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碳循环的基本过程范文

碳循环的基本过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碳循环的基本过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碳循环的基本过程

第1篇:碳循环的基本过程范文

20 世纪 70 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获得了辉煌的成就,地理学也如此。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使我们面临的自然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已经及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这种变化向地理学提出了一系列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实际问题。地理学家充分利用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地理学家组织和参与完成了国家一系列重大的关于中国自然结构和国家发展的综合性的研究任务,大量的研究成果充分体现了应用价值和科学内容,成为诸多分支学科发展的基本动力。同时为政府和社会提供了大量的科学资料和建议,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实践中产生了巨大的效益。中国地理学的影响力日益扩大,地理学家的工作促进了中国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地理学的方法逐步为社会所了解和应用,地理学的成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为社会所认同。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20世纪后半叶,在为国家需求服务所进行的工作规模和发挥的巨大作用方面,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地理学能够与中国相比。大规模的全方位的理论成果不仅创新性地体现了中国地理的基本特点,也丰富和发展了当今现代地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体系。地理学的发展成就和影响已经明显超越了专业的界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地理学逐渐走向世界,通过广泛交流引进了发达国家地理学的理论方法。在科学研究体制、评价指标、资金来源等方面进行了诸多改革,发展条件获得大幅度改善,新人才大量涌现。许多学者逐渐有了一个基本的共识:地理学发展应该逐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注重由自然因素引发的环境变化正在转变为由人类因素引发的环境变化,即转移到自然过程、生物过程和人类活动过程间的相互作用方面。这种变化应该是具有统领性质的。但是,正如黄秉维先生当时所反复强调的,这种”环境变化”不应该仅仅理解为全球气候变化。

近10多年来,许多地理学家将视角转向地理学及相关领域研究发展的国际“前沿”,也有一批学者继续将重点置于国内新的重大领域的研究。这期间,中国地理学发展方向和研究工作出现多元化的态势。在研究工作中开辟了下列新方向和新领域: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温室气体变化与大气层增温、水资源与水环境、生态系统和碳循环,生态经济、对地观测、地球系统、自然灾害及其防治、资源经济、区域可持续发展、城镇化及城镇体系、功能区等。在地理学的区域性方面,研究的区域尺度表现为微观的更“微”,宏观的即为全球尺度。在上述新领域和新方向近年来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

中国地理学的这一重大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在全球的响应是基本一致的。早在20 世纪 70 年代,土壤学、林学等学科即进行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当时研究的目标是揭示农作物、森林、草地等肥力维持机制和生产力。1986年IGB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启动,1990 年 IPCC 第一次评估报告,1992 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效。学术界 20世纪90 年代开始进行气候变化的生态系统碳收支和碳循环机理研究。1997年12月“京都议定书”诞生后,研究工作明显扩大到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不同区域的碳收支、气候变化对碳循环的影响及反馈的研究方面。

陆大道,著名经济地理学家。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所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经济地理学和国土开发、区域发展问题研究,组织了对我国工业布局和工业地理学的学术总结,初步建立了我国工业地理学的理论体系,参与或组织了多项国家级及地区级规划的制订和战略研究。

第2篇:碳循环的基本过程范文

【摘要】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具有巨大发展优势,已经成为当代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但在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地区,特别是内蒙古的一些县市,由于地域特点,还需要深入调查研究,以更加切合当地的发展措施进一步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就此,本文作者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可资借鉴的措施,现总结于此,与同仁商榷。

【关键词】绿色低碳 循环农业 经济发展 措施研究

一、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农村经济发展基本还停留在小农经济的个体单户动作状态中,特别是北方的内蒙古,土地贫瘠,水源缺泛,新世纪更具发展优势的创新技术运用极少,不能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优质的条件,农业经济发展亟待培育新型的增长方式。

1、农业生产经营相对分散经济效益低下。

自一九八七农村实行联产承包以来,内蒙古地区直到现在还处于分散的个体生产状态,尽管在土地流转以来,农户有的把土地承包出去,使得农业经济小部分地走上了集约式发展,但由于各种原因,农业产业化发展还是没有多大起色。农业生产基本处在粗放型阶段,抗风险能力差,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

2、村镇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农业科技应用不广泛。

改革三十多年来,内蒙古大部分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的,但也很难弥补土地承包时对水利设施的严重破坏,因而很多地方农作物的收成还决定于天气的好坏,倘若遇到旱灾或洪灾,则农作物的收成会损失很大,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相当脆弱。再加农民文化成度不高,科学知识短缺、用科学种田的意识淡薄,因而在病虫害防治、新作物的引进、化肥的选择、农药的用量、使用的周期方面做的并不怎么到位,从而就在一定程度上影着农业生产的收成,并在饮食的安全上会出现诸多问题。

3、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近些年来,由于地下水位下降,土地盐碱化、沙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加之大水满灌式灌溉方式,不仅降低了水资源的利用率,而且给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使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严重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的稳步向前发展。加之当地政府为了发展经济,加快了工业化进程,工业生产的“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日益严重,大量的固体废弃堆积占用了大面积的农田,使地下水资源的污染日益加重,极大地影响了内蒙古地区农业的发展。

二、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的方向及特点

1、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

内蒙古地区的县域农业经济应该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加快经济转变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农业经济之路。因为,绿色农业经济是以市场需求和经济、生态协同发展为原则的,是传统农业经济走上新型农业发展模式的必由之路,是对各种农业资源进行开发并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的最好方式,是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最佳方式。这种发展方式是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与社会、生态资源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深入认识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的价值。

