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碳循环的原理范文

碳循环的原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碳循环的原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碳循环的原理

第1篇:碳循环的原理范文

关键词:园林植物废弃物;循环利用

中图分类号:S6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7-0227-1

1 园林植物废弃物循环利用的现状

1.1 国外园林植物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发展现状

很多发达国家在循环利用园林植物废弃物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废弃物的利用率也越来越高。其中,美国经过多年研究,表明循环利用园林植物废弃物比焚烧和填埋的效益更高、更加环保。因此,美国很多地区都已经将循环利用园林植物废弃物纳入到法律条例中,并给予一定的资金保障来推广此项工作。由于政策上的支持和资金上的保障,美国园林植物废弃物的利用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据统计从05年到09年增加了5倍之多。

1.2 国内园林植物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发展现状

在我国很多大城市已经开始启动此项工作。例如:早在2007年,北京市朝阳区首先引进了有机废弃物微生物发酵处理技术,成立了我国第一座园林植物废弃物处理场,并已经投入生产;上海市静安区于2007年在松江建立了园林废弃物循环利用的中试基地,主要加工利用修剪行道树产生的园林废弃物;广州市园林植物废弃物的利用率已经达到30%,并于2010年7月率先出台了《城市绿色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通用规范》;深圳市早在1998年时就已经开展了此项工作,目前深圳市园林植物废弃物的利用率已经达到30%。

2 园林植物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必要性

2.1 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

目前,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循环利用园林植物废弃物正顺应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首先,循环利用园林植物废弃物,减轻了处理城市园林绿化垃圾的压力,能够使城市自身进行良性生态循环;其次,利用园林植物废弃物加工成肥料或者再生土壤,可以减少外加肥料的使用,同时又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再次,利用园林植物废弃物,减少了污染,维护了城市环境;最后,园林植物废弃物在园林绿化中代替了山泥,从而保护了山泥原产地的生态环境和表土。

2.2 改良土壤的要求

园林建设用地,受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影响,经过长期的种植,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粘结度高、营养缺乏。循环利用园林植物废弃物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3 循环利用园林植物废弃物的做法

3.1 设立园林植物废弃物收集点

根据园林绿化面积,科学合理设置废弃物收集点,以方便收集园林植物废弃物。如果没有办法设立新的收集点,可以通过改建公园或绿地的垃圾房等办法,建立起封闭的、具有粉碎功能的临时存放园林废弃物的收集点。然后,定期将收集点储存的废弃物统一运到园林植物废弃物的处理厂。为了方便收集废弃物,可以多设立几个植物废弃物收集点。

3.2 设立园林植物废弃物处理厂

一般选择在城市的郊区建立园林植物废弃物处理场,要有足够的场地,以满足规模化处理的要求。在处理场中一般需要配置翻倒机、发酵槽、粉碎机等机器设备,园林植物废弃物的处理一般需要经过粉碎、发酵、生物技术提炼的三个主要过程,最终生产出营养土,完成植物废弃物的转化。

4 循环利用园林植物废弃物的效益分析

4.1 生态效益

生物的生长发育需要不断从它的周围环境中吸取它所必须的物质,并且不停地影响着环境,而受生物影响的环境,特别是土地环境,又反过来作用于生物,所以,要使生物的生活环境经常满足生物的生活要求,必须适时补充环境所失去的物质,维持整个系统的活力。园林植物废弃物循环利用后产生的土壤介质可以改善城市土壤存在的板结、有机质含量低、通气性差、透水性不强的缺陷,提高城市土壤的理化性状、促进植物生长,增加雨水渗透、减少地面积水,提高城市生态系统自我良性循环的能力,同时,土壤介质的应用可大大减少绿化建设中购买的农田土和肥料,对保护耕地和有限的土壤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4.2 经济效益

随着城市绿化的快速发展,园林植物废弃物的产生量也逐年增大,以上海为例,全市行道树超过80万棵,每年仅行道树修剪至少产生6万吨左右的树枝,加上全市公园、绿地、居住区和单位绿地,每年产生大量的园林植物废弃物,传统的废弃物处置方式主要是填埋和焚烧,这不仅造成了环境的污染,也带来了资源的浪费,绿化养护单位还必须为运输和焚烧投入大量资金。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使这些废弃物转化为可以利用的土壤介质,不但可以减少填埋场的面积,减少病原菌的繁殖场所,同时解决了上海园林植物废弃物的处置问题,降低城市绿化维护成本。

5 小结

循环利用园林植物废弃物是目前园林绿化工作的发展方向,是处理园林垃圾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因此,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利用先进科学技术,解决循环利用园林废弃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快推进园林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吕子文,郝冠军,方海兰.绿化植物废弃物的利用[N].中国花卉报,2009.

[2] 周宝国.园林生态系统中废弃物的可利用性思考[A].中国园艺学会第五届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

[3] 范慧妮.园林植物废弃物处置技术初探.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9,(11).

[4] 吕子文,方海兰,黄彩娣.美国园林废弃物的处置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园林,2007,(08).

第2篇:碳循环的原理范文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337-02

偏瘫是指舌肌下部、一侧上下肢或者面肌所存在的一种运动障碍,为急性脑血管疾病常见症状,在临床上又称之为半身不遂[1]。轻度偏瘫患者尽管还可活动,但是在走路时,其上肢常常屈曲,且下肢伸直,严重者还会卧床不起,失去生活能力,给家庭以及社会带来巨大压力[2]。针对这一情况,为使致残率得到降低,提升患者生活质量,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对偏瘫患者康复护理实施了深入研究,基于此,本文就偏瘫患者康复护理训练在基层医院的实施进行研究与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我院自2012年-2013年12月所收治的40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25例患者为男性,15例患者为女性,患者年龄在40-75岁之间。通过头颅CT检查诊断,有18例患者为脑出血,22例患者为脑梗死。在训练之前,借助于MESSS对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进行评定,其得分情况如下:有16患者得分为0-15分,作为轻度组;有14例患者得分为16-30分,作为中度组;有10例患者得分为31-45分,作为重度组。

1.2方法:全部患者基于常规治疗和护理予以早期康复护理训练,其主要如下:1)加强护理训练工作人员和患者以及其家属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使患者构建信任感,帮助其树立自信心,使其明白借助于康复训练可使症状得到减轻和好转,加快康复的速度。2 )在卧位护理中,当患者取健侧卧位时,应于其头部位置垫上枕头,将患者患肩前伸,使患侧指关节、肘以及腕伸展放于胸前枕头,且患膝和髋关节自然地屈曲向前放置在另一枕头上;当患者取平卧位时,于头部和患肩胛下分别垫一枕头,患髋关节下和患大腿、臀下分别垫一枕头,以防止下肢外旋;当患者取患侧卧位时,为防止患肩受压以及后缩,患者前壁应前伸,且前壁外旋,将手指张开,其掌心向上,同时患髋关节应稍微后伸,而膝关节则应微微屈曲,放置在舒适位。交替应用上述三种卧位方式,防止长期受压。3)当患者病情得到稳定以后,应协助患者进行患侧肢体各关节被动运动,同时实施按摩,以促进淋巴和血液回流,便于运动功能的恢复,在按摩时,动作应缓慢且轻柔,其中对于肌张力较高肌群予以安抚性质按摩;对于肌张力较低肌群则予以揉捏以及摩擦。4)在床上康复训练时,应结合患者自身实际情况实施动态桥式运动、单侧与双侧桥式运动,进行翻身动作的训练。同时还应实施坐起和坐位平衡训练、站起和站位平衡训练以及步行训练,指导患者进行生活能力训练。此外,还应予以出院指导,使患者以及其家属自己可掌握相应的康复训练方式,嘱咐患者应坚持锻炼和训练,定期进行随访。对比分析训练前后患者MESSS评分,观察患者心理状态、肢体运动功能以及生活自理能力[3]。

