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会物流统计范文

社会物流统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物流统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会物流统计

第1篇:社会物流统计范文

关键词:物流系统;泛北京;影响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4-0102-02

一、泛北京地区范围的界定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北京市人口数量急剧膨胀,地域范围不断扩大,1996年北京市科委制定的《北京市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提出建设首都经济圈的设想,即以京津为核心,包括河北省的唐山、秦皇岛、承德、张家口、保定、廊坊、沧州七个市,面积共16.8万平方公里。首都经济圈的概念实际上奠定了“大北京”的理论基础。2000年,吴良镛院士提出“大北京”的概念,他提出,所谓“大北京”地区,主要是由北京、天津、唐山等城市所统辖的京津唐和京津保两个三角形地区,以及周边的承德、秦皇岛、张家口、沧州和石家庄等城市部分地区,中心区面积近7万平方公里,4000万人口。

借鉴以上研究成果,本文中所指的泛北京概念不仅包括了首都经济圈、“大北京”的概念,泛北京地区应包括天津、河北全境,辽宁省的葫芦岛市、锦州市,的乌兰布察市、呼和浩特市,山西省的太原市、大同市,山东省的德州市、滨州市,济南市和淄博市等地区。这一以北京为中心的圆形地区对北京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支撑作用,同时也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泛北京地区物流系统。

二、泛北京地区物流系统现状

泛北京地区物流系统相对庞大,由主物流系统与辅助物流系统构成。主物流系统由北京市区物流系统构成,辅助物流系统包括天津、河北、山西物流系统以及山东和物流系统的一部分。北京市区主物流系统的情况如下:

(一)基础设施状况

1.路网设施状况。北京市区路网分布密集,大部分公路为东西、南北走向,尤其以贯穿东西方向的长安大街为主动脉向外辐射,链接环路路网,12条放射状国道与京承、京藏、京津塘、京沈、京石等多条高速公路相连接。

北京地区货物干线运输主要由五环、六环路承担,占总货运量的92.1%,城市物流配送则由四环路、三环路及城区道路承担。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大,五环路越来越多的承担了城市配送的功能。到2010年底,北京市公路总里程达到21114公里,比上年增长1.7%,其中,高速公路里程达到903公里,比上年增长2.1%,铁路运营里程达到956公里。基本形成了以铁路货运站和空港为枢纽、高速公路为龙头、干线路为骨干、路网为联络线、县乡路为支脉的放射形交通运输网络。

2.设施设备状况。到2010年,北京市仓库设施数量达到13418个,主要分布区域为四环路以外,六环路以内的区域。每个仓库的平均面积为1000㎡,每平方米仓库面积平均物流量为35.6吨/年。全市规模以上专业物流企业和工商企业自有仓储面积(含仓库和货场)达到3099.9万平方米,,比上年末增长13.8%;拥有货运车辆4.2万辆,比上年增长0.6%;拥有起重机、叉车等装卸设备为3.5万台,比上年增长15.4%,

3.物流信息发展状况。北京地区物流信息化发展迅速,目前已经逐步趋于完善。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调查显示,截止2010年底,北京市物流企业建立企业网站的约占总数的87%,92%的物流企业有独立的IT部门和专职的信息系统维护人员,98%的企业建立了内部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主要模块包括仓储管理系统、运输管理系统、采购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货运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网上支付系统等。2010年企业信息化投资比2009年增加50%以上。

(二)政府物流管理政策状况

1.物流发展规划。北京市政府历来重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北京市“十一五”、“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均对物流业进行了重要部署。《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服务业发展规划》中,交通运输业和邮政业被列为重点发展行业,北京市商业委员会制定了《北京市商业物流发展规划》,重点对北京市商业物流的发展做出了规划,北京市交通局制订了《北京城市物流系统规划》,侧重于物流园区的发展及企业和政府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这两个规划对于推动北京市商业物流和城市物流系统的规范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行政管理法规。除了执行国家、行业有关物流法律法规、标准外,北京市政府还积极制定了各项物流活动管理的规章制度,例如《北京市道路运输管理条例》、《北京市铁路专用线共用管理办法》、《北京市货物托运业管理暂行办法》、《北京市生活消费品、生产资料市场管理条例》等,为北京地区物流业的发展起到了政策保障作用。

3.管理体制。从管理体制上看,目前北京市在物流管理上已经趋于系统化和科学化,但是计划经济体制的遗存仍然存在,不同的行业、企业之间缺乏统一协调机制,各单位独立规划、建设各自的物流设施,造成了严重的重复建设问题和资源浪费问题,物流运作效率不高,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看,这却给未来物联网的发展打下了潜在的基础。

(三)物流服务能力状况

截止2011年年初,北京地区物流企业数量与规模较前年相比有一定的提高,但主要集中在科技含量较高的航空与铁路运输业上,其他类型的的物流企业规模较小,实力不强,平均每家企业的从业人员数量不足50人,仅能承担小规模、小范围的物流配送业务,大型的物流企业主要集中在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

从物流盈利能力上看,2010年底,北京地区的817家规模以上物流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10.9亿元,同比增长42.4%,总成本费用利润率由2009年的4.5%提高到2010年的5.5%,但是,大部分物流企业经济效益呈现下降态势。在全市817家规模以上专业物流企业中,有572家企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比上年有所降低,占规模以上专业物流企业数量的70%。其中道路货物运输企业效益下降明显,全年实现利润总额4.3亿元,同比下降了0.7%,成本费用利润率由2009年的3.4%下降为2010年的2.7%,低于专业物流企业平均水平。

三、泛北京地区物流系统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

经济的发展已经从城市的范围逐步向外扩展到区域,物流系统的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不仅需要随之发展,更需要提前进入发展地区,打好经济发展的基础。泛北京地区物流系统的发展对于北京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泛北京地区物流系统对地区经济发展起重要基础性作用

物流系统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既包括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也包括企业车辆运营、仓库建设与管理等重要内容,对于企业来讲,物流系统关系到商品能否准时送达消费者,企业的利润能否顺利实现,对于城市来讲,物流系统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需要能否得到保障。可以说物流系统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动脉,没有物流系统的支持,经济的发展就无从谈起。近年来北京市政府逐步加大对地区物流系统的投资力度,兴建城市轨道交通、高速公路路网的基础物流设施,同时加大对物流园区的投入,积极扶持中小物流企业的发展。但是物流系统是一个大的网络,仅有北京市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随着“大北京”概念的兴起,北京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也逐步加速,这样的情况下,泛北京地区物流系统的发展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二)泛北京地区物流系统对带动就业起到关键性作用

物流系统具有劳动和技术双密集的特点。在物流系统的发展中,科学技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各种新型技术不断应用到物流系统中,带动物流系统不断升级换代。但是,物流系统仍然具有劳动密集型特点。这是由于城市物流的末端配送大部分是由单个劳动者完成的,没有配送人员就无法实现货物从销售端向消费端的转移。因此,在配送环节,不仅有高技术的应用,如GPS,即时信息录入系统等,也要有配送员进行上门服务,并且,配送员的数量要求非常庞大。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于上门配送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多,这一岗位的人员需求旺盛,直接对当地的人员就业起到带动作用。

(三)泛北京地区物流系统对其他地区物流大系统的发展起到示范作用

近年来,北京地区不论从经济发展的状况、城市管理的水平以及人民群众生活的便利程度等各个方面,都有长足发展,这与地区物流系统的发展同样密不可分。北京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中心,北京地区物流系统的发展同样走在全国的前列。特别是针对物流政策的制定和,北京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从目前各地区的物流系统情况看,基本上各地以行政区划为单位建设各自的物流系统,系统之间缺乏协调,仅依靠商流带动的物流产生自然协调。这种协调的弊端在于,各地的物流系统之间缺乏匹配性,不同的物流系统所导致的不同物流效率使得物流服务不能达到相同的水平,进而导致各地物流服务的巨大差异。泛北京地区物流系统的建设,将使北京及周边地区的物流系统匹配度提高,使得该地区物流服务、物流效率达到大致统一的水平,不仅能够带动周边地区物流服务的提高,更可以对全国其他类似地区物流系统的协调起到示范作用。

第2篇:社会物流统计范文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物流已从最初的简单运输式的原始物流逐步发展成信息化、现代化、社会化的新型物流,几乎涵盖了各产业的所有领域和部门,具有很强的产业关联度和带动效益,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支撑和主要载体,国家为全面掌握了解我国现代物流业的规模、结构,监测分析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和运行状况,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发改运行[2006]625号文“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组织实施社会物流统计核算和报表制度的通知”。正式启动了我国定期的社会物流统计调查与核算工作。经国家统计局批准,自2006年起将社会物流统计核算试行制度转为正式制度,定期开展社会物流统计核算工作。

