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碳循环方案范文

碳循环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碳循环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碳循环方案

第1篇:碳循环方案范文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广东广州510663)

【摘要】以珠海横琴岛多联供燃气能源站项目为背景,介绍了全厂采用DCS进行一体化监控的设计方案。每台机组设置一套DCS,两台机组设置一套DCS公用网,四机公用系统设置一套辅助车间控制网DCS。目前一期两台机组已全面建成投产,监控运行状态良好,证实了全厂DCS一体化网络结构在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中的可推广性。

关键词 DCS;一体化;公用网;辅控网

0引言

电厂的自动化控制水平是仪表和控制装置完成生产过程自动化的程度,是控制方式、控制系统配置及功能、机组可控性和运行管理方式等多方面的综合体现。DCS(DistributedControlSystem,分散控制系统,以下简称DCS)在电厂的应用保证了其安全可靠性和经济性。DCS在电厂主控系统中成功应用的实例很多。

近年来,随着DCS控制理念的进一步推广,将其应用在辅助车间控制系统的例子也越来越多,实现了全厂DCS一体化控制方案,并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辅助车间控制网,即采用集中、统一的DCS设备将所有辅助车间控制系统联成一个网,简称辅控网。通过全厂DCS一体化控制方案,辅控网可以在控制设备分散布置的基础上实现与主控系统同时在集控室集中监控。

1实例介绍

珠海横琴岛多联供燃气能源站项目规划在横琴岛的高新产业园区内,一期2×390MW(F级)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及配套的热网系统已全面建成投产,目前各项运行参数良好。

1.1分散布置与集中控制

本期工程的余热锅炉、燃机、汽机、发电机采用集中控制方式。设置独立的集控楼,作为全厂的生产指挥中心。集控楼布置在固定端,位于1号机组主厂房E排外,与1号机组主厂房相连。集控室布置在集控楼内11.0米层,工程师室、电子设备室布置在主厂房内。集控室内除了布置本期两台机组的所需控制设备外,还预留出3、4号机组操作员站位置及控制盘位置,220kV网络控制设在机组集控室内,不再设置专用网络控制室。电子设备间按分散布置考虑,每台机组设置一个机岛电子设备间、一个余热锅炉就地电子设备间。机岛电子设备间位于主厂房A排外7.05米。余热锅炉电子设备间位于主厂房E排外0.0米,每台机主厂房与锅炉辅助间之间。

每套单元机组均配置一套DCS,随机岛主设备配供的机组TCS(TurbineControlSystem,燃机控制系统或透平控制系统,简称TCS)通过通讯接口和部分硬接线与相应DCS联通,构成一个对联合循环机组进行集中监控的完整控制系统,其中,汽水系统、汽机旁路、余热锅炉、凝结水系统等的控制均由机组DCS实现。

同时,两台机组设置一套DCS公用网,负责汽水取样分析及加药系统、循环水加药系统、电气厂用电系统、调压站等公用部分的监控。

辅助车间控制系统也采用DCS实现:四机公用系统设置一套辅控网DCS,实现压缩空气系统、锅炉补给水系统、净水站、废水处理系统、空调系统等辅控系统的监控。

1.2组态配置

本期工程的单元机组DCS网络组态图、辅助车间控制网DCS网络组态图依次如图1、图2所示:

DCS完成系统的数据采集(DAS)、模拟量控制(MCS)、顺序控制(SCS)、电气控制(ECS)、汽机数字电调(DEH),并具有对其它控制系统(有数据通信接口)的监控功能,以满足各种运行工况的要求,确保机组安全、高效运行。

单元机组的循环水泵房区域采用DCS一体化的远程I/O站,远程I/O和处理器之间通过冗余光缆直接接入单元机组DCS系统。

公用DCS的控制对象包括了电气公用系统、空调系统、取样及加药系统、循环水加药系统以及天然气调压站。公用系统的调压站采用与DCS一体化的远程控制站,通过冗余光缆直接接入公用DCS系统。

各个辅助车间,包括净水站、锅炉补给水处理车间、工业废水处理车间、生活污水处理车间、制氢站、启动锅炉房等均采用DCS实现控制。

每台机组除了MARKVIe、DEH、ETS、汽机本体辅助系统(包括汽机本体疏水、轴封、油系统等)的控制器外,配置了8对DCS控制器。两机公用配置了3对DCS控制器。辅助车间共配置了6对控制器。

2优势之处

第一,能提高电厂的自动化控制水平。在保证机组安全高效运行的前提下,便于运行管理、员工培训、减少配件品牌数量。

第二,集控室的控制对象更全面了,集控室的布置更简化了,因为全厂都采用统一的DCS控制设备,不存在接口不匹配、显示终端不配套的可能。单元机组系统、辅控系统、公用系统、闭路电视系统等,都将在集控室内统一监控。

第三,针对辅控系统,结合招投标过程中DCS和PLC的报价对比:无论从硬件方面,还是软件方面,都能节约一定比例的成本。硬件:简化接口,统一配置,提高CPU利用率。软件:统一组态,统一培训,减少软件供应商数量。

3总述

与“DCS+PLC”控制方式相比,全厂DCS一体化控制方案实现了硬件的无缝连接与软件的主辅统一,简化了控制系统的网络结构,便利了管理和操作,节约了经济成本,提高了自动化水平。全厂DCS一体化方案在珠海横琴项目的成功实施证实了这种思路的可推广性。

参考文献

[1]陈威,管云飞.全厂DCS一体化设计方案[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32),3:122-124.