1.3统计学方法:在本次的实验数据中采用的是SPSS17.0软件来实施统计学分析,其中组间数据资料的对比采用的是t检验,而计数资料对比则采用的是卡方检验,以p

2结果

训练前后患者MESSS评分对比情况如表1所示,通过表1中数据的分析可知,训练后患者MESSS评分明显优于训练前,二者所存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

第3篇:碳循环的原理范文

[关键词] 医院;志愿者;管理模式;PDCA

[中图分类号] R197.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9(c)-0188-05

[Abstract]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 of hospital volunteer management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applying the method of PDCA for hospital management. And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Beijing Tongren Hospital's taking advantage of PDCA to volunteer management, this paper proclaims the applying process and discusses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during volunteer services, obtaining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opening up information channel and recruiting volunteers of different background; promoting the training effectiveness and improving the training course; enhancing the publicity and promoting th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The paper may apply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foundation for the future research.

[Key words] Hospital; Volunteer; Management model; PDCA

在中央文明办《的任务分工方案》、原国家卫生部文明委《卫生部贯彻落实中央文明办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工作任务的分工意见》等文件的指导下,公立医院志愿者服务在志愿者数量上、参与群体、管理模式、服务项目创新等方面均有了长足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患者多层次的服务需求,缓解了群众就医需求较快增长和医疗资源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虽然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公立医院志愿者服务工作起步较晚,但是我国公立医院志愿者服务已经实现了从无到有、由试点到铺开的跨越[1]。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以下简称“我院”)作为一所以眼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为重点学科的北京市属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也在国家和北京市的号召下,自2007年开始引入志愿者参与门急诊志愿服务的工作。特别是我院的重点学科之一是眼科学,由于学科特点以及患者就医需求,在暑期门诊中,眼科的门诊量急剧上升,因此在暑期我院引入志愿者很大程度上可以缓解重点学科的门诊工作压力。本文主要探讨我院在暑期引入志愿者参与门急诊服务过程中的问题和对策,以及医院引入志愿者参与门急诊服务过程中的管理经验和模式。

1 医院志愿者管理工作研究现状及问题

志愿服务起源于19世纪初西方国家宗教性的慈善服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国家的慈善服务催生了志愿服务,而且扩大成为一种由政府或私人社团所举办的广泛性的社会服务工作,并逐渐将这种服务延伸到了医院[2]。

从国内的文献报道情况来看,医院引入志愿者参与医院服务工作的主要方面还是在医院的门急诊过程中。陈鸣敏[3]通过在医院导诊、自助挂号、自助收费、健康指导等服务中引入志愿者参与,发现实施志愿服务前后门急诊患者满意度由86%提高到96.25%。得到“完善的医院门急诊志愿服务管理体系,有利于提高患者就诊感受,改善医患关系,同时良好的管理体系有利于志愿者的身心成长及推动志愿组织的不断发展”的结论。周丽娜等[4]结合社区服务中心特点开展医院志愿者工作,对200例患者和200位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得出:医院志愿者工作是对医院服务的良好补充,是患者与医疗机构间的桥梁和纽带,在助医、缓解患者心理压力、缓解医患矛盾方面起了较大作用。上述文献报道都提示了医院引入志愿者参与门急诊志愿服务,可以在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减缓患者的心理压力、减少医患矛盾等方面起较大作用。

就医院志愿者管理模式方面,各家医院的管理、研究人员也提出了不同见解。易慧宁等[5]总结了鼓楼医院多年志愿者服务的经验,并针对工作中的难点,探讨了完善评价体系、改进志愿者管理和创新志愿服务载体三个问题。王俊[6]基于“互联网+”为主导的信息化建设,通过微信平台对医院志愿者实行了管理信息化改革,使医院志愿者管理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黄黎姿等[7]也提出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建立志愿者管理信息系统,以实现医院志愿者的系统化、科学化管理。

从目前的文献报道情况来看,医院志愿者服务的管理已经逐渐地成为了各大医院研究的热点问题,但目前的文献报道大多停留在分析问题-提出对策的阶段,尚不能对志愿者管理提出一套系统化的管理方案。因此我院在充分借鉴、参考当前我国医院志愿者管理的文献报道的基础之上,结合自身医院2014年的“医疗质量年”和2015年的“医疗服务年”工作主题,提出了“基于PDCA的医院志愿者管理模式”。

2 PDCA理论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

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最早在1961年由阿曼德・费根堡姆在其著作《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Control)中提出,是指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考虑到充分满足顾客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制造以及售后服务,把企业内部的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构成一体的一种有效的体系。该管理观念在20世纪70年代得以应用于公共部门的管理活动中。作为一种规范化的管理模式,全面质量管理遵循PDCA的程序策略,即由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四个步骤构成完整周期。PDCA理论是由美国管理学家戴明在知道日本企业进行质量管理时创造的一种工作程序[8]。

随着医院管理的逐渐科学化与规范化,全过程质量管理理论也逐渐在医院管理中得到实践。夏磊等[9]通过比较实施PDCA法前后医院患者满意度的差异,证实了医院在全员、全业务流程开展的PDCA持续改进取得了显著成就。杨娟等[10]将PDCA循环管理法应用于医院全科医生转岗培训中,得到结论为:PDCA循环管理法用于重庆市南川区人民医院全科医生转岗培训中的管理成效显著,值得在其他医院培训领域中推广应用。戴锋[11]将PDCA循环管理法应用于医院的科研管理,得到结论是:PDCA 循环管理法应用于我院科研项目结题率中成绩显著,可在医院其他管理领域中推广使用。李玉丹等[12]基于医院系统建设的实践探索,应用PDCA循环的方法,对系统进行持续改进,最终满足了医院信息管理的要求,在医院信息系统领域进行了PDCA循环管理方法的探索和实践。王亚林等[13]在公立医院工资核算过程中,应用PDCA的方法,提升了公立医院工资核算的效能,并积极推进科学合理的医院工资核算管理制度,针对公立医院工资核算效能中的成效、问题及对策进行研究,提升了公立医院工资核算管理效能及医院的经济管理水平。邓艳[14]通过比较PDCA循环应用前后医院感染率、医务人员手卫生合格率、物体表面合格率、空气合格率等指标,证实了将PDCA循环管理模式应用到医院感染管理中,可有效规范抗生素使用,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的结论。值得一提的是,薛芬琴[15]提出可通过PDCA 循环管理,使医院志愿者管理工作循序渐进,科学规范,达到一个较好的水平,同时也为志愿者搭建服务社会、服务百姓的平台。

从上述文献报道中我们不难看出,PDCA循环的管理方法已经在医院门诊管理、医务人员培训管理、医院科研管理、医院信息系统建设和管理、医院人力资源与绩效管理,以及医院的医疗管理等医院管理的方方面面得到了实践和验证,特别是在医院志愿者管理工作方面,已经有医院通过PDCA循环的方法来进行医院志愿者管理。但目前的研究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即大多数文献都是通过比较实施PDCA循环的管理方法前后取得的效果差异来探讨PDCA循环管理方法的有效性,少有文献探讨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操作的过程,因此缺乏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因此,本文对我院应用PDCA法管理医院暑期志愿者的方案和过程进行探讨,希望通过方法总结和讨论,探索出更加合理的志愿者管理方式。