中国是农业大国,且处于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小农经济阶段,因此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物流不仅数量巨大,而且供应非常分散,与农业生产物流相比,农业销售物流,即农产品物流显得更为重要。然而我国目前的农产品物流尚缺乏一个科学而客观的统计指标体系,定期开展的社会物流统计也只是简单的涉及到了农产品物流总额和农产品物流费用总额两个社会性指标,导致很多地区、部门在推进农产品物流时比较盲目,实际效果不显著。国家应该在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初期就制定农产品物流统计指标体系,以便于更好地把握中国农产品物流发展水平,从而进行科学、合理的决策,推动农产品物流的发展。

2农产品物流统计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根据我国现阶段农产品物流发展水平,本文提出以下设计农产品物流统计指标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2.1综合性原则

农产品物流指标体系应是一个涵盖多因素、多目标的复杂系统,其指标的设计应力求从社会、经济和科技的不同层面、不同层次反映农产品物流的综合情况,以保证全面性和可靠性。

2.2针对性原则

由于农产品的种类繁多,体积大、价值小、易腐烂以及生产的季节性和区域性,使农产品物流具有广泛性、专业性、复杂性、严格性,以及明显的时间和空间的特定性等特点。因此农产品物流统计指标的设计应有针对性地结合我国农产品物流的特点及发展的现状。

2.3科学性原则

农产品物流统计指标的选取应该有一个科学的理论依据,能真实地反映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基本状况和运行规律,为农产品物流的发展规划提供可靠的依据。

2.4可比性原则

统计指标的设计要有利于地区内的纵向比较和地区间的横向比较,以反映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因此统计指标的设计应具有可比性,保持统计口径的一致性和统计方法的一贯性。

2.5可操作性原则

可操作原则要求农产品统计指标体系层次清晰、指标精炼、资料易得、方法直观和计算简便等特点,使之具有实用性和推广性。

3农产品物流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

鉴于对农产品物流范畴的把握,遵循以上统计指标设计原则,本文从宏观的社会农产品物流总量和微观的农产品物流服务质量两个角度提出农产品物流统计指标体系。

3.1农产品物流总量统计指标

农产品物流总量统计指标从宏观上反映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水平和规模。现行的物流社会统计主要包括农产品物流总额、农产品物流总费用和农产品物流业务总收入等指标。笔者认为这还远远不够反映农产品物流的发展规模和水平,不足以分析农产品物流的瓶颈所在,农产品物流总量统计指标体系还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1农产品物流增加值

农产品物流应重视加工增值物流,农产品的物流增值服务主要有农产品分类与分类包装、农产品适度加工后小包装、农产品配送、特种农产品运输、特种农产品仓储与管理等增值服务。农产品物流增加值可从各项增值服务提供的增值效益来计算。

3.1.2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

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统计除了利用统计部门现有的物流设施统计,如公路里程、铁路货车拥有量等,还应包括与农产品物流密切相关的农村交通设施统计,此外,农产品信息平台的构建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3.1.3农产品物流节点

农产品物流节点布局是否合理、数量和规模是否适度将直接影响农产品物流成本、效率。因此农产品物流统计指标还应包括农产品物流节点的布局、数量和规模。

第3篇:社会物流统计范文

关键词:社会物流;物流成本;产业;成本核算

中图分类号:F253.7 文献标识码:A

1 社会物流成本核算现状

社会物流成本核算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对于社会物流成本的核算有许多方法。不同的对象对物流成本核算的方法不尽相同,其中企业以物流功能为基础对物流成本进行核算,技术已经成熟,不需要其他角度进行核算,而政府单纯的以物流功能为基础对物流成本进行核算就显得有些单一,无法反应市场宏观的变化,不利于调控。

目前政府对于社会物流成本的核算绝大部分是从物流功能的角度来进行的,即使有从产业的角度来核算也仅仅局限于各个产业的内部。在核算社会物流总费用的过程中,如果把各个产业核算的物流费用直接加总,这种粗略的计算方法,最终将导致物流成本核算结果不够准确,不利于国家对社会物流总费用的宏观控制。下面做出两种假设,来从产业的角度解析社会物流总费用。本文设定,社会物流总费用为S,第一产业社会物流总费用为A,第二产业物流总费用为B,第三产业的物流总费用为C。

1.1 社会物流总费用等于第一产业物流费用加第二产业的物流费用

第一种假设为社会物流成本等于第一产业物流成本和第二产业物流成本之和,不计算第三产业的物流成本,原因在于第三产业产生的物流费用的最终承担者是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关系如下面的图1所示。因此在核算社会物流成本的过程中不必再加入第三产业物流费用,重复计算第三产业物流成本会导致社会物流成本的计算数据明显高于实际的社会物流成本,即社会物流总费用计算公式应为:S=A+B。

1.2 社会物流总费用等于第一产业物流费用加上第二和第三产业的物流费用

第二种假设为第三产业的物流费用跟第一产业的物流费用和第二产业的物流费用并不重复,关系如下面的图2所示。在核算社会物流总费用的过程中应该将第一产业的物流费用、第二产业的物流费用和第三产业的物流费用求和而得,即计算公式应为:S=A+B+C。

1.3 存在的问题

要从产业角度解析社会物流总费用,首先要清楚第一、二、三产业的定义和范围。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的规定,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其中第三产业具体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1]。

目前第一产业物流费用按照支付形式的角度划分为材料费、人工费、燃料与动力费、维修折旧费、一般经费、特别经费、委托物流费(指向农业企业外支付的运输费、保管费、包装费、出入库装卸费、委托物流加工费和手续费等)[2]。这里的材料费、人工费、燃料与动力费、维修折旧费、一般经费、特别经费均属于企业内部产生的物流费用,而委托物流费用则为农业企业外包给第三产业产生的物流费用,因此得出第一产业核算的物流费用里包括农业企业内部产生的物流费用和外包给第三产业产生的物流费用,所以在核算社会物流总费用中不能简单的将第一、二、三产业的物流费用加总求和。

第二产业的物流费用等于企业自身从事物流业务所发生的费用,以及企业委托第三方从事物流业务所发生的费用[3]。这证明第二产业的物流费用中也包含了第三产业部分物流费用。

由以上事实可以得出结论,第一、二产业的物流费用中均包含了第三产业部分物流费用,在计算社会物流总费用过程中不能简单的将第一、二、三产业的物流费用直接加总,这样得到的结果不准确,因此可以否定上面的第一、二种假设。下面根据国家发改委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物流总费用核算表的详细分析,提出按照产业划分的社会物流总费用的核算的新公式。

2 从产业角度解析社会物流总费用的公式

根据国家发改委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社会物流总成本核算表,做以下分析:

(下面设农产品物流费用D,工业品物流费用E,外部流入货物物流费用F,再生资源物流费用G,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费用H)

2.1 按产业划分农产品物流费用

社会物流总费用核算表中农产品是指报告期内,由农业生产部门提供,进入需求领域,产生从供应地向接受地实体流动的全部农林牧渔业产品。即农业生产部门的农产品,但不包括不经过社会物流服务,由农业生产者直接通过集市贸易售与居民消费的部分[4]。上面文中已经指出《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的规定,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将第一产业范围与社会物流成本核算表对照分析得出,社会物流总费用核算表中的农产品产生的物流费用完全包含在第一产业物流费用的范围内,即D完全包含在第一产业物流费用中。

2.2 按产业划分工业品物流费用

核算表中对工业品指标的解释为:包括采掘业产品和制造业产品产生的那部分物流费用,简单地说也就是工业生产部门的销售产品,但不包括不能以具体产品体现的工业性作业销售品,或不能通过一般性运输、装卸、搬运等物流服务形式完成的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与供应业销售品、煤气生产和供应业销售品、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销售品[4]。《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规定中,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通过与核算表中第二部分工业品的范围比对分析,可以得出这部分产生的物流费用应该包含在第二产的物流费用中,即E完全包含在第二产业物流费用中。

