教师周授课时一般在20节左右,每学期普遍同时讲授三门课程,仅教学任务就比较繁重,加之目前普通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教师为了职称评聘必然把主要精力用于科研,甚至以挤占教学时间和降低教学质量为代价进行科研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对需要精心准备的微观经济学教学很容易产生不利影响。
(5)课程考核方式单一。独立本科院校微观经济学考核方式主要是期末考试与平时成绩相结合,即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期末考核比重较大导致学生习惯期末突击记忆复习,期末考试一般采取笔试的形式,题型包括: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和计算题。考试内容单一,许多题目都有标准答案,需要学生真正运用理论知识去分析实际问题的题目极少。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存在侥幸心理和应试心理,考试前死记硬背,没有真正地将课本知识联系到实际中。同时独立本科学院高学费导致学生容易出现花多钱应该容易拿到毕业证的交易投机心理,出现抄袭舞弊行为,同时教师为避免过于严格引发教学矛盾也存在平时分过于宽松导致学生平时上课缺乏认真投入,使分数不能有效反应学习效果。
3独立学院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提升建议
3.1优化课程设置
独立学院应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来开设该课程,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在教学大纲、教学要求、学时等方面应有所侧重,细化课程设置层次,并与各自专业的培养目标相吻合,设置适合学生层次、侧重理解应用的重点学习内容,适当设置更高层次的理论思考型作为补充,重点在于理解运用解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经济现象。
3.2编写切合学生实际的教材
自编教材可以以现在使用的《微观经济学》教材为蓝本,精简一些对于三本院校学生而言难度较大的内容。例如,可以保留从供求入手,弹性的分析,效用论、生产论和成本论,市场结构理论和要素理论。而对于一般均衡、福利经济学等相关内容可以合并成一章,简要介绍,只要学生把握基本内容即可。每章结束后,添加一两个案例或相关的事件,引导学生用本章学过的内容来解决这些问题。每一章的内容中,大部分知识点应配有相应的简单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增加趣味启发性。
3.3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课堂教学精髓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从而形成一种有助于认知活动的教学环境。独立学院学生虽然基础相对薄弱,但思维活跃程度整体良好。改变微观经济学传统授课模式,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首先,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可以在讲解一个知识点之后,适当地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其次,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适当给予点评,多肯定学生讨论的结果,也要指出学生答案的不足并及时予以纠正。再次,老师应多引入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枯燥的经济学理论。教师要及时更新教案,列举的案例要与时俱进,数据要跟得上经济的发展,让学生接受最新的资讯,合理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与本节课相关的小视频给学生观看,让学生在放松的同时巩固知识,改变学生认为该课程枯燥、乏味的观念,克服学生厌学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乐趣,从而提高整体学习效果。
3.4提升教学地位重要性
在教师职业生涯中明确教学和科研的各自作用和地位,要让教师明确教学不合格意味着职业生涯的失败,将教学作为办学的质量生命线,微观经济学这样的经济管理专业基础课作为教学督察的重点内容,促进教师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倡导以教学为中心、科研服务于教学的理念,并在工作绩效上予以体现,学校在安排教学任务的时候,也应该尽量把每位老师每学期讲授的课程数目限制在一至两门,使教师能够合理分配教学和科研实践精力,并且有充分时间来进行授课准备。
3.5S富课程考核方式
针对微观经济学这门学科特点,可以采取多种考核制度相结合的方式。学生最终得到的分数可以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作业成绩及期末成绩。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平时上课的态度给予一定的平时分,期末考试的内容应加大材料分析的比重,全面考察学生实际运用能力,尽量将考试内容设计为考查学生如何灵活运用知识点,而不是靠死记硬背来回答问题。通过将这三个部分的考核情况相结合,给出一个最终成绩,提升学生经济学的认知、理解、分析和推断综合学科素养。
4结论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专业的重要基础课,本科独立学院的经济学授课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本文针对独立本科院校的学生特点,描述了微观经济学课程特征,归纳了独立本科院校微观经济学教学存在课程设置不太匹配、教材缺乏针对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教师教学精力难以保证以及考核方式单一的五个常见问题,然后针对存在问题提出针对性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M].第6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12.
[2]王锁根.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改革中的作用[J].教学与管理,2008,(4):117118.
[3]曾贵.教学型高校教师过度科研的动因分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6):35.