[2]王刚建,陈晨,耿建风,郭献军,徐荥,欧伟.1种新型全厂DCS主辅控一体化网络[J].热力发电,2012(41),9:50-52.

[3]高玉玲,王刚建,郭献军.火力发电厂主辅控一体化DCS网络与应用[J].化工自动化及仪表,2014(41),7:839-841.

第2篇:碳循环方案范文

所谓“问题引导”是指教师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对教学要求进行准确把握,即对材料的价值、目的、重点、难点、疑点及整体结构的准确把握,将课本知识分门别类、按层次由低到高归纳成有系统的“问题”(教学任务),明确学生原认知结构中不利于领悟新知识,形成新认知结构的“前概念”,使“问题”具有合理的高度和梯度。教师的“问题引导”十分必要,它是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的基础,也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产生“问题意识”的前提。

通过预设教学目标,加强问题教学,实施主动查漏等手段,对提高学生主动性学习能力略有成效。比如在生物学学习中对概念的学习就可以很好的“放手”让学生学习。生物学很注重基础概念的教学,正确理解基础概念是学好生物的前提。那怎么才能体现学习的主动性呢?比如在进行内环境的概念教学时,为了更好的体现学生主动性的提高,内环境概念的内涵就由学生自己进行分析讨论,教师只是给予一点提示即“由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活环境出发”。再如,进行生态系统概念教学时,由学生对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进行比较,确定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和区别,更好的学习好几个概念,这样学习会在学生的内心深处留下深深的印记,达到概念教学目的的同时,让学生很好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使课堂不再枯燥,使学习不再是“接受填灌”。在进行个别活动的同时也有集体活动。

在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方面,具体从一下几个方面进行操作:

一、目标明确,以问题贯穿全课堂,旨在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者标准,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达,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设计明确的教学目标,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在明确教学目标后,要制定相关有价值的问题,以问题进行教学,会把学生都拉入到整个课堂学习中。比如,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节的教学中,要明确的设定“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这个目标。学习的本节的目的是“可以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进行分析”,既然是以“碳循环为例”,那提示学生: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碳循环是怎么回事”。所以,再针对碳循环进行问题设计,比如“碳通过什么生理过程以什么形式由无机环境进入到生物群落?”“在生物群落内部又是通过什么形式进行流动的?”等等。有了这样的教学目标,有了这样的问题设计,学生会很自觉的根据提供的问题,采用讨论、交流,有时候甚至是争论的方式进入到碳循环的学习中。这样,教学也就有导向,教学也才会有的放矢。实际上,简单地说,这是给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避免他们无事可干,目的在于提高时间的利用率,提高学生课堂效率。

二、问题引领,以解决问题为课堂教学的核心。

实际上,可以把这一点归入到第一点中。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通过、强调利用问题来进行教学进行学习,把问题贯穿于课堂始终。这就是把问题看为学习的动力、起点和主线。要使学生不至于丧失学习兴趣,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让他们亲自体验和感受学习的乐趣。这种乐趣的获得最简单也是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问题的解决。例如,在上述教学实例中,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流动的形式是什么?如何在碳循环实例中区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这些问题都是进行问题教学的实例。学生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既可以获取新的认知,又可以体验感受到收获的喜悦,同时这样的学习更会提高他们的表达交流能力。通过解决问题,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促进他们产生求职的欲望,在学习中获得快乐,在快乐中学习,形成良性循环,使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进入到良性轨道。

教师对问题的设置要具有开放性的特点,“题干”留有可供学生思考的余地,以利于学生大胆想象,提出具有个性色彩的、与众不同的思维方法或答案。问题设置的开放性还要求教师在设置问题的过程中,要充分吸收学生的意见,让学生参与问题形成、探究和解决的全过程,调动教学主体主动参与,以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实现由“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向“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和“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的转变。

三、典型例题重点训练,事半功倍。

典型例题是培养学生各种解题方法,思维能力的良好载体。在学生学习完某些知识后,要精选一些典型例题进行精练精讲。这样既可以强化教学内容,又可以避免学生陷入题海之苦。同时,学生练习反馈回来的信息又有助于调整教学进度,调整教学方式,便于在下一课,或者下一届中进行有效的具有针对性的改善,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当然,要改变学生现有的学习方式学习习惯,毕竟不是朝夕之事。同时,由于时间比较紧迫,教学任务繁重,老师要承担“三苦”,即备课难度大——艰苦;精神压力大——痛苦;体力消耗大——辛苦。在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有足够信心。尤其是基础较薄弱点学生,学习能力不高,教师不敢轻易放手,以致于见效不快不够。另外,对于学习能力低的学生还存在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不喜欢与同学进行学习交流,因此实施主动性学习方案有一定难度。另外,教师更要钻研教材,钻研课标,使教学不偏不离;加强学法指导。俗话说,给学生一滴水,老师要准备一桶水。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有从简单现象中提炼出事物本质的能力,能从一般中看到特殊,能从特殊中看到一般的能力。这是一个长期磨练的过程。如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教学中,要归纳概括出如何区别生产者和大气环境的CO2,以及分解者。