2.3 按产业划分外部流入货物的物流费用

对于核算表中第三部分的指标解释是指外部流入货物是指报告期内以人民币表示的经社会物流服务通过我国海关进口和从区域外流入的物品[4]。而进出口的货物可以分为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经过与第一、二、三产业范围的比对可以把这些货物进出口产生的费用划分到第一、二、三产业的物流成本中,如果进出口的是农林牧渔业的原材料、半成品所产生的物流费用,这些物品在进入到国内领域内还需要二次加工才能进行流通销售,因此这部分货物进出口产生的物流费用(F1)属于第一产业的物流费用里;如果进出口的是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和建筑业的原材料和半成品,这部分产生的物流费用(F2)就属于第二产业物流费用里;如果是进出口的产成品,即进入到国内市场不需要进行二次加工,可以通过零售企业直接卖给消费者,这部分就属于批发零售业产生的物流费用,而批发零售业属于第三产业,因此这部分货物产生的进出口物流费用(F3)应核算在第三产业的物流费用里。

2.4 按产业划分再生资源物流费用

核算表中第四部分为再生资源。这部分指标的定义为:报告期内,进入需求领域,经再生产加工后可重复利用的废旧物[4]。流通环节再生资源商品所产生物流费用可以划分为第一、二产业再生资源回收再利用过程中所产生的物流费用,比如回收的为第一产业中木材的边角料进行重复利用,这个过程产生的物流费用应核算在第一产业的物流费用中;如果是回收第二产业中可再利用的金属制品产生的物流费用则核算在第二产业的物流费用中。所以再生资源这部分产生的物流费用应分别划分到第一产业物流费用和第二产业的物流费用中,将划分到第一产业物流费用中的这部分回收利用再生资源产生的物流费用定义为G1,将划分到第二产业物流费用中的这部分回收利用再生资源产生的物流费用定义为G2。

2.5 按产业划分单位与居民物品的物流费用

表中的最后一部分是单位与居民物品。对这一指标的具体解释为:报告期内,进入需求领域,经社会物流服务,从提供地送达接收地的单位与居民的物品价值总额。包括铁路、航空等运输中的计费行李、邮政与快递业务中快件、包裹、信函、报刊杂志等寄递物品、形成社会物流服务的社会各界的各种捐赠物、单位与居民由于搬家迁居物品[4]。根据上面提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的规定,第三产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两者的范围进行比对,可以明显得出该部分物品在流通过程中所产生的物流费用不属于第一、二产业物流费用的范围,应该全部划分在第三产业的物流费用中,即H完全包含在第三产业物流费用中。

2.6 从产业的角度提出核算社会物流总费用的新公式

根据社会物流统计核算与报表制度的规定,社会物流总费用是指:报告期内,国民经济各方面用于社会物流活动的各项费用支出。包括:支付给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各个物流环节的费用;应承担的物品在物流期间发生的损耗;社会物流活动中因资金占用而应承担的利息支出;社会物流活动中发生的管理费用等。通过前面的分析与对比提出第一、二、三产业的物流费用之间的关系应该为图3所表示的模式。

可以得出第一、二产业的物流费用在核算的过程中有与第三产物流费用相交叉的部分,而第三产业的物流费用并不是完全包含在第一、二产业内,还有独立于第一、二产业之外的那部分物流费用,所以在核算社会物流总费用的过程中不能将第一、二、三产业各自的物流费用直接加总求和,应该更精确的划分。由于物流总费用核算表中,S=D+E+F+G+H,因此从产业的角度进行分析的社会物流总费用的核算新公式应该为:S=A+B+C2。(说明:C1表示第三产业与第一、二产业交叉的那部分物流费用,C2表示第三产业物流费用中不包括在第一、二产业中的物流费用,即单位与居民物品产生的物流费用+外部流入货物中产成品产生的物流费用),由于C2=H+F2,可以得到S=A+B+H+F2。

3 结 论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按照产业来核算社会物流总费用,它应该为第一产业产生的物流费用、第二产业产生的物流费用和第三产业不包括在第一二产业内的那部分物流费用之和,具体核算公式应该为:S=A+B+H+F2,即S=A+B+C2,而不是简单地将第一、二、三产业的物流费用相加,那样会导致我国的社会物流总费用虚高,不利于国家对社会物流费用的控制、分析和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等.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Z]. 2001.

[2] 王春阳. 农产品物流成本核算与控制研究[D]. 黑龙江: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8-9.

第4篇:社会物流统计范文

一、物流成本管理的意义

物流成本是指伴随着物流活动而发生的各种费用,是物流活动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货币表现,由三部分构成:

1.伴随着物资的物理性流通活动发生的费用以及从事这些活动所必需的设备、设施费用;

2.完成物流信息的传送和处理活动所发生的费用以及从事这些活动所必需的设备和设施费用;

3.物流综合管理所发生的费用。

物流成本管理在物流管理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物流是经济的黑暗大陆”,“物流是第三利润源”以及“物流成本冰山说”等观点都说明了物流成本问题是物流管理初期人们关心的主要问题。所谓“物流是第三利润源”,是指通过物流合理化降低物流成本,成为继降低制造成本和扩大销售获取利润之后,企业获取利润的第三个源泉。“物流成本冰山说”告诉我们,通常我们所能明确掌握的物流成本,只占企业物流总成本的一小部分,大部分物流成本并没有为管理者所认识。正是由于在物流领域存在着广阔的降低成本的空间,因此物流被看作是经济的黑暗大陆,物流问题也引起了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可见企业物流管理开始于对物流成本的关心。

物流成本管理是物流管理的重要内容,降低物流成本与提高物流服务水平构成企业物流管理最基本的课题。物流成本管理的意义在于,通过对物流成本的有效把握,利用物流要素之间的效益背反关系,科学、合理地组织物流活动,加强对物流活动过程中费用支出的有效控制,降低物流活动中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消耗,从而达到降低物流总成本,提高企业和社会经济效益的目的。

物流成本管理的前提是物流成本计算,只有搞清物流成本的大小,才能够实施物流成本分析,编制物流成本预算,控制物流成本支出。物流成本的内涵在概念上是明确的,问题的关键是,在实践中如何正确规定和划分物流成本的范围,如何将物流成本准确计算出来。在物流成本计算方面,我们还缺乏有效的方法和操作经验。由于缺乏对物流成本的准确把握,给企业的物流管理带来许多障碍,不利于发现企业物流运作中存在的非效率活动,也难以对物流成本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因此,认识物流成本,不能只停留在概念本身的理解上,还必须对物流成本的统计范围,计算方法以及物流成本分析方法等有一个全面掌握,这也是我们的企业在物流成本管理中急需要解决好的问题。

二、降低物流成本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一)从微观的角度观察

从微观的角度看,降低物流成本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由于物流成本在产品成本中占有很大比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降低物流成本意味着扩大了企业的利润空间,提高了利润水平。

由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可知,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产品的价格由市场的供求关系所决定,但价格背后体现的还是产品的价值量,即产品中所凝聚的人类抽象劳动的数量。商品价值并不取决于个别企业的劳动时间,而是由行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当某个企业的物流活动效率高于所属行业的平均物流活动效率,物流费用低于所属行业平均物流费用水平的时候,该企业就有可能因此获得超额利润,物流成本的降低部分就转化为企业的“第三利润”;反之,企业的利润水平就会下降。正是由于这种与降低物流成本相关的超额利润的存在,而且具有较大的空间,导致企业积极关注物流领域的成本管理,致力于降低物流成本的努力。

2、物流成本的降低,意味着增强企业在产品价格方面的竞争优势,企业可以利用相对低廉的价格在市场上出售自己的产品,从而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扩大销售,并以此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

(二)从宏观的角度观察

从宏观的角度讲,降低物流成本给行业和社会带来的经济效益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如果全行业的物流效率普遍提高,物流费用平均水平降低到一个新的水平,那么,该行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将会得到增强。对于一个地区的行业来说,可以提高其在全国市场的竞争力。

2、全行业物流成本的普遍下降,将会对产品的价格产生影响,导致物价相对下降,这有利于保持消费物价的稳定,相对提高国民的购买力。

3、物流成本的下降,对于全社会而言,意味着创造同等数量的财富,在物流领域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得到节约。实现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创造出尽可能多的物质财富,节省资源消耗的目的。

三、物流成本水平的衡量指标

1、企业物流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

物流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是用来衡量微观物流成本水平高低的基本指标,与企业物流管理水平的高低密切相关。

企业物流成本从物流活动的领域角度可以划分为,采购物流费、工厂内物流费、销售物流费、返品物流费和废弃物回收物流费等。

按照商业习惯,采购商品(制造企业的原材料、零部件,商业企业的采购商品)一般由供应商支付运输费用,并不计算在采购物流费用中。但是,这部分费用最终也会在产品的价格中反映出来,从而影响到物流费用的水平,对于这部分物流费用应加以特别关注。

要准确反应企业物流费用占销售额的比重,并且使不同企业之间该项指标具有可比性,首先必须明确企业物流成本的核算范围,制定出统一的计算标准;其次,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物流成本计算方法。