[4]孙亚军.关于改进民办本科院校微观经济学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J].教育科学,2013,(10):151153.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均衡分析;消费者;企业
一、问题的提出
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体系,其主体内容来源于经济学理论发展史的两次革命(第二次和第三次)。其中“边际革命”(第)产生了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凯恩斯革命”(第三次革命)产生了凯恩斯主义理论体系。二战后,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学派对这两大理论体系进行了综合,将主要研究微观经济主体行为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归纳为《微观经济学》;将主要研究总体经济运行的凯恩斯主义理论归纳为《宏观经济学》,由此得到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框架。这一理论体系引入国内后,为了与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体系相区分,我国理论界称之为《西方经济学》。在我国大学本科高等教育阶段,《西方经济学》尤其是《微观经济学》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掌握经济分析的基本逻辑、思维范式。当前,《微观经济学》已成为经管类专业本科生的经济基础课,甚至成为很多其他专业本科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但由于《微观经济学》是一个内容繁多、结构复杂的系统性理论体系,对逻辑推演和数理分析能力有一定的要求。该课程教学中,普遍感觉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对这样一门体系严密、逻辑关联性强的基础理论性课程,教师通过框架式教学,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整个理论体系,掌握各部分理论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和经济学分析的基本思路,为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打下更加扎实的基础。
二、《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与结构
《微观经济学》研究稀缺性条件下的资源配置问题,涉及的概念、理论繁多。国内本科教学中该课程课时安排一般在48~72课时之间,教师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普遍感觉课时不够,为了有效利用有限的课时,不降低课程教学质量,教师需要提纲挈领的把握课程的核心内容,教学的重点应该在主要理论框架的搭建,而不是一味地追究某些具体理论问题的细节。从课程的理论体系和结构的整体来看,《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两个市场上的两个主体”,内容包含“七大主要理论”。
1.两个市场上的两个主体。《微观经济学》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下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以微观主体行为分析为出发点。经济运用涉及两类市场:产品(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市场交易双方是相同的两个微观主体:消费者和企业。在产品(商品)市场上,企业生产并销售产品(商品)是产品(商品)市场的供给方;消费者购买并消费产品(商品)是产品(商品)市场的需求方。在要素市场上,消费者拥有并销售原始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四类),是要素市场的供给方;企业购买并使用要素进行生产是要素市场的需求方。
2.七大主要理论。《微观经济学》内容丰富,包含众多的经济学理论,但如果围绕“微观主体理及其结果”这一逻辑主线,本课程主要包含以下七大主要理论:供求均衡理论、消费者均衡理论、生产者均衡理论、市场均衡理论、要素市场供给理论、要素市场需求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其中,消费者均衡理论主要分析消费者在产品市场上的消费行为;生产者均衡理论和市场均衡理论主要分析企业在产品市场的供给行为;要素市场供给理论主要分析消费者在要素市场的供给行为;要求市场需求理论主要分析企业在要素市场的需求行为;一般均衡理论探讨所有市场同时均衡的可能性和条件;市场均衡理论阐述了消费者和企业理性选择下供给规律和需求规律的相互均衡。这七大理论基于“经济人假设”,分析微观主体(消费者和企业)理性选择及其后果,从而得出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
三、《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与内容