第3篇:碳循环方案范文

加利福尼亚州劳伦斯・利弗莫国家实验室气象专家肯・卡尔德拉指出:“我们正在改变大洋的化学成份,而且我们不知道将会出现什么情况。”随着大气中二氧化碳总量不断上升,更多气体与海水反应生成重碳酸盐和氢离子,因而不断增强表层海水的酸性。冰河期后海洋酸碱值为 8.3,工业化时代二氧化碳大量排放前酸碱值又降到 8.2。目前达到 8.1。

为了推测将来会发生的情况,卡尔德拉与同事米切尔・维克特采用“常规工业”方案推导,该方案贯穿本世纪二氧化碳排放上升与人口和经济增长呈正比例发展模式,然后随着化石燃料消耗殆尽呈现下降态势。常规工业方案预测大气二氧化碳水平在约2300年前后达到百万分之 1900的高峰值,是目前含量的5倍。研究人员推算由于海洋将吸收部分这种二氧化碳,到2300年表层海水酸碱值将降到7.4,并且保持这种低水平达数百年之久。

3亿年以来,大气二氧化碳含量曾经几度上升超过百万分之2000水平。卡尔德拉认为由于海床上重碳酸盐岩石起着天然缓冲剂作用,始终限制海水酸化,所以上述情况从未促使海洋酸碱值低于7.5。然而这一演变过程耗时1万年左右,足以通过地质构造活动中和、沉积,但是无法控制人类活动或小行星碰撞地球之类自然灾害造成更为迅猛的变化。

现在尚不清楚如此剧烈的酸性变化会对海洋生物构成多大影响。不过酸化有溶解碳酸盐的发展趋势,因此受危害最为严重的海洋生物将是那些具有钙质碳酸盐外壳或外骨骼的海洋生物,诸如珊瑚和某些海藻。在巨大空间自成一体的温室生物圈2号内,以2倍二氧化碳大气含量现状的多次试验显示,这类动物体内钙质碳酸盐生成速度下降了40%。

同时,对公海叶绿素水平的卫星观测显示,光合作用从二氧化碳中产生新生物所体现的主要生产率过去几十年来显著下降。戈达德空间飞

行指挥中心的研究小组对两种仪器收集的信息资料进行比较:这两种仪器分别是从1979― 1988运作的沿海区域颜色扫描仪和自1997年至今一直工作的海洋观测广域景色传感器。研究人员发现自1980年以来海洋生产率已经平均下降了6%。虽然存在地区差异,但是格雷格认为可能由多种因素造成。在北方水域海面温度已经升高,不断降低水层间混合能力以及减少表层水域的营养供给。这种现象可能已经削弱海洋生产率。与此同时,尘埃云系携带的过量营养物质有可能已经促进赤道水域生产率上升。

第4篇:碳循环方案范文

分析:A是生产者,B是分解者,C是二氧化碳库。

有同学的答案是1.4倍,仅少数的是1.2倍。又有同学说逆推是1.2倍,而顺推是1.4倍,这1.2和1.4应该都可以。事实如何,我们不妨来探讨一下。

首先写出食物链:

假设E的量在取食A的为比例1/5时得到的量为a,在取食A的为比例4/5时得到的量为b,根据A的量在取食比例改变前后不变的原则可得到如下方程逆推:1/5a÷10%+4/5a÷10%÷10%=1/3b÷10%+2/3b÷10%÷10,得b/a=1.2。

现在看看同学们的顺推是怎样计算出来的。假设A的量为m,E在取食A的为比例1/5时得到的量a=1/5m×10%+4/5m×10%×10%。E在取食A的比例为1/3时得到的量b=1/3m×10%+2/3m×10%×10%。b/a=1.4。

再来比较一下逆推与顺推有何不同。逆推是按照E的取食的比例推算出来的。顺推是按照A的量的分流比例(或者是A被E和D捕食的比例)计算出来的。在顺推中,同学们将E的取食比例与A被下一营养级捕食的比例等同看待,这当然不对。在两条食物链中:A(2a)E(1/5a),A(80a)DE(4/5a),A的分流比例为2a/80a=1/40,而E的取食比例为1/5:4/5=1/4,显而易见这两者是不同的,故顺推的计算方法错误。

再来看第32(2)题,实验二:日本9.0级大地震导致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以后,曾在我国一些地区引发抢购加碘盐的闹剧,某科研小组为了探究加碘盐中的碘针对“碘-131”诱发的癌变是否有预防作用,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方案。

(1)乙组实验步骤2得出_____________。

(2)专家指出该实验还应增设一个对照组才更有说服力,请写出该对照组的简要:_____________。

第5篇:碳循环方案范文

知识目标:认识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和化学性质;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碳循环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意义。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初步学会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扬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精神。

学习重点:认识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和化学性质

学习难点: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学习方法:实验探究、交流讨论。

教学方法:指导探究、主持讨论。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测与对策

[创设情景](故事导入)一人带着一条狗走进一个山洞,走着走着,狗突然倒在地上,原来狗已经死了。……导致狗死亡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讲解](小结并提出学习任务)几位同学猜得很对,是由于山洞的下层充满二氧化碳气体所致。你们还知道其他有关二氧化碳气体产生和消耗的途径吗?把你知道的归纳一下,填写在学案上。

[问题导入]你知道二氧化碳有哪些用途吗?引入二氧化碳的奇妙变化(液态二氧化碳,固态二氧化碳—干冰)

[播放录像]光合作用,温室效应、二氧化碳灭火器、“干冰”的用途。

[创设问题]你知道打开汽水瓶或啤酒瓶时冒出的气体是什么吗?如何验证?