2、行业物流成本占行业销售收入的比重

同一行业所有企业物流成本的平均值,即行业总物流费用占销售总收入的比重,反映的是某行业平均物流成本水平。不同行业的物流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是有一定差距的。一般说来,制造业的物流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要高于非制造业,其中,运输费用所占的比重居于所有物流费用的首位,其次是保管费用。

3、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

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是用来衡量社会物流成本水平高低的基本指标。社会物流成本的统计范围包括三大部分,一是运输费用、二是库存维持费用、三是物流管理费用。

运输费用包括企业使用专业运输服务,支付给各种专业运输业者(包括物流子公司)的运输费用和企业使用自己的运输工具和运输设施开展运输活动所支出的费用。

库存持有费用包括用于存货的保管费用(人工费、设施折旧、材料费、水电费等)和存货所占用资金的成本。前者包括支付给仓库企业的费用和企业自己从事货物保管所发生的费用;后者参考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和资本投资回报率确定一个固定比例,乘以存货金额。

管理费用包括用于物流管理,物流信息系统及其运营方面支出的费用。管理费用的计算可以根据历史经验确定一个固定比例,乘以运输费用和库存持有费用的总和;或确定一个固定比例,乘以制造业和流通业的GDP贡献值。

由于各个国家的经济结构,产业发展水平和物流活动效率等方面存在着差距,因此,反映在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上也有所不同。社会物流成本的统计,离不开企业物流成本的统计,只有在企业物流成本的统计趋于科学合理,并且有了一套完整的统计体系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从宏观上准确把握物流成本的水平。

现行的社会物流成本的统计方法,是站在货主企业,也就是物流需求方的角度去计算汇总物流费用的支出。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从国际范围来看,呈现下降的趋势。这种现象首先说明,随着企业物流活动的合理化和效率化水平的提高,在创造同等规模社会财富的情况下,在物流活动领域耗费的资源得到降低,资源配置的合理化程度得到提高。

导致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降低的因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

正如前面所讲的那样,企业物流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物流成本管理,降低物流成本是物流管理要实现的重要目标。尽管从物流管理发展的角度来看,已经进入了物流战略管理的阶段,但是,对于物流成本管理的任务并没有完结。从某种意义上讲,物流成本管理是物流管理的永恒课题,只是在不同的时期,对于不同的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方式、手段以及范围有所不同而已。在PD(PhysicalDistribution)阶段,物流成本管理局限在销售物流领域,进入Logistics阶段,物流成本管理扩展到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领域,物流总成本的意识得到增强。而到了供应链物流阶段(SupplyChainLogisticsManagement),对物流成本最小化的追求,已经超过个别企业的边界,追求的是整个供应链,整个流通过程的物流成本最小化。因此,可以说,物流管理到了高级阶段,同样离不开成本这个主题。只要价格还是构成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物流成本就仍然是企业物流管理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

正是企业物流管理不断向纵深发展,管理水平不断提高,降低物流成本的潜力被陆续挖掘出来,企业物流成本水平的降低直接导致社会物流成本的降低。

(2)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现代物流业作为专门从事物流服务经营的新兴产业,它的出现是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的结果,是企业物流合理化的要求。现代物流业凭借其专业化的运作方式,在整合物流资源,实现物流活动规模化方面表现出强大的优势。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为企业采用外包方式推动物流合理化和效率化,继而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服务水平提供了外部条件。

(3)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不同的产业、不同的产品对于物流服务的需求内容和数量是不一样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总体的趋势是,第一产业的比重明显降低,以服务业为主要标志的第三产业的比重明显提高。同一产业内部的结构同样也在发生变化,如第二产业中的电子产业、生物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逐渐加大。这种变化,导致物流量与GDP之间的关系,由过去那种同步、同力度增长,转向物流量的增长幅度相对放缓,甚至出现与GDP增长相乖离的趋势。换言之,由于产业结构的高度化,社会经济增长对物流量的拉动作用在减小。

体现在物流成本方面,同样会出现类似的现象。即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随着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因此,在对不同国家的社会物流成本水平,即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进行比较的时候,不能够忽略产业结构变化对其产生的影响,注意来自不同主体的指标的可比性问题,避免简单比较和轻易下结论。

除了以上因素导至社会物流成本下降外,物流服务质量的提高,则会引发物流成本的提高。物流服务水平与物流成本二者之间不能割裂开来考虑,物流成本是指在一定的物流服务水准之下的物流费用支出。物流服务水准越高,支出的物流费用自然也就越高。高度化的物流需求,需要高水准的物流服务做基础才可以得到满足。随着消费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和高度化,以及由此导致的企业生产运作方式的变化,对于物流服务的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订货周期在缩短,物流的批量在减小、物流作业频率上升,物流成本也会随之加大。根据资料显示,美、日两国的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大约在10%左右,在近一、二十年中,呈现出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是企业库存规模下降带来存货持有费用的节约。但是,运输费用的下降幅度缓慢,其主要原因是,随着运输频率的加大,及时配送、小批量订货比重的加大,运输费用支出明显提高。

四、企业降低物流成本的途径

(1)树立现代物流理念,健全企业物流管理体制

企业降低物流成本首先要从健全物流管理体制入手,从企业组织上保证物流管理的有效进行,要有专司物流管理的部门,实现物流管理的专门化。树立现代物流理念,重新审视企业的物流系统和物流运作方式,吸收先进的物流管理方法,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寻找改善物流管理,降低物流成本的切入点。

(2)树立物流总成本观念,增强全员的物流成本意识

现代物流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追求物流总成本的最小化。这一点对于企业构筑和优化物流系统,寻找降低物流成本的空间和途径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随着物流管理意识的增强和来自降低成本的压力,不少企业开始把降低成本的眼光转向物流领域,这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实践中发现,不少企业把降低物流成本的努力只是停留某一项功能活动上,而忽视了对物流活动的整合。其结果,一是由于忽视了物流功能要素之间存在着的效益背反关系,虽然在某一项物流活动上支付的费用降低了,但总体物流成本并没有因此下降,甚至反而出现增加;二是将降低物流成本的努力变成只是利用市场的供求关系,向物流服务提供商提出降低某项服务收费标准的要求。如果物流服务供应商无法承受、而又可以拒绝的话,降低物流成本的努力便无功而返。

(3)加强物流成本的核算,建立成本考核制度

物流成本核算的基础是物流成本的计算,物流成本计算的难点在于缺乏充分反映物流成本的数据,物流成本数据很难从财务会计的数据中剥离出来。因此,要准确计算物流成本,首先要做好基础数据的整理工作。

(4)优化企业物流系统,寻找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

对企业的物流系统进行优化,就是要结合企业的经营现状寻找一个恰当的物流运作方式。物流系统优化是关系到企业的竞争能力、影响到企业盈利水平的重大问题,应该得到企业上层领导的高度重视,从战略的高度规划企业的物流系统。同时,要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使各个部门在优化物流系统的过程中相互配合。

第5篇:社会物流统计范文

一、物流成本的涵义

物流成本是指伴随着企业的物流活动而发生的各种费用,是物流活动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货币表现,其由三部分构成:①伴随着物资的物理性活动发生的费用以及从事这些活动所必需的设备、设施的费用②物流信息的传送和处理活动发生的费用以及从事这些活动所必需的设备和设施的费用③对上述活动进行综合管理的费用。

物流成本的内涵是比较明确的,关键是在实践中,如何正确划分物流成本的范围,如何将物流成本准确的计算出来,在这方面,我们还缺乏有效的方法和操作经验。

由于缺乏对物流成本的准确把握,给企业的物流管理带来许多障碍,不利于发现企业物流运作中存在的非效率活动,也难以对物流成本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因此,把握物流成本概念,不能只停留在概念本身的理解上,还必须对物流成本的统计范围,计算方法以及物流成本分析方法等有一个全面的掌握。

二、物流成本管理的意义

物流成本管理在物流管理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物流是经济的黑暗大陆”,“物流是第三利润源”以及“物流成本冰山说”等观点都说明了物流成本问题是物流管理初期人们关心的主要问题。所谓“物流是第三利润源”,是指通过物流合理化降低物流成本,成为继降低劳动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另一种观点是:降低制造成本和扩大销售)消耗之后企业获取利润的第三种途径。正是由于在物流领域存在着广阔的降低成本的空间,物流问题才引起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重视,企业物流管理可以说是从对物流成本的关心开始的。

