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食品产业发展情况范文

食品产业发展情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食品产业发展情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食品产业发展情况

第1篇:食品产业发展情况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坚持质量与发展并重,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全面提升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及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发展目标

1、绿色食品标志产品数:到年,全县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数达到22个;

2、绿色食品生产面积:到年,全县绿色水稻生产面积达到60万亩;

3、绿色食品产量:到年,全县绿色水稻总产量达到36万多吨;

4、龙头企业数量:到年,全县(省)市级龙头企业数量达到10家。

三、组织机构

成立方正县绿色食品产业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引导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相关部门要统一认识,抓住机遇,切实加强领导,积极引导和推动我县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一是把开发绿色食品作为发展特色农业的突破口,创建农业精品名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二是成立绿色食品产业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研究解决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制定和实施扶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推进我县绿色食品产业健康发展。三是对在绿色食品产业的开发、技术推广和管理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2篇:食品产业发展情况范文

靖宇县特产管理办公室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部门的精心指导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体工作人员精诚合作,齐心协力,认真履行职责,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制定的发展战略,认真研究解决特产业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充分发挥了特产科技优势,开创了特产工作新局面。

为了进一步了解靖宇县特产业发展情况,本刊记者采访了靖宇县特产管理办公室主任张彩庆。

张主任首先介绍了2011年靖宇县特产管理办公室所取得的工作成绩。

1.基地规模不断扩大,特产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1.1各基地建设情况 参业生产基地:2011年春根据人参产业发展实际,重新调整了人参产业发展规划,两参留存面积200万平方米,其中吉林人参100万平方米,西洋参100万平方米。全县种植高丽参3万平方米,林下参面积达到80060亩;经济林基地:全县经济果林面积达到11985亩,其中山葡萄5200亩、蓝莓4006亩;经济动物养殖基地:全县封沟养蛙153条,放养面积64万亩,林蛙贮量2亿只;食用菌基地:全县发展食用菌350万平方米,比2010年增加44万平方米,品种主要为地栽黑木耳、香菇、榆黄蘑、平菇等;中药材基地:全县以平贝母(8434亩)、北五味子(13534亩)、细辛(2214亩)、返魂草(1280亩)、日本当归等为主的中小药材种植面积达到32060亩,其中新增面积2000亩。在新增面积中,返魂草面积1000亩、蒲公英面积500亩、龙胆草面积400亩、天麻100亩。

1.2 特产产业发展情况 根据省财政厅、省农委对东部人参主产区和林蛙养殖区的要求,业务科组织全县9户人参加工大户和林蛙养殖大户编写人参加工及林蛙养殖项目建议书,申报项目6个。申报金额570万元左右,其中:人参项目申报510万元,林蛙项目申报60万元。根据白山市靖宇县农村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县特产管理办公室举行了2011年靖宇县“退粮进特”科技培训班,培训内容包括蓝莓、大果榛子栽培技术,鲜食葡萄、山葡萄栽培技术,返魂草、龙胆草、蒲公英栽培技术。

2 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和培育法人工作进展情况

2.1 招商引资工作 按照县委、县政府全县招商引资工作总体部署和具体要求,2011年靖宇县特产办的招商引资任务为5000万元,实际完成招商引资9567万元。

2.2 项目建设 中国医保靖宇美康人参基地有限公司人参精加工建设项目,2011年发展12万平方米人参,顺利完成了产品从产出、加工到销售的产业链条, 该公司2011年工农业总产值达2800万元,比2010年工农业总产值及增加值均增长10%。修正药业靖宇天池制药有限公司二期生产线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201万元,该公司生产线改制后,效益显著提高,2011年工业总产值达2.9亿元,实现利润756万元,上缴税金1080万元。工业总产值及增加值比2010年增长18%。

另外还有两项新开工项目正在进行中,包括吉林林村中药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建设长白山人参及北药资源合作项目、投资设立吉林省瑞富德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建设项目。

2.3固定资产投资、培育个体工商户完成情况 2011年靖宇县特产办固定资产投资任务是6000万元,实际完成8350万元。

2011年县委、县府政下达的培育个体工商户任务是2户,在特产管理办公室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已完成了任务。

3.绿色食品工作发展势头良好

3.1继续加大宣传力度,提升 “三品”认证数量 继续加强对 “三品”宣传的推广力度,进一步开拓绿色食品市场,引导绿色消费。2011年5月份先后参加了省举办的地理标志检查员培训班、全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培训班、全省无公害检查员与内检员培训班、全国绿色食品检查员、标志监督管理员培训班。2011年5月末已获“三品”认证证书的企业已经达到9个,其中宝蓝公司申报的食用菌类、果仁类获得机食品认证,人参系列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其余8家企业获得无公害产品认证证书。

3.2以参展为契机,搭建绿色桥梁 在省、市绿色食品办公室组织下,靖宇县绿色食品办公室组织了有关获证企业先后参加了第五届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上海)、第十届中国长春国际农业·食品博览(交易)会、第九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成都)、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广州)。不但展示了靖宇县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的品牌形象,也提升了企业品牌价值,拓展了企业市场,对靖宇县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4依靠科技优势引领经济快速发展

4.1继续加大科技培训力度,积极开展技术跟踪服务 2011年春季靖宇县特产办结合县委、县政府组织的“科技下乡”活动,在全县开展了林下参栽培技术、吉林人参、高丽参和西洋参农田土规范化栽培技术,规范化封沟养蛙技术,地道药材培训,食用菌栽培技术培训。为了扩大受训范围,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2011年共接待上门咨询和电话咨询人数达500余人次,技术人员上门指导服务300余人次。

4.2继续大力支持乡镇及民营企业发展,搞好技术服务工作 2011年,靖宇县特产办为了更好地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在人员紧缺、经费不足的情况下,想办法、挖潜力,克服困难帮助重点民营企业,进行技术指导服务工作。对北京同仁堂吉林人参有限责任公司、吉林省长白山宏瑞平贝母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靖宇县天源绿色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等民营企业的科技项目、技术指导、培训等都做了大量工作 ,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这些工作有力地促进了企业发展和全县特产业的发展。

4.3积极开展各项试验及技术推广 2011年,靖宇县特产办积极开展各种科学试验,取得很大进展,一是进行了山野菜“大叶芹的大田人工栽培”实验; 二是“返魂草人工栽培育苗关键技术实验”;三是返魂草大面积、规范化人工栽培技术推广;四是继续对“喜马拉雅红景天引种驯化栽培”进行试验跟踪研究。

张主任向记者介绍了2012年的几项工作重点:

一是特产工作的主要工作措施。突出抓好人参产业,人参产量、质量方面要实现突破。加强人参低农残、标准化栽培技术的宣传和培训,制定《人参标准化栽培操作规程》,并印发宣传手册,争取发放到每个人参大户手中。稳定压缩人参面积,扩大林下栽参规模,逐步提高人参产量和内在质量,提高人参产业效益。实施科技兴特,依靠科技提高基地建设水平。2012年全县新增规模化(100亩以上)、规范化特产业基地达到2处以上,规范化基地30处,原有特色产业基地要加强标准化管理,逐步提高基地标准化水平,进而提高基地产品的科技含量;积极培育特产业典型。重点抓好林下参、平贝母、五味子、返魂草、林蛙、食用菌等生产典型大户,总结推广各种典型5个以上,以点带面,推动全县特产业快速发展;积极完成相关产业规划编制工作。按照县里要求,认真组织编写《靖宇县“十二五”特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和《靖宇县“十二五”人参产业发展规划》等相关规划,并负责组织规划的实施;积极做好产业服务工作。围绕全县特色产业种植、养殖及加工园区建设和“长白山特产城”特产品交易大市场建设,积极做好服务工作。认真抓好人参产业等相关项目工作。要利用各种产业政策,多渠道申报特色产业项目,争取得到国家人参产业资金支持,积极为修正药业、中国医保、林村中药、瑞富德、长白山皇封参等招商引资企业做好服务。