通过此实验,你还能得出二氧化碳具有哪些性质?

[演示实验]在一个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注入少量水,迅速塞上单孔橡皮塞(连有导管、橡皮管和弹簧夹)并把导管另一端放入盛水的烧杯,打开弹簧夹。

[问题情景]我们同学每天都喝饮料,你对瓶子上的说明有哪些发现或有哪些疑问吗?

[提供信息]紫色石蕊试液遇到酸性物质会变红,可用来检验二氧化碳和水是否会生成碳酸。

[布置任务]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探究二氧化碳和水是否会生成碳酸。

[布置任务]按照课本p43图2-21设计一个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推测二氧化碳还有哪些性质。

[演示实验]把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放有燃着蜡烛的烧杯中。

[布置任务]通过以上的实验探究和交流讨论,你能说出奇妙的二氧化碳具有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吗?

[家庭实验]自制汽水:取一个洗刷干净的汽水瓶,瓶里加入占80%容积的冷开水,再加入2g白糖和少量果味香精,然后加入2g碳酸氢钠,搅拌溶解后,迅速加入柠檬酸,并立即将瓶盖压紧,使生成的气体不能逸出而溶解在水里,将瓶子放置在冰箱中降温。取出后,打开瓶盖就可以饮用。[交流讨论]

[思考、填写]

[观看、了解相关知识]

[实验探究、观察、思考、得出结论]

实验内容:将汽水瓶中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观察实验现象、解释原因]

[提问、讨论、解答]

[分析信息]

[设计并实施实验方案]

[总结出二氧化碳的又一条化学性质: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

[用自带的碱面和醋完成实验、得出性质]

[观察现象、说明二氧化碳灭火的原因]

[交流讨论、总结]

[家庭实验]

有的学生可能听说过这个故事,知道是山洞的下层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缘故。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日常生活经验,会知道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

学生可能知道舞台烟雾,人工降雨是怎么回事。

学生对于实验原理,实验操作不会有太大困难。但要得出二氧化碳有关性质可能有些难度。

学生在学习了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基础上,解释该实验现象的原因不会有太大的难度。

学生的问题可能是:瓶子标签上写的是碳酸水,为什么不写二氧化碳饮料?

对学生来说用“紫色石蕊试液检验酸”这一知识点是陌生的,需要教师的引导。

方案可能有:直接向碳酸饮料中滴紫色石蕊试液;把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等等。

通过学生自主实验、观察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能得出二氧化碳的相应性质。

该实验生活气息浓,趣味性强。

课后反思:

第6篇:碳循环方案范文

关键词: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雪乡;环境观测研究

中图分类号:F31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919(2012)01-0029-04

根据国家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关于“把生态产业作为第一产业”和《国家林业局陆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中长期发展规划》要求,通过深入学习森工总局党委、总局关于推进产业科技、建设创新型森工的精神,对拟建国家级黑龙江雪乡森林系统定位研究站进行初步研究。

1 拟建生态站的重要性

拟建站位于东北温带针叶、阔叶林区,代表的是长白山山地红松林与张广才岭阔叶混交林林区,区位特殊、优势明显。根据天时地利人和的原则和国家建立生态站的规定及标准,其站名称为“黑龙江雪乡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这个名称既反映了站址的特点和地域,也有丰富的研究内容和特点,在全国能有较高的知名度,有利于生态站的建设、发展和作用的发挥。该站的建立可以弥补黑龙江省生态监测定位研究在张广才岭林区的不足,其监测研究定位在以云冷杉针阔混交林为主要目标,可填补在降雪、融雪与森林生产力及气候变化关系研究上的国内空白。该生态站的建立,可为黑龙江省生态体系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依据,为生态效益补偿、森林碳汇功能有价化、金融化、市场化的碳汇经济和碳汇市场提供科学依据,为绿色GDP核算提供数据支撑,为应对气候变化和国家外交及国家履约谈判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为准确评价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成效,宣传林业功能和作用,解决林业重大科学问题提供研究平台。同时,也是雪乡森林公园环境监测、提高品质品位的需要。因此,建设雪乡生态站尤为重要和迫切。

2 生态站拟建在雪乡公园的必要性

2.1 森工林区生态产业建设的需要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长白山林区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作为长白山余脉张广才岭的雪乡公园闻名中外,具有完备的垂直分布为特征的山地植物生态系统。当前,龙江森工经济已开始进入转型发展的新阶段,其总体特征就是重心转向生态,走的是一条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发展道路。在雪乡公园建立生态站,符合高金芳书记在今年全省森工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打造国家重要的森林生态屏障,建成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打造知名的森林生态旅游胜地,重点旅游集合区及景区景点建设取得显著成果”的要求。同时,正如魏殿生总局长在今年黑龙江省森工工作会议上强调的那样:“如果我们不做这样的认识,不去做相应的工作,我们将无法适应,就会面对现实而不知所措,甚至因循守旧阻碍发展”。可见,以建设生态站为契机,加快发展以生态旅游为主体的生态产业具有前瞻性眼光和引领性战略。