通观《微观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其核心问题是分析如何实现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对应“两个市场上的两个主体”这一研究对象,资源配置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消费者通过将既定收入在产品市场上进行最优配置以实现效用最大化;二是生产者基于成本收益决定要素的最优使用量(即决定产量)以实现效用最大化;三是消费者将拥有的既定原始生产要素在要素供给和保留自用两种用途上进行最优配置以实现效用最大化;四是生产者通过将既定成本在要素市场上进行最优配置以实现利润最大化。这四方面的资源配置问题,新古典经济学(即《微观经济学》理论)的基本研究方法是均衡分析法,主要内容包括均衡的决定和均衡的变动。以消费者均衡理论为例,消费者均衡理论的主要内容是消费者均衡的决定分析及消费者均衡的变动分析。消费者均衡理论通过构建一个简化模型来分析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假定收入既定,消费者将全部收入分配于两种商品的消费上,以获得效用最大化。这部分分析存在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两种理论。
1.消费者均衡的决定。消费者均衡的决定是指如何得到给消费者带来最大效用水平的最优商品消费组合。(1)基数效用论假定效用水平可以具体衡量,可以构建相关效用函数,通过求解预算约束条件下的效用函数最大值,并可得到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条件。结论为消费者均衡条件是两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即消费者花费在每种商品上的最后一单位货币带来的效用水平必须相等。(2)序数效用论认为效用水平不能具体衡量,只能相互比较高低,因此不能构建相关效用函数。运用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两个分析工具,得到消费者均衡条件为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与其价格之比相等,即两种商品按照效用水平的交换比例与按照价格水平的交换比例必须相等。无论是基数效用还是序数效用论,消费者均衡的决定关注的是达到均衡的条件,以及均衡条件下的均衡状态。对于均衡取得的过程,以及非均衡状态的特征并不关注。两种理论下消费者均衡决定都是采取了静态均衡分析方法。
摘 要 微观经济学作为西方经济学的一部分,对于经济类本科生的学习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基础作用。而大部分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所学的知识却难以转化为实践,本科在校生也希望能通过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来增强实际动手能力。文章旨在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操作平台,即开发出一套能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教学辅助软件,从而达到让学生实践的目的。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软件开发一、经济类专业教学改革问题的提出目前许多高等院校都开设了经济学系,为社会培养了大量具有本科学历的经济学人才。但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常会发现在校期间所学的理论知识很难迅速转化为实际技能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同时,在校就读的很多同学也希望在学习中能通过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来增强实际动手能力。为了切实满足学生对实际操作这一需要,很多高等院校开始开发各种软件和操作平台,如贸易模拟实验室,模拟谈判室等,也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针对经济学类的教学辅助软件和动手操作平台却少之又少,很难满足经济类学生的要求。针对学生在高校的学习情况,在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开发出一套真正能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教学辅助软件,成了很多同学迫切的需要。本文主要对微观部分的开发做以简要介绍。二、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西方经济学分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大部分,两者均使用均衡分析与边际分析,它们相互补充和相互依存,共同支架起西方经济学的整个体系。相对于宏观经济学以社会总体为研究对象,微观经济学则以个量分析为出发点,从资源稀缺这个基本概念出发,认为所有个体以期利用有限的资源取得最大的收获,以此来考察个体取得最大收获的条件。微观经济学所包括的内容相当广泛,主要有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等等[1]。微观经济学是中观部分和宏观部分的基础,只有在了解微观层面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宏观的国家调控和中观的政策分析。因此,针对微观经济学的的教学改革,主要侧重于基础的夯实。而对学生而言,积累案例知识和加强动手能力也成了当务之急。三、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意义西方经济学作为高等院校经济类的本科必修课程,已成为重中之重,而目前在校生学习状况的反馈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因此,对本次教学改革,应该是具有深远意义的。(一)解决理论与实际脱节问题。经济学作为人们日程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学科之一,本该与实际紧密相联,微观经济学更能解释许多现实中的经济现象。