我们知道,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是我国农业经济增长主要方式,同样,也是内蒙古地区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的最佳方式。内蒙古县域虽然地广人稀,土地资源丰富,但是土地贫瘠,可用于农业开发的土地却有限,已经开发的土地又面临着高消耗、高污染的问题,这种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现实,因此,县域农业经济必须采取低碳农业发展模式,才能提高经济效益。内蒙古县域农业的发展还要注意土地污染和大气污染的问题。在传统农业经济发展中,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工业用水的乱排乱放,水土污染日益严重,而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保护环境,更有利于提升农业产品的质量,切实解决好粮食安全问题,因而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就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

三、县域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措施

1、加大低碳农业技术的推广力度。

近年来,我国一些农业发达地区的低碳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发展县域农业低碳经济就应该大力推广现有的好经验、好技术。首先政府要通过财政政策进行支持和引导,引导社会资金的不断投入低碳农业生产中来,为发展低碳农业提高充足的资金。其次要积极构建引进低碳技术推广的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引导和帮助广大农民学会运用先进农业技术,使技术真正运用到低碳农业生产中。第三要加强农村地区新型农机技术的推广力度,组织农民学习新技术,开展免费农业教育课堂培训业务,宣传新型低碳农机的作用,使低碳农机在农村得到真正使用。

2、提升低碳农业经济从业人员的发展理念。

首先,绿色低碳循环农业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理念的,加强从业人员树立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理念是十分重要的。这里我们提出了从业人员的概念,就是针对当前的农业从业者的现状。自土地流转以来,有的农民把自己承包的土地流转出去,城市一些人员获得了这些流转的土地,他们也就成了“二手农民”,他们往往是“短视”的,往往以掠夺式经营方式获取短期利益,因而要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现代农业发展观,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农业发展理念,走科学的可持续的农业发展道路: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的现代低碳农业经济发展道路。同时要对他们加强低碳知识的宣传教育,加大对《大气污染防治法》《资源保护法》等资源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还要适当利用优惠的经济政策引导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大力鼓励和扶持绿色低碳农业生产。

3、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

目前,内蒙古地区县域正处在工业化发展时期,二氧化碳的排放给本地区的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因此,要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完成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以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提高县域农业的产量和质量,进而提升当地粮食安全水平,为当地居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陈诗一.中国的绿色工业革命:基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视角的解释(1980―2008)[J].经济研究,2010(11):21-34+58.

第3篇:碳循环的基本过程范文

关键词:合作学习;调控策略;课前调控;课上调控

在高中生物课堂应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切合《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倡导的“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理念。合作学习方式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课前调控――小组分工及学习内容的选择

1.确定合作小组规模及分工

合理组建学习小组是开展合作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教师应该以师生、生生之间能够进行有效的交流互动作为组建学习小组的出发点和归宿,要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了解,并确定好学习小组的规模,再依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基本原则将成绩、性格、性别、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的学生组成一个合作学习小组。每个小组人数以3~6人为佳,不宜过多,这样可以保证每位成员都有平等参与的机会。同时,教师可以事先选派一位组织能力较强、成绩较优秀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再由小组长对组内成员进行分工。

2.选择合适的合作学习内容

要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教师一定要选择合适的合作学习内容。教师选择的内容要符合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但并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适合进行合作学习。生物课程中一些比较复杂的、抽象的知识可能远远超出学生的认知能力,盲目开展合作研讨,反而达不到教师预期的教学目标。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时要遵循“难度大于个人能力,小于小组合力”的原则,即给出的任务对学生来说必须是在其“最近发展区”以内的一个新的情景,让学生能跳起来够得着。例如,在讲解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时,可以让学生根据教材上碳循环的图解进行讨论,归纳出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中循环的主要形式、CO2的三个产生途径及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危害及对策等。

二、课上调控――教师的角色定位

1.在小组合作前,教师要做适当的讲述

讲述的目的主要有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告诉学生他们将要探讨的问题是什么,步骤是什么;将新信息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为学生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口,提供必要的帮助。例如,在归纳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时,可以启发学生与化学学科中熟知的甲烷结构式相比较。

2.在合作学习情境中,教师要观察学生合作的状态

在合作学习情境中,当学生针对问题展开讨论时,教师不能只看热闹,还必须注意观察学生合作的状态。如果发现有的小组是无理争吵,或是“各自为政”,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或是“一言堂”,组内其他成员处于无所事事的状态,那么,教师就要有的放矢地介入学生的合作活动中进行必要的调控:(1)指导学生专心地听别人的发言,眼睛要注视对方,并且要不时地用微笑、点头等方式给对方以积极的暗示和鼓励;(2)指导学生努力听懂他人的发言。要求学生边听边想,最好要记录发言人所讲的要点,并思考他的发言是否有道理,以备补充;(3)指导学生看重别人的发言。要求学生不能随便地打断别人的发言,若有不同的意见,要等发言人讲完后再提出来;在听取他人发言时,如果有疑问需要请对方解释说明时,要注意方式和使用礼貌用语。

3.在合作学习情境中,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声音

课堂上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教师事先不曾考虑到的问题,发表不同于教师认定的标准答案的观点,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必要时对学生进行适度的调控或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例如,在研究生态系统信息的种类时,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理解了生态系统信息的划分依据之后,通过小组讨论,可以列举出教材之外的很多实例。

4.在合作学习情境中,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

教师作为合作伙伴与小组成员共同学习时,要尽量先顺着学生的思路去分析,顺藤摸瓜,这样才能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所在。如果教师一开始就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的思维过程就被掩盖起来,这样教师就不容易找到学生的症结所在。