二是绿色食品工作再上新台阶。继续加大力度抓好绿色食品宣传和培训工作,引导绿色消费,推动绿色食品的发展。继续抓好绿色食品的标志管理、认证等工作,保障靖宇县绿色食品持续、稳定地发展,充分发挥绿色食品对带动农产品质量水平提高的作用。到2012年末,计划完成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数量要达到8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5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个,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1个。要坚持为企业服务的原则,增强参与意识,认真履行好绿色食品办公室的工作职责,做好企业的服务工作。积极组织相关企业参加全年会展工作,帮助参展企业搞好产销衔接,使企业参与国内外的绿色食品技术交流与合作,扩大靖宇县绿色食品在国内外市场的份额。

第3篇:食品产业发展情况范文

[关键词] 食品产业 发展 招商

一、淮安食品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淮安市立足农副产品资源优势,积极发展食品工业,培植了一批规模企业,涌现出一批优势行业和知名品牌,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基础的食品工业体系。

1.规模总量。截止2009年底,全市现有规模以上食品企业124户,年实现销售收入142.62亿元,同比增长41.4%,形成了年加工大米60万吨、面粉60万吨、油脂50万吨、饲料210万吨、肉类10万吨、白酒1.4亿瓶、啤酒2亿瓶的生产能力。2009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企业有3家,分别是今世缘酒业、双汇食品和民康油脂。

2.区域分布

在124户列统企业中,其中清河区6户,清浦区3户,开发区5户,淮阴区18户,楚州区17户,涟水县16户,洪泽县9户,盱眙县31户。从企业销售收入构成情况来看,涟水县和淮阴区占全市比重50%以上,清浦区所占比重不足10%。

3.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1)产业持续快速增长,整体实力逐步增强。从列统企业看,淮安市规模以上食品工业124户,销售收入142.6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9.14%,食品工业已成为淮安市重要产业。从发展增速看,淮安市食品工业增速不断加快,“十一五”以来年均增速21.5%。

(2)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主导产业逐步形成。2009年淮安市食品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值分别达到0.77和0.6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中粮集团民康油脂、双汇食品在淮安投资,旺旺集团由米面加工延伸到集小馒头、旺仔牛奶、八宝粥、米粉等多元化经营,使淮安市初步形成以小麦、稻米加工为主的米面加工、以畜禽加工为主的肉类深加工以及油脂类加工三大主导产业,产业区域特色鲜明。

(3)注重培育骨干企业,品牌建设得到加强。2009年,淮安销售亿元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分别达到30户,其中过10亿元企业3户,过3亿元企业11户,拥有中国名牌及中国驰名商标产品3个,对淮安市食品工业提升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4)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产业集聚初见成效。双汇、旺旺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食品加工企业的进入,为淮安市食品工业增添了新的发展动力。在外来投资带动下,淮安市规划起点不断提升、产业园区不断拓展,清河区休闲食品及乳制品产业、涟水县的酿酒业、淮阴区的油脂类产业、盱眙县的米面加工业等都凸显集聚。

4.重点行业介绍

(1)米面加工业(以大米、面粉为原料的加工产品)。根据列统企业,全市共有规模以上米面加工企业66户,占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的53.23%,形成了年加工大米60万吨、面粉60万吨的生产能力。2009年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96亿元,占淮安市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的2.81%。

(2)畜禽加工业(以猪、牛、羊、鸡鸭鹅等肉制品加工产品)。畜禽加工企业共有企业22户,占列统计企业的17.74%,目前已经形成了年产各种畜禽肉类10万吨的生产能力,2009年畜禽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42.04亿元,占列统企业的29.48%。

(3)酒类加工业。酒类加工业共有企业5户,占列统计企业的4.32%,目前已经形成了年产白酒1.4亿瓶、啤酒2亿瓶的生产能力。2009年全行业实现售收入42.04亿元,占列统企业的21.46%。

(4)水产品加工。水产品加工共有5户企业,占列统计企业的4.32%。2009年实现售收入42.04亿元,占列统企业的21.46%。

(5)油脂加工类。油脂加工类企业共有企业8户,占列统企业的6.45%,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22.62亿元,占列统企业的15.86%。

(6)休闲食品类。休闲食品类企业共8户企业,占列统企业的6.45%,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10.09亿元,占列统企业的7.07%。

(7)蔬菜加工类。蔬菜加工类企业共有5户企业,占列统企业的4.32%,目前,已经形成了年蔬菜加工2000吨的生产能力。2009年实现售收入0.51亿元,占列统企业的0.36%。

二、食品工业发展的总体形势分析

纵观淮安市食品工业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存在以下优劣势:

1.优势分析:

(1)腹地市场广阔,消费能力迅速提升。淮安位于苏北腹地,总人口531万人,主城区人口89万,淮安市2009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30亿元,同比增长1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4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300元,分别增长11.7%和11.4%,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位于全省前列。根据江苏省统计局测算反馈的资料预测,2010年淮安市居民恩格尔系数将降至41.89%,2016年将下降至40%以下。可见,淮安市居民食品支出在全部总支出的比重仍然很大。从淮安市的恩格尔系数与大幅增长的居民可支配收入状况可以看出,淮安市居民的消费能力迅速提升,食品生产有着广阔的市场。

(2)交通便捷,物流成本低,海关特殊监管区政策功能完备。淮安市出口加工区于2008年7月正式通过国家验收。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中心已经获批设立,开发区出口加工区新增了保税物流功能。贸易企业可以就近利用这两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加快出口退税速度,减少资金占用;可以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内设立采购、分拨中心,降低物流成本。此外,淮安市毗邻沿海、京沪、宁连、宁徐、徐淮、淮宿等多条高速公路及新长铁路在境内贯通交汇,京杭大运河、淮河、淮沭河、盐河、古黄河等五水相交,食品加工原料及产品运输比较便捷。

(3)本地资源优势。淮安农业资源丰富,为食品工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淮安市拥有耕地约600万亩,水域456万亩,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淡水产品生产基地和优质农副产品产加销基地。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深入开展和招商引资的扩大,全市农业主导产业逐步明确,高效农业规模不断扩大,设施农业快速发展,加快了农业由偏重数量向偏重质量、效益的并重转变,形成了粮油、畜禽、水产、蔬菜四大类包括优质大米、小麦、食用油、生猪、家禽龙虾、淡水鱼、特色蔬菜等十多个年产值超10亿元的优势主导产业。

(4)产业基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淮安市的食品工业设涉及30多个行业小类,已具备一定的基础。全市现有大、中专食品院(系)校5所,专业涉及食品科学、食品营养与检测、生物技术等20类,食品工业的科研力量较强。淮安市的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仅为苏南的70-80%,相对较低,适合发展食品工业这样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2.劣势分析:

(1)总量规模偏小,产业带动作用有待加强。2009年淮安市食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仅有124户,销售产值142.62亿元,仅占全国食品规模以上销售产值的0.29%,食品企业对全市的GDP贡献率也较低。淮安市大部分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多为区域性的集中生产,未在全市形成配套齐全的产业化生产。

(2)食品制造与农产品原料供应脱节。淮安市多数食品企业规模小,仍以传统的市场收购方式组织原料,加工企业对上游种养业带动力不足,以下游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上游农产品品种改良、质量提升、基地建设未能普遍展开。

(3)产业结构整体层次偏低,转化增值能力弱。淮安市的食品产业结构层次低,以原料初加工为主的农副食品加工业占该市食品工业总量近七成。二是产品加工度低,该市小麦食品制造仅占小麦面粉加工量的10%,面粉产品中专用粉加工仅占4%。肉类、果蔬食品制造仅占其加工量的8%。三是综合利用水平低,粮油、果蔬、畜禽加工业中糠麸、胚芽、皮渣、血液、脏器的综合开发利用项目明显不足,制约了产业整体层次的提高。