因此教改要达到的首要目的即让学生可以将理论实践于现实。(二)重视西方经济学的基础作用。对于高校的经济学系学生而言,最基础也是最核心的内容无疑是西方经济学。所以对于西方经济学的基础——微观经济学进行教学改革,从长远意义上来说,对整个经济学都有着很深的影响。(三)面向市场经济。西方国家在发展市场的几百年中,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合理的做法,这些东西反映了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而根据这些规律提出一些政策主张、制度框架,也成为世界各国在经济活动、经济交往中普遍遵循的国际惯例和通行做法,应该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2]。对于担负着未来重任的本科学生而言,学好微观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对于市场经济下的我国是具有重要作用的。四、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内容任何一门知识,都应该经过由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升华到理论这样一个过程。因此对本次教学改革的内容,初步设想包括四个方面,即基础理论的夯实、经典案例分析、模拟公司运行,以及与国内外图书和网上资料“连——连——看”。(一)基础理论的夯实。理论联系实际,这是教学辅助的最重要目的之一。软件开发的第一部分必然要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进行考核和巩固。当然,软件不应该完全模仿教科书的内容,进行再一次的知识填充。这一部分应侧重于将现实中大量的小例子与微观的理论相结合的方式,借以让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加深。经济概念大多是由经济现象而来,将这些现象再升华为理论,而教改的目的之一便是增强理解性和记忆性。在这一部分,可将某些有特点的概念与实际相联系进行分析。如果大量的知识可以和生活相联系,与目前的市场,我国的发展状况相联系,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加强了记忆和了解。对于教师而言,在教学中也发挥了相当大的辅助作用。
(二)微观经济学经典案例分析。目前,本科生西方经济学的教科书,大部分是由国内的学者编著的,其目的主要让学生对西方的经济体系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因此在编书过程中,必然会略去一部分经典案例及其背景和分析。软件开发的这一部分主要搜寻教科书上略去的大量的国内外经典案例,结合微观知识进行详细分析。例如微观经济学中的博弈模型——囚徒困境,被堪称为经典案例。如果在软件开发上能模拟案例的真实情景,让学生作为案例的参与者,无疑会让他们更深切地领悟整个案例的过程。在这个模型中,学生可以模拟囚徒做出选择,选择的答案不同,“命运”也就不同,也可以模拟警察对囚徒进行审讯,即如何制造“困境”的过程。如2004年美国朗讯公司的朗讯中国“贿赂门”事件,事实上,对于任何想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公司而言,也面临着类似的“囚徒困境”。假设有两个跨国公司A和B正在争取同一个项目,他们在处理与政府公职人员的关系上有两个选择,行贿或不行贿[3],学生可以模拟公司A和B进行抉择。在案例中学习,既是老师的要求,也是学生的渴望。软件开发基于两种目的结合,给学生创造了动手平台,给教师也提供了宝贵的案例资料。(三)模拟公司运行。在完成上述两个环节之后,软件最重要的部分是训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第三部分,软件会生成一定的运行环境,学生需要自己动手操作来完成重重难题。微观重点强调个量分析,与宏观的整体调控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在进行模拟环境时,主要侧重于企业内部,或某个市场的内部,而并非从整体上来调节各产业和部门间的运作。比如在进入这一部分之后,软件会将一个公司的背景资料给出,并提出公司运行的要求。学生要通过微观经济学和各方面知识相结合进行经营和运作。学生首先要针对企业进行市场调查、目标市场需求状况分析等,然后针对企业内部营销个案分析、人力资源培训、福利分配设计等。同时考虑到学科间的交叉性,可以同产业经济学的产业组织学等学科相联系,对市场结构与行为、绩效的关系进行分析并给出有实际意义的结论措施等。在给出初始资金、人力和资本之后,所有的操作将由学生独立完成。一定时间内的经营效果和政策效应将作为公司效益的评判标准,系统最后会给出相应的评价和建议。(四)连——连——看。国内的西方经济学教材对西方经济学的讲解并不全面,很多理论带有政治色彩便被略去。学生除了书本上的知识之外,对一本真正的西方经济学书籍也想了解得更多。介于本科生外语水平的有限性,学生很难读懂一本原文的西方经济学教材。而国内外有诸多网站和图书资料可供查阅,这一部分主要便是提供一些知名网站和书籍介绍等,并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微观知识乃至经济学新闻的最新动态展示。由于软件的制作限制,上述几个环节的题库也会存在有限性,软件开发之后可以成立专门的网站提供新的题库下载和知识的更新,从而使软件时常在线更新,不至于落伍。以上是教学改革的一个初步设想,而真正的教改之路还要更久更长,教改的结果是否有成效也不是一朝一夕便能体现。微观经济学的软件开发将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且要在不断修改中加强和完善。我们期待这套软件能成为学生的实践助手,让他们在面对真正的经济问题之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素质和能力,那么教改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文章项目来源:天津工业大学教务处。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古典微观经济学;4P;4C;4W;渊源