3 我院暑期志愿者管理过程设计及实施

3.1 志愿者管理过程设计

我院采用PDCA的管理范式对志愿者进行管理,其整体的管理流程见图1。

3.1.1 计划阶段(Plan)

3.1.1.1 志愿者需求计划 基于医院暑期工作特点,我院通常于每年的5月开始制订暑期志愿者需求计划,根据综合参考医院门诊部、医院导医咨询台、眼科分诊台、验光中心、门诊收费窗口、取药窗口等部门和区域所提供的需求,制订志愿者招收计划。此外,在近年的志愿者招募过程中,还通过文献回顾的方式制订了志愿者的胜任特征模型,通过胜任特征模型的建立,还可以在志愿者招募和选拔过程中为志愿者的选拔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3.1.1.2 志愿者培训计划 志愿者培训是志愿者从学生或社会人成为合格志愿者的必由之路,我院开展的志愿者院内培训主要是基于国家卫计委、北京市医管局和医院医疗部门的规章制度所制订的医院暑期志愿者培训课程以及团委志愿服务理念的公共课程,同时参考往年志愿者的问题反馈,对相应的课程内容进行修改和更新。

3.1.2 实施阶段(Do)

3.1.2.1 报名宣讲阶段 医院团委在团市委、北京市志愿者联合会(志愿北京网络平台)、北京市医院管理局团委的平台上对所需的志愿者岗位需求进行公示并项目,并联系北京市的医学院校(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卫生职业学院等)进行医院志愿者工作的实地宣讲,一方面宣讲可以将志愿者选拔的条件、岗位胜任力模型进行直观说明,限定志愿者需求的范围;同时,另一方面也是对医院志愿者工作、医院品牌影响力的宣传和推广。在网络推介和宣讲会结束后,会有相对符合要求的社会人士和医学生报名申请成为我院暑期服务志愿者。

3.1.2.2 选拔阶段 根据报名情况对志愿者进行分类选拔。目前,我院志愿者主要来自北京市的医学院校(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卫视职业学院等),也有为数不多的综合类大学的在校生和一些热衷于社会公益事业的社会人员报名参加。我院通过医学院校老师推荐、到医院面谈等方式录取符合要求的志愿者。然后,对于符合志愿者上岗条件的志愿者发放同意上岗通知,对于不符合、或不是很符合岗位的志愿者,纳入志愿者管理库,在有需要的时候,可随时征求志愿者的意愿,并进行启用。

3.1.2.3 培训阶段 我院结合国家卫计委、北京市医院管理局的卫生行政部门的相关要求及医院门急诊工作的实际情况、医院制订的志愿者培训计划和历年志愿者在工作中的反馈情况,对录用的志愿者进行培训,具体内容见包括:志愿者工作及志愿服务岗位描述概况;北京同仁医院概况;北京同仁医院门急诊工作相关规章制度介绍;北京同仁医院暑期工作介绍;门诊志愿服务流程梳理与实践;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3.1.2.4 上岗阶段 培训合格后,根据各门急诊导医咨询岗位需求,将志愿者安排至各自岗位,在上岗过程中,要及时建立志愿者的反馈机制和志愿者的分组讨论机制,及时反馈遇到的问题并给予解决,对于遇到的共性的问题,也可以组织大家开展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

3.1.3 中期反馈阶段(Check)

阶段性开展问题反馈和中期培训,对于志愿者们提出的比较集中的问题和遇到的新问题,首先要和医院门诊部和导医咨询台、分诊台所进行反馈,然后将反馈结果进行及时的梳理,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然后由相关部门的老师对志愿者进行集中的二次培训,将志愿者提出的问题进行反馈。

3.1.4 总结反馈阶段(Check & Action)

暑期志愿服务整体工作结束之后,在院内进行总结反馈,将问题汇总成册,作为下一阶段志愿者工作的培训材料,达到预先控制的目的。

3.2 管理手段和方法

3.2.1 个人信息备案

笔者认为,志愿者作为非医院员工无偿参与到医院的门急诊工作中来,是一种善意的行为,且我院所招募的志愿者绝大多数都是医学院校的在校学生。因此对于医院所招募的志愿者应该尽可能完整地记录其个人信息和现实表现,将这些材料作为志愿者工作记录进行保存,并可以转递给我院的人力资源部门,在未来的招聘工作中,可优先录取在志愿工作中表现良好的志愿者到医院工作。

3.2.2 微信平台建立

由于我院一院三区的地理位置特点,导致团委、门诊部等相关部门不能及时与每一位志愿者面对面联系,因此采取搭建微信平台的方式,保证与每一位志愿者信息交流的及时性。同时,通过微信平台推送通知、与志愿者互动也提高了志愿者管理的效率。此外,通过微信平台,还可以随时回答大家共性的问题,大大减少了沟通成本与工作量。

3.3 效果评价

由于目前我院的志愿者PDCA管理体系刚刚建立,目前尚没有实证数据来证实该管理体系的优劣,但从临床一线医生、医疗管理部门、导医咨询和分诊台的老师们给予的评价来看,通过科学手段管理医院的暑期服务志愿者,的确取得了很大成效。不仅是有针对性的培训大大减少了到工作岗位上的见习时间,更建立了良好的反馈机制,使问题可以得到及时的沟通和解决。

4 讨论

基于全过程质量管理的志愿者管理模式的建立使得志愿者工作的管理得到了规范和提高。一方面,志愿者的申报流程、招录条件得到了进一步的公开化和透明化;另一方面,志愿者的培训也日益全面,并且可以根据往年的问题和经验反馈使培训的针对性得以提升。但在应用过程中还是有一些问题需要进行分析讨论:

4.1 志愿者来源相对单一

虽然我院在暑期志愿者招录过程中,没有对志愿者的来源进行限定,医学院在校生、综合院校在校生、社会人士均可报名参加,但从实际报名情况来看,主要还是北京市属的医学院校在校生。一方面,他们的就业方向非常明确,在学校也希望能够早日了解医院的相关规章制度和工作状态,因此个人申请需求非常旺盛;另一方面,由于有前几年的工作基础,一些学校团委或学生工作部门的老师会在5~6月份积极与医院进行联系,为学生开发志愿服务及实习的场所[16]。这就导致了志愿者的来源非常单一,但在实际的志愿服务过程中,由于医学院校毕业生有上述两个方面的原因,其融入医院的速度、志愿服务的积极性相比之下也很高[17]。

4.2 志愿者社会经验不足

如前文所述,由于我院暑期工作志愿者群体主要是在校大学生,导致志愿者整体社会经验不足,在遇到突发事件如患者情绪过激、医闹事件等问题时,处理不够冷静,特别是当自己独立面对这类问题的时候,往往出现束手无策的现象。虽然在志愿服务培训过程中,此类问题也有所涉及,但大多数志愿者往往第一次遇到此类问题时,还需要有经验的指导老师言传身教,增长其处理这类问题的经验。

4.3 培训课程设置相对单一

虽然我院在志愿者培训课程设置方面,结合国家、医院相关政策和历年经验反馈,课程设置相对有针对性,但仅仅设计到志愿服务管理直接相关的课程,其内容还是相对单一。医院在今年的志愿服务过程中,在探索、思考增设人际沟通、心理支持类的理论和实践课程,还希望通过开展志愿者的拓展培训,让志愿者组成团队,群策群力来一起面对、解决遇到的问题。目前,该部分课程还在讨论与设计中,预计在未来的暑期志愿者培训中加入这部分课程,多为助力志愿者培训体系的建设[18]。