第4篇:碳循环的基本过程范文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影响

Abstract: large scale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engineering has a very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national economy, large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projects in the pre feasibility studies, construction, later use process on the loc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ill have an impact, is important include: hydrology geology, climate, precipitation and temperature, sediment, fish and biological species, water biological chemistry, "carbon cycle", immigration, the local cultural relics such as reservoir, so the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project to carry out demonstration and feasibility study fully in the construction, to avoid damage to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Keywords: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Engineer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fluence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对国民经济、能源、国防等方面的影响不可忽视,目前我国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的三峡大坝是世界第一大的水电工程,三峡工程是迄今世界上综合效益最大的水利枢纽,在发挥巨大的防洪效益和航运效益外,三峡大坝左右岸安装32台单机容量为7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安装2台5万千瓦电源电站,其2250万千瓦的总装机容量为世界第一,三峡大坝荣获世界记录大会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世界纪录。

三峡大坝对于我国南方地区的防洪、发电、蓄水北调等都产生了积极且重要的影响。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由于三峡大坝的建成,长江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湖泊水面缩减;海水倒灌;下游洄游水产濒危;航运、灌溉;南方反常大旱;混凝土负重;周期性涨落诱发地震滑坡等地质灾难等这些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大型水利水电工程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例如:移民问题、鱼类和生物物种的影响、对气候、地质、水文、以及对文物和景观的影响、对泥沙和河道的影响等。

水利工程对自然生态环境:

(1)降水量和气温的影响

修建水库会形成大面积蓄水的库区,如果经历过强的阳光照射,由于水的蒸发量增加而造成降水量的增加;对于大型水库,夏季水面温度低于气温,大气对流减弱,降水量减少;但是冬季水面较暖,大气对流的作用会比夏季时强很多,进而导致降雨量增加。

表现在气温方面,在水库建成后,库区由陆面变为水面,空气间的能量交换方式和强度会因此而发生较大变化,导致气温变化,当地的年平均气温会有有所增加。

(2)水文的影响

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的水库不仅存蓄汛期的洪水,还会截流非汛期的基流,因此会使下游河道水位大幅度的下降甚至断流,并引起周边地区地下水位下降。下游的天然湖泊或大型池塘会因为水的来源断绝而渐渐干涸;入海口却会因河水流量减少而引起河口处的淤积,还可能引发海水的倒灌。

(3)泥沙问题

泥沙问题是造成周边地区土壤变化的主要原因,以我国的三门峡水库来说明,三门峡水库在1960年蓄水,仅仅一年半之后,15亿吨泥沙淤在潼关到三门峡河段,潼关处的河床抬高。淤积带甚至延伸到上游的渭河口,两岸地下水位也因此而随之抬高,影响更为深远的是还造成了两岸农田盐碱化。

(4)对地质的影响

由于水体本身的自重引起地壳应力的增加,自由水会渗入地质断层从而导致断层之间的度增加,岩层中的空隙水压力变大会诱发地震;如果水库为污水库或者尾矿水库,那么水库的渗漏易造成周围地区和地下水体的污染;水库蓄水后其水位会升高,岸坡土体的抗剪强度减小,易发生塌方、山体滑坡等自然灾。

(5)对鱼类等生物物种的影响

大坝的修建,使原有连续的河流生态系统被分隔成不连续的环境单元,造成了生态景观的破碎,对鱼类造成的最直接的不利影响是则个了洄游通道。这对完成生活史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大范围迁移的种类往往是毁灭性的;对在局部水域内能完成生活史的种类,则可能影响不同水域群体之间的遗传交流,导致种群整体遗传多样丧失,以后的发展过程也不容乐观。

(6)对当地水体的影响

不利影响:悬移质沉积于库底,如果长期累积而不易迁移,倘若其含有有毒物质或难以降解的重金属,就有可形成次生污染;被淹没的植物和腐烂的有机物会大量消耗水中氧气,而且还会释放沼气和大量二氧化碳,从而导致温室效应;库内水体的透明度增大,利于藻类光合作用,坝前储存数月甚至几年的水,因藻类大量生长而导致库区水体的富营养化。

有利影响:库内的水流流速慢,藻类活动很频繁,其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水中钙、镁离子结合产生难容的固体而沉淀下来,从而降低了水体的硬度;库区内的水体流速慢,滞留时间较长,这样有利于悬浮物的沉降,使水体的浊度、色泽度降低;。

(7)对生物化学“碳循环”的影响

水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微观上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由于水下有机物发酵 ,使水库及其他人工水体和自然湖泊、湿地、森林和稻田一样会释放出二氧化碳和甲烷,从而导致这些人工水体有自己的碳平衡,即碳元素的获得、转化和释放的总量保持平衡。进而参与到“碳循环”之中来。例如:沉入水底的树干、树枝慢慢地腐烂并分解出二氧化碳和甲烷。不过他们依然是惰性的。此外,这些人工水体里面的浮游动植物也和在自然湖泊或海洋里一样参加了短周期碳循环。这个过程是形成碳酸盐的主要过程,气质的碳元素隔绝在石灰岩和白垩中。做为短期碳循环的一部分,水库建筑物通过呼吸作用等可以给碳循环圈提供大量的二氧化碳和含碳化合物,因此水库作为一个暂态水生态系统,如果把淹没区域中的生物分解、水生初级产物、从上游引入二氧化碳、从下游输出二氧化碳和有机碳以及水库的沉淀考虑在内,这个生态系统最终会达到一个碳平衡。

2、 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1)对移民的影响

三峡水库移民总数超过110万人,将原计划在三峡库区就地往后搬迁的部分村民,远迁到库区以外的经济发达地区;对与当地的一批原计划搬迁重建的工况企业实行破产或关闭。

(2)对当地历史文物的影响

库区的土地遭到淹没后会对文物和景观带来不可逆的影响。水库的蓄水会淹没原始森林,新建城镇和道路系统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分割与侵占,大规模工程建设对地表植被的破坏,以上这些都会造成原始生态系统的改变,加剧部分物种的灭绝,威胁到生物的多样性。