物流成本管理是物流管理的重要内容,降低物流成本与提高物流服务水平构成企业物流管理最基本的课题。物流成本管理的意义在于,通过对物流成本的有效把握,利用物流要素之间的效益背反关系,科学、合理地组织物流活动,加强对物流活动过程中费用支出的有效控制,降低物流活动中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消耗,从而达到降低物流总成本,提高企业和社会经济效益的目的。

三、降低物流成本与企业和社会经济效益的关系

(一)从企业微观的角度看

从企业微观的角度看,降低物流成本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1、由于降低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总成本,从而扩大了企业的利润空间,提高了利润水平。在销售收入和其他成本及费用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利润因此会得到增加。

由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可以知道,企业产品的市场价格是由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的,但价格背后体现的还是产品的价值量,即产品中所凝聚的人类抽象劳动的数量。商品价值并不取决于个别企业的劳动时间,而是由行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当某个企业的物流活动效率高于所属行业的平均物流活动效率,物流费用低于所属行业平均的物流费用水平的时候,该企业就有可能因此获得超额利润,物流成本的降低部分就转化为企业的“第三利润”;反之,企业的利润空间就会下降。正是这种与降低物流成本相关的超额利润的存在,而且具有较大的空间,导致企业积极关注物流领域的成本管理,致力于降低物流成本的努力。

2、降低物流成本后,企业具备了产品在价格方面的优势,可以利用相对低的价格销售自己的产品,从而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二)从宏观的角度观察

从宏观的角度观察,降低物流成本的经济效益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如果全行业的物流效率普遍提高,物流费用平均水平降低到一个新的水平,那么,该行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将会得到增强。

2、全行业物流成本的普遍下降,将会对产品的价格产生影响,导致物价相对下降,这有利于保持消费物价的稳定,提高国民的购买力水平。

3、物流成本的下降,对于全社会而言,意味着创造同等数量的财富,在物流领域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得到节约,资源得到节省。

四、物流成本水平的衡量指标

1、企业物流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

物流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是用来衡量微观物流成本水平高低的基本指标,不同的行业,物流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是有差距的。一般说来,制造业的物流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要高于非制造业,运输费用所占的比重居于所有物流费用的首位,其次是保管费用。

企业微观物流成本从物流活动的领域角度可以划分为,采购物流费、工厂内物流费、销售物流费、返品物流费和废弃物回收物流费等。

按照商业习惯,采购商品(制造企业的原材料、零部件,商业企业的采购商品)一般由供应商支付运输费用,并不计算在采购物流费用中。但是,这部分费用最终也会在产品的价格中反映出来,从而影响到物流费用的水平,对于这部分物流费用应加以特别关注。

要准确反应企业物流费用占销售额的比重,并且使不同企业之间该项指标具有可比性,首先必须明确企业物流成本的核算范围,制定出统一的计算标准;其次,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物流成本计算方法。

2、社会物流成本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

社会物流成本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是用来衡量社会物流成本水平高低的基本指标。社会物流成本的统计范围包括三大部分,一是运输费用、二是库存维持费用、三是物流管理费用。

运输费用包括企业使用专业运输服务,支付给各种专业运输业者(包括物流子公司)的运输费用和企业使用自己的运输工具和运输设施开展运输活动所支出的费用。

库存持有费用包括用于存货的保管费用(人工费、设施折旧、材料费、水电费等)和存货所占用资金的成本。前者包括支付给仓库企业的费用和企业自己从事货物保管所发生的费用;后者参考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和资本投资回报率确定一个固定比例,乘以存货金额。

管理费用包括用于物流管理,物流信息系统及其运营方面支出的费用。管理费用的计算可以根据历史经验确定一个固定比例,乘以运输费用和库存持有费用的总和;或确定一个固定比例,乘以制造业和流通业的gdp贡献值。

由于各个国家的经济结构,产业发展水平和物流活动效率等方面存在着差距,因此,反映在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上也有所不同。社会物流成本的统计,离不开企业物流成本的统计,只有在企业物流成本的统计趋于科学合理,并且有了一套完整的统计体系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从宏观上准确把握物流成本的水平。

现行的社会物流成本的统计方法,是站在货主企业,也就是物流需求方的角度去计算汇总物流费用的支出。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从国际范围来看,呈现下降的趋势。这种现象首先说明,随着企业物流活动的合理化和效率化水平的提高,在创造同等规模社会财富的情况下,在物流活动领域耗费的资源得到降低,资源配置的合理化程度得到提高。导致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降低的因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

正如前面所讲的那样,企业物流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物流成本管理,降低物流成本是物流管理要实现的重要目标。尽管从物流管理发展的角度来看,已经进入了物流战略管理的阶段,但是,对于物流成本管理的任务并没有完结。从某种意义上讲,物流成本管理是物流管理的永恒课题,只是在不同的时期,对于不同的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方式、手段以及范围有所不同而已。在pd(physicaldistribution)阶段,物流成本管理局限在销售物流领域,进入logistics阶段,物流成本管理扩展到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领域,物流总成本的意识得到增强。而到了供应链物流阶段(supplychainlogisticsmanagement),对物流成本最小化的追求,已经超过个别企业的边界,追求的是整个供应链,整个流通过程的物流成本最小化。因此,可以说,物流管理到了高级阶段,同样离不开成本这个主题。只要价格还是构成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物流成本就仍然是企业物流管理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

正是企业物流管理不断向纵深发展,管理水平不断提高,降低物流成本的潜力被陆续发掘出来,企业物流成本水平的降低直接导致社会物流成本的降低。

(2)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物流业作为专门从事物流服务经营的新兴产业,它的出现是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的结果,是企业物流合理化的要求。现代物流业凭借其专业化的运作方式,在整合物流资源,实现物流活动规模化方面表现出强大的优势。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为企业采用外包方式推动物流合理化和效率化,继而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服务水平提供了条件。

(3)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不同的产业、不同的产品对于物流服务的需求内容和需求数量是不一样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特别是经济水平发展较高的国家,总体的趋势是,第一产业的比重明显降低,以服务业为主要标志的第三产业的比重明显提高。同一产业内部的结构同样也在发生变化,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第二产业中,电子产业、生物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加大。这种变化,导致物流量与gdp之间的关系,由过去的那种同步、同力度增长,转向物流量的增长幅度相对放缓,甚至出现与gdp增长相乖离的趋势。换言之,由于产业结构的高度化,社会经济增长对物流量的拉动作用在减小。

体现在物流成本方面,同样会出现类似的现象。即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随着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因此,我们在对不同国家的社会物流成本水平,即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进行比较的时候,不能够忽略产业结构变化对其产生的影响,注意来自不同主体的指标的可比性问题,避免简单地比较和轻易地下各种结论。

除了以上因素导至社会物流成本水平下降之外,物流服务本身的质量也会影响到社会物流成本水平的高低。

物流服务水平与物流成本二者之间不能割裂开来,物流成本是指在一定的物流服务水准之下的物流费用支出。物流服务水准越高,支出的物流费用自然也就越高。物流成本管理的任务是在保证所规定的对客户的物流服务标准的前提下,使物流成本最小化。

高度化的物流需求,需要高水准的物流服务做基础才可以得到满足。随着消费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和高度化,以及由此导致的企业生产运作方式的变化,对于物流服务的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订货周期在缩短,物流的批量在减小、物流作业频率上升,物流成本也会随之加大。此外,消费者对于物流服务本身的需求量也在增多,这也会导致物流成本的上升。

根据资料显示,美、日两国的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大约在10%左右,在近一、二十年中,呈现出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是企业库存规模下降带来存货持有费用的节约。

我国由于在物流成本计算和统计方面缺乏科学的方法和完整的体系,因此,目前很难准确说出社会物流成本的规模。自己还搞不清的事情,由别人推断出来,显然缺乏可信度。当务之急,是规范物流成本的计算方法,健全物流成本统计指标体系。

五、企业降低物流成本的途径

(1)树立现代物流理念,健全企业物流管理体制

企业降低物流成本首先要从健全物流管理体制入手,从企业组织上保证物流管理的有效进行,要有专司物流管理的部门,实现物流管理的专门化。树立现代物流理念,重新审视企业的物流系统和物流运作方式,吸收先进的物流管理方法,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寻找改善物流管理,降低物流成本的最佳途径。

(2)树立物流总成本观念,增强全员的物流成本意识

现代物流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追求物流总成本的最小化,这一点对于企业构筑和优化物流系统,寻找降低物流成本的空间和途径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随着物流管理意识的增强和来自降低成本的压力,不少企业开始把降低成本的眼光转向物流领域,这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实践中发现,不少企业把降低物流成本的努力只是停留某一项功能活动上,而忽视了对物流活动的整合。其结果,一是由于忽视了物流功能要素之间存在着的效益背反关系,虽然在某一项物流活动上支付的费用降低了,但总体物流成本并没有因此下降,甚至反而出现增加;二是将降低物流成本的努力变成只是利用市场的供求关系,向物流服务提供商提出降低某项服务收费标准的要求。如果物流服务供应商无法承受、而又可以拒绝的话,降低物流成本的努力便无功而返。