4.4 志愿者工作宣传力度不高

在历年的暑期志愿者服务过程中,笔者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志愿者的管理方面,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志愿者服务的宣传效应。志愿者作为一个绝大多数由青年人组成的群体,利用个人暑期或休假的时间,无偿地到医院参与门急诊管理志愿服务,本身弘扬了社会正能量,具有良好的宣传效果[19]。因此,笔者在未来的志愿服务管理过程中,要挖掘志愿者服务的典型,通过树立同仁志愿者品牌形象,达到宣传志愿服务、传递社会正能量的效果,树立志愿者形象,树立医务人员形象,树立医院形象,多维共赢,提升医院志愿服务活动的影响力和吸引力[20]。

5 结论

5.1 开拓志愿者招募渠道,引入不同层次志愿者

如上文所述,我院志愿者来源相对单一,虽然这些医学院校的在校生融入医院志愿服务岗位速度很快,也具备一定的医学专业知识,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也希望医院志愿者来源更加丰富,这些外系统的志愿者也会从他们自己的专业和经历上给医院管理提供新的思路,因此需要从固有的招募渠道走出去,进一步开拓志愿者招募渠道,以丰富志愿者来源,引入不同层次、不同背景的志愿者加入到医院志愿者队伍中来。

5.2 提高志愿者培训成效,完善志愿者培训课程

如前文所述,目前的志愿者培训课程需要根据志愿者的背景、反馈的问题和医院及患者的实际需求进行调整。目前正在研究设计这部分课程,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诸如情景式培训、拓展培训等培训方式将应用到志愿者培训当中,来提高志愿者培训的成效。

5.3 加强志愿者宣传力度,做好志愿者信息管理

我院目前志愿者管理方式还是通过微信群的方式来进行信息传达,微信作为一种快捷、方便、成本低的传播媒体在我国社会人群中得到了普遍应用。笔者认为,可通过医院官方公众号或申请医院志愿者公众号的方式,定期推送相关图文信息,对志愿者的服务进行及时宣传,还可通过信息系统的建立达到志愿者信息管理的目的。

6 不足与展望

本文通过我院暑期志愿者全过程质量管理模式的引入,探讨了该模式在志愿者管理中的实际应用,并结合多年的志愿者管理经验,分析了目前志愿者管理工作的不足,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依据。但本文也存在一定不足,主要在于缺乏实行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前后志愿者管理效率和效果的实证数据支持。在今后的研究中,笔者希望能够开展基于实证数据支持的志愿者管理体系研究,让医院志愿者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并能够将一套完整的志愿者管理体系得到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汪云,张兵,王延照,等.公立医院志愿者服务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1):3-5.

[2] 陈迎春.医院志愿者服务实践的思考[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5,26(4):79-80.

[3] 陈鸣敏.医院门急诊志愿者的管理及成效[J].医院管理论坛,2015,32(3):9-12.

[4] 周丽娜,康敏,顾文昌,等.上海市浦东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医院志愿者工作的探索[J].医学与社会,2015, 28(10):37-39.

[5] 易慧宁,钱坤,陈曙光.志愿者医院服务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4,25(6):1-2.

[6] 王俊.基于微信平台的医院志愿者管理信息化[J].中国市场,2015,50(12):101-102.

[7] 黄黎姿,陈宝安,唐昆.医院志愿者系统化管理初探[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6,27(2):76-77.

[8] 汪大海.公共管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291-292.

[9] 夏磊,曾庆,陆洋,等.实施PDCA持续改进提高医院患者满意度[J].中国医院,2014,18(11):51-53.

[10] 杨娟,张艳,邬开凤,等.PDCA循环管理法在重庆市南川区人民医院全科医生转岗培训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18):142-145.

[11] 戴锋.PDCA循环管理法在医院科研项目结题率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医疗装备,2016,29(12):60-61.

[12] 李玉丹,王峥,倪震勇,等.基于PDCA循环的医院信息系统建设的实践探索[J].中国医院,2015,19(7):71-72.

[13] 王亚林,李军,谢晖.应用PDCA 提升公立医院工资核算效能[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16):145-148.

[14] 邓艳.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方式与效果[J].临床医药实践,2016,25(3):239-240.

[15] 薛芬琴.PDCA 管理在医院志愿者服务管理中的应用[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4,25(6):5-6.

[16] 张薇,袁蕙芸.上海市公立医院志愿者参与动机调查研究[J].中国医院,2014,18(12):79-80.

[17] 冯晓莉,乐燕娜.医院社会志愿者自我实现和满意度调查[J].医院管理论坛,2015,32(2):19-22.

[18] 丁振明,郑素云,张一奇.医务社工视角下的医院志愿者团队归属感建设[J].现代医院管理,2015,13(1):44-47.

[19] 来玉民,许乐芬,牟善兰.医院门诊志愿服务组织体系的创建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11,11(12):900-902.

第4篇:碳循环的原理范文

关键词:浴池 废水 大兴矿 循环

1、工程背景

大兴矿内浴池废水设计水量为1000m3/d。

根据实地考察,男浴池有七个泡澡池,其余全是淋浴,女浴池全部是淋浴,男女浴池分布较分散,女浴池在男浴池南侧一栋平房内,距离80米。

职工每天分三班洗浴,现有一个120m3专门负责淋浴用水的水池,每次洗浴前,先将泡澡池和淋浴水池注满并分别蒸汽加热(泡澡池内水温高于淋浴水池水温),加热完毕后,等待职工洗浴。洗浴过后,淋浴水基本全部消耗,泡澡池内水全部排放。目前,每个班都按此操作循环。

2、设计基础数据

2.1原水设计水质

根据水源的性质,并参照《给水排水设计手册—建筑给排水工程》等有关技术资料,该工程的水源的污染物浓度为中等浓度,各项水质指标见表1:

表1 原水水质指标

2.3.1设计出水水质

处理水回用标准:能够达到游泳池水质标准。具体设计出水水质指标见表2。

表2 设计出水水质

3、工艺设计

3.1 工艺流程

浴池废水采用物理方法进行处理,在设备间内安装加药、混凝,过滤净化处理系统,实现浴池水循环使用,每周更换一次水。(达到游泳池水质标准)

图1 浴池循环水处理单元工艺流程图

3.2 工艺特点

3.3.1 采用紫外线消毒器进行消毒

高效率杀菌

紫外线对细菌、病毒的杀菌作用一般在一秒内完成,而对传统氯气及臭氧方法来说,要达到紫外线的效果一般需要 20分钟至一小时的时间。

杀菌广谱性

紫外线技术在目前所有的消毒技术中,杀菌的广谱性是最高的。它对几乎所有细菌、病毒都能高效率杀灭。

无二次污染

由于紫外消毒技术不需要加入任何化学药剂,因此它不会对水及周围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运行维护简单,费用低

紫外线消毒技术不仅消毒效率是所有消毒手段中最高的,而且其运行维护简单,运行成本低,其性价比是所有消毒技术中最高的。

3.3.2后处理单元

为了使出水达到中水水质标准,必须设置后处理单元。后处理单元采用“KL系列净水器+活性炭过滤罐”技术,该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1.滤层截污能力强;

2.反冲洗周期长;

3.反冲洗用水少。

其中,KL系列净水器是将反应、沉淀、过滤三个主要净水工艺组合成一体的小型净水设备,该净水器具有净化时间短、效率高、出水效果好、投资省等优点。

4、运行成本分析

4.1动力费

日耗电总量为205.5kw

电费按0.74元/kw·h,每天每吨水用电费用为:

0.74×205.5÷1000=0.152(元)

4.2浴池水药剂费用

PAC(聚合氯化铝)和PAM(聚丙烯酰胺)混合投加

PAC(聚合氯化铝)的市场售价为1000元/吨,投药量为5g/吨,则处理每吨水费用为0.000005×1000=0.005元

PAM(聚丙烯酰胺)的市场售价为3800元/吨,投药量为0.2g/吨,则处理每吨水费用为0.0000002×3800=0.00076元

4.3人工费用

设操作人员3人值守,每人月薪1500,每人每年年薪18000元计,

18000×3÷365÷1000=0.148(元)

4.4总运行费用

0.152+0.005+0.00076+0.148=0.306(元/吨)

5、结束语

通过上述的分析,洗浴废水的综合利用,不仅可以使各矿节约用水,真正的实现节能减排,而且对集团公司也有着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希望通过本文对浴池废水循环再利用的分析与探讨,本文所采取的工艺也可以在铁法能源公司下属各单位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大兴矿提供的基础数据资料.