3、针对这些不利方面的对策措施

关注生态是经济社会高度发展后人们思想认识的升华所产生的必然结果。生态与环境是当前全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作为水利水电工作者,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促进生态的平衡是我们的一项重要责任。在发展中应牢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科学的发展观和科学技术来推进新时期水利水电事业,真正的实现可持续发展。

建设水利水电工程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社会发展和造福人类,但对环境常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必须要考虑采取一定的措施,将工程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减小到最低。

(1)工程开发和生态保护相协调的原则

水利工程建设与开发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应通过对流域地区的综合规划进行统筹协调,合理布局。工程建设应坚持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的重要原则,以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为基本依据,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根本目标。

(2)调整环境影响评价

目前我国水利工程项目的环评主要是对其建设内容及施工活动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价,环境保护目标是在其工程目标已确定的情况下针对可能产生的影响提出来的,因此还不能算是环境影响评价真正意义上的早期引导和介入。因此,应该对整个流域的规划方案进行评价,环境影响评价从水的流域生态与环境保护方面来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能从流域范围的整体考虑开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从而提出宏观上的生态保护措施。

(3)完善法律法规

从法律上来制约工程设计和建设单位,真正把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作为工作的根本点。对严重破坏和影响生态环境、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风景名胜区和世界遗产的水电水利建设项目,重新进行评估和审查。要完善与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等。

结语:对于水利水电工程,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只为了眼前的利益,要进行长远的打算,现在很多问题也仍未解决,我们做水利的人也要在建设中不断探索,找出更好的对策来减少水利工程对环境的不利影响,真正的做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三峡工程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黄真理

《三峡工程的环境影响及其对策》 王儒述

《三峡工程对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陈永柏

第5篇:碳循环的基本过程范文

关键词:生物;复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5-0137-01

一、 明确目标,天道酬勤

对刚刚跨入高三的同学们而言,充分认识高三的学习对自身发展的重要价值以及确立合理的奋斗目标至关重要,有助于克服学习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和挫折,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此外,同学们还应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包括品质和学业),接纳自己,赏识自己,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使我们对高三的学习充满信心。青少年时期,人的可塑性非常大,只要同学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理想不懈地奋斗,发掘潜能,一年的时间可以从很大程度改变我们的学习状态和心理状态。

二、立足教材,夯实基础

学习中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抓基础,对生物学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实验操作的基本过程等基础知识要逐一弄清,达到融会贯通、熟能生巧的地步,从而应加强对“双基”的强化训练。特别是基层薄弱学校的学生,基础差的学生,不要盲目追求高、新、难知识的复习和训练。在复习中,讲究知识的梳理,注重扫描,加大知识的外延。如复习到细胞分裂时,可结合高中阶段所学过的分裂方式(二分裂.无丝分裂. 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比较复习。同时也要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将所学知识先串成链,再织成网,使知识结构化、网络化,将所学知识浓缩其中,了解各知识点在知识体系中的具置,清楚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讲究方法、提高效率

复习方法得当,效率才高。归纳起来一般可采用下列三种复习方法。

1、比较复习法

在复习中,使学生能运用比较法进行知识的横向和纵向比较。如病毒与原核细胞的比较,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高等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亚显微结构的比较;三大营养物质的来源和去路的比较,三大营养物质均可来自食物,除蛋白质外,均可贮存,均可由其他物质部分转化;碳循环、氮循环、硫循环的比较,比较它们进入生态系统的途径、形式及回到无机自然界的途径、形式;还有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比较,三大遗传规律的比较,各种育种方法的比较等等。

2、串连复习法

复习时可把分散在各个章节中的知识串联起来,使学生对知识有全面的理解。如有关基因的知识主要分布在必修2第1、2、3、4、5、6章具体介绍了基因的发现,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的本质,基因的表达,基因的突变等。复习时,可以把这些知识串起来复习,使知识更系统化,这样可提高学生解综合题的能力。

3、联想迁移法

推理联想是生物复习教学的重要方面。复习中强调把各章节之间,各知识点之间作横向联系。在第一轮复习时,采用多联前,少联后的复习方法,以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形成综合思想,为下一轮的学科内、学科间综合、专题复习打下基础,层层剥开,条理清晰,最终使学生获得很好的成功体验。

四、关注热点、联系实际

近几年理综高考的重要特点之一便是科技应用类试题比例不断增大,在未来的高考中这一点会继续体现。多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遇到的、了解到的各类问题。高考生物试题是以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立意命题的,力求比较真实和全面的模拟现实。复习时,要从各种媒体中获取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大热点问题,如:

1、生态和环境热点(人口资源、环境污染、温室效应、环境保护)。

2、生命科学前沿热点(基因工程、克隆、干细胞技术、人类基因组计划)。

3、工农业生产,人类健康热点(转基因食品、酶工程、癌症、艾滋病)。

4、国内大事、世界风云(生物资源可持续开发、食品安全、生态环境、贫铀弹、反恐斗争)。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编码信息、迁移信息的能力。

第6篇:碳循环的基本过程范文

二氧化碳在气体冷却器中温度变化大,使得气体冷却器进口空气温度与出口制冷剂温度较为接近,可减少高压侧不可逆传热引起的损失,并且二氧化碳的临界温度较低。因此,制冷循环采用跨临界制冷循环时,其排热过程不是一个冷凝过程,压缩机的排气压力与冷却温度是两个独立的参数,改变高压侧压力将影响制冷量、压缩机耗工量及系统的能效。研究表明,高压侧压力变化时,循环的能效存在着一个最大值,因此,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循环在对不同工况下,存在对应于最大能效值的最佳排气压力。二氧化碳在气体冷却器中较大的温度变化,用于热回收时,有较高的放热效率。