中图分类号:F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1-0041-01
1 营销的4P理论
营销理论是一门应用学科,其理论基础是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其基本的营销观念受经济学基本理论的指导和规定。美国营销理论家菲利普•科特勒在其第九版《营销管理》中认为:“营销是个人和集体通过创造,提供出售,并同别人交换产品和价值,以获得其所需所欲之物的一种社会和管理过程。这一定义包含下列一些核心概念:需要、欲望和需求;产品(商品、服务与创意);价值、成本和满意;交换和交易;关系和网络;市场;营销者和预期服务。”这里不难看出这些核心概念也是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从时间上看,在1890年左右,美国经济学家马歇尔以单个消费者、单个厂商和单个行业作为分析对象,构建新古典微观经济学,供求理论是其理论的基石。“准确地说,4P存续于1875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这一时间上的巧合性,不是偶然的,正是经济学理论对营销观的影响和启迪的结果。而从经济形态来看,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从19世纪后期到1929年全球经济过剩危机这一时期内,世界经济的主流是短缺经济。4P代表了销售者即生产者的观点,即卖方用于影响买方的有用的营销工具。4P理论的出发点是以生产者为中心,4P理论的时代背景是卖方市场,是短缺经济时代下的产物。4P理论的目的是以企业或生产者的利润为目标。
2 营销的4C理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营销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消费个性化、人文化、多样化特征日益突出,传统的4P理论已不适应新的情况。 以美国西北大学教授舒尔茨和劳特明教授为代表的营销专家认为:企业从事营销必须以消费者为中心,为此他们提出了营销组合的4C理论,即消费者(Consumer),成本( Cost),沟通(Communication)和便利性(Con-venience)。4C理论的提出对传统4P理论冲击很大,传统4P理论是一种企业导向而不是真正的顾客导向,以4P为核心的传统营销是一种由内向外的经营思维,本身带有销售观念和以生产为中心的痕迹,而4C理论的经营理念则刚好相反,它是一种由外向内的经营思维,是市场观念的具体体现。
4P到4C是营销观念的变革。传统营销理论强调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四要素。这种4P理论认为,企业只要围绕4P制定灵活的营销组合,产品销售就有了保证。
3 营销的4W理论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微观经济学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既是后者的理论基础,又是后者的方法论基础,营销理论无论是4P和4C理论都是建立在新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之上的,虽然在4Ps和4C之后,人们提出诸多营销新理论,来刻画知识经济时代的营销理论创新,如社会营销、关系营销、生态营销、网络营销、整合营销等,但笔者认为这些观点确实有创新,但它只反映了知识经济时代营销理论创新的某一特征,具有启发性但也具有片面性,因为它们均是对实际营销现象的经验总结,缺乏相应的经济学理论的支撑。近年来,随着人类社会迈入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学理论也不断发展,一些学者通过分析新古典经济学的纯生产者与纯消费者的两分法的局限性,提出了生产――消费者全新的分析单元,提出了4W理论,有的学者甚至认为4P是第一代营销理论,4C是第二代营销理论,而4W是第三代营销理论,4W是4P和4C理论内在逻辑发展的结果。
笔者认为,如果从营销学的主要理论基础经济学的理论发展来看,或者从4P和4C的基本理论方法与实务来分析的话,4P和4C理论在本质上是属于同一逻辑结构中的同一论,即4P和4C的理论基础都是新古典经济学。4P和4C理论两者最大的共同点,都是以一个独立的观察者来观察市场营销,4P以生产者的角度来演绎出一套营销理论,4C以消费者为出发点来发展出一套营销理论。这也是4Ps的营销近视症和4C理论的营销远视症局限性存在的原因,这一原因的存在可以追溯到经济学的理论,新古典经济学的致命缺限是4P和4C理论局限性存在的根本原因,也是4P和4C存在的理论基础。
众所周知,目前流行的微观经济学著作或教科书的流行写法,是以马歇尔对需求和供求的狭义解释为基础。新古典学派创始人马歇尔在1890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中,利用供求、边际分析和局部均衡方法对古典经济学加以形式化,形成新古典微观经济学框架。该框架有三个基本的假设:第一是纯消费者与纯生产者之两分;第二是马歇尔对需求和供给这两个概念的狭义解释以及他对这两个概念在经济分析中的核心地位的强调;第三他用规模经济概念替换了专业化经济概念。纯消费者与纯生产者两分法是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奠基石,它使得“边际学派”得以兴旺,为新古典微观经济学在理论与方法上构建了较为厚实的基础。两分法是分解方法在经济学中的体现与应用,被当作微观经济学分析柜架的标准构件,新古典经济学及其现代形式成就卓著,但由于其纯消费者与纯生产者之两分这一致命缺陷,从而导致4P和4C理论存在相应的理论局限性。如果我们采用一种接近现实的框架,用消费――生产者代替纯消费者和纯生产者,其中每个人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则每个人都可以选择一种职业,这就决定了他买和卖什么。在这种框架里,在选择不同职业的个人之间,消费者-生产者的地位是对称的,因此,不存在纯消费者地位与纯生产者地位之间的不对称。