2.2 打造雪乡国际生态旅游品牌的需要

雪乡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晚,起步晚。但正因如此,要在开发过程中吸取其他地区的经验教训,坚持保护和开发并举,旅游和科技融合同步,人与自然和谐共进,充分保持雪乡旅游资源的“原生态”。生态站的建设可充分发挥黑龙江省特别是雪乡旅游最大的后发优势和巨大潜力。当前,旅游产品的竞争已进入到了品牌的竞争,特别是区域旅游品牌的竞争已经从单纯的景观产品和服务竞争上升到目的地的竞争。因此,打造准确定位、广泛传播、科技支撑、特色突出的雪乡旅游品牌势在必行。为此,在雪乡公园建设森林生态观测站,对发展雪乡赏雪、观雪、知雪、用雪等系列旅游,实施精品战略,增加科技含量,展现“缤纷四季,科技支撑;生态雪乡,科普旅游”的整体形象,打造黑龙江第一旅游品牌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2.3 有利于雪乡旅游实现“四个转变”的需要

①发展理念由森工行业向生态旅游产业转变;②产业方向由观光游向科普休闲游转变,培育森林生态旅游新热点;③市场结构由单季旺向多季旺转变,使冷资源热起来,使淡季变旺季,突出“绿、白、科、文”的雪乡特色;④推动方式由一元向多元转变,改变单纯依靠旅游部门推动到各方联动,改变单纯依靠雪乡景区吸引到旅游和科普协调同步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

2.4 增强雪乡公园服务功能的需要

生态旅游以吸收自然和文化知识为取向,以认识自然、欣赏自然、保护自然、不破坏其生态平衡为基础,具有旅游观光、度假休养、科学考察、科普教育等多种功能。可以成为生态文明教育基地、青少年林业科技教育基地和林业科普教育基地。

2.5 贯彻落实总局党委“四八四三”发展战略的需要。

“四八四三”发展战略是森工总局党委落实省委提出的“经济区和十大工程”的具体化,在雪乡建立森林生态站是森工总局党委切实抓好“四大体系建设和产业”,实现雪乡旅游经济增长方式的重大转变,是全面提升实现雪乡旅游目的地和精品名牌旅游产品建设的重大突破,是全面增强森工乃至黑龙江省旅游产业素质和旅游品位品质的重大举措,是推动雪乡旅游走上科技支撑型、质量效益型增长的重要途径。从而将雪乡旅游业发展成为大海林林业局乃至森工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生态旅游强区和旅游经济强局。

总之,建立生态站,不仅是林业生态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也是林业科技教育发展的重要机遇,应该珍惜并抓住这难得的历史性机遇乘势而上。

3 建立雪乡生态站的基本思路、定位和原则

3.1 生态站建设基本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森工“十二五”发展规划为依据,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调整结构为主攻方向,以实施“四八四三”发展战略为重点,为打造森林生态产业和生态旅游业、科技服务业提供有力支撑。建设生态站离不开先进理念引领,离不开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离不开重大科技突破,应该把建设生态站作为发展生态产业的政治责任和政治选择的高度对待。

3.2 生态站观测研究定位

以云冷杉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开展对雪乡乃至张广才岭牡丹江林区森林生态系统的森林、气候、水文、土壤、植被进行长期定位观测和评价,包括该区域内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水文、碳素循环、植物群落与生态因子关系;特别是降雪、融雪与森林生产力及气候变化的关系等有关内容,为区域生态安全、生态产业和可持续发展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3 生态站建设基本原则

①坚持生态站建设和森林资源保护培育相结合的原则。紧紧围绕天保二期工程要求,生态体系建设和雪乡公园建设规划相协调,科学建站和科技兴林相促进,生态产业建设和雪乡旅游业建设相一致,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②坚持高水平策划、体现雪乡特色、突出科技主题的原则。增强生态旅游的艺术性、科学性和趣味性,扩大公众的关注度和参与面,为把雪乡旅游业培育成新的支柱产业提供科技支持和科技服务。

③坚持“合理布局,规模适当,分期建设,适用实效”的原则。以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核心景区为依托,分期打造集休闲、养生、观光、科研、科普等于一体,具有一区一景、设施齐全、科研科普文化突出的国内生态站品牌。

④坚持生态旅游和科普深度融合,联动发展,互利共赢的原则。把雪乡生态站这个平台打造成为既是科学研究观测站,也是科研实验试验场;既是科学普及宣传站,也是培育林业科技人才大课堂;既是林业科技展览馆,也是森林资源博物馆的科技服务业,为雪乡生态旅游增强吸引力,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同步增长。

4 生态站观测研究的目标和任务

4.1 研究的主要目标

黑龙江雪乡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位于《国家林业局陆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中长期发展规划(2008-2020年)》中的东北温带针叶林及针阔叶混交林地区长白山山地红松与阔叶混交林区。定位研究站通过长期监测张广才岭的水文、土壤、气候和生物要素,开展森林生态系统水量平衡、植被演替、受损生态系统恢复、碳循环、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森林健康经营、雪与森林的关系等研究,揭示张广才岭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气候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以及维持、调控、人类活动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干扰与调控研究目,探寻森林健康经营的最佳模式,为区域生态环境及其气候变化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黑龙江省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通过数据共享,实现与国家林业局(CFERN)网络连接及国际生态站接轨。同时,将生态站建设威为黑龙江省林业科研成果的示范基地,将优秀的科研成果引进到生态站,通过生态站的科研强势,使科研成果得到示范推广,为教学实习、科学普及与宣传教育提供良好的平台,成为黑龙江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科研和科普宣教基地。