2二氧化碳制冷优势及其应用现状

2.1二氧化碳制冷应用现状

二氧化碳制冷目前已成功应用于商业建筑、冷藏库、热泵系统、汽车空调以及工程机械等领域。

2.1.1商业建筑1995年瑞典成功安装了第一个二氧化碳超市制冷系统。截至2011年,瑞典至少有180个超市采用了二氧化碳系统。丹麦于2004年安装了第一套超市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制冷系统。2007年,泰国安装了亚洲的第一套超市二氧化碳复叠制冷系统。

2.1.2冷藏库目前我国食品加工与冷藏业中的大中型冷库80%都采用氨作为制冷剂。氨有毒性,需要增加安全保护措施。截至2005年,美国的冷库中氨仍然是一种主要的制冷剂,但二氧化碳已经在冷库制冷系统中得到实际应用。采用二氧化碳/氨复叠式制冷系统的大型冷藏库已经投入使用。

2.1.3汽车空调目前汽车空调中主要采用R134a。1996年德国生产的以二氧化碳为工质的公交客车空调投入运行。2003年欧洲已有部分汽车装备了二氧化碳空调系统。

2.1.4热泵系统中的应用1994年由挪威SINTEF率先对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在热泵上的应用进行了理论和实验研究。在1995年,日本开发了二氧化碳为工质的家用热泵热水器。

2.2二氧化碳制冷剂优势

二氧化碳是碳的最高氧化状态,具有非常稳定的化学性质,即使在高温下也不分解产生有害气体。作为制冷剂其优点在于无毒、来源丰富、与普通油相溶、容积制冷量大;同时具有优良的热力特性、安全特性和环保特性的天然制冷工质。二氧化碳制冷剂跨临界循环的放热过程可以和变温热源相匹配,从而可得到较高的能效。与其它制冷剂相比,二氧化碳具有下列优点:

2.2.1环境性能优良二氧化碳是自然界天然存在的物质,它的臭氧层破坏潜能(ODP)为零,温室效应潜能极小(GWP=1)。二氧化碳大多为化工行业的副产品,用它做制冷剂正好回收了原来排向大气的废物,从而使其温室效应为零。目前国际上已商业化使用或提出的潜在的环保工质氢氟烃(HFC)及其混合物不但会增加温室效应,还会产生其他未知的副作用。

2.2.2价格低廉二氧化碳来源广泛,价格低廉。二氧化碳制冷系统维护简单,无需回收或再生,操作与运行的费用较低。

2.2.3化学稳定性好二氧化碳无毒、无臭、无污染,不燃、不爆。对常用材料没有腐蚀性,在高温下也不分解产生有害气体,与水混合时呈弱酸性,可腐蚀碳钢等普通金属,但不腐蚀不锈钢和铜类金属。

2.2.4制冷效率高,稳定性好二氧化碳运动粘度低,压缩比低,单位容积制冷量大,有很好的传热性能。二氧化碳制冷效率高,稳定性好,容积制冷量较大,流动和传热性能高。

2.2.5设备尺寸小二氧化碳制冷较高的工作压力使得压缩机吸气比容较小,从而使得容积制冷量较大,压缩尺寸较小,流动和传热性能提高。减少了管道和热交换器的尺寸,从而使系统非常紧凑。

3二氧化碳制冷在工程机械领域的应用

3.1工程机械驾驶室热环境

工程机械驾驶室玻璃面积较大,室内热环境受外界影响大。太阳辐射通过玻璃窗将热量传入车内,玻璃面积较大时,可通过下式计算,通过玻璃窗进入室内的热量Qb可按下式计算:Qb=A•k(tb-ti)+C•A•qb式中:A为玻璃窗面积;K为玻璃窗的传热系数;tb为车室外温度,℃;ti为车室内温度,单位为℃;C为玻璃窗遮阳系数;qb为通过单层玻璃的太阳辐射强度。另外,受太阳辐射影响车身温度较高,从而影响驾驶室内温度。太阳照射包括直射和散射,车体外表面温度升高的同时也向外反射辐射热,车体外表面所受的辐射热Q1可按下式计算:Q1=(IG+IS-IV)F式中:IG为太阳直射辐射强度;IS为太阳散射辐射强度;IV为车体表面反射辐射强度,单位为W/m2;F为车体外表面积,m2。

3.2工程机械空调系统特点

工程机械的工作环境极其恶劣,其空调系统与冰箱和家用空调具有明显的区别。

1)工程机械空调系统往往在过热、灰尘、震动等恶劣环境情况下运行,对其质量和性能要求较高。

2)工程机械空调系统冷凝器和蒸发器均处于强制对流换热状态,均需耗费一定电能或发动机功率,而且冬夏季空调运行时,工程机械爬坡或加速等受到较大影响。

3)工程机械工作时往往震动较为剧烈,容易导致制冷剂泄漏,污染环境。

3.3二氧化碳空调在工程机械中的应用优势

二氧化碳空调系统应用于工程机械领域具备较佳的优势:

1)工程机械空调系统制冷剂易泄露、排放量大。采用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有完全环保的特点。

2)二氧化碳压缩比低,压缩机效率高。同时,高压侧二氧化碳温度变化大,使进口空气温度与二氧化碳的排气温度可以非常接近,减少了高压侧不可逆传热引起的损失。3)尺寸小二氧化碳空调系统可以满足工程机械安装和布置要求,并获得较高的效率,对工程车辆的节油和动力性能也有改善。