从经济学的理论发展的逻辑来思考市场营销理论的发展,笔者认为第一代营销理论(包括4P和4C)应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学的营销理论,或称为单赢营销理论或优化营销理论,第二代营销理论(4W)称为新兴古典微观经济学的营销理论,或称为共赢营销理论或博弈营销理论。笔者将之概括为4W营销。4W并不否定4P、和4C,而是在4P和4C基础上的总结和扩展,4C比4P进步的观点有二:一是观察市场营销的角度从生产者转到消费者,这意味着“获胜的公司必将是可以方便地满足顾客需要,同时和顾客保持有效的沟通”,与4C相比,4W是从生产者――消费者、生产者――政府、生产者――供应商、生产者――环境四个范畴来全而审视市场营销,4W认为获胜的公司必将是可以方便经济地满足生产者、消费者、政府、环境、供应商的需要,同时形成生产者和消费者、政府、环境、供应商双赢的结果。总之,4W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知识经济与工业经济时代相比,它关注和解决的核心问题是磋商、共赢、合作、参与、学习、分散、柔性。4W是一种新的市场营销理念,其与4P与和4C相比,它更符合建立在市场规则,公共利益认同之上的合作这一新经济观。
综上所述,4P,4C,4W营销组合理论它们之间的关系应当这样理解:它们不是取代的关系而是完善和发展的关系,它们都有深刻的微观经济学的渊源。由于企业层次不同,情况千差万别,市场及企业营销还处于发展之中,因此企业在了解、学习和掌握这些理论的同时,根据企业的实际,把三者结合起来指导营销实践,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美]菲利普•科特勒著.营销管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教学改革;教学质量
1微观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的作用
1.1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微观经济学理论性很强,都是抽象的知识点,分析工具都是图形,需要用到较多的高等数学知识,知识点较为枯燥又过于抽象,学生学起来较为困难。案例教学可以让枯燥的理论生动起来,将知识点更加直观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爱上学习。
1.2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大学教育不单单是理论知识教育,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相对于传统的授课模式,案例教学让学生去分析实际问题,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经济现象,致力于提升学生的素质教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授之以渔,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教学,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通过案例去认识现实经济生活,并且让学生自主地去寻找经济生活中的案例,进行分析解决,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
1.3提高学生学习经济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枯燥的知识没人爱学,有趣的案例人人都喜欢。微观经济学是抽象的理论与实证原理相结合的学科,通过案例可以将抽象的理论形象化的展示出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被调动起来,变填鸭式教育为主动求知的教育,学生的主动性会被充分地调动起来,自主自发地钻研知识点,提高学习的能动性。
1.4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案例教学把经济生活中的相关案例引入课堂教学中来,教学按照教学大纲学时安排案例教学环节,以理论知识点为导向,切入案例,通过问答、讨论、情景剧呈现等方式完成教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不同思想在课堂上自由碰撞,擦出新鲜的火花,让理论知识点深入学生的记忆当中。融理论于实践,融实践于理论,通过案例教学创新的方式不断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2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2.1课时安排不当,影响教学进度
由于微观经济学教学内容较多,课时安排上有8章内容,每一章又有很多小节,课时教学安排非常紧凑。在既定课时安排下把基本教学内容教好已经有些吃力,加入案例之后,会占用课时,课程进度会放缓,案例教学课时和既定教学课时之间存在矛盾,严重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再者,教学进度放慢后有些课程章节必须加快,这就导致学生对于所学知识没有太多时间吸收,学了后面忘了前面,案例教学既没有实施好,知识点也没有掌握,学生学习积极性也就得不到提高。
2.2青年教师经验不足,案例设计水平有待提高