[2]《给水排水设计手册—城镇给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给水排水设计手册—常用资料》.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第5篇:碳循环的原理范文

1模型原理

不同的环境条件会对植被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生理过程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区分不同环境因素的影响效果,荷兰学者将植被生产系统的水平划分为光温潜力、水分受限、氮素限制、磷钾等养分限制和病虫草害等生物灾害的限制等5类水平[3]。水分胁迫对光合作用、干物质分配、器官形成及籽粒产量起着重要作用,植被生长模型能否在生产实践中发挥作用,取决于水分胁迫对植被生长的影响模拟的合理与否。因此,构建的植被生长模型是基于第二类水平(水分受限条件下)的偏机理性的植被通用模型,使用Delphi语言和ACCESS数据库构建模型,模拟的植被包括林、草、小麦、玉米、水稻、高粱、谷子、花生、油菜、大豆、棉花、蔬菜、瓜类和果树,主要用来模拟上述不同植被的干物质和作物产量变化情况。植被生长模型以温光作用为基础,考虑水分胁迫对植被生理过程的影响,对于氮、磷、病虫害等营养和生物作用的限制模型中进行简化处理。植被生长模拟主要包括3个过程:①植被发育阶段模拟。模型主要根据植被各生育期需要的有效积温以及临界和最适温度与生长速率的非线性关系进行模拟;②碳循环模拟。包括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同化物的积累和分配方面,光合作用主要考虑温度、CO2浓度、水分、氮素等的影响进行叶片和冠层的光合作用模拟,呼吸作用分为光呼吸、维持呼吸和生长呼吸3个过程;同化物的累积与分配主要模拟群体净同化量和干物质积累量,并分配到叶、茎、根和储存器官的过程;③水循环模拟。植被生长模拟与水循环模型进行耦合,计算不同水分限制条件下的植物质分配和作物产量情况。

由于大多数植被生长模型模拟区域主要在田间,大量的田间试验可以较好的验证和率定模型,模拟的结果能够较好地反映田间的实际情况,但如果把模拟结果推广到整个灌区尺度或者区域/流域尺度的话,由于地区之间的自然条件差异性较大,模拟结果可能会产生较大的偏差,而且大尺度的试验由于资金投入较大等问题,实施的可行性较差,因此,植被生长模型如果在大尺度推广,必须借助大尺度的模拟工具和手段。

WACM(WaterResourcesAllocationandCycleModel)模型[4]是一个分布式水文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田间、灌区和流域的大气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之间的循环转化关系,包含自然和人工二元水循环系统,同时考虑了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将植被生长模型与水循环模型耦合,可以实现作物水—大气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五水转化,同时可以有效解决植被—田间—灌区—区域/流域不同尺度之间的耦合问题,有利于分析不同尺度节水措施对区域植物质量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2模型构建

基于水分胁迫的植被生长模型,通过引入水分修正因子,模拟水分胁迫对植被生长发育的影响。通过动态的土壤水分平衡计算植被实际蒸腾量,以估算水分胁迫对植被生长发育和作物产量产生的影响。因此,土壤含水量参数的准确性对模拟水分胁迫下的植被生长发育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植被生长模型的构建是在已开发的WACM模型基础上,增加植被生长模块,由WACM模型中的水循环模块提供植被生长模型模拟所需的土壤水分动态参数,以模拟水分胁迫条件下植物质量和作物产量的时空变化规律。

基于水分胁迫的植被生长模型(图1)包括发育阶段、碳循环和水循环3个模块,发育阶段和碳循环的模拟是新开发模块,而水循环模块则是由WACM模型提供。将植被生长模型与WACM模型耦合,可以模拟不同水分条件限制下的植被的干物质分配过程和产量形成过程。

1)发育阶段

发育期在植被生长模型中是一个重要的状态变量。按照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的通用植被模型MACROS、WOFOST和SWAP模型原理[5-6],将物候期划分为二个阶段,即营养生长期和生殖生长期,二阶段的取值范围分别为0~1和1~2。由于碳循环中分配系数是发育阶段的函数,因此植被发育阶段的模拟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植物质量和作物产量模拟的准确与否。

2)碳循环

碳循环的模拟主要包括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干物质量的积累和分配,从单株到群体对植被进行模拟。植被群体净同化量等于光合作用的生产量与呼吸作用的消耗量之间的差值,模拟时考虑水分胁迫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水分胁迫系数FW的计算如下:式中:θI为0~30cm土层平均含水量(cm3/cm3);θO,H、θO,L分别为最适土壤含水量的上限和下限(cm3/cm3);θWP为凋萎点的土壤含水量(cm3/cm3)。模型中土壤含水量θI的动态值由WACM模型的水循环模块提供,用逐日含水量进行水分胁迫系数计算。不同的植株器官(根、叶、茎和储藏器官)具有不同的同化物分配系数,分配系数随生理年龄有较大变化,根据干物质与分配系数的乘积得到各器官的干物质量,从而模拟得到作物的产量。

3)水循环

植被生长模型以日为步长,动态模拟区域蒸散发、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转化过程。不仅反映了自然水循环系统的蒸发蒸腾、产流、汇流、入渗、排泄过程,而且也模拟人类间接影响和直接创造的水循环过程,并系统描述不同配水情况下的水循环内部转化过程。根据土地利用类型的不同,水循环模型的水域蒸发、植被截留蒸发、植被蒸腾和裸地蒸发分别采用采用Penman公式、Noilhan-Planton模型、Penman-Monteith公式以及修正后的Penman公式详细计算,不透水域的蒸发根据降水量、地表(洼地)储留能力和潜在蒸发能力进行求解。地表水模拟包括引水干渠、支渠渠系、排水系统以及湖泊湿地系统模拟,模拟区域径流量与径流深、渠系输水渗漏、灌溉排水退水补给天然湖泊湿地和排水渠道,以及生活和工业耗用水量等关系。土壤水系统概化为地表储流层,土壤浅层和土壤深层,模拟降水和灌水后,由于植物蒸腾和土壤蒸发消耗土壤水引起的土壤水分再分布过程。地下水系统分为潜水含水层和承压含水层,二层地下水之间发生渗漏补给和越流补给,潜水含水层一方面可能通过深层土壤得到渗漏补给,另一方面向土壤水系统输送水分以调节墒情。

3模型的验证和应用

3.1模型的验证

由于缺乏试验基础,植被生长模型参数是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确定的,同时模型参数的验证也是基于大量文献资料的试验结果,通过整理分析这些资料,得到不同植被的生长发育日期,以及不同植被的总干物质产量的变化范围,小麦为18495~26670kg/hm2,玉米为21000~35550kg/hm2,棉花为5100~5505kg/hm2,油菜为9000~10995kg/hm2,水稻为11115~22005kg/hm2,大豆为2070~7320kg/hm2,花生为4830~5805kg/hm2(资料来源:参考文献[7-8])。通过从文献资料获取的数据,对基于水分胁迫的植被生长模型进行了验证。