(3)加强物流成本的核算,建立成本考核制度

物流成本核算的基础是物流成本的计算,物流成本计算的难点在于缺乏充分反映物流成本的数据,物流成本数据很难从财务会计的数据中剥离出来。因此,要准确计算物流成本,首先要做好基础数据的整理工作。

同时,为了保证企业物流成本的可比性,需要确定一个物流成本计算的统一标准(例如,日本原运输省在1977年制定了《物流成本计算统一标准》),用以统一企业物流成本计算的口径。

传统的物流成本计算按照运输费、保管费、包装费、装卸费等功能类别统计,并没有与物流服务水准联系起来,也没有按顾客类别和销售业务人员类别计算物流成本,以至于物流成本上升的责任不明确。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是采用近年来日益受到重视的物流作业成本法(物流abc——activity-basedcosting)。

传统的物流成本计算方法,虽然通过展示成本的大小来说明物流管理的重要性,在强化物流管理意识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但是,这些成本数据在物流管理上所发挥的作用有限。尽管不少企业已经把握了物流成本,但如何在物流管理中灵活应用这些数据却遇到了难题。这说明,按照传统的计算方法得到的成本数据在解决物流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上,在促进物流管理水平提高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例如,在推进物流管理方面十分有效的数据,按不同的服务水平区分的物流成本,按照原先的成本计算方法是无法得到的,而利用abc则可以掌握这个数据。通过不同作业环节的作业成本的计算获得的成本数据,可以清晰地说明物流成本增加的具体原因,从而为降低物流成本提供思路,明确降低物流成本的责任部门。

例如,导致企业物流成本上升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物流服务水准的上升,而物流服务水准提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来自于销售部门的要求。销售部门出于获得用户的需要,会在物流服务上作出高承诺或者满足用户提出的苛刻要求(如提高配送频率等),从而导致物流成本上升。物流部门担负着降低物流成本的使命,但是,对于自身以外原因造成的物流成本上升无法控制是物流管理上的一个大问题。在物流部门更多的时候只是物流服务的执行者的情况下,物流部门在物流管理上要做的工作是,提供不同服务水准下的成本数据,说明成本上升的原因,分清部门责任,而最终的决策由销售部门作出。

按照物流理论,物流服务与物流成本之间存在着效益背反关系,物流管理部门的任务是寻找二者的平衡点。但是,现实中要做到这一点是不大可能的。物流部门的任务是满足销售部门提出的物流需求,物流服务水准的决策权掌握在对方手里。这里的问题不是费用的大小,而是上升的这部分物流费用是由于什么原因、哪个部门的责任导致的。物流部门具有降低物流成本的责任,但是,引起物流成本上升的原因简单的讲来自于单价和数量两个方面。物流部门只能对单价,即单位作业成本负责,而数量责任则应归咎于物流的需求部门。物流部门虽然无权干涉销售部门的决定,但是可以通过向销售部门提供详实的成本数据来促使销售部门考虑物流成本对于利润的影响,而能够影响销售部门的就是成本数据。销售部门根据物流部门提供的成本资料,会重新考虑物流服务水准的设定,或是从战略的角度考虑维持现在服务水准,或是出于盈利的考虑降低物流服务水准。

(4)优化企业物流系统,寻找降低成本的切入点

对企业的物流系统进行优化,就是要结合企业的经营现状寻找一个恰当的物流运作方式。物流系统优化是关系到企业的竞争能力、影响到企业盈利水平的重大问题,应该得到企业上层领导的高度重视,从战略的高度规划企业的物流系统。同时,要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使各个部门在优化物流系统的过程中相互配合。

第6篇:社会物流统计范文

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物流规模继续有所扩大,全国社会物流总额为68.1万亿元,同比增长26.7%,增幅加快1_2个百分点。物流业增加值完成1.36万亿元,同比增长16.8%,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社会物流总费用为3.68万亿元,同比增长19.6%,增幅加快4.1个百分点。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8.3%,与去年相比变化不大。

尽管目前我国物流业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面尚未改变,但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特点,总体来说,我国物流市场运行突出一个“缓”字。

1 物流市场需求趋缓

前三季度,运输费用为18854亿元,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比重为51.2%,是近10年来最低的,同比下降2.7个百分点。从近年来GDP增长与运输费用比重变化的情况看,当GDP增长在8%~9%时,运输费用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比重大体在51%~53%:当GDP增长超过10%时,运输费用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比重大体在55%~56%。运输费用比重下降反映出当前经济总量有所减少,预示着物流需求增长趋缓,而且这一趋势还将持续下去。

在运输费用比重下降的同时,今年前三季度保管费用增长较快,在物流总费用中所占比重为36.5%,是有物流统计以来最高的,比上年同期提高2.9个百分点。其中,仓储费用3240亿元,占保管费用的24.1%,同比提高了2个百分点。仓储费用提高,说日月l库存增加,市场供大于求开始显现。我国经济供需总量的矛盾开始向供大于求转变。而供需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外需减少,国内需求减缓。

物流实物量增速回落,直接表现为物流市场需求趋缓。前三季度,铁路货运周转量比上年同期增长6.3%,增幅同比回落2.8个百分点;公路货运周转量比上年同期增长16.1%,增幅回落1.3个百分点;水运周转量比上年同期增长6.5%,增幅回落12.8个百分点;民航货运周转量比上年同期增长6%,增幅回落15.8个百分点。港口货物吞吐量比上年同期增长14.4%,增幅回落1.4个百分点。集装箱吞吐量比上年同期增长14.9%,增幅回落8个百分点。

2 物流市场价格涨幅趋缓、波动明显

今年以来,国内物流业受到原材料、燃料、动力价格持续大幅上涨和劳动力成本价格大幅上涨的影响,物流市场运输、仓储等环节的收费价格也有一定幅度的上升,但是升幅明显小于企业经营成本的上升。其中,铁路运输由于品种结构影响,综合运价平均上涨4.5%左右,公路运价综合指数平均上升1%左右,中国沿海水运价格平均上升3.5%左右。进入三季度以来,物流市场价格普遍呈回落走势。如中国沿海干散货航运指数已由6月4日最高的2886.9点降至目前的1422.8点,降幅已超过50%。运价的大幅下降,造成市场起伏很大,不利于物流市场的稳定发展。

3 物流总体效益增势趋缓

由于物流需求减缓和经营成本的大幅上升,物流业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不断增加的趋势有所减缓。今年前三季度,物流业增加值完成13594亿元,占服务业全部增加值的17.3%,占GDP的6.7%,比2007年的17.6%和6.9%分别回落了0.3个百分点和0.2个百分点。反映出现代物流对国民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有所下降。由于物流成本提高较大,而物流行业分散,竞争激烈,难以通过提价把成本压力转移给下游客户,不得不挤占行业自身利益,导致物流总体效益增势趋缓。

4 物流业投资增长趋缓

今年前三季度,国内物流相关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0675亿元,同比增长13.5%,增幅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低近14个百分点,同比回落5.3个百分点。从投资构成看,交通运输业投资额为7748亿元,同比增长8.2%,同比回落5个百分点。增幅不仅低于整个物流业投资,更远低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水平。

5 物流企业发展趋缓,经营困难明显增加,生存和发展受到影响

据部分重点物流企业调查统计,今年前三季度物流企业经营成本同比增长36%,增幅高出业务收入3个百分点,同期利润率下降了近一个百分点。超过四成的企业利润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有些企业甚至出现亏损。

之所以如此,一是原材料、燃料、动力价格持续上涨,物流企业经营成本加大。目前燃油成本占运输总成本的比例,公路运输企业已接近40%,水路运输企业也在25%~35%之间。二是综合劳动力成本明显提高。三是保管费用上升,土地使用税大幅增加,物流企业负担加重。在物流企业成本加大的同时,公路运价、海运价格则处于前高后低的振荡走势,企业提价空间有限。因而造成物流企业经营压力和困难加大,部分地区中小物流企业陷入困境,开始退出物流市场,大型物流企业利润普遍下降,有的已出现严重亏损。一些实力较强的物流企业通过扩大经营规模,开发创新型、增值型业务,寻求新的生存发展空间,市场面临重新“洗牌”。