4.2 研究的主要任务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LY/T1606-2003)为观测标准,以《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方法体系》为观测手段,结合黑龙江雪乡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的特点,以云冷杉林和红松林为研究对象,开展以下研究:

4.2.1 张广才岭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

通过监测本地区典型林分――云冷杉林和阔叶红松林的水、土、气、生,研究东北温带针叶林及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长期变化规律,研究不同尺度生物多样性的起源及维持机制,揭示其演化或演变规律及其环境功能的变化。

①森林水文:研究森林生态系统不同层次水量空间分配格局、水量平衡和森林植被变化对水分的分配和径流的调节功能,重点开展冬季土壤层融雪过程对群落气候学特征、植物生长、群落组成的影响。

②森林土壤: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发育状况及其理化性质的空间异质性,融雪对森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冬季积雪对土壤温度及土壤冻结过程的影响以及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积雪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③森林生物:从遗传、物种、群落、景观层面展开生物多样性的调查以及主要影响因子及调控因子,探索森林生物多样性形成机制;开展云冷杉林复合群体功能作用研究,分析云冷杉林天然更新不良的主要限制因素;针对积雪独特的水热条件及养分条件,开展雪对森林生产力的影响。

4.2.2 东北温带针叶林及针阔混交林区张广才岭森林碳循环研究

云冷杉林及阔叶红松林均为高碳储量森林,是长白山面积最大、生产力最高的林型,这两种林型对整个区域的碳汇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是我国森林碳储量的重要贡献者。生态站主要开展东北温带针叶林及针阔混交林区张广才岭主要林型云冷杉林及红松林碳循环的特征。

①采用生物量清查法、生态系统生理学法,来量化云冷杉林和红松林的碳循环,辅以生态系统氮水循环等其他过程和森林结构特征(如地上地下物候动态等)测定,揭示森林碳汇效应的时空动态及其控制机制。

②针对雪乡冬季降雪丰沛以及积雪覆盖期长的特点,重点开展降雨、降雪对森林生态系统影响程度及影响机制研究,森林对积雪与融雪过程的响应机制及其对气候变化影响研究。

4.2.3 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

①研究暴雪、林火等自然干扰因子及生态旅游、采伐、山野菜采集等人为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探索森林生态系统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对雪灾等各种干扰的响应机制,为合理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第7篇:碳循环方案范文

关键词:熵值法;绿色发展;评价体系;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4-0054-02

一、地区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的建立

绿色发展指标的确立过程中,参照《2012中国绿色发展指数报告》[1]以及结合山西自身的统计数据,经过多次筛选与分析,最终确定了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将绿色发展指标细分为人均GDP、单位GDP能耗、水耗、人均城镇生活消费用电、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占一次能源消费量的比重、第一、二、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科教文卫支出占GDP的比重、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从事科技活动人员、高等学校平均在校生数、人均水资源量、人均耕地面积、人均森林面积、单位GDP工业废气排放量、单位GDP工业废水排放量、单位工业增加值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单位耕地面积化肥使用量、当年污染治理施工项目个数、主要年份民用汽车拥有量、森林覆盖率、环境保护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占GDP比重、人均当年新增造林面积26个指标。

二、地区绿色发展管理熵流的计算

“熵”是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首次提出的一个物理量。熵值评价方法,客观地评价指标值的权重,适用性比较强。熵值法的原理是熵值越小,在指标体系中的作用越大,说明该指标的权重较大。设有n个评价指标,m个评价对象,xij表示第j个评价对象中第i个评价指标。构建矩阵,进行标准化[2]。计算第i项指标下第j个评价对象的指标值的比重fij:

第i个方案的地区绿色发展综合得分Vi表示为:

本文选取了2008―2014年山西省指标数据,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的处理,应用熵值法计算山西省绿色发展的26各指标的权重,得出2008―2014年的综合得分分别为2.28、2.19、2.25、1.95、1.81、1.62、1.82。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分析数据,从整体上看,表明山西省绿色发展的大趋势在逐渐增加,但在某些年份会出现波动。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资源和环境保护重视程度有待加强,2009―2012年绿色发展的综合得分逐年提高,2009年得分有所下降,其中主要原因为2008年国家政策、生产技术水平有所改善,环境保护得到了重视;在2010年之后,山西成为资源型经济转型升级试验区,受到国家和省政府的支持,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山西省经济增长高度依赖当地资源及能源产业,山西省要想实现绿色发展,就要在发展过程中,树立资源节约意识,将“绿色化”贯彻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资源高效利用;发展低碳和循环经济,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发展绿色经济;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淘汰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低效益的“三高一低”产业和企业,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从源头上改善生态环境,补齐生态环境短板;政府加大投资力度,在科学技术创新方面,在生产设备升级方面,在高校专业化人才的培养方面。不断地提升地区经济发展基础条件,使整个社会系统可以长远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 北京师范大学科学发展观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西南财经大学绿色经济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国家统计局中国