(4)名优品牌少,缺乏龙头企业。

缺少面向全国市场的项目,缺乏龙头企业。在淮安市规模以上食品加工企业中,叫得响的品牌主要是今世缘酒业、旺旺集团、双汇食品等,其他企业产品主要还是米、面、油等“老三样”,水产品加工主打产品仍然是单一的龙虾系列产品,在常规鱼、河蟹加工方面开发不够。

三、关于淮安食品产业招商引资的对策

食品产业是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竞争性行业,食品加工企业是食品工业发展的主体和核心力量。从产业发展自身来看,食品产业发展所需资金的投入、品牌的培育、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技术的创新、质量安全的保障等,都离不开企业这个核心主体。从产业的关联带动角度看,食品工业的发展必须与农业原料生产、食品加工制造、市场供求三者紧密结合。从淮安市食品产业发展现状看,淮安市食品产业存在总量规模小、产业结构层次低、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少、布局分散、创新能力不足、产品竞争力弱、原料、加工和市场产业链未能形成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进行原因和对策分析,对下一步淮安市食品工业发展、招商引资提出如下建议:

1.加强招商引资,壮大产业规模

淮安市食品工业要发展,缺资金、缺有市场能力的骨干企业和大项目支撑。首先,淮安市本土企业发展缺资金,靠政府扶持或自身原始积累滚雪球式的发展容易造成企业故步自封,很难做大做强,必须着力增强企业融资能力,广泛利用社会资本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张。第二,实现产业快速扩张,引进知名品牌企业是捷径。目前落户淮安市的世界500强食品企业没有,知名品牌企业数量有限。淮安市食品工业要实现快速发展,必须在增量上下工夫,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扩张食品工业经济规模的同时,提高淮安市食品工业经济质量。

一是明确招商目标。把世界著名跨国食品公司和国内知名食品品牌企业作为重要对象,开展专题招商,争取取得重大突破。二是实施项目带动。加强项目谋划、包装和推介,利用平台广泛开展合作,实施项目对接。三是做强优势“筑巢引凤”。依托资源搭建平台,加强专业园区建设,引导食品工业向中心城市和农产品主产区聚集,形成食品产业密集区,提供良好投资环境。

2.进一步加快本土企业及品牌培育,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在本土企业培育方面,一是加大力度引进战略投资者。鼓励和帮助本土骨干企业与市内外资本、名牌企业合作,在引进资本优化企业产权结构的同时,引进先进技术、管理、市场网络和人才,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二是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规范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提升企业品牌知名度、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

在本土品牌培育方面,一是鼓励企业创名牌产品。帮助企业从“商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变,提升企业品牌的质量能力,引进专业品牌设计机构,帮助中小企业开展品牌策划和推广工作;二是支持骨干企业提升品牌规模能力。鼓励企业以品牌为核心实施资本扩张的同时,加强对品牌的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三是打造区域名牌。依托区域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政府、企业共同努力,开展区位营销、树立区位品牌形象,联合打造区域名牌。

3.提高产品附加值,进行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在价值链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紧紧抓住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点,大力发展粮、棉、油、肉等精深加工,其中粮食加工以小麦、玉米、薯类、大豆、稻米深加工为主,肉类加工以猪、牛、羊、鸡、鸭等肉类深加工为主,不断开发皮毛(绒)系列产品;积极发展奶类加工;发展有机蔬菜产品和绿色蔬菜产品,发展干鲜果品保鲜储藏及精深加工,巩固发展糖、茶、丝、麻等传统加工,发展优质鱼、虾、贝类、海珍品精深加工。在巩固和提高淮安市农产品加工水平的同时,积极促进资金、技术、设备和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城镇和农村流动。

参考文献:

[1]淮安统计年鉴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8月

[2]叶立生:淮安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78-82.

第4篇:食品产业发展情况范文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林业经济;增产方式;转变

中图分类号:F326.2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3-0-01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林业经济也得到较好发展,林业经济水平也在不断发展。在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产业结构调整,这也是社会进步发展的必然需求以及必然趋势。在这种大背景下,林业经济发展必须要迎合产业结构调整,积极转变其增产方式,这样才能够使其得以更好发展,取得更加理想的效果。本文就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林业经济增产方式D变进行分析。

一、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分析

1.进一步明确林业产业目标

首先,应当对林业产业结构合理进行优化。在目前林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应当以现有经济技术为基础,对林业产业中各个部分所占比例进行合理调整,从而保证林业产业生产及发展能够更加协调稳定。其次,应当对农业基础地位加强重视,以促进森林资源能够尽快实现集中经营。对于林业产业结构而言,其属于一个有机整体,其内部各个部分之间均存在十分密切的联系,相互之间存在一定制约关系。在林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应当对其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充分考虑,因而必须要明确农业基础地位,积极促进森林资源尽快实现集中经营,使森林资源能够较好实现优化配置。第三,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积极健全林业发展机制。在林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对内部结构进行合理协调,保证其各个方面均能够得以较好发展,在此基础上才能够较好建立健全林业发展机制,使林业产业结构合理化能够得以进一步增强。

2.加强培育林业经济中主导产业

首先,对培育林业新经济增长点加强重视。通常而言,在现代林业第三产业发展过程中,建设及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对其具有很大推动作用,然而应当注意的一点是在当前林业产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林业第二产业发展缺乏合理性,表现出低级化特点。所以,在林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必须要将第二产业作为基础点,对新经济增长点加强培育。其次,培养第二产业主导作用。就当前我国林业产业发展实际情况而言,其仍旧属于初级产业,其主体仍属于资源消耗,仍未能够真正形成林业主导产业,与世界总体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存在。在当前林业产业结构中不合理化及低级化程度仍旧比较严重,所以必须要通过有效措施积极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尤其是应当对林业主导产业加强重视。另外,在林业第二产业培养过程中,还应当对培养其主导作用加强重视,从而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使产业结构调整能够得到更加理想的效果,使林业经济能够得以进一步增长[1-2]。

二、林业经济增产方式转变

1.积极发展林业精深加工业

在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为能够转变其增产方式,必须要进一步延伸林业产品加工。在今后林业工业发展过程中,要将小径材以及剩余物利用当作重点内容,积极实现集团化及高端化发展。另外,应当积极建立木结构建筑公司,积极发展实木、林化以及板材等相关业务,使产业链能够得以尽快形成,推动林业产业进一步升级,实现新型林业经济发展。此外,应当进一步实现资源整合,积极发展相关建材企业,对龙头企业发展积极推动,使产业集群能够得以形成。同时,还应当通过多种方式及途径筹措资金,在资金投入方面进一步加强力度,其重点内容就是应当加强产业集群发展,最终使集团化运作能够得以实现,积极延伸产业链条,在此基础上保证林业产业能够实现规模化、效益化以及集群化发展。

2.积极发展林业食品产业

在当前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及经济增产方式转变方面,积极发展林业食品业属于必然需求,同时也是必然趋势。通过进一步加强林业食品产业进一步发展,不但能够较好解决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并且能够将林区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得以有效解决。另外,通过加强林业食品业发展,对林业资源保护及培育也具有较好促进作用,这在林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及意义。此外,在林业食品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其它相关产业发展也能够起到一定带动作用,这对林业经济增产方式转变及社会经济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进一步发展林业经济

在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林下种植养殖模式属于十分重要的部分,属于一种比较高效的经济模式,其能够使资源多重利用得以较好实现,不但能够得到较好的生态效益,并且能够得到较好经济效益。在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积极探索适当的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可进一步加快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可对林农积极进行引导,使其极大投入力度发展林下经济种植及养殖,不但能够使土地资源闲置问题得以较好解决,并且能够使长期效益及短期效益实现有效结合,可较好提升林业持续发展能力。在积极发展林下经济过程中,应当注意的一方面就是应当以实际情况为参考依据,对各个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这样才能够保证得到较理想的效果[2-3]。

三、结语

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林业产业要想得到更好发展,必须要顺应现代社会发展趋势,积极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同时应当积极转变林业经济增产方式。这样一来,才能够保证林业产业及林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才能够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博,赖晓玉.浅论产业结构调整与林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花卉,2016(20).