6 外资企业竞争加剧,对我国物流行业和国内物流企业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近几年我国物流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也是跨国公司快速进入中国物流市场的过程。目前,国外比较著名的物流商基本都已进入国内物流市场。外资物流企业的进入,一方面带来了先进的物流理念、全球化的运作模式、规范的管理制度和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直接或间接地提高了全行业的物流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外资物流企业进入我国市场后,凭借自身的资金和技术优势,加快网络布局,抢占核心城市和高端市场,对我国物流行业特别是国内物流企业构成了严峻的挑战,物流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日前,个别外资快递企业在原材料、劳动力成本明显上升的情况下,依靠其雄厚实力,逆市大幅降价,采取低价、亏本销售的方式竞争,造成国内快递企业经营面临更加困难的局面。

第7篇:社会物流统计范文

社会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是指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用于物流的费用总支出与GDP的比率。这一比例的大小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物流效率高低的重要标准。

从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关于组织实施<社会物流统计制度及核算表式(试行)>的通知》([2004]2409号)中可以看到关于社会物流成本的指标和计算方法。计算公式为:

社会物流总费用=运输费用+保管费用+管理费用

运输费用=铁路运费+公路运费+水上运费+航空运费+管道运费+装卸搬运及其他运费

国际上普遍以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物流发展水平,比重越低,说明其物流效率越高。据2005年《物流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从1991年至2004年来,我国物流成本与GDP比重下降了2.7个百分点,相当于降低成本2400亿元。根据2004年的核算,中国物流成本每降低一个百分点,就可以新增1300亿元左右的社会经济效益。如果我国物流成本与世界上的平均水平基本持平,即降低约10个百分点,则可新增效益13000亿元,这一数字相当于2004年GDP的新增水平。

2006年,全国社会物流总费用38414亿元,按现价计算同比增长13.5%,增速比2005年上升0.6个百分点;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8.3%,比2005年下降0.2个百分点。

二、我国物流成本的区域差异化衡量

1.区域基本划分。中国的经济区域从大的方面分,一般可划分为三大经济区域板块,即东部、中部、西部。东部地区包括12个省、市、自治区,中部地区包括9个省、自治区,西部地区包括10个省、市、自治区。东部又可进一步分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其他。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差别比较大,东部创造出比中部和西部总和还多的GDP。从产业结构来看,仅有东部地区第三产业平均比重达到40%以上。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各地对物流业务的需求量会逐渐加大,要求也越来越高。

2.区域物流发展的作用比较。在东部地区,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个地区的物流发展起了带动作用。长三角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其物流发展处于中国现代物流发展的最前列。珠三角经济的高速增长为物流产业提供了需求的基础,珠三角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为发展现代物流提供了必要条件和有利保障。京津冀是我国北方最大的和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工业密集区,是重工业与新兴产业基地,高速增长的区域经济创造了巨大的物流需求。

在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之间,中部地区起着桥梁、纽带和支援腹地的服务作用。中部地区的崛起和城市化进程,也对物流有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现代农业物流、高效散装货物流、制造业物流、城市消费物流的需求有较大的空间。

西部大开发也给物流产业以巨大的发展空间,但西部经济和物流发展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有较大差距。

3.区域物流发展的水平比较。制造业物流是我国物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统计,2006年,我国工业品物流总额同比增长25.1%,占全国社会物流总额的比重高达86.7%。这个调查将成为我们对区域物流发展水平比较指标体系设计的一个依据。

我们要构造的第一个指标是:GDP/货运量,显然这个指标数值越大,说明物流效率越高,物流成本越低,利用上述表中2003年的数据进行计算,可得到如下结果:

从第一个指标中可以看出,物流效率的高低排序是:珠三角、长三角、东部其他地区、京津冀、中部和西部区域。

我们要构造的第二个指标是:第二产业GDP/货运量,显然这个指标数值越大,说明物流效率越高,物流成本越低,利用上述表中2003年的数据进行计算,可得到如下结果:

从第二个指标中可以看出,物流效率的高低排序是:珠三角、长三角、东部其他地区、京津冀、中部和西部区域。

我们要构造的第三个指标是:货物周转量/GDP,显然这个指标在通常意义下数值越小,说明物流效率越高,物流成本越低,利用上述表中2003年的数据进行计算,可得到如下结果:

这个结果直接排序将偏离现实,这个指标在说明物流效率时,也许应该有一个分界值,经济发展水平在达到某一个水平时,该数值越小越好;而当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时,该指标数值低,反而说明物流水平低、市场水平低。

我们要构造的第四个指标是:运输线路里程/GDP。显然这个指标数值越小,说明物流效率越高,铁路和公路的利用效率高,物流成本就低。

利用上述表中2003年的数据进行计算,可得到如下结果:

第四个指标反映了东部地区的铁路和公路的充分利用率很高,而中西部的交通路线利用率则比东部地区低很多。而东部沿海地区又有水路可以利用,港口已经成为东部地区发展现代物流最重要的工具。

三、物流成本区域化差异的原因与发展对策

(一)原因

1.经济发展的差异。区域经济的发展将最终决定区域物流产业的发展程度,也是区域物流发展的源动力。很明显,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程度有很大差别。靠近东部沿海的地区,由于其地理优势和发达的经济,物流行业发展的程度要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物流半径过大,运行成本高,同时又存在缺乏规模和成本优势的问题。

2.流通业的差距。流通业在物流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我国各地区流通业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差别从而对各地的物流发展产生影响。从交易市场来看,东、中、西部发展不均衡现象很明显,东部地区商品交易成交额占全国的79.2%,而中部和西部分别仅占13.1%和7.1%。

3.基础设施的差距。交通基础设施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产品在路上的流通时间长短,从而影响着物流成本。据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的调查,在高速公路方面,西南地区每公里造价一般在8千万元左右,而东部地区仅为3千万元至4千万元,因此西南地区的道路收费一直高居不下。公路收费极大地提高了中西部地区的全社会物流成本,而中部地区产品结构以农产品、原材料、低加工度和低附加值产品为主,物流成本对利润侵蚀严重。

(二)对策

1.发展区域物流。大力发展区域物流,能对本地区经济繁荣发展起到极大的支撑作用。东部应充分发挥空地、海运优势,以及先进的物流业管理理念与技术装备;西部地区应发挥口岸优势,大力发展对外贸易。西部与多个国家相接,正处于整个欧亚大陆中心,是连接海岸与内陆地区的桥梁。中部地区要加强长江航运以及公路、铁路的建设。

2.发展第三方物流和第四方物流。第三方物流是指生产经营企业为了集中精力搞好主业,把原来属于自己处理的物流活动,以合同的方式委托给专业物流服务企业,同时通过信息系统与物流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以达到对物流全程的管理和控制的一种物流运作与管理方式。第四方物流有能力提供一整套完善的供应链解决方案,能有效适应需求多样化和复杂化的需求,集中所有资源完善解决问题,从而缩小各地区间的差别,使整个物流市场趋于完善化。

3.借助资本市场推动物流业的发展。现代物流巨大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发展前景,也吸引着上市公司的积极介入。迄今为止上市公司涉足物流行业超过了50家,主要集中在以公路、水运、港口、空运等主营业务为主的企业中。它们利用资金、技术、管理、设备等优势,积极拓展现代物流业,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第8篇:社会物流统计范文

【关键词】物流统计;发展;问题;方法

进入互联网时代后,电子商务发展越来越快,这刺激了物流行业的发展,提高了物流企业的经济效益。物流行业在不断发展与壮大的过程中,物流统计方法越来越多,数据统计的准确性越来越高,相关工作人员建立了科学的物流统计指标体系,实现了企业健康、稳定、长远的发展。

一、物流统计方法优化的意义

物流统计发展必然会对物流统计方法进行优化,现代企业都会接触物流这一工作环节,可以说物流业贯穿各个产业的销售环节。不断的改进物流统计方法,优化物流统计指标体系,能对企业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进行合理调整,从而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与经济效益。物流统计方法的优化从宏观意义上来说,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政府部门会根据物流数据统计结果制定出相应的政策法规,所以物流统计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现代企业对物流统计的精确性要求很高,企业对物流统计方法进行改进,可以为企业制定战略目标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对实现企业快速发展有着良好的推动作用。

二、当前物流统计存在的问题

1.缺乏全面的统计数据

我国物流行业是伴随电子商务行业发展起来的,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起步比较晚,存在物流统计数据缺乏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很多行业没有建立专门的物流统计部门,对物流统计工作不够重视,这不利于企业管理者了解企业发展现状,也会影响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物流企业在经营中存在盲目性,物流统计数据分析时,仅参考货运量与货运周转量,统计数据不够全面,不利于展示出物流发展的全貌。