4结论

1)二氧化碳制冷剂性能良好,化学性质稳定,无毒、无臭、无污染,不燃、不爆。其臭氧层破坏潜能为零,温室效应潜能极小。价格低廉,来源丰富。

2)二氧化碳循环在跨临界条件下运行,压缩机的效率相对较高,在超临界条件下的特殊热物理性质使其在流动和换热方面都具有极大的优势,超临界流体良好的传热和热力学特性使得换热器的换热效率提高,并使得整个系统的能效较高。

3)二氧化碳制冷剂应用广泛,目前已成功应用于商业建筑、冷藏库、热泵系统、汽车空调以及工程机械等领域,具有理想的应用效果。

第7篇:碳循环的基本过程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物 复习教学

1未雨绸缪,合理有序

一进入高三阶段,老师应首先认真研读当年考试说明,明确考试范围、能力要求,同时把当年全国各地高考试卷对照考试说明逐题分析弄清每一题所考查的知识点、能力要求及问题情景、命题形式等;并与往年试卷作对比,弄清高考常考的主干知识点、高考变式题背后有没有改变的根本性东西。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制定复习计划。主要分为三个阶段:选修新课学习、章节复习和专题复习。一轮复习侧重基础知识的全面巩固,构建单元知识结构,重点梳理单元内知识脉络。二轮复习根据本学科知识内在联系,把必修选修三册教材共十四个单元分七个专题,侧重跨章节知识联系的构建,强调综合分析、知识迁移能力的形成。三轮复习侧重于课堂限时训练和综合模拟训练。让师生做到心中有数,有章可循。第一轮复习要全面阅读教材,查漏补缺,夯实基础。在复习中,应静下心来把生物课本梳理一遍,加强和巩固对知识的理解,并及时解决有疑问的知识点。在此基础上自己构建一些知识网络,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变课本知识为自己的学问,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另外,对基本的实验原理、实验操作、实验设计应有一个比较清楚的思路,这样遇到具体的实验题型才能临阵不乱。第二轮复习不是“炒剩饭”,而是要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进行总结、综合和深化。第二轮复习要明确重点、难点。深刻理解每一个知识结构及其知识点中的重点,突破难点,把分散在各章节的有联系的知识点进行整理,以体现知识问的本质因果关系和整体性,即进行专题复习。第三轮复习主要是回归课本,梳理基础知识。看纠错本,加强记忆。检视自己曾经出现过的失误,找到自己知识的漏洞,思维方式的偏差,解题规范的疏漏,错误集中的点作为训练重点,有目的地精选一些材料进行训练,不让同样的错误在高考中重现。

2夯实基础,强化能力

学习中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抓基础,对生物学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实验操作的基本过程等基础知识要逐一弄清,达到融会贯通、熟能生巧的地步,从而应加强对“双基”的强化训练。在复习中,要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将所学知识先串成链,再织成网,使知识结构化、网络化,将所学知识浓缩其中,了解各知识点在知识体系中的具置,清楚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讲究知识的梳理,注重扫描,加大知识的外延。如复习到细胞分裂,可结合高中阶段所学过的分裂方式(二分裂、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比较复习。又如,关于DNA的结构与复制,如果只有DNA的双螺旋结构的印象,碱基互补配对等零散的知识,就证明没有形成知识结构。而能够知道DNA的结构包括DNA的化学结构、空间结构、结构特点及具体内容;DNA的复制包括概念、复制时期、条件、过程、特点、意义和差错结果,并将这些知识罗列起来,就形成了知识结构。知识网络是在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找出知识的内在联系而形成的,正如交错的食物链形成食物网一样。例如,上述关于DNA的结构和复制的知识结构,再把它和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遗传规律等联系起来,就形成了一个知识网络。

3讲究方法,联系实际

复习方法要得当。生物高考复习中,一般要使用三种常见的复习方法。第一,比较复习法:在复习中,使学生能运用比较法进行知识的横向和纵向比较。如组成酶与诱导酶的比较,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高等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亚显微结构的比较;三大营养物质的来源和去路的比较,三大营养物质均可来自食物,除蛋白质外,均可贮存,均可由其它物质部分转化;碳循环、氮循环、硫循环的比较,比较它们进入生态系统的途径、形式及回到无机自然界的途径、形式;还有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比较,三大遗传规律的比较,各种育种方法的比较,等等。第二,串连复习法:复习时可把分散在各个章节中的知识串联起来,使学生对知识有全面的理解。如:有关蛋白质的知识主要分散于第一、第二、第五章中,第一章中介绍了蛋白质的组成元素、基本单位、合成场所、结构和功能。第二章讲了蛋白质在人体内的消化、吸收和代谢等。第五章谈到了蛋白质的合成受基因控制,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生理过程。复习时,可以把这些知识串起来复习,使知识更系统化,这样可提高学生解综合题的能力。第三,联想迁移法:如:复习膜的流动性,可联系到主动运输、内吞、外排、受精作用、细胞融合、卵裂、递质的释放等。一般常用的思维有求同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等。只要我们方法得当,往往就会事半功倍。

第8篇:碳循环的基本过程范文

关键词:考纲;应对策略;复习方法

纵观近几年来生物高考的命题方向及其考试模式的变化,深深感到高考备考方法得当,备考中做好相应的应对策略是取得高考胜利的法宝。高考的备考复习是对先前所学知识的回顾、整理和再认识的过程。复习是回忆和熟练的过程,更是一个再认识和再提高的过程。生物学科知识点多面广、时间紧、任务重,高考又着重考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考生物复习应对策略应有如下几个:

一、钻研考纲

高考考纲是高考的指挥棒,认真仔细研究考纲,备考复习才不谜失方向,才具针对性。高三生物教师在制定复习计划前都应该精读前一年考纲,新考纲出来再对比旧考纲的差别,再作适当调整,用以修正复习计划。认真钻研考纲后制定的复习计划才有针对性、才有效,也才有的放矢。

二、吃透教材,落实双基

高考很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基础知识是综合运用、提升能力的基石。因此复习中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抓基础,基础薄弱的学生,不要盲目追求高、新、难知识的复习和训练,首要任务读懂教材,对教材生物学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实验操作的基本过程等基础知识要逐一弄清,达到融会贯通、熟能生巧的地步。特别是基层薄弱学校的学生,在复习中,讲究知识的梳理,注重扫描,加大知识的外延。如复习到细胞分裂时,可结合高中阶段所学过的分裂方式(二分裂.无丝分裂. 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比较复习。同时也要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将所学知识先串成链,再织成网,使知识结构化、网络化,将所学知识浓缩其中,了解各知识点在知识体系中的具置,清楚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关于DNA的结构和复制的知识结构,可把它和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遗传规律等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知识网络。

三、改进复习方法

复习方法选择得当,复习效率才高,更容易使学生构建整体知识结构网络。归纳起来一般可采用下列三种复习方法:

1、比较法

在复习中,使学生能运用比较法进行知识的横向和纵向比较。如三大营养物质的来源和去路的比较,三大营养物质均可来自食物,除蛋白质外,均可贮存,均可由其他物质部分转化;碳循环、氮循环、硫循环的比较,比较它们进入生态系统的途径、形式及回到无机自然界的途径、形式;还有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比较,三大遗传规律的比较等等。

2、串连法

复习时可把分散在各个章节中的知识串联起来,使学生对知识有全面的理解。如有关基因的知识主要分布在必修本第6章,具体介绍了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的本质,基因的表达,基因的突变以及相关的遗传规律等。复习时,可以把这些知识串起来复习,使知识更系统化,可提高学生解综合题的能力。

3、联想法

推理联想是生物复习教学的重要方面。复习中强调把各章节之间,各知识点之间作横向联系。在第一轮复习时,采用多联前,少联后的复习方法,以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形成综合思想,为下一轮的学科内、学科间综合、专题复习打下基础,如复习膜的流动性,可联系到主动运输、内吞、外排、受精作用、细胞融合、卵裂、神经递质的释放等,达到以点带面,逐步综合的效果,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通过逐步推理联想,知识的迁移,层层剥开,条理清晰,最终使学生获得很好的成功体验。

四、精选习题,提高学生应试技巧和能力

针对自己学生的学情,精编适合自己学生的习题非常关键,订不适合学生的资料和在网上下载就给学生练习效果肯定不好。精选精编习题就是为了能给自己的学生“对症下药”、“药到病除”。只有自己才最了解自己学生的学情,才知道应该给自己学生训练什么水平的习题,才不会盲目训练。在训练时也要教会学生学会审题和解题,如果学生不学会审准题,错答的可能性非常大。因此教师精选精编适合学生训练习题,并教会学生审准题和解题的方法非常重要。

五、注重实验,侧重实验设计与分析

第9篇:碳循环的基本过程范文

 

近年来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和步伐逐年增大,正悄然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教育改革的战略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作为一个国家的系统工程,这场变革将决定着整个民族的发展和未来。2016年教育改革将要实现突破的六大方向中明确提出中高考的改革方向:“考试越来越体现‘实’与‘活’”,这一方向的变化在2015年、2016年北京高考化学命题中已有所体现,试题突出了基础知识和科学素养并重的新课程理念,彰显灵活创新的特色,更加重视对学科核心素养、观念和价值的考查。中高考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是教育教学改革的航标,将引导教师发掘适宜学生素养培养和能力发展的教学内容,将促成学生改变原有的学习方式。下面通过例析2015年、2016年北京高考化学试题的变化,来看教育教学改革背景下化学教学的发展。

 

一、渗透传统文化和民族意识的培养

 

试题首次选用古代科技的应用原理为问题情境。

 

如2016年试题7. 下列中草药煎制步骤中,属于过滤操作的是

 

试题首次选用中国学者的人名反应为应用信息。

 

如2015年试题26:“张-烯炔环异构化反应”被Name Reactions收录。该反应可高效构筑五元环状化合物……

 

在科学史上,中国有许多重大发明,对世界做出重大贡献的分别有:造纸、火药、中药学、炼铜、炼铁、炼钢、陶瓷、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质等。教育的目的对于一个民族来说非常重要的是认同与传承,试题能够以此为着眼点,兼顾了历史与现代科技中我国的突出贡献,不但对于考生是激励,对于教学更是起到了引导的作用。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依靠的是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弘扬,该立意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和民族意识的培养贯穿于化学学习过程的始终,因此教学中需要始终渗透传统文化和民族意识的培养,才能真正做到化学教育是民族的教育。

 

二、承载时展和科技成果的影响

 

以2015年北京高考化学整套试题为例,试题素材选用众多紧扣时代科技发展的成果作为素材背景,如:

 

试题9.最新报道:科学家首次用X射线激光技术观察到CO与O在催化剂表面形成化学键的过程……

 

试题10.合成导电高分子材料PPV的反应……

 

试题26.氢能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以太阳能为热源,热化学硫碘循环分解水是一种高效、无污染的制氢方法。其反应过程如下图所示……

 

试题27.研究CO2在海洋中的转移和归宿,是当今海洋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

 

试题均紧密结合基础化学知识和基本原理的应用进行了多维度的考查,一方面帮助师生了解到即使最新科技前沿也并非遥不可及,引导化学教学关注科技发展,立足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感受化学学习和研究的社会价值,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