第5篇:食品产业发展情况范文

关键词:柿子;栽培;现状;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S66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5005002

1引言

柿子,柿科植物浆果类水果,原产地在中国,栽培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华宁县广大山区农民自古以来就有种植柿子习俗,到了秋冬季节,每个村子都能看到红艳的柿子挂满枝头,既妆点了风景,又提高了经济收入,为村民喜闻乐见的常见水果。

2自然条件

华宁县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公元前111年就设毋单县,1932年改称华宁县沿用至今。

2.1地理位置

华宁县位于云南省中部,地理坐标处于北纬23°59′~24°34′、东经102°49′~103°09′之间。北倚澄江、宜良,南连建水,东邻弥勒,西靠通海、江川。境内东西宽34 km,南北长59 km,总面积125090 hm2。距玉溪市政府所在地红塔区53 km,距省府昆明148 km。

2.2地质地貌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东西狭、南北长,山地、峡谷、高原、盆地交错分布。华宁县最高峰磨豆山海拔2663.1 m,最低海拔磨法冲江边1110 m,相对高差1553.1 m。

2.3气候特征

华宁县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由于地形复杂,“立体气候”较为明显,具有光足质好、冬暖夏凉、四季如春、冬春干旱、夏秋多雨、雨热同季、干湿分明的特点,年平均气温在17 ℃左右,2014年降水量956.6 mm。

2.4水文特征

华宁县境内河流水系发达,分属珠江水系,珠江上游南盘江的一段,在境内流经华宁县,长度90 km,流域面积5044 km2,其主要一级支流由北向南有海口河、青龙河、龙洞河、曲江河。

3柿子产业发展情况

柿子是一种广泛种植的重要果树,主要种植地区在河南、山西、陕西、河北等地山区。果实直径在5~8 cm左右,黄色至红色。柿子含有维生素A和少量维生素C,具有清热、润肺、生津、解毒等功效;对咳嗽、吐血、热渴、口疮、热痢、便血有疗效。同r,柿子为优良的降血压食品,适宜高血压、痔疮出血、大便秘结者食用,还适宜饮酒过量或长期饮酒者食用。

3.1基本情况

截至2015年底,华宁县累计种植柿子4万余亩,柿子产量1.7万余t,产值4000万余元。其中:涩柿产量近1.7万t,产值近4000万元,销往广州、深圳、福建、上海、湖南、贵州,平均价格为2.3元/kg(最高7.0元/kg),其中盘溪镇产量10700 t,占全县柿子总产量的62%。

3.2发展特点

早熟、鲜果供应期长、优质是华宁柿子的亮点。

华宁属于典型的山区立体气候,海拔高差1500余m,特殊的气候决定了华宁柿子的以众不同。正常气候条件下,华宁低海拔地区柿子及高海拔地区甜柿从8月上旬开始采摘销售,而遇到阴雨天气较多的情况,则从8月中旬开始采摘销售。比广西提早20~30 d成熟,比北方提早30~60 d。高海拔地区涩柿则可在树上保存至次年1月,鲜果供应期达半年之久。

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加上科学的栽培管理技术,保证了华宁柿子果多、果型正、风味浓郁的特点。这无形地增加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鲜果主要销往广东、福建,有一部分又由广东客户转销香港。2011年,产品又销到泰国、越南,近两年又开始销往新疆等地。

3.3产业发展推进方法

(1)科技入户、典型示范。抓住时机,适时开展技术培训,加大绿色食品柿子生产技术的推广力度。

(2)市场带动、项目推进。产业经济是市场经济,重视引导企业进行市场的拓展,运用市场机制,推动产业发展。

(3)品牌认证、增强后劲。华宁柿子注册了“阿贝楚”柿子商标,认证了“绿色食品”, 审定了“阿贝楚”涩柿、“次郎”甜柿良种,认证了“华宁柿子”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认证促进了该县柿子产业健康发展。

(4)整合项目、发展产业。近年来,柿子产业发展整合了林业的石漠化项目、扶贫的整村推进项目和良种推广项目,有力的促进柿子产业的稳步发展。

(5)雨季种植、省时省工。从常规的冬春季节种植转变为夏季种植(6~9月),有效解决了种植后浇水难的问题,减少了农户种植柿树的用工量,节约了种植成本,提高了种植成活率并缩短嫁接周期,为柿农早日收益打下了基础。

4华宁县柿子产业发展的现有优势

4.1拥有云南省“第一个”柿子“绿色食品”证证书

为树立华宁县柿子品牌形象,在县委、政府和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公司注册了“阿贝楚”柿子商标,组织申办了“绿色食品”,并于2004年12月荣获“绿色食品”认证,成为了云南省“第一个”、全国“第二个”柿子“绿色食品”,使其在全国全省同行业据领先地位和有较强的竞争力。

4.2通过了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阿贝楚”柿子韵涵浓郁的民族文化,“阿贝楚”是华宁县偏远山区的一个彝族村寨,系彝语“柿子”之意,说明柿子在该县已有悠久的栽培历史,是一个承载云南彝族悠久历史文化有生命力和灵魂的智慧之果。

第6篇:食品产业发展情况范文

关键词:支柱产业;产业结构;区域发展

一、两大经济体支柱产业发展历程对比

经济发展的目标和战略方向在每个阶段都会不一样,重点发展和培育的支柱产业必须与经济总体发展战略相匹配。通过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总结出四川和重庆支柱产业的发展演变历程。

(一)四川支柱产业发展历程

通过搜集和整理一系列资料和文献,可以清晰地看出四川省支柱产业的演变历程。

20世纪90年代初期重点发展冶金、机械、电子三大支柱产业,改造丝绸、纺织、食品、医药、建材五个传统产业。到了中后期,主要培育电子信息、食品饮料、机械冶金、旅游业、建筑材料、化学医药业,支柱产业结构中保留了传统的机械、冶金和食品优势产业,增加了新的具有发展活力的产业。2004年,确立了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优势资源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四个产业的优势特色产业地位,并在接下来的两年里重点发展,同时以水电、医药化工、电子信息、食品饮料和机械冶金产业为发展重点。2007-2008年,壮大电子信息、石油化工以及盐化工、食品医药、水电、装备制造、钢铁钒钛、天然气。

接着是“7+3”支柱产业布局的提出,重点培育七个优势产业和航空航天、汽车制造、新材料及生物工程三个新兴产业。到2011年时,四川省支柱产业发展重心向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节能环保业发展。四川省政府在2012年里正式提出提出培育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即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节能环保业。

根据2012年四川省投入产出表的数据,通过感应力系数和影响力系数的计算,得出四川省目前的支柱产业,有11个,分别是:农林牧渔产品和服务、煤炭采选产品、食品和烟草、化学产品、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品、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建筑、批发和零售、住宿和餐饮、金融业。其中第一产业1个,第二产业7个,第三产业3个。2012年四川省经济发展的总体规模扩大,结构调整效果明显,有效的促进了民生条件改善、稳定社会和谐。在这11个支柱产业中,六大新兴支柱产业中的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也在其中,这说明四川省从2009年开始实行有战略计划和目标的规划支柱产业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落实到了实处,符合四川省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以上的演变历程如表1-1所示。