2.没有做到与传统物流统计工作的结合

现代物流管理采用了先进的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引进了新的管理理念,习惯依靠计算机与软件对物流过程进行管理,这有效节省了物流管理费用,也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缺乏与传统物流统计工作的结合,忽视了对产品包装、运输等环节的统计,完全摒弃了传统物流管理方法与理念,使得物流统计内容不够全面。

3.物流统计人员素质不高

物流行业飞速发展,物流企业规模不断增大,人员数量也不断增多,但是很多工作人员都缺乏专业知识,综合素质普遍不高。物流行业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是企业的人员流动性也比较大,企业的管理者因此不重视人员培训,很多基釉惫ひ蝗松砑媸职,工作量大又无人分担,实在无法留住人才。物流统计人员素质不高,使得物流数据统计工作质量无法提高,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物流统计方法改进措施

1.建立完善的物流数据平台

物流行业在不断发展的同时,分工越来越细,这增加了物流管理的难度,由于涉及的领域比较广,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物流数据平台,对所有的物流信息与数据进行收集与统计,这可以依靠现代GIS、GPRS等技术。通过建立物流供需系统,了解企业的发展状况以及与其他企业的合作关系,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对传统的数据统计方法进行改进,保证数据统计的准确性,这样才能保证管理者做出决策的正确性。在建立物流数据平台时,还应注意节约物流成本,比如利用卫星定位系统可以确定地理信息,制定出合理的经营指标,为企业生产制定物流线路,减少企业的经济支出,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营利润。

2.建立健全的物流指标体系

健全的物流指标体系有利于促进物流统计发展,在现代物流企业中,物流统计指标体系应从三方面入手:第一,建立可以反映物流规模的指标体系,这可以衡量物流园区的规模,了解第三方企业的物流数量。比如建立社会物流总额指标后,可以了解到一定时期内初次进入物流领域的全部物品价值;建立社会物流总费用指标后,可以了解一定时期内用于社会物流活动的全部费用。这些指标都可以客观的反映出物流规模,为物流管理提供了依据。第二,需要建立可以准确反映出生产率与报酬的指标体系,这主要包括劳动生产率、物流行业员工的知识结构与工资等。为了了解物流企业的生产效率,可以建立服务水平、运输过程商品完好率等指标,这可以对物流活动进行综合、客观的评价,了解物流企业的工作效率以及客户的满意度等。第三,应建立可以反映固定资产情况的指标体系,该体系内需要有固定资产实物量、固定资产使用率等指标,使相关人员充分的了解物流企业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

3.提高物流企业员工综合素质

当前社会,物流专业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大,很多物流企业却仍然存在缺乏中高级人才的问题。据统计,物流高级人才的匮乏率达到了48%,中级人才的匮乏率达到了65%,根据当前的形势,企业的管理者应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加强对基层员工的培训,从内部选拔出优秀的管理人才,将基层员工培养成中高级人才。可以定期组织培训,聘请专家来企业授课,向员工讲解最新最专业的物流统计方法,提高物流统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增加企业员工的认同感。企业还要重点培养管理人员以及高级技术人员,可以选拔优秀的员工外出深造与交流,从而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在对物流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时,应扩大其知识面,还要学习最新的物流知识,改进管理方法,推动物流统计与管理工作高效进行。

四、结语

物流统计是一项技术型较强的工作,随着物流行业的不断发展,改进物流统计的工作越来越重要。企业应建立完善的物流数据平台,还要建立健全的物流指标体系,收集准确的物流数据,了解物流规模与数量。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有利于实现高效、精确化管理,有助于政府进一步了解物流行业发展情况,从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法规,对物流行业进行有效的管理与监督。物流企业还要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定期组织学习与培训,这样才能推动企业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国强,李应.基于现代物流发展的物流统计改进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87-89.

第9篇:社会物流统计范文

    5%左右,2003年总值达295437亿元,同比增长27%。二是社会物流总效益不断提高,全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例1991年24%,2000年下降至21.5%;全社会物流成本占全社会物流总值的比例,1991年17.1%,2002年降至9.5%,2003年全国物流总成本占全社会物流总值的比重为8.49%,比2002年又下降了1.1%。三是物流增加值稳步上升,1991年2002年年均增长11%。四是随着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加,物流业基础设施得到逐步改善;一些省市已经或正在筹建物流园区,各地已成立二三十家物流社团,物流行业正在不断壮大。适应物流业发展的需要,物流专业人才的教育及培训工程也积极推进,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物流教育体系,为物流业教育培养从中专到研究生不同层次的专业人才。总的来看,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已全面启动,一个现代物流热潮正方兴未艾。

    随着电子商务的进一步的推广与应用,我国电子商务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如果你在网店上购买了某一商品,但是该商品迟迟到不了客户的手中,这是客户就有可能放弃电子商务而选择创痛购物方式,可见作为商品空间转换的物流对电子商务的发展影响是非常重要的。作为网店商家自身无法解决的物流问题,只能依赖于电子物流的自身发展。如果没有一个高效的物流系统,电子商务的发展将会是一纸空谈。现在的物流确实存在着很多的瓶颈,使电子商务无法更好地发展。如何才能更好地发展现代物流?

    1、目前物流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行业或者企业缺乏标准化

    我国的物流行业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相对于国外的物流企业,发展相对落后。由于经济发展的差异化,导致物流企业不同区域发展的不同,例如:由于浙江义乌的商品流通大,当地的物流企业规模大、发展速度快。但是相对经济落后的中西部地区,物流发展的相对滞后。同时由于物流行业在我国发展的时间不长,国家与行业还没有来得及对整个行业制定出具体的标准。特别是对于商品的包装、运输方式以及作业环节都没有具体的标准,特别是收费标准。正是因为缺乏标准化,使得不同的物流企业有着不同的标准,同一种商品,同一区域,不同的物流公司到达目的地的时间不同,所收的物流费用也不同。

    1.2 专业人才在行业中的严重缺乏

    物流行业的准入性门槛比较低,只要你有一定的办公场所,几个工作人员,几辆用于运输的汽车,甚至有几辆接近于报废的车辆,就可以申请成立一家物流公司。由于大部分的从业人员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物流专业学习,缺乏对物流行业的认识与理解,有的甚至都没有取得相应的从业资格证书就直接上岗。最后导致企业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好一点的员工只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差一点的员工甚至连自己的本职工作都无法胜任,更别谈帮助企业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企业本身无法发展与完善,整个行业又何谈发展与完善。

    1.3 物流信息化程度不高

    物流信息化体现在物流信息的商品化、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等。要实现信息化发展,作为物流企业就必须配备相应的电子化硬件设施以及能够掌握相应设备的人员。这无疑给物流企业增加了运营成本,在目前物流企业利润相对偏低的情况下,物流企业是不会也不可能增加其成本的。

    2、解决策略

    任何一件事物都或多或少的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问题不可怕,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才是真正发展事物的根本。

    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解决专业人才在行业的缺乏。为什么说人才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1)只有在物流企业中从事各岗位的人员都是专业人才,他们非常熟悉本岗位的工作流程与基本要求,在能够很好地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可以不断提高与改善本岗位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如果每个岗位的工作都能够很好地完成,这个企业想不发展、想不壮大都不可能。(2)企业发展了,就有可能投入更多的资金来提高企业自身的信息化水平,同时又剧本能够掌握信息化设备的人才,两者相结合以后,企业信息化水平就可能得到进一步提升,想拥有信息化设备很容易,但是如果没有可以使用这些设备的人才,企业投入的就是废铁。(3)企业只有具备专业化人才以后,才能根据日常的工作内容制定出本岗位的工作要求,从而形成工作标准,然后扩展到整个行业,形成行业的整体标准。

    如何才能培养出专业人才?应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从物流企业本身着手:企业在引入专业人才的同时应积极与具有相关专业的高校进行合作,采用选派企业优秀员工进行学习与深造,使员工的专业水平或业务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另一方面从政府或者行业着手:政府或行业应协助企业培养专业人才,例如:企业或者行业组织各种形式的岗位资格证书,凡是需要从事岗位的人员,必须获得从业证书以后才可以上岗;与此同时政府或者行业应制定政策对那些不断努力提升员工素质和信息化程度的企业给与物质或者其他形式的鼓励,以提升企业积极性。

    物流是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环节,缺乏健康、有序的物流,无法真正实现电子商务。

    参考文献

    [1]梁婵卓.《浅析我国电子商务中物流配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现代商业》,2009年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