湖北文理学院主要是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方法也不是很得当,而案例教学对教师要求相当高,要求对于知识点非常熟悉,而且能够把知识点熟练地运用到所讲知识点中去,能够分析并延伸,而不是简单地把案例硬生生地放进去,没有任何的延伸,为了案例而教案例,这样没有任何意义。
2.3学生参与度有待提高微观经济学针对的是大一的新生,新生没有太多的知识储备,不能寻找合适的经济现象分析,再加上学生对于高数的抵触,导致学生认为经济学很难学,进而不愿意学习,就算教师精心准备了案例,学生也只是当成一项基本的学习任务,不愿意配合教师参与到案例分析中来,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不够。而且很多学生大一的时候参加课外活动,没有足够的精力去钻研案例,对于课后的案例作业也不重视,达不到案例教学的效果。
2.4案例选取陈旧
微观经济学是由国外引进的学科,教材大多也是采用国外的经典教材,而教材中的案例很多都是20世纪的案例,比较陈旧,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更不能适应“00后”的学生。比如机会成本中选取的案例是老虎伍兹的案例,很多同学根本不知道老虎伍兹是谁,那肯定对于这个概念就不感兴趣了。再比如说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讲解,很多教师都是用的吃包子的案例,虽然经典,但是老生常谈,没有任何的新意,学生觉得和他们的生活没有多大的联系,不能形成强烈的共鸣,缺乏创新。由于案例的陈旧,学生不能共鸣,缺乏吸引力,自然也就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学习也就没有兴趣了。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应该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接轨,扎根于学生的实际生活,让他们耳目一新的同时更觉得很有用,自然就会好好学习了。
3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改革对策
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案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所以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改革很有必要。笔者认为应该从教师、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案例选取等方面进行改革,具体如下:
3.1组建优秀的教师团队,合作交流
因为青年教师经验不足,不能够很好地完成案例教学的任务,一门课程可以由多个教师讲授,年长教师指导青年教师,大家相互交流,合作教学。每周一次的教学交流讨论研究,每一章节的案例一起共同研讨,找出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互相切磋,思想碰撞,设计出最好的案例教学思路。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大家的智慧是无限的,在教学团队的共同研究下,案例教学的效果也会得以提升。
3.2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
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图表和公式较多,知识点较为抽象和难懂,所以教学过程中要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案例分析和多媒体教学结合、案例分析和情景教学相结合、案例分析和研讨式教学相结合。有一些经典案例比如说囚徒困境的案例可以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讲授,经济政策的教学案例可以采用观看当下热门的财经视频呈现,需求供给理论可以带领学生深入各大商超让学生研究讨论商品价格的形成和弹性理论。案例教学不是单一的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中要多种教学模式结合,形象生动地把知识点教授透彻。
3.3优化案例教学设计,克服课时不足的问题
微观经济学的内容较多,课时有限,所以一定要优化案例教学设计环节,针对不同的章节设计不同的案例教学内容,走出课时不足的困境。3.3.1线上线下结合课前线上布置相关案例,让学生自主收集资料,形成自己的研究成果。课上讲授知识点后再集中谈论,解答学生的疑问,课后再布置课后作业深化知识点和案例的理解。3.3.2专题调研研究在系统性讲解完知识点后,给出相关命题,让学生组成相关的学习小组,去收集资料,实地调研研究,比如市场结构这一章,让学生去当地调研各种市场结构的企业,分析其优劣势,找出发展问题并提出对策,形成专业的研究报告,这也是在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4选取案例要做到经典且新颖
选取案例时不能过于陈旧,结合当代大学生比较关注的问题选取经典新颖的案例,切合大学生的生活和感情需要,引起大学生的共鸣。案例多样且新颖,比如在讲授边际效用递减时可以采用“难忘初恋”,这可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再比如讲授机会成本和沉没成本时可以采用“相爱容易相处难”“毕业季即分手季”这些话题,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的参与度。
【参考文献】
[1]颜靖艺.基于建构主义的民办高校“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6):77-79.
[2]曹雪荔.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的探讨[J].智富时代,2018(12):211.