(二)重庆支柱产业发展历程

重庆自1997年被划为直辖市起,其支柱产业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7年起,汽车和摩托车行业、化工、冶金产业由于成为直辖市之前的发展基础,工业体量大,无悬念地成了当时的支柱产业。合理的支柱产业布局为重庆经济的发展提供源动力,短短几年的五年时间发展,工业高速增长,保持了年平均增长20%,成为重庆历史以来发展最快、最好的阶段,为直辖塑造了良好的开端。

第二阶段:2003-2006年,经过直辖六年时间的发展,传统工业放慢发展步伐,产业新元素初露锋芒,形成新型的支柱产业格局:汽车和摩托车行业、化工、冶金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制药产业、环保产业和新材料产业。这种产业新布局既能加快发展本地优势产业,又为支柱产业添加新的活力,输入新鲜血液。2004年又开始实行新型工业化战略,使得重庆工业总量翻番,工业增加值占GDP总量的47%。

第三阶段:2007年是重庆划为直辖市十周年,以此为改革契机,进行产业格局变革和整合,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传统落后的冶金产业被踢出支柱产业的名单中,不再作为重点发展对象,三大新型工业:电力能源、装备制造业、高科技电子业上升为支柱产业。为新阶段提出“6+1”产业体系形成强大的工业储备基础。

第四阶段:2010年,经过三年的新型结构调整缓冲期,真正的产业格局大调整开始计划和实施。“6+1”的新型工业化体系面市,即汽车摩托业、装备制造业、石油天然气化工、材料工业、能源工业、电子信息产业、轻纺及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中,冶金行业与相关产业整合为材料产业,重新列入支柱产业行列,汽车摩托业仍然是最重要的支柱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是支柱产业新秀。在这种支柱产业布局的带动下,重庆市的工业增速连续两年全国最快,对全市经济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第五阶段:2013年,电子信息产业成为重庆市的第一大支柱产业,传统的汽车和摩托产业退居第二,“6+1”支柱产业体系完成。“6+1”新型工业化体系是一个庞大的体系,要经过详细的规划并结合经济发展实际,才能够完成发展目标。着力实行产业集群,加快升级转型,推动技术进步,对外开放, 实现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发展目标。以前重庆市支柱产业结构单一,难以经受住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打击,而“6+1”支柱产业形成之后,其支柱产业的发展不再受单一模式的制约,多样化的结构为重庆市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增强了其综合经济实力。以上的演变历程如表1-2所示。

二、 支柱产业结构对比

通过以上对四川和重庆两个经济体支柱产业的演变历程,同时二者产业发展的经济基础和历史条件所决定,可以看出两个区域在产业布局上有很较大的差异。虽然与发达地区相比,重庆经济的发展仍然很落后,但与四川相比较,能够看出明显的优势。

(一)重庆的产业结构更优

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中尤其重要的方面,能够很直接反映出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程度和水平。一个优化的产业结构可以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健康发展。只有通过不断的优化产业机构,产业资源合理配置,以产业结构优化为核心,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在过去的十余年里,四川的第一产业比重过大,二三产业比重相当,第二产业的比重大于第三产业,形成“二、三、一”的产业结构。而重庆的产业结构已经实现了“三、二、一”的结构,第一产业的比重比四川低,二、三产业均比四川高。这说明重庆重点发展工业和服务业,而四川农业大省的地位过于牢固,农业庞大的经济体量在短时间无法释放出来发展第二、三产业。只有经过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合理调整,四川省的经济才能又好又快的发展。

(二)重庆市支柱产业发展方向和目标明确,结构调整难度小

从表1-1和1-2可以看出,重庆市自1997年以来,支柱产业出现大的变动很少,不容易使产业丧失产业地位,发展目标和方向明确,可以充分利用社会和财政资源。而四川省的支柱产业变动大且频繁,很难形成有代表性能够代表四川经济优势的产业,也缺少带动经济发展的核心产业。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产业结构从一开始就是相对合理的,支柱产业变动小那便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如果支柱产业本身不合理,还固守原有的陈旧的模式,迟早会落后。辩证地看,重庆市的支柱产业结构自直辖以来,产业定位和产业发展目标是结合了重庆实际发展与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支柱产业结构不需要经常进行大的调整,能够明确支柱产业发展方向,有利于经济的向上发展。而四川省之所以会频繁的变动支柱产业,也是由于经济状况决定的,只有不断的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才能够求得发展。

(三)重庆形成支柱产业体系化早于四川,产业发展的导向动力足

重庆在2007年时踢出落后的传统支柱产业,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发展新型工业,培育新的支柱产业,逐渐形成支柱产业链和产业集群,“6+1”支柱产业体系有效的促进了整体产业经济的发展。而四川产业集群化不足,产业凝聚力、向心力不足,缺乏产业带动力,单靠产业孤军奋战,产业力量没有集聚,不利于支柱产业体系化的形成。但抛开与重庆的比较,四川省产业经济的发展不管在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速度,还是人均指标上看,都有了质的飞越。

(四)重庆市支柱产业发展水平较高,但不平衡

从重庆支柱产业的演变历程可以看出,基本上在每一个阶段,汽车摩托车制造业的表现都很突出,一直以来都是重庆市的支柱产业。可以把它看成是重庆支柱产业的领头羊,为重庆产业经济贡献了最大的力量。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重庆产业发展较为水平高与四川,但不够平衡。汽车摩托制造业占据了太大的规模,一个产业的增加值高达全市增加值的十几,缺乏产业的厚度与深度。四川省长期以来都在摸索和优化产业结构,不断的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只要产业结构的道路走通了,四川省支柱产业的发展将会更快,会给整个社会经济带来惊人的表现。

三、重庆对四川支柱产业发展的启示

四川省在整体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是在支柱产业的发展上,首先要借鉴重庆市在支柱产业发展道路上的经验。

(一)把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放在产业经济发展首位

只有当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经济的发展才有正确的指引方向,不会出现有病乱投医的现象,经济发展过程中才能稳重求进、发展而不乱。但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时间和实践,如果产业结构不符合四川省的实际情况,反而会付出让经济恶化的代价。所以一定要把优化产业结构放在首位,并且与结合实际发展情况。

(二)明确支柱产业发展目标

与重庆相比,重庆自被划为直辖市以来,支柱产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就和明确,要着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突出矛盾,打造成“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经济发展分步走,绝不一口吃成胖子。尤其是在提出“6+1”的产业结构体系的时候,也同时提出了具体实施的具体方案和每一步的发展目标,具体到每一个产业每一个行业。为的就是更快地推进新型工业化,充分实现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四川在支柱产业发展道路上缺乏的就是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三)两大经济体应通力合作,共同发展

作为西南区最重要的川渝经济体,四川和重庆本身就不是对立的关系,不管从历史、地理位置、人文环境上看,还是从政治、经济上看,都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两个区域有各自发展的优势,在合作与创新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优势,开发资源,形成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在支柱产业发展上,四川应该向重庆多学习,取其精华,进行再创造,形成自己的体系。

加大地区优势产业的投入。重庆市政府历来很重视发展地区特色优势产业,使得汽车、摩托产业和化工业不仅仅成为重庆市的基础性、重点的支柱产业,同时也是他的特色产业之一。所以加大对特色优势产业不容被忽视,四川省政府必须在科学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指导下,将如何加快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提上产业发展议程。在产业选择上,坚持”广泛选择、重点培养、分类指导“的原则,培养一批具有四川省发展特色的地区特色产业,不仅可以带动经济的增长,也能够在形成地区特色,做大做强,起到发展模范的作用。(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国家教育部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项目(201510636065),四川师范大学(校教字[2015]19号)

参考文献:

[1] 《2007年重庆市投入产出表》、《2010年重庆市投入产出表》、《2012年四省投入产出表》 重庆市统计局 四川省统计局

[2] 徐雯雯,直辖重庆支柱产业演变研究 ――基于投入产出比较分析[D],重庆工商大学学位论文,2013,05

第7篇:食品产业发展情况范文

1月12日,__县第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县林业和园林局局长向国宏同志受县人民政府委托所作的《__县林业特色产业发展情况报告》,听取了县人大常委会农业工委《关于全县林业特色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会议认为:县人民政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生态立县、绿色崛起、富民强县”的发展战略,依托全县得天独厚的林业优势和多年来的持续、稳定的发展势头,因地制宜、科学实施。目前,全县林业特色产业已初具规模,尤其是林业产业链得到了进一步延伸、拓展,形成了以川珍实业、唯鸿食品为代表的林业产品加工企业,林业特色产业促农增收呈现强劲势头。全县林业特色产业正在由粗放型、单一化向多元化、科技化、生态化、特色化的林业特色产业强县并重发展。

会议指出:当前,我县林业特色产业发展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发展不平衡。部分乡镇对林业特色产业认识不到位,产业布局不科学、结构不合理;二是林业整体管护工作有待加强。管护责任缺位、管护力量缺乏,管护措施落实不到位。科学技术普及不深入,懂技术会管理的干部及科技人才少,只栽不管或重栽轻管现象较为突出;三是新型生产、投入、经营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部分专业合作社有名无实,没有规范的《章程》,没有正常运转,在管理方面与农户的权益关系,特别是“责、权、利”不明确。四是监管指导工作需进一步落实。部分乡镇自主采购种苗、品种,质量监管不到位,非示范片种苗栽植不规范,技术指导不到位。五是对乡镇林业特色产业发展的目标管理有待进一步完善。

会议建议:

(一)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林业特色产业做大做强。一是扭住林业特色产业发展不放松,要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在全县上下充分认识全县林业特色产业的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使广大群众变被动主动,自觉参与发展林业特色产业,真正把__变成林业产业强县。二是制定切合__实际,操作性强的工作措施,层层落实责任,从长远上考虑并完善林业特色产业发展目标管理,因地制宜,根据乡镇不同产业制定产业差异分类考核机制,逗硬考核制度,强力推进全县林业特色产业发展,真正实现林业大县和特色产业强县并重发展。

(二)不断深化改革,完善新型的投入、生产、经营、管理模式。一是进一步巩固改革成果,加大非耕地流转力度,不断壮大新型的投入、生产、经营、管理为一体的经济实体。二是针对不同合作组织,按照不同的方式,理顺“公司和农户”,“公司和基地”,“公司和基层组织”之间的权益关系,按照《章程》和法律规定做到社有《章程》、户有合同,各司其责,共同推进产业发展。三是完善新机制,加强对新型的农户专业合作社、家庭林场的监管力度,确保其正常运转。

(三)强化管护措施,落实管护职责。一是加强宣传、强化措施,逐渐改变部分农户重栽轻管现象,积极主动搞好管护。二是县人民政府应根据乡镇发展的不同产业下达目标责任逗硬考核,并制定切实可行的管护措施,加以落实,尤其是要加强对银杏、油橄榄、核桃等重点产业后期管护的督查。三是层层落实管护责任,做到乡、村、社、农户任务明确,责任到位。四是落实适量的特色产业管护经费,确保林业特色产业管护投入。

(四)加强品种改良工作,确保全县林业特色产业良性发展。一是巩固现有的核桃优良品种“__1号”的培育和推广工作,力争二至三年内“__1号”在全县普遍推广。二是全面推广“豆果、科拉蒂”等油橄榄优良品种,提高油橄榄经济效益。三是大力培养和推广森林种植新品种,不断壮大全县森林经济产业。

(五)强化科技培训,提高产业服务质量。一是广泛引进专业技术人才,确保引得进来留得下,使之服务于全县林业特色产业。二是充分挖掘现有人才,给他们提供良好平台,实行专业技术人员划片区、包产业,要让他们全心投入林业特色产业工作。三是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培养人才,组建专业服务队伍,指导各乡镇林业特色产业发展。四是抓好层层培训,加强乡村干部和产业大户的技术培训力度,要使每一个乡村干部懂得1-2门林业特色产业实用技术,林业产业大户每户要有一个懂技术的“明白人”。

(六)提高林产品科技含量,畅通产品销售渠道。一是继续抓好“川珍实业”、“唯鸿食品”等特色产业加工企业技改工作,不断提高林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二是持续发展电子商务,不断畅通林产品的销售渠道,确保全县林产品产得出来,售得出去,为全县林业特色产业提供优质的销售服务。

第8篇:食品产业发展情况范文

(一)生物药业发展成效明显

1、灯盏花产业稳步推进

2009年,我县计划推广种植灯盏花10000亩。2009年1至6月,龙头企业红河千山公司完成灯盏花一期(春季)种植面积5635亩,同比增长40.2%,主要分布在中枢镇、舞街、永宁、旧城等乡镇。目前,已采收1150吨,平均亩产值达4150元,同比减少1.2%;农民创收2300万元,同比增长64.3%;实行利税1190万元,同比增长42.5%;实行销售收入3746万元,同比减少9%;实行利润590万元。二期(夏季)已经落实种植面积4500亩,在6月份完成全部播种任务。

从今年一月份开始,公司在白水镇工业园区内新厂开始大批量生产,同时还在玉溪江川代加工,扩大生产规模,生产质量稳定,至6月底已生产灯盏花素22.2吨,同比增长52%。销售部门在维护好原有老客户外,还开发了一些新客户,目前销售市场以云南制药企业为主,辐射到省外的部分制药企业。

为更好地服务灯盏花产业开发,打造公共知名品牌,工作中我办专门安排一名副主任多年跟踪企业服务,全力做好灯盏花产业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和省、州项目的实施。今年4月中旬,在舞街镇山林哨村灯盏花产业片区开发工作中,部分群众由于科技素质低,苗床地管理不到位,发展起步受挫,我办及时与舞街镇党委政府和红河千山公司协商再扶持的办法,使群众的50多亩灯盏花苗床地再次得到每亩600元的补尝,大大提高了当地群众发展灯盏花产业的信心。

2、三七、草乌、半夏等中药材发展向规模化迈步

三七、草乌、半夏是我县继除虫菊、灯盏花之后发展起来的又一新兴产业,已逐步成为我县山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为培植好三七、草乌、半夏等中药材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我办经常组织人员深入各乡镇进行实地考查,了解产业发展现状,针对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和办法,促进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至2009年6月,全县共种植三七6300亩,其中,我县群众种植的460亩,主要分布在三塘、向阳两个乡,比去年同期增940亩,增长17.5%。今年3月因受霜冻灾害,全县三七产业受灾4600亩,直接经济损失4600万元;种植草乌4222亩,比去年同期增2925亩,增长225%,主要分别在三塘、向阳、白水三个乡镇;种植半夏1015亩,主要分别在三塘、向阳、白水、旧城四个乡镇。

在中药材产业培植中,今年3月2日和4月22日我们先后两次分别与云南鸿翔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和云河药业有限公司进行洽谈,邀请他们到我县开发中药材产业。针对我县目前三七种植面积广,管理技术相对不高的情况,为进一步整合全县三七产业资源,提升××三七品位,我办到向阳乡同该乡党委政府和三七种植户一道,共同探讨我县三七产业发展事项。

(二)生物化工产业发展形势良好

1、除虫菊产业在无公害需求拉动中发展

近来,随着国际市场对无公害除虫菊产品需求量的加大,使我县除虫菊产业发展重获生机。但是,由于红河森菊公司目前尚未兑清前几年收购的欠款,致使全县广大农民对除虫菊产业发展前景仍持怀疑和等待观望的态度,公司现已呈现出一边是客商订单积压,产品供不应求,一边是农户不愿大面积种植,加工原料紧缺,公司一时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状况中。目前,公司已无原料加工,正在进行设备检修、超声波萃取生产线调试工作。