第8篇:碳循环方案范文

关键词:课程设置;环境病毒学;环境微生物学;环境生物学;环境生物技术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051-02

一、环境病毒学的知识范畴及特点

环境病毒学是通过研究病毒在生态环境中的行为达到防治环境污染目标的一门学科。病毒在生态环境中的行为主要包括生存、繁殖、进化和传播,是关于病毒种类和数量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规律。防治环境污染的目标包括防治和监测有害病毒的污染以及利用病毒消除细胞生物或化学污染物。具体来说,环境病毒学可包括如下八个方面的内容。(1)发展简史1-4:如病毒的发现,病毒水质标准的建立过程以及从环境中提取病毒方法的建立过程;(2)研究方法1-3,5:如采用培养、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监测病毒以及从环境介质中提取和分离病毒;(3)环境中病毒的多样性3,6-8:如动物、植物以及原核生物的病毒;(4)病毒在环境中的生存和繁衍1-4:如环境因子对病毒生存的影响和病毒感染宿主的动力学;(5)病毒在环境中的进化;8:如病毒起源、进化机制以及高危病毒进化预测;(6)病毒在环境中的传播1,9:如病毒在土壤和大气中的传播机制;(7)病毒的消毒1-2:如采用不同的消毒剂在不同的环境介质和条件下对不同病毒的消毒效果;(8)利用病毒防治环境污染—噬菌体生物技术3-4,10-11:如利用噬菌体杀死引起赤潮的蓝藻和引起污泥膨胀的丝状细菌以及噬菌体对地球碳循环中大气二氧化碳含量的影响。传统环境病毒学包括病毒的消毒和通过培养及免疫学方法对病毒进行检测。其内容是建立在大量的科学研究基础之上的确定性的规律认识。现代环境病毒学主要包括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病毒的生态行为、消毒机制以及监测方法以及利用病毒防治环境污染,特别是通过噬菌体生物技术消除生物和化学污染物。其内容处在快速发展中,具有较高的前瞻性,如病毒在土壤和地下水中的传播以及水生噬菌体的生态。环境病毒学具有涉及知识面广,分子生物机制突出和应用性强的特点。由于研究病毒在环境中的行为以及病毒通过专性寄生决定细胞生物的活性和生存,因此,环境病毒学的知识范畴较广,涉及不同的生态系统知识,如地质学、土壤学、水文学和大气学等,以及不同的生物知识,如动物学、植物学、细菌学和真菌学等。由于病毒无细胞结构,其生物过程的描述主要在分子水平上,分子生物学特征突出。环境病毒学不同于病毒生态学,其主要目标是防治环境污染,因此应用性较强。

二、《环境病毒学》课程设置状况及原因剖析

尽管众多高校设置了环境生物类专业,但开设《环境病毒学》课程的院校寥寥无几。本文作者于2006年在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为硕士研究生开设了《环境病毒学》选修课。至今尚不知有其它院校开设此课程。目前的课程设置状况可能由如下三方面的原因所致。其一,环境生物类专业的科教人员对环境病毒学在环境生物学中的特殊地位认识不足。很多人员偏重于将环境病毒学归于环境生物学的分支学科环境微生物学之下的一个偏狭的、更深层次和更加专门的次分支领域,忽略了病毒在结构、遗传和进化方面与细胞生物的巨大差别,病毒种群是由异质性群体相关基因组构成的准种并因此极具多样性和变异性,可直接影响甚至决定各种细胞生物的活性、生存、繁殖和进化的过程并进而在生态系统循环和平衡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对防治环境污染有特殊意义。其二,师资力量不足。由于环境病毒学在国内高校属于新课程,师资培养尚需一段时间。一方面,课程会涉及不同的环境系统知识与不同的细胞生物和非细胞病毒生物知识的结合;另一方面,课程的部分内容具有前瞻性,教学材料需通过对科技文献的追踪和提炼来获得,增加了授课难度。其三,环境生物类专业的学生在基础生物学知识方面有待加强。这些知识包括分子生物学、基础病毒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以及基础微生物学、植物学和动物学。由于病毒的分子结构特征,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尤其重要,是深入理解病毒生态行为机制的基础。

三、为环境生物类专业的研究生开设《环境病毒学》选修课的意义

为环境生物类专业的研究生开设《环境病毒学》选修课至少具有如下四个方面的意义。首先,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环境议题。因为许多环境议题与去除有害病毒的污染和利用病毒消除污染物有关。如饮用水处理各工序对病毒的去除以防止人体感染病毒,污水处理的终端消毒以防治地表水的污染,城市固体垃圾渗滤液的处理以防治病毒对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各种水体处理后的水质病毒标准与监测,大气中病毒颗粒通过气溶胶和飞沫的传播,医疗设施中各种用具和器械的常规消毒,传染病爆发期间公共设施的消毒,病毒对规模化养殖和栽培的威胁,城市化与人口流动给防控病毒性传染病爆发所带来的挑战,水生病毒对不同水生生物群体数量的影响,噬菌体通过影响浮游光合细菌对全球碳循环的影响,噬菌体对污泥活性的影响和污泥减量化,以及噬菌体对赤潮爆发的控制等。由于环境问题的复杂性,解决环境问题需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以防止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制造出更多的问题。开设《环境病毒学》课程有助于环境生物类专业的研究生在思考和解决环境问题时将病毒作为影响因素和潜在的技术选择,设计更加完善的解决方案,提高综合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环境病毒学有许多前瞻性研究领域,如用分子生物学手段监测环境中的病毒,病毒对环境中不同生物群体进化过程的影响,高危病毒的进化,以及用噬菌体控制环境中的有害生物。因此,开设《环境病毒学》课程将有助于环境生物类专业的研究生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和创新机会。