 

很多教师会认为科技前沿离学生现有的认知太远,试题的呈现很好地纠正了化学教学中存在的这种偏颇认识,很多事情不是有了希望才做,而是做了才有希望。学习的目的不光是习得,更有发展和创新。试题的考查表明,日常化学教学的过程可以承载时展和科技成果的影响,只要选好应用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的视角,这一学习过程就可以转化为应用所学解读未知的过程,让化学教育可以站在一个比较高的起点上来唤醒学生对未来的渴望,这样的化学教育才是发展的教育。

 

三、外显学科核心思想方法的表达

 

对化学思想方法的考查是检测考生化学科学素养水平的重要手段。中学阶段,化学思想方法的学习渗透在化学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比如物质变化是有条件的,物质结构决定性质,定性与定量、宏观与微观、量变与质变等,理解并运用化学思想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是学生形成化学学科特质关键能力的重要过程。

 

2015年北京的高考化学试题进一步外显了学科核心思想方法的考查。

 

如试题27的(3)海水中溶解无机碳占海水总碳的95%以上,其准确测量是研究海洋碳循环的基础。溶于海水的主要以4种无机碳形式存在,其中占95%。测量溶解无机碳,可采用如下方法:

 

①气提、吸收CO2。用N2从酸化后的海水中吹出CO2并用碱液吸收(装置示意图如下)。将虚线框中的装置补充完整并标出所用试剂。

 

对于该问的回答考生需要读取出海水目前“未酸化”、海水酸化后才能用N2吹出CO2,即理解“酸化”的含义;需要联系以往学习中实验室制备CO2的实验模型,根据该问题的具体情境进行迁移并选取出适合的实验仪器,即分液漏斗;需要选择适合的酸来进行酸化,以避免对后续装置中吸收CO2进行定量测定的干扰,即只能选取非挥发性的硫酸来作为反应试剂,而不能选取挥发性的盐酸和硝酸;需要联系实际理解“吹出”的含义,转化为解决该实际问题的进N2导管和出CO2导管,且进气管必须插入液面以下,以保证N2与反应溶液充分接触,达到吹出CO2的目的。

 

通过上述分析发现,该问的解析依次考查了“物质变化是有条件的”“模型与实验”“定性与定量”等化学思想方法,将其以测量海洋碳循环中溶解的无机碳这一事实情境呈现,通过绘图的方式外显了考生思考实际问题时的化学学科素养水平和学科能力水平。这就对日常教学该向什么方向发展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以往应试教育中死记硬背、多做熟练的学习方法必然被摒弃,回归学科本体,培养学生思考化学问题的学科视角和方法将成为教学的主导,旨在培养学生在褪去化学知识后还能否运用化学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比如针对“水变油”类似的发明、“一针还你青春”之类的广告,能够保持科学的冷静态度来加以抵制。这样的教学是“科学”的教育,为学生具备终身的科学素养提供学习的载体和学习的方式。

 

四、加强学科思维历程的考查

 

1. 思维历程考查的力度明显增加

 

近两年北京高考化学试题针对思维历程考查的力度明显增加。如试题中多以简答题的形式来考查学生的思维历程。下面就近6年北京高考化学试题Ⅱ卷中简答题的数量及分值分别进行统计,见表1。由数据不难看出,2011-2014年试题中简答题的数量在3处左右,分值占Ⅱ卷总分的10%左右;2015年试题的简答题数量高达8处,分值占Ⅱ卷总分的27.6%;2016年试题的简答题数量增至12处,分值占Ⅱ卷总分近50%;明显增加了对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科思维历程的考查力度,涨幅明显,变化突出。

 

2. 思维历程考查的容量明显增强

 

近两年北京高考化学试题针对思维历程考查的容量明显增强。如近6年北京高考化学试题中考查内容相近的简答,思维容量也不尽相同,表2列出2014年、2015年化学试题中电化学简答的题目以及思维容量的比较。

 

由上表分析可以看出,2015年跟2014年的电化学简答试题相比较,明显增强了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学科思维历程的考查容量,考生不但需要观察模型获取有效信息,还需要运用电离理论、电解原理以及反应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最后将分析问题的整个过程用正确的化学术语及文字做出表达,充分体现了对考生化学素养和思维水平的考查。

 

试题的呈现对于学习过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目前教学中往往存在过于追求结论的现象,而忽视了问题解决的形成过程,而这一过程恰是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只有教学中着力于思维过程的展开,发现解决问题过程中存在的障碍,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加强学科思维历程的培养教育,实质就是能力发展的教育。

 

五、展现学科创新能力的考查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近6年北京高考化学实验探究试题中有4处是通过探究形成结论的,下面通过表3的对比来分析得出结论能力要求的异同。

 

通过三年结论形成的比较可以看出,北京高考化学探究试题对于结论形成的能力越来越高:2011年试题直接根据现象得出结论;2014年试题需要对现象和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实验结论既有探究的目的,又有探究过程中新的发现;2015年试题的结论既基于学生所学,又高于学生所学,展现了对于学科创新精神的考查。

 

记得北大的严宣申教授每次跟中学教师交流指导的时候都会叮嘱我们“在帮助学生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一定要打开一扇窗”,也就是说学习没有止境。在一定程度上探究学习可以说“没有结论”,因为所有的探究都是源于发现、源于质疑,而这正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做没有止境的结论继续探究的教育,就是做创新的教育。

 

综上所述,近年北京高考化学试题的变化不但体现了教育教学改革的精神,而且对于中学化学的教学有积极的导向作用,试题的呈现对教育教学改革大背景下的学习和教学均产生了新的思考,今后的化学教育和教学将是民族的、发展的、科学的、能力的、创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