3.2模型的应用

以徒骇马颊流域为例,对流域内1991—2005年主要植被的发育阶段、干物质量和作物产量进行模拟。

徒骇马颊河流域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位于海河流域的南部,东临渤海,西倚太行,南界黄河,属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坡度平缓。行政区划包括德州市、聊城市、滨州市的绝大部分,济南市、东营市的小部分。流域主要植被包括小麦、玉米、棉花、蔬菜、谷子、水稻、花生、高粱、油菜、大豆、果树、瓜菜、林、草等14种。

使用植被生长模型对徒骇马颊流域主要植被的发育阶段进行模拟,除谷子的多年平均开花期有较大浮动外,其他作物成熟期的值都接近于各自的正常成熟时间,模拟结果与实际时间差距不超过5d,在误差允许范围内。

模型对1991-2005年植物质量和作物产量进行反演,模拟得到不同植被在不同年份的干物质量和产量,模拟结果见表1,比较表1和(3.1)节中对应植被的干物质量,各种植被15年平均的植物质量基本都在参考资料允许的范围内;图2给出了冬小麦的15年模拟情况,冬小麦干物质量多年变化范围理论为18495~26670kg/hm2,实际模拟的多年平均值为21735kg/hm2,虽然年份间有较大变动,但模拟值都处于此范围之内。

由于作物产量除了受到光温、水分的影响,还与养分、农药、病虫害等多种因素有关,在实际模拟过程中,根据统计年鉴资料对作物产量进行了修正。图3为模拟的作物产量值。与各种作物的实际产量值比较,误差在模拟允许的范围内。

第6篇:碳循环的原理范文

有关生态系统的高考试题常与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而分析事物的原因、原理,并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措施则是近些年高考命题的趋势。同学们在透彻理解课本内容的基础上还应关注农业、环境等众多实际和热点问题。

例1为了合理利用水域资源,某调查小组对一个开放性水库的生态系统进行了初步调查,部分数据如表1所示:

(1)浮游藻类属于该生态系统成分中的――,它处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中的――;

(2)浮游藻类数量少,能从一个方面反映水质状况好。调查数据分析表明:该水体具有一定的――能力;

(3)浮游藻类所需的矿质营养可来自细菌、真菌等生物的――,生活在水库淤泥中的细菌代谢类型主要为――;

(4)该水库对游人开放一段时间后,检测发现水体已被氮、磷污染。为确定污染源是否来自游人,应检测―――――处浮游藻类的种类和数量。

分析:本题结合实际问题考查同学们对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其功能、营养结构的掌握情况。水域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以浮游植物为主,浮游藻类是该水库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员;分解者主要由存在于水库淤泥中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组成,它们在缺氧的环境中生活,通过厌氧发酵分解有机物,其中一些有机分解会产生N、P等矿质营养。自然界的任何一个生态系统在受到轻度的污染或破坏后都会通过自身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调节作用,维持其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即生态系统都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答案:(1)生产者第一营养级(2)自动调节(或自净化)(3)分解作用异养厌氧型(4)入水口

例2 表2是对某水生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中A、B、C、D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E为分解者。Pg表示生物同化作用所固定能量的总量,Pn表示生物体所贮存的能量,R表示生物呼吸所消耗的能量。[单位:102kJ/(m3年)]

试分析回答:

(1)能量流动是从A、B、C、D中的哪个营养级开始的?为什么?

(2)该生态系统中能量从第三营养级传递到第四营养级的效率是多少?

(3)从能量的输入和输出角度看,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否增加?为什么?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同学们从图表中提取信息、处理数据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生产者所固定太阳能的总量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物同化作用所固定的总能量为pg,其中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而消耗掉(R),剩下的部分就以有机物的形式贮存在生物体中(Pn)。故三者的关系是:pg=Pn+R,同时能量传递必然逐级递减。能量传递效率是指某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与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的比率。判断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否增加,可以通过比较总输入和总消耗得出结论。

答案:(1)B。B营养级所含能量最多,是生产者。(2)5.7%。(3)增加。因为该生态系统输入的总能量大于所有生物消耗能量之和,即pg(生产者的)>R(所有生物的呼吸消耗)。

例3 为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设计四个密闭、透明的生态瓶,各瓶内的组成和条件如表3所示。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观测后,发现甲瓶是最稳定的生态系统。请回答以下问题:

(1)乙瓶中,藻类的种群密度变化趋势为――,原因是――――。

(2)丙瓶与甲瓶相比,有较多的有机物,其原因是――――。

(3)丁瓶与甲瓶相比,氧气含量――,原因是――――。

(4)根据观测结果,得出结论:①――;②――――。

第7篇:碳循环的原理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 理论基础 价值

1、低碳经济及其相关理论学科对比研究

生态经济、绿色、循环经济是低碳经济的相关学科,其中生态经济主体探究生态与经济体系的复合结构、具体功能以及规律特征。循环经济则基于生态自然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以及能量变换规律构建经济系统,令其引入至自然生态体系物质循环中,构建了新一类经济形态。其本质层面体现为一类生态经济,需要利用生态学规律引导人类社会各项经济活动。英国经济学家提出了绿色经济理念,基于对人们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有限资源的合理维护以及能源规划,创建体现健康意识、平衡属性的特色化经济模式。由本质层面来讲,循环经济、生态、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均为三高一低逐步向三低一高发展转变的形式。也就是高水平资源投入、大排放、高能耗、效率低,逐步发展为降低投入资源、控制消耗与排放量,提升生产服务效率的优质模式。上述四类经济类型均为新型发展构建经济思想。其中,生态经济主体传递理念为,经济活动应符合生态规律,其构建体系则应符合生态系统特征。循环经济主体由循环视角构建生态化的经济发展活动。绿色经济为排除自然资源的消耗价值以及形成环境污染造成的价值损失之后创设的生产总值,其主体侧重对资源利用的有效节约,追求最终实现绿色的GDP价值。发展低碳经济主体针对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提升对人类生活形成的显著影响威胁,其关注经济发展不应以加大二氧化碳总体排放量作为付出的代价,总体追求经济发展应脱离于碳排放。由本质层面来讲,低碳经济可归于生态经济理论范畴。其提法相比于他类经济形势,则更加凸显了当前经济建设发展阶段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发展追求目标由高碳向低碳模式过度。由哲学辩证视角来看,低碳经济可由明确主要矛盾出发进而应对发展经济阶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该经济思想是社会大众面临资源濒临枯竭、环境恶化污染、生态系统受到不良破坏等问题,进行自我反省与优化更新的实践结果,是对自然与人们实践活动关系的新一轮审视与科学总结。

2、低碳经济理论基础研究

近年来,持续恶化的温室效应对全球经济建设发展均形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其作用程度并不次于世界大战以及全球经济危机。为此我们应主体针对碳排放量持续提升造成的温室效应产生的显著经济影响,探索新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深化理论基础,拓展研究领域,方能促进低碳经济的良好、优质发展。低碳经济是经济学理论的分支之一,主体基于经济学相关原理及规律,探究发展经济同二氧化碳排放间的矛盾问题,促进经济建设及环境发展的良好协调性。低碳经济同环境气候的变化涵盖较多学科理论内容,因此对其要想进行整体的研究把握,需要我们树立综合视野,深入至多学科领域。可采用继承传统方式,开展边际研究、弹性分析、结构衡量、总量研究、均衡分析等实证研究,同时还应对各地域碳排放标准规范进行深入分析。再者我们可借鉴他类学科研究分析方式,例如环境经济领域学科之中的波及性研究、成本有效性以及成本效益研究等。还可进行碳足迹、金融、碳权以及碳循环的综合研究分析。