案例教学简单地说就是利用典型事例进行教学。具体来说,案例教学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由例到理,即借助于案例,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寻找知识,发现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培养学生推理和辩证思考的能力;二是由理到例,即借助于案例,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发散思维,以理释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有关专家研宄的结果表明这种教学方法与传统讲授教学方法相比,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善学生思考方式,锻炼学生沟通能力等方面的效果要大大优于传统讲授。《微观经济学》是经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教学内容中有很多繁杂的图形和公式,抽象难懂。该课程的这一特点决定了教学过程中必须采用案例教学,才能让复杂的内容生动呈现,提高教学效果,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据了解,目前国内各经管类院校都采用了案例教学来帮助实现微观经济学的教学目标。但是,如大家所见,并不是所有的案例教学都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的效果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二、影响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效果的因素
与微观经济学传统的讲授方式相比,案例教学的难度很大。从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实践来看,其教学效果会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一)案例的质量
案例的质量是保证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取得预期效果的重要因素。一个高质量的案例应具备以下特点:
1.案例内容应贴近现实生活。一个能激起学生探宄问题的兴趣与热情的案例是案例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因此微观经济学课堂中选用的案例最好能够紧扣时代脉搏,案例涉及的内容最好是社会生活中近期发生的重大事件,这样才能激起学生探讨案例的热情和兴趣。比如在讲授资源稀缺性时,许多老师直接使用教科书上“大炮”与“黄油”的案例,“大炮”与“黄油”这两种商品离我们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对这两种商品很陌生,这种案例无法调动学生分析案例和研宄案例的兴趣。又比如,在讲授“机会成本”这一概念时,可以结合当前社会“出国留学热”要求学生运用所学习的机会成本的概念分析当前出国留学的机会成本。这样的案例贴近学生的生活,具有时效性,能够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通过这个案例的分析不仅帮助学生巩固了机会成本的概念,而且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当人生面临选择时应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考察,才能做出明智选择的道理,从而改善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
2.案例内容应具备问题性。要取得良好的案例教学效果所选用的案例本身要隐含着问题。问题是学生思维的起点。这里的问题可以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当不能脱离案例。教师设计的问题常有两类:一类是结构良好的问题,也就是有求解方法,有统一的正确答案的问题;另一类是劣构问题,也就是有多个解决方案,需要学生表达个人观点的问题。微观经济学案例设计的问题不仅要有结构良好的问题,更需要有劣构问题。劣构问题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学生能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进行探宄辩论,从而从多个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确保案例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设计的问题均为结构良好的问题,自然无法形成激烈的讨论场面,讨论时也有可能出现冷面,从而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学生自主参与的程度
与传统的教授法相比,案例教学以学生的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为前提。再好的案例教学活动,如果学生不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就不可能在教学中有所收获。学生自主参与的程度是案例教学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微观经济学的案例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参与程度实际上很低,在课堂的集中讨论中,部分同学始终不发言或者随便发言,积极主动参与其中的总是那部分相对固定的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有些同学也是无所事事,只是观望与等待,从案例研读到分析到总结与陈述观点常由小组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学生完成,存在严重的搭便车现象。学生参与程度如此之低,严重影响到案例教学效果。
(三)教师的能力与责任心
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模式所提倡的现实性、互动性和开放性要求任课教师具备相当的能力和责任心。同时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既能够时刻关注社会现实的经济问题,掌握最新的经济学动态,又能够了解学生日常生活所思所想,具备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需要进行量体裁衣地整理案例的能力;要求教师能够研宄透教材中的理论、原理,具备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还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既能及时分析和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又能够对学生的分析方法和结论进行客观、科学的判断,这样才能流畅地驾驭课堂。由此可见,要活的案例教学的成功,教师必须做大量的工作,付出几倍于传统教学的精力。因此教师的能力和责任心是影响案例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三、提高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效果的对策
(一)鼓励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编写微观经济学案例集
我们的师资队伍中有的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在多年的教学中积累了大量的深受学生喜欢的案例;有些教师具有企业的实践经验,而且承担了相关的课题,对问题的分析很深入。因此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运用集体的智慧来编写案例集。来自教师的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的案例不仅能够快速地激起学生探宄案例的兴趣而且为制定有效的案例教学方案奠定了基础。因为教师熟悉案例的背景,能够有效地引导案例的讨论,能够自信地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评价,更能够由浅入深地进行案例的总结。
(二)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实践中要选取行之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
根据案例本身和课堂教学要实现的目标,灵活采用案例穿插、集中讨论和分组讨论的组织形式,不断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对于蕴含了单个概念的案例可以采用穿插式加深学生对单个概念的理解;对于与单个经济学原理密切结合的案例,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不仅掌握相关的原理,而且能应用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通常采用课堂集中讨论的形式。在经济学原理讲授之前由教师引入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进而由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合案例本身总结出其中的重要的原理。对于涉及到众多章节内容的综合性案例,则采取课堂分组讨论的方式进行。通常将学生分为若干组,要求各小组成员人人参与,团结合作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参加相关的讨论,了解讨论的全貌,引导讨论的进程,然后又各小组的代表陈述评论结果,最后由教师总结各小组代表的观点并进行评价,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三)微观经济学成绩的评定方式和考试内容应进行改革
微观经济学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能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因而在微观经济学最终成绩的评定上,应该降低期末考试成绩所占的比重,适当增加平时案例讨论的成绩的比重。同样在期末考试试卷中不能只考理论知识,运用理论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案例分析应该作为试卷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微观经济学傲视试卷中需引入大量的案例分析题。成绩评定方式和考试内容的改革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案例讨论的积极性,有助于案例教学的顺利开展,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