今年1至6月,森菊公司生产加工除虫菊素原药8吨,生产5%天然除虫菊素乳油、1.5%可湿性粉剂、5%水乳剂等农药产品约20吨;生产细度为80目99%过筛花渣粉300吨;细度为80目98%过筛花渣粉100吨;细度为80目99%过筛花粉100吨。在2008年实现国内外销售收入2500多万元的基础上,2009年上半年实现国内外销售收入425万元。公司产品国内主要销往北京、上海、山东、福建、江苏、广东等省市,国外销往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欧盟、瑞士、美国、南美等国家。

2009年,森菊公司计划在全县种植除虫菊5万亩,3月份,由于全县遭受春季霜冻灾害,除虫菊产业受灾5000亩,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种苗严重受损,全面完成今年生产任务困难加剧。灾害发生后,我办配合森菊公司及时深入到各乡镇调查了解受灾情况,认真做好灾情上报工作,指导广大群众抢抓节令,做好补植补栽工作,努力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森菊公司采取除虫菊种植以小春为主,大春为辅,一年两季种植的办法来完成全年生产任务,解决目前原料短缺的问题,现在已育苗750亩,大田移栽1160余亩。为帮助森菊公司进一步落实今年种植任务,4月21日县人民政府召开全县除虫菊生产工作座谈会,会后我办狠抓政府决策部署落实,一是督促森菊公司加快兑现花农欠款,取信于民,一是积极配合公司员工深入各乡镇宣传发动,引导广大农户重树除虫菊产业发展信心,栽好除虫菊。

2、万寿菊产业稳步发展

万寿菊是用途广泛的重要化工原料,2008年全县种植3050亩,平均亩产值达1200元,农民实现创收363.6万元。今年将在上年的基础上稳中求进,扩大发展。现已在永宁、三塘两乡落实种植面积1650亩,大面积种植工作正在规划布局中。

(三)绿色食品加工业效益可观

1、魔芋产业种植及加工初见成效

魔芋是一种低热量高膳食纤维食品,有排毒、减肥、通便、洁胃的功能,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市场需求量大,产业前景广阔。××县境内大部分地区较适宜种植魔芋,我县依托鑫晟魔芋有限公司根据魔芋生长环境要求及××县地质、地貌条件,结合我县多年来广大群众自行种植魔芋的经验,加大魔芋产业的开发力度,全力打造魔芋产业。今年,××鑫晟魔芋有限公司计划在县内外推广种植魔芋5000亩,为农民增收2500万元,主要安排在我县东部三塘、向阳等适宜山区乡。目前,公司已经向群众发出种子80吨,种植工作全面完成。其龙头企业鑫晟魔芋有限公司建成魔芋加工生产线4条,今年1至6月份共销售魔芋精粉42吨、素食品190吨,实现销售收入290万元。

2、阿庐牌荞系列食品开发前景广阔

我县依托××阿庐旅游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红河润高食品有限公司开发生产苦荞系列食品及保健用品,主要产品有13个荞系列食品和9个荞系列保健用品,产品畅销红河、昆明、曲靖、上海、广州、深圳等地。今年上半年,全县落实苦荞种植面积10000亩;1至6月,龙头企业公司生产加工荞系列产品859吨,实现销售收入808.3万元,产值824万元,各项指标完成情况好于预期。

(四)传统产业发展不断改造提升

今年1至6月,全县完成无公害蔬菜种植31156亩次,实现产值1680万元,新增蔬菜基地1000余亩,品种主要是藩茄、莴笋、黄瓜、青蒜等;与曲靖、广州等蔬菜客商签订蔬菜订单1200余亩;水果39469亩,新增高原梨、柿子水果产业740亩;完成生姜种植3000亩;油料11500亩。全县部分传统产业逐步向“品种优良化、布局区域化、管理规范化、生产规模化、销售订单化”五化方向发展迈进。

(五)其他新兴产业正在起步中

1、花卉产业有新的突破

花卉产业是我县一个朝阳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切实抢抓机遇,研究对策,采取措施,加快发展,使之真正成为全县农业产业开发中的又一个新亮点。目前,我县有观赏植物、绿化苗木基地2600亩(现在培育面积100亩,定植面积75亩,袋苗面积25亩),主要品种有清香木、石楠、拟单性木兰、云南尖顶红栾、云南樱花、多花含笑、云南含笑、火棘、鹅掌楸、大叶樟、滇朴、黄连木、长青藤等一批乡土苗木,年生产经营花卉盆景2000多盆(株),观赏绿化苗木50万株,现已成为我县重要的花卉生产基地,对全县花卉产业及其他花木生产企业和专业户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今年,我办向州创新办申报的《××县乡土苗木及绿化树种繁植基地建设项目》已下达,这标志着我县花卉产业开发工作即将启动,我们正积极配合县林科所在白水镇抓好项目工程的实施。近来,全县新发展鲜切花100亩。

2、重楼、金银花、红花、铁皮石斛等新兴药材正在引进试种中

在旧城镇引进重楼、红花、铁皮石斛实验栽培的基础上,今年我县在三塘乡试验种植金银花100亩,该乡党委政府出台扶持措施,凡在今年种植金银花的农户,乡上将每亩给以1000元的扶持,这进一步丰富我县特色生物药业的种群。

二、发展生物产业的主要措施

(一)突出一个重点

在产业开发工作中,我们抓重点、立主体、打品牌,紧紧围绕县委政府确定的产业工作重点,着力开发灯盏花、除虫菊、草乌、半夏、魔芋、苦荞等产业和产品,培育三七、万寿菊、早实核桃等后续产业的指导思想,坚持做到重点产业重点培植,拳头产业精心打造,全县逐步形成一些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群。

(二)做到二个兼顾

在全县生物产业开发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做到新老产业发展统筹兼顾,同步推进,既注重引进培植新兴产业,又不丢传统老产业。在继续抓好蔬菜、水果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基础上,大力引进培植新兴产业,全面增强全县生物产业发展的储备总量和种群数量。

(三)确保三个到位

一是领导到位。县、乡各级均成立生物产业开发工作领导小组,使全县生物产业开发工作形成一级抓一级,级级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年初层层签订生物产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做到组织实施有领导,工作任务有目标。

二是服务到位。县、乡各级和龙头企业公司都配备精干高效的产业开发技术人员或生产辅导员,我办干部职工积极配合相关技术指导员,经常深入到各乡镇村寨田间地头跟踪服务,督察指导生物产业开发工作,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在各生产环节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三是宣传到位。在生物资源产业开发创新工作中,我们结合全县实际,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广泛宣传全县在生物资源产业开发创新工作所取得的新成效,让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知道当地该发展什么产业,怎样发展这些产业。做到在宣传面上抓广泛,在宣传点上抓特色,坚持重点产业重点宣传,新兴产业引导宣传,传统产业侧重宣传,引导全县广大人民群众大力发展生物资源产业。

三、全县生物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目前,我县生物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从特色产业的培植来看,小而杂,什么都有点,什么都不多,即使是经多年培植的灯盏花、除虫菊、草乌、半夏等特色产业现有规模仍然还小,没有得到深层开发,特色效益不明显。部分新产业缺乏市场前景分析,盲目上项目,一哄而上,一下而散的现象还存在,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二是初具规模的蔬菜、水果等传统主导产业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产销不能有效对接,产业链短,产品价格低,农民增产不增收,仍然存在大资源,小产值的状况;三是生物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大,企业信誉度低,群众抗风险能力弱,某些农产品既使是订单生产,企业也常出现“打白条”或擅自单方违约,政府与企业,企业与群众打官司的现象时有发生,使一些多年苦心培植的产业一下走入低谷;四是群众生产科技素质偏低,思想观念陈旧,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对新产业的培植常持等待观望思想,发展缓慢,产品质量不高,科技支撑不够,缺乏市场竞争力;五是企业投资融资困难,贷款难度大,生产周转资金普遍紧缺,扩大生产和产品深层开发困难重重。