3、低碳经济核心经济学价值

3、1解决国际经济发展合作困境问题,优化整体经济体系

经济发展阶段中,提升整体竞争力,仅利用贸易手段远远不够。倘若由经济效益视角来讲,开展国际经济合作可令合作成员国形成良好的合作剩余,对各自发展极为有利。而由生态效益层面来讲,国际经济发展合作则会形成更多负效应影响,引发环境问题。基于国际经济合作中将制造环节逐步向欠发达国家实现转移,其技术水平较低,且能源结构不佳状况,会在制造生产阶段中形成显著环境问题。例如过度开发资源、提升碳排放总量等。而基于碳流动属性,则会对国际领域各国均形成不良影响。为此我们应科学树立低碳经济合作发展思路,通过开展碳贸易与交易,科学解决潜在不良问题,化解国际经济发展合作困境。再者,低碳经济基于国际经济全面收益视角进行发展,因此其理论应上升到国际经济发展范畴领域,令其研究视角进一步拓宽。应利用低碳经济做好国际经济学的有效补充,优化整体经济体系,进而真正促进国际经济的全面发展。

3、2创建低碳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石,引导更新消费方式

传统经济学发展理论其研究主体目标为提升财富,尤其将物质财富作为核心任务,形成了显著的温室效应问题。基于现代经济学主体任务为提升国家GDP,倘若仍旧应用传统理论作为行动指引,则会无法符合经济全面发展的核心需求。为此,我们应基于低碳经济学相关理论,创建完善研究体系、夯实理论基石,做好生态经济、绿色与循环经济的有效补充,促进现代经济发展模式的良好转变。物质消费的扩充可拉动经济增长,并促进经济循环。基于现行能源体系结构,提升物质消费势必令碳排放总量显著增加,而降低碳排放则会对物质消费形成相应抑制,体现了两环节的矛盾问题,即目标冲突。为此我们可利用低碳经济理论做好矛盾冲突的良好化解。摒弃物质消费是发展经济根本动力的理念,令低碳经济促进生产发展方式的优化更新,并进一步转变人民的生活与消费形式,进而将低碳经济促进物质的过度消费良好转变为精神消费,令人们全面关注智力投资,进而为经济发展建设输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3、3进一步丰富低碳经济主体研究内容

低碳经济研究发展阶段中,形成了一定工具。例如碳交易、货币、经营贸易、碳期货以及关税与期权等。该类理论概念仍旧包含一些不完善的问题,同时为金融领域、贸易学科与虚拟经济创设了新型研究内容。为此,我们应进一步探究低碳经济发展风险因素以及其中包含的不确定性问题,丰富主体研究内容,做好经济学原理概念的新一轮审视、更新传统观念,方能提升研究水平,真正促进低碳经济的持续、优质、健康发展。

4、结语

总之,针对低碳经济内涵与相关理论学科分析,我们应做好实践探究设想,明晰低碳经济发展核心经济学价值,才能全面提升经济发展水平,丰富低碳经济内容,实现经济建设全面升华。

[参考文献]

第8篇:碳循环的原理范文

1992年,世界各国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意在将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稳定在某一水平上以防止人类活动严重干扰气候系统。之后,数次全球范围内的气候大会,都显示出国际社会对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普遍认同,气候变化问题已超越地缘政治成为关系人类命运的重要议题。

在节能减排刻不容缓的形势下,为了达到“巴厘路线图”的“三可”量化减排目标(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和相应的计量方法,各国政府都迫切希望科学家们能拿出切实可行的测量方法和技术,为全球碳循环的研究提供可信的数据支持。

为了在全球和区域尺度获取碳循环研究所需的二氧化碳通量信息,星载二氧化碳探测技术成为“嗅碳”的首要突破点,然而极大的技术难度使目前全球仅有两颗卫星在轨工作。一是日本于2009年成功发射了温室气体观测卫星“呼吸”号,另一个是美国2014年发射的OCO-2卫星。2015年12月22日,美国NASA公布了首张全球二氧化碳分布图,其中中低纬度部分地区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突破了400ppm(即百万分之四百)。

探测大气污染

2009年,家遥感中心组织专家组开始中国碳卫星的前期战略研究工作;2011年在863计划的支持下“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与应用示范”重大项目(中国碳卫星)正式立项。项目目标是研制并发射一颗“以高光谱二氧化碳探测仪、多谱段云与气溶胶探测仪为主要载荷的高空间分辨率和高光谱分辨率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试验卫星”,建立高光谱卫星地面数据处理与验证系统,形成对全球、中国及其它重点地区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监测能力,监测精度达到1-4ppm。

碳卫星实现大气温室气体探测是基于大气吸收池原理,二氧化碳、氧气等气体在近红外至短波红外波段有较多的气体吸收,形成特征大气吸收光谱,对吸收光谱的强弱进行严格定量测量,综合气压、温度等辅助信息并排除大气悬浮微粒等干扰因素,应用反演算法即可计算出卫星在观测路径上二氧化碳的柱浓度。

通过对全球柱浓度的序列分析,并借助数据同化系统的一系列模型,可推演出全球二氧化碳的通量变化(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的二氧化碳总量),这正是碳循环研究的核心数据基础。

要获取高精度的大气吸收光谱,就要依靠碳卫星的主载荷――高光谱与高空间分辨率二氧化碳探测仪。探测仪采用大面积衍射光栅对吸收光谱进行细分,能够探测2.06?m、1.6?m、0.76?m三个大气吸收光谱通道,最高分辨率达到0.04nm,如此高的分辨率在国内光谱仪器的研制上尚属首次。

科学家将这项操作类比检查人的指纹,普通仪器只看得到纹理,而二氧化碳探测仪可以把指纹放大一百倍,精细的测量每条指纹的宽度和深度。

要实现这些核心指标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科学家们既需要对观测和定标进行巧妙的设计,还需要能做出极高的衍射效率和面型精度大面积全息光栅。据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研究员郑玉权介绍,为突破探测仪上的关键技术,科研人员从最基础的、制造全息光栅所需的高精度曝光系统研究出发,一点点攻克技术难点,最终在SiC基底上制造出高精度衍射光栅,并在航空较飞试验中进行了验证。

二氧化碳探测仪与其他很多星载光学载荷不同,为了提高两个红外通道的信噪比、保证光谱探测精度,其在轨工作时要保持在-5℃的温度水平。就是这一简单的条件变化,让科研人员付出巨大的努力,在进行所有的组件、整机装调工作时都必须在-5℃条件下,于是,在载荷初样、正样研制最紧张的阶段,研究人员连续数月在低温室里工作,经常是户外30℃以上的高温,而低温室内却要穿着厚厚的羽绒服、冻着手坚持装调。

碳卫星的定标难题

碳卫星重约620公斤,由三部分组成:模块化卫星平台、高光谱与高空间分辨率二氧化碳探测仪、多谱段云与气溶胶探测仪。

为满足碳卫星在5种观测模式和十余种指向模式间自如切换的要求,这也是我国迄今为止观测模式最复杂的民用卫星,它通过多种观测模式的组合,让碳排放无处遁形。

当然,碳卫星还面临着定标难题。二氧化碳探测仪定标系统负责人蔺超介绍,定标技术是光谱仪器最终实现精度的关键技术,为保证最终的光谱数据的精准,必须在实验室和在轨工作时对仪器的光谱性能和辐射性能进行精准标定。科研人员不但为二氧化碳探测仪量身特制了真空定标系统,还利用可调谐激光器和波长及搭建自动化定标系统,大幅提高了实验室定标的效率,使仪器的定标周期较OCO-2大幅缩短。