最后,开设《环境病毒学》课程可以吸引和培养环境生物类专业的研究生成为未来讲授该课程的师资力量。

参考文献:

[1]环境病毒学.郑耀通.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2006.

[2]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Virology. Gabriel Bitton.New York,Wiley.1980:326.

[3]Phage Ecology.Sagar M. Royal,Charles P. Gerba,Gabriel Bitton(eds.). John Wiley & Sons,Inc.,New York. 1987.

[4]Markus G. Weinbauer. 2004. Ecology of Prokaryotic Viruses. FEMS Microbiology Reviews,(28):127-181.

[5]Methods in Environmental Virology. Charles P. Gerba,Sagar M. Goyal(eds.). Marcel Dekker,New York. 1982:378.

[6]普通病毒学. 谢天恩,胡志红.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7]水生病毒学.张奇亚,桂建芳.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8]Origin and Evolution of Viruses. Esteban Domingo,Colin R. Parrish,John J. Holland(eds.). Academic Press,Waltham.2008:533.

[9]Ronald W. Harvey,Joseph N. Ryan. 2004. Use of PRD1 bacteriophage in groundwater viral transport,inactivation,and attachment studies. FEMS Microbiology Ecology,(49):3-16.

[10]G. Bratbak,F. Thingstad,M. Heldal. 1994. Viruses and the microbial loop. Microbial Ecology,(28):209-221.

第9篇:碳循环方案范文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四川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美丽城镇与美丽乡村交相辉映、美丽山川与美丽人居有机融合,充分绽放四川独特的自然生态之美、多彩人文之韵。

四川省把推进绿色发展融入实施“三大发展战略”、推进“两个跨越”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出台了《关于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四川的决定》,提出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围绕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做好增强新动能加法和淘汰落后产能减法,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清洁能源示范省和绿色经济强省。

四川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坚持“转型才能更好发展、后发也要高点起步”,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先进制造强省建设,实施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和高端产业,深入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构建“7+7+5+4”的产业梯度培育体系,呈现出发展动能从传统产业支撑转为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双轮驱动的积极变化。

为进一步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步伐,促进工业领域生态文明建设,省经信委近期出台了《四川省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以化工医药、建材、食品饮料、轻工纺织、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等领域为重点建设绿色制造体系,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带动全省工业行业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通过实施《方案》,力争到2020年,在重点行业创建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国家级绿色工厂30家、绿色园区5家和一批省级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建设一批具有较强资金、技术实力的绿色制造服务机构,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一定市场占有率的绿色产品,探索构建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的全流程绿色供应链,基本形成促进工业绿色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

【省委党代会精神的汶川实践】

汶川县坚持“工业强县”理念不动摇,按照“一园多点,集聚发展”模式,坚持绿色打底,调优结构,释放产能,做优存量、做大增量,强化招商举措,夯实全县工业发展基础,拓展发展空间和产业门类,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工业附加值,力争实现工业全面转型,促进工业经济总量持续增长、质量持续提升。

大力发展绿色工业,壮大县域工业经济,2017年县境内园区工业总产值达到80.9亿元,“十三五”末县境内园区工业总产值实现100亿元、力争突破110亿元。

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汶川县将继续优化产业布局。明确产业定位及发展思路,持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围绕“南林北果+绿色工业”发展思路,整合现有资源,集中力量发展重点行业。坚持因地制宜,打造四川锂谷、人造宝石之乡,努力形成农产品加工、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矿物深加工、新型建材等为主的产业集群,构建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工业园区经济体系。

强化要素保障。对工业用地统筹规划,提高集约化利用程度的同时开发新增土地;积极与成阿、德阿工业园区以及成都周边县市协商合作机制,共建“飞地园区”;创新电力供应机制;加快工业园区道路交通、边坡治理、污水集中处理及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资金扶持。完善实施贴息贷款、工业经济开门红政策;加大考核奖励力度,设立工业企业产业发展扶持基金,提高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金融支持力度;鼓励和支持侨源气体等企业在上级政策范围内实现挂牌上市,增加融资渠道,力争“十三五”末园区内上市企业达到7户以上(众和新能源、中晟锂业、国理锂材料、九寨沟天然药业、浩普瑞、神州锆业、川西塑胶、鑫通新材料等)。

推进人才建设。结合全县优秀干部人才支撑行动,积极对接落实藏区和贫困地区专业人才支持等政策,大力引进专业技术人才;联合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以共建流动工作站、企业在职人员技术培训、公开选聘等方式,加速人才集聚,加强智库建设,计划2020年底建成高校、职业院校与企业结对子5对;激发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支持企业培养创新人才和引进行业高新技术人才和企业管理人才。