三、生物资源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领导,科学布局

建议县委政府要全面加强对生物资源产业开发工作的领导,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在上新项目之前应做到一要看好市场前景;二要反复论证;三要抓紧上项目;四要注重规模化发展;五要立足长远;六要实施品牌战略。远谋划,高起点,科学布局,推动可持续发展。要协调各方力量全力支持生物资源产业发展,真正把生物资源产业开发列为全县的重点产业来培植。

(二)加大投入,夯实基础

要全面加大对生物资源产业开发的投入力度,采取政府投资、项目带动等,着力改善生产区的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条件,加强基地建设,夯实产业基础。在县级财政预算中要安排生物资源产业开发专项资金,扶持技术研发、良种引进及开发、龙头企业、原料基地建设、产品精深加工、市场开拓、创立品牌等。

(三)加强培训,建设“两支队伍”

要加强对生物资源产业开发工作队伍的培训,建设“两支队伍”,既要通过培训建设一支专业技术强,能够指导生产的队伍,又要建设一支能够研究市场,随时掌握市场行情,会经营的队伍。

(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打破地方经营垄断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拓宽投资融资渠道,强强联手,跨区域合作,引进资金、技术、实力较雄厚的现代企业集团参与开发××生物资源产业。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排除阻碍××生物资源产业发展壮大的各种干扰因素,打破地方经营垄断。

(五)加强科技创新,打造公共品牌

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生物资源产业开发技术创新体系,加大科技开发创新力度,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丰富产品结构内涵,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全力打造××生物资源产业品牌。

(六)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并举

保护是为了开发,要开发就要保护,必须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指导思想。目前,我县对生物资源的保护和管理还不够,生物种群数量逐步减少,有的已面临枯竭。保护好珍贵的生物资源是生物资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对生物资源保护最好、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进行人工驯化种植。对一些珍贵的物种资源,要在进行人工驯化种植的同时,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措施进行强制保护。

(七)减少盲目性,确保产销对接

第9篇:食品产业发展情况范文

关键词:健康产业;统计指标体系;行业分类

中图分类号:G47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健康产业的内涵

健康产业是涉及医药产品、保健用品、营养食品、医疗器械、休闲健身、健康管理、健康咨询等多个与人类健康紧密相关的生产和服务领域的新兴产业。国内外对健康产业的理解有狭义与广义之分。但不管是狭义还是广义的健康产业定义,都包含了两项产业活动,一项是制造经营活动,一项是健康服务活动。其中,对于广义的健康产业而言:在制造经营方面,包括这些产品的生产经营,如医药、保健品、食品饮料、医疗器械等;在健康服务方面包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休闲健身等。[1]

从健康消费需求和服务提供模式角度出发,健康产业可分为医疗性和非医疗性健康服务两大类,并且可以形成四大基本产业群体,即:以医疗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医疗产业;以药品、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医疗耗材产销为主体的医药产业;以保健食品、健康产品产销为主体的传统保健品产业;以个性化健康检测评估、咨询服务、调理康复和保健促进等为主体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2]

2.健康产业统计指标建立的必要性

2.1健康产业统计指标建立的必要性

党的十六大提出提高国民健康素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2012年党的十报告指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其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被列为重要建设目标。这些政策的出台为中国的健康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从国家战略来说,发展健康产业也是提高国民生活水平、降低医疗成本的要求。现在各国均在抓紧制定和实施“国家健康促进”行动规划,健康管理及其相关产业成为重点关注领域与优先发展方向。

健康产业面临日益增加的需求,最终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目前健康产业已经成为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据统计,目前在全球股市值中,健康产业相关股票的市值约占总市值的13%左右。特别是在发达国家,健康产业已经成为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美国的医疗服务、医药生产、健康管理等健康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5%,加拿大、日本等国健康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也超过10%。健康产业中生物科技的重点突破,正在迅速催生新的产业革命,孕育着大规模的产业化。在我国,健康产业仅占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4%-5%,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据测算,到2015年我国健康产业的市场规模将达4万亿-5万亿元,至2020年,我国健康产业的市场国民将达到10万亿元。[3]

健康状况的改善对经济增长有明显促进作用。有学者认为,“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健康改善同其他有价值的生产要素一样,促进了经济增长。”防病于未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全新健康理念。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统计,全球有70%的成年人处于亚健康状态,这为具有改善机体亚健康功能的保健品提供了巨大的商业空间。目前,人们的健康消费由单纯的治疗向预防、治疗、康复、保健复合型模式转变,与健康有关的产品、设备、服务、等将全面进入健康消费领域。[4]

健康产业横跨国民经济中第二产业(制造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涉及面广,管理部门多,给健康产业宏观管理和规范发展带来挑战。为党政领导、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准确、完整、系统的信息,为国家制定政策、计划、指导健康产业发展提供依据,为企业进行经济效益比较分析、市场预测,发现生产、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基础数据,亟需建立一套健康产业的统计指标体系。

2.2 健康产业统计指标建立的原则

用一种能够获得公众认可的指标体系衡量和判断事物的价值与优点,是对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判断。指标就是将抽象的、难以测量的社会概念翻译成可以考察、分析的操作性术语。对健康产业统计指标的建立,是要将统计目标中模糊的难以测量的部分进行量化、细化,把抽象的、原则性的目标具体化、可操作化,要以科学性、可操作性、导向性、动态性为原则对指标进行构建。

3.讨论与展望

根据上述研究分析,通过现有统计系统和统计数据,辅助少量典型调查,可提炼出健康产业的统计指标体系,该体系的提出可为目前健康产业相关数据的统计提供依据,为政府决策部门制定相关产业政策提供参考。

3.1 加强数据指标前瞻性研究

统计数据是政府决策部门制定宏观决策和实施科学管理的依据,健康产业指标体系建设应紧密围绕健康产业建设、运营、管理的需要,及时提供翔实可靠的数据信息。开展前瞻性研究,全面发挥经济信息、咨询、监督的整体功能的作用,根据统计指标反映的健康产业相关行业的规模、结构和发展水平,制定合理的产业发展政策,为科学有效的管理提供有力的依据。

3.2强化统计分析功能

挖掘统计数据的价值,使统计指标体系更好地为科学决策、科学管理服务,首要条件是提高统计分析能力。运用统计数据开展横向与纵向的比较与分析,加深对健康产业发展的认识,为决策中的难点和热点,为寻找新的增长点,加强统计分析能力的建设,注重统计分析方法和手段的研究,花大力气培养和造就一支高水平的统计分析专家队伍,积极开展超前的研究工作来支持统计分析工作,使统计工作摆脱“事后调查” 的被动局面,提高服务的时效性,适时建立健康产业统计年度报告制度。

3.3保证指标体系相对稳定性

在指标建立初期,应对指标体系内容进行不断摸索和创新,调整和淘汰统计指标体系中不合适的指标,这在指标体系的建立初期是必要的。在指标体系基本确立后,为增加数据指标的纵向可比性,保证健康产业统计数据的客观性、连贯性和完整性,指标体系应保持相对的稳定。

健康产业统计指标体系是制定健康产业政策、促进产业发展和合理规划的重要依据,是加强科学宏观管理和决策的必要手段,是政府管理科学化、现代化的基础,是对产业政策执行情况实行监督和检查的有效工具,其统计指标体系建设质量直接影响政策执行的效果。

健康产业统计指标体系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确定统计指标体系是推进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一步,今后,还要根据时展,技术创新情况不断的选择和重置指标,使健康产业统计指标体系覆盖面更广、内容更详实、信息更准确、敏感性更强、代表性和独立性更好,更加符合实际。

参考文献:

[1] 朱芳华,翟俊霞等.京津地区健康产业状况及其对健康服务需求的分析[J].河北医药,2011.12,3806-3808

[2] 宫洁丽,王志红等.国内外健康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J].河北医药,2011.7,2210-2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