为了让二氧化碳浓度探测更加精准,科研人员还给碳卫星装上了另一台载荷――多谱段云与气溶胶探测仪可以测量云、大气颗粒物等辅助信息,为精确反演CO2浓度剔除干扰因素。

当然,云与气溶胶探测仪作用还不仅于此。据科技部遥感中心总工程师李加洪介绍,它还可以获取全球尺度气溶胶数据,这不仅可以帮助气象学家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还可以为研究PM2.5等大气污染成因提供重要数据支撑。

卫星在天上大展拳脚,但是仅靠它单打独斗是远远不能完成使命的,若要实现最终任务目标,需要多个大系统协调配合。在科技部、中国科学院的共同组织下,碳卫星按照航天工程模式,组成了卫星、运载、发射场、测控、应用五大系统。

碳卫星发射运行后,科学数据将依托风云系列地面接收站资源完成数据下传。这些数据并不是直接可用的二氧化碳浓度分布,需要经过气象学家进行高精度的全球二氧化碳分布反演计算,才能最终成为全球二氧化碳观测数据产品并共享。

碳卫星肩负着巨大的使命进入太空探索,除了进行相关科学试验,更好地掌握二氧化碳的全球分布规律、机理,还有巨大的应用价值。“后期卫星传送的信息进行处理、加工、分享、服务时都会按照应用的需求,与其他国家共享,同时有效指导我国的节能减排。”李加洪说。

“小卫星”的大责任

碳卫星最终实现全球观测,还需要卫星平台实现灵活的观测模式。二氧化碳探测仪与卫星平台配合,通过主平面天底和耀斑两种主要观测模式,才能对全球陆地和海面路径上二氧化碳的吸收光谱进行精确测量。为保证在轨获取光谱数据的精度,载荷需要进行对日、对月定标,这也需要卫星平台频繁调整姿态、翩翩起舞。中国碳卫星绝对是地球之上的灵魂舞者。

“很少有卫星冒险在天上不停地翻跟头,一般都要求卫星动作越少越好。这对卫星平台设计是很大的挑战。”碳卫星首席应用科学家卢乃锰说,“如果有一颗挂在地球之上的卫星,每天都在绕着地球跑圈,经过几个月,就能把全球每个角落的二氧化碳情况都看到。”

气候问题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解决气候问题、监测碳排放也是需要世界各国努力合作的问题。李加洪曾谈到“做全球二氧化碳监测仅仅一两颗卫星是不够的,我国(碳卫星)是第三颗,欧洲也将碳卫星列入计划。我们希望通过这颗卫星和其他几个国家合作形成碳卫星‘虚拟星座’,联合观测大气二氧化碳,为全球气候变化提供更加丰富的监测数据”。

第9篇:碳循环的原理范文

关键词:生物;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081-01

一、未雨绸缪,合理有序

一进入高三阶段,老师应首先认真研读当年考试说明,明确考试范围、能力要求,同时把当年全国各地高考试卷对照考试说明逐题分析弄清每一题所考查的知识点、能力要求及问题情景、命题形式等;并与往年试卷作对比,弄清高考常考的主干知识点、高考变式题背后有没有改变的根本性东西。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制定复习计划。主要分为三个阶段:选修新课学习、章节复习和专题复习。一轮复习侧重基础知识的全面巩固,构建单元知识结构,重点梳理单元内知识脉络。二轮复习根据本学科知识内在联系,把必修选修三册教材共十四个单元分七个专题,侧重跨章节知识联系的构建,强调综合分析、知识迁移能力的形成。三轮复习侧重于课堂限时训练和综合模拟训练。让师生做到心中有数,有章可循。第一轮复习要全面阅读教材,查漏补缺,夯实基础。在复习中,应静下心来把生物课本梳理一遍,加强和巩固对知识的理解,并及时解决有疑问的知识点。在此基础上自己构建一些知识网络,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变课本知识为自己的学间,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另外,对基本的实验原理、实验操作、实验设计应有一个比较清楚的思路,这样遇到具体的实验题型才能临阵不乱。第二轮复习不是“炒剩饭”,而是要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进行总结、综合和深化。第二轮复习要明确重点、难点。深刻理解每一个知识结构及其知识点中的重点,突破难点,把分散在各章节的有联系的知识点进行整理,以体现知识间的本质因果关系和整体性,即进行专题复习。第三轮复习主要是回归课本,梳理基础知识。看纠错本,加强记忆。检视自己曾经出现过的失误,找到自己知识的漏洞,思维方式的偏差,解题规范的疏漏,错误集中的点作为训练重点,有目的地精选一些材料进行训练,不让同样的错误在高考中重现。

二、夯实基础,强化能力

学习中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抓基础,对生物学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实验操作的基本过程等基础知识要逐一弄清,达到融会贯通、熟能生巧的地步,从而应加强对“双基”的强化训练。在复习中,要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将所学知识先串成链,再织成网,使知识结构化、网络化,将所学知识浓缩其中,了解各知识点在知识体系中的具置,清楚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讲究知识的梳理,注重扫描,加大知识的外延。如复习到细胞分裂,可结合高中阶段所学过的分裂方式(二分裂、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比较复习。又如,关于DNA的结构与复制,如果只有DNA的双螺旋结构的印象,碱基互补配对等零散的知识,就证明没有形成知识结构。而能够知道DNA的结构包括DNA的化学结构、空间结构、结构特点及具体内容;DNA的复制包括概念、复制时期、条件、过程、特点、意义和差错结果,并将这些知识罗列起来,就形成了知识结构。知识网络是在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找出知识的内在联系而形成的,正如交错的食物链形成食物网一样。例如,上述关于DNA的结构和复制的知识结构,再把它和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遗传规律等联系起来,就形成了一个知识网络。

三、讲究方法,联系实际

复习方法要得当。生物高考复习中,一般要使用三种常见的复习方法。(1)比较复习法:在复习中,使学生能运用比较法进行知识的横向和纵向比较。如组成酶与诱导酶的比较,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高等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亚显微结构的比较;三大营养物质的来源和去路的比较,三大营养物质均可来自食物,除蛋白质外,均可贮存,均可由其它物质部分转化;碳循环、氮循环、硫循环的比较,比较它们进入生态系统的途径、形式及回到无机自然界的途径、形式;还有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比较,三大遗传规律的比较,各种育种方法的比较,等等。(2)串连复习法:复习时可把分散在各个章节中的知识串联起来,使学生对知识有全面的理解。如有关蛋白质的知识主要分散于第一、第二、第五章中,第一章中介绍了蛋白质的组成元素、基本单位、合成场所、结构和功能。第二章讲了蛋白质在人体内的消化、吸收和代谢等。第五章谈到了蛋白质的合成受基因控制,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生理过程。复习时,可以把这些知识串起来复习,使知识更系统化,这样可提高学生解综合题的能力。(3)联想迁移法:如线粒体,可联系到呼吸作用、能量转换器、细胞质遗传、酶的专一性、膜的结构功能、各种基质、线粒体数量多的细胞、细胞的衰老等等。又如复习膜的流动性,可联系到主动运输、内吞、外排、受精作用、细胞融合、卵裂、递质的释放等。一般常用的思维有求同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等。只要我们方法得当,往往就会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